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系统共享范文(精选12篇)
管理系统共享 第1篇
关键词:教务管理,资源共享,软件联盟
教学工作是高等院校的中心工作, 而教务管理是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之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高等院校规模扩大、多校区教学、学分制改革、校系分级教学管理、校际交换生学分互认等多种情况给教学管理带来一系列的亟待解决的课题, 大家普遍意识到: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先进的教务管理系统可以大大提高教务管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使学校教学管理走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轨道。充分发挥先进的教务管理软件对日常教学管理的推动作用, 改进教务管理模式, 优化教学资源、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快速、稳步地提高。
一、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是当前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必然趋势。
目前全国高校都在面临着学校招生人数不断扩大的局面高校的管理工作, 特别是教务管理工作将会变得非常繁重复杂.许多高校的教务工作将会逐步实施重心下移的策略, 即由学院教务处统一管理逐步转变为院、系二级管理。但转变为二级管理以后还会引入很多新的问题, 如院系的信息沟通、教学安排时的统一调配等。教务管理的信息化既解决了分级管理的问题, 又解决了工作协调的问题。几年来的实践证明, 教务管理信息化是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是当前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必然趋势。
(二)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是高校教务管理工作规范化的有力保障。
高校的教务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事务杂、环节多、工作量大, 没有科学的手段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是无法保障教学秩序的。教学工作规范化管理是比常规教学管理更高层次上的管理。几乎涉及教与学的所有方面, 这就要求必须按一定规范流程进行科学的管理, 而信息化有助于这一管理过程成功实现, 通过完善管理信息化制度。可以规范管理, 保证教学效果, 提高管理效率, 有效地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使教务管理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是教学资源优化和数据共享的基本来源。
教务管理系统能让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一般来说, 使用教学管理系统后, 教学数据能够共享, 提高丁作效率, 增加数据的准确性;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性加强, 部门之间工作规范, 职责明确增加了部门之间的合作。改善相互关系。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为学校教务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教育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四) 教务管理信息化是全面实现高校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高校管理信息化是提升高校综合办学水平和社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教务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 教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高校管理水平的高低, 要想实现高校管理信息化, 就必须实现教务管理的信息化。逐步启动和推进其他职能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最终建成集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为一体的高校综合管理平台, 全面实现高校管理信息化。
二、教务管理系统发展现状
计算机信息化在我国高校日常的教学管理当中已被广泛采用。经过多年的实际应用, 高校教务管理软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 教务管理软件的缺陷也越来越显现出来, 主要表现在, 系统相对封闭、孤立, 不能有效地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换, 信息关系复杂, 需要综合运用数据库、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多方面的计算机知识。对于我校所在的江苏省而言, 教务管理系统主要是购买商业软件和自主开发两种,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 大多高校在使用系统过程中, 明显感觉到现行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捉襟见肘, 已经不能满足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商业软件现在主要是正方信息系统和青果信息系统, 据对各高校调查, 普遍反映系统服务跟不上, 无法及时满足用户的新需求。自主开发已南京理工大学和常州大学为代表, 他们经过十年实践, 这类自主开发软件的高校, 也感觉到目前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对很多新的需求也已无能为力了。
三、共享与整合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框架
面对目前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现状, 存在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自主开发系统的学校各自独立开发, 浪费巨大的人力, 物力。在技术和安全方面无法与时俱进;二是购买商用软件的学校, 当学校提出新的需求是, 目前的软件提供商无法给予快速的反应, 甚至无响应。三是高校之间无法共享优秀的功能模块。四是国际国内高校间课程互认, 得不到系统的支持。五是国内高校间的师资和学生无法有效的流动。
我们提出以下方案来试图解决目前的问题:
四、共享与整合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具体实现
(一) 组建高校联盟。
试点在江苏省范围内, 组建高校联盟。高校联盟采用会员制形式, 会员须支付相应的加盟会费。会员可以无偿使用联盟所拥有的共享软件。
(二) 软件共享库创建。
高校联盟对目前的商业软件进行详细的调研, 委托第三方软件公司编写适合各高校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 制定各功能模块的标准接口。高校联盟中借调优秀的软件工程师, 结合教务管理业务的经验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 以快速应对高校教学高速发展提出的新需求。各高校自主研发的先进功能模块, 可以根据联盟提供的软件标准接口, 接入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三) 教务管理标准流程制定。
组建高校教务管理协会, 成员主要为各高校教务处业务副处长, 综合各高校的教务管理流程, 制定标准教务管理流程, 避免各学校过多的个性化教务管理对教务软件的繁琐开发压力。各高校教务处在教务标准流程的指导下, 应该逐步改变自校的教务管理流程, 去其陈旧的教学管理方法, 保留合理的教务特色管理。
(四) 教学资源共享及生源互动。
以高校联盟为母体, 所有的教学资源可以共享, 临近的高校在政策的允许下可以实现名教师由多个高校共同享有。学生可以在高校间选课, 系统支持所修学分相互认定。
(五) 可持续发展。
联盟在高校中借调的优秀软件工程师, 采用有偿借调。各高校自主研发的功能模块, 接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共享后, 联盟支付相应的费用。联盟聘请一定数量技术支持工程师, 在各高校提供教务系统的技术支持及培训。
五、结语
教务管理系统的共享和整合虽然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但是该项工作也存在着巨大的困难。比如高校联盟的会员较少时, 那每个学校平摊的会费是比较高昂的, 我们需要建立在会员较多的前提下, 才能显现出软件共享及资金不重复浪费的优势。另外, 各高校的个性化教务管理流程, 是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整合的巨大挑战。因此如何制定高校教务管理流程标准将是非常重要因素, 甚至是教务管理系统整合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洪银堞.试论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7
[2].苏贵斌.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7
信息共享管理制度 第2篇
根据卫生部《医院信息系统运行与应用管理规章制度》的统一要求,特制定信息共享管理制度。
1.信息标准化管理制度
(1)所有数据都必须在指定地点连续输入并供全系统使用。
(2)同一个模板准许多人操作,但必须统一按标准执行。
(3)对系统的使用、管理、质量评估也需要按照统一标准执行。
(4)系统设计必须根据相应的标准,在设计和使用中如发现有新标准
应补充完善标准。
(5)一切标准和规范都必须符合法律、法规。
(6)实现信息的标准化还应遵守统一格式,因此应遵循一定原则,主
要有唯一性原则(尽管每一个元素在不同的系统中可能有不同的叫法、不同的描述,但基本元编码、含义只能有一个)、规范性原则(数据标准要规范化,这样才能提高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和稳定性原则(是指遵循有关标准基础形成的,不可随意改动)。
(7)凡格式化数据都应是规范的标准的,所有名词术语和项目名称都
必须规范并有一个合理的代码;一切分类、统计、查询都必须依据代码进行;数据传输、交换必须依据标准。
(8)数据字典编码标准。数据字典包括国家标准数据字典、行业标准
数据字典、地方标准数据字典和用户数据字典。为确保数据规范,信息分类编码应符合我国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规定,对已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部门标准的数据字典,应采用相应的有关标准,不得自定义。使用允许用户扩充的标准,应严格按照该标准的编码原则扩充。在标准出台后应立即改用标准编码,如果技术限制导致已经使用的系统不能更换字典,必须建立自定义字典与标准编码字典的对照表,并开发相应的检索和数据转换程序。2.信息查询制度
(1)在门诊大厅屏幕显示屏上显示医疗服务价格及药品价格,不定期
进行滚动,并经常维护,确保信息准确、显示系统运行正常。
(2)针对调价及时更换公示内容。
(3)在医院门诊大厅和住院大厅放置的触摸查询系统,与医院内信息
系统实时连网,方便病人查询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
(4)住院费用清单。每日由病区向住院病人提供医药费用汇总清单,住院病人对费用有疑问,病区护士站应及时向病人或家属解释清楚。出院病人由住院处提供明细清单。
(5)门诊病人提供配药明细清单。门诊病人对费用有疑问,可在触摸
屏上查询,对不会使用触摸侨查询的病人,门诊服务站给予协助说明。
(6)凡门诊及住院病人对医疗费用有疑异,可向相应服务台咨询,做
到有问必答,有错必纠,并做好病人的查询及投诉记录。
(7)非医院信息部门系统维护人员不得私自进入医院内网数据库进行
信息查询,如因工作需要调阅数据库信息,须由本科室申请,经主管部门或主管院长签字批准后,在信息管理科安全管理员的协
助下方可实施查。
(8)电子病历查询严格按照《电子病历管理制度》执行。
3.信息共享的基本要求和总体原则
(1)实现信息共享是医院信息化建设及政务公开的基本任务,是开展
电子政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2)实施信息共享是各科室的责任和义务,各科室要本着规范公开的原则,主动上报共享信息。
(3)为了更好地进行信息共享工作,各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将本部门需
要发布的信息汇总到信息管理科发布并存档。
(4)信息共享工作由院办公室组织,信息管理科负责信息的存档、网
上发布及相关技术工作。
(5)根据信息的具体情况要实施安全分级管理、分内外网管理,设置
PACS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第3篇
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2009年开始使用PACS系统进行临床影像管理。在硬件环境方面,PACS系统服务器采用HP Proliant DL380 G5,客户端为HP DC7800 Core 2 Duo E6750、医用3M显示器,网络采用接入-汇聚-核心三层架构,到桌面的铜缆为超五类非屏蔽双绞线。接入层交换机通过单模或多模光缆与汇聚交换机相连,汇聚交换机与两台核心交换机之间连接的光模块为万兆,数据存放在EMC的存储系统上。PACS系统软件环境采用上海岱嘉图形图像管理及应用系统,以及MS SQL2008数据库。
PACS系统采用以下工作流程:门诊医生开具电子申请后,患者凭就诊卡、电子申请单直接交费,影像学科登记工作站读取到患者就诊卡的基本信息及申请单信息后上传至RIS服务器,在预约、登记成功后,患者即可去做检查。
影像科技师在完成患者的影像检查后,将影像上传至PACS服务器。这时,报告工作站的医生可从RIS服务器获取患者的相关检查信息,并从PACS服务器下载患者的检查影像来进行诊断。医生在完成影像检查报告后将报告上传至RIS服务器。审核完成后的报告通过打印机进行输出,之后由医师签字后提交,同时,诊断报告上传至主服务器存储备份。
PACS系统建成后,我们做了一个调查,以对比考察PACS系统的应用效果。我们在门诊随机抽取了50名患者构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发现,在以往传统胶片模式下,患者完成一次检查约需30分钟(平均拍摄1.6部位/次),而采用PACS系统后仅需15分钟即可完成,极大地缩短了患者的检查时间和等候时间,并可按照患者的需要决定是否打印胶片,患者的电子影像图像则保存在服务器上,减少了患者复诊时因丢失胶片而进行多次拍摄的麻烦,不仅降低了医疗费用,也节省了时间。
