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赏析范文(精选14篇)
二泉映月赏析 第1篇
《二泉映月》全曲共分为六段,经历了五次变奏。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经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
它的多次变奏深化了主题。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是在乐曲开始之前,作者已经在心中默默地说了好久了,不知不觉地发出了这声叹息。
a+b+c三个乐句构成全曲的主题旋律。a乐句为漫步主题,情绪忧伤、沉重,仿佛一个老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此乐句与阿炳踌躇街头、边走边奏的步伐相吻合。之后,b+c抗争主题第一次呈示,在徵音上终止。乐句仿佛在向苍天提出了悲愤的疑问:”生活为什么这样艰难,人生又为什么这样坎坷。“下一句音高突然下跌八度,进入两小节的过门乐句,使高昂的情绪暂时平静了下来。
第二乐段抗争主题第二次呈示,较第一次更为激昂,在高音上持续的时间更长,羽音6上的颤弓音构成了乐曲的第一次小高潮。生动地表现了阿炳在苦难中奋力挣扎的情形。
这一段与抗争主题第一次呈示一样,终止在徵音上,这种合头合尾的形式也是典型的中国民间音乐结构形式之一。用在《二泉映月》中显得十分自然贴切,丝毫没有套用之感。两小节小过门以后有四小节的大过门,演奏比较宽阔一些,体现了阿炳对生活依然充满了信心。
因为我们此刻二胡所演奏的乐谱都是王国潼的删节谱,下头三十三小节可删去,而直接演奏抗争主题的第五次呈示段。这是乐曲的高潮乐段,我们仿佛能够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完美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变疑问为感叹,然后是困惑、追寻、渴求、挣扎、奋斗。旋律经两次爬高后,曲调愈加高亢激越,感情愈加强烈凄婉,用最强的力度奏出了全曲的最高音。仿佛要将这吃人的旧社会砸个粉碎。高潮以后,音高骤然下跌二个八度,造成从悬崖陡壁跌入万丈深渊的气势,好像从炽热的激愤中突然被拉回到冰冷的现实之中。这四小节要演奏得异常安静而柔肠百转、欲诉无言。
最终是尾声乐段,它虽然是抗争主题的第六次呈示,但这一次要奏得轻盈而富于幻想,以表达阿炳对未来完美生活的憧憬之情。末尾在询问的音调中结束全曲,好像在问苍天:为何愚贤不辨、贫富不公。其音耐人寻味,然后逐渐远去。
二泉映月赏析 第2篇
新中国成立后,曾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派出音乐史家杨荫浏、曹安和等同志去无锡对阿炳的音乐作品进行了录音、记谱、整理,并由有关部门出版、广播。自此,《二泉映月》更焕发出了他勃勃生机和动人的光彩:他先后被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民乐合奏、民乐重奏、旋乐四重奏、西洋旋乐合奏、二胡与乐队、高胡与竖琴等演奏形式,无不绚丽多彩,各得其趣。此曲之后又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二泉映月》的主题音乐。
为什么这位盲艺人的二胡曲会如此引人注目,视之为我国民族乐曲的瑰宝呢?
首先,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与同情。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佩服。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在必须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极大共鸣。
其次,《二泉映月》音调和中国江南一带的民间音乐及戏曲音乐等有着很深的渊源联系,给人以十分亲切之感。它的曲式结构为循环变奏体。经过变奏的手法,即句幅的扩充、缩减,结合旋律音域的上升或下降的手法,让音乐层层推进和迂回发展,从而塑造出单一而集中的音乐形象,给人的印象异常深刻。它的旋律发展,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话,流不完的辛酸泪,给人以“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之感。另外,乐曲的艺术美感还表此刻于深沉中含质朴,感伤中见苍劲,刚柔并济,动人心魄。这样富于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二胡曲怎能不使人为之陶醉,百听不厌呢?
再则,这首乐曲体现了注重情深、着意传神的法则,发人联想,令人回味。如果将他比之于歌,则决非王摩诘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类的重要描景之作,而倒有杜甫诗歌中那忧国忧民的叹息,李白诗歌中《蜀道难》之感慨,屈原诗词中那怒不可遏的呼喊声。比之于绘画,决非清代“四王山水”,而倒有扬州八家之犀利、坚挺的锋芒。决非《平湖秋月》一类的陶情之作,而倒有贝多芬“月光”奏鸣曲中所蕴涵之愤然心绪。
《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标题,也使学者们常常为之争论。在江苏无锡市的西郊,有江南名山惠泉山。山上的一泓清泉,经唐朝“茶神”陆羽品尝,评为“天下第二泉”。阿炳失明前后常常去那里流连,他对故乡的山水充满着深情。然而,应对那月光虽明,世道却暗,泉水虽甜,人世却苦,水面虽平,人间不平的现实。他心中月儿凄冷,泉水怆凉。于是便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倾诉辛酸,遂取名为《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赏析 第3篇
一品“奇妙”
师:师父曾经说过, 等你长大了你会从这泉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你们觉得现在这泉水声奇妙吗?
