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理念
来源:开心麻花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理念(精选12篇)

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理念 第1篇

一、设计情境,提出问题

恰当的问题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并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探究教学的重要使命。

为了让学生能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合理地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提出有关物理问题,并且要贴近科学探究活动的主题,避免学生出现跑题现象。例如在引出“摩擦力”概念时,我先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播放人和马在冰面上滑倒的录像;然后在拧紧的瓶盖上涂上润滑油,让班上力气较大的学生来拧(学生不容易拧开)。从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很容易发现问题并提出:“为什么人在冰面上易滑倒?为什么涂上润滑油的瓶盖不容易打开?”课堂教学中探究的问题是教材内容决定的,到什么时候应该探究什么问题,都是由教材或教师提出的,学生在这方面很少有锻炼的机会。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生活中发现和提出一些有意义的物理问题。

二、合理启发,科学猜想

猜想并不是无目的、无根据地瞎猜,必须进行科学的猜想。有些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很容易猜想出,有些内容学生知道的很少,这时需要教师积极引导。例如,在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时,学生观察羽毛和石块的下落,石块和纸团的下落情况后,就能回答出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有质量、体积、空气阻力等。但在“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时,教师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则很难猜到弹簧的劲度系数。

三、制订计划、设计实验,收集并处理数据

要制订好计划,就要让学生做好实验准备:包括器材、过程,以及所涉及的表格,等等。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体现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做事目的,带着问题去研究。学生把设计的方案提出后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设计实验是一个创造过程,是探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到探究的结果。我的做法是,先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设计,组与组之间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哪组设计的方案好,对确实有困难的再加以引导。例如:在讲“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时,让学生先来设计实验,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通过对纸带分析求出速度并作v-t图,然后再由图像探究规律。在讲欧姆定律时,也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来探究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导体电阻的关系,测出数据作U-I图,发现图像是过原点的直线,表明电压与电流的比值是一常数。同样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时也要进行相同的环节,并作数据处理。

四、分析论证,解释评估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归纳,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解释和评估。只有对所进行的实验和证据进行分析和论证才能获取知识得出科学规律,这是从动手实践上升到建立理论的思维过程。例如:在讲“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时,由初中的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流,到将插入或抽出线圈时会产生感应电流,再到将一个含有电磁铁的电路,在开关打开或闭合时在电磁铁的外层线圈中会产生感应电流。引导分析上述三个试验中出现的现象的物理过程,并从中归纳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然后通过理论进行证明。

五、交流合作,改进方案

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全面的反思,取长补短,从而达到高质量的学习效果,得到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者了解到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在这里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又是学习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且要重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讲“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时,其目的就是想让学生知道平抛运动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通过对平抛运动轨迹的观察,学生猜想到它在竖直方向的变化规律很可能与自由落体的规律一样。但书中的实验仅凭眼睛看,还不能准确地说明两个小球同时落地,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对实验进行改进,结果就有同学提出用耳朵听,他们在地上放一个钢板,让大家都安静,用耳朵听小球是否同时发出撞击声,这样效果反而更好。

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理念 第2篇

(开题报告)

河北昌黎第一中学 张秀丽 吕雪峰

随着新课程全面实施,新课程理念指导着课堂教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亲自探索“新”规律、发现“新”现象。而以往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生怕学生听不懂,或者担心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于是教师从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甚至连实验结果都面面俱到地讲解,然后由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做实验流于形式,从而失去了实验教学的意义。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出台首次提出了“科学探究”这个术语,新的课程标准从科学本质和科学素养的高度论述了加强科学探究的意义及其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内涵,使我们对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有更深的理解和明确的方向。科学探究进入课堂并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有所加强,过去普遍被忽略的实验得到重视,科学探究在实验中可以得到更好的体现。抓好了物理实验教学,基本上就使加强科学探究落到实处。因此对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问题提出 ㈠课题研究的背景

1.我县普通高中于2009年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因此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迫在眉睫,我们必须研究一套适应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教育教学学方法。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关键,而这种转变不可能在一二年内完成。

2.学生通过媒体“看实验”。一些原本可以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却用多媒体来展示,被称为是“现代技术的应用”。学生实验多是以单纯机械操作为主的程序化实验。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像做广播操那样,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而不需要考虑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更不必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需要如何去解决。学生用笔“做实验”。通过大量实验试题的强化训练来取代实验操作。这些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那就是“重知识、轻方法;重讲授、轻活动;重结论、轻过程;重机械训练、轻切身体验”。物理教学结构如此严重“异化”势必导致学生物理认知结构严重“畸形”,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物理实验教学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大多数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为了得到期望的结果,甚至修改实验数据。没有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没有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远没有得到重视,学生 1 缺乏主动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忽视了实验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迫切需要改革。

3.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减少了一些验证性实验,增加了较多探究性实验,提倡将演示实验尽量转化为学生的随堂实验,同时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强调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提倡“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此为契机,我们在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中,对传统实验教学进行了新一轮的的反思,准备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展开研究。

基于对上述背景的分析,我校提出《新课标下探究式实验教学研究》的新课题,希望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进行探究式实验教学研究,既可以使得该课题研究从更广阔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得到完善与升华,又可以促进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并在中学教学第一线进行规范化的实验教学,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真正落实。

㈡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目前国内重视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探索者较多,但就我们的眼界所及,探究教育研究的专著并不多见。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论》一书,该书综合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对探究式教学的本质、心理基础、模式设计、实施与评价及其发展前景逐步展开分析,形成了一个持之有据、言之有理的比较完整的探究教学论体系。为了探究教学理论易于理解和接受,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尽快走向探究教学,该书结合大量的实例加以解释说明。比如赵秋生老师的《深化实验方法教法探究创新教育途径》;陶志军老师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和俊民老师的《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尝试初探》《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意义的研究》等,已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但是上述相关课题研究的专著,我们认为存在如下的问题:

1.都侧重于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层面,实践与案例都是为了便于广大中小学教师理解理论,从而化作自觉的行动。

2.如果将探究式教学纳入高中正常教学过程,效果会怎样?上述的专著也找不到答案。

3.上述专著都缺乏数据分析,主要是静态的描述,缺乏对实践过程的动态剖析。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我校教师的探究式实验教学能力实验教学水平,我们 2 需要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和探索,因此提出本实验课题的研究。

㈢课题研究的特色

本课题的创新点与特色:本课题立足于要建立一套能真正符合一线教学需要的,能真正实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和理论。物理实验对学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探究性教学充分重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索精神,使探究式学习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㈣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理论意义

随着新课程全面实施,新课程理念指导着课堂教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亲自探索“新”规律、发现“新”现象。而以往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生怕学生听不懂,或者担心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于是教师从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甚至连实验结果都面面俱到地讲解,然后由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做实验流于形式,从而失去了实验教学的意义。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出台首次提出了“科学探究”这个术语,新的课程标准从科学本质和科学素养的高度论述了加强科学探究的意义及其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内涵,使我们对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有更深的理解和明确的方向。科学探究进入课堂并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的主动性有所加强,过去普遍被忽略的实验得到重视,科学探究在实验中可以得到更好的体现。对待物理实验的态度是真正实施物理新课程的试金石。如果在物理新课程的实施中忽视了物理实验,那就意味着倒退。抓好了物理实验教学,基本上就使加强科学探究落到实处。因此对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我们的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

2.应用价值

(1)对高中物理实验进行重新定位和认识。本研究将使我校一线物理教师对于如何开展实验探究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和定位。物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改变了物理实验教学的目标、性质和模式,从单纯为了学习知识验证理论及学习操作技能,转变为以全面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课程,实验教学对于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有独到作用。物理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将实验教学跟探究学习融合起来,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获得技能,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的兴趣,这也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探究性实验由于其重视过程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 3 的真正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主体性的发挥。强调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也是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充斥着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看实验、练实验”机械学习现象,实验的教育功能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本研究课题对于改变这种状况会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实践中尝试高中物理自主探究性实验教学新模式,构建该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真正实现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2)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作用。课程开发与实施水平是教师的专业生长点所在。引导教师尝试开发自己独有的教材、学材和习材,及时发现原生态的宝贵经验,及时挖掘自身的隐性特色和创新优势,及时对这些重要资源进行总结升华,尝试通过对教材、学材、习材的研究,帮助教师从传统课程的纯实施者转化为现代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设计者,把对照图纸“按图索骥”施工的劳力者转化为自我意识觉醒的创意修改图纸的设计师,激励广大教师积极走到“教师即课程”的改革前沿。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界定

