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髋关节骨折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髋关节骨折范文(精选11篇)

髋关节骨折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8 例, 男5 例, 女3 例;年龄23~74 岁, 平均38.3 岁。左侧2 例, 右侧6 例。车祸伤3 例, 坠落伤2 例, 砸伤2 例, 摔伤1 例。骨折类型:本组病例均为髋臼底骨折并股骨头中心性脱位, 其中仅累及髋臼底部骨折3 例, 臼底部骨折合并髋臼前柱骨折2 例, 臼底部骨折合并髋臼前柱骨折及前壁骨折3 例。因该类骨折时髋臼穹隆弓多保持完整, 故对不同程度的股骨头中心性脱位采用髋测量法[3] (即髋臼穹隆弓的曲率中心与股骨头曲率中心的距离) 以了解股骨头向盆腔内移位的情况。本组病例治疗前股骨头平均移位12.5 mm (5~28 mm) , 损伤到手术时间平均10.3 d (3~23 d) 。合并其他脏器损伤2 例, 其他骨折2 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常规Judet三个角度X线片上了解髂耻线、髂坐线和臼前唇、后唇线的完整性及髋臼底骨折和股骨头移位情况, 3 例行CT影像重建以明确髋臼底破损及股骨头移位情况, 并可清晰显示髋关节囊内游离骨折块及股骨头向盆腔内脱位情况。术前均行患肢股骨三向分力牵引法, 动态X线拍片了解牵引后股骨头复位情况。8 例均行手术治疗, 采用改良扩大的髂股入路显露出髂骨内板下段及髋臼底内壁处, 牵引下肢使股骨头完全回纳至髋臼内, 突入盆腔内的臼底骨折块采用直角棒锤击法复位, 并对髋臼底前侧面处的前柱及耻骨支骨折处进行钳夹复位。在恢复髋臼底的完整性后用1~2块重建钢板进行固定, 考虑髋臼底在术野中位置深在, 固定髋臼底骨折的钢板宜放置在臼底内壁上, 以对破损的臼底内侧面骨折有一良好的直接压迫与固定作用。但如此方向的钢板放置势必造成螺丝钉旋入困难, 故我们采用软钻及软性螺丝刀将螺丝钉在垂直角度进行螺丝钉的钻孔及旋入。对2 例髋臼底骨折破损严重且骨折块碎小病例, 取带缝匠肌髂骨骨瓣移植于臼底内侧进行髋臼底重建。术后常规骨牵引, 出院后穿防外旋鞋6周。

2 结果

随访3~74个月, 平均30个月。骨折复位按Matta标准[4], 解剖复位:在任意X线拍片角度上髋臼关节面骨折移位均小于1 mm;满意复位:髋臼关节面骨折移位小于3 mm;不满意复位:关节面骨折移位大于3 mm。本组手术后患者解剖复位4 例, 满意复位4 例, 无不满意复位。按Matta[5]临床髋关节功能分级评价标准, 以疼痛、行走及髋关节活动度的满分18分法评定, 本组病例优5 例, 良2 例, 可1 例。1 例术后5个月出现股骨头部分坏死。

3 讨论

3.1 髋关节中心性骨折脱位的受伤机理及分类

髋关节中心性骨折脱位是由于高能量暴力通过股骨头的传递作用于髋臼底部, 造成髋臼底骨折, 股骨头穿过破损臼底向骨盆内移位。在股骨大转子外侧直接受力或髋关节轻度外展位时, 暴力沿股骨及股骨颈纵轴上传, 通过股骨头的撞击作用引起股骨头对应面髋臼底或髋臼穹窿部的骨折。因髋臼底骨折而失去了对股骨头的稳定支撑, 故造成股骨头不同程度向盆腔内的脱位。Judet将此类骨折脱位分为四类:I型是无移位的臼底线性骨折;Ⅱ型是髋臼底内壁骨折并股骨头中心型脱位;Ⅲ型是髋臼负重区的上穹窿部骨折并股骨头中心型脱位;Ⅳ型为髋臼底爆裂性骨折并股骨头中心型脱位[6]。

有别于髋臼前柱及后柱结构骨折后形成的股骨头前脱位或后脱位, 髋关节中心型骨折脱位是股骨头穿过破损髋臼底部向盆腔内移位。解剖上虽股骨头对应面髋臼底及穹窿部骨质薄弱, 但由于髋臼前后壁及前后柱的包绕, 以及该类损伤中股骨头对髋臼底部的作用力为均匀性传导, 故造成髋臼底骨折并股骨头中心性脱位多缘于较大暴力所致且作用力沿股骨头颈的纵向传导。由于股骨头体部较大, 环状破损的髋臼底部易对突入盆腔的股骨头造成嵌顿, 使股骨头复位困难[7], 且髋臼底粉碎性骨折而失去了对股骨头的稳定支撑, 故单纯手法复位后常不能维持髋关节的正常解剖关系[2]。

3.2 闭合牵引复位的重要性

因造成股骨头中心性脱位的机制为股骨纵轴向上与沿股骨颈纵轴向内上的合力所致, 故下肢牵引复位时临床上多采用分力牵引法[8]。即在患肢股骨髁上纵轴方向牵引的同时行股骨大转子的侧方牵引, 牵引力方向应与股骨颈中轴线一致, 两方向的合力牵引使突入盆腔的股骨头回纳, 为增加身体侧方牵引的有效性, 还应行腰部或骨盆向健侧的反牵引。牵引宜在麻醉下使肌肉充分放松, 才能达到满意整复。同时牵引重量要足够, 尤其侧牵引强调早期足量, 最大可达18 kg以上[4]。如闭合牵引能实现解剖复位, 下肢轴位牵引时间可维持至少12周, 使骨折能有较好的愈合并能防止脱位的股骨头再移位[1]。

临床上髋臼底骨折并严重股骨头中心性脱位采用闭合牵引复位方法常不能达到良好的整复效果[2,8,9], 主要是因突入骨盆腔内的股骨头被破损的髋臼底环状嵌顿, 以及在臼底穹窿部或在髋臼盂和股骨头之间存在一块或数块较大的碎骨片, 使股骨头无法通过单纯闭合牵引的方法实现有效的整复。同时与髋臼周围骨折不同, 下肢股骨牵引无法施力于髋臼底处的骨折碎块, 故对臼底的环状破损不能起到直接复位作用[1]。在临床上有时可见闭合牵引后脱位的股骨头虽良好复位, 但髋臼底的骨折块却不能随股骨头的复纳而实现良好复位, 髋臼底仍呈破损状态。

3.3 影像学评估

虽然CT平面扫描较X线片更能显示髋臼底的破损程度以及股骨头嵌顿情况, 但临床上仍不能完全取代常规X线平片及传统Judet-Letournel多角度位X线片[2]。CT相关层面检查可了解臼底骨折的移位方向、关节内有无游离骨块、股骨头中心性脱位及前后壁骨折情况等, X线片与CT结合可显著提高复杂性髋臼底部骨折的诊断率, 并为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10]。而CT影像重建则能从立体角度显示髋臼底骨折及股骨头中心性脱位情况, 尤其能从俯视位直观显示髋臼底整体及周缘骨折及破损情况, 并可清晰显示股骨头软骨面受损及股骨头脱位的方向, 为手术切开复位的入路选择及手术难易程度提供极有价值的信息。

3.4 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

手术切开复位适用于闭合牵引复位难以整复的股骨头中心性脱位髋臼底及穹窿部粉碎性骨折需手术重建者[2]。但切开整复要慎重, 因手术范围大且髋臼底及穹窿部位置深在, 故手术显露不易, 该类骨折脱位的手术整复多需良好的技术与经验[2,4,8]。股骨头嵌顿在臼底处时, 特别是重度股骨头脱位病例, 髋臼底对股骨头颈形成环状嵌顿, 术中有时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复位。故有学者[1]推荐髋臼前壁的截骨后合页状掀起, 可有助于实现良好的髋臼底部整体手术视野显露、解除髋臼底对股骨头的环状嵌顿以及直视下行髋臼底内壁骨折块的复位与固定, 截下的髋臼前壁原位回纳后用螺丝钉固定。

