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脉出血范文(精选9篇)
股动脉出血 第1篇
关键词:冠脉造影,介入治疗,股动脉出血,预防护理
近年来,冠脉造影(CAG)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冠心病。PCI手术能改善心肌供血、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和死亡率[1]。但术后局部易出现渗血、血肿甚至大出血而危及生命。术后积极识别引起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早发现并且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从而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可有助尽快康复。我科2010年1月~2011年1月共行冠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1927例,其中5例在术后发生了出血。本文通过分析5例患者发生出血的原因,旨在提出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
病例1:女,71岁。主诉:心慌、呕吐3d,以心慌待查收入科,既往有脑梗塞病史十余年,入院第2d行冠脉造影术,术后2h自行屈腿、翻身,沙袋滑落,股动脉穿刺处发生出血。
病例2:男,62岁。主诉:心悸伴胸闷7月余,以心律失常收入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十余年,最高达180/100mmHg,入院第3d行冠脉造影加支架植入术,放置支架1枚,术后返回病房后监测血压为185/93mmHg,解小便时股动脉穿刺处发生出血。
病例3:男,58岁。主诉:冠脉支架植入术后一年,既往有2型糖尿病,入院第5d行冠脉造影术复查,术后1h内无明显诱因出现股动脉出血。
病例4:女,76岁。主诉:胸闷、胸痛20余年,320排冠脉CT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中段及右冠状动脉近段硬化斑块,并管腔中度狭窄。以冠心病收入科,入院第2d行冠脉造影术加支架植入术,放置支架2枚,术后4h内伤口渗血、皮下触及血肿。
病例5:女,67岁,体重76kg。主诉:持续胸闷、胸痛5h,以胸痛待查:急性冠脉综合征收入科。入院急诊行PCI术,共放置支架5枚,术后第1d穿刺部位剧烈疼痛,听诊局部可闻及明显的收缩期杂音,超声检查明确为假性动脉瘤。
2 原因分析
2.1 依从性差
患者因难以忍受术后长时间下肢制动而过早屈腿,导致压迫止血时形成的血栓脱落或加压包扎处纱布移位,动脉穿刺处发生出血[2]。本组病例1属此情况。
2.2 高血压
正常情况下,血液在心血管中循环不息,创伤或穿刺针自血管中拔出后,血液在血管受损局部迅速凝固封闭伤口以阻止继续出血,其结果是由溶胶状态的纤维蛋白转变为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即血凝块形成[3]。当血压升高时,增加了血流对穿刺点刚形成的血凝块冲击及侧压力,易导致血凝块脱落,从而发生出血。本组病例2即是如此。
2.3糖尿病
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维持血液流动及避免出血的功能[4]。高血糖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损伤作用, 影响凝血系统功能, 从而导致穿刺点的愈合延迟, 易发生出血、渗血。本组病例3属此情况。
2.4 既往有PCI介入治疗史
患者PCI治疗围手术期及术后必然服用一到两种抗血小板药物,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导致血小板功能受到抑制,再次手术时进一步应用肝素、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强有力的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导致出血的发生。本组病例3属此情况。
2.5 高龄女性(>70岁)
高龄更容易合并局部动脉病变,血管脆性增加,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出血,加上衰老因素,常有潜在重要脏器代偿不全,抗病能力及免疫机能的下降,对抗凝药物耐受性差,药物容易在体内蓄积,导致出血。另外,女性患者腿部肌肉松驰,且不能很好配合制动,易发生皮下血肿。本组病例4即是如此。
2.6 体形肥胖
体形肥胖的患者,由于动脉搏动不明显,给穿刺带来困难,需反复穿刺,而压迫时又较难找准穿刺点,给压迫止血带来难度。加之肥胖者皮下脂肪较厚,弹力绷带不易固定且移位,以致压迫不到位、不彻底,穿刺点闭合不全易形成假性动脉瘤。本组病例5属此情况。
3 预防护理措施
3.1 预防措施
3.1.1 切实做好健康教育
术前要进行充分教育,让患者了解活动可能带来的危害,鼓励患者坚持术肢制动。术后返回病房后,可适当抬高床头,减少不适,告知患者出血的症状和体征,如伤口有异样感、疼痛加重或热感增强等,一旦有此种情况出现,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不可怕麻烦而隐瞒不报。护士也需要多与患者交谈,分散注意力,腰酸背痛明显时可在腰背部垫软枕,以减轻酸痛。
3.1.2 控制高血压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术前应控制好血压,PCI术后患者在拔管前应注意监测血压,依据其既往血压值评估判断有无血压增高,若血压>130/90mmHg,须高度重视,及时报告医生给予降压处理,血压恢复正常后考虑拔管,并适当延长压迫时间。拔管时,由于疼痛不适,会导致患者紧张,护士应做好心理护理,解除思想负担,防止血压骤然升高。
3.1.3 控制高血糖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空腹血糖过高范围定为≥6.0mmo L/L~<7.0mmo L/L,餐后2h血糖过高范围定为≥7.8mmo L/L~<11.1mmo L/L,超越此上限者为高血糖[4]。血糖控制的理想指标为:空腹血糖:4.4~6.0mmo L/L,餐后血糖:4.4~7.8mmo L/L。对于糖尿病患者,护士要遵医嘱严密监测血糖,出现异常增高,应报告医生处理,还要告诉患者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及有关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如合理安排饮食、遵医嘱正确用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均有利于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3.1.4 掌握病史
详细了解术后患者的基本情况如是否第二次介入手术、是否支架术后复查等,对此类患者,术后要加强床旁巡视,密切观察血压、脉搏、伤口敷料等情况;密切观察有无牙龈、口腔黏膜、皮肤等部位的出血;观察大小便的颜色,定期检查尿常规及大便潜血实验;动态观察出凝血时间,对注射穿刺部位按压时间相对延长。
3.1.5 关注高龄女性
因老年女性皮肤松弛,容易形成皮下血肿,局部形成血肿时,有时尺度并没有改变但张力增强,对于此类患者,一旦发现腹股沟肿块,密切观察其硬度、范围、波动及杂音,预防血肿扩大而导致严重后果。
3.1.6 警惕假性动脉瘤
对肥胖的患者,应根据其体形而增加压迫时间,力度、时间要充分,并要加强观察,及时调整弹力绷带的位置防止移位和松解,术后护士加强巡视,防止沙袋滑落,并嘱患者适当延长卧床时间,若咳嗽、用力排便等腹压增加时,指导患者预先用手按压穿刺部位以防出血。可以下床后,指导患者应缓慢活动下肢,特别是下蹲时。同时,教会患者自己观察伤口,出现疼痛肿胀时及时告知,以利及早发现病情变化[5]。
3.2 出血的护理措施
3.2.1 迅速止血
冠脉造影术后,一旦出现大出血,立即用大拇指在针眼上方1~2cm处用力压迫止血,至少压迫20min,并注意肢体的远端供血、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双下肢皮肤的颜色与温度,以防加压过大出现动脉血栓。同时,严密心电监护,注意心率、血压的变化,建立静脉通路,备好急救药物如阿托品、多巴胺、间羟胺等。
3.2.2 及时拔管
PCI术后拔管前穿刺部位出现皮下血肿,立即测定ACT,如<200s则提前拔管,并用手挤压血肿,当血肿完全消散局部无渗血时再包扎止血。
3.2.3 压迫修复
假性动脉瘤是血肿在动脉穿刺处与动脉相通,动脉的血不断向血肿内流动,皮下血肿不断增大,局部往往有剧痛,多在鞘管拔除后1~3d内形成[6]。皮下血肿为局部搏动性肿块,局部听诊可闻及明显的收缩期杂音,局部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一旦发生假性动脉瘤,可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修复或超声指导下压迫修复。压迫前建立静脉通路,备好阿托品、多巴胺等急救药品,防止患者在压迫时因疼痛等原因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出现休克。压迫时转移患者注意力,指导其缓慢深呼吸,使其放松,观察患者神志、面色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一般在听诊杂音最响处按压30min左右,至瘤体杂音消失后,再在加压处用纱布及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沙袋压迫8h,术肢制动24h, 24h后复查彩超,以瘤体内血流信号消失为有效。
3.2.4 心理护理
发生大出血、大血肿后,患者情绪极度紧张,既焦虑又恐惧。因此,护士在整个抢救过程中要不断地给予语言安慰,如“别紧张”、“不要害怕”等,同时适当采用肢体语言,如握住患者的手、拍拍患者的肩膀,以稳定患者的情绪,减轻心理压力,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 小结
冠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发生出血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导致出血具有多方面的因素,术后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正确地实施预防对策,以降低术后局部伤口出血率和出血量,一旦发生出血时,立即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因此,要求护士熟练掌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的护理措施,并进行细致地观察和护理,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苏红颜.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2, 7 (1) :61-62.
