北京大学哲学系简介(精选6篇)
北京大学哲学系简介 第1篇
INTRODUCTION XX University, founded in XX, is one of the key universities of the province.Its five campuses are located respectively in cities of XX, covering the areas of more than XX million square metres.There are XX colleges offering XX specialties for bachelor degree and XX programs for master degree.The campuses’ libraries possess a collection of over XX million volumes of books.The apparatuses and equipments are valued at around 19 million yuan RMB.The teaching faculty is more than XXX and total enrollment is XXX.Following the motto “In education, truth could not be obtained without practice;the subtleness of matters could not be approached without experiment”, XXX has forged a tradition of running school of the combinations of teaching, research with social services.Since 1989,XX national awards and XXX provincial awards have been won for its excellent achievements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The quantity and grad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wards have been ranking first among the provincial universities for ten years in a row.XXX is also ranked among the top 10 universities of China for decades.
XXX is one of the oldest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China, and one of the key universities of the province.
Since 1989, XX national awards and XXX provincial awards have been won for its excellent achievements in teaching.
Cross-disciplinary programs cover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basic sciences, economics, management, literature, law and iatrology.
Located in XX , one hour to XXX by train, two-hour’s trip to XXX International Airport.
XXX has established official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with XX world famous universities in overseas countries.
北京大学哲学系简介 第2篇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1]
北京大学校门
[2]
北大是中国近代最早以“大学”身份和名称建立的机构,也是近代最早的综合性大学,并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制。北大是中国近代惟一以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大学,最初也是当时的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北大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国子学、国子监)的学统,建立之初身兼传统太学制度与现代大学建置的双重身份,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之正统,又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名声和地位。民国元年(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3]
北大是中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中国综合实力第一的大学,理科、文科、社会科学、新型工科和医科都是它的强项。按照国家重点学科,北大的理科、文科、医科实力均为全国第一。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北大诞生了中国高校中最早的数学、物理、化学、地质、计算机、微电子、核物理、心理、农学、医学、中文、历史、哲学、考古、外语、政治、经济、商学、新闻等学科。[4]
排名与招生方面:北大是近年来国内外各类大学排行榜中获得第一最多的大陆高校。北大历年录取的各省市“高考状元”人数以及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奥赛”金银牌得主人数均高居榜首,超过国内其他院校录取人数的总和[5]。
院系专业方面:学校共有5个学部、41个院系、360个研究所(中心)、1个国家实验室、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8个、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院、所、中心)、2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0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附属医院。有101个本科专业、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244个硕士专业、201个博士专业、81个全国重点学科、3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重点一级学科1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3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263个。
教师学生方面:本科学生14465人、硕士生10031人、博士生5088人;1597名正高级教职人员(其中博士生导师1227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7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3名、长江学者9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8人。北大的中科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目,均居全国高等院校之首[6]。
学校基础设施:学校主校园占地面积3.39平方公里,合5085亩。北大图书馆为亚洲最大的大学图书馆,现藏书1046万册,电子图书及期刊逾7亿册,藏书量和电子期刊数居全国高校第一。
北京大学风景(16张)
