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功能因素论文范文
来源: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功能因素论文范文(精选10篇)

功能因素论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2012年3-8月在我院门诊进行产后42d复查的产妇212例, 进行常规病史询问及妇科检查、盆底电生理检查, 检查当天无阴道出血, 排除生殖道及泌尿系感染性疾病。

1.2 检查方法

1.2.1 盆底肌力检测。

采用手指阴道盆底肌肉系统检查, 将涂有润滑剂手套的食指插入患者阴道内, 并根据由Laycock所发展的Oxford骨盆底肌力评分系统, Oxford肌力分为0~5分, 依收缩力量和回缩能力评估:0分表示毫无收缩;1分表示微有抽动;2分表示微弱收缩, 有轻度压迫及内缩上提感;4分表示收缩正常, 可抗阻力, 手指向下压时仍可感受到收缩;5分表示强力收缩, 强而有力的压迫手指。Oxford评分≤3分为盆底肌力异常。

1.2.2 盆底电生理检查。

应用法国PHENIX USB2盆底功能常规检查仪。产妇排空膀胱后取截石位, 把电极片连接好, 将电子压力器置于阴道内调节好压力。再调好基电位, 嘱产妇重复进行提肛及收缩阴道动作, 记录盆底肌收缩、舒张时的肌电图值, 测定肌纤维肌力、疲劳度及阴道动态压力。1.2.3诊断标准。主要是SUI和POP:在打喷嚏、大笑、咳嗽或负重时有不自主的尿液漏出, 出现次数至少3次确定为SUI。根据POP-Q分度标准诊断POP[5]。盆底功能电生理检测诊断包括属于盆腹腔支持系统的I类肌纤维, 其特点为强直收缩, 持续时间长且不易疲劳。能达到黄色模块 (设备模拟盆底肌纤维的反馈曲线) 40%的高度持续0s肌力为0级、持续1s肌力为I级、持续2s肌力为II级、持续3s肌力为III级、持续4s肌力为IV级、持续5s或大于5s肌力为V级, IV级以下属于异常。其次是属于盆腹腔运动系统的II类肌纤维, 特点为阶段性收缩, 快速短暂易疲劳。能达到黄色模块60%以上的高度持续0次肌力为0级、持续1次肌力为I级、持续2次肌力为II级、持续3次肌力为III级、持续4次肌力为IV级、持续5次肌力为V级, IV级以下属于异常。而盆底肌的疲劳度正常为0%, 负值为异常。阴道动态压力正常为80~150cmH2O, 小于80cmH2O为异常。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处理数据, 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在本研究的212例产妇中, 年龄最小为19岁, 最大为39岁, 平均年龄 (28.32+1.12) 岁。

2.2 FPFD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在212例研究对象中, FPFD筛查阳性41例, 其中伴有SUI和POP16例, 发生率为19.3%。FPFD的发生与年龄、孕期增加体重、产次及分娩方式的相关性见表1。

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妊娠、分娩是妇女特殊生理过程, 在这过程中, 体内激素 (雌、孕激素及松弛素) 水平、代谢等均要经历巨大的变化, 也对盆底的肌肉、胶原代谢及骨骼肌张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妊娠期间, 子宫的重量随孕周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子宫位置逐渐变得垂直, 从而使更大的力量直接压向盆底的支持组织。可见, 妊娠本身对盆腔器官的位置改变有重要的影响[6]。

本次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FPFD的发生率有所增加且孕妇在孕期体重过度增加可增加FPFD的发生率。这可能是与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素质下降, 雌激素水平下降, 肌肉松弛, 神经功能减弱等因素有关。而孕期过度的体重增大, 更进一步增加了腹部压力, 加剧了对盆底组织影响, 使盆底胶原纤维松弛, 肌肉组织伸展、变薄、张力下降, 机体失去平衡, 进入失代偿状态, 出现SUI、POP等临床症状。其次, 该研究显示阴道分娩组FPFD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阴道分娩是公认的导致FPF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盆底肌肉是维持盆底支持结构的主要成分, 在盆底肌肉中, 肛提肌起着最主要支持作用, 是盆底支持结构的主要成分, 支持盆腔脏器行使正常功能, 维持尿自禁。而盆底骨骼肌的张力在维持盆底支持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而骨骼肌的活动均受神经末梢的支配。Snooks[7]等通过神经电生理研究发现, 分娩造成盆底肌肉组织部分去神经支配和阴部神经障碍在POP和SUI患者尤为明显, 神经障碍可导致局部肌肉萎缩变薄, 张力变低。胶原作为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 在维持盆底支持组织的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 其含量减少会引起组织弹性降低, 易于断裂。阴道分娩尤其是难产 (第二产程延长、胎儿头围过大、产钳助娩等) 能不同程度的损伤会阴神经、肛提肌及盆内筋膜等盆腔支持组织, 导致生殖道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和粪失禁, 且随着阴道分娩次数的增加而增加[8]。但选择性剖宫产是否对盆底有保护作用, 目前仍有争议。有研究报道剖宫产近期虽然能减少盆底功能损伤的风险, 但不能完全避免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9], 所以不能作为剖宫产术的指征。

另外, 该研究FPFD的发生率为19.3%, 与多数研究者的30%左右发生率偏低, 这可能与样本偏小, 且仅对产后早期进行调查有关。分娩后盆底功能的损伤在远期FPFD发病中的作用还不明确。另外, 分娩后盆底功能的改变是生理性改变还是病理性损伤, 目前也尚难以界定[10], 需要对正常人群、妊娠早、中、晚期及分娩后妇女进行长期连续监测, 从而进一步阐明FPFD发生的高危因素。

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年龄、肥胖、绝经、妊娠及阴道分娩次数、盆腔手术、尿路感染等是女性FPFD确定的相关发病因素。本研究与这一观点一致, 产后早期FPFD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与患者的年龄、产次、分娩方式及孕期增加的体重都有相关性。因此孕前、孕期、分娩及产后做好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 增强广大妇女的保健意识, 以新的服务理念, 为广大妇女提供科学、规范以及人性化和个性化服务, 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和治疗, 从而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这也对卫生专业人员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宋岩峰, 李亚钦, 许波, 等.福州市社区女性尿失禁发病现状的分析 (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4, 39 (4) :257-259.

[2]Long RM, Giri SK, Flood HD.Current concepts in female stressurinary incontinence (J) .Surgeon, 2008, 6 (6) :366-372.

[3]朱兰, 郎景和, 刘春燕, 等.我国成年女性尿失禁患病状况的流行病学研究 (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9, 44 (10) :776-779.

[4]林忠, 赵军玲, 张政昌, 等.广西地区壮族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状况调查 (J)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2, 13 (5) :342-344.

[5]Bump RC, Mattiasson A, BoK, et al.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terminology of female pelvic organ prolapse and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J) .Am J Obstet Gynecol, 1996, 175 (1) :10-17.

[6]罗新.妊娠和选择性剖宫产对盆底功能的影响 (J)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08, 4 (2) :4-8.

[7]Snooks SJ, Swash M, Machers SE, et al.Effect of vaginal deliv-ery on the pelvic floor:a5-year follou-up (J) .BrJ Surg, 1990, 77 (12) :1358.

[8]O'Boyle AL, O'boyle JD, Cahoun B, et al.Pelvic organ support inpregnancy and postpartum (J) .Int Urogynecol J Pelvic Floor Dysfunct, 2005, 16 (1) :69-72.

[9]刘南保.采用盆底重建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16例临床观察 (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9) :1426-1427.

