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科技(华师大版)习题集-基础知识-教师(精选2篇)
高中信息科技(华师大版)习题集-基础知识-教师 第1篇
基础知识习题集(满分160分)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编码
一、选择题(22分)
1.现代社会中,人们把_________称为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
A.物质、能量、信息B.物质、知识、信息
C.物质、能量、知识D.能量、知识、信息
2.关于信息的叙述,以下正确的是_________。
A.纸张是一种信息B.信件是一种信息
C.图片是一种信息D.收音机里播出的天气预报是一种信息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
A.高级中学的信息科技课本就是信息B.信息科技考试试卷就是信息
C.电视里播出的新闻内容就是信息D.人们所看的报纸就是信息
4.信息是通过载体传播的,信息具有可加工性和_________。
A.多样性及时效性B.共享性及时效性.C.多样性及共享性D.时效性及公开性
5.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是因为_________。
A.进制简单B.在计算机内部容易实现
C.进制简单且在计算机内部容易实现D.都不是
6.二进制的英文单词是_________
A.bitB.ByteC.codeD.binary
7.组成存储器最基本单元的是二进制记忆元件,它能存储1个二进制位,称为__________。
A.KBB.ByteC.bitD.MB
8.二进制数由下列数字构成 _________。
A.0、1B.
1、2
C.O、l、2D.1、2、3
9.在二进制数1011中,左起的第三位数值1,等于十进制数的_________。
A.20B.21
C.22D.23
10.十进制数13 转换成二进制数是_________。
A.1000B.1001
C.1101D.1110
11.二进制数1100转换成十进制数是_________。
A.9B.10
C.11D.12
12.关于将二进制整数转换成十进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n-1n-1A.二进制数右起第n位的值应乘以2B.二进制数左起第n位的值应乘以2
C.二进制数右起第n位的值应乘以D.二进制数左起第n位的值应乘以2
13.ASCII码是一种常用的英文字符编码,它由_________位二进制数组成。
A.4B.7
C.16D.8
14.计算机中的1个____是由 8 个二进制位组成的。
12nn
A.字节B.字C.ASCII码D.汉字代码
15.ASCII码共有_________个编码。
A.16B.32C.64D.128
16.英文字符“C”的ASCII码为1000011,“D”的ASCII码为1000100,则“C”与“D”之间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
A.“C”>“D”B.“C”<“D”C.“C”=“D”D.不能确定
17.下列关于二进制代码的说法中,__________是正确的。
A.所有的信息只能用二进制代码来表示
B.计算机一般都使用二进制代码,用它的某种信息编码方式来表示信息
C.ASCII是计算机用来表示文字符号的惟一一种二进制代码
D.汉字在计算机内使用汉字国标码来表示,不使用二进制编码
18.计算机中信息的编码是指_____。
A.各种形式的数据按一定法则转换成二进制码
B.机中的二进制码按一定法则逆转换成各种形式的数据
C.用7位二进制数表示一个字符,即ASCII码
D.用二个字节表示一个汉字
19.常用的声音编码方法是脉冲编码调制,它需要经过采样和_________等步骤。
A.量化B.编码C.压缩D.量化和编码
20.信息储存时多采用压缩技术,下列格式属于静态图象压缩标准的是_________。
A.MPGEB.RMC.JPGD.MP3
21.图像在计算机内部的表示形式是__________。
A.二进制代码B.十进制代码C.ASCII码D.模拟数据
22.信息的压缩方法分为_________
A.定长压缩和不定长压缩B.规则压缩和非规则压缩
C.无损压缩和保真压缩D.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
二、填空题(33分)
1.人类的生存、发展除了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能量的交换外还必须要有
2.同样的信息可以由广播、电视或报纸等手段通过声音、图形、图象或文字进行表现与传播,这些声音、图形、图像或文字都是信息的。
3.同样的信息经过不同的分析、综合和提炼,可以得到不同的内在价值。这说明信息是可以的。