(一)课题研究的范围

本课题在我们一线的实际能力范围内以新课程理念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影响为引线,以我校高中2014级学生为观察样本,针对目前物理实验探究课存在的假探究、脱离实际等问题,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适合调动学生主体探究的校本教材、学材和习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针对课改前和课改后分别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真正实现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核心概念界定

1.实验探究课教学模式: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试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如何面对疑难情境,学会收集和加工需要的新资料,最终达到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学生将在真实生活情境中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课所包含的具体环节有探究包含情景设问激趣、自主猜想讨论、自主探究设计、自主选择方案、自主实验探究、自主意义建构讨论交流、优化意义建构引导探究、总结评价体验迁移拓展8个环节。它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2.教学过程的主体性: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探究性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教学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通过学生主体的充分参与、主动探究和主体的发展反映出来。

3.学习探究的自主性:传统模式把学生视为容器,学生接受知识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探究性教学则不同,它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知识的获得,靠的是自己的主动探究,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灌输。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二)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新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这种融合浓缩为一句话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面向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关注人的教学才能使学科教学同时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发展。

(三)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原则

自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多元化、多样性原则

(四)中学物理的特点

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除了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外,还包含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科研方法,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严密的理论科学和定量的精密科学。中学物理又有以下几个特征:基础性;实践性;前沿性;探索性。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教师的发展和成长

提高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素质,使之真正运用好探究式物理实验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出独特的作用。熟练灵活的应用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模式。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认识。在实践创新完善高中物理自主探究实验教学新模式,构建了该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从传统课程的纯实施者转化为现代 5 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设计者,把对照图纸“按图索骥”施工的劳力者转化为自我意识觉醒的创意修改图纸的设计师,激励广大教师积极走到“教师即课程”的改革前沿。

(二)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通过我们的研究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实验教学的模式和理论,在这种教学方式的指导下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真正实现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物理实验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探究性物理实验,能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探究性物理实验一般以小组合作实验为主开展实验,学生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析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探究性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三)学校工作

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实现物理实验教学的真正功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科学素养。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组织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同时通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对课题研究特点,规律和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立足教材,以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将演示验证性实验提升为学生探究科学的实验,将学生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将教材中出现的实验问题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做一做”、“小实验”等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对探究性实验进行初步探索,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方法与艺术,拓展学生的想象力、知识视野、创新思维能力,增强科学协作精神和学术研讨气氛,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传统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式效果的调查与启示

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方法效果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发现问题,确立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课程理念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影响的调查与研究

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的教育和学习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方面有了提高?还存在哪些问题?

(三)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

探索一套完整的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方法。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真正实现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以我校高中2012级、2013级、2014级学生为观察样本,针对目前物理实验探究课存在的假探究、脱离实际等重大问题,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适合调动学生主体探究的校本教材、学材和习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抽样老师同学进行调查,收集同学老师意见,收集专家意见,参考专业资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研究。具体采取文献分析法、问卷法、访谈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反思法、对比法、测验法等。

(一)文献分析法

本课题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出理性的分析,以期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客观的分析。

(二)调查法

本课题通过问卷的运用和设计,对不同类型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以及学习方式中易出现的问题。

(三)案例分析法

通过对典型个案的干预、分析与研究,探索探寻有效策略,以期积极有效地对个别学生实施成功的干预。

(四)经验总结法。七.课题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4年9月一2010年11月 ,收集理论资料,学习相关的材料,调查学生实验操作具体情况并建立档案以备以后对比分析

(二)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

2014年11月一2015年4月.7 1.根据实施计划提出问题和任务,分期举办实验探究研讨活动,广泛交流,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等。

2.通过观察、调查、分析,进行初步论证,发现不足之处,提出解释,改进观点。3.修正、改进,具体操作,再实验、再验证。通过反复论证,反复操作、改进,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三)第三阶段(总结成果,课题结题,成果推广)2014年5月一2015年9月

总结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思想,构建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形成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系统。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传统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式效果的调查与启示(论文)新课程理念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影响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研究报告)参考文献

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理念 第3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 高效教学 ;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183-01

一、創设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

(1)利用趣味小实验,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教师可先做纸片、粉笔头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的实验,发现粉笔头下落快,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出“重物比轻物下落得快”的表象认识,接着老师做纸片、纸团(将一张纸对折分开,其中一张揉成团)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的实验,发现纸团下落快,得出质量相同的物体下落也有先后之分,此时,疑问顿生,老师立即做“牛顿管”实验,学生又得到“重物和轻物下落一样快”的结论。后一个结论否定了前一个结论,问题在哪里呢?这样有矛盾就有疑问,有疑问就促进思维,学生的思想活动就活跃起来了。

(2)挖掘知识点背后的故事作为切入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如果导入得精彩,能够使学生瞬间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迅速进入问题情境中。例如,《行星的运动 开普勒三定律》这节内容,可从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讲起,从火烧哥白尼到第谷连续20年对行星位置的观测记录,再到开普勒对第谷观测资料的研究,怎样经过4年的刻苦计算,先后如何否定了19种设想,最后总结提出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定律。于是学生很快入迷,进入问题情境之中积极参与讨论,探索成功进行。

二、给学生教授一些记忆技巧与解题能力

对于高中物理课来说,牵涉的物理知识比较繁杂,概念性的知识比较多,并且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会感到比较难记忆难理解,并且容易忘记,这样就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果。要想实现高效的课堂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物理学习和记忆的方法。首先要做到理解记忆,只有理解了知识,领会到了它的真正内涵,我们才会记忆深刻。其次,做到趣味记忆,为了提高记忆效果,可以采取适合自己的趣味记忆方法,如顺口溜记忆、谐音记忆、分组记忆和相同点记忆等等。对于个别应用不多、暂时不好理解的知识,可以采取机械记忆。顺口溜记忆法,如电阻定律三因素,温度不变才得出,控制变量来论述,ρL比s等电阻,电流做功UIt,电热I平方Rt。电功率,W比t,电压乘电流也是。

同时,在高中物理教学环节中,“讲解例题”是使其必不可少的一步,在对例题进行筛选讲解时,教师务必要迎合高中物理教学的需求。讲解例题时,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从而让自己的思维得到正确的锻炼。在面对整理典型问题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类收集其本身所专长的问题,选择在研究过程中符合自身情况并且能够对自己有用的题目对学习进行指导。这些问题类型表征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

三、重视实验教学

物理知识与文学类课程相比有一个显著的优势,那就是物理课程中含有实验课的教学。高中物理实验不仅可以加深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实验课程中教师再进行积极的教学引导,还可以推动学生思维横向发展,以此来推动他们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比如,研究影响摩擦力因素的实验课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罗列出他们认为可能与之相关的因素,并且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给予学生适当的物力支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当学生实验失败时,帮助他们进行积极的分析并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实验成功积极地进行表扬,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四、情感导入,增强韵味

物理是一门高度科学化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共同配合,在这之上更需要兴趣的支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以情感策略为主线,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接受老师、接受物理学科,从而增强课堂的韵味。情感导入课堂就可以打破旧有的、枯燥的教学模式,而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需求。具体来说,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不能轻视甚至是藐视学生的能力,要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其肯定、信任和鼓励,因势利导打开学生的思维,做到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交融。另外,教师还要善于调动课堂气氛,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在这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在引入“万有引力定律”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关于牛顿的一些小故事视频,讲“自由落体运动”时,让学生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的实验等等。以这种现代的光影、色形的动态教学手段做辅助,能够带给学生直观、鲜明的感官效果,从而激发其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致和积极性,真正做到寓学于乐。

五、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与物理知识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观察自然现象和研究社会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把教学与生活问题、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不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产,认识世界,源源不断地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又通过所学的知识解释分析物理现象,使学生觉得生活中充满着物理,物理就在他们的生活中,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到实际中去,帮助学生消除知识结构上的疑点,如:讲授了“匀速圆周运动”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高速公路转弯处为什么外高内低;学习了动量定理以后,应引导学生解释从高处跳下为什么要做下蹲动作。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有关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讲授“家庭用电”后,可以布置学生实际调查自己家里的用电情况,并计算选用的保险丝规格,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到学有所用,进一步理解、掌握物理知识,从而保持和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高效教学是新时期高中物理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之一。只有教师的教学效率提升了,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更好地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的基本使命、才能保证学生学习效率的稳步提升、才能真正创建一个物理知识的乐园。

参考文献

[1]徐文立.对构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7).

