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喝茶范文(精选3篇)
俄罗斯人喝茶 第1篇
1 俄罗斯人的祝酒词的概述
祝酒词是在各类酒席宴会上发表的一种应酬说辞, 表达了主人对来宾的热情欢迎与真挚问候, 客人以衷心的祝愿进行表示答谢, 是主人招待宾客常见的一种礼仪方式。一般情况下, 在宴席上主人与宾客均要致祝酒词。祝酒词是宴席上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说辞, 因以酒为媒介, 采用的语言热情奔放, 为宴席增添了许多友好的氛围。但在一些特殊的宴席, 祝酒词需要与宴会氛围相符合, 表达出深沉、委婉或诙谐的思想。祝酒词要围绕宴席的中心话题, 不同类型宴席采用不同的祝酒词, 总体来说祝酒词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祝愿性。祝愿事情圆满顺利或祝愿人们健康幸福, 为了相聚、健康和爱是祝酒词中常用的说辞。第二是简短、凝练。宴会场合比较盛大或隆重, 因此祝酒词不能过长, 说辞一定要简短明了且具有吸引力。
俄罗斯具有独特的酒文化, 俄罗斯人对于酒有着深刻理解与爱好, 在宴席上进行举杯喝酒时都善于说祝酒词, 祝愿相会与健康, 祝愿和平与友谊, 祝愿爱是餐桌上常用的祝酒说辞。因此, 祝酒词是俄罗斯人宴席上必不可少的内容, 成为一大特色。俄罗斯人的祝酒词最早是由英国传入并融入了本民族的特性。俄罗斯人的祝酒词就像一首优美的诗篇, 诙谐幽默, 充满了激情, 充分表达了对亲朋好友的情感、对他人美好品行的赞美、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俄罗斯人在说祝酒词也有一定的讲究, 一般情况第一杯为相聚, 第二杯祝福健康, 第三杯为所有的爱:对祖国、家庭和妻子的爱。如果是去别人家做客, 最后一杯要敬给女主人, 祝酒词就要表示对女主人高超厨艺的赞赏和辛勤劳动的感谢。俄罗斯人的祝酒词应当与场合相吻合。正式场合的祝酒词要进行严肃、深沉和委婉的表达;亲朋好友聚会的祝酒词可以进行谐谑和调侃式的表达;婚礼上的祝酒辞要注重于情感方面的表达。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 现代俄罗斯人的祝酒词更加实际、真诚、幽默诙谐, 更加富有激情。
2 俄罗斯人的祝酒词的构成与内容
根据俄罗斯人的习惯, 在聚会或宴席上举杯喝酒时都要说祝酒词, 俄罗斯人的祝酒词在结构方面要具有开头、主体、结尾三个组成部分。开头部分要表示问候、欢迎与感谢。主体部分主要是依据被宴请的对象和宴请的性质, 把主人的想法、观点和立场、意见等进行简单的表述, 主要包括追忆过去, 总结现在, 展望未来。结尾部分主要以祝福祝愿的形式, 通常采用“让我们为……而举杯”或以“为了……让我们共饮此杯”等句式来表达礼节性的祝愿。祝酒词就是交流感情、表示礼节的一种形式, 没有祝酒词的聚会和宴席就像没有祝福的婚姻一样是不完美的。祝酒词与红酒的关系密切, 没有红酒的祝酒词也无法发挥出其独特的魅力, 犹如婚礼上没有新娘一样令人遗憾。
俄罗斯人在宴席上说的祝酒词内容要根据宴席的主题或聚会的由头而确定, 围绕着中心话题进行表达。不同的宴席通常采用不同标准的祝酒词。如庆贺宴席上第一句祝酒词要献给受贺者, 第二个则要献给受贺者的父母。婚宴上的第一句祝酒词是献给新郎新娘, 通常的形式是:“今天我们欢聚一堂, 为了……和……走在了一起, 现在我们大家共同举杯, 为了新人的幸福干杯!”在整个婚宴期间要不止一次地喊:苦啊!苦啊!在葬礼或忌辰的酬客宴席上, 祝酒词通常是以逝者生命中某些幸福的感人片断作为第一部分, 以“为……的伟大无私而干杯”, 最后以“……我们永远怀念你, 你永存我们心中”作为结束语。其他如打发无聊时间美誉什么特殊目的和意义的聚会和酒宴也有一些固定的祝酒词。往往把“为相聚干杯、为友谊举杯”, 作为第一句祝酒词。酒宴中间也会穿插一些祝酒词, 如“为了我们的未来更美好干杯”、“为美丽的女士们干杯”等。
3 俄罗斯人的祝酒词中蕴含的民族性
3.1 祝酒词中蕴含着俄罗斯民族崇尚爱
按照俄罗斯的餐饮礼仪习惯, 俄罗斯人无论在何种宴席或聚会上, 在举杯喝酒时都需要各种形式的祝酒词, 在诸多的祝酒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爱。爱包括所有的爱, 对国家民族、自然界、亲朋好友及家人广泛意义的爱, 更包括对上帝的爱。俄罗斯人在宴席上对自己所爱的人和喜欢的事物进行热情的讴歌赞扬, 大胆豪迈地表达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爱始终伴随着我们, 使我们更富有、温柔与强大。“让我们为爱我们的和我们爱的人干杯”及“为爱干杯”成为宴席与聚会中经常使用的祝酒词。
3.2 祝酒词中蕴含着俄罗斯民族具有极深的宗教情怀
