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排序范文(精选11篇)
工程排序 第1篇
关键词:桥梁工程,风险评估,风险量,风险排序
1 风险和风险评估简介
风险评估在经济、社会、工程等很多领域都有应用。但由于研究和关心的角度不同,人们对风险的看法和定义不尽相同,因此,直至现在,国内外学术界对风险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从应用的角度看,可将风险理解为潜在危害的现实可能性,及其造成不利影响的程度。目前定量的风险评估作为预测不确定因素对最终目标的影响和寻求最优方案的有效工具,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迅速的发展。在环境工程、海洋工程、核工程、火灾工程等领域中都已有成功的应用。国外,新西兰、加拿大等国也已经订立了风险评估的国家标准,以推动风险评估的规范发展。
相比之下,桥梁工程中的风险评估研究刚刚起步,目前国内外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成果。但从方法论的角度看,风险评估作为把握不确定性的通用方法在桥梁工程中不确定性分析的迅速发展,多年来在桥梁设计、施工、管理经验的积累和大量数据的支持下,在深化对桥梁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影响的理解、优化管理方面必定是很有帮助的。
2 风险的量化分析方法及基本风险对策
把风险视为给定条件下某种潜在危害的现实可能性,及其造成不利影响的程度。这符合目前大多数风险评估应用中对风险的定义。这种理解可表达为:
R=f(p,l)。
其中,R为风险量;l为可能出现的结果;p为其发生的概率;R需要通过p和l的某种函数关系得到。风险量越大,风险越大。
引进风险量的概念,主要是为了定量地描述项目风险的大小,以便为以后的风险对策做准备。定量评估法是常用的风险事态评价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同时考虑风险事态发生的概率和相应的后果,将各个风险事态的风险概率和后果的意义进行细化和明确,形成风险事态严重度和概率水平分级,然后就可以根据经验或是决策人的要求制定基本风险对策,可以得到该项风险事态在此风险量下的判断及其总体对策。本研究中使用的风险对策等级见表1。
3 风险事态排序研究
3.1 损失的基本形式
桥梁施工过程风险损失是指桥梁在风险事态中遭受的结构损伤、人员伤亡和施工工期的延误等影响,从而形成的各种价值的缺损和灭失。
损失的形式丰富多样,不同的利益代表团体对其的理解可能不同。本研究中,将风险损失归结为人员伤亡(h)、货币损失(m)和时间损失(t)。
人员伤亡是指施工过程中的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风险事态发生时,引起桥梁建造者或其他人员的人身伤害或造成其死亡。
物质损失是指某种具有具体物理形式的损失,如结构的损伤、施工设备的损失。物质损失的基本特点是其价值往往可以利用货币进行衡量。由于物质的损失难以量化表达,因此本研究中,将物质损失统一转化为货币损失,而由时间损失、人员伤亡造成的损失不再转化成货币损失的形式。
时间损失是指由于桥梁风险事态的实现,造成的桥梁建造时间的增加。在施工阶段,时间损失意味着可工作时间的减少,这往往是决策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3.2 基础权重的确定
确定各风险事态的风险量后,有必要对风险事态按照风险量进行排序,以便确定风险管理的优先等级,在风险管理中确定管理对策。排序可以根据决策人的需要对人员损失、时间损失和货币损失分别进行。但是为了实用和研究的方便,最好能确定一个统一的量化指标同时反映三种物理损失,这就需要对损失进行集成,形成对风险事态的损失的总体判断,即总体损失。
总体损失必须同时考虑人员损失、时间损失和货币损失的相互关系,在三者风险态度相同的情况下,考虑以下式计算总体损失:
l=lh×wh0+lm×wm0+lt×wt0。
其中,wh0为人员损失基础权重;wm0为经济损失基础权重;wt0为时间损失基础权重。
三项损失的基础权重通过对决策人的风险态度调查进行评估。
3.3 权重的修正及总体损失的集成
在总体损失的计算中必须反映决策人的损失态度权重的变化。由于风险态度等级而造成的重要性参数如下:
khi为人员损失权重参数;kmi为货币损失权重参数;kti为时间损失权重参数。
其中,i=1~5,分别代表“可忽略”“可接受”“合理控制”“严格控制”“不可接受”五种风险态度。则三种损失的最终权重由下式确定:
人员损失最终权重:
经济损失最终权重:
时间损失最终权重:
综上所述,总体损失可以用下式表示:
3.4风险排序
在排序时不能完全依照总体损失量来进行,必须首先按照风险对策等级进行分类,在同一类别中再依照总体损失量来排序风险排序程序框图如图1所示。
4 结语
运用本文提供的方法,对一座悬臂施工连续梁桥的施工过程进行风险管理,对施工费用、施工时间、人员安全等施工单位关心问题的影响程度和相应对策进行了风险评估和排序,提供了相应的管理策略,突出了风险管理的重点,把严格的日常工程管理和有重点的风险管理结合起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阮欣.桥梁工程风险评估体系及关键问题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林桢中.工程规划设计降低施工安全风险指引[Z].台北:行政院劳工委员会劳工安全卫生研究所,中华民国95年.
工程排序 第2篇
包括冒泡排序、并归排序、插入排序、选择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Shell排序 ——————sort_all.h文件——————————————————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sort_all { public: void swap_i(int &a, int &b;void disp_array(int *array, int len;void disp_num(;void sort_maopao(int *array, int len;void sort_quick(int *array, int start, int end;void sort_merge(int * array, int start, int end;void sort_heap(int *array, int len;void sort_select(int *array, int len;void sort_insert(int *array, int len;void sort_shell(int *array, int len;};——————————————————————————————————————
————————sort_real.cpp文件——————————————————————
#include “sort_all.h”
void sort_all::disp_array(int *array, int len { for(int i=0;i { cout << array[i] << “ ”;} cout << endl;} void sort_all::swap_i(int &a, int &b { int temp;temp = a;a = b;b = temp;} void sort_all::disp_num({ cout << “---冒泡排序,输入1---” << “n”;cout << “---并归排序,输入2---” << “n”;cout << “---插入排序,输入3---” << “n”;cout << “---选择排序,输入4---” << “n”;cout << “---快速排序,输入5---” << “n”;cout << “----堆排序,输入6----” << “n”;cout << “--Shell排序,输入7---” << “n”;cout << “-----结束,输入0-----” << “n”;
} /**************************************************/ /**************堆排序 ******************************/ /**************************************************/ void heap_adj(int *array, int i, int len { int nTemp;int nChild;for(nTemp = array[i];2*i+1 { nChild = 2*i+1;if(nChild nChild ++;if(nChild < len-1 array[nChild]>nTemp array[i] = array[nChild];else break;array[nChild] = nTemp;} } void heap_create(int *array, int len { for(int i=len/2;i>=0;i--heap_adj(array,i, len;}
void sort_all::sort_heap(int *array, int len { heap_create(array, len;for(int i=len-1;i>0;i--{ swap_i(array[0], array[i];heap_adj(array, 0, i;} } /*******************************************************/ /******************插入排序*****************************/ /*******************************************************/ void sort_all::sort_insert(int *array, int len { int i,j;int temp;for(i=1;i { temp = array[i];for(j=i;j>0 array[j-1] > temp;j--array[j] = array[j-1];array[j] = temp;} } /********************************************************/
