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行为范文(精选12篇)
个体行为 第1篇
一、构成个体恐怖犯罪的个体条件
个体恐怖犯罪其主体是单一的, 行为结果是恐怖的, 所以叫个体恐怖犯罪。他不像恐怖主义犯罪的有组织性, 个体恐怖犯罪案件中, 犯罪人几乎都是一个人作案, 没有什么犯罪团伙。这里强调的一点是恐怖组织的成员不是在组织支配下而是在个人意志支配下实施恐怖行为的犯罪活动, 应认定为个体恐怖犯罪, 或者成员脱离恐怖主义犯罪后所实施的符合个体恐怖主义成立的条件的行为, 所以它应归为个体恐怖犯罪。个体恐怖主义犯罪中的个体并不一定指的是弱势群体, 如果这么界定, 势必会遗漏“中势群体 (工薪阶层) ”, 那么就会缩小犯罪圈。构成个体恐怖犯罪的个体条件如下:
(一) 犯罪人心理上具有相对剥夺感
纵观近几年大大小小的个体恐怖犯罪案件可以发现, 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前大多处于长时间的失意、悲观等, 各种负面情绪长期积累导致犯罪人产生相对剥夺感, 再加上种种生活、感情等的不得志, 最终导致犯罪的发生。美国有学者通过调查, 认为犯罪行为人大多是因为要求更高标准的生活和学习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贫困而无法达到,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导致他们走向犯罪的道路。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个体恐怖犯罪案中犯罪人的心理状态主要有:生活贫困, 对政府、社会、家庭不满, 欲望得不到满足, 心理落差大等等这些都是相对剥夺感心态的表现。
(二) 犯罪人推卸自身责任
犯罪人把自己心里的不平衡感认为是他人或者社会造成的, 他们一般认为这个社会政治腐败、社会阶级化严重, 把自己生活、感情、经济上的不平衡归因为他人、社会或者是政府, 进而对他人、社会、政府产生不满和仇恨, 再加上相对剥夺感, 犯罪人心理上就会失衡, 从而导致犯罪。
(三) 不平衡心态得不到缓解
犯罪行为人大多是在生活、感情等方面遇到困难, 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种局面, 但是现实却是, 他们努力了, 情况还是没得到缓解, 导致他们把生活挫折和各种压力迁怒于社会和他人。从而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 最终酿成报复社会的恐怖犯罪行为。这种方式叫做“挫折-应对”机制, 此类机制的特征是对挫折的应对能力比较差, 面对挫折容易采用极端手段来解决。
二、个体恐怖犯罪的特征
(一) 犯罪性质的恐怖性
(二) 犯罪动机的非政治性
(三) 犯罪对象不确定性
(四) 犯罪手段的暴力性
一般情况下, 恐怖活动犯罪多数具有暴力行为。暴力是一种使用强制性的手段侵害他人身、精神和财产的行为, 它是恐怖犯罪最常用的手段。人们在这种暴力威胁下往往会产生恐怖害怕的心理。通常, 恐怖活动都是以伤害人身或者财产来达到制造恐慌的目的。个体恐怖犯罪具有极严重的暴力性, 而且这种暴力不仅限于体力, 他们制造暴力的形式多样, 比如弹药、武器等暴力性工具, 更有甚者, 使用现代化的化学武器, 如:神经性毒气、助燃气、放射性物质、病菌、病毒等等这些对人体有超强危害性的物质。目前我国境内个体恐怖活动犯罪主要使用枪、刀、爆炸物等通过杀人、绑架、投毒等方式, 给不特定的人群造成重大伤害和威胁, 给社会制造恐怖气氛, 扰乱社会秩序和人民正常的生活。
三、个体恐怖犯罪的预防措施
(一) 完善法制建设
首先, 我国政府应该统一、澄清、明确恐怖主义、恐怖活动、个体恐怖活动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以便相关部门准确的定罪处罚;其次, 在法律模式上, 对个体恐怖犯罪活动行为罪单独加以规定, 不能以普通的刑事犯罪案件来处罚;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个体恐怖犯罪行为人因为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其犯罪行为的处罚方式而从轻处罚或者逃脱处罚的情况。
(二) 完善社会机制, 解决民生问题
进入21世纪, 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 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矛盾和问题。这种经济和社会体制导致我国两极分化、贫富差距严重, 使人们心理上产生各种负担和压力, 这种情况长期得不到缓和就会产生社会矛盾。所以我国当前要重点完善社会分配, 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 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使人们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补助力度, 避免因贫困、失落造成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三) 提高公安机关的办事效率
公安机关要加强日常实战演练,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队伍快速反应能力。一方面加强应急预案的修订, 细化工作流程, 提高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坚持快速反应, 对已经发生的案件, 公安机关要及时进行追捕, 认真做好现场勘查、调查访问和审讯等工作。同时做好对受伤人员的抢救工作, 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
四、结语
《国际反恐公约》中指出, 各国的反恐行动, 可以根据本国国情在不违背《国际反恐公约》的基础上独立立法。近几年, 随着个体恐怖活动犯罪的增加, 我国要完善个体恐怖犯罪的立法制度, 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从根本上消除个人恐怖犯罪的隐患, 还社会一片安详。
摘要:近几年, 个体犯罪成为我国突出的犯罪类型, 这种个体极端暴力行为, 对社会危害性极大, 后果非常严重。个体恐怖主义犯罪与恐怖主义犯罪和刑事犯罪的特点是不同的, 个体恐怖主义犯罪不像恐怖主义那样有组织、有针对对象, 也不像刑事犯罪那样有明确目的, 它的犯罪特征是:目的的非政治性, 行为的恐怖性, 犯罪对象无针对性, 犯罪主体无组织性。他的形成有深刻的社会因素和复杂的个体因素, 它的社会形象极其恶劣。现在我国对这种犯罪行为界定还很模糊, 需要国家政府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 预防个体犯罪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个体,恐怖,犯罪行为
参考文献
[1]石艳芳.关于个体恐怖犯罪的界定——以48起典型案例为切入点[J].理论探索, 2013 (4) :117-120.
针对幼儿个体差异 实施教育行为 第2篇
从事幼教工作二十余年来,有许许多多教育感受让我常常夜不能眛,食不知味,促使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而其中如何针对幼儿个体差异实施教育行为的研究最令人难忘,本文对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正视幼儿的个体差异
新《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众所周知,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顺序和阶段性的,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不同的个体来讲,人的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是有差异的,这点在幼儿身心发展中尤为突出。个体差异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存在,每个幼儿成长与发展的速度、需要、兴趣、学习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每个幼儿具有各异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每个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的家庭的影响,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各不相同。“千人千性格,万人万脾气”,这句民间流传的俗语,道出了人们对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的认同。
但在现实幼儿教育中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都存在着忽视幼儿个体差异的现象。不能认识到幼儿这种差异的存在,就会在幼儿教育中出现差错,严重者将影响幼儿正常健康的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幼儿的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老师和家长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不仅要承认幼儿的年龄特点,而且要承认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善于观察、了解个体差异 要想尊重个体差异,首先就要观察了解孩子。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肯定见过太多太多这样的场景:有的幼儿在涂色时将颜色涂到自己的衣服上;别人都在合作进行构建活动,偏有两个孩子不愿意同别人合作„„这些现象是不是很熟悉?也正是因为熟悉,使得我们常常忽视这些现象的存在,所以 “关注幼儿”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关注每一名幼儿。那么在工作中应怎样去做呢?
1、细心观察,认真记录,解读每一名幼儿。
观察是了解幼儿最有效的方法,常用的观察方法有客观观察、向家长了解、询问幼儿、分析幼儿作品等,这些方法大家都在用。我认为在了解幼儿这个环节中,教师不应是被动的、幼儿发生了什么才了解什么。而应是主动的,通过丰富的活动和环境来创造机会和条件,使幼儿的个体差异得以充分的表现。在观察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在观察前观察者一定要做好准备,目的要明确,并制订好观察计划。②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不要干扰幼儿。只有在自然状态下幼儿的表现才是最真实的。③认真做好记录,观察记录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要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要详细、准确、客观。④观察应排除偶然性,应在较长时间内系统地反复进行。由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不稳定性,其行为往往表现出偶然性,因此对学前儿童的观察要反复多次进行。
观察幼儿的方法很多,关键是教师是否真的想了解幼儿。关注每个孩子每个细节的表现,是一种意识、一种习惯,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培养,逐步形成,它没有捷径可言。
2、认真分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其实观察幼儿的表现并不难,难的是怎样去分析幼儿的表现。好的教育是适宜的教育,这必须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在传统的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不需要读懂孩子,以不变的方法应对万变的孩子,达到不变的标准。《纲要》中提出“尊重个体差异,促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只有深刻解读幼儿,了解幼儿行为、语言背后的想法和感受,发现他们真正的需求,才能实实在在落实《纲要》的这条精神。所以看到幼儿行为之后分析一下“为什么”,应成为教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那么当看到幼儿各种表现时,应该怎样去解读的呢?以前看到幼儿的差异表现,我们都是从自己的主观来分析孩子。其实很多时候幼儿的差异行为是年龄特点的反映,是正常的,关键是教师是否以接纳的心态去看待孩子。通常情况下,我们对孩子行为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时,总觉得自己的评价是为了孩子好,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经常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的爱是从自己出发,还是从幼儿出发?我们以为对孩子释放爱了,但孩子是否感受到了?他们感受到的到底是什么?
