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常规工作流程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4 年12 月2015 年12 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6 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3例。 所有患者的空腹血糖值均在6.0 mmol/L以上,餐后2 h的血糖均在11.2 mmol/L以上,糖化血红蛋白均高于6.5%。 实验组患者中,男性20 例,女性23 例;年龄45~75 岁,平均年龄(61.4±5.2)岁;病程2 个月~18 年,平均病程(6.8±3.7)年;其中1 型糖尿病患者14 例,2 型糖尿病患者29 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1 例,女性22 例;年龄43~73 岁,平均年龄(60.3±4.8)岁;病程1 个月~19年,平均病程(6.9±3.5)年;其中1 型糖尿病患者13 例,2 型糖尿病患者30 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集尿液5 m L,采用尿液分析仪进行检测。实验组患者在清晨空腹采集血液3 m 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验,检测空腹血浆葡萄糖、糖耐量实验、血清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以及果糖胺等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有效率。
1.3 评价标准
若检验结果和临床诊断一致视为有效,若检验结果和临床诊断结果存在差异视为无效。
1.4 统计方法
采用软件SPSS 18.0 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例数显示计数资料,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差距行t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诊断有效41 例,无效2 例,诊断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患者诊断有效29 例,无效14 例,诊断有效率为67.44%, 实验组患者诊断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糖尿病患者的人数日益增加。 糖尿病属于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以便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代谢功能出现紊乱, 长期的高血糖以及引发身体其他器官的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 目前糖尿病还没有彻底的根治办法, 患者只能采用药物降糖的方法进行治疗。 糖尿病的发病因素较多,遗传和环境等因素都会诱发糖尿病。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三多一少和无力、肥胖等,Ⅰ型糖尿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前者,Ⅱ型糖尿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后者[3]。 Ⅱ型糖尿病患者若没有经过及时的对症治疗,体重将逐渐下降。 糖尿病要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降低相关器官的并发症。 糖尿病的治疗周期较长,患者一定要根据医嘱坚持服药,并定期测量血糖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高血糖症状,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效果较差,则极易诱发心血管、神经系统、眼部、足部等系统疾病,严重者还会引发酮症酸中毒,具有极高的致残率[4]。 因此,糖尿病需要及时诊断,才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促进患者的预后, 降低患者的痛苦。 传统的糖尿病诊断都是经过尿液检测,但此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是其诊断有效率较低,操作复杂,患者的认同率和满意度较低。 随着生化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 生化检验成为临床上诊断糖尿病的主要方法。 生化检验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诊断有效率高[5]。生化检验可以检测患者的血糖、糖耐量、甘油三酯和糖化血红蛋白等,因此其鉴别能力较强,结果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空腹血糖能够判断患者的血糖水平,而糖耐量检测的结果水平较低, 患者发展成糖尿病的几率将升高。 糖化血红蛋白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其能够反映一段时间内患者的总体血糖水平, 能够体现最近一段时间内患者的血糖控制状况。 若甘油三酯的指标上升,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将随之上升。 由此可以得出,采用生化检验诊断糖尿病, 可以从多个指标进行综合性判定,因此其诊断的有效率较高。 生化检验只要抽取一定量的血液样本, 将样本放入生化检验分析仪中检验即可,其检验多用时间少,弥补了常规检验操作复杂的不足,同时检测的成功率得到提升,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生化检验的结果出现异常,也不能完全诊断为糖尿病, 医生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诊断,以免误诊。 对于低血糖的患者,虽然其生化检验的结果在正常范围, 但是医生要询问患者是否在近期服用过磺胺类药物和胰岛素药物, 或是短期内饮酒患者,短期内其血糖均会出现短暂的下降,这种情况虽然检测的结果正常,但是属于一种低糖症状。患者若长期使用高油脂的食物、便秘、用药量不足、受到外界的刺激等,其血糖均会出现一定的波动,导致血糖异常。 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诊断需要经过全方位的诊断才能最终确诊。 生化检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不要不断改进,才能更好的为临床诊断服务。 目前,生化检验的满意度相比常规检验更高, 其将逐渐取代传统的尿液检验。 该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诊断有效41 例,无效2 例,诊断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患者诊断有效29 例,无效14 例,诊断有效率为67.44%,实验组患者诊断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时,常规检验和生化检验都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常规检验操作复杂,所需时间长,检测有效率低,患者满意程度低。 生化检验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诊断有效率高,其与医生的临床诊断结果吻合率更高。 生化检验可以早期诊断糖尿病,为患者的治疗赢取时间,有助于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诊断中常规检验和生化检验的价值对比。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检验,实验组患者采用生化检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检验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患者诊断有效41例,无效2例,诊断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患者诊断有效29例,无效14例,诊断有效率为67.44%,实验组患者诊断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检验和生化检验诊断糖尿病都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生化检验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诊断有效率高,其与医生的临床诊断结果吻合率更高。生化检验可以早期诊断糖尿病,有助于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常规检验,生化检验,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艳华.探讨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4,14(10):141-143.
