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反腐范文第1篇
关键词:韩流 韩国影视剧 流行原因
韩国流行文化,简称韩流,在中国方兴未艾。随着韩影视剧的进入,韩国文化的商业产业也随之渗入中国,韩剧的爱好者更直接接触韩国文化,这从而进一步推进韩国文化热。
一、韩流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相通性和特异性
韩影视剧在中国受到欢迎的原因基于中韩两国文化的共同性和韩国异域文化的特质性。
自从1997年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爱情是什么》而创造了收视奇迹之后,随后一系列韩国电视剧以强劲的势头逐步占领了中国的电视荧屏。中央电视台八套的《海外剧场》都几乎变成了韩剧专场。两年后,中国各地电视台共播放了韩剧达到359部之多,《新周刊》杂志2005年“新锐榜”也评选韩剧为“年度时尚”。至今韩国电影和电视剧仍不断被引进。中韩两国的影视剧制作者也推波助澜,引进韩国演员,更加推进韩流在中国的蔓延。例如《神话》中,金喜善和成龙的合作。
韩流主要接受群体中,在韩国影视剧中,中年妇女和青年人是主要接受群体。两国在文化上的相通性为韩流在中国的流行提供了首要条件。
韩流的核心是韩电影电视剧,它在中国受众面最广,影响面也最大。中韩两国共属于东亚文化圈,两国的文化十分相似,具有同质感;中国东北的朝鲜族更是和韩国朝鲜族有深刻的渊源关系,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人的认同。因为历史原因,中韩两国文化交流频繁,尤其是唐朝时期,韩国派遣使者全面学习唐朝文化,使用汉字、践行儒家文化等多种文化、哲学和哲学,《史记》中记载新罗“服制礼仪,生活起居,奚同中国”。今天的中韩两国在感情表达,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很相似。
一直从事韩国影视研究的梁旭明认为:韩剧强调的是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价值观,体现纯真和从一而终的情感美德。从韩剧的内容来看,几乎每部韩剧都重视家庭,孝敬老人,长幼有序等传统伦理美德,并渗透着诸多儒家文化。这些是中国人所熟悉和喜爱的。“韩流”能热遍中国是因为韩剧的温情抓住了中国人的心。
二、韩国重视文化兴国
韩国政府对文化兴国认识深刻,他们坚信五千年的历史有理由成为文化强国,对文化扶持不遗余力。早在1998年在文化观光部下成立文化产业局。2001年文化观光部制定了“培育韩流文化方案”,在中国建立“韩流体验馆”,把关出口文化质量,成立韩国文化振兴院等。随着韩流的升温,韩国政府制定韩流持续扩散的支援方案。保护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积极申报文化遗产。
韩国文化潮流影响整个中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地的汉字文化圈内。中国内地是韩国政府注重的最有潜力的市场。韩国外交通商部指出,2010年,韩国要力争占到中国文化商品市场的10%的份额。而随着文化产品的先行,韩国旅游产业、美容日化产业、服饰和饮食业、电子产品等紧随其后,利用文化拉动韩国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关产业的渗入又对韩流推波助澜。
韩国文化产业出口产业在韩国影视剧的带动下,相关产业受益匪浅。中国已经成为韩国排名第一的海外投资国。近年来,每年约20%左右的韩国对外投资集中在中国大陆。韩国企业已经遍及除西藏以外的所有中国大陆省份,来中国的韩国人已经超过20万人。
年轻人一边看韩剧,一面更贴近地走进韩国文化。韩国电子产品、汽车、游戏等行业在韩剧带动下受益匪浅。
韩国文化在中国形成韩流的原因,一方面是中韩文化同源性和韩国文化特异性,另一方面是韩国依托韩国影视剧等文化产业拉动经济,从而对韩流推波助澜。这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
韩国反腐范文第2篇
韩国端午节习俗介绍
