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不同栽培条件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莲生三十二
2025-09-15
1

不同栽培条件范文(精选12篇)

不同栽培条件 第1篇

1 不同生态条件下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以北方水稻为分析对象,北方不如南方气候适宜,北方大多相对寒冷、干旱、气候干燥,尤其土壤的盐碱化现象严重,这些因素都会对水稻的种植产生影响。

1.1 不同生态条件下对水稻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影响水稻干物质生产的因素在于温光条件、土壤特性、海拔高度。田间观察可分为出苗期、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齐穗期几个阶段。温度与光照与分蘖期、抽穗转成熟期的干物质生产积累量相关,温度与日均光照会直接影响到水稻抽穗后干物质的输出、转化率占比。可以说水稻形成的产量是干物质在作物内积累、分配的最终结果。因此光照充足且昼夜温度相差较大的环境,更加利于水稻作物干物质的积累与形成。土壤中蕴含的氮磷钾有机因素含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与积累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种植水稻的海拔高度也制约着生育周期时段。海拔越高,水稻本身吸收土壤有机质的利用率越慢,相对水稻生长期也变得周期较长。

1.2 不同生态条件下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温度与光照是直接影响水稻产量的直接因素。光照影响到水稻稻穗的结实率、穗粒充实率等等。温度的差异会因季节与水稻不同生育阶段而产生不同影响。在播种期及水稻幼穗期,温度差异可以促使水稻产量的提升,而在幼穗分化期到水稻抽穗期间,温度差异变化反而会使得水稻产量下降。而在水稻抽穗期至成熟期间,温度差异大会促使早稻最终产量下降,但却可以适度提升晚稻的产量。

土壤的特性也会影响到水稻作物产量,土壤所具有的有机物质含量对水稻的最终产量起到关键作用。个别地区土壤的特质与升温都可以促使水稻早发现象,加快水稻分蘖期的分化,促使水稻最终成穗率增加。

有数据表明海拔每提升100m,相对温度也会下降0.6℃,因此海拔高度也对水稻的产量有着制约性影响。个别水稻品种会因为种植地的海拔高度而变得生长期周期延长,使得水稻的产量的穗种量与有效穗的比例降低。

2 不同栽培方式下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栽培方式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适当的栽培方式可以起到一定调控水稻作物干物质积累、分配的作用。比如在水稻不同秧龄时期的移栽形式,可以适时改变水稻温度与光照条件,使得水稻作物的内部光合作用的分配、积累情况发生改变。可以说,由于移栽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造成水稻所受到光合作用的特性发生了一定差异,也间接导致了水稻作物的干物质分配、各生长阶段的水稻作物干物质积累发生了差异化。如下图所示,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生长期阶段的影响。由此可见,适当的栽培形式可以促使水稻作物在某个生产阶段保持高效的干物质生产积累、分配量,促使水稻作物达成增产潜能的发挥。

合理的栽培技术可以起到调节水稻作物对氮素的吸收。比如干湿交替灌溉技术、厢沟灌溉技术等等,促进水稻对土壤中氮素的有机质吸收,从而促进水稻最终有效穗的产量提升,促进水稻籽粒充实高产情况出现。

3 结语

一般情况下,高产水稻是由水稻作物面积,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等因素构成,特征在于库容量大、产量高。但具体影响高产的因素诸多,生态条件、栽培方式差异占有绝大部分的直接性影响,因此,结合地区地势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合理分析,并科学合理采用栽培方式,才能促进水稻作物的干物质生产的积累与分配,进一步促进水稻作物的高产高效。

参考文献

[1]胡雅杰,张洪程,龚金龙,龙厚元,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李德剑,沙安勤,周有炎,罗学超,刘国林,赵德亮.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物质生产特征影响[J].中国稻米,2013(5):15-19.

[2]邓飞,王丽,刘利,刘代银,任万军,杨文钰.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方式对水稻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3(10):1930-1942.

[3]李旭毅,孙永健,程洪彪,郑宏祯,刘树金,胡蓉,马均.2种生态条件下氮素调控对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4(4):773-781.

挪威留学学历不同入学条件要求不同 第2篇

挪威对于国际学生的入学条件,有细致的标准,根据院校的不同,留学生的入学条件以及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申请挪威留学的学生需要注意,确定自己的条件是否符合,以免影响自己的.留学旅程。 挪威的高等院校比较多,不用的院校,对于申请者的入学条件做了不同的要求。因此,申请挪威留学的学生,至少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

1、打好语言基础

挪威的教育模式与英国相同,多数专业采用的都是英语授课,而且数量在不断的增加,这样便于与其他院校进行项目交流。因此,对于申请者的英语语言成绩也是有要求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挪威高等院校授课,采用的仍然是挪威语,特别是本科专业。因此,申请挪威留学,如果选择的是挪威语授课的课程,应该具备相应的挪威语基础,并且要满足要求。

2、学历不同,入学条件要求不同。

由于挪威大学对于招生条件设置的比较细致,不同学历的学生,在申请时,需要了解相应的入学要求:申请到挪威读本科,需要提供从高中到大学的学历证明。一般是需要具备大学一年级以上的教育背景。挪威硕士研究生课程,有奖学金的,也有自费的。挪威部分研究生课程,采用的是英语授课,因此,需要申请者的托福成绩要在550分以上。申请挪威博士留学,竞争比较大,而且入学条件与当地学生一样。

不同栽培条件 第3篇

关键词: 设施; 露地; 甜瓜; 农药; 消解

上世纪90年代初吴明珠先生在三亚引种新疆哈密瓜试验成功,促进了海南设施甜瓜种植业的发展,至2010—2011年度海南设施甜瓜种植面积在5 333 hm2左右。设施甜瓜已成为海南省冬季瓜菜中种植面积较为广泛、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作物。但由于设施环境明显不同于露地条件,且复种指数高、环境相对稳定,高温高湿的设施大棚有利于病虫害发生和发展,主要病害有白粉病、霜霉病、甜瓜细菌性果斑病、根结线虫病、枯萎病和病毒病等,害虫有烟粉虱、蚜虫、蓟马、瓜绢螟、瓜实蝇等[1]。为保证设施甜瓜的产量及商品特性,生产上化学农药使用普遍增多。因此化学农药滥用的问题较为突出,海南设施甜瓜安全生产备受关注。

农药残留是引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性问题之一,目前有关设施与露地不同环境下作物农药残留的研究报道较多:谢显传等[2]研究了露地条件与大棚条件下阿维菌素在蔬菜作物上消解动态差异,表明阿维菌素在大棚条件下使用时在西兰花和甘蓝上的起始浓度均明显大于露地条件的相应值,阿维菌素在大棚条件下比在露天条件下更难降解;汪志威等[3]研究了百菌清和毒死蜱在大棚番茄中的分布与降解特征,认为百菌清和毒死蜱在大棚条件下降解速度较慢;李建国等[4]研究了防虫网大棚与露地豇豆中4种农药的残留降解动态,高效氯氰菊酯、苯醚甲环唑、乐果及乙酰甲胺磷4种农药的降解速率总体比露地慢。但有关设施与露地条件下农药残留降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蔬菜上,而在设施甜瓜上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针对设施甜瓜生产中施用的3种农药进行消解动态分析,了解露地与设施条件下3种农药在甜瓜上的消解动态差异,旨在为设施甜瓜质量安全生产中对几种常用农药的安全使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同时为设施甜瓜有关植保措施的改变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作物及供试药剂 试验甜瓜品种为南海蜜。供试药剂:10% 苯醚甲环唑水粒分散剂[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生产]、600 g·L-1吡虫啉悬浮剂(陕西标正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生产)、1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上海升联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1.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位于三亚市吉阳镇热带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内,甜瓜分为大棚种植与露地种植。大棚顶中间薄膜覆盖,两侧为40目防虫网。试验地前茬为水稻,在试验施药后不再使用本试验所用农药。田间试验时间为2011年12月27日至 2012年1月17日。试验地平均气温为23 ℃。

