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骨折范文(精选11篇)
肱骨髁骨折 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 例, 男25 例, 女10 例;年龄16~54 岁, 平均29 岁。闭合伤32 例, 开放伤3 例, 合并尺神经损伤2 例, 肘关节脱位3 例。左侧19 例, 右侧16 例。受伤原因:车祸伤12 例、高处坠落伤18 例、平地跌伤4 例、砸伤1 例。按Riseborough分类[1], Ⅰ度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 关节面平整;Ⅱ度骨折块有移位, 但两髁无分离及旋转, 关节面基本平整;Ⅲ度骨折块有分离并有旋转移位, 关节面破坏;Ⅳ度髁部粉碎成3块以上, 关节面破坏严重。本组Ⅱ度12 例、Ⅲ度18 例、Ⅳ度5 例。受伤到手术时间:2 例开放性骨折急诊手术, 10 例小于8 h, 12 例小于14 h, 8 例小于24 h, 5 例小于7 d。
1.2 手术方法
臂丛麻醉, 在止血带控制下手术。采用肘后正中切口, 切开皮肤, 皮下组织并向两侧游离至内外髁, 显露并保护好尺神经, 2 例尺神经损伤内固定完成后行鞘膜修复。沿肱三头肌肌腱两侧分离出肱三头肌远端及尺骨近端, 在距鹰嘴尖约2~3 cm处, 由尺骨背侧向近端斜行至鹰嘴尖关节面边缘截骨, 截骨块连同三头肌向上牵开, 显露骨折端, 术中视骨折具体情况采用不同内固定方式。本组螺钉横贯加钢板“八”字形固定16 例、AO螺钉固定12 例、克氏针加14号丝线捆扎固定7 例。术中横贯螺钉不能进入鹰嘴窝, “8”字捆扎也应避开鹰嘴窝。鹰嘴截骨块复位后, 行张力带固定。伤口引流片引流24~48 h。10 例Ⅱ度骨折术后前臂吊带胸前悬吊制动3周, Ⅲ、Ⅳ度骨折术后石膏托屈肘90°外固定4周。术后脱水剂脱水3 d。
2 结果
本组34 例获得随访, 占97%, 随访时间6~16个月, 平均11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尺神经损伤1 例6个月完全恢复, 另1 例9个月完全恢复。疗效按文献[2]评定标准:优18 例, 良11 例, 可5 例, 优良率85%。疗效与手术时机关系:伤后小于24 h的29 例, 优良率85%;小于7 d的5 例, 占15%。
3 讨论
肱骨髁间骨折是典型的关节内骨折, 治疗上要求正确的整复、稳定的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3]。通常的整复后石膏外固定或夹板牵引等治疗难达要求。通过开放解剖复位, 使关节面完全整复, 可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和程度, 从而加快关节功能的恢复。坚强的内固定是维持关节解剖复位的关键, 也是早期功能锻炼的根本保证[4]。
3.1 手术时机的掌握
患者入院后行必要的术前准备, 无手术禁忌证, 条件充许的应尽早手术治疗, 即在软组织瘀血、炎症、渗出、水肿高峰期前手术, 可明显减少软组织损伤, 减少术后感染及黏连的发生。有多位学者[4]证实, 在伤后24 h手术的骨化性肌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延迟手术组, 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程度也明显高于延迟组。本组30 例在伤后24 h手术, 无骨化性肌炎、感染及黏连等发生, 效果良好。
3.2 手术途径及内固定物选择
手术途径采用后正中入路, 解剖出尺神经并保护, 经尺骨鹰嘴斜行截骨及肱三头肌肌瓣向上翻显露骨折处, 操作简便, 显露充分, 可清楚看到整个关节面, 易于不同内固定的各种手术操作。而用何种内固定, 应视骨折具体情况, 以最小创伤、最简单的固定操作、最坚强内固定为准则。肱骨远端骨折的强度会直接影响骨折的预后。坚强内固定对术后的早期功能锻炼非常重要[5]。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双柱的概念, 即肱骨远端在冠状面为三角形, 冠状窝及尺骨鹰嘴窝占中央大部分, 内外髁向近延伸形成坚强双柱[6]。而双钢板、双大克氏针张力带、AO螺钉加横贯螺钉能恢复坚强的双柱, 符合生物力学要求。且肱骨内外上髁分别为前臂屈肌及伸肌总腱起点, 前臂在伸屈过程中, 内外上髁受到拉伸, 双克氏针张力带通过内外侧双柱进行固定, 可对骨折端产生压应力, 使骨折更稳定, 符合生物力学要求[6]。双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等优点。
3.3 手术操作要点
骨折端剥离显露时, 因肱骨髁结构的特殊性, 要轻柔仔细剥离, 能锐性分离不应钝性分离, 尤其不应过多剥离内外髁前内侧面的骨膜与组织而显露骨折端, 保护其血运免受破坏, 影响骨折愈合。因为从后侧及内外侧完全可以直视下解剖复位。复位时应使关节面平整, 尤其是滑车及肱骨小头部。髁间骨折先用1枚适中的螺钉固定, 使之成肱骨髁上骨折, 用适宜钢板做“八”字双柱固定髁上骨折或用双克氏针张力带固定髁上骨折。双钢板不应偏内, 克氏针穿出对侧骨皮质位置不应过低以便用丝线“8”字捆绑影响鹰嘴对合, 横贯螺钉亦不应进鹰嘴窝影响鹰嘴对合。有碎骨块原位复位, 骨缺损行植骨, 用丝线捆绑和缝扎固定。如小碎骨块固定不牢固取出。至于将两髁做内固定后, 髁上部位骨折闭合复位或开放复位而不用内固定的方法是不足取的, 应尽量不用。因为其达不到牢固的内固定, 也不能在术后早期开始关节活动[7]。
3.4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与牢固固定同等重要
由于练功时病人肌肉收缩产生的压力及尺骨鹰嘴半月切迹对破裂滑车的模造作用, 维持了骨折的对位及关节面的平滑, 也避免了关节囊黏连和韧带、肌肉的萎缩[5]。早期功能锻炼的前提是内固定必牢固且稳定, 功能锻炼应讲科学, 应在前臂悬吊带或石膏固定3周。在这3周里, 要求并指导病人进行前臂肌群、上臂肌群的静力收缩功能锻炼, 减少肌肉组织的黏连[8]。强调遵循循序渐进、自动为主的原则, 有效角度渐增大。采用锻炼时上臂与桌面平放, 上臂加沙袋压住进行肘关节的屈伸活动锻炼, 反对以肘中心为支点的锻炼方法。消除病人功能锻炼惧怕疼痛, 不自动配合也是关键之一。
总之, 肱骨髁间骨折要取得良好的疗效, 解剖复位、牢固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三者缺一不可, 必须有机结合, 才能达到理想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肱骨髁间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999年10月至2007年10月收治肱骨髁间骨折35例, 男25例, 女10例;年龄1654岁, 平均29岁。闭合伤32例, 开放伤3例, 合并尺神经损伤2例, 肘关节脱位3例。左侧19例, 右侧16例。受伤原因:车祸伤12例、高处坠落伤18例、平地跌伤4例、砸伤1例。按Riseborough分类, 度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 关节面平整;度骨折块有移位, 但两髁无分离及旋转, 关节面基本平整;度骨折块分离并有旋转移位, 关节面破坏;度胫骨髁部粉碎成3块以上, 关节面破坏严重。本组度12例、度18例、度5例。螺钉横贯加钢板“八”字形固定16例, AO螺钉固定12例, 克氏针加14号丝线捆扎固定7例。受伤到手术时间:2例开放性骨折急诊手术, 10例小于8 h, 12例小于14 h, 8例小于24 h, 5例小于7 d。结果本组34例获得随访, 占97%, 随访时间616个月, 平均11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尺神经损伤1例6个月完全恢复, 另1例9个月完全恢复。疗效按文献评定标准:优18例, 良11例, 可5例, 优良率85%。疗效与手术时机关系:伤后小于24 h的29例, 优良率85%;小于7 d的5例, 占15%。结论经尺骨鹰嘴斜行截骨入路具有显露充分、不损伤关节面、利于不同的内固定操作的优点。钢板“八”字形固定、AO螺钉固定、克氏针加14号丝线捆扎固定都具有手术简单、时间短、固定可靠的优点, 都是较好的固定方法。
关键词: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术
参考文献
[1]陆裕朴, 胥少汀, 葛宝丰, 等.实用骨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1:597.