在过去,韩国家家户户都会在端午当天吃艾子糕,用菖蒲汤洗头。人们还会穿着传统服装参加祭祀、演出和体育活动,女人荡秋千,男人则聚在一起进行摔跤比赛。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过去在韩国许多地区都保持的端午习俗,现在已经少有人能记得并传承了,尤其是在首尔这样的大城市。虽然有些家庭还会保留过端午节的习惯,但因为城市生活条件限制,已不再有运动会和摔跤比赛,人们只是象征性地在桌上摆出艾子糕等食品,做一个简单的祭祀台,以示庆祝。
现在韩国唯一完整保留端午习俗的是位于东海之滨的江陵。韩国江陵端午祭起源于新罗时代的山神祭,原是村农祈祝丰收的庆典,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虽然受中国端午节影响,但经过多年发展变化已与中国的端午节有很大不同。
江陵端午祭期间的祭祀仪式主要来自神话传说,他们所祭祀的神灵是"大关岭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
国师城隍"梵日国师"、大关岭国师女城隍郑家女等。
江陵端午祭的程序是从酿制神酒开始的。农历四月五日,人们用江陵旧官府"七事堂"发放的大米和米曲子酿制神酒,准备端午祭时敬神和饮用;四月十五日举行"大关岭山神祭"和"国师城隍祭"。
祭祀结束后,锯一段神木,人们将青红礼缎挂在上面,然后在神木的引导下,组成迎神行列,农历五月初三傍晚时分,回到江陵国师女城隍祠(郑家女)接受"奉安祭",也就是端午祭的"前夜祭"。祭祀结束后,将大关岭山神和国师城隍牌位送往南大川露天祭场。从初四到初七,每天的早晨举行"朝奠祭"。
江陵端午祭的祭祀仪式分"儒教式祭仪"和"巫俗祭仪"两种。儒教式祭仪以奉读汉文祝祷词的形式进行,祝祭的内容涉及除祸招福、健康安宁、治愈疾病、农渔丰收、禽畜繁盛等。儒祭之后,开始伴随歌舞戏剧表演进行的"巫俗祭仪",直至深夜。
韩国端午节吃什么
农村过端午祭的气氛比较浓,在五月初五这天,全家人会穿上传统的韩国服装聚集在一起吃饭聊天;传统的食品有车轮饼食,类似我们的煎饼,是用小米、粟米等淀粉加香菜、葱粒等煎成的,但他们不吃粽子。游戏活动有荡秋千等,此外还有一些民俗戏表演如官奴假面舞剧以及民谣演唱,荡秋千比较常见,但不划龙舟。
韩国人喜欢在端午节的正午时分将用黄纸红字写成的条幅贴在堂屋或者顶楼的墙上,这个条幅被称为"端午符",目的是为了驱除一年的晦气、保佑家族的平安。
在端午节,亲友之间互赠"端午扇"也是韩国流行的风尚。由于端午节时正值夏日,扇子可以赶走暑气,为人们带来一丝凉意。据说在李氏朝鲜朝代,宫廷中人们会自制扇子进贡给皇帝;在民间,同样流行制作扇子赠予长辈的风俗,而长辈之间也会互赠扇子、祝福安康。
韩国端午节和中国端午节的区别
中国端午节的许多习俗如插艾蒿、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戴荷包、五毒兜兜,拴五彩缕,划龙舟、纪念屈原等习 俗,在韩国的端午习俗中并不存在。但韩国江陵地区的端午祭,同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祭祀、演戏、游艺是其主要内容。其中的祭祀仪式保存了完整的形式和内 容,可以说是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核心。这也是韩国江陵端午祭 1967 年被指定为韩国第 13 号无形文化财产的主要原因。
江陵端午祭期间的祭祀仪式主要来自神话传说,他们所祭祀的神灵是"大关岭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国师城隍"梵日国师"、大关岭国师女城隍郑家女等。
保存完好的传统江陵端午祭是现在韩国保存比较完整的传统节日习俗之一。原来在韩国许多地区都有端午习俗,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消失了,唯独江陵地区完整地保存着。
韩国反腐范文第3篇
韩国重男,出门时妇女让男子先走,宴会时致辞以“先生们、女士们”开头。在宴会等场合,男女分开进行社交活动。两人在过道上交谈,应让第三者从两人中间通过。
在韩国长者得到特别尊重,在长者面前不能抽烟,与长者谈话要摘掉墨镜。
到韩国朋友家做客礼仪:
韩国素有“礼仪之国”的称号,韩国人十分重视礼仪道德的培养,尊敬长是韩国民族属恪守的传统礼仪。
韩国人热情好客,每逢宾客来访,总是根据客人身份举行适当规格的欢迎仪式,接待外国首脑来访,要按国际惯例举行盛大迎送仪式,数十万人夹道欢迎或送别,场面隆重。无论在什么场合遇见外国朋友,韩国人总是彬彬有礼,热情问候,谈话得体,主动让道,挥手再见。
