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大学寸金学院范文第1篇
近几年, 许多专家形成了共识, 认为高校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但是, 在理论研究之外, 还缺少在实践层面的探索。这既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又给我们带来了改革、实践的机会。
萧山科技学院是浙江海洋学院下属的二级学院, 主要承担高等职业层次的教学。学院目前在每个专业都开设了《大学语文》, 并列为必修课程。基于以上的理论和现状, 我们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作了一些改革尝试。我们发现, 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 “校园文化”工程建设成为新兴的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平台。
另外, 如何处理地方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也是我们的研究要解决的重点之一。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其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高职院校的定位决定了其校园文化的特殊性。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 高职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往往对学生能否尽快适应社会的需求起到关键作用。我校对高职层次教育办学思想的主要理念是“培养技术型人才, 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然而, 通过对地方一些大型企业单位的走访调查发现, 这些单位在重视员工技能之外更加重视他们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我们认为要让新员工较快地融入企业文化, 对单位产生归属感, 关键在于如何使前者的核心价值观与用人单位的一致起来。浙江海洋学院萧山科技学院地处杭州市萧山区。这里民营企业众多, 经济发达, 文化又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从文化的角度来说, 这些企业深深地处于本地传统文化 (吴越文化和沙地文化) 的浸润之中。近几年, 杭州市在打造城市品牌文化的时候, 就将萧山地方的“潮文化”和“湘湖文化”纳入其中。由此可见这一地方文化的重要性。对于向萧山地方输送技术人才的我院来讲, 解决以上问题就是要实现学校文化与地方文化的有机接轨, 互相渗透、融合。
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对《大学语文》课程作了如下一些改革探索。
(1) 明确定位。抛开学科体制方面比较复杂的问题, 我们首先在《大学语文》的定位上作了一些实践、探索。现在, 学界已经形成共识, “不能完全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开大学语文, 必须有提升;也不能完全放开, 不宜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所以我们明确在兼顾《大学语文》听、读、写工具性的基础上, 应当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 既重视中华民族的大传统, 又引进地方文化传统。要在建立学生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综合知识、社交能力等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 编写地方文化读本。为了让学生对浙江和萧山文化有清晰的了解。我们挑选了最能反映吴越文化、萧山地方文化的代表作家、作品进入大学语文教学内容。
历史上, 越地“地狭民贫”的现实迫使越地居民致力于以斗争求生存, 冒险开拓进取成为其特色。为此, 我们选了《国语》中反映越王勾践复仇事迹的文字内容, 《搜神记》中的《三王墓》等篇反映浙江人铸剑、尚武的种种传统。设计研讨性问题, 引导学生探讨近世秋瑾、鲁迅诸人的思想性格, 窥探越人独具一格的勇悍气质;探讨明清的“绍兴师爷”、民国期间的“宁波同乡会”和当前出现的“温州模式”中蕴含的冒险开拓精神。通过阅读传化集团创始人的传记《走过荒原》领略浙江人开拓进取的精神。
为了让学生领悟越文化中崇尚自然的特点, 我们选读了表现山水, 蕴涵性灵的文学作品。例如, 谢灵运那些以永嘉山水为对象的山水诗、吴均的山水小品《与宋元思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以及张志和、张岱、袁枚、龚自珍等作家的此类作品。
(3) 搭建多样化的平台。传统文化的教育如果仅限于语文课堂教学, 是不能被很好地吸收、弘扬的。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育人为主要导向, 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她渗透到学生校园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将《大学语文》教学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 设计一套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体系,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吸收具有现实意义。
将《大学语文》教学嵌入始业教育。新生入学伊始, 我院就安排始业教育, 请各行业的专家或企业领导为学生做讲座, 以引导学生认识所学专业, 树立专业意识。这也是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 提高文化素质的好时机。我们及时安排教师或请地方文史专家作一些地方文化的介绍。期间, 还举行带领新生游走校园周边景区活动, 指导酒店管理、商务英语等专业和旅游协会的学生撰写相关的导游词并进行实地导游。通过一系列活动, 不但使新生对地方文化有了初步了解, 而且老生也借此巩固了所学的文化知识, 锻炼了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了组织、沟通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大学语文》的课堂学习被顺利地延伸至课外。
将《大学语文》与社团活动和政治教学结合起来。借“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大学语文》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综合知识、社交能力的目标。我们将课程中设计的思考题、研究性论题纳入到前两者的选题指南中, 教师也担任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这样既可以实时指导学生的活动, 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约束控制。