北大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及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系列的重点大学[1],是国家“111计划”和“珠峰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亦是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九校联盟(C9)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成员。
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源头之一,以及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根据地之一,北大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现任校长周其凤院士、党委书记朱善璐教授。[1] 编辑本段校容校貌 北大校徽
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也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北大的许智宏校长说,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许多毕业了多年的北大学生回想起来,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北大给学子们最宝贵的是“自由独立,兼容并蓄”的精神。
学风校训
学风:
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
校风:
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校训:
(北大并无正式的校训。)历史沿革
京师大学堂(1898-1911年)
京师大学堂诞生于戊戌变法时期。
大学堂匾额
光绪二十四年(1898)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正式提出要兴办京师大学堂。同年7月3日,京师大学堂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最初校址在北京景山东街(马神庙)和沙滩(故宫的东北)红楼(北京五四大街29号)等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打入北京后,京师大学堂遭受破坏。1902年12月,京师大学堂恢复。吏部尚书张百熙任管学大臣。吴汝纶和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副总办。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1904年选派首批47名学生出国留学。
清末,京师大学堂被直呼为“大学堂”,是全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管理机构,也是中央政府正式承认的第一所大学,是早期学制规定的全国惟一的大学堂。大学堂的第一个办学章程《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提到“京师大学堂为各省之表率,万国所瞻仰……各省学堂皆当归大学堂统辖,一气呵成”。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中规定全国仅设京师大学堂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主持教育,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现奉谕旨一切条规,即以颁行各省,将来全国学校事宜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京师大学堂本为各省学堂卒业生升入专门正科之地”。中国近代第一个颁布实施的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则认为全国可设多所大学,但暂先仅设京师大学堂一所,“中国地大民殷,照东西各国例,非各省设立大学不可。今先就京师设立大学一所,以为之倡,俟将来各学大兴,即择繁盛重要省分增设,并以渐推及于各省”。另外,还规定大学分为经、政法、文、医、格致、农、工、商八科,“以上八科大学,在京师大学务须全设,若将来外省有设大学者可不必限定全设,惟至少须置三科,以符学制。” 此处除了表明京师大学堂独一无二的地位外,亦再次说明京师大学堂是当时中央政府所承认的唯一大学。
自科举制度和国子监相继取消以后,京师大学堂即成为中国惟一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管理机构,也成为科举取士制度的替代品。1904年京师大学堂进士馆开学,招收了最后两批科举进士,即癸卯科(1903年)进士80余名和甲辰科(1904年)进士30余名入学;1905年国子监停办时,一批未毕业的学生直接进入京师大学堂学习。可见,京师大学堂继承并替代了科举制度和国子监,是古代取士制度与高等教育向现代演进的承上启下者。因此,很多学者如胡适、季羡林、冯友兰、周培源、任继愈、萧超然等都认为,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是中国自汉代太学以来国家最高学府的惟一正统继承者,甚至北大的历史可以因此上溯到两千多年前汉武帝设立太学之时。
国立北京大学(1912-1929年)
民国元年(1912)
严复校长
蔡元培校长
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校长。民国六年(1917),著名教育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义”,使得北京大学思想解放,学术繁荣,北大从此日新月异。陈独秀、李大钊、朱家骅、胡适等一批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曾在此时期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鲁迅也在此兼讲师。北大因而成为开风气之先的“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多种社会思潮的策源地。北京大学是中国共产主义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重要基地。北京大学教授“南陈北李”相约分别在南方和北方筹建中国共产党,陈独秀当选为第一届中共中央总书记,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的毛泽东自1935年至1976年去世长期作为中共实际的领袖人物。
五四运动中,国立北京大学的游行队伍
民国八年(1919)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大学等北京多所学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罗家伦、江绍原、张廷济为学生运动三个代表,罗家伦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随后举行示威游行。军警当场逮捕学生。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朱家骅、胡适、鲁迅当时为了营救学生,不惜发动全国工商界罢工罢市。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各地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1927-1929年间,北大处于动荡之中,并遭到严重摧残。奉系军阀攫取北京政权后,于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与北平其他八所国立大学合并为京师大学校。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先将其改为中华大学,复改为北平大学,复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1929年北大宣布自行复校,国民政府于8月6日将北大学院改为国立北京大学。