生:不奇妙, 奇妙的意思是神奇而美妙, 但他从淙淙的泉水中听到的是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 这一定不美妙。
师:是啊!是好像不奇妙。那你们思考一下, 此时的阿炳在叹息、哭泣什么?在倾诉什么?又在呐喊什么呢?
生1:他在叹息自己的人生为什么这么坎坷, 哭泣是因为自己的师父和自己的穷苦, 他在向着淙淙的泉水倾诉, 他在呐喊, 自己不能就这么倒下去。
生2:他在呐喊, 我绝不能向命运低头。
生3:他在呐喊, 我爱音乐, 我一定能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师:是啊!可是你们想过没有, 如果他不这样呐喊, 他的命运就能够改变吗?
生:不能。
师:然而这时, 在这淙淙的泉水边, 阿炳却由叹息、哭泣、倾诉变为呐喊, 你觉得这泉声美妙吗?为什么?
生1:美妙, 因为这泉水声给予了他与命运抗争的力量。
生2:美妙, 因为这泉水不仅让他倾诉苦难的人生, 还给予了他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思考:“让学生体会为什么有了这十多年的生活经历, 阿炳才会从泉声中听到深沉的叹息, 伤心的哭泣, 激愤的倾诉, 倔强的呐喊。”这是教参中对第四自然段学习目标的一段畅述。那么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 学生对于阿炳苦难的人生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 在此基础上, 联系前文的“美妙”, 引导学生辨析、讨论, 让学生体验“深沉的叹息, 伤心的哭泣, 激愤的倾诉, 倔强的呐喊”是因为有了十多年坎坷生活的经历。而这淙淙的泉声又是阿炳叹息、哭泣、倾诉的对象, 同时从“呐喊”中也可以看出泉声给予了他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力量, 从这个角度去看, 这泉声却也是美妙的。一个词的品味, 实现了目标的达成, 内容的整合以及语文思维的碰撞, 可谓“一叶知秋”。
二品“势不可当”
(播放《二泉映月》)
师:再自读第五自然段, 用几个词描绘一下你心中的《二泉映月》。
生:委婉连绵、升腾跌宕、步步高昂、势不可当
师:“势不可当”这个词你理解吗?在哪儿见过?
生1:形容人多, 力量大, 气势不可阻挡。
生2:我在战争电影中看到过这种势不可当的场面。
师:那用“势不可当”形容一首二胡曲, 为什么?
(再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
生1:因为他要通过把他积淀已久的情怀, 向这茫茫月夜倾吐。
(引导辨析“倾吐”“倾诉”)
生2:因为他要通过乐曲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生3:因为他的命运是坎坷的, 他要通过音乐去呐喊。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师:一首普通的二胡曲, 之所以能够享誉世界, 是因为曲中有人生啊!《二泉映月》中阿炳的人生是什么呢?能概括地说一说吗?
生1:有对坎坷人生的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
生2:有与命运抗争的决心和勇气, 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师:文中还有很多词语描绘了这首乐曲。你觉得它们的先后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生1:不可以, 因为这首曲子就是阿炳的人生, 从坎坷到抗争, 再到向往。
生2:不可以, 应该按照这样的顺序:“委婉连绵、缓缓流淌”是他的坎坷人生, “升腾跌宕、步步高昂”是与命运抗争的勇气, “舒缓起伏、恬静激荡”是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师:是啊!这就是《二泉映月》。 (再次播放乐曲, 倾听阿炳的人生。师生齐读这一段。)
思考:第五自然段采用了“琴声”和“心声”交替出现的写法, 用文字的形式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优美旋律。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内容与意境应该是教学的主要目标。通过“势不可当”一词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的内容, 即乐曲所包含的内容, 与命运抗争的决心、勇气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聆听乐曲、朗读课文的形式, 让学生加深体会, 体会文字的力量和音乐的力量, 体会阿炳不是在用手演奏, 而是用心在演奏。这样, 第五自然段的目标其实已经在学生们的讨论、交流、聆听、体验、朗读过程中得以实现。
新课标对于一至三学段词语教学分别有着不同的目标定位, 其中第三学段的要求是:“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体会其表达效果。”这足以看出词语在以发展学生语言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阿炳与《二泉映月》 第4篇