1.1.3 试验仪器及试剂 仪器:气相色谱仪,Thermo Trace GC ultra型带氮磷检测器(NPD),美国热电公司生产;高效液相色谱仪带紫外检测器(UVD),美国Waters公司生产;T18高速分散均质机,德国IKA集团生产;喷雾器,FST-18D背负式电动喷雾器,中国富士特有限公司生产。试剂:甲醇、正己烷为色谱纯,乙腈、丙酮、氯化钠、无水硫酸钠、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等均为分析纯。

1.2 试验方法

施药及田间采样方法参照《农药登记残留田间试验标准操作规程》中《西瓜田间喷雾施药标准操作规程》和《西瓜田间样本采集与实验室样品制备标准操作规程》。采用1次施药、多次取样的方法进行试验,大棚和露地小区面积均为60 m2,3次重复。在甜瓜鸡蛋大时施药,综合考虑推荐施药浓度、农药半衰期等因素,本试验施药浓度分别为苯醚甲环唑133 mg·L-1、吡虫啉800 mg·L-1、三唑酮300 mg·L-1,将3种农药混配后,采用植株喷雾法均匀喷洒,保证甜瓜幼果均匀着药。施药后2 h(0 d)、10 h、1 d、2 d、3 d、5 d、7 d、14 d、21 d于大棚和露地栽培模式下分别采集甜瓜样品,同时采集对照小区样品(对照小区喷清水),每次取5个甜瓜。抽取的样品在2 h内冷藏运回实验室,用刀将甜瓜果皮切下,而后分别将果皮与果肉用组织捣碎机粉碎混匀,四分法缩分成500 g,作为待测样品,放入-20 ℃ 冰箱中保存,将保存样品送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检测。

1.3 试验数据处理

将分析测试所得的数据利用SAS9.0软件进行处理,得到农药残留一级动力学方程。

2 结果与分析

2.1 露地条件下3种农药在甜瓜果皮和果肉上的残留消解动态

1。随着时间的延长,残留量逐渐减少,通过SAS9.0软件分析,其模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表2)。

2.2 大棚条件下3种农药在甜瓜果皮和果肉上的残留消解动态比较

从表3 可以看出:苯醚甲环唑、吡虫啉、三唑酮3种农药在甜瓜果皮上的初始残留量分别为0.768、1.720、1.510 mg·kg-1;在果肉上的初始残留量分别为0.138、0.209、0.212 mg·kg-1。随着时间的延长,残留量逐渐减少,通过SAS9.0软件分析,其模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表4)。

3 讨 论

3.1 3种农药在甜瓜果皮与果肉上的消解动态差异

3.2 3种农药在设施与露地条件下的消解动态差异

消解动态试验表明,大棚条件下南海蜜果皮中苯醚甲环唑、三唑酮残留比露地条件下降解速度慢,但大棚与露地条件下南海蜜果皮中吡虫啉降解速度相差不大。而大棚条件下南海蜜果肉中吡虫啉、三唑酮残留比露地条件下降解速度慢,大棚条件下南海蜜果肉中苯醚甲环唑残留比露地条件下降解速度略快。

3种农药在相同栽培条件下的消解动态各不相同,同一种农药在大棚和露地条件下的消解速度也存在差异。这除了与农药本身的化学特性密切相关,还表明环境条件对农药的降解存在较大影响,设施大棚内温度变化较小,受降雨的影响较少,设施微环境相对稳定,同时光照条件的改变,造成了设施大棚内农残初始浓度大于露地,农残的降解速度缓慢。由于果皮农药残留量大及降解速度慢,造成了农药残留从果皮向果肉渗透,这可能是造成大棚内南海蜜果肉农药残留降解慢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看来,由于栽培模式不同,为作物提供的生长环境不同,会造成大棚和露地作物农药残留及降解存在较大差异[5],因此,用露地条件下所得的农药残留限量来控制大棚作物质量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农药的降解同生态环境中的各个要素密切相关,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对农药的降解产生很大的影响[6]。近年来,“设施瓜菜”逐渐兴起,设施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原有的一些措施和标准是在露地条件下形成的,鉴于设施微环境的改变,以及农药降解的特性,设施大棚内的有关植保措施及安全质量标准应有别于露地。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设施大棚应制定更加严格的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确保农产品的安全。

4 结 论

在设施与露地2种不同栽培条件下,对三亚甜瓜生产上常用的苯醚甲环唑、三唑酮和吡虫啉进行了测定与分析。初步结果表明:设施大棚内甜瓜的初始农药残留均高于露地;从降解速度看,在大棚条件下甜瓜果皮苯醚甲环唑、三唑酮比露地条件下降解慢,而吡虫啉降解速度相差不大;在甜瓜果肉上吡虫啉、三唑酮比露地条件下降解速度慢,苯醚甲环唑比露地条件下降解速度略快。

参考文献

[1] 孔祥义,刘勇,罗丰,等. 海南大棚与露地甜瓜主要病虫害发生差异初步性研究[J]. 中国瓜菜,2012,25(2): 30-33.

[2] 谢显传,张少华,王冬生,等. 露地和大棚条件下阿维菌素在蔬菜作物上的残留消解动态比较[J].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0): 3399-3404.

[3] 汪志威,李非里,何岸飞,等. 百菌清和毒死蜱在大棚番茄中的分布与降解特征[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30(6): 1076-1081.

[4] 李建国,韩丙军,谢德芳,等. 不同栽培方式下豇豆中4 种农药的残留消解[J]. 热带作物学报,2012, 33(2): 386-389.

[5] 王军,万宇,熊传武,等. 顺式氰戊菊酯在大棚、露地条件下甘蓝和土壤中残留动态的对比研究[J]. 安徽化工,2009,35(2): 60-62.

不同栽培条件 第4篇

1 棉花丰欠年景气象评价指标

1.1 丰年气象评价指标

当全年≥10℃积温大于3600℃, 7月份平均气温高于25℃, 无霜期大于170天, 终霜期在4月15日之前, 初霜期在10月10日之后。以及全生育期≥20℃的积温高于2200℃。其中27年中丰年有13年, 概率为48%。

1.2 欠年评价指标

当全年≥10℃积温小于3300℃, 7月份平均气低于24℃, 无霜期小于160天, 终霜期在4月20日之后, 初霜期在10月1日之前, 以及全生育期≥20℃的积温小于1300℃;其中27年中欠年有8年, 概率为30%。介于二者之间为棉花的平年指标。

2 不同气象条件下的栽培技术措施

2.1 丰年气象条件与棉花栽培技术措施

2.1.1 适期早播。

丰年开春早, 终霜期偏早的概率为76.9%, 四月份温度上升的概率是69.2%, 其中上、中、下旬气温都以上升为主, 概率分别是69.2%, 61.5%和69.2%, 四月份降水偏少的概率是53.8%, 上、中、下旬降水均偏少, 概率分别为61.5%, 61.5%, 和53.8%;气温较历年偏高且回升快, 降水偏少, 应适时抢播早播, 争取4月5日前后播种, 4月15日以前播完, 若无降水天气, 可立即滴水, 4月10~18日滴完, 4月25日左右出全苗。

2.1.2 苗期管理 (4月中下旬~5月中旬) 。

苗期月温度上升概率逐渐增大, 五月份温度上升的概率是84.6%, 其中上、中旬气温都以上升概率为主, 分别是53.8%, 61.5%;丰年四月份降水偏少, 概率是53.8%, 中、下旬降水均偏少, 五月份降水偏多, 概率为61.5%, 其中上旬偏多, 概率为53.8%, 中旬偏少, 概率为61.5%;此期温度偏高, 降水四月偏少, 五月上旬略偏多, 日照充足, 利于棉苗生长发育, 田间管理应突出“四早”, 实现早出苗、保全苗、留匀苗, 促苗早发, 确保基本苗数。

