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颂/光未然优秀教案案例(精选6篇)
关于黄河颂/光未然优秀教案案例 第1篇
课
题
黄 河 颂
设计时间 3月10日 教
材
分
析 《黄河颂》是第二单元表现以爱国为主题的一篇歌词,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她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作品特别适合朗读,通过朗读学生能充分感受其意蕴,是朗读教学的好教材。 学
生
分
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上个学期近半学期的自主学习训练,对自主学习的五个步骤有了一定的兴趣,初步形成了自学的习惯,能够了解一般记叙文的学习方法,并通过第五步的学习,知道了学习的重点和主要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方面,积极性比较高;学生朗读课文大多能放得开,不忸怩,并且还有朗读得很好的雷婷婷、张菊等同学,对上好朗读课都是有利的因素。 教
目
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诗中生字、生词,读准字音;识记词作者和曲作者。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设计理念
与思路 1、以人为本:教师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是设计理念与思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2、以读为主: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增强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3、精心服务: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为学生准备的《黄河水系图》、《黄河文明》、《黄河发源地》等内容,可以根据学生需要选用。
4、采用多媒体声像手段:创设情景,提高效率。让学生在动情的氛围里,情操受到陶冶,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教
流
程 一、导入新课: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 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 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幻灯片展示黄河全貌)
二、自主学习:
按“自主学习五个步骤”自学课文:(根据情况可以在课前进行这一步骤)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黄河。
1.介绍背景及作者。(幻灯片)
2.吟读《黄河颂》。
(1)自由朗读,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幻灯片)
(2)小组互读,再读诗歌,注意节奏、重音、语速、感情
(3)学生领读,老师范读。
3.畅谈读后感受
(1)在你朗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节最有气势?请你读给全班同学听,并交 流一下朗读感受。
(2)复述课文大意或情节.
4.品味黄河精神
(1)抓住“颂”字,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 。
(2)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及其所表现的我们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5、赏析、探究:
(1)歌词部分并没有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这一部分,应该是哪个字?统领到哪?
这些句子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认为是从哪些角度写的,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归纳并板书)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对黄河进行赞颂的?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
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历史贡献)
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地理特征)
黄河激励了中华民族(自然特点)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幻灯片显示)
(4)诗的最后一段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
(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 )
6、文章结构。(归纳并板书)
7、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8、传承黄河精神
诗歌写了黄河的精神,并且发出了自己的誓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值得我们学习的黄河精神更是多方面的, 根据你对黄河精神“伟大坚强”的理解,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它,发出你的誓言!?
关于黄河颂/光未然优秀教案案例 第2篇
所属课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所属专业:初中语文 授课时数:1 课 时 设计人: 田 青
工作单位:定州市息冢初级中学 联系电话:***
《黄河颂》 教学案例
定州市息冢初级中学
田 青
教材分析: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章,是一首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颂歌。它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战斗力,展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性格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诗歌号召广大中华儿女要学习黄河精神,勇于投身到抗日斗争的洪流中,争取民族解放的伟大胜利。
全诗主体部分分三段,第一段深情地描绘黄河的雄姿。第二段热情讴歌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赞颂黄河精神。第三段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永远向着胜利前进。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基本适应了中学的学习生活,具备了初步的学习能力,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体会理解诗歌的情感,把握诗中形象,还不是很深刻。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直观的解读诗歌内涵。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自主学习,解决生字,掌握并积累词语,学会运用。
2、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了解本文写作背景,理解诗人的情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训练语感,培养朗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感情朗读,展开想象,把握黄河伟大坚强的形象和雄浑豪壮的气魄,体会诗中的爱国激情。
2、通过交流研讨,理解诗歌内涵,理清结构。
3通过朗读品味诗歌语言,学习并体会语言的妙处,理解比喻、反复等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黄河悠久的历史文明与优越的地理特征,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伟大民族精神,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祖国强大而发奋学习的志向。教学重点:
1、感情朗读,调动学生情感,体会诗歌的爱国激情。
2把握黄河的巨人形象,学习黄河精神,树立立志报国的远大志向。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语言,理解比喻、反复等修辞方法的作用。教学方法: 音乐渲染、图片展示、反复朗读、交流活动、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课件、音频 教学过程:
一、导语: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赞颂着、歌唱着。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下面先请大家欣赏《黄河船夫曲》,用心去感受,听完用简洁的语言告诉大家:
①你听到了什么内容?②你有怎样的感受?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放音乐,同学们用心聆听,听完后小组交流回答 出示课件:①你听到了什么内容?
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达到了彼岸。这象征我们伟大的名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
②你有怎样的感受?
