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71病毒范文(精选9篇)
EV71病毒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版)》[1],所有病例经龙岗区手足口病定点收治医院龙岗中心医院诊断,并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均经广东省卫生厅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确诊。人口资料由龙岗区坑梓街道办事处提供。
1.2 流行病学调查
对每一例手足口病病例进行个案调查,个案调查表采用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附件2[2]。
1.3 实验室检测
采样检测方法按照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附件2。手足口病标本采集及检测技术方案。采集重症病例发病3日内、疫点周围健康人群及密切接触者、疫区3岁以下易感儿童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以及外环境涂抹棉拭子标本,4 ℃暂存并在12 h内送达龙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实验室。检测方法采取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使用美国ABL公司7500型荧光定量PCR仪,检测EV71和CoxA16核酸采用深圳市太太基因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肠道病毒71型核酸实时荧光RT-PCR检测试剂盒和柯萨奇病毒A16型核酸实时荧光RT-PCR检测试剂盒,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沙梨园社区是坑梓街道秀新居委会下属的一个居民小组,占地约9104 m2,总人口3 921人,其中15岁以下儿童173人,5岁以下儿童84人,大部分为外来人口。居住区(175栋居住楼房)、9个工厂企业、53个商店(铺)错综坐落,北部有一中心幼儿园,7月初已放暑假。该社区卫生状况一般,住宅区内有一篮球场及健身运动场。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流行强度
截止7月30日共计报告26例手足口病病例,全人口罹患率66.31/万,15岁以下人口罹患专率15.03%。各住宅区罹患率分布见表1。
2.2.2 时间分布
首发病例,女,11月龄,6月30日发病,发病前1周无明确外出及流行病学接触史。发病高峰位于7月612日,占总病例数69.23%(18/26)。见图1。
手足口病发病时间分布
2.2.3 人群分布
2.2.3.1 性别分布
因26例患者均在0~15岁之间,所以罹患率以此年龄段计算。男性罹患率15.15%,女性罹患率14.86%,发病男女性别比为1.36 ∶1。男女性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05)。见表2。
2.2.3.2 年龄分布
26例病例中,最大年龄为8岁,最小为5月龄;其中3岁以下23例,占总数的88.46%。各年龄组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27,P<0.01)。见表3。
2.2.3.3 职业分布
26例患者中散居儿童19例,占73.08%;托幼儿童5例,占19.23%;学生2例,占7.69%。
2.2.4 家庭聚集性
26例病例分布在21个家庭中,其中有2个家庭各发生2例病例,有1个家庭发生4例病例。死亡病例1任某的姐姐肛拭子EV71病毒核酸阳性。
2.3 临床特征及预后
2.3.1 主要临床表现
见表4。26例病例中重症2例,轻症24例。
2.3.2 转归
26例病例均至龙岗中心医院就诊,给予对症治疗,其中2例经广东省卫生厅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确诊为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其他24例患儿均已痊愈。
2.3.3 死亡病例简况
病例1任某,女,2岁,散居儿童,7月3日发病,7月5日17:40经抢救无效死亡。入院至死亡4.7 h。经市、区临床手足口病专家组会诊,诊断为:①重症手足口病;②脑干脑炎;③神经源性肺水肿;④心肺衰竭。经实验室荧光定量RT-PCR检测,咽拭子、肛拭子均EV71阳性。病例2,欧阳某男,1岁4个月,7月9日晨发病,7月11日7:15经抢救无效死亡。入院至死亡12 h。经市、区临床手足口病专家组会诊,诊断为:①EV71重症手足口病;②脑干脑炎;③神经源性肺水肿;④脑疝。经实验室荧光定量RT-PCR检测,肛拭子和疱疹液EV71核酸均阳性。
2.4 采样、送检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2.4.1 患儿采样检测
7月510日,采集肛拭子6份、咽拭子1份、疱疹液1份。检出6份肛拭子、1份疱疹液EV71核酸阳性。手足口病患儿标本EV71病毒核酸阳性率为87.50%(7/8)。其中2名死亡病例均检出EV71病毒核酸阳性。
2.4.2 疫点周围健康人群及密切接触者采样检测
7月13日,采集疫点周围健康人群粪便标本2份,肛拭子2份,检出1份粪便标本(为死亡病例的密切接触者)EV71核酸阳性;7月19日,采集手足口病患儿家中密切接触者(儿童及成人)肛拭子20份,未检出EV71、CoA16病毒核酸。疫点周围健康人群及密切接触者EV71病毒核酸阳性率为4.17%(1/24)。
2.4.3 外环境采样检测
7月19日,采集外环境样品25份,其中水样19份(包括饮用水、污水、河水、鱼塘水),病家地板物表棉拭子3份,厕所棉拭子3份,均未检出EV71病毒核酸。外环境25份标本EV71病毒核酸阳性率为零。
2.4.4 3岁以下儿童病毒携带率检测
7月18、19日,对整个秀新居委会下属9个社区3岁以下幼儿采集肛拭子或粪便样品以排查手足口病,共采集样品626份,检测出12份肛拭子EV71病毒核酸阳性。疫区3岁以下易感儿童EV71病毒核酸阳性率1.92%。采样、送检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见表5。
2.5 控制措施
2.5.1 落实预防控制措施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坑梓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多次召开相关部门负责人专题工作会议,部署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并下拨预防控制专项经费。同时,龙岗区卫生局多次召开防控手足口病的专业会议。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自7月13日起派出16名疾控专业人员驻点开展手足口病疫情预防控制工作。及时制定《坑梓街道手足口病应急处理预案》,明确了11个预防控制小组职责和任务。很快形成各部门通力合作,科学、有序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的工作机制。
注:683份样品均未检出CoxA16病毒核酸。
2.5.2 加强传染源的搜索和管理
7月521日对沙梨园社区、东二社区吓坡社区12周岁以下儿童共进行6次排查,共排查271人,其中5岁以下儿童231人,发现1例疑似手足口病病例。为全面搜索传染源,还对秀新居委会3岁以下儿童采集肛拭子和粪便标本626份,检出EV71病毒核酸阳性12份,其中4名被龙岗中心医院诊断为手足口病,其他8名出现手足口病症状的隐性感染者也进行了隔离观察。累计指导、追踪随访住院和居家治疗的患者、接触者、隐性感染者落实隔离措施,实施连续7天医学观察462人次。
2.5.3 切断传播途径
暂停使用沙梨园社区内的健身运动器材。对街道6个居委会40居民小组内外环境进行连续20多天的环境整治和严格消毒处理,对辖区7个幼儿园进行一次全面终末消毒。对坑梓街道每个手足口病家进行了连续7天消毒,重点加强对厕所、个人用具、玩具、楼道、门把手、楼梯扶手等物表消毒。对辖区内5岁以下儿童家庭免费发放三氯消毒片,指导家长对儿童玩具、餐具、衣物等用品进行消毒。累计消毒面积达875 400 m2。
2.5.4 加强卫生监督工作
