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两岸的读后感范文第1篇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台湾问题则是我国最主要的问题。我国人民深切希望台湾能够回归,从而实现我国领土的完全统一。而台湾人民也是希望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反对“台独”、要求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能够早日回到袓国母亲的怀抱。正因为如此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使台湾尽早回归大陆,从而实现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国政府做了不懈的努力: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即“三通”。1983年,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95年,江泽民进一步提出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005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小组会上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和措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广大台湾同胞为发展两岸关系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台湾当局近几年也相应调整了对大陆的政策,采取了一些松动措施,诸如开放岛内民众赴大陆探亲,逐步放宽对两岸民间交流交往的限制,扩大间接贸易,开放间接投资,简化两岸同胞通话、通邮、通汇的手续。这些都是有利于相互交往的。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1993年4月举行的“汪辜会谈”签订了四项协议,迈出了两岸关系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一步,台湾海峡出现了40余年来前所未有的缓和气氛,这是有利于和平统一的。
而目前两岸关系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两岸关系在民进党“执政”冰封8年之后,展开高层接触,双方就一系列问题达成广泛共识,两岸的经贸交流和金融发展逐步扩大,期待已久的三通和两岸共同市场理念都可能近期实现。其他的互动和人员交往,包括科技、文化、体育、旅游方面等等也将相应增加。如此的紧密往来有
助于两岸人民的接触与磨合,消除双方意识型态的隔阂,有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但是尽管如此,台湾问题仍然存在。台湾当局虽对两岸关系作了某些松动,但其现行大陆政策仍严重阻碍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他们口头上虽声称“中国必须统一”,但行动上却总是背离一个中国的原则,继续维持与大陆分离的局面,拒绝就和平统一问题进行商谈,甚至设置障碍,限制两岸交往的进一步发展。而在两岸政治方面,马英九提出的“不统、不独、不武”政策,以及“一中各表”立场,使其坚定于长期两岸的维持现状。在其就职演说中,马英九并为未重申国民党终极统一的原本立场。马英九任命“独”派色彩鲜明的前“台联党”“立委”赖幸媛出任“陆委会主委”。若是两岸的发展长期维持现状局面,随着时间的发展,两岸人民对统一的意识将逐渐淡泊。两岸事实分裂和分治的现状将成为老百姓的理所当然。长期维持现状一旦成为未来两岸关系的主轴,就远远偏离了“祖国早日统一”的轨道。并且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 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台独”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和国际背景,而台湾当局拒绝和谈、限制交往、在国际上推行“双重承认”和“两个中国”的政策,又实际上为“台独”活动提供了条件。应当说,台湾同胞要求当家作主管理台湾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正当的,这不同于“台湾独立”,更与极少数坚持要走“台独”道路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极少数“台独”分子鼓吹“独立”,甚至投靠外国,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这是违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国政府严重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行径绝不会坐视不理。即虽然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台湾问题,但是一旦破裂中国决不放弃使用武力来收复台湾。众多事实说明了一个中国原则不可动摇。两岸关系发展不可逆转,中国统一大势不可阻挡。
并且在今年的两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更进一步明确了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立场,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从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两岸关系的发展必须实行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只有实行团结、统一,拧成一股绳,积蓄最伟大的力量,才
能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发展;中华民族实现了大团结,才能维护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才能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任何搞“台独”分裂活动的都是徒劳的,都会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造成最大的祸害,对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都是最大的威胁。搞“台独”分裂活动违背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意志的,是注定要失败的。而在台湾方面,陈水扁和台湾当局的种种分裂行径,台湾各界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多次数万人规模的集会游行等进行谴责。许多有识之士和民众纷纷指出:拒认一中原则、拒认“九二共识”、甚至拒认自己是中国人,实为倒行逆施、“数典忘祖”;提出“统合论”是为暗行“两国论”;强推“本土教育”是为暗行“文化台独”;向美大量军购即谋“以武拒统”;“出国”大拼“外交”,即谋“挟洋自重”;以“总量管控”取代“戒急用忍”,可谓“换汤不换药”;以“小三通”搪塞“大三通”,“大路不走走小路”乃“别有所图”;以“分类、设卡”开放大陆人士赴台旅游,实际“开而不放、松而再绑”,可谓“杯弓蛇影”、“开倒车”,等等。
与此同时,台湾各界通过撰文、演讲、开会、上万言书等,明确要求台湾当局接受“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重开两岸商谈,实现全面“三通”,完全废除“戒急用忍”,真正开放大陆人士赴台旅游,等等。经过年底选举后,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反对“台独”、要求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仍然是台湾的主流民意。这种主流民意无可置疑地会制约台湾当局的分裂行径,推动两岸交流不断深化
其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途,掌握在两岸同胞自己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属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我们相信,两岸同胞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共同迎来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明天。
中国统一的大趋势不可阻挡。台湾注定是要回到袓国母亲的怀抱。中国必定会实现全中国的和平统一,成为世界的强国,从而挺拔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河两岸的读后感范文第2篇
能力目标: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 象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知识链接】
什么是一国两制?香港和澳门是何时回归祖国的?目前还有哪一地区未和大陆实现统一?