[2]黄静梅.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患者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8) :1338-1339.
[3]韩淑贞, 张利岩.经股动脉入径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卧位与卧床时间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 (12) :1075-1077.
[4]向光大.关注高血糖与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的关系[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7, 15 (12) :705-707.
[5]王蓓.介入治疗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的原因与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 14 (32) :3393-3394.
股动脉出血 第2篇
【关键词】护理;冠心病介入术;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4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进行冠心病介入术并发假性动脉瘤的252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156例,女96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为65岁;其中冠脉造影89例,冠脉介入治疗73例:60例均合并高血压病,24例合并糖尿病,6例为肥胖症。
1.2假性动脉瘤治疗方法超声引导下压迫法:术后压迫介入术后拔出鞘管后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压迫股动脉穿刺处,一般在穿刺点正上方1.5-2.0cm处,至少压迫15分钟,使压迫处至破口闭合,然后在穿刺点上放置加压包扎,再用沙袋压迫 4-6小时,使患者取平卧位 6-24小时,经常进行消毒,并且保持大腿伸直,每隔1-2 h观察手术处有无出血、血肿、皮肤颜色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绷带有无移位、松懈;及各项体征、搏动情况及术后杂音情况,同时严密血压的变化情况。
2结果
据调查显示252例患者中,有少部分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栓塞治疗,其余大部分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压迫,术后致使瘤口闭合。术后用手压迫时间15分钟,然后用弹力绷带包扎24小时,最后沙袋再进行加压压6小时。经处理后进行复查血管彩超证实股动脉瘘口均愈合。
3探讨
3.1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原因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逐渐增大,其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假性动脉瘤的形成是指动脉管壁被撕裂或穿破,血液经破口处流出而被主动脉邻近的组织包裹而形成血肿,多数由于创伤所致。假性动脉瘤是继发于介入性诊断治疗术后的严重血管并发症,对于那些长期久坐、肾气亏损、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长期吸烟饮酒的患者发病率极为常见。女性由于股内收肌群不如男性发达,高龄患者肌肉相对萎缩,推测同样条件下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女性可能高于男性。高龄患者可能高于青壮年。假性动脉瘤是血管损伤的并发症,因火器伤、刺伤、医源性损伤等致动脉壁全层破裂出血。由于血管周围有较厚的软组织,在血管破口周围形成血肿,因动脉搏动的持续冲击力,使血管破口与血肿相通形成搏动性血肿。约在伤后1个月后,血肿机化形成外壁,血肿腔内面为动脉内膜细胞延伸形成内膜,从而形成假性动脉瘤。它与真性动脉瘤的区别在于,它不像真性动脉瘤那样具有动脉血管的外膜、中层弹力纤维和内膜三层结构。若.压迫止血不佳也能造成相应的影响,拔除动脉鞘管后止血时间过短或过于频繁松手观察止血效果,或者绷带加压包扎过松,位置不正确,导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3.2假性动脉瘤预防与护理在进行假性动脉瘤术前应正确使用抗凝药,它对术程较长,使用过量抗凝药的患者术后压迫和观察时间要长。要积极提倡患者控制高血压,因高血压患者术前如果没有完全把血压降到正常范围,或者术后患者焦虑引起血压的再度升高都会给压迫带来一定的难度,压迫时间如果不够就容易并发PSA,且高血压患者术后解大便时腹压增加,未完全闭合的股动脉穿刺口在强大血压的冲击下破裂出血。患者必须要严谨抽烟喝酒,在饮食方面少吃肉、控制盐的摄入、不饮浓咖啡和浓茶,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低脂低盐饮食,多食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品为主,如鱼类;多食富含维生素C和组纤维和新鲜和水果;严禁暴饮暴食或过饱,可少食多餐。并且要保持生活作息时间要规律,应当进行适当的锻炼,但不能做剧烈运动。[3]尽早发现血管有无狭窄,必要时应做进一步治疗,用药要针对病情,不宜过多。医务人员对患者要和蔼,有些患者卧床时间长时,会腰酸背痛,这时要给予按摩,在患者不能耐受疼痛时可以给患者一些精神上的安慰。
3.3假性动脉瘤外科修补术后护理若患者超声指导下压迫无效,则需进行外科手术修补.术后患者應卧床休息。[2]患者肢体保持制动,但一般不超过24小时.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注意手术部位是否发生出血、血肿.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24小时内密切观察远端肢体是否出现皮肤苍白、皮温低、疼痛、麻木、动脉搏动弱或消失等情况。
3.4心理护理避免紧张保持乐观、松弛的精神状态,避免紧张、焦虑,情绪激动或发怒。放松精神,愉快生活,对任何事情要能泰然处之。因此加强围术期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要勤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耐心安慰和开导,帮助病人解除思想压力,积极配合治疗;医务人员应当加强监护,及早发现血管迷走性反射的早期症状。耐心倾听患者主诉,患者精神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可诱发迷走神经反射,因此加强患者心理护理,消除其紧张状态有利于预防此类并发症。并且要及时给予说明,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充分的了解,告诉患者积极有效的加压处理后,血肿能逐渐吸收,不会影响日后活动,可以暂时缓解患者情绪。这里应当指出抑郁、焦虑、紧张的心理可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及血浆儿茶酚胺含量升高,使全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有致瘤体破裂的危险。在选择心理护理措施时,护士必须拥有该护理措施充分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才能更好地实施该护理措施。在实施心理护理的过程中,要对病人真正地关心及体贴,但不要过度热情,异乎寻常的热情,会使病人产生不真实感,或不自在的感觉,影响病人对护士的信任感,反而会影响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红霞.冠心病介入治疗两种穿刺方法术后并发症的比较与解剖学基础[J].解剖学杂志,2009,32(1):89,106.
