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面试案例分析(精选6篇)
高管面试案例分析 第1篇
面试分析题
一、你向老板递交了一份新的公司管理方案,老板很欣赏并让你推行新的管理方案。公司个别高层老职员对你的这套方案的推行进行软抵抗。你将如何工作?
二、老板出国考察要4月10日回国,临走前安排你处理公司的一切事务。供应商李总和老板是好朋友,两家公司一直合作的很好。3月9日李总来找你,说他最近资金周转较困难,请求将我公司本应4月15日付他公司的货款十五万多元提前付给他,李总3月11日前着急用钱。你询问了财务部,李总公司的对账单已核对无误,我公司账户资金充裕,近一个星期内没有计划外应付账款。你批示财务部,付给李总此项货款。财务部主管提出了异议,说不可以破坏规定,不同意提前支付。你是否会坚持并落实你的决定?
三、公司的某个营业所与房东发生了纠纷,房东采取了比较激烈的手段,直接威胁到公司的正常运转,这个时候你发现个别应该负责此事的管理层打退堂鼓,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处理这个事情?
四、年底到了,按惯例公司会请主管级以上职员和办公室全体职员去酒楼聚餐。最近公司订单排满,全公司上下员工很是辛苦,特别是门店员工更是接连加班加点。为此你改变惯例邀请了全体职员去酒楼聚餐,并给员工每人发了一斤苹果。事后老板对这件事很不满意,并电话里和你的助理说,超出计划的3800多元钱不可以入帐。你将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情?
五、不知道什么原因,公司最近几个月生意很不好,资金非常紧张,吴总经理和公司的高级主管已有三
月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好转。主管们议论猜测人心惶惶,有人已请假开始偷偷去找新工作了。这时期有一家企业来请吴总去任职,吴总看不出老板会有什么起死回生之术,而现在向老板提出辞职似乎又于心不忍,于是吴总称病不再来公司上班。半个月后,老板委托其他公司开发的新产品问市,新产品刚一在香港会展展出,新加坡一客户就下了490万美金的订单。吴总回来上班了。老板对吴总一如既往。你如何评价吴总经理?你如何评价这个老板?
六、如果你是公司的CEO发现公司高层管理者出现私自篡改绩效数据的行为,此行为是公司严令禁止的,一方面是公司高管备受倚重;一方面是公司制度的严肃性;你该如何处理此事?
七、公司绩效考核政策引入落实到个人指标制,员工对任务压力和扣罚较重有很大意见,因此无法理性接受,频频离职,在职员工也有大量抱怨,老板认准这是对的,或仅作为一个过渡,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你该如何面对此事?
八、公司发展到地区龙头地位,但是员工素质出现瓶颈,规范化推动较缓慢,加之政策限制,一两年内本地可能无法开新店,你如何处理企业规模扩大和年度任务递增的压力?