【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自主学习课文,完成基础知识,并记下发现的问题)
(一)阅读第一自然段,以时间为顺序学习总结党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中做出过那些决
策: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世纪50年代中期,
又确立了争取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3.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又确立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政方针。4.不久,在邓小平提出“_____________”的科学构想的基础
上,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台基本方针。
(二)党和政府对台基本方针形成后在推进祖国大业的过程中取得显著成就是什么?带着问题
阅读第二段内容: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了“_______”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海峡两岸同胞近_______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思考:两岸为什么说是38年的隔绝状态?
(三)随着海峡两岸的交流日益密切,还有那些重要的民间活动,阅读第三段课文内容,找出
答案:1.______年台湾成立了______________会,______年祖国大陆成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
会。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2.1992年,两会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成共识。
3.汪辜会谈:________年,海协会会长_______________和海基会董事长_____________
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
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四)江泽民的八项主张:______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这八项主张
是新时期推进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指导思想.
阅读第四段课文,对八项主张的内容中的六项做到了解大意。要记住第一项“坚持
________________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1.台湾问题在历史上是怎样造成的?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课本第68页动脑筋
3.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把祖国大陆20多年来制定的一系列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这是一部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推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法律,是一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维护台海地区 和平稳定的法律,是一部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法律。
请结合当前两岸关系,谈谈《反分裂国家法》制定的重大意义。
三、巩固小结
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注:收获可以从知识、能力和认识等多个方面谈;如果尚有疑惑,当堂互助解决)
四、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 毛泽东说:“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毛泽东这段话所反映的基本思想
是 () A.用武力解放台湾B.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C.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D.维持台湾现状不变
2、 我国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是在( )。
A.新中国成立后B.澳门回归后C.改革开放后D.香港回归后
3、海峡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是(
)。A.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B.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C.汪辜会谈D.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
4.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的最重要的“共识”是()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加强两岸的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C.海峡两岸和平谈判可以分步进行D.不以政治分歧去干扰两岸经济合作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两岸中国人完全可以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谈判解决两岸的政治分歧,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材料二 近年来,“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不断加剧,给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给两岸关系发展和国家统一造成了严重危害,也造成了岛内的思想混乱和政治动荡。
请回答:(1)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实施这一方针的前提是什么?(2)当前,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3)结合现实,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台湾问题?
五、拓展提升(关注现实,知识拓展,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河两岸的读后感范文第3篇
能力目标: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 象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知识链接】
什么是一国两制?香港和澳门是何时回归祖国的?目前还有哪一地区未和大陆实现统一?
【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自主学习课文,完成基础知识,并记下发现的问题)
(一)阅读第一自然段,以时间为顺序学习总结党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中做出过那些决
策: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世纪50年代中期,
又确立了争取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3.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又确立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政方针。4.不久,在邓小平提出“_____________”的科学构想的基础
上,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台基本方针。
(二)党和政府对台基本方针形成后在推进祖国大业的过程中取得显著成就是什么?带着问题
阅读第二段内容: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了“_______”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海峡两岸同胞近_______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思考:两岸为什么说是38年的隔绝状态?