由于申请信息实现电子化,避免了医生手工书写模糊而引起的医疗纠纷。在医生完成报告提交的同时,任何一台医生工作站都可实时调阅患者的影像资料及查看报告结果,并准确处置,以免延误病情。
此外,在现有医疗资源分配极度不均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传递高清医学数字图像和诊疗信息进行远程会诊,进而实现异地图像共享,方便分析病情,以提高有效预防或尽快治愈的可能。我院曾有一病例,就是通过PACS系统及远程会诊系统,将患者的MR数字影像、诊疗信息通过互联网传至北京军区总医院,经专家的远程准确会诊,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管理系统共享 第4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 组织越来越依赖团队工作方式应对复杂性和创新性不断增强的工作任务。团队工作方式之所以被越来越多地采纳, 在于高绩效团队能够成功激发成员之间的协同作用, 整合不同角度的智慧及努力, 使团队整体绩效超出团队成员的个体绩效之和。研究表明, 领导力是提升团队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Zaccaro, Rittman & Marks, 2001) [1], 然而, 目前对于团队领导力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团队领导者, 很大程度忽略了由团队成员提供的领导力, 导致团队不能发挥出最大潜力。共享领导概念的提出, 即希望通过领导过程来协调团队成员行为, 使领导者和团队成员共同承担责任, 激发成员的主动性, 最终达到提高团队有效性的目的。
共享领导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交互记忆系统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 TMS) 的存在和相互作用。Klimoski和Mohammed (1994) 基于相互影响和社会交换的持续影响力的研究认为, 共享领导很可能促进了TMS[2];而TMS作为一种知识管理系统, 当团队成员相互合作时, 就有可能创造出与团队的结构和过程相关的内隐知识, 团队合作和知识共享的优势得以体现。作为团队过程的一种认知机制, TMS对于共享领导和团队知识共享之间的关系, 可能会起到一种更为稳定的中介作用。
知识共享作为一种独特的、有价值的和关键的行为, 对获取竞争优势极为重要。团队成员间的知识共享是知识收集、转移、整合与创造等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 才能使得个体层面的知识升华为团队层面的知识, 便于组织的管理, 最终实现其经济与竞争价值。因此, 本文通过理论研究, 分析共享领导和TMS两大因素对团队知识共享的影响, 以期提升工作团队中的知识共享水平, 实现知识价值与团队绩效的最大化, 最终提高企业知识的累积和创新速度。
2 研究变量的划分
2.1 共享领导的概念界定及测量维度
对于共享领导的概念,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 但至今还没有一个一致认同的定义。为了充分体现不同学者对共享领导的理解, 全面把握共享领导的本质内涵, 本研究整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对共享领导概念的解释, 见表1。
根据表1对共享领导概念的解释, 可以形成以下几个方面共识:第一, 领导者和团队成员共享领导权力, 共担责任;第二, 担任领导角色的团队成员具有与任务内容相匹配的知识、能力、技能等专长, 他们相互影响;第三, 每个团队成员都有机会参与决策, 在团队任务中有真正的发言权;第四, 领导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实现团队或组织的共同目标。
综上所述, 不同于传统的个人权威性或行政权力的理解, 共享领导是一种新的团队管理思想, 主张由领导者和其下属成员组成的管理团队来共同承担领导责任, 领导者必须摆脱传统独自负责和控制一切的观念, 使下属成员更愿意担任责任并更具主动性。当团队的所有成员充分参与到团队的领导中,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的潜力而毫不犹豫地进行指导和影响团队其他成员时, 则实现了共享领导。
Yukl (1999) 为了使共享领导研究融入有效的领导行为, 将领导行为进行归类, 提出了工作导向、关系导向和变革导向的三维分类法, 并尝试将其适用于共享领导[11]。Pearce和 Sims (2002) 在研究共享领导的绩效输出时, 以厌恶型、指导型、交易型、变革型和授权型五种战略领导行为测量共享领导对团队绩效的影响[12]。这些都是从传统领导意义的角度, 以领导者个人的行为、权利、职位等为关注点, 将领导者置身于一个团队外部, 是一个外部辅导者。而本研究中的共享领导强调团队内部成员分担领导角色、责任和职能, 这种领导角色和行为可以被分开、共享、轮换和连续地或相伴地运用。
Mayo (2002) 等人认为共享领导在两个维度上呈现不同:领导分布和领导程度。当领导影响力平等地属于全体团队成员的时候, 此时领导分布最大化;相反, 当领导影响力仅仅属于一个团队成员的时候, 此时领导分布最小化[13]。Carson等 (2007) 在测量共享领导的效果变量的研究中, 选取共同目标、社会支持和员工建言作为共享领导程度三个维度[14]。在国内研究中, 暨南大学刘博逸博士 (2009) 在研究企业共享领导的理论和实践中, 提出共享领导的四个维度分别是:绩效期望, 团队学习、相互协作和权责共享[15]。
本文综合大量国内外文献, 并结合企业实地调研与访谈, 选择了对预测变量共享领导进行测量的4个维度:权责共享、相互影响、发言权和共同目标。其中, 权责共享是指团队成员和领导者共享领导权力、共担领导责任、视领导为同事、有施展领导才能的平台、在不同的项目阶段等情形下由不同的团队成员履行领导职能;相互影响是指团队成员在开展共享领导活动的过程中个体间动态的、交互的影响, 以及履行自身范围内的职责和其它团队成员范围内的职责的相互作用;发言权是指员工在团队目标达成过程中参与和投入的程度, 也是成员拥有发言权的程度;共同目标是指团队成员对团队基本目标有相同的理解, 就会采取行动, 确保把工作重点放在集体目标上。
2.2 交互记忆系统的内涵及测量维度
团队需要利用多样的知识, 吸收新信息来解决团队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然而每个团队成员在拥有的经验, 知识和信息方面是有差异的。为了确保团队中知识共享的有效性, 团队成员需要掌握谁知道什么。Wegner等 (1986) 提出的交互记忆系统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 TMS) 是指团队内部员工对来自不同知识领域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检索和交流活动的共享的认知劳动分工。在工作群体中, 当个体了解到其他成员的专长时, 获取和编码与专长相关信息的责任就会通过内隐或外显的方式分配给最合适的专家成员, 此时交互记忆就产生了[16]。团队成员通过相互交流来增进各自的记忆, 从而共享两种知识, 即成员个人拥有的知识和团队其他成员拥有的知识。团队成员往往依赖于团队中的其他成员从不同的知识领域获取知识, 处理和沟通信息。这样可以确保团队成员之间更多的知识共享, 并且能够承担更多的团队任务。
Lewis (2003) 认为TMS的有效性应该从三方面来衡量[17]:①专长性 (specialization) , 团队成员在知识处理过程中具有专门化和差异化的知识;②可信性 (credibility) , 团队成员在完成任务时对彼此所提供知识和信息可信程度的感知;③协调性 (coordination) , 团队成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能否顺利而充分地整合和利用彼此的知识和专长。本文采用此三维度对TMS进行度量和研究。
2.3 团队知识共享的概念界定及测量维度
关于知识共享, 不同的学者由于研究角度不同, 进行了不同的描述。如, Senge (1997) 认为知识共享是一方愿意将信息传递给另一方, 并帮助另一方了解信息的内涵及从中学习这项信息, 从而转化为另一方个人的信息内容, 并发展成为对方新的行动能力’[18]。Gibbert和Krause (2002) 认为, 知识共享是在一个组织中, 个体和其他成员共享他们所获取的或者创造的知识的意愿[19]。Van de Hooff 和De Ridder (2004) 提出的知识共享定义, 即知识共享是个体间相互交换他们的知识并联合创造新知识的过程’[20]。 因为成员来自不同领域, 拥有不同的背景, 工作团队要求TMS有效地促进知识共享。如果各成员能了解其他成员的知识域, 那么, 知识就可以更有效地共享和交换。
由于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一个方面, 因此关于知识共享的测量往往也包含在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中。国外对知识管理过程进行测量的研究主要从概念层和技术层对知识创造过程进行实证测量。国内学者韩维贺 (2006) 证实以知识吸收和知识传播两个维度来测量知识共享[21], 员工知识获取与传播活动常常同时发生, 并紧密融合。在知识管理领域中, 知识共享可以认为是知识被定位, 而后被使用者吸收以及传播出去的过程, 亦认为知识传播出去后没有被吸收, 就没有真正的实现共享。团队成员在知识共享过程中不仅是接受者, 而且需要将知识扩散到团队其他成员, 扩散到团队, 才能使得整个团队的知识共享更具现实意义。因此, 本文采用知识吸收和知识传播二维度对知识共享进行度量和研究。
3 命题提出和模型构建
3.1 命题的提出
3.1.1 共享领导与交互记忆系统
共享领导不同于TMS。从概念上讲, 共享领导和TMS的主要区别在于, 前者关注共同影响, 而后者关注共同感知。共享领导在团队成员中评估领导力的分布;TMS用团队水平系统为使用和综合个人和集体支持的专门技术进行测量 (Lewis, 2003) [17]。虽然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但共享领导很可能通过基于相互影响和社会交换的不断影响促进TMS (Klimoski & Mohammed, 1994) , 而这种交换发生在团队成员共享领导责任的时候[2]。
Wegner (1986) 在研究中指出, 一个人的记忆力必然是有限的, 人们常常通过各种外部帮助如关系亲近的朋友或共事者来补充他们的记忆[17]。这个基本概念是在团队中, 基于成员知识分布的相互协议的基础上, 彼此熟悉的成员在不同的知识领域开发一个隐性的信息处理责任的分配系统 (Nicolas Michinov, Estelle Michinov, 2009) [22]。而共享领导的核心思想是团队成员通过“领导成员”的角色轮换分担领导责任和职能, 每个成员在这个过程中都能充分发挥自己擅长的专业知识, 帮助需要某个领域知识的其他成员, 从而促进团队中TMS的形成和发展。例如, 研究显示, 如果成员在培训之后相互了解的基础上一起工作, 接受团队技能培训, 或者接受他们各自技能相关的信息, 那么团队绩效会更高 (Hollingshead, 2000) [23]。因此, 共享领导能够促进TMS的形成, 从而提高团队绩效。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共享领导对TMS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1.2 交互记忆系统与团队知识共享
团队任务的有效开展依赖于团队成员间的合作。随着团队工作任务的复杂性不断加大, 有效的团队对于成员间的协调性的要求也日趋增强。而知识共享在群体工作中的重要性也是毋容置疑 (Kotlarsky&oshri, 2005) [24]。当团队成员可以从知识共享的过程中充分获取知识时, 知识共享的最大问题就得以解决[25]。团队成员可以通过从不同成员那儿获取不同的知识以便把问题抽象和分类, 并且利用已有的经验技术解决新的问题。所以, 当知识在组织成员间流动时, 知识共享就可以促进组织的绩效;不仅使更多的小组成员拥有了知识, 也使拥有知识的小组成员为其他的成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及时的帮助。然而, 有效的知识共享过程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与困难, 尤其是当团队遇到文化或地理等各方面的差异时 (Herbsleb & Mockus, 2003) [26]。当个体无法接收到对其他团队成员的角色与责任的认知, 就不能对其他成员如何对团队成功作贡献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亦难于共享重要的交互知识。为了有效地共享知识, 团队成员知道其他成员都知道什么, 擅长什么, 谁是哪个领域的专家, 是知识共享活动的关键 (YuqingRen, Carley & Argnte, 2006) [27]。TMS能够促进不同知识领域的知识共享和传播, 如果能够成功地建立和管理TMS, 那么在知识共享过程中TMS将为组织成员获取、储存、整合信息 (Huang, C.C.& Huang, T.J., 2007) [28]。因此, TMS可能促进团队中的知识共享。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TMS对团队知识共享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1.3 共享领导与团队知识共享
共享领导通过授权、协作提高团队成员的信心, 建立团队成员间的互信关系, 激发团队成员的热情, 从而激励团队成员之间进行知识共享。Pearce等 (2005) 研究发现, 共享领导已经在知识型团队的工作中得到广泛实践, 运用共享领导可以促进组织成长, 使其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29]。
在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一些学者对共享领导与知识共享的关联机制进行了探究, Scott和Caress (2005) 认为共享领导可以被视为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在学习型组织中鼓励成员参与决策、制订行动计划和分担行政事务, 并且提供社会互动机会, 帮助成员建立伙伴关系[30]。Yang (2007) 认为, 知识共享要求领导者必须既是学习者、又是教导者而不是命令和控制者[31]。共享领导通过鼓励、奖励提高团队成员的信心, 建立团队成员间的互信关系, 激发团队成员的热情, 从而激励团队成员之间进行知识共享。当组织成员认识到他们所共享的是有用的知识, 而且领导者又值得信赖时, 就愿意进行知识共享。所以领导与下属之间的私人关系、领导是否给予下属关心和支持、并为其创造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 将影响知识共享行为。基于上述分析,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共享领导对团队知识共享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2 变量的作用模型