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意识, 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并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不断的发展与深化。在俄罗斯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俄罗斯人从未放弃过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在俄罗斯的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并逐渐成为俄罗斯文化的一种存在意识。俄罗斯民族信奉东正教, 东正教的教义教规深入俄罗斯人民头脑和心灵, 上帝在俄罗斯人的心目中是无所不能、至高无上的, 因此在人民举杯祝酒时, 其祝酒词中流露出俄罗斯人对上帝的虔诚和尊敬, 充满了深厚的宗教情怀。“上帝, 请赐予我们阳光, 工作和娱乐。”这类祝酒词鲜明表现出俄罗斯人深厚的宗教信仰。
3.3 祝酒词中蕴含着俄罗斯民族的矛盾性心理
俄罗斯民族信奉东正教, 在严格遵守东正教的教规教义和各种规章制度的同时, 又极力追求醉酒后的那种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心灵状态和自由感觉, 最大限度地释放教规教义压抑下的情感。这样的行为充分凸显出俄罗斯民族矛盾性的心理。这种矛盾的心理也充分体现在俄罗斯人的许多祝酒词中, 俄罗斯的很多祝酒词中都蕴含着俄罗斯人的矛盾性心理。俄罗斯人认为醉酒能给人带来快乐和长寿, 醉酒能给人带来好运等都明显与东正教的教规教义相矛盾。这种矛盾的心理是俄罗斯民族特有的。
4 俄罗斯人的祝酒词中折射出酒文化的特点
4.1 俄罗斯人的酒神崇拜的狂欢文化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崇尚自由、民主的狂放民族, 他们的生存环境恶劣, 这也导致了俄罗斯人“酒神崇拜”和“狂欢”的酒文化特点。俄罗斯人祖居北西伯利亚寒带地区, 气候严寒, 为抵御严寒度过漫长的冬季, 饮酒就成为俄罗斯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久而久之, 这种饮酒的习惯就演变成了俄罗斯人的一种生活习俗, 形成了独特的俄罗斯酒文化。热情奔放、粗犷豪放是俄罗斯人的性格特点, 再加上他们地处偏远严寒的西伯利亚地区, 尤其是几百年前, 人们的文化水平低, 娱乐方式少导致饮酒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俄罗斯人对酒的崇拜和对酒精的依赖是狂热的, 是其他任何民族所不具有的, 尤其是在重大的庆典和节日中, 饮酒狂欢更是达到了极致。他们开怀畅饮、载歌载舞, 尽情享受, 激情宣泄心中的兴奋和快乐。
4.2 俄罗斯民族酒文化具有双重性
由于俄罗斯民族和其他各民族以及汉族长期杂居, 互通婚姻, 经过长期的发展俄罗斯民族的血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混血人为主, 这也导致了俄罗斯的酒文化具有双重性。这部分人不但继承了俄罗斯酒神崇拜的狂欢文化, 而且继承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酒文化。他们既过俄罗斯人的节日, 也过中国的节日, 在节日期间他们虽然也聚在一起饮酒作乐, 但是由于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并且深受中国独特的酒文化影响, 对过量饮酒有损健康有清醒的认识。所以他们并不热衷于祖先的酒神崇拜和狂欢文化, 对无节制的饮酒和酒后狂欢的习俗更是反感, 这就导致了当前俄罗斯民族酒文化的双重性的特点。
5 结语
总之, 祝酒词成为俄罗斯餐饮礼仪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包含着俄罗斯人的豪爽与热情、机智与幽默, 让听者产生愉悦与享乐。俄罗斯人的祝酒词中蕴含着俄罗斯民族的民族性, 折射出俄罗斯的酒文化的特点。随着俄罗斯与世界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发展, 俄罗斯人的祝酒词将成为促进人们友好感情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摘要:酒是一种文化, 也是一种交际工具, 是宴请宾客和朋友聚会中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发挥着沟通感情和传递友谊的独特作用。俄罗斯是一个爱酒的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文化。祝酒词作为酒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俄罗斯的餐桌礼仪中发挥重要作用, 宴席上的祝酒词不仅能让餐桌上的人想起相互之间美好的情感和回忆, 也能为宴饮的继续进行创造和增加热闹活跃的氛围。随着俄罗斯经济文化和相互交流的不断发展, 科学探究和分析俄罗斯人的祝酒词, 是增添餐桌欢乐气氛和增进人们情感交流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俄罗斯人,祝酒词,民族性,酒文化
参考文献
[1]容洁.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文化[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5, (1) :57-59.