高管面试案例分析 第2篇
近期,在猎头公司的帮助下参加了两家均居行业前三位的快速消费食品企业招聘高管的面试,有些感想。本人一直在大中型企业任职高管,人力资源属分管的一部分工作,多少有些技巧和见解。我的两次面试均经过了猎头公司和用人单位的多次接触,并且本人在电话中与猎头公司多次强调可能难以达成共识的地方尽可能在面谈前达成一致。
但通过面试后发现,现场的面谈内容与猎头公司向其提供的简历一模一样,所以本人粗浅的感觉到用人单位招聘高管时不知道自己和企业要了解什么,比较茫然。我将我对招聘高管的见解和思路总结一下,供HR经理们参考。
大家都知道,企业招聘高管时除了要求职业经理人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外,更看重的是能力。而能力如何能够界定呢?一般采取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从应聘者的职业经历中发掘,但存在环境造化的因素;第二种方法则是在包括招聘现场面谈在内的整个招聘过程中发现,其时效性强,对应聘者的评价很重要,甚至直接决定着是否录用。
哪第二种方法的原理是什么呢?HR经理们都应该清楚,企业高管不但自己能做好一摊子事,更重要的是能够带领大家做好一大摊子事的人,甚至是能够定战略的人。所以,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招聘高管必须考核的四大能力,即“想、说、做、写”的能力,也就是说是否具备优秀的思想力、表达力、执行力、反思力,从而构成一个个人能力循环,应是卓越管理者或企业高管的基本功或特质!更是职业经理人追求职业生涯常青的必然选择。作为领导者或管理者至关重要,否则,无法领导下属,更无法管理运作企业,对于成长中的企业尤其重要。
1、想——规划的能力,即思想力。
想,代表思想。作为企业高管控制着企业的资源,管理着众多的下属员工,如果缺乏优秀的思想力的话,整个团队就没有主心骨,缺乏方向感、目标感和追随感。
想出来,是做事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事情成败,影响组织运作效果、效率和效能的重要一步。想出来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做事前缜密规划、计划、策划和规避风险的过程。想出来之后,使决策更科学,更合理。就会使工作的执行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减少,使工作的发展始终在受控状态,再辅之以PDPC等科学决策工具的有效运用,为执行力的提升插上了翅膀。
面试时如何考察应聘者的思想力呢?很简单,一是考察其对分管业务的看法和观点,看其是否有经验积累和升华,是否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再者便是考察其对行业发展的趋势的观点,直接就会知道思想有多远、多深。
2、说——信息传递的能力,即表达力。
说,不是夸夸其谈,不是比口才。而是信息传递、传播的基本能力。因为企业高管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率领一个团队在战斗。
说出来,一个领导者或管理者要善于充分发挥下属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作用,其前提便是将“想出来”的事情“说出来”。也就是将你的方案、方法向大家表达、传播、培训、指导,而不是自己憋在心里,下属和团队不明了,严重影响做事的进度、效果、效率和效益以及整体效能的发挥。因为业绩是靠团队做出来的,不是领导者或管理者一个人憋在心中自己干出来的。
如何能够看出表达力的强弱?一是在交流和沟通过程中关注其表达问题的思维逻辑性,能否抓住重点。再就是看其表达的简洁有效性,直插主题,惜字如金,不泛泛而谈,更不能不着边界。
3、做——务实的能力,即执行力。
做,不但自己务实实干,更要让下属追随而至,在过程中督导、验证和考核,提高团队执行力。
做出来,领导者或管理者要在规划和计划后,向大家表达出来,使大家目标一致,然后就是要务实、实干,并在实干过程中善于纠偏,注重执行力。如此,才能保证效果、效率、效益和效能“四效”的实现。做事的能力考察一般由过去的职业经历中挖掘,可通过与其原服务的公司了解,也可通过一些面试的科学游戏进行现场考察,更重要的是要靠日后长期的业绩表现来考察。
4、写——总结升华的能力,即反思力。
写,不是爬格子,是反思、总结、升华、固化,是衡量高管有多“高”的重要标准之一。
写出来,我们不要求团队成员都成为作家或思想家,但是,事情做完后的适度反思、总结或升华是必需的。这样做其实就是一个标准化的过程,把好的经验或技术固化下来,失败的教训总结出来,避免以后再发。
写出来,也是一个个人和组织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在反思和总结中个人和组织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写不出来的人,不能简单地定性为能力差的人,但远比能够写出来的人能力差。因为人的大脑存储的东西有限,并且不可能在里面进行无休止的处理。
关于写的能力考核似乎比较简单,通过应聘者的书面交流、文章、论述以及著作就可以非常直观的得出结论。
我认为,作为一个卓越的管理者(特别是高管)“想、说、做、写”直接体现着能力大大小,因为想不出来,也就说不出来;说不出来,就做不出来(起码不能更好的做出来);做不出来,就写不出来(因为无物可写);写不出来,就想不出来“"”“"”如此一来,个人能力的提升形不成一个螺旋上升的闭环,也就难以称得上什么“高管”!