功能因素论文 第2篇

摘要:数学美是高中新课程教学中极具挖掘潜力的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高中数学新教材中教学内容的美学因素的挖掘,阐述了数学美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美;简洁性;对称性;和谐性;奇异性

数学美源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是自然美的客观反应。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之一是“开阔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备必的一种基本素质,对数学的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可以使人获得美的感受,数学的美不仅有生活中的美,更有思维领域的美,它体现在数学的简洁性、和谐性、称性性、奇异性等方面。

一,挖掘新教材中的美学因素

新教材中有丰富多彩的数学美学因素,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内容。

1、简洁性

简洁性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特征。它反映出自然的简单性,是自然内在的属性,而不是人为的简单规定。数学的简洁性并不是指数学内容本身简单而主要表现在数学的逻辑结构、方法和表达式的简单性。如:5个12相乘,可以写为12×12×12×12×12,但是法却要简单得多了,的表示方

以同样的简洁表示了更复杂的内容;勾股定理,正弦正理,余弦定理等这些定理形式简洁、内容深刻、作用很大;平面的基本性质之一:“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体现了“三点定面”的简单特性。在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问题时,数学归纳法不失为一种简洁的方法;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前项n和可以用公式来表示,曲线和点的轨迹可以用方程来表示等等都表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1、对称性

对称性是数学美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数学中的中心对称、轴对称和镜面对称,都给人以美感,这就是数学中的对称美。例如:几何中的许多图形,圆、球、圆柱、圆锥、长方体、圆锥曲线等都体现了对称美;代数中,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图像的关于原点对称,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二项展开式

等公式也显示一种对称美。

2、和谐性

数学的和谐性是指数学中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和谐平衡与一致。通常表现为数学概念、规律、方法的统一,数学与其它学科的统一。例如:平面几何中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的面积公式,可以统一为;立体几何中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可以统一为;解析几何中,椭圆、双线、抛物线的定义可以简单地统一为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引入负数,有了相反数的概念后,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得到了统一,它们可以统一为代数和的形式;数、形本是数学研究的两个独立的对象,通过坐标系的建立,使点与数对建立了一一对应,从而把它们统一为解析几何。

3、奇异性

数学的奇异性是指数学结论或解决问题方法的新颖、奇巧、出乎意料,往往勾起思想上的震动,引起人们的赞赏与叹服。在这种意义上奇异也是一种美,奇异到极点更是一种美。例如:用数形结合法,反证法,转化法思想方法解题,用极限思想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都给人以奇特之美感;复数中,向量将复数运算与几何统一起来;原函数与反函数之间的定义域与值域的相互变换,平面图像与空间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三角形中三条高线、三条边的中线、三个角的平分线交一点等都体现了奇异美。

此外,高中数学中有很多平滑曲线,如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的图象,这些曲线画起来流畅自然,无一不给人以美感的享受;正、余玄曲线、象波浪一样滚滚前进,给我们运动的感觉,体验到动感的美。

二、挖掘数学美在教学中的作用

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奇异美比比皆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体验数学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充分发挥数学美在教学中的作用,将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1、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正确的学习目的对学生学好数学固然重要,但所学材料的情趣和审美价值却是学习的最佳剌激。数学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的美学因素,把数学教学组织成为发现,鉴赏,创造数学的过程。

1、在“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应始终抓住椭圆具有和谐美,对称美的基本特征,从定义到建系设点;从列式到布列方程;从化简到得出标准方程,无一不可以组织成为具有美学结构,使学生在积极思考状态中完成学习的一堂优质课。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应该这样处理: 由|MF1|+|MF2|=2a得

教师:方程★能不能作为椭圆的方程?(稍后)完全可以!但是你满意吗?(稍后)不满意!它不符合数学美的简洁特征,有继续化简的必要。

学生:(此时,求简的意识油然而生)经两次平方(根式化简的常规方法)整理得

教师:此方程比方程★简单多了,但它不完全符合数学美的要求。我们从椭圆的对称性,期望它的方程也应具有对称性。设得

--------椭圆的标准方程。

教师最后指出:引进的字母b纯粹是由对美的追求人为制造出来的。通过后面的学习,我们将会发现有着鲜明的几何意义,并且果真符合对称美的要求。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生动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定能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体会到数学美的力量,从“学习数学枯燥无味”中解脱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这种心理上得到满足,能不使学生喜爱数学吗?

2、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数学美,体验数学美。通过具体数学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点拔蕴含其中美的因素和美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美的认识与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挖掘教材中的数学美的内容。

2、对六组诱导公式的记忆,可以利用它们之间的和谐关系,把它们统一于式子,得到记忆法则只要用两句简洁的话“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就可以了。这创造性的语言,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三角恒等变换中需要记忆的公式很多,我们可以从这些公式的内在联系入手,首先推导公式,然后从,得到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令,又可得到两倍角公式、、,作角与式的变换,又可得到降幂公式、半角公式以及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评判数学美,数学教育应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分辨能力。在数学活动中,善于了解和掌握各种数学信息,指导学生能快速,敏捷地找出数学信息的不同之处,辩出真伪,使数学信息有序化,统一化。

例3: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这一解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对称,不和谐、不美观。但是,当我们了解它、运用它,就会感到它的价值,它的“内秀”。这一公式会告诉我们许多信息:±表示它的2个根,会显示根的数目及方程的性质。所以当你和它熟悉了,就会觉得它形式上不很漂亮,本质却是美好的。通过数学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在数学美享受中启迪心灵,引起精神升华,陶冶情操,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潜移默化地培养科学世界观,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3、利用数学美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和创造力

简单性可寻求问题的最优解答或简缩思维过程;统一性可对命题作出类比,推广和引伸,从而发现新问题;对称性可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提供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思路;奇异性可激发学生探索,发现,创新等精神。

4、正方体、等边圆柱、球的表面积相同,其体积分别为_____________。

推证:设正方体的棱长为a,等边圆柱底面半径为r。球半径为R,则大小关系为则所以

所以 因为,所以

这个例题,基础好的同学可以推导出结论,但感觉很繁。基础较差的同学基本上就放弃了推证。若我就此只教会学生推证过程,所有同学都会感到数学枯燥无味,会失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以致失去信心。于是我从问题与自然相互联系的统一美、和谐美思考,提出两个问题: 1)、气球为什么呈球形,而不是呈正方形、圆柱形? 2)、人从瘦变胖,脸形怎样变化?

这时同学们活跃起来,先是不明白这与例题有何关系,再经过讨论又觉得真实可信,渐渐得以明白:表面积(表皮)一定时,以呈球形的容积最大。再推广:表面积(表皮)一定时,表面越光滑的几何体体积越大。这时,我再让学生做如下例题: 例题:正四面体和等边圆锥表面积相等,体积哪个大? 学生很快答出:等边圆锥的体积较大。

至此学生已经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思维,但我没有结束问题,而又提出上述问题伴随的问题。使学生领略到思维中的奇异美。

5、正方体、等边圆柱、球的体积相等,其表面积分别为S1,S2,S3,则S1,S2,S3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

这次,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S1S2S3。

并总结:体积一定的几何体,以球的表面积最小。

这样,学生对这个数学问题的掌握、理解就比较透,也有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也正是在这样的教与学中,蕴含着数学思维的对称美、奇异美、和谐美,让人有返璞归真的感觉。

4、利用数学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出于数学美的考虑而导致解题思路的设计与发现,叫做以美启真,这种解题策略将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奇异美与问题的条件或结论相结合,再凭借知识、经验与审美直觉,从而确定解题总体思路或入手方向。于是,美的启示就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了数学中的美学方法。

