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老王》教案(精选8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老王》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感情,理解老王的“苦”与“善”。过程与方法:
1、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品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教学重点:
1、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刻画;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品味文章语言的深意,领 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主旨。教学难点:
1、体会老王与作者夫妇之间的相互关爱,体察作者的爱心,理解本文的主旨;
2、让学生领悟到在与 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身边的普通人,尤其是处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个十分不起眼的普通人,这就是杨绛笔下的老王。(出示课题)老王叫什么名字,我也不知道。我们先来看看他的画像。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以“从他的_____________ 看,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来回答)
二、作者及背景资料简介
1、杨绛,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1931年于苏州东吴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即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1935年与钱钟书结婚,是年夏季与钱钟书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 语系教授,业余从事创作。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长篇小说《洗澡》等
2、本文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三、走进老王(一)、默读课文(迅速浏览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准字词的拼音。(二)、思考:⑴你觉得老王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在文中划上记号;⑵你认为作者一家是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或事例。(三)、学生合作探究。明确:
1、老王的生活很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A、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B、“文革”期间 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C、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D、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E、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生活上----穷苦卑微、凄凉艰难)-------------“苦”
2、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老王的处境艰难,有人说,生活苦不算苦,就怕心苦。老王的心境如何呢?(内心的痛苦和孤独)能结合课文具体谈谈吗 ? 明确:A、单干户,常有失群落伍的惶 恐 B、除两个“没 出息”的侄儿外没什么亲人 C、被人瞧不起,乘客不愿坐他的车 D、被人中伤年轻时不老实(精神上----内心凄苦)-------------“苦” 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必报-------------“善” 小结:各用一个字来概括老王的为人和处境,你觉得用哪两个字较合适。(“善”和“苦”)
4、关注老王,我们深刻体悟了他的“苦”和“善”。对于像老王这样的不幸者,周围的人是如何对待他的呢?作者一家又是怎样对待老王的? a照顾老王的生意,常坐老王的三轮(可与“乘客不愿坐他的车”对比)b女儿知道他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 c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d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e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师小结:这篇文章不仅仅写了老王,一个人力车夫的善良,同时透露了一个异常善良的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怀念,这是一曲善良的人们在(文革)恶的年代里相互取暖的颂歌,这是一份“以善良对待善良”的真情。
四、品味老王: 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教师示范引导: 课文中老王的话语不多,却十分有表现力。“恩”“我不吃”“我不是要钱”话语简短,没任何修饰。想象是另一个蹬三轮的人会怎么说。——老王的淳朴,心底亮堂,语言无华,劳动人民的特点。(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联系文本思考: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杨絳有什么样的感受?(愧怍)进一步追问:一个并不幸运的人,在那个自顾不暇的年代对老王生前已照顾挺多了,已表现得非常崇高,她为什么还会感到惭愧?为什么还这样想?(生:她觉得自己照顾老王太少;“我”拿钱去侮辱他;没有接受老王真诚的感激,让老王临死前的一个小小的心愿也实现不了;对生病期间的老王关照太少,连他死了也不知道„„)师小结:即使我们并不是命运的宠儿,也应该像杨绛一 样对更不幸者 心存一份善念,提供一份援助。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明确: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而自己还没有尽到最大的力量去帮助老王,所以感到“愧怍”。有感情地 再读最后一句。
五、关注老王 老王生前,杨绛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但她仍 感到自己对老王关爱不够,深感愧怍。而我们的身边也有许许多多的“老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
六、教师总结:读杨绛的《老王》,见于文中写老王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我们能体察出作者对不幸者关爱的呼吁。的确,正如一位哲人 说,送人玫瑰,历久犹有余香。愿我们的真爱能够克服现实世界中太多的自私、冷漠、残酷,那样将会是阳光灿烂、春意荡漾。附:《献给老王》 哦,老王 茕茕孑立的身影 还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演绎着你的不幸的故事 书写着你的孤独的忧伤 哦,老王 你倒下的是病体 挺起的是脊梁 身子纵然伛偻 眼神纵然迷惘 优质而廉价的冰块 却影射出你那腔 待人的热心肠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老王》教案 第2篇
杨绛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感悟爱的博大。
2、把握老王性格点,了解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3、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教学重难点:
把握老王性格特点,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字经》的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可见,善良是为人之本。与人为善,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就要以善良体察善良,去关注一个普通的善良人——老王。
二、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愧怍(kuì zuò)滞笨(zhì)取缔(dì)翳(yì)骷髅(kū lóu)攥着(zuàn)塌败(tā)伛(yǔ)
三、整体感知
提问: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初读课文,了解人物。
明确:不幸;善良
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些方面?
