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的写作启示(精选6篇)
古典诗歌中的写作启示 第1篇
一、言之有物
作文的第一要义是内容, 要求具体而充实, 不能空洞无物。或无病呻吟, 废话连篇, 或人云亦云, 味同嚼蜡, 都是文章之大忌。古典诗词并非只是一味抒情, 古诗中丰富的写作素材, 在写作中若能运用得恰到好处, 会为文章增色不少。
1. 诗即素材
诗歌的内容就是活素材, 读白居易的《长恨歌》, 唐明皇与杨贵妃缠绵悱恻、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令人唏嘘感叹;读《琵琶行》, 身世凄凉、生活悲苦的琵琶女与作者宦海浮沉、生命悲哀、政治失意“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病相怜, 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穿越时空, 仿佛看到英姿飒爽的周瑜指挥若定的神情, 看到苏轼神游故国的情景。写作中还可以在诗中适当加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如下面一段文字可资借鉴:
经常想起陶渊明, 不知他究竟在哪一天忽然想通了, 他绝不再继续勉强自己, 回到山村, 看看暮村袅袅的炊烟, 听听深巷声声的狗吠, 写诗、喝酒、登山、吟啸, 世上最逍遥的日子大抵就是如此了。名缰利锁, 蜗角虚名, 蝇头微利?不管是哪一种说法, 都只是人心的一种感觉, 谁能真正看得透, 撇得开?即便是惯看春风秋月的老渔父, 都逃不了这恢恢的世俗之网。读陆游的词, 国家必须报效;读李白的诗, 诗酒原来快意;读朱熹的文, 纲常究竟有理;哪种人生不是在错综复杂的万象之中?陈与义有词句云:“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十几岁时很喜欢这个意境, 后来读他初入汴京的诗歌, 他的落拓寒酸却更让我难忘;人生白云苍狗, 倏忽之间, 贫富易位, 贵贱变换, 他这样浪漫风流的生活在北宋、在现世都是如露如电。
这段文字用不同风格的诗文传达作者对人生的感受和认识, 对诗词名句的引用或化用清新自然, 不着一丝痕迹, 亦无矫饰之嫌。
2. 诗如其人
读诗即读人, 诗是诗人丰富情感的浓缩, 诗是诗人灵魂的化身。
婉约派词人柳永仕途坎坷, 因一句“忍把浮名, 换了浅斟低唱”, 被宋仁宗“且去填词”四个字逼得一生郁郁不得志。他看透功名利禄, 用自嘲的方式突出人生重围, 他自封“白衣卿相”, 从此转向市井深处, 扎到市民堆里, 在这里成就了他的一世文名。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 贫病交加, 最后孤独地死在一条破船上;李商隐一生在夹缝中求生存, 潦倒终身。李清照一个弱女子, 南渡后受骗离婚, 躲过了牢狱之灾, 过着孤苦无依的漂泊生活,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这些诗人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感人肺腑的传奇故事,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都可用作写作的素材, 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厚度。
为了引导学生利用诗词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下面是一段写作范例:
黄州虽非乐土, 却适宜闲人来此居住。有业可就, 虽难大富大贵, 但温饱却不难, 做官自然好于彭泽, 隐逸随处可筑陋室。贬谪苏轼到这里正可以说是宋朝皇帝的圣眷和风雅, 除了这里, 将盛年的苏轼贬去哪里都是唐突风雅。
这段介绍黄州的文字, 把陶渊明做了80天彭泽令和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安插在行文中, 感觉不同于一般的引用, 它融入了作者独特的思考和情感。
3. 化典为例
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指出:“诗写性情, 原不专恃数典, 然古事已成典故, 则一典已自有一意, 作诗者借彼之意, 写我之情, 自然倍觉深厚, 此后代诗人不得不用书卷也。”诗词中用典可以丰富诗歌内容, 使诗句辞约而意丰, 含蓄蕴藉。诗词中用典相当于写作中运用例证, 将之用于写作中的例证, 能丰富文章内容, 增强说服力。
例如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 通篇用典, 值得用在作文中的例子更是俯拾即是。冯唐不为文帝景帝重用, 飞将军李广一生未能封侯最后自杀, 梁鸿与妻子举案齐眉, 班超投笔从戎, 宗悫怀抱“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志, 阮籍驾车到无路可走时长啸而哭, 诸多典故信手拈来, 极具文化蕴味, 这些让人痛彻心扉的故事就是文学中的最动情之处, 它们让文章有了灵魂和血肉, 鲜活起来。
还有辛弃疾词中多用典, 虽有“掉书袋”之诟病, 却是“别开天地, 横绝古今”。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典就跨越了几个朝代, 从三国吴主孙权到晋安帝义熙五年, 刘裕出兵灭南燕, 从刘义隆草率北伐, 拓跋焘庆功, 到廉颇至老不被重用, 用典之多, 都是不错的写作素材, 可以用在议论文中, 作为正反例证。
4. 理藏诗中
哲理诗中的议论, 对写作中的立意和说理也有一定的帮助。如唐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宋代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些诗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道理, 经过完善可以成为写作中的观点。
议论文写作中还可用古诗作为例证, 或直接引用古诗句, 或化用诗句为议论性语言, 或套用诗词句子的格式, 使文章文理兼备, 令人耳目一新。
二、构思有路