[2] 李晓翠,聂波,唐更新,等.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研究[J].大家健康,2015,9(20):61.
[3] 杨晓曼.生化检验指标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4,85(21):76,78.
[4] 余树增.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89(18):122-123.
检验科常规工作流程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 年7 月2015 年4 月该院共计接收208 例糖尿病患者。 现从中随机择取104 例, 作为该研究的主要对象。 借助随机数字分表法, 将104 例患者等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其中, 观察组男性患者29 例;女性患者23 例;年龄27~78 岁, 平均 (53.81±9.26) 岁;病程0.5~19年, 平均 (10.3±7.4) 年。 对照组男性患者31 例, 女性患者21 例;年龄27~80 岁, 平均 (54.16±9.22) 岁;病程0.5~18 年, 平均 (10.6±7.5) 年。 两组在年龄、病程以及性别等方面上,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52 例患者采用生化检验法。 该组使用到的检验仪器, 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型号:“日立-7100”;产自“日本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 检测项目主要包括5 项, 分别为果糖胺值、血清甘油三酯、空腹血清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糖耐量实验。 对照组52 例患者行常规尿液检验。 该组使用到的检验仪器, 为迪瑞公司生产的H-100 尿分析仪。
1.3 临床观测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 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 此后, 再将两组的检验结果, 与其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比。
1.4 检验有效率的评定标准
若检验所得的结果和临床诊断相同, 则判定为检验有效。 反之, 则为无效。
1.5 统计方法
该调查的所有数据均以SPSS 20.0 软件, 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 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比较经 χ2检验, 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对比实验组生化检验和临床诊断的结果具有一致性的患者, 共计50 例, 所占百分比为96.15%;对照组常规尿检和临床诊断的结果具有一致性的患者, 共计41 例, 所占百分比为78.85%。
深度剖析后发现, 观察组的检验有效率96.15%, 明显高于对照组78.85%。 两组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进行临床检验的结果, 见表1。
3 讨论
综上所述, 糖尿病为内分泌代谢紊乱类疾病, 主要致病因有两大类:其一为遗传因素, 其二为环境因素。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多发于中老年群体。 调查数据, 显示:在年龄>20 岁的群体中, 女性出现糖尿病的概率在8.8%左右, 而男性的发病率, 则在10.6%左右。 当人体出现糖尿病, 且未能接受及时的对症治疗后, 其机体将会表现出两类病变:一为大血管病变, 二为微血管病变。 此时, 患者会出现下述几种症状, 它们分别为肢端坏疽、双目失明、心血管事件、肾功能衰竭。 严重时, 还会诱发脑血管病变等其它类型的并发症。
现阶段, 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是越来越多。 其中, 因出现心血管事件而导致死亡的患者, 占据总百分比的70%左右。 对此, 糖尿病的诊治工作成为了我国各大医疗机构的重中之重。
过去, 临床糖尿病的检测方法主要是尿检法。 但该方法与临床诊断的结果, 却不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使得部分患者无法立即确诊, 进而耽误了其早期的治疗, 导致患者的病情是越来越严重。 现在, 医疗技术的改进与创新, 使得我国临床糖尿病的检测方法得到了突破。 目前, 生化检验法在临床检测中成为了主流, 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果。 其中, 生化检验所使用到的仪器多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其不仅具有方便快捷等优势, 还能对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 (包括:果糖胺、血清甘油三酯、空腹血清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糖耐量实验) 进行准确的测定, 既减少了检验人员的工作量, 又缩短了检验所需的时间。 在相关临床指标中, 果糖胺的实际检测值, 能反映出糖尿病患者病情的恢复情况;空腹血清葡萄糖的水平, 能反映患者血糖的实际变化情况;血清甘油三酯, 当检测出其值有升高趋势时, 可判定患者出现了糖尿病;若糖耐量明显降低, 则显示患者的病情将转为真性糖尿病;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则能反映出患者当前血糖的控制情况。
该研究:实验组生化检验的有效率为96.15%, 对照组常规尿液检验的有效率为78.85%。 实验组的有效率, 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表明:生化检验法诊断糖尿病的准确率, 远高于常规检验法。
总之, 生化检验法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临床检测方法, 其在糖尿病中的合理应用, 不仅能提高患者临床诊断的有效率, 使其能在发病后得到早期的救治, 同时还能为患者后期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摘要:目的 研究临床糖尿病诊断中常规检验和生化检验的应用价值, 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择取该院从2014年7月—2015年4月接收入院的糖尿病患者, 共计104例。严格按照随机数字分表法原理, 将104例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组均52例患者。其中, 观察组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实施生化检验 (其检验项目, 主要包括:果糖胺值;血清甘油三酯;空腹血清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糖耐量实验) ;而对照组, 则采用常规的尿液检验法 (干化学葡萄糖氧化酶法) 。全面分析两组的检验结果, 并将其和临床诊断的结果做对比, 以得出检验的有效率。剖析并比较两组的检验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检验有效者, 共50例, 所占百分比为96.15%;对照组检验有效者, 共41例, 所占百分比为78.85%。观察组的检验有效率, 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一结果提示, 生化检验在糖尿病的临床诊断中, 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性。结论 和常规检验法相比, 生化检验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更高。因此, 为能进一步提高我国临床医学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诊断的准确性, 我们可将生化检验法作为糖尿病临床诊断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生化检验,有效率,糖尿病,应用价值,临床诊断,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 胡洪兰.常规检验与生化检验在临床糖尿病诊断中的价值比较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 :81.
