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危险防控措施论文范文第1篇
1 职业危险因素
1.1 心理因素
ICU的护理工作是高风险、高压力的工作, 有其特殊性和危险性。护士必须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及敏捷的反应能力, 随时监测病人和各种仪器的各项指标, 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加上ICU病人发病急, 病情重, 病情变化快, 随时抢救, 经常加班加点, 极易造成护士的身心疲惫, 甚至引起失眠、抑郁、胃部疾病、颈腰不适等。ICU工作持续紧张和刺激, 导致一定的精神压力, 会出现精神不稳定、心烦意乱。
1.2 生物性因素
现今最具威胁的医源性感染是血源性传播疾病, 血源性传播疾病是指可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传染性疾病, 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等20多种。ICU护士因抽血、穿刺、注射操作频率高而导致针刺伤感染传染性病毒和细菌的机会很高, 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 据统计有80%~90%的健康医务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
1.3 化学性因素
ICU护士需频繁接触各种浓度较高的消毒液, 如各种器械、一次性物品的浸泡消毒, 监护仪器、各类机器表面的擦拭消毒及每日的桌面、地面、橱柜消毒要使用含氯消毒液, 这些消毒液轻者容易引起过敏性鼻炎、接触性皮炎、眼睛和呼吸道炎症、头痛等, 重者可引起慢性中毒或致癌, 直接影响护士的健康。
1.4 物理性因素
1.4.1 电离辐射
I CU的病人因病情经常需床边摄片, 因此, 护士经常工作在X射线的环境中。X射线是对人体伤害较大的放射线, 长期过量照射会使人产生疲乏无力、记忆力减退、心律失常、睡眠障碍、头晕、恶心等症状, 血液检测白细胞有不同程度下降, 机体免疫力明显降低, 严重时可引起内分泌紊乱和造血功能损害, 甚至致癌。
1.4.2 噪声
各种监护设备, 如微量泵、心电监测、微机等仪器发出的工作声响及报警音, 尖锐刺耳, 产生很大的噪音。一般认为, 40分贝是正常的环境声音, 在此以上就是有害的噪声。噪声除了损伤听力以外, 还可以引起心绪不宁、食欲减退、心情紧张、心跳加快和血压增高。
1.5 环境因素
由于ICU病房多为老年患者, 年老体弱, 因此, 病房相对密闭, 空气流通差。患者常常由于长期卧床极易有呼吸道的感染, 散播在空气中, 护士长期在此环境中工作, 呼吸道抵抗力降低, 更易造成自身感染。
2 防护对策
2.1 心理因素防护
树立良好的心态。在ICU工作的护士首先要有奉献、吃苦的精神, 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及乐观向上的精神。注意心理调节,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在工作之余合理安排休息与休假,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劳逸结合, 加强营养, 促进身心健康, 提高工作效率。
2.2 生物性因素防护
增强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血液传播疾病的知识, 充分认识到血源疾病的危害性, 了解传播途径及危险因素, 从而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 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正确使用各种器械, 做到医疗垃圾分类处理。
2.3 化学性因素的防护
配置各种消毒液前先戴好口罩、帽子、手套, 配置时选择宽敞通风的地方, 剂量要准确, 配置动作要熟练, 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各类消毒液。若要直接接触消毒液时, 动作要迅速, 操作要熟练, 避免长时间接触。
2.4 物理因素的防护
2.4.1 首先做好X射线的防护有条件的医院的I CU护士可穿铅衣进行防护, 以减少辐射损伤。
2.4.2 将各种仪器的报警音量调至适宜的分贝
同时减少医源性噪音, 规范医护人员的言行, 做到“四轻” (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 。
2.5 环境因素防护
2.5.1 病房环境的防护
因ICU病人多数为年老体弱者, 因此不适宜长时间或频繁开窗通风。可选择合适的时间及适宜的室外温度时短时间开窗通风, 如9:00am左右或14:00pm左右。同时注意避免风口直吹病人, 做好病人的防护工作。加强病房内地面、桌面、橱柜等的日常消毒工作。
2.5.2 护士工作站环境的防护
治疗室应按功能严格分区, 分无菌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护士站保持环境通风清洁, 限制人员进入。加强心血管重症监护室工作的管理。
3 讨论
心血管重症监护室 (ICU) 护士长期处于高度紧张而忙碌的工作状态中, 面对较多的职业危险和繁重的工作, 相信通过树立良好心态, 注意情绪调节, 严格各项护理操作规程, 严格无菌操作技术, 严格执行监护室的各项制度, 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一定能达到减少自身危害的目的。