教师广泛参与学生活动。教授《大学语文》的教师都担任了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 参与各类学生活动的设计、实践和评价;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最有创意的是, 每年, 我们都会组织全院师生在学生中评选出“校园文化形象大使”, 在教师中评选出“最绅士的男教师”、“最端淑的女教师”。赋予校园文化以时代精神, 通过这些具体措施, 校园文化象和熙的春风一样, 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 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紧紧抓住“红枫文学社”、“海院钱潮”两块阵地。通过前者引导文学爱好者研读经典、训练写作。教师任校刊“海院钱潮”编辑或责任编辑, 开辟专栏指导学生确定每期的主题、写稿、组稿、画版。这样使得刊物成为展示校园生活的窗口, 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营造了良好的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 又塑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 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又多渠道地得以延伸和巩固。
尝试与地方知名企业合作。“传化集团”是典型的萧山地方企业, 企业文化带有鲜明的萧山文化特色。我们与集团的企业文化战略部合作, 组织我院学生参与该部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 通过让学生担任教师指导当地中、小学生的实践活动的方式, 深化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促进两种文化的相互渗透。
除此以外, 我们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相应的调整。
(1) 调整课程体系。利用学院调整培养计划的机会, 争取在各专业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同时也开设了应用文写作、普通话口语实训、演讲与口才等以培养技能为目的选修课。这样, 既完善了《大学语文》的课程体系, 使得其设计具有延展性;又将课内、课外进行了分工, 使有限的课堂时间延伸到课外, 弥补了课时不足的缺陷。
(2) 实行模块教学, 不再以文学史和作品赏析为讲授的重点, 而是根据专业和层次的不同, 师生可以选择若干专题进行“教”与“学”。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有不同的定位和分工, 每专题都分为教师讲授、学生自学两部分。教师对专题讲座中的文学史、文化史、艺术史等基础知识进行讲授, 并配合文选作赏析, 带着学生进行感悟、分析和表达。学生自学部分包括收集各专题相关的文学基础知识, 阅读相关的作品, 完成课后思考或调查研究。例如, 我们设定的第一个专题是“观风俗, 知得失:《诗经》中的爱情与婚姻”。其中《诗经》产生的时代、采诗制度、国风的分布、诗经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传诵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等基础知识都作为预习作业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收集好, 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对国风中的诗歌进行分类, 重点赏析爱情诗, 分析其中寓含的爱情、婚姻观念。课后, 让学生把古今中国社会的婚恋观念做出对比。而对于旅游专业, 则在此基础上, 又提出这样的问题“与《诗经》同时代的浙江是什么样的?”以期让学生对浙江的历史文化有个大致的了解。
作为与上述实践的互补, 我们选取了与讲座配套的教材。教材清晰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其中的选文语言精美, 意境高远, 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
(3) 调整教、学方法, 将有限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多年来的教学发现, 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方法所收到的效果越来越差, 往往是课堂上教师讲得很精彩, 学生听得也入神, 但是, 课外很少巩固, 考试成绩普遍不理想。对以技能为主的高职学生来说, 他们更愿意动手操作。而且, 《大学语文》的课时有限, 内容丰富。结合这一实际, 我们在课程设计中, 将读、写、说的能力培养作了分割。课堂讲座训练读、说的能力。主要通过预习汇报、经典欣赏、课堂讨论、知识竞赛等活动来进行;课外主要训练学生的写和说能力。包括读书报告、研究性小论文、社会调查等。
(4) 调整成绩评定体系。为了保证课外延展学习的质量, 我们将课程的成绩评定体系做了调整, 将平时成绩的比例提高至20% (考试) 或1/3 (考查) , 并规定课外作业缺1/3者该门课程成绩不合格。
通过以上实践探索, 我们发现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兴趣和热情都有所提高, 到课率和听课率都位居众多课程的前列。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提升, 听、说、读、写的技能较进校前有改善, 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拼搏精神到处都有体现。
摘要:《大学语文》教学急需走出被边缘化的处境。我们尝试将地方文化引进语文教学, 并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 依循课程的任务和内在规律进行了改革尝试, 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凸现其在素质教育当中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语文,地方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改革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大学语文”的教学困境和改革尝试[N].中华读书报, 2003-6-18.
[2] 周远清.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文化素质教育[A].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