阿炳,江苏无锡人,在无锡雷尊殿道观长大,一说他是观主华道士的私生子,也有说是华道士喜欢这个音乐秉赋极佳的孩子而收养他为义子。总之,阿炳跟着华道士生活了二十几年,虽然他从未叫过华道士父亲,华道士还是为他取了个大名叫华彦钧。华道士精通道教音乐和古典民间音乐,会很多乐器,尤其擅长琵琶,人称“铁手琵琶”。道教音乐常服务于节日庆典和红白喜事,阿炳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受民间音乐的熏陶和华道士的亲手点拨,精通竹笛、二胡、三弦等多种乐器,也像华道士一样弹得一手好琵琶,十五六岁时即成为无锡道教音乐中数一数二的乐手。华道士死后,阿炳子继父业,当上了雷尊殿道观的观主,那年他二十六岁。
雷尊殿香火旺盛,阿炳年轻又有钱,生活渐渐奢靡,后不慎弄瞎了双眼。失明后,道观帮忙管理的一个亲戚渐渐控制了道观的财钱事务,最后还把阿炳赶出了道观,任其流落街头。
阿炳每天在码头闹市大街上边走边拉琴,做街头琴师。他拉琴从不主动向人讨钱,你给多给少甚至不给他都不在意,高兴时,他会给围着他的孩子们表演一番他的绝活,用乐器模仿鸟叫和各种声音,但如果有人拿钱请他表演,他会冷冷地拒绝:“听那干什么,那不是正经人听的。”无锡人习惯了阿炳,要是一天两天没见他上街拉琴,就会问:“阿炳今天怎么没来?”中年以后,阿炳的心境已变得很平和,对生命的感悟、对逝去岁月的反思以及对艰辛坎坷生活的叹息,逐渐在他心中酝酿成旋律。人们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阿炳的演奏中多了一首优美动听却又搅得人心里隐隐作痛的曲子,谁也不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只听阿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他的二胡拉着,拉着……
《二泉映月》得以流传下来,首先要归功于杨荫浏、曹安和两位音乐家。据民族音乐教育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黎松寿撰文介绍:他是阿炳的邻居,少时学习二胡曾受阿炳指点并传授曲子,后来他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民乐系。一天,他在老师的琴房外活动手指,随手拉了阿炳教他的一首二胡曲,等他拉完,走来一个人问他拉的是什么曲子。一旁的老师告诉他,这是从中央音乐学院来的杨荫浏教授。他说这曲子没名字,是家乡无锡一个叫阿炳的瞎子教的。杨荫浏说这曲子好,还说他们正在收集民乐,要用刚从国外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录下这些优秀的民间音乐。于是1950年初,他回到家乡无锡,等待杨荫浏的到来。直到9月份,杨荫浏才偕曹安和女士来到无锡录制道教音乐。等录完道教音乐,他请两位去录阿炳的曲子。录完音后杨荫浏问曲子叫什么名字,阿炳说没名字,杨荫浏说没名字不行,要想一个,阿炳就说叫二泉印月吧,至此才有了我们今天听到的《二泉映月》。
然而,另有资料显示:杨荫浏先生是无锡人,1899年生于无锡留芳声巷。杨荫浏自幼酷爱音乐,每当道士做法事时,他都要去听他们的演奏。七八岁时,他同哥哥杨荫溥一起向三清殿年轻道士颖泉学习箫、笛、笙、胡琴等民族乐器,后来又跟雷尊殿道士阿炳学习琵琶。可因为他父亲不喜欢阿炳,学了两天就再没继续下去。杨荫浏还跟来无锡圣公会传教的美国人郝露易学习英文、钢琴和西洋音乐乐理,后又向她学习和声、对位、复调等西洋作曲法。1936年,杨荫浏任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同时在燕京大学音乐系讲授中国音乐史。1937年暑假,杨荫浏回无锡度假,因“七七”事变不能北上,在家乡滞留了一段时间。据著名音乐家马可发表于五十年代的一篇《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文章介绍,那段时间杨荫浏先生曾和另一位朋友与阿炳一起合奏过《梅花三弄》等名曲。我相信马可说的,因为五十年代的马可不会为沽名钓誉来写弄虚作假的文章,而且酷爱音乐的杨荫浏跟阿炳是同代人,是乡梓,对阿炳这样有名的民间艺人不可能不知,说跟他学过琵琶也是可信的。他了解阿炳,知道他肚里有至少几百首曲子(包括他自己改编创作的),所以他当上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后,利用便利回家乡为阿炳录音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杨荫浏五十年代的无锡之行是专程去为阿炳录音的。据杨先生的长女杨国兰女士介绍,录音那年她也在场,当时她是无锡辅仁中学的高中生,当年十八岁。杨先生要她帮忙录音,还教会她操作那台又大又笨重的钢丝录音机。
二泉映月赏析 第5篇
一曲《二泉映月》仿佛是一首长诗,月是诗中的主角,皎洁晶莹,却又散发着寒光;月是美丽的,却又让人凄楚,那是一种寒冷凄婉的美,像秋风扫落叶:像雪花打在水面上,水面上出现层层涟漪,随即消逝;像午夜中独身一人于高楼顶端俯视万家灯火,漫天的雪花在脚下飘落;像于深秋独自走在荒凉的山岗上,满目尽是萧条。
缓缓地曲调开头,如一年过花甲的老者在向我们诉说,有如一口千年泉眼静静的流淌着、空气仿佛凝固了,听不见风的声音,唯有悠长而略带些许沉重的旋律在弥漫着,弥漫了整个心灵,以至于蓝蓝的天此时都带有些许的灰暗暗淡了天地,暗淡了万物,甚至整个人都暗淡了。音乐越来越小,仿佛跌下了深渊,可曲峰忽然一转,期望战胜了一切,一股苍劲有力的感觉涌上了心头,有力并急促的旋律带着期望给了我们一个莫大的鼓舞,这力量划开了凝固的空气,拨开了全部的阴霾,慢慢地平和舒缓取而代之,其中夹杂着一丝淡淡的哀愁,和之前的旋律产生了共鸣,挖掘出了我内心深埋的记忆。
一曲《二泉映月》真如初冬山谷的一泓清泉,尽管有的地方已结上一层厚厚的冰,但仍不断地从冰眼中流出泉水,尽管忧伤,仍散发着别样的生机。
二泉映月赏析 第6篇
