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恶性间质瘤论文
来源:火烈鸟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8
1

恶性间质瘤论文(精选10篇)

恶性间质瘤论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中,男3例,女5例,年龄38~71岁。主诉为腹部包块、腹胀、腹痛、体重减轻。8例均行CT平扫加作增强扫描。

1.2 方法

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igh-speed 4排螺旋CT,检查前1 d禁食水,并清洁灌肠,扫描前30 min口服水800~1 000 mL,使胃肠充盈,扫描前5~10 min肌注654-2 10 mg,解除胃肠道痉挛。从膈顶至耻骨联合平面进行平扫。扫描参数:层厚、层距5~10 mm,螺距1.0。增强扫描时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推注非离子造影剂(碘海醇)90~100 mL,静脉推注速率为3 mL/s,分别于静脉推注后26、60 s扫描,并进行多层面重组(MPR)和曲面重建(CPR)。

2 结果

8例腹膜后恶性间质瘤,病灶位5例肿瘤位于做肾前间隙,3例位于左肾前间肠,肿块最大直径平均12.5 cm,直径>10 cm者6例。病灶均呈单发软组织样肿块影,形态不一。2例病灶边界清,呈类圆形,与周围血管、肠管分界清晰,平扫密度欠均匀,周边大部分呈软组织密度(如图1a),其内可见点片状钙化影,周边软组织部分增强后动脉期呈轻中度不均匀性强化,静脉期继续强化;6例病灶与周围肠管粘连,分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平扫呈混杂密度影,周围为软组织密度影,中央为不同程度低密度影(坏死或囊变),周边软组织部分增强后动脉期呈轻中度不均匀性强化,静脉期继续强化,病灶中央低密度(囊变或坏死)未见明显强化(图1b、1c)。3例腹膜转移,1例腹膜转移伴有少量腹水,2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病理提示恶性6例,潜在恶性1例。

3 讨论

GIST是由Mazur等于1983年首次提出。大多数GIST发生在胃与小肠,只有不到5%的间质瘤发生在网膜、肠系膜或腹膜后,称之为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1,2,3]。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以50~65岁为其好发高峰,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3.1 CT诊断的优点及其表现

呈单发软组织样肿块影,形态不一,平扫呈混杂密度影,周围为软组织密度影,中央为不同程度低密度影(坏死或囊变),少许病例病灶内可见点片状钙化影;增强后软组织密度影呈轻中度不均匀性强化,病灶中央低密度(囊变或坏死)无明显强化。CT诊断腹膜后恶性间质瘤的重点在于显示肿瘤的部位、内部结构、增强扫描特征、是否转移等,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及可以全面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确定肿瘤的起源部位,多层螺旋CT的容积重建技术可以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肿瘤血管的形态,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多信息[4]。

3.2 鉴别诊断

CT对于腹膜后恶性间质瘤定性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也是目前较好的诊断方法。腹膜后恶性间质瘤需与腹膜后其他肿瘤鉴别:(1)腹膜后淋巴瘤,表现为腹膜后某一区域多发类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密度结节影,边界清晰,当病变进展时,受累淋巴结明显增大或相互融合分叶状团块,其内可见多发不规则小低密度区。腹膜后恶性间质瘤一般为单发,肿块较大。(2)腹膜后脂防肉瘤,为分化发育程度不同的脂防组织构成,脂肪肉瘤体积较大,常沿肾周间隙的筋膜呈浸润性生长,并常见坏死、囊变、出血,呈囊实性或囊性,实性部分呈不均匀强化,有脂肪密度掺杂的不均匀实性密度是其特征性表现。大多有包膜,呈分叶、圆形或椭圆形,可侵及邻近组织而形成多结节,恶性间质瘤多无完整包膜,密度不均,其内一般无脂肪,与邻近结构大多分界不清。(3)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大多好发于脊柱旁、肾前和盆腔骶前区等神经组织丰富的部位,与腰大肌关系密切,呈膨胀性缓慢生长,形态边缘较规则,一般密度均匀。此外腹膜后腹膜种植性转移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鉴别困难时穿刺活检。

综上所述,腹膜后恶性间质瘤表现为较大软组织肿块,较大肿瘤容易出现囊变、坏死,增强后不均匀强化。CT对腹膜后恶性间质瘤有一定提示作用,最终诊断主要依赖病理。CT是诊断腹膜后恶性间质瘤一个重要手段,能够提供定位及定性参考诊断,能准确显示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和周围的关系[4,5]。CT也是目前诊断该病的常用、有效、无创的检查技术。

参考文献

[1]Mazur MT,Clark HB.Glastric stromal tumors:reappraisal of histogenesis[J].Am J Sur Patuol,1983,7:507-519.

[2]Miettinen M,Lasota J.Gl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definition,clini-cal,histological,immunohistochemical,and molecular genetic features anddifferential diagnos[J].Virchuows Arch,2001,438:1-12.

[3]刘红艳,张雪林,陈燕萍,等.腹内胃肠外间质瘤的MSCT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6):825-829.

[4]陈凛,李荣,石怀银,等.原发性腹膜后肿瘤600例临床研究[J].中国肿瘤,2003,12(10):611-613.