所以我常常想:当我们站在教师的角度提出“关注差异”、“促进发展”时,是否曾尝试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每个幼儿不同时期的想法和感受。
三、注重个体差异,做到因人施教。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怎样做到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大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既要考虑到面向全体幼儿,又要兼顾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因此,教师就要改变过去那种“大面积”的教学方法,既照顾那些“吃不饱”的幼儿,又要照顾那些“吃不了”的幼儿、既要满足各方面都发展“较好”的幼儿的求知欲,又要调动相对“较差”的幼儿的积极性,使不同情况的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上的发展。
1、针对个体差异,将教育目标分层、分类、具体化。我们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将目标进行分层、分类、具体化。在制定目标时综合考虑以下两个方面:①目标的确立要立足于幼儿潜在发展水平,兼顾生理、个性等方面的差异,与《规程》的精神一致。②目标应是幼儿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具体的作法是:在每次教育活动前,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分解教育目标,使目的单纯明确,并确定对不同水平的幼儿的要求,在使教育目标与幼儿整体发展水平保持一致的前提下,照顾个体差异。例如:小班目标“学会洗手”,我们就将它分为①为什么洗手;②怎样洗手;③主动自觉的经常洗手等三个层次,并用故事的形式给全班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李欣、王小嘉等能力较强的幼儿,手洗的很干净并且方法正确,就培养他们主动自觉地洗手;张贝儿在家一切都由奶奶包办代替,自理能力较差,我们就把重点放在教会他如何洗手,怎样把手洗干净。
2、针对个体差异,将教育形式多样化。
平时,我们改变完全都是全班集体活动的形式,根据教育目标的需要,采用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形式。
我们把全班30多名幼儿的集体活动,变为分组活动,这样孩子就有充分的活动机会,有较多的与教师、同伴及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也有利于教师针对个体差异灵活地设计活动,使不同水平的幼儿都有机会获得经验,体验成功,同时也便于教师观察了解和指导每个幼儿。分组方法很灵活,比如:①按幼儿相同能力水平分组,这种分组法,教师可以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的材料和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以适应不同能力的幼儿需要;②按活动内容分组(如讨论、合作游戏、发现活动等)把不同能力的儿童分在一起,有利于相互启发、帮助。应该说分组活动是建立在对个体差异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分组活动又便于个别指导。如:有规则的排列活动,我按能力水平分组:能力水平高的幼儿为他们提供三种不同的颜色和不同形状的材料,能力水平低的幼儿为他们提供的是两种不同的颜色和不同形状的材料,对排列有错误的幼儿,观察分析其原因,是“因为幼儿不懂按什么‘规则’排列,还是因粗心而出现的错误”等,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这里,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如:讲授,提问,点拨,暗示,引导发现和观察等方法应该灵活应用。
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由于他们对学习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而且能创造性地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教师提供富有启发性的学习材料,尽量让幼儿自己独立发现规律。对于能力中等的幼儿,由于他们的思维更多表现具体概括的特点,教师在指导时,可提供蕴含问题答案的学具结合提问来帮助幼儿找到结论。对于能力较差的幼儿,由于他们的思维处于较低的水平,表现出喜欢按老师的指导,通过模仿来进行学习,所以教师通过与幼儿对话,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3、针对个体差异,创设良好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潜伏着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因素,要引导幼儿在与周围的人、物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环境对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受到人们的重视。环境不再被仅仅理解为“美化”“绿化”“儿童化”等外在的装饰性作用,而是教师为儿童准备的、有利于他们体、智、德、美各方面发展的物质和精神的条件氛围。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已成为教师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创设环境首先要考虑与教育目标相一致,其次一定要切合幼儿实际。如: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活动需要,我们用玩具柜和桌椅在活动室构成一个个活动区域,小班时创设了娃娃家、图书区、美工区、建构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和不同的目标要求,我们又增设了语言区、计算区、科学自然角、理发店、医院、娃娃商店、天天乐餐厅等游戏活动场所,满足了幼儿的内在需要,促进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在创设物质环境方面,我们着力于幼儿能主动地、自发地参与活动,在空间的利用上考虑幼儿充分活动的方便、教师观察的方便、取放材料的方便等。如:我们在添置摆放玩具、材料时,无论从高度、色彩、内容的难易程度等方面都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幼儿的眼光来衡量,使幼儿在活动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水平去选择,另外,还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全面性、安全性、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一物多用以及多元化等因素,如综合活动《认识豆子》:夹豆子——肌肉的发展,摆豆子——学习规则,数豆子——数的发展。
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对满足幼儿个体差异、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师幼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热爱、尊重、理解、信任幼儿是教师必备的素质,幼儿只有在愉快安定的、充满理解的友好人际关系中才有可能激发起积极性,反之,则使幼儿消极、自卑、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如:教师的教养态度,对幼儿的表扬、鼓励、欣赏的目光,微笑的点头„„,会激起幼儿的上进心、自信心,反之,教师对幼儿漠然、嫌弃、惩罚,会令幼儿怯懦、自卑。李可然小朋友,初入园时是个胆怯、好哭的孩子,中午想小便也不敢对老师讲,常常尿裤子,这样一来,加重了孩子的自卑心理。我向家长了解到这种情况完全是胆小造成的,便有意识的提醒她中午入厕,平时主动接近她,消除对老师的陌生感,常常请她在大家面前回答问题,并对她进行表扬、鼓励,请她帮老师作一些简单的事。渐渐的,李可然的脸上出现了笑容,变得开朗活泼起来,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跟老师说说笑笑。有客人来我园参观时,她还主动向客人问好,与客人交谈。
四、家园共育,因材施教
如今,幼儿教育的对象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被捧为“小太阳”由于家长们对孩子的过分照顾,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需要,孩子要奔跑、要攀登,家长怕有危险;孩子们要玩泥、要捉虫,家长嫌太脏;孩子们要与同伴们一起玩耍,家长怕孩子受欺负„„还有的家长不能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教给孩子简单的生活技能,就连穿衣、吃饭这样最简单的事情,也要“一包到底”,严重的束缚了孩子们好奇、好动、好问的“天性”,导致了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很大。针对这一社会性问题,我们加大了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力度。通过建立《家园联系卡》、开办《家教知识园地》等方法,更新家长观念,让家长认识个体差异的客观性,与家长一起探究针对个性特征和个性差异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的方法,使幼儿园教师的指导、家庭教育、幼儿自己的努力形成一种“合力”,促进幼儿健康的发展。
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研究综述与展望 第3篇
关键词:组织承诺;前因变量;形成机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97-01
一、组织承诺的前因变量
总的来看,与组织承诺相关的因素划分为九个大类,见下表:
(一)影响情感承诺的因素。影响情感承诺的因素主要有六类:个体特征、工作特征、领导/成员关系、角色特征、组织结构特征、组织和成员关系特征。而且个体特征、组织结构特征与情感承诺的关系受到职业种类、职业群体的需要和偏好的影响。职业发展阶段不同,情感承诺的程度不同。由于这些前因变量都与员工形成积极的情感有关,因此能够带来情感承诺。
(二)影响持续承诺的因素。影响持续承诺的因素有:受教育的程度、所掌握技术的应用范围、改行的可能性、投入的多少、福利因素等。假如员工的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所掌握的技术应用范围基本上仅限于目前的组织,那么员工的组织承诺就高。相反,员工的组织承诺就低。另外,如果员工在目前的组织中投入了很多,付出了很多的代价,那么员工的组织承诺就高。
(三)影响规范承诺的因素。影响规范承诺的因素有:对承诺的规范要求、所接受的教育类型、个性特征等。
二、组织承诺的形成机制
(一)员工-组织匹配。员工期望组织给予的东西与组织实际中给予的东西越匹配,他们就会越满意。一般情况下,员工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信念、价值观等与组织的文化氛围、规范、价值取向、战略特征相吻合时,员工的组织就高,反之就低。
(二)期望满足。如果员工在没有进入组织前对组织的期望与他进入组织后的实际工作环境相匹配时,员工就会有很高的组织承诺。林竹(2007)指出如果员工获得组织支持较于员工的期望高时,员工在会产生强烈组织支持感的同时,对组织抱有较强烈的组织承诺;反之,员工会有较低的组织支持感,进而降低对组织的承诺[1]。也有研究结果表明,期望满足与组织承诺有中等水平的正相关,期望如果未满足,就会对组织承诺产生消极的影响。但是,如果员工与上级领导或者同事相处的非常和睦,这种消极影响就会减弱。
(三)因果归因。工作经历和员工组织承诺有紧密的联系。同时,个体需要、满足度、价值观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作经历对组织承诺的作用。另一方面,员工对自己工作经历的因果归因也会影响其组织承诺。
(四)组织公平和组织支持。员工如果受到组织的公平对待,或者组织特别关心员工的福利政策,那么员工就会有很高的组织承诺。组织承诺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企业在谋求高绩效的时候,希望员工能够具备高组织承诺。按照社会交换理论,企业也当对员工进行高承诺。
(五)回顾性文饰作用。回顾性文饰作用就是指个体为了使自己以前的行为或者决策正当化从而形成和发展对组织的承诺。如果员工是经过深思熟虑自愿选择当前的组织,或者是决策已经做出了了,不能反悔,如果自己现在放弃,会让身边的人嘲笑。
(六)职业生命周期。当然,还有学者从其他的角度来研究组织承诺的形成过程。他们考虑到了员工的职业生命周期因素,他们认为在不同的生命周几阶段内,组织承诺的形成机制存在着显著差异。职业生命周期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应聘阶段、工作初期、工作末期。
三、组织承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一)组织承诺对离职、出勤率的影响。员工退缩行为主要表现在离职意向、出勤率、工作变动等方面。Steers(1977)的研究结果表明员工对组织的承诺比工作满足更能预测员工的离职率,并且组织承诺与离职意愿呈负相关。组织承诺能够增强员工留在企业的愿望和意愿,而且组织承诺与员工的变动意向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组织承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工作绩效与组织承诺关系的研究存在较多的争议。Steers(1977)曾探讨有关员工的职业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承诺与绩效表现没有关联。但Dubin、Champoux和Porter(1975)的研究发现组织承诺越高,工作绩效也越高。Johnston(1986)的研究也表明组织承诺是高度复杂的,而且是影响人事异动与绩效的重要因素。Randall(1999)的研究则发现低组织承诺者,其工作品质也较低,并且发现组织支持与工作绩效有关。
(三)组织承诺对个体行为影响的机制。在组织的日常工作中,个体行为会受到大量事件的影响。如果一个个体他对组织的情感承诺占主要地位,他的行为就不易受到其他事件的干扰,因此能够更加稳定的为组织作出长久的贡献。情感承诺比规范承诺、理想承诺、经济承诺和机会承诺更能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
长久以来,研究者都在专注于组织承诺对个体行为的积极影响,然而,组织承诺给个体行为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对组织情感承诺过高的个体往往伴随着高水平的工作压力、经常性的工作-家庭冲突、焦虑,甚至存在“过劳死”的现象,因此要特别关注这一群体的心理和身体健康。
四、组织承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一)通过招聘甄选合适的员工。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首先要详细调查该应聘者是否有频繁跳槽的工作经历以及他们频繁换工作的真是原因。他们前些年的工作经历可能预示着他们的组织承诺会很低。
另外,还要在面试过程中考察应聘者的价值观是否与本组织的价值观相一致。只有员工与组织的价值观相匹配,员工才会有更高的组织承诺,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加稳定的效益。
(二)通过内部晋升、培训和宣传来培养情感承诺。组织的内部晋升制度,可以让员工全身心地融入到组织的工作中,从而极大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除此之外,对新进员工进行价值观、行为规范的教育培训,也会显著增加员工的情感承诺。
(三)通过沟通和支持来培养组织承诺。领导采用正确的沟通方式,可以让下属感受到来自领导的工作支持,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从而增加员工的情感承诺。
(四)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逐渐被全体员工认可和内化了的价值理念、行为准则、规章制度以及传统习惯等、企业文化对企业全体知识型人才的言行具有导向和凝聚功能,对于增强知识型人才的组织承诺功不可没[2]。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
(五)提高员工满意度。为了有效提升员工的内在和外在工作满意度,进而保证更高的生产率、工作投入和个人绩效,企业应该通过各种措施,努力提高员工劳资双赢和参与的氛围,降低劳资对立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杨 玲.高星级酒店基层员工组织承诺与离职倾向关系研究——以长沙地区为例[J].酒店管理研究,2014(10):139.
