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对策骨科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 探讨规范化急救护理措施在骨科多发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骨科多发伤患者80例纳入研究,依据入院时间分组,对照组(40例)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40例)予以规范化急救护理措施,对比效果。结果 入院到手术时间,观察组比对照组短(P<0.05),抢救成功率,观察组97.50%,比85.00%(对照组)高(P<0.05);护理满意度,观察组(97.50%),高于对照组82.50%(P<0.05)。结论 骨科多发伤的救治,运用规范化急救护理,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救治的成功率和满意度。
关键词:规范化急救护理;骨科;多发伤
骨科多发伤,在骨科中属于比较严重的病情,在对其救治的时候,需要与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从而予以针对性的救治,可对病人的生命进行挽救,避免造成脏器损害等严重后果。依据临床实践,骨科多发伤有着较重的伤情,较为危急的病情,较高的病死率,较快的病情发展等特点。在治疗患者时,及时、准确、科学地评估其病情,并开展相应的急救工作,对病人的生命健康、预后改善等,具有积极的意义[1]。本次研究重点探讨了救治骨科多发伤患者时,规范化急救护理措施的运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接收的80例骨科多发伤患者进行研究,分组以入院时间为根据,各40例。入选者年龄超过18岁;经检查已确诊;主要为四肢骨折。排除精神、意识存在不清者;中途不能参与者。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21岁,平均(50.06±3.74)岁;其中开放性损伤22例,闭合性损伤18例;观察组男女比26/14;年龄20-76(50.11±3.69)岁;开放性及闭合性损伤分别为23例、17例。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表现在对入院患者进行调查,主要包括病因、病史等,并尽快实施相关的急救措施;在抢救中,需要对病人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进行密切的关注,一旦发生异常状况,需要与医师做好配合,予以相应的措施。护理人员还需要评估病人的心理状态,做好情绪引导。
1.2.2观察组
观察组规范化急救护理措施。(1)组建规范化急救小组。在该小组组建的过程中,需要以骨科急诊的要求、应急方案等为依据,由科室主治医生、护士组成, 对成员进行规范化急救护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和学习,优化急救流程,并对成员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分工,使组员能够明晰工作的职责,这样可有效衔接护理的程序。(2)对入院患者,需要依据其主诉、临床主要症状、检查结果等,迅速、科学、综合地评估病人的病情,并依据评估的结果,对患者实施分级,A级为危急患者,B级为危重患者,C级为紧急患者,D级为普通患者。依据分级,对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流程和实施具体的护理措施。(3)对病人的吸道状况实施评估,并与抢救护理相配合。骨科多发伤患者,往往伴有呼吸道阻塞,可引起窒息。呼吸道阻塞的引发因素,一般为异物分泌、血块等,这使得在抢救患者的时候,护理人员需要对病人的呼吸道情况进行及时的检查,并及时清理堵塞物,保证病人的呼吸道顺畅。护理人员需要与医生做好配合,有效监测病人的尿液、血常规、分析血气、检测电解质等,不断完善病人的检查项目,为病人的及时救治提供参考。(4)在抢救病人的过程中,需要与其他科室做好协调,及时进行会诊,并制定科学、有效的诊治流程,为患者的急救处理,赢得宝贵的时间。同时,需要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加强沟通,有效排解病人的不良情绪,为救治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
1.3 指标观察
观察两组入院到手术时间,统计抢救的成功率。自行设计护理问卷调查表,评估两组护理满意度,主要内容有操作技术、急救时效、效果、整体印象[2]。
1.4 统计学分析
SPSS 18.0处理数据,(x±s)与(%)表示计量与计数资料,t值与x2 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急救的时效
观察组入院到手术时间更短,抢救成功率更高(P<0.05),见表1:
2.2对比两组抢救的满意度
观察组的满意度更高(P<0.05),见表2:
3 讨论
在高能量冲击下,发生的骨科多发伤,有着危重的病情,较快的进展等,因损伤部位多,治疗时,需要同时关注开放伤、闭合伤[3]。该病情会对病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及,使得救治中,护理配合十分的重要。
通过规范化急救护理,能缩短等待时间,赢得最佳时机,科学的病情评估, 可予以更为规范化干预。严格遵循救治流程,能减少风险。对于合并休克的重度创伤者,因其不具备自主呼吸功能,易发生呼吸窘迫症。尤其是伴随肾脏损伤者,还容易降低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从而引起一些不良情况,如血肌酐、尿酸水平出现异常上升等,使病人的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状况进一步加重。此外,若病人出现失血量过多,还可能损伤患者的脏器功能,引起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因而需严格监控病情,对于可能存在的并发症,给予预见性干预[4]。比如,加强监测病人的心率、呼吸、尿量等指标,正确评估病人是否存在肾功能疾病。在救治护理骨科多发傷的过程中,围绕患者开展规范化急救措施,能有效提高临床工作的质量。
综上所述,在救治骨科多发伤病人的过程中,规范化急救护理,能缩短救治时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增加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许德华,黎彩卿,葛卫平. 损伤控制骨科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效果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16):143-144.