刘勰的《文心雕龙》写道:“文之思也, 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悄然动容, 视通万里;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 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诗人总是能抓住生活中极细微的一点, 打开思路, 如滔滔江水, 一泻千里, 一发而不可收, 想得深, 想得远。例如李白的《蜀道难》, 诗中从五个角度写蜀道之难:从历史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 从山势高危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从行人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 从现实的角度写蜀道之难。李白此诗思路开阔, 内容充实。结合学生平时写作文无话可说的情况, 可试着让学生写一篇以“____难”为题的半命题作文, 比如写“高考难”, 可以从李白的这首诗中得到启示, 如从高考的历史发展角度写高考难、从高考本身写高考难、从学生辛苦的角度写高考难、从社会环境写高考难、从现实情况写高考难。这样学生的思路得到拓展, 他们就会觉得有话可说, 兴致高涨, 有了写作欲望, 写文章就不是难事。诗人其实都是文章之大家, 跟着古代诗人也能学写现代作文。
三、言之有文
孔子曰:“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诗词尤其讲究用词造句, 诗中怎样描写景物, 怎样抒情议论, 怎样选景用词, 对平时的写作也有启发。
诗词中大多是情与景交融,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例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把景物拟人化, 让景物也带上了人的情感色彩。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选用意象、细节描写, 可以营造独特的意境, 此种手法, 亦可用于现代文的写作中, 作文时可根据抒发情感的需要选取独特的景和物。
诗词中抒情方式还有直抒胸臆, 例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满心的自信与坚定的决心溢于言表;李清照的“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言愁情, 却不觉直白, 反而韵味无穷。
诗中化抽象为具象的写法, 可以让“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难以言表的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例如秦观“春去也, 落红万点愁如海”, 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 许多愁”, 寇准“愁情不断如春水”, 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情点染得具体可感, 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各种手法写不同的乐声, 把抽象的音乐写得可感可触, 生动形象, 成为描写音乐的典范。此外, 作文中引用古诗名句, 能使文章具有文化底蕴, 增添诗情画意。
古典诗歌中的写作启示 第2篇
在一线教学,我读了不少学生创作的现代诗,有些诗歌虽然也燃烧着诗的激情,有不错的语句,读后却味同嚼蜡,不能吸引、感染读者,不能使读者获得较强的审美愉悦。究其原因,就在于很多学生还没有自觉地意识到写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写议论文、抒情文那样直白。要想尽快步入诗的殿堂,其中一项最基本的功夫,就是要千方百计地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养成用形象去寄寓自己情思的习惯。
新学期一开始,借着学生第一单元就接触现代诗这个机会,我第一节课就提出了对学生的要求和希望,要求每个学生都尝试着写诗,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够写出一首有水平的好诗。学生当然欷歔不已,认为自己不是写诗的料,也有几个埋头不语,似乎不怎么赞同其他同学的看法。我留下一句话:“哪位同学在看了本单元的现代诗歌以后尝试写的诗歌,或是以前写好的诗歌,都可以拿来和老师切磋。”果然,课后一个在课堂上较为沉默的男生交给我一首短短的小诗,题目是《一滴露水》(节选):
在我心灵的草坪上/开着一朵小花/当她展开嫩嫩的花瓣时/我想到的就是你/—— 一滴露水/或许有一天/在那里长出了参天的大树/在那里长出了一片绿荫/我想到的就是你/—— 一滴露水//就是你那一滴渺小的露水/使她们伸出了第一丝根须。
为了避免对概念的机械化讲解,为了消除学生对诗歌敬而远之的心态,我以学生短诗中的“草坪”“小花”“大树”“露水”为例,向学生讲解形象和意象对于诗歌创作的重要意义,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并且表扬写诗的学生,鼓励学生发表。很多学生跃跃欲试,在班级主办的“诗擂台”墙壁上粘贴有学生不断创作的诗歌,虽然学生初学作诗语言不那么凝练,形象也不算很新颖,但是从作诗的技巧上看,起码做到了诗中有形象。新开学的诗歌写作教学,以“形象”入手,教学有明显的效果,这是个让人欣慰的开始。
在现代诗歌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呢?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以下是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从文艺创作实践来看,诗人要创作诗歌,首先要深入生活,观察和体验生活,要通过直觉活动获得对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是,诗人要把作品写出来,还必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开展形象思维活动。诗歌鉴赏需要欣赏者有一定的生活阅历,而学生生活经历有限。因此,需要教师有开放性的教学观念,大胆让学生超越教材,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拓展视野,获取丰富的表象资源。正如黑格尔说的:属于这种创造活动的首先是掌握现实及其形象的资禀和敏感,这种资禀和敏感通过常在注意的听觉和视觉,把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图形印入心灵里。此外,这种创造活动还要靠牢固的记忆力,能把这多种多样图形的花花世界记住。黑格尔告诉我们通过敏锐的听觉、视觉和记忆力,将现实世界的图形印入心灵之中。那么,我们培养学生丰富表象的有效办法就是调动他们的听觉和视觉,记住各种各样的画面。画面的来源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画面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真实记录和真实体验。比如到大自然环抱中,记住春天的风、雨、雾、树、花、草的特点;记住秋天的落叶、树枝、草地、溪流的形态和色彩;看日出,记住黎明的一抹曙光,霞光万道的壮美;游边城小镇,记住那石板小巷、低檐石房,还有天井中晒太阳的老太太和磨剪子卖汤圆的悠长叫卖……间接画面来源于观赏和阅读,其中观赏包括电影、电视、画展、摄影展和画报,阅读包括文图并茂的报纸、杂志、书籍。通过观赏和阅读活动,可以补充学生直接画面的不足,丰富表象宝库。