[2]张爽, 李治伟, 毕伟, 等.双钢板法治疗肱骨髁间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 2005, 25 (1) :47.
[3]蓝文正, 郭巨灵.实用骨科手术学[M].第1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313-314.
[4]叶亲润, 喜占荣.成人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J].实用骨科杂志, 2001, 7 (5) :330.
[5]蓝文正, 郭巨灵.实用骨科手术学[M].第1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314.
[6]魏万富, 张铁良, 辛景义, 等.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治疗与疗效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2005, 25 (7) :681.
[7]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92.
肱骨髁骨折 第2篇
一:疾病概述
肱骨髁间骨折是肘关节的一种严重损伤,好发于青壮年,骨折常呈粉碎性,闭合复位困难,开放复位缺乏有效的内固定,出现肘关节功能障碍、骨不连或畸形愈合者并不少见,无论采用闭合手法复位,还是手术开放复位,其最终效果都不十分满意。
二:临床表现
肘关节外伤后有剧烈疼痛,压痛广泛,肿胀明显,可伴有皮下淤血。骨折移位严重者可有肱骨下端横径变宽,重叠移位重者可有上臂短缩畸形。肘关节呈半伸位,前臂旋前,肘后三角形骨性结构紊乱,可触及骨折块,骨擦感明显。有时可合并神经、血管损伤,检查时应予以注意。
三:如何治疗
1.手法复位石膏托固定
适用于Ⅰ、Ⅱ型骨折有轻度分离的骨折。
2.牵引
不能闭合复位或某种原因未能及时治疗的开放损伤者,可行尺骨鹰嘴牵引,结合闭合整复,在牵引过程中即可早期开始功能练习。牵引一般4~6周,或4周去掉牵引后再用石膏托保护制动2周。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护理体会 第3篇
【关键词】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观察;护理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髁上2~3cm处的骨折,据统计约占儿童全身骨折的1/4。肱骨髁上骨折也是儿童肘部损伤中最常见的骨折,占肘部骨折的60%~70%。好发于5~12岁年龄组,男孩多,约为女孩的2倍[1]。該骨折常并发肘部的血管和神经损伤,后遗症较多。主要的治疗方法有闭合复位外固定、前臂侧方皮牵引或尺骨鹰嘴外展或过头牵引、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等。对2013年3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40例护理方法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男28例,女12例;年龄3~14岁,平均7岁。致伤原因:摔伤36例,车祸伤4例。受伤就诊时间为1 h~10 d,平均10 h就诊。左侧23例,右侧17例。X线检查示伸直型29例,屈曲型11例。临床表现为肘部疼痛肿胀,皮下淤斑,肘上局部压痛明显,有骨擦感,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1.2 方法
1.2.1伸直型骨折的治疗,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方法 病人仰卧,医生两手分别握住骨折近远两段互相挤压,先纠正侧方移位,再纠正旋转畸形,然后两拇指从肘后推尺骨鹰嘴向前牵拉,两手四指环抱骨折近段向后推移,此时令远位助手在牵引下屈曲肘关节,两手可感觉到骨折复位的骨擦音。
1.2.2屈曲型骨折的治疗 I型骨折无移位或移位很小,肱骨小头前倾在可接受范围内。可用长臂前后托适当伸肘位固定,7~10天换石膏适当加大屈肘角度。伸肘位固定时间太长容易引起屈肘障碍。Ⅱ型骨折远段向前倾,前侧皮质尚保持连续,或为完全骨折断面仍有部分接触。单纯远折段前倾者,伸肘位缓慢牵引多可矫正,若伸肘复位不完全可在屈肘位手扶患者前臂向后推,直至小头前倾角恢复正常,然后再伸肘稳定骨折,复位后可用长臂前后石膏托、小夹板固定或使用伸肘位Russell牵引。7~10天换石膏,适量增加屈肘度数,3周后去除固定积极训练屈肘活动。部分侧向移动骨折稳定性差,复位成功宜经皮穿针固定,要不然则容易导致肘内翻或畸形愈合。
1.3 结果 随访3个月~1年,平均6个月;骨折均在4~6周内愈合,术后2~3个月肘关节功能内恢复。40例中肘关节功能优36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为95%。
2 护理
2.1非手术治疗的护理 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并制动,有利静脉回流,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如骨折部位无伤口者,伤后24小时内可用湿毛巾冷敷减少渗出,伤后24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渗出液的吸收,减轻局部肿胀。鼓励患儿多吃水果、蔬菜,多饮水及优质蛋白,保证营养均衡。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每2~4小时评估骨折远端脉搏的搏动,观察肢端血液循环、感觉、活动和皮肤颜色、温度,有无缺血性疼痛,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观察有无神经损伤症状如拇指对掌活动、外展、内收功能障碍为正中神经损伤所致。如有明显垂腕症状,则桡神经损伤所致[2]。评估患儿疼痛的程度,疼痛明显者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并观察止痛效果。指导家长给患儿讲故事、唱儿歌以分散注意力。对石膏托固定的患儿,要及时用胶布沿绷带边缘粘贴,并经常检查石膏托边缘处皮肤有无损伤。鼓励患儿定时做上肢肌肉收缩运动,如伸指握拳活动。
2.2手术治疗的护理
2.2.1术前护理 患者因意外加上患肢的疼痛,易产生恐惧和紧张的心情,护士应以敏捷的动作和温和的言语安慰患者,取得患者信任,解除顾虑,取得配合。对需手术的患者,应向患者讲清手术的必要性、术前及术后的相关注意事项,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进入手术。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钙丰富饮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增加病人的食欲。保持有效固定如伸直尺偏型骨折。
2.2.2术后护理 术后应观察患肢有无血管痉挛,肌肉供血不足的症状。缺血的症状是:患肢疼痛剧烈,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末梢血运充盈不良,手部皮肤发白,皮温发凉,被动伸屈手指会引起剧烈疼痛,肌肉缺血4~6小时可造成缺血挛缩,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应密切观察[3]。
3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骨折易于愈合,只要骨折复位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一般功能良好。向病人及家属说明这一点,可减轻其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向患者及家属讲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指示进行功能锻炼,以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应轻柔,以不引起疼痛为宜,以免再度损伤或发生骨化性肌炎,加重肘关节僵硬。术后向患者及家属强调关节固定的重要性和不固定的危害,使其自觉维护、有效固定。向家属讲解观察血运的几个指标:患肢的颜色、温度、肿胀程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如固定期间患肘剧烈疼痛,颜色发红或青紫、发凉、肿胀、皮纹变浅等血液循环障碍,应立即告诉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马怀荣.48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护理[J].山东医药,2004,44(23):70.
[2]王伶,王祖梅,李浩,等.小儿Mclntyre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58例临床观察及护理 [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16(3):929-930.
