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 要:媒介环境学派以文化、科技与人类传播三者之间的互动共生关系为研究导向,从其理论溯源层面来说,城市生态学理论与技术哲学是其立论的基础;媒介即环境是其核心命题,亦即其本体概念;而从因果型和实践型两种解释路径,可阐释媒介即环境命题中诸要素之间的动态联接;媒介/技术至上和人文主义价值观则是其贯穿始终的研究原则,体现了媒介环境学派宽广的知识视野、厚重的价值关切与细腻的理论情怀。
关键词:媒介环境学;媒介即环境;波斯曼
文献标识码:A
关于传播研究的流派划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影响最大、认同感最强的说法分为三个流派即批判学派、经验学派以及新近的媒介环境学派。近年来,媒介环境学派作为独树一帜的新兴传播学术分支,已从学术边缘地位逐渐步入核心地位,在传播学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媒介环境学派开辟了不同于其他两大学派的研究方向,既异于批判学派对媒介内容生产、传播和消费背后的政治经济权力和意识形态进行剖析的政治经济批判和文本批判,又区别于对传播效率和效果进行量化行政研究经验学派,另辟蹊径,将媒介/技術即环境作为研究的矢量起点。尼尔·波斯曼在其《娱乐至死》《消失的童年》《技术垄断》三部著作中将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思想合为一体,提出媒介的人文关怀理念,并于纽约大学设立“媒介生态研究”学位体系,设立博士、硕士学位课程,培养媒介环境学的研究梯队。后来者,如保罗·莱文森、梅洛维茨以及林文刚等人承继了媒介环境学派的核心理念,加入新的研究主题和理论视野,将媒介环境学派发扬光大。随着媒介环境和媒介技术的不断变革,媒介环境学派将研究领域和议题持续拓宽至媒介即讯息、媒介技术论、媒介即环境、媒介偏向等领域,但其基本的理论根源还在于媒介即环境的核心观念。当前关于媒介环境学的介绍性文献不少,但是鲜有从该学派的核心观念——媒介即环境出发,进行源理论的深度阐释。本文试图从立论基础、本体概念、动态联系、价值观念等四个维度,阐述媒介环境学的思想渊源、理论基石、内在关联以及研究伦理[1](P17),凸显媒介环境学派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期更加深刻地认识媒介环境学派,为传播研究添砖加瓦。
一 媒介即环境的立论基础:城市生态学与技术哲学
根据媒介环境学代表人物林文刚的概括,媒介环境学旨在研究文化、科技与人类传播之间的互动共生关系[2](P1),强调媒介嵌入整体社会生活的渗入式影响,这种理念正是立足于城市生态学与技术哲学理论。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以及群体是如何产生、发展,及其与自然、环境、资源之间互为关系过程和规律的学科”[3]。媒介环境学先驱格迪斯是“人类生态学之父”,他将生物学原理与人类的文化研究相结合,提出技术具备革命潜力的思想。格迪斯身处美国期间,与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物索斯坦因·凡勃伦、哲学家约翰·杜威等人有过接触,而其弟子刘易斯·芒福德正是继承了格迪斯生态学理念[4]。芒福德提出的技术生态学观点,认为面对“王者机器”的潜隐影响,要肯定人的作用,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强调技术的强势影响力的同时,通过有机伦理来平衡这种状态[2](P69)。尼尔·波斯曼继承其思想,同样提出“处于变革中的各种技术不是简单堆积在一起的,而是生态性的”[5](P192)。哈罗德·英尼斯的研究则超出了格迪斯的城市规划理论,转向更为宏大的主题,并且吸收了凡勃伦的经济学思想,在其《变化中的时间观念》(Changing concepts of time)一书中,试图阐释技术与时间、空间的关系,并且研究罗马、美国等国家的政治制度与宏观经济,以及技术发展之间存在的关联[6](P65)。
城市生态学理论对于媒介环境学的贡献,首先在于其生态学的视角,认为人类使用的各种媒介,存在相互抵消的影响,技术形式创造的文化是流变的文化。“格迪斯最早研究自然、人造环境以及人类文化相互关系”[7]。他以生态学视角将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城市相连接,考察人类与环境、城市之间的互动勾连。法国技术哲学家雅克·艾吕尔崇尚技术的决定性作用,认为技术挟持着人类活动,主宰着人类思维观念,人类机械化地盲目崇拜技术。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推崇人性的重要作用,虽然技术不可战胜,但是人性的控制作用同样不可小觑,体现了鲜明的辩证思维。英尼斯的《帝国与传播》研究了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古代帝国的兴衰发展史,指出不同时代区域传播媒介形式和传播幅度对于帝国命运的影响,这些先驱理念皆与城市生态学理论相互切合或者顺承沿用。城市生态学理论对于媒介环境学的另一贡献,在于城市规划理念和实践直接启发了学者思考媒介技术变更对于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格迪斯融合生物学、社会学与城市规划学,坚持有机联系和时空统一的观念,与英尼斯产生了共鸣。英尼斯的《帝国与传播》中认为由于文字、印刷等新兴传播工具的出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形式、范围、速度产生了极大变化,信息传播方式得以重构,致使人类生存形态、文化活动发生质变,从而改变了帝国的进程和命运。城市生态学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也为媒介环境学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引。媒介环境学研究始终如一的特质就是融合多学科的理论与思想,进行跨学式的整合与探索。媒介环境学研究人类传播与文化、科技的互动共存关系,人类生活在物质活动创造出的媒介环境,媒介环境进化又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作为媒介即环境的立论基础之一,城市生态学理论深深植根于媒介环境学派的基因之中,影响着其研究方向。
技术哲学影响到媒介环境学对技术本质和价值的认识。技术哲学这一术语是由哲学家卡普在《技术哲学纲要》中提出的,其后技术哲学形成了“工程技术哲学”与“人文技术哲学”两个分支[8](P58)。雅克·艾吕尔的技术至上观念,认为“技术问题是我们的时代问题,人们总是寻找出最有效的技术方法”[9]。多元传播技术的发展,对于社会组织的建构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对于社会精神的形成与价值观的塑造留下深刻的印记。艾吕尔的技术观念影响到诸多媒介环境学者,麦克卢汉就曾言“艾吕尔的书广阔而又富有洞见,他将社会普遍追求效率时忽略的问题推至前台”[10](P124)。芒福德的《技艺与文明》便是英尼斯后期转向传播技术理论研究的借重文献之一[2](P114)。人类经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互联网等五种媒介时代,口语时代的物质技术相对落后,决定了那时人类的传播形式仅限于口语传播,口语媒介塑造着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人类根据口语传播来推想所处环境的境况。后来,随着物质生产的进步,文字、印刷等不同媒介应时出现,多重媒介持续塑造着人类接触的社会环境,而这些情形在技术哲学的理论视野中则是人类不断进行技术创造,从而塑造出不同的生存环境。被称之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的保罗·莱文森,借鉴了麦克卢汉与英尼斯的媒介观,将技术至上理论与新时代的媒体特征相结合,提出“补救性媒介”理论,以乐观的技术观念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充满信心,认为新媒介技术的出现总是为了补充旧媒介的不足之处。梅洛维茨吸纳芒福德的技术思想,融合当前媒介社会的状况,提出了地域媒介的概念,认为现代社会媒介的高度发展,引起社会界限的模糊,任何领域皆是可称为社会公共领域,同时,他将媒介发展对于社会的影响进行分类,提出“前驱”与“后驱”理论。以口语媒介的出现为分界线,之前出现的技术称为前技术阶段,之后称为后技术阶段。两个阶段的技术构建成不同的人类传播模式,而人性化与选择性贯穿始终。