二、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诗歌具有形象性,诗人主要通过生活画面来表达思想感情;诗歌具有跳跃性,诗人要想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丰富的内容,就不能按照所反映对象的自然时空顺序推导,也不能将其思想感情发展的全部流程一一呈现出来,而是选择最有典型意义最有启发性的生活片段,并将其拼接一处。这就需要联想和想象了。联想是对头脑中已有形象的更新,是一种再创造。在作文的选材构思中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对于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是很重要的。想象是人在头脑中把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一)在诗歌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联想
1.引导学生进行接近联想
它指在选材构思中由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引起对它的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其他事物的回忆。诗歌是用形象表现生活,抒发感情。我在上课时,引导学生对旅行的联想,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关于旅行的细节,将它们写成一首诗。如吴同学写的诗句:
好久没听你说起/骑着自行车去旅行/听海的声音,摘下耳机/踏着软泥/沙滩上的贝壳我不爱/只因有你/你的手温暖如云。
由对远行的一次怀念,想起“海的声音”“软泥”“贝壳”“你的手”等事物,抒发了怀念的深情。
2.引导学生进行相似联想
它是指两件事物在性质上有接近或相似的地方,由其中一件事,想起另一件事。例如《荔枝蜜》中,作者由蜜蜂的采花酿蜜、辛勤劳动,联想到像蜜蜂一样正在用自己的劳动建设美好生活的人们。写作中常用的象征、比喻、拟人等手法都属于相似联想。这是由事物间的相似之处引发的联想,其关键在于有无相似点。
自然界中的景物,有些早已成为人格的象征,如海子的“麦子”、舒婷的“橡树”、戴望舒的“雨巷”等,是精神品格的象征。如臧克家的《老马》,这首诗从表面上看,写的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但几乎所有的读者读完以后都说这首诗写的是旧社会受苦受难的农民。个中原因何在?是因为作者在这首诗中所塑造的 “老马”形象太真实、 太像中国旧社会的农民了。有一次,我引导学生对梦进行联想,让学生想想,心中的梦是什么样的,找个形象说说你的感觉。一个学生写的“我心中有个梦,像雨滋润生命,像鹰高飞蓝天”,由梦想到“雨”和“鹰”,表达了这个“梦”在自己生命中的重要。
3.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联想
对比联想是对于性质或特点相反的事物的联想。例如,由沙漠想到森林,由光明想到黑暗等。对比联想反映出事物间共性和个性的和谐统一,事物在某一种共同特性中却又显示出比较大的差异,从而形成比较强烈的对比。对比联想在文艺创作和哲学研究等思维活动中都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如臧克家的《有的人》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由像鲁迅一类可亲可敬的人,想到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的可贵精神,用的就是对比联想。
实际上,我们在鉴赏一首诗歌时往往需要进行多种联想,才能把握诗歌的丰富意蕴。
(二)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
想象是头脑在过去的知觉的基础上一种新的形象的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在头脑中构建与作者在诗歌中描绘的相似的景象,才能对诗歌的内涵有一个形象化的认识。这种形象是否符合诗歌的本意,是否完整和清晰,标志着读者的领会是否深刻和切合实际。所以,想象是诗歌欣赏的核心,缺乏想象是难以从诗歌欣赏中得到美的感受的。
创造想象,是依据现有材料和显示独立地创造出形象的过程。一般的想象它塑造出的形象只是记忆表象的复活,受着生活原型的制约,感情的投入也不那么强烈,形象也就无法谈得上崭新。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靠新奇大胆,不受生活原型的约束而取胜的,从而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情共鸣。“黄河之水天上来”与生活经验是不相符的,但由于作者投入了强烈的感情,我们便感觉到那滚滚奔海的黄河之水,伴随着诗人那波翻云涌的感情狂潮,铺天盖地来,气魄何其宏大。如果局限于生活经验的限制,把诗句改成“黄河之水青海来”,就只是描绘了一种现象,平淡无奇了。创造想象要以奇取胜,更要以饱满醇浓的感情取胜,二者缺一不可。社会生活是绚丽多彩的,人的思想感情也是丰富而复杂的。在生活中我们不时会看到“长歌当哭”、“喜极涕零”、“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等现象。这类现象我们初看起来似乎很反常,不在情理之中,但如果我们仔细地琢磨,就会发现其实是很正常的。
(三)联想与想象应结合
联想与想象虽略有不同,但在实际的诗歌鉴赏过程中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教学时亦应注重两者的结合,不必硬去分开。