[2]胡小军,杨伟,郭永萍,王敏,李致慧,刘德珍. 损伤控制骨科技术治疗骨盆Tile B、C型骨折合并多发伤临床效果[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20,37(5):939-943.
[3]高珊. 急救护理措施在骨科多发伤患者救治中的作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6):280+282.
[4]刘和平. 骨科损伤控制在严重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 双足与保健,2019,28(8):104-105.
护理对策骨科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大手术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5月在我院行骨科大手術的9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按照常规的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流程予以护理;干预组实施护理路径管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前、术后血栓预防的依从率分别为84.9%和8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5%和57.1%(P<0.05);同时干预组患者术前、术后相关知识的知晓度分别为81.1%和82.5%,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2%和52.4%(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可以使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工作更加规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的依从性和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骨科;大手术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
骨科大手术主要包括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骨折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是骨科大手术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也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及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接受骨科大手术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尤为重要。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nursingpathway,CNP)是依据每日标准护理计划为一类特殊患者设定的住院护理模式,它作为一种新型医疗护理工作模式,是以循证医学和整体护理为基础,通过个体化、流程化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效率。为了提高骨科大手术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工作的质量,我科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围术期的血栓预防工作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5月在我院行骨科大手术的9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7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8例。纳入标准:①实施骨科大手术的患者;②知情同意且愿意参加本研究者。排除标准: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患者。
1.2干预方法
根据围术期的静脉血栓栓塞症管理中是否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将95例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53例,平均年龄60岁,男女比例27:26;对照组42例,平均年龄61岁,男女比例20:22。对照组按照常规的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流程予以护理;干预组实施护理路径管理,以临床护理路径为指导,规范细化责任护士的工作内容,关注患者的遵医行为、相关知识知晓度及效果反馈。
1.3大手术围术期
VTE的临床护理路径内容术前管理内容:VTE风险与预防评估表(外科版)、签署知情同意书、预防措施。
1.3.1预防措施
包括:①手术操作规范,减少静脉内膜损伤;②正确使用止血带;③术前遵医嘱适度补液,避免血液浓缩;④术后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⑤注重预防静脉血栓知识宣教,指导早期康复锻炼;⑥围手术期适度补液,避免血液浓缩。
1.3.2物理预防措施
