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厚度范文(精选5篇)
光学厚度 第1篇
1 建立理论模型
该文采用TFCalc膜系设计软件, 对膜层进行设计, 并对其进行优化和模拟。建立Low-E单银膜层理论模型, 基底采用6mm普通浮法玻璃, 设计膜层结构为GLASS/SiNx/NiCr/Ag/NiCr/SiNx, 见图1。
在TFCalc软件上建立理论模型, 模拟优化后得到理论膜厚值, 见表1。
利用TFcalc膜系设计软件优化后, 可以获得此Low-E膜系膜层的一些光学常数, 见表2。
根据表1可以看出, Low-E膜层透过率为57.16%。根据GB/T7921—1997[3]规定的CIE1976 (L*、a*、b*) 均匀色空间可以看出, 膜面反射 (GR) a*值为负值, 接近零点;b*值为负值, 数值较大, 膜面颜色在蓝色区域。玻面反射 (FR) a*值为负值, b*值为负值, 玻面反射颜色在蓝灰区域。透过颜色 (T) a*值为负值, 接近零点;b*值为正值, 接近零点, 颜色接近中性。
2 模拟实验
此Low-E膜层结构为GLASS/SiNx/NiCr/Ag/NiCr/SiNx。将靠近玻璃面的膜层标记为第1层, 其它各层依次为第2层、第3层、第4层、第5层, 即第1层为电介质膜SiNx, 第2层为界面层NiCr, 第3层为功能层Ag, 第4层为界面层NiCr, 第5层为电介质保护膜SiNx, 如图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 金属层膜层厚度都比较薄, 其厚度不能大幅度改变。设定每层膜厚增加原来膜层厚度的20%。分别增加第1层至第5层膜层的厚度, 其余四层膜厚保持不变。根据GB/T 7921—1997[3]和GB/T 2680—94[4]规定的颜色和透射比, 采用TFcalc软件模拟出膜层膜面反射、玻面反射、透过颜色和透过率变化趋势, 选取六个点, 记录其变化数值, 见表3。
3 对比分析及讨论
3.1 膜面反射颜色分析
从表3中选取第1层至第5层的膜面反射的L*、a*、b*值, 得图2。根据图2 (a) 可以看出, 增加第5层的厚度, 对膜面反射L*值影响最大, L*有增大趋势, 其次是第1层的影响较为明显, 但增加其厚度, L*有降低趋势。改变第2、3、4层膜层的厚度对L*的改变不明显。由图2 (b) 可以看出, 增加第1、2、3、4层膜层厚度, a*值都有增加趋势, 向红色方向变化, 第1、3层变化较第2、4层明显, 且趋势一致。增加第5层膜层厚度, a*值有减小趋势, 向绿色方向变化, 影响较为明显。由图2 (c) 中可以看出, 增加第3层厚度, b*值有减小趋势, 向蓝色方向变化明显。增加第5层厚度, b*值都有增加趋势, 向黄色方向变化明显, 与第3层变化相反。改变其余三层的厚度, 对b*值影响不大。第2、4层趋势一致。
3.2 玻面反射颜色分析
从表4中选取第1层至第5层的玻面反射的L*、a*、b*值, 得图3。根据图3 (a) 可以看出, 增加第5层的厚度, 对玻面反射L*值影响最大, L*有增大趋势, 其次是第1层的影响较为明显, 但增加其厚度, L*有降低趋势。改变第2、3、4层膜层的厚度对L*的改变不明显。这与膜面反射颜色变化规律一致。由图3 (b) 可以看出, 分别增加这五层膜层的厚度, a*值在一个很小范围内 (ΔE≤1) 变化, 这说明改变膜厚对玻面反射a*值改变不是很明显。由图3 (c) 中可以看出, 增加第5层厚度, b*值变化范围较大, 有增大趋势, 向黄色方向变化, 对玻面反射颜色改变较明显。改变其他四层膜层, b*值变化很小, 对颜色改变很小。第2、4层趋势基本一致。
3.3 透过颜色分析
从表5中选取第1层至第5层的透过颜色的L*、a*、b*值, 得图4。根据图4 (a) 可以看出, 增加第5层的厚度, 对膜面反射L*值影响最大, L*值有减小趋势。其次是第1层的影响较为明显, 但增加其厚度, L*值有增大趋势, 这与膜面和玻面反射颜色变化规律相反。改变第2、3、4层膜层的厚度对L*的改变较小。由图4 (b) 可以看出, 分别增加这五层膜层的厚度, a*值在一个很小范围内 (ΔE≤0.4) 变化, 这说明改变膜厚对透过颜色a*值改变很小。由图4 (c) 可以看出, 分别增加这五层膜层的厚度, b*值在一个很小范围内 (ΔE≤1.7) 变化, 这说明改变膜厚对透过颜色b*值改变很小。总体来说, 改变膜厚对透过颜色的影响很小, 可以忽略不计。
3.4 透过率分析