在弓法上,阿炳以短弓见长,经常使用一字一弓,音量饱满、坚实有力,如切分弓、颤弓、顿弓、提弓、小抖弓、断弓等。他的连弓用得不多,但很有特点,他吸取了戏曲音乐中弦乐的运弓方法,由弱拍进入强拍,构成弓法上的切分进行和延留进行。凡是在较长的音进行时,他持弓的右手用力有轻有重,这样既坚持了浑厚的音色,又有比较明亮的效果。
在指法上,阿炳应用的是民间演奏中的定把滑音,在演奏时左手始终放在二胡的第二把位上,在第一、三把位上的旋律多采用滑音演奏,这种技巧既减少了频繁的换把次数、又能经过手指滑弦效果使旋律的进行更加浓郁连贯。其食指、中指滑音的应用,丰富了旋律的韵味,抠柔、压柔、不柔的相比较较及颤音、打音、带音、大小滑音、原位上下滑音和各种装饰音的灵活运用,加深了二胡演奏的表现力。
二泉映月的段落及赏析 第7篇
【欣赏】
同样是在中秋之夜,月圆之时,前者则是天真的孩童,后者则是一位盲人。俗话说:物是人非。这一段描写与课文第二段形成鲜明的对比,不觉之中映照出阿炳苦难的一生。
《二泉映月》教学谈 第8篇
一、在情境朗读中感悟文本
朗读是感悟文本的载体, 也是强化感悟、表达感悟的载体。学生在对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后, 才能对文本中众多的信息进行梳理、分类、甄别、提炼, 从中找到核心和关键的元素, 从而感悟出文本再现的情景。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让学生充分阅读, 初步解读文本。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精读, 披沙拣金。
二、在比较中学会感悟
课文1~4自然段浓缩了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 其中第4自然段描述了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情境和情感历程, 是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 同时这段又是理解感悟课文的重点 (即第5自然段乐曲的内涵的描写) 的基础。因此, 第4自然段的教学至关重要。在教学中, 教师发现学生理解感悟的难点是“阿炳从淙淙的流水中听到了深沉的叹息, 伤心的哭泣, 激愤的倾诉, 倔强的呐喊”这一句, 原因是他们缺乏对生活的感悟, 对阿炳的生活经历了解不透, 体验不出阿炳的情绪。
首先,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阿炳两次听泉的不同, 让学生从不同中感受阿炳坎坷的经历, 领悟坎坷的经历使阿炳对师父的话有了感悟, 继而对变化的泉声有了感悟, 渐渐不由自主地将心声融入泉声。“探究阿炳两次听泉的不同”是个难度不大但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因此学生兴致很高, 学习探究起来也很投入。在对比中, 学生很容易就意识到是“坎坷的经历”使阿炳从泉声中听到了很多声音, 从而明白了生活阅历是作者创作的基础。
三、在阅读中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贵在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 让他们与文本产生共鸣。由于学生对艺术、对声乐缺乏必要的认识和领悟, 难以实现与文中泉声和乐曲描写的共鸣。因此, 教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了如下四个小练习。
1. 听声练习 (听水声随地势变化:
从楼上往下倒水是什么声音?小河流水是什么声音) 。这个小练习让学生感受到了泉声随山势高低而变化的情境。
2. 敲击练习:
每人准备一只碗, 一双筷子, 师创设情境:叹息时怎么敲有气无力;伤心时怎么敲慢悠悠;激愤时怎么敲急速高昂。上面的两个小练习, 让学生体会情绪变化与节奏之间的联系。
3. 渲染情境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
当你高兴时, 连平时讨厌的人或物看起来都很顺眼;若你心情不好时, 连最喜欢的东西都失去了色彩。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 想象自己就是阿炳, 在夜深人静时听泉, 泉清月冷, 他一个人孤独地静听泉声, 不由得想起了心酸的往事。他的心在叹息, 在哭泣, 在激愤地倾诉, 在倔强地呐喊这样引导可谓水到渠成, 学生很容易感悟文本的内涵。
4. 在学生理解感悟后, 教师
适时播放《二泉映月》的乐曲, 让学生闭上眼睛, 对照文本的描述用心感悟, 从而加深学生的体验和对艺术的领悟。
四、在交流中丰富感悟
《二泉映月》 之一 第9篇
中秋夜 二泉 月光 流水
想到听到倾吐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之一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二泉映月》 之三 第10篇
琴声 情怀
动人心弦 积淀已久
委婉连绵 赞叹怀念思索
升腾跌宕 表达出抒发了
舒缓而又起伏 他爱他爱
恬静而又激荡 他爱他爱
二泉映月有感 第11篇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最杰出的二胡代表作,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末。华彦钧小名阿炳,后双目失明,人称“瞎子阿炳”。他身世悲凉:四岁丧母,随父亲在道观里学习音乐演奏;二十岁时,父亲患病去世;二十一岁时患了眼病;三十五岁时双目失明。因社会**、生活无着,他只得流落街头,开始了流浪卖艺的生涯。战火连年,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苦辣,受尽了欺压凌辱„„而此曲就创作于这个时期。