/*************冒泡排序***********************************/ /********************************************************/ void sort_all::sort_maopao(int *array, int len { int i,j;for(i=0;i { for(j=len-1;j>=i;j--{ if(array[j] > array[j+1] swap_i(array[j],array[j+1];} } } /**********************************************/ /**************并归排序************************/ /**********************************************/ void merge(int * array, int start, int mid, int end { int len_A = midmid;int *A = new int[len_A];int *B = new int[len_B];int i,j;for(i=0;i
A[i] = array[i +start];for(i=0;i B[i] = array[i + mid+1];i=0;j=0;int temp;int k=start;while(i { if(A[i] > B[j] { temp = A[i];i++;} else { temp = B[j];j++;} array[k++] = temp;} while(i { array[k++] = A[i++];}
while(j { array[k++] = B[j++];} } void sort_all::sort_merge(int * array, int start, int end { if(start == end return;else { int mid =(start+end/2;sort_merge(array, start, mid;sort_merge(array, mid+1, end;merge(array, start, mid, end;} } /********************快速排序******************************/ /**********************************************************/ void sort_all::sort_quick(int *array, int start, int end { int key = array[start];int i = start;int j = end;if(i>=j
return;while(i { while(i j--;array[i] = array[j];while(i = array[i] i++;array[j] = array[i];} array[i] = key;sort_quick(array, start, i-1;sort_quick(array, i+1, end;} /****************************************************/ /****************选择排序****************************/ /****************************************************/ void sort_all::sort_select(int *array, int len { int i,j;int ntemp;int key;for(i=0;i { key = array[i];
ntemp = i;for(j=i+1;j { if(array[j] < key array[ntemp] > array[j] ntemp = j;} swap_i(array[i], array[ntemp];} } /*****************************************/ /**************** Shell排序****************/ /*****************************************/ void sort_all::sort_shell(int *array, int len { int step = len;int i;while(step >1 { step =(step+1/2;for(i=0;i { if(array[i+step] < array[i] swap_i(array[i+step], array[i];} }
} ————————————————————————————————————————————————————sort_main.cpp文件————————————————— #include “sort_all.h” int main({ int input[] = {2,4,5,1,5,8,10,-2,4};int len = sizeof(input/sizeof(int;int N;sort_all instance;while(1 { instance.disp_num(;cout << “请输入: ”;cin >> N;if(N==0 break;cout << “-” << “n”;cout<< “原始数据:” << “n”;instance.disp_array(input, len;switch(N { case 1: instance.sort_maopao(input, len;cout << “冒泡排序结果:” << “n”;
break;case 2: instance.sort_merge(input, 0, len-1;cout << “并归排序结果:” << “n”;break;case 3: instance.sort_insert(input, len;cout << “插入排序结果:” << “n”;break;case 4: instance.sort_select(input, len;cout << “选择排序结果:” << “n”;break;case 5: instance.sort_quick(input, 0, len-1;cout << “快速排序结果:” << “n”;break;case 6: instance.sort_heap(input, len;cout << “堆排序结果:” << “n”;break;case 7: instance.sort_shell(input, len;cout << “Shell排序结果:” << “n”;default:
工程排序 第3篇
1 地铁施工对城市道路交通影响分析
城市道路系统是一个网络结构,交叉口是网络的节点,路段是网络的连线。节点是网络中流通开始、结束或分流转向的位置。连线是网络中连接节点的载流通道。
地铁施工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可以从“点—线—面”的角度来分析。地铁站点多位于城市主要交叉口,站点施工将占用交叉口有限的时空资源,对交通流的转向和通过产生影响,而交叉口作为城市道路网络的关键节点,一旦受到影响必将波及到整个网络。节点上的施工影响对整个网络来说,首先会对在该节点转向和通过的交通流产生影响,导致其行驶不畅或受限,致使交叉口车速与通行能力下降,产生拥堵和排队现象、延误增加,这些影响又会随着车流波动沿着网络的连线蔓延到下一个节点,导致下一个节点处的交通流受到影响,加之网络连线上区间段施工的影响使得路段的通行能力下降、行程车速降低、延误增加。
一般地铁线路沿着城市中心区的主要道路布设,途经城市主要客流走廊,施工会造成大量的中长距离的交通流通行不畅,一些交通流将会改变路径,经由施工地点周围道路网绕行,进而导致相邻道路交通流量的增加和服务水平的降低,这种影响又会引发新一轮的交通流转移,这样在地铁线路所在的道路两侧,沿着施工点相邻放射线、平行线或相交道路向周围辐射,施工期间整个道路网容量下降,导致线路两侧一定范围内的道路交通受到地铁线路上各“点”工程施工(站点施工和区间段施工)的影响,整个城市道路网络交通流重分布,便产生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交通影响。
城市道路网是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城市道路网对城市交通的服务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系统性的好坏。城市道路网的系统性表现在:城市道路网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协同配合关系、城市道路网同为之服务的子系统如城市用地等之间的功能协调关系等。网络的关键亦在于其连通性、连续性。由上述可知,地铁施工会影响道路网的节点和连线的功能,破坏网络的系统性、连通性、连续性。因此,地铁施工的影响将不是简单的 “点”工程的影响,但是当网络结构不同时,所波及的范围也会有所不同,施工方法不同或各分项工程建设时序不同时影响亦不同。
在TransCAD中通过建立地理信息文件创建道路网络地图,使用Networks/Paths程序可以很方便地定义网络的节点和连线以及网络属性,通过对不同方案下的城市道路网络的节点和连线以及施工期间交通管理与控制方案的网络信息化处理,创建不同方案下的网络,可以有效地用于分析地铁施工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2 系统工程的要求
系统分目标集必须要保证系统总目标的实现,但是分目标之间可能是矛盾的,因此,采用某种形式的折衷是必要的,即在矛盾的分目标之间寻求平衡。
将整个地铁施工看作是一个由各个分项工程组成的系统工程,设定它的系统工程总目标是在满足工程要求的同时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最小,分目标集是工程经济性、工期、环境影响、道路交通影响等。
按照系统工程的协调性原理,只有整个系统中的各个局部能够协调工作时,才能达到系统整体最优。
3 施工排序方案的优选
目前世界通行的地铁施工方法有4种:明挖法,盖挖法,盾构法及矿山法。不同的地铁工程施工方法在工期长短、占用城市道路范围大小方面各不相同,对城市交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由于城市地铁工程施工的涉及面广,影响城市大部分居民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因此,其施工方案的选定不能单从工程的角度考虑。合理的施工方法仅能够使得各分项工程在“点”上的影响最小。但由上述系统工程的要求可知,并不是各个分项工程达到最优整个系统就能达到整体最优,因此,施工时序的安排也不容忽视。应从施工方法选择、施工时序安排2个方面进行科学组织。