[2]秦春燕,陈丽兰,张伟莲,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256例预防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29-30.
经股动脉穿刺下肢动脉造影术的护理 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8例病人均采用Seldinger法经股动脉穿刺行下肢动脉造影, 其中男30例, 女8例;年龄40岁~83岁, 平均74.2岁;造影结果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4例,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7例, 急性动脉栓塞4例, 大动脉炎3例, 急性动脉血栓形成2例, 动静脉瘘2例, 下肢动脉正常6例。
1.2 方法
术前与病人进行充分的心理护理后取得配合, 取平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选择腹股沟韧带下方1.5 cm~3.0 cm处为穿刺点, 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进行穿刺, 穿刺成功后, 引入导管鞘建立通道, 注入肝素3 000 U, 引入导丝、导管, 选入靶动脉, 注射造影剂进行造影。
1.3 结果
38例病人造影全部成功, 术后2例穿刺处疼痛, 1例出现穿刺部位渗血, 2例不习惯床上排尿致尿潴留。上述情况经过相关处理后好转, 无严重并发症及不良后果。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大多数病人对经股动脉穿刺下肢动脉造影术不甚了解, 又加上本身的疾患, 容易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 因此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鼓励病人说出心理需求及存在的问题, 针对性地给予解决、安慰, 向病人说明造影的目的、意义, 以及造影的过程和配合要点, 使其对造影有所了解, 并列举成功的病例, 增强病人对造影的信心, 以赢得病人的最佳配合。
2.1.2 病情评估
全面了解病人身体状况, 常规检查病人的血压、心电图、胸部X线片、凝血功能等指标。
2.1.3 术前准备
术前禁食4 h, 并做碘过敏试验。会阴、腹股沟穿刺区域局部皮肤清洁, 穿刺部位备皮, 检查穿刺部位有无皮肤感染、破损等。检查术侧股动脉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以便术后对照。术前1 d~2 d训练病人床上排尿, 以预防术后因卧床排尿困难引起尿潴留。为预防术后排便困难, 术前1 d~2 d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主, 术前嘱病人排空大小便。术前30 min遵医嘱给予苯巴比妥肌肉注射, 并于上肢用双腔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检查造影室准备工作, 包括常用药品、敷料和器械设备。
2.2 术中配合
术中配合医生协助病人取平卧位, 打开消毒包为医生递传造影用的各种导管、导丝等医疗器械及抢救药品,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防止感染, 造影剂注入后注重观察病人的面色、意识、皮肤情况、同时询问病人自我感觉。如有发现过敏征象, 立即注射地塞米松或异丙嗪。在医生穿刺成功后常规静推肝素2 000 U, 手术结束后, 包扎伤口, 监测生命体征, 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病人稳定后送回病房。
2.3 术后护理
2.3.1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病人血压、脉搏、体温、肢体皮肤颜色、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观察穿刺局部有无渗血、淤斑及血肿。
2.2.3 术后体位
病人绝对卧床取平卧位, 股动脉穿刺部位加压包扎24 h , 沙袋压迫6 h~8 h, 患肢制动6 h~8 h, 患侧髋关节伸直, 避免弯曲, 以免降低加压包扎的效果[1]。8 h后可床上适当活动, 24 h后可下床轻微活动。
2.3.3 基础护理
给病人创造整洁、舒适的环境。术后协助病人更衣、进食水、大小便等, 进行口腔及皮肤护理, 对留置尿管者, 每日用0.5%碘伏会阴消毒2次。
2.3.4 预防并发症
2.3.4.1 穿刺点出血
穿刺点加压包扎, 以免血液外渗形成局部血肿, 患肢一定制动6 h~8 h, 24 h内避免过多活动, 严密观察穿刺处敷料有无渗血, 发现出血及时处理。
2.3.4.2 血管栓塞
由于药物及导管的影响或压迫出血时加压过重可导致肢体远端的动脉栓塞[2]。应仔细观察肢体皮肤颜色、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等,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给予溶栓治疗。
2.3.4.3 血栓形成
可实施肢体被动按摩及腓肠肌挤压, 同时观察下肢有无肿胀, 注意倾听病人的主诉, 有无不明原因的相关部位疼痛, 尽早给予处理。
2.3.4.4 排尿困难
排尿困难是术后病人常遇到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术后卧床、患肢制动、排尿姿势改变、心理紧张所致。护理时要加以诱导, 如让病人听流水声、按摩腹部、给尿道外口湿热敷以促进排尿[3], 仍不能正常排尿者, 给予留置导尿。
2.4 其他
为使造影剂尽快排出, 术后鼓励病人进流质饮食及饮水, 最初6 h~8 h饮水1000 mL ~2 000 mL, 可防止体液不足和发生低血糖反应[4]。
3 小结
下肢动脉造影是多种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及选择手术方式的金标准, 对一些下肢动脉病变可以明确诊断, 从而做进一步治疗。此造影术虽然有相对安全性, 但由于是一种有创检查, 加之造影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使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因此, 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对提高检查的安全性, 确保造影成功, 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股动脉穿刺,下肢动脉造影,护理
参考文献
[1]曹伟新, 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61.
[2]张培华.临床血管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181.
[3]易发锦, 李丹, 梁英.尿道外口湿热敷解除腹部术后尿潴留30例的护理[J].当代护士, 2003 (5) :37.