三、鼓励学生再创造个性化的诗歌形象
在诗歌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独立感悟,进行个性化的审美。文学教学引导学生展开形象思维,最终要使学生独立感悟形象,发挥创造精神,进而体现自己个性的审美:我爱,我恨;我喜欢,我不喜欢;我感动,我不感动。谢冕有一段话说得形象而在理,“超凡的构思可能造成华美的殿堂,平庸的构思只能产生千篇一律的火柴盒”。这种“超凡”是指新颖、独特和深刻,是一种艰苦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
四、关注学生的创作实践
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诗歌写作认真批改之外,还应该采取一种鼓励的态度,激发学生写诗歌的兴趣,增加学生写诗歌的信心。
1.创办班级墙报
创办班级墙报,并且鼓励学生一起给班里的诗歌墙报起一个美丽的名字。学生写得好的诗歌,或是有争议的诗歌,可以张贴在墙壁上,供鉴赏、讨论使用。
2.向外推荐发表
笔者所在的凌云县,县文联创办的诗歌刊物如《水源洞》《同芳苑》,整个县城学诗、写诗的诗风本来就很浓郁,要是学生能在这些广为流传的刊物上发表诗歌,那无疑是对学生的一种莫大的鼓励,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诗歌创作方法对学生写作的启示 第3篇
一、用借景抒情法激发学生的写作感思
春夏秋冬, 四季变化, 自然界的景观美不胜收。它们可以放松人的心情, 陶冶人的情操, 同时也能触动人的心扉, 引发写作的灵感和欲望。“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等等。那么, 景物刺激如何让人产生写作欲望呢?
单个景物即诗词中的单个意象作用于人的心境, 直接激发人的喜悦、赞美、恐惧等情感。如柳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景物。但诗人贺知章面对早春二月的新柳, 禁不住要讴歌春天, 讴歌勃勃的生命力, 于是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咏柳》。另外, 景物创设的情景即诗词中的意境作用于人的心境, 引发相应的情绪, 产生写作的欲望。如马致远面对秋天萧瑟的环境氛围, 触景生情, 引发诗人“断肠人在天涯”的沦落之感, 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天净沙·秋思》。在教学中可以开展活动, 如“走进春天”“感悟秋韵”等, 让学生亲近自然, 观察一草一木, 激发写作的欲望。如面对春天的迎春花, 李文谦同学动情地写道:“我不知道, 原来花可以开得这样浓烈, 黄色的花朵繁复地绽开着, 一朵挨着一朵, 好像要表现些什么的伸长了脖子, 不似印象里娇美柔弱的花, 倒颇像凡·高笔下的金黄色。脑袋里忽然跳出这样一个词儿:花开疯了。”如果没有景物直接的刺激, 怎么会有如此生动的文字。
二、用托物言志法提升学生写作的含蓄美
“诗言志”, 诗歌创作中要求内在的思想性, 否则就会言之无物。但诗歌要求含蓄, 思想的表达往往会借助一些客观事物,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法。如明代于谦的《石灰吟》, 借助对“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石灰的描写, 表达了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诗人的情感没有直白地写出来, 而是通过对石灰的客观描摹, 让人们自己去鉴赏、体会, 使诗歌既有思想又呈现出含蓄美。
在日常作文训练中, 有的学生在表现文章思想时往往直白, 口号型、表决心型、希望型等屡见不鲜。如写“爱心”, 有的学生会写:“让我们一起来奉献自己的爱心, 携手建设祖国美好的未来。”写“勤奋”, 会这样写:“谁不希望为祖国的强大、昌盛作出贡献, 谁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栋梁之材。那么让我告诉你:‘勤奋才是成才的第一要诀!’”那如何改正这一缺点呢?我觉得托物言志这一方法就有借鉴的必要。在运用这一方法时, 应注意选择物象的准确性, “物”与“志”之间要有某种相通之处, 要注意抓住物象的主要特征来咏颂, 否则就有牵强附会之嫌疑。如李文谦同学借用一朵无名的小花表达应活出生命的精彩的志向。原文如下:“我又仔细地看了看那所谓的花———有着淡淡的泛黄的粉色花瓣, 几丝微小的几乎用肉眼看不到的花蕊。还真是一朵花!但我没有寻到它的茎叶, 只觉它像是嵌在这草丛中的, 没有多少颜色。静心细看, 这花似乎还是给这片荒芜的草丛一丝点缀。……虽然它的花开是那样微不足道, 但它从不自暴自弃。那么, 我们呢?我轻轻舒口气, 大步走过无名花的坟冢。阵阵凉风携着枯黄的叶子向我袭来, 那是在为无名花举办葬礼吗?也许,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 一朵微笑的无名小花正在默默地努力挣开花苞, 而旁边正有一双深沉的眼睛望着它。”文笔细腻, 感情丰富, 含蓄生动, 比直接空洞说理要感人得多。
三、用想象联想法拓展学生写作的空间
给写作插上想象联想的翅膀, 才会文采飞扬。诗人艾青说:“想象是诗歌的翅膀, 没有想象, 诗人就无法在理想的天空飞翔。”丰富的想象联想是诗歌的一大特点, 也是诗歌很重要的一种表现方法。古诗词中浪漫主义诗人在这一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而李白可以说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他的诗歌行文天马行空, 想象离奇瑰丽, 气势恢宏, 形成了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对神仙世界展开了形象的描绘。“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洞天石扉, 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好一个金碧辉煌、异彩纷呈、令人炫目的神仙世界, 也只有像李白这样有丰富联想力的诗人才能写出。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 我们应指导学生合理运用这种方法, 增强作品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达到“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悄焉动容, 视通万里”的效果。