加强医疗与传染病监督,督促医疗机构加强对重点科室(儿科、门诊)进行重点消毒处理,在院内实行预检分诊制度和首诊负责制,加强对重症病例的发现、诊断和治疗;卫生、教育等多部门通力联手,督促所有学校和托幼机构暑期班严格落实晨检、午检制度和因病缺勤追查登记制度,发现可疑病例及时隔离治疗,对患儿所在教室、所用桌椅、物品等进行彻底消毒。
2.5.5 深入地开展健康教育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单等各种宣传形式,普及肠道传染病的防病知识。宣传单发放到所有5岁以下儿童家庭。街道有线电视台每天滚动式播放专题电视节目,张贴海报、发放《手足口病家庭清洁消毒指引》等手足口病宣传资料3.21多万份。
3 讨论
本次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表明,流行期6月30日7月27日,持续28天,位于深圳市第2个发病高峰。发病以4岁以下儿童为主,男性多于女性,职业以散童和托幼儿童为主。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手足口病患儿标本EV71病毒核酸阳性率87.50%。2名死亡病例及其中1名死亡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均检出EV71病毒核酸阳性。疫点周围健康人群及密切接触者EV71病毒核酸阳性率4.17%(1/24)。疫区3岁以下易感儿童EV71病毒核酸阳性率1.92%(12/626)。12名EV71病毒携带者全部为3岁及以下散居儿童,且EV71病毒具有明显家庭聚集性。死亡病例均检出EV71病毒核酸阳性,与2008年全国死亡病例病原学检测结果相一致[3]。在疫区内开展易感儿童病毒携带者的调查对消灭传染源、控制疫情起到关键性作用,国内未见文献报告[3,4,5,6,7]。该疫情根据患儿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可以判定为一起由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在沙梨园社区的局部暴发流行。本次疫情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消毒、采样、排查、健康教育等一系列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外,特别是创新性地开展手足口病隐性感染者实验室筛查工作,感染源搜索范围扩大至整个秀新居委会,仅用2天时间就完成了对疫区671名易感儿童的采样和病毒核酸检测,这一措施也得到广东省卫生厅专家组的肯定。
深圳市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外地流动人口涌入,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外来人口流动频繁,导致社区难以管理;外来人口大多租住民房,居室简陋,生活条件艰苦,文化水平低,防病意识差,容易导致传染病多发;据调查本次疫情26例儿童中就有19例发生在外来人口家庭。2名死亡病例家庭也因经济窘迫,未及时带领患儿到正规医院就诊,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加重,无法抢救。因此,如何在大型移民城市做好外来人口的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是一项急需研究的课题。
领导重视、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是预防控制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该起疫情得到市区卫生局、市区CDC、坑梓街道办、坑梓预防保健所等单位领导高度重视,各级领导就加强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作了专门指示。深圳市CDC、龙岗区卫生局、龙岗区CDC等单位领导多次亲临或派专员到坑梓街道督导疫情处理,龙岗区CDC派出2个专业小组在坑梓街道驻点15 d,指导疫情处理。坑梓街道办高度重视和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在疫情处理过程中,得到了坑梓街道各居民委员会、教育、计生、妇联等部门和单位的大力协助和配合。同时该起疫情受到了媒体的关注,深圳电视台都市频道第一现场栏目对该疫情进行了采访和报道。
志谢: 本文部分实验室检测工作得到深圳市宝安区CDC微检科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谢
摘要:目的 了解深圳市龙岗区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与病原学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龙岗区某社区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集手足口病患儿发病3日内、疫点周围健康人群及密切接触者、疫区3岁以下易感儿童的粪便、肛拭子或疱疹液标本以及外环境涂抹棉拭子标本,采取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进行EV71和CoxA16核酸检测。结果 流行期6月30日—7月27日,持续28 d。发病以4岁以下儿童为主,占88.46%;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1.36∶1;职业以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占73.08%和19.23%。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手足口病患儿标本EV71病毒核酸阳性率为87.50%(7/8)。2名死亡病例及其中1名死亡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均检出EV71病毒核酸阳性。疫点周围健康人群及密切接触者EV71病毒核酸阳性率为4.17%(1/24)。外环境标本EV71病毒核酸阳性率为零(0/25)。疫区3岁以下易感儿童EV71病毒核酸阳性率1.92%(12/262)。结论 该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病原体为EV71病毒引起。手足口病暴发流行已经成为我国南方城市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关键词:手足口病,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监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版)(2008-11-19)[EB/OL].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yzs/s3585/200812/38494.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2009-06-04)[EB/OL].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bgt/s3582/200906/41047.htm
[3]王琦,王子军.2008年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0,25(3):181-184.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2008安徽阜阳及中国手足口病疫情形势与防控工作报告2008年5月[EB/OL].http://218.247.198.113/cdc/login.do?form Action=index&mod-ule Flag=DI
[5]孙军玲,张静.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9):973-976.
[6]陈小英,许国章.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国际流行病学杂志,2010,37(3):210-211.