本组病例均采用术前牵引使脱位的股骨头基本复位, 扩大髂股入路, 显露髋臼底内壁, 直视下先将髋臼内碎骨块取出, 再将突入盆腔内较大的臼底骨折块用直角棒击打复位, 将重建钢板紧贴于髋臼底内壁上, 钢板两端用软钻钻孔后分别垂直钢板用软螺丝刀旋入螺丝钉, 依靠钢板对骨折块的骑跨及直接压迫实现髋臼底内壁骨折的解剖复位与固定。对髋臼底内壁破损较大的病例, 取髂骨骨瓣修整成形后植骨于臼底内壁处进行髋臼底内壁的修补与重建, 再行钢板固定。

对髋臼底粉碎性骨折并股骨头中心性脱位病例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 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主要为臼底碎裂等级及股骨头脱入骨盆腔的严重程度、股骨头复纳时间以及患者年龄等[6,10]。在缺乏解剖复位的髋臼面上, 髋关节活动对髋臼及股骨头关节面软骨均可造成严重影响[4]。延期治疗易导致失败的因素包括长时间持续性股骨头脱位或半脱位增加了股骨头软骨面的破坏、碎裂的危险, 并有较高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6,11]。故对股骨头受力较大且髋臼底部骨折破损严重病例, 一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解决髋臼的重建及股骨头晚期坏死问题[12]。

髋关节中心性骨折脱位在解剖位置上为一种复杂性几何体的复合性损伤, 内固定的帖服与牢固固定尤为重要, 重建钢板应良好塑形以帖服于不规则的髋臼底内壁骨面上, 为方便钢板的固定, 以软钻及软性螺丝刀垂直钢板钻孔及旋入螺丝钉临床证明实用可靠。对髋臼底部破损严重及CT证实关节内无游离骨块病例, 采用带肌蒂髂骨骨瓣植骨于臼底内壁处, 可起到重建髋臼底部及加速骨折愈合的目的, 临床应用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Winter WG Jr, Combs CR, Shenkar DL.Central frac-ture of the acetabulum:adjunctive innominate os-teotomy as an aid in operative reduction[J].J BoneJoint Surg (Am) , 1984, 66 (1) :130-132.

[2]Pantazopoulos T, Mousafiris C.Surgical Treatmentof central acetabular fractures[J].Clin Orthop, 1989, (246) :57-64.

[3]Letournel E.Acecabulum fractures[J].Clin Orthop, 1980, (151) :81-106.

[4]Matta JM, Merritt PO.Displaced acetabular fractures[J].Clin Orthop, 1988, (230) :83-97.

[5]Matta JM.Fractures of the acetabulum:accuracy ofreduction and clinical results in patients managed op-eratively within three weeks after the injury[J].JBone Joint Surg (Am) , 1996, 78 (1) :1632-1645.

[6]Durakbasa O, Okan N, Canbora K, et al.Factors af-fecting the results of treatment in traumatic disloca-tion of the hip[J].Acta Orthop Traumatol Turc, 2005, 39 (2) :133-141.

[7]Vaatainen U, Makela A.Treatment of a central frac-ture-dislocation of the hip using external fixationwith iliofemoral distraction[J].J Orthop Trauma, 1993, 7 (6) :521-524.

[8]Jacob JR, Rao JP, Cirrarelli C.Traumatic dislocationand fracture dislocation of the hip.A long-term fol-low up study[J].Clin Orthop, 1987, (214) :249-263.

[9]Meinhard BP, Misoul C, Joy D, et al.Central acetabu-lar fracture with ipsilateral femoral-neck fracture andintrapelvic dislocation of the femoral head withoutmajor pelvic-column disruption[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87, 69 (4) :612-615.

[10]Ylinen P, Santavirta S, Slatis P.Outcome of acetabu-lar fractures:a 7 year follow up[J].J Trauma, 1989, 29 (1) :19-24.

[11]Johnson EE, Matta JM, Mast JW, et al.Delayed re-construction of acetabular fractures 21~120 daysfollowing injury[J].Clin Orthop, 1994, (305) :20-30.

膝关节骨折锻炼方法 第2篇

1.指骨骨折的治疗,首先要重视。既要达到准确地复位,又要达到牢固地固定,还要尽可能早地进行功能锻炼,以恢复手指灵活的活动功能。

无移位的骨折,可用铝板或石膏将伤指固定于掌指关节屈曲和指间关节微屈位,4周左右拆除固定,进行功能锻炼。末节指骨的粉碎性骨折,可视作为软组织损伤处理,不必予以固定。

有移位的闭合性骨折,可行手法复位外固定。其固定的位置应根据骨折移位的情况而定,如掌侧成角者将手指固定于屈曲位;末节指骨基底部背侧撕脱骨折,应于近侧指间关节屈曲、远侧指间关节过伸位固定。4~6周拆除固定。

对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复位后位置不佳者,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其固定的方法很多,按具体情况而定,常用的方法仍为克氏针固定,但应以牢固可靠为原则。而指骨基底部撕脱骨折多采用张力带固定治疗。指骨骨折也可采用螺钉固定。

2骨折早期复位 可使骨折修复顺利进行。复位的方法有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两类。如果过长地拖延复位时间,就会造成骨折复位的困难。

骨拆复位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所以,对每一个骨折,原则上应争取解剖学对位,而对某些骨折,复位时有一定困难,虽未完全恢复到解剖位置,但骨折愈合后,不影响该伤肢的功能,称功能对位。在治疗骨折时,要重视伤肢功能恢复,而不能片面地、机械地强求解剖学的复位。

若伤肢局部肿胀严重,甚至形成皮肤水泡,复位更加困难。此时仍应力求争取骨折复位,如果消极等待肿胀消失,往往延误复位的时机。

遇到伤员处于昏迷、休克状态,或合并内脏、颅脑等损伤时,则先要集中力量进行抢救,待全身情况稳定以后,才可以进行骨折复位。

髋关节骨折 第3篇

【关键词】 髋关节; 股骨颈骨折;置换; 微创性 

【中国分类号】 R683.4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336-01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髋部损伤,以老年人多见。髋关节置换术作为髋关节功能重建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而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微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手术逐渐被外科医生认识和接受。我院2002年2月至2008年3月以来采用改良的前外侧小切口对56例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本组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共56例,其中新鲜骨折的患者有46例,陈旧骨折的患者1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8例,行单纯股骨头置换术者8例。 在56例患者中,男36例 ,女20例 ;年龄 65~85岁 ,平均 70.5岁。骨折类型:头下型45例,颈中型11例。按Garden分型:Ⅲ型13例,Ⅳ型43例。骨折均为跌伤所致。受伤至手术时间5~20d,平均7d。

二、手术方法 

术前常规全面评价患者全身情况和髋关节局部情况。在x线片上用模板测量和预计假体的大小、颈的长短及股骨距截骨的位置等。47例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 ,9例采用全麻。

假体选用 :48例全髋置换中髋臼和股骨柄均用非骨水泥生物固定假体17例 ,髋臼和股骨柄均用骨水泥固定假体15例,混合假体16例(骨水泥固定髋臼和非骨水泥固定股骨柄组合10例,非骨水泥固定髋臼骨水泥固定股骨柄组合6例),8例单纯股骨头置换中非骨水泥生物固定假体3例 ,骨水泥固定假体5例。

采用前外侧斜形小切口人路。根据患者的体型切口长度 7~9 cm,沿股骨大转子顶端解剖标志划一弧形线 ,切口由后上斜向前下方 ,切口后上 1/3相交于大转子顶端解剖标志弧形线,与股骨纵轴呈45。左右。利用切口前下部分暴露处理髋臼,后上部分暴露股骨近端放置股骨柄。