联想和想象也非随意为之, 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在教学中, 应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 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联想想象能力必须以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作为基础, 否则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另外, 可以借助品味诗词中的联想想象来激发学生创作的冲动。如可以让学生选取诗词中的某个意象或场景展开联想想象, 借此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如段坤雨同学对古诗词中常见的“雪”这一意象, 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站在走廊上, 感受雪的洗礼, 真希望自己也能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 虽然落在地上转瞬即逝, 但至少飞舞过, 至少真正快乐过, 至少真正自由过。
静静地走在路上, 听着雪落下的簌簌声, 心中很是欣慰。这才发现, 雪一直都是安静的, 就像此刻我的心一样如止水般。
这场雪下了整整一天, 我的心也因此明亮了一天。
这一天, 很安静, 只因下雪。”
面对漫天飞舞的雪花, 人们往往浮想联翩。段坤雨同学充分调动自己的联想想象, 写下了上面的心情笔记, 文笔动人。
四、用诗歌炼字法培养学生写作的准确性
陆机在《文赋》中讲到:“片言以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古代诗人是十分讲究炼字的。他们对一字之选取可谓是费尽心力、惨淡经营, 也留下了很多历史佳话。卢延让“吟安一个字, 拈断数茎须”, 贾岛“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 欧阳修“求得一字稳, 耐褥五更寒”……
用字巧妙, 不仅可以准确地描摹事物, 传达诗人的情感, 更能使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 让读者体会到弦外之音, 味外之旨。
在作文教学中, 学生对于用字往往不加以推敲, 随意为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 缺少字斟句酌的功夫。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而非写出来的。叶圣陶先生曾讲道:“要使学生养成习惯, 无论学什么都要修改, 把修改看做一种思想过程。”在修改时, 应该多征求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意见, 可以先互批, 再自己字斟句酌地加以修改, 这样效果才会更好。林雪同学写《姥姥家的小院》, 经过修改形成了下面的文字:“缕缕阳光射在翠色欲滴的叶子上, 微风一吹, 叶子随风摇曳, 你就会看见到处一闪一闪的发亮, 如同钻石发出的光芒。用手轻轻抖动叶子, 上面的小露珠滚来滚去, 像一个胖胖的调皮的小男孩, 滚到叶尖还紧紧拽着不放。最终滴下来, 若是滴到手腕或脚趾上, 那种凉丝丝的感觉妙极了。”“小露珠滚来滚去”的比喻是多么恰当而富有生气。若非字斟句酌, 怎会有这样的文字?
古典诗歌中的写作启示 第4篇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a的音译, 意为模式或完形, 由德国人韦特海默于1912年创立, 代表人物有考夫卡、苛勒等。该学派反对构造心理学的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公式, 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 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来研究心理现象。其中, 它的直觉性、整体性以及闭合性理论对中学语文的写作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 直觉性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所描述的一种学习模式, 即顿悟学习———通过重新组织知觉环境并突然领悟其中的关系而发生的学习。
第二, 整体性理论强调人类感知的整体性。人们认识事物, 并非对个别刺激做出反应, 而是对整体做出反应, 而后才注意它的各个部分, 也即有机体或统一体的整体构成的全体要大于各部分单纯相加之和。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直觉性理论和整体性理论在中学写作教学中的启示
(一) 直觉性理论:搭建从阅读、观察、体验到写作的平台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意在说明人们在阅读、写作过程中常出现的心领、神会的状态。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强调“积学以储宝”“研阅以穷照”①, 作家臧克家曾说:“想象的丰富与否, 决定于是否对生活的深入和对宇宙万物的观察与思考, 是否了解了解物质的本质、属性及其相互的联系。”②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察, 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 在实践中通过观察与思考拓展知识储备、获取写作素材, 架起一座由“迁想”通向“妙得”的桥梁。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 顿悟能力强的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作品, 就能把握作品的特色及内在意蕴, 并依靠他的直觉力与想象力, 创作出一片优秀的习作来。例如, 一位学生在读完王维的《赠李颀》后, 对“闻君饵丹沙”③句产生出浓厚的兴趣, 脑海中涌动着对“饵丹沙”的探索和追问, 这种冲动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他写了一篇《丹沙缘》的散文, 讲述了“丹沙”的起源, 它原名“五石散”, 在晋代十分盛行, 据说吃了它可以治病强身, 延年益寿。说明了服用“丹沙”与时人服饰间的关系, 服用它, 需要及时将热量散去, 即“散发”, 而且皮肤还易于磨破。