改变各层膜的厚度, 从表3~表5中选取透过率得图5。可以看出增加第1层膜层厚度, T值有增大趋势, 说明在一定范围内, 增加第1层厚度对LowE膜层具有一定的增透作用。其余四层厚度增加, T值都减小, 透过率降低。
4 结论
该文通过TFCalc薄膜设计软件对Low-E单银膜层进行模拟分析, 比较了各个膜层厚度的改变对膜层膜面反射颜色、玻面反射颜色、透过颜色及透过率变化的影响, 对实际生产工艺调试具有指导意义。在实际生产工艺调试中, 可以根据膜层颜色变化的规律, 相应的改变膜层厚度, 从而达到预期的颜色值, 减少不必要的调试时间, 进一步节约成本。
参考文献
[1]Valkonen E, Karsson B, Ribbing C G.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Low-E Glass[J].Solar Energy, 1984, 32 (2) :211-215.
[2]孙喜莲, 范修正, 邵建达.Al2O3和Cr过渡层对Ag膜光学性质及其附着力的影响[J].金属学报, 2007, 20 (3) :307-310.
[3]GB/T 7921—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均匀色空间和色差公式[S].
光学厚度 第2篇
主要研究AERONET(Aerosol Robotic Network)提供的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AOT)与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API)之间的相关性.对北京地区2004年全年AERONET提供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和环保局监测的`API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直接对比相关性较低.考虑到AOT的主要影响因素,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①将数据分成四个季节,构建二者相关性模型;②将经过气溶胶标高垂直订正的AOT数据与API建立相关模型;③考虑到湿度影响因子的作用,按水汽分段分析AOT与API的相关性,发现相关性明显提高.
作 者:孙林 商晓青 孙长奎 卢文虎 SUN Lin SHANG Xiao-qing SUN Chang-kui LU Wen-hu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10 刊 名: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2008 27(3) 分类号:X513 关键词:气溶胶光学厚度 空气污染指数 相关系数★ 抚顺市最低工资标准
★ 分析范文
★ 成本分析范文
★ 企业经营情况分析范文
★ 人物形象分析 范文
★ 广告媒体分析
★ 股市行情分析范文
★ 调查结果分析范文
★ 性格分析范文
光学厚度 第3篇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成都市由于城市交通污染、市政建设、周边地区工业气体排放、生态环境破坏导致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大气污染已经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对其进行调查和监测是有效治理大气污染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研究大气污染时可以把大气看成气溶胶,它组成物质形态各不相同,每种物质的含量虽然很少,但是都影响着大气中发生的许多物理化学过程,是模拟气候变化和遥感环境状态的重要因子[2,3,4]。对于气溶胶而言,光学厚度是其最重要的参数之一,作为表征大气混浊度的重要物理量,它是确定气溶胶气候效应的一个关键因子。目前气溶胶监测有地面监测和卫星遥感技术两种。地面监测主要使用太阳光度计进行探测,通过大量的地基观测站以了解气溶胶的分布及变化规律。相对于地面监测,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在瞬间获取大面积区域地表和大气的综合信息,便于大气污染进行动态监测和预报。较常规方法气溶胶遥感速度快,具有客观性,且不需耗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MODIS遥感影像的通道1(0.620~0.670μm,红通道)和通道3(0.459~0.479μm,蓝通道)主要用于气溶胶遥感,它们通道宽带窄,大气气体吸收不确定性对气溶胶遥感的影响能够得到很好的修正。