国立北京大学(1930-1937年)
民国十九年(1930),国民政府首任教育部长、蔡元培先生的高足、曾三度代理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开始执掌北大,翌年一月正式就职。蒋梦麟先生在胡适、丁文江、傅斯年等人的配合下,对北京大学的行政和教学制度作了很大变更,拟定了北大长期发展计划,明确“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基本方针,对学校工作进行了全面整顿。学校设文、理、法三学院,下设14个学系;蒋校长此次革新的重点在于教师的挑选,其基本想法是对教师只看学术上的贡献,以期将最理想的阵容摆在北大,从而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实行教授专任制,聘请了一大批知名教授,设置首批“研究教授”,特别是理学院延揽了一大批一流科学家。使北大理科得到较快发展;
蒋梦麟校长
制定《国立北京大学组织大纲》,明确办学宗旨为“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陶融健全品格”。按照美国的大学教育制度,对旧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学分制,要求毕业生撰写论文并授予学位。改组北大研究院,设文科、理科、法科三个研究所,推进高等教育的正规化。蒋梦麟注重校舍的建设与扩充,将汉花园以北嵩公府的房地全部买下,多方筹集资金,1931年北大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设立合作研究特款。动工兴建新图书馆、地质馆、灰楼学生宿舍等三大建筑,修建了大操场;理科各系设施得到相当的改善,到1935年,北大已建成实验室40多个,实验仪器6716件,标本15788种,药品及实习用具3100多 件,设备条件居于全国高校前列。
蒋梦麟掌校期间,正是民族危亡内忧外患之时,而经过亡校**的北大却在教学与科研水平稳步上升,被誉为“北大中兴时期”。“那个时候,大家自然感觉出一种新的兴奋,那就是打定主意,不顾一切,要努力把这个学校办好,努力给北大打好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从1930年到1937年的七年时间里内,蒋梦麟先生一直把握着北大之舟的航向,竭尽智能,总希望把这个学问之舟平稳度过中日冲突的惊涛骇浪。北大得以平稳前进,仅偶尔调整一下帆篷而已。蒋梦麟这位中国现代杰出的教育家功不可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7-1946年)
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变以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9月,北京大学奉国民政府令南迁至长沙,与清华大学、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临时大学前往昆明,4月2日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全校设文、理、法商、工、师范五个学院,26个系,由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和秘书主任杨振声组成常务委员会作为全校行政领导机构。民国二十七年(1938)5月4日,西南联大正式上课,次年5月北大研究院在昆明恢复并开始招生,研究生学籍分属三校。西南联大汇聚三校菁华,其阵容在全国首屈一指,可谓大师云集,群星璀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联大师生和衷共济,弦歌不辍,以刚毅坚卓精神,维系中华教育命脉,坚持教学和科学研究。“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以及90位两院院士,北大研究院毕业生中也走出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黄昆、国学大师任继愈等杰出学者。“神京复,还燕碣”,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联大三校准备复员北归。
民国三十五年(1946)5月4日西南联大举行结业典礼,光荣地完成了战时大学的历史使命,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的一个奇迹。
国立北京大学(1946-1949年)胡适校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梦麟先生辞去北大校长改任行政院秘书长,国民政府任命胡适出任校长。到任前委由傅斯年任代理校长。傅斯年先生这位五四运动的健将、蔡元培先生的得意弟子,对北大充满真挚感情,长期以来为北大出谋划策,关怀备至。担任史学系教授,民国二十八年(1939)起还亲自担任久负盛名的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傅先生此来主要处理伪北大的遗留问题及北大的复原。傅斯年代表北大接收日据时期扶植的伪北京大学,日聘教师一律斥退不用。傅斯年以天才般的办事能力和宏大气魄,尽瘁为北大工作,广延教授,增加数倍之校舍。除把北大迁往南方的图书资料和其它设施运回外,还把北大附近的相公府、东厂胡同黎元洪旧居、旧国会大厦数处力争为北大校产。将原来的文、理、法三院扩充为文、理、法、工、农、医六个学院,使北大成为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为胡适返国担任校长扫除障碍,奠定基础。
民国三十五年(1946)7月胡适先生由美返国,9月正式就任北大校长,致力于北大之全面复兴,“把北大做到最高学府,做成功今日最高的学术研究机关”。是年双十节在国会街北大第四院礼堂隆重举行复校开学典礼。胡适先生以其绝高的威望,延揽名师,可谓济济多士,萃集一堂。聘任汤用彤为文学院长,饶毓泰为理学院长,周炳琳为法学院长,马文昭为医学院长,俞大绂为农学院长,马大猷为工学院长,樊际昌为教务长,陈雪屏为训导长,郑天挺为秘书长,设33个学系(其中医学系下设18科)、两个专修科及独立的文科研究所,学生总数3400多人,恢复了比过去更大的光荣。尤其新组建的工学院,在马大猷先生等人的精心擘画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先后组建机械、电机、土木、建筑、化工五学系,并已开出航空系课程,短期目标是再建立航空系、矿冶系,达到七个学系的建制规模。这对于未来国家工业化建设何其重要,惜时局变更,惨遭中辍耳,但是为后来北大恢复工学院、建筑学院等保留了火种。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夏,胡适校长拟提议在北大组建原子能研究中心,并亲自联系钱三强、何泽慧、胡宁、吴健雄、袁家骝、张文裕、张宗燧、吴大猷、马仕俊等九人,“皆已允来北大”,后因时局变化未果。同年8月下旬,提出“十年高等教育发展计划”,集中国家最大力量培植五所成绩最好的大学。民国三十七年(1948)国立中央研究院首次院士选举,北大10位教授入选,位居全国各高校之首。胡适
校长胡适与1948届农学院毕业生合影
校长为北大殚精竭虑,短短几年之间,原有的文、理、法三学院均得到加强,增设的农、医学院跃居全国顶尖,工学院也具备了相当实力。此时的北京大学学科设置齐备,实力盛极一时。然而时局突变,民国三十七年(1948)12月15日胡适校长离平南迁,由郑天挺、汤用彤、周炳琳三人主持校务,但表示“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胡适在北大校长任上一心一意致力于把中国的高等教育与大学的现代化建设全力推进到一个可与欧美先进国家接轨的高度。竭力维护教育独立、学术自由和发展高等学问、提高科研水平,为北大及中国的大学教育忘情投入。1962年2月24日,胡适先生在台湾去世,遗体覆盖北京大学校旗下葬,遗嘱“遗留在北京的102箱书籍、手稿、文件,捐赠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于1952年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文理科的部分师资并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地质系、政法专业等脱离北京大学,或组建成新的高等院校,或并入其他相关院校。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迁校址于原燕京大学校址,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中国各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北大校园