4.人们要及时掌握最新的有用的信息,因为信息有性。
5.当今的计算机已经能够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这得归功于信息的化。
6.信息的化是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基础。
7.数制转换
(1001)2 =()10
(15)10 =()2(10.11)2=()10(24)10 =()
28.ASCII码包含和控制字符共有128个码位,其中可打印字符个。
9.一个字符的ASCII码用二进制数表示,存放时占一个字节,即8位。
10.字符“5”的ASCII码是0110101,那么“0”的ASCII码是;“A”的ASCII码是1000001,那么“C”的ASCII码是。
11.GB2312-80汉字国标码容纳了
12最近开始使用的GB1300标准规定统一用两个位表示一个文字符号,同一个拉丁字母、同一个汉字、同一个符号,不论是哪个国家,都采用相同的编码,该标准包含有_______ 个符号,其中有个汉字。
13.使用不同的输入法输入同一个汉字,该汉字在计算机内部的表示形式是
14.对声音的编码常有和,前者是用数字记录声波的波形即音乐本身,后者是用数字描述乐谱。
是将声音变换为数字化信息,又将数字化信息变换为声音的设备。
16.存储画面为640×480
17.画面的分辨率为800×600,其中每一像素用24位颜色来显示,在每秒25帧的速率下,一分钟视频信号要占用兆字节空间。
18.为了在有限的容量中存储更多的信息,为了提高信息的传输效率,一般都要对数字化信息进行处理。不同的数据都有不同的数据压缩标准,MP3是压缩标准,JPG是压缩标准,MPEG、MR是压缩标准。
三、简答题(18分)
1.“八进制”数应有几个基本数码?其运算规律是什么?
2.根据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方法,将“八进制”数144转换成十进制数。
第二章 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工具
一、选择题(26分)
1.人类21世纪,已经进入了_________。
A.电子时代B.空间技术时代C.信息时代D.工业时代
2.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的技术体系。它包括由________组成的基础技术.A.微电子技术B.光电子技术C.计算机和通信技术 D.微电子和光电子技术
3.计算机中的中央处理器通常是指:_______。
A.内存储器和运算器B.运算器和控制器
C.内存储器和控制器D.内存储器和外围设备
4.内存中的随机存储器通常用_____表示。
A.ROMB.RPMC.RQMD.RAM
5.在计算机中能对二进制数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部件是_________。
A.运算器B.控制器C.存储器D.输入、输出设备
6.内存储器包括_________。
A.CPU和ROMB.RAM和CPU
C.CPU和磁盘D.ROM和RAM
7.下列各组设备中,属于内存储器的是_________。
A.硬盘B.软盘C.RAMD.光盘
8.内存储器又称_________
A.主存B.辅存C.RAMD.ROM
9.计算机中各部件之间的系统互连部分称为__________。
A.干线B.总线C.I/O通道D.主板
10.计算机的内存储器一般可分为RAM和ROM,停电后,_________。
A.RAM中的数据丢失,ROM中的数据保留B.RAM和ROM中的数据都丢失
C.RAM中的数据保留,ROM中的数据丢失好D.RAM和ROM中的数据都保留
11.某计算机系统有主机、键盘、鼠标器、显示器、盘驱动器、打印机等设备,其中具有输入功能的设备有:_________。
A.打印机B.键盘、鼠标器和盘驱动器
C.键盘和主机D.显示器和打印机
12.显示器所能表示的像素个数称为______。
A.点数B.图象数C.分辨率D.显示数
13.在计算机硬件中,喷墨打印机和音箱都属于_________。
A.外存储器B.内存储器C,输入设备D.输出设备
14.磁盘驱动器_________。
A.在读盘时,作为输入设备B.在写盘时,作为输入设备
C.在读写盘时,都作为输入设备D.在读写盘时,都作为输出设备
15.下列关于计算机组件的论述,__________是错误的。
A.传递信息的是CacheB.记忆信息的是存储器
C.与外界交互信息的是I/O设备D.处理信息的是CPU
16.程序是一组_________所组成的集合。
A.数据B.软件C.二进制数D.有序指令计算机执行某种操作的命令,称为指令。每条指令通常由操作码和_________两部分组成.。
A.操作数B.地址码C.地址编号D.操作对象
18.机器语言是一种机器指令集合,它用_________。
A.二进制表示B.十进制表示C.八进制表示D.十六进制表示 19.构成计算机网络的三个要素是:计算机设备、线路与连接设备以及_________。