手术过程 :患者取平卧位,患侧半边臀部略悬空于手术床边,使臀大肌自然下垂,患侧下肢内收10。,使大粗隆充分暴露。手术切口与大粗隆顶端2 cm处为中心 ,与股骨长轴约呈 45。,长 7~9 cm,根据患者胖瘦,切口长度略有增减。沿阔筋膜肌纤维方向切开筋膜及小部分臀大肌纤维,于大粗隆尖端前缘切断小部分臀中肌肌腱,钝性剥离显露出关节囊前部、外侧和内下方;患肢外旋,切除前部关节囊组织,将3只Hohmann拉钩分别放到关节囊外髋臼前柱、关节囊内股骨颈上和下方,测量股骨颈截骨线,按测量标准截断股骨颈残端,取出残端股骨颈和股骨头。再将关节囊內股骨颈上下侧的2只 Hohmann拉钩分别移到关节囊外髋臼的前下方和后下方,髋臼暴露即清晰可见。彻底切除关节囊和髋臼盂唇,用髋臼锉磨除髋臼关节软骨面,按常规标准要求植入髋臼杯(单纯股骨头置换保留关节囊和髋臼软骨)。在臀中肌深面放置一窄Hohmann拉钩,拉开臀中小肌,屈膝 90。、股骨内收外旋,股骨上端的髓腔即可清晰显露。开槽扩髓至合适大小,选择安装合适的假体,检查下肢长度 、臀中肌张力、髋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用7号丝线缝合固定被剥离的臀中肌部分止点,放置负压引流,缝合伤口。

术后处理 : 术后应用抗生素及低分子肝素钠5~7d,伤口负压引流24~48h。患肢于轻度外展、中立位,穿直角防旋鞋1-2周。术后第一天开始作股四头肌收缩和舒张、踝关节跖曲及背伸活动,每天100次以上。骨水泥固定型假体术后1~2周,生物型和混合型假体2~3周,患者扶拐下地部分负重行走,术后8~12周弃拐行走。

三 、疗效评价 

采用国际通行的 Harris[1]标准评分系统评价手术前、后结果,得分 90~100分优,80~89分良, 70~79分中,70分以下为差 。

(1)结 果 :本组全部患者获得 6~49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年。无感染、脱位、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Harris标准评价结果:优52例,良3例,中1例,优良率达98% ;其中评分为中的 1例为85岁高龄患者。

2.讨 论: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不愈合率和股骨头坏死率一直较高,而骨折后长期卧床导致褥疮、肺炎、泌尿系统感染及深静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可导致死亡,故对于老年尤其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的治疗需尽快恢复活动能力,减少各种并发症。髋关节置换术目前开展已较为成熟,可以迅速有效地改善股骨颈骨折引起的疼痛及功能障碍 ,疗效非常满意,并且可早期下地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但传统的手术切口较长,创伤较大,对老年患者切口愈合及患肢功能康复造成较大影响。与传统髋关节后外侧或前外侧切口比较,微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与传统置换术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 :①微创手术减少了髋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损伤 ,手术创伤小 ,对重要脏器干扰小 ,术后疼痛轻 、恢复快 ;② 出血量少 ,不用输血 ,避免了输血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③离床下地行走时间早 ,康复快。与传统手术相比,有较多的优点 ,还减少了住院时间和费用。 

手术适应证: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术者须熟练掌握局部解剖,切口位置准确 ,在微创小切口中得到有效显露 ,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微创小切口一般指长度 <10cm。我们选择前外侧小切口 ,并发症较少 ,外展肌肌力恢复较快。 对于体型过度肥胖和有髋关节畸形、僵硬、旋转明显受限的患者,应适当延长切口不能局限于9cm以内的微创切口,不可盲目、勉强操作 。股骨颈骨折是其最好的适应证。 

技术要点:(1)、Berger等[2,4]采用侧卧位小切口手术行髋关节置换术,术中的暴露需要特殊拉钩,先脱位后截骨,手术操作困难,极大限制了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的适用范围 ,增加了手术时间和软组织的扭曲损伤。我院进行技术改进,将患者取平卧位,有利于髋臼和股骨侧的暴露操作和安置假体时的定位,还有利于手术中麻醉的管理 ,减少手术中患者侧卧的不适感。另外,在术中暴露出股骨颈后 ,先截断股骨颈,再脱位取出股骨头颈,使操作更加便利。(2)、张先龙等[3]认为,微创小切口受手术视野小的限制,出血点不易确定, 要求手术者有良好的技术和合适的器械;术中需用控制性降压来减少出血,安装臼杯的角度可能会遇到困难。我们的体会是:小切口的关键技术在于皮肤切口的准确选择 、患者的体位和 Hohmann拉钩的放置部位及方向。操作时仔细电凝每一个出血点,髋关节前脱位后,准确放置髋臼前上、后上和前下 3个位点的 Hohmann拉钩,可以将整个髋臼充分暴露,可以方便地止血、切除关节囊等软组织 ,准确放置髋臼杯。由于采用平卧位,患者骨盆比较稳定 ,安放髋臼假体时,髋臼前倾角和外倾角的判断与掌握会更加容易。

微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由于切口小、手术视野窄,对手术技术要求较高, 术者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技巧,不能因为追求小切口而牺牲或忽视治疗效果,而带来长期的并发症。 在手术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可能影响将来效果的 ,需要延长切口,以保证手术的质量。侧前方微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出血少 、创伤小、 恢复快等优点 ,尤其适合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



参考文献

[1] 吕厚山,主编.人工关节外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50. 

[2] Berger RA.Mini-incisions:two for the price of one!Orthopedics, 2002,25(5):472-498.

[3] 张先龙,何耀华,王琦,等.小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初步报告.国外医学 骨科学分册2003,24(2):118-124.

[4] Berger RA.Mini-incisions total hip replacemnt using an anterolateral approach :technique and results.Orthop Clin North Am, 2004,35(2):143-151.

髋关节骨折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髋关节脱位合并髋臼骨折患者30例,其中,男25例,女5例;年龄16~74岁,平均32岁;单侧29例,双侧1例;车祸伤25例,重物压砸伤3例,坠落伤1例,钢缆绞榨伤1例;5例合并颅脑损伤,3例合并内脏损伤,合并股骨颈骨折2例,骨盆多发性骨折1例,1例出现创伤性休克。本组按Letoumet分类法[1]分类,其中,简单骨折21例,包括6例前柱骨折、8例后柱骨折、5例后壁骨折和2例横行骨折,复杂骨折9例,包括后柱伴后壁骨折5例、后壁伴臼顶骨折2例、前柱伴横行骨折1例、双柱伴横行骨折1例。髋关节前脱位2例,后脱位19例,中心性脱位9例。

1.2 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8例。8例新鲜脱位在硬膜外麻醉下行AL-Lis法或Bigelow's法闭合复位,摄前后位X线片检查髋关节复位情况,髋关节复位且活动良好者,行单侧髋“人”字石膏固定4~6周,并鼓励早期架拐活动,骨折愈合后负重活动。

手术治疗的22例均在伤后1周内治疗,根据术前CT检查结果选择改良的Kocher-Langenbeck入路或髂腹股沟入路或髂股入路,行髋臼骨折钢板内固定9例,拉力螺钉内固定11例,克氏针固定1例,单纯小骨片摘除1例,术后均行皮牵引4~6周,术后1周逐步行髋关节被动活动和静力性肌肉收缩锻炼,10周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弃拐负重行走。

1.3 疗效评定标准

按Merled-Aubigne髋关节评分系统[2],优:轻度或间歇性疼痛,起步时明显,活动后缓解,无需支具,但轻微跛行,髋关节活动度160°~210°;良:某些活动时出现疼痛,休息时缓解,单杖能长距离行走,无杖受限,髋关节活动度100°~160°;中:能耐受疼痛,可有限活动,单杖辅助,距离受限(<1 h),无杖很难行走,能长站,髋关节活动度60°~100°;可:起步即感疼痛,一切活动受阻,用或不用手杖,时间距离有限,髋关节活动度30°~60°;差:自发性严重疼痛,不能行走,髋关节活动度0°~30°。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本组30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5年。按上述疗效评定标准,优9例,良13例,中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73.3%。

2.2 并发症

30例患者骨折均愈合,2例发生关节周围异位骨化,关节活动范围减少,1例并发坐骨神经损伤,1例发生骨性关节炎,关节功能丧失,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3 讨论