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理念 第4篇

一、探究性学习理念的特点

1. 开放式、包容式。

探索发现、问题学习、开放性学习是探究学习的核心。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互补和优化, 教师如何体现“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如何掌握和学会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关注的重点。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和再现创造性的“做”, 才可能是有效的。也可以说物理知识是探索、实验得出的。一个学生没有探索、没有实验, 就不会形成学习。

2. 以学为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定位好自己的角色, 做好“参谋”, 提一些信息和建议, 遇到问题时要帮助学生查找漏洞、弄清原因, 而不能代替学生做出决定。师生取长补短, 相辅相成, 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既注意教师的教, 又注意学生的学, 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

3. 由他律向自律发展。

“导学”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的“模本”, 是学生完成自学的体验和准备。学生只有自己学会学习、掌握学习过程和方法, 才能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这才是“导学”的最终目标。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 才有能力形成学会、学好的自信心, 而只有使学生具备这种自信心, 才能算是成功的教学。“导学探索, 自主解决”的过程, 就是通过“导”为学生提供一个体验成功与挫折的环境, 这种体验对学生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动机的强化是很有益处的。

二、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1. 设置问题或构建问题。

根据教学内容可采用以下方式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发现、提出问题, 根据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设置问题, 根据学生在学习、讨论、研究中的发现引出问题, 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或待研究的微型课题自己设计相应的问题。问题是思考的起点, 但作为教学的起始环节, 不要把问题设计成一问一答的简易交流, 也不一定是按部就班的程序作业, 应是围绕教材或本课待解决的问题而引导学生认真读书, 正确思维。激发探索的导学问题, 它的目标指向常常是:可做什么?该做什么?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教学中, 提出:研究研究力、质量、加速度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应采用什么方法?进而提出: (1) 如何减小系统误差? (2) 如何进行实验操作? (3) 图像法与列表法比较, 有哪些优点?当F一定时, 研究a与m的关系, 作a-m图像还是作a-1/m图像。

2. 通过探索实验或探索讨论, 形成猜想或分解成有目标的小任务。

对设置问题通过类比、实验、对比、观察、联想、归纳, 形成抽象的问题, 或者形成引人探索、有希望成立的猜想, 或者分解成更小、更具体、更可操作、更熟悉、更清晰地表现出递进层次的问题。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教学中, 如何减少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可分解为绳子对小车拉力不等于砂和沙桶重力, 小车受摩擦力作用等因素造成。

3. 鼓励学生自主地尝试解决问题。

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解决问题有很多种手段:“各自为战”、“分组分群”、“实验检验”、“集体辩论”。对学生不要马上给方向, 而是给“指南针”, 让学生试着定向, 对“走错”的学生, 也不要马上否定, 尽可能肯定学生思维的合理成分, 争取给学生参与的机会, 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当学生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时, 教师的“导”可以具体一点。如可以从较低层次的目标做起:“你能找出书中的新物理量吗?”“有几个?是什么?”以后再逐步“导出”一些有用的学习技术, 如写一段内容的关键词, 压缩或展开教材的局部内容, 完成一个知识链的方框图。

4. 引导评价, 总结巩固成果。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启发学生主动探索, 尝试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如果只让学生使用“好”、“对”“错了”等简单的词汇进行评价, 就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 更不利于引导评价的深入。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看法+原因”的评价语式。这样的评价语式不仅让学生讲清楚看法, 还通过陈述原因清晰地展现出思维过程。

三、探究性学习中问题环境的设计

探究性学习实施的关键是“问题环境”的设计。问题环境设计不仅是问题本身的设计, 还包括引入方式、利用方式、预计解决方式、连锁引发新问题的方式等。设计好问题环境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1. 引导学生开拓问题。

在问题环境的设计中, 教师不能自己总当“导游”, 而应该把“导游路线”设计的“天机”有意识地泄露给学生, 使他们能体验出“导游”是怎么回事, 从而尽早成为“导游”。要注意鼓励学生发展、验证自己的猜想和结论, 教师经常做这样的问题引导, 学生会养成提问题、想问题的习惯, 从而提高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2.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释疑。

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对问题的分析, 对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 而不以正确的解答为满足。同时教师应注意自己在问题解答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不要总是正确的化身。教师应注意做好每个问题解决过程的记录, 把学生成功的经验和自己在挫折中得到的教训介绍给其他同学。在作业讲评中, 教师不要总是“拨乱反正”, 把自己认为正确、理想的解法“奉送”给学生。有时教师可以有意漏个破绽, 让学生攻击;有时教师可以面对学生的问题做出无能为力的样子, 激发其他学生解决;有时教师可以说看不懂学生的作业, 让学生自己介绍杰作;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介绍他的设计性实验的设计思路、实验方法, 让大家鉴赏、评论。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所提问题的合理、有效和可挖掘成分, 引导这些学生学会提问题、想问题。

3. 营造探讨型的问题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 很多问题都是被教师设置好的, 这和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差别很大, 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在现实问题中提炼明确的物理问题, 学会选择解题策略, 有时得到的结果也不一定符合实际, 需要进一步取舍。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始体验用物理模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师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表述、条件、解决问题的线索, 让学生做实验, 求解。新课程明确提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落实课题研究, 要给学生创设课题。课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物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联系的问题、联系实际的现实问题、探究性物理实验、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等。教师在研究步骤、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的基础上进行指导, 让学生自主解决。由于课题研究涉及问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必须查找相关的材料, 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渠道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 学生能够更多地体验导学探索、自主解决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第5篇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作者 彭前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编辑室

2004年我国部分省市开始了高中的课程改革,截止2010年9月,全国除广西外,已全部进入新课程。经过几年的实践、探讨和反思,大家逐渐对教学中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本文拟在整体上对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1.新的教育观念得到广泛认可

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打好基础“培养能力”等观念得到强化,“过程”“方法”“科学精神”等逐渐受到重视,一些新的教育观念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应该说此次课程改革极大地解放了思想,使更多的物理教育工作者站在更高的层面来思考我国的高中物理教育,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研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广泛、更深入。

2.教学实践取得长足发展(1)更关注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

教师普遍重视对学生学习条件及学习状况的分析,更注意将学生的思考“过程”反映出来,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动态地开展教学。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提出“你认为不同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得快慢是怎样的?”“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原因是什么?”“若不考虑阻力,物体下落是什么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具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展示“思维的过程”,这对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继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教学非常有利。(2)多维教学目标并重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重视新课程强调的三维教学目标。比如北京实验中学王运淼老师在讲“电动势”时,将4盏小灯泡并联接在4节1.5V的干电池上,逐一闭合每一盏小灯泡的开关,发现第一盏灯最亮,以后每闭合一盏,灯的亮度都逐渐变暗。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并联电路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压。小灯泡的亮度不应该随灯泡个数的增加而变暗,学生由此产生了疑问;接着老师又将这四盏并联的小灯泡接在一个6V的蓄电池两端,再逐一闭合每盏灯的开关,此时灯的亮度不但不随接入个数的增多而变暗,而且各灯亮度也比上面同样是6V的干电池所接的小灯泡大很多。全班学生几乎是同时发出了“为什么”的疑问,这就为学习电源的电动势及内部结构奠定了很好的基础。(3)教学方式多样化

我国的探究式教学注重探究教学的本质,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构建知识的过程。这种让学生带着问题,师生共同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我们以前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有许多共同之处。(4)教学手段丰富多彩

新课程要求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许多老师就亲手制作教学用具,例如南昌一中郭训盛老师在“楞次定律”一课中所做的演示小车,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楞次定律的内容,除了自制教具和利用传统的实验仪器外,还有用多媒体播放图片、课件、视频和使用DIS多媒体数字化实验室。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气氛更活跃、教学效果更理想。3.教学行为差异很大