本文使用MODIS标准数据产品,选取成都地区2011年1月24日的MODIS L1B数据,基于6S大气辐射传输模式对成都地区的气溶胶光学厚度进行反演。
2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方法
目前有两种代表性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算法:第一种为暗像元法(Dense Dark Vegetation,DDV),通过路径辐射项求取气溶胶光学厚度;第二种为通过透过率求取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对比(Contrast Reduction,CR)算法。
植被、湿土壤及水体在可见光波段反射率很低,在卫星图像上称为暗像元。研究表明在晴空无云的暗像元上空卫星观测反射率随溶胶光学厚度单调增加,利用这种关系反演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算法,称为暗像元方法。但如果想用路径辐射项来获得气溶胶信息,就必须使地表辐射值可以忽略或者有辐射但很小,并且能够较精确的确定,这样可以尽量消除地表反射率的不确定性对光学厚度的影响。Kaufman等在通过大量的飞机试验后进行研究发现气溶胶下方的植被覆盖区在可见光红、蓝通道下,其地表反射率可以从2.1 mm通道的反射率估算出来。充分考虑到成都年降水量多,植被覆盖率高等的实际情况,这里选取暗像元法进行光学厚度反演。
3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模型
采用6S模型来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6S辐射传输模式(Second simulation of the satellite signal in the solar spectrum)即第二代太阳短波辐射的卫星信号模拟,是常用的大气辐射模型之一。6S模式主要用来模拟无云条件下,太阳光波段内(0.25μm)卫星传感器理论上应接收到的辐射值。借助6S辐射传输模式,充分利用了分析表达式和预选大气模式来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加快了计算速度。
4成都市MODIS影像光学厚度反演流程
在ENVI5.0软件中以MODIS影像为数据基础,完成MODIS影像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反演。具体流程为:辐射校正—发射率、反射率和角度数据集文件的几何校正—发射率、反射率和合成与角度数据集文件的合成—云检测—建立查找表—得到结果。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4.1辐射校正
在ENVI 5.0软件中打开MODIS影像,软件已自动完成了辐射校正,产生了三个结果文件,分别为发射率Emissive文件-辐射率Radiance文件和反射率文件。
4.2几何校正
4.2.1发射率文件的几何校正
发射率文件的几何校正Geometric Correction工具Georeference by Sensor中的Georeference MODIS工具。校正的方法采用Triangulation,校正同时产生了GCP控制点。校正结果如图2所示。
4.2.2反射率文件的几何校正
反射率文件的几何校正在工具箱中找到Wrap from GCPs:Image to Map Registration工具,利用之前发射率文件产生的GCP控制点进行校正,发射率文件几何校正之后,可以利用导出的GCP控制点来校正其他文件。为了与发射率校正结果匹配,应注意几何校正的方法为三次卷积,和重采样方法为双线性内插校正结果如图3所示。
4.2.3角度数据集的几何校正
