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端午节作文范文第1篇
转眼间,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今年是我国把端午节首次例为国家法定假日,以此来发扬传承此节日,端午节一是纪念屈原,二是通过通过包粽子,插艾叶来驱毒消灾,现在商家也准备打一场“粽子战”。
端午,一开始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诗人屈原投江的事。那时因为君主昏庸。屈原一身正义却遭排挤、流放,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担忧,但是自己又不能分担,所以在江边,愤然抱起大石头跳江了,江边的渔夫们看见了,立刻划着船去打捞,为了防止鱼儿吃屈原的尸体,将包着竹叶的米团抛入江中,所以演变到今天有划龙舟,吃粽子的习俗。
话端午节作文范文第2篇
外国也有吃粽子的习俗。亚洲一些国家,如朝鲜、日本、马来西亚,也和我国一样在夏天吃粽子。而在一些拉美国家,如墨西哥、委内瑞拉、秘鲁等国,则是在圣诞节吃粽子。圣诞节前包粽子是家里的一件大事,以家庭主妇为主,一家大小齐动手,要包出几百个粽子,留着慢慢吃。每当十二月二十四日午夜做完弥撒后,全家便围在一起吃粽子。
我国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吃粽子。粽子不仅以它特有的形状、颜色和滋味惹人喜爱,而且能引起人们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
粽子的种类很多,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
从粽叶上看,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干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后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一两公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辅料的内容,则是最能凸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我国各地的粽子,不同的地方由于地域、风俗不同粽子也就有许多差别。
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兼具黏、软、滑的特色,冰透后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干等,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于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后,豆香扑鼻,也有人蘸白糖来吃。
北京的粽子大约可分为3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后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替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后,只见黄澄澄的黏黍中嵌着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曰“黄金裹玛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两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为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后,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枣儿粽用翠绿的箬叶,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和鲜红的枣子。煮熟以后,剥开墨绿色的箬叶,只见洁白的米团里仿佛镶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是好看。
粽子的味道美极了。箬叶散发着清香,咬一口馅子,甜而不腻。它既是驱邪消暑的开胃美食,又是营养丰富的滋补佳品,所以大人小孩都喜欢吃。
话端午节作文范文第3篇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
五、重
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 二,迎涛神说。
三,龙的节日说。
四,恶日说。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赛龙舟
2、端午食粽
3、佩香囊
4、悬艾叶菖蒲
5、悬钟馗像
社戏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 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的习俗
绍兴乱弹戏班所演的戏,大致可以分为庙会戏、节令戏、祠堂戏、喜庆戏、事务戏、平安大戏等等。
绍兴的大部分地区以庙会戏为主。庙会戏是指在各种神道如关帝、包公、龙王、火神、岳五猖、城隍、土地等等诞辰祭祀活动中演出的戏。祭祀神道的诞辰,是神庙所在地的农村的盛大庆典,通常举行迎神赛会,绵延数里乃至十数里,哄动村社。同时,农村的贸易集市活动,也在庙会期间举行,百货骈集,称为会市。演戏酬神,也是活动,也在庙会期间举行,百货骈集,称为会市。演戏酬神,也是祭祀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届时,村民们遍邀外地乡戚,备洒备饭,招待看戏。