A.网卡B.IP地址C.交换设备D.网络协议
20.计算机软件分为_________
A.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B.系统软件、维护软件和应用软件
C.支撑软件、维护软件和应用软件D.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维护软件
21.计算机能够直接识别和执行的语言是_________。
A.机器语言B.高级语言C.汇编语言D.C 语言
22.Windows 98使应用软件能方便、高效地使用硬件设备,这样的软件属于计算机软件中的__________。
A.数据库系统B.系统软件C.编辑软件D.应用软件
23.计算机高级语言的编译系统按软件分类来看,属于
A.系统软件B.应用软件C.支撑软件D.都不是
24.下列不属于系统软件的是__________。
A.操作系统B.信息管理软件C.程序语言编辑系统D.数据库管理系统
25.下列属于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是_________。
A.游戏娱乐软件B.文字处理软件
C.辅助教育软件D.计算机语言编辑软件
26.下列属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是_________
A.辅助教育软件B.操作系统软件
C.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D.计算机语言编辑软件
二、填空题(25分)
1.信息技术简称是一种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的技术体系。它包括由和组成的基础技术,由和组成的支撑技术,以及作为主体的。
2.信息处理技术是指信息的技术。
3.计算机系统由系统两部分组成。
4.冯•诺依曼体系的计算机由、五个逻辑部件组成。
5.中央处理器简称,由、两个逻辑部件组成。
6.存储器可以分为两大类。
7.计算机内部各部件之间信息传输的通道称为
8.负责在CPU或主存与外部设备间传输数据的器件称为
9.让计算机执行一种基本操作的命令,称为一台计算机所能实现的全部指令的集合称为该计算机的,解决一个问题的指令序列称为,程序和有关的称为软件。
第3章计算机安全、隐私和道德规范
一、选择题(9分)
1.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特殊的_________。
A.软件B.指令C.程序D.过程
2.下列各组名称中,不全是计算机病毒特征的是_________。
A.传染性,破坏性B.传染性,遗传性
C.破坏性,潜伏性D.传染性,潜伏性
3.计算机病毒的特征有_____。
A.传染性、潜伏性、隐蔽性、破坏性、寄生性
B.传染性、破坏性、易读性、潜伏性、伪装性
C.潜伏性、寄生性、破坏性、易读性、传染性
D.传染性、潜伏性、多发性、安全性、激发性
4.以下肯定不是计算机感染病毒的迹象。
A.在不需要写盘的时候自动写盘B.装入程序的时间比平时长
C.软盘插不进驱动器D.访问设备异常,如显示怪字符等
5.下列关于计算机病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病毒程序只有在运行时才会复制B.单机时磁盘是传染病毒的主要媒介
C.用了杀毒软件后,不会再被感染D.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程序
6.一台计算机感染病毒的可能途径是_________。
A.键入了错误命令B.使用外来盘片
C.使用表面被污染的盘片D.磁盘驱动器有故障
7.目前最好的防病毒软件的作用是
A.检查并消除己感染的部分病毒B.检查并消除己感染的任何病毒
C.杜绝病毒对计算机的侵害D.查出计算机己感染的任何病毒
8.信息安全危害的两大源头是病毒和黑客,因为黑客是________
A..计算机编程高手B.Cookies的发布者
C.网络的非法入侵者D.信息垃圾的制造者
9.以下行为中,不正当的是_________。
A.安装正版软件B.购买正版CD
C.末征得同意私自使用他人资源D.参加反盗版公益活动
二、填空题(9分)
1.计算机安全是计算机系统及其
2.计算机安全遭到威胁的原因有
3.目前,对信息安全危害最大的是________和____ _____。
4.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特殊的和五个特点。
5.防火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18分)
1.防治计算机病毒你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2.如何遵循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道德规范?