MODIS数据的四个角度数据集分别为:卫星天顶角,卫星方位角,太阳天顶角,太阳方位角。角度数据集的行列数是271×406的,而发射率的行列数是1354×2030的,因此要用之前的GCP文件来校正角度数据集必须重采样,采用Resize Data工具进行重采样操作。
角度数据的几何校正和发射率的几何校正是一样的,根据校正发射率产生的GCP控制点,利用Wrap from GCPs:Image to Map Registration工具进行校正。
4.3波段合成和裁剪
4.3.1反射率和发射率的合成
利用Layer Stacking工具对发射率和反射率文件进行合成,并利用成都矢量范围进行裁剪。合成时应注意必须是反射率在上,发射率在下。
4.3.2角度数据的合成
角度数据的合成和反射率发射率的合成类似,只是要注意合成时的顺序是卫星天顶角(Sensor Zenith)、卫星方位角(Sensor Azimuth)、太阳天顶角(Solar Zenith)、太阳方位角(Solar Zenith)。合成结果如图4所示。
4.4合成后处理
4.4.1云检测
云检测工具是扩展工具,该工具实现对反射率和发射率的合成文件进行去云处理,将modis_cloud.sav文件放在ENVI 5.0安装目录下的Extensions文件夹下,重启ENVI即可看到modis_cloud工具。保存云检测结果。
4.4.2角度数据处理
HDF中的角度数据时扩大了100倍的,所以在进行气溶胶反演之前要将角度合成数据乘以0.01。
4.4.3建立查找表文件
根据6S大气传输模拟软件,适当改动软件的源码可以分别建立MODIS红光波段和蓝光波段的550nm气溶胶光学厚度查找表。根据实验数据选取的日期以及待反演地区的地理位置选择合适的大气模式用于描述大气气体吸收和分子散射的作用。
4.4.4反演结果
按上述流程,对成都市MODIS影像进行预处理,并基于6S大气传输模拟软件得到厚度查找表,最后针对查找表中的数据进行插值得到2015年1月25日成都气溶胶光学厚度的空间分布图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当日成都东部和南部气溶胶厚度大,污染较为严重,与当日地面监测结果相符。
5结论
成都市城市化进程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大气污染,对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反演是大气监测的有利手段。利用MODIS标准数据产品,选取成都地区2015年1月25日的MODIS L1B数据,利用暗像元法,结合6S模型在ENVI软件中完成气溶胶光学厚的反演。结果与地面监测相符。说明利用遥感手段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可进行大面积同步监测,具有高效性和经济性。
摘要:成都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空气污染,大气污染已经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对其进行调查和监测是有效治理大气污染问题的基础。气溶胶反映了大气层中颗粒物含量的多少或空气污染程度,所以精确探测气溶胶光学厚度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进行重复周期性监测气溶胶光学厚度,覆盖面大,节省人力物力。以MODIS影像为基础数据,利用6S大气传输模式建立查找表,在ENVI软件中完成成都市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反演,以此达到成都大气监测的目的。
关键词:MODIS,ENVI,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
参考文献
[1]范娇,郭宝峰,何宏昌.基于MODIS数据的杭州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J].光学学报,2005,35(1):1-9.
[2]李成才,毛节泰,刘启汉,等.利用MODIS资料遥感香港地区高分辨率气溶胶光学厚度[J].大气科学,2005,29(3):335-342.
[3]李成才,毛节泰,刘晓阳,等.利用MODIS光学厚度遥感产品研究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J].大气科学,2003,27(5):869-880.