[2] 吴玉晗.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临床应用及价值[J].医药前沿, 2015 (11) :186-187.
[3] 陈进.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4 (1) :88.
[4] 刘晓田.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8) :134.
[5] 王黎光.糖尿病患者应用生化检验的临床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 2015 (20) :103-104.
[6] 李冬梅.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1) :94.
[7] 鲁文娟.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 2015 (14) :9.
[8] 吴云.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7) :151.
[9] 郭振秀.糖尿病患者应用生化检验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18) :5-6.
[10] 杨晓曼.生化检验指标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21) :76, 78.
[11] 叶希康, 陈华, 李少丹, 等.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和胰岛素、C肽变化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4, 24 (13) :40-43.
[12] 杨丽丽, 董建成, 卞尧尧, 等.果糖胺检测对糖尿病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5 (7) :621-626.
[13] 闫岩, 林淑霞, 梁颖, 等.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9) :240-241.
检验科常规工作流程范文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挑选该院收治的糖尿病(DM)患者94例,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41例,所有患者血糖检测,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糖尿病患者的诊断标准,选取的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均进行了尿常规检查、血尿素氮(Bu N) 及血清肌酐(Scr)检测。
94例糖尿病患者中,最小年龄13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51.34±2.34)岁,最短病程7个月,最长病程32年,平均病程(12.34±2.17)年,患者的空腹血糖(8.35±1.17)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3.64±1.75)mmol/L, 其中5例患者为1型糖尿病,年龄在13~30岁之间,发病比较急骤,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乏力、体重明显下降。 89例患者为2型糖尿病,年龄在28~75岁之间,一般病程较长,大部分患者均较肥胖,主要临床症状有轻度乏力、口渴。 伴有肾小球肾炎、尿路感染、肾病综合征、心衰、1型糖尿病出现酮症酸中毒及其他原因引起肾病导致的蛋白尿患者不纳入该研究, 所有选取的糖尿病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 并签订同意书。
1.2检测方法
1.2.1尿常规检验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运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及配套的试剂盒对尿微量白蛋白进行检测,护理人员在94例糖尿病患者检测前,嘱咐其尽量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并禁食8 h,利用干燥清洁的采尿杯收集糖尿病患者24 h的尿液,每次尿液均选取中段尿, 并在尿液中放入甲苯防腐,将4 m L尿液送检,在2 h内完成尿常规检验的尿微量白蛋白检测。
1.2.2血尿素氮(Bu N)及血清肌酐(Scr)检查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及配套的试剂盒对血尿素氮(Bu N)及血清肌酐(Scr)进行测定。 取94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静脉血3 m L, 放置于具有抗凝剂的试管中, 将其离心5 min,转速为4000 r/min,将上清液倾出,检测血尿素氮(Bu N)及血清肌酐(Scr)水平。
1.3评价指标
记录尿常规检验中尿微量白蛋白的含量及血尿素氮(Bu N)及血清肌酐(Scr)水平,测定糖尿病患者的白蛋白阳性率,观察糖尿病患者血尿素氮(Bu N)及血清肌酐(Scr)的变化。 尿微量白蛋白阳性判断:如果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30 mg/24 h,则被判定为阴性, 如果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含量>30 mg/24 h,则被判定为阳性[3],阳性率=尿微量白蛋白含量>30 mg/24 h例数/总糖尿病患者例数100%。 血尿素氮(Bu N)正常值:2.86~7.14 mmol/L;血清肌酐(Scr)正常值:男性54~ 106 umol/L,女性44~97 umol/L,小儿24.9~69.7 umol/L[4]。