上述事例意在表明, 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观察与思考, 探究事物间的本质联系, 特别是在阅读过程中对灵感 (实际上是一种非理性的知觉过程) 的捕捉。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中植入格式塔直觉性理论, 发掘学生的这种能力, 并引导学生将这种转瞬即逝并能引起学生想象、探究的直觉感受力转化为优秀的习作。
(二) 整体性理论:从整体上审视文章的意蕴
格式塔整体性理论认为, 结构不是其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 而是经过主题知觉活动进行积极组织而成为经验中的“整体”。写作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写作时, 必须立足于文本的整体性, 不能以机械的方式肢解文本。④
常言道:“意在笔先”。在写作前, 学生只有对作文的整体框架作深入细致的构思, 才能洞晓各个部分的联系, 从而提升作文的整体水平。阅读完魏巍的《我的老师》后, 我给学生布置作业, 对魏巍的《我的老师》进行仿写。一位学生写了一篇《我的语文老师》, 作者对老师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等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对原作的极力模仿的描绘之中, 并借老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 展现了教师人格之伟大, 品行之崇高。同时, 有意识地使学生初步了解格式塔的整体性理论, 懂得一篇优秀的作品的格调与情味是从整体情境产生中。然后, 进行对比分析:原作之所以感人至深, 是作者从自己的整个生命历程中, 选取成长的最重要阶段, 使得人物的性格与环境取得和谐的统一;而学生的作品, 尽管在模仿原作的写作技巧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但“老师”的形象被自己营造的大片平凡画面所遮掩。
通过师生的共同鉴赏与对比分析, 使学生深入理解到, 如何从整体上审视文章的意蕴。
三、结语
在中学写作教学中, 运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直觉性理论、整体性理论、同构性理论以及闭合性理论, 唤醒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素养, 完善了学生的心理结构, 使写作教学做到了既教作文, 又教做人,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我们语文教师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
摘要:格式塔心理学是20世纪初在西方形成的一个重要流派, 它所创建的独具特色的学习理论影响深远。本文着重从直觉性理论——搭建从阅读、观察、体验到写作的平台、整体性理论——从整体上审视文章的意蕴两个方面, 来探讨格式塔心理学为中学写作教学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中学写作教学,直觉性理论,整体性理论
参考文献
[1]许建中.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探讨[J].上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 , 2009 (9) :57.
[2]刘勰.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 980.195.
[3]肖林林.想象:作文之翼[J].湖南教育 (语文教师) , 2010 (2) :35.
[4]李建龙.中国金榜百家经典 (第2卷) [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02.321.
谈谈古典诗词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第5篇
一、借助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众所周知, 文学作品靠的是形象思维, 要把文章写好, 丰富的想象能力是必需的。它不仅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更形象生动、更富有文采, 而且对于描摹人物的心理, 渲染环境气氛, 展现人物性格以至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想象的文章, 就如一杯白开水, 而没有想象能力的学生, 是写不出富有文采的好文章的。所以, 在写作教学中, 我们就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当做第一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人物心理、人物行为的想象, 培养学生对环境、对故事情节的想象, 以增添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 它需要一个漫长时间的浸染、培养和熏陶。想象能力的培养方法也是多渠道的, 而古典诗词深邃的意境无疑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一种重要渠道。
首先,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借助对古典诗词的分析和描绘, 把学生带进想象的空间, 激发学生的想象欲、创造欲。如, 让学生在《山行》中体验“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壮美秋景;在《小池》中静观“泉眼无声”“细流潺潺”的灵巧与清雅, 感受“蜻蜓”“小荷”相依偎的乐趣;于《乡村四月》的蒙蒙烟雨中, 聆听“子规声声”, 体味稻田插秧的民风民情。沉浸在这样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中, 学生必然会展开想象的翅膀, 并将逐渐形成自己的想象风格, 这会为他们的写作打开思路。有了这样丰富的想象能力, 又何愁写不出感人的文章来?