腹腔内肿块 勿忘间质瘤 第2篇

什么是间质瘤(GIST) 间质瘤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展研究,并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涵盖了以前所谓的“胃肠道平滑肌瘤”或“胃肠道平滑肌肉瘤”。近年观察估计,GIST年发病率为每10万人口中有1~2人,男性稍多于女性,多发年龄范围为55~65岁。发生部位为胃60%~70%,小肠20%~30%,结直肠<5%,食管<5%。良性或早期GIST患者一般没有症状,即使有症状者也无特殊病征。无临床症状者肿块直径中位值1.5厘米,有症状者中位值6.0厘米。出现症状的患者,消化道出血与触及肿块是常见病征,尤其是腹痛、包块及消化道出血比较常见。这类肿瘤与通常所说的癌症有很多不同。癌症可发生于人体任何部位,GIST只发生于胃肠道,转移复发多只侵害肝脏;对癌症有效的放化疗,对GIST无效,而治疗GIST比较有效的西药伊马替尼 (格列卫),对癌症并无效果。

如何诊断间质瘤 GIST较小时(< 5厘米 )往往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肿瘤较大时( > 5厘米)可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上消化道出血或黑便,大多患者以出血为首发症状。 GIST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消化道造影、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 )检查等。胃镜可发现黏膜下隆起性肿物,一般黏膜表面光滑,中心部位可见凹陷或溃疡,活检往往难以取到瘤组织。超声内镜术前诊断极有意义,可明确肿瘤大小和范围。近年来有报道,在超声内镜下细针穿刺活检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明确诊断。消化道造影检查可发现胃腔外在压迫或充盈缺损,有时可见到小的龛影。CT 常表现为内生型或外生型肿物,密度不均匀,中心部可有坏死囊变,实性部分可有轻中度强化,部分出现点状钙化灶。最终确诊需术后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的结果。

如何鉴别间质瘤的良恶性 间质瘤是一种独立的肿瘤,有良恶性之分,但恶性者居多。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于2002年发表的评估标准,肿瘤< 2厘米,分裂象< 5 /50 HPF为极低风险度; 肿瘤2~5厘米,分裂象 5 /50 H PF为低风险度; 肿瘤< 5厘米,分裂象6~10 /50 HPF,或肿瘤5~10厘米,分裂象 5 /50 HPF 为中等风险度;肿瘤> 5厘米,分裂象> 5 /50 HPF,或任何肿瘤> 10厘米,或任何肿瘤分裂象> 10 /50 HPF均为高度恶性风险。

间质瘤的治疗 外科手术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是最佳选择。一般认为,肿瘤< 2厘米时,不能排除恶性风险, 应定期观察;> 2厘米的肿瘤强烈建议手术治疗。伊马替尼的问世使GIST 的临床治疗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大约95% 的GIST含有酪氨酸激酶 ck it ,肿瘤生长需要该酶的活化,伊马替尼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靶向阻断 ck it介导的下游信号转导,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2002 年美国 FDA正式批准作为GIST的标准用药,经临床验证,有效率高达75% ~ 80% 。

对于肿瘤较大、术中肿瘤有破溃、中高风险度的肿瘤,均应术后辅助伊马替尼治疗。至于治疗的时间仍有争论, 一般认为至少连续用药2年,因为临床观察到停药1年后仍有复发的病例。如停药后复发,建议首选手术治疗,术后辅助用药。因为手术减低肿瘤负荷后,患者仍可从伊马替尼治疗中获益。如失去手术机会,可加大用药剂量至600毫克/天,或改用二线药物舒尼替尼。舒尼替尼是新上市的多靶点药物,65% 的伊马替尼耐药患者可从舒尼替尼治疗中获益。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可用于肿瘤较大且已明确肿瘤周边侵犯而难以达到R0切除,或手术可能严重损害周围脏器功能的患者。新辅助治疗前后应定期CT 或PETCT 评估,选择最佳时机实施手术治疗。伊马替尼起效一般在开始用药后的4~ 6个月,如肿瘤缩小,能够安全手术切除应及时手术,而不应等待伊马替尼的最大疗效。

肠系膜巨大恶性间质瘤1例 第3篇

关键词:肠系膜,恶性间质瘤,CT表现,治疗

病历资料

患者, 男, 63岁。腹腔内包块进行性增大2年余, 偶伴腹胀、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6月, 排便多为稀便, 便后症状无明显缓解, 体格检查:体重无明显减轻;腹膨隆, 右中下腹触及约40 cm×35 cm包块, 质中, 边界不光滑, 活动度差。

CT表现:患者首诊时CT增强:肿块位于中腹部偏左侧, 与肠道关系密切, 呈类圆形改变, 无明显分叶, 内见少许坏死区, 增强呈延迟均匀强化, 见图1。

患者于2个月后随访CT片轴位及冠状位平扫示:肿块体积增大, 最大横截面约13.0 cm×9.8 cm, 且位置有所变化, 跨越中线向腹腔正中生长, 肠道梗阻征象不明显, 见图2。

患者6个月后随访CT平扫+增强示:肿块较两月前明显增大, 占据整个腹盆腔, 肿块密度不均, 呈囊实性改变, 最大横截面约为20.0 cm×14.0 cm。增强扫描动脉期实性部分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延迟期强化趋于均匀, 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 未见明显肠道梗阻征象, 腹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见图3。

术中所见:自小肠距屈氏韧带80~110 cm肠系膜处见一巨大肿物, 肿块大小约30 cm×25 cm×15 cm, 活动度差, 包膜完整, 呈囊实性改变, 肿瘤局部破裂, 成鱼肉样, 切面灰白, 暗红色, 有出血, 坏死, 见图4。

病理切片:HE染色后镜下观察, 细胞呈梭形, 胞浆红染, 细胞核异形性明显, 有丰富的血管及坏死, 见图5。

免疫组织化学示:肿瘤细胞跨膜蛋白酪氨酸激酶生长因子受体蛋白CD117 (+) 、跨膜糖蛋白CD34 (-) 、DOG-1+、Vimentin+、SMA-、S-100-。病理诊断结果:肠系膜恶性间质瘤。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 (GISTs) 由Mazur等在1983年首次报告[1]。被描述为一类起源于胃肠节律细胞 (Cajal细胞) , 而不是Schwann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胃肠道间质性肿瘤细胞。同时Cajal细胞也可见于胃肠道外的系膜和网膜, 其胃肠道的间质瘤和胃肠外的间质瘤病理特点相同;GISTs包括整个消化道系统和其相关的肠系膜。组织病理学示:肿瘤来自胃肠道壁不成熟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 该2种细胞可共同高水平表达CD117和CD34, 而CD117和CD34被公认为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特异标记物;采用SMA和结合蛋白有助于鉴别诊断肌源性肿瘤;检测S-100有助于神经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肿瘤的大小和核分裂像是预测GISTs预后的重要指标, 肿瘤的大小与预后有关, 肿瘤越大, 提示预后差, 而GIST直径<2 cm和>10 cm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38.0%[2,3,4]。