俄罗斯人的复姓与名字 第2篇
一、关于俄罗斯人的复姓
俄罗斯人的姓氏形成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 最先有姓氏的人为封建郡主、大公和大贵族, 稍后才是普通贵族和商人。据有关资料记载, 复姓在俄罗斯大约形成于17—18世纪。起初, 复姓是贵族阶层的特权, 是权贵身份的一种象征。自19世纪起, 复姓不再仅仅是贵族的专利, 其他阶层的人士也开始采用复姓。复姓的另一种使用情形与俄罗斯姓名习俗有关按照俄罗斯风俗习惯, 女子出嫁后要随丈夫姓。从20世纪初开始, 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 这一习俗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二、俄罗斯人的命名方式
俄罗斯人的名字从其产生的第一天起, 便刻上了该民族文化的烙印。在每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其命名方式各有不同。它与俄罗斯文化共同存在和发展。
东正教传人前, 生产力发展和思维水平有限, 人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愿望来取名。10世纪古罗斯接受东正教为国教。上至基辅大公, 下至平民百姓出生后, 都须接受教会洗礼, 由神甫从当日教历上应纪念的圣徒名字中挑选一个名字。这种教历名都是外来语, 但经过近个世纪的斯拉夫化的改造和强制性传播、使用, 已被俄罗斯民族完全接受。1918年国家颁布法令, 废除了由神甫洗礼和按教历名命名的做法, 婴儿出生由国家登记, 父母可以给孩子自由取名。一时间, 人们标新立异的热情爆发, 以各种方式、方法创造新名。
三、俄罗斯人的命名原则
俄罗斯人的名字作为专有化名词, 也像其他语言系统的名字一样, 具有区别于一般语言现象的特点。第一, 专指性。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某个具体的对象。由于俄罗斯人特殊的命名方式, 使得名字的挑选余地小, 同名现象很多, 名字的专指性消弱。但是, 名字和父称、连用以及多样化形式, 即一个名字往往有多个小名、爱称、昵称甚至蔑称等, 为在同名场合区别同名者提供了方便。第二, 符号性。大多数情况下, 名字只是作为一个语言符号, 不与普遍名词的词义发生关系, 不引起事物的联想。生活中一般没有人把叫。的女孩和俄语意为“磕睡虫”的词汇意义挂钩。所以俄语名字翻译时只能被音译为另一种语言, 而不能意译, 这体现了俄罗斯人名字鲜明的民族性。
但是名字绝不是一种随意、单纯的称呼, 它同一个民族的社会活动、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等关系密切, 即其不仅具备专指性、符号性的特点, 同时还具有“变异性”的特征王建华, 。这种变异性表现为一是意义变异, 即在命名原则上突破符号性的特点, 而有意识地使名字附带某种含义, 传递某种文化信息。二是功能变异, 表现为词的使用功能和交际功能的变异。
四、俄罗斯人名字功能的变异
随着某些文学作品的广泛流传, 作品中某些个性化人物的茗字成为一种现象或事物的代名词。如俄国著名的作家、诗人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具有伟大人物的非凡精神, 可是在沙皇时代, 他却感到无所作为, 甚至拿生命当儿戏。类似他这样的人物不在少数, 于是他们便成为第二、第三个毕巧林了。另外日常生活中某些名字由于使用频率高或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 已失去人名本身的专指意义而泛指某些不确定的人。
俄语名字获得泛指意义还有程度更深一步的情况, 即名字由专有名词转变为普通名词, 用来称名与人名有关联的某类事物, 词首的书写形式也改为小写。俄语词汇表中此类名词为数不少。如既来源于史诗伊戈尔远征记》记载的古罗斯诗人朋的名字。这个名字形式的变体只起先既表示古罗斯的弹唱诗人, 又借指诗人所用乐器。而后, 随着弹唱诗人这种职业的消失, 此词现在只表示俄式大手风琴了。时至今日, 又有多少人知道意为“披肩大衣“的来自率先穿着这种大衣的一个军官的名字呢。
十月革命后, 俄罗斯人的整个人名系统确立为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 名字、父称、姓在交际活动中的运用规则也完善起来。但随着社会的变革、文化的异化, 名字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也发生了某些功能异化。在俄罗斯人的交往中, 名字最常用的形式就是单独使用, 用于亲朋好友、同龄人、熟悉的人之间的非正式的称呼。当关系十分密切时, 如长辈称晚辈、爱人之间互称, 还常常使用小名或爱称。十月革命前, 贵族、农奴主吃喝自己的仆人或奴隶时常常使用他们名字的蔑称。十月革命后, 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没有人再敢用蔑称侮辱他们了。