6、设x+y+z=0,分析:由已知可看出,条件具有对称性,字母x,y,z分别作轮换,作为整体在轮换下保持不变,为追求欲求式中三项的和谐统一,审美直觉心理倾向于每个括号里各添一项,美化成关于的统一式

解:原式=x+y+z

=(x+y+z)-3=-3 通过数学美的指引,获得了解题的突破口,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美的作用。当学生真正领悟数学中的美学因素,所带来的快感莫过问题的解适合心灵的需要,我们在解题教学中若能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将会大大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如此的问题要 4 靠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挖掘并总结。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美学因素进行教学分析和解题研究,以便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以上观点及论证,足以说明数学美学因素所起的作用,它在不知不觉中充当了目标取舍、方向确定、方式选择的重要决策因素(这是审美能力的体现)。我们数学的教与学,若能更多地挖掘数学新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就会使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活跃数学思维,进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提高学生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效率。使我们的课堂展现出现更强的活力和魅力。

参考文献:

男人患性功能障碍的女方因素 第3篇

一、女方不配合

这种情况在婚前的性行为中较为多见。婚前,由于女方害怕怀孕、疼痛、被人发现、恋爱告吹等情况的出现,往往对性交有畏惧的心理。加上没有性生活经验,常不能主动配合男方或干脆拒绝,导致性交失败,这就可能对男方的性功能造成巨大的影响并给其以后的性生活留下阴影。另外,婚后女方思想保守,或对婚姻不满意,或身体不适、情绪不佳、感情转移等,常常对性生活采取被动或拒绝的方式,这样久而久之,也可导致男方出现性欲减退或阳痿等性功能障碍。

二、女方的埋怨或嘲弄

当男方由于身体疲倦、心情烦躁、病后体虚等原因,偶尔出现阴茎勃起障碍或射精过早等情况时,女方若不理解,有埋怨情绪或有嘲讽的表情或以恶言相辱,就极有可能导致男方的性功能出现严重障碍。若女方对男方的性格、志趣、工作、地位、品貌等方面表现出轻视和嘲笑的态度,伤害了男方的自尊心,也可导致男方对性生活丧失信心,并出现性功能障碍。

三、女方的魅力下降

若夫妻双方的性格、爱好不同,或女方言行粗俗、形体丑陋、不善打扮、性生活呆板或有出轨的行为等,都会导致夫妻感情失和,从而使女方失去应有的魅力,造成男方性欲减退,最终出现阳痿、不射精等性功能障碍。

四、女方患病

当女方患有某些慢性疾病如心脏病、肝炎、肾炎、阴道炎、肿瘤或对男方精液过敏时,会使男方在性生活上不能随心所欲,从而抑制性欲,这就有可能导致男方出现性功能障碍。

五、女方的性欲亢进

当女方的性欲亢进时,男方会对性生活产生畏惧心理,进而可使男方出现心理疲软和性能力疲软。

影响房室结传导功能因素的分析 第4篇

1 先天性房室结阻滞

根据是否同时伴有其他心血管畸形分为两类:孤立性先天性房室结阻滞和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的先天性房室结阻滞。孤立性先天性房室结阻滞, 多数作者认为有明确的家族倾向。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的先天性房室结阻滞有两种原因:一是胚胎时期传导系统发育异常, 如房室结缺如。是心脏结构异常导致房室结移位, 传导路径延长。

2 继发性房室结阻滞

2.1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急性心肌梗死是影响房室传导功能最常见的原因。急性心肌梗死在伴有房室传导障碍时可以呈现Ⅰ度、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AVB) , 表现为AV间期的延长进而出现阻滞[1]。国内研究表明[2], 93%的房室结的动脉来自右冠状动脉, 故支配下后壁的右冠状动脉病变易累及房室结, 下壁急性心肌梗死容易并发房室传导阻滞[3]。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10%, 易家骥报道为32.7%[4]。下壁急性心肌梗死发生阻滞的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由于供给房室结动脉的右冠状动脉血流受阻, 引起房室结细胞的急性缺血性损害所导致[5]。以及坏死组织释放大量的钾离子和腺苷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的重要原因[6]。缺血可导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7]。下壁急性心肌梗发生传导部位阻滞几乎都在房室结, 绝大多数最终能恢复正常传导。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引起房室阻滞的因素主要为束支缺血、坏死造成的损伤。除病理性坏死外, 心肌坏死后的钾离子增高及传导系统的水肿及炎性浸润也是加重传导阻滞的功能性因素。前壁心肌梗死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提示室间隔和希氏束系统有广泛的坏死, 常常需要临时起搏治疗。

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是引起慢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常见原因之一。病理特征是传导组织被疤痕组织代替。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房室阻滞具有起病缓慢、逐渐发展的特点。

2.2 炎性疾病

心肌炎所致的除与房室结直接受损有关外, 其周围组织的水肿对房室结的压迫在其病理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8]。

病毒性心肌炎以柯萨奇B 组病毒 ( coxsackievirus B, CoxB) 最为常见[9]。心脏传导系统检查可在房室结、希氏束及其分支发现炎细胞浸润, 传导细胞可发生透明变、凝固性坏死[10]。病毒性心肌炎早期以心肌细胞的直接损伤为主, 后期以免疫介导的心肌细胞损伤为主可产生各种阻滞。Ⅰ度、Ⅱ度房室性传导阻滞多于Ⅲ度房室性传导阻滞, 考虑与本病左心室受累较重有关。心脏传导系统细胞受累, 尤其是房室交界区细胞坏死严重, 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呈永久性[11]。如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持续3 周以上不能恢复, 则应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风湿热, 其机制是反复发生的风湿活动使心肌、窦房结、希氏束及其周围发生渗出性改变及血管病变。Ⅰ度、Ⅱ度房室阻滞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完全性房室阻滞比率小。

2.3 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其房室结传导功能阻滞的发生率高, 由于本病的病理损害是弥漫性的, 病变往往累及传导系统, 且受损部位广泛, 因此常出现多部位多类型的传导阻滞[12]。 其心律失常发生率92.7%, 以传导阻滞占首位, 占心律失常68.5%[13]。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遗传性心脏病, 主要是由于编码心肌肌小节蛋白的基因发生变异所致[14]。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位于增厚的室间隔的左束支因长期受挤压而变细、受损并发生阻滞, 但完全性房室阻滞少见。

2.4 传导系统退行性变

传导系统退行性变为心脏纤维支架蜕变, 瓣膜纤维化, 同时脂质和钙盐沉着, 主动脉瓣钙质、二尖瓣钙质沉着向下延伸至纤维三角, 可压迫和累及心脏传导系统, 造成不同程度心脏传导阻滞, 产生各种心律失常。半数退行性钙化性瓣膜病患者合并心功能减退和心律失常, 尤以房颤及房室传导阻滞多见[15]。合并病窦或严重传导阻滞心室率过缓时, 易发生心脏停搏猝死, 需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16]。

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脏损害的主要病理改变为非特异性间质性炎症, 肌间结缔组织水肿, 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蛋白样变性。这种病理过程可见于房室传到系统, 导致房室阻滞。另外心肌内小动脉纤维素样坏死和血栓栓塞, 可引起供血区心肌坏死, 也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房室结阻滞的病理基础之一。

2.5 医源性的房室阻滞

药物是影响房室结传导的常见因素。如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和非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洋地黄类、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钾通道阻滞剂。 在目前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中, 加替沙星是HERG[human ether-go-go (eag) -related gene]钾离子通道抑制剂。何礼贤[17]报道因外伤静点加替沙星时出现心律失常, 心电图示为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并偶发室性早搏手术损伤传导系统导致房室阻滞是心脏手术并发症之一, 特别是在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心内膜垫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缝合及修补时极易造成传导系统的损伤。

