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科学五上《农作物与化肥》word教案(精选5篇)
鄂教版小学科学五上《农作物与化肥》word教案 第1篇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农作物与化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化肥的作用,认识化肥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2.能经过小组合作,制定尿素对玉米苗生长的影响的实验方案。3.能持续观察,并及时认真做好记录。4.能整理分析实验结果,得出自己的结论。
5.意识到化肥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不当施用会对农业生产产生负面影响。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提前培育一些玉米苗,尿素,装同样土壤的花盆三个。
学生准备:实验方案记录卡,观察记录表,每组装同样土壤的花盆三个,化肥施用情况调查表。
三、教学建议
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整理分析收集到的实验资料,调查当地施用化肥的情况。
(一)汇集事实
学生交流花盆里玉米苗的生长情况。小组在交流汇报时,教师应引导其他小组注意倾听。
(二)整理分析各组玉米苗生长的数据资料
1.比较各小组玉米苗生长的共同特点。每个小组种植的玉米苗的生长情况都会有所不同,但是相同的是:没有施用尿素的玉米苗生长的比较慢一些。
2.比较每个小组玉米苗的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实际上由于每个小组的花盆放置的位置不同,管理的时间不同,管理的方法不同,可能形成这样的事实:施用1汤勺尿素的玉米苗生长情况不同,施用4汤勺尿素的玉米苗生长情况又不同,没有施用尿素的玉米苗的生长情况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这些不同。
3.有些玉米苗可能因为施用的尿素过多而“烧”死,教师要利用这一事实,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施用过量的尿素会导致农作物死亡?如果学生不能解释,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施用过量的尿素的玉米苗,一般是因为土壤中水分渗透压的不同,导致玉米苗体内缺水而死亡。
(三)资料链接
1.出示关于施用化肥的资料,交流各种化肥的作用。2.思考:是不是化肥施用的越多越好?
教师在学生思考和交流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中国农村施用化肥现状的资料,期望这些资料能引发学生思考,化肥的使用也不是越多越好,化肥能改变我们的生活,但是过多施用化肥对土壤和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从而意识到什么事情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四)调查当地的施肥情况
1.学生交流他们了解的本地农民施肥的情况。
在调查的过程中,希望学生能体验到化肥施用的情况的危机,产生合理施用化肥的意识。
2.指导学生制定调查内容的计划。
教师指导学生就要调查的内容制定一个简单的计划,针对当地的实际,建议调查计划应包括施用化肥的种类,每亩地近三年每年施肥的数量,农作物近三年的产量、质量等情况。调查活动结束后,教师利用其他时间组织学生交流。
鄂教版小学科学五上《农作物与化肥》word教案 第2篇
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池塘中的常见鱼类,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观察、实验、记录并归纳典型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
3、能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推测,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语言较清晰准确地描述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能利用表格整理记录有关研究结论。
4、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证据、逻辑推理、想象建立假设和推断、理解事物及现象的重要性。
5、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通过探究,讨论归纳鱼类共同特点。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鱼类及相关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6、能将鱼类特点与池塘环境相联系,知道鱼的外形及行为特点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教学准备
1、池塘鱼类的种类、外形特点、生活方式等相关挂图或课件。
2、水槽(或玻璃鱼缸)、瓷盘、镊子、纱布条、塑料绳、木片、滴管、水、家乡池塘中的典型鱼类(如鲫鱼)、毛巾或卫生纸。
3、各种水生动物(不一定是鱼类)的图片或课件。
4、家乡池塘中的小型鱼类活体。
第一课时
一、搜集信息资料
(1)出示图片或播放课件:同学们,这是我们家乡的池塘中生活的几种鱼,谁知道这是几种什么鱼?