肢体静脉的向心回流有赖于正常的静脉瓣功能、骨骼肌收缩的肌肉泵作用及胸腔的负压吸引共同完成,而下肢肌肉中的静脉回流往往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完成。这为下肢功能锻炼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单独使用物理预防仅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出血风险降低后仍建议与药物预防联合应用。对患侧肢体无法或不宜采用物理预防措施的患者,可在对侧肢体实施预防。应用前常规筛查禁忌。下列情况禁用物理预防措施:(1)充血性心衰、肺水肿及下肢严重水肿;(2)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已形成,或血栓性静脉炎;(3)间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和梯度压力弹力袜不适用于下肢局部情况异常(如皮炎、坏疽、近期接受了皮肤移植手术)、下肢血管严重动脉硬化或缺血性血管病、下肢严重畸形等。
1.3.3药物预防措施
适当使用抗血栓药物可减少THA和TKA后VTE的风险,一些组织,如美国胸科医师学会、美国科学院的骨科医师学会及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的《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等制定了静脉血栓预防指南,推荐抗凝药物在这类手术后的规范使用。然而,有症状的临床静脉血栓形成事件仍有约2%至4%,发生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平均9.7d(3~21.5d)。由于术后凝血过程持续激活可达4周,所以指南建议,在没有抗凝禁忌症及用药后并发出血时,抗凝药术后连续应用35d。推荐用于骨科大手术VTE预防的药物主要有:血小板抑制剂(阿司匹林)、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间接凝血酶抑制剂(肝素及低分子肝素)、间接Ⅹa因子抑制剂(磺达肝癸钠及idraparinux)、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和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
2 结果
研究显示,干预组患者术前、术后血栓预防的依从率分别为84.9%和8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5%和57.1%(P<0.05);同时干预组患者术前、术后相关知识的知晓度分别为81.1%和82.5%,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2%和52.4%(P<0.05)。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血栓预防的依从性较差,主要表现在:术前没有能够正确实施踝泵训练、术后踝泵运动的频次不达标等、出院后不能坚持进行踝泵训练及不能坚持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血栓预防相关知识的知晓度较差,主要表现在:不清楚踝泵运动的作用;对梯度压力弹力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综上所述,以临床护理路径为指导,进行骨科大手术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工作,可以使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工作更加规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的依从性和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参考文献
[1]李之琛,余楠生.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利器——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5(02).
[2]李华文,刘效敏,张玥,颜征.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8(03).
[3]范勇.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联合活血灵防治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J].血栓与止血学,2017(03) .
[4]李之琛,卢伟杰,陈东峰,刘琦,钱东阳,钟树栅,陈玉书,王鹏坤.降钙素原诊断骨科大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6(05) .
护理对策骨科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目的:探讨专科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应用中的效果。方法:将120例骨折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个性化护理方案,并注意保证护理过程中的连续性和全面性。治疗结束后对护理效果展开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实验组患者舒适度、护理满意度,以及痊愈率和恢复周期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并在护理过程中保证其连续性和全面性,对促进患者的早日、全面康复有显著作用。
关键词 护理指引 骨科
随着健康意识的加强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传统的基础护理的弊端正逐渐显现出来,因此有必要发展新的护理模式。而强调个性化护理的专科护理指引模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并随着实践得到逐步发展和完善。由于专科护理能够较为准确地满足患者的需要,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因此受到患者的广大欢迎。为了探讨专科护理指引对患者康复的影响,对骨科患者采取个性化护理方案,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12月收治骨折患者120例,男71例,女49例;年龄14~78岁,平均43.7岁;其中脊柱骨折28例,上肢骨折23例,下肢骨折69例。行保守治疗82例,行手术治疗38例。所有患者按照人院先后顺序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手术方案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