房室阻滞是各种介入性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房室旁道消融中, 最容易出现房室阻滞并发症的是右前间隔旁路消融, 因其位置近邻房室束, 术中稍有不慎既会损伤正常传导系统[18]。而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后下缘即是房室束及其分支通过之处, 房室束距缺损边缘仅2 mm~4 mm, 左右束支甚至可以包裹在缺损边缘的残余纤维内[19], 手术中导管、导丝或封堵器机械刺激, 即可发生传导阻滞, 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 可自行恢复。Suda 等[20] 研究表明房间隔封堵治疗与房室传导阻滞具有相关性, 大的缺损和较大的封堵伞是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独立危险因素, 这种房室传导阻滞基本都能自发恢复, 一般不需外科取伞。

肝硬化患者心功能改变及其影响因素 第5篇

【关键词】肝硬化;心功能 超声心动图

【中图分类号】R657.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09-007-02

有研究发现,肝硬化的患者心肌收缩力和心肌对刺激的反应减弱,当药物或者在生理性的应激状态下时就会更加的明显,如果严重就会导致心力衰竭,这种现象被称为是肝硬化心肌病。当肝硬化患者的心功能受到影响之后就会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在本文研究中使用心脏二维多普勒超声对肝硬化患者的心功能的改变和影响,从而对肝硬化心肌病加深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对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来自我院的50例肝硬化患者,所有的患者经过检查已经明确的诊断为肝硬化。多有的患者排除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甲状腺病、糖尿病,近一个月内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都排除在外。其中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2.5岁;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肝硬化患者40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8例,乙肝合并丙肝肝硬化的患者1例,隐源性肝硬化患者1例。对患者按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5例,B级18例,C级17例。选择来自我院体检的30例健康者为对照度。对照组均无重大脏器疾病,各项指标均正常。其中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3岁。两组患者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患者的性别、腹腔积液量、年龄和病程进行收集,对所有的患者在治疗前对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进行检查。在患者入院后的第二天对心脏的二维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采取左侧卧位对患者的心尖四腔、左室长轴的相关参数进行测定。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8.9统计软件对两组的数据进行分析。

2结果

肝硬化患者组的LVd、LAs、LVPW、AAO、PV、RVOTsA峰要比对照组的增大,E/A值与对照组相比减小,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As:A组要小于C组,B组小于C组。A组和B租相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对肝硬化患者的腹部进行超声检查,分成无腹腔积液组16例,少量腹腔积液的患者18例,大量腹腔积液的患者16例。大量腹腔积液组的LAs与无腹腔积液组合少量腹腔积液组明显的增多,E/A值减小(P<0.05)。白细胞计数LAs和CTP、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总胆红素等关系不密切(P>0.05)。

3讨论

在1953年有专家[1]对肝硬化患者中存在着心功能的异常进行发现探讨。在一开始针对肝硬化患者的心功能研究主要是对酒精性肝硬化的患者。初始认为心功能的改变是由于酒精性心肌损害的结果,而随后提出很多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的研究发现也存在着心功能的改变。所以我们研究心功能的改变不仅存在于酒精性肝硬化的患者中。

由于肝硬化的患者循环系统处于高动力状态,能够表现为心率、心输出量、血容量增加、动脉压降低,而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这会导致血容量的分布异常,血管活性物质水平的异常,周围血管阻力下降,进一步的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2]。有专家使用核素造影和超声心动仪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心脏功能进行研究。在静息状态下肝硬化的患者会出现心率的偏快但是其他的参数和正常对照组基本相同[3]。运动状态下肝硬化患者的LAs要比正常组大,这样提示左室收缩功能不全。核素心血池造影显示出在静息状态下下,LVEF正常,但是在运动状态下提示正常对照组LVEF增加14%,而肝硬化患者要增加6%[4]。有专家通过二维多普勒超声测定了心脏大小并评价左右室功能,根据充盈速度最高的E峰和A峰来评价舒张功能,发现肝硬化患者要比对照组的左右房和右室明显增大。在本文的研究中可以显示肝硬化组LAs要比对照组明显的增大,提示了肝硬化患者出现了左心舒张和收缩功能的障碍。我们对肝硬化的ABC三组的LAs进行比较,C组LAs要比A、B组的增大更加明显,提示出肝功能恶化,左心功能进一步的减退[5]。通过研究发现肝硬化组的LVPW要比对照组增厚,提示影响左室的充盈和舒张功能。通过研究发现肝硬化患者的左室、左房增大,左室后壁增厚,肝硬化患者的心脏改变以累积左心为主。而E/A反应出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价值已经肯定。当此值大于1时则提示为正常的舒张功能小于1则为舒张功能受损。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肝硬化心肌病的存在,发现肝硬化患者心功能改变主要为左心受累,以舒张功能减退为主,并随着肝功能减退进一步加重。

参考文献

[1]Allison M,Pritchett MD,Douglas W,et a1.Diastolic dysfunction and left atrial volume: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Am Col Cardiol,2005,45:87—92.

[2] Kelbaek H,Eriksen J,Bryniolf I,et a1.Cardiac performance in patients with asymptomatic alcoholic cirrhosis of liver.Am J Cardiol,1984,54:852—855.

[3] Wang F,Girgrah N,Graba J,et a1.The cardiac response to exercise in cirrhosis.Gut,2001,49:268—275.

[4]Valeriano V,Funaaro S,Lionetti R Modification of cardiac function in cirrhotic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ascites.Am J Gastroenterol,2000,36:3200—3205.

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 第6篇

近年来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社会家庭压力的增加,脑卒中患者也在逐年增长[1]。存活的脑卒中患者单瘫、偏瘫和语言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吞咽困难等功能也在不断的改善和治愈,他们的功能恢复不仅靠药物治疗,还要早期、科学、合理的进行康复训练和早期心理疏导[2,3]。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和对其心理干预是提高其生活质量,使之回归家庭或重返社会必要的工作,是医学工作者在疾病治疗期应当关注的问题。

不同患者通过相同的康复方法,康复效果也不尽相同[4]。故此,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影响因素值得探究。本文综述了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对运动功能改善的作用及其影响运动功能恢复的一些客观和社会因素。希望对患者及其家属、康复医疗工作者有指导和借鉴的作用。

1 心理因素

因为脑卒中存在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障碍,还伴发情感障碍——脑卒中后抑郁症(PSD)。有条件的患者在康复早期应做好系统心理疏导,特别是康复知识宣教,患者心理干预,促使患者和家属树立康复信念,使家属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为患者建立康复信心(如克服疼痛,战胜疲劳)。康复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疾病对患者躯体结构的影响,而应当对患者心理反应进行了解和掌握,对生命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加以综合考虑,并做出相应的指导和处理。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简单的康复活动,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对于无条件进行正规专业康复治疗和心理指导的人群,要做好家属的指导工作,制定有效的,循序渐进的康复方法,让家属配合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和康复治疗;也要适当考虑发病前因素对患者的康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躯体化、焦虑、抑郁、人际敏感等负性情绪方面的心理问题[5];早期康复的安全性是每个患者和家属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是必不可少的康复前工作,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治疗对患者功能的恢复有关键性意义,经验证实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即可开始早期康复,是可行安全有效性