肱骨近端髁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笔者所在科室治疗的42例肱骨近端骨折, 其中男性23例, 女性19例。年龄18~73岁, 平均年龄58.5岁。致伤原因:行走时摔伤38例, 车祸伤3例。按Neer分型, 2部分骨折6例, 3部分骨折35例, 4部分骨折1例。手术时间为外伤后2~5 d, 平均3.1 d。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入院后行常规术前检查及肩胛骨正位X线片、肩胛骨侧位X线片和腋位X线片, 部分病人行CT扫描, 检查后或治疗后无明确手术禁忌证。
1.2.2 麻醉和手术方法
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成功后, 取仰卧位于手术床上, 肩后垫枕, 伤肢外展于操作台上, 常规消毒铺巾, 取肩峰经喙突沿三角肌与胸大肌肌间沟弧形切口, 依次切开各层, 寻找到头静脉并予以保护。沿三角肌与胸大肌肌间沟钝性分离, 头静脉拉向内侧, 显露骨折断端, 清除凝血块和嵌顿软组织, 整复骨折解剖复位, 用1.5 mm克氏针固定骨块, 选合适肱骨近端髁钢板, 用克氏针固定于肱骨前外侧, C臂X光机透视, 骨折复位及钢板位置良好, 依次钻孔拧入合适长短螺钉固定。去除克氏针, C臂X光机透视下可见内固定满意, 检查固定牢固, 活动时骨折线无分离, 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切口, 清点纱布器械无误后, 依次缝合各切口。
1.2.3 术后处理
术后静脉使用抗生素24 h预防感染。术后第2 d可行伤肢腕肘关节屈伸锻炼, 开始耸肩运动。复查X线。第3 d适量肩关节被动活动, 如被动摆动锻炼。1周后加大被动活动幅度, 2周后加强肩关节主动活动及被动功能锻炼。为增加三角肌和肩袖肌力量, 应鼓励患者双手摸后脑, 即外展或外旋, 最后伸展肩关节, 增加锻炼力量。4周后复查X线, 患肢继续行肩关节功能锻炼, 术后8周内患肢肩关节功能锻炼恢复到正常状态。术后12~24月可取出内固定。
1.3 评分标准
根据术后X线片评价解剖结构的重建, 优:≥90分;良:≥80且<90分;可以:≥70且<80分;差:<70分。
2 结果
本组4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治疗, 术后随访6~18月,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后切口感染, 无神经血管损伤发生, 内固定均稳定, 无松动情况出现, 骨折均愈合。临床愈合时间为 (2.21±0.84) 月。依据评分标准, 本组病例优23例, 良16例, 可3例, 差0例, 全组优良率92.9%。
3 讨论
3.1 骨折类型
肱骨近端骨折是指包括肱骨外科颈在内及其以上部位的骨折, 约占全身骨折的4%~5%[2]。从解剖学角度看, 根据肱骨近端4个部位 (大结节、小结节、肱骨头和肱骨上端) 的移位程度划分, 这4个部位中任何1个部位分离移位大于1 cm或成角大于45°即可诊断为骨移位, 肱骨近端骨折有多条骨折线, 但只要4个部位相互之间移位小于1 cm, 就不被认为是移位骨折, 医学上将其称为部分骨折。如果1个部位发生骨折并且移位, 则将其称为2部分骨折。2部分骨折分为4种情况, 即大结节骨折、小结节骨折、外科颈骨折以及解剖颈骨折。如果发生2个部位骨折或移位, 则称为3部分骨折, 3部分骨折分为两种形式, 大结节、外科颈骨折, 同时他们也是比较常见的肱骨近端骨折类型。当肱骨近端4个解剖部位均发生骨折并且移位时, 称为4部分骨折[3]。本组病例中大部分为3部分骨折, 术后恢复均可。仅有1例4部分骨折, 未出现肱骨头缺血坏死, 不具有代表性。
3.2 术中复位固定
复位标准参照以下4点: (1) 恢复肱骨颈干角及后倾角; (2) 肱骨大结节解剖复位; (3) 保持肱骨长度和关节面的位置; (4) 肱骨头残端移位应<0.5~1 cm。结节间沟及胸大肌止点一般可作为复位中解剖参照点。首先, 维持颈干角为130°, 同时后倾15°, 使颈干角与后倾角恢复, 避免骨折端旋转、肱骨头后倒、大小结节分离或短缩移位的发生;其次选择2枚克氏针作为临时固定使用, 长度适合肱骨近端髁钢板, 使用时尽量避开钢板放置位置, C型臂X线机透视, 调节钢板高低及前后位置, 合适后以1枚普通螺钉将钢板固定在肱骨干上;再复位大结节, 再次透视, 确认骨折复位良好及钢板位置准确后, 于肱骨头方向置入3~5枚松质骨螺钉, 肱骨干保持>3枚螺钉, 从而达到满意复位及坚强固定。
3.3 功能锻练
肱骨近端骨折属于关节内及近关节骨折, 骨折后局部形成血肿, 并可伴有肩袖损伤, 其周围损伤的软组织易发生粘连, 骨折后直接影响结节间沟的平整, 发生肱二头肌腱炎。早期的功能锻练尤其重要[4]。所以术中解剖复位及坚强固定是早期锻炼及减轻疼痛的基础。
3.4 内固定的选择
本组病例选用肱骨近端髁钢板, 具有以下优点: (1) 肱骨近端髁钢板形状依据肱骨近端形状设计, 贴附很好; (2) 钢板体积小, 操作相对简单, 手术创伤小; (3) 设计有针孔, 在术中可以用克氏针通过针孔临时固定, 有利于骨折的精确复位; (4) 因其固定稳定, 早期可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 避免长期制动休息导致肩关节的粘连, 影响关节功能; (5) 价格低廉。
综上所述, 肱骨近端髁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具有内固定良好, 创伤小, 操作简单等优点, 使用克氏针临时固定更有利于骨折的解剖复位, 且可术后患者可进行功能锻炼, 是目前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理想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髁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所有病例采用肱骨近端髁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共42例患者, 按Neer分型, 2部分骨折6例, 3部分骨折35例, 4部分骨折1例, 术后预防感染, 早期进行功能锻练。结果:本组4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治疗, 术后随访618月,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后切口感染, 无神经血管损伤发生, 内固定均稳定, 无松动情况出现, 骨折均愈合。临床愈合时间为 (2.21±0.84) 月。依据评分标准, 本组病例优23例, 良16例, 可3例, 差0例, 全组优良率92.9%。结论:肱骨近端髁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确实为有效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肱骨近端髁钢板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516-521.
[2]于鑫, 葛东.锁定钢板结合骨移植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临床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 2009, 7 (5) :17-18.
[3]严伟.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0) :77-78.
肱骨髁骨折 第5篇
(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人民医院江西抚州344900)【摘要】目的:观察综合的康复疗法应用于肱骨髁间骨折患者肘关节僵直的预防以及肘关节功能其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11年12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124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本组中的124例患者中,共116例经门诊随访,并且骨折均愈合,其肘关节的活动范围>120°的有96例,达到90°至120°的有14例,达到90°至60°的有6例。参照Mayo对患者进行肘关节功能的评分,>90分即为优,在75至89分之间即为良,在60至74分即为可,低于60分即为差。其中92例为优,有16例为良,有6例为可,有2例为差,其优良率是93.1%。结论:综合的康复疗法应用于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效果显著,同时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肘关节功能,应予推广。【关键词】肱骨髁间骨折;术后;综合治疗;康复疗法【中国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90-01 患者发生肱骨髁间的骨折为肘关节较严重的损伤,由于为关节内的骨折,所以治疗较困难,同时对患者肘关节的功能也有着严重的影响[1][2]。进行有效的内固定后再予以早期肘关节的功能锻炼等康复治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术后其肘关节的功能,还能够降低患者骨折的并发症。本文对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11年12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124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观察综合的康复疗法应用于肱骨髁间骨折患者肘关节僵直的预防以及肘关节功能其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11年12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124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臨床资料,其中有男性患者92例,有女性患者32例;患者年龄最大为69岁,最小为22岁,其平均年龄为43.5岁;其中有50例为开放性骨折,有74例为闭合性骨折;有10例并发尺桡神经的损伤。