在文献回顾中, 现有研究证实共享领导和团队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关研究也证实在团队绩效提升方面, 共享领导比垂直式领导模式更为有效, 还有研究证实TMS对知识共享的正向影响作用, Crson等 (2007) [14]提出TMS可以作为共享领导和团队绩效以及其他有效变量之间的中介作用。尽管共享领导和TMS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但专门研究这两个领域关系的文章并不多见, 以TMS为中介研究共享领导和其他解释变量之间关系的文章更是甚少。本文正是在此研究背景下, 通过相关理论分析, 对共享领导、TMS和团队知识共享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 以期对工作团队提高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的有效性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进而提高团队创新绩效。为了探讨共享领导和知识共享, 以及TMS作为共享领导和团队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的关系, 本文提出如图1所示概念模型。
4 总结
由于很少有将共享领导与TMS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 也甚少有研究共享领导和其他因变量之间的中介关系的, 因此, 本文尝试将共享领导和TMS相结合, 探讨共享领导对TMS、知识共享的影响作用, 以及TMS对于共享领导和团队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 从而为提升团队创新绩效提供理论借鉴。
在对相关因素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把量化研究作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一方面便于对它们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实证研究;另一方面, 通过研究共享领导各因素对TMS的影响程度, 可以找到有利于团队知识共享的最佳因素。这样可以为企业促进团队中的知识共享提供路径和依据, 为团队中的共享领导、TMS和知识共享建立良好的纽带, 以达到提高团队创新绩效, 增强团队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摘要:组织越来越趋于团队工作模式, 更高的团队绩效依赖于团队中的知识共享。而共享领导和交互记忆系统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 TMS) 是影响团队知识共享的两大重要因素。探讨了共享领导、TMS和团队知识共享之间的关系, 并提出了假设模型。认为TMS在共享领导和团队知识共享之间起中介作用, 共享领导对TMS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并直接和间接通过TMS正向影响团队知识共享, 为建设高绩效团队提供理论指导。
文化共享电脑系统恢复步骤 第5篇
一、开机→选择“深度一键还原”——“启动一键还原”
二、选择3“手动运行GHOST”→选择2“正常启动GHOST”→ok
三、依次选择“Local→Partition→From Image”
四、在最上面“look in”后面点击下三角形符号选择盘符“1.2:[„„”
五、找到“ghost”文件夹并打开,选择备份镜像文件“xp-c.gho”。
六、一直点“ok”之后便会出现系统恢复进度条,完成恢复后选择“rsetare”重启电脑即可。
管理系统共享 第6篇
关键词: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7-0021-03
引言
经过多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国机构、学生、教师、校舍等基础数据库基本形成。按照《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中 “核心系统国家建、通用系统上级建、特色系统本级建”的要求,下一阶段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教育机构(学校)对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和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在建设过程中,要实现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的有效共享和业务的高效对接,避免新的应用孤岛和数据孤岛。
一、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的需求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具有整体和综合优势,教育机构(学校)要依托各类教育基础数据进行深度应用。
1.自建业务系统数据整合的需求
通过对基层信息系统建设情况调研,我们发现各级教育机构(学校)基本上都存在早期建设但仍在使用的各类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由于历史原因,自建业务系统间没有统一的信息标准与技术规划,部分自建业务系统功能与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相同,基础数据分散、重复、孤立。数据重复采集、数据不一致等问题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同时教育管理对数据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只有通过系统间数据共享才能解决基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2.数据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的需求
目前教育统计数据主要还是依靠人工从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查询相关数据后录入统计系统并上报,原始数据的来源多,时间节点又不一致,客观上对统计数据的质量带来影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项举措需要全面准确的基础数据与大数据分析支持,这就要求各级教育机构(学校)以管理信息系统及基础数据库为依据,进行跨系统的综合数据分析。
3.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需求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正在慢慢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大数据时代,只有让教育机构(学校)整合中央和省级教育数据中心资源,共享各类最新教育基础数据,深度挖掘数据的价值,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才能推动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创新。
二、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的支撑平台
凡通用系统和特色系统需要使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如学生、教师等信息),教育机构(学校)可通过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管理与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基础库平台”)和国家核心业务系统融合与开放共享平台(以下简称“开放共享平台”)获取相关数据。
1.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管理与服务平台
基础库平台部署在教育部和省级数据中心,基础库管理由教育部制订统一的指标体系、数据源信息和抽取模型并通过交互下发到省级,省级将部级下发的元数据进行装载,同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展和调整。基础库将业务系统之间联系起来,作为统一数据出口,解决不同业务系统之间数据需求。通过基础库平台可实现省级数据中心内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间及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与省级自建业务系统间的数据共享。
基础库平台首先从国家各业务系统抽取一份原始的数据保存到基础库,在基础库中对元数据进行统一描述和管理,形成一份完整的原始数据;然后将各阶段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学生基本信息、状态,教职工基本信息、状态,学校基本信息等主数据进行集成,形成以学生、教师、学校为主线的主数据;原始数据、集成的主数据、归档数据都会作为基础库的数据资源。基础库平台根据业务系统数据共享的需求,按照一定同步规则,将数据推送到各业务系统的前置库中,各业务系统根据基础库提供的数据共享方式从前置库中获取本系统需要的共享数据。
2.国家核心业务系统融合与开放共享平台
开放共享平台由管理平台、服务平台、共享终端的软件系统和基础支撑设施组成。管理平台部署在教育部,通过对数据开放权限控制、数据安全体系构建、数据同步服务策略等方式对服务平台及数据共享服务进行管理,各级管理机构可登录分平台使用。服务平台部署在省级数据中心,从省基础库平台中获取数据并为各级教育机构(学校)提供数据服务,是数据融合共享服务的具体实现部分。共享终端部署在省级以下教育机构(学校),负责为扩展应用提供安全的数据共享通道。网络、安全等基础运行环境由各级教育机构(学校)按照相关技术要求准备。
开放共享平台是省级以下教育机构(学校)进行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扩展应用的唯一渠道,教育机构(学校)可以通过共享终端及数据安全通道访问权限范围内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同时,教育机构(学校)还可以根据开放共享平台接口规范与各级通用系统对接,共享通用系统基础数据。通过开放共享平台提供集成的管理信息服务,实现教育部、省、市、县(区)、学校信息系统的贯通和数据共享,便于各级教育机构(学校)基于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开系统应用。
三、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的实践
2015年10月教育部在福建省开展基础库平台试点,试点工作包括基础库平台部署和平台应用培训。试点工作结束后,我们立即启动了《福建省免费教科书征订核算系统》数据共享的建设工作。
1.基本情况
《福建省免费教科书征订核算系统 》是2013年上线的本地通用系统,主要功能是对免费教科书征订、发放、核算、循环使用等环节进行管理。系统中每个学校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数,由系统管理员每隔半个月从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系统中导出,再手工导入免费教科书系统进行批量更新,学校不能更改。学生的学籍每天都在动态变化,由于学生信息未能实时共享,免费教科书系统中学生数无法反应实际情况,学校的免费教科书核算工作常受此问题的困扰,使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2.建设过程
(1)需求分析
免费教科书系统需要共享的数据表包含学校代码、学校名称、年级名称、在校学生数字段,同时为了保证数据同步,共享数据表中还要增加时间戳标识字段和读取标识符字段。需共享的数据从基础库平台的中小学生基础库中学校信息表、学生信息表、年级信息表中抽取,基础库平台每天在基础库数据更新后将所抽取的共享数据推送到前置库的共享数据表。免费教科书系统每天定时读取前置库的共享数据表实现数据共享。
(2)共享数据表的创建及注册
考虑到共享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扩展性,在数据库服务器上单独创建一个实例作为省级自建业务系统的前置库。在实例中创建共享数据表及用户,并给用户赋于读写的权限。登录基础库平台,对前置库(省级自建业务系统)进行注册,进行测试连接并获取共享数据表信息。
(3)数据整合模型设计
在基础库平台上创建数据共享任务(免费教科书系统在校生数),任务的数据源为基础库和前置库。创建数据共享任务的新业务(分年级在校生数抽取),业务类型为抽取类,并在数据共享任务中引用该业务。
利用数据整合设计器创建新作业(分年级在校生数统计),作业的表输入为中小学生基础库,表输出为前置库的省免费教科书系统数据共享表,数据抽取的SQL语句为:
作业编辑完成后保存并发布到服务器中。在基础库平台将作业(分年级在校生数统计)注册到业务(分年级在校生数抽取)中。
(4)数据整合模型调度
在基础库平台的运行调度管理模块中选择业务(分年级在校生数抽取)并运行,运行配置:业务类型为周期,类型为天,时间为5点。由于基础库数据每天凌晨1点进行增量更新,因此设定每天凌晨5点基础库平台向前置库推送免费教科书系统需共享的数据,并在数据共享表写入时间标识和未读取标志。
(5)共享数据调用
免费教科书系统按照提供的用户名和密码每天定时访问前置库的共享数据表,并根据时间戳标识来判断数据是否有更新。如果有更新,则将更新的数据同步到本系统,同时在共享数据表的读取标识字段写入已读取标志;如果没有更新,则不进行任何操作。
三、建设效果
通过数据共享,免费教科书系统中学校的分年级学生数更新频率由每半个月一次调整为每天一次,基本实现了与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同步,解决了学校因学生数不准确而造成免费教科书核算数据误差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核算的工作效率。同时,数据共享应用又促使学校重视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及时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信息系统中录入学生变动信息,保证系统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证。
四、结束语
虽然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教育机构(学校)可以通过数据共享进行信息系统深度应用和数据挖掘,但要实现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项举措提供大数据支持的目标,还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机制来推动此项工作。
参考文献:
[1]蒋东兴.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J].中国信息界,2013(12).