施工方法和施工方案往往从地质条件、环境条件、施工工期、工程造价、工程本身施工经济方便的角度出发,而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因素考虑不足。
在地铁工程中各分项工程施工场所和施工方法已确定的情况下,分项工程的建设时序不同对道路交通产生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将有很大差别,相应的施工期间对地面交通的管理与组织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施工顺序,不仅要考虑保证施工工期、施工均衡性、连续性、协调性、经济性的要求,而且要考虑对地面交通的影响,协调好施工和城市道路时空资源配置关系,以减少交通影响的范围,避免或减少交通影响的叠加,在保证工期和工程本身要求的同时将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降到最低。
城市地铁的实体工程是由站点和区间段组成,在同一时段内有多个分项项目需要投资建设,因此,地铁施工是由多个分项工程共同组成。本文所论及的施工建设排序,不同于一般公路或城市道路施工过程组织中的对施工工序在时间上的组织,而是对站点施工、区间段施工等这些“综合过程”建设先后顺序的组织即工程排序,其实质是对施工对象及其排列顺序方案的优选。
按照对施工对象的施工顺序,施工排序分为顺序施工法、平行施工法、交叉施工法。其中顺序作业法是指按先后顺序依次进行施工的方法,它的特点是同一时期工程量小,对地面交通的影响小,是一个单点位置上的施工,但是施工工期长,对地面交通的影响时间长;平行作业法是指各分项项目同时开工,它的特点是同一时期工程量较大,但是施工工期短,对地面交通的影响时间短、强度大;交叉作业法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施工安排,根据各个分项工程的特点、工期要求、分项工程之间的关联性、工程重要性等确定各个分项工程之间的平行与顺序建设关系,使得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在各个施工阶段均匀分布,总体影响达到最小。
地铁施工各分项工程施工时序的不同将会对城市交通产生如下影响:
1)施工车辆、施工机具和人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同。过多的施工车辆、施工机具和人员进出施工场地将会严重影响道路交通。
2)各单点工程施工的联合影响、施工围挡时对整个道路交通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对道路交通影响的叠加不是简单的加法关系。
3)施工期间相应的地面交通管理与组织措施不同。
当施工排序方案对城市交通影响很大或交通疏解代价较高时,就有必要重新设计方案进行综合的比选。施工排序方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多个子系统,不能孤立地考虑和安排某个工程的建设,需进行科学规划。
科学合理的施工顺序安排可以协调好施工和时空资源配置关系,在保证工期和工程本身要求的同时将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降到最低。由于地铁工程施工使得处于饱和状态的路段和交叉口增多,这些饱和状态的路段以及起到分流作用的平行道路、与站点直接相连的道路以及站点所处的交叉口、交叉口周边道路网交通压力繁重,尤其是如果站点距离较近时,不宜同时施工,以减少交通影响的范围,避免加重其他道路的压力,影响通行效率。
本文主要从施工对城市交通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各个站点和区间段不同阶段的施工特点、施工方法、重要度、关联程度、建设周期、建设资金等安排施工时序,设计多种施工排序方案,针对不同施工时序创建不同的网络,使用TransCAD交通规划软件对不同排序时影响区域内主要路段及交叉口的交通量和饱和度进行分析,从中选择对道路交通的总体影响最小,并且影响为均匀的分布,从而便于交通管理与组织的排序方案。
城市有近期OD调查数据时,可基于OD调查结果,按照传统的“四阶段”方法建立模型、标定参数,然后针对不同网络进行交通发生/吸引—交通分布—交通分配获得各路段和交叉口的交通流量、饱和度、服务水平等数据,再进行方案比选。
我国各大城市真正进行过OD调查的并不多,且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城市正处于发展之中,交通设施和土地利用变化较快,历史OD数据可能并不适用于现在的分析,而路段交通量可以很大程度的反映OD间的出行关系,可考虑利用OD反推技术进行预测。在背景资料调查的情况下,利用TransCAD交通规划软件进行城市地铁施工期间的需求预测,其基本思路是:通过调查得到背景资料,主要包括现状道路网络特征(如路网结构、各路段通行能力和自由流行驶时间、特征路段观测到的路段交通量等)、管理措施等,建立路网结构,对道路网络和管理组织措施进行网络信息化处理。在研究范围确定、小区划分完成的基础上,首先利用现状路段交通量反推出各小区间OD交通量(在单模式OD反推中路段走行时间—流量函数采用BPR模型,而其对于城市道路并不十分适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α、β重新标定),由OD交通量来进行重力模型标定(Gravity Calibration),利用TransCAD求各小区质心间最短路功能,求得各小区间最短路矩阵(如按时间距离计算),以此作为标定分布阻抗函数的基础,再选定一种TransCAD中的标定方法求得分布阻抗系数。同时得到各小区生成交通量,根据出行率法或回归分析法等预测未来施工期间各小区生成交通量,从而利用标定的重力模型进行分布预测得到未来施工期间各小区OD交通量,然后依据不同的施工方案和相应的管理组织措施构建多个网络分别进行高级交通分配,把各小区OD交通量分配到路网上,得到预测结果,交通流量、饱和度等等以此为基础计算服务水平,作为交通影响分析的依据。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4 实 例
以西部某市地铁施工分项工程排序为例,设计两种施工排序方案,使用TransCAD软件分别进行分析得到路段和交叉口流量和饱和度数据进行比选。分配结果如图2、图3所示。经过简单对比便可发现方案2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较小,选择方案2为推荐方案。
参考文献
[1]文国玮.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刘灿齐.现代交通规划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3]陆化普.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金巨城.施工进度计划中施工段排序优化的概念分析法及施工组织设计[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3.
[5]姚智胜,熊志华.TransCAD软件及其在交通影响分析中的应用[J].交通与计算机,2003(6):21.
[6]屠爱华.TransCAD软件在城市交通组织管理方案制定中的应用[J].交通标准化,2005(1):91-94.
归并排序和快速排序的浅析 第4篇
归并排序:就是将一堆数从一小撮,归到一大撮,最后变成有序的数列。简而言之就是这样的一个现象,但具体是怎样表现的呢?最基本的一小撮可以理解为只有两个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大小是可以比较得出的,最终两个数的先后排序肯定是很容易的,这个我们很容易理解,基于这样一个思路,我们可以知道最后归并的时候,就是一整串数了,而这些数都是有序的,还是一样,我们来看它的核心部分算法,就是比较然后归并,这样一个核心部分,首先应该知道,归并肯定是有两撮数,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两撮数归成一撮数,而且是有序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借助了中间数组的方法,来存放这组中间数,最后再将它们放回原先的数组。记住这个算法的核心部分代码,记住三个while,第一个是两组排序然后合并,顺利的情况下只需要运行这个while,第二三个while是将剩余的左边或者右边的数存进中间数组,最后复制。它的时间复杂度是O(nlog2n)核心代码如下:
Int temp=left;
Int tempArr=new int[arr.length];//定义中间数组,用作临时缓冲区
Int mid=center+1;
//从这里可以看出将原数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从left到center,一部分是从mid到right。
Int base=left;//后来将中间数组的数复制回原来的数组用的下标计数
While(left<=centermid<=right)//要求两边比较时,下标不能超过界限,这是最基本的
{
If(arr[left]<=arr[mid])//进行两边下标的比较,小的放中间数组,知道两边下标有一个超过
{
tempArr[temp++]=data[left++];
}
else
{
tempArr[temp++]=data[mid++];
}
}
While(left<=center)//可能右边数组都比左边大,那么左边剩下的直接插入到中间数组中
{
tempArr[temp++]=data[left++];
}
While(mid<=right)//同理,左边数组都比右边小,那么右边剩下的数直接插入到中间数组中
{
tempArr[temp++]=data[mid++];
}
While(base<=right)//将中间数组复制回原来的数组。
{
Data[base]=tempArr[base++];
}
第二部分的代码,虽不归结于核心,但是还是有递归的思想在里面:
将原始数组递归,最后归并:
Public void sort(int[] data,int left,int right)
{
If(left
{
Center=(left+right)/2;
Sort(data,left,center);
Sort(data,center+1,right);
Merge(data,letf,center,right);
}
}
接下来讲下,最经典的快速排序,它是所有内排序中最快的一种,因此得名,快速排序的核心步骤是它从两边出发,比较到合适的赋值后,另一边开始比较,最后两个游标相等时,排序结束,将枢纽赋值给这两个游标对应的位置,
以此类推,到最底部,就剩下两个数的比较了。一般快速排序都会有一个枢纽的选择,一般是第一个数,然后两边开始和这个数进行比较,大的放在右边,小的放在左边,左边和右边指的是当时游标对应的位置,而这个枢纽,我们可以假想它被放在一个特殊的地方,而它的位置是空的,最后这个空的位置再有枢纽来填写,这样,我们可以来分解下,先看核心代码:
int rule=arr[0];
int i=low;
int j=high;
while(low
{
while(low
{
Right–;
}//这个循环主要是为了从后面往前来和中枢比较,如果发现比其小,那么进行下面的操作
If(low
{
Arr[low]=arr[right];
Low++;
}//发现后面的数比中枢小,那么将前面的游标对应的数赋值为该数,并将游标向后移
while(low
{
Low++;
}//这个循环是从前向后和中枢比较,大的进行接下来的操作
If(low
{
Arr[right]=arr[low];
Right–;
}
到这里为一个循环,即前面赋值一个数,后面赋值一个数,这是一次循环,如果low还是小right,那么继续这种循环
}
Arr[low]=rule;
当然,还包括递归算法:
Sort(data,i,low-1);
创新的排序 第5篇
“珍珠玉米糊”是一项玉米深加工的新专利产品,市场前景似乎很好,但它的发明人刘明辉却在贫困中艰难度日。为了搞发明,他倾尽全部家产,可是,这项专利总是推销不出去。
其症结在于,他津津乐道于技术,而忽视了这项技术能带给顾客怎样的好处。这也是许多民间发明者的通病:只关注新技术,却忽略了顾客的需求。最终导致民间发明者有高达85%以上的新技术产品只能躺在专利库呼呼大睡。
关于“创新”的正确定义,应该是建立在组织外部的消费之上,而不是组织内部的某种技术发明或变革。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组织成果是存在于组织的外部,而不是组织的内部。他甚至苛刻地说:“组织内部只有成本中心,而没有利润中心。”即使是某一个企业宣称它获得了一项组织内部成本管理的成果,那么,它也必须表现为组织外部的成果,譬如市场占有率或价格竞争优势等。
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企业组织的创新。
让顾客付钱的逻辑
计算机程序员一般都想把自己的程序写得尽善尽美。毕竟,谁都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日臻成熟。但是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最完美的却不一定是最好的。这是因为产品具有太多功能,却最终让用户抓不住重点,不知道购买了该商品最能得到哪些益处。
一般来说,在产品众多的属性中,只有一至两项是对顾客的好处,而其他若干项只是纯粹技术上的好处。当下对于创新最大的误解,莫过于“创新等于技术发明”。
创新不是一个属于技术范畴的词汇,而是一个属于经济和社会范畴的词汇。其判断标准不是科学或技术,而是经济或社会环境中的一种变革。只有从组织外部的“经济或社会环境中的一种变革”的角度,才能够从本质上理解“创新是什么”。
这时我们就会发现:某项发明创造的意义,并不是“新产品”是什么,而是新产品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革。
让我们回想一下康柏的三次创新——
第一次是产品创新,把产品减少一点,价格降一点;第二次是服务平台的创新,相比第一次物理意义上的产品技术创新,显然是进了一大步;第三次是价值创新,他们精心筛选新的发送途径,并在订货48小时后准时送达。
只有这第三次创新才是围绕着顾客展开的,正是这次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使得康柏摆脱了IBM当时的围追堵截。
因此,有价值的“创新”,是以“对顾客需求的理解”为前提,是一种以顾客需求为驱动的逻辑。
通俗点说,以顾客需求为驱动的逻辑,就是让顾客付钱的逻辑。
在当下工业品极大丰富的今天,要让顾客付钱,就必须满足顾客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其实是“个性化”的代名词。显而易见的是,标准化产品不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大规模生产的时代已经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大规模定制,因为大规模定制才能够实现个性化的需求。这喻示了这样一个理念:“创新”必须自外而内,而不是自内而外。
有学者把创新定义为是一项降低成本的组织内部活动,并指出:中国未来十年创新的基本指导思路应该是“成本创新”。十几亿渴望摆脱贫穷和落后的中国人,将低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发挥到极致,使一个又一个手工作坊蜕变成国际水准的现代化工厂,从而实现规模浩大的追赶和超越。
为什么要把“成本(价格)”这个最低级的竞争要素,列为了创新的首选要素呢?
这个表明了这样一种看法:第一,中国尚是一个穷国,价格(成本)比功能和质量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第二,未来十年之内,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就是成本竞争而不是技术或质量的竞争,拿技术和质量拼国外的同类企业,几乎没有可能。
但是,这些学者所倡导的“成本创新”,只能是称之为“穷人的创新”。
发现应该存在的东西
不少人把“创新型企业”定义为“高科技企业”,按照这种说法,史玉柱和他的脑白金产品,无疑与“创新”搭不上边。因为脑白金作为一种保健品,其主要成分褪黑素已在国外行销多年,而黄金搭档则更简单,其实就是维生素片,通过摄取外源性微量元素改善体质。
史玉柱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从来不选新、奇、特的高科技产品。去年兴起的黄金酒除了宣扬是五粮液出品以外,也不见得有很特别之处。
那么,史玉柱究竟算不算是一个创新者呢?
按照组织内部的科技含量来判断,史玉柱显然不是一个创新者。可是从组织外部的社会生活来判断,他却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创新者。
在组织外部的社会生活中,“创新”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现,另一类是创造。而史玉柱大体上属于“发现”一类的创新者,他发现的就是中国社会中司空见惯的“送礼”,而脑白金就是主打送礼市场。它背后隐藏的是史玉柱对于中国社会的一个判断:中国社会是典型的人情社会。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乔布斯:“乔布斯就是乔布斯,他拥有令人吃惊的能力,总是能够发现那些应该存在而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找到合适的新技术,将其和无法想象的美学元素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出巨大的魅力”。
史玉柱的成功,就是发现了“那些应该存在而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东西”。而史玉柱针对的是中国当下的现实社会以及消费者,并不是竞争对手。
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一家企业消灭了作为竞争对手的另一家企业,可消费者最终却把胜利者连同失败者一起抛弃了。正如同手机的普及消灭了寻呼业一样,创新是针对消费方式的创新,而不是针对竞争对手的创新。所以才有随着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变迁,一些企业甚至一些行业被淘汰掉。
迈克尔•波特的“战略竞争学说”流毒甚广,影响了不止一代企业家,随之而来的“核心能力说”更是把企业推向了单打独斗的极至。
其实,创新的事业是合作的事业,而非竞争的事业。如果企业个体单枪匹马地创新,是很危险的。因为从企业个体的角度来说,产品或服务都是相对独立的,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却不存在所谓“独立的产品”。
任何所谓独立的产品或服务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如同衣服和裤子之间的关系一样。在企业眼里,衣服是衣服、裤子是裤子。可在顾客眼里,衣服和裤子是搭配的。而将不相干的产品串联起来的那根链条,就叫做顾客的“生活方式”。企业之间只有合作,才能使整个“生活方式”的链条发生改变,从而实现创新。
由外而内的顺序
大多数企业都把创新理解得过于狭隘,只专注于产品或者服务,而“由外而内”则代表着这样的一个基本看法:眼光向外、向外、再向外。
“创新”终究需要一定的方法,而“由外而内”的创新排序,意味着创新的方法或技巧遵循着先社会、后企业;先消费、后产品;先合作、后竞争;先思想、后技巧等一系列的次序,按照当下已知的创新来看,它的排列次序大体上是:社会创新、流程创新、技术创新。
因此,“由外而内”的创新排序,从方法的角度来说,大体上如下——
1. 面向未来的“想象力”
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必定是“无中生有”。我们常常说“没有想象力,哪来创造力”?这句话的实质是说:创造是面向未来的,而未来是尚未发生的事实。因此,创新只能是借助“想象力”来帮忙。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现有观点相结合,从而产生第三个新观点,这是创新者通常所惯用的方法。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它并不是N个想法的简单叠加,而是彼此相互之间的冲突或质疑,为想象力的迸发创造条件。