本例患者首次发现腹腔肿块后, 在短短6个月呈渐进性增大, 占据整个腹腔, 但未引起消化道梗阻及腹泻、腹痛等临床症状。因此, 患者并未住院手术治疗, 而选择影像学手段观察腹腔肿块病灶变化情况。后期患者出现腹胀, 经CT检查, 肿瘤由于重力作用的原因, 由中下腹部进入盆腔, 肿瘤内出现缺血、坏死现象, 而采取外科手术干预。

综上所述, m GIST少见, CT检查为术前主要方法, 肿瘤直径<2 cm, 密度尚均匀, 表现为类圆形肿块, 边缘光滑, 无明显液化坏死, 增强扫描呈延迟均匀强化, 当肿块直径>10 cm时, 呈分叶状改变, 常因肿块出血、囊变、液化坏死而内部密度不均匀, 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中度不均匀强化, 囊变坏死区无明显强化。通过本例连续CT随访6个月, 发现肿块生长速度与内部密度改变相一致, 得出发生于肠系膜间质瘤是少见的, 生长、恶变速度是迅速的, 要早发现早进行临床干预, 术后并随访CT, 掌握复发情况, 以便调整临床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Mazur MT, Clark HB.Gastric stromal tumors.Reappraisal of histogen-esis[J].Am J Surg Pathol, 1983, 7:507

[2]Dematteo RP, Gold JS, Saran L, et al.Tumor mitotic rate, size, and location independently prediot recurrence after resection of 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J].Cancer, 2008, 112 (3) :608-615.

[3]张云, 曹辉, 汪明, 等.181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9, 117 (2) :73-86.

胃肠道间质瘤是癌症吗 第4篇

前不久,我父亲被诊断患有胃肠道间质瘤。听别人说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侵袭性的肿瘤,而癌症也具有侵袭性。请问,胃肠道间质瘤是癌症吗?

山西金明伟

金明伟读者: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具有恶性倾向的侵蚀性肿瘤。在我国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有60%~70%的人其肿瘤发生在胃部,有20%~30%的人其肿瘤发生在小肠,还有极少数的人其肿瘤发生在食管、结肠和直肠。但是,胃肠道间质瘤并不等同于胃癌或者肠癌。癌是指发生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具有浸润性生长、易复发和多途径转移的特点。而胃肠道间质瘤则是发生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其肿瘤组织的侵袭性并不像癌那么强,也很少发生淋巴或血液的转移。但是,胃肠道间质瘤也具有以下不容忽视的特点:

1.对常规的放疗和化疗不敏感。目前,临床上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方法是进行手术切除。

2.手术后易复发。虽然早期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后5年的生存率较高,但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可高达40%~90%。而且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在术后一旦复发,其生存时间一般仅为10~20个月。

3.早期不易诊断。由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此病很难在早期被发现,尤其是直径小于2厘米早期的这种肿瘤。很多人都是在进行肿瘤普查、体检或做其他手术时发现患有胃肠道间质瘤的。但也有少数此病患者会在早期出现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有包块、贫血、肠梗阻等病症。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确诊,具体的检查方法包括纤维内镜、内镜超声、B超和CT等检查。

胃间质瘤的CT诊断和良恶性分析 第5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1~2009年有完整临床及CT资料, 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ST 患者19 例, 男13 例, 女6例;年龄34~71岁, 平均61.2岁。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腹胀、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 另2例在体检做CT检查时被发现, 病程7 d~21个月。

1.2 检查方法

均行CT 检查, 采用SIEMENS 16 排螺旋CT 机。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 扫描螺距为1.0 或0.75, 层厚及层间距均为5 mm。常规平扫后, 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法 (2.5~3 ml/s) 注入碘海醇80~100 ml, 注射开始后分别于25~30 s、60~80 s 行动脉期、静脉期扫描。较小病灶取3~5 mm 层厚和间隔。部分病例经后处理薄层三维重建。

2 结果

2.1 GST性质

19 例胃间质瘤, 恶性12例, 良性7 例。

2.2 GST位置、形态、大小

全部病例单发, 9 例位于胃体小弯侧, 8例位于胃底, 2例位于胃大弯。肿块呈圆形或类圆形15例, 分叶状4例, 直径2.1~17 cm, 平均直径9.1 cm。肿块位于胃腔外16例, 胃腔内1 例。同时位于腔内和腔外者2 例。