2.1.3 蕾期管理 (5月下旬~6月中旬) 。

五月下旬和六月温度上升的概率为69.2%, 六月上、中旬温度升高的概率为53.8%和46.2%;五月下旬至六月中旬降水仍以偏少概率为主, 分别为61.5%, 92.3%和61.5%。滴头水后, 温度上升, 降水较少, 日照充足利于棉苗生长, 生产上应以“控”为主, 化控结合水控, 防止徙长, 塑造合理株型。

2.1.4 花铃期管理 (6月下旬~8月中旬) 。

此期气温升高概率为主, 其中6月下旬概率是54%, 7月和8月的概率分别是86.4%和53.8%, 7月下旬和8月上旬气温上升概率高于其它各旬, 气温上升概率分别达69.2和61.5%;月降水偏少概率高于偏多概率, 6月下旬、7月和8月降水偏少的概率分别是69.2%、61.5%和59%, 旬降水尤以7月下旬和8月上旬偏少的概率较高, 分别达84.6%和69.2%, 此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常出现高温天气, 降水偏少, 棉花易受旱, 蕾铃脱落严重。

2.1.5 吐絮期 (8月下旬以后) 。

丰年8月下旬气温升高的概率是61.5%, 9月气温也以上升概率为主, 达61.5%;降水偏少年份较多, 9月的概率为66.7%;初霜偏晚的概率76.9%, 无霜期延长的概率为92.3%。此期初霜偏晚, 无霜期较长, 后期积温高, 雨水少, 热量和光照充足, 棉花均能正常吐絮, 完全成熟, 田管为常规措施, 不需要催熟。

2.2 欠年气象条件与棉花栽培技术措施

2.2.1 适时播种。

欠年一般终霜偏晚, 概率为75%, 四月份气温偏低, 概率是62.5%, 其中上旬气温下降的概率为75%, 中旬气温上升, 概率是62.5%, 下旬气温变化的概率相同;四月份降水偏少为主, 概率是62.5%, 上、中、下旬降水均偏少, 概率分别为62.5%, 75%, 和75%。四月上旬气温偏低, 中下旬气温才趋于稳定, 早春天气过程频发, 常出现阴雨、低温冷害等特殊年份。

2.2.2 苗期管理 (4月下旬~5月下旬) 。

此期气温下降的概率较大, 5月概率为75%, 其中上、中旬温度下降的概率是62.5%, 下旬温度变化概率相同;除4月下旬降水偏少概率略高外, 5月降水偏多, 其概率为87.5%, 其中, 上旬、中旬偏多概率为62.5%和87.5%, 下旬降水变化概率相同。此期温度下降, 降水四月偏少, 五月上旬偏多, 日照不足, 不利于棉苗生长发育, 田间管理应促苗早发, 增强抗逆能力。

2.2.3 蕾期管理 (6月上旬~6月下旬) 。

6月气温较历年偏低概率为62.5%, 上、中旬温度变化概率相同, 下旬温度下降概率达62.5%;6月降水变化概率相同, 特别是上旬降水偏多年份较多, 概率为62.5%, 直到下旬降水才趋于偏少。欠年现蕾初期降水偏多, 温度偏低, 引起现蕾推迟。生产上应以“促”为主, 适量或减量化控, 增加灌次, 减少水量, 促苗生长, 加快生育进程。

2.2.4 花铃期管理 (7月上旬~8月下旬) 。

此期月气温均偏低, 7月和8月温度降低的概率是87.5%, 其中, 7月以上、中旬温度下降概率较大, 分别为62.5%和75%, 8月下旬温度下降概率高于其它各旬, 其值为62.5%;7月至8月降水偏少概率大, 分别为75%和70.8%。常出现夏季低温, 使棉花发育推迟, 导致减产。遇到这种特殊年份, 棉花生产上应采用早打顶, 若7月中旬已封大行, 则有贪青晚熟可能, 防止上可适当少浇水、少施肥、早停水, 多中耕, 注意控制棉高、封垄程度, 采取一切措施改善田间通透条件, 争取早熟。

2.2.5 吐絮期 (9月上旬以后) 。

9月气温也以下降概率为主, 达62.5%;其中上旬温度下降概率高于中下旬, 降水亦偏少;初霜偏早的概率75%, 无霜期减少的概率为100%。欠年初霜提前, 无霜期较短, 后期降温快, 常遇秋季低温冷害, 棉花一般不能正常吐絮, 霜后花较多。此期各项田管措施必须在9月10日前结束。对于贪青晚熟的棉田, 及时人工推行并垄, 增加棉田通风透光性。由于低温降霜的影响, 后期常有一些棉铃不能正常成熟吐絮, 特别是旺长棉田。因此催熟处理, 促进早吐絮是此期田管的重点, 其它田管同丰年措施。

兰花栽培管理对气象条件的要求 第5篇

兰花栽培管理对气象条件的要求

1.引言 兰花是珍贵的观赏植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七百多个属、二万多个种,而且每年还在不断地发现和培养出新的品种.兰花高雅艳丽,端庄素雅、质朴高洁、坚韧刚毅;花开四季,花姿俊秀,香气远溢,清雅沁人;既能在优越环境中生长,也能在风霜凛冽之中亭亭玉立,散发出沁人心脾芳香,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自古以来,受到国人推崇和珍爱.兰花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

作 者:黄宝珠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靖县气象局,363600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5)分类号:P4关键词:

多条件标记不同颜色统计 第6篇

统计数量

数量的统计只需使用一个简单的FREQUENCY函数即可实现。这是一个频数函数,以一列垂直数组返回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该函数的语法为“FREQUENCY(##:##,{***;***;***}-1%%”,其中的“##:##”代表需要计算频率的数据区域,对照本文实例即为“C6:G10”;“{***;***;***}”代表分组的依据,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分段的界值,对照本文实例即为“{3.15;3.65;4.15}”;“1%%”表示百分之一的百分之一,即万分之一。

选择J9∶J12单元格区域,在编辑栏输入公式“=FREQUENCY (C6:G10,{3.15; 3.65;4.15}-9^-9)”,按下“Ctrl+Shift+Enter”组合键转换为数组公式,这里的“-9^-9”相当于1个很小的数,由于要求都是“<”,因此要减去一个小数避免统计到“=”的情况。公式执行之后即可得到统计效果,如图1所录。

或者,也可以使用“=FREQUENCY(C6:G10,{3.15;3.65;4.15}-1%%)”的数组公式,结果完全相同。

如果源数据发生变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更改上述公式。

设置条件格式

选择C6∶G10单元格区域,切换到“开始”选项卡,在“样式”功能组依次选择“条件格式→新建规则”,打开“新建格式规则”对话框,选择“使用公式确定要设置格式的单元格”,在下面的文本框添加公式“=OR(C6<3.15,C6>4.15)”,点击右下角的“格式”按钮,打开“设置单元格格式”对话框,切换到“字体”选项卡,在这里设置一种颜色;选择“只为包含以下内容的单元格设置格式”,如图2所示,设置单元格值介于3.15和3.65之间,点击右下角的“格式”按钮设置另一种颜色;选择“只为包含以下内容的单元格设置格式”,设置单元格值介于3.65和4.15之间,点击右下角的“格式”按钮继续设置新的颜色。

不同栽培条件 第7篇

关键词:辣椒,有机基质栽培,栽培方式,效果

无土栽培 (Soilless Culture) 是指不用天然土壤, 而用营养液或固体基质加营养液栽培作物的方法[1]。与常规土壤栽培比较, 无水栽培产量高、品质好、节约水分和养分、清洁卫生、省力省工、易于管理, 同时还可以避免土壤连作障碍。目前世界上90%的无土栽培均为基质栽培, 而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用有机固态肥取代专统的营养液, 因此除具备一般无土栽培的优点外, 还具有一次性运转成本低、操作管理简单、排出液对环境无污染、产品品质好 (能生产达到中国绿色食品中心颁布的“绿色食品”标准的产品) 等特点, 非常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2]。