2.建立横向的“联想”
联想就是横向的建立联系。许多人常误以为创新就是原创,但事实上,把过去不放在一起的东西放在一起,往往就能产生创新。这种创新的新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一度被认为彼此对立的关系,现在正日益演变成互补、甚至是共生的关系。这也再次说明了创新的事业是合作的事业,而非竞争的事业。因此,重新排列组合就是创新。在新型的商业模式中,那些大牌的原创产品只占10%~20%,其余80%~90%都是靠“整合”实现创新的。
3.“镶嵌”或“嵌入”
把现有产品“嵌入”相应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产生创新。以传媒产品来说,电视绝对是嵌入人们的生活的,它早就占领了客厅或者居室,日报和杂志也嵌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镶嵌”是带有方向性的,它不改变产品本身的功能,却改变产品的用途,譬如冰箱是走向客厅,还是走向汽车(汽车冰箱)?这就代表了产品用途的改变。
4.“简单”
与许多企业崇尚功能越来越复杂相反,“简单”势必成为一种趋势。所谓的“傻瓜式产品”因为变得越来越简单,反而在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最显著的一个例子,就是谷歌,它简单得有些不可思议,甚至令人产生质疑,而实际上“简单”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面临的不是信息越来越少,而是无用的信息在干扰着我们的注意力,因此,“简单”的实质是在删除无用的功能或信息,使得产品的功能变得一目了然。
5.“缩小”
当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东西发挥超出我们预期的功能时,我们往往会感到惊讶,并常常发出“这小东西居然这么有用”的感叹。把东西做小一点,不见得能把它们变得更好,但是面对小东西,我们通常比较宽宏大量,大东西让人肃然起敬,小东西却让人怜惜,东西越小,一旦出了什么差错,我们就越不会计较。科技正在缩小一切。60年前,重约3万公斤、占用约170平方米的电脑所具备的计算能力,现在可以通过小到指甲十分之一大小的金属片来完成。集成电路已成为当今各种复杂电子装置的核心,让我们可以把非常复杂的功能压缩到极小的空间。
6.“隐藏”
音响以及影视设备遥控器上的一大堆按钮把人搞得头昏脑胀,这曾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复杂化的案例。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一种通行的解决办法,就是把较少用到的功能键隐藏起来。当下最佳的隐藏范例当属现在的电脑界面。界面上方的选项表,隐藏了各种应用功能,而且随着电脑运算能力增强,这些选项似乎不断增加,但电脑拥有无穷的隐藏办法,使得电脑屏幕可以不断缩小。而在手机、微波炉,乃至每一种电器上,隐藏庞杂功能的力量更是无所不在。
曾经的头号创新手段——科学技术,已经沦落为了配角或纯粹意义上的技术。之所以没有把“提高质量、改善效率”等列为创新的范畴,是因为这些只属于工业时代、而不属于知识时代。我们必须牢记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的忠告:“又酷又新的产品不能带来可观利润,那不是创新,只是艺术”。
编 辑 方若凡
工程排序 第6篇
记者:首先请您结合集团公司的情况谈谈信息化建设对勘察设计行业的重要性。
姚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指为了管理的提升而进行的一系列软硬件系统的搭建、推广、应用与维护升级等工作。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深,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关乎企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我们行业里的企业也都在搞信息化建设,大家对信息化工作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也各有千秋。
信息化建设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平台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工作和管理落地的必要环节,对现实管理意义重大,也是落地式管理咨询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实,“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信息化企业……”表面上看只是语序的颠倒,实则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把“信息化”放在怎样的高度、摆在什么地位决定了企业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企业信息化着眼于IT为企业服务;而信息化企业则更多是围绕着为客户创造价值进行信息化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信息化到底是为谁服务?其实,客户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因此,信息化需要着眼于企业的根本、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核心价值的提升。
我们集团的信息化建设起步比较早,1998年集团成立之初就已经开始部署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了,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在国资委对央企信息化测评中连续两年的排名分别是第十九和第十二,跻身于A级行列(信息化建设测评A级是从第一名排到第十七名)。我们企业的宗旨是在符合法规要求的基础上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只要客户有新的需求,我们的服务就会动态跟进,系统就应不断完善,知识就要不断积累,因此,我们的信息化工作也就没有止境。
作为国有企业,我们身兼三个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那么我们集团发展就有明确的定位——立足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跨国经营是我们集团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实现跨国经营的方式我们就要考虑国际客户的需求,思考集团的国际布局,设计模式必须国际化,对于信息化工作来说也就是要实现从IT到B.T.的转变。目前,我们集团有超过一半的发电工程是为国外业主提供设计服务和建设管理。按照国际工程管理的要求,需要我们从过去的平面设计转变为三维设计,向顾客提供精确设计、精确采购、精确建造和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全面满足客户的要求。此外,建设覆盖各种业务和项目全过程的信息系统是实现企业跨国经营的理想平台,可以让设计人员异地协同工作,让工程管理人员“穿越时空”,在地球的这一端可以洞悉在非洲某个国家的工程实施的全过程,甚至可以跟踪到当地工人安装一个零部件的微小细节。
记者:请您谈谈从IT到B.T.的进化。
姚强:从IT进化到B.T.,可以阐明业务就是技术、技术就是业务这一事实。
虽然,近几年才有人正式提出了B.T.的概念,但IBM、HP、Cisco、HSBC等一些先进的IT领袖型企业早已提出了类似的思想。根据这些企业的表述,B.T.就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就是企业尽可能多的业务,尤其是核心业务通过应用软件系统实现运行,就是信息的生命周期管理。而实现B.T.的目的就是产生业务绩效。所以在B.T.的概念下,IT必须用业务来衡量它的产出,就是说必须在业务层面上体现出降低成本、提升收益和减少风险。
B.T.彻底颠覆了IT的传统运作模式,过去我们做一个工程就像是分蛋糕,每个人切一块做完了再去拼接。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依赖,离了谁都不行。从IT到B.T.我们的业务模式就转变成了同心圆式的协作模式,掌握了核心技术也就占据了核心地位。外围技术就是你需要的一把螺丝刀,可以找任何愿意合作的企业去做。而企业的核心技术是不可复制的,因为这都是固化在企业内部的东西。一流企业的竞争就是平台的竞争,如果把企业比做一个人,他的IQ(智商)、EQ(情商)和TQ (技商) 都是别人拿不走的,他人虽然可以效仿,但很难掌握精髓。
说到精髓,我集团的战略目标可以用1、2、3、4、5、6来概括。1.一体化解决方案:基于IT平台的一体化解决方案;2.两个价值: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3.三个再造:业务再造、企业再造、员工再造;4.新技术运行体系的四个阶段;工程定制、工艺设计、布置设计、详图设计。5.五维环境:依托三维设计,把管道设计到20毫米级,图纸量增加了近十倍,大大方便了工厂化制作和现场施工,材料精确度有了质的提升;6.涵盖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六个环节:项目策划、设计、采购、施工、调试、运行。
实施以上战略目标无需搞什么人海战,只要建立起完善的专家支持系统与人才培养系统,所有问题就可以“一键”搞定。集团公司的“核心人员”反映着企业的知识体系,他们掌握着公司的IQ、EQ乃至TQ,也就引领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向B.T.的蜕变究其实质还是在先进IT系统环境下用人的哲学。
记者:既然提到了哲学,请您从哲学的角度阐释一下B.T.?