尽管从全局而言,新课程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一些地区、学校、教师,仍然以老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不做实验。客观上,新课程对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水平和学校管理、设备、资源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些经济落后的地方师资不足、设备短缺、班级太大,很难开展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主观上,有些学校领导和老师对新课改不理解或不赞成。笔者在一线考察时和某条件很好的市一中的老师座谈,他们学校从高一到高三都不做实验,只是到高考前将一些重要的实验讲一讲,告诉学生应注意些什么、哪类问题在高考的实验题中易出现及如何解决。

二、高中物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扎实的学科功底是搞好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

新课程要求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特别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设计好教学活动,还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新课改中我们常看到真正为大家所称道的,通常是那些学科功底扎实、对物理学有深刻理解的老师。正像赵凯华先生在一次谈话中所说:“现在中学物理教师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解题上,像某某老师这样看‘闲书’的人不多了(“某某老师”指北京某中学的一名特级教师)”,赵先生这里说的“闲书”,指的是如爱因斯坦、英费尔德著,周肇威先生译的《物理学的进化》,赵凯华先生著的《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等书籍,这些书对教师深刻理癣物理学概念、原理和搞好物理教学非常有帮助。

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首先,牛顿在总结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这里首先包含了力的定性定义,说明力和运动状态改变间的关系;其次,确立了惯性的概念,描述了物体运动所固有的属性;第三,牛顿第一定律还定义了惯性系,要描述运动就要说明是在什么样的参考系下的运动,满足第一定律所描述状态的参考系为惯性参考系。

有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人们就会进一步追问:如果物体受到外力,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将遵循怎样的规律?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先定义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用什么量来描述力,用什么量来描述惯性。力要求用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即加速度)来量度,而弹簧测力计是用物体的形变来量度力,这两者在理论上是二元的,产生形变的力和产生加速度的力是否具有同一属性,并不应该是想当然的,质量的量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教师只有了解了这些本原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中学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多采用认为质量和力都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来发现加速度、力、质量三者间的关系,这种处理方法是合适的。第一定律的教学可以采取如下的教学设计。

问题1: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将力作用于一个物体,物体就运动,是不是说,有力才有运动?力和运动是怎样的关系呢?

师生一起做人教版《物理1》中的“伽利略斜面实验”。问题2:“伽利略斜面实验”说明了运动和力是怎样的关系? 在师生共同的讨论中,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表述。在分析牛顿第一定律实质内容的基础上,应让学生认识以下几点:

(1)牛顿第一定律阐明了力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为后面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牛顿第一定律提出用惯性来描述“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内在属性”。(3)牛顿第一定律虽然不能通过实验严格验证,伽利略斜面实验只是一个理想实验,但是由它得出的推论被无一例外地得到证实,从而被认可;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得出体现了把经验事实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成为后世科学发展中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2.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辩证关系

即便是现在,也仍然有许多教师认为过程不重要,唯有结果、唯有会解题才重要。物理教学基本上变成了“解题教学”,那么如何看待过程和结果的关系?结果究竟应该是什么?加强了过程教学一定就会削弱结果的教学吗?

首先,在解题教学中,教师关注的重点是题型及解题技巧,往往把技巧直接告诉学生,然后再让学生模仿同类型题目,试图通过题型模仿让学生记住技巧,对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技巧以及技巧中所包含的物理意义与思想,则因为“麻烦”“费时”避而不谈。这些机械训练的结果是,当学生遇到没见过或有差异的题时不会解答。其实物理教学中的结果应该是教学的“目标”,会解题只是我们教学目标中的一个方面,千万不能将物理教学异化为解题教学。

其次,新课程强调“过程”,实际就是要让学生知道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知道为什么要引入相应的概念,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而有些老师只知道解题的方法。这样且不说对学生掌握科学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全面的科学素养不利,即便是对解题也不会有太好的结果,因为学生没有理解问题的实质。

例如,“已知通过气垫导轨上两个挡光板的宽度及物体通过挡光板的时间,求物体在气垫导轨上运动的加速度”一题,暗含“以不变应万变”思想,是求物体通过两个挡光板的平均速度来代替通过两个挡板的瞬时速度,尽管许多学生事先做过这类题,却没有领会其中的物理本质,以至于遇到类似“一个接近光速的带电粒子,通过一个220伏、50赫兹交变的偏转电场”求相应问题时,许多学生一筹莫展,其实这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以光速运动的粒子通过每秒方向改变仅100次的交变电场,可以认为电场是不变的。学生平时应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过程”学习,真正领会问题本质。3.探究式教学要重在本质

探究式教学是此次课程改革中老师们思考最多、实践最广的教学方式,课型是多姿多彩。教学中应注意:

首先,探究方式的选择要注意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比如,课标要求:“通过探究,理解楞次定律。”如果学校设备允许,可以让学生两人一组设计方案来自主探究;如果学生基础差,可以在老师引导下,先讨论后实验探究;如果学校的设备较差,则可以由老师演示,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讨论得出规律。其次,探究不一定非要做实验,这就涉及“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可不可以是探究式教学”的讨论。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界普遍认为: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只要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教师提供足够的证据,教学完全可以设计成探究式的学习。第三,探究教学要注意效率,教学中我们常可以看到,课堂上“热热闹闹”,但是教学目标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完成。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目标的“求全”造成的,探究教学一定要注意目标的达成度,可以仅对一两个要素进行探究,这样更有效。比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中,就可以将探究的重点放在探究的思路、方案的设计上,而实验数据的分析、曲线拟合等,则可以发挥计算机的功能。

4.要注重核心概念的教学

概念是建立学科最重要的基础,但是我们常常看到有些教师更关注解题教学、技巧教学和“二级规律”的教学,新课教学常是“一个定义,几项注意”“5分钟新课,40分钟解题”,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还没有理解,就急忙进入“习题教学”,以至于学生的练习没少做,但还是不能理解真正的物理问题。比如,学过光的干涉和衍射后,有的学生认为“两个缝就是干涉,一个缝就是衍射”,但是光栅不是一个缝,为什么叫“衍射”?光栅叫“衍射”,那“双缝”为什么不叫“双缝衍射”,而叫“双缝干涉”呢?这些问题首先要从干涉和衍射的概念去辨析,理解,干涉指的是满足相干条件的两束或两束以上的光波在空间相遇时,相互叠加出现光强在空间稳定不变的、明暗分布的现象;衍射指的是波遇到障碍物,能够绕过障碍物进入几何阴影区的现象,从概念上看,干涉现象不需要障碍物,原则上可以实现没有衍射因素的干涉现象,技术上可以用两束或两束以上的具备相干条件的激光实现光的干涉;而衍射现象需要衍射物,指的是一种偏离直线传播的干涉效应。单缝衍射的缝中各点都是子波的波源,它们前进中的包络面形成新的波面。新的波面的波线指向缝后的各个方向,而衍射图样的出现,则是根据波的叠加原理,各子波叠加的结果,属干涉效应,所以衍射中必有干涉。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双缝干涉”实质上是“双缝衍射”。它和“光栅衍射”一样,是各个单缝的衍射(内含干涉)光波互相干涉的结果。在教学中之所以称为“双缝干涉”,是因为把每个缝只看作一个子波源,而且是对双缝之后的波场而言的。

再如,重力的概念,人教版高中教材上的叙述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由于重力是在高中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就碰到的物理量,不可能讲清楚其确切含义,所以用了一个并不是很严格的说法。我们常听到这样一些说法:(1)重力就是地球的万有引力;(2)重力是引力的一个分力;(3)随地球一起转动的物体所表现出受地心的引力。这些说法是否合理呢?