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授予权的大学。1984年10月,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成立,具体负责全校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
2000年4月3日,同根同源的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科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大。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两校的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北大的学科结构,为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及理科的结合,改革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北大未名湖
百余年来,北大校园中人文渊薮,英才辈出,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据统计,截至2008年,北大校友中已有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徐光宪、王忠诚等八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共14人),12人成为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近1000人当选院士,北大的毕业生和教师为中国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工程技术及国防事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做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北京大学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大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哈佛。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时亦称:“哈佛大学是美国的北大”。据不完全统计,北大的校友和教师有近100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自然科学界、人文社会科学界、医学界等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出自北大,并且产生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近年中国高校十大科学进展中,北大均有1到2项成果入选,在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官方排名中,稳居全国高校之首。
北京大学以其突出的影响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全世界的政要、学者无不把到北京大学演讲作为中国之行的首选。
学术地位
北京大学
北大作为对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大学,其学术水平一直在国内傲视同侪,不少各界出色业者及知名学者出自北大或曾在北大任职。
在国际学术排名榜中,北大在众多领域均高踞中国大学之首。在中国的民间排行榜中,北大也多居首。
在学术期刊方面,北大所发行的部分学术期刊,是中国大陆当中,少有的获得国际知名的大学所认可、具品级的学术期刊。而一些知名学府如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亦有与北大合作共同发行期刊。
文化传统
这是一块神圣的土地。百余年来这里是成长着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
百年纪念讲堂
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天下的严峻思想、刚正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相结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魅力。
学校把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同重大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在继续加强和发展基础学科的同时,着力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使学校成为一所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语言科学、医药科学和新型工程科学等多种学科,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新型综合性大学。
学生社团
北京大学拥有近300家学生社团。每年新生入学时,许多社团在三角地招新,号称“百团大战”。
南京理工大学简介 第3篇
学校设有机械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等13个专业学院, 建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以及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泰州科技学院两个独立学院。学校现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的二级学科达9个) , 5个江苏省优势学科, 7个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 7个工信部重点学科;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34个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 4个国防重点建设专业, 4个国防特色紧缺专业;1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1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 49个博士学位点分布于法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等4个学科门类的18个一级学科, 116个硕士学位点分布于哲学、法学、文学、经济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的38个一级学科;具有金融硕士、国际商务硕士、社会工作硕士、翻译硕士、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图书情报硕士、工程管理硕士等10个专业学位授予点, 其中工程硕士具有27个工程领域, 工商管理硕士具有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授予权;此外还具有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博士、硕士学位的授予权。并具有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招生权。