[2]方丹丹等.对外经贸大学:高校数据整合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网络,2014(5).
管理系统共享 第7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系统,信息共享,数字化校园
随着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的不断发展,高校科研工作在规模和水平上日益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也越来越突出。高校老师对科研工作日益重视,申报科研课题和签订科研合同的数量逐年递增,同时围绕科研工作所做的统计、考核、工作量、奖励等辅助工作也逐年增加,导致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量与职责日趋加重。以前传统的利用Excel等日常办公软件处理科研信息的方式,模式单一,效率偏低,容易出错,不利于沟通,已经渐渐不能满足现代化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在高校建立科研管理系统,已经成为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的一项重要方式。科研工作作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其他工作间的交叉越来越多,如何实现与其他工作的信息共享和交融[2,3],已经成为目前需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1 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作用及意义
1.1 提高科研管理效率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校科研规模不断发展,科研管理工作的日常工作量逐渐加大。通过建立科研管理系统,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和各级领导可以通过系统实现科研项目申报和立项、科研成果申报统计、学术活动申报统计等大量以前需要人工完成的工作,节省大量的人工工作量。同时,登录用户可以避开工作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通过科研系统完成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工作,有效地提高了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并为科研工作提供了便利。
1.2 提高科研数据的准确性
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中,科研项目、成果、获奖、专利和知识产权等科研信息主要以纸质资料或Word、Excel等电子版形式由不同科室的科研管理人员分别管理,管理人员主要以个人习惯和观念对信息进行归类、统计和存储[4]。由于没有统一的数据库和格式来规范科研数据,当管理人员发生变更或调整时,在科研数据的交接过程中极易出现科研信息的错误及丢失,对于间隔时间长达数年的科研信息其准确性更是无法保证。建立科研管理系统后,科研信息以统一数据格式固定地存储在系统服务器上,对数据的修改和存储严格执行各级审批权限,从而提高了科研数据的准确性。
1.3 为科研决策提供依据
制定科研规章制度,拟定科研发展规划,是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快速有效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一项政策的出台都需要密切结合实际,需要具体数据来做支撑[5]。通过建立科研管理系统,领导层可以通过系统内置的统计报表等功能,根据需要分单位、分时间、分学科地准确了解学校的科研工作实际,把握科研发展的规律和走势,为下一步科研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
1.4 通过电子信息传递避免资源浪费
通过科研管理系统,可以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和无纸化办公。无论校内校外,只要有互联网环境,科研人员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系统完成申报、立项、中检、结题、奖励等科研业务的登记和办理工作,科研业务的审核、批准等工作通过网上审查的方式即可完成,基本实现了校内科研业务办公无纸化,大大减少了资源浪费,符合低碳节能的发展需求。
2 高校科研管理系统对外共享的信息
高校科研工作是一项涉及人员、财务、物资、学科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复杂过程,随着科研管理系统的持续运行,系统所包含的人员、经费、学科和平台等信息会发生不断更新。而大多数高校科研管理系统均为独立管理系统,没有实现与校内其他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因此在数据更新的过程中势必会造成信息冗余,同时相同信息在不同部门的重复管理也给科研人员和相关管理部门带来了不必要的重复工作量。高校科研管理系统对外共享信息对应关系图见图1所示。
2.1 科研队伍模块
科研队伍管理模块主要对科研人员的基本信息进行分类和管理,主要包括人员的姓名、性别、学历、职称、所属单位、所属学科、研究方向和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人事处是负责全校教师引进、职称评定和在职培养等人员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科研管理系统的科研队伍信息应与人事处人员信息保持一致。
2.2 科研成果模块
科研成果管理模块主要对科研人员的论文、著作、项目鉴定、奖励和专利等成果信息进行管理和统计,是科研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教师科研工作的亮点性和突出性的成果均在此体现。随着研究生导师遴选体系和职称评定体系的完善,科研成果已成为教师考评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生院是研究生导师遴选和上岗的主管部门,人事处是学校职称评定和人员考核的主管部门,科研成果信息的共享将为上述工作提供极大便利。
2.3 科研经费模块
科研经费管理模块主要对纵横向科研项目、科研平台建设等科研过程中所产生的经费进行管理,包含经费到账登记、预算、支出和决算的整个过程[6]。在高校实际工作过程中,经费的拨入、拨付和报销等全过程都是由学校财务处负责办理。若要通过科研管理系统掌握科研经费信息,则需由科研管理人员将科研经费情况再次录入到系统中,实时性和准确性差,又造成了重复工作。
2.4 科研办公模块
科研办公管理模块主要负责发布各类科研管理文件、科研项目申报和结题、科研奖励申报、科研成果统计等通知,以及各类人员间联系的消息。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校长办公室是下发学校文件的主管部门,并通过全校门户网站发布通知。实现科研办公信息的信息共享,就能将科研办公渠道与学校办公渠道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操作性和实时性。
2.5 科研平台模块
科研平台管理模块主要对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重点研究基地和研发中心等科研条件平台进行管理,其中包括对平台内仪器设备、固定和流动人员、规章制度和科研成果等信息的管理。设备处是实验设备与国有资产管理的主管部门,学校所有的仪器设备均需通过设备处登记建帐和检修维护。实现科研平台信息的共享,通过把仪器设备的新增、维护、使用和报废等情况实时地记录到管理系统中,能够提高仪器设备的共享率和使用率。
3 高校科研管理系统中常用的对外信息共享方式
3.1 建设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将校园内原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数字化建设,使传统的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伸。通过数字化校园,可以实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全过程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目的。建设数字化校园,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网络核心平台,在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标准化的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数字化环境体系来开展各种网络业务[7]。从目前来看,建设高校数字化校园,实现信息的统一和完全共享,是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必然趋势。但数字化校园建设又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费用高,周期长,涉及部门多,需要对现存的管理系统进行改造和重组,实施以来有较大难度,同时需要协调的工作也比较多。
3.2 实现系统间信息对接
高等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为了做好归口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已经逐渐建立了对应的信息管理系统,例如科研处建立科研管理系统,人事处建立人事管理系统,财务处建立财务管理系统,教务处建立教学管理系统,设备处建立设备管理系统等等。这些系统功能完善、信息齐全,但系统彼此间相对独立,系统间存在的许多交叉信息并未实现共享。目前,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系统接口数据标准,通过系统对接的方式,实现不同系统间的信息共享。但是由于各管理系统在建立之初并未考虑系统对接问题,系统开发与设计的语言、标准等都大不相同,因此在后期的系统对接工作中存在一定难度,在信息共享内容的界定上也有大量工作要做[8]。
3.3 系统间信息交互导入
为了提高信息数据的安全性能,高校各个部门的管理系统都基本具备标准格式的数据导入和导出功能。管理人员可以选择以Excel工作表或DBF数据库等标准格式导出系统数据,同时也能将上述标准格式的数据进行规范处理后,导入到管理系统中。为了实现不同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可由管理人员常期或定期对系统间交叉信息数据进行交互导入,以保证彼此间的信息共享。这种方式实施简单、操作性强、容易实现,无需改动当前各系统的现有架构,是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信息共享方式之一。缺点就是未实现共享自动化,仍需专人定期执行信息的导入和导出操作,系统间信息并未真正实现同步更新。
4 如何建立高效的科研管理系统对外信息共享机制
4.1 加强学校统筹和组织领导
要实现科研管理系统与外部系统的信息共享,需要充分协调各部门、各系统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开展工作,因此加强学校层面的统筹和组织领导,是保证系统信息共享建设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信息共享不仅仅是科研管理一方面的工作,会涉及到人事、财务、设备和学科等全校各个相关部门,运行中遇到的问题一般都不是单一部门能解决的,因此需要在学校的统筹部署下加强合作,增进沟通,彼此协作。学校可建立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任成员的领导小组,规定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进一步明确工作流程和程序,从而保证能够有条不紊、快捷有效地完成信息共享工作。
4.2 合理选择信息共享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也不断向前发展,只有紧密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明确目标,整体规划,才能有条不紊地实现科研管理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信息融合。高校要根据学校需求和系统建设现状,准确定位,在统筹部署的基础上,全面考虑系统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制定全面、科学的整体规划。结合机构设置、队伍建设和系统现状,针对性地采取建立数字化校园、系统信息柔性对接等适合的信息共享方式,从而逐步实现数据信息的无缝连接和动态传递。
4.3 保持系统柔性、扩展性和兼容性
柔性的概念可定义为管理信息系统适应一般性业务改变和根本性业务改变的能力。可划分为:结构的柔性和数据的柔性[9]。通过“以面向流程的方式”构建管理系统,以流程为核心设计系统,以流程驱动系统的运行。通过柔性系统,可以在不修改数据库和应用程序的基础上对表单、界面等内容进行调整,从而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扩展性、通用性和兼容性。在需要对外共享信息时,根据需求柔性地对系统信息进行针对性调整,实现系统间的信息交互和传递。