我们的情绪受到感染,内心激动,热血沸腾,充满豪壮的战斗激情。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写作背景)
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高潮。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创作了《黄河大合唱》,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今天我们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章《黄河颂》
二、出示课件: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字词,学会运用。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理解诗人的情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4、理解诗文的内涵,理清层次。
5、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祖国强大而发奋学习的志向。
三、检查预习:(出示课件)
同学们找出下列读音或字形错误的字: 山巅diǎn
哺pǔ育
澎pén湃
狂澜lán
赞zhàn歌
发源yuán 屏嶂zhàng
浊zú流
滋zī长
气魄pò
劈pì成 宛wǎn转 解决生字,掌握并积累词语,学会运用。
四、讲授新课
1、反复朗读,体味诗情
首先听朗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感情; 再自由朗读,认真体会诗中意境; 然后交流感悟,从诗中读到了哪些内容? 最后齐读诗文,整体感受诗文情感。
2、交流研讨,感知内容(课件展示)(1)、题目中,哪个词是关键词?
(2)、全诗分几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3)、序曲和尾声1—3节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4)、请同学思考“主体”部分,可以分成几部分?重点在哪里?我们可以把它们概括为什么?
(5)、绘黄河之景,用一字来统领是什么?几方面写景,有什么作用?(6)、“颂黄河”分几层?分层的标志是什么? 小结并板书: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颂
学黄河精神
3、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1)、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自由朗读,说说诗人的感情,学生交流,明确:激越豪壮、热情澎湃的爱国之情
(2)、“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几次?说说它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明确:反复出现三次,表达诗人强烈的热爱和赞颂之情,并把主体部分的颂词分为三个层次。
(3)、如何理解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学生交流,明确:用比喻说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
(4)、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学生交流,明确: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无数支流是黄河身上的千万条铁的臂膀,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
(5)、语言特点: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
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隔二三句押韵,形成自然和谐的韵律。刻画黄河的巨人形象,营造画面美。
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朗读、品味、交流。
五、强化主题,创意表达
作者认为黄河是伟大坚强的,那你是如何理解黄河精神? 请用“黄河精神是一种„„精神”句式表达出来。同学们思考交流,创意表达。
六、课堂作业 黄河知识知多少?
你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或者故事,或者有关资料,请大家说一说。
七、小结,结束语
同学们,黄河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每个中华儿女都要传承这种精神,挺起民族的脊梁,建设伟大的祖国,这是我们必须担当的责任。
八、作业
1、积累有关黄河的诗句
2、查阅了解黄河的现状
《黄河颂》教案设计 第3篇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内心有家国意识。
2.通过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内容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授课类型】诵读课、自读课
【具体环节】
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黄河,每天从我们的身边静静流过,无声无息,但她却是无数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话题: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人们尊重他,因为她厚重,她书写了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人们敬畏他,因为她沧桑,她与她的人民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
下面我们就欣赏一首与黄河有关的歌曲,大家用心聆听,听完后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播放《黄河颂》歌曲视频。学生谈感受从而引出词、曲作者及创作背景,巧妙而幽默地让音乐课代表和历史课代表回答,以缓解刚开课时学生的紧张情绪。
二、背景介绍,带入情境
1938年,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诗人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至大西北黄河岸边,壶口瀑布的巨浪滔天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于是,他挥笔写下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后,心潮澎湃。于是两人合作,一个作词、一个谱曲,连续创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南北。《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其中《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流传最广。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二乐章《黄河颂》。
三、激情诵读,唤起欲望
从题目上看,关键词是哪一个?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颂黄河的呢?在反复诵读中我们会解决这个问题。
下面,听我朗读课文,你们的工作:
1.疏通字词,掌握节奏,体会情感。(即做到准确、流畅、有感情)
2.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颂黄河的?
老师配乐范读,将学生带入情境,唤起他们的朗读欲望。
(多媒体精心选裁的画面、旋律与文本内容相一致,与老师富有激情的朗诵相得益彰。预设朗诵结束,听课师生应该自发的热烈鼓掌。)
如有掌声,即兴采访学生听后感。引导学生初步感悟要读好诗歌该注意什么。
明确:要做到感情充沛,就要把握节奏的轻重缓急,语气的抑扬顿挫,关键字词的重读。
四、文本分析,诵读贯穿
(一)朗诵词分析:
用这种方法,自由朗读朗诵词部分,谈谈这一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该如何朗诵这一部分?