方法:对照组行常规的基础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专科护理指引模式,治疗结束后统计并分析疗效。护理指引模式具体如下:①制定护理方案:在开展护理前,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本人或家属交谈,查阅患者病历资料,观察患者生理、心理状态等多种方式,对患者当前状况做到大致了解。然后配合医师,并结合医师手中的临床资料以及医师的建议,制定初步的护理方案。然后将护理方案报知患者,并邀请患者和患者家属一起参与讨论和修改方案。方案最终的形成,既要达到护理的科学性,又要照顾到患者的特殊性,总之要在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护理方案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并大致包括心理护理、营养护理、健康指导、功能锻炼等。并且医护人员还要制定另外的突发情况应急措施。总之,要做到护理方案的连续性和全面性,实现高质量的无缝对接。当然,应该注意的是,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方案应根据情况变化随时做适当的调整,从而真正意义上的体现个性化和人性化。②做好心理疏导:骨折由于具有发病的突然性和恢复的长期性,因此很多患者不能很快适应自己的患者角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存在不同程度的抗拒、沮丧、焦虑、悲观等情绪,这些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合理的疏导,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健康,并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因此,心理疏导极为重要。可以通过交谈作为切入点,引导患者开口说话,并在交谈的过程中尊重患者,重视患者的意见,并注意捕捉患者的情绪,寻找患者的兴趣点,调动患者的情绪,找出患者的心理症结所在。然后做出针对性的排解,并发动患者家属一起鼓励患者安心养病,以争取早日康复。在心理疏导过程中,要注意尊重患者的人格,虽然患者在生理上属于患者,但在心理上和我们是平等的,要把这种尊重表现出来,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和受重视,愿意和我们分享他的更多的想法,从而为护理人员赢取护理工作的主动。③指导功能康复:骨折会导致肢体相应部位功能暂时丧失,但通过锻炼可以逐渐得到恢复,及早主动进行康复训练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恢复的速度和质量。护理人员可及早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恢复早期,为了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化,可在家属和护理人员的帮助下,借助CPM机进行被动训练。后期可逐渐增加一些运动项目。训练原则遵循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在患者功能恢复过程中,对患者的每一点滴进步都给予及时的鼓励,使患者以饱满的信心积极主动地增加锻炼量。④完善护理流程:首先是和患者的配合。在护理的过程中,通过与患者的交谈和接触,逐步了解患者的细节习惯和性格特征,从而做到高效护理。对于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给予尽可能的满足和解答,培养双方的信任感,并对患者的典型特征逐步总结,以便不断改进护理方案。然后是护理人员之间的配合。做好交接班的配合,并可互相交流患者的性格和习惯特征,使护理人员能对患者状况了解得更全面、更具体,从而使护理人员能够很快进入角色,缩短和患者的距离。另外还有和患者家属、主治医师之间的配合。总之,彼此的配合目标是打造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无缝护理体系,使患者感受到最大的舒适度,并得到最高效的、最人性化的护理。
结 果
经过护理,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康复,但实验组在患者舒适度、护理满意度,以及痊愈率和恢复周期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55例痊愈,对照组50例患者痊愈,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到骨折前。
讨 论
专科临床护理指引是使用系统方法建立起来的针对某一特定临床问题的处理程序,其作用是帮助医患双方正确地选择诊断和治疗方案,以便使患者能得到最合理的照顾。其护理方案既强调系统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又体现患者个人的特殊性和灵活性。在护理方案的制定中,医护人员发挥主导作用,给患者提高合理化检验,并制定大体的护理框架。患者则被邀请参与方案的制定中去,既使患者的个性化要求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和体现,还调动了患者的积极性,拉近了医患双方的关系,给护理工作带来主动。