摘要: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攀升, 给临床带来极大地工作量。心血管重症监护室 (ICU) 作为医院心血管危重患者抢救治疗的重要场所, ICU护士长期处于紧张忙碌中, 如何面对日益攀升的职业危险, 进行有效地防护, 是我们应当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护士职业危险防控措施论文范文第2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自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附院2009年全院一线护理人员72名, 年龄19~50岁, 男性19名, 占27.3%, 女性53名, 占72.7%;护龄1~31年;职称护师及以下34人, 占47.2%, 主管护师及以上38人, 占52.8%;学历中专41人, 占56.9%, 大专及以上31人, 占43.1%。婚姻状态未婚20人, 占27.8%, 已婚52人, 占72.2%, 离异9人, 占12.5%。
1.2 方法
采用自制量表, 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法进行自评, 并附加有关调查情况及量表的详细介绍, 将以上72份问卷均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进行比较。
2 结果 (表1~2)
3 讨论
3.1 职业风险和伤害的调查
从表1可看出, 精神科护士职业伤害情况非常突出, 不论是面对病人或家属, 女性护士暴露于危险环境的伤害更大, 所受到的威胁更多, 更处于相对弱势。表2对职业风险的认知表明, 附院护理人员均有职业风险意识, 并且对病人的严重冲动伤人行为均能采取措施, 这也和附院近年加大了对护士职业风险意识的培训和教育有关。在风险的防范上, 女性的风险防范意识高于男性, 高年资护士风险防范意识更强, 文化程度高的和高职称护士更注意心理护理。
3.2 措施
3.2.1 病房的管理上, 为专科护士营造安全的工作环境
确保病人在安全、舒适、愉快的环境中生活, 维护病人的权利和尊严。传统的精神科病房与综合科病房有较大差异, 病室与其他区域各为独立。夜班、中班护士值班时, 由于人手少、病室多, 当护士独自在病室时易发生意外, 同时传统的精神病房, 患者易产生遭歧视、隔绝、压抑等消极情绪, 更易诱发冲动伤害行为。为此附院按人性化要求、从温馨安全角度出发, 对精神科病房进行了全面整修。普通病房使护理站靠近病房, 并设有病房的监控系统, 以利随时观察患者, 提高安全系数。同时将病房环境布置得更温馨, 使患者有被尊重感, 以利于患者的情绪稳定。将护士站与患者的休息、活动场所设立在一起, 有利于护患沟通, 以减少护患间摩擦和冲突发生。对暴力和司法鉴定病人分开收治, 与普通病房隔离。
3.2.2 护士的防护教育
特别怕受伤害的护士其成就感也会比较低, 这与精神科病房相对易于受到伤害有关[2], 要求护理人员以现代护理理论为指导, 以治疗护理程序为框架, 针对不同的疾病提供最佳的护理, 特别对新上岗的护理人员加强防护教育。作为精神科的护理人员必须做到: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 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以端庄的仪表, 温和的态度, 诚恳的语言对待和关心病人[3]。能正确的探索病人的内心体验, 发现并且变化, 针对性的开展心理护理。对病情危重可能发生意外的病人, 要严密观察, 按时巡视, 及时采取措施, 保证病人和自身的安全。对年轻护士加强岗前培训, 通过各种途径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职业风险意识教育, 低年资的护理人员和男护士的风险意识教育还更待加强。
3.2.3 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
对护理人员的排班进行合理的安排, 低年资的护士和高年资的护士, 男护士和女护士, 经验丰富和经验稍差的安排一个班, 合理分工, 密切观察病人, 详细记录。护士长根据病人的病情、性质等加强各班的力量, 对存在的问题共同教育, 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 对经常发生职业伤害的环节进行创新, 合理利用各类资源, 确保各项护理常规, 制度落实到实处。开展集体心理护理和定期的工休座谈会, 从不同的角度护理好病人, 确保医疗安全。
3.2.4 护士的健康状态
由于精神科护士的服务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因此, 护士对患者的突发行为有时难以预测与防范, 易在工作中受到各种伤害。因此院内应建立护士心理支持系统和应急状态下的危机干预, 确保护士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理智对待事件和挫折, 切断应急和挫折发展途径, 尽快恢复平静, 减少心理伤害, 以健康的身心投入工作, 促使安全的护理行为养成, 促进护士群体健康。
摘要:为探讨精神科护士的职业伤害现状和护理人员的职业风险意识的认知情况, 对72名精神科护士分别进行了职业伤害和职业风险认知情况调查, 认为在精神科护理人员中, 职业伤害男女均等, 职业风险认知和性别、工作年限、文化、职称有差异。因此, 医院护理管理者应当在精神科护士中开展职业防护教育。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职业伤害,职业风险
参考文献
[1] Tengstrom.Long-termpredictive validity of historical factors in two rish assessment insturuments inagroup of violent offenders with schizo-phrenia[J].NordJ Psychiatry, 2001, 55 (2) :243-249.
[2] 段明君, 李慧.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与三维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四川医学, 2009, 30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