在绍兴城乡,这种庙会戏的演出十分频繁。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绍兴公报>社编印)中说:“越人好 ,多淫祀,自二月至五月, 赛会无虚日,大率非鬼之祭,唯(马臻)太守功德在人,虽远益彰,歌舞其下,犹为近古。”其实,庙会戏的演出,也不仅在二月至五月,差不多是全年陆续不断,演出的目的是求福佑、保平安、祈丰收、逐瘟疫。
在绍兴城郊, 有四月初六西郭门蒋家溇庙会戏是绍兴乱弹戏班所演社戏中的大宗,不胜编记。在绍兴城郊,有四月初六西郭门蒋家溇的“黄老相公会”,有七月十三昌安门外文应桥的“朱(买臣)太守会”,是规模最大、异常热闹的两次大庙会,都是数十副戏班沿河搭台演出,各地“成头”(接洽戏班演出业务者)也赶来观剧,以品评高下,定价定戏,联络戏班,洽谈业务。戏班的演出也特别地巴结,以求有好的名声,高的戏价,多多益善的演出机会。
本命年
所谓“本命年”就是十二年遇的农历属相所在的年份,俗称属相年。比如猴年出生的人,2004年就是他们的本命年。在传统习俗中,本命年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本命年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的民谣吏是关于本命年不甚吉利的最好写照。故民间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槛儿年”,即度过本命年如同迈进一道槛儿一样。每到本命年时,汉族北方各地,不论大人小孩都要买红腰带系上,俗称“扎红”,小孩还要穿红背心、红裤衩,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这种习俗到今天仍在各地流行,每逢春节,市场上到处有出售“吉祥带”“吉祥结”的红黄绸带,本命年的人们将之系在腰间、手腕上,这样便可消解灾祸、化凶为吉。
据考证,“本命年”这一说法早在西汉就有了,起源于中国的十二生肖和“崇红”心理。在中国古代,人们是用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等天干地支的组合来记住所生的年份,为了便于记忆和推算,人们就采用鼠、牛等十二种动物来与十二地支相对应的方法,每年用其中的一种动物来作为这一年的属相。而汉民族的本命年就是按照十二生肖属相循环往复推出来的,它与十二生肖紧密相连。一个人出生的那年是农历什么年,那么以后每到这一属相年便是此人的本命年,由于十二生肖的循环往复,每过直2年,人们就要遇到自己的本命年,这样依次推出,人生本命年为量2岁、24岁、36岁、48岁、60岁。我国许多民族都有重视老人的60岁生日的习俗,俗称“花甲”,花甲为一生中第5个本命年,也是干支纪年的一个轮回,须好好庆祝,以此寄托人们企求长寿、健康、吉祥的愿望。
“本命”禁忌,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南北民俗中,都有在本命年挂红避邪躲灾的传统。因此人们每逢本命年对红色就特别钟爱。本命年的红色讲究应该是源于中国汉民族传统文化对于红色的崇拜。红色辟邪,红色吉祥,这种观念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红色是太阳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火的颜色。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尚红思想却没有变,新年贴红对联,汉族的旧式婚礼中新婚的红嫁衣、红盖头、红蜡烛、新科的红榜等等,不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要用红色来增添喜庆。汉民族把红色视为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的象征,尤其认为红色有驱邪护身的作用。因此在大年三十,人们便早早地穿上红色内衣,或系上红色腰带,有的随身佩带的饰物也用红丝绳系挂,来迎接自己的本命年。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这些为本命年辟邪的红色什物就是什么常说的“本命红”。
人逢本命年还有拜祭“本命神”的风俗,以求延寿。本命神的说法来源于道教。道教吸收民间流行的“本命”说法,提出“本命星”、“本命年”“本命日”的理论。凡本人的出生年在六十甲子干支之年,叫本命。元辰,也叫本命年。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自然与天干、地支、十二生肖有着天然的亲和关系。对于本命神,有的地方叫“本命守命星君”,有的叫“本命元辰”,统称为六十甲子神。以甲子年为首,六十年内不同年份出生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本命神。如民族英雄岳飞生于公元一一零三年,夏历癸未年,他的本命星君为“癸未太岁魏仁二大将军”。按照道教说法,修真炼性须致力于本命元辰,本命年或平常年份礼拜本命元辰,会消灾获福,成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