学校具有教授任职资格整体审定权, 可自评增列博士生导师。拥有各类在籍生3万余人, 教职工3200余人, 专任教师1900余人, 其中, 两院院士7人, 外国院士3人, “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8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1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 (其中召集人1人) , “973”首席科学家6人,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 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86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8人, 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21人, “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等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工程入选者188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 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 国防科技创新团队7个, 江苏省创新团队9个。
学校立足培养素质全面的高质量人才, 坚持“宽专业、厚基础, 重能力、高素质”的原则, 以“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谐统一为目标, 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12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其中10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许多人成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领导和中坚, 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校既是教育中心, 又是科技中心, 设有50余个研究机构, 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个国家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1个国家级质检中心, 6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 4个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并以此为依托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144余项, 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11项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 ;共发表论文12660余篇, 其中, 被SCI和EI收录论文数分别达到1562篇、3045篇;出版学术著作281部;获得专利授权456项, 各项指标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为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 经教育部批准, 学校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举办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培养机器人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30多所海外知名高校签署了联合培养人才协议, 每年选派300名学生到海外短期学习交流或攻读学位。先后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建立了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 与法国里尔科技大学、俄罗斯乌法航空技术大学、白俄罗斯戈梅立国立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联合研究中心或实验室, 每年来校开展合作研究、讲学等学术交流活动的境外专家学者达400人次之多。
新加坡知名大学简介 第4篇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学校概况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创校于1981年,当时称为南洋理工学院。建校三年,联邦工程理事会便誉其为全世界最出色的工程学府之一。1991年,随学院内部重组以及与国立教育学院(NIE)的合并,便正式更名为南洋理工大学。在短短十年内,南洋理工大学便跻身于亚洲十大理工大学,成为工科和商科并重的综合性大学。在新世纪里,南洋理工大学将创造新高,在科学技术、企业管理、媒体通讯以及教育方面,更上一层楼。
课程设置
南大有两个校园。第一个校园又称为云南园,有六个学院,分别是:会计及商业学院、应用科学学院、土木工程及机构工程学院、电气及电子学院、机械和生产学院、大众传播学院。第二个学院是国立教育学院所在地,有四个学院,开办教育、文科和理科课程。
主要提供财会、商业、电脑技术、工程、材料技术的学位课程和艺术、科学的教育学位课程。此外,还向学生提供饭店管理和通讯技术的学位课程。
申请条件
本科课程:
1.高中毕业,需持高中毕业文凭(附带详细的在校成绩记录),25岁以下;
2.高考成绩优秀、TOEFL550分以上。
研究生课程:
1. 大学本科毕业35岁以下,有些专业需2年以上工作经历;
2. TOEFL550分以上,需要GRE或GMAT成绩。
学费
本科:一般南洋理工大学的学费是21000新币/年,但如愿意毕业后在新加坡注册的公司工作三年以上,新加坡教育部发放津贴,外国学生只需付6220新币/年。
研究生奖学金:生活补助新币1000-1500元/月。
报名日期
本科课程:报名截止3月31日;开学是7月。
研究生课程:不定。
新加坡国立大学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学校概况
新加坡国立大学是1980年8月8日由新加坡大学(建于1962年)和南洋大学(建于1956年)合并而成的,而这两所大学的历史又可追溯到本世纪初。校址设在新加坡市中心外12公里的肯特岗(Kent Ridge)。
新加坡国立大学是新加坡三所大学中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与海外顶尖大学有着良好的合作,如艾恩德霍芬科技大学(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哈佛大学(Havard University)、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这些合作确保新加坡国立大学在科技和研究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研究生课程
理学院: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联合项目 物流学院亚太研究生课程(佐治亚理工学院联办);
系统科学院(ISS):科技硕士学位;
医学研究院;
牙科研究院;
管理学研究院;
工程研究院;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基础科学博士学位课程;