“想、说、做、写”,即思想力、表达力、执行力、反思力构成的能力循环,不但是个人应具备的,组织
更应该运用这一闭环法则,使组织能力在长期的实践中提升。企业沉淀下来的东西,哪一个人都不会全部带走,所以,人员的离职和变更不会影响企业的运作,我建议处于成长中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不健全的情况下,更应该实践笔者所述的思路和方法,不再凭印象,靠感觉,使高管的招聘更有效、更科学。
【作者简介】李士福(1972-),男,肉制品、大豆分离蛋白、高低温大豆粕(食用油)等行业大中型企业10年以上中高级管理岗位经验,具有生产技术管理、品质管理、营销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丰富实战经验。快速消费品境外上市公司实操团队常务副总经理、营销总经理、代总经理等资深职业背景。理性、建设性思维。属于务实型创新精细化管理者。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章丘市农机局南楼3楼"突破咨询管理机构(柏东战李士福收)
邮编:250200
网址:yxf199927@yahoo.com.cn
博客:http://blog.sina.com.cn/m/lishifu
中国中小企业管理博客圈主:http://circle.blog.sina.com.cn/g/businessmanagement
高管面试案例分析 第3篇
2009年10月我国在深市推出了创业板, 在其设立之后的近两年半的时间里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离职现象频现, 且有越演越烈之势!根据所收集的截至2011年7月31日的数据, 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有105家企业存在高管人员离职现象, 离职的高管人数 (不包括监事会成员、证券事务代表等) 共有176人。高管辞职本属正常, 不过, 当高管辞职大量出现在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时候, 问题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特别是当创业板上市公司原始股解禁来临的时候, 高管的辞职行为有理由让人们关注和思考以下问题:高管离职的背后动机或者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创业板公司高管的频繁离职现象会给公司和资本市场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应当如何规范高管离职行为, 特别是对持有创业板上市公司原始股票的高管离职之后的减持套现行为应该如何才能有效监管……
在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的情况下, 由于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的存在, 委托代理问题就会出现。企业经理人与所有者的目标往往大相径庭, 二者的利益冲突不容小觑。为解决二者的利益冲突, 就需要通过契约的形式对经理人进行有效激励和约束。因此, 有必要对创业板高管薪酬和公司绩效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以分析、评价创业板公司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及其与高管离职现象之间的关系。
二、文献回顾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高管人员的薪酬激励问题就引起了各界学者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但由于研究时间的不同以及所选取的样本和指标的差异, 各方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我国对高管薪酬激励问题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张维迎、李增泉等。张维迎 (1999) 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出发, 认为当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契约不完备时, 资源配置就达不到帕累托的最优状态。为达到帕累托最优, 也就是让公司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达到配置最优级, 可通过让经理人持有公司一定比例股份的途径, 将公司的经营业绩与经理人的个人利益联系在一起, 从而起到激励的作用。李增泉 (2000) 采用OLS回归对高管薪酬、持股比例、公司绩效以及地区差异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年度报酬与企业绩效不相关, 与企业规模显著相关, 并且不同地区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国外高管激励问题研究的深入与推广, 我国的高管薪酬激励问题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了出来。
魏刚 (2000) 采用OLS回归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的相关性进行论证并得出以下结论:高管报酬与公司业绩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与高管持股比例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但与公司规模显著正相关。从而证实了我国高管薪酬的激励机制不是十分健全, 激励效果不明显。
陈志广 (2002) 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认为我国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存在正相关关系。