其致伤原因为:有52例为摔伤,有54例为车祸,有12例为砸伤,有6例为斗殴伤;患者受伤到手术的时间为2小时至12天,其平均为5.5d。在术中均参照骨折的情况应用螺钉以及支持钢板等予以内固定治疗,并且术中患者被动活动的肘关节均未出现骨折断端的松动。1.2 中药治疗:患者术后依据化瘀消肿法,应用桃核承气加味汤进行加减治疗,其方药为枳壳、地龙、泽兰、红花、桂枝、大黄、桃仁,如疼痛较重者则加用延胡索,如肿胀明显者则加用猪苓与泽泻。其方每日一剂,分2次顿服,并连续治疗3周。1.3 CPM(被动性持续训练):选择wi11472型肘关节的康复器对患者予以肘关节的被动性持续锻炼,其活动的时间参考骨折的固定情况与有无韧带以及神经的损伤而定,通常在术后的3d即开始进行CPM训练,最开始的活动范围为10°至30°,其频率为每分钟1周,保证每日2次,并且每次为30至60分钟,进行3至4周的连续训练后,再参考患者的耐受情况,进行每1至2天增加为5°至10°的训练。1.4 主动性功能锻炼:在术后的第2天即开始嘱患者予以患肢肌群的等长收缩,与肘关节和肩腕关节的伸屈训练,在每次均需达到最大的耐受程度,并坚持3至5秒后放松,保证每天活动达到4至6次,并且每次以5分钟适宜。同时参照患者骨折固定的牢固程度以及伤口的愈合情况,进行肘关节功能逐渐加强的主动伸屈。2 结果:在本组中的124例患者中,共116例经门诊随访,并且骨折均愈合,其肘关节的活动范围>120°的有96例,达到90°至120°的有14例,达到90°至60°的有6例。参照Mayo对患者进行肘关节功能的评分,>90分即为优,在75至89分之间即为良,在60至74分即为可,低于60分即为差。其中92例为优,有16例为良,有6例为可,有2例为差,其优良率是93.1%。3 讨论:3.1 由于肱骨髁为肘关节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一旦骨折则能够波及到关节面,从而直接的影响到患者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此外肱骨髁间的骨折在术中进行复位为二次创伤,更加重了患者周围组织受到的损伤,所以术后需尽快促进其组织的修复与消肿,以及预防瘢痕的粘连形成,均对肘关节的功能恢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术后在创伤组织其修复的过程当中,出现瘢痕粘连以及创面局部的血液循环障碍,也应给予积极的预防[3][4]。3.2 由于关节活动度的恢复系肘关节能够发挥功能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早期通过CPM予以肘关节功能的训练,能够增加患者关节的活动度,并减轻其肿胀,同时防止粘连与挛缩以及僵硬的发生,而对于关节的粉碎性骨折,则能够利用关节在活动时产生互相适应的力量将骨折块予以二次复位,还能够改善患者软骨细胞发生的新陈代谢,并刺激患者关节其软骨细胞的增生,进而将软骨的下骨组织当中血液的分化细胞出现软骨样变,达到修复患者关节软骨的目的,并避免以及减轻了创伤性的关节炎出现[5]。3.3 而术后予以预防患者肌肉萎缩,以及维持并增强肘关节其周围肌肉的力量,也对患者肘关节的功能恢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肌肉进行等长收缩时,能够减轻患者关节源性的肌肉抑制,并增强其肌力。因此术后早期予以患肢肌群进行等长收缩,和腕肩关节的抗阻运动,既能够防止患者出现肌萎缩,还能够维持以及提高患者肌力,同时能够改善患处的血液循环,并促进静脉以及淋巴的回流,最终达到消肿止痛,以及预防患肢出现静脉栓塞的目的。3.4 综上所述,综合的康复疗法应用于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效果显著,同时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肘关节功能,应予推广。参考文献[1]许国祥,王秀会,王子平等.肱骨髁间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受限原因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07,13(5):269-271. [2]王焕,王炫.肱骨髁间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浅析[C].//第五届全国创伤外科学术研讨会暨汶川地震伤员救治经验交流会论文集.2008:62-63. [3]周建飞,洪定钢,王效柱等.肱骨远端C型骨折术后伸肘功能丢失原因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1,17(10):882-885. [4]梁邦山,秦玉芝.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术后肘关节功能失效13例分析[J].淮海医药,2004,22(3):210-210. [5]徐世田,赵慧萍,张洪涛等.肱骨髁间窝扩大成形术在肘关节伸直障碍中的应用[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7,28(3):144-146.
肱骨髁间骨折的手术治疗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于1995年6月-2005年8月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患者212例, 对其中资料完整且来院接受随访的41例患者进行分析。男23例, 女18例, 中位年龄42岁 (15~62岁) , 中位左15例, 右26例。机动车伤7例, 自行车伤17例, 行走跌倒13例, 坠落伤4例。合并伤中科雷骨折3例, 孟氏骨折2例, 尺骨鹰嘴骨折3例, 桡神经损伤4例, 尺神经损伤4例。按照AO肱骨髁间骨折分型41例中C1型 (C1-3) 14例, C2型18例, C3型9例。开放骨折4例。患者从受伤到接受手术治疗时间:<24h 21例, 1~7d 14例, 8~21d的6例。
1.2 手术方法及术后康复
1.2.1 手术方法:
对35例患者施行臂丛麻醉, 6例患者施行全身麻醉。27例取仰卧位, 14例采取健侧卧位。驱血后在气囊止血带下手术。对39例患者采用肘后正中纵行切口入路, 其中行鹰嘴截骨术显露肱骨髁间者17例, 3例合并尺骨鹰嘴骨折者经尺骨鹰嘴骨折端进入;用肱三头肌舌形瓣显露者17例, 纵劈肱三头肌2例。采用内外双侧切口者2例。常规游离、保护尺神经。 对C1、C2和部分C3型骨折采用首先固定肱骨髁间骨折, 然后固定髁上骨折的顺序。对部分C3-3型和既往肘部有畸形者若髁间骨折难以复位可先复位、固定髁上骨折, 然后再处理肱骨髁间骨折。
1.2.2 肱骨髁上骨折固定:
内固定物选用重建钢板、1/3弧度钢板、前臂DCP、松质骨螺钉、皮质骨螺钉、踝螺钉和克氏针。
笔者对截下的尺骨鹰嘴采取如下的固定方式进行固定: (1) 1枚6.5mm直径松质骨螺钉髓内固定; (2) 1枚6.5mm直径松质骨螺钉髓内固定+1枚皮钉; (3) 1枚6.5mm直径松质骨螺钉髓内固定+张力带钢丝; (4) 2枚平行克氏针髓内固定+张力带钢丝。
24例行尺神经前移术。内置一根引流管, 关闭伤口。手术平均用时2.5h (1.5~4.5h) 。
本组有4例开放骨折患者, 对Gustilo-Ⅰ型1例和Gustilo-Ⅱ型2例清创后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术, 之后一期关闭伤口。Gustilo-ⅢB型1例, 系C3型骨折, 该患者就诊时间超过12h, 内固定术后伤口软组织缺损未一期闭合, 术后感染。
对于固定不牢固、采取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合并孟氏骨折和开放骨折术后伤口不能一期关闭者给予石膏后托制动于屈肘90°位3~4周, 前臂置于相应位置。其余加压包扎并在术后24~48h拔除引流管后鼓励患者开始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 以主动活动为主, 适当被动活动为辅。
2结果
平均随访40个月 (20~85个月) 。41例中有1例发生骨折不愈合。采用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1] 评定肘关节术后疗效, 即Cassebaum评分系统定量肘关节最后的功能活动。优:伸肘15°~屈肘130°;良:伸肘30°~屈肘120°;中:伸肘40°~屈肘90°~120°;差:伸肘40°~屈肘少于90°。再将肘关节活动度与患者的主观症状相结合作为最终功能评分系统。优:关节活动范围优, 肘关节无症状;良:关节活动范围优或良, 肘关节有主观症状;中:关节活动范围为中, 肘关节无或有症状;差:关节活动范围差, 功能受限。结果:优13 (31.7%) , 良15 (36.6%) , 中10 (24.4%) , 差3 (7.3%) 。
C1型14例, 优8例 (57.1%) , 良4例 (28.6%) , 中2例 (14.3%) , 优良率为85.7%。C2型18例, 优4例 (22.2%) , 良9例 (50.0%) , 中3例 (16.7%) , 差2例 (11.1%) , 优良率为 (72.2%) 。C3型9例, 优1例 (11.1%) , 良2例 (22.2%) , 中5例 (55.6%) , 差1例 (11.1%) , 优良率为33.3%。
伤后至手术时间:<24 h 21例, 优9例 (42.9%) , 良7例 (33.3%) , 中3例 (14.3%) , 差2例 (9.5%) , 优良率为76.2%;<7d 14例, 优3例 (21.4%) , 良6例 (42.9%) , 中5例 (35.7%) , 优良率为64.3%;8~21d 6例, 优1例 (16.7%) , 良2例 (33.3%) , 中2例 (33.3%) , 差1例 (16.7%) , 优良率为50%。
鹰嘴入路20例, 优10例 (50%) , 良5例 (25%) , 中4例 (20%) , 差1例 (5%) , 优良率为75.0%。非鹰嘴入路21例, 优3例 (14.3%) , 良10例 (47.6%) , 中6例 (28.%6) , 差2例 (9.5%) , 优良率为61.9%。