在实际生产中,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的设施系统主要有槽式栽培、袋式栽培和桶式栽培。槽式栽培,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系统多采用基质槽培的形式, 在无标准规格的成品槽供应时, 可选用当地易得的材料建槽, 如用木板、木条、竹竿、砖块等, 槽框能保持基质不散落到走道上即可[3];袋式栽培, 基质中选1种或几种按不同比例混装入长90~100 cm、宽30 cm、高15 cm的塑料袋, 剪制成70 cm长的长方形枕头袋, 内装基质20~30 L, 平置地面, 开2个洞栽培2株作物;桶式栽培, 选用桶装的栽培容器进行栽培[4,5,6,7,8,9,10,11,12,13]。笔者研究了在槽式栽培、桶式栽培、袋式栽培3种不同设施栽培方式下辣椒的生长状况、果实产量和品质, 并结合投入产出的经济分析、日常管理的方便性, 对3种栽培设施方式进行分析, 从而提出合适的辣椒有机基质设施栽培方式进行推广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选用的材料为辣椒, 品种为苏椒五号。试验所用的醋糟合成基质由镇江培蕾有机肥有限公司提供, 醋糟基质干容重0.14 g/cm3, 饱和状态容重0.36 g/cm3, 总孔隙66.0%, 通气孔隙45.0%, 持水孔隙21.1%, 水气比0.47;全氮27.26 g/kg, 全磷2.54 g/kg, 速效磷2.23 g/kg, 全钾6.90 g/kg, 速效钾2.36g/kg, 钙1.60 g/kg, 镁0.18 g/kg。试验于2008年7月至2009年1月在南京农业大学玻璃温室中进行。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 分别为:桶式栽培 (T) , 采用南京农业大学自行研制的NAU-I型专用桶式栽培装置;槽式栽培 (C) , 采用宽80 cm、深20 cm的槽栽培;袋式栽培 (D) , 采用可装20 L基质的编织袋, 制成厚度为20 cm的栽培袋。保证每株辣椒占有基质5 L, 并使各个处理的株行距保持一致。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每个处理设置20株辣椒, 3次重复。采用日本山崎辣椒专用配方营养液管理。

1.3 测定方法

在结果盛期, 测定辣椒生物量、品质, 并在拉秧后统计每株的产量和单果重等指标。用直尺测量幼苗株高;游标卡尺测定茎粗;烘干法测定干重;用台式扫描仪 (EPSON EXPER-SSION 1680) 将新鲜的根系图像扫描存入电脑, 再用图像分析软件Win RHIZO (加拿大Regent Instruments公司) 分析辣椒根系生长情况;可溶性总糖用蒽酮比色法测定, 可溶性蛋白用紫外吸收法测定;Vc含量用碘滴定法测定, 有机酸采用Na OH滴定法测定;硝酸盐含量用比色法测定 (李合生, 2001)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取汁液用液体浓计Pocket.PAL-1 (日本株式会社) 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方式对辣椒生长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 3个处理的株高、茎干重和叶干重差异不显著, 而处理T的茎粗显著大于处理C和处理D, 但处理C与处理D之间的茎粗差异不显著。3个处理的总根长之间差异显著, 且处理T的总根长最长, 为1 624.40 cm, 处理D的总根长最短;处理T的总根表面积和总根体积最大, 但与处理C差异不显著, 处理D的总根表面积和总根体积最小, 且显著小于其他2个处理。3个处理的平均单根直径在0.59~0.65 mm, 且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 处理T的生长要好于其他2个处理。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异显著。下同。

2.2 不同栽培方式对辣椒产量构成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 由于在采摘辣椒果实时, 控制采摘大小, 因此3个处理的平均单果重间差异不显著, 但不同处理的采摘量不一致, 处理T的果实数最多, 为14个/株, 显著高于处理C和处理D, 且处理C和处理D的果实数差异不显著。处理T的单株产量最大, 且显著大于其他2个处理。由此可见, 采用处理T可提高辣椒的单株产量和果实数。

2.3 不同栽培方式对辣椒品质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 处理T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Vc含量最高, 显著高于处理C, 处理C与处理D间差异不显著;3个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差异不显著;处理C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 与处理T差异不显著, 但显著大于处理D;处理C的硝酸盐含量最高, 但与其他2个处理差异不显著。表明, 在同样的水肥管理条件下, 3种栽培方式对辣椒的品质影响不大。

2.4 不同栽培方式对辣椒植株和果实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 3个处理根中的全氮含量互相构成显著差异, 处理T和处理C的全氮、全钾2种元素含量显著高于处理D, 其中处理T的全钾、全磷和镁的含量分别为26.83、3.50、1.68 g/kg, 为所有处理中最高;处理C的全氮和钙的含量分别为17.89、6.98 g/kg, 为所有处理中最高。各处理间茎中各营养元素含量只有全磷含量构成显著差异, 其中处理T、处理C与处理D差异显著。整体上看, 处理T和处理C的各元素含量略高于处理D, 其中处理T的全氮、钙、镁的含量分别为10.25、7.68、3.60 g/kg, 为所有处理中最高;处理C的全钾含量为41.70 g/kg, 为所有处理中最高;处理D的全磷含量为3.54 g/kg, 为所有处理中最高。各处理间叶中各营养元素含量只有钙元素含量构成显著差异, 其中处理T与处理C间差异显著。处理C和处理D的全磷、全钾、钙元素含量高于处理T, 其中处理C的全氮、全钾、钙含量分别为32.24、36.56、13.89 g/kg, 为所有处理中最高;处理D的全磷含量为3.50 g/kg, 在各处理中最高;处理T中镁含量为5.37 g/kg, 为所有处理中最高。各处理果实间各营养元素含量只有全氮含量构成显著差异, 其中处理T与处理C、处理D与处理C差异显著, 处理T的全钾、全磷、镁含量分别为27.48、3.54、1.34 g/kg, 为所有处理中最高;处理C的全氮、钙含量最高, 分别为29.14、1.16 g/kg, 为所有处理中最高。处理D中全磷含量为3.54 g/kg, 与处理T持平。

(g/kg)

以上分析表明, 辣椒植株各部分的镁含量在各处理间并无显著差异, 说明不同栽培方式对辣椒植株镁含量并无影响;辣椒植株的茎、叶及果实中的钾含量在各处理间并无显著差异, 说明桶式和槽式栽培设施对辣椒植株钾含量并无影响, 桶式和槽式栽培在植株钾含量上优于袋式栽培;辣椒植株各部分的氮含量在各处理间存在较多差异, 这说明在氮含量比较上, 桶式栽培和槽式栽培优于袋式栽培;辣椒植株的根、叶及果实中的磷含量在各处理间并无显著差异, 说明桶式和槽式栽培设施对辣椒植株磷含量并无影响, 桶式和槽式栽培在植株磷含量上不如袋式栽培;辣椒植株的根、茎、果实中的钙含量在各处理间并无显著差异, 说明槽式和袋式栽培设施对辣椒植株钙含量并无影响, 桶式栽培的钙含量不如槽式和袋式栽培。

3 结论与讨论

梭梭栽培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第8篇

梭梭对阿拉善荒漠区防风固沙、减小风速, 保护生态平衡有重要意义。梭梭又是骆驼喜食的主要牧草, 给阿拉善的养驼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因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梭梭是荒漠的优势种, 有很强的抗逆性, 耐干旱、耐盐碱、耐沙埋, 不怕酷暑严寒, 风蚀沙打。