关于“本命年”的说法,不是汉民族所独有的,其实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按藏族旧的说法,每人均有凶日和吉日,这是按生辰算出来的。人们主为,藏历的每一个地支终了,第二个地支了于始时是一个“朵”(意为坎,即凶年)所以每个人的13岁、25岁、37岁(以此类推)那年忌讳出门和同生生接触,只宜多念经多放布施,才能避免灾难降临。而对于我国的契丹少数民族来说,过“本命年”这一习俗最初是契丹人庆祝始生的一种风俗。在辽代,过“本命年”又称再生礼或复诞礼,因辽代时已经用12生肖纪年,每12年生肖轮回一次,到了属于每人出生生肖这年,就要举行仪式纪念自己的始生,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总的来说,本命年是福是祸或者是与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本命年顺着一顺百顺,鸿运当头,势不可当;背着到处是关口,满眼皆门坎,霉运到家的说法,目前还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本命年是凶年的这种说法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但在本命年,人们是常常会遇到很多不遂心的事,或者做一些荒唐事,这让人觉得很蹊跷,这种“本命”现象在民俗研究中还是一个空白。故往往过本命年的人们就很担心自己这一年的运势,想用什么办法越过这道槛是大多数人的本命年最大的事。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每逢年关将至时,商家就充分利用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特点,大力宣传“本命年”商品比如什么红内衣、红内裤等等,抓住商机赚大钱。如今的本命年已和我国传统其它的一些习俗一样,失去了其固有的意义,沦为了商家宣传的一种喙头。而我们大多数人则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而从众于这种潮流,或者当它是一种新的时尚o“本命年”穿红衣服、系红腰带也不单纯是为了“辟邪”,它成了一种流行的时尚。
(一)中秋
《八月十五夜月》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 杜甫
唐 白居易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八月十五夜玩月》
《八月十五夜月》
唐 刘禹锡
唐 杜甫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中秋月》
唐 皮日休
宋 苏轼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中秋月》
《中秋月》
苏轼
晏殊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二)端午
《和端午》
《已酉端午》
张 耒
贝 琼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五日》(选一)
边 贡
陈子龙
共骇群龙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兰舟。
吴天五月水悠悠, 极目烟云静不收。 云旗猎猎翻青汉, 雷鼓嘈嘈殷碧流。
拾翠有人卢女艳, 弄潮几部阿童游。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珠帘枕簟芙蓉浦, 画桨琴筝笮艋舟。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拟向龙楼窥殿脚, 可怜江北海西头。
《端 午》
《七律端午》
唐 文 秀
唐 殷尧藩
节分端午自谁言,
今年佳节倍多情, 老去谁知感慨生; 万古传闻为屈原;
不效艾符趋习俗, 但祈蒲酒话升平。 堪笑楚江空渺渺,
鬓丝日日添白头, 榴锦年年照眼明;
不能洗得直臣冤。
千载贤愚同瞬息, 几人湮没几垂名。
《五月五日》
《乙卯重五诗》
北宋 梅 尧 臣
南宋 陆游
屈氏已沉死, 楚人哀不容。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何尝奈谗谤, 徒欲却蛟龙。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未泯生前恨, 而追没后踪。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沅湘碧潭水, 应自照千峰。
话端午节作文范文第4篇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让我给你们讲一讲。从前,有一个爱国诗人屈原,有一次,他进京去办事,看到国家变的非常衰败,就投汩罗江自杀了。临死前,他还写了一首诗。人们为了纪念这个爱国诗人,就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设成端午节。
端午节主要内容就是划龙舟、包粽子。
赛龙舟的场面很热闹,河岸边被挤的水泄不通。只听枪声一响,船上的人拼命的向前划,而河岸边满是加油声。
包粽子,就是用竹叶包,用糯米作馅。包的时候很粘手,不是专业人员可是包不好的哦!
话端午节作文范文第5篇
端午节,我们单位放假三天,恰好去老家插几亩地麦茬秧。下了一夜的中雨,天明时雨还没有停止的迹象。惦记着家里的事,我只好冒雨上路。小雨爽爽的,那雨丝虽然很细,但是由于摩托车速度的原因,打在脸上感觉麻辣辣的;眼睛被雨水泼打的眯成了一条线,勉强能够看见路。从青冈大道上路,路途极少碰到行人和车辆。到家百十里路也就是个把小时的功夫。赶到家时,家人刚放下碗筷,我也就草草的扒了一口饭。妻子已披挂上阵,她用一个化肥袋的内胆,打底上掏个洞套出头去,又将塑料皮纸左右钻出两个小洞伸出一双手,便是一个好不错的简易雨具了。
头一天,妻子就回家把秧苗拔齐,虽然我们知道栽禾不要隔夜秧。的道理。但是没有人手,也只好这样办。可是,由于过节的原因,那个栽秧队员却没有着落。秧田的水是我表兄煞费苦心从池河里干了一天一夜抽上来,秧也把好,若是坐地等栽秧队来栽秧,恐怕是秧苗捂坏了不算,秧田的再水耗干了,那样的损失就大了。对待眼下困难,我咬咬牙和妻子说:咱们自己栽!妻子巴不得我说这句话。面对四亩地水稻,她坚定地说:对,自己栽。栽一棵少一棵,早栽一时早一时活棵。可见她的决心比我大。