(2)在我们家乡的池塘中,还生活着哪些鱼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有争议的动物板书在黑板一侧,在后面的学习中重新归类)。
(3)各种鱼的大小、形态、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可为什么人们把它们都叫鱼呢?关于鱼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二、提出研究问题
1、教师出示并简介鱼类活体,安排学生观察鲫鱼的外形特点,为下一步研究活动做准备。师述:鲫鱼是鱼类的典型代表,它在外形上具有什么特点呢?请各小组认真观察鱼的外形、身体表面长有什么、鱼鳃的形态等。同学们若对鲫鱼其它外形特点感兴趣也可以进行观察,观察之后将结果记录在“我们的发现”表格里
2、分小组进行观察、讨论、记录。
3、小组汇报观察记录结果。
4、教师小结,然后出示图片、展示课件或让学生对照水槽中的鲫鱼阅读课文26页上图内容,认识鱼的各种鳍。
5、你能根据鱼的外形特点,对鱼如何运动、怎样呼吸和运动,大胆做出自己的推测和设想吗?怎样证明自己的推测?
三、制定研究方案
1、教师出示并简介各种学具,告诉学生这些学具主要用于观察研究鱼的运动和呼吸方式。
2、各学习小组制定“鱼靠什么游泳”、“鱼如何呼吸”的研究计划和步骤,预测研究结果。
3、各学习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和预测,相互质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四、开展科学探究
1、分小组按照研究方案先进行“鱼靠什么游泳”、“鱼如何呼吸”的观察研究,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在“我们的发现”表格中。
2、小组汇报实验观察记录结果。
鄂教版小学科学五上《农作物与化肥》word教案 第3篇
大棚蔬菜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冬季常见的大棚蔬菜名称,知道这些蔬菜在自然状态下正常生长的季节。2.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猜测大棚能生长反季节蔬菜的原因。3.能制定考察计划,按照计划考察大棚,对考察结果进行记录。
4.能根据对大棚的考察记录进行分析,认识到温度和湿度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5.意识到大棚蔬菜能方便和改善我们的生活,但是大棚蔬菜也有不足之处。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一些反季节蔬菜,提前建造一个模拟塑料大棚,温度计、湿度计等。学生准备:温度计、湿度计。
三、教学建议
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考察真正的大棚,分析大棚的环境为什么能种植反季节蔬菜,辨析大棚蔬菜的好处与不足。
(一)提出考察时应注意的事项
教师带学生考察时应该再次强调注意安全等事项。教师要考虑细致,要具体到坐什么车,怎样走,怎么分组,带哪些工具和仪器,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注意记录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考察计划,再提出出去考察需要注意的事项。
(二)实地考察
教师带学生一起到大棚实地考察,并做好记录。
(三)整理分析收集到的事实
考察大棚里的生长环境后,引导学生根据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条件,分析大棚里为什么能生长反季节蔬菜。
1.考察大棚后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知道,大棚里的温度比外界高,湿度比外界大。还有推测,比如大棚里二氧化碳浓度高等。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对学生能积极动脑进行推测的行为加以鼓励,但对推测的结论则不予肯定,因为推测还需要科学的验证。2.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植物生长需要合适的温度、阳光、空气和土壤。
3.大棚里哪些条件适宜植物生长?大棚里的温度较高,湿度较大,适宜喜高温的农作物的生长。
4.大棚里为什么能生长反季节蔬菜?教师引导学生就大棚里为什么能生长反季节蔬菜分组展开研讨,把学生研讨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四)思考与拓展
1.大棚蔬菜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吃过大棚蔬菜吗?它的味道和自然生长的蔬菜有什么不同?
2.大棚蔬菜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3.通过研究大棚蔬菜,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感受?