梭梭属喜温大灌木, 生长与温度关系密切。春季平均气温≥6℃时开始返青, 生长期内最适宜温度10~23.5℃, 温度≥24℃时生长受到抑制, 秋季气温≤1O℃时营养枝开始脱落。开花期营养最佳。

梭梭具有超旱生的能力, 生长在沙漠戈壁地带。梭梭抗高温的能力也很强, 主要来自它对生态的适应性, 表现在生态和生理方面。在形态上, 梭梭的叶片为鳞片状, 枝和杆呈银白色。鳞片能滤过一部分阳光, 银白色的枝干和发亮的叶片能反射大部分光线, 使其体温不会增加太高和太快。

在生理上, 梭梭细胞内含盐的浓度很高, 使细胞内原生质浓度增加, 增强了原生质抗凝结的能力, 细胞内水分减少, 使梭梭代谢减慢, 增强了抗高温能力。7月高温天气持续出现, 蒸腾强烈, 地下水位下降, 水分不能满足正常需要时, 生长受到抑制。过了高温阶段, 温度趋于正常, 降水适量, 梭梭生长又呈现出茂盛景象。梭梭在生长季内, 对温度的要求高于对水分的要求, 决定其产量的气象条件, 第一是温度, 其次才是降水。

适宜栽培梭梭生长的土壤条件和水分条件:土质为沙壤间粘土。沙地往往是表层覆沙而深层有壤土或粘土。地下水位较浅, 一般为3.5~4.5米, 土壤水分条件较好。以150厘米土层为例, 沙质层土壤含水量为2~3%, 壤土和粘土含水量为17%~25%。额济纳期、古日乃湖、拐子湖地区的梭梭就是在以上土壤和水分条件下生长的。中泉子人工栽培的梭梭, 生长条件与以上条件基本符合。

不适宜人工栽培梭梭生长的土壤条件和水分条件:地下水位深达7米左右, 土壤水分条件很差, 50~150厘米沙层含水量一般只有1.0%~1.2%, 最低为0.74%, 接近凋萎含水量。

梭梭除可以饲养骆驼外, 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梭梭的根部寄生出一种营养十分丰富的药用植物———苁蓉, 系名贵药材, 被誉为“沙漠人参”。是滋补佳品, 有壮阳、补血、益肾之功能, 远销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阿拉善的苁蓉酒更是全国驰名。

不同栽培条件 第9篇

各个地区地质条件多种多样,概括说有:山区石方、丘陵山坡、北方平原、南方水稻田、江河沟渠、城区公路等类型。土壤性质有弱酸性、中性、弱碱性等。植物有深根性作物、浅根性作物,重点防止芦苇根扎进防腐层。这些地质的导电性反映在土壤电阻率上又从几十到几千欧姆·米不等。

1 施工条件和防腐的关系

从施工条件来分析,普通开挖段是开放式施工,可以做到轻拿轻放,对防腐层损伤较小;定向钻穿越段,管道需要在地洞里拖行,对防腐层损伤较大;套管顶管施工时,管道是用机械设备推进套管的,钢管较重,较长的钢管又会有一个弧度,所以推进套管的操作中,常常会损坏绝缘支撑垫,甚至危害到防腐层[1]。

2 长输管道防腐涂层的种类

目前,国内外长输管道上常用的外防腐涂层主要有:聚乙烯三层结构(3层PE)、熔结环氧粉末(FBE)和双层熔结环氧粉末(双层FBE)等。

熔结环氧粉末和3层PE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和先进的管道外防腐层。3层PE第1层为熔结环氧粉末,第2层为胶粘剂,第3层为挤出聚乙烯,各层之间相互紧密粘接,形成1种复合结构,取长补短。它利用环氧粉末与钢管表面很强的粘结力而提高粘结性;利用挤出聚乙烯优良的机械强度、化学稳定性、绝缘性、抗植物根茎穿透性、抗水浸透性等来提高其整体性能,使得3层PE防腐涂层的整体性能表现更为突出,更为全面。

熔结环氧粉末涂层约350μm~500μm,与钢管表面粘结力强、耐化学介质侵蚀性能、耐温性能、绝缘性能等都比较好,防腐效果好,不会产生阴极保护屏蔽的问题,价格相对也便宜,但由于单层环氧粉末涂层较薄,其耐划伤、抗磕碰的抗冲击性能较差,防腐层在施工过程中易出现破损现象,所以只适合于大部分土壤环境,但不适用于山区石方段[2]。国外60年代开始应用于管道防腐,发展很快,在北美地区应用广泛。

双层熔结环氧粉末是在防腐型环氧粉末外面再喷涂1层保护型环氧粉末,一般内层厚度≥300μm,外层厚度≥500μm,提高了抗冲击强度和耐磨性,减少了吸水率,除应用在定向钻穿越等一些特殊地段外,大规模应用不多。

从防腐角度看,环氧树脂是最好的防腐层,但它机械性能较差,易损坏。所以理论上埋地管道都应以环氧粉末作为防腐层,为了减少施工中对环氧粉末的损伤,又派生出双层环氧及3层PE。

在较低价中标,合同价格已谈成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各种减少成本的做法;而为了赶工期,施工时也很难做到轻拿轻放;经常是防腐厂按时送钢管到现场,而迟迟不能下沟施工,风吹日晒雨淋也会严重破坏环氧粉末,堆放过程中也易受人为损坏[3]。总之,多种因素下,最终埋地管道的环氧粉末防腐层质量不如预期。

3 防腐方案

一般来说,施工、监理、管理部门希望采用一种比较能抗机械损伤的防腐涂层,这样管理、操作中可以相对粗放一些。所以目前中石油的管道较多地采用了3层PE。

其实,只要管道安全埋进地下后,环氧粉末防腐层比3层PE好,它与阴极保护的匹配性好。综合多种因素后,推荐防腐方案如下:

a)山区石方、丘陵山坡、城区公路段:为了避免在运输、装卸、堆放过程中受到可能的损伤,宜采用3PE作为管道的外防腐层;b)北方平原、南方水稻田、江河沟渠及大部分土质地段:保证施工质量前提下,应采用熔结环氧粉末作为埋地管道外防腐层;c)定向钻穿越段:土质穿越时,可以采用3PE防腐层;硬质条件下穿越,熔结环氧粉末作防腐层,外面可再加光固化保护套,光固化保护套是一种进口产品,操作简便,但目前价格较贵,约500元/m2。它是一种工程塑料,具有很高的机械强度、软化点高、耐热、磨擦系数低、耐磨损、耐油、耐弱酸、耐碱和一般溶剂、电绝缘性好、有自熄性、无毒,耐候性好、能在高温、高湿下工作。聚酰胺是其主要合成纤维材料,其最突出的优点是耐磨性高于其他所有纤维;d)套管穿越及其它特殊地段:加强级环氧粉末一般来说可以应用在穿越等特殊地段,但为了再提高防腐等级,也可以采用双层熔结环氧粉末。但这样一来,同一条管道中会出现多种防腐层交替出现的复杂情况,施工管理上有些不便。

摘要:叙述了国内外长输管道防止腐蚀方案中两种最为经济合理的手段:对埋地金属采取涂层和阴极保护,这两种方案得到了广泛应用。输油管道的防腐工作都围绕如何更好地实现防腐绝缘层和提供阴极保护展开。

关键词:长输管道,防腐方案,地质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兴志.浅谈油气长输管道安装工程中的监理质量控制[J].建设监理,2011(2):74-76.

[2]柳华伟,陈杨.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埋地管道腐蚀状况评价中的应用[J].石油工程建设,2011(5):43-45.