2 康复时机选择

早期康复,一直没有统一的认识,WHO推荐的康复训练开始时间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以后48h。也有人认为脑卒中发病后1个月内开始康复为早期康复。我们临床均选择7d开始康复治疗和7~14d开始康复治疗患者98例。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两组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异,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是损伤功能恢复的基础,早期康复治疗使神经细胞急性期或早期增加感觉信息的输入,促进潜伏通路和休眠突触的活化,进而可以早期恢复患者的肢体运动。治疗组疗效较好,功能恢复较快,故认为脑卒中发生后14d以内开始康复比较合适。可塑性(指在结构上和功能上修正自身,部分神经元的损伤可通过周围邻近完好部位神经元的功能重组或低级神经系统部分代偿)良好[6]。功能重组(主要通过失神经超敏感和突触的活化,侧支发芽来完成)稳定及时。9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连续观察4个月发现9/10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在发病9~14周内完成,1/4的患者在发病6周内达到最良好的水平。所以,尽早的选择康复治疗方法,对患者是最好的支持,对疾病恢复起决定性的作用。

3 早期康复方法

在方法的选择上,除推拿、针灸等传统的物理治疗外,还有运动治疗、作业治疗等新型治疗。选取90例脑卒中患者,包括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早期康复组:病情平稳后48h即开始康复治疗;对照组:因各种原因发病后1~2个月后才开始康复治疗,比较肢体功能障碍恢复的程度及残疾程度。出院后随访6个月,早期康复治疗组86例(占96%)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明显,后遗症少,肢体残疾程度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对照组则后遗症多,肢体残疾程度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早期康复训练对功能恢复有极大影响。得到正规、系统早期康复治疗的患者,其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程度要显着高于未经康复治疗的患者。有目的的反复进行规定动作的运动训练——也叫作业训练[7]。可使运动神经细胞感觉神经细胞的轴突发芽形成新的突触,引发突触再生。运动功能恢复或不全恢复,都能给患者的生存带来希望,也给家庭不同程度的减少负担。所以,必须尽早的使运动功能恢复(或不全自理)。有利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挖掘损伤的修复潜力,促使末端突触再生,有重要临床意义;9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在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另给予早期康复运动治疗(在脑梗死3~5d、小量脑出血5~7d、中量脑出血7~14d后),神经科症状体征无进展、生命体征稳定48h后,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观察组较对照组运动能力提高显着,早期运动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可有效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选择初发型脑卒中偏瘫患者64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在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同时,于患者病情不再进展,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开始早期介入正规作业治疗;对照组在给于药物治疗的同时,较康复组晚的介入正规作业治疗。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开始时 (初评时) 、治疗后3个月进行上肢功能评定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治疗后差异显著。早期介入正规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具有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上有显著差别,疾病分型、偏瘫侧等方面没有太大差别。

4 性别、年龄因素

随机选择男女性患者98例,女性56例,男性42例,比较发现,女性运动功能恢复6个月回访是52例,男性是37例。女性比男性恢复比率高4.7%,因为女性平日要承担较多的日常家务劳动,男性所要承担的是社会角色精神压力,因此在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的恢复女性优于男性:年龄是影响脑卒中预后的重要因素,观察上述98例,>75岁38例,55岁~75岁36例,<55岁24例,功能恢复分别是32例、33例、23例,由于神经受损程度与康复治疗效果相关。所以年龄越大,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学习能力越差,同时可能合并有许多其他疾病,如心脏病、胃肠吸收障碍、(营养障碍)、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都会影响患者康复训练的能力,康复治疗的效果越差。预后也较差。对于左、右偏瘫侧在恢复时间上看,没有对比意义。

5 环境、疾病因素

脑卒中发生后,因脑血管闭塞或血肿压迫使灌注压下降等导致脑缺血变化时,出现不可逆转的神经细胞死亡,由于神经坏死,使病变加剧,入院时的病情严重程度是关系到脑卒中的康复预后的。原发疾病的有无 (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直接决定着脑卒中复发的与否,在这些原发疾病的影响下(如心源性来源的血栓能再次阻塞血管);脑血管容易发生再次梗阻或缺血、细胞坏死。高血压长期未得到控制损伤着血管壁,导致血管硬化及斑块形成,则再次破裂出血的可能则增加。因此脑卒中的预后要充分考虑原发疾病的存在和轻重程度:家庭和社会的关怀:脑卒中患者常常病后出现抑郁、情绪低落等情况。这一方面与生理因素有关,由于脑部病变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肾上腺素能受体和5-羟色胺受体改变及递质功能低下;另一方面脑卒中患者病后常常出现肢体瘫痪患,因此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治疗期护理的好坏,家庭环境和治疗环境好坏,都能影响治愈率,若患者情绪低落,产生抑郁的心理必然导致患者康复不良,或贻误治疗时机拖延病情。所以,脑卒中后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非常重要。生存环境,治疗条件的改善,心理承受力方面的疏导对治疗有很大影响。

综上所述,提倡早期,渐进运动治疗与其他治疗相结合的康复治疗方法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必要条件,而性别、年龄和有无并发症等又是影响患者康复进程的重要因素。所以对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一定要早期正规康复治疗,要积极治疗并发症,在心理上要给予患者正确的安抚和疏导,在康复过程中要根据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的差异,调整其康复训练方法和运动量,且兼顾其他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以便更好的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尽早回归社会,减轻患者及其家庭和整个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

[1]胡永善, 吴毅, 朱玉连, 等.规范三级康复治疗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综合功能康复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4, 9 (6) :418-421.

[2]张菊英.脑卒中后遗症的康复治疗及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 2006, 5 (6) :849-851.

[3]张裴景.早期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与ADL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病杂志, 2010, 23 (13) :25.

[4]宋成忠, 崔爱庆, 李义召.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5) :10-12.

[5]柳卫民, 郑丽芳, 梅元武.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估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 (29) :56.

[6]赵英玲, 商晓英.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7, 13 (8) :210.

功能因素论文 第7篇

1.1 临床资料

280例被检查者皆为我院接诊病人, 其中男176例, 女104例;年龄最小者23岁, 最大者84岁, 其中40岁以下46例, 50岁以上95例, 60岁以上89例, 70岁以上47例, 80岁以上3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上145例, 初中以上89例, 小学及文盲46例。

1.1 检查方法

采用日本CHEST-33肺功能测试仪, 患者取坐位, 测试前休息15~20min。

2 影响因素

2.1 心理因素

由于大多数患者为农村病人, 对肺功能测试认识不足, 对肺功能检测缺乏一定的了解, 从而会产生紧张和害怕心理, 不能很好地配合, 既耗费大量体力, 又影响结果。Miller报道:对一组健康人群做调查, 在受检者对测定目的明确, 又有技术员良好的指导下, 连续3次FVC测定均能获得重复性曲线, 即使对气道阻塞性疾病与小气道疾患者也能达到要求。但在临床实验室中的体验却不同, 患者经常是担心、恐惧、慌乱以致不能很好配合。

2.2 疲劳

由于思想认识及卫生经济条件限制, 现在许多二级综合医院根本没有肺功能检测设备, 或者即使有设备也很少普遍开展肺功能检测活动[5], 一级医院和基层卫生院则绝大多数未开展[6]。老年人由于生理性衰退, 肺弹性及胸廓顺应性趋于减弱, 若患慢性呼吸道病变则肺功能更易受到损害[7]。在测试的过程中一部分人群出现面色苍白, 在做用力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时, 没有能力做出最佳结果;另一方面, 有的人用足力气后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 指导者受其影响, 害怕病人做出最大努力后出现不适无从应对, 从而影响检查结果。

2.3 正常呼吸

在做测试前有3~5次的平静呼吸。有的病人认为夹鼻夹, 含口片接肺功能仪后, 无法与外界通气, 在平静呼吸时出现呼吸不均匀、快慢不一、幅度不一或出现屏气、咳嗽, 甚至没做测试时就已出现胸闷, 这已间接影响到测试结果。