二 媒介环境学的本体概念:媒介即环境
波斯曼定义媒介环境学时说到:媒介环境学研究人的交往、人的交往讯息及讯息系统。易言之,媒介环境学研究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的感知、情感和价值观,研究我们和媒介的互动,如何促进或者阻碍我们的生存机会[11],将媒介/技术、人类、社会三者的互动共生关系作为媒介环境学的核心命题。英尼斯在《帝国与传播》一书中阐明了技术、文化与帝国命运的相关联性,认为它们的互动共生影响了整体人类命运的走向,其后在《著作传播的偏向》中提出媒介具有时间偏向与空间偏向属性,并且认为任何文明只有在时间与空间偏向中做到平衡,才能持久生存与发展。这种媒介环境研究观念皆是传承于芒福德、艾吕尔等先驱人物,艾吕尔的神学研究透露媒介/技术对人类的压迫性和统治力,但也强调人类的理性的重要性,其对技术的推崇招致不少批评,但单纯从技术角度来看,其观念不无道理,媒介即环境正是对艾吕尔技术至上思想的升华。
媒介环境学派在阐述媒介即环境命题时,分为四个维度。其一是作为知悉环境的媒介。媒介环境学认为每一种媒介皆可设想为一种感知环境,我们感知周围环境的方式多为使用自身生理遗传的感觉器官,根据已有经验加之生理感官,探析生存环境的状况与变动。英尼斯的传播媒介史拓展了媒介的范畴,将汽车、船只、物品等涵盖其中。换言之,人类感知环境方式除却感官之外,还借助多种物质形式。麦克卢汉的重要觀念: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即是“作为知悉环境的媒介”这一命题的深入阐述。媒介是人类感官的延伸,特定的媒介需要特定的感官参与,方可实现其效用。报纸需要视觉感官,广播是听觉延伸,而电子媒介是视觉、听觉的组合延伸。这些媒介恰是我们知悉环境的工具之一。就此点而言,媒介即环境理论是李普曼的“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的延伸和拓展,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类正是使用各类媒介了解所存社会环境,知其文化、政治、经济等确切的环境信息,我们生存于媒介制造的环境中,媒介即是生活,是我们知悉环境的介质。
其二是作为符号环境的媒介。媒介环境学派将符号学理论引入媒介研究,认为媒介设置了一种符号环境,这是由特定的代码与句法层次分明地构造出的符号环境。例如我们阅读报纸媒介,必须熟知文字、句法,也就是它的符号和意义。人类掌握或者使用一种媒介时,就已融入该媒介的符号环境。沃尔夫与朗格对媒介环境学的符号环境研究贡献卓著,朗格认为“人类心灵活动是它抽象经验、表征经验,用激发观念的符号来抽象和表征经验,就是说,它唤起头脑中的观念”[2](P225)。朗格把符号分类成为一般性符号与表征性符号,一般性符号为动物使用,符号代表某种信号,而表征性符号是人类特有经验人类经验转化而来,将语言作为区分人和动物的重要标志,突出了口语传播方式的重要价值。沃尔夫—萨丕尔假说认为“语言在塑造人关于现实的观念时扮演着重要角色”[2](P215),沃尔夫著作《科学和语言学》提出语言相对论理论,认为语言不仅是我们传播意义、表达思想的符号工具,对于我们的思想、心理、活动规划具有缔造功能。对人类而言,每一种媒介创造传播的可能性都在塑造着我们的符号环境,符号学代表人物皮尔斯把符号关系(semiosis)阐述为符号、事物与意义三者之间产生的关系,其后符号学分支:语义学、语用学、句法学正是沃尔夫媒介环境研究的理论根源。媒介传播我们生活所需信息,各式各样的符号环境便被造就而来。
其三是作为媒介的环境。媒介环境学把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设备作为主要的研究范畴,同时又关注由符号构造的环境下人类与文化的互动,提出媒介即是环境的理念,而注重媒介/技术与社会、人的互动关系始终是媒介环境学的命题取向。波斯曼的《教育的终结:重新界定学校的价值》中,认为学校由多重复杂媒介构建而来,词汇、规则等符号形成学校特有的符号环境,在这一环境中,规定师生的认知、行为以及与外界的互动模式。理解作为环境的媒介,戈夫曼的戏剧研究学理论,可作为架通工具。戈夫曼认为戏剧中角色定位,是由特定的环境操控的,处于戏剧中的人的行为往往被环境所界定,体现出剧场的规则。英尼斯、麦克卢汉同样重视人类环境中每一具备形体或不具备形体的物质作为媒介的可能性,在《理解媒介》一书中,麦克卢汉陈述了二十余种媒介,认为“轮子是腿脚的延伸,文字是口语的延伸,弓箭是手臂的延伸”[12]。作为社会产物的媒介,人类持续不断创造出各类可用于延伸人的媒介,不断构架出新的社会形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即为媒介构成。
其四是多重环境论。媒介环境学在媒介即环境命题中提出了多重媒介环境的命题,旨在说明包罗万象的媒介构造社会环境,阐述单一性媒介与多重媒介功能性的不同之处。梅洛维茨曾分析印刷场景和电子媒介场景中交往行为的差异及印刷文化和书面文化的差异。口语单一媒介时代相对于印刷、互联网等多重媒介时代而言,人对社会环境和对社会环境的感知情况不可同日而语。多重媒介环境利于人类感知所生存的社会环境,通过各样媒介延伸感应探析社会整体形态,同时多重媒介环境更为细腻地为人类刻画出社会的具体面貌,为其思想、行为、价值提供辅助,这些功能是单一媒介环境不可比拟的。当前,人类存在于多重媒介构造的社会环境中,单一媒介已无法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随着人类进入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爆炸式涌来,利用多种媒介进行认知、交流、互动成为日常性现象。
三 媒介即环境的动态联系
言及媒介即环境的动态联系,即是要追问“为什么”的问题,分析媒介与环境内部诸因素间相互内在联系的规律与模式。换言之,我们如何识别媒介即环境命题何以成立,有哪些内在的动态联系因素。可以从因果型和实践型两种解释路径,来识别媒介即环境各变量因素间的动态联系。
因果型解释是寻求两种因素之间的或然关系,即一种因素的存在与另一种因素的存在两者之间拥有某种动态关联。首先,从传播研究的整体脉络中来解释媒介即环境命题的诞生。在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主导传播学研究领域时,媒介环境学派的早期先驱们另辟蹊径,拓宽已有传播研究脉络。芒福德、艾吕尔以特有的技术研究角度与城市生态环境角度,探析媒介的发展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关注技术/媒介与人类、社会、文化的互为影响的议题,认为技术是脱胎于人类心理能量冗余而延伸的结果,而其“独立性”未能受到人类控制,反之“异化”人类,形成一种“技术主导的环境”。英尼斯的《变化中的时间观念》等著作从经济学、历史学与社会学层面,窥探广义“媒介”对社会发展的直观效应,不同偏向属性的媒介,产生不同时间抑或空间偏向的文明。尼尔·波斯曼在教育领域研究的积淀之后,逐步迈向更为宽裕的媒介与科技、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研究,融合麦克卢汉的理论思想,联系社会现状,将媒介作为研究重点,深化媒介环境学派。沃尔特·翁首创的原生口语文化与次生口语文化理论,使媒介环境学重新发现口语传播在人类社会的重要角色,口语文化的应有价值得以保存与传承。媒介环境学者们不断引入新的技术/媒介因素,逐渐形成自身研究视角,扩充了传播学的研究范畴。传播学领域内,过于功利主义色彩的经验研究和过于空中楼阁缺乏现实根基的批判研究之间长期存在的二元对立,因为媒介环境学的加入而得以缓和。