与基础护理相比,专科护理最大的区别是通过不同患者的个性化护理,体现最能满足患者要求的人性化护理理念 。在此过程中,患者、患者家属,以及医师和护士的彼此沟通和交流极为重要,彼此的信息集合既是护理方案制定的基础,也是方案微调的根据。在护理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具体情況,这就需要不断总结,并不断地反馈和调整反馈方案,使护理效果逐步提高。在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生理恢复情况和心理变化情况灵活调整护理方案,获得了良好效果。
另外由于专科护理指引是针对患者个体要求较高,因此就需要护理人员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加强学习和总结、提高业务水平,同时还需要加强心理疏导和各方协调的经验总结,从而能较为熟练地面对各种情况。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加强合作,培养团队配合意识,构筑多层次、全方位的无缝护理体系,并在具体工作中真正地体现以患者为本,从而促进患者的早日、全面康复。
护理对策骨科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尝试建立骨科康复护理模式并观察效果。在某医院骨科组建康复护理团队,确定康复护理内容,通过实施一对一康复护理,发放骨科康复护理温馨指导手册,播放骨科康复护理电视宣教片等干预措施,尝试建立骨科康复护理模式并观察实施康复护理的效果。结论骨科康复护理模式的建立及实施能明显减少骨科住院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降低患者平均住院日,对骨科康复护理工作的開展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骨科; 护理模式; 康复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定某医院骨科为实施康复护理模式研究病房。该院骨科开放床位24张,可承担骨科常见疾病和创伤的诊疗工作,完成国内同类医院的骨科手术, 平均每年收治骨与关节创伤、脊柱与关节退行性变、肿瘤、骨与关节感染、畸形矫正等患者几百 余例。配备有重症恢复室、关节镜、术中神经监护仪等专业设备。骨科现有医护人员多名。建立骨科康复护理工作模式,对住院患者实施规范、全程的康复护理干预。
1.2 方法
在建立骨科康复护理工作模式前,该院骨科的康复护理仅是在患者入院、围手术期和出院时对患者进行口头的健康宣教, 护士遵照医师的口头或书面医嘱指导患者功能锻炼或由医生直接告诉患者相关功能锻炼的方法,缺乏个体化的评估、监督和全面管理; 没有规范的康复护理工作程序和书面的康复护理计划,更没有康复医师全程参与;由于骨科护士缺乏系统、专业的康复护理知识培训,康复护理的内容局限在肌肉的等长收缩和关节的活动。该项目实施后,主要从康复护理团队组建、专业康复器材补充、骨科康复护理内容确定和规范康复护理实施方式进行改进和完善。
1.2.1 成立骨科康复护理团队, 明确人员职责与分工
成立由骨科医生、骨科护士、康复医生、患者及其家属组成的康复护理小组。由于目前我国骨科护士的康复护理知识普遍欠缺,选取在骨科工作8年以上,取得主管护师职称的高年资护士若干 名,经过3 个月的康复护理知识培训, 作为康复护理责任护士。骨科医师、康复医师和康复护理责任护士共同完成对患者的康复评估,主要包括:四肢肌力、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康复计划;康复责任护士落实康复护理措施, 康复医生协助护士完成对患者功能的评定和康复计划的修订; 患者及家属参与学习和沟通,掌握康复护理技能,并及时反馈康复护理效果及感受。
1.2.2 确定康复护理内容
根据该院骨科近年来收治患者病种和诊疗特点,确定实施的康复护理内容和技术主要包括: 预防并发症或继发性功能障碍、维护现存功能,恢复和改善受损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4 方面;按照患者入院后至手术前、术后1~3 d,术后第4 天至出院时3 个阶段落实康复护理措施。(1)预防并发症或继发性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措施主要包括: 术前练习床上排便、呼吸功能锻炼和有效咳痰的方法、颈椎手术练习气管推移、骨科轴线翻身方法和桥式运动的学习等。(2)维护现存功能的护理技术包括:瘫痪肢体良姿位的摆放、术后早期的肢体被动活动和肌肉按摩、肌肉等长收缩和四肢肌力主动练习、关节被动和主动活动。(3)恢复和改善受损功能:胸腰段脊柱疾病或手术后腰背肌的锻炼、膝/髋关节手术后关节活动、膀胱功能训练、排泄管理等。(4)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指导进食、穿衣,手术后正确坐姿、站立、下床,四肢负重训练,扶拐或使用助行器站立、行走、指导坐轮椅、指导上下台阶等。
2 讨论
2.1 建立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骨科康复护理工作模式,能够降低骨科患者住院期间相关并发症,提升护理工作满意率,缩短平均住院日局部与全身并发症是康复护理的目标和内容之一,建立以组建康复护理团队、明确骨科康复护理工作内容和康复护理实施方式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康复护理工作模式。通过增加康复护理时间,康复护理责任护士在床旁一对一协助、示范和指导患者落实康复护理技术和措施, 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分阶段调整, 体现了护士对康复护理的全面跟进和管理,虽然增加了护理工作量,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研究项目实施后骨科患者住院期间与长期卧床和功能锻炼相关的并发症压疮(II 期及以上)、深静脉血栓、关节僵硬的发生率有明显下降(P<0.05);同时,因为护士对患者床旁直接护理时间的增加,护患沟通交流的频次增加,配合规范的康复护理宣教片和指导册的使用,使康复护理切实落实,提高了患者对康复护理的配合度和信任度, 增加了患者自我锻炼的主动性, 缩短了骨科患者的卧床时间。这些可能是提升护理工作满意度(P<0.01),缩短骨科平均住院日(P<0.05)的主要因素。因此该模式对提升骨科护理质量, 开展康复护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2 组建康复团队,明确人员职责和分工是建立骨科康复护理工作模式的基础