2.4 理解与配合

年轻人初次接受该项检查, 认为新鲜或在测试过程中听到呼吸的声音而发出笑声致测试中断, 无法进行;中年人比较自信, 或一知半解, 讲一遍就开始做, 结果受试者配合并不够准确;老年人因生理性原因听力下降、记忆力下降和反应性迟钝, 做的时候呼气未完, 就已停止, 常需要重新开始;有的是做示范的时候没看清, 没听明白而导致动作不够正确, 这些都需要重复做。

2.5 指导者

指导者对工作应认真负责, 不能随便应对只求结果, 同时, 指导者的态度也很关键。

3 对策

3.1 缓解心理压力

当患者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操作者和仪器时常会不自觉地紧张, 指导者应对病人态度和蔼, 偱循善诱, 肺功能是一项新的检测技术, 应先让病人适当休息, 再向受试者讲解肺功能测试的目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这是一项无创伤、无痛苦的测试, 使患者理解并接受, 做好心理准备, 保持一个良好的体力和精神状态。指导者和患者的沟通应贯穿于测试的全过程。

3.2 建议受试者在1~2h前或及时进餐

大部分受试者是门诊病人, 如果不需要做其它空腹检查, 应提前告知可以进餐, 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 防止过饱;若是刚做完空腹检查后应进食半流质, 以免发生头晕、心慌等不良反应。 如果发生过度通气, 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呼吸困难、心悸等, 一般经休息后可自行缓解。

3.3 向受试者讲解示范, 解除顾虑

测试之前, 向受试者解释含口片与肺功能测试仪联结后平静呼吸是为了使呼吸节律均匀, 然后夹鼻夹, 让受试者夹鼻夹后在空气中自然呼吸, 强化讲解并示范动作要领, 在测试过程中不断提示和鼓励受试者, 直至病人能正确理解并动作正确到位。

3.4 通过指导者的解释和良好示范, 绝大多数能理解和配合

在肺功能测试前, 根据受试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疾病情况, 把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前告知, 受试者在练习时, 指导者应仔细观察, 找出不足, 及时纠正;测试过程中, 耐心细致, 不断鼓励和提示, 尽量以最少的测试次数, 取得最佳值, 避免心理负担和浪费体力。测试时指导者通过身体语言或手势, 按压测试者的肩部或前臂, 有助于受试者的呼吸配合。当病人烦躁时, 安慰病人, 彼此建立信任, 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测试, 以提高成功率。

3.5 指导者

指导者对受试者应态度和蔼、耐心细致, 认真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疾病情况。与患者交谈后对身体、心理、性格、配合程度等作出评估, 讲解时尽量用普通话, 尽量少用医学术语、书面语言, 因人而异, 切忌声音冷淡、千篇一律。测试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的表情变化, 做完后综合判断病情, 根据质量控制, 分析报告结果。

4 结语

肺功能测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呼吸系统疾病诊治技术, 能客观地检测呼吸功能。虽然, 肺功能测定还未完全开展, 但是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宣传, 是可以普及的。增加肺功能测定的准确性, 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一个准确的依据。

摘要:肺功能检测是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广泛应用于呼吸内科、胸腹部外科、儿科、妇产科、航空医学、高原医学、职业病评定等各个领域。对于呼吸疾病的诊断和疗效、外科手术安全性评价以及职业病评定, 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指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治指南”中, 肺功能检查都有重要地位。肺功能测定是呼吸科常用的检查与诊断方法, 对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 如慢性肺部阻塞性疾病和支气管哮喘者, 进行呼吸功能评价, 有助于判断疾病分期, 作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 从而决定治疗方案, 判断药物疗效;评价病人对外科手术的耐受性, 为病人是否能手术提供重要依据, 根据肺功能测定的结果, 术前采取相应的治疗, 防止和减少术后并发症。肺功能测定的准确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主要是仪器、病人与技术操作者3方面, 机器经过校正可提高精确度, 而受试者的努力配合是检测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其中大部分因素是可以避免的。

关键词:肺功能检测,功能测定,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穆津魁, 刘世婉.全国肺功能正常值汇编[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0:81-86.

[2]朱砚萍, 朱惠莉, 蔡映云.220例用力肺活量测定的质量评估和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4, 27 (7) :497-498.

[3]郑劲平.用力肺活量检测的质量控制及注意事项[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5, 28 (5) :77-78.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7 (20) :261-267.

[5]何权瀛.规范肺功能测定技术, 提高肺功能测定水平[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6, 29 (12) :793.

[6]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5 (25) :453-460.

幼儿服装功能性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第8篇

关键词:幼儿服装,功能性设计,生理特征,心理特征,面料,色彩,服装结构

近年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服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遮身、御寒的功能,同时还需要具备健康、卫生以及舒适等功能。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越来越舍得为幼儿花钱,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幼儿服装的发展,幼儿服装设计形式以及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但是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幼儿服装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幼儿的年龄、体型、心理、兴趣以及生理等多方面特征,确保服装的实用性、舒适性、大方美观的同时,尽可能适应幼儿的生理特征及心理需求,特别应该注重突出幼儿服装的功能性、人性化,提高幼儿服装的舒适度,确保幼儿的健康成长发育。

一、幼儿的生理特征以及心理特征

(一)幼儿的生理特征

通常,幼儿主要是指3-6岁年龄段儿童,这个时期的幼儿不管是身高,还是体重方面增长非常快,在体型方面,幼儿的肩部较窄,颈部较短,头部较大,四肢短胖,而且身体会向前挺。 幼儿的运动机能会得到明显发展,而且此时的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可以自行行走、 跳跃,思维能力、活动量也不断提高,平时的睡眠时间慢慢减少。幼儿的生理特征是幼儿服装设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生理特征,根据幼儿的活动因素设计适应幼儿生理发育规律的服装。

(二)幼儿的心理特征

虽然幼儿的思维能力在认知活动中有一定发展,但是对于幼儿而言,最为重要的仍然是感知觉。一般幼儿都具有较强的自我意向,思想比较单纯,常常会希望得到其他人的帮助以及赞扬,好奇心比较强烈,喜欢各种新鲜的事物, 而且喜欢一些鲜艳醒目的颜色,比如绿色、黄色、红色等。同时,一般幼儿都会有自己心目中崇拜的偶像,比如女孩子会偏爱可爱、美丽的天使,而男孩子会偏爱奥特曼等英雄人物。因此, 幼儿的心理特征也是幼儿服装设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幼儿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幼儿的心理特征适当添加幼儿自己喜欢的一些图案、色彩等,这样可以更加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二、幼儿服装功能性设计

(一)面料

1.伸缩性

一般幼儿的活动量都比较大,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运动。幼儿服装一定要符合幼儿的运动要求,服装不能为幼儿身体添加额外的压力,避免对幼儿的血液循环以及呼吸循环造成影响, 尽可能不要束缚幼儿的活动。因此,笔者认为幼儿服装应该尽可能选择轻质量,并且具有良好弹性的弹力组织面料以及针织面料。

2.保暖性

一般幼儿血管收缩、扩展的神经作用相对比较差,对于冷热表现并不是非常明显,为了做好幼儿的保暖工作,幼儿的穿着方式应该采用多层重叠的方式。针对面料的保暖性应该主要体现织物结构、含气量以及导热性等方面。幼儿服装的中层、外层可以选择一些蓬松、起绒的面料,如羊绒、毛绒、棉绒等材质,面料最好选择厚实、紧密一点的,这样可以达到幼儿对于保暖方面的生理需求。