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四、精读探究、文章中写了老王很多事,但有详有略,其中最感动你的是哪件事? 老王送鸡蛋、香油。
2、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片断。(齐读第8段;分角色朗读9至14段;齐读第15段)然后,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因为。” 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发言:
①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动作描写。“直僵僵”表现老王最后一次登门时的身体虚弱,四肢不能灵活活动的样子。“镶嵌”突出老王像是门框上嵌入的一个器物一般瘦弱无力,身体僵直的形态,表明他病已经很严重了,完全失去了力量和活气,行动已经不方便了。
②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肖像描写。翳(yì):眼角膜上所生障蔽视线的白斑。形象而贴切地写出老王的眼病已经很严重了,可他还要登门给“我”送物品,令人感动。
③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
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肖像描写。骷髅,没有皮肉毛发的尸体。老王当时瘦得就像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运用比喻手法形象而贴切地写出了老王因病痛的折磨而变得外表干瘦、恐怖的特点。老王自己是穷人是病人,而且长期营养不良,病已经很严重,可有香油和鸡蛋自己不吃,却送给作者一家人吃,可以看出老王对作者一家人的关心爱护,想着报恩,真的令人感动。
④他“唔”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动作描写。“直”字用得好,表现老王的行动之苦,然而,行动如此艰难的老王,还要登“我”的门给“我”送物品,表现了老王的人性光芒。
⑤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语言描写。“我不吃。”“我不是要钱。”老王发自内心的语言。两句简短的语言描写,以自己仅有的一点东西送给值得信赖的朋友,表现老王对好心人的真情和敬重。说明老王对我这个好人一直是知恩图报。“赶忙止住”是出于老王真心,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极为老实、坦诚的人。
⑥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动作描写:“攥”字写出老王拿钱时紧张的心情。滞笨,呆滞笨拙。滞笨地。描绘出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可以看出当时老王的病已经很严重,叫人为他的身体、生活担忧,也为第二天老王去世埋下伏笔。
⑦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
动作描写。强调老王临终前的形象,表明他行动已经不方便了,病已经很严重了。强调老王临终前的形象,表现他生活上的苦境,表现他人性上的善良。
教师总结: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人时,要从动作、神态、语言等多个方面入手,把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事件详写,这样就能做到人物鲜明,重点突出。
3、善良而又不幸的老王就这样去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么,深受老王恩惠的我们一家心情如何呢?为何会感到愧怍?
小组讨论明确:愧怍:惭愧,心里不安。老王是这样一个临近死亡的苦人儿,直着脚,给作者动香油鸡蛋,对于一个生活艰苦的贫困者来说,这是弥足珍贵的。然而当时的“我”却豪无感觉,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没有及时向他表达谢意,没有领受他情意,为老王做得太少,心中的悲伤难以抹去,几年下来,才深悟到自己的麻木,对社会底层的劳动者采取了居高临下的态度,没有与他平等相待,为自己做的还不够感到愧怍。
4、老王死后我深感做的不够,到底做没做,做了什么? A、照顾老王生意,坐他车;
B、女儿送鱼肝油,治好老王夜盲症; C、关心老王的生活;
D、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E、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5、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怎样的人?(善良)
6、但是作者同时也是一个不幸的人(引入背景介绍)(文章作于1984年,回忆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下放到干校
劳动,但是任何歪风邪气没有对老王产生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照顾作者夫妇,因此,作者与老王的交往就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之中)更见其善良。
五、归纳主旨
明确:本文写老王与我的交往,描写了老王的勤劳、善良,表达了作者人要平等,要互相关心、爱护的人道主义精神,呼吁社会以善良体察善良,以善良回报善良。
六、拓展延伸
1、老王是社会众多平凡人物的一个代表,正是这样的一个平凡的穷苦人,却有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现在,像老王一样善良的人还很多很多。请同学们看屏幕。(弱势群体组图)
2、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呢? 说说你的看法。
3、每位同学都表示要多帮助弱势群体,请仿照下面例句说出你的心愿。例句:“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不幸的人送去温暖,照亮一片黑暗”。假如我是一朵花, 就为不幸的人送去,; 假如我是一颗星, 就为不幸的人送去,; 假如我是一片云, 就为不幸的人送去,; 假如我是一棵树,就为不幸的人送去,; 假如我是一泓清泉,就为不幸的人送去。
板书设计:
9、老王
老 我苦:靠三轮谋生;双眼有疾 常坐车,坚持给钱;:善 孤苦伶仃;居住艰苦 关心生计;送鱼肝油
善:送冰;送医院;
王 送香油鸡蛋 感到抱歉,死后愧怍:愧 们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老王》教案 第3篇
案例回放:第22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以一位“老爷子”的身份,设置情境问题引入思考。主要思路如下:“变”———交通通讯之变、文化生活之变、社会习俗之变→“因”———近代社会变化的原因→“思”———启示
最后是以诗歌(顺口溜)形式进行课堂小结
19世纪变化大,车船飞机和电话。西方文明传中国,文化生活也变化。
照相电影和印刷,传媒报纸与广播。国民政府始觉悟,改变落后旧习俗。
剪辫易服废缠足,握手鞠躬换礼服。社会习俗趋平等,文明发展向前进。