中学阶段常由在地球表面称得的重量(重力的大小)来定义重力。此时采用的是地面参考系,是非惯性参考系,要考虑因地球的旋转而产生的惯性离心力,这时地球表面物体所受到的重力W?,是地心引力F与惯性离心力F惯的合力(见图1)。有些大学物理教材也将重力视为地心的引力,而地心引力与惯性离心力的合力叫做“视在重力”,它的大小则应叫做“视在重量”。其实通常我们所说的“重量”就是“视在重量”,没有不含惯性离心力的“重量”,只是通常不会在“重量”前加“视在”二字,此种情况下的“重力”就是“视在重力”的简称,它包含惯性离心力。

有关“重力”一词的矛盾主要来自除地心引力外是否还包含惯性力,赵凯华先生说:“对于重力,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在区分天体相互作用和地心引力时,以及与弹性力、摩擦力并列谈‘常见的力’时,不必强调‘重力’包含惯性力,在讨论物体的重量时‘重力’必须包含惯性力。”由上面的分析来看,第(1)种说法要看具体的语境,第(2)种说法是不对的,第(3)种说法不够清楚,建议不使用。5.要重视重要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是理解物理规律的基础,而物理规律则是理解现实世界的法则,所以规律的教学也非常重要,在规律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规律的不同层次、重要程度,要让学生理解它的内涵和运用规律的方法。

比如,在“曲线运动”的教学中,有的老师把注意力过于放在什么样的运动要用什么样的公式上,而忽略了运用规律的根本大法——在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忽略了物体做一般性的曲线运动时应怎样考虑问题,《物理2》第五章第一节“曲线运动”开宗明义地强调思路:“从现在开始,我们研究质点沿曲线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这一节的任务是找出描述曲线运动的方法,下一节将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得出质点做曲线运动的规律,这个思路与研究直线运动时是一样的”,下一节“平抛运动”,研究的是用平抛这一具体问题来处理曲线运动的一般方法,对此,教材说明:“在研究直线运动时,我们已经认识到,为了得到物体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要先分析物体受到的力,由合力求出物体的加速度,进而得到物体的速度。关于平抛运动,我们仍然遵循这样的思路,只是要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分别研究。”接下来,分别研究物体在x轴和y轴上的受力情况,列出方程求出分速度、合速度,分位移、合位移,在这节的最后一段,指出用刚刚学过的研究平抛运动的方法来研究“一般的抛体运动”,给出了一条明确的研究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6.实验教学不容忽视

仅从《课程标准》及教材实验的数量上,就可以看出新课程对实验的要求提高了。比如原来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验是19个,而且大多数都是验证性实验;而《课程标准》至少有30多处提到了要由实验来进行教学设计;高中教材两个必修加上3系列的5个选修模块,涉及40多处用实验或活动来学习物理知识。加强实验教学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改革已进行了近七年,我们只要在理念上逐渐加深认识、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关注学生”“理解学生”“理解物理”,我国的物理教学就会取得长足发展。

文件下载(已下载598次)

评论

张立新 2013-10-15 10:42:26

高中物理趣味教学理念和策略 第6篇

一、紧密联系生活,回归生活乐趣

将高中物理知识引入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应用物理知识,可以提升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创设趣味课堂,能够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学习“曲线运动”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引入飞车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在骑摩托车上坡过程中,如何控制最大速度使得车不被飞出,并结合火车铁轨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教师提问:“铁路弯道外轨道为什么需要高于内轨道?”教师引导学生制作模拟趣味实验。又如在学习“电磁波”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主题学习活动,创设“电磁污染”“电磁波在我家”“无线电教师与军事思想”等主题,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展开生活小实验等,从而学习到更多实用的知识。在物理学习中发现生活中的有趣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展开有趣实验,促进创新探究

有趣的小型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通过有趣实验教学,实现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有效连接,激发学生动手实践,投入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借助趣味实验教学,将物理知识的原理融入到实验应用中,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分析和展开实验,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在小型动手实践中挑战自我、激发兴趣。

例如:在学习“液体表面张力”相关知识时,创设“多孔纸片托水”游戏,将多孔纸片放在杯口,倒转快速运动,发现水不落下。又如学习“电磁感应”相关知识时,引导学生展开“电在我家”课题研究,分析安全用电、节约用电、正确用电的注意事项。结合案例展开安全隐患与安全事故的说明,收集资料、询问有经验的人,组织主题黑板报等。还可以实施“洗衣机脱水原理演示器”“验电器制作与应用”等相关制作实验,并展示和说明其原理和应用。在实验中探索,发现有趣的物理现象,通过动手操作,探寻出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奥秘。

三、实施趣味游戏,引导互动合作

基于新课改教学理念,现阶段的教学应该重视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结合学生兴趣爱好、认知基础,尝试趣味游戏教学,引导学生互动合作。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趣味游戏教学策略,贯彻趣味教学理念,落实以学生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并应用知识。

例如:在学习“圆周运动”相关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空杯运球”游戏,桌上放一堆乒乓球和一些一次性塑料杯,如何在不用手拿的情况下将乒乓球转运到桌子的另一边?学生学习了“圆周运动”相关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发散,借助思维创新构想出游戏方案“让球在杯内做圆周运动,当达到一定速度以后,就可以快速运球”。又如,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趣味小制作,自制“静电屏蔽演示仪”“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演示装置”等,将物理知识与趣味游戏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自主动手和探究的兴趣,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四、师生趣味互动,强化思维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需要传授给学生方法与思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与探究。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进步的学习过程。实施师生趣味互动,教师与学生建立合作关系,将学生放在主人翁位置,师生一起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定学习方案,实现师生共同提升。

例如:在学习“物体的平衡”这一章节知识时,师生趣味互动,教师与学生互换身份,将每个小节分配给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学生讲述当节课程的内容知识,分析重难点、学习心得。并在小节内容讲述中,通过杠杆实验、验证平衡的实验、生活中应用的相关例子,以及科学技术中应用的例子来分析和说明。之后选出学生点评、教师点评,提升学习效果。通过转变教师角色,引导学生“上讲台”,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与合作,强化学生学习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高中物理教学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与探究。由于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繁重,为了让学生从紧张的学习任务中解脱出来,缓解学生学习压力,提升学习效率,可以有效设计趣味教学方案,借助紧密联系生活、展开有趣实验、实施趣味游戏、转变教师角色等方案,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互助合作,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分析能力、思考能力与探究能力,并且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理念 第7篇

一、创设物理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探究

物理情境是具有物理知识和物理思想方法的情境, 是物理知识产生的背景, 是发现和提出物理问题的重要前提, 只有创设的物理情境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且在内容上有挑战性和探索性, 学生才能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激发探索欲望, 才能与老师互动合作, 从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解决问题。 比如在讲动能的相对性时, 我从学生熟知的故事“二战时一位正在飞行的飞行员, 抓住他脸旁与他同飞的子弹, 站在地面上的飞行员能抓住飞行的子弹吗”开始, 极大地触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其迫不及待地探究起来。

二、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探究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 是研究性学习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从日常生活入手,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的能力, 激发探究欲望。

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 一种健康的、纯真的、充满智慧与诗意的生活。 让教育回归生活, 教育才能学以致用、超越生活、有张有弛, 如坐春风。 生活中有不少现象, 平时习以为常, 一旦提到课堂上, 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如“雨后彩虹为什么这么美丽”、“旋转的伞上的雨水为什么能脱离雨伞而飞出去”、“为什么拔下电源插头时, 带有电火花产生”等都能很快激活我们思维;生活中很多物品是利用物理原理制成的, 在课堂上回味, 投石激疑、如临其境。 玩具是中学生身边非常熟悉和喜欢的物品, 它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物理仪器或教具, 我们要分发挥玩具的教育功能。 如憨态可掬的不倒翁可帮助我们理解重心;活泼可爱的“猴荡秋千”可帮助我们理解演单摆的周期及自由振动、受迫振动;千变万化的万花筒可帮助我们理解光的反射。如此等等, 妙趣横生, 备受青睐,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热情。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处处有学问, 只要我们启发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积极思考, 他们就会提出许许多多个为什么。 实践表明, 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探究, 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有助于学生形成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入手探索物理知识的好习惯。

2.从课本知识入手,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 养成探究习惯。

人们求知识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破旧立新的过程。 正是怀疑推动人们去思考、去探求未知的领域。 所以善于疑、敢于疑, 是走向真理的必经的阶梯。 亚里士多德的落体学说, 流传了一千八百年。 伽利略敢于新用实践来检验它是否是真理, 从而推动了力学的发展。 可见敢于质疑, 才有希望打开真理的大门。电磁场、原子能的发现, 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 都是敢于疑, 敢于探究未知领域的结果。 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质疑, 不可陷入怀疑主义的怪圈中。