邀到韩国朋友家中做客,主人家事先要进行充分准备,并将室内院外打扫得干干净净。韩国人时间观念很强,人总是按约定的时间等候客人的到来,有的人家还要全家到户外迎候。客人到来时,主人多弯腰鞠躬表示欢迎,并热情地将客人迎进家中,有饮料、水果等招待。韩国人素来待客慷慨大方,主人总要挽留客人吃饭,许多人家还要挽留远到而来的客人在家中留宿几天,用丰盛的饭菜款待。
敬烟向客人敬烟也是韩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习惯。但是,一般情况下身份地位低的人不能在身份高的人面前抽烟。子女绝不能在父母面前抽烟,更不能向其借火或接火。 韩国社交礼仪食俗:
韩国人喜用狗肉招待客人(在韩国狗肉很少,也是很贵的)。有客人来,买狗肉煮成狗肉汤,配上凉拌菜,招待客人饮酒,撕狗肉吃,喝肉汤。
制作猪肉汤进,要用煮狗的原汤,加熟狗肉丝、精盐、辣椒面、香菜、葱丝、熟芝麻,调制好,再随意配酱油、芥末酱、韭菜花及辣椒面,鲜咸辣,其味极煮好的狗肉撒成丝,加葱丝、姜末、蒜末、香菜、清盐、熟芝麻,食之肉香不腥,香辣爽口。
韩国的食礼:
注意:穿袜子进韩国人家里要脱鞋,到韩国式食堂进餐也要脱鞋,因此一定要注意穿干净的袜子。袜子不干净或有破洞是失礼行为,被人看作没有教养。入座时,宾主都要盘腿席地而坐,不能将腿伸直,更不能叉开。
韩国饭馆内部的结构分为两种:使用椅子和脱鞋上炕。
在炕上吃饭时,男人盘腿而坐,女人右膝支立--这种坐法只限于穿韩服时使用。现在的韩国女性平时不穿韩服,所以只要把双腿收拢在一起坐下就可以了。坐好点好菜后,不一会儿,饭馆的大妈就会端着托盘中先取出餐具,然后是饭菜。
韩国人平时使用的一律是不锈钢制的平尖儿的筷子。中国人、日本人都有端起饭碗吃饭的习惯,但是韩国人视这种行为不规矩。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触饭碗。圆底儿带盖儿的碗“坐”在桌子上,没有供你手握的把。再加上米饭传导给碗的热量,不碰它是合情合理的。至于碗盖,可以取下来随意放在桌上。
既然不端碗,左手就一定要听话,老实地藏在桌子下面,不可在桌子上“露一手儿”。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从水泡菜中盛一口汤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饭,然后再喝一口汤、再吃一口饭后,便可以随意地吃任何东西了。这是韩国人吃饭的顺序。勺子在韩国人的饮食生活中比筷子更重要,它负责盛汤、捞汤里的菜、装饭,不用时要架在饭碗或其它食器上。而筷子呢?它只负责夹菜。不管你汤碗中的豆芽儿菜怎么用勺子也捞不上来,你也不能用筷子。这首先是食礼的问题,其次是汤水有可能顺着筷子流到桌子上。筷子在不夹菜时,传统的韩国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两根筷子要拢齐,三分之二在桌上,三分之一在桌外,这是这了便于拿起来再用。
韩国人是一个好动感情民族,对于我们这种把感情通过聚餐表现时,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
韩国饮酒礼仪:
韩国人家里如有贵客临门,主人感到十分荣幸,一般会以好酒好菜招待。客人应尽量多喝酒,多吃饭菜。吃得越多,主人越发感到有面子。
传统观念是“右尊左卑”,因而用左手执杯或取酒被认为不礼貌的。 经长辈允许,下级(晚辈)才可向上级(长辈)敬酒。敬酒人右手提酒瓶,左手托瓶底(双手都要用上),上前鞠躬、致词,为上级(长辈)斟酒,一般是一连三杯,敬酒人只是敬酒,自己是不能与长辈同饮的。级别与辈份悬殊太大者不能同桌共饮。在特殊情况下,身份高低不同者一起饮酒碰杯进时,身份低者要将杯举得低,用杯沿碰对方的杯身,不能平碰,更不能将杯举得比对方高,否则是失礼,晚辈和下级也应背脸双手举杯而饮。
韩国反腐范文第4篇
一、什么是偏误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
天上都是黑云,看起来下雨了,我们快回家吧! 快八点了,你起床了。
二、语法偏误的成因
主要有以下几种: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
什么你要买?