胡铭 (2003) 对高管人员激励与公司业绩敏感性以及公司规模、国有股权比例进行了OLS回归, 结果发现高管报酬与公司绩效、高管持股比例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而与公司规模却显著正相关。
谢德仁 (2004)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 认为经营者的激励问题是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他认为解决委托代理理论长期激励问题的关键手段是股票期权。
贺燕雄 (2008) 以深市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 对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 研究发现高管的现金报酬与公司业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而高管在公司的持股比例与公司的业绩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这说明高管的年薪制能够对企业业绩的提高起到较强的正向激励作用, 而高管的持股比例则对企业业绩的提高未起到明显的激励效应。
杨玉凤 (2010) 等以2008年我国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 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均使用2008年与2007年的差分值计量。研究结果发现,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会计业绩显著正相关, 而与市场业绩变动不显著负相关。
由于创业板开板时间短, 我国对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与高管薪酬相关性分析的研究还很少。魏乐 (2010) 在借鉴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 对首批37家创业板上市公司2009年的年度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在所有治理因素中, 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流通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 除此之外, 其他变量与企业绩效均无显著的相关性。王楠等 (2011) 对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辞职现象进行了规范分析, 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相关公司内部激励机制存在缺陷, 并从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两个方面提出了内部激励机制重构思路。
三、研究假设
(一) 指标选取、解释与研究假设
1.指标设计与解释。 (1) 高管薪酬指标。《年报准则》规定: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总额包括基本工资、各项奖金、福利、补贴、住房津贴及其他津贴等。但是由于公司高管地位的特殊性以及其对公司业绩的巨大影响作用, 公司一般还会给予高管一定的股权激励。因此, 本文选取高管报告期报酬总额和高管持股比例分别作为高管的短期激励指标和长期激励指标。 (2) 公司绩效指标。选取每股收益EPS、每股净资产APS和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评价公司绩效的指标。 (3) 公司规模指标。选取资产总额TA和营业收入IC作为评价公司规模的指标。
2.研究假设。
假设1: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报告期报酬总额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业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高管的素质及其努力程度, 对高管实行短期激励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将其自身素质及其努力程度反映在高管的报告期报酬总额之中。而且激励作用越明显, 公司的业绩就可能越好。因此, 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的报告期报酬总额与公司业绩正相关。
假设2: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报告期报酬总额与公司规模正相关。
公司的规模越大, 所需要的高管层次及其综合管理素质要求也越高, 并且需要高管投入的精力也越大, 所以公司高管对其报酬总额的要求就越高。因此, 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报告期报酬总额与公司规模正相关。
假设3: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 将高管的个人所得同公司的整体业绩相挂钩的股权激励是降低代理成本的有效措施。若高管在上市公司中的持股比例越高, 公司业绩对其自身利益的影响就越大, 其对公司业绩提高所付出的努力相应也会越多, 公司业绩显然也会越好。所以高管持股比例与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正相关。
假设4: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规模正相关。
公司的规模越大, 其管理运行相对就越规范, 其所制定的高管的长期激励机制就可能越完善, 而且规模较大的公司也有实力给付公司高管更多的股权激励。所以, 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规模正相关。