股动脉出血 第4篇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因冠心病而死亡的占其死亡总数的50%左右。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具有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的优点,已成为当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常用的穿刺路径为股动脉和桡动脉,经股动脉途径(TFA-PPCI)是PCI的常规途径,随着穿刺技术及器设备的改进,经桡动脉途径(TRA-PPCI)越来越受到重视,临床应用逐渐增多。两种不同途径的(PCI)术均需穿刺动脉来完成,属于有创手术,且随着各种大管径导管,血管鞘的应用及围手术期抗凝药物的使用,使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所致的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如处理不当可引起出血、皮下血肿等严重的血管并发症,重者还需外科手术或输血治疗,增加病人卧床时间及痛苦。因此,护士应充分认识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注意识别危险因素,正确掌握预防处理的护理措施,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本文现就两种路径PCI术后常见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陈述如下。
1 PCI术后血管并发症
1.1 经股动脉途径穿刺 出血及皮下血肿是TFA-PPCI最常见的血管并发症,严重的出血率<10%,绝大多数在穿刺部位(6%),偶尔在胃肠道(2%)或腹膜后间隙(1%)。主要发生原因与部分患者存在潜在的危险因素有关,如高龄(>70岁)女性、有血管性并发症、短期内多次介入手术、使用抗凝治疗及动脉压迫止血方法不当引起,影响出血的因素也包括疾病原因、紧急操作、长时间操作、较大号血管鞘的使用等,动静脉瘘是指血管穿刺同时穿过了静脉、动脉壁而形成,其发生率为0.1%-1.0%。造成动静脉瘘的因素有多处股动脉穿刺、穿刺点过低,穿刺透过动脉前、后壁等。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与患者血脂、血液黏滞度异常,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穿刺部位局部压迫时间过长、过紧;患肢制动时间过长和高龄等因素相关。假性动脉瘤是一个包裹的血肿,它与动脉相通,通常表现为局部博动性肿块,伴有杂音和震颤,压迫近端动脉时肿块缩小,其发生率为0.03%-0.30%。原因多为拨鞘管后压迫位置过低;多次穿刺动脉;动脉导管或鞘管型号过大,技术不熟练等。血栓栓塞和动脉夹层也可发生在经股动脉PCI后,前者发生率<1%。
1.2 经桡动脉途径穿刺 由于桡动脉位置表浅、管径细、周围无重要的血管神经伴行,易于操作和压迫止血,这些特点避免了经股动脉穿刺时可能发生的动静脉瘘和假性动脉瘤等血管并发症。但桡动脉作为肌性动脉。其平滑肌细胞的动作电位较低,富含肾上腺受体,交感神经兴奋易引起痉挛,在紧张、焦虑及直接血管刺激等均易诱发桡动脉痉挛。栓塞的发生原因主要因患者往往怕穿刺点出血而不活动术肢,主要表现为术侧上肢皮肤发凉,颜色转为紫钳,前臂肿胀,皮下可见出血点等。
2 危险因素的评估及预防
2.1 据文献报道,对于经股动脉和桡动脉两种不同途径的PCI,术后发生出血及皮下血肿的潜在危险因素包括高龄(>70岁)、女性、高血压、糖尿病、有血管性并发症、短期内多次介入手术、围手术期的抗凝治疗,动脉压迫止血方法不当等。对于TFA-PPCI术后压迫点应选择在穿刺点上方紧靠腹股沟韧带下方,将股动脉压迫到股骨上,而不应压在皮肤穿刺点周围。使用抗凝剂的病人要特别注意了解有无高血压病,注意活动不可过量。72h仍需观察穿刺口。因此,护士应了解每例病人潜在的出血因素,判定适合每位病人的护理措施。特别是在术后前3h,更应严密观察,达到降低伤口出血发生率的目的。对于经股动脉途径行PCI的患者,术后卧床期间剧烈咳嗽,大小便易增加穿刺口的压力,导致出血的发生,因此护理中应告知患者避免一些使腹压增加的行为,如咳嗽、大小便时可以用手紧压伤口。
2.2 血管鞘规格大小,鞘管在经皮介入及诊断是常用的装置,它从皮到血管腔建立了一个基本通路,是所有血管内操作的入口。但血管鞘规格越大,动脉创口越大,术后越易发生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在保证PCI术成功的基础上选择规格小的鞘管,有助于病人术后止血,减少并发症。护士了解病人术中血管鞘的使用情况也利于有针对性、有目的进行观察和护理。
2.3 出血量及血肿大小,操作时估计出血量不足100ml,包扎敷料未见血性渗出物为正常。局部未触及血肿或血肿直径小于5cm判为出血无明显意义;估计血液丢失超过100ml,包扎敷料上的血量较多,必要时需手法加压、沙袋压迫或再次加压包扎以及血肿压迫影响足背动脉搏动,则有重要意义。因此,准确评估出血量及血肿大小,以便采用及时有效的措施预防并发症。
2.4 Allen’s试验及标记 经桡动脉行PCI治疗的病人术前必须进行Allen’s試验,以了解手掌侧支循环的情况,约10%左右的病人掌深弓和掌浅弓的侧支循环不完全,一旦发生桡动脉的闭塞,有可能导致手部缺血,这些病人是不适合经桡动脉PCI。因此正确评估手掌侧支循环。选择Allen’s试验正常者行TRA-PPCI是安全的。方法:先将患者手臂抬高,术者双手拇指分别摸到桡动脉搏动后,嘱患者做3次握掌和放松动作,接着压迫阻断桡尺动脉血流至手部发白,然后放低手臂,解除对尺动脉压迫,观察手部转红时间:<5-7s属正常,0-7s表示循环良好,8-15s属可疑,>15s系血供不足,>7s为Allen’s阴性,不宜选用可改用股动脉。对于Allen’s阳性病人,应用龙胆紫标记搏动最明显处,以方便术者进行穿刺。
2.5指肢血流的评估 准确观察指肢血流,可以减少或避免桡动脉闭塞,手部缺血事件的发生。指体由红润变得苍白,说明处于缺血状态,可由于动脉痉挛及栓塞引起;指温升高,指体由红润变暗紫色,而后指温下降,但仍有毛细血管回充盈现象,且反应迅速,说明肢体静脉回流大部分障碍,但有少量回流;指腹张力明显增高,无毛细血管回充盈现象,证明指体静脉回流障碍。因此,护士正确观察及判断血液循环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报告医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 护理
3.1 出血和血肿的护理 TFA-PPCI后应密切观察病人伤口敷料、足背动脉搏动,另外,在观察伤口过程中,除仔细观看伤口敷料外,还应揭开病人衣物充分暴露伤口周围,以便察看大腿两侧(以内侧为主)有无血液或血迹,了解伤口有无血液外渗。对病人及家属进行认真的教育,教会患者及家属如何感知识别伤口出血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应多与患者交谈,以便及时发现伤口出血,提高治疗和护理的效果。
当发现或怀疑穿刺部位有血肿形成时,若为局部搏动性肿块,且伴有震动及血管杂音,即是假性动脉瘤形成。立即行局部按压1-2h后加压包扎,使病人制动24h,加强生活护理,避免因疲劳或排便而影响制动效果。判断为进行性发展的渗血及血肿则应提前拨管。挤压血肿,使之消散。然后加压包扎。而非活动性出血者先用注射器抽吸血肿处的淤血,然后施以冷敷40-60min,对已拨管者,要拆除弹性绷带,重新徒手加压止血,并进行适当的药物调整。
研究表明,在拨管后6小时即让病人床上活动,并未增加伤口出血和血肿的发生率。欧美国家PICA支架术后病人也只需卧床并制动术侧肢体,6小时即可进行床上活动。因此,术后6小时鼓励病人进行早期活动,可以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尤其对于高龄、女性、肥胖、血液粘滞度高的病人应加强术后早期活动的教育。