其次,从理论层面探讨媒介即环境命题何以成立。媒介环境学派吸收了系统论和生态学的理论观点,系统论将整个社会环境看作一个整体系统,下分为众多子系统。媒介即环境命题将媒介下的环境看作整体系统,研究该系统中的媒介、人类传播、文化的相互影响。生态学中生态进化观念被媒介环境学用来分析媒介的进化史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以及人类文明对媒介技术的推动和革新。波斯曼认为“媒介和技术是环境,他们影响我们个人和集体的生活方式,媒介未必改变我们文化中的一切,但他们必定改变有关我们文化的一切”[2](P193)。在其《美国的语言》《电视和英语教学》等著作中详述语言是一种环境,大力推崇印刷文化的重要性。波斯曼的理念乃是吸收、融合了英尼斯、麦克卢汉等先驱学者的理论精髓。两位被后人誉为多伦多学派的“双子星”,提出了众多高屋建瓴的观点,麦克卢汉曾言他的文章“就是为英尼斯的脚注而已”[13](P94)。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及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冷热媒介”“地球村”,即是在英尼斯的“媒介偏向”“传播媒介史研究”等基础上总结而出。当然莫尔斯、芒福德、艾吕尔等媒介环境学的后辈学人都是继承前辈理念的基础上,顺应语境的变迁而深入发散研究,与时俱进,推进了媒介环境学的丰富和完善。
实践型解释则是行动与目标之间的关系,易言之,即是选择或者实施怎样的行为便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以媒介/技术为研究导向的媒介环境学,其研究的取向与脉络自然与人类传播媒介的发展路径相沿合。人类社会历经了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到如今互联网时代媒介,其更迭变化是呈现依次叠加、相互重合的状态,每一种媒介的出现即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形态进行部分重构。媒介环境学者们的一系列媒介/技术研究行为,正是基于多重媒介发展的社会现实状况进行学理性和现实性地探讨。艾吕尔的核心论点就是“在当代世界的技术方法和人的心态造成的社会环境里,人类社会、人的思想方法和传播都发生了变化”[2](P172),在其《技术系统》一书中提出技术统治观点。芒福德的《技艺与文明》中阐述技术发明的历史,英尼斯《帝国与传播》《时间偏向》叙述媒介的演变对文明发展的举足轻重影响。麦克卢汉的“媒介四元律”理论,针对新媒介的出现,对旧媒介以及社会影响做出研究,提出“提升”“替代”“再现”“形成”概念。保罗·莱文森的“补救性媒介”理论,认为人类在理性的指引下,选择性的使用媒介,每一种新的媒介皆是对于旧媒介先天不足功能的补救,以此完善媒介的社会功能。梅洛维茨的“媒介场景交往论”,分析了印刷文化、书面文化、电子媒介文化中人类的交往行为的特性,从微观的层面分析叠加出现的媒介所产生的生活环境下人类的各种特有行为。媒介即环境命题的出现正是媒介技术上更新换代产生的影响,加之媒介环境学者在媒介理论上的深入研究基础上得以成立。
四 媒介即环境的价值观:技术/媒介至上与人文主义关怀
价值观是理论的原则,是行动的指南,引导我们对某一现象的阐释、判断、行动,辅助我们分析社会中的情境,并引领针对情境所做出的行为导向。观之媒介环境学的历史长河,技术/媒介至上与人文主义关怀始终是该学派的主导价值观和行动指南,技术/媒介至上是该学派首要的研究原则,而人文主义关怀是后代继承者们逐渐阐发的意识。
1.技术/媒介至上价值观
媒介环境学的技术/媒介理念至今仍被部分外界学者所误解,认为他们的纯技术/媒介决定论对技术改变社会过于乐观,或者对技术奴役人类太过悲观。但是本质上,技术/媒介至上是一种不同于经验学派、批判学派的研究视角。格迪斯认为“口头传统是抵消技术文化的文化,技术文化是感觉的和流动的文化”。他的思想涵盖范围从口语直到电气技术,被誉为“电子崇拜的神话”[2](P55),代表著作有《城市发展》与《演变中的城市》;芒福德更是技术至上论的推崇者,代表作有《机器的神话之一:技术与人类发展》以及《机器的神话之二:权利的五边形》;与芒福德同时代的艾吕尔在其《技术社会》《国王的存在》中同样阐述过类似观念。这些媒介环境学派先驱被认为或者部分被认为是技术至上的决定论者,但实际上这是批评者未能透析他们技术至上的真正内涵。艾吕尔的自主技术论倡导人类亲身参与实践,以人的意识形态打破技术堕落困局,芒福德的技术有机论主张在社会中构建出有机和谐的技术环境,期待人类主动掌握并驾驭技术,而人类生态学之父格迪斯同样注重技术生态的平衡发展。英尼斯与麦克卢汉通常被冠之技术决定论称号,事实上他们只是从技术/媒介角度去研究整个社会发展状况并提出自身的理念精华,将媒介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探究媒介、社会、人三者共生背后的伦理情形,以技术/媒介原则认知社会情景,用技术/媒介价值观辨析动态社会,最后期望技术/媒介指引人类行动,不应堕落技术陷阱。媒介即环境的技术/媒介价值观是给予人类以期待,建立生态平衡和谐的社会环境,而不是对于技术的盲目推崇至伟。
2.人文主义关怀价值观
人文主义作为媒介环境学的精神内核,不仅贯彻于媒介环境学者的媒介研究中,而且体现在他们思想的生态理念中[11]。媒介即环境理论兼收并蓄了系统论和生态学观念,几代学派传承人物时刻将媒介生态系统的平衡作为终极的社会期待。詹姆斯·凯利寻求文化平衡即是研究媒介即环境下的媒介动态平衡,波斯曼在《教育的终结》中论证“技术变革不是叠加性的,而是生态性的”[2](P191),呼吁保存语言和印刷文化。英尼斯媒介偏向研究中力图证明只有寻求一种时间与空间偏向平衡的状态,才能使社会文明长久保持且不断进步。媒介即环境的理论命题表达媒介搭建的社会环境中各要素平衡、互联,协同造就共生动态。同时人文主义关怀体现在该理论对媒介素养的重视,他们期待平衡以及人类驾驭技术/媒介,则是说明该理论重视人类的媒介素养提升,破除媒介掌控和异化人类的消沉影响,期待人类重新认识媒介、驾驭媒介和利用媒介。
媒介即环境的理论命题涵盖了技术/媒介至上与人文关怀两种价值观,将媒介作为环境即是推崇媒介,渲染媒介的宏大影响;将媒介下的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则是人文主义关怀,探析科技、媒介与人类传播的互动共生情境。两类价值观指引下的媒介即环境的理论研究,在技术依赖的当代语境下,彰显出显著的现实价值与人文意义。
五 结语
媒介环境学派以城市生态学与技术哲学立论根基,探究媒介环境下人类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动态流变,吸纳生态学与系统论的理论资源,既是对传统城市生态观与技术生态观的继承,亦是以创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当下的媒介环境研究。随着信息和传播科技的快速更迭,需要以媒介为研究导向的媒介环境学进行与时俱进的变革,关注和辨析“信息和信息科技的矛盾特质”[14]。正如保罗·莱文森在《新新媒介》中所言,新时代的媒介环境学实应抛除滞后的传统媒介研究思想,关注当前的门户网站、社交网站、视频共享网站等新新媒介,以观测者的角度,继续怀着人文主义价值观,探究、辨别、预知媒介环境的变动[15](P31)。与此同时,拓宽学派的研究范式,深挖媒介即环境命题的隐形内涵,迈向更为宽广的媒介哲学领域,窥探媒介/技术背后的社会形态和权力关系,为生活其中的人们构造出更为健康、有序的媒介环境。
参考文献:
[1]凯伦·福斯,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林文刚.媒介環境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阎水玉.城市生态学学科定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分析与探索[J].生态科学,2001(1).
[4]Carey W.Communication as Culture:Essays on Media and Society[M].Boston:Unwin hyman,1989.