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和系统科学研究所。
其他附属学术机构是英语进修部、校外生教学部、汉语研究中心、计算机中心、教育工艺中心和临床研究中心等。
申请条件
研究生课程:
1. 大学本科毕业35岁以下,有些专业需要2年以上工作经历;
2. TOEFL600分以上,需要GRE成绩。
报名日期
北京交通大学简介 第5篇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交通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渊源追溯到1896年,她的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1917年改组为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1921年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1923年交通大学改组后,北京分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1950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学,由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任校长。2000年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学校曾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无线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以及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作者金士宣、我国铁路运输经济学科的开创者许靖、我国最早的四大会计师之一杨汝梅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东京审判”担任首席检察官的向哲浚、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等都曾在我校任教。学校位于首都北京“学府胜地”海淀区,毗邻中国“硅谷”中关村,总面积近1100亩,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东西两个校区,教学、科研设施完善,校园环境优美。设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软件学院、建筑与艺术系12个学院(系),还设有研究生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燕郊、清河职业技术学院和黄骅海滨独立学院。
百十年来,数代交大人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北京交通大学已成为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人才,特别是轨道交通现代化建设高水平、高层次人才,解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铁路现代化建设与改革重大技术与政策问题的重要基地。学校正在全力建设以信息和管理等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工、管、经、理、文、法、哲等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开放式、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
目前学校有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桥梁与隧道工程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包括一级学科所涵盖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达到8个。建有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20个硕士点,有MBA、工程硕士、会计硕士和法律硕士4类专业学位。
北京交通大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全校在编教职工2842人,有专任教师1668人,其中教授286人,副教授58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54.3%,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87.5%。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7名,有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973”首席科学家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7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4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9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奖励计划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1人。
北京交通大学教学设施先进,教学及素质教育成绩斐然。在百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已向国家输送了10余万建设人才。现在校本科生13971人,博士研究生2094人,硕士研究生5433人,成人学生8767人,外国留学生2009年累计突破500人。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3项,有国家精品课程24门,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个基地被评为优秀国家工科教学基地;3个实验中心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通信工程等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的生源质量逐年提高,本科、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学校设立了思源班、轨道交通试验班、本硕联读班、詹天佑班、茅以升班等特色班,加强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学校学生艺术团在首都和全国历次高校比赛中取得了优秀成绩,赴台湾和欧洲丹麦等地演出,排演的《长征组歌》应邀在人民大会堂和国安剧院演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高水平运动队在北京市各类比赛中共获得56项(次)冠军,羽毛球队在近几年国内大学生重大比赛中成绩突出,共获得35块金牌。