髋关节脱位合并髋臼骨折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关节内损伤,多由暴力所致,常合并其他骨折和其他脏器损伤,临床上常因处理其他损伤而推迟髋关节脱位并髋臼骨折的治疗[3]。结合我院治疗髋关节脱位并髋臼骨折患者近期和远期预后,笔者认为损伤关节越早复位越好,早期的诊断和良好的关节复位,有利于血运的恢复,减少关节面的异常刺激,有利于关节正常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1 髋关节脱位合并髋臼骨折的诊断

目前,髋关节脱位合并髋臼骨折的诊断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1)常规X线检查可以充分了解骨折的实际情况,包括骨折发生的类型、程度、有否游离骨片、骨折片间及骨折片与关节间隙间的立体关系等,为治疗方式的选择、计划手术入路及内固定、评估预后提供重要证据。(2)CT检查可以弥补X线平片的不足,对一些难于发现的线性骨折或较少的局限性骨折做出诊断,发现髋臼内游离骨块,明确髋臼复杂骨折的形态,尤其是三维重建的应用,使临床医生能在术前更好地了解损伤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

3.2 髋关节脱位并髋臼骨折的治疗

(1)保守治疗:对髋关节脱位合并髋臼骨折移位小于3 mm、未累及负重区的臼顶部骨折、小块后壁骨折(面积小于整个后壁40%)、简单的前后柱骨折等可行保守治疗[2]。在麻醉下手法闭合复位髋关节后,行股骨持续骨牵引术,防止骨折再移位或关节间隙狭窄,复位过程切忌粗暴,以免新的骨折的发生。(2)手术治疗:复杂骨折、骨折移位大于3 mm、骨折移位累及臼顶、后壁骨折缺损大于40%、合并股骨头撕脱骨折以及关节腔内游离骨块等复位困难,行手术切开复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避免股骨头坏死、创伤后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4,5]。

3.3 髋关节脱位并髋臼骨折治疗后并发症的防治

髋臼骨折并发症主要有[6,7,8],(1)创伤性关节炎:骨折复位不良是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的重要因素,手术尽可能地使骨折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有效的骨牵引可以避免骨折移位加大及关节内软骨面的再损伤,从而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2)股骨头坏死:股骨头骨折、关节囊严重的撕裂伤,可导致股骨头血液供应减低,急诊切开复位、有效的骨牵引有助于关节囊的修复和减轻髋臼或股骨头的压力,减少股骨头坏死的发生。(3)异位骨化:异位骨化的原因尚无定论,但术中尽量减少骨膜的剥离、术后服用非甾体类抗感染药等可预防异位骨化的发生。(4)术后感染:髋臼骨折多合并有皮肤软组织损伤,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感染发生率高,术中要注意处理好伤口,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5)坐骨神经损伤:多由髋臼后壁骨折和后脱位引起,应早期复位并积极进行功能锻炼。

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脱位合并髋臼骨折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我科2001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30例髋关节脱位合并髋臼骨折患者中,8例采用保守治疗,在腰麻或硬膜外麻下行ALLis法或Bigeloo法整复,并摄前后位X线片检查复位情况;22例行手术治疗,均经CT检查,其中,7例因关节腔内游离骨片阻碍复位行急诊手术,余15例均在手法复位股骨髁上牵引3~7d后手术。结果:60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5年。优9例,良13例,中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73.3%。结论:选择合适的方法治疗髋关节脱位合并髋臼骨折有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髋关节脱位,髋臼骨折,诊治

参考文献

[1]Letoumet E.Acetabulum fractures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J].Clin Orthop,1980,151:81.

[2]陈斌,郑银旺,罗瑞鑫,等.创伤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及疗效观察[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1):43-45.

[3]宋祥平,冯志军.髋关节脱位合并髋臼骨折的外科治疗[J].临沂医专学报,1999,21(3):171-173.

[4]古坚强.髋关节脱位合并髋臼骨折30例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4,11(4):424-426.

[5]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93-794.

[6]周新建.50例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9):60.

[7]倪安增.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骨折16例诊疗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6):2097-2098.

髋关节骨折 第5篇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201

临床资料

2005年10月~2008年5月收治35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年龄62~87岁,平均69岁;男6例,女29例。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及经济承受能力,其中有16例行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健康教育的方式

入院健康教育:老年人住院治疗后会因环境的改变感到陌生、孤独、甚至烦躁不安。此时,护士应主动热情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尽快使患者尽快消除陌生、孤独感。

术前健康指导:①心理指导:因股骨颈骨折多为老年人、病程长,多数患者行动不便、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掌握知识能力有限,我们常用的方法是主动与患者交谈以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介绍当前的医疗及护理水平介绍同病种患者康复的病例,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②饮食指导:由于老年人多牙齿松动咀嚼困难,胃肠道功能减退,加上长时间卧床和心情抑郁,消化能力减弱,食欲更差。所以饮食要少食多餐,品种多样,色香味俱全,以适应肠道功能,促进食欲;鼓励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并含果胶成分高的食物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营养丰富,预防便秘。另外由于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症,应多食含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腐、莲子、鱼类等。③行牵引时的护理指导。牵引术可达到复位与固定的双重目的[1],通过制动也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可穿丁字鞋或使用特制的外展垫,以防内收致脱位加重。皮牵引者应注意胶布或踝套有无松散或脱落,如有要及时处理。要保持牵引锤悬空,滑车灵活,牵引绳与患肢长轴平行,牵引绳上不得放置枕头、被子等物,以免影响牵引效果。告诉患者及家属不能擅自改变体位,不可随意增减牵引的重量,否则造成牵引失败而影响治疗。密切观察血液循环,说明观察血液循环的意义,并酌情向患者介绍发生血液循环障碍时的临床症状,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合作。④肠道、尿道准备:术前12小时禁食,4~6小时禁饮,以防止术中呕吐、误吸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并指导训练患者在床上大小便,老年人体质弱抵抗能力差因此大小便后最好都要清洗肛门和会阴部。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给患者置尿管,说明目的取得合作。协助患者做好相关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腹部透视等。对精神过度紧张难以入眠的患者应适当应用镇静药物以保证睡眠。

术后健康指导:病情观察的指导,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高度重视心血管功能变化,严格掌握输液的量和速度,防止出现急性心衰或水肿,对肾功能不全者,注意尿量的变化。同时让患者了解心血管功能出现变化时的自我感觉症状,如感到心慌气短、心前区不适、胸闷、头晕头痛等症状,及时通知医生。为防止假体脱位术后应该采取正确的体位,可保持患肢外展30°中立位或穿丁字鞋,两腿之间放软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患者安置在有床上拉手的病床,为减轻长时间以同一姿势卧床的不适,可将硬板床上的褥子垫厚些,患者上身可适当抬高,但不能影响骨折局部的固定[1]。向患者说明保持正确体位的重要性,并取得合作。保持正确舒适的体位,必要时抬高患肢15°~3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注意患肢保暖,丁字鞋和袜子要柔软,宽大保暖。每天用接近体温的水清洗足部,轻轻擦干,注意防止烫伤,擦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血液黏稠度多偏高,加之卧床活动减少,更易发生此症,可帮助其被动活动,如腿部肌肉按摩,踝关节和膝关节主动或被动活动每小时可1~2次。术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类抗凝药物。本组病例未发生静脉栓塞现象。

防止并发症:由于患者卧床时间长、年龄大,因此要加强并发症的预防,保持床铺柔软、清洁、干燥,定时更换体位,按摩受压部位,经常用温水擦身,以防褥疮发生。鼓励患者阔胸、深呼吸、咳嗽以锻炼肺功能,必要时每天做雾化吸入,同时保持口腔卫生,室内空气清洁、温度适宜,防止发生坠积性肺炎。督促患者多饮水,保持会阴部清洁以防止泌尿系感染。饮食平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防止便秘。协助活动肢体,按摩肌肉,以防肌肉萎缩。