[5]Postman,N.The End of Education:Redefining the Value of School[M].New York:Alfred A.Knopf,1996.
[6]Innis,H.Changing Concepts of Time[].Boulder:Rowman&Littlefield,2004.
[7]梁颐.媒介环境学创始人帕特里克·格迪斯思想及学科贡献探索[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
[8]李明伟.知媒者生存:媒介环境学纵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Lerner,D.Propagandes(Review of the book Propagande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64,29(5).
[10] McLuhan,M.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M].New York:Mentor,1964.
[11]商娜红,刘婷.北美媒介环境学派:范式、理论及反思[J].新闻大学,2013(1).
[12]何道宽.媒介环境学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7(1).
[13]McLuhan,M.The Gutenberg Galaxy:The Extensions of Man[M].New York:McGraw-Hill,1962.
[14]陈世华,信息政治经济学批判[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
[15]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环境生态学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要:即使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可是人均园林占有率却特别低,这主要是由于过度重视城市的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城市园林绿化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针对这种状况,论文首先介绍了城市园林绿化的含义,并且在此前提上,从城市环境与城市发展等方面剖析了城市园林绿化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关键词:城市园林 绿化保护 生态环境
前言:伴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污染问题也逐渐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为了有效解决城市污染等问题,就需要增强城市绿化创建。可是,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城市园林绿化创建较慢,无法有效满足社会发展对城市创建的要求,所以针对城市建设部门和环保部门来讲,有必要认清城市园林绿化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增快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进程。
一、城市园林绿化的含义
城市绿化的创建过程且目的與功能要求等方面与园林存在一定的差异,可是都隶属于生产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化属于对环境资本的投入,他的经济回报具有多样性、丰厚性等特征。针对园林来讲,城市能够把其作为基础设备,也能够将其作为休闲设备,然而针对城市园林绿化来讲,主要是在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的前提上,结合城市发展,按照城市建设与人们的所需,把整个城市的辖区作为主体,对城市园林展开建成,其目标在于“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空气清新,人居和谐”。其重要特征就是“城中有乡,郊区有镇,镇中有森林”。
二、城市园林绿化保护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性
(1)美化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一,美化环境重要性。对于城市园林绿化,有助于提升环境质量,美化城市环境。通过城市园林绿化,增强生态环境保护,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美化度与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环境情况,进而推动环境舒适度提高,在城市园林绿化布局、规划当中,合理运用花草树木,不单单能够提升生态保护效果,还能够提高城市美感。通过城市园林绿化,人们能够感受悠然、轻松感受,在学习工作之外,我们在城市绿化带,可以养生与散步,让人们身心健康创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所以,城市园林绿化具有美化环境的价值。第二,增强城市园林绿化,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人与自然长远性、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作用力。伴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水平持续提升,水土与大气污染问题逐渐严重,你们生活质量慢慢降低,身心健康受到亚种威胁。然而,增强城市园林绿化,增强生态保护环境,有助于改善环境污染问题,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是人与自然长远性、持续性发展的主要作用力,社会各界需要高度注重[1]。
(2)有助于人民身心健康
伴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发展步伐逐渐增快,人们学习压力、工作压力也随之递增。人们位于快节奏时代,休息、放松机会较少。对城市园林绿化,增强生态环境保护,能够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城市美化度,从舒缓人们视觉疲惫、精神紧张度,使人们在工作之余时间,能够呼吸新鲜空气,通过绿意感受,缓解神经紧张。通过城市环境优化,向人们输送新鲜空气,有助于消除疲劳与放松身心,针对心脏病和高血压等病症预防,具备明显性效果,还能够改善烦躁与焦虑情绪,从改善人体身体健康[2]。
(3)改善气候,净化空气,防尘污染
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能够有效改善气候条件,起到提供氧气与净化空气的效果,有助于提升水土保护程度,减少城市噪音。因此,立足生态层面,增强城市园林绿化,保护生态环境特别关键。第一,改善气候。由于树木根部有99.8%水汽蒸发,其他0.2%学分受到光合作用。因此,森林空气湿度显著优于城市空气湿度,大概高出39%。城市绿化带空气湿度比非绿化带空气湿度显著更高,大概高出15%至24%。因此,通过城市园林绿化可能耗费一定的太阳能辐射,促使太阳热能蒸散。在夏天时,能够使炎热温度有所下降,高温持续时间有所减短,抵挡太阳辐射与地面反射热。第二,净化空气。人类在自然界生存,必须依靠空气,人类在呼吸空气过程当中,假如CO2还略为0.05%,会影响人体呼吸顺畅度。假如CO2浓度为0.2%,会致使高血压、耳鸣等负面症状。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使CO2化成氧气。因此,城市园林绿化,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起到净化空气的效果。伴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慢慢增快,城市人口急剧递增,CO2浓度持续升高,氧气被大量耗费。通过城市园林绿化,促进CO2释放新鲜氧气,实现释放氧气与净化空气目的。除此之外,由于绿叶植物吸附性较强,能够有效吸附有害物质,促进灰尘粉尘、热度与辐射降低,主导风力与污染物流动,能够显著改善环境质量。最后,防尘污染。通过城市园林绿化,针对空气浮沉灰尘、颗粒物和尘埃,具备一定阻挡作用,对空气尘埃具有吸附、过滤作用,阻止空气异物进入肺部,引发肺病、气管炎等病症出现,使呼吸道病症出现率有所人少。由于草坪、树木对空气粉尘具有过滤与吸附作用,能够使尘埃污染率降低。因此,扩建城市绿化面积,能够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净化率[3]。
结语:以上,伴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现代化建设步伐持续增快,城市建设与发展,与园林绿化生态环境保护已无法脱离。因此,增强城市园林绿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有助于美化环境,改善人体身体健康,促使城市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作用。与此同时,园林绿化有助于改善气候,净化空气,尘埃污染,降低噪音污染与保持水土,具有重要生态作用。所以,在城市发展进程当中,增强园林绿化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蒋雪琴. 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发展[J]. 现代园艺, 2020(2).
[2] 张宇琦. 浅谈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环境[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9, No.433(15):54-55.
[3] 张潇月. 园林绿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分析[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9, 000(003):10,14.
