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枪技术范文(精选12篇)
标枪技术 第1篇
一、多媒体教学法
首先组织运动员在多媒体教室初步了解动作技术,教练员通过PPT向运动员播放投掷步的技术要领视频,认真观看投掷步前两步要完成引枪动作,两腿前摆、下压积极交替和积极“后扒”示范动作视频;观看第三步(交叉步)时右腿低下快速前迈示范视频;观看第四步左腿积极前迈落地,形成有利投掷的准备姿势示范视频;观看身体重量大部分压在弯曲的右腿上,躯干向后倾斜20~25°,持枪臂保持在肩轴的延长线上示范视频;观看教练员准备的图解让运动员更加直观地看清投掷步动作与步伐。
二、技术训练“完整”法
准备期应以掌握、改进和完善投掷步基本技术为主;竞赛时期应以完善完整投掷步技术为主。采用不同重量的标枪进行投掷步技术训练,有助于提高专项能力和专项技术;在改进和完善投掷步动作节奏时,不应采用器械练习。在准备时期,采用轻、重和标准器械相结合进行投掷步的练习;在竞赛时采用较轻,标准器械相结合地练习投掷步效果较好。
三、徒手与器械相结合训练法
徒手训练:
1. 侧身交叉步跑50米×3组。
2. 跨步跳50米×2组。
3. 徒手做1~3步投掷步模仿练习30次。
4. 徒手做1~4步投掷步模仿练习30次。
5. 慢跑中结合投掷步练习25次。
器械训练:
1.持标枪侧身跑25米×3组。
2.持标枪跨步跳25米×3组。
3.走步做标枪引枪练习40米×2组。
4.慢跑做标枪引枪练习40米×2组。
5.交叉步掷标枪15次。
6. 持标枪做1~3步投掷步练习5次。
四、投掷步减速纠正法
1. 调整预跑阶段的速度,降低投掷的难度。
2. 多做慢跑和加速中引枪,保持上体正直。
3. 反复练习投掷步动作,强调动作节奏。
4. 以短助跑做投掷步练习,速度逐渐加快。
五、投掷步诊断训练法
1. 投掷步的步数。
训练时要观察运动员的特点,选择投掷步的步数的前提是考虑能否在保持或增强助跑速度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引枪和超越器械动作。步数过少,动作仓促不到位,步数过多则可能大幅度降低跑速。
2. 投掷步的动作形式。
运动员选择投掷步动作形式有“弹跳步”与“跑步式”,现在多数会选择重心平稳,水平加速效果好的“跑步式”,这种形式更有利于水平速度的发挥。
3. 投掷步各步的步长比例与节奏。
第一步稍大可使引枪动作有较充裕的时间,保证引枪动作平稳,协调。第二步适中,有利于后两步加速,并为加大交叉步的步长创造有利条件。第三步步幅大,决定了超越器械的程度和最后用力距离的大小,有助于投掷步的加速。第四步较短,步幅小着地快,有助于加快节奏,以迅速转入最后用力。
4. 投掷步阶段身体重心变化。
减小投掷步阶段中人体重心起伏程度,尤其第三步的起伏程度,是保证水平速度不下降和快速进入最后用力的关键。
5. 交叉步结束时超越和速度保持。
第三步着地瞬间人体后倾程度用来衡量超越程度,一般20~30°,这样可以既不损失速度,同时又做出最大的超越器材动作,保持良好的用力效果。
六、投掷步技术训练的提示法
1. 要注意标枪引枪技术,并要求在两个投掷步内完成引枪动作。
2. 在整个投掷步训练过程还要注意投掷步动作的连贯性和超越器械动作。
3. 要强调投掷步动作的节奏,特别是第三、四步动作的加速和连贯。
标枪技术 第2篇
根据标枪运动员的肌肉用力特点分析,可获知,标枪运动是在运动员高速跑动中以全身力量和出手速度、角度、高度,由体侧经肩上掷出,对全身肌肉协调性、爆发力等,要求都很高的运动项目。
标枪这一项目对身体各方面要求较高,为更好地并有效地提高标枪专业运动员的专项力量和专项技术方面的训练手段,现制定发展专项力量练习和训练方法和技术训练方法。
专项力量练习方法设定
发展爆发力练习方法
抓举:(高抓,直腿抓,箭步抓)发展腿部力量,全身用力协调肩部力量。
宽拉:宽握距,利用时力把杠铃提拉至胸,提拉时胸部要前挺,腿伸直。
挺举:杠铃放于胸前,用双臂挺杠铃于头上,注意锁肩。
以上练习方法,强度可根据自身条件而定,一般在70—85%,大约在一个月达到一次极限强度,组数可适当多次也可适当少次。速度要快集中,增加爆发力。约6—10组×3—5次。
发展上肢肩带的灵活性和柔韧性,增加上肢力量①仰卧臂屈伸 ②颈后推,坐推,卧推,(下放慢向上推快)③仰卧直臂前下压(仰卧于凳上,手放于头后,直臂拉起杠铃于体上)④仰卧飞鸟,俯卧飞鸟 ⑤负重引体向上 ⑥下桥动作,转肩翻轴练习⑦颈后臂屈伸 ⑧直臂绕环 ⑨直臂前下压
以上练习,重量可适当轻些,约50%,2—3组×8—12次。
下肢肌和躯干肌的练习方法
半蹲 ②负重蹲跳 ③箭步行进,弓箭步跳 ④负重提踵(跳)⑤负重登板凳,或两腿交换登台阶 ⑥负重蛙跳,多级跳 ⑦负重体内环 ⑧负重体侧屈 ⑨侧卧起(固定两腿,侧卧于山羊上,以体侧用力起)⑩两头起(11)一侧提铃作鞭打动作
以上练习强度更大,组数多,次数少,6—10组×1—3次
为防止肩关节和肘关节受伤,应多做些负重臂绕环力量练习在专项训练中占比例很大,一周可自行安排3—5次,主要发展爆发力。
专项技术训练方法设定
标枪技术分助跑(投掷步和预跑步)和最后用力两个队段,要想把两个阶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就需要把技术(标枪)合理地分解—连结,才能使标枪成绩得到很快地提高。
1、徒手做投掷步最后上步,右脚在后屈膝,脚尖朝前偏右,左脚在前,身体重心落在右脚。右臂作引枪状,左臂弯曲于体前上。身体呈超越器械状,左脚和上体在一倾斜面上,肩正对后方,在后方观察,不见后背为正确,此技术同握枪相同。
2、徒手做最后第一步交叉过渡最后一步,左脚在后,右脚在前,步交叉。右脚尖与纵轴成约60º—70º,直腿,左脚微屈,保持重心稳定,身体如前所述,上体保持倾斜姿势,下肢重心移至右脚,左腿前摆,姿势如1。
3、徒手做投掷步(形成技术定型)(四步)
一步右脚前摆,转体;二步,左脚前摆,后引枪;三四步,空中交叉,落地成“1”势;五,最后用力,在投掷步中,下肢始终在超越器械。
以上练习可反复练习,在身体姿势正确的基础上,可持枪练习。标枪尖不高于头部,与肩齐平,前臂与标枪夹角越小越好,枪尖在投掷步过程中稍偏右,投掷步练习。可助跑5—7步作投掷步,也可助跑3—4步作交叉步10—15米,反复练习。稳定技术,使手臂定格,身体稳不摆动。
4、原地掷标枪,掌握最后用力的技术
5、慢跑引枪练习
6、快跑中引枪练习
7、投掷步形成1步、2步、3、4步(跳跃交叉),5,把枪投出形成概念定性
附:开始,右手肩上持枪,左手放于体侧,右脚脚掌触地,“1”右腿直腿向前方摆,脚掌触地,同时重心落在左脚,同时转右肩,使身体(上体)正对右方,眼始终正对投掷方向。“2”时,上体当于下肢后面,移重心于右脚,左腿前摆,右臂完成引枪动作,手腕内旋,枪尖稍偏右。“
3、4”跳起交叉完成,落地成右腿在后,微屈,左腿在前,脚掌触地,形成最后用力,有利于蹬伸姿势。“5”最后用全身协调用力,形成爆发式的手臂“鞭打”,把枪按适宜的角度(30—35º角)投出,使枪按顺时针旋转。
在投掷步中,下肢始终超越器械,并且是在逐渐加速,以获得最大力量。最后用力时,要转髋、转肩使上体正对投掷方向,形成最后用力角度。
标枪周训练计划:
周一,力量训练:
深蹲100—150千克,半蹲200—150千克,次数少组数多。2—5次×8—15组,发展爆发力。
投壶铃,20—30千克,10—15组×2—5次
直腿硬拉,100—120千克,5—6组×4—8次
卧推,100—140千克,4—5组×6—8次
仰卧超坐,两头起(负重),3—4组×30—50次
颈后臂屈伸,40千克,5—6组×10—15次
周二,柔韧训练:
下桥翻轴转肩,8—10组×2—3米
体回环,30—40千克,5—6组×6—8次
仰卧直臂拉起,25—30千克,3—4组×7—8次
负重直臂绕环,(肩关节灵活性),3—4组×5—6次
负重弓箭步走,侧蹲,5—6组×5—6次
周三,力量,爆发力练习:
高翻,120—150千克,3—4组×5—6次
抓举(高抓),70—80千克,4—5组×2—3次
颈后推举,50—60千克,8组×10次
(负重)引体向上,5组×20次
前后抛铅球,5组×10次
周四,轻量、协调、柔韧练习:
俯卧拉,90—100千克,2—3组×10次
持重物肩绕环,飞鸟,4—5组×10—15次
壶铃蹲跳,壶铃侧拉,4—5组×8—10次