光学厚度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2015年3~8月在我院手术的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共30例(32只眼),男12例(13只眼),女l8例(19只眼),年龄61~88岁,平均(73.6±3.2)岁。一般眼部条件较好,术前视力:0.2~0.4,排除术前有角膜、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病史及长眼轴患者。晶状体核硬度在Ⅱ~Ⅳ级的患眼,可保证术前OCT测量信号达到要求。
1.2 检查方法
应用Cirrus HD-OCT(Carl Zeiss公司生产)检测,其中光源波长为840 nm;轴向分辨率为5μm,横向分辨率为20μm;扫描速度为27000 A扫描/s;扫描深度为2.0 mm;扫描范围为6 mm×6 mm。检查前对患者仔细描述检查过程和需要配合的事项,患者能理解并能很好配合。不需散瞳,保持坐位,下颌置于下颌托上,额头顶住额头带,注视镜头内的注视点,即采用内注视。扫描方式:选择Macular Cube 512×128扫描方式,当信号强度≥6/10时,结果被认为可信。于术前、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1月4个时间段进行检测并采集数据,所有OCT检查均由同一位医生检查。
1.3 手术方法
手术均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行自闭式无缝线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常规消毒,表面麻醉,以上方穹隆部为基底,于11∶30~12∶30方位切开球结膜,水下电凝止血,12∶00位距角膜缘后1mm做自闭式弹性切口,弦长根据拟植入人工晶状体均为折叠或预装式晶体而选择3 mm,9点角膜缘作一侧切口,施行环行撕囊和水分离、水分层后,将核旋拨到前房,用圈垫器将核劈为两半或3块,逐一娩出,吸尽皮质后,将折叠或预装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置换出黏弹剂,调整眼内压,切口注入眼内灌注液使角膜切口水闭,涂典必珠眼膏,术眼包封。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并发症。
1.4 观察指标
Cirrus HD-OCT软件系统在Macular Cube 512×128扫描方式下,自动得出多个参数数值。本研究取其中3个参数进行研究: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central subfield thickness,fovea,CST):指以500μm为半径、以固视点为中心的圆周范围内视网膜平均厚度;黄斑容积(cube volume,CV):指以固视点为中心的6 mm×6 mm区域内的视网膜容积。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cube average thickness,CAT):指以固视点为中心的6 mm×6 mm区域内的视网膜平均厚度。于术前、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1月4个时间段分别检测CST、CV、CAT的变化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计量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所选30例32眼白内障患者的视力在术后1 d检查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角膜均透明或轻度水肿,仅有轻度炎症反应,人工晶体位置好,眼底镜检查未见视网膜病变,所有术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达0.5~1.0。
2.2 OCT检测结果
所选32眼术前、术后黄斑视网膜形态无明显异常,视网膜各层结构排列有序。与术前比较,术后1 d和术后1周的CST、CV、CAT均无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月CST也无增加(P>0.05),而CV、CAT与术前比较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术前比较,*P<0.05
3 讨论
目前大部分眼科医生认为黄斑水肿是无并发症白内障手术视力下降的最主要原因,黄斑水肿一般分为临床显性黄斑水肿和荧光造影黄斑水肿[1],临床显性黄斑水肿指的是有视力下降和视物变形等症状,眼底检查黄斑中央凹反光消失和水肿,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有明显的改变;荧光造影黄斑水肿患者没有明显视力下降,荧光造影可见黄斑中央凹旁和视乳头毛细血管的渗漏。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黄斑水肿的发生与血房水屏障破坏、液体在视网膜外丛状层和内核层的积聚有关,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晰。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频域OCT的不断推广应用,能够让临床医生更清楚地观察视网膜的细微结构和组织变化,频域OCT对黄斑区域进行快速扫描测量黄斑厚度可以获得良好的准确性和重复性[2,3],使动态观察黄斑区厚度的变化成为可能。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术后视力,对黄斑厚度的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及1周,CST、CV、CAT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增加,到了术后1月,CV、CAT均有明显增加,而CST还无明显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斑厚度逐渐增加,这一发现与以往的相关研究结果相类似[4,5]。这种动态变化提示了CV、CAT的检测可比CST的检测更早、更全面地反映出患者白内障术后视网膜厚度增加的情况[6]。但是这种差异现象并未出现在更大范围内的黄斑厚度变化。我们观察到的黄斑厚度增加均未达到临床病理标准[4,7],即未发现患者出现临床意义上的黄斑水肿———临床显性黄斑水肿。
目前,对于白内障手术后尤其是针对自闭式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后患者黄斑厚度变化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我们认为,对于单纯性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自闭式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时,如果术者操作熟练,手术时间短,损伤小,前房维持良好,术中、术后并不存在明显增加玻璃体前牵引的力量,人工晶体眼也不会增加玻璃体前牵引的力量,因此自闭式小切口摘除这种手术方式对黄斑部影响很小,术后CV、CAT随着时间的推移仅略有增加,而CST无明显增加,并没有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以及黄斑的临床显性水肿,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亦无明显波动,手术安全[8]。
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首先,样本量不够大,应扩大样本量,以便得出手术对黄斑视网膜厚度的明确影响;其次,由于实际观察时间还不够长,还缺乏术后2月、3月甚至更长时间黄斑厚度变化的数据。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发生发展、黄斑厚度的正常范围及变化都需要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而OCT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准确可靠的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Jureeka T,Batkova Z,Ventruba J.Maeular edema after an uncomplieated cataract surgery[J].Cesk Slov Ofialmol,2007,63(4):262-273.