不同条件的煤矿井下开采技术 第10篇

关键词:不同条件,开采技术,煤矿

近些年来, 随着重工业企业对煤炭利用率的逐年加大, 由于传统的煤矿井下开采技术已过时, 因而利用地球物理场响应穿越地平线再深入到地下深处去探寻潜在的深部煤矿资源的方法将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在煤矿井下开采中, 采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不仅有利于方便研究深部煤矿井下开采构造和导矿通道, 快速确定深部煤矿区;而且有利于向深部煤矿区提供直接的或间接的信息, 确定煤矿部位, 使煤矿井下开采技术人员能够精细地刻画出地下煤炭分布结构。

1煤矿井下开采技术的概述

1.1煤矿井下开采技术的系统性、连续性、开放性。煤矿井下开采技术整体效率越来越受到煤炭企业的重视, 成为了煤矿开采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由于其与煤矿开采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因而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煤矿的开采涉及到很多工艺的各个生产环节以及相关的生产场所, 因而需要许多能够灵活进行生产配置和操作生产设备的技术人员, 使每个环节都能得到最佳匹配的程度, 最终保证煤矿井下开采技术质量的提高和煤矿开采的监督管理, 进而达到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目标。重工业企业对矿产的利用逐年加大, 许多煤炭矿产已被开采或勘查, 为了加大对地表深部煤炭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勘查, 我国必须改进地球物理勘测技术, 这对维护经济的正常运行具有重大的意义。煤矿井下开采和生产经常受到季节、变动等因素影响, 这种特殊性使得煤矿开采质量受季节气侯的影响比较大。

1.2煤矿井下开采技术的流动性和复杂性。煤矿井下开采员工的流动性和开采条件的复杂性是煤矿井下开采的又一重要特点。由于地质构造和岩浆岩对煤炭矿田的控制, 使得现有的矿体向深部延伸地段的工作程度较以往低。为了突破传统的“矿床尺度”的成矿模式, 寻找到新类型、新矿体潜力的地段, 可以综合采用磁电测井、钻孔原生晕等手段指导煤矿井下开采找矿工作。重磁异常地段均具有很大的煤矿井下开采找矿潜力,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完善不同条件下煤矿井下开采技术的意义

传统的浅部煤矿井下开采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的能源需求, 因而利用先进的煤矿井下开采技术穿越地平线, 深入地下深处去探寻潜在的深部煤矿资源的方法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地质人员在进行深部寻找煤矿的过程中, 应当采用先进的煤矿井下开采技术快速确定深部煤矿开采区, 方便研究深部煤矿分布的构造和导矿通道;还有利于向深部煤矿开采区提供直接的或间接的地质信息, 准确对深部煤矿部位进行定位, 使开采人员能够精细地刻画出深层煤矿地下结构和煤矿开采的具体方案。煤矿井下开采技术作为煤矿企业的核心管理工作, 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由于其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因而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开采工作, 同时也是与领导人员的工作业绩有很大的关系。其中, 矿山的“薄层互层带”是煤炭矿床的主要矿源层及赋矿层位, 该层位的原岩是以基性、中酸性煤炭夹少量泥砂质的岩石。该矿区的岩石以角闪质和黑云质片麻岩为主, 在后期变质变形的强烈改造中互层重复出现。近年来, 在其深部又有新的煤炭矿产资源发现, 为我国未来的煤矿井下开采技术的创新起到了促进作用。

3不同条件下煤矿井下开采技术的注意事项

3.1积极改进落后的煤矿井下开采设备。现阶段, 我国煤矿井下开采设备比较落后, 使得煤矿企业对煤矿井下开采设备投入的资金比较少, 一些煤矿井下开采设备工具和技术设备均比较落后, 不利于煤矿井下开采技术水平的提高。加上, 煤炭单位对煤矿井下开采设备的监管力度较低, 使得煤矿井下开采设备的技术不得当, 容易降低煤矿井下开采的质量和效率。原位测试次数、设备的数量、开采试验次数、开采深度、煤矿井下开采的力学指标等因素对煤矿井下开采技术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落后的煤矿井下开采设备和仪器无法满足煤炭工程对煤矿井下开采设备的要求, 不利于相关人员合理制定煤矿井下开采计划, 促使煤矿开采效率降低的先决条件, 其往往容易导致煤矿资源质量的不合理控制。加上煤矿开采区水的存在也容易降低煤矿区岩体的强度, 使煤矿井下开采设备极易被侵蚀, 降低了煤炭的开采和生产效率, 导致煤炭管理人员未尽到现场监管职责以及设备操控人员的不安全心理因素, 技术水平和素质的限制等影响, 也会对煤炭质量的提升产生较大的影响。

3.2增强煤矿井下开采作业危险源的辨识能力。煤矿井下开采的危险源具体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 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而导致的疾病, 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危险的源头。[2]煤矿井下开采作业的危险危险源是指可能诱发矿山突发性事故发生的众多且复杂的危险的源头。该煤矿井下开采作业矿床的许多矿化带中含细粒浸染状沥青铀矿和粒浸染硫化铜矿物, 其中主要的硫化矿物包括各种煤矿。目前该矿区正准备扩建, 主要有建立煤矿井下开采厂; 改造现有的熔炼厂和电精炼厂;建立新的煤矿选矿厂等有效的选矿方法。由于现阶段受技术进步因素的影响, 也很难预测长期的市场变化情况, 因而距离扩建煤炭开采完工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3.3出台煤矿井下开采作业的统一规划和标准规范。在进行煤矿井下开采作业前, 煤矿井下开采技术人员应当引进国外先进的开采技术, 细化煤矿地质勘察的各项环节, 确保煤矿井下开采作业测量数据和资料的完整性, 并据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煤矿井下开采作业设计方案。为了能够准确揭示和获得准确的煤矿井下开采作业力学指标, 施工人员应当积极拟建煤矿井下开采作业场地的地质构成, 综合考虑地形、水文、地貌、岩体特性等因素, 做好煤矿井下开采作业工作, 明确施工场地周围潜在的危害、成因等不安全因素, 实现对煤矿井下开采作业场地周围的地质环境进行合理部署煤矿井下开采作业的相关工作, 这对规范煤炭人员煤矿井下开采作业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对深部煤炭井下开采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煤矿井下开采作业监管人员如果对煤矿开采的危险因素进行深入探究, 就可以优化我国煤矿的安全管理体系, 为构建完善的煤炭开采和生产机制提供重要的构建方式和框架思路, 进而提升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4结论

综上所述, 为了保证我国煤矿井下开采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煤炭质量, 煤炭企业应当完善不同条件下的煤矿井下开采技术, 为构建煤矿井下开采体系提供了指导方向。随着人们对煤炭开采工作要求的不断提升, 煤炭开采技术的系统性、复杂性、广泛性, 使得煤炭开采人员在开采过程中应该积极应对煤炭开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重视煤炭分布不同的结构特性、压裂深度、地质单元、地基承载力和地层结构等因素, 提升煤炭开采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规范煤炭开采秩序, 完善煤炭开采的技术机制, 引导煤炭开采技术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 进而有效保证煤炭开采的施工质量, 进而实现对煤矿井下开采技术的有效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春江.煤矿井下开采技术的应用探究[J].中国科技览, 2012 (28) :75-77.