我儿子今年考取了中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还没有开学,我也让他来助阵,体验一下爸妈的辛苦。他拿了照相机说是要拍个视频做留念。听说要他下地栽秧,他到是很高兴,卷手捋胳膊想试试。我前面说过,栽秧是农村最艰苦的一种农活。秧田里有齐腿肚子深的稀泥,水里面还有小虫子在咬你的肉,甚至还有蚂蝗在吸你的血。城里人说,别说下烂泥地里去栽秧了,就是听讲了蚂蝗头皮都发麻。可我们农村人见了那个小玩意之类习之为常。栽秧的时候,果然一条蚂蝗叮着了我表兄的腿。他很平静的抬起了腿,一巴掌呼下去,蚂蝗掉落水里。可是他那腿上立马就流出了鲜血。我说,要不要包扎一下?他一笑度之。蚂蝗吸着了你,你无论如何是甩不掉也扯不下,唯独巴掌管用。我对蚂蝗咬也无所谓,就是伤口流血作痒而已,没听说蚂蝗咬死过人,所以不怕;咱农村人怕也没有。妻子穿了栽秧靴也不怕,我儿子看到了蚂蝗,吓得一声尖叫,窜到了田埂之上,再也不敢下来了。她妈妈说他是公鸡屙屎一个头,纯闹呼玩着呢。
说句大实话,我干农活真是一罐子不响,半罐子叮当。栽秧老是留在别人的前面,要是割麦子又是落在了别人的后面。妻子栽秧是一个中等手式,一天轻巧可栽一亩地。我表兄栽秧那个快,可谓是一个一流竞技高手。他要是不干杂活,一个人一天可栽二亩地。二亩地秧,数十万株苗,要把它整齐的摆列成一幅画,什么概念?我曾细细的观察他,前腿弓,后腿伸,上身微微向前倾,退苗紧,抓苗准,双手翻飞不消停。我敢自豪的说:超秒速度。我曾经赞叹电视里一位银行姑娘点钱速度超过了秒速度,那是她坐在空调屋里,平心静气而为。而一个淌着烂稀泥,还要倒着走的人,栽秧速度超了秒速度,二人相比,不知谁是小儿科了。我表兄说,他十二岁就练习栽秧,今年他58岁,整整练习了48年。可叹世界吉尼斯记录没有设手工插秧赛,若不然他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半天里我磨磨唧唧只栽了顶多二分地,上田埂时腰都直不起了。我用拳头擂着自己的腰部,嘴撇的像个裤腰大叫道:哎哟我的妈呀,腰累断了啊,这地下年不能种了。我儿子也接过话题和稀泥说:对对,干脆不种了。我妻子白了我们爷两人说:你们吃了灯草,说的轻巧。不种地你不要钱了?她看着儿子。紧接着又问我:你一个月拿了多少钱?
回到小山村,家家厨房都飘溢着扑鼻的香味,不大的小村子,已有部分人家拉开了桌子,摆上了大碗肉和鱼,开始喝起了老酒;也还有几家正在门口点鞭炮准备过节。我们赶到哥嫂家,他们早已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我们和哥嫂多年没有在节日相聚了。中午那菜特丰盛,大白鹅,老公鸡,全用大铁锅炒,用老海碗盛上,那个香劲,在城里很难品尝到。说句丢丑的话,一桌丰盛的菜肴,被我们一家子一小会风卷残云了。我平时的高血压和高血脂这时候统统见鬼去了。
话端午节作文范文第6篇
参会人员:08酒店一班及08中文文秘班全体人员
班会目的:通过本次班会,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班会过程:
一、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二、端午解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 “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
五、重
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三、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A、纪念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B、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C、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端午节习俗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
1、赛龙舟
2、吃粽子(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
3、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压邪。
五、端午赛诗会,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节还被称作“诗人节”。
《五月五日》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屈原已经沉在江底死去,楚国百姓哀叹再也不能见到他的容颜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蛟龙罢了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憾恨,反而追寻他死后的遗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碧绿的沅湖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端午》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从何而来?前人传说是为了楚国大夫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可笑泊罗空自浩浩荡荡,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
六、谈感受,激发情感
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让我们世世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他,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
七、辅导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