2.3 GST的CT表现

CT对GST的定位有很大的帮助, 明确显示肿瘤大小、形态、生长方式、肿瘤表面、内部结构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同时亦可显示淋巴结、脏器转移等情况, 对于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平扫:GST 多呈向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的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 少数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 良性GST肿块直径多<5 cm, 密度均匀、边界清楚, 偶可见细小钙化点, 肿块很少坏死或仅轻度压迫邻近器官或组织, 本组7例均符合上述征象:恶性者肿块直径多>5 cm, 边界欠清, 常与周围器官或组织粘连, 形态不规则, 可呈分叶状, 肿块密度不均匀, 可见坏死、囊变。本组12例恶变者4例分叶, 10例肿块直径超过5 cm以上, 2例肿块中间坏死液化增强:肿瘤内部多呈中等或明显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向腔外生长肿块, 其黏膜面完整, 并呈明显强化, 良性者软组织肿块均匀强化, 恶性者常可见周围器官或组织受侵及肝脏、腹膜的转移灶和淋巴结转移, 胃壁局部增厚。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ST) 一词1983年由Mazur等[2,3]首次提出, 是一种发生于胃肠道及肠系膜、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征的肿瘤。GST 是一种少见的肿瘤, 胃是GST 的好发部位, 发病率为4/1000000[4], 其中约1/2发生于胃体, 发生于胃窦和贲门的间质瘤各占1/4, 肠道的间质瘤的发生率依次为空肠、回肠、十二指肠、结肠。GST临床症状无特异性。症状与肿瘤大小, 发生部位良恶性有关。共同症状腹痛、黑便、呕吐、恶心。可发生于各年龄段, 好发于50~60岁。发病年龄越小, 恶性的可能性越大。CT是胃肠道间质瘤定位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方法[5], 平扫:GST多呈向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的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 密度不均、可见坏死、囊变或肿块周边密度均匀, 中心出现坏死、囊变及出血、少数形态不规则形或分叶状, 肿块大小不等, 良性者<5 cm, 恶性>5 cm 并与周围脏器粘连。增强扫描:肿瘤内部多呈中等或明显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 向腔外生长肿块, 其黏膜面完整, 并呈明显强化, 静脉期强化高于动脉期, 良性者, 多呈实体性均匀强化, 恶性者, 常可见周围器官或组织受侵及肝脏, 腹膜的转移灶或淋巴结转移。GST多呈隐匿性生长, 且多数肿瘤为腔内外型, 鉴别诊断首先是定位方面的鉴别诊断, 单一检查手段, 往往将GST误诊为其他脏器来源的肿瘤, 最常见的是肝脏、胰腺、腹膜后或腹腔肿瘤, 多种影像学检查相结合, 一般能对GST 的定位做出准确的判断。其次, 需与胃癌鉴别, 平滑肌源性, 神经源性肿瘤亦表现为较大软组织肿块,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可有坏死、囊变等, 增强扫描亦有所强化GST 与平滑肌源、神经源性肿瘤在影像上表现极为相似, 难以鉴别, 确诊只有靠病理学检查。

参考文献

[1]王全红, 张均歆, 徐树明, 等.胃肠间质瘤.中国肿瘤研究与临床, 1998, 10:61-63.

[2]唐光健, 朱月香.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 40:843-845.

[3]廖玉珍, 张志强, 王秋良, 等.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5, 21 (1) :92.

[4]吕毛古, 艾书跃, 吴建伟, 等.胃肠间质瘤的CT诊断及治疗评价.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 17:60-64.

43例胃肠道恶性间质瘤临床分析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9例, 女14例, 年龄35~80岁, 平均57.5岁。肿瘤位于胃30例 (胃底15例, 胃体9例, 窦部6例) 小肠9例, 结直肠4例。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3 9例 (呕血2 1例, 黑便3 9例) , 轻、中度贫血 (Hb76~102g/L) 28例, 腹部包块6例 (小肠肿瘤) , 不全性肠梗阻12例 (小肠肿瘤) , 粘液血便3例 (直肠肿瘤) 。

1.2 诊断

本组全部病例中胃部肿瘤30例, 全部进行了胃镜检查, 26例诊断局部隆起型病变 (87%) , 4例考虑间质性肿瘤, 6例考虑平滑肌肿瘤。钡餐检查22例中17例提示胃部占位 (77%) 。小肠肿瘤钡剂造影7例均提示局部狭窄及占位。结、直肠肿瘤4例, 肠镜检查均诊断局部占位。全部病例均行B超检查, 40例提示局部占位 (93%) 。全部病例均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 其中:低度恶性16例, 恶性27例, 6例发现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117阳性40例 (93%) , CD34阳性37例 (86%) 。

1.3 手术方法

术中探查肿瘤直径4.5~19cm, 平均7.6cm。30例胃部肿瘤行远端胃大部切除8例, 近端胃部分切除8例, 肿瘤及局部胃壁楔形切除14例。9例小肠及4例结、直肠 (位于直肠上端) 肿瘤均行肠段切除术, 其中1例小肠肿瘤侵及脾门, 同时行胰尾、脾切除术。术中仅1例发现肝脏多发性转移灶未予处理, 全部病例原发病灶切除均较为满意。

1.4 术后治疗情况

全部病例术后均未进行化疗。患者随访2个月~4年零6个月:复发12例, 其中2例复发患者口服格列卫8~16个月不等, 瘤体均缩小1/3以上, 仍在治疗中;死亡6例均为肿瘤腹腔内复发及肝转移;1例小肠肿瘤术后15个月复发, 再手术切除满意。

2 讨论

2.1 发病特点

GIST可发生在消化道、肠系膜、大网膜等处, 以表达酪氨酸蛋白激酶 (KIT) 为特征, 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细胞瘤, 常见于胃 (60%~70%) , 小肠 (20%~30%) , 结、直肠 (5%) , 食道 (5%) 。本组胃30例 (69.7%) , 小肠9例 (20.9%) , 结、直肠4例 (9.3%) 。GIST可发生于各年龄段, 但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 40岁以下少见, 男多于女。本组平均年龄57.5岁。

GIST症状与肿瘤的部位、大小和生长方式有关,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消化道出血是最常见的症状, 本组39例 (91%) 。肿瘤生长在胃部时可发生大量呕血或反复黑便, 病人表现贫血症状。腹部肿块与慢性肠梗阻是小肠肿瘤的常见症状。此外腹痛也较常见, 但症状轻微, 常被忽略。

2.2 辅助检查

GIST的检查方法很多, 主要有:内镜、消化道钡剂造影、超声、选择性血管造影等。内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及结、直肠GIST的有效手段, 视野可见肿块呈球形或半球形隆凸型病变, 表面黏膜可呈慢性炎症、糜烂、溃疡、出血等改变, 有时活检钳推碰可见肿瘤在黏膜下移动。“挖掘式”活检方法可提高确诊率。超声内镜的开展可检出<2cm的肿瘤, 并能鉴别黏膜下层和肌层来源的肿瘤, 提高了GIST的检出率。