仰卧投掷重物起(实心球等),3—4组×10—20次
周五,专项技术练习:
持枪助跑七步,接投掷步,掷出枪,体会投掷动作×8次
30米持枪跑和交叉步跑×6次
做第二标志线,七步,正好左脚踏上标志线连续跑×6次
全程连续跑—预跑步25—35米,投掷步8—12米×10次,注意动作连贯,全身协调,握枪要稳。
周六、日休息。
附:力量练习:①深蹲②手持重物(哑铃,吊袋)做转体掷标枪,最后用力动作③手臂持重物屈于支撑物上,做最后用力,掷标枪时前臂扭转,掷枪练习④利用鞍马和檩木,做仰卧起坐和侧卧起,练习腹直肌和腹外斜肌(也可负重)⑤颈后臂屈伸(利用铃片或小杠铃)⑥仰卧在长凳或跳马上,做直臂拉起(或叫仰卧直臂前下压)⑦直腿硬拉⑧负重体侧屈和侧拉(提铃)⑨箭步翻⑩腿举(在升降架上)⑾抛壶铃
浅谈影像标枪出手速度的相关技术 第3篇
掷标枪是一项器械轻、技术比较复杂的多轴性旋转的投掷项目。通过对标枪飞行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标枪的成绩应取决于3类因素,它们分别是标枪飞行的初始条件、标枪的参数和天气因素。而标枪的参数和天气因素不是运动员通过训练所能提高和控制的。即在标枪的参数不变以及无风的情况下,掷标枪的成绩取决于标枪出手时的飞行初始条件,如初速度、初始攻角、初始俯仰角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等。初速度即出手速度是影响掷标枪成绩的最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出手速度每增加1米/秒,标枪成绩提高5米,二者基本为线形关系。运动员进行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标枪的出手速度,改善其它初始条件,从而取得优异成绩。所以对决定标枪出手速度相关因素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运动员依据运动学规律 ,努力增加最后用力作用于器械的工作距离 ,并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这一动作 缩短作用于器械的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神经冲动的力量与速度。人体加在物体上的力越大 ,物体得到的加速度就越大 ,飞进的距离越远。
助跑对标枪出手速度的影响
助跑是掷标枪技术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它包括预跑阶段和投掷步阶段。投掷标枪技术中助跑的作用是:不仅能使投掷者和器械获得速度及良好的超越器械姿势,而且能使参加投掷动作的有关肌群得到充分拉长和扭紧的动力,还能引起中枢系统快速有力的反应,使参加投掷动作的肌群更加兴奋, 因此,投掷步阶段的速度应比前面的速度要快。也就是说在结束引枪后,右腿积极有力蹬地,快速向投掷方向摆动(以右手为例)并快速远伸,当右腿着地时,握枪点身体重心后较远处,而且身体重心在右脚支撑点后方,躯干向内侧,拉长相关肌肉群,形成良好的超越动作,为最后用力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提高出手速度。不同运动员在助跑段的各个技术等方面都不相同,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最后用力对标枪出手速度的影响
最后用力技术是一个完整而连贯的动作过程,为更好实现最后用力的投掷动作速度,必须以掌握合理而有效的投掷技术为前提,良好的最后用力技术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方面身体各环节良好的加速和制动,保证身体动量的依次传递,最后用力必须是在双脚的支撑基础上进行。第二方面动员尽可能多的主动肌的协同肌群参与收缩,并依次产生最大的收缩力和动量传递的基础上实现动量的叠加。第三方面对枪的良好控制及良好的纵轴用力在对标枪施力使之运动时,应使标枪与投掷臂的角度始终保持适宜,才能实现良好的纵轴用力。第四方面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人在运动时,中枢神经系统是否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将直接影响着人体的运动能力的表现,而中枢神经系统对投掷动作速度的作用表现在于中枢运动神经元的兴奋的数目,发出神经冲动的强度及频率。第五方面运动员的灵敏、柔韧、协调能力。运动员的灵敏、柔韧及其协调能力等素质也是保证最后用力动作顺利完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在以后的日常的动作速度训练中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右蹬技术对出手速度的影响
交叉步右脚着地后,身体顺惯性前移,当右髋移过支撑点,右脚开始用力。“交叉步”右脚落地瞬间速度损失率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出手速度的大小。根据表 2,用最大助跑速度值
与右脚落地瞬间的助跑速度值之差,计算了速度损失率。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右脚落地要进入最后用力阶段时速度下降,出现减速是全部运动员的共同现象。但是,不同运动员速度下降
的幅度是有差别的。损失率越大,出手速度越慢;反之则快。这就要求运动员右腿要积极缓冲减少缓冲时间,使人体重心尽快移过右腿支撑点进入蹬伸阶段从而加大蹬伸用力时间,以加快标枪的出手速度。
左撑技术对出手速度的影响
左腿合理有效的支撑蹬伸不仅起到制动身体左侧便于速度传递的作用,而且下肢肌群的发力能够产生较大的动量矩。左腿的制动支撑和蹬伸支撑也是“满弓”形成和“鞭打”技术有效发挥的根本保证。要想使人体发挥出近似刚体的转换速度,那么技术上要求左腿应伸直落地,加大制动力。但由于左脚着地瞬间左腿要受到很大的冲击负荷,所以在很短时间内左膝关节有较小弯曲,此时应尽快加速左腿的向上蹬伸,以配合投掷臂快速地进行“鞭打”投枪动作,使身体运动链协同发力,以确保动量由下至上的有效传递。倘若左腿蹬伸不充分,便会造成屈膝出枪情况,以致分散左腿制动力向躯干的传递,从而降低最后用力效果,影响标枪的出手速度。同时只有在左腿有力的制动支撑和蹬伸支撑情况下,才能发挥“鞭打”发力效果以获得较大的出手速度。因此,训练中应高度重视左腿蹬伸技术。
满弓动作对出手速度的影响
“满弓”动作是在右腿积极蹬伸、左腿及时制动支撑的基础上,通过两臂和躯干复合用力协调配合下完成的。此时,右肩不能急于前转,肩、肘延伸留于体后,以便随之进行的“鞭打”发力能够在肌肉充分拉长的情况下完成。如果过早屈肘,不但缩短了肌肉工作距离,而且接着便会影响到躯干与地面垂直时的右肩角,而躯干与地面垂直时的右肩角是满弓”动作充分与否的标志,优秀运动员一般接近90°。从而使最后用力的“鞭打”动作能够在有利的肌肉工作条件下得以完成,以获得较大的出手速度。
鞭打动作对出手速度的影响
“ 鞭打”动作是掷标枪的重要技术特征,是取得良好的最后用力效果和最高出手速度的关键技术。
衔接对出手速度的影响
标枪项目中一提到衔接就会想到投掷步最后两步与最后用力之间的衔接,往往忽视了预跑阶段与投掷步之间连贯性的要求。然而,标枪项目中其实包含着两部分的衔接:一个是预跑
阶段最后一步转入投掷步时之间的衔接,另一个就是最后一步与最后用力之间的衔接。后一衔接阶段是众多学者公认的重要衔接阶段,在技术研究上比较重视。两个衔接部分都很重要,都要重视。
标枪技术 第4篇
1、研究对象
1) 在1999年参加兴隆全国优秀标枪运动员集训的31人。其中包括1998年全国青年锦标赛前8名及有发展前途的苗子队员。男13人, 女18人。总体成绩水平为国家一级运动员。
2) 进入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标枪决赛的8名运动员, 最好成绩基尔德森86.50m, 平均成绩83.02m, 最差成绩80.94m.