那个天我们没有去公园。
三、常见的语法偏误
常见的语法偏误主要有四种:遗漏、误加、误用和错位。
(一)遗漏(缺失)
是指在词语或句中缺少了某些该用的成分。 排队的人很多,厅里面热闹。 有一条蛇掉进缸。
即使你们不同意,我要买这本书。
他连最简单的汉字也写不好,复杂的汉字写不好。
二、误加(多余)
是指在不应该使用某一词语或某种句法成分时使用了该词语或成分。
我们班有十五个学生们。 我昨天不在了家。 他从来一次也没说过谎。
三、误代
误代是指由于从两个或几个形式中选用了不适合于特定语言环境的一个而造成的偏误。 我没有够的钱买车。 一件衣服被他撕破了。
生活中,谁有干涉别人的资格呢?特别是恋爱,局外人别干涉。
举办奥运会有很多好处,那就是我的看法。
四、错序
是指句中的词语或成分位置不当。 下楼两个外国人住。
韩国反腐范文第5篇
韩国语词汇的多变性让学生望而却步。词汇教学包括教授词汇的读音规则、构词法, 要掌握它们的词义及词类, 更要掌握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 这就要求教师应科学地、系统地把单词教给学生, 而且词汇要放在一定的语境里教, 才能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单词的词义、词类和习惯用语及固定搭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有些教师所谓的“词汇教学”更让学生无所适从。他们只注重了语音、语法和句型的教学, 对这些知识, 反复讲解, 反复操练, 不厌其烦。对于词汇教学却一点也不重视, 认为词汇并不需要教学, 只要教会学生去读这个单词和理解它的意思, 课后让学生自己去背, 然后给学生听写就完成词汇教学。教师的不重视也导致了学生对词汇的轻视, 不愿花功夫在词汇学习和积累上, 只是考试前突击一下, 抱着侥幸的心理应试, 考完之后也忘得七七八八了。这样一来, 学生对词汇老是念不出、拼写易错, 他们花在记忆单词的时间多但遗忘快, 而且连常用词汇的基本含义也掌握不好, 换个场合和搭配就不懂了。
概括起来, 当前词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在韩国语教学中词汇教学过于薄弱。
(1) 目前, 越来越多的学生似乎认为, 既然韩国语考试越来越重视阅读理解, 客观试题在考试试题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那么也许没有必要在词汇的学习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尤其令人遗憾的是, 不少教师也持这一观点。
(2) 重孤立讲解词义, 轻创设语境。在韩国语词汇中, 有许多单词在不同的句子和语境中表达出来的意义也完全不同。正是由于词汇的多义性, 所以讲授单词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境中, 使学生知道什么时候使用这个词, 怎么用。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有的教师, 为了贪图方便, 只按照单词表一字不漏地教授单词, 有些教师还成了“词典专家”, 把那个单词的意义一个不少地抄给学生, 然后让他们课后去背。
(3) 重词汇的字面意义, 轻词汇的文化内涵。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但即使有一口流利的韩国语, 在许多情况下, 也会出现与别人沟通不了或出现尴尬的场面。这是因为习俗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文化更是语言的深层基础。然而有的教师只按照课后的词汇表, 详细地讲解单词的拼写、音标、词性和搭配等, 对于单词的文化背景却只字不提, 觉得这些一点也不重要, 多讲浪费了上课的时间。殊不知, 多讲解一些文化习俗的知识, 既开阔学生的视野, 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词汇教学中, 教师不妨利用以下几种方法,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充分利用词典, 了解和掌握词汇