1.4统计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 16.0分析处理该研究中的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患者平均年龄、平均病程、尿微量白蛋白含量、血尿素氮(Bu N)及血清肌酐(Scr)水平等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百分比表示患者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等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组间比较,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选取的94例糖尿病患者在住院期间,有39例糖尿病患者出现一次性蛋白尿,占41.49%,24例糖尿病患者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占25.53%。
血尿素氮(Bu N)及血清肌酐(Scr)检测:有3例糖尿病患者的血尿素氮(Bu N)及血清肌酐(Scr)值有明显升高,占3.19%,其他91例糖尿病患者的血尿素氮(Bu N) 及血清肌酐(Scr)值均正常,占96.81%。
糖尿病患者严重蛋白尿的所占百分比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增长而升高,各病程阶段的糖尿病蛋白尿严重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注:*与<5年比较,#与5~10年比较,@与10~20年比较,P<0.05。
糖尿病患者严重蛋白尿的所占百分比随着糖尿病患者自身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各年龄阶段的糖尿病蛋白尿严重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注:*与<30岁比较,#与30~60岁比较,P<0.05。
3讨论
糖尿病作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其发病原因较多,主要与遗传及环境有关[5]。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长期处于较高的状态,容易造成体液紊乱,进而对患者的心脏、肾、眼、神经、血管等造成慢性损害,但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及临床对糖尿病研究的不断深入,糖尿病患者的预后有明显的改善,生存时间也相对延长[6]。 糖尿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一般在体检时偶尔发现。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血糖,否则会引起较多的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就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增加,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数量也有明显的增多。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临床认为是由多因素共同参与,在遗传的基础上,加上高血糖导致的代谢异常共同导致。 高血糖会改变肾脏血流动力学,导致其代谢异常,进而引起肾脏损害,损害机制主要有:1肾组织局部的糖代谢紊乱;2激活多元醇通路;3激活二酰基甘油-蛋白激酶c途径; 4己糖胺通路的代谢异常。
糖尿病肾病患者如果没有及时得到诊断与治疗, 会发展成严重的肾病,有资料显示,糖尿病肾病已经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二位原因,仅次于各种肾小球肾炎[7]。 根据糖尿病发展到严重肾病的过程,可将其分为5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肾小球高滤过,肾脏肥大,这些细微的改变与糖尿病的高血糖无明显差异,没有病理学组织的损伤;在第二阶段,患者出现蛋白尿,但在休息后可恢复正常,如果患者在第二阶段可以很好的控制血糖, 糖尿病肾病也终止发展;在第三阶段肾小球出现病变, 出现微量白蛋白尿,给予患者一定的药物治疗,可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在第四阶段,患者的蛋白尿症状明显,患者出现肾病综合征;在第五阶段,患者病情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竭[8]。 由于糖尿病肾病体内的代谢紊乱, 一旦病情发展到较为严重的终末期肾脏病,其治疗往往比其他的肾脏疾病治疗更加困难,所以,预防和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意义。
蛋白尿作为慢性肾病典型的症状,其形成主要与肾小球的屏障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9]。 由于糖尿病肾病在早期无明显症状,糖尿病患者往往多年出现持续性的尿微量白蛋白还未被发现,患者开始一般呈间歇性的出现蛋白尿,后发展为持续性。所以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尿常规检验,检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可诊断糖尿病患者的蛋白尿及早期糖尿病肾病。
正常人群尿液中的白蛋白含量一般小于20 ug/min或者小于30 mg/24 h,如对患者进行测定白蛋白含量在20~200 ug/min或者在30~300 mg/24 h之间时,可判定为微量白蛋白尿,如果白蛋白含量大于200 ug/min或者大于300 mg/24 h时,可判定为严重白蛋白尿[10]。
血尿素氮(Bu N)及血清肌酐(Scr)是肾功能最重要的指标,尿素氮(Bu N)及血清肌酐(Scr)水平的升高均提示肾功能有一定的损伤,肾脏出现明显的问题。 各种肾实质性病变如肾小球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间质性肾炎、肾内破坏性及占位性病变均会导致血尿素氮(Bu N)升高;当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时,血清肌酐(Scr)会有明显的升高。