指导功能锻炼:首先向患者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患者主动进行功能锻炼。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锻炼时机和方法。一般术后1~2天进行膝部按摩,加强髌骨的活动和挤压,踝关节主动曲伸活动;3~7天行患肢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及关节活动训练,每日2次,每次20~30分。1周后可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鼓励患者拄双拐站立、行走。加强患肢重要锻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髌骨被动活动和踝关节屈伸及足部活动,可避免长期固定造成骨四头肌萎缩、粘连,髌骨粘连,膝周软组织粘连、孪缩和踝关节、足部其他关节强直等。在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时,可推动髌骨,如固定不动,说明方法正确。下肢骨折的老年患者多因体质差而懒于活动,因此每天要督促患者锻炼机体功能,并给予指导和必要的协助。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出院健康教育:向患者和家属交代具体病状,告诉患者术后半年内不做内收、内旋、外旋及曲髋>90°的动作,如不宜坐低矮的板凳,不宜做下蹲捡拾物品的动作,也不宜做盘腿的动作,并明确出院后的治疗护理内容及重点,交代来院复查时间,如果出现患侧局部疼痛、肢体爆裂声、感觉关节脱臼或局部切口红肿热痛应及时就诊。让患者和家属进一步了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意义、方法方式以及运动量,使之科学合理。加强适应生活的训练,比如穿衣、穿袜、及上下楼梯的训练,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小结

通过以上做法,护士与患者接触多。

参考文献

髋关节骨折 第6篇

关键词:骨折,髋关节,脱位,切开复位

严重的髋臼后缘骨折常常伴有髋关节后脱位, 脱位复位后髋关节仍然不够稳定, 对髋臼后缘骨折进行修复对重建髋关节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院对9例髋臼后缘骨折合并髋关节脱位患者给予手术治疗, 取得了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 共收治各类髋臼骨折20例, 其中髋臼后缘骨折14例, 合并股骨头后脱位11例, 针对其中9例表现为髋臼后缘大块骨折和髋臼后上缘骨折合并髋关节脱位的患者, 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9例中男7例, 女2例。年龄24~56岁, 平均38.5岁。左侧5例, 右侧4例。9例中有3例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症状。致伤原因:车祸伤8例, 砸伤1例。所有患者急诊在硬膜外麻醉下或静脉麻醉下行手法复位, 然后行股骨髁上牵引维持下肢外展中立位。

1.2 手术方法

本组9例均在连硬外麻醉下行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手术时间均在伤后5d内。手术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 显露髋关节和髋臼后壁后, 探查关节腔, 清理血肿, 将粉碎的小骨片及软骨碎片摘除, 观察髋臼后缘骨折块的大小、方向, 处理骨折断面后复位, 用1~2枚螺丝钉固定。注意螺钉拧入方向要背向髋臼, 以免进入髋臼影响关节活动。术中检查髋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度良好。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 缝合修补破裂关节囊及外旋肌肉群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术后辅助皮牵引4周, 然后不负重功能锻炼, 3个月后逐步负重至完全负重。围术期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随访及评估标准

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随访结束时根据髋关节创伤后Sanders功能评分标准对髋关节的功能进行评估。该标准根据疼痛 (1 0分) 、行走 (10分) 、功能 (10分) 、运动肌力量 (10分) 、日常活动 (10分) 、X线 (10分) 6个方面进行评估。总分55~60为优秀;45~54为良好;35~44为中;<35为差。

2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 术中出血约400~800m L, 平均600m L。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6个月~3年, 平均10个月。骨折均在4~8个月发生临床愈合。8例髋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1例出现旋转功能轻度受限。3例合并坐骨神经症状患者均有部分或完全恢复。根据髋关节创伤后Sanders功能评分标准, 6例为优, 2例为良, 1例为中。

3 讨论

髋臼后缘骨折是髋臼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类, 多表现为髋臼后上缘骨折和髋臼后缘大块骨折, 均多合并股骨头脱位, 对髋关节的稳定性影响很大。髋臼后缘骨折后, 有时骨折块被向后脱位的股骨头挤压入臀肌肌腹中, 在股骨头闭合复位时, 该骨折块不能通过关节囊的牵拉而复位, 造成髋臼后壁大的骨缺损, 使髋关节极不稳定, 股骨头可再次脱位。因此, 必须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方能恢复髋关节的完整性及稳定性。[1~2]此外, 重建髋臼的完整性有利于减少创伤性骨关节炎的发生率。[3]

一旦决定手术, 手术时机越早越好, 早期恢复股骨头及髋臼顶部的正常解剖关系, 恢复髋关节的完整性, 预后较好[4]。最晚不要超过伤后3周, 否则由于粘连或骨折畸形愈合而致复位困难。术后皮牵引3~4周是非常必要的, 尤其对于髋臼后缘粉碎骨折或小骨折片切除者更应给予适当的制动比较稳妥, 以利骨折愈合。本组手术骨折块均采用螺钉固定, 并非坚强内固定, 但操作简单, 费用较低, 疗效满意, 适用于基层单位开展。

股骨头后脱位时, 常因牵拉、扭曲、挫伤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坐骨神经损伤的体征, 这种损伤多为不完全性, 所以经过骨折脱位的及时复位, 解除压迫, 辅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 均可部分或完全恢复。本组中有一例患者于2年后复查时仍残存坐骨神经损伤的部分体征。

参考文献

[1]许硕贵, 张春才, 王家林, 等.髋臼后壁骨折的内固定治疗[J].中华创伤杂志, 2004, 20 (2) :116~8.

[2]Baumgaertner MR.Fractures of the posterior wall of the acetabulum[J].J Am Acad Orthop Surg, 1999, 7 (1) :54~65.

[3]杨效宁, 杨静, 沈彬, 等.髋臼骨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2005, 25 (12) :721~724.

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第7篇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髋,置换

随着社会老龄化, 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由于股骨颈解剖和功能上的特殊性, 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也有相应的差异, 而对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 人工髋关节置换能够迅速缓解疼痛, 恢复关节功能, 并能早期下床活动, 减少了骨折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明显降低了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死亡率,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本院自2006年2月至2007年2月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22 例, 获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 例, 女14 例;年龄56~88 岁, 平均78.2 岁。全部为自行跌伤或扭伤。其中头下型骨折3 例, 经颈型16 例, 基底型3 例, 均为GardenⅢ型。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处理

患者入院后, 即进行患肢胫骨结节骨牵引以减轻患者疼痛。尽快询问患者健康状况及并存病。若其健康状况良好, 无明显手术禁忌, 尽早在3 d之内完成手术。若患者局部条件不好如局部有皮肤擦伤、肿胀淤血明显, 在骨牵引下积极处理局部情况。根据局部条件可安排7 d之后手术。若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全身性疾病存在, 及时请有关科室会诊。经协商治疗, 使并存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舒张压控制在90 mm Hg左右, 空腹血糖控制在10 mmol/L以下, 经有关学科评估认为无绝对手术禁忌证后, 尽快安排手术。本组患者入院手术时间为1~9 d, 平均3.5 d。

1.2.2 方法

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健侧侧卧位, 均采用外侧切口。7 例高龄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 (双极头) 置换, 其余15 例采用标准的全髋置换。术中清理圆韧带窝的软组织, 髋臼锉处理髋臼至软骨下骨。髋臼假体植入时应注意与髋臼缘相吻合, 这样就保证了标准的外展及前倾角。股骨端的处理要注意保留足够的股骨距及15°~20°的前倾角, 扩髓要扩至骨皮质处。18 例采用骨水泥型假体固定, 4 例采用生物型假体固定。复位后在检查关节的松紧度、稳定性及活动度满意后, 放置引流管, 逐层关闭至切口。

1.2.3 术后处理

使用广谱、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 用药时间不超过7 d;拔引流管的指征是24 h内引流量少于50 mL, 但引流管保留时间一般不超过72 h;继续治疗并存病并采用营养支持疗法,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术后常规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肠溶阿司匹林或脉络宁等抗凝药物;麻醉过后即可进行床上患肢功能训练, 包括下肢肌肉的等张及等长训练, 第3天可进行坐位、保护下侧卧及下站位负重训练, 第7天保护下站立行走训练, 以预防深静脉血栓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关节僵硬、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鼓励患者咳嗽、排便。