EV71病毒 第2篇
关于印发《合肥市手足口病(ev71感染)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卫生局,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
3月份以来,阜阳市发生了手足口病(ev71感染)疫情传播,造成1500多名儿童发病,20人死亡。为防止该疫情在我市传播,保障全市人民身体健康,特制定《合肥市手足口病(ev71感染)防控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参照执行。
二oo八年四月三十日
抄送:省卫生厅,市委,市政府,市防控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主题词:卫生应急防病通知
合肥市手足口病(ev71感染)防控工作方案
3月份以来,我省阜阳市发生了手足口病(ev71感染)疫情传播,造成1500多名儿童发病,20人死亡。5-7月份是呼吸道、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为防止疫情在我市传播,切实保障广大群众尤其是儿童的身体健康,特制定本方案。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1、市政府成立手足口病(ev71感染)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分管市长任组长,宣传部、市政府应急办、卫生局、教育局、财政局为领导组成员单位。负责对全市防控手足口病工作的统一领导。在市卫生局下设办公室,承担市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2、市卫生局组建成立以下防控专业组织:
⑴市卫生局组建“市级手足口病防控救治专家组”,近期进行一次集中培训,负责对全市该项工作的指导,参加全市应急防控方案的制定。
⑵市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及其下设的卫生应急小分队,承担全市手足口病防控的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理工作。
⑶市一院、二院、三院、三县县医院分别组建一支经过培训的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工作组。
3、市教育局成立预防控制手足口病(ev71感染)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幼儿园、小学应对该病的宣传教育和防控措施落实。
二、对相关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开展全员培训
1、抽派人员参加省卫生厅举办的“防控手足口病(ev71感染)师资培训班”,回来后,承担教学培训任务。
2、对全市医务人员开展手足口病防控知识专题全员培训。
⑴主要培训内容:《安徽省手足口病(ev71感染)防控方案》、《安徽省手足口病(ev71感染)诊疗处置意见》和《安徽省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方案》。
⑵培训对象: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市、县区疾控中心、妇幼保健所(站)全体专业人员。
⑶任务分工。县卫生局负责培训到乡镇卫生院全体专业人员;区卫生局负责培训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体专业人员;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自行组织对本医院专业人员开展全员培训;市疾控中心负责对市、县区疾控中心全体专业人员培训;市妇幼保健所负责对市、县区妇幼保健所(站)全体专业人员培训。
⑷培训时间。要求5月10日前完成全员培训工作。
三、加强疾病监测和信息报告管理
1、医疗机构进一步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力争做到不漏诊1例病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城区幼儿园自5月4日起实行晨检、日报告制度,辖区疾控中心对该项工作给予技术指导,幼儿园每天早晨开展晨检,及时将晨检情况向区教育局报告。县域幼儿园晨检、日报告按乡镇属地管理。
EV71病毒 第3篇
手足口病是儿童比较常见的疾病,该疾病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诱因也比较多,临床上认为该疾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传染病,患儿发病时多表现为发热和手、足等部位出现皮疹等。治疗后,大多数患儿临床症状改善,但少数病情严重的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损害,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预防和诊治该疾病显得至关重要。为了探讨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免疫球蛋白变化情况,对我县自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报告的40例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endprint
手足口病是儿童比较常见的疾病,该疾病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诱因也比较多,临床上认为该疾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传染病,患儿发病时多表现为发热和手、足等部位出现皮疹等。治疗后,大多数患儿临床症状改善,但少数病情严重的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损害,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预防和诊治该疾病显得至关重要。为了探讨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免疫球蛋白变化情况,对我县自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报告的40例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endprint
手足口病是儿童比较常见的疾病,该疾病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诱因也比较多,临床上认为该疾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传染病,患儿发病时多表现为发热和手、足等部位出现皮疹等。治疗后,大多数患儿临床症状改善,但少数病情严重的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损害,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预防和诊治该疾病显得至关重要。为了探讨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免疫球蛋白变化情况,对我县自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报告的40例EV71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endprint
EV71病毒 第4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1)样本采集:2014年4月9日至12月16日手足口病407例。每例采集肛门拭子标本1份并装在3 m L生理盐水采样管中,及时送实验室检测。(2)仪器设备:美国ABI公司的7500型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江苏默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EV71、Co XAl6及通用型肠道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
1.2方法
1.2.1核酸提取:使用通用型肠道病毒RNA检测试剂盒对所有样本进行RNA检测。检测过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首先对样本进行RNA提取后,将所得到的RNA样本进行荧光PCR检测。其判断标准为:EV71病毒Ct值<35.29并且称典型扩增曲线的为阳性,当Ct值>38.46时结果为阴性;CA16病毒监测时,Ct值需<35.86且具有典型扩增曲线的为阳性,其值>38.64时为阴性;肠道病毒的Ct值<35.62并且具有典型扩增曲线的即为阳性,Ct值>38.16时,结果为阴性。当Ct值介于二者之间时,需进行二次复检,如结果仍然在这个区间,则为阳性[2]。
1.2.2实时荧光PCR反应:EV71、Co XA16及通用型肠道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说明书操作:(1)PCR反应体系:反应体系总容积为20µL,内含EV71(Co XAl6)RT-PCR buffer 12.5µL,Taq酶0.5µL,RT酶0.5µL,EV引物探针6.5µL。(2)探针检测模式设置为:VIC/HEX荧光选择VIC,将Quencher栏和Passive Reference栏选none。(3)PCR反应条件:45℃15 min逆转录,1个循环;95℃变性2 min,1个循环;94℃10 s’——58℃40 s’,40个循环。(4)在系统成立,即阴阳性参考均正常的条件下,按试剂公司所给的参考值进行结果分析。
2结果
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应用荧光PCR的方法,对407例临床样本进行病毒核酸的检测,其结果显示本次监测样本407例中,阳性率为100%。EV71型341例,占83.7%;Co XA16型26例,占6.3%;通用型6例,占9.8%。以肠道病毒EV71型为主,这与国内多个省市手足口病的流行趋势相符。诊断参照卫生部《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均符合手足口病的症状。
3讨论
近年来,我国每年都有大量婴幼儿患手足口病,多表现为口痛、厌食、手足及口腔内出现疱疹或溃疡,多数患儿可在一周左右痊愈,但是也有部分儿童会引起心肌炎、肺水肿及脑膜炎等并发症[3],个别重症儿童由于病情发展迅速而死亡。目前临床上尚无对症治疗药物。
目前我国针对手足口病主要采取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临床方案,在诊断时,以观察临床表现为主要手段,采用传统的分离病毒再进行血清中和试验的方式来进行定型,通常过程需要7~8 h,严重耽误了病情的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分子诊断技术目前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研究结果表明,荧光PCR技术可以有效的满足目前手足口病的前期诊断工作需要,其在解决了产物污染导致假阳性问题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荧光强度进行精确的定量,使得监测的灵活度和灵敏度都有着明显提高[4,5,6]。使用荧光PCR法进行手足口病的监测,从标本处理到结果只需要3~4 h,极大的节约了观察
荧光PCR技术,实行完全闭管式操作,不仅能大大减少扩增产物污染的机会,且较常规RT-PCR,无论从敏感性、特异性与速度上都更具有优势。本院通过荧光实时PCR及时病原确诊并给予了正确的治疗,手足口病重症只有1例死亡,病死率明显降低。鉴于此,本研究认为荧光实时PCR在手足口病的检测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鸣荣,邓皓辉.陈志凤,等.广东东莞市儿童手足口病502例临床分析[J].新医学,2008,39(12):792-794.