(三)随着海峡两岸的交流日益密切,还有那些重要的民间活动,阅读第三段课文内容,找出
答案:1.______年台湾成立了______________会,______年祖国大陆成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
会。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2.1992年,两会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成共识。
3.汪辜会谈:________年,海协会会长_______________和海基会董事长_____________
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
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四)江泽民的八项主张:______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这八项主张
是新时期推进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指导思想.
阅读第四段课文,对八项主张的内容中的六项做到了解大意。要记住第一项“坚持
________________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1.台湾问题在历史上是怎样造成的?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课本第68页动脑筋
3.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把祖国大陆20多年来制定的一系列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这是一部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推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法律,是一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维护台海地区 和平稳定的法律,是一部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法律。
请结合当前两岸关系,谈谈《反分裂国家法》制定的重大意义。
三、巩固小结
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注:收获可以从知识、能力和认识等多个方面谈;如果尚有疑惑,当堂互助解决)
四、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 毛泽东说:“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毛泽东这段话所反映的基本思想
是 () A.用武力解放台湾B.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C.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D.维持台湾现状不变
2、 我国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是在( )。
A.新中国成立后B.澳门回归后C.改革开放后D.香港回归后
3、海峡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是(
)。A.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B.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C.汪辜会谈D.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
4.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的最重要的“共识”是()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加强两岸的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C.海峡两岸和平谈判可以分步进行D.不以政治分歧去干扰两岸经济合作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两岸中国人完全可以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谈判解决两岸的政治分歧,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材料二 近年来,“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不断加剧,给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给两岸关系发展和国家统一造成了严重危害,也造成了岛内的思想混乱和政治动荡。
请回答:(1)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实施这一方针的前提是什么?(2)当前,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3)结合现实,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台湾问题?
五、拓展提升(关注现实,知识拓展,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河两岸的读后感范文第4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掌握党和政府对台政策变化和海峡两岸交往的重要史实,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海峡两岸关系变化,培养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培养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我党与时俱进的对台方针,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通过学习使学生认清少数台独分子欲把台湾从祖国分离出去的图谋,他们的图谋是不得人心的,最终会失败的,从而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采用的突破方法是图文并重的方法,通过表格来理清学生的头绪。同时还会有学生自己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个体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
难点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对于这个名词,学生可能不能够完全理解其中的科学性和伟大性。我的突破方法是:创设情境,音乐渲染,最后师生共同感受和平的含义和伟大,同时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著名指出“对学生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课堂导入幻灯片展示余光中的《乡愁》这篇诗歌。在曲子的略微哀伤的氛围中师生一起齐声朗读。之后教师就顺势提出问题:①从诗中你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怀?②诗中最后一句“一湾浅浅的海峡”指的是什么呢?③诗中反映了海峡两岸“现在”处于一种怎么样的状况呢?通过学生自己的回答阐明本课学习的内容,进入到新课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教师用课件出示自学题目,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整理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1.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 2.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3.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 4.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三)汇报交流,整合信息 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合信息,合作学习。 1.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出示《中国地图》)
提问:请同学们看地图,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学生回答; 提问:提到台湾,我们往往情不自禁地称之为──“祖国的宝岛”,请同学们细细品味“祖国的宝岛”一词,它包含哪些含义?学生回答;
提问: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史实证明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什么说台湾是一方宝地? 学生回答。