此曲时长3分35秒,全曲以一个短小的引子开始,犹如一声长叹,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紧接而来的全曲主题,那仿佛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旋律,同样催人泪下、使人心碎。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以do、so两个音的八度跳进为分界线。第一部分共16拍,稍呈波浪形的旋律线,好像是作者坐在泉边,细诉着绵绵往事,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旋律平静真挚,有点悲但是柔中带刚;第二部分共8拍,继第一部分的结束音之后在高八度do上开始的这个段落,音乐由平静、深沉而变得稍稍明亮,仿佛生活中偶现的一缕阳光、一丝希望;第三部分又是16拍,这个段落继第二部分的结束音之后在高八度so上开始,音乐突然转为激动、昂扬,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
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倾诉着,倾诉着,倾诉着……。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也仿佛在我们面前展示着一幅幅痛苦往事的悲惨画面。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因此,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我还记得我是从高中开始听这首曲子,我不敢说自己对阿炳很了解,但我每次听这首曲子的时候,我的灵魂都在承受着精神上的洗礼和拷打,惨白的青衫,青筋暴露如枯树枝般的双手,在那破旧的乐器上轻轻扯拉,乐声响起,时而高潮,时而低缓,时而不安,时而平静,就好像是在听隔壁大婶讲诉着数不清的人间悲喜事。听着《二泉映月》优美的旋律,我仿佛看到月光照在清泉上,反射出银色的光,泉水缓缓流淌,滋润着泉边的小草,这茫茫月夜是那么幽美、宁静。我又仿佛看到一个脸上布满哀伤,双鬓零乱,眼里流露着沧桑,衣着褴褛的女子牵引着一个瞎子,拖着一把破旧的二胡,走过窄窄的街道,度着一程又一程艰辛人生,那就是我们后世所尊称的民族音乐家——瞎子阿炳。曲子开头以悲凉、凄惨为基调,乐声由远及近,悠扬、涩哑,仿佛一位老人用他那沙哑的声音在向你诉说他那悲惨的一生,让
解读《二泉映月》的艺术特征 第12篇
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
华彦钧 (18931950) , 小名阿炳, 是江苏无锡的民间音乐家, 他是当地雷尊殿当家道士华清和的独生儿子。阿炳生活在中国人民灾难深重, 受尽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欺凌压迫的年代。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 国运日暮途穷, 人民饥寒交迫。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饱尝了人间的辛酸, 受尽了权势们的欺压凌辱。但是他从不向命运低头, 爱憎分明, 他用他的歌声和琴声对旧中国的邪恶势力、卑劣行为进行揭露和抨击, 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也有人把阿炳当做叫花子看待, 其实他与一般寄生于社会的叫花子们却截然不同, 他从来没有随便地收取过人家一个施舍的大钱, 他是纯粹靠演唱、演奏来维持生活的。他从来没有做过向人乞怜的样子;人家叫他奏他才奏, 人家给他报酬, 不管多少, 他并不道谢, 也不争多嫌少;有时人家请他奏唱, 即使不给他钱, 他也一样很高兴地奏唱。社会动乱, 生活无依无靠, 个人生活的苦难遭遇和民间艺人的低下地位, 磨炼了阿炳坚毅自信、刚直不阿的坚强性格, 这对他作品艺术特点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阿炳在童年时代就随他父亲学习音乐技艺, 十三岁时已学会琵琶、二胡、笛子等多种乐器。他勤学好问, 凡遇到别人会演奏的乐器和曲调, 他都虚心请教、学习。结果, 当地流行的乐器, 他几乎样样都会, 而且都奏得相当的好。阿炳二十一二岁的时候, 患了眼疾, 又死了父亲。眼疾一天一天地恶化下去, 到他二十六七岁的时候, 瞎了一只眼睛。瞎了眼睛的道士, 是得不到有钱斋主们的欢迎的, 所以, 他三十岁左右时, 便只能离开道门, 开始以卖唱为生。在他三十五岁的时候 (1928) 又瞎了一只眼睛, 成为一个纯粹以卖艺度生的民间艺人, 从此以后, 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他原来的名字, 便渐渐被人们忘记了。他自己也常叫人不要用他原来的名字, 他说:“华彦钧这一名字, 我久已不用了, 谁都不知道;你们还是叫我瞎子阿炳的好, 因为街上很多人所熟悉的, 就只是瞎子阿炳这个名字了。”他不但会演奏乐器, 而且还能唱, 他能自己一边拉着胡琴或弹着琵琶, 一边歌唱。把每天听到的新闻, 通过他的歌喉, 用有力的节奏、合仄压韵的歌词唱出。他具有超人的音乐才能, 演奏技艺高超并掌握多种乐器的演奏技法, 有极高的音乐修养。对中国乐器样样精通, 其中以琵琶为最精。阿炳成年以后又用各种途径拜不少民间艺人为师, 广泛和深入地学习当地的民间音乐, 特别是江南一带的民间歌曲和地方戏曲音乐, 这些都奠定了阿炳艺术创造的深厚基础。