(二)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截至2011年12月31日在深市创业板上市的289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在研究高管报告期报酬总额与公司绩效、公司规模的相关性时, 剔除高管报告期报酬总额和其他相关数据不可得的公司, 剩余246个有效样本;在研究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公司规模的相关性时, 剔除了高管持股和其他相关数据不可得的公司, 剩余49个有效样本。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以上述上市公司有效样本2011年的年报数据为基础进行描述性统计, 并运用Excel和SPSS16.0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
四、实证分析
(一)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根据表2不难看出:
1.无论是创业板高管的报告期报酬总额指标还是高管持股比例指标, 极大值和极小值之间以及二者与均值之间相差都比较大。这说明创业板高管之间的报告期报酬总额和股权激励差距悬殊, 这可能是由于所处行业和地区的不同所造成的。
2.代表公司绩效的每股盈余 (EPS) 指标, 其极大值2.47和极小值0.01相差比较悬殊, 但均值0.6394为正且接近于0, 这表明创业板公司平均盈利水平较低;净资产收益率 (ROE) 指标的极大值与极小值相差很大, 均值较小, 这说明创业板上市公司对股东投入资本的利用效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 (ROE) 指标的标准差较大, 则说明创业板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不是很稳定。
3.创业板上市公司之间的规模相差更是悬殊, 这可以通过资产总额指标和营业收入指标的极大值和极小值之间的差额以及标准差数值看出来。
(二) 各变量相关性分析
各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数据可参见表3和表4。
1.通过表3的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在代表公司绩效的三个指标中, 每股收益 (EPS) 和净资产收益率 (ROE) 与高管报告期报酬总额 (PAY)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32和0.137, 在0.05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每股净资产 (APS) 与高管报告期报酬总额 (PAY) 的相关系数为0.095, 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这表明高管报告期报酬总额与公司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但不是很显著。
(2) 资产总额 (TA) 和营业收入 (IC) 两指标代表着公司规模, 二者均与高管报告期报酬总额 (PAY) 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312和0.298。这说明高管报告期报酬总额与公司规模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2.通过表4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公司规模的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每股收益 (EPS) 、每股净资产 (APS) 以及净资产收益率 (ROE) 三指标与高管持股比例 (SR)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78、0.237和0.015, 与高管持股比例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假设3不成立。
(2) 资产总额 (TA) 和营业收入 (IC) 与高管持股比例 (SR) 之间也不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分别为0.198和-0.05, 假设4不成立。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研究结论
1.创业板高管报告期报酬总额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证实假设1。
2.创业板高管报告期报酬总额与公司规模正相关, 证实假设2。
3.创业板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不相关, 否定假设3。
4.创业板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规模不相关, 否定假设4。
在上述直接研究结论基础上, 可进一步展开阐述:
首先, 创业板高管人员的报告期报酬总额同公司的短期业绩 (每股收益) 之间呈现较明显的正相关的关系。对主板市场近几年的研究表明, 两者之间从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到相关性不明显再到相关性明显, 加之创业板的研究也表明二者之间有较强的相关关系, 说明主板及创业板市场都十分重视对高管的短期激励, 使高管的报告期报酬总额同公司绩效相挂钩。但是, 公司高管的持股比例却同公司的业绩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而且, 研究也发现创业板高管的持股并不普遍, 往往是董事长或是总经理持有大部分股份, 其他高管持股很少, 乃至不持股。已有资料显示, 上述176位离职高管中, 除去资料不全的13人外, 持股为0的高管有69人, 间接持股的高管有2人, 余下的92位离职高管均持有所在公司股票, 未持股离职高管占离职高管人数的42.33%。近半数的离职高管未得到股权等方面的长期激励, 这说明创业板公司对于高管人员的长期激励机制还不是很完善。