姚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是可以思维的动物。工业革命带来了广泛的社会化分工,在延伸人的肢体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的异化。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深刻的论述。IT技术迅猛发展,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第一次突破性地拓展了人的智能。理论上讲,凡是人类左脑能够完成的工作都可以交由以网络为基础的PC来完成。这就为人类真正回归为“人”创造了一种可能,使之更加专注于创新、抽象、情感……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人本的回归,人类要驾驭IT而不是被IT驱使,这个过程就是B.T.的蜕变过程。
IT向B.T.的转化,B.T.概念的出现,给IT的发展一个新的生命,是一个本质的提升。IT不应该再被视为一种外在于业务的东西,IT应该就是业务本身,是本体的东西。投资IT就是投资业务本身,投资IT就是要形成业务的核心能力。B.T.模式使得IT的作用退居到次要和从属地位,在整个业务模式中IT只是必要的工具,这就从根源上颠覆了笛卡尔的“两分法”。我们很早就瞄准了“笛卡尔”,只有从“两分法”的信息技术思想中退出来,才能实现从设计系统集成到集成系统设计的升级,前者改变的是手段,后者改变的是自身。
段永朝的文章对“信息技术思想困境的根源”做了深度的剖析。文章里说,秉持笛卡尔“两分法”的信息技术思想,将在未来互联网向纵深发展中遭遇质疑。如果不了解这种思想根源所面临的巨大困境,我们将从思想上失去互联网。从思想上失去互联网的结果是,我们的命运将降格为可以任意编码的任何玩意儿——或许会很“繁荣”,但没有灵魂。
在“传统空间”里,人们往往按照“是非有无”的逻辑来看待世界,因为它是秉持笛卡尔的“两分法”而来的。这无形中抹杀了黑白之间的色彩缤纷,行将把人类的思维“盗”成没有意义的空壳。在“符号空间”里大量的个体碎片交错聚居,它们貌似按照各自的方式存在,但共存的代价就是在相互激荡中纠结成琐碎且不易梳理的“裙带关系”。
被笛卡尔“两分法”简化的现实世界在“符号”空间里转录成了纷繁芜杂的新图样,在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图样里,很难把某一局部的“斑点”还原为某个笛卡尔式的“独立的我”——“我”,只存在于符号的片断之中。这种碎片化的“小我”带来的困惑就是无法与现实中的“大我”完成一对一的“替换”。
法国哲学学会前会长雅克·敦德(Jacques D’Hondt)在一篇评述笛卡尔的文章中说,“我们的科学哲学也许还不十分完善,但是我们知道二十一世纪的认识论将不是笛卡尔式的。我们已经形成了另一种生活经验,形成了另一些思想英雄。”到那时我们将会在虚拟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完整的“人像”。在没有笛卡尔主宰的未来,我们将从逻辑层面的“对与错”、“是与非”中解脱出来,无需借用“理性地同意”来达成一致,我们完全可以求同存异保持自己的个性。没有什么普遍的准则可以为我们担保“同意的逻辑”在虚拟空间里继续有效,如此我们才能够真正夺回主宰世界的话语权,成为真正有思想有灵魂的个体。
TIPS
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产业
B.T. (Business Technology) 业务技术
IQ (Intelligence Quotient) 智商
EQ (Emotional Quotient) 情商
TQ (Technology Quotient) 技商
后记:
虽然主管集团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与市场经营, 但对姚总而言早已是驾轻就熟, 他自称是“闲人”。姚总很健谈, 从专业到经济, 从经济到哲学……记者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思维。姚总说闲暇的时候他喜欢看书, 只要是感兴趣的书都会看。他还向记者推荐了《经济杀手》和《领导平台》两本书。如此看来, 他“闲”得有道理。在集团博客群键入“一苇航之”, 4万的点击量足以证明姚总其实是个“大忙人”。这一“闲”一“忙”, 颇有四两拨千斤之意。
“墨守陈规”是一种处世哲学, 但默认的未必是合理的,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如果一切能“一键”搞定何必在笛卡尔的“对错是非”中作茧自缚?从IT到B.T.改变的不止是字符的基因排序, 它引发的是根本性转变。字符的“转基因”工程开启的是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 勘察设计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将会更上层楼!
一种新的排序算法——端点排序算法 第7篇
排序(Sorting),就是将杂乱无章的数据,通过一定的方法按特定顺序排列的过程。由于排序是计算机科学中一项复杂而重要的技术,无论在系统软件还是在应用软件中使用频率都很高,有资料表明,在一些商用计算机上,用在排序上的CPU 时间达到20%~60%。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需要对所收集到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处理,这些数据处理中经常用到的核心运算就是排序。例如图书管理员将书籍按照编号排序放置在书架上,方便读者查找; 计算机的资源管理器可以选择按名称、大小、类型等来排列图标。排序已被广泛应用在几乎所有的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算法描述与分析
对于一组无序数列而言,必有其最大和最小值,端点排序(假设按升序排列)是首先把序列中的最小值与最大值找出来,把最小值与数列第一个值交换,把最大值与数列最后一个值交换。然后把两端之间数列中的最小值与最大值找出,并分别与本次所要排序数列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数据交换。依此类推,直到数列的中间。
假设原有无序数列存放有N个数据,如图1所示。则第1次把此N个数的最小值MIN(N)和最大值MAX(N)找出,把MIN(N)与第1个数交换,把MAX(N)与第N个数交换,如图2所示。然后把剩下中间N-2个数的最小值MIN(N-2)和最大值MAX(N-2)找出,并分别与原数列的第2个数和第N-1个数相交换,之后以此类推。若N为偶数,则要进行N/2次,若N为奇数则要进行(N-1)/2次。
端点排序算法:
设待排序数据存储于数组a[N]。
2实验结果
表1是对冒泡排序、端点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用C语言在Core 2.2G上做的一个比较。表中是用冒泡排序、端点排序、选择排序处理100个、1 000个、10 000个、100 000个随机数据(由RAND函数产生)所用的时间,每一个时间值是测试20次的平均值,单位为μs。
3结语
实验表明,端点排队序算法实现的端点排序算法速度明显优于冒泡排序算法,在数据个数较多的情况下优于选择排序。
摘要:提出了一种新的排序算法:端点排序算法。其方法为:依次找出数据总数为N的数列最小和最大值,把二者放在本次所排数列的两端,再把剩余两端之间的数据总数为N-2的数列的最小值和最大值找出,放在此数列的两端,依此类推,直至数列中间,实现整个数组的排序。实验表明,该算法具有与冒泡排序更快的性能。在数据个数较多的情况下优于选择排序。
关键词:排序算法,端点排序算法,冒泡排序算法,选择排序算法
参考文献
[1]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CORMEN T H,LEISERSON C E,RIVEST R L,et al.算法导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王晓东.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4]周建钦.超快速排序[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42(29):41-42.
[5]王永刚.排序算法综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29(7):1-6.
[6]淦艳,杨有.五种排序算法的性能分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29(3):45-50.
[7]陶冶.开发自己的剖分软件以辅助性能测试[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7(7):42-44.
[8]兰超.冒泡排序算法的优化[J].兵工自动化,2006(12):50-52.
[9]李宝艳,马英红.排序算法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8):424-456.