3) 第十届全运会男子掷标枪决赛前8名的运动员, 均为健将级别.李荣祥最好成绩81.06m, 平均成绩75.5lm, 最差成绩71.70m.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对比统计法、技术录象分析和技术观察法
二、结果与分析
1、躯干后倾角
躯干后倾角是运动员在完成投掷步的过程中, 由于两腿的积极摆蹬, 特别是交叉步的摆蹬结合, 形成超越器械姿势。世界优秀运动员完成交叉步右脚着地一刹那的躯干后倾角角度20°左右。这是衡量标枪运动员投掷步与最后用力开始阶段, 技术质量的重要指标。它的形成是靠运动员右脚支撑积极过渡到右髋前送, 直接决定最后用力和鞭打的幅度和出手速度[1]。测试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标枪运动员这一环节的技术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表1、表2、表3、表4)
从表1可以看出, 我国青少年男标枪运动员右脚着地一刹那躯干后倾角平均是24.3°, 左脚着地时是, 17.7°, 前后减少了6.6°。从表2可知, 我国青少年女标枪运动员减少了4.1°。而且左脚着地时的躯干后倾角只保持在17.7°。超越器械不充分使躯干肌群参与最后用力的距离缩短, 影响投掷臂的鞭打效果, 动作流畅而实效性差。
研究表明[4]:我国青少年和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少年时期的形态、素质、初始从事标枪训练年龄, 基本相同, 有的身体素质还略高于外国选手 (表5, 表6) 。因此, 超越器械姿势的形成与稳固定型是青少年标枪运动员训练的重点。[6]
2、左膝角度
最后用力时左腿的制动效果好坏, 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膝关节在用力过程中弯曲的程度。英国威尔福·佩什指出:“世界优秀标枪运动员前膝关节平均弯曲度165°, 即左腿刚触地, 紧接着马上伸直, 这中间的时间非常紧凑”。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 我国青少年标枪运动员的左膝关节的最大弯曲普遍“大”, 即男子149.2°, 女子151.8°, 身体形成一种前弓箭步的姿势[4], 世界优秀运动员左膝关节最大弯曲角为:男子162.5°, 女子162°。该膝关节角度制动的效果良好, 利于发力。相比之下, 我国运动员此动作环节还有较大欠缺。[4]
3、满弓
躯干与大臂之间夹角最后用力过程中, “满弓”的程度可以用躯干与大臂之间形成的最大拉引角去衡量。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最大拉引角约为90°, 形成“反弓”。该姿势使“鞭打”用力肌群预先拉长充分。同时, 由“反弓”到快速向前“鞭打”的衔接方面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也存在不小差距。
4、标枪与前臂夹角
标枪与前臂间的夹角、标枪的姿态角、标枪与前臂间的夹角决定“鞭打”效果。标枪与前臂的夹为25°左右, 角度越于大效果越差。我国的青少年运动员的此角度分别为73.1°和75.3°, 最大为90°。与此相关密切的动作是标枪的姿态角, 即40.8°和42°, 形成了掷出的标枪看似有劲, 但是见高不见远[7]。优秀运动员的姿态角在35°。
5、两会运动员的成绩比较
从表4可看出十运会我国男子标枪最好成绩与04雅典奥运会最好成绩相差5.44m.平均成绩相差7.5lm。这些成绩, 基本代表了现阶段国内外男子标枪运动最高水平, 其技术特征也基本代表目前国内外优秀选手的技术现状。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 我国优秀青少年标枪运动员在最后用力时, 腿部、髋和躯干力量积极主动用力不够, 形成上体过早前移用力, 使之力量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2) 最后用力时, 左腿的积极主动的制动不够, 并弯曲过大。投掷臂没有明显的延迟动作。 (3) 标枪与前臂的角度过大, 纵轴用力差。
2、建议
(1) 必须重视青少年运动员的技术训练。 (2) 加强运动员的腿部和躯干力量的训练。
参考文献
[1]竺梅译:《1997年世界最佳女子标枪运动员技术分析》, 《世界田径》, 1998, 12 (63) 。
[2]曲淑华等:《中国与世界优秀标枪运动员投掷步技术对比分析》, 《体育科学》, 1996, 2。
[3]曲淑华:《我国青少年标枪运动员训练现状分析》, 《中国学校体育》, 1998。
[4]弗拉基米尔M·扎齐奥尔斯基:《运动生物力学》,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年。
[5]刘生杰、刘虎平:《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的三维运动学研究》,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2 (1) :66-70。
标枪的教学 第5篇
姓名:严富耀
学号:2010071053
一、简介标枪发展的概况
1、标枪运动的起源
2、标枪运动的发展与现状
二、投掷标枪技术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是对最后用了技术的教学。
2、难点是猪助跑、投掷步与最后用力的衔接教学。
三、教学的步骤与方法
(一)建立正确的投掷标枪技术的概念
在此过程,通过讲解、示范和图片教学,使学生了解投掷标枪的过程、主要技术环节及其特点。介绍投掷标枪的比赛规则、场地和器材,提出投掷标枪教学要求与安全措施使学生掌握标枪的一般知识。
(二)学习最后用力技术
1、学习、掌握投掷标枪的各种诱导练习和专门练习
2、学习握抢和持抢方法
(1)学习现代式握法和普通式握法。主要通过讲解示范和学生练习,同学之间相互纠正,并对不同的握法进行分析比较。(2)学习肩上持枪方法
3、原地正面插枪教学
面对投掷方向,两脚前后开立,左脚在前,身体成弓形姿势,投掷臂伸直持枪在右肩后上方枪尖低于抢尾,左臂微曲于体前,然后两腿用力蹬地,以胸带臂,沿抢尖投出标枪。
4、上一步插抢
面对投掷方向,两脚前后开立,有句在前,右臂伸直持枪与右肩后上方。然后右腿向钱迈,体重移向右腿,随左脚落地右腿有力蹬地、送髋,上体和右胸积极向前,带动右臂向前下方插抢。
5、原地侧向投掷标枪
侧对投掷方向,两脚左右开立,体重落在弯曲是右腿上,上体向右倾斜,投掷臂伸直持枪于肩轴延长线上,枪尖与眼睛同高,指向约为30˚的前上方,左臂微屈与右肩前,目视投掷方向。然后右腿蹬转,送髋转体,转肩翻肘,在左腿支撑、蹬伸配合下,以胸带臂“鞭打”掷出标枪。
(1)徒手或持枪练习原地侧向掷标枪的准备姿势。
(2)徒手、持枪或双人互拉手,从准备姿势开始用力并形成“满弓”姿势。
(3)右手持软树支,采用原地侧向掷标枪的准备姿势,然后快速向前上方的标志物做“鞭打”动作。结合学习右腿前跨一步缓冲并维持身体平衡的动作。(4)原地侧向掷标枪。
6、侧向上一步掷标枪
准备姿势同5,但左腿靠近右腿,左脚尖在右脚跟处着地。在已右腿蹬转、送髋的同时,左脚前迈下插着地,并连贯完成后续动作掷出标枪。
(三)学习投掷步掷标枪的技术
1、投掷步第三、四步的练习
侧对投掷方向,两脚左右开立,投掷臂后引伸直。然后右腿屈膝积极前摆,左腿配合蹬伸,经低腾空右脚着地,右腿弯曲,左脚下插着地,上体右倾形成最后用力准备姿势。(1)徒手、扶同伴肩或扶支撑物做右腿屈膝前摆与左腿交叉的练习(2)徒手、持标枪做交叉步结合左脚着地的练习
(3)徒手、持标枪或软树枝连续向前交叉步或交叉步跑
(4)侧向上两步成“满弓”练习随着交叉步右脚着地屈膝缓冲,右腿蹬地用力,左脚下插着地,转肩翻肘形成满弓姿势。
(5)侧向上两步掷标枪练习:开始动作同4,“满弓”后连贯用力“鞭打”掷出标枪。要求交叉步后形成超越器械姿势,上步与最后用力结合,最后用力顺序正确。
2、引抢练习
原地正面两脚前后开立,左脚在前,右臂弯曲肩上持枪,然后按投掷步第一二的技术要领完成引抢动作。
(1)原地引抢练习
(2)上两步引抢练习
(3)走和慢跑4不接引抢练习
3、投掷步掷标枪练习
面对投掷方向两脚前后开立,左脚在前,右臂弯曲肩上持枪。然后右腿前迈完成投掷步动作,最后用力掷出标枪。
(1)徒手或持枪做投掷步练习
(2)徒手或持标枪做投掷步接“满弓”练习:要求保持好的身体平衡,动作连贯,交叉步后右腿蹬地与左脚下插落地结合。
(3)投掷步掷标枪练习:练习室应重点强调交叉步动作,超越器械动作、投掷步第三四步与最后用力衔接以及正确的最后用力顺序。
(四)学习全程跑掷标枪技术
1、持枪助跑练习
2、持枪慢跑4——6步接投掷步的练习
3、持枪中速跑4——6不接投掷步的练习4、4——6步掷标枪或小垒球的练习,4——6步的预先助跑看,然后进入投掷步结合最后用力投掷标枪。
5、丈量前程助跑不点:以走步或跑步的方法确定全程助跑距离和第二标志点,通过反复练习达到基本稳定。6、6——10步助跑掷标枪练习。要求预速度不要太快,引抢动作连贯,控制好标枪,投掷步结合形成超越器械姿势,并迅速进入最后用力阶段,最后用力顺序正确。
(五)改进和提高掷标枪的完整技术
1、全程助跑掷标枪练习,应重点强调动作的连贯性和节奏。
2、确定个人助跑速度,全程逐渐加速助跑掷标枪。
3、根据没个学生掌握技术的情况,分别采用相应的有效手段,改进有关技术环节的动作,提高和巩固掷标枪完整技术。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技术、发现和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
4、改进助跑掷标枪的技术评定。
5、组织助跑掷标枪的教学比赛。
四、常见的错误与纠正
(一)硬拉,鞭打出手动作效果差