3.列举计算机可能感染病毒的迹象。
4.列举防范黑客攻击的措施。
高中信息科技(华师大版)习题集-基础知识-教师 第2篇
教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 它的编写和设计必须全面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要求。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 其中规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①。这就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必须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 以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宗旨。然而, 现有的信息技术教材是否能够实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 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进行深入评价和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教材评价的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如评价的标准、体系、属性、目的、方法等。也有学者提出要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对相关教材进行评价和研究, 如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的邓力教授②, 她提出把《课程标准》作为参考基准, 为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构建评价体系和等级测定。本文在深入探讨基于标准的信息技术教材评价方法论的基础上, 以广东版高一年级《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为个案进行评价分析。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信息技术教材评价维度
根据《课程标准》中要求教材的编写应该“渗透学生自主学习、勤于动手、主动探究的思想,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 切实达到课程目标。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 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③。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升信息素养, 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 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 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④本人通过上述内容, 归纳概括出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评价的六个维度。
1. 信息获取和内容创生
信息技术课程是否体现出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以及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 情境创设和虚拟再现
根据学习需要, 信息技术课程是否充分融入不同学科的知识, 为学习者创设和虚拟一个个真实的情景, 并考察教材所创设的情景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3. 问题探究和自主创新
信息技术课程是否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来设计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常生活, 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 实现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4. 对话交流和协商讨论
信息技术课程是否做到了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 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 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并在此过程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 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5. 自我反馈和智能管理
让学生能根据任务的要求, 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 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能对自己与他人信息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6. 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让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促进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 并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 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从而能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上述六个维度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依存。在利用这六个纬度进行评价时, 我们须辩证地去看待, 不能确保每一个知识点和每一个环节都符合六个维度, 但要最大限度地客观公正地利用六个维度对教材进行评价。
三基于《课程标准》的信息技术教材评价案例
1. 广东版《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介绍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一年级《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 教材, 它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于2004年初审通过, 在2006年7月出版第二版, 并于2009年第11次印刷的教材。它是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 是学习各种选修课程的基础, 具有普遍价值, 且为必修部分。它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 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 强调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 按照“信息获取与评价—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这一线索呈现学习内容。共六章: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二章, 信息的获取;第三章,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上) ;第四章,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下) ;第五章, 信息的资源管理;第六章, 信息安全。每一章的首页都呈现了学习本章的意义、作用, 本章学习目标, 本章学习内容;在正文前设置了情景引入, 以“知识体系+实践活动”方式呈现学习内容及过程;在学习过程中, 设置了一些活动栏目, 如:任务、交流、实践、探究、评价、练习、拓展等;在不影响版面的情况下, 还运用了旁注, 它表示解释、提示、建议;对学习后的评价, 课本设有“本章扼要回顾”和“本章学习评价”。
综上所述, 该教材是以一系列“信息处理任务与交流为主线进行组织编排的。它仍然是以技能培养为主的内容遴选方式, 而培养信息理解的能力主要着重于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各种任务的能力。这种形式的教材对案例的依赖性过强, 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其学习时间要求过高, 因此案例的选取是教学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⑤。而学术界还未有学者对本教材进行相关的评价研究, 因此我将利用它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2. 广东版《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的评价