3.2 TRA-PPCI血管并发症的护理 由于桡动脉穿刺大多在右上肢,所以勿需过多地暴露病人,术后观察护理方便,即可观察局部出血、肢体血运的情况。经桡动脉途径的PCI术后一般即拨除鞘管,在压迫止血过程中,应将术侧前臂置于软枕上或用绷带吊于胸前,以保持静脉回流畅通。为避免穿刺部位压迫过紧,应注意观察病人肢端是否青紫、感觉麻木、肿胀或疼痛等不适,术后第1小时每15min观察1次指体色泽、指温、毛细血管回盈试验、指腹张力等;第2小时每30min观察1次,后改为1次/小时,至术后12小时解除绷带压迫为止。
桡动脉为肌性血管,易发生痉挛而使手术失败。因此,护士术前应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减少紧张、焦虑等诱发痉挛的因素,对疼痛比较敏感者,术前30min可给予安定10mg肌注,术中还应适当给予安慰,不时与患者保持交谈,以分散患者注意力,尤其应注意保暖,以避免寒冷对血管的刺激。一旦第一次穿刺失败,应提醒术者给予硝酸甘油0.5mg含服;特别是在进导管前提醒术者经动脉鞘注射0.5-1.0mg硝酸甘油;手术过程中动作保持轻柔,从而达到减少对血管的刺激。
TRA-PPCI后腕部应制动,手指稍活动,可做握拳动作,以避免出现手指酸胀麻木,并根据患者情况采取合适的体位或活动方式。术后3天内勿在穿刺侧行穿刺、测量血压等增加肢体压力的操作,1周内勿揉抓穿刺点,并保持干燥、清洁。6个月内穿刺侧肢体勿提重物,并嘱患者注意有无皮下淤点、淤斑、肿胀或感觉异常,一旦出现应立即就医。
4 小结
两种不同穿刺途径PCI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诱发因素因各方因素而定,护士应了解每位病人潜在的诱发因素,根据病人的情况制定适合的护理措施,以及术后密切的观察和科学护理有利于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还应提高对术后病人的观察和各种意外的护理干预能力。
股动脉损伤的诊治体会 第5篇
关键词:股动脉,创伤和损伤,血管外科手术
股动脉损伤常合并骨折、脱位、神经损伤、出血以及皮肤缺损等,处理棘手,不但危及肢体的存活,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正确及时的诊断、急救和选择有效的手术方法对患者的治疗及愈后意义重大[2]。我科1996-2009年共收治各种原因造成的股动脉损伤32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32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16~62岁,平均32.4岁。开放性损伤23例,闭合性损伤9例。Iss-90评分:5~50分,平均14.6分。致伤原因:切割伤(含医源性)16例,挤压伤3例,骨折、脱位13例。动脉损伤类型:动脉完全断裂伤9例,动脉不完全断裂伤16例,动脉缺损2例,动脉血栓形成2例,假性动脉瘤1例,感染性动脉损伤2例。
1.2合并伤
本组32例中,休克22例(68.8%),合并骨折、脱位14例,周围神经损伤10例,感染2例,其他脏器损伤2例。合并伴行静脉损伤12例。
2结果
本组32例中,采用自体静脉移植9例(28.1%),血管吻合20例(62.5%),血管修补3例(9.4%)。死亡2例(6.2%),肾衰1例(3.1%),截肢2例(6.2%),成功修复27例(84.5%)。死亡的2例中,1例因多处刀伤后二处大血管损伤,入院时由于救治时间较晚因失血过多,错过最佳救治时间,虽尽力抢救仍然死亡,另1例股动脉断裂行血管吻合术后6h因顽固性休克死亡。截肢患者中,1例因为出现肾功能衰竭而截肢,原因是延误治疗,另1例系重物压砸合并同侧肢体不全离断于术后7 2 h发生感染、缺血、坏死被迫截肢。2例感染性股动脉损伤患者手术中采用取大隐静脉跨过炎性区再桥接,肌瓣和肌皮瓣覆盖感染区的方法均一次手术成功。
3讨论
3.1急救、全身治疗和诊断
股动脉损伤出血量大,常合并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因此,现代医学越来越强调现场急救的重要性,现场止血,抗休克治疗,尽可能缩短伤肢的缺血时间是救治的原则。伤口应急止血是关键,控制出血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根本措施[3],正确、及时、有效的现场救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本组有2例股动脉刀刺伤患者,因失血量大,来院后不久心搏骤停死亡。因此,普及抢救常识,建立绿色通道,紧急止血,迅速有效的抗休克至关重要。本组每例患者输入液体为4000~6000ml,输血1000~5000ml。股动脉损伤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受伤史及伤情和临床表现(出血,低血压休克、肢体远端血供障碍的表现等)来判断。对于闭合性股骨干骨折伴股动脉损伤容易单纯地注意骨折,而股动脉损伤往往被忽视[4],根据受伤史和临床检查或者辅以核磁共振、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测,均可能作出正确判断,争取尽早手术[5-7]。血管造影虽可确诊,但费时,容易错过血管修复时机,不宜常规采用[8-10]。
3.2手术时机与手术方法
股动脉损伤后出血快,休克发生率较高,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危及生命。需要采取迅速有效的措施。在进行股动脉修复之前,更应该注重全身情况的处理,本着生命第一,肢体第二[11]的原则,把生命放在第一位。必要时可实施截肢。血管损伤后一般认为在6~8小时内得到修复再通比较安全,超过此时限,保住肢体的成功率明显降低,并发症和截肢率显著增加。尽早修复损伤动脉是挽救伤肢和恢复功能的关键[12-13]。Morsey等[14]报道8h内恢复血流者,肢体存活率达80%,超过8h者远端小动脉继发血栓形成,即使重建血运,神经及肌肉功能也会受到损害,出现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对于股动脉损伤时间不超过l8h、无肾功能衰竭及明显中毒表现且伤肢肌肉无大部分坏死和感染的患者,甘干达等[15]认为仍可争取修复血管,术后需密切观察。部分患者虽然血管损伤时间稍长,但只要伤肢肌肉尚未达到不可逆的变性和坏死程度,陆裕朴等[16]认为仍应争取修复血管。术中找到损伤血管后,无论是否断裂,血管一般处于栓塞状态,不应急于取出栓子,适当向近远端游离血管,以便具有充分术野。取栓子时,应在血管夹下进行。显微镜下观察内膜损伤情况,有内膜损伤分层时,需全部切除。肝素生理盐水冲洗血管后,镊子夹住管口周围外膜组织,放松血管夹,分别观察近端喷血情况及远端血管通畅情况,立即夹闭血管夹。血管管腔内残留的小栓子可被血流冲出或冲至管口,容易清除。血管吻合时均应在5~8倍显微镜下进行,选用7-0~9-0无创缝合线,掌握合适边距和针距,每针都要外翻缝合,尽量避免血管通血后的漏血加针。高血压血管粥样硬化的患者,由于血管脆性增加,弹性减小,应注意血管在无任何张力下吻合,选用9-0缝线,针距应小于常规吻合的距离。如遇血管缺损,适当延长伤口,向近远端适当游离血管后仍有张力,不能勉强缝合。血管缺损>2cm者,均采用大隐静脉移植。大隐静脉由于走行较直,口径适宜,对供区影响小,是四肢主干血管缺损的最佳移植物。根据受区血管口径,切取健侧不同部位大隐静脉倒置修复,切取长度略长于缺损长度[17],尽量不采用屈曲关节来减小血管张力,这不仅避免了术中视野窄小,操作不便,还有利于术后护理,以及后期关节功能康复[18]。血管吻合口应避免在关节活动轴平面,如月国窝等处,否则易引起血管栓塞。
2.3合并损伤的处理
如果主干血管损伤合并骨折脱位时,在修复血管前应尽快固定骨折脱位,缝合肌肉及吻合神经,为损伤的血管提供一个稳定的血管床[19],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伤肢的功能恢复。下肢有深浅两套静脉系统。Zamir等[20]发现髂静脉等静脉修补的好坏,直接与肢体的功能的恢复呈正相关性。不能仅重视对股动脉的修复,而忽视深静脉修复的重要性。本组1例患者因为仅仅修补动脉而未修补静脉,发生感染而截肢。股动脉损伤并感染后处理比较棘手。血管壁因炎性反应很脆,容易造成动脉壁再破裂出血。采用在炎性区外取大隐静脉经过非炎性区再桥接,肌瓣和肌皮瓣覆盖感染区的方法获得良好结果。从而表明,该方法可能是治疗感染性血管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2.4重建血管术后护理