环境生态学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从中国环境报道议题设置溯源及概况入手,分析了中国环境报道议程设置形成的机制及存在的三个问题,从而提出了环境报道议程设置持续性构建的建议。生态文明的议题构建应该厘清环境报道的机制,才能将特定的环境状况转变成“问题”,进而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
【关键词】生态危机;环境报道;议程设置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然成为国家的政治议题。相应的,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无公害等关键词占据了媒体相当大的版面。大众媒介对环境、生态重要性的赋予,能增强公众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以此构建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
但是,我国大众传播媒介对环境、生态意识的构建往往止于环保,宣传上陷入节约用水、少开车之类的生活琐事。在环境报道中,各种环境事件往往只是因为其“突发性”作为吸引眼球的内容来加以报道,后续报道也往往只是关注上级政府对相关责任人的或罚款、或免职等信息,受众的视线被迅速转移。环境报道往往很难将特定的环境状况转变成“问题”,并进而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
中国环境报道议题设置溯源及概况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博士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书中首次揭示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的密切关系,指出了工业化以来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此后,环境科学、环境意识不断完善,大众传媒中也出现了环境记者。1989年,德国社会学家尼可拉斯·卢曼将“环境报道”定义为:“旨在改变社会传播结构与话语系统的任何一种有关环境议题表达的传播实践与方式。”[1]尼可拉斯·卢曼等人的推动促进了环境报道相关理论的发展。
在我国,第一次引发环境议题是1979年新华社记者和通讯员李一功、黄正根、傅上伦、李忠诚发表的《风沙紧逼北京城》。风沙治理、生态环境恶化等环境概念进入普通百姓的视野,但并没有形成较强的效果。直到1987年,《中国青年报》刊发的《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等报道才正式拉开了环境报道的序幕。
1996年4月,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开办了《环保时刻》栏目,栏目定位为传播环境知识、环保理念。该栏目连续报道环境危机,跟踪绿色行动,呼吁治理环境污染。
1998年,中国发生了罕见的洪灾,原因是长江上游的森林遭大规模砍伐,水土流失严重。自此,中国的环境问题不再仅仅是大众媒介的议题,也成为政府议题。全国的大众媒介被要求集中报道了随后国家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以及全面禁伐天然林等政策。
2003年,人民日报专门设立环境采访室,负责环境生态方面的宣传报道,同时负责编辑《人民日报》“人与自然”专版。2009年10月8日,《南方周末》创办“绿版”,报道覆盖环保、低碳、能源和城市4个领域,意图推动中国的绿色进程。在《南方周末》的影响下,我国各大门户网站也基本都开设了“环保频道”或“绿色频道”。
此外,我国还有一批发行量较小的专业环境类报纸,主要是《中国环境报》《世界环境报》《上海环境报》《珠江环境报》等10余种。这些环境报纸大多由官方主管主办,主要发布党和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传播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技术。
中国环境报道议程设置形成机制
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2]但是,实施这一理论的前提是要大众传媒能够在一定时间内集中赋予环境、生态(周围世界)“大事”的显著性,才能将特定的环境状况转变成“问题”,并进而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目前,我国环境报道的议程设置形成机制制约了大众传媒议程设置的功能。
机制是泛指一个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功能。环境报道议程设置机制与报道的内容休戚相关,因为这涉及当事者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等。例如,2003年起环保NGO组织干预的云南“怒江两库十三级的建坝方案”、杨柳湖工程、厦门海沧化工事件;2005年吉林化工厂爆炸松花江水污染导致的哈尔滨停止供自来水;2006年甘肃徽县新寺村旁生产铅锭的冶炼厂引起数百名儿童血铅超标住院事件;2007年厦门市民对PX项目集体向政府游行示威;2008年南方雪灾、冰灾;2009年江苏盐城市标新化工有限公司排污导致该市发生停水事件;2010年福建省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铜矿湿法厂发生铜酸水渗漏,污染了汀江,部分江段出现死鱼;2011年康菲石油公司渤海湾油田泄漏事件。综合这些环境报道,可以看出环境报道当事者主要有四个方面:(1)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利益相关;(2)涉及政府审批权力;(3)需要政府决策;(4)干扰了当地大多数居民的生活、工作和健康。在这四者中,政府公权力的权威性容易被报道内容所挑战。因为任何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都是经过层层审批,有的甚至是经过更高级别的政府向国外引进的。
所以,大多数环境报道叙事结构往往表现为两种:一是企业排污——受害者抗议——政府治理——传媒报道,二是政府默许、企业排污——传媒揭露、受害者抗议——传媒报道——政府治理。从这两种叙事结构看,抗议成为关键的报道由头,并且这些抗议环境污染的报道内容都以负面新闻的形式出现。这和近10年来,以社区环境抗争为特征的现象越来越多,居民与物业公司、污染源企业甚至政府项目决策的抗争不断出现。
但是,环境报道议程设置的主要功能并不在于污染、危机爆发后的情绪宣泄,而应该是事前对自然与社会的环境监视。事实上,任何环境、生态问题都经历过一段长期的潜伏期。公众对于这种潜伏期的环境质量的敏感度并不高,大多数情况下只有爆发了才会真正感受到切肤之痛。
所以,环境问题必须经由个人或组织一以贯之的“构建”,被认为是令人担心且必须采取行动加以应付的情况,这时才构成大家关注的问题。但是,对于大众媒介而言,采访、制作还未爆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信息往往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报道的对象往往没有明确的新闻事件主体,例如沙尘暴、大雾天气;二是报道对象没有明确的时间和空间界限,甚至没有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需要长期调研,将数据运用对比、量化等方法才能凸显环境的变化。无疑,这相对耗时耗力,大众媒介对此报道的积极性不高。
中国环境报道中议题设置的不足
指导思想不明,舆论引导力弱。1962年,蕾切尔·卡逊博士在《寂静的春天》中,介绍了现代科技成果DDT(国内译为敌敌畏)给环境和人类带来的风险。而在当时,DDT能杀死携带疟疾、丝虫病与黄热病的蚊子,携带伤寒病的虱子与携带黑死病的跳蚤,还能杀死免疫力较强的农作物害虫,大面积提高农作物产量。但蕾切尔·卡逊博士却大篇幅地论述了DDT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可以说国外环境报道从根上就培育了对现代科技滥用的质疑,并形成了一系列规范的环境报道伦理。
目前,我国环境报道的指导思想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相关。政府、媒体都认为我国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但是,这样的指导思想在对待具体的环境问题时往往并不能形成一个鲜明的指导思想。例如,现代农业过分强调技术,化肥、农药、除草剂、激素,甚至反季节种植、转基因技术滥用,使得土壤板结、生物多样性下降。以前,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长大的牲畜,饲料的不断改进让这些牲畜还没有发育,肌肉就已经可以食用了。这样的食品进入人类食物链后,生态后果较为严重。在大众媒体的报道中,如何看待、应对这些现象的内容较少。
在报道污染环境的企业中,媒体口诛笔伐的焦点也往往都集中在企业身上。未能深入挖掘及报道这些污染企业、项目的审批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以此设置科学合理的事前议题,提高政府听证会的对话质量才能避免“就环境论环境”“就污染论污染”。正因如此,我国的环境报道往往陷入浅层次的道德谴责,舆论的引导力较弱。
运动化报道,持续性较弱。与西方环境新闻报道的成熟、理性不同,中国的环境新闻报道还处于突击式、运动化的报道阶段。还没有形成环境新闻报道的常态机制,缺乏对环境问题的长期议程设置。这与我国的媒介体制和媒体观念有直接关系。
体制方面,我国的媒体属于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党委和政府能够干预媒体的日常报道选题。所以,凡是国内有环境保护的活动(例如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或是爆发严重事件(洪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事件)需要媒体配合宣传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环境新闻以一种高频率的报道方式出现在公众面前。而这些报道活动过后,环境新闻又逐渐消失了。流于表面的结果是环境报道的内容枯燥乏味,缺少深度。
在观念上,不少媒体缺乏环境意识,对环保问题重视不够。从国外的环境新闻报道来看,大多数环境记者具备扎实的地质、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储备。而在我国的媒体人才储备中,财经、体育、娱乐记者往往是首选,环境记者的数量较少。
跨地域报道,媒介社会环境监视力较弱。在环境新闻报道理论界,各国都存在着所谓“阿富汗斯坦主义”,即媒体在报道国外环境问题时往往深谋远虑、未雨绸缪,但往往在报道国内环境问题时却没了声音。这一现象可以从2011年11月至12月的德班世界气候大会报道中看出。我国的媒体将关注点放在了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的发言上,尤其是解振华铿锵有力地高声怒斥发达国家没有履行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承诺,反而向发展中国家施压节能减排的任务。
毫无疑问,世界气候大会错综复杂,中国代表团的声音非常正当。但是,我国媒体并没有将与节能减排相关的产业重组、工商管理新规、质量检验新规等变动信息作为背景报道或深度报道呈现在公众眼前。例如,中央电视台收视率较高的两档节目《动物世界》《人与自然》几乎都是其他国家的内容,节目中表现的环境、生态破坏让人感觉是在遥远的非洲等地,而忘却了我国存在大量的濒危物种。
另外,在报道本地环境问题时我国当地大多数媒体往往选择沉默,而是由外地或者上一级的媒体率先报道。在环境新闻报道中,媒体不能在事前对公众做出引导,让公众参与政府组织的听证会,促进并提升听证会的对话质量。
环境报道议程设置的持续性构建
建立持续性报道机制,注意培育受众的生态文明观念。大众传播时代,新闻报道的焦点往往是很少驻留并很快转入下一主体。媒体报道的森林覆盖面积缩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扩大、水资源枯竭、濒危物种增加、天然湿地大量消失、人工林树种单一、耕地退化、生物入侵、全球变暖、海洋生产力下降等方面的环境、生态危机信息并没有给受众足够多的时间来思考和行动,媒体的关注点就迅速转移了。因此,只有建立起持续性的报道机制,媒体才能有效地培育出受众的生态文明观念。