国外康复医学起步较早,已形成相对完善的康复体系,在发达国家已经有多学科康复团队负责对骨科患者进行诊断、治疗、评定及康复。而我国多数康复专业医师还未主动走进骨科病房,对某医院骨科康复护理工作现状调查及改革设想提示: 应提倡骨科与康复科合作,建立康复团队,由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骨科医师、骨科护士、患者及家属共同负责骨科患者的康复。本研究组建的康复护理团队以康复医生和骨科医生为指导,康复责任护师和患者、家属为主体。在团队职责分工中,护士需要熟悉患者病情,了解诊疗方案和手术方式, 在医生的指导下为患者制定出康复护理计划,通过的协助、示范、指导,使患者在入院早期开始获得相应的康复护理, 掌握预防相关并发症的知识和技能;康复医生早期介入诊疗,提供专业康复方案,并适时评定患者的功能,修订和完善康复护理计划。患者和家属是团队中最重要的成员,患者“自我护理”理念的转变,积极的参与并及时反馈感受和效果是康复护理得以长期坚持, 获得疗效的关键所在。本研究结果提示:多学科的专业人员共同以患者为中心,提供的康复服务患者更易接受。
参考文献:
[1] 石英凤.康复护理学[M].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3-5
[2] 李娟,徐燕.多学科康复团队模式对我国骨科康复的启示[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23(12):36-38.
[3] 李娟,徐燕.上海市医院骨科康复护理工作现状及改革设想[ J ].上海护理,2018,11(4):24-26.
护理对策骨科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骨科;护理;特殊心理
【
【Key words】elderly patients; orthopedic; care; special psychological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了我国现在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老年人尤其是骨科手术后的患者,多数行动不便,老年患者的护理就成为了护理最最重要最具挑战性的方面。如果护理不得当,老年患者可能会产生多种并发症。以下是我根据2010年100例老年骨科患者护理所得的心得体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男性41例,女性59例,年龄在61到70岁63例,71到80岁28例,81岁以上的岁9例。其中上肢骨病患者为18.0%,各种下肢骨病患者占30.5%,腰部患者为15.7%,其余为其他骨科病患者。治愈87例,恢复良好。
1.2 实验方法: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患病部位等方面都没有明显的差异。其中,对照组实行常规的基本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用我院的专业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为期二个月月的治疗结束后,分别观察两组的疗效并进行分析。
2 结果
经过二个月月的护理,两组老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康复,但实验组无论在舒适度、满意度以及康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实验组47例痊愈,对照组40例患者痊愈,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3 討论
3.1 康复护理:康复护理是治疗的重要环节,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及不同的骨病类型,在不影响病情康复的情况下,应该进行适量正确的恢复性训练。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少到多、由轻到重的进行。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进行早期的卧床功能训练,促进血液循环,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变硬,促进骨病的愈合和康复。训练时要注意安全,穿舒适便于行动的鞋子,地面不能太滑,减少障碍物以防跌倒。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告知患者,要定期适量的活动,但要避免过于激烈或用力过猛或突然的动作。最好平时要多晒太阳、看看树木花草,保持一个愉快健康的心态。
3.2 心理护理:根据老年病人的心理特征,有目的的进行护理,心理护理应该贯穿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及时了解老人的心理状况,观察他们的反应,老年患者特别是骨科患者大多生活难以自理或行动能力完全丧失,易于出现烦躁、焦急、害怕、失眠、不安等症状,这些心理都会阻碍疾病的治疗。为减少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护理人员最重要的是给患者心理上的慰藉。护理人员要根据老年患者的生活习惯、爱好、家庭情况等因素,因人而异的采取不同的方法,与老年患者进行密切的思想沟通。并让他们对自己的病有所了解,鼓励他们正确看待疾病,介绍同类型成功病例,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由于老年人的记忆力差,每次讲解的时间不要太长,要简单易懂。对老人的陈述要耐心,对老人的记性差和哕嗦反复要谅解。
护理人员在与老年病人沟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尊重,二要理解,三要耐心,四要关心他们。