[2]高骞,刘文恩,刘元元,等.荧光PCR法检测手足口病病原体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4):5323-5325.
[3]吴旭耀,沈彩燕,李成,等.手足口病患儿EV71的检测与其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4):3894-3896.
[4]陈禄彪,张广,铮施巧,等.手足口病病原的荧光PCR法检测及其临床特点[J].新医学,2009,40(7):464-466.
[5]陈勉乔,于浩洋,卢秋梅,等.EV71-CA16肠道病毒荧光定量RTPCR诊断试剂盒的研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5,30(6):27-31.
EV71病毒 第5篇
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EV71型与其他EV感染的手足口病患者白细胞 (WBC) 和C反应蛋白 (CRP) 结果是否有差异, 为临床防控及诊治HFMD, 治疗EV71型手足口病患者提供参考依据,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分析86例院感染性疾病科2014年5月—8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 其中男45例, 女41例;年龄0月~5岁, 平均年龄 (2.50±1.52) 岁, 诊断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08年版) 》。EV71型感染者18例, 为EV71感染组;其余68例为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组。
1.2 检测方法
手足口病毒RNA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 法, 试剂盒由广州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采集患者发病3 d内的咽拭子样本, 用盐水浸湿无菌咽拭子, 适度用力拭抹咽后壁和两侧扁桃体部位, 应避免触及舌部;迅速将咽拭子放入装有1~2 m L生理盐水 (需提前把1~2 m L盐水预先加入到咽拭子管中) 的咽拭子样本采样管中, 以防干燥, 贴上条码送检;经上述处理的样本可4℃暂存, 在12 h内送达实验室, -20℃以下低温冷冻保藏, 需长期保存的标本存于-70℃冰箱, 标本应避免反复冻融。标本运送采用冰壶加冰或泡沫箱加冰密封进行运输。
患者空腹12 h, 用真空采血管抽取受检者静脉血5 m L, 分装于乙二胺四乙酸二钾 (EDTA-K2) 常规管和生化管, 用于WBC计数和CRP检测;标本室温放置不超过2 h, 尽快进行白细胞计数检测和分离出血清, 血清不能及时检测的冷冻待检。WBC应用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XS-1800i五分类血球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CRP应用罗氏公司P800及其配套试剂检测。我院实验室两项指标正常参考值分别为WBC:3.5×109~9.5×109/L;CRP:0~5 mg/L。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采用RT-PCR对86例手足口病患儿咽拭子肠道病毒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 肠道病毒通用型阳性38例, 阳性率为44.2% (38/86) ;肠道病毒EV71型阳性18例, 阳性率为20.9% (18/86) 。EV71感染组18例患者与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组68例患者WBC和CRP定量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EV71与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WBC和CRP异常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3 讨论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有20多种 (型) 肠道病毒可引发手足口病, 其中以EV71和CA16最为常见。多数患儿感染EV7l后,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手、足、口腔有丘疹或疱疹等, 症状轻微;但少数重症患者可出现肺出血、神经源性肺水肿和神经源性心肌炎, 预后极差[5,6], 主要表现为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嗜睡等。研究表明EV71病毒具有嗜神经性, 其可通过直接感染和免疫损伤机制导致手足口病患者脑干和脊髓灰质的神经细胞出现炎症细胞浸润, 神经元变性、坏死, EV71感染致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可引起患儿严重的疾病, 甚至死亡;尤其是婴幼儿, 会导致长期的神经及精神疾病。因此, 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者, 须予以密切关注, 并及早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随着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应用的不断成熟, 各医院临床实验室相继开展手足口肠道病毒的定量检测,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儿童手足口肠道病毒的感染类型和载量, 其可以帮助临床医师迅速确诊肠道病毒感染患儿, 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对于儿童手足口肠道病毒感染的诊断和疗效观察都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RT-PCR对86例手足口病患儿咽拭子肠道病毒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 肠道病毒通用型阳性38例, 阳性率为44.2% (38/86) ;肠道病毒EV71型阳性18例, 阳性率为20.9% (18/86) 。回顾分析EV71型与其他EV感染的手足口病患者WBC和CRP结果, 结果显示EV71感染组18例患者与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组68例患者WBC、CRP定量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EV71与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WBC、CRP异常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 无特异性疫苗预防, 也无针对病毒的特效治疗方法, 对0岁~5岁儿童危害严重, 尤其对于EV71型感染者, 需要对EV71型感染者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EV71型感染者与其他型肠道病毒手足口病感染者WBC与CRP指标并无差异, 不能用WBC和CRP来区分EV71型和其他肠道病毒感染以及患者病情严重性。
参考文献
[1]杨海英, 王冯彬, 王江蓉, 等.98例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与临床分析[J].微生物与感染, 2009, 4 (1) :22-25.