其次, 创业板高管人员的报告期报酬总额同公司规模正相关。这说明高管人员在承受公司规模扩大所要求的脑力及体力的额外支出上获得了相应的回报, 也如上文所述, 规模大的公司有能力支付高管的高额报酬。但是, 如表4所示, 高管的持股比例同公司规模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 说明创业板公司高管的长期激励措施与公司规模之间严重脱节, 创业板公司的长期激励机制迫切需要完善。
我们已经得出创业板上市公司长期激励机制不完善的结论, 那么, 创业板高管离职与公司不完善的长期激励机制是否有一定的关联呢?我们不排除此种原因。对接近半数的未持股高管离职现象的动因, 我们的解读如下:在创业板的造富示范效应下, 这些未持股高管大多数不再满足于每年十几万或数十万的工资薪酬, 但短期内又无望获得可观的股权激励, 因而, 可能更愿意跳至其他待上市公司获得低价原始股, 或辞职自己创业。而对余下的92位离职高管均持有所在公司股票, 他们离职的动因又是什么呢?业内专家分析提出, “创业板公司上市前股权激励方案过于短期化是造成上市一年中部分高管辞职的一大原因。”创业板公司上市前股改时, 大都实施了高管股权激励, 但在公司章程或股权激励计划中, 大都未设置长期化的后置约束条款。上市前, 股份不能流通, 所以不会出现离职减持问题;上市后, 高管股份的价值已高达几百万、数千万甚至上亿, 股权激励短期化的弊端开始显现, 引发了部分高管离职减持的问题。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离职原因包括:工作原因、退休、任期届满、辞职、解聘、健康原因、个人原因等。其中, 由于个人原因离职的所占比例最大, 达到34.71%, 其次有24.71%的高管离职是因为工作调动, 这两类相加其占比已经超过了半数接近六成。虽然高管们离职理由普遍是由于“个人原因和工作原因”, 但是高管们离职之后的大量股票减持事件已经将“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露无遗。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将高管离职动因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司长期激励机制的不完善, 致使部分高管的长期利益诉求得不到激励和满足从而促使其主动离职;另一类是由于创业板公司IPO前对部分高管实施的股权激励在IPO成功之后显现出的巨大造福效应, 导致部分高管采取主动离职以便后面减持套现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
虽然高管离职的动因不尽相同, 但概括起来都可以归结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对于高管来说,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似乎无可厚非, 但是其离职对其他股东 (尤其是中小股东) 、对公司乃至对整个创业板市场造成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首先, 对于其他股东而言, 高管的离职行为会向他们传递公司前景并不被看好的所谓利空信息, 如此就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投资信心导致多米诺骨牌的“抛售”效应。其次,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 高管是公司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人物, 高管离职所导致的管理层的变更会在一定期间内、一定程度上造成公司管理状态的混乱, 影响公司成长的稳定性。再次, 对于创业板市场而言, 个别上市公司高管的离职减持行为会产生一种“头羊”效应, 引发其他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仿效跟随, 进而向市场传递一种不好的信号, 如此一方面会加剧个股的解禁压力, 引起相关个股的剧烈波动, 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后续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IPO和再融资行为。
(二) 政策建议
针对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离职的动因以及部分离职行为对市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笔者提出以下几项政策建议。
1.完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长期激励机制。由上述实证研究可以看出, 创业板上市公司对高管人员的短期激励初见成效, 但其长期激励机制并不完善, 这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改善。
(1) 进一步实施股权激励。从相关统计数据和研究发现, 我国创业板公司高管持股现象并不普遍, 公司缺乏对高管人员股权方面的长期激励, 这容易导致高管人员的短期行为。所以创业板公司应根据自身规模、业绩以及高管人员的能力给予高管人员相应的股权激励, 避免其贡献与报酬相脱节的现象。
(2) 期权激励。股票期权是现代企业中剩余索取权的一种制度安排, 是指企业所有者向经营者提供的在一定期限内按照某一既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该公司股份的权利。通过授予股票期权的方式将公司的一部分剩余索取权转让给高管人员, 使其与高管人员的控制权最大程度的对应起来, 高管人员的收益也可以通过股票的增值来实现。此外, 期权激励还会使高管人员的目标与所有者的目标相一致, 其激励的长期性和持久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高管人员的短期行为。