明确环境报道理念,倡导环境伦理。任何新闻报道都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解释依据。例如,社会新闻往往暗含各种社会理论。对于环境报道而言,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对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理解。正如上文所说的,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激素,使得土壤板结、生物多样性下降。不要做那些吃祖宗饭,断子孙粮的蠢事,让生产者、制造者、政府管理者都要树立环境伦理的意识,不要因眼前的利益酿成大错。我国环境新闻理论如何看待这些涉及环境伦理的环境事件,并没有定论。这就需要学界、业界、教育界有相当高的环境伦理自觉意识,不断厘清环境报道的新闻理念。
建立常态报道模式,加强日常公众环境观念引导。目前,我国媒体热衷报道的环境新闻大多是“水污染”“有毒金属渗漏”“垃圾焚烧”等一系列触目惊心的话题,而政府、企业、NGO组织(非政府环保组织)乃至个人为改善环境所作的努力很难被媒体深入报道。换言之,我国媒体对公众环境观念的引导往往是通过各种揭露报道。这些负面报道往往触目惊心,虽然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但仅依靠突发事件来宣传生态观念过于片面。
改变媒介话语机制,重视受众对环境监测保护的参与报道。环境报道中,各种“水污染”“泥石流”事件往往只是因为其“突发性”作为吸引眼球的内容加以报道,后续报道也往往只是关注上级政府对相关责任人的或罚款、或免职等信息。大众媒介的议题构建方式,让受众也迅速地转移了视线,并且暗含了这样一种话语机制,即环境事件中个体的行为是微不足道的,必须由更高级别的政府出面才能改变当前的环境现状。大众媒介对环境新闻的挖掘不够,消减了受众的行动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膨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做好环境报道也显得越发重要。环境报道一方面对各种环境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报道,坚持立场,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另一方面,中国的环境报道也承担着舆论引导、环境意识培养、环境伦理道德的倡导等重任,把重视环境问题提高到更高的程度,成为公民的自觉意识和行动。环境报道向公众传达的信息是多方面的,环境问题不仅仅是政府、企业的事,普通民众也应承担重要责任,环境报道不是只关注环境事件,而是要关注整个环境的变化。报道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环境报道思维、观念、话语都要有新的突破,相信不远的将来,中国的环境报道会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刘涛.环境传播的九大研究领域(1938-2007):话语、权力与政治的解读视角[J].新闻大学,2009(4).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4.
(哈艳秋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东红为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
编校:郑 艳
环境生态学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摘 要: 本文在对吉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基础上,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运用学校生态环境的基本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寻求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研究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是有必要的,这也在理论研究上丰富和发展了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分析视角。
关键词: 学校生态环境 高校体育教师 队伍建设 影响
学校生态环境是指高校体育教师在学校从事体育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外部条件要素及与要素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现象的集合。它包括影响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等其他教育工作各因素的构成,主要是物理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构成。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成长和发展不能够脱离周边环境,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样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与制约,高校体育教师的生活、学习主要是在学校这一小环境内进行的,环境的优劣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一、物理环境对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
高校体育教师的学校物理环境主要指学校的人工物理环境,是一种深深打上人类劳动烙印的环境,它包括学校的地理位置、校园绿化、教学场所、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近些年来,由于人为物理环境的改善,高校扩建或大学城的建立,许多校园环境得到大大改善,对体育教师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作为校园物理环境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教学场所、器材设备、图书资料等因子相对于全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在校生日益增加的趋势,由于投入资金的有限性,增长相对缓慢,仍然不能满足高校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学习和科研的需要。调查中发现:有52.2%的体育教师认为现有的体育场馆不充足;大部分学校的体育场馆以竞技体育项目的场馆为主,如篮球场(馆)、排球场(馆)、田径场、足球场等,对于社会上日益流行在高校中又十分受欢迎的网球馆、室内游泳馆、轮滑场、台球室、棋牌室等休闲类场馆却少之又少;仅有4.7%体育教师认为学校的体育器材能够满足自己的教学、科研需要;在图书资料方面,有60.7%的体育老师认为没有充足的资料,不能够满足自己进行体育教学、学习和科研的需求,由于没有充实而丰富的书籍,不利于体育教师及时吸纳新知识,拓宽知识面。这种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的物理环境的匮乏势必会影响体育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和热情,成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的阻碍因素。
二、制度环境——考核制度对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
所谓制度环境就是,依据学校的性质、任务和目的,有意识地选择,对学校各种工作具有强烈的规范性层次性、组织性和程序性规定的有机集合。建立既科学规范,又能为高校体育教师所能认同和接受的制度环境,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而言,是建设高校教师队伍所必需的。宏观上而言,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制度环境还是有利于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一直运行一种强调政府作用为基础的行政约束机制,它是通过政治压力和行政强制手段保障制度的实施,以保证教师的合法权益,把提高教师待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法治的轨道。然而从微观层面看,高校制定的一些制度却不太科学或者在执行过程中不够公平公正,得不到大部分体育教师的认可,最明显的就是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考核制度。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考核指标”对自己影响的问卷调查中有23.8%的体育教师认为对自己影响较小,这也给高校体育教师带来一定的负面导向性。再者,部分学校在考核过程中忽视公平公正只是“走过场”,在考核过程中还缺乏民主监督,一些善于交际、人际关系好,工作却并不一定出色的体育教师常常得到较好的考核结果。以上这些现象暴露了高校体育教师考核中存在的方法和过程上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考核的权威性和公平性,对多数体育教师而言并没有多大的约束和激励作用,这会挫伤部分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给我国的高等体育教育事业带来不良影响。
三、精神环境——高校人际关系对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
精神环境主要是相对于物质环境而言的,包括学校传统、校风校纪、教学风尚、人际关系等多种复合因素,是学校内质、个性、精神风貌在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这其中尤以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
学校传统、校风校纪、教学风尚作为学校精神环境的重要因素,在高校建设过程中得到很大重视,所有高校都有自己的校训、校风校纪。即使具体到体育院系(公共体育部)这一小系统,也大都提出了自己的口号。这些精神理念一旦被学校教师认同和接受,就会变成一种持久而无形的力量,成为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共同信念及职业行业规范,从而激发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
人际关系是学校精神环境的核心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可以使体育教师对集体产生信赖,进而忠诚、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从调查结果和访谈来看:高校体育教师之间的关系虽然显示在问卷上的是大部分的教师认为体育教师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但仍有47.5%的体育教师认为教师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教师之间存在动机不纯、彼此敌视甚至采取相互诋毁、排斥的等不正当手段的恶性竞争,其结果往往是破坏性的。从调查结果还可以看出,大部分领导没能够深入教师之中了解体育教师的所需、所想,很少参加学校开展的有益于增进与体育教师感情的活动。这主要是因为学校领导忙于行政性工作,特别是有的领导官僚化,管理能力不强,工作方式简单生硬,等等,这些都很容易造成领导和体育教师之间的隔阂,不利于良好干群关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徐惠风.浅谈教育生态学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的运用[J].长春大学学报,2008(2):96-98.