该研究结果显示,94例糖尿病患者中,有41.49%的患者出现过一次性白蛋白尿,25.53%的患者出现持续性白蛋白尿, 且蛋白尿的严重程度与患者自身的年龄及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患者年龄越大,蛋白尿越严重, 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各器官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减退,加上患有糖尿病,加速了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 导致蛋白尿严重程度加深;患者的糖尿病病程越长,蛋白尿越严重,主要是由于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的状态中, 高血糖对肾脏的损害越严重,加深了蛋白尿的严重程度。 经血尿素氮(Bu N)及血清肌酐(Scr)检测,有3例患者的血尿素氮(Bu N)及血清肌酐(Scr)水平有明显升高, 提示3例患者的肾脏出现明显的问题。
综上所述,尿常规定性检查操作简单,能有效对糖尿病患者的早期糖尿病肾病进行判断,同时还能判断糖尿病患者是否有慢性微血管病变的指征,尿常规定性检验在糖尿病蛋白尿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尿常规定性检验在糖尿病蛋白尿判定中的作用,为临床诊断糖尿病蛋白尿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挑选我院收治的糖尿病(DM)患者94例,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41例,所有患者的收治时间均在2013年3月—2015年1月期间,选取的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均进行了尿常规检查、血尿素氮(Bu N)及血清肌酐(Scr)检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总结尿常规定性检验糖尿病蛋白尿的临床价值。结果 住院期间,94例糖尿病患者中有39例糖尿病患者出现一次性蛋白尿,占41.49%,24例糖尿病患者出现持续性的蛋白尿,占25.53%,对患者的血尿素氮(Bu N)及血清肌酐(Scr)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有3例糖尿病患者的血尿素氮(Bu N)及血清肌酐(Scr)值有明显升高,其他91例糖尿病患者的血尿素氮(Bu N)及血清肌酐(Scr)值均正常。糖尿病患者出现蛋白尿的次数与患者的自身年龄及糖尿病病程呈正比关系。结论 尿常规定性检查操作简单,能有效判断糖尿病肾病,也是判断糖尿病患者是否有慢性微血管病变的指征,大力推荐临床应用。
检验科常规工作流程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该院收治的73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患者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性为42例,女性为31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8.75±4.43)岁,病程1~21年,平均病程(12.97±2.15)年;另选择同期73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其中男40例,女33例,年龄37~74岁,平均年龄(59.56±4.59)岁,排除有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对比两组受检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予所有受检者进行尿常规定性检验,在检验前告知受检者禁食8 h,避免剧烈运动,利用清洁、干净的一次性采尿杯收集受检者24 h的尿液,尿液每次选取中段尿,将甲苯置入样本尿液中进行防腐,将尿液4 m L进行送检,操作者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流程在2 h内完成检验。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受检者的白细胞、白细胞脂酶、尿隐血、尿糖、尿酮体、尿蛋白等各项指标的阳性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尿常规对糖尿病诊断的意义。并对观察组的蛋白尿严重程度与病程之间关系进行比较,正常尿液中白蛋白排泄量为1.5~20 ug/min,或者<30 mg/24 h,若受检者测定得出白蛋白含量在20~200 ug/min或者在30~300 mg/24 h之间,则为微量白蛋白尿;若测定得出白蛋白含量>200 ug/min或者>300 mg/24 h,则为严重白蛋白尿[3] 。
1.4 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使用SPSS 22.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行组间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受检者尿常规检验各项指标阳性率对比
观察组的白细胞、白细胞脂酶、尿隐血、尿糖、尿酮体、尿蛋白6项尿常规指标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观察组尿蛋白严重程度与病程关系
结合患者的病例可知,随着病程延长,蛋白尿的严重比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组间比较,aP<0.05