4.4 促进数据标准化和网络化
数据标准是直接关系到科研管理系统与其他部门间信息能否共享、能否与外单位的信息自动化交换的关键问题之一。由于现今没有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规范性标准,各个管理系统可能采取不同的设计语言、不同的数据库管理模式和算法等,可能会造成学校各部门间各自为政,采用的管理软件版本繁多,开发设计标准不统一,彼此之间不能兼容。因此应由学校网络信息主管部门提前规定开发标准,各部门开发的管理系统应设置统一的数据标准,为实现信息交互和共享提供标准接口。
5 结语
高校建立科研管理系统,促进了科研管理工作信息化,是提升科研管理水平、促进科研工作快速发展的一项有效举措。随着系统的不断完善和持续发展,科研管理系统与外部系统的信息共享将成为系统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结合学校科研工作特点,对科研管理系统的外部信息共享机制进行探讨和研究,真正建立起一套信息完全融合、自动化程度高的科研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宋加金.新信息环境下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创新性认识与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12,30(2):21-24
[2]YINGMING C.Information sharing incentive mechanism in global val-ue chain[C].Proc.of IEEE Symposium on Robotics and Applica-tions,2012
[3]WANGPING W,FAN L.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electronic super-vis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sharing among the governmentsand enterprises[C].Proc.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and E-Government,2011
[4]高雷.关于建立院校科研管理系统的初步构想[J].中国科技信息,2011(14):202-203
[5]张喜爱,曾庆平,韩晶.浅论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中的问题和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8(9):262-264
[6]巫莉莉,张波,李涛.高校科研管理系统智能分析模块的分析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31(11):2641-2644
[7]曾令强.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J].科技管理研究,2009(8):255-256
[8]谢海波,林书兵.高校科研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设计方向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3):140-143
管理系统共享 第8篇
关键词:全局数据共享,校务管理系统,构建
全局数据共享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校务管理系统模式, 自中山大学成功实施并建立了这一系统之后, 由于高效、便捷、快速等一系列的优点, 全局数据共享的校务管理系统迅速地在各大学校中流传开来, 并在教务管理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实现了校务工作的数字化管理, 为管理工作的开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一、全局数据共享的校务管理系统总体定位
(一) 从分散应用向集中应用转化
在全局数据共享还没有全面的应用之前, 原有的校务管理应用系统较为分散, 由于受到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制约, 相关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规划, 在操作的时候主要以完成局部业务和进行部分职能为主, 这使得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十分困难, 容易形成信息孤岛。而全局数据共享所注重的是全局, 它拥有统一的标准、数据库、用户管理和开发平台等。注重校园建设的整体发展, 为用户提供了协同办公的平台, 有助于管理系统从分散走向集中。
(二) 从固定服务向个性服务转化
全局数据共享校务管理系统采用的是Portal技术, 即单点登录技术。这种技术与传统的单调无趣的技术相比较而言, 服务更加多元和个性化。用户在登录相关的管理平台之后, 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需要, 适当地进行信息调整, 个性化服务得以凸显, 这种管理的方式也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三) 从信息管理向信息服务转化
校务管理工作开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在校学生和教职工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更好地为他们服务。而全局数据共享的校务管理系统的设计理念就是以服务为基点的, 它改变了过去的管理系统只重管理的弊端, 更加注重为学生和教职工设计一些人性化的服务系统。比如说, 学生可以通过登录相关的系统, 进行网上选课、评教和查询成绩等活动, 这样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二、全局数据共享的校务管理系统构建方案
(一) 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全局数据共享的校务管理系统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在校学生和教职工的学习以及工作的。因此, 这个平台可以说是属于校园内部的一个平台, 需要有较强的安全性能。所以, 必须要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建立应用的授权机制和统一的用户管理、身份认证等, 实现单点登录。比如说,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可以使用这个系统完成一些有需要的工作, 例如考试报名、学费缴纳、网上选课、成绩查询等, 但是在学生毕业之后, 没有了相关的身份认证, 他们也就不能再登录进入这个系统, 对于教职工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 他们在学校工作的时候可以登录相应的平台完成自己的工作, 但是离开之后要将这些数据清零。这样既能更好地维护系统的安全, 防止病毒入侵, 也能够保护学生的隐私, 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二) 统一数据库平台
所谓的全局数据共享, 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就是由一个个数据集结成数据库。而全局的理念则要求从整体上去思考问题, 它的目标是将分散的管理系统集中起来。因此, 在进行全局数据共享系统建设的时候, 就必须要统一数据库平台。改变过去成员之间的依赖, 通过统一的数据库平台, 实现校园信息的共享, 消除不同的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通过统一的数据库平台, 使不同系统之间的共享数据使用不再是各业务之间的单纯调用, 而是统一的调配, 尽可能地保持数据的完整性。而且在统一数据库之后, 也能够避免因为频繁的调用而造成数据混乱的现象。
(三) 全局数据共享的校务管理系统应用设想
全局数据共享系统的建设是一项很庞大的系统化工程, 在进行相关建设的时候, 必须要紧紧地围绕自身学校的管理特点和业务系统, 进行相关的设计和规划。校务管理系统所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 基本上应当涵盖人、财、物三条主线。笔者认为, 在应用的时候, 应当主要围绕学生和学校的教职工工作展开, 多开展一些便于学生和教职工学习与生活的自助服务系统。进一步实现校务管理系统的全面、纵深使用, 充分地体现数据集中和应用集中的强大威力, 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促进校务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
总之, 相比于传统的校务管理系统来说, 全局数据共享的管理系统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进行相关管理工作的时候, 这种管理模式大大节约了办公的时间, 操作起来更加方便快捷。此外, 这种管理系统注重资源共享, 在管理上不像过去那样封闭, 而是更加开放, 有助于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秋瑞, 陈平, 鲁学亮, 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校务管理数据决策分析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5 (S1) .
[2]李兴国, 郭清顺, 古小红, 等.高等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初探[J].教育信息化, 2002 (6) .
管理系统共享 第9篇
近年来,室内分布系统作为解决室内深度覆盖、提升用户感知以及分流业务量的有效手段,各家通信运营商都进行了大规模建设。在同一栋建筑物内,往往运营商都各自单独建设一套室内分布系统,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存在,不但建设协调工作量大,而且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也非常严重。虽然国家深入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共建共享中的矛盾依然日益突出。同时,伴随着4G网络大规模的建设以及中国铁塔公司的挂牌成立,室内分布系统共建共享越来越紧迫和重要了。因此,对多运营商室内分布系统共建共享的分析和研究成为必然。
2 多系统共建共享分析
2.1 干扰隔离分析及规避
目前,工信部允许各运营商采用的移动通信系统及频率(不含2.6G频段)分配情况如表1所示。
通常,室内分布系统干扰主要有来自内部和外部两种干扰。内部干扰指系统内各制式、各频率之间的干扰。外部干扰指系统外的其他无线通信设备及强电、强磁设备等的干扰。其中,最为常见、危害性最大的主要是杂散干扰、互调干扰和阻塞干扰。
各运营商对网络容量、覆盖方式、使用频谱等环节存在不同的需求,涉及到的系统又特别多,因此室内分布系统共建共享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干扰:
(1)电信CDMA800二次谐波干扰联通FDD1800频段;
(2)电信FDD2100与电信FDD1800三阶互调影响2345-2370频段,尤其2360-2370干扰较大;
(3)移动F频段与联通FDD1800下行频率三阶互调干扰WCDMA上行频段;
注:表2隔离度取值为杂散干扰、阻塞干扰和互调干扰最大值。
(4)移动F频段与电信FDD1800下行频段三阶互调干扰移动F频段;
(5)联通FDD1800频段和电信FDD1800下行频段三阶互调干扰F频段。
各系统间隔离度要求如表2所列。
综上,解决干扰规避的主要思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按频段或上下行信号,敷设多条分布系统路由,从空间上隔离干扰。采用双缆路由方案,CDMA、GSM、WCDMA等系统采用收发分缆,LTE系统每条缆都采用收发,实现2T2R MIMO。
(2)提高设备性能指标,尽量减少干扰的产生。POI采用高指标要求,9系统PIM≤-150dBc,12系统PIM≤-150dBc。
(3)采用合理的频率规划和避让措施,降低系统间的频率干扰。移动TD1.9G与电信LTE1.8G、2.1G相连,影响以上三个系统的性能,POI至少需要5M的隔离带宽。经协商,中国移动原则同意TD1.9G采用1885-1915频段,和电信LTE1.8G、2.1G间隔5M保护带宽。
2.2 各系统覆盖指标要求
在进行室内分布系统设计时,应根据各运营商的要求考虑各系统的覆盖指标。如运营商未提出要求,各系统的覆盖指标可参考表3。
2.3 POI分析及应用
通过对运营商建网需求和网络演进的分析,建议采用9频和12频两种POI可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根据收发天线形式的不同,可以将POI系统分为收发单向共路方式、收发单向分路方式、收发双向共路方式、收发双向分路方式等四种类型。
注1:表3结果作为室内分布系统覆盖设计的参考,应根据建筑物内部不同的功能区、不同的用户需求等进行差异化的设计,如会议室、营业厅等区域覆盖电平可适当加强,电梯、地下停车场等区域覆盖电平可适当减弱。注2:WLAN系统根据需求仅在热点区域进行覆盖,覆盖电平宜不低于-75dBm.