《二泉映月》所表现的意境
无锡惠山脚下的二泉, 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世称“天下第二泉”。是阿炳经常卖艺的地方。《二泉映月》便以此命名。从曲名上看, 《二泉映月》似乎是以描写景色为主的标题性作品, 其实这首乐曲本来是没标题的, 它的曲名《二泉映月》是当初杨萌浏先生 (1889-1984, 中国音乐史家, 民族音乐家) 、祝世匡先生和阿炳即兴商定的, 与乐曲的内容并无密切关系。《二泉映月》的创作, 实际上是阿炳在长年的流浪卖艺中不断演奏、不断加工而成的。它不是主要描写天下第二泉的美丽景象, 而是抒发了作者对旧社会苦难生活愤懑之情。表现了他宁折不屈的坚强性格, 以及他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们对于《二泉映月》的理解, 不应完全借助标题, 而应从乐曲本身的音乐表现进行理解和分析。
《二泉映月》是一首民族风格十分浓郁的二胡曲, 为阿炳的代表作, 也是二胡曲中最有影响的一首乐曲。乐曲通过对景色的描写, 又把情寄予其中,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音乐把我们引入夜深人静泉清月冷的境界, 更通过曲中苍凉哀怨的旋律, 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无限感慨, 使我们犹如见到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诉他不幸的遭遇和坎坷的人生,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在旧中国底层的劳动者的生活现实, 表现了阿炳倔强不屈的性格。
《二泉映月》共有六段, 是单一形式的变奏曲式。乐曲由引子和六个乐段构成, 以一个音乐主题为基础, 经过五次变化和发展, 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乐曲的速度变化不大, 但力度的变化幅度大, 音乐时起时伏, 扣人心弦。
乐曲的引子以轻微的但又吸引人的音调作为开端, 犹如一声凄楚的长叹, 开头便是“断肠声”, 恰如其分地形容了短短一句引子的思想感情。随后附点音符和旋律的迂回下行, 犹如内心思绪万千的无限感慨和叹息。唉!这吃人的世道啊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盲艺人背着乐器, 拄着竹棍沿街流浪的形象, 在皎洁的月光下, 远处惠山泉水在流淌, 在这美丽的景色下作者沉痛叙述了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的不幸遭遇。
在乐曲一段小的引子之后, 音乐呈微波形的旋律线进入主题。主题由三个乐句组成, 第一句旋律宁静、平稳, 是一个沉思的、倾诉性的乐句, 是深沉的倾吐, 仿佛他在坎坷不平的人生路上流浪累了, 坐在泉边沉思往事第二乐句突然以强有力的翻高八度的旋律, 打破前面的沉寂, 音乐开始激昂起来, 流动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这一乐句是主题性格的一个重要部分, 每次主题变奏时, 它几乎都保持了原型, 没有大的变化。音乐进入第三乐句时在高音区发展和变化, 旋律柔中带刚, 情绪更为激动, 阿炳以变换不定的重音、独特的演奏指法, 特别是力度的急骤变化, 使旋律铿锵有力, 富于变化, 进一步抒发了他难以平静的思绪, 达到音乐段落的高潮。这一乐句在以后的变化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主题从一开始的平静深沉转为激昂,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的生活意志。
乐曲的第五段是整个乐曲的高潮部分, 在这里音乐高两个八度的变化, 高亢有力, 铿锵如金石之声, 表露了阿炳内心无法抑制的激情, 生活的艰难、悲惨的身世、无情的打击、残酷的现实, 对这一切阿炳不是悲观的懦弱、颓废的消沉, 而是深邃的思考、反抗和热烈的探求, 阿炳以战斗的姿态和乐观的精神对待他的艺术创造, 这正是阿炳作品中最积极可贵的一面。
此曲层次分明, 但又一气呵成, 旋律优美动听, 但又浑朴苍劲, 是一首深受国内外听众喜爱的好作品。著名音乐家小泽征尔听完这首乐曲后泪流满面地说:“此音乐应跪着听。”这, 就是阿炳的作品, 他在演奏中经常使音乐略带几分悲凉的情绪, 贴切地表现出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 在中国近代史上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
《二泉映月》的音乐特征
阿炳生活在江南水乡, 并参加道士音乐的演奏, 耳闻目染地受到道教音乐的熏陶。那么道教音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音乐呢?若观察一下它的内容, 我们可以说, 道家的音乐, 大部分是非宗教性的民间音乐, 就是那些宗教意味的礼赞音乐, 其中也有着不少毫未改动的民歌曲调。素称为道教正宗的四川青城山天师洞常道观的道家, 他们所用的唯一宗教歌集《全真正韵》中的一百多首歌曲中, 就有很多是古代的词牌和近代的民歌。阿炳所属的道派是演奏各种丝竹乐器和锣鼓乐器的一个普通的道派, 他们在神前所奏的丝竹锣鼓曲调中, 有着原词为“一个姐儿年十九, 端条板凳拦门坐”之类的曲调;他们所谓《梵音》合奏曲调中, 所有的都是民间合乐的曲牌, 所以阿炳在大约近三十年的道家生活中, 对江南的民间音乐, 已经有了相当广泛而且相当深刻的修养。他的音乐的旋律特点受江南民间音乐的影响, 而江南民间音乐的旋律线, 是以级进及小跳为主的, 形成波浪式的旋律进行特点, 节奏比较平稳、柔和、饱满、清新秀丽, 以抒情性的作品见长, 这与江南秀丽的自然景色和人们的语言特点及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阿炳除了对江南丝竹非常熟悉, 对江南流行的小曲也大部分都能演唱, 这给他的器乐创作提供了大量的新鲜而生动的原始素材。《二泉映月》的主题音乐与当地的民歌及戏曲就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他的音乐是在江南音乐的基础上的创作, 既保持了江南音乐的特征, 又有自己的音乐特征, 这个特征是他生活和思想的体现。