1.2.4 结果评定

优:恢复至伤前状况;良:可自行扶助行器活动;中:在他人帮助下扶助行器活动;差:不能活动。

2 结 果

22 例均手术成功, 随访时间12~48个月, 平均18个月。无关节感染及DVT发生, 无术后关节早期脱位, 无假体松动、断裂、下沉等并发症发生, 无一例因手术并发症死亡。术后结果评定优良率为95.5%。髋关节随访评分标准参照Harris评分标准, 将其分为疼痛、功能、畸形、关节活动度四个方面进行评定[1]。无关节严重疼痛、功能障碍, Harris评分平均由术前的28.7分恢复到术后的86.2分 (按最后一次随访时Harris评分计算) 。

3 讨 论

我们认为, 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的目的应该放在如何能早期下床活动, 减少并发症, 改善和提高生存质量。临床经验证明, 采用传统的牵引或内固定治疗, 对于合并严重骨质疏松及其他一些老年并存病的高龄患者, 可能在骨折愈合之前, 就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被并发症或加重的并存病夺走了生命[2]。传统的牵引、内固定治疗, 患者卧床时间延长, 使得骨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畸形愈合、关节僵硬、疼痛、肺内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3]。

近年来由于骨科内固定技术的进展及相应材料学的发展, 对于股骨近端骨折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发挥了良好的固定效果, 达到了较好的治疗目的[4], 成为恢复人体正常髋关节的唯一希望, 但是有非常高的失败率, 约1/3的内固定患者需要再手术, 持续髋关节疼痛是再手术的主要原因[5], 若髋关节内翻则内固定失败率将增加4.3倍[6]。即使骨折复位较好, 内固定术后的失败、骨不连、股骨头的缺血性坏死也不可避免[7]。而人工髋关节置换虽然用假体代替, 但都能避免上述情况, 选择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再手术率明显低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5]。股骨颈骨折术后髋关节疼痛是评价术后髋关节功能和反映患者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些前瞻性研究显示全髋关节置换能明显减少术后髋关节疼痛的发生率, 即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髋关节疼痛发生率低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7,8]。

越来越多的医师和患者乐意使用或者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甚至有学者认为人工关节置换可以作为治疗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方法[9]。本组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效果较好。但应清醒地认识到人工关节置换术是一种高风险的手术, 除了手术创伤带来的问题外, 术后感染、骨溶解、假体松动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对老年人实行该类手术必须注意以下问题[10]:a)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做好术前评估, 对于年龄较大、下肢功能要求不高、并存病较重者, 可选用人工股骨头 (双极头) 置换, 其余全身条件相对较好者选用全髋置换;b) 尽量缩短术前准备时间, 不应错过最佳手术时机;c) 缩短手术持续时间及麻醉时间, 做到创伤小、出血少;d) 术后及早康复训练以预防DVT、关节僵硬、肺内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罗先正, 邱贵兴.人工髋关节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140-142.

[2]邱贵兴.骨质疏松性骨折—被忽略了的健康杀手[J].中华医学杂志, 2005, 85 (3) :730-731.

[3]杜新利, 刘克松, 黄忠杰, 等.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08, 14 (11) :690-691.

[4]姜得国, 张殿英, 傅忠国.股骨近端病损的内固定治疗进展[J].中国骨肿瘤骨病, 2002, 1 (1) :10-12.

[5]田禾, 陈江涛, 彭斌.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系统评价[J].中华骨科杂志, 2007, 27 (10) :765-772.

[6]Lu-Yao GL, Keller RB, Littenberg B, et al.Outcomes after displaced fractures of the femoral neck:a meta-analysis of one hundred and six published reports[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94, 76 (1) :15-25.

[7]Ravikumar KJ, Marsh G.Internal fixation versus hemiarthroplasty versus total hip arthroplasty for displaced subcapital fractures of femur:13year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randomised study[J].Injury, 2000, 31 (10) :793-797.

[8]Tidermark J, Ponzer S, Svensson O, et al.Internal fixation compared with total hip replacement for dis-placed femoral neck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a ran-domized trial[J].JBoneJointSurg (Br) , 2003, 85 (3) :380-388.

[9]Lee BP, Berry DJ, Harmsen WS, et al.Total hip arthr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an acute fracture of the femoral neck:long-term results[J].J Bone Joint Surgy (Am) , 1998, 80 (1) :70-75.

髋关节骨折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治疗方法将82例患者随机地分为骨折复位内固定组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组。骨折复位内固定组患者42例, 其中, 男24例, 女18例;年龄65~83岁, 平均年龄71.5岁;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3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组患者42例, 其中, 男22例, 女20例;年龄56~87岁, 平均年龄66.3岁;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2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入院并发症等方面对比差异不明显,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骨折复位内固定组患者给予骨折复位固定治疗 (采用三枚AO空心钉)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组患者给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包括全髋人工关节及人工股骨头置换) 。治疗方法如下:

骨折复位内固定组:患者取平卧位, 用C型臂X线机监测闭合解剖复位, 行小切口, 使用3枚AO加压螺丝钉 (空心钉) 倒三角形 (品字形) 加压固定。术后卧床6~8周, 8周后扶拐下床活动, 12周部分负重, 4个月可完全负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组:以全髋人工关节为例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 侧卧位, 取髋关节后外侧切口, 逐层切开皮肤皮下臀肌筋膜, 钝性分离臀大肌, 于梨状窝处切断外旋肌止点, 切开关节囊, 脱位髋关节;小粗隆上方1.5cm垂直股骨颈截骨, 取下股骨头, 处理髋臼内软组织, 依次选择不同型号髋臼锉磨锉至点状渗血。按前倾15°外翻45°的方向打入假体, 查无松动, 旋入固定螺钉, 置入高交联聚乙烯内衬;处理股骨端, 开口器开口, 沿髓腔方向依次扩髓, 最终选择与最大髓腔锉一致型号的股骨假体打入, 置入球头, 关节复位。检查复位后关节的稳定情况, 冲洗术野, 放负压引流, 缝合伤口。术后康复: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并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1周及采用间歇充气加压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2周下床扶助行器行走, 伤口愈合出院后扶双拐6周, 再健侧扶单拐6周后弃拐行走。

1.3 评估标准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失血量及并发症方面的差异。对两组患者进行2~5年的随访, 对两种治疗方法的功效及再手术例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住院情况

骨折复位内固定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失血量及并发症方面低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组, 对比有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疗效

对两组患者进行2~5年的随访, 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主要包括功能及再手术例数, 见表2。

由表2可知,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组术后功能评价优于骨折复位固定组, 且再手术例数低于骨折复位固定组, 两组对比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是指老年人因骨质疏松、髋周肌肉群退变、反应迟钝或者遭受严重外伤所导致的股骨颈断裂。临床上一般将>65岁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称为老年股骨颈骨折, 临床上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 若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 老年股骨颈骨折 (骨折) 患者往往会出现病情恶化, 合并出现褥疮、泌尿系统感染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3,4,5]。

近年来, 随着我院骨科接收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例的增多, 传统的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方法暴露出较多的缺点, 虽然临床上采用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方法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及对患者本身条件要求不高等优点, 但本文研究表明, 采用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方法要面临着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骨折不愈合等问题 (尤其老年患者骨质疏松严重很容易出现内固定松动再次手术) 。临床上, 骨折复位内固定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相比, 其手术时间、失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等均较短, 且并发症较少, 但不容忽视的是, 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的功能评优较差且再次手术例数较多, 临床上多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松动等。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日益成熟, 临床上运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逐渐增多, 关于此技术相关文献逐渐增多, 大量临床资料表明, 与内固定治疗比较, 其临床效果佳, 具有功能康复快, 下床早, 并发症少, 优良率高等优点。本文研究表明, 与骨折复位内固定组患者相比,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组术后关节功能较好, 但其具有手术创伤大, 对患者代偿能力和生理储备能力要求高等缺点。另外, 患者合并内科疾病的情况及手术操作复杂、费用较高等一系列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推广和应用。

临床上, 老年股骨颈骨折采用何种治疗方法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这要从患者的年龄、一般情况、移位程度以及医生对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等方面入手,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作出决定, 不能因为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功能评优及再次手术例数而否定其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的优点, 也不能因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创伤相对较大而忽视其较好的功能。总之, 采用何种治疗方法要从患者角度出发, 为患者争取最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健, 孙长根, 胡勇, 等.中老年有移位股骨颈骨折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临床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5, 9 (7) :46-48.