个体行为 第4篇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在利益受到侵犯时, 个体会做出应对行为来报复侵犯他权益的人, 但是很多情况下个体是无法对侵犯他利益的人做出反击的, 所以就会经常对其他人作出不善意的行为, 这很像精神分析的防御机制中说到的转移, 研究者们将其定义为自私传递。而情绪在其中起到的中介作用也有很多研究, 但是对于负性情绪造成的影响却产生了两个极端, 因此研究者继续将负性情绪细分为愤怒和悲伤两种, 结合大量的研究结果发现悲伤和愤怒两种情绪可能造成不同的作用。对于积极情绪的研究, 有证据表明积极情绪对于人际信任的作用受到受信者信息的影响。这里的受信者信息指的就是被试之间的熟悉程度。而陌生人的作用在此前也有过研究, 当陌生人单纯在场或者陌生人做出自私行为时不能影响个体做出自己内心真实的选择 (自私) , 只有当陌生人真的做出了较为大公无私的表现时才会抑制个体内心的选择。因此我们选择了情绪作为一个变量, 来观测在不同情绪状态下是否会影响到被试的行为表现, 并且被试都是尽量选取的相互之间不熟悉的来模拟出一个完全陌生的实验环境。
二、实验过程
实验目的在于探究个体在情绪和他人行为的这两个变量的作用下, 是否会有自私行为的传递。
1、方法
(1) 被试
随机选取了24 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 身心健康, 且均为右利手。
(2)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 (消极情绪、积极情绪) *3 (他人自私行为、他人无私行为、他人公平行为) 的两因素被试间设计。
(3) 实验材料
消极情绪材料选取的是《南京大屠杀》中的截取片段5 分37秒。积极情绪材料选取的是《家庭幽默录像》中的截取片段6 分12 秒。任务分配中所使用的材料为数学计算题, 共四份, 分为两份困难试卷和两份简单试卷。
(4) 实验假设
①在受到他人自私行为引发情况下, 个体更容易做出自私行为。
②在消极情绪状态下, 个体更容易表现出自私行为的传递。
(5) 实验过程
实验分成为四个阶段:
①将被试随机化分为3 组并进行编号。1 号为假被试。
②向每个被试播放情绪唤醒视频材料, 观看完成后, 向被试发放情绪自陈量表进行填写。
③实验采用任务分配范式, 给假被试, 即1 号被试发放四份任务两份简单两份困难, 其分配行为由主试操控。2 号、3 号被试依次进行任务分配环节。
④被试在5 分钟计时内, 完成试题, 结束实验。
三、数据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1) 对被试的情绪唤醒自评量表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 被试的负性情绪得分M=2.7500, std=1.3375;被试的正性情绪得分M=7.33, std=1.3027。
(2) 对被试行为反应结果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
本实验过程中, 共有被试行为反应记录24 次, 有效被试行为反应记录为22 次, 其中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将行为类型量化为自私行为评1 分、公平行为评3 分、无私行为评5 分。最终得到22个行为得分结果, 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 数据得出, 22 次行为反应中, 行为反应得分Mean=2, std=1.604, 其中自私行为共表现出15 次, 占总行为反应次数的68.2%;公平行为共表现出3 次, 占总行为反应次数的13.6%;无私行为共表现出4 次, 占总行为反应次数的18.2%。
(3) 对不同情绪唤醒类型下, 行为反应得分以及三种不同行为反应次数出现频率
结果如下, 在负性情绪中, 行为反应得分为M=1.91, std=1.640。负性情绪中自私行为出现8 次, 占总数的72.7%, 公平行为出现1 次, 占总数的9.1%, 无私行为出现2 次, 占总数的18.2%。在正性情绪中, 行为反应得分为M=2.09, std=0.798。正性情绪中自私行为出现7 次, 占总数的63.6%, 公平行为出现2 次, 占总数的18.2%, 无私行为出现2 次, 占总数的18.2。
(4) 对不同的引发行为类型条件下, 行为反应得分以及三种不同反应类型出现频率
结果如下, 在引发行为为自私情况下, 被试的行为反应类型为:自私行为出现8 次, 占总数100%, 公平行为和无私行为均出现0 次;在引发行为为公平的情况下, 被试的行为反应类型为:自私行为出现4 次, 占总数的57.1%, 公平行为出现2 次, 占总数的28.6%, 无私行为出现1 次, 占总数的14.3%。在引发行为为无私的情况下, 被试的行为反应类型为:自私行为出现3 次, 占总数的42.9%, 公平行为出现1 次, 占总数的14.3%, 无私行为出现3 次, 占总数的42.9。
2、差异性统计分析
(1) 对三种行为反应进行卡方分析, 结果如下, 三种行为反应类型的卡方值为12.091, df=2, p<0.05。结果显示, 三种行为反应出现次数存在显著差异。
(2) 对三种不同的引发行为条, 行为反应类型得分及差异分析, 通过多个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 结果显示:χ2=6.045, df=2, p<0.05, 三种水平下的行为反应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
(3) 对不同情绪水平下的行为反应类型进行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 结果显示, Z=-0.359, p>0.05, 两种情绪下的行为反应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结果讨论
结果显示, 被试在实验中的情绪唤醒成功, 因此情绪因素在实验过程中发挥作用, 但在描述统计中, 不同情绪水平中行为反应类型的频率不存在明显差异, 后续的非参数独立样本分析中, 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的行为反应类型不存在显著差异。在22 次行为反应过程中, 自私行为反应占较大比例。在描述统计中结果显示, 在引发行为的三个水平中 (自私、公平、无私) , 个体行为反应水平得分在自私的引发行为水平中最低, 在无私的引发行为中最高, 说明在同一环境中个体当接受到他人对自己的自私行为后, 更倾向于做出自私行为, 也就是研究中所提到的“自私行为传递”。在非参数检验的多独立多样本分析中, 三个水平的行为反应得分存在显著差异。
五、研究总结
虽然实验最后的结果在情绪维度没有得出显著性差异的结论, 但在行为类型变量上是存在明显的差异的,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人们在陌生环境中, 面对利益的驱使, 倾向于做出利己的自私行为。
2、相较于受到公平或无私对待, 人们在受到自私对待时更多的做出自私行为, 也就是更多的表现出自私的传递。而这其中的心理反应机制也值得我们讨论。人们在受到自私行为待遇时, 产生了心理授权, 及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后则有权利换回自己的损失而做出自私行为。
3、本实验没有很好的控制情绪消退的问题, 因此情绪类型对自私行为传递的影响尚未有定论,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参考文献
[1]李原, 李朝霞.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内在心理机制探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4 (6) , 15-21.
个体行为系统复杂性特征初探 第5篇
个体行为系统复杂性特征初探
随着活动空间扩大,个体的`社会人特征日益凸现,决定着组织行为管理触角必须延伸到员工的其他生活领域.个体行为是一个系统结构,不同行为耦合成复杂系统,具有非线性、多层次性、多因素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等复杂性特征.
作 者:李长江 曾鸣晔 LI Chang-jiang ZENG Ming-ye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刊 名:科学决策 英文刊名: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年,卷(期):2009 “”(2) 分类号:Q98 关键词:行为系统 复杂性特征 组织行为管理个体行为 第6篇
关键词:心理学视角 社交网络 用户个体 策略研究
随着网络在社会中的普及,网络与人们现实生活的结合愈发紧密,人们可以轻易在网络中获取信息,教育也可以从网络方式中得到全面拓展。基于这种发展现状下,人们的思想极易被社交网络影响,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社交网络的影响力之大是不可小觑的。为了使社交网络得到更好地应用,相关部门应从心理学视角下,对网络用户个体行为加以约束。
一、社交网络对用户行为的影响分析
2014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社交网络用户中,18至35岁群体占据了64.4%的比重,高中到本科这个阶段的社交网络用户群体则占据了84%的比重,这个数据充分说明,我国的社交网络用户中,年轻群体的数量超过了一半,在这里面,更多的是在校学生,这里包括了初中、高中和大学。年轻人对网络的喜爱与广泛运用,注定了学校的教育与网络无法分割,学校教育已经迈入了网络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时代。
网络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方式都发生了较大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固定单一,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轻易的了解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不仅在量上能够达到人们的需求,在质上同样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满足,信息来源的丰富与多样化,促使人们认知方式的改变,举个例子:近年来,我国的微博平台发展十分迅速,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主流微博平台用户已经上亿。微博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和便捷的传播方式,微博舆论经常弘扬我国的传统美德、曝光社会不良行为、关怀弱势群体、监督政府部门的工作、关注生态环境等,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另外,微博舆论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可以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解决困难。有关部门在进行救援计划时,会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计划实施起来也会更加效率。基于这种社交网络下,人们很容易被其舆论影响,从而产生个体行为的变化。
二、社交网络管控难点分析
(一)网络形势下个体行为规范的控制难点
通过正确的舆论宣扬与行为指导,学生可以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网络时代的来临,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由于不良影片与言论在网络上大量充斥,且没有完全有效的肃清措施,年轻人很容易就能够接触到许多的负面信息。年轻人冲动、热血,富有模仿意识,缺乏一定的辨识能力,其思想观念很容易被牵引、被误导,枯燥的校园生活让他们对外界社会充满向往,通过网络信息的传播与煽动,人们很容易便产生暴力等相关行为,进而给社会带来损失,给自身带来无法弥补的伤痛。在网络时代下,我们更应该注重对网络健康环境的营造,有效规范年轻人的行为习惯,最终让年轻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走上正轨。当然,目前这方面的技术还并不成熟,故而我们需要做出更多努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网络要如何发挥其有效的行为控制作用?关于这一方面,我们任重而道远。
(二)网络时代下舆论导向的控制难点
网络环境难以全面监控,往往网络上一件小事,很容易在网民的围观下,造成剧烈的宣传风暴,这种宣传的价值观难以把握,网民的意识也相对薄弱,在没有权责的情况下,很容易给社会,或者给个人带来极大压力,进而造成个人生活秩序的紊乱或者是社会的动荡。这种是无意识宣传,而若是反动分子通过网络,进行不利的舆论宣传,再经过有心人的大量传播,也极有可能给社会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对社会的稳定也会构成威胁。
(三)网络道德监督的难点
网络信息的出现,使网络教育强势介入到了这一教育过程,并且发挥出了极强的作用,然而网络环境具备虚拟与隐蔽性能,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随意发挥的社交环境,在这里,舆论与信息得不到监督,虚假、暴力、淫秽等信息无处不在,这些信息的出现,在满足了青少年好奇心的同时,也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扭曲引导,这些得不到监督的网络教育,使网络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
三、基于心理学下如何对社交网络个体行为加以控制
(一)构建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在国际中发展历程较长,最为传统的监测手段一般采取手工操作,以人工方式为基础,通过员工监测指定页面的方式,检索出页面中重点监测词汇,从而寻找出最新的舆情动向。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该种监测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大量信息的需求,基于此,TDT研究项目产生,其核心内容包括话题追踪、监测、报告及关联监测等。
构建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框架,需要广大技术人员与政府机构共同努力,结合我国网民实际需求,不断健全系统监测模块,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从监测过程及程序的角度分析,其框架本质为获取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依据不同用户要求分析,整个系统模块的构造如图1所示: (二) 利用主流媒体第一时间造势
因为社交网络舆论具有易传播、关注点比较多的特点,所以利用主流媒体对其进行引导,为其造势,吸引人们注意,且主流媒体的公信度可以把微博舆论的可靠性瞬间提高,使群众信服。具体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主动关注微博舆论,预测微博舆论走向。当微博舆论有走向混乱的趋势时,主流媒体要利用其强大的资料搜集能力及时拿出证明,为微博舆论澄清真相,不给那些虚假信息传播以可乘之机;二是建立起合理的微博舆论应对机制,主流媒体建立自己的专属微博平台,当微博舆论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主流媒体可以鼓励专业、理智的微博舆论的发表,提高微博舆论的整体质量。主流媒体专属微博的开通,对于群众问政有着监督作用,有效改善群众网络问政情况,比普通媒体更有实际意义。
(三)引导舆论代表的言论
在越来越多的微博舆论事件里,我们认识到了舆论代表言论的重要性,这些舆论代表在微博舆论的内容和结构中都处于核心地位。所以要想正确地引导微博舆论走向,必须要先培养合适的舆论代表。正确引导舆论代表言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宣扬正确的网络道德,在微博交流中,要鼓励舆论代表们深入挖掘舆论的内涵和背景,全面了解舆论的内容,做到实话实说;鼓励他们尽量在自身专业相关的领域发表专业性的见解,做到见解独特、有深意;鼓励他们学习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鼓励他们接纳其他人发表的意见,而不是一家独大,做到善于倾听;二是培养主流舆论代表。在选择主流舆论代表时,要选在社会中话语权比较重、素质合格、专业水平扎实、有较强的判断和引导能力的个人或单位。他们发表微博舆论时,会产生比较大的反响,在引导舆论走向方面有强大的控制力,即促进了微博舆论健康发展,又提升了自身的形象。
(四)严厉打击社交网络舆论操控现象
要想正确引导社交网络舆论的走向,必须要先打破网络公关对言论的操控现象。如何严厉打击舆论操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便进行:一是加强对运营网站的监督和治理。对于舆论的运营网站,要加强监督,确认是虚假信息或者受到操控的舆论,要求运营网站作出解释,阻止虚假舆论的扩散。对虚假舆论运营网站,有关部门可采取删帖或者直接封号的方式进行严厉打击,如果情节比较恶劣违反相关法律的,可通过信息部门查询其IP地址对其进行抓捕拘留。另外,建立舆论实名制也是一种阻止虚假信息传播的有效手段,遇到虚假信息可及时查询到个人详细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二是社会各部门联合打击网络公关。网络公关得以生存是因为其复杂的关系利益链,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公关问题就要切断这些关系利益链,所以需要网络、行政、司法、企业等各个部门联合,团结一致打击网络公关。同时给网民普及网络公关的危害,让网民不给网络公关提供便利,抑制网络公关的嚣张气焰,网民一旦发现网络公关的存在,立刻上报相关部门,及时进行处置。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社交网络平台也越来越发达,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对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网络只是一个工具,不止是正确地认识这一工具,我们还要运用科学有效的办法,使这一工具能够切实为我们的教育服务,使我们能够培育出具备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且具备高素质地人才,最终使教育能够达到服务人类,服务社会的根本宗旨。据此在这个发展趋势下,需要对社交网络的应用进行正确引导。利用主流媒体第一时间造势、确立舆论代表发表有影响的言论、严厉打击网络公关对舆论的操控等,帮助广大网民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为青少年学生创建一个有益身心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 姚琦,马华维,阎欢,陈琦.心理学视角下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4,(10):1647-1659.