POI系统在设计选用收发共路还是分路时,需要根据覆盖场景特点进行选择:
(1)收发共路适用于中小型覆盖或合路系统少的场景。
收发共路的POI系统由于其收发共用一套天馈系统,使其多系统间的相互干扰难控制,需要定制隔离度较高的POI系统,一般适用于合路系统少的中小型覆盖场景。
(2)收发分路适用于大型覆盖或合路系统多的场景。
收发分路形式的POI其特点是上行和下行分开设计,一般情况下分布系统漏缆间隔大于30cm,收发天线间隔50cm,通过天馈分布,使上下行的隔离增加了30dB-50dB,因此收发分路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的防止信源出现干扰情况,尤其是超过3个系统的时候,减少了信源(包括基站和其它信源设备)之间带外杂散、互调、阻塞等产生的干扰情况。
综合以上分析,POI在方案设计和选型应用方面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POI应符合多运营商和多系统、多频段接入的要求。
覆盖场景的不同造成了接入室内分布的系统的不同,因此POI应符合覆盖场景所需的运营商和各个系统的频段的要求。
(2) POI系统应满足各个系统的功率容量的要求。
每个网络系统需要的载波和功率不同,因此POI应符合设计方案中要求最高的功率容量要求。
(3) POI系统应满足各系统之间隔离度要求,POI的带外抑制能力应符合多系统合路的隔离度要求。
(4) POI系统应满足驻波比等关键指标要求。
(5) POI系统应满足插入损耗的要求,其值越小越好。
(6) POI系统应满足远程监控的要求。
(7) POI的室内分布方案设计应遵循多主干、多分支的原则。
多主干、多分支的设计思路可以避免单条线路过长导致线损过大和接头损耗等其它不确定因素;简化日后网络的升级、扩容和小区分裂带来的室内分布系统的改动;方便WLAN系统的末级合路的设计特点。
3 多系统共建共享解决方案
3.1 多系统共建共享方案
通常,室内分布系统分为无源分布系统、有源分布系统、泄露电缆分布系统、混合分布系统等,主要室内覆盖系统对比见表4。
目前,多系统共建室内分布系统主要采用无源分布系统双缆方案,地下停车场、电梯、酒店客房区域等用户相对少、容量需求小的区域可考虑采用单缆方案。有条件的覆盖场景需求,可以进行光纤分布系统等有源分布系统的试点。
综合以上分析,多运营商多系统接入室内分布系统方案主要采用如下三种方式:
(1)单缆方案:该方案(图1)即上下行合缆,主要适用于合路的多路信源互调干扰较小或者可以规避的情形。优点是节省成本,几乎可以节省一半的天线、馈线和无源器件。缺点是扩展性和系统性能较差,一旦引入存在互调干扰的系统,对被干扰系统的性能影响较大,需要将POI和部分无源器件更换成PIM和功率容限更优的产品。
(2)双缆方案(LTE SISO):该方案(图2)对于只有频分双工系统合路的场景,室内分布系统采用双路,一路专用于发射,另一路专用于接收,两路系统间可通过空间隔离,在上行链路接收到下行发射链路产生的三阶互调产物大大减弱,可以大大降低系统的PIM要求。
对于存在时分双工系统接入的场景,需要根据具体的接入频段来分析是否存在三阶互调的影响,以确定时分双工系统放在接收还是发射通道。如果可通过选择频分双工系统通道来规避三阶互调的影响,一般对系统的PIM要求不高。如果无法避免三阶互调的影响,则对系统的PIM要求较高。
(3)双缆方案(LTE MIMO):该方案(图3)对于LTE系统,包括TD-LTE和LTE FDD,可采用2T2R MIMO技术,提高系统容量和用户速率;对于非LTE的频分双工系统,如GSM、CDMA、WCDMA等,采用收发分离的模式;但是一旦有时分双工系统接入,三阶互调的影响几乎无法避免,对系统的PIM要求较高。
多运营商多系统接入室内分布系统方案优缺点如表5所示。
结合以上方案对比分析,在多运营商多系统接入分布系统的情况下,应遵循以下设计方案原则及要求:
(1)根据运营商的需求,在充分核算多系统、多频率干扰隔离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多系统路由方案。
(2)根据不同系统的网络指标要求,不同频段的传输损耗差异,确定合理的室内分布系统方案,保证各系统功率匹配和覆盖均衡。
(3)主干线路应采用POI合路,不宜采用合路器;在室内分布系统末端进行WLAN热点覆盖时,可采用满足性能指标要求的合路器。
(4)室内分布系统器件应满足多系统共用的频段、输入功率等要求,特别是靠近信源的前级器件,应根据指标要求选择不同品质的器件。
(5)多系统路由方案宜具备一定的扩展性和灵活性,对运营商的系统扩容、升级和技术演进进行适当的考虑。
3.2 多系统共建共享案例
(1)场景简介
根据物业覆盖面积的大小,可将室内分布系统分为微型、小型、中型及大型等四种类型。微型、小型物业点受面积、建筑物类型因素影响大,本次案例分析选择超过20000m2且建筑类型为综合体的站点。
本覆盖场景主要以写字楼、厂房为主的小型办公综合体为主的项目。其中,写字楼的建筑面积约11000m2,厂房的建筑面积约39000m2。
(2)方案对比
本案例方案如果按照三家运营商共建共享方式,可支持3家运营商9套系统。经过测算,大致得出分布系统材料清单,如表6所示。
本案例方案如果按照一家运营商独建方式,可支持1家运营商3套系统。经过测算,大致得出分布系统材料清单,如表7所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共建共享方案和独建方案材料差别不大,主要区别在于:无源器件高品质和POI合路器的选择及使用。
基于室内覆盖工程的费率取定原则,可得到室内分布系统共建投资估算与独建投资估算(表8所列)。室内分布系统共建中辅材费、集成费、评估协调费与自建中取费费率一致,变化的费用主要是:
1)无源器件费用:共建采用高品质无源器件,独建使用普通无源器件。
2)合路器费用:共建采用POI多系统合路器,独建采用普通3频合路器。
3)工程建设其他费:设计费与监理费由于设备费的变化而变化。
(3)经济分析
本次案例经济分析可参考使用成本加成法测算标准回收年限,由此评价未来盈利能力。多家电信企业使用同一套室内分布系统时可享受共享优惠,可享室分的基准价格、场地费。测算公式具体如下:
产品价格=(基准价格+场地费⑥)×(1-共享折扣⑦)
基准价格={(建造成本①/折旧年限②)×(1+折损率③)+维护费用④}×(1+毛利加成率⑤)
依据以上公式测算结果详见表9。
通过以上测算和分析,如果该站点采用三家共建方式,预期3.43年可回收建设成本;如果采用一家独建方式,预期4.88年可回收建设成本。因此,室内分布系统共建共享时具备较强的经济可行性。
4结论
综上所述,多系统室内分布系统共建共享相比于各运营商、各系统独立建设室内分布系统,解决了站址资源紧缺问题,可避免工程重复建设和投资,降低了运维成本,是当前移动通信网络室内分布系统建设的主流模式,符合监管要求和环境保护趋势,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和建.室内分布系统共建共享研究[J].移动通信.2009(11).
[2]李楠.陈娟.孙月新.室内分布系统共建共享经济可行性研究[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1(12).
[3]赵占强.程慧敏.范现瑞.室内分布系统共建共享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2(12).