主要的原因,肩关节不灵活,投枪时上体过早前移,没有及时翻肩;翻肩是标枪离开身体;鞭打时投掷臂的肘关节没有弯曲。纠正,发展肩关节的柔软性了专门练习;用橡皮条做翻肩转体成满弓的练习;持小树支做小臂鞭打练习。
(二)投枪用力时,左腿蹬伸不充分,臂部下坐。原因是,右腿无力;投掷步的最后一步过大,在很大的向前惯性力和重力作用下,左腿不能及时蹬伸;左腿力量较差。纠正方法,多做上步投掷练习,强调两腿用力的衔接;设定标志练习,在跑道上画好第三四步规定的距离标志,严格按照标志练习,限制最后一步的步幅;进行各种跑跳练习,加强下肢的快速力量,强调左腿在最后用力时积极蹬伸。
(三)全身用力不协调,身体各环节用力顺序不正确
纠正方法,采用持器械的专门练习,多做上投掷练习;成投掷前的预备姿势,右臂后伸拉住橡皮条。反复练习右腿蹬伸送髋是最后用力动作。
标枪技术 第6篇
关键词:青少年标枪;技术问题;预防
田径运动中的标枪项目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项目,它对运动员身体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近年来,虽然我国的标枪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与世界水平相比还是存有较大的差距的。而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期,他们在标枪训练过程中很容易形成错误动作,所以,如何抓好青少年标枪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临夏州青少年标枪运动员30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法
查阅关于田径方面的书籍及资料,全面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对策。
2.访谈调查法
走访临夏州重点体育学校,教练以及标枪队员相关的学者,从交谈和问答中得出有效的理论依据。
3.观察法
观看运动员的训练和利用全省青少年田径比赛期间进行现场观察。
4.数据归纳法
将调查得到的结果分析整理。
二、青少年标枪运动员存在的技术问题
(一)投掷步阶段错误
在接受研究调查的30名学生中,投掷步阶段下肢动作消极,出现蹬地无力错误动作的有12人,占40%;运动员将注意力放在引枪、超越器械和最后用力的准备上有3人和6人,分别占10%和20%,这些错误的动作使运动员的助跑速度明显下降。
原因分析:原因一,有些青少年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时,不丈量助跑的步点,不设立助跑标记,最后出手时随意地或踩着投掷弧出手。这种不良习惯无法达到助跑要的节奏,也无法达到动力定型,导致训练成绩长时间得不到提高。原因二,有些青少年运动员平时对助跑的专项训练次数少,助跑节奏没有达到动力定型,在比赛时,只能临时调整助跑,这会使运动员的注意力由最后用力转移到助跑上,因此影响了正常水平的发挥。
(二)引枪阶段错误
在接受研究调查的30名学生中,上体主动后倒来完成超越器械错误动作的有20人,占66.7%;引枪时不转体错误动作有9人,占30%。
原因分析:在投掷臂向后引枪时肩部不配合向右后方转动,仅靠上体后仰来完成引枪,造成上体后倾过大,使下体无法积极有力地蹬地,造成投掷步减速;有些运动员引枪动作虽然正确,但随着第一步引枪时,躯干的主动向后倒体也影响了下肢的蹬摆动作和向前的速度。正确的引枪技动作应是投掷臂向后伸展的同时,肩部向右转(以右手投掷为例),此时躯干应与地面基本保持垂直。
(三)交叉步阶段错误
在接受研究调查的30名学生中,有9人出现交叉步与最后用力衔接不流畅,占30%,通常情况下,在完成交叉步超越器械时,步长较大,腾空较高,助跑速度会下降。目前许多青少年运动员在做交叉步时,右腿没有积极前摆超过左腿,使交叉步右腿落地时,持枪手至右腿之间的水平距离很小,虽然上体后倒较大,但最后用力的有效工作距离并不长。正确的交叉步的要求是:交叉步不要跳得过高,应尽量向前。
(四)控制标枪能力弱错误
在接受研究调查的30名学生中,有8名运动员控制枪能力弱错误占26.7%。控制标枪能力弱的意思就是在出手的时候标枪在空中会出现横着飞行或者是标枪头远远高于枪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是控制标枪能力弱,没有在纵轴上用力把力分散了或者手指没有拨上标枪,也有可能是投掷标枪最后出手的时候手拉枪等。
三、训练中青少年标枪运动员技术问题的预防
(一)重视标枪投掷的每一个技术环节,全面提高训练成绩
标枪投掷技术由握枪、持枪、助跑、最后用力等几个技术环节组成,每一个技术环节掌握的好坏,都对训练成绩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对标枪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教练要紧扣每一个技术环节,细化动作,提高技术,重点突出,环环相扣,以全面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成绩。在训练中,忽略任何哪一个环节,都会对训练水平的提高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
(二)在全面身体素质训练的基础上加强专项素质训练
在调查中发现,有40%的下肢动作消极蹬地无力、66.7%靠上体主动后倒来完成、30%交叉步与最后用力衔接不流畅、26.7%控制标枪能力弱,这些均说明运动员的专项素质不够。在专项技术训练中,教练要想让运动员学习和掌握完整的技术,树立有速度、大幅度、快节奏地完成投掷标枪的全过程理念,就需要培养学生的专项素质。因此,教练在训练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以速度为核心,以力量为保证,使投掷运动员尽快地掌握标枪投掷的正确技术,并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及投掷能力。
此外,随着标枪重心的前移以及标枪运动员水平不断的提高,运动员要具备强大的肌肉力量,要经常进行有针对性的力量训练,常用的方法有:快速挺举,快速抓举,半蹲,高翻和深蹲。在力量素质练习中,教练还要穿插一些与标枪技术相似的手段和方法。如持杠铃片翻肩和杠铃片头后拉,持橡皮带上一步翻满弓练习,持橡皮带快速挥臂练习和上一步单手或双手投不同重量的实心球,胶球或小铁球等。这些练习既可以体现出投掷标枪技术的要求,又可以达到提高肌肉力量的目的,可以直接发展和提高专项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登嵩,李永亮.中国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体育科学,1997.6.
标枪技术 第7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掷标枪运动专项技术与专项力量训练现状。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经验总结法。
2 研究结果
2.1 技术训练与专项力量训练对掷标枪成绩的影响
2.1.1 技术训练掷标枪成绩的影响
目前,掷标枪运动的专项技术的宏观定性已得到广泛认同。高度专项化和技术发展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成为决定比赛成功与否的主导因素。
能力是基础,技术是关键,这是现代标枪的投掷特点和发展趋势。因此在投掷过程中首先要了解标枪在空中的运行轨迹并结合标枪的特点采取相适应的出手角和冲击角,才能发挥运动员身体最大潜能获得良好运动成绩[5]。可以说,技术训练的最终成果就是体现在规范标枪出手的初始状态,使其达到最佳的初始飞行条件,从而为取得良好的成绩奠定基础。
标枪技术的理想程度最终体现在标枪出手时所获得的初始状态,一般包括标枪的出手高度、出手角度、出手速度以及标枪出手时的稳定性(或称其自转效果)[1],所有这些条件或指标的形成都是在标枪出手瞬间之前所获得的,而技术完成的规范程度决定了这些指标或条件的合理与否。苑威威等曾对对中、外部分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的掷标枪技术不十分理想,主要表现为最后用力时,左膝关节的最大弯曲角度相对偏小、标枪出手高度较高、出手角较大[2]。合理的技术指标来源于平时的技术训练,而技术训练的效果取决于技术训练方法与手段的规范化、科学化。
2.1.2 专项力量训练对掷标枪成绩的影响
在标枪项目中,力量是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它既是速度、弹跳、灵敏、柔韧的基础,也是掌握技术的必要条件(对于技术掌握较好的运动员,发展力量又是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的手段。在掌握专项技术的前提下,力量与专项成绩是正相关的。
专项力量指在比赛中承受主要负荷量的肌肉群的力量,其动作结构、动作形式和用力特点上与专项动作主要部分接近,如掷垒、胶球、铁球、轻标枪等等。它在标枪项目训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应贯穿整个训练过程中。
由动量计算公式Ft=m(V0-V)=m△V(F:投掷臂对枪的作用力,t:F的作用时间,V:助跑结束时标枪速度,V0:出手初速度)可知,△V相对于标枪来说是枪的速度变化,对运动员来说是完成投掷的动作速度。当工作距离一定,而t相对固定时,F与△V成正比。因此,肌肉的收缩力是决定动作速度的关键因素。即肌肉力量的相对提高,为肌肉的收缩发力提供了一定基础,随后若加强专项力量与专项技术的结合训练,会大大加快基础力量向专项力量的转化,从而为△V增加不断拓展空间。
2.2 技术与专项力量训练的实践方法