这样的教学设计流程,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但三个环节“变”、“因”及“思”相对独立,因此,根据组块教学的原理,还需要整合,按照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原则,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我建议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改进,以第7课课后的“史海拾贝”———《人们的公仆》为例导入,具体思路如下:德高望重的老爷子,在1912年正月,晚辈给他拜年的时候,没有下跪,还发现他们的辫子不见了,服装也变成中山装或者旗袍,心里很不舒服,决定进京(南京)请愿,引入———交通工具之“变”,到了京城之后,进而发现了文化生活、生活习俗及通讯等之变,引发了老爷子的思考,渐渐的知道了这些“变”的原因,老爷子感慨万分,最后情不自禁赋诗一首(见上略)。这样的设计流程应该是比较流畅,抓住课题中“变”的主题,即由老爷子看见晚辈的“变”到自己亲身经历的“变”,从而引起老爷子的思“变”再到自己观念的“变”。这个案例,作为教师的我我认识到:
一、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现有教材为依托,教师应深入解读、消化教材内容,既要了然如胸,还要精心挑选、研读、整合,找出学生学习最基本、必须掌握的知识即核心知识点。从核心知识点出发,引导学生选择有关的学习材料,整合学习内容,摈弃照本宣科、从头讲到尾的做法,将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
二、要对学生实际精心布局。核心知识点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或者学生面临的生活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过程,围绕核心知识,从生活中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重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核”,将社会生活中与之相联并适合学生需要的活生生的内容联系起来,通过重组、整合,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场景,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及时与教材内容融通,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运用情境和时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进行迁移、运用,“以用促学”,以运用为主线,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带动起来,引领学生将学习与社会生活融合起来,拓宽学习领域、开阔学生视野。实现学生学习的自我建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做到“跳出教材教教材”。
三、要对学生精心渗透人文教育。教学应该实现内容与精神的同构共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教学目标的整体和谐发展,才是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世界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学生的知识经验、情感世界、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差异,因此必须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将学生新学习的知识、经验、新体验到的情感等进行有机联系,整合,丰富已有知识、经验和情感等,让他们在成功中体验快乐、在精神提升中享受快乐,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激活学生灵性、焕发学生的活力。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充分体验充分感受、充分展现智慧,促进学生和谐、健康成长。
四、要精心设计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初中历史教学习惯于死记硬背,强化训练的大有人在,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然而,繁琐的训练让学生获得的零散的知识和技能由于缺乏综合化的学习实践活动而难以整合,造成教学效益的低下,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学应增加探究性学习活动,将知识能力的获得过程转化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活动,并在主动学习、积极实践中提升能力,在经历探究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总之,组块教学以学定教,删繁就简,教师选择、重组学习内容,设计、整合综合实践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围绕核心知识与生活情境的对接,积极挖掘生活中丰富的学习资源,将零散的教学内容整合成具有内在联系的内容板块,教学流程就是在教师预设下,注重生成、调节的过程中组织教学板块的过程,达成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着力培养学生构建联系的能力和自觉联系的意识,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综合效益。
摘要:组块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人文教育及探究性学习活动等方面整合成学习实践板块,促进学生和谐、健康成长。
关键词:组块,教学,历史,运用
参考文献
[1]杨扬主编.《历史教学实施指南》[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0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老王》教案 第4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总体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通过分析国民党覆灭的史实,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识图和运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播放视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这首诗是毛泽东在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后写的,反映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和中国大地由此发生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了全国人民统一中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心声那么,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课《战略大决战》首先,请看第一篇章“决战江北”——三大战役
【合作学习】
小组分工:、2组为辽沈战役组,3、4组为淮海战役组,5、6组为平津战役组,各组组长担任“总指挥”,根据课本P93《三大战役示意图》完成三大战役情况表要求:()“总指挥”带领组员认真阅读课本P92—P95,对照要求,认真圈画(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交流,声音洪亮(时间:3 分钟)
分组讨论后学生呈现答案
【教师过渡】
辽沈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在淮海战役进行的时候,东北解放军又挥师入关,开赴华北战场,同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北平的和平解放,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群策群力】