3 讨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调整,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通常情况下,糖尿病发病早期在临床上不会表现出特异性特征,使该病容易被忽视以及漏诊,耽误患者的治疗,使患者的血糖水平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可进一步发展成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4]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因此患者体液容易出现紊乱现象,导致患者的心脏组织、血管组织、肾脏组织以及神经系统受损,不仅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而且不利于患者预后,使加强预防及提高诊断率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就对糖尿病患者在诊断中应用尿常规定性检验,得出较为满意效果。尿常规定性检验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种疾病初步筛查方式,特别是对肾脏类疾病病变有较好的提示效果。尿常规中不同指标异常可表示糖尿病不同并发症的发病可能性,该研究中涉及尿酮体、尿糖、尿蛋白等均是诊断筛查糖尿病的重要指标。尿酮体包括β-羟丁酸、丙酮和乙酰乙酸3种主要成分,如果受检者身体机能正常,尿酮体产生的量非常少,所以健康者的尿酮体检查一般为阴性,但在饥饿、腹泻、呕吐等引发糖代谢发生障碍脂分解增加时也可出现阳性,而尿酮体呈阴性主要与糖尿病、慢性疾病、妊娠有关[5,6] 。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白细胞、白细胞脂酶、尿隐血、尿糖、尿酮体、尿蛋白等各项指标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的阳性率增加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量相对不足或绝对不足使患者体内组织代谢出现紊乱,而对葡萄糖的利用率降低可由尿中排出形成尿糖。
尿蛋白的增高则与肾小管病变、肾小球病变等因素有关,持续性的蛋白尿则代表肾脏出现病变,因为正常尿液中不含蛋白质或只含有微量蛋白质,血液循环流动中的蛋白质流经肾脏时,由于肾脏的滤过功能减弱不能将蛋白质有效过滤,使蛋白质由尿液排出形成蛋白尿[7,8] 。蛋白尿作为慢性肾病的典型症状,与肾小球的屏障功能密切相关,部分糖尿病患者出现多年持续性尿微量白蛋白未被发现,患者一般为间歇性出现尿蛋白,后发展成为持续性,因此对糖尿病患者用尿常规定性检验尿液中白蛋白或微白蛋白,可以诊断出蛋白尿从而对病情的控制有益。研究结果显示,5年以下糖尿病患者的蛋白尿严重比率为15.38%,5~10年的为42.85%,10~20年的为65.21%,20年以上的为77.78%,病程越长则蛋白尿严重程度越高,这与伊新葵等人评定糖尿病蛋白尿推行尿常规定性检验的价值中的研究结果相似。考虑主要是患者的病程越长,肾小球滤过功能越弱,使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反过来对肾脏的损害越严重,两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加深蛋白尿的严重程度。
综上所述,尿常规检查是辅助诊断糖尿病的有效简单方法,可辨别出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群之间的尿常规各项指标差异,对诊断和筛查起到重要参考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诊断中尿常规定性检验蛋白尿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4年5月—2016年3月期间该院收治的73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73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两组受检者进行尿常规定性检验,并比较观察组的尿蛋白严重程度与病程关系。结果 观察组的白细胞、白细胞脂酶、尿隐血、尿糖、尿酮体、尿蛋白6项尿常规指标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病程在5年以下的患者13例,蛋白尿+~++11例(84.61%),蛋白尿+++2例(15.38%),严重比率为15.38%;病程在5~10年的患者28例,蛋白尿+~++16例(57.14%),蛋白尿+++12例(42.85%),严重比率为42.85%;病程在10~20年的患者23例,蛋白尿+~++8例(34.78%),蛋白尿+++15例(65.21%),严重比率为65.21%;病程在20年以上的患者9例,蛋白尿+~++2例(22.22%),蛋白尿+++7例(77.78%),严重比率为77.78%;随着病程延长,蛋白尿的严重比率上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诊断中尿常规定性检验蛋白尿的临床价值显著,可为临床诊断、筛查、分析糖尿病提供有力参考依据。
关键词:尿常规定性检验,蛋白尿,糖尿病,价值
参考文献
[1] 薛立忠.尿常规检测对糖尿病患者诊治的临床意义[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23):78.
[2] 王平.300例糖尿病患者尿常规结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5,36(5):934.
[3] 张煜.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4):90-91.
[4] 许飞,陈永康.探讨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因素[J].吉林医学,2014,35(12):2586.
[5] 石磊.尿沉渣与尿常规在尿液检验中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1):95-96.
[6] 张春雨.尿常规干化学检测结果准确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30-31.
[7] 东纪平.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8):44-45.