以上问题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总结,最后用一首诗概括台湾与大陆的渊源从而方便学生记忆即《同根源》(卫温赴夷洲,成功收台湾。隋通流求岛,元设巡检司,清置台湾府,本是同根源,自古皆中华。)教师总结完并提出下一步探讨的问题。
2.台湾的重要性
同学们的介绍十分全面,有些内容令我们耳目一新,大开眼界。你们用大量的史实验证了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同文同祖。说到宝岛台湾,我不禁想起这样一句歌词:“日月潭碧波在胸中荡漾,阿里山林海在耳边震响。”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不论是秀美的风光还是诱人的水果都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为。但是台湾作为祖国的宝岛,它的魅力不仅与此,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台湾对祖国有多重要?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台湾是中国21世纪的生命线。 政治方面:台湾回归有利于维护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安定;反之,则会助长西藏、新疆等地民族分裂势力的反动气焰。 经济方面:两岸的经贸利益;涉及领海及海洋经济专属区的划定,从而涉及石油开采等经济利益。 军事方面:从战略角度讲,作为中国第一大岛,台湾扼守着中国的东南门户。 国际地位:和平统一台湾是维护国家统
一、捍卫民族尊严的大事,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认识到台湾这方宝地关系着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安定,关系中国未来的前途与命运,这是一块举足轻重之地。然而今天它却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大问题,即台湾问题。请同学们结合幻灯片上图片回忆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概括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3.两岸政策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建国初我们采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成功了吗?我们政府又提出了什么主张?为了使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成为可能,邓小平提出了什么伟大构想?在这基础上形成了怎样的对台基本方针?台湾当局看着大陆对两岸关系的努力,有没有反应?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寻答案,之后教师讲解。 (2)、让学生找出什么是三不政策,三不政策又让我很自然地想起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望故乡》,并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从而感受到《望故乡》把祖国大陆与台湾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及千千万万台湾人民思念祖国,盼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台湾调整三不政策恰恰也是民意的强烈要求。 (3)、多媒体出示八十年代台胞回到大陆时的照片:让同学通过这些让人心酸的历史画面,感受到台湾同胞阔别祖国三十多年后再次回到故土时的感人场景,解开百转柔肠,激动万分不能用言语却只能用泪水去痊释,从而深入体会到点两岸人民都关切两岸关系,为了推动两岸进一步交流合作,两地分分成立民间团体。让学生找出早在1990台湾民间成了什么组织,大陆相应成立了什么组织,了解到到了海协会海基会为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所达成的九二共识及汪GU会谈的内容。明确这两个组织对促进两岸关系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4)、多媒体出示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李登辉加紧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分裂活动,支持、纵容“台独”势力,阻挠两岸直接“三通”和交流交往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就在两岸关系逐渐缓何时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并让让学生谈谈看了这些台独活动的资料有什么想法,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各个国家领导人在科学分析台湾局势和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了“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在新形势下的运用和发展,深刻总结了10多年来所形成宝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政策主张。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也让学生知道了大陆对台政策的发展,台湾对大陆政策的调整随着时代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又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从此,以这一方针为指导解决台湾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江泽民关于发展两岸关系八项主张的提出等,都是这一大政方针的具体产物。也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4.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观看观看视频新时期海峡两岸关系。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两岸在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那么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各抒已见回答,教师最后从政治、经济、人员往来、文化方面具体阐述,从而加深同学们记忆。
然后顺势组织小组讨论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通过共同讨论认识到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与威望不断提高大大增强了人们对祖国的向心力。②中国政府的对台政策和措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③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由此构成了中国人民强烈的认同心理和强大的凝聚力。④台湾同胞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意愿日益增强他们渴望了解祖国渴望以祖国大陆为腹地从而获得经济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⑤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并保持繁荣稳定为两岸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范例。
(四)质疑释疑,分析探究
1.分析党和政府采取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概括出三点意义:
(1)我国目前是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需要安定和平的国内、国际环境。 (2)和平统一同样有利于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与发展。 (3)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和平统一方式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和平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地制订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使海峡两岸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缓和两岸关系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打破了长期以来两岸人为隔绝的局面。随着形势的发展,台湾当局也开始调整对大陆的某些政策,逐步放宽对两岸交流的限制,两岸交流日益密切起来。
2.分析阻碍祖国统一的因素及我们该如何应对?