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提示:()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2)可保障北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都文物免遭战争破坏;(3)对傅作义部的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倒戈率部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教师概括】
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第二篇章“江山易主”——渡江战役
【教师铺垫】
949年4月国民党同共产党进行停战谈判,但当时国民党想通过谈判与共产党“划江而治,东山再起”,共产党识破他的阴谋北平谈判破裂后第二天,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发起了渡江战役
【播放视频】《渡江战役》
【教师总结】
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南京解放以后,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合作探究】
国共力量相差悬殊,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内就由弱转强,打败国民党呢?
要求:()组长带领组员,集体参与;(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交流,声音洪亮(时间: 2 分钟)
四、课堂小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老王》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如何刻画人物的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课文重点:
理解课文如何细致刻画人物形象;学会善待他人。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
2、画出你对课文感悟最深的地方,并写上评语。
3、利用网络,查找有关极“左”思潮在中国泛滥的资料,了解课文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文章以“我”和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展开的,主要反映了人物“善良”的性格特征。
教学设计:
1、导入:请同学们注意看文中的这副脸部特写,你从这张脸上读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饱经沧桑、吃尽人间疾苦、凄凉、痛苦等。
(过渡)同学们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联想是丰富的,那么作者写的是这些内容吗?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课文。
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学生识读。
伛 攥 惶 恐 滞 笨 塌 败 荒 僻 骷 髅
(2)学生交流查找到的资料,交流对极“左”思潮的了解。
3、整体感知课文。
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课文,谈谈文章中哪些方面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这里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充分感受语言,感悟课文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线索、事件、文章的剪裁、语言风格、人物个性这些方面去感悟。
接着,在充分阅读思考之后,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
最后,让学生代表发言。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用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以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a、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b、文中写了“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件事?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
c、哪件事详写,哪件事略写?为什么?
d、文中人物哪个方面最使你感动?
教师小结:文章以“我”和老王之间的交往为线索,记叙了“我”与老王之间的四件事,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我”和老王都是普通的人,但是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尤其老王,在卑微的身份下,却隐藏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文中详写了老王给“我”送鸡蛋和油这件事。从这件事中,更见老王的善良,和他身上的知恩图报的高尚品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体会课文如何细致的刻画人物形象,从老王至善的本性中,去学会善待他人。
教学设计: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了文章,知道了文章记叙的是两个善良的人之间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也知道课文详写的是第四件事:老王在临死前送鸡蛋和油给“我”。这节课我们主要就是学习这一部分。
(过渡)我们首先分析老王的生活境况。
2、精读课文
一、学生精读课文。
思考:老王的生活境况怎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老王是生活中的不幸者。生活窘迫,孤苦伶仃,居住条件很差,眼睛又不好。当时的社会对他不够关心。
(过渡)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幸者,需要别人关心的人,却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候,心里想的却是去帮助别人。我们下面就去学习第四件事,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二、研读第四件事。
学生齐读:从“有一天,我在家听到大门”直到“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的性格、描写的方法、细节的描写等方面去思考。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阅读、思考和讨论。
教师小结:老王在死前,还给我送鸡蛋和油,可见他的善良。文章从动作、语言、神态等几个方面去描写老王,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刻画老王。通过我的眼睛和心理活动,从侧面烘托出老王行动的艰难。
三、质疑探讨。
1、学生研读这一部分有疑问的可以提出,共同探讨。
学生发问举例:
a、老王这么对待我的原因是什么?