超声检查可动态多角度观察GIST病灶大小、轮廓、边界、内部回声、血供、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消化道造影下GIST多表现为腔内形态规则, 边缘整齐的充盈缺损或局部弧形外压迹, 病灶周围黏膜可有展平、弧形移位, 但无连续性中断。

2.3 诊断

GIST的良、恶性之分有时很难, 目前趋于一致认为肿瘤大小和分裂两项指标是GIST恶性潜能的有效指示物, 倾向于恶性指标包括: (1) 肿瘤直径>5cm; (2) 肿瘤坏死、囊性变、影象学检查显示肿瘤边界不清, 边缘不光整; (3) 肿瘤浸润、转移至临近器官或肝脏; (4) 核分裂像在胃部>5/50HPF、在肠道≥1/50HPF。

2.4 手术治疗

手术是治疗恶性GIST的最主要方式。肿瘤的完全切除是治疗和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包括必要时的联合脏器切除, 肿瘤切缘应至少包括周围2cm以上正常组织, 以保证切缘干净。肿瘤发生于胃部时可行包括肿瘤在内的楔形切除术。因腹膜种植转移较常见, 应常规切除肿瘤接触附近的局部腹膜。恶性GIST一般不发生淋巴转移, 故术中无肉眼可见淋巴结, 一般不要求行淋巴结清扫。恶性GIST完全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多报道在48%~65%。恶性GIST肝转移较常见, 有报道可高达40%~50%, 国内蔡国响等报道为29%。单病灶或区域肝转移可考虑再手术。

2.5 药物治疗

伊马替尼的应用使晚期及复发的恶性GIST病人有了治疗的有效方法。研究表明:KIT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 是信号转导途径的关键分子。伊马替尼通过阻断KIT的ATP结合位点, 干扰其信号转导过程, 从而抑制GIST细胞增殖, 促进凋亡, 发挥抗肿瘤作用。伊马替尼现已被推荐作为恶性GIST复发及晚期患者的常规治疗, 一旦有效, 患者常获得较长生存期。

GIST对化疗不敏感, 术中腹腔化疗可减少瘤细胞种植。有文献介绍物理杀瘤方法, 如温热疗法、蒸馏水浸泡等, 对部分恶性GIST术后患者进行多种辅助治疗如:免疫调节、中药治疗。因基层医院医疗条件的限制, 我科对恶性GIST患者采用的仍是手术、化疗等常规的治疗, 对于术后患者, 正在着手实施其它辅助治疗方法, 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参考文献

[1]毕建成, 经纬, 魏国, 等.胃肠道间质瘤46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5, 25 (11) :684~685.

[2]万德森, 伍小军, 梁小曼, 等.19例结直肠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J].中国肿瘤临床, 2005, 32 (4) :216.

[3]李际辉, 方国恩, 郑成竹.胃镜活检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消化外科, 2003, 2 (6) :434~438.

[4]徐宏伟, 晁明, 刘奕清, 等.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J].放射学实践, 2003, 18 (9) :627~629.

[5]赵海路, 李红芬, 王淑琴, 等.16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与免疫学表现特征[J].中华肿瘤杂志, 1998, 20 (4) :313~315.

[6]邱昌洪, 陈伟, 益擎雄, 等.胃肠道恶性间质瘤22例诊治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 2005, 21 (12) :1332~1333.

[7]高峰.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2005, 25 (9) :889~892.

[8]蔡国响, 蔡三军, 师英强, 等.26例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的临床特征和生存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 2005, 25 (9) :521~524.

[9]Berman J, OLeary T J.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workshop[J].Hum Pathol, 2001, 32 (6) :578~582.

胃间质瘤25例临床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胃间质瘤患者均经手术病灶切除, 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男15例, 女10例, 男女比例1.5∶1, 年龄36~72岁, 中位年龄54岁。肿瘤原发部位贲门及胃底8例 (32%) , 胃体12例 (48%) , 胃窦5例 (20%) 。

1.2 临床表现

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 多以腹部不适、饱胀、嗳气、厌食等症状为主。当瘤体向腔内生长超过一定程度时, 常以消化道出血 (呕血或黑便) 、腹痛、腹部包块为主要表现。本组表现为消化道出血15例 (60%) , 其中黑便10例, 黑便伴呕血4例, 单纯呕血1例, 表现为腹部包块、腹痛、饱胀不适8例, 2例为健康体检时发现。

1.3 方法

(1) 本组病例均经胃镜、钡餐或CT检查。 (2)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灶切除, 由病理医师根据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染色作出间质瘤病理诊断。 (3) 所有病例均行免疫组化检查。内容包括波形蛋白 (vimentin) 、酪氨酸激酶受体 (CD117) 造血前体细胞抗原 (CD34) 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 、可溶性酸性蛋白 (s-100) 。

2 结果

2.1 辅助检查结果

25例均经胃镜检查, 诊断胃黏膜下肿物23例, 活检明确诊断6例;X线上消化道钡餐检查21例, 18例发现胃占位性病变;17例行腹部CT检查15例获得阳性发现。

2.2 手术情况

25例GST均接受手术治疗, 其中楔形切除术 (切缘距肿块均大于2cm) 12例, 近端胃大部切除4例, 其中1例联合胰体尾及脾切除;远端胃大部切除4例;全胃切除5例, 其中联合胆囊切除1例;手术行D2淋巴结清扫5例 (均无淋巴结转移) 。

2.3 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结果

本组GST患者标本直径为1.3~19cm, 部分较大的肿瘤有囊性变、坏死或局灶出血。肿瘤多无包膜或有假包膜形成。切面灰白、质硬或呈鱼肉状。部分可见黏膜溃疡。镜下表现:肿瘤由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组成, 恶性GST肿瘤细胞表现核大、深染有异型, 可见核分裂相。本组患者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 其中Vimentin阳性率为100%, CD34为85.2%, CD117为89.3%, SMA为16.2%, s-100为25.2%。