术后早期 (术后24~48h) 开始功能煅炼者15例, 优10例 (66.7%) , 良3例 (20%) , 中1例 (6.7%) , 差1例 (6.7%) , 优良率为86.7%。晚期 (术后3周以上) 进行功能锻炼者26例, 优3例 (11.5%) , 良12例 (46.2%) , 中9例 (34.6) , 差2例 (7.7%) , 优良率为57.7%。
术后并发症为伤口感染3例 (其中原始损伤为开放骨折者2例) , 尺神经炎3例, 骨折不愈合1例, 异位骨化2例, 尺神经损伤3例, 桡神经损伤2例。尺神经损伤和桡神经损伤为牵拉所致, 经保守治疗均恢复。
3讨论
3.1 准确判断骨折部位及移位程序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基础
根据病史、体征和X线平片可以确诊大部分病例。需要强调的是在询问病史过程中一定要了解手术侧肘关节既往有无先天和后天畸形病史及治疗史。本组有2例既往有肘部外伤史患者, 术中多次将骨折复位后总感到与正常解剖结构不符。因此, 术前对这一方面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无移位或者移位小的髁间骨折单靠肘关节正侧位平片有时难以确诊的。本组中2例经肘关节两侧入路进行手术的患者X线平片显示为单髁骨折, 在另一侧加一切口。此外, 肱骨髁间骨折可以发生在矢状面、冠状面和横截面, 所以当X线平片难以清楚地显示骨折的状况时, 一定要行CT检查, 因CT有助于确定及了解骨折部位及粉碎和移位的程度。在对骨折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确定治疗方案, 包括是否采取手术治疗, 用何种入路, 复位固定顺序, 选用何种内固定物, 是否需要植骨等。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根据X线平片及CT检查勾勒出的骨折粉碎和移位的情况有时与术中所见还是有一定出入, 因此, 在对每例肱骨髁间骨折施行手术不之前, 术者都要在心理和手术器械以及内固定物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3.2 积极做好术前准备, 尽早手术
本组患者中待手术时间在<24h和1~7d的2小组之间优良率无明显下降。因此笔者建议在积极完善术前准备的前提下争取在<7d施行手术。
3.3 选择合适的入路
对本组病例笔者主要采取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和尺骨鹰嘴截骨术2种入路。前者多用于本组早期病例, 笔者发现此切口对肘关节前端和远端显露较差, 而且术后不能让患者早期开始功能锻炼。后者能充分显露肱骨远端关节面, 避免损伤肱三头肌, 将肌肉与肌肉间的愈合变为骨与骨之间的愈合, 利于早期功能锻炼。但鹰嘴截骨术缺点为造成额外的关节内骨折, 增加创伤性骨性关节炎发生的几率, 导致尺骨鹰嘴骨折不愈合, 内固定物脱出。笔者认为仔细地采取如下措施能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上述不利情况的发生: (1) 截骨部位最好位于尺骨鹰嘴切迹的中点, 因为此处缺少关节软骨[2] ; (2) 截骨避免全部使用骨力, 最好用手外科专用电锯, 截骨呈V形以增加骨的接触面和再固定时的稳定性; (3) 截骨前先用1枚直径为4.5mm的钻头或2枚相互平行的克氏针自鹰嘴近端钻通髓腔以利最后的复位; (4) 在电锯大约锯到鹰嘴关节面时改用骨刀将折端最终撬断; (5) 尺骨鹰嘴的固定最好选用2枚相互平行的克氏针或1枚直径为6.5mm、长不短于6.5mm的松质骨拉力螺丝钉髓内固定再结合张力带钢丝。在本组病例中虽然鹰嘴截骨入路组比非鹰嘴截骨入路组优良率高, 但是笔者认为入路并非是决定最终结果的唯一因素。对于C2和C3型骨折以及待手术时间超过1周的C1型骨折笔者建议最好使用鹰嘴截骨入路。本组中2例合并孟氏骨折的患者均未采用鹰嘴截骨入路却获得优的结果, 因此, 笔者认为对于合并孟氏骨折和待手术时间<7d的C1型骨折可以采用非鹰嘴截骨入路。
3.4 争取解剖复位, 牢固固定
本组术后功能为优的患者均为解剖复位且固定牢固的患者。笔者同意“肱骨远端骨折后肘关节功能的好坏与其正常的解剖关系恢复的程序相关”[1,3] 这一观点。在本组复位欠佳的患者中笔者发现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 肱骨远端关节面正常向前倾斜的角度减少或消失; (2) 滑车关节面宽度缩小; (3) 关节面非解剖复位。
如何牢固固定肱骨髁间骨折一直都是骨科医生探索的问题。肱骨髁间骨折的固定包括髁间和髁上两个部位。对于髁间部分要视骨折块的大小及对应关系选择合适的螺丝钉进行固定。在本组病例中, 早期笔者曾成功地用骨栓固定C1和C2型的髁间部分, 但感到操作复杂, 骨栓的头和钉母太突出于骨面, 仅适用于C1和C2型骨折。相对而言4mm松质骨拉力螺钉及踝螺钉操作简单且因有加压作用而固定牢固。就C1和C2型骨折而言, 对于患者体形较大且髁上部不能用双钢板固定的骨折宜选用2枚4mm松质骨拉力螺钉, 而对于患者体型较小且髁上部能用双钢板固定的骨折可仅选用1枚踝螺钉或1枚直径为4mm的松质骨拉力螺钉就可以获得稳定的固定。螺钉从尺侧还是桡侧拧入要视折线的位置和螺钉的螺纹能否跨过折线而定。需要注意的是螺钉不要进入鹰嘴窝或冠状窝。严重粉碎的C3型骨折常导致滑车和 (或) 肱骨小头骨质丢失, 对滑车部有骨缺损的骨折首先要植骨, 不能植骨者应该用全螺纹螺钉而非拉力螺钉固定以维持滑车部的宽度, 否则会造成滑车变窄, 影响对合关系。“AO”学派设计的规格完整的螺钉可以较牢固地固定大部分C2型骨折, 对于粉碎严重的C3型骨折特别是折线位于鹰嘴窝水平以下者并非均能用已有的内植物得到牢固的固定。
目前对肱骨髁上部的固定有不少学者主张用双钢板固定[4,5] , Helfet等[6] 通过实验认为双钢板在两个互成90°的平面上的固定钢度和抗疲劳作用最强。有学者倡导[5] 在内侧放置1块半管状钢板, 在后外侧放置1块3.5mm重建钢板。本组中对一些病例也采取了上述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是笔者认为双钢板呈“八”字置于内外两柱的后侧也可以获得牢固的固定效果, 而且这种方式相对操作简便, 也避免了因对侧方软组织的剥离而加重对骨骼血运的破坏。不必过分强调使用重建钢板或半管状钢板, 用于前臂骨折的3.5mm DCP也能取得满意的固定效果。在实际工作中, 即使同一种类型的骨折也各有不同, 因此对于一个病例一定要个体化, 要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在本组病例中笔者对于一些病例采取了在粉碎的一侧柱后侧用钢板, 在折块完整且较大的另一侧用拉力螺钉固定髁间与肱骨干的方式, 螺钉要放置在髁上柱的中央部位, 并且把持住对侧皮质, 效果也很好。骨折线较低、骨折块小的一侧柱骨折可用螺钉固定。笔者认为用较少的内植物获得满意的疗效是最佳的固定方式。
3.5 尺神经前移术适应证
有学者认为应常规行尺神经前移术[3] 。但本组病例中行尺神经前移术与未行尺神经前移术的2组患者术后尺神经炎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因此建议尺神经前移术适应证为: (1) 内固定物位于或临近尺神经行程; (2) 尺神经原始有损伤。
3.6 早期开始功能锻炼
本组病例中术后早期 (术后24~48h) 开始功能锻炼者优良率明显高于晚期开始功能锻炼者。骨折固定牢固并采取了经鹰嘴入路是术后能够早期开始功能锻炼的基础, 早期功能锻炼能有效地避免肘关节僵直。有学者认为一旦需要术后延长制动时间, 不论采取何种治疗均可导致关节纤维化和关节僵硬[7] 。通过对本组病例的分析, 笔者不完全同意此观点。笔者认为只要骨折能够得到解剖复位和牢固的固定, 即使因使用非鹰嘴入路而制动肘关节不超过4周仍然有可能通过功能锻炼获得满意的疗效。比如本组的2例合并孟氏骨折的患者, 术后虽然用石膏固定4周仍然获得优的疗效。笔者主张一定要指导和鼓励患者正确地进行功能锻炼, 以主动锻炼为主, 被动锻炼为辅, 以屈肘为主, 伸肘为辅, 兼顾前臂旋转功能的康复。术后前3~4周在锻炼之余要将肘关节悬吊于屈肘90°~100°位。必要时请理疗科协助康复。
3.7 功能恢复欠佳的原因
本组差3例, 其中1例为C3型骨折, 尽管用经鹰嘴入路, 但因骨折太碎而复位差, 固定不牢固, 术后未能早期锻炼所致。另2例系术后长期感染所致。
3.8 肱髁间骨折对肘关节的影响
主要影响屈伸功能, 对前臂旋转功能影响较小。本组仅1例前臂旋后为10°。
4结论
正确判断骨折的类型:根据骨折的类型和伤后时间选择手术入路;早期采用内固定的方法;术后早期开始正确的功能锻炼是获得良好结果的基础。按照这些原则施行的手术不会加重肘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粘连。鹰嘴窝水平以远的C3-3型骨折还不能完全用现有的内固定物获得牢固的固定。
摘要:目的总结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用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对平均随访40个月的41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进行评定, 以手术时间、骨折类型、手术入路、术后开始功能锻炼的时间等因素分别与最终功能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41例中发生骨折不愈合1例。术后疗效:优13例 (31.7%) , 良15例 (36.6%) , 中10例 (24.4%) , 差3例 (7.3%) , 优良率68.3%。结论骨折粉碎及移位的程度影响预后。
关键词:肱骨,骨折,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Jupiter JB, Neff UN, Holzach P.Inter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An operative approach[J]. J Bone Joint Surg, 1985, 67 (A) :226-239.