2.规范创业板高管的离职行为。高管的离职套现行为给上市公司、普通投资者和创业板市场造成的不利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这些影响, 有必要对高管的离职行为进行规范和控制。具体的政策建议如下:
(1) 加强高管减持本公司股票的信息披露。目前, 创业板上市公司一般只在年报中披露高管薪酬总额的单方面信息, 而没有披露薪酬的形成过程、具体构成、发放时间、发放动机以及职务消费等详细信息。高管的薪酬不像其他财务指标那样方便找到, 而高管持股比例、持股数量变动等方面的信息更是不易获得, 中小投资者很难了解与监督高管薪酬的合理性。在西方一些国家, 相关的监管机构已经开始制定严格的高管薪酬披露准则, 使公众可以方便地了解到高管薪酬的数据本身以及其形成过程和目的。我国的创业板上市公司也可以仿效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 制定适合我国国情及创业板特点的高管薪酬披露制度, 尤其是高管离职、减持本公司股票等方面的信息, 使投资者可以更好、更及时地获得相关信息, 更好地对其进行监督。
(2) 延长锁定期。为了控制创业板高管们离职潮涌, 深圳证券交易所 (下称深交所) 于2010年11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创业板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买卖本公司股票行为的通知》, 《通知》要求, 高管人员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之日起6个月内 (含第6个月) 申报离职的, 自申报离职之日起18个月内不得转让其直接持有的本公司股份。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之日起第7个月至第12个月之间 (含第7个月、第12个月) 申报离职的, 自申报离职之日起12个月内不得转让其直接持有的本公司股份。但是, 从实际情况来看, 这并没有能够遏制住创业板高管的离职减持公司股份现象。基于此, 深交所应进一步延长锁定期, 给予创业板公司足够的成长发展的时间。此外, 深交所还可以规定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辞职后, 其转让股票的时间和数量由本公司股东大会来决定。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规范高管的离职减持行为。
(3) 提高离职套现行为的个人所得税税率。高管离职套现是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 根据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自然人股东将在公司上市之前取得的股权在公司上市后进行转让必须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当前的规定对高管离职套现行为并未起到很大的约束作用, 可以考虑采用“累进税率”方法来提高创业板高管离职套现的个人所得税税率, 这也许能够对高管的离职套现行为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4) 完善立法监督体系。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买卖本公司股票的相关规定只有《公司法》第142条, 《证券法》第47条, 《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变动管理规则》第4条和前文提及的深交所颁布的《通知》。现行法规对公司上市后短期内高管离职套现的规定和管理存在不足, 因此, 有必要通过立法监督体系的完善来进一步规范高管的离职行为。例如, 可以考虑由深交所制定规则, 要求拟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的高管承诺在公司连续盈利3年或5年之前, 其所持有的公司股票不能进行转让。
摘要:本文以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离职现象为契机, 立足于激励理论, 对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 以检验创业板公司的激励机制是否完善以及其与高管离职现象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截至2011年深交所上市的246家创业板公司为样本, 以每股收益 (EPS) 、每股净资产 (APS) 和净资产收益率 (ROE) 代表公司业绩, 以资产总额 (TA) 和营业收入 (IC) 指标代表公司规模, 应用SPSS统计软件检验了创业板公司高管报告期报酬总额及持股比例同公司业绩、公司规模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报告期报酬总额同公司业绩、公司规模正相关, 但高管持股比例同公司业绩、公司规模不相关。以此为基础, 本文进一步分析总结出了创业板高管离职的主要动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更换现状分析 第4篇
关键词:高层更换;业绩;市场接管;继任者来源
1 正常更换与非正常更换状况
公司高管人员正常更换与非正常更换相对应而言。从理论上讲,前者指上市公司高管在其任职期限内因种种原因而被迫离任并更换,后者则是指任期届满之后经法律规定的程序因选举继任者而更换。但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告中,正常与非正常更换有时却很含糊。
本文将高管人员任期届满后经法律规定程序选举继任者的更换为正常更换,其他类型更换为非正常。按照上述划分情况,在2005我国上市公司发生正常更换有120家,非正常更换234家。可以看出,我国公司高管更换主要是非正常更换。公司高管正常更换与非正常更换对公司业绩影响如何,仍需要进一步通过比较验证得出结论。
2 高管更换继任来源状况