3.舒适性

一般幼儿的皮肤比较娇嫩,而且各项生理调节功能也没有发展健全,对于冷热的抵抗力相对比较弱,自我的感受表达能力相对较差,而且很容易出汗。因此,幼儿服装应该尽量选择透气性较好、吸湿性良好的面料,这样有利于汗液的蒸发,避免人体和服装之间处于一种高湿状态,使衣料和幼儿皮肤表面紧贴,很容易使幼儿产生凉感。如果幼儿常常穿着透气性较差、 吸湿性较差的服装,幼儿娇嫩的皮肤上很容易出现汗疹、皮疹等现象。因此,幼儿服装应该尽可能选择对于幼儿皮肤刺激相对较小、透气性良好、吸湿性好的天然纤维面料,这种天然纤维面料可以将水分充分吸收,而且也可以使水分蒸发,幼儿身体可以达到湿热平衡状态,进而满足幼儿的新陈代谢需求。

4.环保性

幼儿服装面料针对环保性具有相对较高的要求,同时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服装消费水平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绿色服装”,这种绿色服装主要是指利用一些天然原材料进行服装加工、生产,制作出对于人们身体健康并没有危害的服装。因此,大多数人都希望选择一些由天然材料制造的服装面料,如彩色兔毛、彩色棉以及彩色绵羊毛等,或者会选择植物染料或者天然矿物染料的面料,或者也可以选择经过生物酶处理后的面料。因为以上这些面料中没有甲醛、有害重金属、致癌染料或者特殊气体,并不会对幼儿的皮肤造成健康危害,可以确保幼儿服装的安全性、卫生性。

(二)幼儿服装的色彩

一般的幼儿对于色彩都具有比较高的敏感度,色彩对于幼儿心理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是鲜艳、亮丽的色彩可以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产生快乐、温暖的心理感受。如果是一些深色调(如灰色、藏青色等) 服装,最大的作用是耐脏,也可以更好地衬托出幼儿在玩耍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表情以及动作。另外,幼儿服装颜色不同的情况下,其功能也会有所不同。比如,黄色是一种安神的颜色, 一般黄色服装可以使幼儿更加坚强,苹果绿是一种安全颜色,一般苹果绿颜色服装会让幼儿很安静;深蓝色是一种消炎颜色,一般深蓝色服装会让幼儿觉得安抚、安慰;橙色是一种能量颜色,一般橙色服装可以振奋幼儿的精神。

在幼儿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幼儿对于穿着的需求选择合适功能的色彩。

(三)服装结构

1.服装开口设计

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便开始进行集体生活,这就要求幼儿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自己要学会穿衣、脱衣,为了便于幼儿的穿脱方便,在幼儿服装的各个接缝部位应该设计一个开口,在开口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实用性”“快捷性”“方便性”以及“舒适性”等原则, 根据服装功能性设计原理在不同的部位设计合理的开口。一般,幼儿上衣会在前中部位设计一个开口,设计成全开襟或者半开襟的形式,采用纽扣、拉链或者按扣等简单易用且安全的设计结构。

2.宽肩带设计

幼儿这个阶段正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幼儿服装设计应该多采用一些简洁、宽松的宽肩带款式,这样可以尽可能减小幼儿服装对于幼儿肩部的压力,同时这种设计的腹部比较宽松,这样并不会影响到幼儿内脏器官的正常发育,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育,便于幼儿运动,更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结语

论新闻采访中情感因素的功能和运用 第9篇

一、情感因素与新闻采访的关系

影响新闻采访的因素繁多, 其中情感因素就是众多影响因素之一并扮演着关键角色, 那么, 采访中的情感因素指的是什么呢?《心理学大辞典》一书给出了情感的定义:“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然而新闻采访的主体是人, 所以新闻采访具有主观性, 而情感因素又是影响人们主观性发挥的因素之一。新闻采访是指新闻记者为了写作新闻报道, 从相关客观事实中进行采集进而分析出对受众具有知悉意义信息的一种调查研究活动。简单地说, 新闻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的一种互动, 记者通过与被采访对象的言语和情感交流, 进一步地接近、感知被采访对象心理活动的过程。只有这种情感交流达到极致, 新闻采访才能事半功倍, 并且取得最佳效果, 所以二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二、情感因素在新闻采访中的功能

(一) 营造和谐气氛, 排除冷硬隔阂

新闻采访是一个双向情感互动的过程, 其中充满着记者与被采访对象的相互认识。这就需要记者运用情感因素融入采访对象的心理, 使之愿意接受采访。例如笔者曾采访天津的残疾运动员王芳, 从小患有脑瘫的她性格内向, 不愿与人过多交流。笔者就跟她谈起了在训练场边观看她训练的妈妈, 问她“妈妈是不是每次训练都陪你来啊?”“家离这里有多远啊?”这样唠家常似的问题, 慢慢地, 王芳就愿意跟你倾诉她生活中、乃至训练中的点点滴滴。类似的采访正是因为巧妙地运用了情感因素从而营造出和谐气氛, 排除了冷硬隔阂, 使采访对象从心底对我们产生了一种信赖。

(二) 调动采访对象的积极心理, 引发表达兴趣

记者要采访一个人, 要尽可能先了解他, 了解到像一个未见面的老朋友一样。等到见了面, 又要有捷径, 找到沟通对方思想的桥梁。因为每个被采访对象的身份、地位、学识、阅历、修养等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记者注意与被采访者的感情交流, 采访起初可以聊一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从感情上找到能引起对方共鸣的契合点, 使被采访对象展现自己真实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从而引发他的表达兴趣。例如网球运动员彭帅, 年轻时的彭帅因为“单飞”较早, 在天津网球中心又是个重点培养的球员, 因此造就了她较强的个性, 一般人不好接触, 采访时她也不愿多说。而笔者就从她的随身物品中寻找细节, 从她的兴趣爱好入手, 和她展开话题, 使她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 之后的采访就更加顺畅了。

(三) 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

一个成功的记者在采访时往往不仅仅局限于对新闻的采访, 而更多的是关注能否挖掘到新闻背后的故事, 每一条新闻背后都有鲜为人知的故事, 这就要看记者在采访现场是否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善于与采访对象达到情感共鸣的能力。记者通过与被采访对象的谈话, 展示给观众的是事实背后更为广阔的空间, 而就是这新闻背后的广阔空间却是融入了记者与采访对象情感互动的结果。

(四) 树立记者自身信誉度和影响力

记者自身信誉度和影响力往往是在其采访过程中塑造的, 亲民, 率真, 真实, 贴近生活, 这是对许多优秀记者采访风格的最好概括, 认识鲁豫的人应该是不在少数的, 在中国大部分观众的心里, 仿佛她就是某位朋友的女儿似的给人亲切和自然接受过她采访的人都感觉到, 不像是在做什么采访, 就像是在聊一些彼此感兴趣的话题, 纯粹是朋友之间的家常。鲁豫的话很感性, 也很善解人意, 这是她的风格, 同时也很契合节目舒心、平等的谈心氛围, 更重要的是, 让被采访对象在心理上逐渐接受了她, 从而放松、自然地打开话匣, 袒露心扉。每一次的情感投入, 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鲁豫在其采访过程中的信誉度和影响力, 也一次次助她圆满完成采访任务。

三、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如何运用情感因素

(一) 寻找情感交集

记者的本质是人, 所以也有感情,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搜集新闻信息的同时, 也在传递着自己的一种情绪、一种观点、一种采访风格。这种情感的传递只有与被采访对象产生交集, 产生共鸣才能使采访效果达到最佳。在采访交谈的过程中, 记者要靠自己的宽容和性格美去打动被采访对象。即使是面对一些不可一世的人物时, 也不能被对方吓倒, 反而要平稳自己的心态, 让对方敬佩你, 心悦诚服地愿意与你合作, 接受你的采访。