检验科常规工作流程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入住该院的45例糖尿病患者(2013年10月2015年12月)作为该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对45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5例糖尿病患者男女分别为27、18例,最小患者的年龄为35岁,最大患者的年龄为76岁,45例糖尿病患者年龄均值为(54.12±2.11)岁;糖尿病患病时间为1~12年,平均糖尿病患病时间为(8.34±1.12)年;疾病类型:有6例患者为1型糖尿病,有39例患者为2型糖尿病。45例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在本次实验前均对实验内容以及实验目的有所了解,且均已获得45例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
1.2 检测方法
45例糖尿病患者在进行尿常规定性检验前,护理人员应遵医嘱告知患者禁食8 h以上,避免剧烈运动,选择干净、清洁的一次性采尿杯收集患者24 h尿液,每次尿液均选取中段尿,并将甲苯置于采集的尿液中,达到防腐的效果,将4 m L尿液送检,操作者应认真按照操作流程和相关要求完成检测,检测仪器使用德国进口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方法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
1.3 评估指标
分析尿常规定性检验在糖尿病蛋白尿判定中的作用。
1.4 统计方法
对45例糖尿病患者的尿常规定性检验结果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α=0.05作为检验标准,计数资料的比较方法采用χ2检验,比较结果用率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方法采用t检验,比较结果使用(±s)表示,当P<0.05时,表示比较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P>0.05时,表示比较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蛋白尿情况
对45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有23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存在一过性蛋白尿,所占比例为51.11%,有15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存在持续性蛋白尿,所占比例为33.33%。
2.2 比较蛋白尿严重比率与患者患病时间的关系
患病时间<5年的蛋白尿严重比率为25.00%,患病时间介于5~10年之间的蛋白尿严重比率为43.75%,患病时间介于10~20年之间的蛋白尿严重比率为64.29%,患病时间>20年的蛋白尿严重比率为81.82%,经比较可知,随着患者患病时间的延长,其蛋白尿严重比率逐渐升高,各患病时间段之间蛋白尿严重比率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注:a与<5年,b与5~10年,c与10~20年相比较(P<0.05)。
2.3 比较蛋白尿尿严重比率与患者年龄的关系
年龄<30岁的蛋白尿严重比率为25.00%,年龄介于30~60岁之间的蛋白尿严重比率为57.89%,年龄>60岁的蛋白尿严重比率为83.33%,经比较可知,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其蛋白尿严重比率逐渐升高,各年龄段之间蛋白尿严重比率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注:a与<30岁,b与30~60岁相比较(P<0.05)。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临床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2] ,临床结合患者发病原因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该病的发病原因较复杂,主要包括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环境等因素[3] 。若患者血糖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易对患者的心、肾、眼、神经及血管等造成损伤,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4] 。
糖尿病肾病属于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5] ,目前临床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由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症状不够显著,较多患者来医院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6] 。有研究报道称[7] ,若不及时对患者实施诊断和治疗,易导致患者出现微血管病变,肾小球系膜、细胞外基质出现增生、扩张现象,严重者导致肾脏内的毛细血管腔变窄、堵塞,最终导致肾小球出现弥漫性、结节性硬化,此时,患者的病情已处于终末期,该时期的病情发展速度较快,需尽快对患者进行有效干预。有研究显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蛋白尿,因此,可以将蛋白尿作为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指标之一。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蛋白尿数值为1.5~20.0 ug/min,或者是小于30 mg/24 h,但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蛋白尿数值往往较大,若在对患者实施蛋白尿检测时,发现患者的蛋白尿数值为20~200 ug/min时,一般可认为糖尿病患者合并肾病早期。
此次研究数据表明,在治疗期间,45例糖尿病患者中,有23例糖尿病患者存在一过性蛋白尿,有15例糖尿病患者存在持续性蛋白尿;且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以及年龄的增加,其蛋白尿严重比率逐渐升高,各患病时间段之间以及各年龄段之间蛋白尿严重比率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糖尿病患者的患病时间以及年龄和蛋白尿严重比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可将蛋白尿作为诊断、评估糖尿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之一。
总结得出,尿常规定性检验在糖尿病蛋白尿判定中的作用显著,可有效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肾病,为临床医师诊断、分析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值得各大医疗机构推广采纳。
摘要:目的 分析尿常规定性检验在糖尿病蛋白尿判定中的作用,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 抽取入住该院的45例糖尿病患者(2013年10月—2015年12月)作为该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对45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尿常规定性检验在糖尿病蛋白尿判定中的作用。结果 45例糖尿病患者中,有51.11%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存在一过性蛋白尿,有33.33%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存在持续性蛋白尿;经比较可知,随着患者患病时间的延长,其蛋白尿严重比率逐渐升高,各患病时间段之间蛋白尿严重比率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其蛋白尿严重比率逐渐升高,各年龄段之间蛋白尿严重比率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常规定性检验在糖尿病蛋白尿判定中的作用显著,可为临床医师诊断、分析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关键词:尿常规,定性检验,糖尿病,蛋白尿,作用
参考文献
[1] 贾克刚,王晶,王丽萍,等.联合应用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和尿蛋白定性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初步评价[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1,34(10):893-896.
[2] 李斌.尿常规定性检验糖尿病蛋白尿的临床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18):80-82.
[3] 赖宝玲.子痫前期与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的相关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
[4] 林少荣,陈龙峰,陈曼娜,等.同型半胱氨酸和脑钠肽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J].广东医学,2015,36(15):2366-2368.
[5] 崔小璠.尿白蛋白排泄率检测及其春标准化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11.
[6] 张曾.益气散聚固肾方对2型糖尿病大鼠早期肾病作用及机理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1.