[2]吕朝晖, 许学猛, 温振杰.中老年股骨颈骨折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临床比较[J].中国骨伤, 2002, 15 (9) :518-520.

[3]胡国静.老年股骨颈骨折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和骨折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比较分析[J].医学信息, 2012, 25 (1) :141-142.

[4]王裕民, 张铁良, 于建华.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及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临床随访结果比较[J].中华骨科杂志, 2000, 20 (4) :204.

髋关节骨折 第9篇

关键词:中老年,股骨胫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骨折内固定术

股骨颈骨折是常见骨折之一, 多发于中老年人, 占老年人全身骨折3%~4%, 且随着人口老龄化, 其发病率逐渐提高, 现已成为严重社会问题;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是骨颈骨折治疗的两个难题, 前者发生率约为5%~18%, 后者发生率约为10%~30%[1]。手术是治疗股骨颈骨折主要方法, 又以全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术应用最普遍, 但影响两种治疗方法疗效的因素较多, 寻找合适的适应证以期获得良好的愈合率、降低并发, 成为关注热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4月至2012年6月某院住院治疗90例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组51例, 其中男31例、女20例;年龄51~78岁, 平均 (70.3±6.3) 岁。致伤原因:20例跌落伤, 14例撞击伤, 17例坠落伤。Barden分型:Ⅰ型4例、Ⅱ型20例、Ⅲ型16例、Ⅳ型11例。接受内固定组39例, 其中男17例、女22例, 年龄48~79岁, 年龄 (68.2±5.13) 岁, 致伤原因:坠落伤4例、撞击伤18例、跌倒伤17例;Barden分型:Ⅰ型6例、Ⅱ型14例、Ⅲ型14例、Ⅳ型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伤情、合并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纳入标注: (1) 非陈旧伤、病理骨折, 无风湿性关节炎等可影响预后严重伤情; (2) 明确诊断; (3) 受伤前可自主行走; (4) 随访12个月以上; (4) 无认知、精神、意识障碍; (5) 年龄>45岁;

1.2 方法:

术前均行常规检查, 行牵引治疗、补液, 据患者身体状况、手术耐受情况, 向家属与患者详细阐明手术风险与基本情况, 针对合并症、合并伤情进行会诊, 对症治疗, 如针对伴有高血压患者, 血压控制<160/100 mm Hg, 部分患者给予营养支持。

全髋关节置换:取侧卧位, 全身或硬膜外麻醉, 外侧切口入路, 逐层分离, 见髋部与髋关节囊, 切开关节囊, 于小粗隆上截骨, 取股骨头, 清除软组织残留, 冲洗患处碎骨片等污物, 植入髋臼假体, 显露股骨, 安装髓腔锉, 检查置换后髋关节性能, 可适当牵拉股骨见置换假体吻合, 冲洗切口、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 术毕[2]。术后医嘱患者适当翻身、不时咳痰, 并在康复医师与护士的指导下完成康复锻炼。第1天行行患肢肌肉锻炼, 第3天可半卧位, 1周后可自主后拄拐下床, 禁3个月侧卧与患肢大幅度扭转活动。

闭合复位内固定术:X线光机介导, 患者平躺, 手法复位达到完全对位, X线片正位提示股骨干内缘与股骨头内侧压力骨小梁150°~175°, 侧位170°~180°, 大粗隆下行纵行切口, 见大粗隆, 于其下约3 cm处, 钻入导针, 置入平行导向器固定钻套, X透视钻入2枚导针, 三针呈倒“品”字形, 导针与股骨干呈140°~160°, 安装空心螺钉, 注意空心螺钉的骨折线、关节面位置关系, 完成后X线透视骨折对位与内固定装置情况, 逐层缝合, 术毕[3]。术后配合皮肤被动牵引、股四头肌收缩训练等康复锻炼。第1日行指导患肢肌肉锻炼, 第3日可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第12~14天可拆线, 禁3个月侧卧, 患肢大幅度扭转活动, 定期复查X线视愈合情况安全具体锻炼内容。

1.3 观察指标: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术后并发、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

1.4 疗效判定。

Harris评分:满分100分, 其中功能47分、疼痛44分、关节活动5分、畸形4分;优:90~100分;良:80~89分;及格:70~79分;差:<70分[3]。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SPSS18.0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以数 (n) 与率 (%) 表示,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情况:

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高于内固定, 术后卧床时间低于内固定,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内固定相比, *P<0.05

2.2 疗效与并发情况:

内固定术优率、优良合计率高于全髋关节置换术, 差率低于全髋关节置换术,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全髋关节置换术12个月内并发3例, 并发率5.88%低于骨折内固定术8例20.51%, 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股骨骨折患者集中在中老年人群, 多伴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 且多合并基础疾病, 术后若长期卧床易并发相关并发症, 影响骨折愈合;股骨颈骨折血液供应易被破坏, 骨折解剖结构不稳定, 对固定效果要求较高。

选择治疗方法时需对患者病情、身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一般来说老年人、身体功能较差者宜开展全髋关节置换术, 但手术存在一定的风险, 故术前积极控制原发病非常重要。本次研究中开展会诊, 部分患者给予营养支持, 极大的提高了患者耐受。关于手术时机的选择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 (1) 及早的开展手术, 抑制组织坏死, 改善预后; (2) 控制原发病, 改善患者身体状况, 保障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 择期手术。笔者认为发生股骨颈骨折患者多为跌落伤、跌倒伤、撞击伤, 一定程度上表明患者伤前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 身体功能相对完好, 伴有明显手术禁忌证的概率相对较小, 加之患者发生骨折时合并其他伤情的概率较高, 及早开展手术有利于处理并发伤情。

本次研究中, 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内固定组, 但从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卧床时间来看, 置换并不会明显增加患者住院时间, 反而有利于患者下床活动及早开展康复锻炼。从美国已开展的数百万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来看, 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显著, 长远预后较好, 老年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张卫.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对比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11) :15-17.

[2]吕东.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时机的临床研究[D].山东:泰山医学院, 2010.

髋关节骨折 第10篇

【关键词】 老年;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5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08-01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较常见、多发的一种骨折,其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由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普遍采取手术治疗,在术中、术后极易发生并发症,围手术期的护理就至关重要[1]。本科于2009年1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3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患者身体评估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合围术期的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最小72岁,最大94岁,平均年龄75.5岁。合并高血压26例,合并支气管炎18例,合并糖尿病10例。

1.2 手术方法与结果 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6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4。经过一系列治疗及精心、有效的护理,取得满意效果,无死亡病例。本组患者出院后均得到0.6-2年随访,2例有轻微跛行,2例由于卧位不当导致关节脱位,须手法复位,皮肤牵引,1例发生切口感染,经清创抗炎等治疗后愈合;30例均未发现假体松动、下沉、疼痛等并发症,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生活均能自理。

2 护 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全身状况综合术前评估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患者及家属应积极协助医护人员行详细的全身系统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合并症,进行全身综合调理,使机体各重要器官接近正常,以提高手术耐受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2]。术前检查,包括心、肺、肝、肾功能测定,血糖、电解质测定。相关内科会诊治疗,全面了解患者身心状况。

2.1.2 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情绪不稳及疼痛刺激,很容易产生焦虑、恐惧、悲观的心理状态。因此面对复杂情况的应激能力及承受心理负担的压力就会有所降低[3]护士要认真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向患者讲解手术治疗的优点、康复过程及手术配合,同时介绍成功病例,鼓励患者战胜自我,充分解除思想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手术,同时做好详细的术前及术后康复指导。