当名字和父称连用时, 表示成年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在俄罗斯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阶段, 普通老百姓与父称无缘。父称类似一种尊号, 只有贵族和上层社会的人士才能享有。所以自古以来, 俄罗斯人形成了一个传统观念父称是荣耀的象征。这样, 现代俄语的交际准则中就有了这样一个标准称呼关系一般、不熟悉的人应使用名字十父称, 以示尊敬、礼貌。如若直呼其名, 则被当作失礼、缺乏教养的行为。但是从年代起, 西方文化, 尤其是美国文化对俄语产生很大的冲击。俄罗斯人言语行为的人格标准也发生明显了变化名字开始单独出现于正式的场合。这种逆反现象在大众传媒中比比皆是, 俄罗斯人甚至对他们的总统叶利钦也直呼其名。
摘要:俄罗斯人的名字从深层意义上来讲, 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俄罗斯文化的载体和镜象。如果想更深人地了解俄罗斯文化, 俄罗斯人的名字无疑是个很好的切人点。
关键词:俄罗斯人,复姓,名字
参考文献
[1]刘光准、黄苏华, 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赵敏善, 《俄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军事谊文出版社, 1996年。
俄罗斯人喝茶 第3篇
一、“多余人”定义
俄罗斯的政治和社会生活长期处于动荡之中, 因此知识分子大多数都经历过精神上的彷徨和无助甚至痛苦, 重压之下他们就会选择逃避。作为贵族知识分子, 他们承担着改变社会的责任, 但是在新旧制度交替中他们又感到迷茫, 现实社会的矛盾与他们内心的矛盾、责任感和使命感交织在一起, 体现在作品中, 就产生了“多余人”的形象。“多余人”形象是俄国历史发展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这个形象是在俄国新旧交替的政治制度下产生的, 首先敏锐的感到变革的就是贵族知识分子, 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 知道新制度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 但是贵族身份又让他们时常陷入矛盾。作家们试图通过作品来揭示这种状态, “多余人”形象应运而生。
二、普希金——俄罗斯文学史上“多余人”形象第一人
俄罗斯文学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普希金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主人公奥涅金, 他为了追求自由, 拒绝再享受上流社会的空虚和无聊, 拒绝了地主女儿达吉雅娜的表白, 独自一人周游全国, 当他再次回到彼得堡追求达吉雅娜时, 已经成为社交界贵妇的达吉雅娜拒绝了他。奥涅金作为贵族却反叛贵族, 在与贵族相处中处处显得孤傲、与众不同, 最终被贵族排斥在外。但是他对贵族的反叛不过是一时冲动, 他冲脱不了贵族头衔的束缚, 没有真正的追求目的和明确的反叛策略。奥涅金的苦痛、孤独、不安已经成为了俄国一代贵族青年的代表人物。
奥涅金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俄国的社会现状, 但是残酷的社会现实却让他什么也干不了, 最后唯有妥协。政治方面的懦弱也表现在情感上, 理智告诉他尽管达吉雅娜漂亮富有, 但是他对她没有情感, 于是拒绝了她, 三年后他回来时却发现, 他是爱着达吉雅娜的。他的一生都处在理智与情感的两难中, 选择了之后又后悔, 导致了他悲剧的命运。奥涅金身上有着典型俄国贵族的标签, 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 有自己的思想, 但是生活慵懒, 自私狭隘, 使他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以至于一事无成, 成了名符其实的“多余人”, 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普希金另外一篇作品中《高加索的俘虏》中的“俘虏”也是典型的多余人的形象, 故事描绘的是一个俄罗斯的贵族青年, 他一直向往自由的生活, 但是当他来到高加索山野中时, 却被切尔克斯人俘获。之后他一直过着囚犯的生活, 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刺激, 内心孤独, 开始拒绝爱情和正常的生活。“俘虏”的形象其实描绘的是俄国的贵族青年在接受了进步的政治观念后, 内心深处仍是崇尚利己主义, 面对爱情, 他们总是觉得不能真心付出, 导致了自己孤独的境地。他们的自私和冷漠断送了自己, 也埋葬了他人。普希金对这种“多余人”既痛恨又给予深刻的同情。
三、“多余人”形象与俄罗斯民族性格的联系