2.2.1 专项技术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标枪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体多轴性运动项目,并且伴随有反关节用力,技术比较复杂。剖析标枪技术结构,根据掷标枪运动技术特点,针对其技术组成及人体结构与发力规律,采取针对性的技术训练,称其专项技术训练。在广大的标枪训练领域,众多的教练员与体育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总结了许多效果显著的标枪技术训练手段与方法。
刘耀荣、康利则[3]按照“结构—定向”化教学原理,以构建学生完整的标枪技术心理结构为核心,将运动技术的掌握与学生的心理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动作的掌握有一种预先的心理指向,提高了教学过程的自觉性,减少了教学的盲目性。证明:运用“结构-定向”化教学理论组织教学,效果明显。从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明心理教学对标枪技术教学的影响。
刘卫东[4]认为表象训练在标枪动作技能的掌握上优于传统教法,动作技能的习得速度与表象训练掌握的熟练程度有关,表象训练能有效的防止动作技能的消退,有利于维持练习者练习时心率的稳定性。
迟兴学、张艳华[5]总结的标枪技术专门练习的手段与方法有:(1)握枪转肩练习;(2)握枪“8”字转肩练习;(3)握枪转肩练习;(4)握枪“下桥”练习;(5)持重物肘关节绕环练习;(6)持重物腰部绕环练习;(7)仰卧头后拉重物练习;(8)双人助拉“满弓”练习;(9)原地正面投重物练习;(10)拉有“控制”标枪练习。
良好的标枪纵轴用力技术是整个标枪投掷技术中的重要技术环节,最后出手时的末节用力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优异成绩的取得。卢爱国、丁素文[6]介绍的几种提高标枪出手技术的训练方法是:(1)原地插枪练习法;(2)沙坑或沙堆插枪练习法;(3)满弓头上出枪练习法;(4)标枪掷准练习法;(5)插木桩练习法。
专项技术训练的领域已经脱离了原始的动作外形的简单模仿,众多的标枪训练专家及研究学者已经从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展开研究,并取了的了较为显著的研究与训练成果。但由于专项技术训练在训练实施者思维以及行为中的概念层面的相对固定,使得许多训练实施者通常难以脱离因技术而练技术的思维怪圈,即难以突破固定思维而探索较为新颖的专项技术练习形式。
2.2.2 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力量是标枪运动员的基本身体素质。在力量训练中要特别重视专项力量训练,它是增加标枪出手的速度力量,改进掷标枪技术的重要素质。受速度和力量两个因素的影响,掷标枪时所用的力量大,速度快。速度力量大,成绩好;相反,速度力量小,成绩就低。
训练实践中常用的专项力量训练的手段与方法为:(1)单手投轻器械;(2)单手投重器械;(3)双手头上投重器械;(4)单手持物展体拉弓;(5)单手持物转身拉弓;(6)肩负杠铃蹬腿。(7)单、双臂拉举;(8)头后双臂屈伸。
宋旭通[7]过对标枪运动员爆发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速度定量训练法、杠铃训练法、超等长力量训练法、内源性训练手段、训练的心理控制等提高标枪运动员爆发力(包括专项力量)的训练手段和方法。
基础力量的增大与速度性力量的提高为专项力量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也是众多训练专家及研究学者所期待的结果。但笔者也在调查及训练实践中注意到:绝对力量的相对增加与速度力量的相对提高并未对专项投掷能力带来显著的促进效果,以致使很多同仁对训练的过程及结果产生质疑,但却没有找到相应的解决途径。由此引出了基础力量与速度力量的发展方向问题,即力量训练的定向与归属问题。
2.2.3 规范技术训练与专项力量训练的结合
标枪项目的成绩取决于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和他所具有的专项能力。如何改进专项技术,如何更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专项能力(专项力量是专项能力的一个因素),以及如何把运动员的技术与他的能力结合起来,是广大教练员和科研人员一直探索的问题。
汤乃童、郭强认[8]为标枪运动员技术与能力的结合是否完美将集中表现在投标动作速度上。寻求并制定符合其个性特点的动作速度训练及方法手段,以求训练动作更具针对性。所以规范技术与专项力量训练的结合正是寻求技术与能力的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
技术与力量(包括专项力量)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评价教学效果的时候,无非看重的是学生对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专项成绩的高低。通过力量训练方法或手段的改进,进而带动技术和成绩的双赢,同样体现了技术训练与专项力量训练的优化结合。张宝文[9]从爆发力(同样与专项力量有联系)的训练方面入手探索提高掷标枪教学效果的更佳途径,确定了训练掷标枪爆发力14项优选手段。
标枪投掷最后用力技术中,运动员的灵敏、柔韧及协调能力也是保证最后用力顺利完成的不可缺少的条件,结合技术训练所进行的力量训练能够保证在技术规格要求的规范下发挥出其力量,从而解决了发挥技术所需要的力量与一般用力所需要的力量之间“落差”;同时也避免了因从事大量的一般力量训练所形成的“力量定型”对专项力量训练造成的不利影响,更加促进了专项力量的健康发展。
燕永林[10]认为在教学和训练中,应具有针对性地加强标枪投掷技术中所需的技术动作、有目的进行训练,及时帮助和不断改进标枪投掷技术,其次,力量训练重点抓动作速度力量。技术训练重点抓用力顺序,左腿的制动支撑及身体大幅度协调能力,训练中应有意识加强以上因素综合训练。
李龙提[11]到我国青少年女子标枪运动员在发展专门能力时必须以发展专门速度力量为主,并紧紧地和专门技术相结合,通过专门能力的训练,一方面使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不断改进、完善专项技术。并提到几种方法:离心练习法、退让练习法、等动练习法、重复练习法。
由上不难看出,当单纯的专项技术与单纯的力量训练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单方面的训练力度与强度的一味加强并不能获得预期的理想训练效果,探寻与摸索两者的有机发展方向便是摆在同仁面前的一个课题,许多同仁也为之做出了艰苦的付出和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总体来讲仍有相当繁重的工作需要我们来做。
3 结论
1. 掷标枪专项技术与力量相结合的训练重点体现在最后用力阶段围绕最后用力技术所进行的力量训练。所需力量的不单是爆发式力量,对标枪技术起稳定作用与对爆发式用力起协调作用的基础力量亦是训练不可缺少的部分。
2. 众多的技术练习与力量练习停留在单一的针对练习的层面上,或是专项技术与专项力量训练相结合的力度不够,没有针对在进行真实的投枪技术练习时解决力量训练的问题。
3. 对技术练习与力量练习相结合的观点早已存在,但具体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关训练方法与手段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众多的训练方法过于陈旧和单调,未见有关技术练习与力量练习相结合的相关练习器械的报道。
4 建议
1. 充分认识掷标枪运动最后用力时技术结构与特点,围绕最后用力技术开展技术与力量相结合的专项训练。
2. 充分认识掷标枪运动最后用力时的力量结构与其本质,做到技术训练与力量训练的同步提高。
3. 加强掷标枪运动技术与力量相结合的训练手段的开发与使用,不断促进掷标枪运动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文超等.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2]苑威威,宋惠娟,魏晓芸.中外部分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比较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6,4(2).
[3]刘耀荣,康利则.“结构-定向”理论在标枪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7,2(1).
[4]刘卫东.表象训练在标枪动作技能习得与消退中的实证研究[J].体育科研,2006,(5).
[5]迟兴学,张艳华.标枪技术专门练习[J].田径,2006,(2).
[6]卢爱国,丁素文.提高标枪技术的训练方法[J].少年体育训练,2005,(1).
[7]宋旭.浅析标枪运动员的爆发力训练手段与方法[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4).
[8]汤乃童,郭强.优秀标枪运动员林东投掷动作速度的训练探讨[J].福建体育科技,2006,4(2).
[9]张宝文.体院田径专修学生掷标枪爆发力训练手段的优化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3(3).
[10]燕永林.标枪最后用力影响因素的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2).