2.1.3 术前准备 术前1d做好配血、备血的准备,术前12h禁食水,手术前夜行清洁灌肠1次,术晨行留置导尿。教会患者双臂扩胸运动、咳痰方法,指导患者如何在床上进行大小便等一些基本注意事项,患者的积极配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因患者高龄术后应给予吸氧、心电监测,严密观察呼吸、脉搏、血压、意识、尿量的变化,做好记录。手术当天检测血常规、电解质,及时纠正贫血和电解质失衡;术后第2天检测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应常规服用降压药物并监测血压,糖尿病患者术后应监测血糖,并报告医生根据病情及时调整用药。定时无菌换药,观察切口愈合情况。观察切口引流情况,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扭曲、受压,注意观察引流液的质量,根据引流量适时将其拔除。注意观察患肢血运循环、活动、皮温等情况,为防止患肢过度外旋,可穿丁字鞋固定患肢位置,保持患肢呈外展30度中立位。

2.2.2 术后主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对策 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观察及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应注意观察下肢是否肿胀、紫绀、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减弱,皮温是否升高,有无胸闷,呼吸困难等征象,如有发生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护理措施:术后应鼓励患者多饮水,适当补液来稀释血液;术后立即被动做踝关节伸屈活动,从小腿到大腿肌肉按摩,麻醉期过后鼓励主动踝关节活动以及下肢肌肉等长收缩活动;术后根据医嘱定期应用抗凝药物。②脱位的观察及护理: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后关节脱位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将对患者心理和身体造成很大影响,高龄患者由于缺乏运动协调性和准确性易造成脱位。应观察患处有无异响疼痛及患肢有无短缩等。为了防止人工髋关节脱位,患者术后取平卧位,患肢髋关节外展30度,穿丁字鞋,避免过度内旋或外旋。术后翻身时,1周内侧卧角度不超过45°,翻身需2人协助进行:1人于病人侧方扶病人肩背部、腰部,另1人站在床尾轻拉上方肢体使其保持伸直中立位,动作协调一致将病人稍稍侧向一侧,并于两腿之间垫枕,于背部、臀部放置垫枕,使病人舒适。发现脱位应及时通知医师早期进行手法复位,皮牵引制动3周。

2.3 术后康复护理 术后鼓励患者主动足踝活动以及下肢肌肉等长收缩;术后4-7d进行贴床屈膝运动,屈膝范围由小到大,避免屈髋范围>45°,同时还可进行臀肌舒缩运动、髌骨推移运动;术后1周,膝关节可完全屈曲,髋关节允许屈曲小于90度,患者可坐于床边双腿下垂,不能左右晃动。术后2周,可扶步行器下床立位行走。出院前嘱患者6周内不交叉双腿,健侧卧位时两腿之间夹1个枕头,不负重,不坐矮凳子,坐在椅子上时不将身体前倾,不要弯腰捡东西。

3 讨 论

髋关节置换术是解除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疼痛、恢复功能及提高生存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围手术期的护理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针对不同患者与不同时期做有针对性的指导,使患者了解术后早期活动、尽早下床、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细心、规范地指导患者功能锻炼,使其掌握正确功能锻炼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鼓励患者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

总之,充分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段军富.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探讨.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24(5):206-207.

[2] 贲海燕,韩领炎,施亚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0例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5B):927-928.

人工髋关节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 其中男性22例, 女性14例;年龄65~80岁。骨折后3周内手术30例, 3周后6例。全部病例术前均做常规检查, 尤其是胸片、心电图、血压, 血糖、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结果。将各项指标控制在可耐受手术的范围内。合并症:高血压10例, 糖尿病3例, 腔隙性脑梗塞2例, 帕金森氏症1例。行全髋关节手术28例, 双动股骨头8例。

1.2 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采用全麻, 体位为侧卧90°位, 取髋关节后外侧入路, 于阔筋膜张肌和臀大肌间隙钝性分离, 显露短外旋肌, 缝扎并切开短外旋肌, 显露髋关节囊, 切开关节囊, 在小粗隆上2.0cm处摆动电锯行股骨颈近端成型, 取出股骨头后清理髋臼。对于75岁以上患者及内科疾病较重, 身体状况欠佳的患者选择双动股骨头置换。其余的均采用全髋关节置换。全髋关节置换者, 对于70岁以下, 均采用生物型假体;其余的都采用混合型 (髋臼侧采用非骨水泥固定, 股骨侧采用骨水泥固定) 。双动股骨头置换者均采用骨水泥型。

1.3 术后护理

术后预防感染及血栓等对症治疗, 并指导早期功能锻炼。应用骨水泥置换病例, 术后2周离床逐渐负重行走。生物型假体置换病例, 术后3周离床部分负重, 6周完全负重。

2 结果

本组手术全部成功, 术中出血量150~300m L, 术后出血量200~500mL, 输血量0~600mL。术中未出现骨折现象, 术后无脱位发生。有2例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 经抗凝等治疗好转。所有病例随访1年以上, 术后Harris评分为优28例, 良6例, 可2例。所有患者都恢复了行走功能。

3 讨论

3.1 施行人工髋关节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优点

我国逐渐步入老龄社会,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逐年增加。此类骨折发生骨不连和股骨头坏死率高。保守治疗, 卧床时间长, 发生褥疮, 坠积性肺炎, 泌尿系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概率大大增加, 病死率高。所以, 对于老年人股骨颈骨折, 治疗重点是尽早恢复关节功能, 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现在已经非常成熟, 可以迅速改善患肢疼痛及功能障碍, 能够早期离床活动, 恢复关节功能, 避免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加之高龄患者, 使用人工关节年限相对短, 并发症出现少[1]。现在人工髋关节治疗股骨颈骨折越来越被业内人士认同, 认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较理想的治疗方法[2]。

3.2 手术方法的选择

对于身体状况较好, 75岁以下患者, 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内科疾病较重, 身体状况不佳及75岁以上患者, 考虑施行双动股骨头置换。尽可能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 降低手术风险。对于髋臼条件许可, 无明显骨质疏松, 主张选择非骨水泥髋臼;对于患者术前骨的质量较好, 髓腔细, 皮质厚, 无明显骨质疏松, 采用股骨生物型假体柄。

3.3 围手术期处理

术前应注意心肺功能和各项常规检查。本组病例入院后均进行常规生化、胸片、心电图、血压、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等检查。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 应用胰岛素, 血糖控制在6.5~8.0mmol/L, 术中术后继续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至基本正常水平。对于患有高血压的患者, 使用降压药物, 将收缩压控制在140~160mmHg, 舒张压控制在80~90 mmHg, 以减少术中和术后出血。对于全身状况较差的患者, 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多科室协作, 拟定详细的治疗方案。严格掌握手术的时机, 确保手术安全。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一般出血量均大, 术前应备足血。可以应用自体血回输。术中出血量大, 及时输血, 避免血容量不足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3.4 并发症及其处理和预防

高龄患者自身器官可能有各种不同程度的病损和退变, 有的可能还存在不同程度基础疾病, 加之要经历麻醉、手术的创伤和失血等情况, 容易造成机体内环境不稳定, 术后早期病情复杂多变, 因此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防治不能忽视[3]。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一旦发生, 可致手术失败。所以手术前要行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的检查, 看有无关节周围感染因素的存在。术前1天、术中及术后应用抗生素, 是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重要措施。术后注意肺部感染, 及时翻身, 防止和尽早处理尿潴留是预防泌尿系感染的关键。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较严重的并发症。术后1天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 并指导早期肢体功能锻炼, 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旦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 可予尿激酶10万单位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 日两次治疗1周。注意监测凝血时间。之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半年, 根据凝血时间调整剂量。本组病例中有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经过积极治疗均痊愈。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Ⅰ期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体会。方法 高龄股骨颈骨折, 行全髋关节置换 (THA) 和双动股骨头置换 (BFHR) 36例。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1年以上, 术后均恢复行走功能。Harris评分为优28例, 良6例, 可2例。结论 对于老年人股骨颈骨折, Ⅰ期选择人工关节置换术是首选对策。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

参考文献

[1]刘建国, 陈洪瑜, 姜涛, 等.全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 20 (12) :652.

[2]卢波, 唐林俊, 崔太安, 等.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 (1) :55.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3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2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1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