辽宁交通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研究 第10篇
1 交通气象信息现状分析
在国外,如英国不列颠公路管理部门与瑞士气象研究所签订服务合同,公路管理人员就可以全天候无障碍地使用气象雷达。欧洲和北美一些发达国家,由于有完善的高速公路网和先进的道路管理信息系统(道路气象信息系统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公路气象方面的研究起步早,研究得也较深入,并且许多研究成果已投入实际应用。如欧、美、日等一些国家建立了道路气象信息系统(Road Weather Information System,RWIS)[6],RWIS是能够及时发现影响道路及其运行水平的恶劣天气的数据采集系统,每隔一定时间通过网络自动将数据传输到道路管理信息系统之中,管理人员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评价目前及未来气象条件对道路运行可能带来的影响,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也有一些国家采用与气象部门联合的方式开展公路气象灾害监测。国外公路气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公路气象的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在我国,针对各种交通运输的需求,气象部门与交通部门深入开展合作,建立全区域联合的交通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实现区域范围内交通气象信息的共享,为区域范围内交通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
辽宁省气象部门非常注重高速公路气象服务工作,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积极开展服务。但是,目前采用的是单向服务模式,即由气象部门向公路管理部门提供天气预报等气象资料,信息的单向提供使得两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严重缺乏,交通运输方面信息的缺乏使得气象部门无法真正了解公路运行的状况,从而大大降低了预报信息的及时、准确、实用性。而由于气候特点的复杂,影响交通运输的因素较多,目前的合作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健康发展的需要,寻求一种崭新的、科学的合作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拟在现有的基础上建设交通气象信息共享系统,此系统旨在整合和共享全省范围内交通行业,包括公路交通、铁路交通等领域的气象观测数据,为社会提供服务。
2 交通气象信息共享系统建设
2.1 资源共享数据库系统
通过与交通部门的沟通与协作,确定数据传输方式和格式,建立资源共享数据系统。该系统能够自动采集交通沿线,如高速公路、铁路沿线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资料,按一定格式自动存储至数据库中,并具备检索、查询,数据容量扩充等功能,同时数据库系统中的所有产品能够实现辽宁省气象部门和交通部门共享使用。数据库服务器使用Windows 2000 Server作为操作系统,使用SQL Server 7.0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建立的关键就是通过稳定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方式(GPRS与Internet相结合),能够自动采集并稳定传输交通沿线、如高速公路、铁路沿线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资料。采用SQL Server 7.0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功能完善、性能稳定的共享数据库,将气象信息数据按一定格式自动存储至数据库中,并具备检索、查询,数据容量扩充等功能,同时资源共享数据库子系统中的所有数据能够实现辽宁省气象部门和交通部门之间共享使用。
2.1.1 公路气象信息采集系统
公路气象信息采集系统由一台终端计算机、若干个自动气象观测站及相关通信网络组成。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多少视各地的具体情况而定,用于观测能见度、气温、湿度、风向、风速、路面温度、降水等气象因子。观测到的路面气象因子每隔一定时间自动送往终端计算机,并按一定的格式储存在数据库中。
2.1.2 公路气象信息传输系统
主要依托公路部门现有的通信网络,结合INTERNET,形成气象信息传输的专用网络系统,实时传输有关数据和信息。
在数据库的建设中,以C/S结构建库、建表和插入数据。用建表、插入数据及检索修改程序作为客户端程序,这样可防止“黑客”对数据库的入侵,保证数据库的安全,对内可为今后气象资料的延续和扩充作好铺垫。
2.2 数据对比分析系统
数据对比分析子系统是对观测数据进行自动对比校正的软件。数据对比功能主要应用于观测数据间的对比。以高速公路资源共享为例,目前高速公路沿线自动气象观测资料来源主要包括由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建设的27个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准确率尚未统计;辽宁省气象部门建设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准确率相对较高。自动调取数据库子系统中的存储信息,通过对比分析,排查错误数据,统计数据准确率,提高数据库存储信息的准确可用性。数据校正功能主要进行错误数据的自动提示,由预报人员进行分析后通过提示界面进行修正,提高数据准确率。
2.3 信息查询及显示系统
采用Visual basic 6.0可视化计算机语言,建立以数据库子系统为后台支撑,集实时监控、检索查询、分析处理于一体的功能完善、界面美观的信息查询及显示子系统。能够实现对数据库中的观测资料实现单站点、多站点和单时次、多时段的查询。信息显示功能则是根据交通部门的实际需求,对数据库中存储的交通沿线的观测资料采取图形、图表等直观显示方式。开发信息查询显示系统,并能根据需要,对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加工,提供图文并茂的处理结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辽宁省交通气象信息共享系统,能够很好的整合交通部门与气象部门所有的资源,充分实现两部门气象资源的共享,通过对交通沿线的气象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能够有效的监控公路沿线气象条件的变化,及时的进行预警、预报,为交通运输部门的安全运营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因此建立交通气象信息共享系统,开展交通气象灾害实时监测,为交通管理部门及时提供各路段的天气和路面状况,以便进行路面维护决策、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及安全性十分必要。另外,交通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的建立,可以提高高速公路的服务质量,提升交通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同时为其他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如研究交通事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等。
参考文献
[1]周曙光.影响公路交通安全的天气[J].气象知识,1998(4).
[2]孟燕军,赵习方,王淑英,徐晓峰.北京地区高速公路能见度气候特征[J].气象科技,2001(4).
[3]康雄伟.道路气象信息研究[J].中国公路,2002(15).
从共享“闲置频率”看美国的管理 第11篇
就传统而言,对于频率的管理属于静态模式,主要为分配(allocation)与指配(assignment)两个过程。政府首先根据国际规范及国内产业需求,将频率切割,进而通过审查或拍卖方式,将特定频段分配给业者提供特定服务。而在分配与指配的过程中,必须附以技术标准及相关规范,以避免使用时的彼此干扰,故当今世界各国对于频率的使用仍采取相当严格的管制。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无线电发展技术尚未成熟时期,可供使用的频段有限且集中于较低频率部分,而干扰又时常发生,因此频率被视为所谓“稀有资源”,若政府不介入加以分配,以强制手段区隔各频段使用方式,则严重的干扰问题将阻碍频率的有效利用。也就从那时起直到二十一世纪的现在,频率稀有论以及干扰问题仍是当前频率管理中的主要理论依据。
然而近年来,上述“干扰稀有分配排它使用效率”论证逻辑,逐渐遭到质疑。许多实验显示经政府分配的频率大半处于闲置状态,使用率甚至不到10%。同时,一些频率共享技术,例如软件无线电(software defined radio,SOR)、感应无线电(cognitive radi),CR)等技术的发展,亦对原来的频率政策带来新的挑战。简言之,由实证角度观察,新技术似乎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共享”时的“干扰”问题,传统“排它使用”的方式似乎不一定奏效,“频率共享”已不再是科学家的梦想,而是管制部门必须面对的现实。
电视频段“闲置频率”共享
美国FCC于2008年11月4日公告“闲置频率”共享新政,允许未获许可执照的业者使用电视频段内的闲置频率。在
这场被视为“科技产业”与“电视产业”的竞争中,以“闲置频率联盟”(White Space Coalition)为首的一方取得胜利。未来任何人所使用的无线电设备,只要符合FCC行政命令及技术规范,无须事先申请,即可利用电视频段内的闲置频率。事实上,在以往开放闲置频率的政策辩论及咨询过程中,诸多利益团体极力倡议,设备用户应经FCC许可方能利用该频率,但谁知到最后仍以一纸“毋须取得事前许可”决议了结。
对此FCC解释为,开放闲置频率共享可以增加频率供给量,提升频率的使用率,有助于无线网络的迅速推展,特别是在频率闲置情况甚为严重的偏远地区,让网络服务能有效地造福这些地区的消费者。此外,开放闲置频率共享亦有助于设备与服务的创新,对于商业利用以及消费者均可产生极大利益。至于是否应事先取得许可,FCC认为如采用许可证制度将大幅度降低共享意愿。
详言之,所谓“闲置频率”意指在某些地理区域中,现有业者(已取得许可执照)未充分使用的频率,因而造成闲置的情况。“电视频道”则是指2~51频道(Ch2~Ch51)之间,共400MHz的频段,不包括已于去年拍卖多余的52~69频道(即700MHz)。
关于如何“开放共享”,FCC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美国已于2009年2月17日起到6月12日止完成数字电视的全面转换,数字电视目前运行于2~51频道之间,因此,FCC去年底强调,新的设备营运商必须于2009年2月18日以后始能开始销售、运行,以免影响数字电视转换过程。第二,频段内亦有其他的现有服务存在,如电视中继站设备、远程医疗设备、使用无线话筒的演出场所等,而如何调和新兴设备与现有用户的冲突,避免干扰所造成的服务中断等问题,益显重要。第三,FCC认为,如何减少现有业者的反对,是本政策最大考虑。其中,“干扰”问题是最核心的关键。
FCC在经过实际测试后发现,感应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故决定采取较为谨慎与保守的方式开放,待未来感应技术发展更成熟后,再逐步放宽共享的限制:
(1)区分为固定设备与个人/移动设备两种类型
首先FCC将设备区分为“固定设备”(fixed devices)与“个人/移动设备”(personal/portale devicse)两种类型。固定设备主要为安装于室外、固定不动的设备,覆盖较大的发射范围,可能成为网络基础建设的一部分,如WISP所架设的基地台,可自行取得可用的闲置频率信息。个人/移动设备则为可移动、功率较小的设备,可运行于两种模式下,第一种为客户模式(model-client),受固定设备或独立的个人/移动设备控制,须通过固定设备或独立运行的个人/移动设备取得可用的频率信息;第二种为独立模式( model-independent),其运行类似固定设备,
(2)禁止部分闲置频率的使用
为避免不可预期的干扰导致现有服务受到影响,仍禁止部分频率的共享。原则上在21频道到36频道及38频道到51频道之间,固定设备与移动设备均可使用;在5频道到20频道之间,则仅限于固定设备与固定设备间的通信使用;在3频道、4频道及37频道,则禁止所有设备使用。因此,固定设备用户可于47个频道(共382MHz)、个人/移动设备用户可在30个频道(共240MHz)的范围内,共享闲置频率。
(3)共享频率设备的技术与功能要求
针对共享频率设备的技术要求,FCC以简单与弹性为原则。首先,固定设备必须具备地理定位(geo-location)功能、存取功能、向频率共享信息库注册的功能、以及频率感测(Spectum sensing)的功能。其中,频率感测能力必须达到可有效检测最小-114dbm门槛等级的电视信号。个人/移动设备,FCC亦需如固定设备具备有地理定位功能、存取信息库功能及频率感测功能,但无须向信息库注册。此外,针对不具地理定位功能与存取信息库功能的个人/移动设备,FCC允许其于通过“效能检测标准”(proof ofperformance)后,亦能应用于闲置频率。至于在传输功率方面,固定设备传输功率最大峰值限制为1W,最大天线增益为6dbi,相等于4WEIRP;个人/移动设备的功率限制为100mW,无天线增益,相当于100Mw EIRP,但运行于电视频道的邻近频道的功率限制则缩小为40mW。
(4)现有业者保护与其它行政规定
针对该电视频段内的现有业者,如数字电视、太空天文学、无线话筒业者等,亦设计有详细的特殊保护规范。此外,另就建立频率共享信息库的相关部分,亦有所着墨,如信息库管理人员的资格、权利义务以及信息库运用及其它行政事项。均在报告中有所规定。
从共享政策看频率管理之挑战
美国FCC辖下的频率政策工作小组(SPTE)于2002年频率政策报告中指出,频率管理将面对支持更多使用不同类型