[2]Polito A,Del Borrello M,Isola M,et al.Repeata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 of fast macular thickness mapping with stratus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J].Arch Ophthalmol,2005,123(10):1330-1337.
[3]Danis RP,Fisher MR,Lambert E,et al.Results and repeatability of retinal thickness measurements from certication submissions[J].Arch Ophthalmol,2008,126(1):45-50.
[4]Biro Z,Balla Z,Kovacs B.Change of foveal and perifoveal thickness measured by OCT after phacoemulsication and IOL implantation[J].Eye,2008,22(1):8-12.
[5]Degenfing RF,Vey S,Kamppeter B,et al.Effect of uncomplicated phacoemulsication on the central retina in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subjects[J].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2007,245(1):18-23.
[6]付颖,于璐,相义会,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手术前后黄斑厚度观察[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4,36(11):806-809.
[7]Mentes J,Erakgun T,Afrashi F,et al.Incidence of cystoid macular edema after uncomplicated phacoemulsication[J].Ophthalmologica,2003,217(6):408-412.
光学厚度 第5篇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视神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病理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作为一种无创、快捷、分辨率高的神经纤维层厚度检查方法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正常人视盘周围视神经纤维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厚度的特点研究较多,但对老年人视盘周围RNFL厚度的研究仍旧不很详细。本文通过OCT测量50岁以上老年人视盘周围RNFL厚度,进一步了解老年人RNFL厚度特点,指导临床对视神经的观察和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4月 -2014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门诊检查的50岁以上老年人共计120例,196眼,其中男性72例124眼,女性48例72眼;50岁≤年龄≤80岁,平均(66.63±5.81)岁。对照组共计108例193眼,男性65例104眼,女性43例89眼;20岁≤年龄 <50岁,平均(34.11±4.19)岁。两组观察对象符合下列入选标准:1裸眼视力≥或最佳矫正视力≥0.6,且屈光不正度数≤3 D;2IOP≤21 mm Hg,无青光眼病史或青光眼家族史;3眼部排除视网膜及视神经疾病;4无内眼手术史;5无糖尿病等影响视神经的全身病史。
1.2检查方法
常规检查方法:全身查体排除可能引起视神经病变的全身疾病;视功能检查(验光明确双眼屈光度数),裂隙灯检查,散瞳间接检眼镜查眼底,非接触眼压测量眼压。