(二) 情感投入适度

情感投入适度是指一个善于运用情感因素的记者, 同时也会很好地把握自己情感投入的尺度。记者是一种特殊的职业, 它要求记者控制好自身情绪, 不要过多地将个人情绪带进采访中, 从而影响被采访对象。

(三) 注意捕捉情感点

成功的记者往往是在采访的过程中能够做到顾此而不失彼,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且善于捕捉采访中的细节以情感人, 挖掘出新的新闻线索。新闻心理学指出:新闻作为一种频繁的人际交往, 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一经接触, 就会形成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因为记者和被采访对象各个方面的差异, 所以在这时把握一些微小的细节很容易得到采访对象的心理认可。

(四) 善于“情”听“心”问

甲亢性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近256例到我院门诊或住院部就诊的甲亢患者,均未接受任何治疗,其中女性149例,男性107例,年龄16~71岁,评均年龄38岁,病程2周~3年。所有病例均符合《实用内科学》(第11版)甲亢的诊断标准。排除合并其他肝胆疾病、药物引起的肝功能损害,肝功能指标有以下其中一项或一项以上异常者均诊断为甲亢性肝功能损害[1]: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血清总胆红素(TBIL)。

1.2 检测方法

采用西门子公司的Centaur CP化学发光仪检测甲状腺功能五项指标:T3、T4、FT3、FT4、TSH;采用贝克曼公司的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五项:ALT、AST、γ-GT、ALP、TBIL。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甲亢患者性别、年龄与肝损害

256例甲亢患者中,发生肝损害的有81例(31.6%),其中女性45例(17.6%);男性36例(14%)。二者相比较P>0.05,说明男女性别与发生甲亢性肝损害无关。甲亢肝损害组平均年龄为(45.1±5.2)岁,甲亢肝无损害组平均年龄为(33.8±4.7)岁,二者间在平均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甲亢病程和肝损害

见表1。81例甲亢性肝损害患者中,有53例患者病程<6个月,其余的都>6个月,二者相比较,P<0.05,提示甲亢性肝损害与甲亢病程有明显的联系。

2.3 肝功能指标异常发生率

在81例肝功能损害患者中以肝功能指标ALP异常最为常见,有53例(65.4%)、其次为ALT异常26例(32.1%)、AST异常20例(24.7%)、γ-GT异常17例(21%)、TBIL异常15例(18.5%)。

2.4 两组甲状腺功能检测结果比较

见表2。

注:与B组比较,*P<0.05;#P>0.05

结果显示,A组患者血清T3、T4、FT3、FT4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而TSH水平两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甲亢性肝损害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国内外文献对它发生率报道不一[2,3]。本研究结果显示,甲亢性肝损害发生率为31.6%。甲亢并发肝损害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的研究多认为甲亢引起肝损害与以下因素有关[4]:(1)体内过高浓度的甲状腺激素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包括抑制肝脏中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使胆红素和葡萄糖醛酸结合障碍,进而影响胆红素从胆汁中排泄,导致血中胆红素升高。(2)甲亢时机体基础代谢增高,各组织器官耗氧量明显增加,但肝脏血流量并不相应增加,使肝脏相对缺氧;同时亢进的分解代谢引起肝糖原、必须氨基酸和维生素消耗过多,使肝脏营养不足,造成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内胆汁淤积引起ALT、ALP、γ-GT等升高。(3)甲亢时动脉血液流速加快,对肝动脉末稍枝与门脉枝的压力调节机构造成干扰,使肝内正常压力不易维持,周围血窦充血扩张,继而出血压迫肝细胞,造成肝细胞破坏。(4)甲亢合并感染,休克;甲亢合并甲亢性心脏病发生右心衰竭时,出现肝静脉淤血,肝肿大。(5)甲亢不同程度影响肝内各种酶活力。(6)通过自身免疫机制造成肝损害。

有报道[5]认为,甲亢性肝功能损害与甲亢病程无关,但本研究显示甲亢性肝损害与病程、年龄有关(P<0.05),而与性别无关(P>0.05)。这可能是患者体内过量的甲状腺激素长期对肝脏的毒性作用引起并加重了肝脏的损害[6]。本资料亦显示,甲亢性肝损害组患者血清中T3、T4、FT3、FT4的水平明显比单纯甲亢组患者的高(P<0.05),两组TSH则无明显差异(P>0.05)。其原因或为T3、T4在肝脏中与葡萄糖醛酸酶结合而失活性,结合物在局部进行脱碘作用或被分泌在胆汁中经粪排除,大多数甲亢患者,分泌过多的T4、T3加重了肝的负担,造成肝损害。而高FT3、FT4则可能是引起甲亢性肝损害的主要原因。FT3、FT4具有非常强生物活性,是实际进入靶细胞与受体结合而发挥生理作用,实现甲状腺激素生物效应的主要部分。过高的FT3、FT4引起肝脏缺氧及分解代谢亢进,使蛋白合成障碍、分解亢进,出现负氮平衡、低蛋白血症,加重肝功损害[7]。

甲亢性肝损害大多无明显的特征表现[1]。本资料发现,在有肝损害组的81人中仅有3人有胃口差、厌食油腻、疲倦乏力等不适,且症状轻微,所以临床上不能以有无肝功能损害症状判断有无甲亢性肝损害而忽略早期的肝功能的检查。在异常的肝功能指标中ALP最常见,与相关报道一致[2]。有体外研究[8]报道,甲亢患者骨代谢异常,甲状腺激素有直接促进骨吸收作用,提高成骨细胞活性,引起ALP升高,所以甲亢性肝功能损害时ALP的升高不仅来自肝脏,而且有来自骨骼,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评价肝功能异常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甲亢性肝损害与患者年龄、病程和甲状腺激素水平密切相关,异常肝功能指标中ALP最为常见。

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引起的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56例甲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功能有无损害,将患者分为甲亢性肝功能损害组(A组)和甲亢无肝功能损害组(B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肝功能指标,探讨甲亢性肝损害的相关因素。结果 ①甲亢性肝损伤的发生率为31.6%;②甲亢性肝损伤与甲亢病程、年龄密切相关(P<0.05),与性别无关(P>0.05);③甲亢性肝损伤患者血清三碘甲腺原酸氨(TT3)、甲状腺素(TT4)、游离三碘甲腺原酸氨(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明显高于甲亢无肝功能损害组,而促甲状腺素(TSH)两组则相差不大(P>0.05);④甲亢性肝损害最常见的异常肝功能指标是碱性磷酸酶(ALP)。结论 甲亢较易引起肝损伤,ALP是肝功能最常见的异常指标,甲亢性肝损伤与甲亢患者的年龄、病程和甲状腺激素水平相关,而与性别无关。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功能损害,甲状腺激素

参考文献

[1]吴作艳,王炳元.甲亢性肝损害[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5):311.

[2]Biscoveanu M,Hasinski S.Abnormal results of liver function tests in patients with Graves Disease[J].Endocr Pract,2000,6(5):367-369.

[3]冯正平,王富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患者肝功能改变及影响因素的初探[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3):212-216.

[4]白耀.甲状腺病学: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389-390.

[5]吴佳玉,邱ā功,江南,等.甲亢性肝损害54例分析[J].四川医学,1999,20(4):580.

[6]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016-1023.

[7]江建宁,苏明华等,罗光汉,等.病毒性肝炎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的临床研究(附15例报告)[J].广西预防医学,2000,6(4):222-224.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