3.3 饮食护理:老年人的消化能力减弱,加上活动减少,在饮食上有特别的要求。饮食要富于变化,低脂高钙且易于消化吸收,如瘦肉、蛋类、奶制品、鱼类等。老年骨科患者最好加以钙类药物辅助治疗 。此外,饮食要少油少盐,忌辛辣,适量补充水果蔬菜,以保证大便通畅。科学、适宜的饮食护理有利于疾病治疗和术后康复。但是,很多骨科病老年患者因为生活不能自理,有些病人为了减少大小便的次数而控制饮食。应该对这样的老年病人说明营养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多喝水、适量进食易消化有营养的食物,保持二便的通畅。
3.4 日常生活护理:日常护理要尽量符合老年人的特点,减低周围的危险因素,如减少周围的杂物、安装洗手间夜灯,对活动不便的患者,护理人员要辅助病人起立、坐下、坐轮椅、使用拐杖等。对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的病人,更要加强生活上的护理,经常清洁,保持病人脸部、口腔、头发和身体的清洁,及时发现并帮助老年病人的需要。此外,大多数老年人喜欢安静,适宜的生活环境决定了患者的心理状态,这关系到疾病康复的效果。所以,要为康复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干净的环境。尽力减少噪音和不利的恶性因素,例如保持良好的光线、恒定的室温、定时通风、经常打扫等。舒适的环境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对康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3.5 预防护理:
3.5.1 心脑血管预防护理:老年人的循环系统会发生明显的衰退,如心、脑血管的硬化,心肌收缩力相对降低,心血管不通畅难以适应正常的应激。再加上患病处疼痛的刺激、精神随之紧张,有可能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出现。这类老年病人,入院后应加以重视,密切观察他们的血压和脉搏,经常进行相关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立刻处理。
3.5.2 血液循环预防护理:骨病患者长期卧床,造成全身血液循环不良,局部肌肉组织长期受压,尤其是骶尾部、踝关节、脚跟部等骨突处易发生并发症。所以老年病人入院后应该给以舒适的床,骨突处给予垫子或者海绵圈。用50%酒精擦拭按摩受压部位,以促进血液的循环。
3.5.3 泌尿系统感染预防护理:保持外阴部卫生清洁,每天用温水擦洗,预防泌尿系统逆行感染的发生。并嘱咐患者多饮水,保持尿液机械冲洗尿道的作用。
3.5.4 呼吸道的预防护理:老年人由于呼吸系统功能相对减弱,长期卧床的老年病人易发生呼吸道的并发症。因此老年病人入院后要求忌烟、忌酒,鼓励患者多咳嗽、排痰,经常拍打背部,嘱咐患者做深呼吸,上肢活动和做扩胸运动以增加肺活量,防止肺部感染。
3.5.5 骨病愈合护理:由于老年人运动量减少,骨细胞的活性降低,钙吸收利用率降低,导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所以术后骨组织愈合时间明显延长或着难以愈合。针对这种情况,可以给他们服用钙剂,进食高钙的食品,并服用适量的维生素D来增加对钙质的吸收。
4 结论
由于老年患者具有特殊性的心理,所以针对老年人心理特征,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是十分必要的。在老年病人的护理中,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对病情的观察要细致,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能立即采取处理措施,有效的帮助医生治疗。在老年骨科病患者护理中,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明显的提高老年骨科患者的治愈率。采取以上论述的护理方法后,使老年患者的身心都尽可能的处于治疗的最佳状态,这对老年患者的康复治疗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杜治政.医学护理学新论〖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5
[2] 王玉珍.成思危. 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护理中的应用.国际护理学杂志,2004,26(4):418-419
[3] 于惠松.骨科老年患者健康教育的难点与对策〖c〗.全国第六届骨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4
[4] 吴瑞萍,胡亚品. 实用骨科学(上册)〖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060
[5] 吕志瑤.陆国平. 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5,(10):1356-1357
[6] 伍佩玲,郭丽芬.非家属成员看护骨科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08,(05):114
[7] 韦素清,梁焕达. 从护理风险管理程序谈临床管理思路及对策.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7):67-68
[8] 曾昭池,陈斌等.老年骨科病人护理风险因素分析评估.实用医学杂志,2009,23(18)
[9] 缪薇菁.医学护理风险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8,42(9):830-832
[10] 李天心.医学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8
[11] 潘德林,胡祖斌.医学预防护理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68
护理对策骨科护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骨科护理;应用
1临床护理路径以及骨科护理的理论基础