三、探究问题要与生活紧密结合

来自于生活的知识最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共鸣, 最能让学生产生探究愿望, 因此, 探究活动的设计应该从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首先, 探究的课题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通过探究活动应该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理解自然的情感, 以及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如探究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 (从蜗牛的爬行到小狗等动物的奔跑、从玩具车的行驶到飞机、火车的飞驰、从地球的运动到日月星辰的天体变化。对学生来说, 探究活动各个环节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 适当选择活动, 突出其中的不同环节, 对于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十分必要。 其次, 探究活动应紧密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 越是贴近生活的探究活动, 越是与学生的经验相矛盾的探究活动越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开拓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探究动量定理的知识时, 在新课引入中联系生活中的头盔、接篮球时的动作等, 让他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触摸……这样的探究活动告诉他们科学探究并不遥远, 科学探究的活动其乐无穷, 只要留心生活就可以获得知识。

四、通过课外小实验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 除了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外, 还要配合新课程物理教材, 倡导学生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建设、服务、流通等实际, 深入开展力所能及的物理小实验和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某些物理现象, 尤其是要加强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实验的横向联系。 这样一方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学习内容, 增大思维培养空间, 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激励与扩展, 使学生的逆向思维趋向创新, 达到课堂实验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事半功倍。

例如, 结合新农村建设中楼房的改扩建工程, 可在学生中深入开展楼房力学结构、供水供电工程、太阳能热水器等方面的调查和小发明、创造活动,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力学原理, 尤其是平衡、加固、压力和压强的重要性, 认识到供水、供电的实际操作与设计的重要性, 认识到太阳能的科学转换与环保的重要作用。 激励学生设计、发明创造, 类似于平衡加固、节水和节电、用电安全、太阳能利用、绿色环保方面的小实验、小创造, 赋予实验教学新的内涵。

五、重视实验基本功的训练, 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物理实验基本功是指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实验基本功的训练主要是在高一阶段, 教师要充分重视课本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要求的分组实验一定要做。 教师要注重演示实验的规范性。 物理演示实验本身就是技能的展示, 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教师演示时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时的依据。 教师做课堂演示实验前应先多次演练, 力求操作演示规范、熟练、完整, 确保课堂上效果显著, 一次成功, 使学生信服。 对较复杂的实验, 还可利用多媒体的仿真实验作为辅助, 逐步展示真实实验的动态过程。

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理念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是由美国学者施瓦布最早提出的, 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 以“问题”为核心, 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新课程明确强调探究式教学。要践行新课程的理念,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必须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是在高中物理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前提与保证。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一种宽容、愉悦的教学氛围, 有利于带给学生心理安全, 让学生感到自己被充分地信任与理解, 从而能够让学生放松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维, 最终促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得以充分激发。首先, 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注重指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与发散思维, 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自主决定言行, 让学生敢想、敢问、敢做, 从而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人格, 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其次, 要因材施教, 实施个性化教学。由于性别、生活环境、个人经历、智力等的不同, 各个学生在个性、学习能力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 不可避免地将暴露出学生的各种不足。因此, 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 应以充分尊重和了解学生为前提, 做到因势利导, 巧妙地应用神态、动作、语言激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当学生的想法不够完善时, 教师也应首先表示对其想法的理解与支持, 从而有利于让每个学生都敢于表现自己, 让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设计科学的探究计划和方案

科学的计划、合理的探究方案是保证知识得以顺利传授的基础。教学总体方案的设计, 要从启发思维的宏观角度着手, 注重微观细节, 使学生的知识活化重组、有机整合, 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 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方案设计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过程, 是学生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让学生把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要站在学生的思维层次上对学生提出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同时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和时间。注意方案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在设计过程中整合学生的知识, 发展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根据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表现, 不断修正、完善教学方案, 实现教学相长。

三借助实验, 引发探究

知识源于实践, 始于观察。实验是物理课程及教学的显著特点, 物理实验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是研究和发展物理的基础, 许多物理问题都是由实验引发的。因而, 物理实验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物理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和优势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比较,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教师要适时引导点拨, 防止学生“只做不看”或“看而不思”, 引导学生捕捉现象、寻找原因、揭示本质。在实验中可以通过“为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探究;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综合讨论寻求规律和结论。实验教学中某些问题的提出从科学探究的角度来说似乎探究性不强, 但基于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从探究的广义性来认识, 已经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程度。在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要认真倾听并给以恰当的激励性评价, 一方面, 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热情;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的思维和实际探究进行方向性提示, 以确保学生的思维和探究不偏离正确的轨道。

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制度, 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多元化的评价制度是成功实现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手段。科学地评价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活动,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制度。多个角度去评价学生, 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效果, 也是激励改进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首先, 评价内容要多元化。对探究活动的评价, 应注重对课堂学习态度、实验操作能力、小组合作情况等探究过程的综合评价, 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功之处, 增强每个学生学习的信心、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学习行为, 对学生提问、回答、讨论情况, 及时评价其表现出的探究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等, 以发现学生的潜能。其次, 评价方式要多元化。传统的评价方式多以教师评价学生为主, 忽略了学生的观点, 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则是实行多主体评价, 采用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方式, 建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从多个角度反馈学生的探究效果。

五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建立符合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是加快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途径。探究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物理学科奥秘的热情,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和探究能力, 有利于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探究式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理念, 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0

[2]张彩珍.研究性学习思想与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有机结合[J].基础教育研究, 2009 (10)

[3]林崇德、沈德立.创造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理念 第9篇

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是各种方法综合运用的过程。“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根本区别是, 一个是用什么方式让学生认识事物和基本规律; 一个是告诉学生什么事物和什么规律。教学过程既注重知识与能力, 又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是三位一体的目标导向。中国教育正处于转型阶段, 考试模式将改变学生以接受式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学习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中, 物理教学推行探究式教学势在必行, 在推行探究式教学时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制定清晰的探究目标

引入恰当的物理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或联系实际的问题等, 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如在探究安培力时, 可以先进行实物展示:电动玩具车, 打开开关让玩具车跑起来。

老师问:玩具车跑起来的动力来自哪儿呢?

学生说:里面有电动机。

老师引导:为什么电动机能产生动力, 是因为电动机里面有磁场和可以转动的线圈, 线圈在通电后, 受到一种力的作用, 这种力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 称为安培力。

提出问题:什么是安培力?

老师引导:安培力是一种不同于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的力, 虽性质不同, 但有相同的研究方法 (研究力的三要素) 。

下面我们探讨安培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设计实验方案1:通电导线平行磁场方向放置让学生亲自试验。

设计实验方案2:通电导线垂直磁场方向放置。

探究影响安培力大小的因素 (定性分析:以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为前提) 。

根据所准备的器材, 连接电路, 实验中体验安培力存在, 再按以下步骤操作,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步骤1:磁场强弱、导体在磁场中的有效长度不变, 改变电流大小, 比较安培力的大小。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的现象。

电流小时, 导线摆动夹角说明安培力。

电流大时, 导线摆动夹角说明安培力。

步骤2:磁场强弱、导体中电流大小不变, 改变导线的有效长度, 比较安培力的大小。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的现象:

导线长时, 导线摆动夹角说明安培力。

导线短时, 导线摆动夹角说明安培力。

步骤3: 导体中电流大小和导体在磁场中的有效长度不变, 改变磁场的大小, 比较安培力的大小。

一个磁铁, 导线摆动夹角说明安培力。

增加磁铁, 导线摆动夹角说明安培力。

老师到各小组检查, 引导, 并加以总结。

A.安培力产生的条件 :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平行时 , 安培力为0;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相交或垂直时, 有安培力。

B.影响安培力大小的因素 :有磁场大小、电流大小、导线有效长度。

设计实验方案3, 通上电流的导线在磁场中摆动方向, 就是安培力的方向, 安培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要求学生实验:①改变电流方向时, 导线的摆动方向;②改变磁极方向时, 导线的摆动方向;③每次实验时注意安培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 磁场方向间的关系。

老师到各小组检查, 学生实验及观察现象。

老师分析:电流、磁场、导线的受力方向三者的关系。

老师总结: (板书) 引入左手定则:磁感线穿过左掌心, 四指方向表示电流方向, 大拇指方向表示安培力的方向, 再让学生反复体验。

本节教学, 为学生明确提出了教学目标, 探究安培力产生的条件、影响安培力大小的因素、判断安培力方向的方法。设计好活动方案, 使学生有明确的活动指向, 得出的每个结论都有自己的亲身体验, 课堂教学效果很好。所以在探究过程中, 探究目标决定探究教学的活动走向, 要实现有效的探究教学, 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指向探究目标。若缺乏清晰的目标, 整个探究活动就会变得盲目。探究目标为学生提供了明确方向, 如果探究活动指向明确, 具体目标就会不断被达成, 学生就会产生成就感和进取心。这将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兴趣和动力, 激励学生不断探索, 促进探究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创设真实、愉悦的学习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在论及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时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 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能带来疲劳。”只有在真实、愉悦的情境中, 学生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地发表见解, 并在这个基础上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

比如在讲“摩擦力”一节时, 主要介绍两种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等, 其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 设计了用水平力将一本书压在竖直墙壁上的例子, 提问:“如果对书的压力逐渐增大, 书受的摩擦力如何变化?”这一问回答错误最多的是:“因为f=μN, N增大, 所以摩擦力也增大。”至此可借题发挥:“增大后的摩擦力必大于书的重力, 那么书将沿墙攀登了?”学生听后哈哈大笑:“如果能这样, 上楼的时候我把你按在墙壁上就可以了, 我会用大点力。”学生又一阵大笑。学生自知出错, 而后兴奋、思考, 变信口回答为主动探索。既澄清了概念, 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理念 第10篇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三个方面对科学探究进行了阐述, 提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物理课程改革需要培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 提倡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知识.实验探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物理新课标的理念, 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的方向.