[2] McKee M, Jupiter J, Toh CL, et al. Reconstruction after malunion and nonumion of intraaarticular fracture of the distal humerus. Methods and results in 13 adults[J]. J Bone Joint Surg, 1994, 76 (B) :614-621.
[3]Wang KC, Shih HN, Hsu KY, et al.Intercondylar Fractures of thd dis-tal humerus:Routine anterior subcutaneous transposition of the ulnar nerve in a posterior operative approach[J].J Trauma, 1994, 36:770-773.
[4] Gabel GT, Hanson G, Bennett JBB, et al.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the adult[J]. Clin Orthop, 1987, 216:99-103.
[5]Muller ME, Allgower M, Schneider R, et al.Fractures of the distal hu-merus Manual of inte mal fixation[M].Berlin:Springer Verlag, 1991:446-452.
[6]Helfet DL, Hotchkiss RN.Internal fixation of the humerus:A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methods[J].J Orthop Trauma, 1990, 4:260-264.
肱骨髁间骨折手术治疗进展 第7篇
手术入路
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对肱骨远端关节面和肱骨前方暴露差, 并且对肱三头肌的完整性破坏较大, 易对伸肘装置造成损伤, 这种损伤有可能限制术后的早期功能锻炼, 随后肌肉产生的瘢痕愈合, 则会影响肘关节的运动度[2]。同样, 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对骨折及关节面的暴露差, 骨折复位困难, 容易出血, 影响术后功能恢复, 术后预后较差。该入路的好处是, 必要时可方便更改为鹰嘴截骨入路, 行全肘关节置换也很方便。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可直接观察关节面的损伤状况, 直视下达到解剖复位的标准以及固定牢固, 节约手术时间。对伸肘装置影响小, 鹰嘴截骨后愈合为骨性愈合, 不是瘢痕愈合, 允许患者早期进行肘关节屈伸主动活动, 避免肘关节僵硬。该入路可明显缓解术后瘢痕粘连及软组织的损伤。Dakoure等学者对不同入路骨折暴露情况进行分析, 得出三头肌两侧入路关节面的暴露面积仅26%、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关节面的暴露面积为52%[3]。姜保国等认为该入路的缺点是截骨处骨不连、延迟愈合、畸形愈合、内固定物的脱出等风险, 增加了患者二次手术的风险[4]。
内固定方式
对肱骨髁间C型骨折, 单钢板不满足肱骨远端双柱生物力学理论, 无法提供坚强的内固定。王友华等对21例肱骨髁间骨折的患者进行了ORIF单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5], 术后随访结果:出现4例肘关节内翻畸形, 9例 (42.9%) 患者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 肘关节Mayo评分优良率57.1%。“Y”型解剖钢板可将肱骨髁间及骨干固定为一个整体。但大量临床实践研究表明, “Y”型解剖钢板多用于较为规则而且骨折块少的“T”形或“Y”形骨折, 对于复杂的关节面骨折, 不能起到良好的固定效果, 很难确保关节面的平整。
双钢板内固定符合肱骨远端生物力学双柱理论, 不仅可以恢复肱骨远端关节面, 还可以恢复内外侧双柱的完整性。对于严重粉碎的复杂肱骨髁间骨折, 目前主张双钢板内固定[6]。目前对双钢板内固定最大的争议是如何放置双钢板。A0理论认为双钢板互相垂直放置在肱骨内侧柱和外侧柱的后方, 这种钢板放置方式可使固定的强度和耐用度达到最强[7], 同时避免因对软组织剥离而加重对骨骼血运的破坏。Gofton等对23例肱骨远端C型复杂骨折采用双侧钢板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 术后随访肘关节功能优良率达到93%[8]。平行双钢板是在肱骨远端骨折中固定肱骨内侧柱和外侧柱的钢板呈平行或接近平行。该模式基于以下的生物力学模式, 平行放置的接骨板就像拱门两侧的立柱, 而其远端交锁的长螺钉将内外侧柱连接在一起, 就像拱门上方的拱顶为两侧的立柱提供了稳定性。从力学方面看, 相比于平行放置钢板, 垂直放置钢板不仅依照双柱理论, 还特别考虑到肱骨远端的形态, 且对骨折周围软组织的剥离损伤较少。Shin等研究表明, 在达到预期的预后方面, 两种方法都可以提供足够的稳定性[9]。
术后功能锻炼
术后及时的功能锻炼, 对肘关节的功能康复及预后有很大的帮助。以内固定坚固为前提, 越早功能锻炼越好。张殿英等认为, 在理想条件下, 功能锻炼可从术后第2天开始[10]。Hotchkiss认为, 在内固定强度达不到要求时, 需要依靠支具维持固定, 这必然会延长制动时间[11]。长时间的制动会增加关节纤维化和关节僵硬的风险。若术中无法取得对骨折的坚强内固定, 为了骨折的愈合, 早期制动还是第一选择, 因为治疗骨不连比处理肘关节僵硬要困难。
讨论
肱骨髁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复杂骨折, 手术治疗多为第一选择,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及双钢板固定显露出较明显的优势。外科处理方法的选择与骨折的形态、患者的年龄、骨质情况、骨折粉碎程度及患者的自身情况相关, 选择最优的手术入路, 使用最佳的内固定材料, 制定最科学的康复计划, 最终目的为降低手术并发症风险, 实现肘关节功能最大程度的恢复。
摘要:肱骨髁间骨折是涉及肱骨远端及肘关节的骨折, 骨折比较复杂, 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已被临床医生认可, 目前有多种手术入路以及骨折固定方式的选择, 本文就对近年来肱骨髁间骨折的外科手术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浅谈中医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第8篇
1 临床表现及诊断
有手着地受伤史, 肘部出现肿胀、疼痛、皮下瘀血, 肘部向后突出并处于半屈位。检查局部明显压痛, 有骨摩擦音及假关节活动。伸直型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方, 骨折远端向后上移位, 近端向前下移位, 严重时可损伤正中神经和肱动脉。按骨折的侧方移位情况, 又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其中尺偏性骨折肘内翻发生率可高达74%。屈曲型髁上骨折后远端向前移位, 骨折线由后下斜向前上方。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是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 骨折的方向为前下至后上, 骨折向前成角, 远折端向后移位。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骨折线可为横断, 骨折向后成角, 远折端向前移位或无明显移位。肘部正、侧位X线拍片不仅能确定骨折的存在, 更主要的是准确判断骨折移位情况, 为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所以X线拍片是必须的。
2 治疗方法
2.1 中医正骨