b、怎么理解文中80页的这段话?(“他赶忙止住我说”直到“站着等我”)
c、怎么理解“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这句话?
d、怎么理解“强笑”这一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人物的善良,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可以了。
2、教师小结: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他们。我们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以善良对待善良。
3、拓展延伸
问题:那么,我们周围是否有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去帮助他们?
可以引导学生从关注班级入手,进而关注社会。
4、总结全文
(一)、让学生再谈谈学习课文后的收获。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老王》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春望》《泊秦淮》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三、学习第二首诗《泊秦淮》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著有《樊川诗集》。此诗是作者有感于秦淮河地区浮糜豪奢的世象而作。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3、思考:
⑴最后二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为什么? ⑵“犹唱”一词有何含义?
⑶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歌女献唱,是需要有人听赏的,那些不顾国家安危,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演唱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
《泊秦淮》中多年积蓄心头的兴亡感慨喷涌而出,而艺术表现上却委婉含蓄,借景以抒情,让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誉之为绝唱。
4、当堂背诵诗歌。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教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教学过程:
一、复习背诵:
1、背默上两首诗。
2、说出诗的主题。
二、学习第三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注意字音、字形。
2、释题 讲述: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3、理解诗意
指名朗读,讲述,然后把意思贯串: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卧着,但是壮怀犹在,还希望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呢。夜深了,大风雨的声音,激起无限的思绪,为了拯救国家,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奔向北方去啊。全诗写出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豪情。
4、朗读。
5、明确诗歌主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
三、学习第四首诗《过零丁洋》
1、解题。
文天祥,字宋瑞,庐陵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2、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4、结合学生质疑疏通诗意。
5、品析鉴赏。
这首诗重在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诗人怎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破碎”,“雨”和“风”等两相呼应。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老王》教案 第7篇
文本细读
我的每篇小说都是我的追求光明的呼号。光明,这就是我许多年来在暗夜里所呼叫的目标,它带着一幅美丽的图画在前面引诱我。同时惨痛的受苦的图画,像一根鞭子在后面鞭打我。在任何时候我都只有向前走的一条路。
这段话摘自巴金在1935年10月所写的《写作生活回顾》。与其说写小说如此,巴金的散文同样也是追求光明的呼号,从《日》、《月》两篇短文中就可窥见一班。《日》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追求。
飞蛾扑火是如此的从容不迫,明知道自己要死,要浸在油中,可它还是毫不犹豫、宁死不屈。一个“终于”令人感觉它不是在自取灭亡的无为牺牲,更是一种凤凰涅槃般地超脱。夸父逐日也是如此地坚贞执着,道渴时那种刻骨铭心的煎熬、临死前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都被心底的不灭追求所忽略、抚慰,以致献身了还不忘化作邓林……两个经典的成语虽然有着诸多不同:飞蛾实现了愿望而夸父没有实现理想,飞蛾在为自己孜孜追求而夸父是为大众做不懈努力,飞蛾很小、小到微不足道而夸父很大、大到要仰视敬畏。但两者又有着共同的心声:“我”要追求,追求理想,追求希望,追求光明的呼号。
物、神尚且如此,人何以堪?从古至今,这样舍生取义的事也时常会在历史的天空里发出耀眼的光芒。那些仁人志士信奉“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地死”的诺言、恪守着“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的至理。在人生的旅途上,他们真正做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天悯人,做到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傲贞不屈,更做到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裴多菲式的从容洒脱。于是巴金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心声,甘愿做人间的飞蛾,不管过程是热,还是冷,不管有知觉,还是没知觉,即使化作一阵烟,一撮灰都在所不惜。
《月》是一场哀怨凄绝的追求。
在巴金的笔下,素有美名的月亮似乎成了冰面人,皓月、圆月、明月的称呼都不及一个凉月给人的意外和惊心。冷光扑面、寒光侵身的背后不仅使作者“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更让人想起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凄清,和“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产生了共鸣,文中的月光是死的,是冷的。可就在这样的背景中,姮娥出现了,那么作者引用这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故事有什么用意呢?