标枪技术 第8篇
一、标枪运动技术的提高
标枪运动员爆发力的提高,是提高标枪竞技水平的关键因素。我们知道爆发力在投掷器械过程中与速度和力量皆成正比,但又区别于速度和力量,是速度和力量的有机结合。
(一)从生理学和解剖学角度看
青少年运动员骨骼发育是骨骼柔软、弹性大、骨变形,肌肉生长较有弹性,收缩和伸展的幅度较大。比如世界优秀标枪运动员苏联的鲁易斯1 3岁时,小石块能投130米,而当时他并没有掌握较高的投掷技术。据统计世界90米以上的标枪运动员(旧标枪),少年时小垒球投远都在110~130米,这提示我们,少年标枪运动员的训练应以发展速度力量为核心。在训练中我们常采用提高绝对力量的方法来达到提高速度力量的目的,这种方法在外部负荷较大时效果显著。另外,在实际中还可以用中、小负荷快速练习方法来提高速度力量,主要采用40%~50%负荷练习,这种练习的关键是速度更快,获得的力量更能迅速地转移到比赛中的实际技术动作中去。训练中采用杠铃训练法,根据运动员的年龄,和使用的标准器材的重量来确定杠铃的重量,次数和间歇时间。常采用“阶梯式”和“金字塔式”极限用力方法,训练中从较低的负荷开始,逐渐加大负荷。
(二)爆发力的速度训练上采用定量训练法
确立合理有效的重量负荷与速度负荷训练,使白肌纤维增粗,有利于爆发力的增强。如:1.引体向上;2.单臂拉举;3.斜上方推杠铃片式杠铃;4.弓箭步推举。
(三)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人在运动时,中枢神经系统是否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将直接影响着人体的运动能力的表现,而中枢神经系统对投掷动作速度的作用表现在于中枢运动神经元的兴奋的数目,发出神经冲动的强度及频率。中枢神经发出的强度越大,则肌肉的收缩力就越大,发出冲动的频率就越高,肌肉收缩的速度就越快,可有效地提高动作速度。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轻重练习法符合这一原理,能有效地提高中枢神经发出的冲动强度和频率。由于条件反射,动力定型的建立与巩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轻重器械的练习法必须长年贯彻,但是各训练时期的比重是可调控的。动作速度除了取决于中枢神经发出兴奋冲动的强度与频率外,还取决于中枢神经的协调性,每个主动肌群间的协同关系以及协同肌群的协调关系等。
二、技术训练
本文以常见的五步投掷步标枪技术为例,主要对以下技术进行简单概述:
(一)人枪合一
标枪的正确握法并不是标枪技术的重要环节,往往被忽略,运动员握标枪要根据个人的特点,有侧重地进行实践,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最佳握、持枪方法,达到人枪合一。
(二)助跑有节奏,有弹性,重心起伏小
助跑是标枪技术中时间最长,动作环节最多的一个环节。助跑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使人体和器械在最后获得一定的预先速度:二是为最后用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引枪位置和方向正确
引枪是为了加长投掷的用力距离,要控制好枪,使枪的纵轴与投掷方向一致,枪离身体不能过远,手不能过低,标枪与地面夹角适中。
(四)投掷步的节奏变化
投掷步任务是在不减速的情况下引枪做好超越器械动作,不间断地过渡到最后用力,这个过程中投掷步有一些节奏上的变化,主要是第三、第四步时步长应减小,做到四步步长为“大—小—大—小”注意的是步长减小而不是减速,减速就破坏了整个动作的节奏和连贯。
(五)“满弓”充分,用力顺序合理
在完成投掷步第三、四步后上体转为正对投掷方向。胸、髋前挺,投掷臂尽可能留在体后,提高身体右侧腿,腰、胸、臂的连线向后反张,形成“满弓”姿势,为最后用力创造良好的身体姿势。在形成“满弓”姿势后,右腿髋部发力向投掷方向转动,髋牵引肩向前转动,肩带动投掷臂,以上臂带动前臂和手腕转动,把投掷臂翻到右肩后上方,挥臂“鞭打”掷出标枪。
(六)最后用力
做“鞭打”动作时,要使全身力量通过手臂和手腕和手指作用于标枪的纵轴上,并使标枪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和约35°角飞去。
三、训练中的保护
(一)运动员人枪分离
运动员对枪有畏惧感,厌烦感,不能很好地把枪与自己统一起来,主要原因是对枪和标枪技术认识不够,在做动作时准备不充分,容易导致枪的滑落,肌肉拉伤现象。在训练中要端正态度,严格训练要求,使运动员慢慢从认识上有所提高,用心研究,达到人与枪的统一。
(二)助跑训练中多做20~100米加速跑、计时跑、反应跑等
用前脚掌着地,增加助跑的弹性。在教学课程中录制先进的引枪动作、助跑过程,让运动员进行观察,从而改进技术。
(三)投掷步第三、第四步不当,会使整个动作失败
所谓不当主要表现在:1.减速:第三、第四步减速会形成超越器械不充分,不能形成最后用力的有力姿势,在训练中建议进行语音伴奏下投掷步练习,反复练习交叉步动作,加大步幅,加强髋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的练习:2.第四步步长过大,投掷步第四步是最后用力的衔接步,步长要明显小于第三步,步长过长便造成身体重心起伏太大,造成第四步“坐着”投枪,训练中要求运动员理解最后一步合理步长对完成最后动作的意义,量化第四步步长,加快速度。
(四)对左侧支持的重视
标枪技术 第9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广州市建筑工程职业学校2009级建筑装饰专业甲、乙两个田径普修组男生60人,人数均为30人,其中甲组为对照组,乙组为实验组。
通过对实验组、对照组基本情况的统计分析(见表1),表明两个组同学的标枪专项基础成绩无明显性差异,起始实验条件基本相同,因而,实验分组是合理的,结果是客观的。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教学对比实验的方法,其教学时数为18学时。在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完全一致的情况下,选其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相当的两位老师任教,两组同时授课,对照组采取常规教学方法,试验组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施加表象训练的内容。
1.3 实验程序。
2 结果与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的方法,即标枪的持握方法、原地或上步掷枪步练习、鞭打动作练习、投掷步掷枪练习、全程助跑掷枪练习。实验组则在对照组教学常规的基础上对实验组提出以下要求。
2.1 在讲解技术要点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整个动作,表象示范动作的形象,理解动作要点的关键词汇,然后让学生口述动作要领,追忆动作全过程,使动作技术在大脑中反复呈现。
2.2 在教师示范时,让学生注意观察各个动作之间的联系,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动作顺序反复体会。
2.3 对整个具体动作了解之后,找出整个动作中的关键所在,然后通过教师的语言暗示与指导、同学之间相互指正等方法手段,使之在表象中快速完成动作,同时反复体会连贯的完整动作。
2.4 学生每次练习前,要求闭目表象动作要点,表象教师或者录像中的示范动作。在练习中,本体感应器得到的刺激,在表象过程中进一步在大脑皮层运动中得到加深。
2.5 每次授课之后,要求学生写出技术结构的特点和学习体会,同时要求学生每天睡觉前把技术动作表象3min,加深印象,使大脑思维支配肌体,完成意念动作。
经过18学时的学习,实验组与对照组同学都基本掌握了标枪的投掷技术,两组技评和达标成绩分别见表2、表3。
说明:优秀:动作连贯协调,用力顺序正确,鞭打效果好。良好:动作较协调,用力顺序基本正确,鞭打效果较好。一般:能够完成动作,用力顺序不完善,节奏性不好。较差:动作不协调,用力顺序有明显错误。
从表2、表3中不难看到,通过18学时的教学,实验组和对照组无论是在成绩还是技术评定上,都有了提高。我们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技评成绩和达标成绩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差异明显。这说明在标枪教学中,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表象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的运动技术掌握和运动成绩提高,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实验证明,标枪技术教学中运用表现训练法训练,使学生先想后练、练后再想、想练结合,积极进行思维活动,不仅可以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巩固,提高技术水平,还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力,消除学习心理故障,增加动作质量。
3 结论
3.1 通过教学实践得出,在标枪技术教学中,有目的地运用表象教学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觉、注意表象、思维等运动感知的稳定心理状态,促进其建立正确的运动定型。
3.2 表象教学可以加快学生理解和领会技术动作的要领,有利于学生对技术的掌握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摘要:在标枪技术教学中运用表象训练,旨在让学生在学习标枪技术的过程中,通过心理训练,使身体运动与大脑思维活动有机结合,以达到强化动作要领,促进对技术的掌握之目的。通过教学实验表明,实验组标枪技术的掌握情况比对照组好,对考核成绩进行T检验,两组考核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标枪技术,表象训练,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易炳奎.意念训练在体操教学中的运用[J].宜宾学院学报,2002(3).
[2]王天生.体育运动心理学[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1).
标枪技术 第10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参加广西第四、五、六届大学生运动会的标枪运动员8人,其中男5人,女3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关于掷标枪技术的最后用力阶段中动作速度及动作节奏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分类和归纳总结。
1.2.2、观察法