[2]李兰娟, 范骏.手足口病[M].//马亦林, 李兰娟.传染病学.第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137-144.
[3]郭雪, 郑焕英, 莫艳玲, 等.2008年广东省儿童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09, 13 (3) :270-272.
[4]Solomon T, Lewthwaite P, Perera D, et al.Virology,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and control of enterovirus 71[J].Lancet Infeet Dis, 2010, 10 (11) :778-790.
[5]王幼亮, 马蕴珠, 朱振华.1 970例手足口病患者临床分析[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10, 12 (2) :124-125.
EV71病毒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5月—2011年9月我院收治危重症EV71手足口病患儿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46个月,平均年龄(1.9±1.0)岁。所有患儿都经急诊收入院,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经本地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核酸鉴定为EV71感染,除外既往有严重心肺系统疾患及病程中合并细菌感染者。临床分期按照《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版)》。
1.2 分组方法
采用非同期、非随机方法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2组。将2009年—2010年应用甲基泼尼松龙[2 mg/(kg·d)]治疗的2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2011年未应用激素治疗的18例患儿作为观察组。2组一般资料见表1。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给予利巴韦林15 mg/(kg·d),分2次静脉滴注,连用5 d;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1.0 g/(kg·d),连续应用2 d。高热者给予积极退热,颅内高压者给予脱水剂,有心肺功能衰竭者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氧疗和呼吸支持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2组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观察组平均发热时间为(3.9±3.0)d,肢体抖动和(或)肢体无力消失时间为(11.0±4.7)d,平均肺水肿消失时间为(3.8±1.6)d,病死率为22.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2组主要实验室检测指标比较入院治疗3 d后观察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为(10.6±2.8)×109/L,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为(297±76)×109/L,血糖为(7.3±2.4)mmol/L,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为(12.3±2.9)×109/L,外周血血小板计数(378±107)×109/L,血糖为(10.2±2.4)mmol/L,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EV71感染在国内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特别是重症病例病情凶险,发病即呈高热不退,病情可瞬时突变,表现为多器官受累(以神经、呼吸和心血管系统为主),病死率高,有报道一旦进入循环衰竭期,病死率高达90%以上[2]。尽管目前防治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在临床工作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及困惑,特别是对于EV71感染导致心肺功能衰竭的重症病例的治疗缺乏有效方案,甚至有学者认为一旦进入低血压期,临床救治只能延长生命,不能改变预后,因此临床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目前EV71感染重症病例在短期内死亡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3],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病毒感染后各种炎性细胞因子大量释放引起机体应激反应和全身炎症反应状态,在EV71感染重症病例病情发展变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4,5]。有研究表明丙种球蛋白对体温控制、减轻神经系统症状、缓解肺水肿和缩短病程有积极作用[6],糖皮质激素对抑制炎症反应,降低微血管通透性,稳定细胞膜并恢复钠泵功能,防止或减弱自由基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反应也有一定的作用[1]。国内多家医院报道:应用丙种球蛋白和(或)激素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国内有学者将EV71重症病例归属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症序贯状态”的范畴[7],但国内外脓毒症诊治指南均建议在脓毒症患儿中,可考虑适当给予免疫球蛋白,而糖皮质激素仅在儿茶酚胺抵抗和可疑存在或被证明存在肾上腺功能不全的患儿中应用[8]。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糖皮质激素应用较为普遍,国内陆国平等认为:采用甲泼尼龙1~2 mg/(kg·d)的剂量可能不足,在使用5 mg/(kg·d)的甲泼尼龙治疗1 d~2 d后仍出现肺水肿而改用大剂量冲击后见效[9]。《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指出糖皮质激素有助于减轻EV71感染所致的脑水肿和肺水肿,第Ⅱ期一般不主张使用糖皮质激素,第Ⅲ期和第Ⅳ期可酌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稳定后,尽早停用,是否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还存在争议[1]。
本组18例未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重症病例中平均发热时间为(3.9±3.0)d,肢体抖动和(或)肢体无力消失时间为(11.0±4.7)d,肺水肿消失时间为(3.8±1.6)d,病死率为22.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推测丙种球蛋白在抑制机体炎性反应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不是糖皮质激素。
观察组入院治疗3 d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为(10.6±2.8)×109/L,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为(297±76)×109/L,血糖为(7.3±2.4)mmol/L,与入院时相比明显下降;而在对照组20例中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血糖却无明显下降,可能与糖皮质激素能刺激机体造血功能和促进糖异生有关。
综上所述,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不能有效缓解EV71感染重症病例的临床症状,且并不能使白细胞、血糖、血小板显著降低。
本组资料样本较小,且未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并且未对不同剂量的疗效进行对比,关于糖皮质激素在治疗EV71感染重症病例中的作用还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1,49(9):675-678.
[2]Prager P,Nolan M,Andrews IP,et al.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 in enterovirus71encephalitis is not uniformly fatal but causes severemorbidity in survivors[J].Pediatr Crit Care Med,2003,4(3):377-381.
[3]Lin TY,Chang LY,Hsia SH,et al.The1998enterovirus71outbreak in Taiwan:pathogenesis and management[J].Clin Infect Dis,2002,34(5):52-57.
[4]Lin TY,Hsia SH,Huang YC,et al.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reactions in enterovirus71infection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Clin Infect Dis,2003,36(3):269-274.
[5]Wang SM,Lei HY,Yu CK,et al.Acute chemokine response in the blood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of children with enterovirus71associated brainstem encephalitis[J].J Infect Dis,2008,198(7):1002-1006.