北京交通大学科研力量雄厚,产学研合作日益增强。学校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5.23亿元,图书馆纸本藏书138.6万册,电子图书等电子资源33万余册,网络资源等累计195万余册,学位论文全文118万余篇,建有铁路交通运输特色数据库。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认可实验室,已建成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建有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综合交通研究中心和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近年来,学校承担了包括国家高新技术“863”计划、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课题4000余项。2006年以来3项主持项目获国家“973”立项。2008年1项主持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2009年“双主持”项目“复杂与高速条件下车载信号安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学校建立了GSM-R技术实验室,主要进行中国铁路新一代移动通信的调度指挥和无线传输等,研究成果应用于大秦线、胶济线与青藏铁路,填补了中国铁路无线通信技术的空白。“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BTC)”取得关键技术研究的突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将用于亦庄城轨线。2008年科研合同经费达5.8亿。2007年在全国高校SCI排名第42位,EI第32位,ISTP第12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我校设立了“高等工科教育与产业合作教席”。北京市在我校设立了“北京市城市交通技术转移中心”、“北京交通发展研究基地”及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依托我校建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专门机构——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学校举办一年一度的“中国交通高层论坛”,并已形成独特“品牌”。
北京交通大学重视和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交流。与美、英、德、法等10多个国家的60多所大学及著名跨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共同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澳商学院”以其鲜明的办学特色,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还在比利时鲁汶办有孔子学院,积极传播中国文化;每年主办和承办多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举办一年一度的“国际文化节”,为加强中外学术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校充分发挥董事会、校友会、基金会的作用,深化校企合作,与铁路行业、社会企业及地方政府等65家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领域开展长期、广泛的合作。
北京大学历史系简介 第6篇
北大历史学系是全国高校历史学科中历史最为悠久、总体实力最强的院系。李大钊、陈翰笙、陈寅恪、傅斯年、李济、董作宾、孟森、钱穆、陈受颐、陈垣、顾颉刚、范文澜、张星烺、刘崇鋐、冯家升、毛子水、劳干、姚从吾、郑天挺、翦伯赞、向达、张政烺、邓广铭、齐思和、杨人楩、周一良、侯仁之、王铁崖、邵循正、张芝联、苏秉琦、陈庆华、罗荣渠、张广达、宿白、严文明、田余庆、马克垚等一大批近代史学奠基者和现当代史学大师曾在这里任教。如今的北大历史系,底蕴深厚、学风优良、学科齐全、名师荟萃,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本系的两个一级学科中国史和世界史皆在全国排名第一,世界排名前列。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以精深的专业课程和扎实的学术训练,培养专业研究人才,向国内外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输送研究生,同时也向社会各界输送通古达用的高素质人才。
返回目录>>>
北京大学历史系特色
师资力量雄厚 目前有教授39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47人,硕士生导师64人。教师整体水平在全国历史学科处领先地位,有资深教授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长江学者6人,百千万人才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等20人。
课程体系完整 以中国通史、世界各大洲史为专业基础课程,以大量专题史、断代史、国别史为专业选修课程,辅以史学概论、世界史通论、中外史学史等基础理论课程,以及古文字学、版本目录学概论、中国历史地理概论、敦煌学导论、田野调查与史学研究等训练课程,并有多门专业外语和拉丁语、古希腊语等古典语言课程。
注重学术训练 鼓励学生从事学术研究,本科生要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重视社会实践 设计了丰富的学术考察和调研项目,二年级暑期组织田野调查活动,三年级暑期赴河西走廊进行学术考察。
扩大国际交流 学生广泛享有赴美国、欧洲、日本,以及香港、台湾等地著名高校交流的机会。
返回目录>>>
北京大学历史系专业介绍
北大历史学系本科生第一年不分专业,统一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外语课程。进入第二年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目前本系设有历史学(中国史)、世界史和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三个专业,并设有中西古典学珠峰计划项目。
历史学(中国史)专业 主要学习中国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文明的一般发展历程和中国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学术史和最新动态,接受史学理论、外国语、断代史与专题史、文献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及文化人类学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世界史专业 主要学习世界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人类文明的一般发展历程和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研究基本方法、学术史和最新动态,接受史学理论、外国语、史料学、地区国别史、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关系及文化人类学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 要求选修历史学系主要专业课程,并在外国语学院修习一门外国语(英语除外)。本专业为历史学系会同外国语学院、元培学院联合设立的创新专业,培养方案由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和外国语学院该当语种核心课程组成,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英语之外,精通另一门与其研究方向相关的外语。包括法语与法国史、德语与德国史、日语与日本史、越南语与越南史等数十种选择。
古典学项目(中学) 实行导师制,可在历史学系、中文系、哲学系等院系选修有关课程,研读中国古典。
古典学项目(西学) 实行导师制,可在历史学系、中文系、哲学系、外国语学院等院系选修有关课程,学习拉丁语和古希腊语,研读西方古典。
返回目录>>>
精品课程及就业前景
返回目录>>>
历史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一、历史学就业前景历史学专业就业前景主要是在各类学校、文博科研单位、党政机关、新闻出版部门、著名企业等单位从事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历史文化产业研究、历史文物鉴定与修复、中小学历史教师等工作。