别尔嘉耶夫曾经说过,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爱走极端的民族, 这与俄罗斯的宗教、地域特征都有关系。《叶普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对于连斯基的态度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连斯基是奥涅金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 却因为一点误会被奥涅金在决斗中打死了, 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 决斗的恶习让奥涅金错手杀了朋友, 但是他在情感上选择了逃避, 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流浪。
别尔嘉耶夫在《俄罗斯思想》中指出, 俄罗斯民族很少恋家, 比较容易脱离家庭。在多余人的性格中, 一旦现实生活与理想不符, 他们往往选择远走他乡或者流浪来应对不得志的状态。流浪成为了他们逃避现实的手段, 奥尼金在打死连斯基之后选择周游全国三年, 别利托夫在在种种尝试失败以后也开始了漫无目的的漂泊生活, 他一次比一次走的远, 他的流浪永远没有终点。“多余人选择远走他乡反应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合适的位置, 只能选择逃避, 身体与精神一起漂泊, 也许还有这样, 他们才能摆脱内心的痛苦。
四、由多余人形象引起的思考
随着普希金开创的“多余人”形象的流行, 俄罗斯文坛上迅速出现了许多“多余人”, 他们都很聪明, 有思想, 但是却都选择逃避现实, 远离社会。他们或者太过通透或者太过天真, 以至于不能与世俗同流, 常常游离在主流之外。但是他们的思想都仅仅停留在思想上, 是典型的“思想上的巨人, 行动上的矮子”, 他们的意志力甚至少到连书都看不下去, 连床都懒得起。外界在不断进步, 他们却日渐缩进自己的壳里, 拒绝改变, 直到为社会所不容。
我国二十世纪初的文坛也出现了一批“多余人”形象, 知识分子一面接受着西方进步思想, 一方面又只能看着中国一步步沦为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肆掠的国家, 当个性主义的情感尊严被封建落后的农奴制和军阀混战的严峻现实践踏之后, 出现了“多余人”形象。曹聚仁在政治风暴中宣称自己“不爱行动, ”所以“处处显示出罗亭型的性格。”, 在郁达夫的《沉沦》集里, 这些“多余人”对现实社会感到悲愤, 但是只有清泪、空叹、烦躁和自虐, 但是却不作为, 他们在剖析自己的过程中把自己封闭起来, 也逐渐被这个世界遗弃。
当代的中国又出现了另一种“多余人”, 他们拒绝看见光明和积极的东西, 只看到了社会残留的阴暗、丑陋的一面, 但是他们只是怨天尤人而不是积极进取, 例如陈建功笔下的鬓毛不愿意接受父亲的帮助, 决定自己要“有点儿出息”, 高中学历的他望着慢慢的招聘简历不是要文凭就是要技能, 而他自己什么都没有, 只能哀叹。
如果“多余人”能够将自己的思维变为积极的行动, 看见阴暗和腐朽的东西尽自己最大力量去改变, 就能够承担大任。但是事实上, 国籍不同、时代不同的“多余人”大多心高气傲、敏感多疑、不安于现状, 但是却性格懦弱, 没有明确的目标, 也不能够坚持理想, 只有日复一日的沉迷于自我的幻想, 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多余于这个社会。“多余人”的命运大多以悲剧结尾, 这足以警戒我们不要随波逐流, 更不要将自己放到多余的位置, 只有坚持理想并积极的付出行动, 才能收获明天。
摘要:俄罗斯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独特的名词, 即“多余人”的形象, 以普希金的一系列作品为代表, “多余人”是一代俄国青年的真实精神写照。本文从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形象与俄罗斯民族性格研究出发, 并提出了对中国当代青年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多余人”形象,俄罗斯文学,民族性格
参考文献
[1]吴骏.论“多余的人”与零余者的困境成因及比较[J].文学界 (理论版) , 2012 (01) .
[2]宗琪.浅谈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多余人”的时代性和民族性[J].青年文学家, 2011 (24) .
[3]方雪.“多余人”奥涅金人物形象浅析[J].剑南文学 (经典教苑) , 2012 (01) .
[4]李蹊.浅析“多余人”形象[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下旬) , 2012 (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