1.在《二泉映月》曲中阿炳多用动作果断、坚定并有一定棱角的滑音, 表现为起弓带有音头, 动作轻快、刚直, 表现了作者坚强的性格特征。
2.表现在音乐旋律上的大跳, 八度音程、五度音程的跳进, 使音乐在平柔的旋律进行中顿生棱角, 表现了阿炳倔强的性格及奋发向上的精神。
3.从旋律线来看, 他的音乐还表现在乐句之间的旋律线的大幅度的变化。而在我国民族音乐中, 一般旋律线的发展以平稳及下行为主, 阿炳在音乐中运用了旋律线直线上升和下降, 而且非常急骤, 他根据二胡各把位的音色及表现力的不同, 非常严谨地、有层次、有逻辑地展开乐思, 表现了对传统旋法及演奏法的大胆突破。
4.节拍重音的移位。在《二泉映月》曲中的节拍重音常与基本乐理中的规则相距甚远, 而接近于民间锣鼓中的重音形式。这是阿炳受江南戏曲、小调、锣鼓音乐等民间音乐的熏陶而形成的。
5.透音的运用。在演奏内弦上把位一指的“2”音时, 食指迅速地一放即按, 隐隐约约地透出一个空弦音, 别具风味。这是阿炳吸取了江南丝竹的演奏手法的结果。
6.定把演奏是阿炳演奏风格的又一特点。由于他是边走边演奏换把不方便, 故一段旋律一般只在一个把位中演奏, 遇到把位以外的音用伸展手指按出。通常音会稍高一点, 但这正好符合“辅助音向骨干音倾斜”的音律美原则, 听起来十分悦耳, 且刚健有力。
总之, 阿炳的创作远不止这些, 他的演奏超脱了狭窄的师承墨守、技术呆板的模仿, 开启了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联系他周围的生活环境, 他的技术发展的可能性是无限的。仅就音乐而言, 对一首乐曲的学习, 可影响他对别的乐曲的了解, 对一个乐器的学习, 可影响他对别的乐器的演奏技术;对他人的唱或奏的倾听, 可影响他自己的唱或奏。但更重要的是音乐以外, 还有着无限广大的天际:阿炳有着他自己的生活和感情, 在他周围, 有着影响他和改变他内在感情的一切事物。这一切, 都在他的音乐技艺中间, 起了决定作用。他所受到的黑暗环境的压迫, 远比一般市民所受到的更深。《二泉映月》倾诉了他苦难的一生, 同时也是他坚强性格的写照, 透露出一种来自底层人民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来。它以新颖和富有创造性而成为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受到人们的喜爱。
版。
参考文献
[1].赵寒阳:《二胡演艺知识500问》,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年版。
[2].袁静芳:《民族器乐》,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7年版。
[3].《中国艺术研究院阿炳曲集》,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年版。
[4].《艺术教育》, 2005 (5) 。
《二泉映月》 之三 第13篇
琴声 情怀
动人心弦 积淀已久
委婉连绵 赞叹……怀念……思索
升腾跌宕 表达出……抒发了……
舒缓而又起伏 他爱……他爱……
恬静而又激荡 他爱……他爱……
《二泉映月》 第14篇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与点评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的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阿柄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课文内容真挚感人,语言生动优美,意境高雅深远。本课的教学目标重要有:一是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二是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词句的意思,学会欣赏、感悟课文的精彩语段;三是引导学生体会阿柄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与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一、师生谈话,走进音乐
1.打开《二泉映月》教学主题网站的主页,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2.欣赏了这优美的音乐,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3.了解这首乐曲吗?(教师相机板书:二泉映月 阿炳 华彦钧)4.打开“阿炳简介”的内容,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了解这些内容,你想说点什么吗?