二、历史学简介历史学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历史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有所了解,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初步的科研训练,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具有一定的开拓创造精神;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
历史专业大学排行榜
| 名次 | 学校名称 | 专业星级 | 所在地区 | 地区排名 |
| 1 | 北京大学 | 8星级 | 北京 | 1 |
| 2 | 北京师范大学 | 7星级 | 北京 | 2 |
| 2 | 复旦大学 | 7星级 | 上海 | 1 |
| 4 | 中山大学 | 6星级 | 广东 | 1 |
| 4 | 中国人民大学 | 6星级 | 北京 | 3 |
| 4 | 南开大学 | 6星级 | 天津 | 1 |
| 4 | 武汉大学 | 6星级 | 湖北 | 1 |
| 4 | 南京大学 | 6星级 | 江苏 | 1 |
| 9 | 四川大学 | 6星级 | 四川 | 1 |
| 9 | 华东师范大学 | 6星级 | 上海 | 2 |
| 9 | 东北师范大学 | 6星级 | 吉林 | 1 |
| 9 | 清华大学 | 6星级 | 北京 | 4 |
| 9 | 厦门大学 | 6星级 | 福建 | 1 |
| 14 | 西北大学 | 5星级 | 陕西 | 1 |
| 14 | 山西大学 | 5星级 | 山西 | 1 |
| 14 | 兰州大学 | 5星级 | 甘肃 | 1 |
| 14 | 华中师范大学 | 5星级 | 湖北 | 2 |
| 14 | 山东大学 | 5星级 | 山东 | 1 |
| 14 | 吉林大学 | 5星级 | 吉林 | 2 |
| 14 | 南京师范大学 | 5星级 | 江苏 | 2 |
| 14 | 广西师范大学 | 5星级 | 广西 | 1 |
| 14 | 湖南大学 | 5星级 | 湖南 | 1 |
| 14 | 云南大学 | 5星级 | 云南 | 1 |
| 14 | 湖北大学 | 5星级 | 湖北 | 2 |
| 14 | 河北大学 | 5星级 | 河北 | 1 |
| 26 | 湘潭大学 | 4星级 | 湖南 | 2 |
| 26 | 湖南师范大学 | 4星级 | 湖南 | 2 |
| 26 | 浙江大学 | 4星级 | 浙江 | 1 |
| 29 | 江西师范大学 | 4星级 | 江西 | 1 |
| 29 | 安徽师范大学 | 4星级 | 安徽 | 1 |
| 29 | 云南师范大学 | 4星级 | 云南 | 2 |
| 29 | 黑龙江大学 | 4星级 | 黑龙江 | 1 |
| 29 | 福建师范大学 | 4星级 | 福建 | 2 |
| 29 | 中央民族大学 | 4星级 | 北京 | 5 |
| 29 | 郑州大学 | 4星级 | 河南 | 1 |
| 29 | 西南大学 | 4星级 | 重庆 | 1 |
| 29 | 西北师范大学 | 4星级 | 甘肃 | 2 |
| 29 | 通化师范学院 | 4星级 | 吉林 | 3 |
| 29 | 四川师范大学 | 4星级 | 四川 | 2 |
| 29 | 陕西师范大学 | 4星级 | 陕西 | 2 |
| 29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4星级 | 内蒙古 | 1 |
| 29 | 鲁东大学 | 4星级 | 山东 | 2 |
| 29 | 江苏师范大学 | 4星级 | 江苏 | 3 |
| 29 | 河南大学 | 4星级 | 河南 | 1 |
| 29 | 河北师范大学 | 4星级 | 河北 | 2 |
| 29 | 贵州师范大学 | 4星级 | 贵州 | 1 |
| 29 | 赣南师范大学 | 4星级 | 江西 | 1 |
| 29 | 长春师范大学 | 4星级 | 吉林 | 3 |
| 29 | 山东师范大学 | 4星级 | 山东 | 2 |
| 29 | 上海师范大学 | 4星级 | 上海 | 3 |
| 29 | 西北民族大学 | 4星级 | 甘肃 | 2 |
| 29 | 新疆大学 | 4星级 | 新疆 | 1 |
| 29 | 云南民族大学 | 4星级 | 云南 | 2 |
| 54 | 北京联合大学 | 3星级 | 北京 | 6 |
| 54 | 山西师范大学 | 3星级 | 山西 | 2 |
| 54 | 曲阜师范大学 | 3星级 | 山东 | 4 |
| 54 | 聊城大学 | 3星级 | 山东 | 4 |
| 54 | 赤峰学院 | 3星级 | 内蒙古 | 2 |
| 59 | 内蒙古民族大学 | 3星级 | 内蒙古 | 3 |
| 59 | 内蒙古大学 | 3星级 | 内蒙古 | 3 |
| 59 | 辽宁师范大学 | 3星级 | 辽宁 | 1 |
| 59 | 淮北师范大学 | 3星级 | 安徽 | 2 |
| 59 | 广州大学 | 3星级 | 广东 | 2 |
| 59 | 首都师范大学 | 3星级 | 北京 | 7 |
| 59 | 铜仁学院 | 3星级 | 贵州 | 2 |
| 59 | 南昌大学 | 3星级 | 江西 | 3 |
| 59 | 天津师范大学 | 3星级 | 天津 | 2 |
| 59 | 暨南大学 | 3星级 | 广东 | 2 |
| 59 | 安徽大学 | 3星级 | 安徽 | 2 |
| 59 | 浙江师范大学 | 3星级 | 浙江 | 2 |
| 59 | 滨州学院 | 3星级 | 山东 | 6 |
| 59 | 华南农业大学 | 3星级 | 广东 | 2 |
| 59 |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 3星级 | 海南 | 1 |
| 59 | 重庆大学 | 3星级 | 重庆 | 2 |
| 59 | 陇东学院 | 3星级 | 甘肃 | 4 |
| 59 | 泉州师范学院 | 3星级 | 福建 | 3 |
| 59 | 西华师范大学 | 3星级 | 四川 | 3 |
| 59 | 延边大学 | 3星级 | 吉林 | 5 |
| 59 | 岭南师范学院 | 3星级 | 广东 | 2 |
| 59 | 华南师范大学 | 3星级 | 广东 | 2 |
| 59 | 青海师范大学 | 3星级 | 青海 | 1 |
| 59 | 杭州师范大学 | 3星级 | 浙江 | 2 |
| 59 | 池州学院 | 3星级 | 安徽 | 2 |
| 59 | 闽江学院 | 3星级 | 福建 | 3 |
| 59 | 闽南师范大学 | 3星级 | 福建 | 3 |
| 59 |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 3星级 | 江苏 | 4 |
| 59 | 苏州科技大学 | 3星级 | 江苏 | 4 |
| 59 | 南通大学 | 3星级 | 江苏 | 4 |
| 59 | 扬州大学 | 3星级 | 江苏 | 4 |
| 59 | 苏州大学 | 3星级 | 江苏 | 4 |
| 59 | 绵阳师范学院 | 3星级 | 四川 | 3 |
| 59 | 忻州师范学院 | 3星级 | 山西 | 3 |
| 59 | 廊坊师范学院 | 3星级 | 河北 | 3 |
| 59 | 长治学院 | 3星级 | 山西 | 3 |
| 59 |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 3星级 | 河北 | 3 |
| 59 | 安阳师范学院 | 3星级 | 河南 | 3 |
| 59 | 白城师范学院 | 3星级 | 吉林 | 5 |
| 59 | 北华大学 | 3星级 | 吉林 | 5 |
| 59 | 河南师范大学 | 3星级 | 河南 | 3 |
| 59 | 邵阳学院 | 3星级 | 湖南 | 4 |
| 59 | 吉林师范大学 | 3星级 | 吉林 | 5 |
| 59 | 辽宁大学 | 3星级 | 辽宁 | 1 |
| 59 | 上海大学 | 3星级 | 上海 | 4 |
| 59 | 集宁师范学院 | 3星级 | 内蒙古 | 3 |
| 59 | 宁夏大学 | 3星级 | 宁夏 | 1 |
| 59 | 广西民族大学 | 3星级 | 广西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