OCT检查方法:采用Carl Zeiss公司生产的Stratus OCT测量前散大瞳孔(美多丽滴眼液) 至6 mm以上,暗室内进行。采用以视盘为中心扫描直径为3.46 mm的环形RNFL厚度扫描方式,由同一检查者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双眼进行扫描,记录清晰、稳定的3幅图像进行测量。取平均值,自动计算视盘边缘周围的平均RNFL厚度以及上方、下方、鼻侧、颞侧4个象限的RNFL厚度。OCT检查信号强度≥5。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研究对象数据均值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RNFL厚度的差异性,观察组各年龄段视盘周围及各象限RNFL厚度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两两比较,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视盘周围及各象限RNFL厚度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视盘周围及各象限RNFL厚度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06>0.05),观察组视盘全周、上方象限、鼻侧象限RNFL厚度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变薄(P <0.05)。见表1。
2.2观察组各年龄段视盘周围RNFL厚度
观察组50~60年龄段和60~70年龄段视盘周围RNFL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21>0.05),观察组70~80年龄段视盘周围RNFL厚度较以上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变薄(P <0.05),以上方象限和鼻侧象限变薄为主。见表2。
注:覮、上方象限、鼻侧象限 RNFL 厚度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变薄(P <0.05)
3讨论
RNFL主要由神经节细胞的轴突组成,此外还有传出纤维、Müller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和视网膜血管。神经节细胞的轴索以一定的排列方式走向视盘,上方节细胞轴索走向视盘的上方和颞上方,下方节细胞轴索走向视盘的下方和颞下方,黄斑颞侧的节细胞轴索经黄斑上下弓形区分别进入颞上和颞下视盘,黄斑鼻侧节细胞轴索直接进入视盘颞侧,视盘鼻侧节细胞轴索直接进入视盘鼻侧,因此视盘上下方含有较多的神经纤维[1]。本研究中50岁以上老年人视盘周围RNFL厚度也是上方和下方较厚,鼻侧和颞侧较薄,与组织学检查结果相似[2]。
OCT定量测定视盘周围RNFL厚度的方法是以视盘为中心环形扫描视盘周围视网膜界面得出的, 扫描直径有2.9、3.4、4.5 mm 3种,由于3.4 mm既能覆盖大部分视盘直径又能得到相对更厚的RNFL厚度,所以本研究同国内外对于视盘周围RNFL厚度的研究[1,3]一样采用3.4 mm的扫描直径。
国外学者BUDENZ[4]、OSHITARI等[5]测定的亚洲人(年龄小于50岁)视盘周围RNFL厚度分别为 (105.8±9.2)和(99.9±12.2)μm,CAO等[6]测量的国人 (年龄≤40岁) 视盘周围RNFL平均厚度为 (110.4±9.3)μm,本研究测定的对照组视盘周围RNFL平均厚度为(109.02±14.17)μm,而50岁以上老年人视盘周围RNFL平均厚度为 (98.68± 14.25)μm,较上述研究均偏低,进一步证明RNFL厚度与年龄成负相关[4,7,8,9]。组织病理学证实[10,11,12],年龄每增长1岁神经节细胞轴索减少0.36%~0.62%, 相应的RNFL厚度变薄,此外有学者[14,15]报道,随着老年人屈光间质混浊的加重也会导致OCT测量的视盘周围RNFL厚度值偏低。本研究中50岁以上老年人视盘周围RNFL厚度较对照组变薄明显,观察组各年龄段视盘周围RNFL厚度也呈现既往研究中年龄增长RNFL厚度变薄的趋势,其中以观察组70~ 80年龄段老年人视盘周围RNFL厚度变薄更加明显,但老年人50~60岁与60~70岁两个年龄段视盘周围RNFL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待进一步增加样本量。
目前,对于老年人视盘周围RNFL厚度具体哪个象限先变薄尚无定论,国外AUGUSTINUS[15]、国内骆荣江等[16]认为随年龄增长上方象限变薄的趋势明显,VARMA[8]研究发现鼻上象限在年龄增长时最易出现变薄的情况,肖辉等[17]发现颞侧RNFL厚度与年龄无显著相关,而上方、下方和鼻侧RNFL厚度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P <0.01),本研究也发现50岁以上各年龄段老年人视盘周围RNFL厚度以上方和鼻侧象限变薄为主,与国内外研究类似。有学者[18]认为视盘颞侧神经纤维层厚度最薄,主要为乳头黄斑束纤维,年龄对乳头黄斑束的影响最小,可能与其司黄斑部的视觉信息传导,代谢旺盛有关,但亦不排除由于颞侧RNFL厚度明显薄于其他象限RNFL厚度, 现有仪器的敏感性还不足以发现年龄对颞侧RNFL厚度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