[6]Wang SM,Lei HY,Huang MC,et al.Modulation of cytokine production by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n patients with enterovirus71 associated brainstem encephalitis[J].J Clin Virol,2006,37(1):47-52.
[7]陈贤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理论与病毒感染性疾病[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2):87-89.
[8]钱素云,刘娟,郑明琼.2008版儿童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解读[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5):349-351.
EV71病毒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68例手足口病脑炎 (EV71感染) 患儿的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根据《肠道病毒71型 (EV71) 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 (2011年版) 》的诊断标准: (1) 急性起病, 临床表现为发热, 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 (斑丘疹、丘疹、小疱疹) ; (2) 既往体键, 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史; (3) 起病后, 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等; (4) 意识障碍或出现抽搐; (5) 脑脊液特征:无色清亮, 压力增高或白细胞计数增高, 糖和氯化物正常; (6) 根据临床资料可排除高热惊厥和瑞氏综合征及细菌、真菌、支原体、乙脑病毒等病原引起的颅内感染 (7) 必须同时具备 (1) 、 (2) 、 (3) 、 (6) 项, (4) 、 (5) 具备一项。
1.3 研究方法
查阅相关病案, 进行回顾性分析: (1) 发病年龄、性别; (2) 热峰、发热持续时间、皮疹、严重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呼吸机机械通气时间等; (3) WBC计数、血糖、心功酶、电解质、脑脊液、胸片及病原学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 (4) 治疗及转归。
2 结果
2.1 发病年龄、性别
68例重症病例中年龄最小6个月, 最大9岁, 平均年龄2岁1±6个月。住院时间10~14 d, 平均12 d。男49例 (72%) , 女19例 (18%) , 男女比例为2.6∶1。
2.2 临床表现
发热:发热68例, 热程2~5 (3±0.5) d, 其中高热52例 (76.4%) , 中等度发热16例 (23.6%) , 低热0例 (0%) 。
皮疹形态及分布特点:手足口均有皮疹27例 (39.7%) , 手足口腔+臀部有皮疹26例 (38.2%) , 仅手足有皮疹9例 (13.2%) , 仅口腔有皮疹6例 (8.9%)
神经系统:易惊54例 (79.4%) , 肢体抖动48例 (70.6%) , 嗜睡32例 (47%) , 精神差26例 (38.2%) , 呕吐18例 (26.5%) , 抽搐7例 (10.3%) , 肌无力5例 (7.4%) , 昏迷3例 (4.4%) , 病理征阳性31例 (45.6%) 。
循环系统:面色苍灰3例 (4.4%) 、皮肤花纹3例 (4.4%) 、四肢发凉10例 (14.7%) , 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10例 (14.7%) 。心率增快12例 (17.6%) , 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3例 (4.4%) , 血压升高12例 (17.6%) , 下降3例 (4.4%) 。
呼吸系统: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8例 (12%) , 口唇紫绀, 咳嗽, 咳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3例 (4.4%) ;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5例 (7.4%) 。
2.3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升高62例 (91.1%) , >15109/L有46例 (67.6%) , 4109L有2例 (2.9%) , 全部病例WBC (12±3.2) 109/L。备注:4例WBC正常, 16例WBC升高但低于15109/L。
血糖:血糖升高>8.3 mmoL/L者46例 (67.6%) , 血糖降低2例 (2.9%) , 全部病例血糖 (8±1.2) mmoL/L之间。
血生化:CK-MB增高16例 (23.5%) (25±4.2) U/L之间。
电解质:低钠5例 (7.4%) , 高钠2例 (2.9%) , 低钾3例 (4.4%) , 高钾1例 (1.5%) 。
脑脊液:外观上均为无色透明, 脑脊液压力增高54例 (x%) , 脑脊液WBC>10109/L33例 (48.5%) (20±4.5) 之间, 潘氏实验阳性16例 (23.5%) , 糖在 (3.8±0.5) 之间, 氯化物 (121±4.5) 之间
胸片:异常18例 (26%) , 正常60例 (74%)
病原学检查:血清病毒核酸检测EV71阳性42例 (62%) , 阴性26例 (38%) 。
2.4 治疗及转归
治疗: (1) 常规监测体温、呼吸、血压、心率、意识、尿量; (2) 脱水降颅压治疗:20%甘露醇0.5-1.0g/ (kg次) 年, 6~8 h 1次, 颅高压表现严重时每2~4 h 1次, 并加用速尿; (3) 注射丙种球蛋白0.4~1 g/ (kgd) , 总量2 g/kg; (4) 糖皮质激素:静脉应用甲泼尼龙2mg (kgd) , 病情稳定后, 尽早停用;病情危重的应用10~20mg/ (kgd) 冲击; (5) 支持对症治疗:退热、止惊、氧疗, 必要时机械通气, 发生循环障碍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等; (6) 维持电解质、血糖、酸碱平衡; (7) 其它:补充维生素、能量合剂等。
转归:经上述积极治疗, 65例治愈或好转出院, 出院时均无阳性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 反应正常。死亡2例, 入院时气管插管内均有大量粉红色泡沫痰涌出伴顽固性休克。1例在治疗2 d后在神经源性肺水肿控制后持续深昏迷家长放弃治疗出院。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 (EV71) 感染引起, 病情凶险, 病死率高。手足口脑炎患者的白细胞、血糖均显著升高, 伴肢体抖动、惊跳等症状, 且患儿出现高热, 肢体无力等危象[1]。采用糖皮质激素与人血免疫球蛋白可有效控制疾病, 提示该病具有病毒血症及急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机制参与[2]。
该院采用脱水降颅压、注射丙种球蛋白、静脉应用甲泼尼龙及支持对症治疗:退热、止惊、氧疗, 必要时机械通气, 发生循环障碍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等对症治疗, 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65例治愈或好转出院, 出院时均无阳性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 反应正常。死亡2例, 入院时气管插管内均有大量粉红色泡沫痰涌出伴顽固性休克。1例在治疗2 d后在神经源性肺水肿控制后持续深昏迷家长放弃治疗出院。
综上, 对手足口脑炎患儿应密切观察, 在明确颅内感染后, 根据颅内压采取相应的积极脱水降颅压措施, 及使用糖皮质激素和人血免疫球蛋白, 可获得可靠疗效[3]。
参考文献
[1]张云玲.手足口病脑炎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3) :76-77.