教师提问:数不清的事实证明两岸交往日益密切。可是为什么祖国统一的步伐却是如此的艰难呢?请同学们思考: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有哪些障碍?(通过幻灯片展示图片)我们怎样应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台独势力的作梗和美国的干涉,社会体制问题等等。 我们该如何应对: a对台独分子决不妥协,坚决打击,制定《反分分裂国家法》。
b美国以台制华,遏制中国发展,把台湾问题当作牵制中国的一张王牌,既不支持台独,也不愿看到中国统一。我们要识破美国的伎俩,阐明我国立场,反对美国以任何形式干涉中国内政。
c采取“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社会体制问题。
d青年学生要努力学习,提高祖国的综合国力,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祖国
(五)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教师:通过对台湾及国际形势的分析,我们意识到解决台湾问题的艰难、复杂、任重而道远。如果我们把“China”中“i”上的小点比作台湾的话,对若大的中国来说,台湾可以只算作弹丸之地,但是少了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台湾问题是维护国家统
一、捍卫民族尊严的大事,它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关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与发展的希望。还好,我们也看到了两岸同胞血融于水的血肉亲情,求和平、求发展、求安定,希望改善、发展两岸关系如今也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海峡两岸和则两利,分则无益。这让我们更加坚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让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六)课堂巩固与课后作业 A课堂巩固之选择
1.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的“三不”政策,不包括( ) A.不接触
B.不对抗
C.不谈判
D.不妥协 2.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正确的认识是()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加强两岸经贸往来是祖国统一的最佳方针; (3)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4)祖国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A(1)(2)(3) B(1)(2)(4)C(1)(3)(4) D(2)(3)(4) 答案:1.B 2.C B、材料分析题
“春风犹化千层雪,海水流连两岸新。”随着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和平之旅”“搭桥之旅”“历史性握手”“跨越海峡的握手”成为国人最热门的话题。热情的网民为此写了一首小诗:紧紧相我的双手摊开了冰封六十年的大门,和平搭桥之旅注入互信双赢的春天气息。背井离乡的骨肉同胞啊!何时才能踏上回家的路?阅读材料,请感悟小诗意蕴,评说时政热点:
1、“背井离乡的骨肉啊,何时才能踏上回家的路?”他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的什么共同心愿?
2.踏上回家的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请你说说理由?
3、在通向“互信双赢”的路上,还有许多曲折和障碍,怎样才能真正解决台湾问题? 参考答案:1. 期盼祖国早日完成统一的共同心愿; 2.a.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b.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c.海峡两岸日益交往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d.《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e.香港澳门的回归和持续繁荣为统一台湾提供了范例。 3. 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的分裂活动。
C. 激情创作:请你为呼唤“台湾兄弟”的回归写一句标语; 课后作业
我们应如何应对目前解决台湾问题存在阻碍?结合当前海峡两岸交往的现状写一篇小论文。要求:
1、主题鲜明
2、史论结合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500字;
(七)课堂小结
面对如诗如画的宝岛台湾,老师也想用一首诗表达一下心声,“燕子飞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两岸暂时的别离,终有团圆的时候。我们都坚信海峡两岸的统一一定会实现,因为两岸人民血脉相联,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中国人,最后让我们用歌声祝愿祖国早日完成统一大业。(播放《上下五千年》主题曲《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
四、板书设计
一.离别增乡愁:20世纪40年代末两岸分离 二.携手泯恩仇:
(一)政策
第一代:毛泽东 武力统一,和平统一;
第二代:邓小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第三代:江泽民 八项主张;
第四代:胡景涛 四点意见;反国家分裂法;
(二) 交往
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汪辜会谈” “九二共识” 三.统一展宏图:21世纪的展望
五、教学其他方面
(一)教学用时: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情景引导法、合作探究法、阅读归纳法、材料分析法、图示法、列表法、讲解法、音像辅助法;
(三)教学渗透点
1.通过对“台湾地理状况”的学习,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渗透。
2.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
3.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 4.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
(四)教学资源:
1.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级下册)。 2.自制多媒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