中医在治疗上强调手法治疗为主, 其手法复位有整复方法等。肱骨髁上骨折的整复要求较高, 必须获得正确的复位, 侧方移位和旋转移位必须矫正。尺偏型骨折整复时, 应特别注意矫正尺偏移位、尺侧倾斜嵌插以及内旋移位。矫正尺偏移位时, 宁可有轻度桡偏, 而不可有尺偏, 尤其是倾斜一定要予以纠正, 并使其有一定程度的桡倾, 同时使骨折远端呈外旋位, 以防肘内翻发生。
2.1.1 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整复方法
嘱患者仰卧, 医护人员握患肢上臂, 术者两手握腕部, 先顺势拔伸牵引, 然后根据骨折远端的旋转前或旋后移位, 将前臂旋后或旋前, 在伸肘位充分牵引, 以矫正骨折重叠及旋转移位。若局部肿胀较严重、开放性骨折或1~3周尚未复位者, 则将肘关节屈曲90°, 助手握患肢上臂, 术者用双手拇指按压患肢前臂远段背侧, 其余手指环抱前臂中段, 沿肱骨纵轴方向进行拔伸牵引。重叠和旋转位矫正后, 术者改用以一手维持牵引, 另一手的手掌放在患肢肘横纹上方, 虎口朝患肢远端, 拇指按在内上髁处, 把骨折远端推向桡侧, 其余四指将骨折近端拉回尺侧, 矫正尺偏移位并使骨折端桡侧骨皮质嵌插并稍有桡倾;骨折远端桡偏移则手法相反, 可保留轻度桡偏, 但不可矫枉过正。然后用手掌向下压, 拇指在尺骨鹰嘴处推骨折远端向前, 同时握前臂之手在持续牵引下徐徐屈肘关节至120°~130°位置, 以矫正骨折远端向后移位。
2.1.2 肱骨髁上屈曲型骨折整复方法
嘱患者仰卧, 肘关节完全伸直, 前臂旋后位。医护人员握患肢上臂, 术者两手握腕部, 沿肱骨纵轴方向进行拔伸牵引, 以矫正重叠移位。术者改用以一手维持牵引, 另一手的手掌置于肘前, 虎口朝患肢远端, 拇指按在内上髁处, 将骨折远端推向桡侧, 其余四指将骨折近端拉回尺侧, 以矫正尺偏移位。然后术者改用拇指置于骨折远端前侧向后按压, 同时其余四指置于骨折近端后侧向前提拉, 以矫正骨折远端向前移位。
2.1.3 复位后固定方法
患者复位后, 伸直型骨折可置肘关节于屈曲90°~110°位, 超肘关节四夹板外固定3周。夹板长度应上达三角肌中部水平, 内、外、后侧夹板超过肘关节, 前侧板下至肘横纹。为防止骨折远端后移, 可在鹰嘴后方加一梯形垫。屈曲型骨折应固定肘关节于屈曲40°~60°位置2周, 前后垫放置与伸直型相反, 以后逐渐将肘关节屈曲至90°位置1~2周。如外固定后患肢出现血循环障碍, 必须立即松解全部外固定, 置肘关节于屈曲45°位置密切进行观察。
2.2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上坚持三期辨证论治的原则, 早期应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服用复元活血汤加三七、丹参, 肿胀严重的患者, 可加茅根、木通等利水之药。中期宜和营生新, 接骨续损, 可服用续骨活血汤或伤科接骨片。后期宜补气血、养肝肾、壮筋骨, 可内服补肾壮筋汤等。在解除夹板后, 并同时用中药熏洗。
3 讨论
中医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具有患者痛苦少、治疗时间短、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 合并症少等优点。患者通过中医正骨及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后, 康复情况良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中医正骨,中药治疗
参考文献
肘部肱骨髁间骨折临床治疗体会 第9篇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临床肱骨髁间骨折患者26例, 男性17例, 女性9例;年龄18~65岁, 平均38岁。均为闭合性骨折, 左侧18例, 右侧8例。致伤原因:跌伤10例, 道路交通伤13例, 坠落伤3例。合并前臂骨折2例, 肩关节脱位2例, 正中神经损伤1例, 尺神经损伤2例, 肱动脉损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10 d, 平均25 d。
1.2 临床表现
根据创伤机制和表现分伸直型、屈曲型。骨折线从肱骨两髁之间纵行向上;将两髁劈为两半, 又在肱骨两髁之上发生横断骨折, 整个骨折线呈“T”形或“Y”形。正位片, 肱骨髁向尺侧偏斜, 肱骨干向桡侧移位, 在肱骨内髁上方有时可见一三角形骨折块。劈裂之两肱骨髁向两侧分离, 并有骨块旋转。侧位根据肱骨髁向后或向前移位伸直型和屈曲型。
1.3 方法
肱骨髁间关节面较完整或两髁分离, 肱骨髁上重叠难以牵开;复位后骨折不稳定者;肿胀严重, 暂时不能手术或手法复位者行牵引治疗。肱骨髁间骨折内外髁较为完整及轻度分离而无明显旋转者, 骨折较稳定者行手法复位, 石膏或超肘夹板固定。手法复位可得到满意对位, 但骨折不稳定, 易发生再移位者行手法复位, 闭合穿针固定。对于肱骨髁间粉碎骨折, 两髁部旋转严重, 关节面严重破坏, 关节面不平、骨折不稳定或手法复位失败者, 均可进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2结果
所有病例骨折部位均愈合, 骨折平均愈合时间2个月~7个月, 截骨平均愈合时间2个月~3.5个月。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术后疗效:优8例, 良15例, 可4例, 优良率为88.46%。
3讨论
肱骨髁间骨折是肘关节的一种严重损伤, 易发于青年和壮年。这种骨折, 常呈粉碎性, 闭合复位困难, 开放复位缺乏有效的内固定从而造成肘关节功能障碍、骨不连或畸形愈合者并非少见, 对肘关节功能将有严重影响。
3.1 损伤原因 多种暴力都可以引起肱骨髁间骨折, 损伤有多种类型, 故其机理也较复杂。但可由与肱骨髁上骨折类似暴力引起。当跌倒时, 肘关节处于伸展位, 手掌和人体重力向上、下传导并集中在肱骨髁部, 暴力作用于尺骨, 向上撞击使肱骨内、外髁分裂, 向两侧分离, 即造成骨折。骨折近端向前移位, 骨折远端分裂为二块或多块并向后方移位。肘关节在屈曲位时直接撞击地面, 也可能由于尺骨鹰嘴向上撞击所致。尺骨鹰嘴断面呈三角形, 当暴力传导至该部时, 尺骨鹰嘴犹如楔子撞击内外髁间的滑车骺, 致两髁间分离移位, 而肱骨下端向后移位。此骨折, 按其骨折线可分为“T”形和“Y”形;有时肱骨髁部可分裂成3块以上, 属于粉碎性骨折。
3.2 伤后肘部疼痛, 肿胀严重, 有大片皮下瘀斑;肿胀明显并可伴有畸形, 肘关节呈半屈曲状, 伸展、屈曲和旋转受限。前臂多处于旋前位[2]。检查时可触及骨折活动和骨摩擦感。肘后三角骨性标志紊乱。移位骨折者肘后三点关系改变, 肘部横径明显增宽, 鹰嘴部向后突出, 肘关节呈半伸直位。内外髁部及髁上均有压痛, 纵轴叩击痛 (+) , 触之有骨擦音及异常活动, 肘关节功能障碍。血管和神经有时受到损伤, 检查时务必予以注意。肘部正侧位线摄片, 不但可明确诊断, 而且对于骨折类型和移位程度的判断也有重要意义, 对合并肘部其他部位损伤亦可显示。
3.3 功能锻炼 损伤复位外固定期内。初期骨折及整复固定或手术当天麻醉消失后即可进行肩关节旋转、耸肩、腕关节屈伸及手部的抓空握拳等增力活动, 同时, 用力做关节不动的静力肌收缩, 静力肌收缩每次需坚持到15 s以上或感觉疲劳, 然后放松, 如此反复练习, 每小时锻炼3~5 min。进行肩关节旋转运动时, 先用健肢手托扶患肢肘部, 顺应患肢肩关节做旋转活动。进行耸肩、腕关节屈伸及手部的功能锻炼时, 健肢可与患肢同时进行锻炼。可根据个人承受能力每个动作重复10~20次, 每天练习3~4次。外固定去除以后。开始做肘关节主动屈伸练习, 可用健手托扶患肘, 鼓励患者主动尽力屈伸肘关节, 活动度由小到大, 感觉疲劳可适当休息后继续练习。如患者主动锻炼困难, 应帮助或指导陪护者协助患者进行被动锻炼:一手妥善托扶固定患肘, 一手握住患肢腕部, 缓和用力屈伸患肘, 尽量屈伸到患者所能承受的最大角度, 禁止暴力被动屈伸活动, 避免骨化性肌炎的发生。每次活动20次, 3~4次/d, 以患者能够承受为度。
摘要:肱骨髁间骨折是肘部严重的关节内骨折, 是临床常见的骨折之一, 因其常涉及关节面损伤, 故治疗较为困难, 本文将肱骨髁间骨折不同治疗方法加以分析。
关键词:肱骨髁间,肘关节,骨折,治疗
参考文献
[1]荣国威, 王承武.骨折.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61.