[2]葛仲夏,顾东晓,顾佐佐.社交网络工具持续使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01):34-40.
[3]张鼐,唐亚欧.大数据背景下用户生成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03):36-42+15.
[4]杨善林,王佳佳,代宝,李旭军,姜元春,刘业政.在线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02):200-215.
[5]于凯,荣莉莉,郭文强,刘泉,颜克胜.基于线上线下网络的舆情传播模型研究[J].管理评论,2015,(08):200-212.
[6]熊澄宇,张铮.在线社交网络的社会属性[J].新闻大学,2012,(03):1-6.
[7]张莉.社会网络视角下的用户关系与信息服务体系研究[J].情报科学,2013,(07):41-45.
西方个体求职行为心理学模型述评 第7篇
一、计划行为理论
阿正的计划行为理论是在费西宾和阿正的缘由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缘由行为理论认为求职行为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寻找工作的意向,而个体的求职意向可以根据个体对求职行为的正面和负面评价程度(求职态度)和寻找(新)工作的社会压力来预测。缘由行为理论仅适用于个体的行为完全受意志的控制[1,2],但实际上个体的行为并非完全受个体的意志所控制。因此,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阿正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因包括了认知行为控制的概念而拓展了缘由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认为个体的求职意向能够预测实际的求职行为。个体的求职意向是预测个体求职行为的核心因素,因为它包括个体投入寻找工作的动机需求。个体寻找工作的意向越强烈,其发生实际求职行为的可能性越大[2]。而个体的求职态度和主观标准能够预测个体的求职意向。
认知行为控制是指个体对他们从事各种求职活动能力的自信。认知行为控制被认为直接和间接(通过意向)影响个体的行为。如果个体对他们从事各种求职活动的能力有信心,他们很可能就会形成求职的意向。另外,如果个体持续具有求职意向,那些认知行为控制水平较高的人要比其它人更有可能进行实际的求职活动[2]。那些认为通过寻找工作能够获得更多利益和幸福的人要比那些持否定态度的人更有可能寻找工作。另外,那些从他人寻找工作而感受到社会压力的人形成寻找工作的意向可能性很大。以前很多对失业人员和在职人员的研究证实了个体的求职态度和主观标准与个体的求职意向存在正相关[3]。个体的求职行为很复杂,它不但受到个体的能力和技术的影响还要受到个体所能控制的外部资源和机会的影响。埃得文等人认为个体对求职行为控制的认知既会影响个体的求职意向也会影响个体的求职行为[3]。阿正认为个体的行为认知控制与班都拉的自我效能的概念是相同的,但很多学者都反对这一提法,他们反驳说行为控制认知不仅指控制内部资源,而且还包括外部因素也就是控制环境对行为的约束[3]。有学者的研究表明内部的“自我效能”对个体的求职意向和求职行为有强烈的影响,外部因素则表现为较弱且不可靠的影响[4]。坎费和休林通过对已经失业的医务人员的研究发现求职自我效能与寻找工作有显著相关[5]。勒等人通过对失业人员的研究支持了求职的重要性、幸福与求职的意向和行为呈正相关的假设。范伯格和他的同事的研究发现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的变量主观标准、求职自我效能对求职行为都有正面的影响[5]。
二、期望-价值理论
期望-价值理论认为个体的求职行为受个体获得工作的期望及工作价值和个体对工作需求的影响。有学者认为个体的求职行为可以根据个体对获得一个工作的主观价值(工作效价)和个体对发现工作机会的期望来判断[6]。期望-价值理论强调行为的结果。个体的期望与以下因素有关系:对获得竞争性工作的数量的信念;个体对进入组织的要求和条件的信念;个体对过去申请成功的认识;个体与其它候选人之间的关系等。经济学家也认同这样的分析,因此在他们的求职模型中也加入了需求特征变量,并且认为需求会影响期望[7]。与心理学家所不同的是经济学家并没有明确地强调个性、责任归因和情绪对期望的影响。主观价值是个体对工作本身和求职活动的评价。主观价值也受到个体不同的需求和价值观的影响。个体的主观价值是受到在一定时间内个体对工作本身特征的认知和个体的主导需要的影响。沃尔(Warr)在其的维他命模型(vitamin model)中指出能够反映一个工作的价值的特征有:可靠的收入、控制的经验、明确的目标结构、与其它人的联系、运用技术的机会等等[7]。
期望和效价共同决定了个体采取某一特殊行为的动机(申请或不申请某一工作)。菲泽尔的研究表明虽然个体对成为经理的主观评价要高,但由于他们不希望得到这样的工作,因此他们不会申请这样的工作[8]。菲泽尔和他的同事把期望-价值理论运用到求职行为的研究中。菲泽尔和奥布伦验证期望和价值在求职中的重要性,并且指出这两个因素都很重要,他们认为同时测量期望和效价要比单独测量其中的一个因素更能预测个体求职的频率[6]。在菲泽尔和奥布伦对失业人员的研究中,他们使用“控制-乐观主义(control- optimism)”来测量个体获得工作的期望,“控制-乐观主义”认为失业人员获得工作的期望会受到如下因素的影响:个体对是否能够控制他们的失业或无助的感觉;个体对在未来获得其真正想要的工作及获得任何类型工作的信心;是否个体觉得能够做一些事情来改变他们失业的状况[6]。
菲泽尔和奥布伦等人还测量了个体的工作伦理观念,因为个体会使用它来评价他们的行动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求职的频率与个体对工作的主观评价呈明显的正相关[6]。另外,研究者还发现个体对工作的主观评价与工作伦理价值观念相互联系。求职频率和个体对获得工作的期望之间的关系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学者们并没有发现求职频率与“控制-乐观主义”存在相互关系。菲泽尔认为这些发现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在其它的社会背景下研究结果表明期望在预测人们的行为倾向中只部分地起作用。菲泽尔指出:我们对期望的测量也许太含糊,也许个体的一般压力如父母或其它社会影响对求职的影响要比期望更大[8]。学者们对一般的压力很可能会增加而不是削弱个体的预期努力存在争议。研究人员对期望与求职强度表现为正相关的假设也存在质疑。根据经济学家的理性选择模型的观点,个体对求职成功概率的信念对求职强度的影响不明确。期望-价值理论并不是经济学家使用行为理性理论的基础。他们假设信心与行动存在基本的联系。它们强调信念对态度起间接的作用而态度对行动有影响,因此态度并不与行动变化一致。埃得文等人[3]认为期望-效价理论模型中的工作效价和期望与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的求职态度和行为控制认知不同,在期望-效价理论模型中的工作效价和期望是指行为的结果而在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的求职态度和行为控制认知是指行为本身。菲泽尔和奥布伦等人在对失业的青年人求职行为进行研究时所得出的结果部分地支持了期望-效价理论模型,研究表明工作效价能够预测失业的青年人求职行为而工作期望则不能。有学者对失业不久的成人进行研究时发现工作效价和工作期望对求职行为都有影响[9]。范伯格和他的同事的研究发现期望-价值理论模型中的变量工作效价(雇佣忠诚)、工作期望、大五人格因素中的外向因素和责任、经济需求、动机控制都对求职行为有正面的影响[10]。
三、前景理论
布兰特基于前景理论所提出来的选择理论。前景理论认为个体在不确定的条件下所做出的决策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启发,从而会使个体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化为易于处理的问题,但这很可能会导致个体偏离完全理性的决策[7]。布兰特指出“舍弃(Cancellation)” (人们在比较中容易忽视在不同的可能选择中舍弃一些东西的倾向)和“译码(coding)”(在评价前景时选择的参考点,比如,个体期望的雇佣岗位或个体目前失业的状况)这两者都可以导致个体在决策中是否接受某一具体的工作岗位从而产生偏见,因为个体不会正确地考虑一个具体工作的某些方面,比如事故风险[11]。例如舍弃,如果一个工人认为在A公司出现的事故的主观价值与他正要接受其所期望的B公司的工作的价值是一样时,他就会忽略这些特性并且从另外的角度来评价这一工作。即使是B公司的那个工作的风险比较低,如果A工作从其它的角度来看是比较好的话,他也可能会接受工作A。虽然个体在评价选择某一工作的风险时会受到启发,但是布兰特认为启发式的影响对现有的求职模型基本上没有影响。布兰特进一步指出菲斯提格的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或伯姆的(自我认知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在雇佣决策的时候可能会产生偏见[11],虽然布兰特只把这些影响与在职求职相联系。如果个体要选择一个工作而这一选择会变成一个错误的决策,那么他们就会经历动机冲突。求职者会把他们的态度及行为合理化,他们经常接受具有相同风险的工作而不是改变他们未来的行为。很遗憾,布兰特并没有为他的理论主张提出直接的证据。布兰特认为在行为中存在系统的偏见,这是今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四、西方个体求职行为的心理学模型发展趋势
西方心理学家采用多种方法研究个体的求职行为。由于前景理论可用来解释求职行为的各个方面,因此,它为丰富整个求职理论作了一定的贡献。菲泽尔和他的同事通过实证验证了期望理论,他们的研究支持了经济学家的理性决策理论,他们给经济学家提出了几个有趣的问题,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就是寻找工作的期望并不显著地与求职行为相关。以前,西方心理学家在研究个体的求职行为时往往都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心理学和经济学毫无相干,因此,忽视把经济学融入到心理学模型之中来。然而,现在研究者发现为了对个体的求职行为进行全面的研究必须把这两门学科相互融合在一起。因此,心理学者在自己的求职模型中考虑个体的经济因素。总之,未来西方学者在构建个体求职行为的心理学模型时,会把经济学的知识与心理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Blau,David.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Employedand Unemployed Job Search Behavior[J].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1992,45(4):738-752.