术后观察血管的再通非常重要。术后要进行肢体保温、室内禁烟,三抗(抗痉挛、抗血栓、抗感染)处理,严密观察足背动脉搏动以及肢体末端温度、血循环等情况。根据临床实践体会,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受损血管修复后,除了注意观察患肢的颜色、温度及血管的搏动情况外。缺血超过8h者应作预防性筋膜室切开减压,有利于肢体存活[21];血管损伤患肢缺血时间超过12小时者,应常规作筋膜室切开减压。(2)术后要密切观察肢体的血液循环,如发现受损肢体血液循环障碍,应果断立即行再手术探查。(3)血管重建术后,常规不必使用抗凝剂,可以适当使用罂粟碱、潘生丁或丹参注射液等药物辅助治疗。也可适当预防性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有助于降低血小板凝集,改善微循环。(5)超声Doppler适时监测,有助于观察了解修复后的血管通畅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术后使用扩血管、抗凝药物,可以改善肢体远端组织灌注,促进血液循环,降低动脉血流阻力[22]。
股动脉出血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996年1月—2007年7月我院共开展各类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6 000余例, 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47例。冠状动脉造影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CI) 后常规听诊股动脉穿刺部位, 发现新出现的收缩期杂音或原有杂音性质发生变化, 则疑诊PFPA[2]。经超声检查发现存在于血管外的空腔, 内部有血液流动, 经异常通道与动脉相连, 脉冲多普勒有特征性的血流往复征, 确诊为PFPA。本组病例PFPA发生率为0.78%。22例于术后24 h拆除包扎绷带时发生, 17例发生于拆除包扎绷带24 h内, 6例发生于拆除包扎绷带24 h以后, 其中2例于术后3 d出院后在家洗澡时发生。47例中年龄大于60岁者36例;女性病人39例;高血压病人29例;使用7F鞘30例;初学者操作17例;穿刺次数大于3次20例;术后应用肝素41例。
1.2 处理方法
采用普通或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修复或超声引导下压迫修复的方法进行处理, 失败的病例选择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并复查超声, 了解修复情况。
2 结 果
全部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病人均再次人工压迫止血20 min~60 min, 普通或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患肢制动24 h。28例 (59.57%) 经1次处理后血管杂音消失, 血肿无搏动感。12例 (25.53%) 经 (2~3) 次压迫处理后治愈。3例 (6.83%) 经 (2~3) 次压迫处理后假性动脉瘤仍然存在, 停用肝素、患肢制动后2 d治愈。4例 (8.51%) 在超声引导下行瘤内凝血酶注射治愈。所有病人均未行外科修补手术或其他处理。
3 讨 论
冠状动脉诊断性介入术后PFPA的发生率为0.05%~0.80%, 介入性治疗术后PFPA的发生率为0.4%~3.0%[1]。我国目前尚无大样本PFPA发生率的报道。我院的发生率为0.78%, 与文献报道相符。分析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易发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①解剖方面, 高龄、女性病人多发, 可能与其皮下脂肪等软组织疏松、血管鞘膜弹性差、股动脉硬化等有关;②手术操作因素, 初学者操作不熟练, 穿刺次数过多;使用7F鞘管;穿刺点选择不当, 位置过低, 其结果是其后无骨性平台, 不但难以手工压迫止血, 加压包扎时纱布卷亦难以起作用, 并且更易发生较晚期的皮下出血和假性动脉瘤。本组有23例经超声证实穿刺股浅动脉。③术后病人配合方面, 未能遵嘱卧床、患肢制动, 或者卧床时间过短[2]。④治疗药物因素, 大多数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病例联合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 并且合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针对以上易发因素, 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 建议采取以下预防和处理措施:①严格操作规范, 准确确定穿刺部位。腹股沟韧带的定位以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连线为基准, 穿刺点在腹股沟韧带下 (1~2) cm, 股动脉搏动最强处。②严格下肢制动和卧床时间。采用砂袋12 h压迫止血, 此期间患肢严格制动, 12 h后可以侧身, 但患肢髋关节部位仍不能屈曲, 共卧床24 h。拆除包扎绷带后仍嘱病人患肢保持伸直体位, 避免下蹲等过度屈曲位。③假性动脉瘤的处理, 对触及搏动性肿块且听诊闻及血管杂音的病人, 立即再次人工压迫止血, 不必一定等待超声证实。压迫止血时务求压闭假性动脉瘤与股动脉交通口, 可采用边压迫边听诊的方法, 血管杂音消失证明压迫定位准确有效。加压包扎可以选用普通或者弹力绷带, 也可以考虑采用机械压迫和包扎方法, 如压迫拴、带球囊包扎带等。对经过 (1~2) 次压迫和加压包扎处理仍然存在假性动脉瘤者, 可以暂停注射低分子肝素和/或同时停服氯吡格雷治疗1 d~2 d。假性动脉瘤者治愈后立即恢复抗栓治疗。对经过以上处理假性动脉瘤仍然存在者, 可采用超声引导下往瘤体内注射凝血酶治疗 (ultrasound guided thrombin injection, UGTI) [3,4,5,6,7,8,9,10]。在超声引导下, 由助手持续压迫交通口, 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探测瘤体内无血流回声时, 术者使用22G细针往瘤体内注射生理盐水稀释的凝血酶, 观察瘤体内血栓形成情况[11]。每次注入20 U~50 U, 总量不大于2 000 U。Maleux等[7]报道了101例PFPA, 平均注射200 U凝血酶 (50 U~750 U) , 第1次注射后成功率95% (96/101) , 5例失败者第2次注射后3例成功, 总成功率98%。对57例进行了长期随访, 70%病人动脉瘤完全消失, 26%遗留小血肿, 3.5%部分再通。1.4%~1.9%注射后发生动脉或静脉栓塞并发症。我们采用此方法处理假性动脉瘤4例, 均一次成功, 平均用凝血酶180 U, 最少者使用20 U, 血栓形成时间0.5 min~2.0 min。无一例股动脉栓塞、感染和过敏发生。笔者体会到预防 UGTI 急性血栓形成并发症的关键在于:在超声波监测下行穿刺和注射凝血酶时, 让针尖尽量远离瘤道或针尖置于瘤腔边缘血流相对缓慢处方可注射凝血酶栓塞治疗;瘤腔内注入凝血酶前可用拇指按压住瘤道阻断血流, 使凝血酶不漏入股动脉;每次注射凝血酶时速度宜慢、剂量避免过大。必要时采用外科手术修补、Angio-Seal血管闭合器治疗、经皮线圈栓塞法、经皮植入胶原栓等处理。