肱骨髁骨折 第10篇
【关键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难复性;肘内翻
【中图分类号】R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29-02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最常见的骨折之一,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是指不能通过非手术方法来对骨折端进行复位和维持复位的骨折类型,其手术方式的选择,不仅关系到骨折的正常愈合,也关系到肘关节的功能恢复。现将我院2008年至2009年收治的75例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
本组选自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有移位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75例,男40例,女35例,年龄2.5~12岁。左侧48例,右侧27例;伤后就诊时间1小时~20天。按手术方法分成A、B两组,A组38例采用双纵行切开肱三头肌肌腱加肱骨内髁处骨膜横断、克氏针交叉固定术式。B组37例,采用肱三头肌肌腱舌形切开显露骨折端加克氏针交叉固定术式。
1.2 手术方法
A组患儿仰卧,在臂丛或静脉麻醉下,常规消毒、铺无菌巾,肘后正中切口,解剖尺神经加以保护。沿肱三头肌腱性部分两侧纵行切开肱三头肌及骨膜、关节囊,可以见到移位的骨折端以及肱骨内髁处的骨膜较厚,大多比较完整。将肱骨内髁处的骨膜及部分软组织作横行切开,稍作松解,然后将肱骨髁上骨折端解剖复位,对断端尺侧骨皮质有压缩、塌陷的,以恢复骨骼正常轴线为准。用2根1.5~2 mm的克氏针从肱骨远折端内外髁皮质进针交叉打入贯穿骨折线达骨折近折端皮质出针,针尖出近折端皮质约0.5 cm,固定骨折端,针尾留0.5~1.0 cm,弯曲留于皮下,待骨折愈合后取出。逐层缝合肱三头肌、皮下组织及皮肤。术后不需要外固定。B组患儿仰卧,取肘后正中切口,解剖尺神经加以保护,舌形切开肱三头肌,显露骨折端,将骨折端解剖复位,用2根1.5~2 mm的克氏针从肱骨远折端内外髁皮质进针交叉打入贯穿固定骨折端,“Y”形缝合肱三头肌肌腱。术后石膏托外固定6周。6周后去石膏托开始康复锻炼。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Flynm临床功能评定标准,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优:丢失携带角和丢失伸屈功能在0°~5°;良:丢失携带角和丢失伸屈功能在6°~10°;可:丢失携带角和丢失伸屈功能在11°~15°;差:丢失携带角和丢失伸屈功能大于15°以上。
2 结果
对全部患儿进行随访,时间6~36月,平均18个月。肘关节屈伸功能比较:A组共38例,优29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4.74%。B组共37例,优17例,良9例,可4例,差7例,优良率70.27%。两组间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χ2检验,P<0.05),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
两组携带角的变化比较:A组优29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92.11%。B组优17例,良7例,可8例,差5例,优良率64.86%。两组间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
3 讨论
3.1 分类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较常见,发病率约占儿童全身骨折的26.7%,肘部骨折的60%~70%。1931年Felsenerch提出的分类标准至今仍被临床应用,Ⅰ型:无移位或几乎无移位;Ⅱ型:有移位,但骨折面间有接触;Ⅲ型:骨折面间无接触。1994年,McIntyre对传统的分类再做补充,改进了肱骨髁上骨折的分类标准,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较突出:Ⅰa无移位,后倾<5°;Ⅰb无移位,后倾≤15~20°,内(外)側间隙≤1 mm;Ⅱa移位0~2 mm,后倾≤15~20°,或内(外)外皮质紧缩或骨折间隙>1 mm;Ⅱb移位2~15 mm,断端有接触、有不同水平歪斜;Ⅲa断端无接触,重叠≤20 mm或旋转移位>15 mm,断端尚有接触,有不同水平歪斜;Ⅲb断端间隔很大或重叠>20 mm,或旋转移位>15 mm,断端无接触,不同水平歪斜。[1]
3.2 治疗方法
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复位,恢复肘关节的屈伸功能,防治肘关节畸形。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如治疗不当可带来严重并发症,故骨科临床医师要高度重视。对于新鲜肱骨髁上骨折应首选闭合复位或牵引治疗。手术指征仅适用于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即闭合复位或牵引治疗失败者,或陈旧性骨折。对于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方法。而对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的防治则贯穿于整个手术治疗过程的每个环节。[2]近期常并发血管、神经的损伤,远期发生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肘关节活动障碍和肘内翻畸形,其中肘关节活动障碍和肘内翻的发生率较高,其发生的原因很多,除与骨折的类型有关外,还和治疗的方法及局部解剖、手术入路的选择有很大关系。
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有多种入路选择,力求切口易于显露,便于操作,组织牵拉少,尽可能减轻手术引起的软组织反应,减轻并发症的发生。[3]临床上,我们对肘后切口做了如下改良:① 沿肱三头肌肌腱两侧作纵行切开,当中保留约1.5 cm宽的腱性部分,手术野显露清楚,有利于复位固定。由于保留了肱三头肌的腱性部分,术后不需要石膏托外固定,有利于术后肘关节早期进行康复锻炼,并且在肘关节康复锻炼时增加了肘外翻活动训练,就是为了纠正骨折端尺侧边缘的压力比桡侧高出很多的影响,降低肱三头肌、关节内的粘连发生,对降低肘关节活动障碍和肘外翻的发生率有一定意义。② 为预防肘内翻的发生,我们复位前将肱骨内髁处的骨膜及部分软组织作横行切开,稍作松解。此后的随访证明,此法有助于骨折的愈合,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曾文辉,王伟林. 改良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月上旬刊):219-220.
[2] 王建伟,马勇. 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概况[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4):58-60.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治疗研究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0年5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肱骨踝上骨折患儿90例为研究对象。患儿经确诊后进行急诊科手法复位治疗, 均未成功。所有患儿随机均分为3组, 分别为后侧入路 (A组) 、外侧入路 (B组) 和内外侧联合入路 (C组) 各30例。3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儿进行全身麻醉, 常规消毒, 准备手术。A组患儿选择肘后侧正中入路, 手术后以克氏针交叉内固定, 石膏外固定。B组患儿采取肘外侧入路, 手术后交叉克氏针固定, 石膏外固定。C组患儿采取肘内外侧联合入路, 手术后克氏针固定, 石膏外固定。观察各组患儿手术时间及术后疗效。总显效率= (治愈+显效) /总例数×100%。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使用SPSS 17.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儿手术情比较
C组时间优于A组和B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见附表。
2.2 3组患儿术后功能评定
所有患儿均获得为期1~3年的随访。根据Jupiter临床功能评分系统对患儿术后效果进行评分。A组:治愈13例 (43.33%) , 显效5例 (16.67%) , 有效7例 (23.33%) , 无效5例 (16.67%) , 总显效率60%;B组:治愈17例 (56.67%) , 显效8例 (26.66%) , 有效2例 (6.67%) , 无效3例 (10.00%) , 总显效率83.33%;C组:治愈19例 (63.33%) , 显效8例 (26.67%) , 有效2例 (6.67%) , 无效1例 (3.33%) , 总显效率90%。B组和C组治愈有效率高于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儿童肱骨踝上骨折需要及时治疗, 避免后遗症的发生[2]。关于该病症的治疗, 有多种方法[3]。本文通过分析后侧入路、外侧入路和内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时间及术后疗效, 发现内外侧联合入路手术在时间方面和术后疗效方面, 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与另外两种方法比较,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传统的治疗方式为肘关节后侧入路, 尽管可以有清晰的视野, 但是手术过程需要切断肱三头肌, 对患儿的术后康复有严重影响[4]。而且术后局部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患儿的康复也是极为不利的。另外, 传统的手术方式由于切口和闭合时间较久, 使得术后的远期疗效也不佳[5]。内外侧联合入路能够在短时间内切口闭合, 而且完成手术时间也显著优于另外两种手术方式, 临床效果佳。由此, 儿童肱骨踝上骨折采取内外侧联合入路效果最好,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哲, 焦琨, 张鹏, 等.引导钳下交叉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 2013, 35 (11) :1682-1684.
[2]Ramesh P, Avadhani A, Shetty AP, et al.Management of acute'pink pulseless’hand in pediatric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J].Journal of Pediatric Orthopaedics, 2011, 20 (3) :124-128.
[3]纪磊, 霍华春, 张厚敏, 等.L形微钛钢板结合克氏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 28 (7) :668-669.
[4]Leitch KK, Kay RM, Femino JD, et al.Treatment of Multidirectionally Unstable SupracondylarHumeral Fractures in Children.A Modified GartlandType-ⅣFracture[J].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British Volume, 2006, 88 (5) :980-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