姮娥奔月这一内容出自《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汉人高诱注曰:“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窃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但这些文章并没有把姮娥奔月的真正原因说清楚,然而在《楚辞•天问》中“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洛嫔?”一说,却道出了姮娥奔月的根本原因。在“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时代,高高在上的姮娥为了爱情陪同倒霉的羿一同到凡间来吃苦受罪,但是在羿与河伯的妻子洛嫔(宓妃)开始有了恋情以后,姮娥便忍无可忍了。诚然,姮娥是很爱羿的,想当年“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是何等的英雄气概,让嫦娥倾心。但恰如霍尔巴赫所说“人在他所爱的对象中,只爱他自己;人对于和自己同类的其他存在物的依恋只是基于对自己的爱”,于是在羿背叛了当年和姮娥的纯真感情(至少姮娥是这样认为的)后,姮娥便有了偷药奔月的举动,她要成仙,她要摆脱,她更要追寻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不管前景如何,不管月宫冷寒,也要找寻到真正爱着自己的“某某人”,可以说巴金的《月》赋予姮娥奔月恰如其分的诠释。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篇文章,两种基调,却有着同个元素,同片情怀— 1 —不论是飞蛾扑火、夸父逐日,还是姮娥奔月,他们都在追求,追求的道路不尽相同,追求的结果有好有坏,但只要心中有了一份追求,一个理想,那就什么都不在话下了。其实,联系文章的创作年代我们更可以看出巴金笔下那份追求的深刻意蕴了,因为他一直都认为:我有的是激情,有的是爱憎。对每个题目,我都有话要说,写起来并不费力。我不是在出题目做文章,我想,我是掏出心跟读者见面。也许这就是追日和奔月背后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吧。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感知,要求学生能提出问题,培养质疑能力。
2、通过对作者的了解和内容的探究,把握文章的主题。
3、提高学生朗读散文的水平。一:导入新课
1、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2、作者介绍
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巴金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和“鲁迅、老舍、茅盾、郭沫洛、曹禺”并称为“现代文化史上的6位文学大师。
这是一个“我愿意让自己化为灰烬的作家”。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看到“日”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和热的热爱和追求呢?
2.听读课文《日》。
——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究《月》
1、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所有行走他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思念就会潮水般一泻千里。那巴金对月亮的思考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思念上呢?
2、再读课文,回答:
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 2 的光”等等。
这种意境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既然,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星球,那为什么还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呢?巴金在文中给出了什么答案?
想使已死的星球再生/思念着什么
3、引用资料,阅读质疑《月》
说到嫦娥奔月,我们从小听说的故事是否如作者所言:是要改变这冰冷的星球,使它再生呢?
4、学生讲述嫦娥奔月的传说
要求:语言流畅简洁
5、老师点拨
……看来,将嫦娥奔月的理由想象为嫦娥妄想改变这冰冷的星球,只是巴金的一家之言,那这样想,可不可以呢?在某个对象身上赋予一种特定的内涵,以抒发自己的个人理想。这种手法就是象征。回忆上学期周敦颐〈爱莲说〉中莲的象征意义。明确白色、鸽子、大地等物的象征义。
6、运用象征手法,说说以下词语可以寄予的象征意义。
白色 鸽子 玫瑰 大地 风帆
因此,文学有其现实性,是为了服从作家表情达意的需要,同时也是和时代合拍的。
7、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
1、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的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老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做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8、结合时代背景,我们如何理解“日”、“夸父”、“飞蛾”、“月”、“嫦娥”的象征意义
《日》中的飞蛾和夸父,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飞蛾之所以会扑火,是因为它的向光性。但作者却不仅把它们当成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虚无飘渺的人物,而是重新赋予了他们新的内涵,这才有了为了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生命的壮举。所以,在文中,夸父等象征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
9、现在我们知道了飞蛾和夸夫为什么值得作者的赞美和怀念?