其次, 我们可以有目的地直接引导学生以诗入题, 借助诗词当中所描绘的意境感染自己的想象能力。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 在我们面前展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浩渺的江水中, 一叶孤舟渐渐远逝, 只剩下蓝天碧水在天际间融为一体。这种深远的意境, 电影画面般的动感和隽永的美感, 引发出人们无限的遐思, 令人回味无穷, 因此, 在写作教学中, 能够培养起学生的想象能力, 写作的教学目的就完成了一半。古典诗词的诗情画意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 只要我们善加运用, 写作教学自然如鱼得水, 游刃有余。
二、借助古典诗词的语言美、丰富学生的写作语言, 锻炼学生的“炼字”的能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写作本身是以语言为轴心的劳动。没有丰富的语言作基础, 不能够准确地表情达意, 就不可能写好文章。因此, 帮助学生储备语言, 教会学生怎样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规范学生的写作用语是写作教学的基本任务。学生语言的来源也是多层次, 多渠道的, 生活中的语言是写作语言的基础, 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 能够使学生学到规范精彩的文学语言。尤其是古典诗词的语言, 凝练精美, 都是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 是运用语言的典范, 也是学习语言的好材料。不同的诗人, 不同的诗歌作品, 语言风格、语言艺术也各有不同。或优美婉丽, 或放纵恣肆, 或雍容典雅, 或朴素自然, 所有这些都是学习语言的渊薮。因此, 引导学生研究学习古诗词, 丰富自己文章的语言, 在文章中恰当地运用古诗词, 美化自己的文章, 是我们写作语言教学的重点。拥有了这些精彩的语言, 学生的文章会更富诗意, 更具意蕴和灵气。如这样一段话:夕阳西下, 红霞云涌, 日如红玉, 半隐半现于水天相接之处, 放着朦胧迷幻的柔和的天光这段文字富含诗意, 但是却处处闪现着古诗词的影子, 用语简练, 意境优美。没有一点古诗词底蕴, 是很难写出这样优美的文句来的。还有一段描写春天的文字这样写道:一夜醒来, 推门远眺, 一片姹紫嫣红扑面而来, “万紫千红总是春”, 哦, 春天了!多么富有激情、多么富有诗意和文采的句子。在这里, 古典诗词的恰当运用, 使这段文字锦上添花。
优秀的古诗文也是炼字的典范。古代诗人在诗词文字上的运用是颇具匠心的。如《泊船瓜州》中有“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 一个“绿”字用得极妙, 不仅形象地将春绿化, 赋予其色彩的感染力, 而且一个“绿”字, 将江南染遍, 让我们看到了江南之春的绿色的魅力。《小儿垂钓》中, 一句“路人借问遥招手”将孩子用心钓鱼的神情写了出来, 一个“遥”字, 既表神, 又表形, 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古诗文的这种精确地用语数不胜数, 我们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时, 就要让学生学习这种精炼的语言, 体会这种精炼语言的妙处, 掌握运用这种语言的方法, 天长地久, 必将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 又何愁写不出绚丽多彩的文章?
三、借助古典诗词的建筑美, 丰富学生写作的结构形式
文章的写作需要一定的形式, 优秀文学作品的形式往往给人一种整合的美感。教会学生结构一篇好文章也是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不少的学生在选材构思上并无大的问题, 关键是结构形式不够新颖, 影响了文章的感染力。古诗文一向以结构严谨而著称,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结构, 是写作教学的一个最好的出发点。那些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构思形式, 必定会给学生带来很多的启示。苏轼的《水调歌头》的第一句就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 接着连发两句, 奇思妙想顿时排空而出, 接着又以“又恐”引起下文, 陡然转着回到人间, 构思奇巧, 格调高妙。而李清照的《声声慢》则以“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这样十四个叠字开篇, 将一种百无聊赖、恍然若失、寂寞清苦的情绪铺染开来, 紧接着描写了凄风苦雨敲打着作者的心头, “点点滴滴”, 让人不卒忍读。更让人心动的是, 词的结尾, 作者将自己的离乡漂泊之感, 悼亡思亲之情, 山河破碎之恨, 一齐“涌上心头”, 化成一个“愁”字, 难能“了得”!这样的情感, 这种奇特的构思所达到的感染效果, 正是我们要学习和借鉴的。从《归园田居》中学习到陶渊明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高尚情操;从“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学习到杜甫宽广的胸襟;从“莲动下渔舟, 竹喧归浣女”中学习到王维热爱大自然, 淡泊名利的气节;从《燕歌行》中学习到高适雄厚豪健, 悲壮浑朴的气概;从《雨霖铃》中学习到柳永的离愁别绪等等。通过引导学生的学习, 学生被诗人高尚的情操感化, 自然而然就喜欢上了作品。因此, 借用优秀的古诗文, 分析它们的结构形式, 让学生掌握文章的不同的结构形式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必然会让学生的习作“更上一层楼”。
四、借助古典诗词的韵律美, 培养学生的情感
“文以情动人”, 文章没有了感情, 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和艺术欣赏价值。“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 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的目的, 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总是要在读者心中引起同样的作用的。”从某种角度来看, 文章实际上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没有情感的学生, 也写不出富有感染力的文章来。培养学生的情感, 是写作中的又一关键。
优秀的古典诗词感情充沛, 意境深邃, 能够起到陶冶性情, 培养情感的作用。在写作教学中, 把古典诗词的学习作为教学的辅助教材, 实在是涵养学生情感的一个捷径。让学生沉浸其中, 认真学习, 仔细体味, 与诗中所诠释的情感同欢共舞, 自然就会产生许多复杂的情感。在岳飞的《满江红》中体验“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壮志豪情;在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中感受诗人的高傲人格;在李清照的“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中品味离别之苦;在“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中俯仰天地, 澎湃自己的激情这些富有人间浓厚的情感的诗词佳句, 激荡着学生的内心世界, 唤起他们对美好情感的认同, 萌发出对祖国, 对人生, 对生活的密切关注, 并逐渐形成美好事物的情感体验。在写作中, 也许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 一个普通的小人物都会成为他们关注热点, 进而抒发出他们对生活的各种思考。这样写出来的文章, 又何愁没有情感呢?