检验科常规工作流程范文第6篇
2.1 标本的接收 ①严格执行患者、化验单及标本收集器皿的核对制度,保证无差错。②认真审核检验申请单,申请单上需标明: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病区及床号、临床诊断、标本采集时间和实验室收到时间等。③签收人员应逐一检查标本的质量,避免血少或严重污染等,对不合格、但可以接受的样本,签收人员要记录标本的缺陷,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样本,签收人员应拒绝接受,同时注明拒收原因,并通知临床重新采集标本。
2.2 标本的处理 ①生化室收到临床标本后,应尽快低速离心分离血清或血浆(天冷血清尚未析出,可将标本放置水浴箱15~20 min),离心速度为3000 r/min左右,时间为5~10 min。不主张用玻璃棒或类似器材去剥离附着于试管壁和管塞上的凝块,因处理不当可导致溶血;如果必须将凝块与试管内壁分开或取下管塞时,一定要小心处理。
3 仪器与试剂
3.1 仪器 ①建立仪器档案:保存每一台仪器的购置论证书、仪器说明书、操作手册。② 建立仪器操作程序:按照操作手册的要求,建立本室仪器操作程序,并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按操作程序实施。③仪器校准:所有仪器按要求进行校准。校准时,必须选用与仪器配套的校准品,不同系统应选用不同的校准品。所有校准都应有时间、结果、变更和频度的记录和说明。④ 仪器比对:对具有两台或两台以上同类仪器, 并有相同检测项目,应定期进行仪器间比对实验, 以确保结果的一致性。一般3个月或有以下情况应进行一次比对:质控结果不一致、其中一台仪器经维修保养、更换元器件、试剂更换厂家等。⑤检测方法选择:原则上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生化室应尽可能选择各项目的推荐方法,如因测定方法和试剂的更换造成临床正常值参考范围发生变动的,应做好对临床的宣传工作。
3.2 试剂 ①试剂选择:参照《卫生部临床检验体外诊断试剂盒质量检定暂行标准》的有关规定,在充分考虑质量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选用和生化检验仪器相配套的试剂,如使用其他商品化试剂应做相应的对照实验并有可行性的报告和记录。② 试剂的使用和保存: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和保存,如果是干粉或片剂,一定要注意复溶水的质量。在试剂的使用过程中,应有相应的批号、使用情况及更换记录和说明。
[1,2]4 室内质控与室间质评
室内质控是为了监测和评价实验室工作质量,以决定常规检验报告能否发出所采取的一系列检查、控制手段,它代表每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而室间质评既由实验室以外的某个机构对各实验室常规工作的质量进行监测忽然评定,以评价各实验室工作质量,逐步提高常规检测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以切实做好本室的室内质控为基础,实验室应积极参加室间质评活动,以增加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和可比性。各类生化检验项目应有相应的室内质量控制系统。①质控品选择:选择符合要求的两个浓度质控品。②严格按照质控品说明书要求,正确使用和保存。③设定靶值:实验室应对新批号质控品的各个测定项目确定靶值,靶值必须用本室现行使用的测定方法进行确定;定值质控品的标定值只能作为确定靶值的参考。④质控方法选择:根据室内质控的要求选择多规则质控方法。⑤绘制质控图及记录质控结果:根据质控品的靶值和控制限绘制LeveyJennings控制图(单一浓度水平),或将不同浓度水平的结果绘制在同一图上的Youden图,将原始质控结果记录在质控图表上,保留打印的原始质控记录。⑥失控处理及原因分析:填写失控报告,分析误差原因,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根据分析所得的失控原因,判断结果是真失控还是假失控,以决定当批结果是否发出或重新测定。5 检验单的审核与报告
医学检验是将患者标本经过检测分析后,其检测结果体现在检验报告单上。生化分析的自动化,可减少了填写检验报告的误差,但有时也会出现异常结果,因而也增加了对测定结果进行审核的要求。对异常结果必须认真分析、复查、必要时应与临床取得联系。所有报告结果经人员审核并签字后方能发出。如遇见危及生命的“危急值”,按照危急值报告制度,立
即通知临床。
[3]6 加强与临床科室的联系与沟通
生化室不能只满足于接收标本到发报告单这一环节,检验人员应积极深入临床,学习临床知识,听取临床对检验结果可靠性评价;并解释某些检验结果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符的情况,尤其是一些误解,通过讨论和解释,会使一些错误得到及时纠正。另外,在检验过程中如发现有明显异常或通常不太可能出现的结果时,检验人员应积极询问相关临床医生,了解具体情况后再作出判断。因此,加强与临床科室的联系与沟通,可促进临床标本的正确采集与检验结果的合理解释,同时,实验室也可从临床方面获得许多反馈信息,了解临床的需要,开发新项目,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与临床科室的联系与沟通是现代化医疗模式的基本要求,在当今医疗社会中极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