[2]Burdett,Kenneth.A Theory of Employee JobSearch and Quit Rates[J].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78,Vol.68,No.1:212-220.
[3]Edwin A.J.Van Hooft,Marise PH.Bron,ToonW.Taris,Henk Van Der Flier,Roland W.B.Blonk.Predictors Of Job Search Behavior AmongEmployed And Unemployed People[J].PersonnelPsychology,2004,57(1):25-59.
[4]Ellis,R.A.,&Taylor,M.S Role of se lf-es-teem within the job search process[J].Journal ofApplied Psychology,1983(68):632-640.
[5]John W Boudreau,Wendy R Boswell,Timothy AJudge,Robert D Bretz Jr.Personality and cogni-tive ability as predictors of job search among em-ployed managers[J].Personnel psychology,2001(54):25-50
[6]Feather,N.T.,&O'Brien,G.W:Looking foremployment:An expectancy valence analysis of job-seeking behavior among young people[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1987(78):251-272.
[7]R.G.McFadyen and J.P.Thomas.Economicand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Job Search Behavior ofthe Unemployed[J].Human Relations,1997,50(12):1461-1485.
[8]Feather,N.T.Expectancy-value theory and un-employment[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1992(65):315-330.
[9]Parsons,Donald O.The Job Search Behavior ofEmployed Youth[J].Review of Economics andStatistics,1991,73(4):597-604.
[10]Schwab DP,Rynes SL,Aldag RJ.Theories andresearch on job search and choice[J].In Row-land KM,Ferris GR(Eds.),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1987(5):129-166.
个体行为 第8篇
中国股票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上市公司总数达到两千多家, 形成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多层次市场, 有效股票账户开户数达到一亿多个, 证券投资基金近千只, 资金规模上万亿。但中国股票市场属于新兴市场, 在投资者构成上个人投资者占据较大的比例。而个人投资者受信息和专业知识的局限性, 往往投资决策具有很大的心理特征, 基于心理学和金融学结合的行为金融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1 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及对传统金融理论的挑战
1.1 行为金融学的概念
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 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 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1.2 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理论的挑战
传统金融学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 投资者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基础上的效用最大化决策。有效市场中, 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能抓住每一个由非理性投资者创造的套利机会。可是, 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 很多投资者决策时都是非理性的。人的非理性行为在金融投资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如果将人的因素仅仅作为假设排斥在外, 会极大地影响实际理论的实用性。
2 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心理特征分析
据统计显示, 自然人账户数量占中国股票账户的绝大多数, 个人投资者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地位相当重要, 通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中国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者交易行为的特征有:
2.1 根据消息和政策操作投资股票
中国股市在大家的理解中是“政策市”“消息市”, 所以, 很多散户不断地打听政策, 打听消息, 根据政策和消息买入。当股市的走势能够因为消息而上涨的时候, 会得到很大一部分散户的认同, 就不管消息真假, 也不管股票是否高估, 而不断买入。很多中国的散户连公司是什么行业, 主营业务是什么都完全没有概念, 就一味地跟风。从投资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这属于“羊群效应”的表现, 投资者的行为完全依赖于舆论, 而不是自己所挖掘的信息。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影响下, 放弃自己的主见, 转向从众, 特别是在股市中, 人们面对急速拉升的股价时, 往往很难控制自己的冲动。
2.2 交易频率较高
中国股市很多散户和初进入市场的投资者喜好短线和频繁交易, 一有风吹草动就喜欢操作, 很多散户不到一个月时间操作很多只股票。频繁交易的主要原因是“过度自信”和“过度悲观”。“过度自信”就会导致看好一只股票的时候, 就会忍不住放弃之前的股票, 然后全力买进看好的股票。“过度悲观”就会导致股票稍微被套, 就卖出手中的股票, 然后买进其他股票。这种受市场走势影响自己的情绪的频繁操作, 属于典型的受个人心理影响交易行为。
2.3 较快卖出获利股票, 被套的股票则长期持有, 直到解套
据统计显示, 2008到2010年我国股票对盈利股票的平均持有时间是42天, 而对亏损股票的平均持有时间约是70天, 这种趋势在熊市中特别明显。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在一个研究中发现: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除了避免后悔以外, 还有一种追求自豪的动机在起作用。害怕后悔与追求自豪造成了投资者持有获利股票的时间太短, 而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太长。他们称这种现象为卖出效应。他们发现:当投资者持有两只股票, 股票A获利20 , 而股票B亏损20%, 此时又有一个新的投资机会, 而投资者由于没有别的钱, 必需先卖掉一只股票时, 多数投资者往往卖掉股票A 而不是股票B。因为卖出股票B会对从前的买人决策后悔, 而卖出股票A会让投资者有一种做出正确投资的自豪感。从这个角度来说, 很多散户就选择了短期卖出盈利的股票, 而一直持有亏损的股票。
3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个人投资策略
1) 政府应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 政策应该具有前瞻性、连续性, 不能朝令夕改, 做到“让利于民, 取信于民”。市场经济下, 政府应该注重宏观调控的技巧, 特别是证券市场, 要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 减少对市场的干预, 这样才能减少人们对政策的预期。这样, 市场参与者就可以对证券投资有一定的预见性, 减少非理性投资行为。
2) 针对“羊群效应”的反向投资策略和价值投资策略。“当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 当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 著名投资大师巴菲特如是说。在中国股市, 是一个少量投资者盈利的市场, 为了应对“羊群效应”, 应该采取反向投资策略。行为经济学认为, 反向投资策略是对股市过度反应的一种纠正, 是一种简单外推的方法。多数人的跟风, 就会导致“过度自信”和“过度悲观”, 这样会使整个市场的预测出现系统性偏差, 导致股票价格与股票价值的偏离。这些对股票价值的高估或低估最终都会随着金融市场的价值回归而出现异乎寻常的股价下挫或上扬, 也就带来了相应的价值投资机会。
3) 针对频繁交易的长期持有价值投资策略。价值投资认为, 股票价格围绕股票内在价值的稳固基点上下波动, 而内在价值可以用一定方法测定;股票价格长期来看有向内在价值回归的趋势;当股票价格低于 (高于) 内在价值即股票被低估 (高估) 时, 就出现了投资机会。价值投资就是股票市场价格相对于它的内在价值大打折扣时买入其股份。价值投资要求投资者长期集中持有股票, 因为市场纠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 股票的内在价值被市场所承认并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 所以, 价值投资要求长期持有。而长期持有的价值投资策略有利于解决普通投资者不断频繁交易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做到长期持有, 享受公司的成长。
摘要:传统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 而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是非理性的, 注重研究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的心理特征。文章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中国股市个体投资者的行为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投资策略。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交易行为,交易策略
参考文献
[1]王阳, 李延喜, 张佑辉, 郑春艳.投资者异质信念下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研究述评[J].科技与管理, 2010 (7) .
[2]饶育蕾, 刘达锋.行为金融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3]李心丹.行为金融学——理论及中国的证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4.