[2]徐魁鸿.教师教育生态学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8(4):61-63.
[3]周家贵等.关于当前高校师资队伍现状的调查报告[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1):45-49.
环境生态学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要 双语教育尤其是民族地区民汉双语教育在我国已经有漫长的历史,但仍有很多人没有搞清双语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的关系。通过分析双语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的区别和联系,使双语教育活动成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和社会的基本需求,努力探索双语教育功能转化为价值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双语教育活动成效的关键。
关键词 双语教育 功能 价值
据史料记载,少数民族民汉双语教育在我国已经有漫长的历史,尤其是建国以来,民汉双语教育在我国更受到政府和多数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支持和维护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在日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和少数民族群众更加重视双语教育工作,国家之所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做双语教育,就是因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和价值。搞清楚双语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在理论上理解和把握双语教育工作的意义,有助于双语教育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
一、双语教育的功能(一)什么是双语教育要把握了解双语教育的功能,我们首先就要搞清什么是双语教育?什么是功能?首先,什么是双语教育?双语教育“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的教育系统,亦指在学校教育中,同时进行学生的母语(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教育,使学生达到两种语言的兼通。这种教育系统所涉及的语言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因此,它不包括同一种语言的两种变体(方言)的教育,即双言教育”。我国的双语教育既包括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民汉双语教育,也包括汉族地区的汉语和外语的教育,但本文主要是指民族地区的民汉双语教育。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就是既让少数民族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权利,又向少数民族推广族际语言即汉语普通话,让少数民族成员逐步达到“民汗兼通”,成为双语双文化人才。(二)双语教育的功能功能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结构和秩序有机构成的系统整体在与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双语教育的功能是双语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双语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称为双语教育的内部功能。双语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双语教育的目的、双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总和即为双语教育的内部功能,其中主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所导致的结果,表现为受教育者双语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表现为用双语交流的功能、双语思维功能、双语书面表达功能。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作用所导致的结果,表现为教育者教育政策的调整、教育方法的改进、教育模式的替换和教育内容的丰富等。双语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称为双语教育的外部功能。双语教育的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双语教育的外部功能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对双语教育系统所产生的作用和双语教育系统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所产生的作用。一个国家、社会、地区或个人要不要搞双语教育,双语教育采取什么模式,双语教育普及的深度与广度都与一个国家、社会、地区或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反映一个国家、社会、地区或个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最终促使双语教育的目标被修订、双语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双语教育的方法不断改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语能力和双语教育水平不断完善。双语教育系统对环境的作用所导致的外部功能,主要有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等等。(1)双语教育的政治功能。西方国家一般都是通过双语教育来实现对本国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民主、自由”的政治思想。如加拿大、新加坡等移民国家,在不削弱民族语的同时,向各民族强制推行族际语和通用语,使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使受教育者接受和理解国家的政治观念,从而产生维护国家现行政治制度和遵守法律的行为,形成统一的政治思想意识,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政治稳定。(2)双语教育的经济功能。在现代国际经济生活中,语言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构成成分。语言因素既是经济力量影响的对象,也是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之一。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行为要超越地域、国界和文化上的限制,就更要考虑区域语言生活状况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以排除障碍,实现语言的经济功能。因此,熟练的双语能力能够促进作为双语持有者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参与更大范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增加在更大的语言区域范围内的就业率。(3)双语教育的文化功能。双语教育的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都是以双语教育的文化功能为基础的。双语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传递传统文化和现有的社会文化,提高全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传递多元民族文化;创造新的文化,使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形成第三文化,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4)双语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双语教育,增进全社会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各民族成员之间能够用族际通用语言相互交流,消除误解,增进友谊,广交朋友,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和谐相处;并能够帮助少数民族成员更深刻地理解国家政策和法律,便于接受社会公德教育,从而才能使少数民族成员在行动上更好地遵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同时,双语教育又能满足各民族内部成员之间保持用本民族语言传承文化和交流感情,维护民族自尊心。(5)双语教育的教育功能。很多资料显示,接受双语教育的人与没有接受双语教育的人相比,智商一般比较高,思维更加敏捷。而且通过双语教育,能够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从而提高少数民族的综合素质。双语教育的外部功能和内部功能都不是独立的,双语教育外部功能的形成和提高依赖于双语教育的内部功能的改善和提高;双语教育外部功能的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双语教育的内部功能的改变。双语教育的功能是双语教育的客观属性表现,具有客体性、客观性和真理性。
二、双语教育的价值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这就涉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问题。从哲学上讲价值是一个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意义关系的范畴,它指的是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功能及其变化相对于主体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言的有用性,是作为客体的事物对于作为主体的个人、群体、全社会以及国家所具有的某种意义。双语教育的价值也是双语教育主体和双语教育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双语教育价值主体是指双语教育系统内教育者、受教育者包括个人、各类群体、社会、民族和国家等。双语教育价值客体是指双語教育活动及其功能。双语教育价值主要反映的是作为客体的双语教育活动及其功能属性对作为双语教育价值主体的国家、社会、个人的双语需要的满足与否、促进与否的关系,主要是由国家、社会、个人对双语和双语教育的需要来决定的。个人的双语和双文化需要是指教育者、受教育者通过双语教育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受教育者的双语能力和双文化水平。双语教育活动及其功能对个人双语需要的满足即为双语教育的个人价值,具体表现为受教育者双语能力的形成和双语水平的提高以及双语持有者的双语能力对持有者生活质量、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社会交往、个人发展、学历提升的意义和价值。社会的双语需要应通过具有双语能力和双文化素质的人才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做的贡献,以及在处理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来满足。社会的双语双文化需要,不能由各种双语教育活动及其内部功能来直接满足。但又离不开双语教育的功能的发挥。任何社会都十分重视双语教育,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培育双语双文化的人才,来满足社会的双语双文化需要,双语教育活动及其通过双语教育活动培养出的双语人才对于社会双语双文化需要的满足即为双语教育的社会价值。双语教育活动,作为培养人的双语能力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尽管要考虑如何满足社会、教育者、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双语需要,但首先应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各种条件提高受教育者的双语能力和水平,满足受教育者的双语学习需要。因为社会环境中个人的和社会的双语需要能否满足,不是双语教育系统内部主体所能简单给予的,而是受到社会环境中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将双语教育在系统内实现的培养人的双语能力的价值和双语教育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的双语能力而在双语教育系统之外间接实现的各种社会价值,严格区分开来,并研究二者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规律。双语教育在系统内直接实现的价值,是双语教育价值主体通过双语教育活动所带来的双语能力的完善、双语水平的提高以及双语持有者就业机会的增多与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改善等,即双语教育政策及其活动对受教育者本身带来的利益和价值,这种价值可以称为双语教育的内在价值或直接价值;双语教育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在双语教育系统之外创造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价值,可以称为双语教育的外在价值或间接价值,这种价值能否顺利实现,不完全受双语教育系统内价值主体的控制,而是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制约。