3 讨论

GST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以中老年多见, 为胃肠道间质瘤最常见肿瘤, 约占70%, 无明显性别差异。经免疫组化检测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前所报道的所谓平滑肌瘤、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再次免疫组化证实85%以上为间质瘤, 真正的胃平滑肌瘤并不多见[1]。

GST术前确诊较为困难, 其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 可表现为出现腹部胀痛、上消化道出血、贫血及腹部包块等。肿瘤较小时可无任何临床表现, 往往在体检或进行其他疾病诊治时偶然发现。术前各种影像学检查对明确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尤以腔内超声可以精确显示胃壁的5层结构, 对于诊断起源于胃固有层或黏膜肌层的GST优势明显。通过超声内镜可较为准确地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 再通过穿刺活检, 提高术前确诊率, 但该方法有出血危险[2]。胃镜对于GST检出率本应较高, 但由于对本病长期缺乏足够多认识, 常被误诊。所以本病的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 病理外观肿瘤多无包膜或有假包膜形成。切面灰白、质硬或呈鱼肉状。部分可见黏膜溃疡。镜下表现:肿瘤由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组成, 恶性GST肿瘤细胞表现核大、深染有异型, 可见核分裂相。GIST中CD117阳性率占85%~94%, 有学者认为CD117阳性是GIST诊断的金标准[3]。其他免疫组化阳性率分别是:CD34为90%, SMA为33%, s-100为21%, vimentin为98%, 本组病例中CD117为89.3%, Vimentin为 100%, CD34为85.2%, SMA为16.2%, s-100为25.2%。如病检再加上CD117阳性的免疫组化结果, 则可确诊GST。

在治疗上目前很多学者认为, 由于GST均为潜在恶性, 主张一经诊断均应尽早手术治疗[4]。包括原发及复发转移的病例甚至是多次复发或转移的患者。一般认为至少应距肿瘤边缘2cm以上, 要求确保切缘阴性。手术方式根据病灶的大小、部位、肿瘤的性质而定。对局限性的病变, 可行楔形切除术;位于胃底部临近贲门或胃底体交界处体积较大的间质瘤, 应行近端半胃切除, 术中应送快速冰冻切结检查以明确肿瘤侵及范围以及切缘有无残留。即使患者有远处转移, 也应争取连同转移灶一并手术切除。因其多径面行转移, 一般不进行广泛性淋巴结清除术。淋巴结清扫和广泛的切除认为并不能提高生存率[5]。本组病例原发病灶均完全切除。手术切除不全, 术后复发或远处转移的GST可用甲磺酸依马替尼辅助治疗。对CD117阳性的中、高度危险性患者, 术后服用能预防及减缓复发和转移。

总之, 胃的占位性病变, 应想到GST可能。治疗应以早期手术治疗为主, 结合术后病理学和免疫学结果明确诊断, 需终生随访, 对术后复发或转移的辅助甲磺酸依马替尼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胃间质瘤 (GST) 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收治确诊的25例G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GST患者, 均接受手术。其中楔形切除术12例, 近端胃大部切除4例, 其中1例联合胰体尾及脾切除;远端胃大部切除4例;全胃切除5例, 其中联合胆囊切除1例;手术行D2淋巴结清扫5例。免疫组化结果:Vimentin阳性率100%, CD34阳性率85.2%, CD117阳性率89.3%, SMA阳性率16.2%, s-100阳性率25.2%。结论:G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是确诊的依据, 治疗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关键词:胃肿瘤,胃间质瘤,免疫组化,外科手术

参考文献

[1]Lewin KJ, Viensten WM.Gastrointestinal pathology and itsclinical implications (M) .NEW YORK:Igaku Shoin, 1992:284-341.

[2]谢明, 王乐浩, 翁少涛, 等.胃间质瘤38例临床诊治分析 (J) .广东医学, 2009, 30 (9) :1364-1365.

[3]黄玉宝, 叶长生, 刘民锋.1294例中国人胃肠道间质瘤荟萃分析 (J) .广东医学, 2008, 29 (1) :95-97.

[4]何裕隆.胃肠间质瘤外科治疗的选择 (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6, 9 (1) :15-16

CT诊断胃间质瘤 第8篇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例中男6例, 女7例, 年龄46~67岁, 平均51.6岁。临床表现:上腹部饱胀、消化不良9例, 上消化道出血、贫血7例, 返酸、呕吐2例, 无征状体检发现2例, 上腹部包块6例。

1.2 检查方法

使用西门子DR~H型全身CT机扫描9例, 采用层厚10mm、层间距10mm连续扫描。使用西门子欢星螺旋CT机扫描4例, 采用1~1.5螺距, 层厚7~10mm重建。增强扫描7例。扫描前禁食4h, 11例检查前5~30min口服1%~3%泛影葡胺600~1000ml。

2 结果

13例胃间质瘤中CT表现均为单发软组织肿块, 肿瘤直径3~17cm。胃大弯处4例、胃小弯处3例和胃窦部3例和贲门胃底区3例。肿块呈分叶状、葫芦形、类圆形, 边界清晰, 肿块向胃腔外生长5例, 单纯向胃腔内生长2例, 同时向胃腔内和外生长6例, 向胃腔内生长部分肿块体积均明显小于胃腔外肿块。CT平扫肿块呈等或略低密度, 边界清楚, 肿块<5cm者密度均匀 (图1) , 肿块>5cm者密度不均匀, 内部见液化坏死区。恶变者2例, 肿块密度不均匀, 边界不清晰, 局部与邻近器官粘连 (图2) 。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中度增强, 内部坏死区无增强, 其中2例螺旋CT增强扫描在动脉期增强不明显 (图3) , 静脉期肿瘤实质部分呈中度增强 (图4) 。11例口服泛影葡胺造影剂均见胃内不同程度充盈缺损, 胃腔受压变窄, 肿块与胃壁关系密切 (图1, 2) 。