公司高管级任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内部继任,即通过公司内部选拔继任者;另一种是外部继任,从公司外部聘任经理人。两种继任方式各有优缺点,内部继任主要以下几项好处:一是从获取经理人成本来看,公司对经理人信息了解更全面,内部人员继任比外部人继任更能节约信息成本;二是通过聘任内部经理人可以更好的激励内部人员,从而鼓励下部经理人努力工作;三是内部继任经理人员更比起外部继任的人员更加了解公司,内部己任人员对公司的各项业务与制度比外部级任人员熟悉的多,形成了特殊的人力资本。外部继任也有很多优点,当公司处境艰难时,从外部继任的经理人员可以带来不同的管理理念使得公司重大转机,特别是当公司需要大改革时,外部继任比内部继任更有优势。
3 經营业绩与高管更换状况
国外对公司经营业绩与高管更换的研究成果显示,公司的经营业绩是影响高管人员更换的关键因素,高层更换与公司业绩的关系被认为是度量公司治理效率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我国上市公司中高管人员更换是否由经营业绩差所导致,目前不同学者对此的研究结论不一。
我们将2005年公司业绩发生亏损与非亏损企业业绩简单统计比较,发现454家公司中亏损企业发生高管更换118家,占比25.99%,非亏损企业发生高管更换336家,占比74.01%,从这些数据上看不出亏损企业比非亏损企业更容易发生高管更换,亏损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中位数分别为-10.60%、-32.36%。总体而言,所有发生高管更换的454家公司平均资产收益率为-3.65%,差的业绩是不是导致公司高管更换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实证分析研究。
4 股权结构与公司高管更换状况
近年来,股权结构与高层更换的关系也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从理论上讲,经营业绩的好坏可以作为评判一个经理人能力与勤勉程度的重要标准,但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国有股作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很高,就是“一股独大”,而且多数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国有股指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产向公司投资形成的股份。
从样本统计可以看出,在更换的454家上市公司中,有80.04%的更换公司有国有股东,没有国有股东的只占19.96%;董事长、总经理更换在国有控股公司中比率分别为32.38%、47.76%,在非国有控股公司中只占5.51%、14.45%。由上述可以可知国有股在发生高管更换的比重很大。
5 结语
猎头顾问如何面试高管? 第5篇
做猎头的,肯定愿意做高层次的,但我们自身的专业和趣好都有限。很多时候,可能是对专业不了解,也有可能本身就对那种职位是想往但做不到,那如何去面试这些优秀的候选人?
对高管人才,别人也许本身比我们优秀很多,对人力资源,对管理,对心理学,都非常精通,对这种人,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组织面试呢?
我们是顾问,要在猎头方面比较专业,对方是高管,要在管理方面更强。尽管对方综合能力很强,但是在猎头方面他不一定比我们强,这就是术业有专攻。
所以和高管面谈时自己要有信心不要怕,因为每个人的职业分工不同。
在和高管面谈时,至少要考察:
1、客户要求的行业知识和经验等能力情况
2、人选在相关公司以前的经营业绩的量化数值:
人选进入公司时公司的`状况和面临的问题?开始时公司对人选的期望业绩?人选在公司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没有解决?经营成本是否降低?公司营业额是否提高?任务完成的比率?人选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完成任务?等等
3、我们还需要衡量人选和企业的匹配度:
以上是衡量人选的能力,
但是能力强,在原来公司业绩好并不代表人选能够在客户公司表现优秀,因为每个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我们要推荐适合企业需要的人选,而不一定是能力最强的人选。我们还要衡量人选的管理风格是强势还是制度化还是说服教育为主等等?人选是否适合客户的企业文化?人选与什么样的上司或下属能够配合更好?人选是否能够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
4、我们还要了解人选的个人素质: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等
5、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客户要求英文口语流利,我们一定要测,不能想当然。
应聘高管面试技巧 第6篇
这个方法可以很好地增加你在面试阶段的自信心。面试官会通过你的简历,了解到你曾经做过的事情以及取得的成就,他们有些时候会问及一些关于你所做事情的深层次问题,这个时候你就要事先学习好这一方面的知识,突破自己现有知识的局限,否则到时候你一问三不知或答非所问的乱扯都会令面试官反感。
2.自己准备一些面试官可能提的问题
面试就好比接受记者的采访一样,需要回答很多的问题,不妨自己先思考一下面试官可能会问的问题,并结合每个问题会需要的时间,以及整个面试时间的长短。
3.了解招聘单位的情况
一个人对于自己要面试的单位一无所知是很严重的问题。收集招聘单位资料的途径有很多,例如上网查询、亲朋好友之间的消息、师兄师姐的介绍、老师同学们的意见等等,只要用心准备都是会有得的。
4.不要背诵问题的答案
自己准备好一些问题后,你可能会精心准备出一份标准答案,你可以牢记在自己的心中,但千万别原封不动的背诵出来。面试官喜欢那些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员工,而不是针对一些问题给出常规的回答。切勿背诵式的回答。
5.创建和谐、融洽的面试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