通过观察和分析运动员在完整投标枪时的动作速度和动作节奏,根据运动员在投标枪时的助跑速度、投掷步的动作速度及节奏、出手速度及运动成绩上的差异,总结出一个共性特点就是助跑速度和动作速度节奏掌握的好的运动员的成绩相对好一些。因此得出动作速度和动作节奏上的差异跟掷标枪的运动成绩呈正相关的结论。
2、对动作速度在掷标枪技术中的认识
掷标枪是一项技术比较复杂的多轴旋转的投掷项目,要求运动员具备合理的专项技术,良好的身体素质,包括动作速度、速度力量及各关节的灵敏性和柔韧性等。动作速度是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完成一个动作的能力,包括在连续完成单个动作时在单位时间里重复次数的多少(即动作频率)。体现在掷标枪技术中,其动作速度主要是指人体完成持枪助跑的速度和投掷步时的动作速度节奏及最后用力动作时的挥摆速度、击打速度、蹬伸速度等方面。从整体技术上来分析,标枪运动员的动作速度是指人体从持枪助跑开始到最后用力标枪出手时身体和器械的运动速度,表现在投掷过程中,就是人体和标枪在运动中的即时速度变化,而即时速度的大小是在助跑速度的基础上,
通过最后用力,把力量由下到上传递到投掷臂并延标枪的纵轴用力把标枪掷出,使标枪在助跑获得的速度基础上再一次得到加速而提高标枪出手时的初速度。因此在最后用力阶段通过合理的技术把全身的力量作用在标枪纵轴上,使标枪产生较大的速度变化,就是人体作用于标枪的动作速度。
3、掷标枪技术中动作速度的构成因素
3.1、持枪助跑和投掷步助跑时器械和身体所获得的初速度
助跑是掷标枪技术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它包括持枪助跑阶段和投掷步助跑阶段。不同的运动员在助跑的各个阶段,在技术有其各自的特点。但都是为了使器械和人体通过助跑获得一定的初速度,为最后用力提供有利条件,并在助跑的最后两步通过加快下肢的动作速度,完成超越器械的动作,加长标枪的工作距离,从而加快标枪的出手速度。另外,持枪助跑的速度并不是越快越好,要使助跑速度与整个动作在以速度—节奏为核心的基础上,使其与最后用力技术协调配合。
投掷步助跑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快两腿向前运动的动作速度,在加速过程中完成引枪和“超越器械”动作,为不停顿地过渡到最后用力创造良好条件。因此,投掷步阶段尤其是最后两步的助跑速度应比前面的速度要快。即在投掷步的倒数第二步,通过右腿积极有力地快速向投掷方向摆动(以右手投掷为例),在右腿着地的同时,快速完成左腿的有力支撑,形成上体在后,下肢在前的一个满弓动作,完成髋超肩、肩超肘、肘超器械的三超动作,即良好的超越器械动作,使参与投掷的相关肌群充分拉长,为快速的最后用力做好充分的速度准备。
3.2、充分发挥参与投掷的有关主动肌群及其协同肌群的收缩速度
肌肉的收缩速度是决定动作速度的一个关键因素,最后用力动作是在双腿稳定支撑的基础上通过正确的用力顺序把全身力量传递到投掷臂,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大力量作用与标枪纵轴之上,最大限度的提高出手时的动作速度。能否使标枪在合理的工作距离内以最短时间完成由助跑结束左侧支撑时所处的位置到标枪出手时的位移,取决于肌肉快速的收缩速度和肌肉力量的大小。因此发展和加强参与投掷动作的相关主动肌群及协同肌群的收缩力量和收缩速度,有利于提高标枪运动员完成动作时的整体动作速度。
3.3、动作速度在最后用力技术中的作用分析
最后用力技术是一个完整而连贯的动作过程,为更好实现最后用力时的投掷动作速度,必须掌握合理有效的投掷技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身体各环节的运动及动作速度,必须保证力量的正确传递顺序,最后用力必须是在双脚的支撑基础上进行。投掷步倒数第二步右腿落地形成“软步”的同时(以右手投掷为例),进入投掷步最后一步,此时,左腿快速向前伸出,就在人体重心移过右脚支撑点的瞬间,左脚快速用足跟和脚掌内侧领先着地,形成“钢性”的“满弓”支撑动作,为髋关节和躯干肌肉收缩提供了牢固的支撑点,构成有力制动并快速衔接进入最后用力。由于左腿的制动及右脚蹬伸动作,加速了髋部的前移,使右髋加速向投掷方向转动,右肩绕身体垂直轴转动,同时在左腿牢固支撑下,绕失状轴转动。此时持枪臂肘关节向肩上翻转,使投掷臂肘部向上举起,这样向上屈曲的肘关节能使标枪停留在合理用力的位置,完成超越器械动作,有利于使标枪从肩上和头顶上方掷出,有效地利用肘关节的角速度,使被拉长的腰腹肌接着做强有力的收缩,依次带动上臂、前臂向前,作爆发式“鞭打”动作,在左腿蹬伸转体配合下投出标枪。
第二:尽可能使参与投掷动作的主动肌的协同肌群在力量的传递过程和方式上按正确的顺序依次产生最大的收缩力量和收缩速度,使力量传递的过程中实现力量的叠加。
肌肉力量在这个传递过程中,由于各环节肌肉群的积极作用,大肌肉群的依次参与工作能使动量传递更加积极,并使动量增加,从而提高动作速度。技术训练的目的就是使各环节的力量传递顺序与动作技术的整个投掷的要求符合,具有协调性和连贯性,任何一个不合理的环节都将对动量传递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从而影响整个技术的动作速度及标枪出手时的初速度。表现在最后用力技术上就是身体各环节依次参与投掷动作的肌肉随着环节用力,产生向前的位移和制动用力,在超越器械动作的瞬间,肌肉在已被拉长的基础上再一次被速牵拉,肌肉在很短的时间快速的被拉长,肌梭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和冲动,肌肉快速的做向心收缩,其收缩力量得到增加。因此,技术上强调投掷臂主动的被下肢和躯干超越并留于体后,对于参与投掷动作的肌肉再一次受到牵拉而产生较大的收缩力量具有积极作用,而且这样也能使身体动员多方面肌肉参与最后用力,增加收缩力量,进而增大动量的传递,增加动作的速度。
第三:良好的控制标枪能力及沿标枪的纵轴用力,对发挥动作速度具有积极作用。
良好的控制标枪能力是指在标枪出手之前,应使标枪与肩轴、髋轴及投掷臂等方面始终保持适宜的位置及合理的角度。纵轴用力就是在标枪出手瞬间手臂的挥臂鞭打路线尽可能沿标枪纵轴用力。目的是让下肢传递上来的力量完全作用到标枪纵轴上,尽量减少不合理的标枪仰角造成的阻力。纵轴用力越好,标枪在空中飞行的垂直截面积就越小,阻力也越小,飞行的速度相对越快,其滑翔性也就越好。优秀运动员在最后用力鞭打瞬间所做出的头偏向左侧就是使标枪能很好地沿标枪纵轴用力,更有利于动作速度的发挥。
第四: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和机能状态。高效的神经控制能力可以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特别是快运动单位参与工作,从而明显地增加肌肉收缩力量。研究表明,人体内的神经肌肉系统有抑制机制,因此,人体在运动时,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将直接影响着人体的运动能力的表现。而中枢神经系统对投掷动作速度的作用就主要表现在中枢运动神经元参与兴奋的数量以及发出神经冲动的强度及频率。控制中枢参与的数量越多、强度越大,则肌肉的收缩力量就越大;发出冲动的频率越高,则肌肉收缩的速度就越快,则动作速度就越快。目前国内外在标枪的训练中多采用的不同重量的力量练习法轻重器械交替练习就是符合这一原理。并在实践训练中采用不同重量的标枪进行投掷练习,不仅能有效地提高中枢神经的控制功能,还对发展动作速度都有明显的效果。动作速度除了取决于中枢发出兴奋冲动的强度与频率外,还取决于各个运动中枢的协调性,以及每个主动肌群间的协同关系以及协同肌群的协调配合等。
第五:运动员的灵敏素质、柔韧素质及协调能力,是保证掷标枪最后用力动作顺利完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对掷标枪技术的核心“速度—节奏”最有利的补充。也是能否充分发挥动作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4、动作速度在标枪训练中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掷标枪技术的深入研究,对掷标枪技术的分析已经从整体到局部细化到环节用力上,并且新的训练方法和理论不断改革和创新,使训练质量和运动成绩不断提高。同时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成果也结合到训练实践中来,使掷标枪技术动作更符合力学原理。运动生物力学及运动技术原理告诉我们,出手速度是决定投掷远度的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标枪项目具有器械轻、速度快、动作技术比较复杂等特点,而且各个阶段的动作速度都会对出手速度产生影响,所以动作速度的训练在掷标枪技术和专项能力的训练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速度—节奏”为核心的基础上强化动作速度,发展全身力量,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上重视快速力量的提高,使动作速度的训练在各个训练时期和技术阶段都是重要的训练内容之一,贯穿在训练的始终,促进标枪的技术发展。
5、结论
(1)良好的整体动作速度和动作节奏及标枪出手时的动作速度是掷标枪运动成绩的直接决定因素,在整个掷标枪的技术训练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建立以“速度一节奏”为核心的训练体系和训练方法,在训练的各个阶段强化动作速度的训练,培养运动员良好的速度感和节奏感,这对掌握掷标枪的技术和提高运动技能将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3)在掷标枪的技术训练中,设计出符合掷标枪技术发展的多种辅助练习,如用弹力带、垒球等方法进行技术和动作速度的训练,并且在力量训练的方法上,以强度为核心,多采用一些快速力量的训练方法,发展运动员的快速爆发力为主要训练手段。
(4)在技术训练上,把投掷步的节奏训练尤其是最后两步的速度—节奏训练及最后一步的左腿支撑用力动作作为的技术训练的重点,能更好地建立掷标枪技术的完整动作技术结构及有效地发展掷标枪时的动作速度。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动作速度在掷标枪运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和影响标枪运动员的成绩因素进行分析,认为,最后用力阶段的动作速度和运动员自身的专项素质及所掌握的专项技术的能力,对投掷成绩起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掷标枪,动作速度,作用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P207.
[2]范乐思,吴玥.标枪投掷技术与训练[J].科技信息.201014.
[3]刘建国,范秦海等.田径(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P288-290.
[4]黄屹.标枪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田径.2001.01.