基于大理市个体旅游交通行为分析 第9篇
关键词:旅游交通,问卷调查,描述统计,行为分析
1 调查样本数据收集
在广泛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国内外研究经验与大理市旅游景点的实际情况,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 大理市古城作为主要调查地点, 调查时间是2009-07-13-2009-07-15。本次调查采用区域控制的方法, 调查人员分散在大理古城内游客休息的地点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有效样本共计247份, 其中, 针对国外游客问卷共45份, 占样本总量的18.2%, 国内游客200份, 占总量的81.2%。本次研究所有的数据来源于美国田纳西大学与昆明理工大学交通工程学院大理市游客旅游交通问卷调查表。
2 调查样本数据分析
调查问卷包括:①人口学特征和社会经济背景资料;②游客出行相关因子;③游客出游信息。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受访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基本出行信息、出游情况以及游客对本次大理市旅游交通现状的满意度, 同时还对游客进行相关意向调查。
调查问卷问题采用单项选择、复项选择以及打分3种方式进行设置。
2.1 个人基本信息
旅游者个人属性特征影响着其旅游交通行为和各种旅游特征, 在受访者个人基本信息这一部分, 主要调查了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在内的能够反映受访者个人属性特征的信息。通过询问这些问题, 对受访者的人口学特征以及社会经济背景资料大致了解, 数据分析结果见表1。
1) 性别。
本次调查的性别构成男性略占优势。由于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的差异及长期以来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分工上的不同, 无疑将对出游的性别构成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次大理市旅游的男性和女性比例分别为53%和47%, 虽存在一定差异, 但差异程度不大, 说明以休闲活动和观光游览为主的大理对男性和女性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趋于一致。
2) 受教育程度。
本次调查将游客的受教育程度分为高中以下、大学和研究生及以上3种类别, 通过数据处理后其构成比例分别为19%、67%和14%, 数据显示本次大理市旅游的游客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 但由于本次调查时间是在学生放假期间, 正值学生旅游的高峰期, 因此导致本次调查所收集的数据中大中专学生所占比例较高, 占到样本总量的20%。但是即便剔除这一因素后, 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大理市旅游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存在较大吸引力。
3) 年龄段。
在旅游交通行为中, 年龄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 到大理市旅游的游客以20~29岁的青年和30~49岁的中年为主, 年龄在19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群体所占的比例较小, 均不到10%。究其原因, 发现调查时间为暑假, 20~29岁的游客群体以大中专学生为主, 而这一群体在时间上占优势。30~49岁的游客则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旅游的特点, 旅游需要时间和经济保障。而19岁以上和50岁以下的游客所占比例较小, 则归因于年龄、体力、经济等因素的限制。
4) 职业。
数据显示, 本次大理市旅游游客的职业分布比较均匀, 并无显著差别, 大中专学生和事业、行政单位所占比例较其它职业稍高, 分别为20%和25%, 这两类人有时间和经济优势。
5) 个人月收入。
个人月收入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500元和≥4 500元的两个群体, 分别占总体的23%和25%, 不难看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这一群体基本上属于学生群体, 虽然没有独立的经济收入, 但是可以依靠家庭收入作为经济来源, 并且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旅游。而月收入在4 500元以上的这一群体则属于有经济实力的白领, 他们在经济上独立自由, 在时间允许时完全有条件出游。
综合分析以上因素, 不难看出, 除性别之外的受教育程度、年龄段、职业和个人月收入等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通过分析, 可以得出大理市旅游的游客中男性和女性所占比例差别不大, 但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 年龄段以青年和中年为主, 职业分布比较均匀, 个人月收入则以依靠家庭收入作为经济来源的学生群体和经济独立自由的白领两个群体为主。
2.2 游客旅游出行特性分析
游客出行特性可以反映在出行过程中所使用的交通工具的情况以及对景区的交通状况的满意度, 可以直接反映出游者的交通行为, 并直接影响游客的出游情况见表2。
1) 交通方式。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发现, 从出发地到大理市这一出行过程, 使用比例最高的交通方式是旅游大巴, 比例达36%;其次是公交车和火车, 比例分别为17%和16%;飞机、私家车紧随其后, 分别占总体的13%和12%。考虑到游客来源省份不同, 三分之一的游客来源于西南地区, 即云南省周边省市,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对于短途旅游, 游客更倾向于选择相对于火车来说更舒适、发车频率较高的旅游大巴出游。
数据显示大理市内的漫游交通方式中选择率最高的仍是旅游大巴, 其次是步行、接着是私家车, 说明旅游大巴在大理市的漫游交通中也占据相当高的地位, 一方面因为各景点较为分散, 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旅游, 需要交通工具既便捷又灵活, 旅游大巴无疑成了更好的选择。
就交通方式的灵活性而言, 53%的受访者认为大理可选择的交通方式是灵活多样的, 27%的游客感觉一般, 而20%的游客则认为比较单一。
2) 公共交通。
数据表明, 45%的游客认为大理市公共交通的方便性一般;29%的游客比较满意, 认为非常方便;还有18%的游客因为在旅游过程中并没有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对这一情况并不清楚;仅有8%的游客认为大理市的公共交通非常不方便。
就公共交通的舒适性而言, 53%的游客认为舒适性一般, 认为舒适性非常好和不清楚的游客均为21%, 5%的游客则认为很不舒适。
3) 景区停车费用。
对于这一问题, 43%的游客认为大理市景区的停车费用比较一般, 48%的游客不清楚停车费用情况, 而认为景区停车费用很贵和很便宜的游客仅占少数, 分别为3%和5%, 说明大理市景区的停车费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4) 是否选择自驾车旅游。
此问题属于意向调查, 假设游客有私家车, 在考虑距离、时间、过路过桥费、燃油费等因素的条件下, 51%的游客选择自驾车旅游, 44%的游客表示不会选择自驾车旅游, 5%的游客不确定自己的选择。说明自驾车旅游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2.3 游客出游特性分析
游客出游信息包括游客来源省份、游览目的、旅游形式、旅游周期、同游人数以及对旅游景区各项服务的满意度等一系列与游览过程密切相关的问题[7]。通过游客出游信息的分析, 可以得出游客出游的相关特性, 数据结果见表3。
注:游客来源省份按照中国行政区划分。
1) 游客来源省份。
由表3可知, 本次调查的游客中, 西南地区及港澳台和国外的游客所占比例较大, 分别为总体的33%和25%, 而华东、华中和华南分别为10%、10%、14%, 这和大理市所处的地理区位以及大理的交通方式可达性有一定的关系, 除此之外, 大理作为国内著名的旅游胜地, 对国外和港澳台的游客有一定的吸引力。
2) 旅游形式与同游人数。
旅游形式与同游人数二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被调查游客本次来大理市的旅游形式主要是全家一起和朋友一起的方式, 比例分别为32%和33%。而同游人数中2~4人的群体占56%, 5人以上的群体占29%, 独自一人只占总数的15%, 通过分析国内的家庭结构, 不难发现游客的旅游形式以与家庭和朋友一起旅游的方式为主, 旅游形式与同游人数从而得到了相互印证。
3) 游览周期。
数据显示被调查游客的游览周期以短期为主, 其中停留1~3 d的占66%, 4~6 d和7 d以上的游客均为17%, 说明到大理市游客主要是短期旅游, 但大理市作为一个休闲且适宜居住的城市, 也深受长期度假者的青睐。
4) 重游次数。
重游次数这一数据显示, 被调查的游客中99%的人以前都来大理旅游过, 其中来过一次的游客占62%, 而来过两次以上的占37%, 与国内其它旅游景点相比, 大理市重游率非常高, 说明大理市是一个值得多次旅游的地方。
在对游客出游特性进行数据收集时, 除了采用单项和复项选择形式外, 部分问题采用社会学中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李克特量表 (likert scales) 进行定序测量, 按照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最不重要5个等级设计成表格, 让受访者根据对每一出游影响因素的重视程度在相应的等级下做出标记, 最后按照非常重要1分、重要2分、一般3分、不重要4分、很不重要5分赋值并计算[8]。将处理后的结果列于表4。
在选择大理市旅游的原因这一项中, 得分最高的是“环境优美”, 其次是“可以参观众多的名胜古迹、体验文化活动”, 其分值分别为3.7分和2.8分, 接下来是得分均为2.5分的“到过大理人都极力推荐”、“来享受户外娱乐活动”以及“适合家庭朋友一起出游”这3个原因。
通过对“你计划大理市旅游时所考虑因素的重要性”打分, 可以发现分值最高的影响因素是“当地的特色景点”3.8分, 依次为“大理市是著名的旅游景点”3.4分, 接着是“整个旅行的预算开支”2.8分, “旅游期间的住宿费用”和“住宿条件”均为2.6分, 而“住所与旅游地间的距离”为2.5分, 最不看重的因素为“离家的距离”和“有多种交通方式可选”, 得分最低为2.1分。
就旅游环境而言, 分值最高的是“交通拥堵”3.4分, “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和“行人交通安全”均为1.9分, “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分别为1.5分和1.3分, 说明大理市旅游环境中交通拥堵是最严重的问题, 其次为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和行人交通安全, 水和空气基本不存在污染状况, 比较令人满意。
3 结束语
本文以大理市为例,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采用统计学的方法, 对旅游交通行为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证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
1) 通过游客基本信息分析, 发现旅游者的个人属性特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男性稍高于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以青年和中年游客居多, 其个人月收入呈两极分化的局面, 即以无收入来源的学生和收入较高的白领人士为主, 职业则比较分散, 并无显著性的差异, 只是大中专学生和事业及行政单位人员比例稍高。
2) 游客出行信息具有以下特性, 从出发地到大理市交通方式与大理市内漫游交通选择比例最高的交通方式均为旅游大巴, 多数人认为大理市公共交通的方便性和舒适性一般, 景区停车费用比较合理, 当自己有私家车时, 选择自驾车旅游的游客比例高于不选择自驾车的游客。
3) 游客出游行为特性表现为:游客来源省份与旅游地所处区位紧密相关, 与旅游地近的省份所占比例较高, 此外旅游地的旅游特色决定了该地对港澳台及国外的游客的吸引程度, 本研究的游客以西南地区和港澳台及国外居多;旅游形式则是以家庭出游和与朋友一起出游为主;游览周期以短期旅游为主;重游率高达99%。
4) 利用李克特量表打分的方法, 得出选择来大理市旅游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大理环境优美”;而计划来大理旅游时所考虑的最重要因素则是“当地的特色景点”;旅游环境中游客最满意的是“水和空气的质量”, 最不满意的则是“交通拥堵”。
参考文献
[1]赵中华, 贾志宏, 张蕾, 等.国内旅游交通研究十年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6 (2) :61-64.
[2]Thompson Karen, Schofield Peter.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Transport Performance and Destination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of Geography, 2007, (15) :136-144.
[3]Tourist Guide Barcelona.Barcelona Bus Tour-Barcelona s Tourist Bus[EB/OL].[2007-11-08].ht-tp://www.barcelona-tourist-guide.com/en/tour/bacelo-na-bus-tour.ht ml
[4]耿雪, 关宏志, 王迎辉, 等.非黄金周旅游交通行为调查分析—以北京市城市型旅游交通为例[J].城市交通, 2008, 6 (2) :68-72.
[5]关宏志, 任军.旅游交通规划的基础框架[J].北京规划建设, 2001 (6) :32-35.
[6]朱同林.九华山旅游者人口学特征及其行为研究[J].安徽师大学报, 1998, 26 (3) :310-314.
[7]郑捷, 陆化普.旅游交通抽样调查研究[J].中南公路工程, 2007, 32 (2) :180-185.