[2]胥志跃, 祝益民, 肖政辉, 等.手足口病脑炎 (EV71感染) 45例临床分析[C].//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儿科危重症学术会议论文集.长沙:湖南省儿童医院急救中心, 2010:101-102.
EV71病毒 第8篇
关键词:EV71型手足口病,临床观察,护理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致病人肠道病毒多为EV71型和CVA16型, 属于丙类传染病, 在我国是法定报告管理的, 多发于学龄前儿童, 其发病率尤以3岁以下儿童最高, 隐性感染者和现症患者是其传染源, 主要通过人群分泌物密切接触、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途径传播。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手足口等部位的疱疹和皮疹, 且大多数患儿症状比较轻微。少数患儿可出现无菌性脑炎、脑膜炎、神经源性肺水肿、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肌炎等, 更有个别患儿病情进展快, 甚至出现死亡。我院是县级指定收治单位, 每年收治EV71型手足口病患儿均在500例以上。故探讨EV71型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可为今后的手足口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EV71型手足口病患儿518例, 其中男273例, 女245例, 年龄6~83个月。临床症状主要为手足、下肢膝关节周围或臀部皮肤有皮疹, 无瘙痒。大多有不同程度发热, 少部分口腔内有溃疡或疱疹。
1.2 方法
根据患儿不同的临床表现及病变阶段, 给予其抗病毒治疗及对症治疗, 同时结合中药治疗方法。用于病毒分离的标本包括疱疹液、咽拭子、粪便, 从脑脊液或疱疹液中分离病毒, 在手足口病的实验室诊断中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患儿入院后, 尽快留取病原学标本, 在患儿咽后壁和扁桃体部位应用采集咽拭子的无菌拭子适度用力抹擦, 然后放到适当的保存液中, 进行密封处理后立即送检。将5~8g粪便留取在大便培养盒中立即送检。
2 结果
EV71型手足口病患儿518例中, 轻症患儿470例均痊愈出院, 重症患儿48例中转送上级医院治疗13例, 痊愈出院34例, 死亡1例。
3 讨论
3.1 严格消毒隔离措施
隔离病室分设洁污通道、医患通道, 医务人员须更换专用隔离衣或工作服, 戴一次性口罩和工作帽, 不交叉逆行。采用移动式紫外线循环风消毒机对病室内进行定时消毒。病室每天需开窗通气2~3次, 每次30min。每天用0.1%康威达消毒液对病室拖地3次。备手消毒液于每例患儿床头, 接触不同患儿须进行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接触分泌物和大小便时戴手套, 手套摘去后要洗手。应用0.1%康威达消毒液对患儿换下的衣物和被服进行30min浸泡后再送洗。应用0.2%康威达消毒液对粪便和呕吐物进行充分混匀1h后倒入卫生间, 煮沸消毒或应用含氯消毒液浸泡的方式, 对患儿用过的餐具、玩具和其他用物进行消毒处理。垃圾放入外贴有特殊标签的双层黄色垃圾袋中, 并进行焚烧处理。
3.2 加强护理管理
分批、分层、分期地组织医务人员对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 科室组织针对性的护理操作训练, 如正确采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手消毒液的正确使用、正压封管技术、小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方法、小儿呼吸机参数调节等。配备如小儿血压袖带、移动式空气消毒机、小儿呼吸机管道、小儿加压氧气面罩、小儿简易呼吸皮囊、小儿吸痰管等必要的设备。
3.3 病情观察及基础护理
手足口病病程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4个阶段, 生命体征稳定期、心肺衰竭阶段、神经系统受累阶段、疱疹性咽峡炎阶段, 各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手足口病的特点是病情变化快、发病急, 因此护理重点是严密观察巡视, 如果患儿体温在37.5~38.5°C, 则每天进行4次体温的测量, 如果患儿体温在38.5°C以上, 则每4h对其进行1次体温的测量, 在使用降温药物后30min, 进行1次体温复测, 而后改为每1~2h测量体温1次, 待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之后, 则每天进行2次体温测量。护理中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呼吸急促、精神差、手足发凉、恶心呕吐、抽搐等早期危重征象。
3.4 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加强对患儿家长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宣教, 详细向其讲解预防原则、护理要点、治疗措施、流行特征、疾病预后等内容。同时通过发放相关知识手册及宣传材料等方式, 提高患儿家长对手足口病的正确认识, 增强其有效配合护理和治疗的意识, 促进患儿早期康复。
在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中, 主要观察指标是神经系统受累情况、呼吸、心率、精神状态等, 观察患儿有无频繁呕吐、肢体软瘫、无力、抖动、抽搐等。正确标本采集和送检, 加强监测患儿血压、呼吸、心率、体温。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 要高度警觉症状不明显而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儿, 给予患儿早期治疗, 可能延缓或阻断其病情的进展, 从而帮助患儿进入恢复期。对于出现严重神经源性肺水肿, 已经进入心肺衰竭期的患儿, 临床上目前还尚没有明显有效的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於宙星.EV71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5) :45-47.
[2]鞠桂萍, 孙丽辉, 王晓霞, 等.75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吉林医学, 2010, 31 (29) :5229-5230.
[3]潘正桃.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临床护理, 2010, 21 (7) :502-503.