抓关键词、句重读。
明确:“伟大而又坚强”是中心句,关键句,要重读,加强语气,读出昂扬斗志,慷慨激情,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作用:铺垫、总起、引领下文。
学生齐读,体会作用,希望读到关键词句时加强语气。
(二)歌词分析:
该以怎样的语气语调处理这部分的朗读?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并展示。(ppt中已把歌词部分划分开四小节)
提示:描绘黄河状貌的抓体现气势的关键词;歌颂黄河精神的根据内容抓语气语调(即三处“啊,黄河”读时情感处理有何不同)。
学生先个人思考,再小组交流,之后展示。
明确展示要求:可选取某一小节分析,小组先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朗诵,再由代表分析如何处理朗读,其他成员进行补充。
小组展示,老师引导。
明确:第一小节关键词:望、奔、掀、结、奔、劈等动词,要读出黄河气势。如“奔”字读出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势。
第二、三、四小节,以读促讲,以读明文,在读中明确情感基调,在读中明确内容结构:
历史贡献:摇篮——养育了中华民族——深情舒缓
地理特征:屏障——保卫了中华民族——坚定有力
自然特点:臂膀——恩泽、激励了中华民族——激昂高亢
1.读出黄河的特点
2.自然得出内容结构(形态的描绘、精神的赞美)
(三)小结:
结合本节课你们的朗读体会与经验,自己总结一下怎样才能读好诗歌?
理解诗歌内容;投入自己的感情;了解创作背景;读好关键词句……(最能体现诗歌内容、抒发我们感情的词句,就是关键词)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辅助手段增强我们的朗诵效果?
布置背景、配乐、加入动作、表情、手势、分角色……
(四)分角色齐读:
朗诵词,老师读;第一小节,某个男生读;第二小节,女生读;第三小节,男生读;第四小节,全班齐读。
五、延伸拓展,学会爱国
作者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民族精神,激励我们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这种黄河豪情在那个战争的年代唤起了多少仁人志士的爱国激情,激励着他们为了革命胜利,为了新中国成立而抛头颅、洒热血,付出青春、付出生命而无怨无悔。而今天,和平年代的我们该怎么做,才是爱国呢?
心中有家、有校、才有国,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做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合格公民。
六、作业布置
1.回家后给父母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请家长在书上签注听后感言;
《黄河颂》教案 第4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3、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2、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小结课文
四、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五、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课外作业
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七、板书设计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颂教案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介绍作者作品,了解背景知识; 2.学习生字词;
3.多次朗诵,多种朗诵相结合,加深诗歌内容的理解; 4.梳理诗歌整体脉络。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黄河是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在中国历史上,在黄河流域建立首都的王朝有:夏商周,一秦两汉,魏晋,隋唐,北宋。黄河历史悠久,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儿女,今天,让我们走近黄河,进一步的认识黄河。
(二)作者作品介绍
光未然(1913—2002),本命张光年,湖北光化人(今属襄阳),现代作家,评论家。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三)写作背景 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在中华民族到最危险的时刻,英勇无畏的华夏儿女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入高潮,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和光未然合作,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其中的《黄河颂》、《黄水谣》和《保卫黄河》流传最广。今天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二乐章《黄河颂》。
(四)生字词学习
(五)解题
诗歌标题是“黄河颂,大家认为,这里哪个字是重点呢?” 答:“颂”字,赞颂,颂扬的意思。
(六)初次朗读 集体朗读,纠正字音;
(七)整体梳理
明确:诗歌分为两个部分:朗诵词+歌词
歌词部分又可分为三部分:描绘黄河+赞颂黄河+学习黄河的精神
(八)再次朗读
1.听录音,注意感情色彩;
2.分析朗读节奏技巧,一方面为朗读打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理解诗歌; 3.自由朗读
4.请个别学生朗读,再听录音,加以体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词; 2.诗歌梳理复习;
3.进行探究学习,深入了解。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1.复习生字词; 2.复习梳理;
(二)朗读
(三)综合探究
1.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是朗诵词,朗诵词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呢? 答:朗诵词的内容是:歌颂黄河,歌颂民族精神。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可以起到一种铺垫、提示、总起,引出下文,这样的作用。他提示我们后面的歌词要赞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
2.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诗人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能找出这些句子吗?诗人是如何描绘的?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答:句子如下:惊涛澎湃——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描绘: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近镜头特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俯瞰全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横向描写)
特点:一往无前,无坚不摧,声势浩大,气势磅礴,壮观 3.作者在描绘黄河时,我们能感受到黄河的英雄气概,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通过写哪些方面来突出黄河的英雄气概的?
答:黄河的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万丈狂澜
黄河的地理特征:九曲连环,延绵万里。
4.在描绘黄河时一有个字起到统领作用,大家知道是哪个字吗?