新课程要求我们大刀阔斧、义无反顾地将作为初中物理课改重要内容的实验探究教学推行下去, 但作为改革执行者的一线教师却面临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以考核“双基”为主要内容的中考评价机制与新课程改革同时存在, 中考的指挥棒时刻把我们的课堂向应试的道路上导引, 实验探究演变成了“轰轰烈烈走过场, 回头再把实验讲”的奇怪现象.

2.没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较为成功的切实可行的模式可供借鉴和参考, 教师在开展实验探究教学实践时感到过程 (探究) 和目标 (应试) 脱钩, 无所适从.

为了在“探究”和“应试”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进行有机的统一, 笔者从课堂教学实践的层面上就初中物理实验探究的几种常见教学模式作些探讨:

对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中生来说, 虽然抽象逻辑思维在个体的智力发展中开始占优势, 但此时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的支持, 因此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 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等科学探究环节,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构建知识.但由于受课堂时间, 学生知识水平等因素的限制, 不可能在一个单位课时内完成实验探究的全部环节, 笔者经过大量教学实践逐渐摸索出一套以全体学生为对象, 以循序渐进的发展为目标, 以重点环节为突破口的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一、“发现——探索”模式

“发现——探索”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学生通过对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情境 (现象或材料) 的观察和分析, 从而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对问题的答案形成猜想与假发.这种模式充分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 通过情景产生好奇心, 用趣味启发学习兴趣,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转化成学生积极求知的驱动力.

案例一:《研究电磁铁》

利用视频情景引入:电影《透明人》的片段——女主角拆下铁门内侧的铁把手, 利用心脏起搏器的直流电源等工具自制成一个粗陋的电磁铁把铁门外侧的铁栓吸住并拉开, 成功进行自救的全程.视频播放完毕后, 学生已表现出制作电磁铁的强烈欲望.设置问题:“根据电影中提供逃生时的情景, 你能提出一个什么物理上的问题?”学生能围绕电磁铁提出问题“主角用什么打开铁栓?”等.再设置问题“你认为要制作一个电磁铁, 需要什么器材?”学生在视频情景中得到提示, 从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个合理的回答.利用“发现——探究”模式进行实验教学, 第一, 要选择实验教学目标, 确定要解决的问题.第二, 如果作为情境材料的是演示实验, 教师要保证操作熟练、实验现象突出, 一次成功.第三, 教师要善于选择达到教学目标的策略、手段、方法, 把握和控制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归纳结论.

二、“过程——体验”模式

“过程——体验”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在教师合理的参与下, 调动学生的情感、知觉、思维、注意等一系列心理功能共同主动参与到实验探究过程中, 虽然学生的探究过程也许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 但这种身临其境的成功或失败的体验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增长他们的才干.

案例二:《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和哪些因素有关》

在案例一中, 学生制作出电磁铁后, 继续进行对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因素的探究.这时教师提出“请想办法增大电磁铁的磁性, 使之能吸引更多大头针.”教师并没有限定学生对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与线圈匝数两个因素进行探究.在这个开放式探究性实验中, 能力强的小组能根据书本的提示进行多角度的探究, 一般能力的小组或者只能探究其中一个因素.但即便学生只能通过改变学生电源的输出电压得出“电压越大, 电磁铁的磁性越强”的结论, 不能得出电磁铁磁性强弱本质是与电流的关系, 也是成功的.

利用“过程——体验”模式进行实验探究教学, 要根据课程和学生思维的发展, 提出准确的问题, 再将问题转化为实验, 要力求简单, 重点突出, 现象明显.要让学生设计好实验方案 (不一定是完整的书面的形式) , 教师要设置好思考的问题, 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思索、归纳结论.“过程——体验”模式常用于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 老师要通过学生的操作过程反馈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改进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三、“问题——解决”模式

“问题——解决”模式是:以问题为驱动力, 以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的计划和目标, 以及学生掌握的知识提供一定的材料, 设置一个或几个问题 (任务)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 (一般为一课时) 完成.

案例二:《开关在电路中的应用》

利用下列器材设计一个电路, 使得L1、L2、L3三盏电灯并联;开关S1同时控制三盏灯;开关S2同时控制L1、L2;开关S3同时控制L2、L3.要求:画出电路图并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提供的器材:学生电源、导线20条、灯座3个、灯泡3个, 开关3个)

“问题——解决”模式和以往按给定的步骤进行实验的做法有本质区别.在问题呈现出来后, 学习者就会发现,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除了应用他们已掌握的知识外, 还需要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当解决问题所必备的知识掌握后, 学习者就开始着手解决目标问题, 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整合原来已有的知识, 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出新的知识.有时候, 一个问题的解决又会引发另外一个或一些问题, 于是, 循环往复, 学习者在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重新整合和自主建构自身的知识, 促使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也螺旋式提高.

四、“交流——合作”模式

“交流——合作”模式是:将课堂教学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相互作用的系统, 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 并在学生与学生之间, 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讨论.该模式侧重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 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 培养合作精神.

案例四:《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由教师或学生提出一堂课总课题下的若干子课题, 如: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大小的关系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运动速度的关系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压力大小的关系

将班级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由教师指定或小组自主选择一个子课题进行探究.最后通过小组中、小组间学生的交流讨论, 以及师生间的互动得出正确的结论.

“交流——合作”模式, 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转为主动参与, 主动进取, 学会多角度地分析物理问题和现象, 学会在合作互动中学习.

“交流——合作”模式为学生自由表达, 发表独特见解提供了一个平台, 学生在民主、活跃、热烈的课堂气氛中交流经验, 探讨、剖析渗透在知识和问题中的观念、思想、思维方法, 形成竞争交流机制.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学习中, 逐渐学会流畅且正确地表达, 学会倾听, 尊重他人意见.不断树立信心, 增强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五、“时空——拓展”模式

“时空——拓展”模式是:由于课时限制, 课程标准或教学设备的限制, 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很多的新想法, 感兴趣的知识或超出初中课标要求的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无法一一解决, 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把探究性实验延伸到课外,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 开拓各个层次的学生实践技能.

案例五:以下实验可供学生在家自主探究

《制作电动机》、《测量自己登楼功率》、《测量学校到自己家的距离》、《测量家庭用电器的电功率》、《判断未知磁体的极性》、《测量电池组电压》、《水火箭》等.

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阶段, 不同的教学目的, 可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 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何种模式都应遵循以下的教学原则:

1.鼓励性原则——教师应鼓励学生的探究创新活动, 给予学生的探究成果以应有的肯定, 这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基础, 是学生继续创新的发展动力, 同时, 教师应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给予具体的指导, 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2.及时性原则——及时地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使学生看到成绩, 提高探索学习的兴趣, 增强参与的勇气.

3.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应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唤醒学生的自我认识.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 只要教师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帮助, 95%的学生都能够达到确定的全部教学目标.