飞蛾“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自己扑向灯火”,虽然“终于死在灯下”,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总算“得到光,也得到热”。飞蛾的叫我赞叹,就在于它有一种敢于追求、勇与牺牲、一往无前的精神。飞蛾不是比贪生怕死、苟且营生之徒高尚伟大千百倍吗?怯弱的人还不如勇敢的虫。由飞蛾作者想到古代逐日的神话,夸父“追赶日影,渴死在烊谷”,与飞蛾的葬身灯下,情同,理近,一样值得赞美、尊敬、怀念。岂只飞蛾、夸父,凡是追求光和热的行为,凡是英勇搏斗、舍弃自己生命的行为和精神,都是应当大力的赞美。
投影: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生的目标是什么?是丰富满溢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牺牲……自我牺牲是人的天性,就像植物不得不开花。
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
10、结合巴金的话,你觉得作者有着怎样的人生追求?
作者借“日“来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光和热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作者说“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作者不仅赞美他们的精神,而且身体力行,“我甘原 3 做人间的飞蛾。--------哪怕化作一阵烟,一撮灰。也心甘情愿,在所不惜。在这里,作者由客观的赞美飞蛾转到渴望自己变成一只诶蛾的主观抒怀。
中国的抗战是非常艰辛的,整个民族遭受劫难,陈入没顶的黑暗之中,在这篇短文中,巴金既表达了个人的心声,也表达了民族情感,他个人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也全都融入在精美的语句中。分男女朗读两文。
11、小结:《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他的这两则作品,既让我们觉得有现实意义,又有永恒的艺术价值。《日》和《月》是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它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生、如何死。
四、拓展延伸
1、作者巴金
关于写作。“我写小说从没有思考过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技巧等等问题。我想来想去,想的只是一个问题:怎样让人生活得更美好,怎样做一个更好的人,怎样对读者有帮助,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
关于人生。“让我做一块木柴吧。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
关于名人。“我最不高兴的是被人当作‘名人’,仿佛很了不起,其实空无所有。好像很多人尊敬,其实谁也不了解你。……”
关于冰心。“冰心大姐的存在,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她是一盏明灯,照亮着我前面的道路。她比我更乐观。灯亮着,我放心地大步向前;灯亮着,我不会感到孤独。”
关于讲真话。“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
文坛巨匠,文学大师,伟大的人民作 家巴金 先生于2005年10月17日19时6分在上海逝世。
巴金穿越了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了历史巨变,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了多少人灵魂的灯塔,叩响了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与文字和生命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一个人,就是一本大书,同学们,关于巴金,你或许还想了解更多,那你就去更深入地了解他吧!
2、赏析艾青《太阳》
板书设计
日 月
特 征 特 征
光和热 冷和死 飞蛾 夸父————追求————姮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老王》教案 第8篇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Unit 3 I’m more outgoingthan my sister. 中的Section B 1a—1e. 本节课是 一节听说课, 从整体上看, 是在sectionA部分的基础上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拓展和延伸, 1a-1e是一组完整的听力训练, 围绕“my best friend”这一话题展开, 1a-1b在听前让学生谈论好朋友应具备的特质, 1c-1d让学生听一段关于好朋友的访谈, 听后1e要求学生利用所听信息重新组织语言编新对话。
二、学情分析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一系列的听、说训练,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新单词:talented, truly, care about. 并能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结构——比较级, 展开对好友标准的讨论及朋友之间的对比。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听力部分多层次, 对角度的挖掘, 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捕捉重点信息, 通过设置“interview”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对本课内容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 情感与态度
树立正确的对待友谊的态度, 培养朋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听力和对话的训练, 让学生熟练掌握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 将听力中使用的对比方法移为己用。
教学难点:通过熟练掌握本课语言结构, 使学生能够对朋友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and warming up
Make the students get interested in this classand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tudentsand the teacher.
Sing a song about friendship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friends.
Talk with the teacher.
Step 2 Vocabulary
M a k e t h e s t u d e n t s g r a s p t h e n e w w o r d sthrough creating the situations.
Use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show the new items.
Answer the questions “ Is she a good friend?”to know the new items.
Step 3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Make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ideas aboutfriends.
Show new items, ask the students to exchangethe idea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present.
Step 4 Listening practice
Make the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the targetlanguages, complete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to the recreated chart.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Step 5 Presentation of conversations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to expressthe ideas about Molly’s and Mary’s best friend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Molly、Maryand their best friends.
Talk in pairs.
Step 6 Interview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in real situ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interview their classmates
Interview the classmates and write down theinformation, then give a report.
Step 7 Homework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in the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