个体行为 第10篇
一、社交网络对用户行为的影响分析
2014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社交网络用户中,18至35岁群体占据了64.4%的比重,高中到本科这个阶段的社交网络用户群体则占据了84%的比重,这个数据充分说明,我国的社交网络用户中,年轻群体的数量超过了一半,在这里面,更多的是在校学生,这里包括了初中、高中和大学。年轻人对网络的喜爱与广泛运用,注定了学校的教育与网络无法分割,学校教育已经迈入了网络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时代。
网络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方式都发生了较大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固定单一,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轻易的了解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不仅在量上能够达到人们的需求,在质上同样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满足,信息来源的丰富与多样化,促使人们认知方式的改变,举个例子:近年来,我国的微博平台发展十分迅速,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主流微博平台用户已经上亿。微博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和便捷的传播方式,微博舆论经常弘扬我国的传统美德、曝光社会不良行为、关怀弱势群体、监督政府部门的工作、关注生态环境等,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另外,微博舆论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可以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解决困难。有关部门在进行救援计划时,会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计划实施起来也会更加效率。基于这种社交网络下,人们很容易被其舆论影响,从而产生个体行为的变化。
二、社交网络管控难点分析
(一)网络形势下个体行为规范的控制难点
通过正确的舆论宣扬与行为指导,学生可以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网络时代的来临,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由于不良影片与言论在网络上大量充斥,且没有完全有效的肃清措施,年轻人很容易就能够接触到许多的负面信息。年轻人冲动、热血,富有模仿意识,缺乏一定的辨识能力,其思想观念很容易被牵引、被误导,枯燥的校园生活让他们对外界社会充满向往,通过网络信息的传播与煽动,人们很容易便产生暴力等相关行为,进而给社会带来损失,给自身带来无法弥补的伤痛。在网络时代下,我们更应该注重对网络健康环境的营造,有效规范年轻人的行为习惯,最终让年轻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走上正轨。当然,目前这方面的技术还并不成熟,故而我们需要做出更多努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网络要如何发挥其有效的行为控制作用?关于这一方面,我们任重而道远。
(二)网络时代下舆论导向的控制难点
网络环境难以全面监控,往往网络上一件小事,很容易在网民的围观下,造成剧烈的宣传风暴,这种宣传的价值观难以把握,网民的意识也相对薄弱,在没有权责的情况下,很容易给社会,或者给个人带来极大压力,进而造成个人生活秩序的紊乱或者是社会的动荡。这种是无意识宣传,而若是反动分子通过网络,进行不利的舆论宣传,再经过有心人的大量传播,也极有可能给社会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对社会的稳定也会构成威胁。
(三)网络道德监督的难点
网络信息的出现,使网络教育强势介入到了这一教育过程,并且发挥出了极强的作用,然而网络环境具备虚拟与隐蔽性能,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随意发挥的社交环境,在这里,舆论与信息得不到监督,虚假、暴力、淫秽等信息无处不在,这些信息的出现,在满足了青少年好奇心的同时,也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扭曲引导,这些得不到监督的网络教育,使网络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
三、基于心理学下如何对社交网络个体行为加以控制
(一)构建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在国际中发展历程较长,最为传统的监测手段一般采取手工操作,以人工方式为基础,通过员工监测指定页面的方式,检索出页面中重点监测词汇,从而寻找出最新的舆情动向。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该种监测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大量信息的需求,基于此,TDT研究项目产生,其核心内容包括话题追踪、监测、报告及关联监测等。
构建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框架,需要广大技术人员与政府机构共同努力,结合我国网民实际需求,不断健全系统监测模块,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从监测过程及程序的角度分析,其框架本质为获取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依据不同用户要求分析,整个系统模块的构造如图1所示:
(二)利用主流媒体第一时间造势
因为社交网络舆论具有易传播、关注点比较多的特点,所以利用主流媒体对其进行引导,为其造势,吸引人们注意,且主流媒体的公信度可以把微博舆论的可靠性瞬间提高,使群众信服。具体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主动关注微博舆论,预测微博舆论走向。当微博舆论有走向混乱的趋势时,主流媒体要利用其强大的资料搜集能力及时拿出证明,为微博舆论澄清真相,不给那些虚假信息传播以可乘之机;二是建立起合理的微博舆论应对机制,主流媒体建立自己的专属微博平台,当微博舆论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主流媒体可以鼓励专业、理智的微博舆论的发表,提高微博舆论的整体质量。主流媒体专属微博的开通,对于群众问政有着监督作用,有效改善群众网络问政情况,比普通媒体更有实际意义。
(三)引导舆论代表的言论
在越来越多的微博舆论事件里,我们认识到了舆论代表言论的重要性,这些舆论代表在微博舆论的内容和结构中都处于核心地位。所以要想正确地引导微博舆论走向,必须要先培养合适的舆论代表。正确引导舆论代表言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宣扬正确的网络道德,在微博交流中,要鼓励舆论代表们深入挖掘舆论的内涵和背景,全面了解舆论的内容,做到实话实说;鼓励他们尽量在自身专业相关的领域发表专业性的见解,做到见解独特、有深意;鼓励他们学习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鼓励他们接纳其他人发表的意见,而不是一家独大,做到善于倾听;二是培养主流舆论代表。在选择主流舆论代表时,要选在社会中话语权比较重、素质合格、专业水平扎实、有较强的判断和引导能力的个人或单位。他们发表微博舆论时,会产生比较大的反响,在引导舆论走向方面有强大的控制力,即促进了微博舆论健康发展,又提升了自身的形象。
(四)严厉打击社交网络舆论操控现象
要想正确引导社交网络舆论的走向,必须要先打破网络公关对言论的操控现象。如何严厉打击舆论操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便进行:一是加强对运营网站的监督和治理。对于舆论的运营网站,要加强监督,确认是虚假信息或者受到操控的舆论,要求运营网站作出解释,阻止虚假舆论的扩散。对虚假舆论运营网站,有关部门可采取删帖或者直接封号的方式进行严厉打击,如果情节比较恶劣违反相关法律的,可通过信息部门查询其IP地址对其进行抓捕拘留。另外,建立舆论实名制也是一种阻止虚假信息传播的有效手段,遇到虚假信息可及时查询到个人详细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二是社会各部门联合打击网络公关。网络公关得以生存是因为其复杂的关系利益链,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公关问题就要切断这些关系利益链,所以需要网络、行政、司法、企业等各个部门联合,团结一致打击网络公关。同时给网民普及网络公关的危害,让网民不给网络公关提供便利,抑制网络公关的嚣张气焰,网民一旦发现网络公关的存在,立刻上报相关部门,及时进行处置。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社交网络平台也越来越发达,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对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网络只是一个工具,不止是正确地认识这一工具,我们还要运用科学有效的办法,使这一工具能够切实为我们的教育服务,使我们能够培育出具备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且具备高素质地人才,最终使教育能够达到服务人类,服务社会的根本宗旨。据此在这个发展趋势下,需要对社交网络的应用进行正确引导。利用主流媒体第一时间造势、确立舆论代表发表有影响的言论、严厉打击网络公关对舆论的操控等,帮助广大网民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为青少年学生创建一个有益身心的发展平台。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网络环境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兴的手机用户群体数量已经逐渐超过了传统的PC机器用户人数personal-computer)。由于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速度比较快,多元价值观冲击着我国的社交网络用户的个人价值观。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当今网络下的心理学变化,从而迎接社会主义新时期思想观念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的冲击,从心理学视角下对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心理学视角,社交网络,用户个体,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姚琦,马华维,阎欢,陈琦.心理学视角下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4,(10):1647-1659.
[2]葛仲夏,顾东晓,顾佐佐.社交网络工具持续使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01):34-40.
[3]张鼐,唐亚欧.大数据背景下用户生成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03):36-42+15.
[4]杨善林,王佳佳,代宝,李旭军,姜元春,刘业政.在线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02):200-215.
[5]于凯,荣莉莉,郭文强,刘泉,颜克胜.基于线上线下网络的舆情传播模型研究[J].管理评论,2015,(08):200-212.
[6]熊澄宇,张铮.在线社交网络的社会属性[J].新闻大学,2012,(03):1-6.
[7]张莉.社会网络视角下的用户关系与信息服务体系研究[J].情报科学,2013,(07):41-45.
个体行为 第11篇
关键词: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行为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
中图分类号:TP27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7-0434-03
动物行为能一定程度反映动物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情况,是动物福利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定量测量动物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将以加速度传感器为主的采集节点的设计用于运动行为监测方面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在人体运动行为、能量消耗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开展比较早[1],常将传感器节点做成穿戴式[2],戴在手腕上[3]、腰部或是内嵌到特制的衣服、鞋里面[4],同时测量x、y、z 3个轴的加速度值,来判断人体的手臂和走步姿态及用于检测老人的跌倒行为[5-6]。但在动物行为监测方面的应用相对较少。2010年,Cornou等开始利用布带把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和蓝牙模块固定在母猪颈部,将采集到的运动信息传输给PC机进行行为分类[7]。国内华南农业大学尹令等以牛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开发了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奶牛行为特征监测,用于判断奶牛发情和疾病状况[8]。南京农业大学刘龙申开展了母猪产前行为监测的研究,通过站卧姿态变化次数和筑窝行为来预测母猪的分娩时间[9]。
本研究利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MMA7361与无线发射模块CC2430设计了1个运动信号的采集节点,实现对动物个体日常活动的数据记录,为进一步数据的传输和行为模式分析提供基础数据保障。
1 系统网络结构
个体行为的无线监测网络由无线传感器网络、GPRS/3G网络和监测中心组成(图1)。传感器节点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数据源,节点上配有MMA7361,可布置在监测个体身体的任意位置,便于用布带固定在动物颈部或脚踝处,实现对个体运动参数的采集。网关节点汇聚来自传感器节点的数据,并通过GPRS/3G网络发送给监测中心的服务器进行进一步行为分析。
2 模块的选择和确定
2.1 加速度传感器
基于运动行为监测系统的设计需要,加速度传感器要采集各监测对象的实时加速度值。根据加速度传感器灵敏度及功耗的需要,在无线加速度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设计中需要选择一款体积小、质量轻、低功耗、便于佩戴的高灵敏度加速度
传感器。经过对同类传感器各方面的比较,本研究選用了MMA7361三轴加速度传感器。
MMA7361L[10]是飞思卡尔公司(Freescale)推出的一款超低功耗、小型电容式的微机械加速度传感器,可提供模拟电压输出的x、y和z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该传感器可以采用 15 g 或6 g灵敏度重力选择模式,具有信号调理、一阶低通滤波、温度补偿、自检、带有线性自由落体检测和零重力检测等功能。工作电压为2.2~3.6 V,工作电流为400 μA,设置为睡眠模式时工作电路仅为3 μA。通过MMA7361L可以测量出任意时刻3个方向的加速度分量。
2.2 ZigBee模块
CC2430[11]是一颗真正的系统芯片(SoC)CMOS 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能够提高性能并满足以ZigBee为基础的2.4 GHz ISM 波段应用对低成本、低功耗的要求。它结合1个高性能2.4 GHz DSSS(直接序列扩频)射频收发器核心和1颗工业级小巧高效的8051控制器。
CC2430芯片延用了以往CC2420芯片的架构,在单个芯片上整合了ZigBee射频(RF)前端、内存和微控制器。它使用1个8位MCU(8051),具有32/64/128 kB 可编程闪存和 8 kB 的RAM,还包含模拟数字转换器(ADC)、几个定时器(timer)、AES128 协同处理器、看门狗定时器(watchdog timer)、32 kHz 晶振的休眠模式定时器、上电复位电路(Power On Reset)、掉电检测电路(brown out detection)以及21 个可编程I/O 引脚。
CC2430芯片采用0.18 μm CMOS 工艺生产,工作时的电流损耗为27 mA;在接收和发射模式下,电流损耗分别低于27、25 mA。CC2430的休眠模式和转换到主动模式的超短时间的特性,特别适合那些要求电池寿命非常长的应用。
3 加速度传感器节点硬件设计
考虑到加速度传感器节点的通用性,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设计硬件,节点的结构框如图2所示。由此可见,整个节点的设计由4部分组成,该平台利用RF射频芯片和CC2430处理芯片,工作在2.4 GHz,支持低功耗无线通信协议IEEE 802.15.4,采用8位低功耗微处理器,通过A/D接口采集MMA7361三轴加速度数据,并即时发送给网关节点。数据采集速率为40 Hz,无线数据收发速率为250 kbps。
如图3所示,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为0~3.3 V的模拟电压信号,通过外接几个去耦电容以及滤波电容后直接接入无线单片机CC2430的模拟输入端口P0_5、P0_6、P0_7进行3个方向的加速度值的采集;为了调试、测试阶段的方
便,在无线传感器节点系统中设计了相应的电源指示灯D1、电源报警灯D2以及节点建网/入网指示灯D3;此外,在实验室设计阶段整个无线传感器节点的电源由5 V的可充电锂电池组成的电源模块提供。
4 节点软件设计
无线加速度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软件设计主要是用户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在协议栈的应用层开发自己的用户程序。为了满足运动行为监测系统实际运行的需要,根据监测对象的距离,在被测对象身上布置无线加速度传感器节点,在动物畜舍内布置网关节点。无线加速度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具体软件功能是:网关节点建立1个局域无线加速度传感器网络,网内短地址固定为0x0000,主要负责数据包的路由以及间接消息的转发;加速度传感器节点加入相应的无线加速度传感器网络,终端节点在接收到网关节点发送的采集数据命令后,定期向网关节点发送自己采集的3个方向的加速度值。为了减小系统功耗,网关节点在定时时间未到时处于低功耗状态(睡眠状态),加速度节点在未收到采集加速度传感器数值命令时也处于低功耗状态(睡眠状态)。
nlc202309041633
5 试验和结果分析
2013年12月12日到19日在江苏省金坛市永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现场试验,选用12头长白母猪为试验对象,实物如图4所示,将传感器节点利用松紧带固定在母猪颈部下方进行24 h监测,母猪佩戴節点后无异常反应。实时采集到的数据以图5方式显示。
试验结果表明,加速度传感器节点能够不间断采集三轴加速度的数值,在特定时间内,母猪的行为模式和运动量趋于稳定,当活动量加剧或减少及异常行为出现时,可作为妊娠、分娩、疾病等情况的识别特征,该节点也可用其他牛、羊等大家畜的行为、位移、步数等数据量记录。
6 结论
本研究以三轴加速度传感器MMA7361和无线射频模块CC2430为核心,通过移植协议栈设计了1款新型的无线加速度传感器网络节点,可以方便组建低成本、低传输速率、高效率的无线网络,实现对各个对象动作的实时监测。在永康猪场配对测试发现,无线加速度传感器节点以及无线传感器网络性能稳定,具有较低的丢包率以及较低的成本,可以广泛应用于家畜(猪、牛、羊)行为监测和运动能量的前期数据采集。
参考文献:
[1]Sekine M,Tamura T,Ogawa M. Classification of acceleration waveform in a continuous walking record[C]//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Proceedings of the 20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1998:1523-1526.