工程排序 第8篇
() 小河里, 连一片薄冰也找不到了。
() 几只鸭子跳进水里, 快活地游来游去。
() 冬天过去了, 微风悄悄地送来了春天。
() 水漫漫地流着。
() 微风吹来, 水面泛起鱼鳞似的波纹。
这类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的练习题中是很常见, 在我班中类似于这样的问题错误率很高。这一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通过怎样的有效方法才能提高学生在练习中的排序效率呢?首先, 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教会学生怎么学;其次,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入手思考教师应怎么教;最后, 在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的基础上教给学生怎么解。
一、怎么学
排序题, 要求学生将一组错乱的句子进行排序, 使其意思通顺。从题目分析中可以看出, 命题者设立这种题型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也考查其综合概括能力。因此, 在做这种题的时候, 找出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至为重要。学生始终要记住, 这些句子已经成形, 是一段完整的文章, 只是命题者故意将次序打乱罢了。一篇完整的段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肯定遵循着一定的章法, 或者是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或者是时间顺序等等。那么要做的就是通读这些选项, 明确整篇段落的大致结构, 然后结合细节将这些句子归位。首先要掌握各句的大意, 掌握了各句大意整篇段落大概在叙述什么也就清楚了, 也就能分析出这篇段落整体的一个脉络;接着选中第一句根据文章脉络顺藤摸瓜, 看看与之相契合的是哪句;然后根据选好的句子再继续选择下面的句子。每选出一个句子, 就是往前进的方向走了一步, 就好像拼图一样, 每拼出一块就为下一块打下了基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 要充分利用一些表示逻辑关系的细节, 如一些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 字里行间的意思等等。从整体出发, 抓住细节, 最后回到整体, 这样就是一个合理的轮回。
二、怎样教
(一) 以有趣的游戏代替枯燥的讲解
拼图游戏是2岁的婴儿都能玩的。记得有一次2岁的儿子在翻《婴儿画报》, 其中有一幅“小熊做馒头”的连环画, 反面画了虚线。儿子饶有兴趣地看着, 过了一会儿, 我用剪刀沿着虚线将图剪成了若干个小片。儿子每拿一张都津津有味地说着上面的内容, 后来我问:“宝宝你能像刚才那样拼回去吗?”接到指令后他开始动手了……几分钟后。他兴高采烈的拿着拼好的图给我看。我惊奇的发现虽然拼的和原来的不一样但却有他的道理。看到这一幕我突然有了灵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将各种各样的排序题设计成拼图卡片加以训练。
游戏教学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 他们不再感到语文学科是无味的, 他们感到语文课上“我能说”、“我能演”、“我会做”、“我会玩”、“我能想象出来”……他们是学习的主人, 特别是一些学困生, 既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又能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种学习是一种娱乐。孩子们在游戏时, 进行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兴奋;用语言表达时, 进行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兴奋。这样大脑两半球同时兴奋, 就可以大大挖掘大脑潜在的力量;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语言, 不会感到疲劳。在这种环境气氛中, 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自主表达, 所带来的是欢乐, 是兴趣, 更是自信和“我要学”。
游戏教学能把基本的教学过程和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到的快乐情感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任务和内容通过多样化游戏活动表现出来, 这就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 为他们的认知提供了阶梯, 为孩子们不同的爱好、特长及其他潜力的表现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对学生进行枯燥的、重复的讲解。特别对这样的排序题而言很多时候就靠老师空口白牙的说几乎是说不清楚的, 实验证明, 游戏教学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
(二)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排序效率的前提, 没有良好的阅读就无法明确各个句子所表达的含义。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指的是在教师知指导下, 学生主动进行阅读实践, 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课中, 阅读教学占用的课时最多, 我们在阅读教学上投入的精力也最大。阅读教学的质量,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的能否圆满实现, 教学要求能否全面达到, 关系到语文教学的全局。
第一, 初级阶段:
当小学生学会一定数量的字词开始阅读时, 他们便会调集记忆中分散着的记忆和表象, 按照课文中的语序重新组合起来, 通过自己的一些方法来理解文章 (如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 。当他们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这一方法时, 他们就具有了自己读懂这一类或水平相当的文章的能力, 从而形成了初步阅读能力。但是, 往往有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拿到一篇文章, 不知道该如何去阅读, 甚至根本就不喜欢读;或者读了一篇文章, 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针对这些情况, 教师可以这样处理。
1.画一画, 感受阅读的乐趣
在我们小学阶段, 要接触多种多样的课程, 每一门课程都有其无穷乐趣。艺术课上, 我们以声传情, 以画表情;体育课上, 我们洒脱运动, 放松心情;科学课上, 我们动手实践, 探索真知……那么, 语文课上, 阅读的乐趣又在哪里呢?阅读的乐趣在于品味词句、体会感情、陶冶情操、丰富人生。但是事实上, 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这些乐趣的。传统单一的阅读方式, 被动接受的阅读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阅读乐趣的产生, 也使得语文课变得索然无味。如果在阅读时, 我们能调动多种感官, 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议一议, 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 那就会激发学习兴趣, 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在阅读中动手绘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边读边画不仅可以激发兴趣, 加深理解, 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受到美好品格的熏陶, 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读书、品味词句的好习惯。在读和画的过程中, 我们通过品味词句, 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了直观的图画, 用图画形象地表现出了阅读中的感悟,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把图画带入课堂帮助阅读是多么有趣啊!
2.借助插图, 读懂文章内容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 几乎每篇都配有插图, 插图往往展示课文的主要内容, 蕴含极为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如果能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 就可以挖掘有利于提升学生情感的资源。如, 帮助学生认识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等, 可谓一举多得。
3.展开想象, 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强烈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我们在阅读时, 如果能够展开丰富的想象, 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感受文章的优美之处, 而且可以培养想象能力, 为智慧的形成奠定基础。通过想象, 我们感受到了文章的优美意境。这时, 我们还可以根据想象的内容把它画出来。这样, 在画中想, 在想中画, 文章的意境就会更加形象地表现出来。
第二, 提高阶段: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 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 尝试去了解”;“不待老师讲解, 学生自能读文;不待老师评点, 学生自能作文”。这就是说:学生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会阅读。那么, 如何才叫“自能读文”呢?
1.抓住题眼, 理清顺序
我们在进行阅读时, 经常会发现许多文章的题目饱含深意, 会对学习文章产生极大影响, 而其深意往往体现在一些被称为“题眼”的字词中。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的题眼是“痛”这个字。有时候, 抓住题眼来阅读文章, 对于我们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理清文章叙述顺序很有帮助。围绕题眼来学习文章, 可以使学生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同时, 很好地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抓住题眼来进行讨论交流, 理清顺序, 这样的阅读方法对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也会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 为更进一步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会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品质, 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思考的过程。学会了质疑, 就学会了思考, 学会了阅读, 学会了学习。同时, 质疑中还蕴含着创新的萌芽, 它能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 使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在求知中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阅读时, 认真思考、积极质疑, 把提出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讨, 亲自参与, 合作释疑, 还可以培养大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他人合作的精神。
3.说出自己的感受