设施草莓不同架式栽培效应 第11篇

关键词:设施草莓;架式;栽培效应;品质;产量

中图分类号: S668.4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7-0154-04

素有“水果皇后”美誉的草莓(Fragaria ananasa Duch)生产周期短,适于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内无土栽培,供应期从每年11月、12月直至翌年4月、5月,填补了应时鲜果市场的空档。草莓果实色泽鲜艳、外形美观,配上植株绿叶极具观赏价值,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颇高,已成为当前人们发展高效农业的首选项目[1]。近年来,为缓解连作障碍,实现草莓省力化栽培和清洁生产,更好地发挥草莓休闲观光采摘的生活性功能,设施草莓立体高效栽培正在我国逐渐兴起,它通过人为改善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利用并发挥整合效应,提高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资源的利用率[2],挖掘有限地面的生产潜力,从而获得显著成效。关于草莓立体栽培的研究在国内外已有相关报道,但主要集中于连栋大棚、玻璃温室、日光温室[3-6]等设施中,而目前草莓大面积设施生产以单体大棚为主。为推广设施草莓立体无土栽培技术,并为大棚栽种草莓选择适合的、成本较低的立体栽培结构,笔者于2012—2013年在8 m标准单体大棚中进行了草莓不同高架设施栽培试验,以供国内相同条件下的地区及同行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材为草莓品种红颊组培二代苗。采用立体高架栽培,栽培基质为草炭、蛭石、珍珠岩复合基质,其体积比为 3 ∶1 ∶1。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在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单体大棚(40 m×8 m)中进行,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铜山村的金陵绿谷科技示范园区内。2012年9月25日,选择长势基本一致的草莓幼苗定植于高架栽培槽中,株行距为15 cm×15 cm,采用滴灌系统供水。定植1个月后,每处理在其架中间位置按面东、面西随机选择20株,调查草莓植株的株高、心叶向外第2片展平的功能叶叶柄长、叶柄粗、叶片长、叶片宽,并以长×宽×0.73[7]计算其叶面积,测量均按照《草莓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8]进行。于盛果期进行草莓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手持折光仪,成都光学仪器厂)、可溶性糖含量(蒽酮比色法[9])、可滴定酸含量(NaOH中和滴定法[9])、维生素C含量(紫外分光光度计法[10])的测定,同时统计各处理平均单果质量及2013年1—4月的总产量。

1.3 高架栽培模式

于2012年7—9月设计并制作了6种可拆卸立体栽培架式(图1)。架式A:连体H型单层无纺布式栽培架;架式B:梯形无纺布式3层架;架式C:X型长栽培槽式层架(塑料长槽上口宽30 cm、下口宽20 cm、高30 cm,为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立体式种植槽厂产品);架式D:窄塑料栽培槽式3层架(窄塑料盆槽长60 cm、宽20 cm、高25 cm);架式E:宽塑料栽培槽式2层架(宽塑料盆槽长65 cm、宽30 cm、高25 cm);架式F:X型无纺布式双层架,其支架结构材质为普通角铁,栽培槽结构材质为镀锌管。每种架式分别在大棚东西向上预留上二膜的空间排满放置。

1.4 试验处理

试验共设6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1个栽培架为1次重复。各处理采用相同的栽培基质,单位面积混合基质用量相等,平均每棵草莓基质用量为3 L。

1.5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软件处理试验数据并制作图表;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P<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高架制作成本比较

由表1可知,6种草莓立体栽培架式的制作成本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架式A与架式F的制作成本显著低于其他架式类型。高架结构平均可用5~10年,架式A、F的年平均设施成本分别为8.26万~16.53万、8.90万~17.79万元/hm2。架式C的制作成本最高,达166.37万元/hm2,年平均设施成本达16.64万~33.27万元/hm2,相对于种植收益来讲成本较高。

2.2 各高架草莓植株种植数量比较

由表2可知,6种草莓立体栽培架式所栽草莓株数间存在差异,其中架式F所栽種的草莓株数最多,架式D所栽种的草莓株数最少。草莓品种红颊在普通单体大棚中的地面栽种平均株数仅为9.0万株/hm2 [11],架式A、B、C、F的种植株数均显著高于设施内地面栽种平均水平。

2.3 各高架草莓植株生物学性状比较

株高、叶柄长度、叶柄粗度、叶面积均是反映植株地上部分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而营养生长又是生殖生长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营养生长状况指标可反映植株的适应性和生产潜力。由表3可知,定植1个月时,栽植在架式F中草莓植株的平均株高、心叶向外第2片展平的功能叶面积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中心小叶叶柄平均长度及粗度除与架式E无显著性差异外,与其余4个处理均差异显著。

2.4 各高架草莓品质比较

由表4可知,不同高架栽培的草莓果实中可滴定酸含量、糖酸比、维生素C含量差异均不显著。架式C栽培的草莓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低于架式E、F,而其他处理间这2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

2.5 各高架草莓产量比较

由表5可知,不同高架栽培的草莓平均单果质量、平均单株产量、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均存在差异,其中架式F的草莓平均单果质量除与架式E的差异不显著外,显著高于其他架式,架式E、F的草莓平均单株产量显著高于A、B、C;架式F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最高,高于该指标最低的架式D 53.9%。

3 结论与讨论

与常规生产时设施内单位面积植株的种植密度9.0万株/hm2 相比[11],本试验所设计的6种草莓立体栽培架中红颊的种植密度均有所提高。不仅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还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种植效益,这与霍恒志等[12]、张豫超等的研究结果[13]基本一致。

以40 m×8 m(320 m2)大棚建造高架设施(架長36 m)栽培1茬草莓为例,核算6种栽培架式的主要投入成本,包括:钢架结构、栽培床(无纺布、栽培槽等)、基质(约600元/m3)、滴灌设施、农资、种苗(2012年市场平均价约0.4元/株)等,并以40元/kg的草莓价格[14]计算相应面积的产值及投入产出比(建设成本/相应产值)。结果显示:架式F(X型无纺布式双层架)的投入产出比最优,是收益率最好的一种架式(表6)。

架式F虽只有2层,空间利用率不如3层架,但由于其上下种植槽间遮挡较少,每架可种植6排,所栽草莓株数较多,产量随即大幅提高。另外,从光能利用角度来看,架式F平均每株草莓的有效光合时间多于3层架10%左右,且其通风透光均优于3层架,有效提高了草莓的品质和产量。这与张豫超等研究发现双层“品”字形架的采光性能优于4层阶梯形架的结果[14]相似。

架式F的结构为节省材料且支撑力较强的“X”形(较常用的“A”形可能更节省材料),最高处距离地面仅约1 m,使身高为1.60 m以下的女性种植管理者操作更为省力,同时便于妇女及儿童游客观光采摘。

综上所述,架式F(X型无纺布式双层架)的投入产出比最优,表现出较好的草莓栽培效果。然而,本试验只对单体大棚中草莓的不同架式栽培效应作了初步比较,对高架配套的综合环境控制体系(二氧化碳、光照、营养液等)、基质重复利用等环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期推动符合我国国情的草莓高架栽培新模式在我国草莓生产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密珍,钱亚明. 江苏省草莓生产现状调查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0(3):1-2.

[2]赖景煌. 台湾草高架化——离地栽培模式[J]. 长江蔬菜,2012(6):52-55.

[3]董 静,张运涛,王桂霞,等. 日光温室草莓立体栽培研究[J]. 北方园艺,2011(4):71-73.

[4]张 宁. 两种立体A字架结构草莓营养生长特性研究[J].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8):30-32.

[5]潘 树. 温室草莓无土悬挂式立体栽培新技术[J]. 北方果树,2011(5):17-19.

[6]沈建生,林贤锐,王艳俏. 日本高设草莓主要模式及栽培关键技术[J]. 中国南方果树,2010,39(6):74-77.

[7]孙树兴. 园艺研究法[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134-138.

[8]赵密珍,王桂霞,钱亚明,等. 草莓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56-71.

[9]彭月丽,王秀峰,杨凤娟,等. 高架栽培槽栽培草莓效果研究[J]. 长江蔬菜,2011(6):28-31.

[10]李 军.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果蔬中的维生素C[J].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14(1):41-44.

[11]周锡平,魏余煌,叶凤焕. 红颊草莓高密度栽培试验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2(23):66-67.

[12]霍恒志,糜 林,李金凤,等. 草莓架式基质栽培与地面栽培适应性比较试验[J].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1):48-49,52.

[13]张豫超,杨肖芳,苗立祥,等. 草莓立体栽培模式研究初报[J]. 浙江农业科学,2012(2):170-172.