EV71病毒 第9篇
手足口病在国内外流行资料表明: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是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 (coxsackre virus) A组、B组以及肠道病毒71型 (EV71) 等引起手足口病, 最常见的是CoxA16和EV71。在众多重症手足口病病例中, 由EV71引发的比例最高[1,2]。同时手足口病重症患儿与普通患儿在肠道病毒株流行分布特征和EV71阳性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2]。也有专家指出, 如果某地的手足口病例中EV71在所占比例升高, 那么重症手足口病的趋势也随之增加。为进一步了解和防治3~5岁幼儿手足口病, 于2010年1月及2010年5月份我们分别开展了在园儿童非流行期和流行期携带CoxA16和EV71现况进行调查, 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深圳某地在园儿童, 中班和小班2~5岁儿童, 非流行期调查176名, 流行期调查216名。
1.2 调查方法
1.21 抽样方案
按设计的调查表, 对辖区24家幼儿园进行评价分级, 依次为甲等、乙等、丙等。按照分层随机整体抽样的原理, 依照评价等级随机抽取3所幼儿园的中班、小班各一个班的在园儿童。
1.2.2 采样方法
参照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2009年版) 的要求, 根据人群的实际情况, 采集咽后壁和两侧扁桃体拭子, 0~4℃保存, 2h内送至实验室检测。
1.2.3 检测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咽拭样中的EV71和CoxA16。
1.2.4 分析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包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 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1.3 试剂
采样管采用江苏康健病毒采样保存套装, 实时荧光PCR试剂购自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
1.4 仪器
美国ABI 7500型实时荧光定量PCR仪。
2 结果
2.1 在园儿童手足口病非流行期与流行期病毒隐性感染率
我们在手足口病流行期和非流行期分别采集固定班级的三家幼儿园中班、小班在园儿童咽拭子。及时送检, 用罗氏提取液提取RNA, 再用实时荧光PCR仪进行扩增。流行期在园儿童手足口病毒总感染率是3.4%, 隐性感染CoxA16和EV71的分别为2.3%、1.1%;非流行期手足口病毒总感染率为5.5%, CoxA16和EV71隐性感染率分别为3.2%、2.3%。流行期与非流行期同一在园儿童群体手足口病病毒隐性感染总感染率有显著性差 (P<0.05, =1.02) , 两个不同时期隐性感染CoxA16和EV71隐性感染率也有显著性差异 (P<0.05, =0.33;P<0.05, =0.77) 。
2.2 相同时期不同儿童病毒携带情况
对在园儿童咽拭子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结果见表1。非流行期手足口病毒总感染率为3.4%, CoxA16和EV71隐性感染率分别为2.3%、1.1%, 均为外地户籍。同时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病原体和不同管理水平幼儿园间无显著性差异;流行期手足口病毒总感染率为5.5%, CoxA16和EV71隐性感染率分别为3.2%、2.3%, 均为外地户籍。经统计表明,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病原体、不同管理水平幼儿园间隐性感染率差异不显著。
3 讨论
手足口病的传染性强, 传播途径多, 传播方式多为通过密切接触。大量病毒存在于患者和健康者咽部、粪便和泡疹液中, 通过飞沫、唾液、粪便、污染的水和食物等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检测手足口病病原体的方法主要分为血清抗体测定、核酸检测和病毒培养。从传染病防控角度来看, 核酸检测检测是手足口病最有效率的防治手段之一。
手足口病病原体检材中, 常见的有咽拭子、疱疹液、粪便。在各类样品中, 粪便检材最为常见, 但在感染初期, 咽拭子检材的病毒核酸检出率最高[3]。王敬军等人提出咽拭子标本在手足口病疫情的监测中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 且检出率较高[4]。本调查认为在评价集体在园儿童病毒隐性感染率时, 在采集手足口病标本过程中, 咽拭子是比较理想的检测样和采样方式。
手足口病常年均可发生, 夏秋季多见, 尤其是5~8月为感染高峰期。但不同地方出现流行高峰会有不同。据历年传染病资料显示:手足口病在深圳是每年3~4月份开始增多, 到5~6月会达高峰期或称易流行期;冬春季较少发生, 称头年12月到次年2月份为非流行期。我们分别于1月和5月集中采样, 检测结果可表明深圳某地当年手足口病在流行期与非流行期, 在园儿童CoxA16和EV71隐性感染率差异均不显著。
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手足口病, 但常在婴幼儿造成暴发, 好发于5岁以下小儿, 且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5]。手足口病易发生托幼机构集体感染, 我们调查的对象为2-5岁在园儿童, 其在流行期和非流行隐性感染手足口病病毒差异显著 (P<0.05, =1.02) 。
手足口病是自限性疾病, 预后良好, 但也可出现严重并发症, 病情进展快, 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死亡, 已严重影响婴幼儿健康。迄今尚无特异而高效的抗手足口病病毒药物和公认的有效疫苗[6]。因此加强监测, 做好预防控制工作尤为重要, 具体措施如下: (1) 加强监测, 提高监测敏感性; (2) 做好疫情报告, 及时发现患者, 采取预防措施, 防止扩散; (3) 加强医疗机构的预检分诊, 预防医源性传播; (4) 加强托幼机构的晨检, 发现病例及时隔离治疗, 加强儿童餐饮具、玩具、文具、被褥等用品及活动场所的消毒, 培养并监督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加强营养, 合理锻炼, 增强免疫力; (5) 加强对群众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Chen SC, Chang HL, Yan TR, et al.An eight-year study of epidemiologic features of enterovirus71infection in Taiwan[J].Am J Trop, Med Hyg, 77 (1) :188-191.
[2]吴亦栋, 尚世强, 陈志敏, 等.手足口病病原体流行特征分析及临床意义[J].中华儿科杂志, 2010, 48 (7) :535-539.
[3]王敬军, 王丽, 田小平, 等.5676例手足口病病例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08, 12 (6) :567-569.
[4]汪照国, 刘晓琳, 于萍, 等.咽拭子标本对手足口病疫情监测的应用研究[J].预防医学论坛, 2008, 14 (8) :761-763.
[5]Lum Lc, Wong KT, Lam SK, et al.Fatal enterouirus71encephalomyelitis[J].J Pediatr, 1998, 133 (6) :795-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