5.关于“二泉映月”这首乐曲,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受音乐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谈起读书,我最崇拜我们的古人了。今天,我们学习古人读书的方法:“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虽然要求高了点,有信心把课文读好吗?
2.学生自由练读课文,教师个别指导。
3.想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吗?学生分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结合具体情况相机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方面的引导与鼓励。)
4.课文读了几遍,我想同学们的心里一定有很多的感受,想谈谈吗?
三、品读课文,赏析音乐 1.是啊,《二泉映月》这首乐曲在我们的心中流淌,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被感动着。那么,这首乐曲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表达了阿炳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让我们再细细地品读课文。
2.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用“ ”画出描写《二泉映月》乐曲的句子;用“ ”画出乐曲表达阿炳内心世界的句子。
3.学生默读课文,教师个别指导。4.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5.交流“起初,琴声„„人生道路。”这一句群。
(1)读读这一句,读得还不够味,说明我们还没有完全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那么,这段乐曲表达了阿炳怎样的内心世界呢?(学生读有关句子)
(2)品读“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这一小句。A.找一找课文中描写二泉的句子读一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B.打开“二泉景色”网页,让学生欣赏二泉的图片和文人墨客赞美二泉的有关诗句。阿炳从小就受到二泉优美景色的熏染,给他带来了创作的灵感。每每想起家乡优美的二泉,阿炳心里充满着怎样的情感?(赞叹、留恋)可现在,阿炳再也看不到了,心情怎样?(悲伤与痛苦)于是,在阿炳的手指间化作了这样音乐。
C.欣赏音乐,指导读书:我们的古人说得好:“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课文的语言好像就是从我口中说出来一样,课文蕴含的 情感就好像发自我的内心一样,要一边读一边想象,好像自己就来到二泉边,仿佛自己就是阿柄一样,再读读看。
(3)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读读另外两小句,看看自己能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4)交流品读“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这一小句。
你是联系哪些内容来读的?你读懂了什么?师父在阿炳的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慈祥、善良、关心、教育)可是今天,阿炳再也看不到师父了,再也得不到师父的关心与疼爱了,想到这里,阿炳心里充满了怎样的情感?
(5)交流品读“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这一小句。
你是联系哪些内容来读的?你体会到了什么?打开“苦难人生”网页,了解到这些,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阿炳的生活?(穷困、苦难、不幸)
(6)配乐朗读:能把这所有的情感化作声音读出来吗?(温柔、宁静、凄苦、向往、追忆、怀念)
6.交流“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无限向往。”这一句群。
(1)配乐过渡:想着,想着,阿炳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愤,音乐变得步步高昂,这段音乐又表达了阿炳怎样的内心世界?
(2)你想联系哪些内容来读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想到这些,阿炳心里充满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音乐的追求、一种对未来的向往。
阿炳小时候为什么听不到,而现在却听到了?他叹息什么?哭泣什么?倾诉什么?呐喊什么?
(3)是啊!我的生活为什么这样苦痛?我的命运为什么这样不幸?这个社会对我为什么这样不公平?为什么„„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学生朗读体会。
四、诵读课文,赞叹音乐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第4、5自然段,先让学生说说怎样能把这两个自然段诵读好,再让学生自由练习。
(1)要在理解的基础诵读,要带着我们品味出的情感来诵读。(2)要把课文熟读以后再诵读,这样才不会影响情感的表达。(3)诵读实际上就是脱离课本后一种美读。2.一边欣赏一边诵读课文第4、5自然段。3.“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听了你们的朗读,我有这样的感觉:“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啊!多么伟大的音乐啊!那么,阿炳是用什么谱写了这不朽的乐曲?(板书:爱)
4.是啊!阿炳是用自己心里流淌着的爱、是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这不朽的乐章。齐读第6自然段。在你的心目中,这是一首什么样的乐曲?
打开“不朽乐曲”网页:
(1)这是一首千古绝唱,它曾在美国获得世界十大音乐经典作品之一的殊荣,还荣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我们应该自豪地说,阿炳是一位在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走向世界的一个民族音乐家。
(2)法国音乐家听到此曲后,曾赞叹这是东方音乐中最神秘的旋律了。多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演奏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在第一次聆听这首乐曲时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这首乐曲太感动人了,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 听。”
(3)我更想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对《二泉映月》的赞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板书)
5.读了这篇课文,此时此刻,你想对已经离开我们的阿炳说点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