4.循序渐进原则——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样, 都应该由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

谈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有效教学 主体性 合作性 体验性

所谓有效教学,从评价标准的角度来解释,是指教师在社会资源耗费尽可能节约的前提下,通过教学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教学效率即教学产出(效果)与教学投入的比值,或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的比值。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可能地创造教育价值,使公式中的比值量大,让物理课堂更有效、更实在呢?在此笔者简介一些初步探讨。

一、突出主体性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成功的教学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才能实现。课堂教学过程要“以学定教”,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自由讨论的场合,创设听取意见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乐于展现自我,保证自主探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

例如,对“电流强度”这个物理量是矢量还是标量学生发生了争执。一种观点认为:参照教科书上对矢量概念的表述,电流强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应该属于矢量。另一种观点认为:从定义式,I=q/t看,q和t都是标量,其比值,当然是标量。我因势利导,组织了一次讨论,最终得到结论: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而且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物理量才叫矢量,电流强度是标量。这样关注主体,以学定教的辩论式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矢量这个概念。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强调合作性

合作学习是一種有效的教学策略。是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共同学习、讨论、研究,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一定目标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是当前课改的主流,而探究式教学非常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选择有价值的、会产生争论的,且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例如,研究影响单摆快慢的因素时,可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的实验小组,并且提供部分材料(绳子、剪刀、胶带、几个质量规格不同的重物、秒表),让学生自行制作一个单摆,测量在20s内摆动的次数。每组学生都要分工合作:有的制作单摆模型,有的测量、读数,还有的记录数据。各组测量的结果不尽相同,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们你争我辩,提出不同意见。这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列出他们认为可能的原因:测量不精确、绳子长度、重物质量、摆动的起始高度不同等。再让每小组选择一个原因进行验证,学生在验证过程中真正理解应用控制变量法的必要性和方法。最后各小组交流结果得出结论:影响单摆振动周期的因素是摆长。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们都在积极主动地忙碌着、参与着,通过学生发言、互相质疑、耐心聆听、积极探讨来完成。成功的合作不但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探究教学中若能适时地安排一些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不断监控,及时了解合作情况并加以点拔、引导,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视体验性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经历,提出的现象或创设的情景应当是“原汁原味”不加任何示意的,即所谓开放性问题。教师的任务是引导、组织好活动,及时把握问题讨论的方向,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抓住机会培养其探究能力,最后要求学生给出探究的结果即评价。

例如在自由落体的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思考亚里士多德曾提出的观点: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吗?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此时教师不要马上作出评价,而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几张形状相同的薄片(金属片、纸片等),让学生通过亲手实验来证实自己的说法。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把纸片揉成团与金属片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两者可能会同时落地;二是把一张纸片揉成团与另一相同质量纸片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纸团先落地。之后对上述的实验结果展开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是“求真”的,是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物理学也是“至尊”的,是以理服人的。

这种开放式的探究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一系列探究活动后领悟其中真谛。正如我国古代庄子的一句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这样的教学可使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进行完美的结合,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效课堂以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做好铺垫,在课内深入到学生中,抓住全员参与、及时反馈和个别辅导,促使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优化,那么学生将学得更自信,学得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构建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 第12篇

一、导入中加入趣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导入的成败对一节课的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趣的课堂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 我们在新课教学时不能简单地进行教学内容介绍, 更不能说今天学习什么什么, 这样毫无新意的导入只会使学生失去上课的兴趣。所以, 一定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开始, 不妨在引入环节举一个有趣的现象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或者用一个实验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样, 他们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 使一节成功的课有很好的开端。例如:在学习“加速度”一课时, 我用多媒体描述这样一个画面导入:一只非洲猎豹静静地隐藏在树丛中等候猎物的出现, 刚好一群角马从此处迁徙, 此时猎豹迅速启动, 朝着角马群冲了过去, 角马群见此情景, 加快速度拼命地奔跑, 一场生存的竞争就这样在大草原上展开了。猎豹能否追上角马群, 它们各自奔跑的快慢是一个原因, 关键在于猎豹惊人的快速启动奔跑能力, 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由静止达到快速奔跑的状态。物理学上运动的快慢用速度来表示, 速度变化的快慢用加速度来表示。这样的新课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过, 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情境正是为了分析解决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展开的师生共同合作的教学手段, 不妨围绕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来构建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弹力”这个概念时, 我创设了这样一系列逻辑关系的问题情境来构建弹力的概念, 问题情境 (1)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演示实验现象的分析出发, 设问: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情境 (2) :从直观的具体现象中弹力方向出发, 设问:弹力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有什么关系?问题情境 (3) :从对弹簧弹力大小与弹簧形变量关系的探究出发, 设问:弹力大小与弹簧形变量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实践证明, 创设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 能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开展, 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从而提高物理探究的实效性。

三、加强合作探究学习,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是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 通过共同讨论交流, 使每个学生都达到一定目标的学习活动。合作探究是当前新课改理念的主流, 而探究式教学非常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学习。教学中, 我们应根据教学任务与目的, 选择有价值的且学生自己难以完成的任务, 在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例如:在教学“影响单摆快慢的因素”时, 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的实验小组, 给他们提供实验材料:绳子、剪刀、胶带、几个质量规格不同的重物、秒表等, 要求学生自行制作一个单摆, 测量在20s内摆动的次数。各个小组分工合作, 有的制作单摆模型, 有的动手测量, 有的认真读数, 还有的记录数据。但各组测量的结果各不相同,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呢?在各小组提出自己的意见后, 我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分析他们认为可能的原因:可能测量不精确、绳子长度不一样、重物质量有差别、摆动的起始高度不同等。从每小组中选择一个原因来验证, 通过验证让学生理解应用控制变量法的必要性和方法。最后各小组交流结果, 共同得出结论:影响单摆振动周期的因素是摆长。在这个探究过程中, 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通过交流、质疑、思考、分析, 共同完成了任务。

四、注重结果与过程转变,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中, 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 让学生在感知、推理、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发现真理、揭示规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力”、“万有引力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有关力学重点内容时, 引导学生清楚认识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 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 如何推导向心力, 进而如何推导万有引力, 引导学生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如何推导动能定理, 进而如何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 要求学生能熟练推导完成。通过推导定律、定理的过程, 学生会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更加清楚地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 认识到这些定律、定理不再是毫无联系、各自孤立的内容。在推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训练, 能力也会得到提高。相比之下, 如果只让学生记住这些定律、定理的内容、公式, 然后让学生通过做题、练习来掌握, 学生的学习只能是事倍功半, 只能是低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黎奇, 戴立军, 孔春生.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杨邦造.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有效性教学的思考[J].今日科苑, 2008, (5) .

相关文章
计量期末复习笔记

计量期末复习笔记

计量期末复习笔记(精选6篇)计量期末复习笔记 第1篇计量经济学复习笔记CH1导论1、计量经济学: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运用数...

3
2025-09-18
激流三部曲范文

激流三部曲范文

激流三部曲范文(精选7篇)激流三部曲 第1篇一、封建社会下男性的悲哀小说主人公觉新贯穿于《激流三部曲》的始终, 是作者花费笔墨最多的...

1
2025-09-18
加强党建带好队伍

加强党建带好队伍

加强党建带好队伍(精选8篇)加强党建带好队伍 第1篇如何围绕生产抓党建,带职工队伍一.坚持以开磷核心价值观引领职工思想开磷核心价值观...

1
2025-09-18
家长会开场语和结束语

家长会开场语和结束语

家长会开场语和结束语(精选9篇)家长会开场语和结束语 第1篇微微艺术学校画展串词及发言稿王枭丽老师: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1
2025-09-18
近期工作计划101

近期工作计划101

近期工作计划101(精选14篇)近期工作计划101 第1篇在计算机语言中,二进制数由“0”和“1”组成,是计算机语言的基础;在数学语言中,十进...

1
2025-09-18
《警察体育》教学大纲

《警察体育》教学大纲

《警察体育》教学大纲(精选8篇)《警察体育》教学大纲 第1篇《警察体育》教学大纲一、警察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警察体育是人民警察学校教...

1
2025-09-18
集成电路设计及集成系统 实习报告

集成电路设计及集成系统 实习报告

集成电路设计及集成系统 实习报告(精选8篇)集成电路设计及集成系统 实习报告 第1篇实习报告学生姓名:赵承鹏学生学号:20072130专业班...

1
2025-09-18
建设项目用地指标

建设项目用地指标

建设项目用地指标(精选8篇)建设项目用地指标 第1篇关于察哈尔汽贸城建设用地指标的申请报告前旗政府:察哈尔汽贸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

1
2025-09-18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