摘要:目的总结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出现的47例假性动脉瘤病人, 结合临床表现和超声多普勒显像, 进行临床分析, 记录治疗方法和结果。结果43例行人工压迫法, 4例超声引导下行腔内注入凝血酶方法, 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早期发现, 及时诊断与治疗, 人工压迫法和超声引导下行腔内注入凝血酶方法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股动脉出血 第7篇
支气管动脉介入术是经皮穿刺股动脉,术后穿刺部位常规采用人工压迫止血方法,如何改进术后股动脉穿刺处的压迫止血及减少不良反应成为临床一大难题。我科2008年3月~2009年2月在病人支气管动脉介入术后使用动脉封堵止血贴止血,效果显著。现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为我科2008年3月~2009年2月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的住院病人100例,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42~78岁,平均55岁。术前两组病例检测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内,均使用5F动脉鞘管,术中、术后使用相同剂量的抗凝治疗,且两组患者术后均由同一组经验丰富的医生拔管,并采用相同术前宣教和术后护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人工压迫止血方法,即术后病人平卧,拔除动脉鞘同时用无菌纱布10层左右徒手压迫穿刺点近心端2~3cm处15~20 min,然后用弹力绷带以穿刺点为中心沿大腿根部呈“X”加压包扎,最后以2kg砂袋压迫穿刺点。病人平卧穿刺侧下肢制动12h,6h后撤除砂袋,24h后松解绷带。
1.2.2 观察组。
采用由美国TZ Medical Inc公司生产的Neptune动脉封堵止血贴止血。先将动脉封堵止血贴用生理盐水行润湿,再将润湿动脉封堵止血贴的中心对准股动脉穿刺点并平铺在穿刺点处,再点压穿刺点近心端2~3cm处,在压下的同时拨出动脉鞘并让动脉封堵止血贴紧紧贴在穿刺点处,并持续按压5min,在保持压力持续存在的情况下,在止血贴上放置一个纱布卷,然后用弹力胶带以穿刺点为中心沿大腿根部呈“X”加压粘在皮肤上,最后以2kg砂袋压迫穿刺点。病人平躺并避免穿刺侧弯腿至少2h,如无出血或血肿,再卧床2~4h后即可取下沙袋下床走动,24h后松解绷带并取下贴片。
1.3 观察指标
(1)止血时间:血管鞘拔除后至血管穿刺部位无出血的时间。
(2)制动时间:自穿刺部位止血成功后平卧开始至可下床活动的时间。
(3)局部并发症: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腹膜后血肿、穿刺处感染、渗血。
(4)迷走神经反射:心动过缓、血压降低、恶心。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χ±S表示,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动脉鞘大小、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等相关因素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止血成功率、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见表1。
3 讨论
制动时间和有效止血是经皮股动脉穿刺介入诊疗术后影响患者心理和生理舒适的重要因素,也是股动脉作为最佳备选路径的制约因素。
自股动脉穿刺应用于介入诊疗以来,常规采用的压迫止血方法均要在退出鞘管后按压15~30min止血,加压包扎后用沙袋压迫4~6h。为防止出血,穿刺侧肢体继续制动12~24h。许多患者在介入治疗后都因制动时间长感到不适。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是长时间肢体制动的严重并发症。
以Angio-Seal为代表的血管闭合器也已在国内使用,虽有效缩短了其术后出血时间和制动时间[1,2],但存在应用后该处血管90d内建议不再次穿刺、价格昂贵、使用前需进行血管造影排除穿刺处有血管分支、操作复杂等缺点,明显限制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本文采用的美国TZ Medical Inc公司生产的Neptune动脉封堵止血贴萃取于海藻的纯天然物质,临床观察未发现任何副作用;极短的按压时间(5~10min)。移出动脉鞘后,患者可在很短的时间内下床走动,(只需平躺并避免弯腿至少2h,如无出血或血肿,再卧床2~4h后即可下床走动)而传统方法需术后24h平卧。患者更舒适,更早出院;在使用动脉封堵止血贴愈合的创口上,可重新开口造影或PCI,Angelseal产品是不可能做到的;且操作极为简便,无需专业技能和特殊操作培训。动脉封堵止血器不存在阻断股动脉的血流,不会导致严重的肢体缺血。
本文结果显示应用动脉封堵止血器明显缩短介入术后医师压迫止血的时间,从而减少了医师的操作时间。患者的卧床时间明显缩短,减少了卧床带来的痛苦,减少尿潴留、腰背痛等躯体不适和患者心理不适的反应,也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
金建芬等[3]报道的股动脉压迫止血器属于气囊充气压迫法,该方法需先人工压迫15~20min,然后再用止血器气囊,且在使用过程中随时注意充气压力的大小。
周明等[4]报道的国产止血器属于机械压迫法,需注意调节压力的大小,还需保持压迫器与皮肤成垂直关系,防止压迫位置移位。
本文介绍的动脉封堵止血贴止血只需在穿刺点上加用止血贴,操作方法简单易掌握。对照组的1例患者在止血后3h内大幅度活动肢体致皮下血肿。观察组中无一例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感染、血肿及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发生。结果证实了经皮股动脉穿刺介入诊疗术后应用动脉堵止血贴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摘要:目的比较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用动脉封堵止血贴止血与传统人工压迫止血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00例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人工压迫止血方法,观察组采用动脉封堵止血贴止血。观察两组术后止血时间、病人制动时间及常见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下肢制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局部并发症两组无差异。结论经股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应用动脉封堵止血贴止血,止血操作和病人制动时间明显缩短,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动脉封堵止血,股动脉穿刺
参考文献
[1]刘宇扬,周玉杰,赵迎新,等.两种血管闭合器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5,13(6):375-376.
[2]李国庆,武刚,戴晓燕,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An-gio-Seal血管闭合器股动脉封堵和常规压迫止血的对比研究[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4,12(3):166.
[3]金建芬,陆骏.股动脉压迫止血器在介入术后的应用[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1(2):26-27.