古人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说作者是有了情思再有文辞, 而读者是先看了文辞再体会到情思。但不管怎样, 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因此, 我们在阅读文章时, 找出感人的句子, 把对语言的品析和情感的体味联系起来, 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 说出自己的喜好、憎恶、同情、怜悯等心理感受。这样, 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而且能帮助我们把文章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富有逻辑性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排序效率的基础。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人们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技能。虽然有遗传基因或脑部构造异常而存在着语言表达能力优势或语言表达能力残缺。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每个人的主客观条件、花费时间和学习需求的不同, 我们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快慢和高低也是不同的。
要想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成为语言天才, 还应具有以下五大能力。
1.听的能力
听是说的基础。要想会说, 首先应养成爱听、多听、会听的好习惯, 如多听新闻、听演讲、听别人说话等, 这样就可以获取大量、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大脑的整合、提炼, 就会形成语言智慧的丰富源泉。为提高说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看的能力
多看可以为多说提供素材和示范。可以通过看电影、书报、电视中语言交谈多的节目, 还可以看现实生活中各种生动而感人的场景, 名人名著等。这样一方面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 另一方面又可以让你学会安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语言表达。
3.背的能力
背诵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它不但可以强化记忆, 还能训练人们形成良好的语感。多背诗词、格言、谚语等, 它们的内涵丰富、文字优美。背的多了, 不仅会在情感上受到滋润、熏陶, 还可以慢慢形成自己正确而生动的语言表达。
4.想的能力
想是让思维条理化的必由之路。在现实生活中,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会说, 而是不会想, 想不明白从哪里开始说也就说不清楚。在说一件事、介绍一个人之前, 就应认真想想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 想一想人物的外貌、特征等。有了比较条理化的思维, 才会让自己的语言更加条理化, 更富有逻辑性, 听的人才能听的清楚, 听的明白。
5.说的能力
说是语言表达能力的最高体现, 也是语言表达的最终表现形式。只有多说, 语言表达能力才会迅速提高。
三、怎么解
(一) 解题步骤
第一步:阅读已经固定的句子。如:文章的中心句、表示事件起因的句子……通过阅读这些句子就可以得知整个段落的大意, 注意将已经确定的选项先标出, 防止引起不必要的混乱;如果固定句子没有类似于这样的句子, 那么就要阅读各选项后选出第一句, 然后结合已知句子来确定全文大意和大致结构。
第二步:阅读选项, 并明确每个句子的大概意思, 从而明确整个段落的大致内容, 了解各个句子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三步:确定语篇模式, 排列各个句子的顺序;
第四步:把自己已经选好的顺序连起来读一读检查答案是否合理。
从题中可以看出, 基本的做题方法就是“顺藤摸瓜”, 这也是排序题一般采取的手段。一开始从判断出的第一句出发, 根据第一句的信息来推断接下来的句子应该讲述内容的, 然后从各个句子中筛选、判断。筛选出来以后再根据细节进行检查。接着根据已经选出的句子再推断下一个句子, 如此一步步完成排序。
(二) 解题方法
1.文章结构解题法
小学阶段的排序题多以叙事类文章为主, 弄清楚这些文章的结构自然在选择答案时就简单了许多:
A.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此类文章一般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六大部分组成, 那么文章的第一句应该是事情的起因, 接下来就是具体的经过, 最后才是结果。
B.按时间顺序写的文章:此类文章, 一般都有明确的表示时间的词, 学生可以根据表示时间的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C.按方位顺序写的文章:此类文章与按时间顺序写的文章有些类同, 它有表示方位的词
D.按总分关系写的文章:
2.段落主旨解题法
A.段落的主旨句一般是段落的中心句;一般都出现在段落的开头。能准确的找到中心句也就能顺藤摸瓜依次排序。
B.如果主旨句出现在段落的末尾, 一般是对整个段落的总结, 也称总结句。能找到总结句就能明白整个段落的意思, 学生可以根据短文意思进行排序。
3.复现关系解题法
复现, 是保证文章前后衔接而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 即在文章上下文不同的位置对同一个内容进行重复描述, 从而使得同样的意思在文章不同的地方重复出现。当学生对某一选项不确定时, 可以将这一选项放入各个不同的位置进行复现, 通过反复的复现选择一个比较合理的位置。
摘要:排序题是考查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的练习,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利用顺藤摸瓜式的解题方法加以解决。想要提高学生在练习中排序效率,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浅析排序算法 第9篇
关键词:排序,冒泡算法,插入排序,快速排序,选择排序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 技术越来越成熟, 计算机硬件以及存储设备具有局限性, 提供计算机的效率成了程序员特别关注的一方向, 其中排序就是其中之一。如何能在最短时间, 在最节省内存的情况下, 使呈任意序列的数据元素, 在最快的时间得到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序列, 是程序员一直研究的问题。
本文主要是简单的讲述一下排序的几种算法, 冒泡排序, 插入排序, 快速排序, 选择排序。
2 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 是一种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较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走访过要排序的数列, 一次比较两个元素, 如果他们的顺序错误就把他们交换过来。走访数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 也就是说该数列已经排序完成。
算法用C语言的实现如下:
3 插入排序
插入排序的思路简要的描述是:将序列的元素分作有序和无序两类, 然后在保持前一类有序的前提下, 通过迭代将后一类元素逐一插至前一类中的适当位置。
插入排序有直接插入排序, 折半插入排序, 2-路插入排序和希尔排序。这里仅给出直接插入排序的实现。
算法用C++语言的实现如下:
4 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的基本思想是, 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记录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 其中一部分记录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小, 则可分为对这两部分继续进行排序, 已达到整个序列有序。
算法用C语言的实现如下:
int Quick Sock (int*a, int Left, int Right) //算法的核心
5 选择排序
选择排序的基本思想是, 每一趟从待排序的数据元素中选出最小 (或最大) 的一个元素, 顺序放在已排好序的数列的最后, 直到全部待排序的数据元素排完。
算法用C语言的实现如下:
6 对比各种排序
参考文献
[1]严蔚敏, 吴伟民, 编著.数据结构 (C语言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年5月.
[2]邓俊辉, 编著.数据结构 (C++语言版) (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年10月.
[3]Mark Allen Weiss, 著.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C语言描述.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年10月.
明星台历排序有玄机 第10篇
天娱台历:李宇春站最前,张杰、魏晨紧随其后
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选秀节目推出了一大批年轻歌手,与之合作的天娱传媒储备了大量艺人,他们每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为艺人拍宣传照。而制作台历也给了这些照片用武之地。
2013年,天娱传媒的艺人已近百位,要分配到十二个月中相当困难,于是就把台历的12个月份分开,7到10天印一张,制作50多页的超厚台历。封面彰显明星地位,站在最前面的是李宇春,紧随其后的是张杰和魏晨。天娱传媒工作人员介绍:“2014年的台历加入新出炉的‘快男’。”
TVB台历:艺人搭配、出场顺序,暗藏“宫心计”
提起娱乐圈每年出台历,香港无线电视台(TVB)年年不落。从艺人能否上照,到男女艺人的搭配,到照片的座次排位,不用说话,往那儿一站就是劇情精彩的好戏。
TVB2014年台历中,打头阵的1月之星是当红小生和花旦,黄宗泽、吴卓羲、钟嘉欣与黄翠如等一起骑自行车向前冲,其中钟嘉欣最抢眼。5月台历网球照中,亮眼的是昔日绯闻男女郑嘉颖与佘诗曼。6月“重头戏”是足球,但也被网友评价为最有趣的PS:曾志伟比陈百祥高?腿比郑丹瑞还要长?
日前记者联系上香港TVB外事总监曾醒明,原来2014年台历主打运动风,是因为TVB获得2014年巴西世界杯独家直播权,“为了推高体育盛事制造气氛,才集合众明星力量,以运动作为2014年月历主题。”
快速排序算法的优化 第11篇
关键词:快速排序,记录移动
快速排序是对起泡排序的一种改进, 在时间、空间复杂度同数量级的排序方法中, 其平均性能最优。其基本思想是, 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记录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 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小, 则可分别对这两部分记录继续进行排序, 以达到整个序列有序。
1 快速排序算法实现
1.1 一趟快速排序算法实现
假设待排序的序列为{L.r[s], L.r[s+1], , L r[t]}, 首先任意选取一个记录 (通常可选第一个记录L.r[s]) 作为枢轴 (或支点) (pivot) , 然后按下述原则重新排列其余记录:将所有关键字较它小的记录都安置在它的位置之前, 将所有关键字较它大的记录都安置在它的位置之后。由此可以将该”枢轴”记录最后所落得位置i作分界线, 将序列{L.r[s], , L.r[t]}分割成两个子序列{L.r[s], L.r[s+1], , L.r[i-1]}和{L.r[i+1], L.r[i+2], , L.r[t]}。这个过程称做一趟快速排序 (或一次划分) 。
一趟快速排序的具体做法是:附设两个指针low和high, 他们的初值分别为low和high, 设枢轴记录的关键字为pivotkey, 则首先从high所指位置向前搜索找到第一个关键字小于pivotkey的记录和枢轴记录互相交换, 然后从low所指位置起向后搜索, 找到第一个关键字大于pivotkey的记录和枢轴记录互相交换, 重复这两步直至low=high为止。其算法如下:
1.2 递归形式的快速排序算法
通过对一次划分所得的两个子序列递归排序, 得到原序列的排序
算法实现如下:
2 对一趟排序算法的优化
由上述算法知, 在进行一次记录交换时, 需要3次记录移动 (赋值) 的操作。而在实际上, 在排序过程中对枢轴记录的赋值是多余的。因为在排序过程中, 当low>=high时确定枢轴位置即可。因此可以将枢轴记录暂存, 当一趟排序结束时才将枢轴记录移动到正确位置。此外, 可以将指针的单向移动改为双向移动, 即:low指针从开始位置向后搜索, 直到遇到第一个大于pivotkey的记录;high指针从开始位置向前搜索, 直到遇到第一个小于pivotkey的记录, 然后交换low和high指针对应的记录。
算法实现如下:
对比可知:优化后的一趟排序算法不必对枢轴重复赋值
3 过程事例
如图1图2所示。
4 结束语
本文从快速排序算法的记录移动过程入手, 针对一趟快速排序的枢轴移动赋值进行优化, 并且将指针的单向移动改为双向移动, 使得排序过程更加清楚。
参考文献
[1]严蔚敏, 吴伟民.数据结构 (C语言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