频率与功能的服务、以及“共享技术”的发展将会改变管制部门对于“干扰”的整体观点。观察美国开放“闲置频率”,在共享的架构下,可能产生的干扰可能性与样式更加复杂。在传统的管制模式下,频率的利用为动态的环境,干扰管理的难度将大幅增加,如何防止现有业者的服务与共享相互干扰,确为管制的重点所在。
美国开放“闲置频率”共享的实践经验提供几个有趣的思考方向。第一,在程序方面,FCC采取毋须事前许可制,以免冗长的申请流程阻碍共享意愿,显示FCC在行政管制方面确已大幅松绑。第二,在开放共享的政策目标方面,FCC强调频率使用率较低的乡村地区,以促进该地区的网络基础建设为主要目标之一,以具体政策鼓励无线网络业者的服务迅速推动,颇具开创性。第三,如FCC于报告中所指出,开放限制频率将使频率的供给与使用效率大为提高。该思维方向其实已经完全走出过去“命令与控制”的管制立场。第四,在共享模式下,干扰问题为最关键的规范重点。FCC尝试提供明确量化标准供设备制造商遵守,例如要求频率共享的设备需提供地理定位、限制发射功率大小、频率感应需达-114dbm的门槛等等规定,试图提供量化标准。但该标准能发挥多大效能,尚有待观察。
开放共享、干扰管理
为了避免干扰问题,各国主管机关均尝试通过法律(及其执行机构),以确保在一定区域内不能有两个电波传输使用相同的频率,且亦必须有足够的间隔限制,作为防护及彼此互不干扰。而对无线电频率这“稀有资源”的分配及管理,应以公平、效率、便利、和谐及技术中立为原则。
浅谈企业内部共享整合管理 第12篇
一、共享整合的概念
1. 共享的含义
“共”, 指共同拥有或者承受 (古今汉语词典, 481页) ;“享”受用占有之意 (古今汉语字典, 1582页) , “共享”一词可以理解为共同占有受用或者共同承受。在百度百科里面, 共享解释为:“共享”即分享, 将一定物品或信息的使用权或者知情权与他人共同拥有, 有时也包括财产权。
在本论文中, 共享可以理解为共享的双方或者多方, 共同拥有或者共同使用一定的资源, 或者共同承担一定的风险, 以达到减少资源的重复投置, 从而降低成本, 减少风险的目的。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 可以将共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 按照共享的主体不同, 可以将共享分为自然人之间的共享和法人之间的共享。自然人之间的共享, 通常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合作,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同甘苦, 共患难”也是这里类别;法人之间的共享可以表现为国家之间, 政府之间, 学校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共享。而本论文中所讲的共享隶属于企业中的共享。
(2) 按照共享的客体的不同, 可以将共享分为有形资产的共享和无形资产的共享。有形资产的共享包括人力资源的共享、财务共享、设备的共享、实验中心的共享等等;无形资产的共享通常包括知识的共享、信息的共享、文化的共享、品牌的共享、渠道的共享等等。
2. 整合的含义
百度百科认为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 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 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整合就是通过把不同的事物与物质, 使他们相互渗透相互交互, 资源共享结合在一起, 也叫集成一起, 让他们通过结合发挥最大的价值。不管是普遍意义上好的、坏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把它们的价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使本来无意义的事物变得有意义起来, 让这些单一看来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事物获得超值的效果。
本论文认为整合就是对资源的一种优化配置, 对要素在某一程度上进行重组, 使得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 更大程度上发挥资源的优势, 保证资源配置达到动态的最优化状态。表现在企业当中, 就是企业重新配置资源的一个过程, 如企业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便是一个整合的过程。
3. 共享整合的含义
在分别了解了共享和整合的含义之后, 我们研究共享整合的含义, 所谓共享整合, 可以理解为基于共享的整合, 即企业在整合的过程中, 以共享的思想为基础, 将原来重复的、分散在各个业务单元的资源 (包括设备、人员、流程、业务等) 整合在一起, 原来的各业务单元来共享整合后的资源, 通过这种途径可以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 以达到降低成本或者提高效率的目的。
原来的业务单元共享整合后的资源, 这种共享可以无偿的共享, 比如通过行政手段;也可以有偿的使用, 比如说是使用共享服务中心的服务或者使用外包的业务。
二、共享整合的理论前提
1. 专业化分工
亚当斯密认为同等数量的劳动者通过分工能完成比以往多得多的工作量或生产量。其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 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 有一种工作转移到另一种工作, 通常损失不少时间, 有了分工, 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 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 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共享整合是以专业化分工为前提的, 正是由于这种专业化分工的结果, 使得各业务部门那些相似的业务整合起来成为现实, 整合起来更加有利于发挥专业化带来的好处, 即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 共享整合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外包正式基于专业化的理论。
2. 范围经济
所谓范围经济, 是指一个企业生产或销售多种产品。这多种产品共享采购、制造、销售、地租、管理等各方面的费用, 从而使单位产品的利润增长, 这意味着只要多销, 必然利厚。
企业共享整合, 将下属单位都在从事的采购, 销售等部门集中起来, 成立专门的采购中心或者销售中心, 这些共享整合后的中心, 可以充分发挥范围经济带来的成本的降低。
3. 规模经济
所谓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分摊到每个产品的固定成本和单位产品的综合成本会下降, 生产得越多, 利润就越大。这个定义是基于产品来说的, 对于服务来说也是一样, 随着服务能力的扩大, 平均服务成本会随着降低。
企业共享整合后的单位能更好的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充分享受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的降低。
三、企业共享整合的表现形式
企业的共享整合管理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即集中管理, 共享服务中心, 和服务外包这三种形式。
1. 集中管理
集中管理式共享整合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形式, 它表现为, 企业将原来分散在各个业务单元的业务或者其他资源剥离出去, 成立集中管理中心, 原来的各个业务单元来共享该中心所提供的业务, 而服务的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是通过公司的总部使用行政手段进行协调和控制的。这里提到的集中与平常我们谈到的权利的集中或者职能的简单集中是有区别的, 这里的集中管理除了将权利和职能的简单集中之外, 更重要的是之中之后的共享作用, 下属单位通过共享集中后的资源, 能获得更加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服务。
在企业中较为常见的集中管理主要表现在财务的集中、人力资源的集中、销售的集中、维修的集中、实验室的集中等等。
(2) 财务的集中。具体做法是:公司设财务部, 对公司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各所属单位、项目组不再设财务部门, 由财务部根据经营业务情况, 向各单位委派一名财务代表或若干名财务人员, 下属单位共享公司财务部所提供的服务。
(2) 人力资源的集中。具体做法是:公司总部设立人力资源部门, 人员招聘实施集中规划, 统一进行。每年初需要各单位上报人员需求计划, 由人事主管部门核实并与各单位进行结合, 形成公司的年度人员需求计划, 招聘工作由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统一实施。公司人员的内部调配, 由人力资源部门统一进行。公司员工的培训由人力资源部门会同各单位统一制定计划, 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具体的实施。公司的薪酬体系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统一制定, 统一实施。公司员工的户口、保险等事务都由人力资源管理统一负责。
(3) 销售的集中。具体做法是:集团公司成立销售部或者销售中心, 将公司所有的产品划归到销售部 (中心) , 由市场营销部负责公司生产的全部产品的销售业务, 包括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产品投放以及销售策略制定与调整。并成立定价委员会, 独立行使各类产品的定价问题。
(4) 采购的集中。具体做法是:集团公司成立采购办公室, 负责全公司 (包括下属) 的采购业务, 这样可以获得采购数量增大带来的价格折扣或者增加与供应商的砍价能力。下属公司每年将那些常规物资 (可预见的、经常性的采购) 呈报给总公司, 有总公司统一打包, 直接对外进行招标, 而对于那些非常规的、不可预见的、或者应急的物资的采购, 可以建立专门的采购程序。
此外, 共享整合还可以实现对维修、实验中心等等进行集中, 由于篇幅所限, 在此不再展开。
2. 共享服务中心
共享服务中心 (SSC) 是国外企业进行共享整合是所常用的一种形式。所谓共享服务中心, 将分散在各个业务单元当中那些功能相同, 流程相似的业务从原业务单元中剥离出来, 并进行集中整合, 组建共享服务中心, 要求此共享服务中心以顾客 (原业务单元) 为导向, 向顾客提供收费服务。
这里提到的共享服务中心与上面第一点中提到的集中管理不同的在于, 共享服务中心是一个利润中心, 该中心向原来业务单位提供的是一种收费服务, 是建立在企业内部的一种市场化交易。
3. 服务外包
将服务外包也归纳到共享整合里面, 主要原因如下: (1) 服务外包也是企业业务整合的一个结果, 在企业的整合过程中, 权衡自己企业的优劣势, 将自己不擅长的业务交给专业化的公司来运作。 (2) 服务外包是通过外购的手段, 买进自己需要的产品或者服务, 而公司内的各个部门也是来共享这些业务,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 服务外包也应该算作共享整合的一种表现。
四、企业共享整合的效果分析
企业在进行共享整合之后, 可以带来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 或者服务质量的提高, 但并不是所有的业务在共享整合后都会带来好的效果。
1. 共享整合后, 成本降低, 服务质量提高
企业大部分业务在实施共享整合之后, 成本降低, 效率提高, 服务质量也会有所提高。比如销售部门的共享整合, 整合后的销售部门同时销售不同的产品, 能充分发挥范围经济带来的成本降低, 同时销售部门统一协调与经销商的关系, 增加与供应商的感情交流, 服务质量也随之提升。
2. 共享整合后, 成本降低, 效率降低
有些业务在共享整合之后, 虽然成本降低了, 但是效率会随之下降, 服务质量也因此下降。比如采购的集中, 下属单位所有的采购物资都要交予公司审批, 由公司进行统一招标, 这样, 大大增加了审批的程序和流程, 使得效率下降, 甚至会影响项目的进度。
3. 共享整合后, 成本降低, 服务质量会降低
有些业务在进行共享整合之后, 虽然成本降低了, 但由于整合之后造成责任意识减弱, 造成服务质量会下降。
五、结论
尽管共享整合有着很多优点, 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等, 但不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进行共享整合, 企业在进行共享整合时应该从自己的基本情况出发, 权衡利弊, 做出选择;同时即使适合共享整合的企业当中, 也并不是所有的业务或者资源都进行共享整合, 这也得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和要求, 甄别出适合共享整合的业务, 来实施服务共享整合。
摘要:共享的思想是现代企业家必须具备的思想, 以共享为基础的整合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方式。本文从共享的定义和整合的定义出发, 研究共享整合的定义, 阐述了企业共享整合的理论基础, 分析了企业实施共享整合的几种不同的形式, 进一步分析了共享整合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共享整合,集中管理,共享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第七页
[2]Trust moves to shared services.People Management, 2006, 12Issue24, p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