答:“望”,以望字起笔,紧接着对所“望”的内容展开了描写。5.绘黄河的诗句中,有一句写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想一下,“劈”字好在哪里?能否换成“分”字? 答:“劈”字雄健有力,表现了黄河气吞山河,奔流而下的气势,而“分”字缺乏一种“力”感,表达效果会下降,所以不能换。
6.歌颂黄河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颂扬黄河的哪些方面? 答:以“啊!黄河!”为标志,可分为三层。
歌颂了:黄河是文化摇篮;英雄辈出;民族的屏障;激励民族精神。(这些都属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1)如何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答;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在黄河这里起源,发展,壮大。
(2)如何理解“黄河是我们民族的屏障”?
答:黄河的天险能阻止外敌的入侵,对保卫中华民族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是一个比喻句。
(3)如何理解“黄河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答:诗人把黄河比作一个巨人,黄河的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实际上写出了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7.诗歌中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分为三个层次: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8.总结: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诗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概:(1)黄河的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万丈狂澜(2)黄河的地理特征:九曲连环,延绵万里;
(3)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文化摇篮,英雄辈出,民族屏障,激励民族精神。
表达情感:诗人通过赞美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一往无前,不屈不挠,英勇无畏,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激励广大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保卫黄河,保卫祖国!9.文章的最后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歌颂了黄河伟大而坚强的精神,强调了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而坚强的而精神的信念和决心。
(四)主题归纳
1.当我们面朝大海,观看者潮起潮落,浪花一次次的拍打着沙滩,又一次次的退下,我们能感受到应该学习浪花那种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坚韧。那么,当我们面对着气势磅礴,壮观的黄河时,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2.诗人通过赞美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一往无前,不屈不挠,英勇无畏,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激励广大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五)结束语
黄河颂教案 第6篇
知识与技能:掌握字词,背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伟大内涵。
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被喻为母亲河的黄河是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摇篮。______大家见过黄河没有?______没有。那就先让我们欣赏一下黄河的画面。(播放黄河画面的视频)黄河以它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它,是因为它古老,它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因为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它沧桑,它与它的人民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
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就以它磅礴的气势激励它的儿女奔赴抗日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他的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的心中掀起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
二、介绍作家和写作背景:
先让学生介绍。
《黄河颂》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原名:张光年)与音乐家冼星海合作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二章歌词。《黄河大合唱》共八章,其中《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传诵最广。
当时,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诗人随八路军行进到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伟大而坚强的军民,怎不让他唱出豪迈的颂歌。
三、既然《黄河颂》是一部音乐作品,那先让我们来听歌,好不好?大家在听歌的过程中注意感受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放歌曲)
这首歌雄浑、高亢,听后你有什么感受?——激动、振奋。用四字成语概括,那就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下面大家就带着这激动的心情、昂扬的热情进入课文的朗读,在没朗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扫清字词的障碍: 1.注意下列黑体字的读音
diān
péng
pài
kuáng
lán
巅
澎
湃
狂
澜
bǔ
píng
zī
哺
育
屏
障
滋
长
下面大家就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把我们澎湃的激情宣泄出来吧!2.指导阅读
①.朗诵诗歌要注意以下几点: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节奏和对文章感情的把握。
②.“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的黄河的气势。
③ 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④ 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欣赏朗诵视频
大家在听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这段朗诵比我们课文多了一段文字,这段文字是这首诗的朗诵词。
朗诵词有什么作用呢?提示、领起、铺垫的作用,还有揭示主题和渲染氛围的作用。
4.师生合作朗读课文
四、梳理文章的脉络:
望黄河
颂黄河
伟大坚强
赞祖国
五、问题探究: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4歌颂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有什么作用?
研讨第四个问题:这是一种呼告的修辞,就好象面对黄河在大声呼喊。三次出现“啊!黄河!”很自然地把文章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啊,黄河!”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赞颂黄河对中国的贡献,写到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
篮,既然是摇篮,我们就应该读得深情一点。
第二个“啊,黄河!”它是从地理位置的优势来描写、抒发对黄河的情感。所以,读得要比第一个稍微带点感情一些。写到了它像一个巨人。既然是一个巨人,我们就应该读得更加坚定。
而第三个则是写的黄河的泽被众生,它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所以,读时感情要最浓厚的。写到了它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就应该在读这一段的时候使感情达到顶峰。
七、联想:
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历代文人写过不少关于“黄河”的诗句,你知道哪些? 关于“黄河”的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学了《黄河颂》这篇文章,你们一定有很多收获,谈谈你们的感想吧!
课下延伸:1 阅读《黄河大合唱》的第三章《黄河之水天上来》,及其它歌唱祖国山河的诗歌。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搜集黄河过去、现在的自然环境资料,然后写出个人看法。
板书设计
激励
伟
摇篮
大
屏障 养育
坚
保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