通过对广东版《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的系统研究和分析, 结合文章中相关知识点, 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加以评析说明, 分析教材是否遵循基于《课程标准》构建的六个维度。
案例一:选取教材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对该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中的“信息”部分进行评价。“信息”部分主要讲解了信息的传播要素, 即信息的来源、信息的载体、传播途径、接受方式。
通过对本节知识点的分析, 可知, 教材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祖先用“结绳记事”“烽火告急”“信鸽传书”等方法来存储、传递、利用、表达信息, 创设和再现了“信息”一词古已有之。在这基础之上, 为解决“信息”这一定义, 又从不同角度探究和讨论了“信息”的定义, 如信息论的奠基人之一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从信息工程的角度, 提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指的是有新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为促进学生对信息的进一步了解, 该课程安排了一个“交流活动”, 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到网上或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谈谈自己对“信息”定义的理解, 这一举措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思想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以任务为导向,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为了对信息的含义有较全面的了解, 课程中安排了一个任务, 其中有三个案例, 让学生自主学习后完成后面的“事例信息分析表”, 并通过“交流活动”谈谈自己对信息的理解。从而引入后面的信息的传播过程, 通过完成任务使学生知道信息的载体形式、传播的途径、接收方式和产生的作用。三个案例体现了以下几点, 即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普遍性, 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阅读;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兼顾学科间的知识交叉。通过阅读案例完成“事例信息分析表”和“交流活动”, 可以促进学习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局部管理和自我反馈。
最后, 课程在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上也做得很好, 课程知识结构的安排能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就如文章中写到的, “人们根据天气预报这一信息可以采取措施应对天气, 减少或避免各种损失”。通过体验信息蕴含的文化内涵, 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 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案例二:教材第三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该章第三节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选择它进行评价。这一部分主要以需求分析、规划与设计、素材的采集与加工、作品集成、发布与评价为主线, 让学生以“革命先驱——孙中山”作为范例制作出一份完整的PPT作品。
在教学范例的选择上, 注意范例的人文性和生活性, 以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提高学习效率, 并实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过程中, 教材以“革命先驱——孙中山”作为范例, 遵循分层次教学的原则, 根据学生基础不同, 利用配套光盘中提供的范例作品的许多素材和半成品, 让学生完成该作品的制作, 并再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这当中基础好的学生除了完成课本提供的以外, 还可对该作品做进一步的加工与修饰, 提高其学习效率;基础差的学生也可以按照课本的方法直接从光盘中获取素材和半成品完成该作品的制作。
综上所述, 该教材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相关要求。这是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比较成功的案例, 也是大多数学校选择该教材的原因。
四基层学习者与教师对该教材的使用情况
笔者对相关信息技术教师和300多名学生使用广东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情况进行了了解。老师抛开了教材, 按照信息技术学业考试标准来上课, 为什么会这样, 是教材有问题、标准有问题还是教师有问题?这需要对教材在现实中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研究。
普通高中在高一年级基本都开设了信息技术学科课程, 并要求参加全省统一会考, 按省教育部门的规定每周两课时, 其他年级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使教学仅限于高一年级的每周两课时。因此, 在调查中大多数老师和学生的反映如下:一是教材中有许多大任务、综合活动, 需要占用很多的课堂时间, 但信息技术课时的不足影响了会考。二是教材给教师留下的发挥空间过大, 许多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空缺。这对部分素质较弱的教师和课程成熟度较差的学校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实因素让这种出发点极好的想法变成了空想。于是, 一些教师索性不根据课本, 直接按照学业水平考试标准进行教学, 而学生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完成一个个模拟题。三是就算老师使用了教材, 他们也只花很少的时间, 以最快的速度照本宣科, 简单讲解理论部分, 留较多的时间给学生上机操作, 这与教材编写者的初衷相距甚远。而迫于考试压力, 他们不得不严格按照学业水平考试标准来给学生上课。
通过上述现状, 可以看出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师对教材的适应能力弱。面对这些问题, 应加大对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 增强他们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 巩固并加大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地位。
五结束语
总之, 对《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的评价研究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课题, 通过对教材内容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我们每一个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研究的工作者都必须遵循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中提出的“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 继续普及和完善信息技术教育”⑥这一方针, 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教育,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丁朝蓬.教材评价的本质、标准及过程[J].课程·教材·教法, 2000 (9)
[2]方红峰.论教材选用视野中的教材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7)
[3]高凌飚.教材评价维度与标准[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12)
[4]李慧君.教材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制订[J].课程·教材·教法, 1996 (3)
[5]任丹凤.论教材的知识结构[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2)
[6]徐福荫.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