股动脉穿刺时血管固定手法的改进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5 mL注射器、肝素、0.5%的碘伏消毒液、橡皮塞。
1.2 方法
将病人平卧, 采集侧大腿外展, 触摸股动脉搏动最明显位置, 用碘伏常规消毒穿刺部位, 始螺旋式方法从第二指节开消毒操作者左手食指和中指, 特别是两指间和指腹处。将双指尖并拢放在动脉搏动最明显处, 然后操作者左手以指尖触摸点为中心向左旋转约90°, 使操作者指尖方向与股动脉走行方向一致, 然后轻轻分开左手食指和中指, 再次确定股动脉位置, 以感觉动脉在两指间搏动, 两指轻轻用力向下压, 加强动脉在两指间的搏动感, 右手持注射器在两指间距的1/2处垂直进针, 落空感后见血液在乳头内, 轻轻拉动针柄, 抽取所需血液即可。
2 结果
改进后, 80例病人全部一次穿刺成功, 做到精确定位。
3 优点
股动脉出血 第9篇
关键词:桡动脉,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
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已成为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有创检查手段。既往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例数较多, 但在穿刺部位易出现血管和出血并发症, 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等, 而且住院时间长, 费用相对高[1,2], 易合并尿潴畄, 1989年Campeau[3]首次报道了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1993年Kiemeneij[4,5]报道了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桡动脉周围无神经、静脉及软组织, 从而避免了或减少神经损伤、动静脉瘘及假性动脉瘤的发生。且损伤小, 恢复快, 痛苦少, 住院时间短, 近年来在国内外均广泛开展[6]。我们对2007年6月~2009年6月临床拟诊为冠心病116例患者经桡动脉或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6月~2009年5月临床拟诊冠心病的116例患者, 男80例, 女36例, 年龄37~80岁, 平均年龄60.8±9.2岁。按穿刺动脉途径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 期中桡动脉组58例, 股动脉组58例, 两组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和并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病、吸烟、血脂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经桡动脉造影的方法;改良Allen试验:患者将前臂平放与桌子上, 检查者用双手中指和食指分别压迫其桡动脉和尺动脉, 几秒钟后嘱其反复做握拳神拳动作2~4次, 患者的手部皮肤色泽将变白;这时将继续压迫其桡动脉的同时放开尺动脉, 观察其掌部及指端色泽改变并记录色泽恢复至正常的时间, 如果手部血液循环在6s内恢复正常, 则试验阳性, 合适桡动脉穿刺。桡动脉穿刺:穿刺侧上肢自然伸直, 外展30°左右, 常规消毒铺巾, 在距桡骨茎突内侧2~3cm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作为穿刺点, 1%利多卡因1mL局麻后, 用Cordis公司桡动脉穿刺针, 穿刺成功后放入5F桡动脉鞘管, 常规鞘内注射异搏定5mg以防动脉挛, 同时静脉注射肝素5000U, 造影管选用5F多动功能造影管, 大多先行左冠脉造影后行有冠脉造影以确定病变部位及类型。经股动脉途径造影方法:患者平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1%利多卡因3~5mL局麻, Seldinger法穿刺右股动脉, 穿刺成功后放入6F动脉鞘, 选用6FJL3.5~4.0、JR3.5~4.0造影导管, 同样先行左冠脉造影后行右冠脉造影以确定病变部位及类型。
1.3 术后拔管及止血
经桡动脉组:造影结束后立即拔出动脉鞘管, 用厚无菌纱布压住穿刺出处, 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每小时松放弹力绷带1 cm, 4小时后去除弹力绷带。术后患者可立即下床活动, 不用卧床休息。经股动脉组:造影结束后立即拔出动脉鞘管, 局部压拍20 min, 直至去除压力无出血, 以厚纱布覆盖, 同时绷带加压包扎, 沙袋压拍6 h, 右下肢制动12 h, 平卧24 h。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采用独立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冠脉造影结果和血管病变情况:桡动脉组58例, 冠脉造影57例获得成功, 成功率为98.27%, 1例失败, 原因为穿刺失败, 后改为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 。全经右桡动脉造影, 股动脉组58例全部穿刺成功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成功率为100%, 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术中操作情况比较:见表1.手术操作时间桡动脉组稍长外 (P<0.05) , 动脉穿刺成功率和平均X线曝光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术后桡动脉组住院天数明显较股动脉组短 (P<0.01) 。
两组并发症的比较:经股动脉组有2例患者再拔鞘时出现迷走神经反射而致心动过缓和低血压, 给注射阿托品、多巴胺后好转。在局部血肿、排尿困难方面, 桡动脉组明显优于股动脉组, 桡动脉组术中动脉痉挛发生率高, 但6例动脉痉挛均为轻度, 经动脉鞘内注射维拉帕米后均缓解, 并能继续完成冠脉造影, 见表2。
3 讨论
股动脉由于其内径大, 血管不易痉挛, 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具有穿刺容易操作便利的优点。与股动脉途径相比桡动脉血管细而且血管相对扭曲, 更易形成痉挛, , 故穿刺有一定的难度。我们有2例穿刺失败。我们在操作过程中, 选择距桡骨茎突进心端2~3 cm搏动最强处处为穿刺最常用的穿刺点, 穿刺成功后, 常规在动脉鞘内注射异搏定预防动脉痉挛, 以利于导管的推送;选用Terumo公司套管钢针穿刺, 选用Terumo公司5F多功能造影管, 使用超滑导丝, 在X线透视下, 缓慢推进, 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 本组动脉痉挛发生率为10.3%, 明显低于文献报道的30%[7]经用药后均缓解, 不影响继续冠脉造影。桡动脉位置浅, 背靠桡骨易于止血。桡动脉附近无重要的神经及血管并行, 因次, 穿刺造成神经损害与动静脉瘘可能性低, 经桡动脉组立即拔管, 不需卧床制动, 由此带来不少的好处:减少长时间卧床带来的不便, 尿潴留, 减少了住院天数, 降低了住院费用, 减少了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机会, 增加了患者的舒适性依从性。由于股动脉位置较深, 术后穿刺口压迫困难容易出现局部大出血、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 压迫局部易迷走神经反射性缓慢心率和低血压等并发症[8], 术后动脉鞘需延迟4~6 h拔出, 且须严格平卧12~24 h, 患者易出现腰疼和排尿困难[8,9], 长期卧床已出现肺部感染, 下肢血栓形成, 肺栓塞等。桡动脉穿刺组平均手术操作时间较长与初期桡动脉穿刺技术不够熟练有关, 随着桡动脉穿刺技术的熟练, 两组手术时间趋于接近。
总之, 经桡动脉途径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具有止血方便、穿刺部位并发症少, 患者痛苦少、住院天数少等优点[10,11], 将来成为临床上首选的冠脉造影途径。
参考文献
[1]Louvard Y, Lefevre T, Allain A, et al.Coronary angiography thy-ough the yadial or the femoral appyoach:The CARAFE study.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 2001, 52 (2) :181.
[2]MannJ Y, Cubeddu MG, Schneider JE, et al.Right radial access for PTCA:aprospective study demonstrating reduced complications and hospital charges J in Cardiol, 1996, 8:40-44.
[3]Campeau L.Percutaneous radil artery approach for coronary an-dioography.Cachet Cardiovasc Diagn, 1989, 16:3-7.
[4]Kiemeneij F, Laarman GJ.Percutaneous transradial artery approach for 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Cathet Cardiovasc Diagn, 1993, 30:173-178.
[5]Kiemeneij F, Laarman GJ.Percutaneous transradial artery approach for coronary Palmaz-Schatz stent implantation.Am Heart J, 1994, 128:167-174.
[6]Onnor CM, Friesingerc.Aging and the heart.In:Topol E.Textbook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Philadelphia:Lippincott Raven Pub-lishers, 1998.817-840.
[7]Goldbery SL, Renslo R, Sinow R, et al.Learning curve in the use of the radial artery as vascular access in the performance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CathetCardiovasc Diagn, 1998, 44:147-152.
[8]赵全明, 张英川.308例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分析.心肺血管病杂志, 2002, 21 (4) :211-213.
[9]韩亚玲, 荆全民.经桡动脉途径介入诊断与治疗冠心病的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4, 24 (1) :5-7.
[10]田军, 赵全明, Gille Grollier.应用5F导引导管经桡动脉性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注射.中华心血管杂志, 2003, 31 (8) :578-5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