3 讨论

胃间质瘤占全部胃良性肿瘤的23.6%, 占全部胃肿瘤的1%~3%[1], 过去通常易被误诊为胃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一词是由 Mazur 等[2]于 1983 年根据肿瘤的分化特征而提出命名。近年来, 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的应用和发展, 人们对该肿瘤有了新的认识, 现已证实以前临床及病理诊断的平滑肌肿瘤并不全是平滑肌瘤, 而是胃间质瘤。它是一类独立的来源于胃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 目前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公认, 并已经普遍开始应用于临床和病理诊断。

胃间质瘤50%发生于胃体部, 其中胃大弯侧略多于胃小弯, 胃窦和贲门胃底区各占25%[3], 本组13例中发生部位与文献报道相符。临床上多发生于45~70岁中老年人,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肿瘤小者常无症状, 溃疡者可伴有黑便、呕血、贫血、恶心、消化不良以及体重下降等征状, 肿瘤大者上腹部可触及肿块。

肿瘤来源于胃壁的黏膜下, 多呈膨胀性生长, 以腔外生长为主[4], 本组46%病例肿瘤同时向腔内、外生长, 单纯向腔内生长2例。肿瘤向腔内生长部分使粘膜隆起, 表面见溃疡, 3例肿瘤内坏死区通过窦道开口于胃腔内。肿瘤多呈分叶状、葫芦形、类圆形, 边界清楚, 肿瘤有包膜, 肿瘤较大时推压邻近胰腺、脾、肝。肿瘤切面灰白, 实性, 质韧, 部分肿瘤为鱼肉状, 肿块>5cm者多出血、坏死。镜下见由数量不等的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组成, 排列成编织状、旋涡状或栅栏样, 部分深染, 胞浆伊红色, 免疫组化CD117呈阳性。目前在病理学上, 胃间质瘤必须依靠免疫组化与电镜观察鉴别诊断[5,6]。

CT平扫示胃间质瘤多为等或略低密度, 密度均匀, 肿瘤较大或恶变时容易合并坏死、出血, 表现为密度不均匀。本组13例中均未发现钙化。CT增强扫描肿块呈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 螺旋CT增强扫描静脉期中度增强。

CT检查是诊断胃间质瘤的最佳的方法, 其密度分辨力高, 解剖层次清晰, 能直接显示肿瘤发生的部位、生长方式、形态大小、轮廓边界、密度均匀性、有无出血坏死、恶变、增强程度、与胃壁的关系, 邻近器官有无侵犯等, 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异性[7,8,9]。

但CT诊断胃间质瘤也存在一定的限度, 当肿块较大, 或对临近结构侵犯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 或肿瘤与胃壁相连部分较少仅以蒂相连时, 定位、定性较困难, 容易误诊。瘤体太小, CT检查容易漏诊, 需要结合临床和其他影像检查手段。CT不能鉴别间质瘤与平滑肌类肿瘤, 二者的影像学表现相仿, 鉴别要靠免疫组化与电镜检查。

摘要:目的:探讨CT诊断胃间质瘤之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13例胃间质瘤CT平扫和增强表现。结果:肿瘤均单发。CT平扫为等或略低密度软组织肿块, 11例为良性, 瘤体3~12cm, 平均4.6cm, 密度均匀;2例为恶性, 瘤体较大, 8~17cm, 密度不均匀, 内见囊变坏死。瘤体实质部分增强扫描均有不同程度增强, 螺旋CT增强扫描静脉期 (CT值61hu) 较动脉期 (CT值39hu) 增强明显。结论:CT检查对胃间质瘤诊断有较高价值, 并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

关键词:胃,间质瘤,CT

参考文献

[1]李兆申.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119

[2]MazurMT, Clark HB.Gastric stromal tumors:reappraisal of histogenesis.Am J Sur Pathol, 1983, 7 (6) :507

[3]崔法, 冯仕庭.胃间质瘤的影像诊断.影象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4, 13 (3) :162

[4]邵雪宝, 贺国强, 张一鸣.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4, 12 (4) :308

[5]方松华, 罗叶旋, 孟磊, 等.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2, 21 (4) :282

[6]夏云宝, 吴铭, 刘光彦, 等.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附12例分析.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2, 18 (1) :79

[7]刘伟锋, 丁汉军, 王海林, 等.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表现及误诊分析.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 13 (4) :318

[8]王春荣, 李继升, 陈丽英.2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分析.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4, 15 (10) :581

呕血原来患了胃肠道间质瘤 第9篇

手术后,医生告诉辉叔,尽管他的肿瘤很可能恶性度很高,但由于肿瘤标本进行免疫纽化时,有两项指标为阳性,他可以采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多年来,辉叔的日子过得与正常人无异。

事实上,像辉叔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对绝大多数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来说,尽管这种恶性肿瘤开始时让他们万念俱灰,但进行靶向治疗后,晚期的患者也可能获得相当长的生存期。

诊断:易与消化道疾病相混淆

胃肠道间质瘤是本世纪初才正式命名和普遍使用的医学新名词,现在针对它的诊治指南每年会更新两次,说明它越来越受重视。过去的大半个世纪,胃肠道间质瘤长期被误认为是来源于平滑肌的肿瘤,被称为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

研究发现,间质瘤的发生与胃肠道一种间质细胞密切相关,而且还会受到特定基因突变的“连累”,此基因突变能活化人体内的一种酶,从而导致间质瘤细胞不断增殖生长。

男女患胃肠道间质瘤的机会大致相等。发病年龄是58岁左右,多数发生于40-80岁人群,儿童患此病者较为少见。

大多数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部,其次是小肠,结肠和直肠仅占5%。体积较小的胃肠道间质瘤(2厘米以下)常无症状,通常是体检、内镜检查或作为伴发疾病检查时被发现的。随着瘤体的增大,常可出现的临床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部包块、黑便和贫血,这些症状也是非特异性的,也可见于其他消化道疾病。