始兴县杨梅栽培的气象条件分析 第12篇

1.1 温度

杨梅是能耐寒的常绿果树, 适宜于年平均温度为15~21℃, 绝对最低温度不低于-9℃。当冬季出现日最低温度低于-9℃, 日最高气温在0℃以下, 连续天数在3天以上时, 就会使杨梅树体严重受冻, 并造成大幅度减产。始兴县年平均气温17~21℃, 1月平均气温5~12℃, 最低气温历年平均值-3~0℃之间的区域, 这表明始兴县的热量资源是能满足杨梅的生长发育的。

高温对杨梅生长亦不相宜。特别是烈日照射, 常易引起枝干焦灼枯死。最高月平均温度超过28℃时, 会影响结果预备枝的抽生和花芽的发育, 以及翌年的产量。尤其是刚种下的幼苗, 因根系浅, 根量少, 砧穗未充分愈合, 更不耐高温干旱。始兴县历年各月平均气温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始兴县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8月份, 已超过28℃, 不利于杨梅的预备枝的萌发, 易使枝细小、叶小、黄化;杨梅花芽发育期在9~11月份, 气温≤28℃, 有利于杨梅的花芽分化及翌年的结果产量的增产。

5~6月份, 果实生长发育至成熟, 温度过高会影响品质, 导致糖酸比例下降, 含酸量增加。过高的温度还会使杨梅花期提前, 果实成熟也相应提早。2000年我县从6月出现持续高温天气, 6月15~28日日平均气温达26.8℃, 连续日最高气温达到30.0℃以上, 极端日最高气温 (6月30日) 达到37.5℃, 使大量果实发育受到影响, 部分成熟的果实因高温缺水而脱落, 也使果实的糖分大大减少, 酸分增多, 果实的品质严重下降, 杨梅的产量也下降到历年最低, 造成较严重的经济损失。

1.2 降水与湿度

杨梅喜阴耐湿, 雨水充足, 气候湿润时, 杨梅树寿命长而丰产, 果汁多而味甜。要求年降水量多在1000mm以上, 多分布在滨海临湖地区和山峦深谷之间。大的水体对周围的温、湿度有调节作用, 有利于杨梅生长。6月份降水量少于100mm时, 杨梅产量将明显降低。在夏末秋初, 天气晴朗, 便于碳水化合物的积累, 为花芽发育积累养分;若在7~9月份出现伏旱时, 对花芽分化产生不利影响, 翌年杨梅产量将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始兴县的年降水量为1568.2mm, 春夏降水量充沛, 秋冬降水量相对减少 (见表2) 。春末初夏, 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 杨梅的果实发育进入充水转色期, 夏梢抽生也进入旺盛生长期, 需水量较大, 而此时正是全年降水高峰期, 能满足杨梅的生长发育的要求。夏末初秋, 杨梅生长相对缓慢, 对雨水的需求量较少, 适当的干旱对杨梅碳水化合物的积累, 为花芽发育积累养分有益;但过度的干旱, 会造成对花芽分化产生不利影响, 翌年杨梅产量将有不同程度的减少。2005年7~9月我县降水量为20mm, 造成历史降水最少, 严重干旱抑制了杨梅的花芽分化, 翌年的杨梅产量大大下降, 造成较严重的经济损失。杨梅的果实成熟期在5~6月, 此时正是暴雨、大雨日数较多的集中期, 如雨水过多, 易造成水土流失或土壤通气不良, 影响根系活动;对果实着色不利, 影响品质;也易造成果实脱落, 影响产量;也会使春稍徒长, 不利于生长充实健壮的结果母枝, 影响结果。

杨梅在不同的生长时期, 对湿度有不同的要求。在花期要求晴朗有微风, 以便授粉;若花期遇到连续5天平均相对湿度低于70%的天气时, 杨梅产量明显下降。我县历年平均相对湿度≥70% (见表2) , 对杨梅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1.3 光照

杨梅为耐阴果树, 太强的光照对其生长不利, 故栽植于较荫蔽的山谷、日照不太长的地方, 反而比栽植在山顶向阳处生长旺, 结果多, 品质好, 果柔软多汁, 风味佳良。果实发育后期光照充足有利于着色含糖量、耐贮性的提高。

春季受华南静止锋的影响, 始兴常出现低温寡照天气, 2~4月份比较明显, 平均日照时数60~70小时 (见表2) , 而杨梅的开花期正值此时, 较有利于花芽分化和开花授粉。杨梅的果实发育期是在5~6月, 此时的光照条件有了较明显的改善, 日照时数上升到了100~137小时, 这时的光合作用活跃, 制造和积累光和产物, 有利于着色含糖量、耐贮性的提高。

1.4 风

杨梅为风媒花。风对杨梅的影响主要在授粉期, 微风有利于雄树花粉的散发和传播, 从而提高座果率。暴风和台风则对杨梅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由于杨梅枝条较脆, 根系较浅, 且树冠高大, 枝叶茂密, 因而最怕暴风和台风的侵袭。栽培杨梅时, 应尽量选择避风处或设置防风林, 以抵御风暴的袭击。

2 趋利避害, 夺取杨梅丰产的建议

2.1 土壤条件的影响

栽植杨梅的土壤, 以深厚肥沃、排水良好, 混以小石砾的砂质黄壤或红壤土, 土壤酸碱度以强酸度的pH值4~6为适宜, 其中最适PH值为5.5~6.0。凡山坡上多生有杜鹃花、狼蕨、桃金娘、松、杉等植物繁茂的山地, 均适于杨梅栽培。我县土壤属于红壤土中的黄砾泥为主即砂土或砂粘土, 适于发展杨梅生产。

2.2 坡向的影响

坡向可影响光照情况和水分分布等气候资源分配, 从而对杨梅生长和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一般而言, 北坡, 东北坡由于阳光照射少, 山地水分较富集, 蒸发不严重, 杨梅往往树体生长良好, 果实柔软多汁, 风味较佳;南坡及山顶由于太阳直射, 生长弱势, 杨梅寿命短, 果实小, 肉柱尖, 品质不良。西坡由于夏、秋季西晒太阳太烈, 树干易受日灼伤, 栽培杨梅不太适宜。如在深山谷地栽培, 因有高山和茂林荫蔽, 阳光不强, 土壤含水量多, 则各个坡向均可栽植。如要建杨梅园则应选择坡度5~30°为宜。

2.3 不同山地类型的影响

一种是山麓坡地, 这是主产区杨梅栽培最多的地带。这类地带一般土层深厚, 为混有石砾的红壤或黄壤;另一种是山间谷地, 位于高山的低坳地带。土层深浅及肥沃程度不太一致, 常有谷风, 气候变化较大;还有一种是陡峭山坡, 因受雨水淋洗作用, 一般土层较薄, 含有多量石块及粗石砾, 通透性好, 但肥沃度低, 且管理不便。为有利于杨梅的生长发育和优质稳产, 最好选用山麓坡地, 同时整成梯地或鱼鳞坑, 避免“随坡种”, 以保持水土。

2.4 海拔高度的影响

海拔高度对杨梅的生长结果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是不同的海拔高度对光、温、水、气等气候资源的分配所产生的影响而引起。一般而言, 海拔高度每增加100m, 平均温度下降0.6℃左右, 而年降水量增加60mm。在高海拔的山地, 山体互相遮蔽度小, 太阳光的紫外线辐射强, 气温低, 风度大, 水分蒸发快, 土壤含水量较低, 故杨梅树体小, 果型小, 肉柱瘦尖, 成熟偏迟, 品质不佳。

2.5 环境污染及经济地理条件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各类工业排出的废气和粉尘, 均对杨梅生产产生严重不利的影响。工矿粉尘可以使杨梅的果实全部失去食用价值, 有毒的粉尘如含氟矿物粉尘、废气等物质, 均可造成杨梅叶片黄化合脱落, 酸雨更造成杨梅枯死。如要建园应选在远离城市几十公里、交通便利的山区建园。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4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4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3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