鄂教版小学科学五上《农作物与化肥》word教案 第4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自行车的齿轮原理,知道齿轮是轮轴的变形,使用齿轮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知道杠杆、斜面、滑轮、齿轮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机器是由这些简单机械组成的。
3、能在探究活动中提出大致思路,认识到齿轮有不同的咬合(或连接)情况,知道齿轮间不同的咬合(或连接)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4、通过对自行车所包含的相关机械的分析,体会到对事物的分析常用到“部分-整体”或“整体-部分”的方法。教学准备
机械实验盒,自行车实物,实验记录表。
第一课时
一、提出研究问题
先组织学生谈谈对自行车各部件的认识,如自行车车把利用了轮轴的原理,自行车把手利用了杠杆的原理。然后重点让学生谈谈对自行车齿轮的认识,并推测它在自行车的运动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尤其是齿轮齿数不同所起的作用。学生通常会认为它主要起到了传动的作用,却不会意识到由于齿轮数的不同,可以灵活地改变其转速。
二、研究齿轮
第一步是了解学生对齿轮的认识。先让他们回忆还在哪些地方见过齿轮,并比较它们与自行车的齿轮有哪些相同与在不同。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齿轮的用途,包括齿轮间存在相互咬合与用链条连接的组合,这样可以为课的最后分析,体会齿轮的作用。
第二步讨论实验方案。首先要根据材料确定是研究齿轮间相互咬合还是链条连接的情形,或者两种方式同时采用。小组讨论方案后,可以在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注重引导他们明确以下细节:在实验中如何确定两个齿轮的不同齿数,如何确定两个齿轮转动的圈数,如何在记录表中进行记录,记录哪些方面等。
第三步是动手实验。实验中,教师要及时捕捉他们的发现,提醒他们把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有些发现学生可能自己并不会意识到),促进他们完成完整的实验,但不要过多地影响他们的自主研究。先完成实验的小组,应当提示他们把实验的发现进行整理和初步的分析,为后面的讨论作好准备。有条件的实验室,还可以让各组把实验结果统一反映出来,如实物投影仪或通过黑板上的全班记录表等。
三、讨论实验发现
教师可以选择在组内先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沟通,或者直接在全班进行交流,这主要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来确定。
学生在交流时经常会出现只谈结论或只谈发现的情况,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教师都应当及时提示学生把实验的发现与所思考的结论间的联系讲出来,以便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并发现其中的精彩与不足。有的小组在交流时,可能还会提到本组实验发现的其他情况,对于这样的小组教师要肯定。
如果实验只做了相互咬合这样一种情况,则还需要简要地帮助学生分析如果采用链条传动又会是怎样的情形。相互咬合的情形,可以很方便地计数两个齿轮转动的齿数。链条传动则不再是直接计数,而是通过链条这一中介,间接地推算出两个齿轮转动的齿数。如大齿轮转动一圈,通过链条经过了30个齿,这30个齿的变化体现在小齿轮上,也应该经过30个齿,如果小齿轮只有20个齿,则说明小齿轮要转动1.5圈。从而很好地理解两个齿轮转速间的关系。
四、分析自行车的齿轮及其他简单机械
鄂教版小学科学五上《农作物与化肥》word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普遍联系的眼光看待池塘中生活的各种生物,初步形成池塘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2、进一步明白食物链的含义,知道池塘生物除食物联系外,还存在更为重要的其它依存关系。
3、了解生态平衡对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意义。
4、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推断和解释。
5、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6、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用语言准确表述所观察的自然现象和自己要表达的观点。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准备
1、池塘生物图片(或课件)、池塘生物水族箱(内养生物活体)。
2、反映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
3、反映池塘生物依存的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对上一课安排布置的实验记录和实验结果进行检查和总结。
1、上一节课课后,大家将水生植物种在陆地土壤中,通过观察研究你们都有什么发现,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2、学生分组汇报,统一观点,教师小结。
二、复习已学知识,提出探究问题。
1、复习已学知识:在前面的第一单元第6课《谁吃谁》中我们学到了几个新的科学名词,如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
2、提出问题:树林中的生物之间存在食物联系,那么池塘中各种生物之间有怎样的食物联系呢?这些池塘生物中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教师引导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并播放相关录相(课件)。
三、开展科学探究。
1、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欣赏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后,回答问题,相互质疑,教师指导。
2、分小组针对上述所见所闻写出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链,能写多少写多少。同时讨论:“在食物链中,如果某个链环上的生物灭绝了,会对整个食物链产生什么影响?”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