手术:肿瘤会像韭菜般割了又长

胃肠道间质瘤大多属于恶性肿瘤。貌似良性的胃肠道间质瘤也存在潜在恶性的可能。部分病例早期肿瘤较小,在接受手术治疗后,肿瘤得到切除,患者获得根治,因此手术后能长期存活。胃肠道间质瘤的恶性程度在不同的患者中有较大的差别。大致上可把它的恶性程度分为极低、低、中等、高、极高风险五个等级。极低、低和中等风险的患者预后较好,接受手术切除后不易复发和转移,而高和极高风险的肿瘤患者容易复发、转移,术后生存期尚不能令人满意。

外科手术仍然是胃肠道间质瘤的根治手段。但即使经彻底手术切除,胃肠道间质瘤的复发率仍高达40%~80%。这与它细胞生长活跃的特点有关,特别是位于小肠的间质瘤。对外科医生来说,这种肿瘤就像韭菜一样,割了又长,有的患者因此做过多次手术。

用药:靶向药物使治疗获得突破

由于胃肠道间质瘤对传统的放疗、化疗不敏感,所以过去除了手术外,医生拿它没办法。但分子靶向药物的问世,使得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获得突破性进展。有证据显示,口服某种靶向药物可使50%以上的恶性转移或手术不能切除的间质瘤患者获得明显的疗效,而且其毒副作用也远不如传统化疗药物剧烈,绝大部分患者可以耐受。

但是一线靶向治疗药物耐药的情况时有发生,有10%~14%的患者会产生原发性耐药,大约半数的患者在服药两三年后出现耐药性。但专家指出,随着越来越多靶向药物的出现,患者的选择也越来越多。

卵巢硬化性间质瘤1例 第10篇

李某某, 女, 46岁, 以"以发现子宫肌瘤10年。"为主诉由门诊收入院。十年前体检发现子宫肌瘤 (大小、位置具体不详) , 后定期复查。2年前B超提示肌瘤增大, (具体不详) , 2009年11月25号B超示:右后壁肌层见52mm×43mm低回声结节, 有包膜, 余可见多个低回声结节, 范围在20~0mm。右卵巢大小52mm×30mm, 内见42mm×29mm回声区, 透声差, 伴密集点状强回声。B超结果提示:多发性子宫肌瘤;右卵巢巧克力囊肿。

月经婚育史:平素月经7/30, 量多, 色暗红, 痛经, 有血块。24岁结婚, G4A4, 末次人流:10年前。

入院查体:T:36.3℃P:80次/min R:18次/min BP:100/80mmHg, 皮肤粘膜无黄染,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结膜稍苍白, 巩膜无黄染。心肺视触叩听诊均无明显异常。肝脾胁下未触及, 双肾区无叩击痛, 脊柱四肢无畸形。妇科检查:外阴:已婚未产式;阴道:畅, 粘膜伸张性好;宫颈:正常大小, 光滑;宫体:前位, 如孕3+月状, 压痛 (±) , 可触及多个大小不等结节, 表面凸凹不平;附件:右侧附件区似可触及包块, 活动度可, 左侧附件未触及异常。

完善相关检查后, 于2009年11月28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全切术+右侧附件囊肿剥除术"。术中于右卵巢边缘见一4cm×3cm大小灰白色肿块, 质硬, 有包膜, 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左侧卵巢肉眼观未见明显异常, 术后送病理结果回示:右侧卵巢硬化性间质瘤;子宫平滑肌瘤。术后七天拆线, 伤口愈合好, 出院。

2 讨论

卵巢硬化性间质瘤颇为罕见, 由Chalvardjian等1973年首次报道[1]。是一种罕见的卵巢性索间质肿瘤, 其发病率占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1.5%~7%。卵巢硬化性间质瘤多发生于20~30岁的年轻妇女。患者平均年龄27岁[2], 也有青春期性及围绝经期报道[3,4]。本例患者发病年龄46岁。近20余年来国内报道仅百余例。卵巢硬化性间质瘤具有潜在内分泌功能, 患者血中雌激素、雄激素值升高。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不调 (量、色、质异常) , 原发或继发不孕, 盆腔包快等。尚有部分患者会因为肌瘤增大引起压迫症状而就诊。目前原因尚不明确, 可能与染色体数目、结构以及遗传因素有关,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是良性肿瘤, 故仅行单侧肿瘤剥除术即可, 术后愈后良好, 目前无复发病例报道。

参考文献

[1]武汉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 中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组.外科病理学[M].下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3:727-728.

[2]Young RH.Ovarian tumors other than those of surfaceepithelial-stromal type[J].Hum pathol, 1991, 21:763.

[3]周景, 刘光, 丁华路.幼儿卵巢硬化性间质瘤1例及文献复习[J].诊断病理学杂志, 1997, 4 (4) :217-218.

相关文章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运动会跳绳通讯稿(精选6篇)运动会跳绳通讯稿 第1篇跳出健康、跳出风采胶州市第六实验小学举行跳绳比赛活动随着一生哨响,胶州市第六实验...

3
2025-09-23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

艺术匠心范文(精选10篇)艺术匠心 第1篇一篇文学作品的优秀,源于作者深邃而独特的见识,源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技巧,源于作者精准而细腻的...

1
2025-09-23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精选9篇)英文入学申请书范文 第1篇Application Letter for AdmissionDear Sir or Madam,My name is ______...

2
2025-09-23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

远程网络控制范文(精选11篇)远程网络控制 第1篇1 智能网络现场控制单元的基本结构远程控制依附于网络技术, 其控制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模...

1
2025-09-23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精选5篇)银行面试题自我介绍 第1篇在准备自我介绍时,我们要先明白自我介绍的目的是什么?其实,HR让你做自我介绍,...

1
2025-09-23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8篇)移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第1篇近年来,分公司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1
2025-09-23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精选6篇)一缕阳光的小学作文 第1篇当我们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时,何不让一缕阳光走进我们的心里,晕开满心的疲惫...

1
2025-09-23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精选12篇)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 第1篇冕宁漫水湾友松医院2016年医疗质控工作计划2016年我院为进一步...

2
2025-09-23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