标枪放置架制作两法 第11篇
一、框架式
(一)材料工具
木板,锯子,电钻(配有直径2.5cm和1cm钻头),尺,铅笔,铁钉,铁锤。
(二)制作方法
此标枪架由插板、底座和支架三部分组成。下面以做一个可放置20支标枪的放置架为例。
(三)制作方法
1.插板。取一块1cm厚的木板,截成88×12cm的长方形。然后长边以8cm等分为11段,距离两长边外沿3cm处各画一条线条,与边平行(图1)。最后用直径2.5cm钻头的电钻分别在20个交叉点上打孔,形成插枪孔(图2)。
2.底座。取一块厚约3cm的木板,截成82×16cm的长方形。同样将长边分成11段,其中两端宽为5cm,中间9段为8cm。距离两长边外沿5cm处各画一条线条,与边平行。最后用直径1cm钻头的电钻分别在20个交叉点上钻孔,形成定位孔。
3.支架。将厚度为3cm的木条,截取2支60cm长。
4.组合。用钉子先将支架立放钉在底座两侧,然后将插板固定在支架上面,两者连接固定时,均要居中处理(图3)。
5.修饰。为了增加放置架的牢固和美观,可在支架脚两侧增加副支架,用油漆刷上。
(四)注意事项
1.插板上插孔与底座上插孔的中心点要一一对应,否则标枪头不能正位落入底座的插孔内,而使标枪不能垂直放置。
2.底座的木板厚度尽量在2~3cm,钻孔时,最好不要钻透。
3.可在底座两侧的下面增加5~10cm高的脚座,让底座悬空起来,这时底座的插孔要钻透,让枪头露出适宜距离。
4.制作时,可以自行调整插孔之间的距离,一般插板中的相连两个插孔的中心距不少于6cm为宜,以便于取放。也可以做大放置架,以满足放置更多的标枪。
5.为了增加放置架的稳定性,底座木板的宽度最好在30cm以上。
二、立壁式一
(一)材料工具
木条、U形管卡、锯子、电钻(1cm钻头)、螺丝钉、螺丝刀。
(二)制作方法
此标枪架由壁板和底座两部分组成。下面以做一个可放置12支标枪的放置架为例。
1.壁板。取一支2×3cm大小的木条,截成1m长。然后在宽为3cm的平面上先画一条中心线,接着将1m长的木料分成13段,其中两端宽为6cm,中间11段为8cm,形成12个交叉点(图4)。
2.底座。取一支长为1m,大小约为3×6cm的木条。然后以壁板同样的方式画成12个交叉点,最后用直径1cm钻头的电钻分别在12个交叉点上钻孔(图5)。
3.组合。将U形管卡的钢钉拔掉,用钢钉在管卡的U形内底部钉出个小洞(用以固定螺丝钉用),然后用螺丝钉将管卡一一固定在壁板的交叉点上(图6)。
4.修饰。U形管卡的大小决定放置标枪的大小,为了准确、快速地放置标枪,在壁板U形管卡下方和底座插孔的板面上注明放置相应规格的标枪重量,如500G/600G/700G/800G,或简化为5/6/7/8,如图6、图7。也可给壁板和底座刷上油漆,以增加美观性。
(三)使用
将组合好的壁板水平固定在离地面170cm高的墙壁上,把底座放在壁板正下面的墙角处,注意壁板上的管卡与底座插孔要上下对应。放置时,先将标枪头放入底座的插孔(图7),然后将枪身推进管卡即可(图8),完整放置(图9)。取用时,手握枪身向外拉,让枪身脱离管卡,顺势取出。
(四)注意事项
1.管卡要选用软式,卡口两侧内有凸沿,这样便于取放和固定。
2.500G、600G,700G、800G的铝合金标枪的管卡选用12mm、16mm、20ram、25mm为宜。
3.可以减少相连两个枪位的距离,以增加放置标枪数,但一般以中心距不少于4cm为宜。
4.经常取放容易使管卡口内侧凸沿磨掉枪身的油漆,可在管卡内侧粘贴橡皮膏来保护。
5.管卡也可以用粘贴带来代替,这样就不会磨损枪身的油漆,但每次取放时要拉扣粘贴带(图10)。
6.可以将此放置架安放在各种柜子后面。
标枪技术 第12篇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以来, 经济、政治、文化快速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建立与完善,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的同时也进一步多样化、全面化, 为了满足社会需求, 我国高校在不断丰富学科设置的同时招生人数也不断增加, 由于师资、场地设施、管理等硬、软件的相对滞后, 对教学的质量、时间造成了一定影响, 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度下降,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个性”问题, 不能够很好的及时解决。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也造成了学生对学习的预期也不尽相同, 面对种类繁多的课程, 学生往往更注重自己的兴趣、市场的需求以及实用性, 这对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造成了困难。本文通过在标枪技术教学实践中采用“分层与协作”教学模式, 来检验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能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为以后的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本科2011级5班34人和10班31人为研究对象, 其中5班为实验班, 10班为对照班, 进行18个学时的实验教学。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协作教学法、“分层与协作”教学模式等相关文章50余篇, 并对其进行整理、分类、分析, 为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
2.2.2、教学实验法
实验采用组间对比法。实验组采用“分层与协作”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实验班和对照班由同一老师上课。各选一个班为实验班和对照班, 各班进行为期9次课的标枪技术教学, 在实验前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 (实心球前抛、立定跳远、60米跑) 以及原地投枪的成绩、技评进行前测,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差异性检验。在教学实验结束后, 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达标成绩、技评成绩的后测, 将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后测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并设计问卷调查表调查“分层与协作”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2.3、问卷调查法
教学实验后对实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以掌握该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 为研究分析提供信息和数据。
2.2.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身体素质、技评、达标成绩、理论考核成绩等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与处理。
2.2.5、逻辑分析法
对实验结果、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 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和建议。
3、“分层与协作”教学模式的实验设计
3.1、“分层与协作”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人和人之间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各种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尊重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性, 我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的理论, 即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 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 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及其它具体特点, 有的放矢, 因势利导的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在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中也提出,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在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 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优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因此根据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 将学生合理分层, 设定不同的训练目标, 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 并适当的对各层采取不同评价的分层教学法, 能有效的应对当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但将学生进行人为的分层, 分出三六九等, 无疑回打击一些落后生的积极性、自尊心, 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班级体的团结。因此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 强调学生间的协作学习, 即在适当分层的基础上, 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或团队, 个体之间通过对话、商讨、争论共同进步, 能更好的增进教学效果。分层-协作教学模式将学生合理分层, 灵活设计教学、教育小组, 确立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教育目标, 通过组内、组际之间人际互动和协作学习, 优化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 促使每一个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都尽可能得到发展。分层-协作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将学生合理分层, 淡化层级, 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对各层进行适当调整。
(2) 合理安排各层学习目标、教学过程, 同一层次学生在条件均等的情况下合理竞争, 激发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
(3) 优化组合, 强调组内及组际协作, 通过不同层次学生的互帮互助、合理公平的竞争, 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水平。
(4) 面向学生个体的诊断性评价和面向教育小组的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3.2、传统教学模式与分层协作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
“分层与协作”教学模式:原地推球的成绩、技评测试→分组并确定学习目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模仿练习→组内、组间协作练习→阶段检查评价并进行组间调整→强化练习→检查评价→课后小结。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初步的分解练习→纠正错误动作→继续学习→部分动作的结合练习→纠正错误动作→完整的动作练习→强化练习→检查评价→课后小结。
4、实验结果
4.1、实验前两组的身体素质指标及原地投枪的达标、技评成绩
从表1可以看出, 实验前身体素质以及原地投枪的技评、达标成绩经t检验, p>0.05无显著性差异。因此从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身体素质、技术都处于同一水平, 符合教学实验的要求。
4.2、实验后两组完整投标枪的技评、达标以及理论考试成绩
从表2可以看出, 实验后完整投标枪的技评、达标以及理论考试成绩经t检验, p<0.05呈显著性差异, 实验班各项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各项成绩。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标枪技术教学过程下, 由于采用模版化、统一的教学程序, 很难兼顾到学生的差异性, 对于有一定标枪训练的基础、协调性和柔韧性比较好的学生, 反复的进行分解练习、辅助练习, 改进已经掌握的技术动作, 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打击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而对于没有标枪练习的基础, 柔韧性、协调性或力量等比较差的学生, 简单的做几次分解或辅助练习又达不到学好技术动作的效果, 最终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 有些学生“吃不好”, 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而在分层与协作教学模式下, 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 对基础好的学生适当多安排些完整的投枪练习, 专项力量练习, 提高投标枪的达标成绩。而对没基础, 协调性或力量比较差的学生则多安排辅助练习或针对肩、髋关节的力量、柔韧练习, 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技评成绩。在分层与协作学习教学模式下强调层与层之间以及层内部之间相互交流, 共同学习, 加深了学生对技术的理解, 强化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
4.3、实验后对实验组综合素质培养的调查
调查问卷对学生教学指导能力、个性培养、竞争和合作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师生关系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其中90%的学生认为在分层与协作教学模式下, 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指导能力, 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相互之间协作, 共同学习, 对其他人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不足, 对做得好的方面, 给予鼓励, 同时自己在练习过程中也能认识到这些问题, 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指导能力。有74%的学生认为在该教学模式下有利于自己的个性培养, 在分层与协作教学模式下, 教师不再是课堂唯一的主导者,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进一步增强, 提倡师生、生生之间互相交流, 共同学习, 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有92%的学生认为分层与协作教学模式能增强竞争和合作意识, 由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了三个层, 各层水平相当, 利于相互比较, 因此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 对各层进行适当调整, 进一步促进了竞争, 当然学习中也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 共同进步, 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师生关系方面也分别有85%和74%的学生表示认同, 在分层与协作教学模式下, 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引导者, 出现的问题大家可以共同探讨学习, 在这种开放的学习氛围下, 能强化团队合作精神, 融洽师生关系。
4.4、实验后对分层与协作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调查
实验后对实验班进行了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调查, 大部分学生认为该教学形式与以往的教学形式不同, 93%的学生对这种授课形式感兴趣, 并能在课上积极主动多次的进行练习。分层与协作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对标枪技术动作的理解并提高技术、成绩方面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在调查中超过70%的学生认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愉快, 能建立更加紧密的师生、生生关系等。
5、结论和建议
5.1、结论
(1) 在教学中运用分层与协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有利于因材施教原则的实施, 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技评、达标与理论成绩,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 分层与协作教学模式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教学指导、竞争和合作意识、融洽师生关系等。
(3) 分层与协作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融洽师生、生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5.2、建议
(1) 教师在准备授课时, 要预先设定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的层次性, 做好细致准备, 提前备好课。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淡化层级, 以免对部分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影响。
(3) 在学生的协作学习方面, 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 利用各种方法手段, 使学生逐步认可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协作。
(4) 在分层与协作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中, 适当安排小测试, 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各层,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锦宏, 马记书.“分层-协作教育模式及其理论分析[J].南通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8, 14 (4) .
[2]候玉鹭, 黄钊林.分层互助教学模式在体育院校排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9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