三、双语教育价值与功能的区别和联系(一)双语教育功能与双语教育价值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双语教育功能主要反映的是系统与环境,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主要由系统和子系统的属性(培养人的双语能力的活动)来决定。功能具有客观性,功能不一定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双语教育价值主要反映的是双语教育活动的功能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主要由社会、个人对双语的需要来决定,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为我性,是双语教育对个人双语需要的满足以及双语教育活动培养的具有双语能力的人才通过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双语需求的满足而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所做的贡献。功能关系反映双语教育系统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之间,系统内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客观的因果性联系。价值关系虽然离不开因果联系,但主要表现为双语教育价值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合目的性关系。双语教育功能关系的改变,是双语教育系统与双语教育环境相互作用以及双语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系统与环境的变化,包括双语教育系统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变化,双语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变化;双语教育价值关系的完善是个人和社会双语需要的满足。所以,双语教育活动应该是价值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包括社会、个人)在其双语需要的驱动下,用实践能力和机制去改变现存的双语教育功能关系,使之适应和满足其双语能力发展需要和使用双语的需要,形成一种新的价值关系的过程。双语教育活动的结果不仅应是合规律性的,而且应是合目的性的。双语教育作为一种创造价值的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因果性活动,也是一种目的性活动。(二)双语教育功能与双语教育价值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的,其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双语教育功能是双语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手段。双语教育价值的实现即个人和社会双语需要的满足,必须通过开展各种双语教育活动,使双语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双语教育功能,作为系统与环境以及系统内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客观结果,是满足社会和个人双语需要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各种双语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社会和个人的双语需要就无法满足,双语教育价值也就无法实现。其次,双语教育价值是双语教育功能的目的。人们开展各种双语教育活动,总是为了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双语需要。在双语教育活动中,各种双语教育功能的发挥是为了实现某种双语教育价值。离开双语教育价值,各种功能的存在是无意义的;离开双语教育价值的引导,双语教育活动可能导致双语教育工作的低效率或无效。即受教育者参与双语教育活动的动力不足或受教育者习得的语言无用武之地,不能发挥其功能,可能废弃,从而打击受教育者学习双语的积极性,又浪费了双语教育活动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再次,双语教育的内部功能和内在价值,是双语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和对系统内价值主体的需要的满足;双语教育外部功能和外在价值,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都是双语教育活动或受教育者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因此,双语教育的功能与双语教育的价值是严格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双语教育的功能主要反映的是双语教育系统与环境条件,双语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主要由双语教育系统和子系统的属性来决定。双語教育的功能具有客观性,功能不一定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如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大山里的同一少数民族群体和个人是不需要双语教育的。双语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双语教育价值主体与双语教育价值客体之间的合目的性的关系。实际上,双语教育的功能是双语教育系统因其要素与结构而产生的一种客观性的结果;而双语教育价值则是基于这一客观结果,由双语教育价值客体向价值主体呈现出的主观性的意义。因此,实施双语教育不要以为由双语教育的功能存在就能自然实现其价值了。双语教育的功能要转化为价值既要以双语教育的功能属性为前提,又要以双语教育主体需要为取向,双语教育只有化为双语教育主体的需要,价值实现才成为可能。并且,通过依靠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如经济条件、政策条件、文化环境、地理环境条件等,双语教育的功能属性了满足主体的需要时,价值才得以实现,双语教育活动才成为有效活动。所以,努力探索双语教育功能转化为价值的有效途径就成为政府、社会、双语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和双语持有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曲木铁西.试论双语教育的概念及分类[J].民族教育研究,1998,(1):32.
环境生态学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人们对石油需求的日益增加,石油企业加大了油田的开采力度,虽然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尤其是对大气、植被和动物、水环境及土壤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和影响,因此本文就油田开发中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降低环境污染率,进而为人们创建更加舒适、环保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油田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建议
前言:
随着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油田开采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由于石油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所以石油企业加大力油田的开发力度,虽然在油田开发中利用的是先进的开采技术,但在油田开采中也会让生态环境遭受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因此,在重视油田经济的基础上,也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降低环境污染率,避免生态环境失衡,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后盾,进而促使我国经济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一、油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油田开发对大气的影响
油田在开发过程中会使用各种设备,设备排放的污染物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尤其是油田开发中使用的车辆废弃、油井的泄逸及各类烃气的污染物都会对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并且这些污染物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中含有较高的毒性物质,这些物体排放到大气环境中,会让大气环境遭到极强的破坏。
(二)油田开发对植被和野生动物的影响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落地原油,这些原油要是没有及时进此功能处理,落到周边的公路或者草地上,就会严重抑制植被的生长,主要是因为油渍能阻断植被对光能的光合作用,让植被无法接受能力,进而枯萎致死。由于石油的需求量增加,石油企业加大了油田的开采力度,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野生活动范围,而且还加大了对植被的污染力度,致使自然界的食物链遭到破坏,导致很多野生动物难以生存。
(三)油田开发对水环境的影响
油田在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工艺污水及生活污水都会水环境造成污染,尤其是对地表水的水质造成严重污染。地表水是农业灌溉的主要手段,要是地表水一旦受到污染,其土壤、农作物都会受到污染,同时也会让水中生物难以生存,要是水中生物将污染后地表水吸收后,石油污染有毒物就会残留在水生动物体内,要是通过食物链将这些有毒物质带入到人体内,就会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四)油田开发对土壤的影响
油田在开发过程中的钻井、洗井、采油等环节都会让原油遗漏渗透在地面上,这就会让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不仅如此,在石油渗透到土壤后,就会严重威胁土壤中的微生物存活,进而导致土壤结构被破坏,这样不仅会让生长中农作物带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导致农作物减产或者死亡,而且还会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
二、油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策略
(一)油田开发中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
为了减少油田开发对大气污染,在油田开发中,要降低烃类气体的挥发,采取流程密闭或者完善输送设备来控制烃类气体的发挥。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全方位环境监测机制,由于大气污染对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要加强对大气环境的监测力度,通过利用先进的防治监控技术,对产生大气污染的污染源进行全方位的实时监测,同时还要不断的更新监测设备,提高防治监测水平,进而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油田开发中的植被和动物保护措施
为了在油田开发中保护植被和野生动物不受影响,就要尽量降低占地率,为植被和野生动物提供广阔生存空间,施工车辆还要按照指定的轨道进行作业,不仅如此,还要注重开展绿化工作,在油田开发竣工后要积极的修复和绿化地表,但要注意的是,在修复地表的时候一定不要破坏土壤的结构。对于野生动物,一定不要出现惊吓或者追逐、驱赶野生动物的行为,避免野生动物的生活作息遭到扰乱,进而影响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殖。
(三)油田开发中的水环境污染治理措施
由于水是的生命源泉,要是水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就会导致任何生物无法生存,因此加强油田开发中的水环境污染是至关重要的,为了降低油田开发中的水环境污染,就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加强重视原油泄漏问题,切断污染源的源头,防止污染源进入地水表对水环境造成污染,通过堵塞或者截留的方式降低对水环境的污染率;②加强油田开发中的污染防控措施,尤其是在钻井、洗井、采油过程中防控措施,避免因油气泄漏或者工艺污水导致水环境受到污染;③实施清洁生产,在油田生产中引入清洁生产理念,从源头注重水环境保护,进而降低对水环境的污染。
(四)油田开发中的土壤污染治理措施
为了降低油田开发中的土壤环境污染,就要适当降低油田的开发面积,并且在油田开发中注重开发回填技术,在油田竣工后,积极回复该区域的土壤结构,对于易发生风蚀地带,要积极采用相应的防风蚀措施,同时还要加强油田的管理工作,避免在油田開发中出现这样那样的事故,进而增大污染率,不仅如此,还要加强对土壤环境的监测力度,要是一旦发现土壤污染问题,要及时的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进而降低土壤的污染面积,为植被和农作物提供更多的生存条件,防治自然界的食物链遭到破坏。除此之外,还要完善环境保护技术,不断的对油田工艺技术和设备进行优化和完善,利用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降低油田生产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而减少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企业也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石油企业的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石油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要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所以个石油企业加大了对油田的开采力度,在油田开采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这无疑是打破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因此要在注重油田经济的同时也要注重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生态发展,进而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熊运实,郭志红,梁涛等.油气田开发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环境影响研究[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9,29(06):1-4+64.
[2]任军平,魏邦亿,周佳,冯夕悦.浅析新疆石油天然气开发企业生态文明建设途径[J].干旱环境监测,2019,33(04):183-186.
[3]殷超.浅谈油田安全环境隐患现状及治理对策[J].化工管理,2019(06):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