[2]Nurmi P,Floréen P,Przybilski M,et al. A framework for distributed activity recognition in ubiquitous systems[C]. Las Vegas,US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5:650-655
[3]Mathie M J,Coster A C,Lovell N H,et al. Accelerometry:providing an integrated,practical method for long-term,ambulatory monitoring of human movement[J]. 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2004,25(2):R1-R20.
[4]Morris S J,Paradiso J A. Shoe-integrated sensor system for wireless gait analysis and real-time feedback[C]. 24th Annual Conference and the Annual Fall Meeting of th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ociety EMBS/BMES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Joint,2002:2468-2469.
[5]赵 伟,周玲玲. 加速度传感器在笔记本电脑中的应用[J]. 电信快报,2008(5):37-39.
[6]Iso T,Yamazaki K. Gait analyzer based on a cell phone with a single three-axis accelerometer[C]. Helsinki,Finland:MobileHCI,2006.
[7]Cornou C,Lundbye-Christensen S,Kristensen A R. Modelling and monitoring sows activity types in farrowing house using acceleration data[J].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11,76(2):316-324.
[8]尹 令,刘财兴,洪添胜,等.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奶牛行为特征监测系统设计[J]. 农业工程学报,2010,26(3):203-208,彩插四.
[9]刘龙申. 母猪行为体征实时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10]Freescale Semiconductor. ±1.5 g,±6 g three axis low-g micromachined accelerometer[EB/OL]. [2014-07-01]. http://cache.freescale.com/files/sensors/doc/data_sheet/MMA7361L.pdf.
[11]TI. CC2430 software examples users guide[EB/OL]. [2014-07-01]. http://www.ti.com.cn/cn/lit/ug/swru 178b/swru178b.pdf.
个体行为 第12篇
一、自我领导的涵义
自我领导起源于自我影响理论, 与自我导向、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等概念紧密相联。它主要是指一种为了实现自我导向和自我激励、获得预期的行为与结果而进行的自我影响的过程。自我领导包含行为注重策略、自然回报策略和建设性思维策略, 这三种策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能改变人的认知能力和行为模式。
行为注重策略包含自我了解、自我设定目标、自我奖励和自我惩罚, 是一种帮助认识自我, 强调积极的、正面的行为, 消除消极的、负面的行为的策略。自我了解帮助组织员工确定哪些是积极的、正面的行为, 哪些是消极的、负面的行为。自我设定目标能提高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自我激励, 有助于完成工作任务。自我奖励可以体现为内在和外在的形式, 如完成某项重要的工作内心充满喜悦与自豪是内在形式, 而历经千辛万苦签下一个大单后犒劳自己一个奢侈的礼物则表现为外在形式。自我惩罚包含一种积极构建的和内省的对于失败和不当行为的审视, 但应该避免过度的自我批评, 因为由此产生的内疚感会严重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
自然回报策略是指工作本身以及工作过程能够给员工带来愉悦的、积极的体验。当工作任务存在相关价值、能带来回报和具备激励因子时, 工作任务本身就具有内在激励和自然回报机制。自然回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工作任务的巧妙设计和安排使之令人愉悦, 从而使工作本身成为奖励因子;另一种是提高员工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自我效能感, 促使员工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对待工作, 由此提高工作绩效。
建设性思维策略指本质上表现为积极的、建设性的思维模式。与之相对应的是由压力与困扰所引发的破坏性思维模式。员工所具有的建设性或破坏性思维模式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状态。具有建设性思维模式的人遭遇挫折的时候会具有乐观的态度, 不会轻易知难而退, 而是会想方设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努力去实现预期的目标。员工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了解, 可以把破坏性思维转变为建设性思维, 可以把消极的自我观察转变为积极的自我观察。自我观察是一种心理上自我审视、暗示和应对的方式, 能促进自我了解和自我效能感, 形成积极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二、组织中个体创新行为的概念
有学者把组织中个体创新行为定义为员工通过不断找出更新更好的方法和理念让有益的创新产生、导入并且运用在组织中任一层级的所有个人行为。有益的创新包括新产品构想或新技术开发、为了改善工作过程所作的管理方法的改变, 或是为了显著提升工作程序的效率及效能所应用的新构想或新技术。个体创新活动可以发生在组织的每一个层级、每一个单元和每一个员工身上。它是持续的、呈常态化的, 因而能稳定地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个体创新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设计出更能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激励性薪酬方案;销售人员总结出一套能更有效与客户沟通的交流模式;生产车间工人发现一种能更节省生产时间的零部件码放方法。组织个体创新行为体现为三个层级的循序渐进。在第一个层级, 员工在工作中发现问题, 提出构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意。在第二个层级, 员工在组织内宣扬自己发现的问题, 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试图寻求各方必要的支持。在第三个层级, 已展示出创新行为的员工, 通过创作出能被某一工作角色、某一群体或整个组织所体验和应用的创新模式实现其创意。因此, 个体创新行为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的过程, 在该过程中员工发现问题、构思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创意、试图获得对这些方案和创意的支持、创作出适用的模式在整个组织内部或组织的某些部门运用并带来益处。
三、自我领导对个体创新行为的影响
有国内外学者指出善于运用自我领导策略的员工更可能提高工作主动性和自我效能感, 因而可以提高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自我领导在组织内部的广泛运用能够促进在组织内部建立一种鼓励个体创新行为和活动产生的群体和心理氛围。在这样的组织中员工更可能激发出创新潜能、进行创新尝试、开展创新活动。自我领导力较高的员工更可能拥有较高程度的创新性潜能, 而具有创新性潜能的员工身处鼓励自我领导和个体创新行为的组织中时更可能尝试创新性实践。
1. 工作团队中的自我领导对个体创新行为的影响
有学者指出当工作团队感受到拥有自我领导、工作自主权和自决权时创新性相应会提高。获得和维持团队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创造性的团队协同作用。有四种因素会对团队协同作用造成破坏:社会惰化、从众心理、生产力阻滞、下行的规范制定。虽然团队的创新性是由个体创新行为所决定的, 但团队的创新行为并不是个体创新行为的简单相加。团队创造性受到很多因素诸如多元化、凝聚力、规模、问题解决策略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影响。团队和个体创新行为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 但是两者是紧密相关的。团队创新性必然会受到个体创新行为的制约和很大影响, 反过来, 个体创新行为的产生无疑会受到团队的创新性的影响。
2. 管理层及其自我领导对个体创新行为的影响
个体创新行为的产生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作场所中的管理效能。组织领导者必修做到既保持必要的管理控制, 又能提供鼓励和支持个体创新行为的组织环境。当领导者能够在组织内部建立一种鼓励员工自我领导并参与到决策过程、愿意与员工分享工作自主权和自治权的氛围时, 员工归属感和工作满意度会显著提高, 员工就更能在工作中质疑现状、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 从而有效增强组织内部的个体创新行为。组织领导者必须愿意且能够承担风险, 同时鼓励员工尝试承担风险, 在组织内部营造一种勇于尝试、敢于承担风险、允许失败并善于从失败中总结出有益的经验和教训的氛围。另外, 在绩效评价当中, 经常得到消极评价反馈或不称职反馈的员工在工作会呈现消极状态, 不愿意承担分外的工作, 更不愿意进行新的尝试并为之承担风险。管理者必须在组织内部建立一种透明、公平、公正和积极的绩效评价和奖励机制, 从而有效促进员工的内在激励性、提高个体创新行为。最后, 组织领导者本身也必须具有较强的自我领导, 能够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指导。
3. 组织的工作环境对个体创新行为的影响
组织的工作环境对员工的个体创新行为具有深远和决定性的影响。组织愿景、组织资源和创新管理方法是组织中影响个体创新行为的三个重要因素。支持创新的组织愿景展现出鼓励挑战现状、承担风险并且对组织未来有渐进的、导向的战略远景。组织资源包括组织的人员、知识和设施, 主要有人力资源、关系资源、信息资源、金融资源、形象资源和物质资源六大类。鼓励个体创新行为的组织应保证相应资源的充分供应。创新管理方法主要是指在组织中创建员工自我领导的能力并且对于员工能力和绩效进行持续的、告知性的反馈的管理方法。为了促进个体创新行为, 组织内部必须减少管理层级、增强员工参与性、根据任务性质建立跨部门的工作团队、鼓励有益性冲突、强调内在激励的同时对展现创新行为并带来组织效益的员工给予丰厚的回报等等。
四、结束语
研究组织员工自我领导对个体创新性行为的影响对于追求持续创新性的组织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 为提高组织内部个体创新行为, 组织必须从工作团队中的自我领导、管理层及其自我领导和组织的工作环境三个层面鼓励员工成为自我领导者、营造支持个体创新行为的工作环境, 从而最终通过实施员工自我领导来积极促进组织中个体创新性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Alves, J.C., Lovelace, K.J. (2006) , "A cross cultural perspective of self-leadership",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Vol.21 pp.338-59.
[2]Houghton, J.D., Yoho, S.K. (2005) , "Toward a contingency model of leadership and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when should self-leadership be encouraged?", Journal of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Studies, pp.12.
[3]Janssen, O. (2004) , "How fairness perceptions make innovative behavior more or less stressfu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Vol.25 No.2, pp.201-16
[4]Kazan, A.L., Earnest, G.W. (2000) , "Exploring the concept of self-leadership", Leadership Link, Vol.Winter.
[5]Kirton, M.J. (2003) , Adaption-Innovation:In the Context of Diversity and Change, Routledge, New York, N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