总之, 古典诗词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广泛的思维空间, 是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沉浸其中, 含英咀华,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 也会让学生的文章更厚实, 更生动。东坡先生有言“腹有诗书气自华”, 相信只要我们善加利用, 循循善诱, 让学生在古典诗词的天地里心驰神往, 与陶潜同采东篱之菊, 与李杜把酒论诗文,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在华章潜移默化的熏染中, 学生的写作自然会进入“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的美妙境地。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唐宋词简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2]刘衍文, 刘永翔.古典文学鉴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1.
[3]张炳隅.文学鉴赏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1.
古典诗歌中的写作启示 第6篇
一、基本理论介绍
(一)隐喻
隐喻(metaphor)一词源于希腊语metaphora,原意为“转移”(transfer)。自亚里士多德以来,隐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段,即“是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直至英国新批评派的创始人,伟大的修辞学家理查兹,突破传统修辞学中将隐喻仅仅作为一种辞格来研究的局限,提出人类思想和行为的隐喻性概念“相互作用理论”(Interaction Theory),隐喻才被认识为人们在思想中对于不同事物特征建立联系的方式或机制。1980年,莱可夫(Lakoft)和约翰逊(Johnson)合著的“Metaphor We Live By”标志着概念隐喻理论的诞生。
隐喻机制可以简单解释为,从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结构映射。即从“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通常人们是把较为熟悉、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较为抽象的概念域上,这样以便于对后者的理解,使语言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认知世界。
如英语习得者知道TIME IS MONEY这一基本概念隐喻,便会衍生出许多相似的隐喻性语言表达:I have invested a lot of time in study,We are running out of time等。为什么会有invest和run out of这样的词出现呢?因为从源域money中,读者能够获知其与目的域time相似的特征,通过意向图式映射在目的域t ime这一抽象概念当中,衍生出多种多样的语言表达形式,也使行文更加生动、自然。
(二)语法隐喻
但莱可夫和约翰逊对隐喻的分析基本上局限在词汇层次上。2000年,韩礼德(Halliday)在“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一文中从句法层面上提出了语法隐喻理论。他认为语言具有层次性,各层次之间存在着体现关系,即对意义的选择体现为对形式的选择。语法隐喻不是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将一个常见的语法形式(直白式)隐喻为另一种语法形式(隐喻式),也就是语法结构的变异。韩礼德根据隐喻式所体现的语言元功能,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Ideational Metaphor)和人际隐喻(Interpersonal Metaphor)两种主要类型。但无论哪种,语法隐喻都是从同义关系出发对句子结构进行重组。如:(A) 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直白式)(B) 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语法隐喻式)
语法隐喻式采用有悖于人类直觉的语言表达方式。从体现的关系来看,语义和词汇语法之间出现不吻合。(A)句中的主语参与者they变成了(B)句中的宾语参与者them,而做环境因子的介词短语on the fifth day变成了名词短语the fifth day并做了(B)句的主语参与者。最终人们经验的表述就要发生相应的转变,由(A)句中arrive表述经验的过程,变为(B)中see表述经验的过程,这种转变(transitivity)过程就是一个隐喻过程,其中需要涉及语法结构的转变以及一些成分的名词化。而这种隐喻的表达更符合英美文化中抽象的思维习惯,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地道。
二、语法隐喻与篇章的构建
受汉语注重形象思维的影响,中国学生很少能够运用语法隐喻手段去组句谋篇。最终写出的文章虽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语言错误,但小句运用太多且句型单调,显得稚气十足,仍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如学生习作:(C) Do you want to survive after you have been told that you have got some disease like cancer that cannot be cured now?
文中用了一个一般疑问句,使所陈述的内容显得很可笑,试问求生的欲望谁人没有?且在23个词构成的复句中有四个小句,将经验意义中的四个过程一一表述为动词,显然作者运用的是直白的表达方式。试看下面通过语法隐喻手段表述的同样经验意义的语段:(D) How would you respond to the sad news that you have got such an incurabledisease as cancer?
我们把原句中的after you have been told修改为介词短语to the news,使其充当过程respond的环境因子;把that cannot be cured重新表述为形容词incurable,充当diseases的前置修饰语。这些语法隐喻手段既减少了小句的数量,使每个词承载的信息量增大,同时也省去了两个不必要的被动语态,另外疑问句型的转变也使语段更具逻辑性。
三、总结
隐喻思维过程具有从熟悉到陌生、从一般到个别、从已知到未知的特点,因此它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新的抽象概念。而韩礼德提出的语法隐喻涉及到的是句子的阶级转换,而不是具体事物之间的隐喻,它是语法功能结构之间的隐喻化。实际上,在语篇中,语法隐喻的使用能够保证语篇的连贯,同时能够使语篇描写更加形象,从而更容易理解。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Edward Arnold.1985.
[2]Richards,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New York:OUP, 1965.
[3]范文芳.名词化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J].外语研究, 199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