1.1临床护理路径的理论基础:临床护理路径是一个有关临床医学的综合模式,是以治疗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为指导来促进疾病管理和治疗组织的方法,这种方式既可缩短住院天数,节省住院費用,又可达到预期的住院效果。
1.2骨科护理的理论基础:骨科护理与其他科的护理有很大的区别,由于不同程度的骨骼创伤程度给病人造成的疼痛给护理过程带来不同限度的难度,而且还必须考虑到骨科病人在护理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同时,骨科疾病还容易出现许多并发症,影响病人的正常恢复。所以,在骨科护理中,既要病人保持最好的心态恢复,又要确保不会出现并发症、后遗症等症状,让病人恢复到最好的状态。
2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护理中的具体应用
在骨科病人的入院初期阶段,医院首先需要给病人安排良好的住院环境,让病人先从心理上接受治疗、护理过程。然后,依据临床护理路径,将临床护理路径表发放到骨科病人或者家属手中,让他们依据路径表上的顺序,做好术前的准备。接下来,医院需要给予病人科学有效的治疗,护理人员依据临床护理路径上的顺序,随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们,并且与医师讨论、分析病人的病情发展状况,同时,也需要利用相应的护理操作技术来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当然,在护理过程中,病人家属的配合也是重要的环节,护理人员依据护理路径表上的路径,给病人家属讲解一些必要的护理技术,以便于整个护理过程的顺利进行。另外,在病人恢复的过程中,病人的心理状态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护理人员一定要在各个路径中注重病人的心理状态,并且引导、教育他们正确面对病情的发展变化,用最好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病情。
另一方面,在护理过程中,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对病人、家属进行护理教育,同时,也需要具体的护理措施、饮食计划、日常活动规划等,让病人的病情规律地发展变化。还有,骨科病人的病情容易出现并发症,骨科护理人员一定要严格观察病人的病情,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出现频率,让病人的住院效果达到最好。
3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3.1将护理流程规则化,可以高效完成任务:在临床护理路径中,制作临床护理路径表是必不可少的,制作临床护理路径表可以将住院路径、术前路径、术中路径、术后路径、出院路径的各项流程非常精准的记录到临床护理路径表中,这样,住院的护理流程就会被完全规则化,按照既定规则进行,什么时间做手术,什么时间护理,什么时间查探病房等等这些任务就会一清二楚,这样就可以高效的完成住院护理任务。
3.2帮病人节省住院费用,并达到预期的住院效果:骨科病人的住院护理流程都是按照既定的流程进行,这样让护理过程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在人力、物力的资源上自然会节省不少,而且,病人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护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住院的时间,在住院费用上也会节省许多。当然,有一个科学有效的护理过程,护理人员的分工就会更加合理、高效,从而让骨科护理达到最佳效果。
3.3有利于医学事业的发展:在对骨科病人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既要照顾到骨科病人的骨骼恢复状况,也要顾及到病人的心理过程。如果,将临床护理路径合理有效地运用到骨科护理中,能够让护理人员长期地按照一定的秩序让骨科病人有序地做各种各样的康复训练,增强他们的骨骼成长速率,久而久之,也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整个骨科护理的效率,提高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度,也进一步促进了医学事业的发展。
4结束语
总之,骨科病人的病情恢复状况与骨科护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医院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做好手术、治疗,最重要的是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护理工作,完善好骨科护理工作,才能够让病人相信医院,才能让病人在医院有安全感,才会选择我们医院。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到骨科护理中,能更进一步地提升医院的护理工作效率,给病人提供舒适地恢复环境,而且也能够让骨科护理工作更加科学有序的进行,医院也能够有条不紊的处理各种突发状况。这样,既给医院带来更好的口碑,也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素质等,促进我国医学事业更好地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杨超兰.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研究,2012年第11期
[2]燕红卫.临床路径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3年第04期
[3]石瑞梅.在骨科护理治疗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年第02期
[4]王进敏.临床护理路径在眼科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