在韩国语学习上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 认为在阅读韩国语时不应当经常停下来在字典里查生词, 而应该根据上下文、根据构词法、词类转化法等方法去猜测词义。我认为, 这一说法很适于用母语阅读, 但并不总是适合于用韩国语阅读, 尤其是不适于韩国语初学者。阅读应养成“求甚解”的习惯。当一个句子里有两个甚至更多的生词时, 你还能猜出它们的意思吗?我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说一名学生在泛读课上读了5页, 结果连大意也没搞明白, 因为他不认识“拍卖”这个词。可见, 对一个学生来说, 在韩国语阅读中遇到生词必须不厌其烦地查词典, 以便透彻地理解遇到的生词。即使是见到了自己不熟悉的搭配, 也应查查词典。
在使用词典时, 应采取下列步骤, 以确保理解该词。
(1) “断”词取义, 而不“字典搬家”。浏览该词的各种含义, 迅速找出更适合本文具体应用环境的那个含义。这一点看似简单, 实则要用脑筋。有的时候需要反复研读上下文才能弄清你查的那个单词在你读的那句话中到底是哪个意思。有的学生不这样做, 而是把词典里对那个词解释的几个主要意思都记到笔记本上, 或记到课本的字里行间。不论记到哪里, 那只不过是“字典搬家”, 而不能称之为查字典, 不解决任何问题。到后来, 总还是要你自己或是别人替你从那几个不同的意思当中选出一个合适的解释, 以便弄懂那句话。一个词的意义只能从它的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 这是语义学的基本原理。根据这一原理, 我们应当向学生讲明, 要充分利用词典, 弄懂该词的各种释义, 并运用自己的判断力选择释义, 这样才能准确掌握每一个词在每一环境下的具体含义。
(2) 如果可能并必要的话, 应了解该词的词源, 参考一下该词的原始含义和基本含义。这样做非常有助于理解该词的基本词义和各种引申意义, 还可以拓宽知识面, 从语言的侧面接触外国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民情、重要事件等等。
(3) 了解有关该词的其他信息, 例如含有这个词的短语、用法注释、同义词, 反义词等。这些也有助于使学生对该词有一个更全面的感觉和把握。
2 通过“小词”学习词汇
学习词汇, 也应运用突出重点, 基础先行的原理, 使学生牢固掌握一批能量极大的“小词”, 从而建立自己的“基本词汇量”。我们都知道,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基本掌握了一门韩国语, 要看他是否掌握了这个语言的基本词汇量, 掌握了它, 你就可以轻松愉快地每日应用它们, 在这门韩国语的环境中生存, 并能触类旁通地迅速学会大量其他的、相关的、派生的词汇, 包括动词、名词、词组等。
一种语言中能够被列为基本词汇的, 不过300~500个, 千万不要小看这貌不惊人的“小词”。正是这些小词转义最为广泛, 搭配能力最强, 表现力最丰富, 而且也正是这些小词在语言发展的长河中, 不断地与其他词结合为新的词组, 表达日益复杂、日益时髦的新概念。因此, 这些词的生命力是最强的。
3 利用情景教单词
利用情景教单词, 是学生较喜爱的一种方法, 因为情景虽然是模拟的, 但至少也像置身于真正的交际情景中, 这些可以使学生真正参与的活动, 也是他们日常熟悉的场景, 比如说, 学习打电话用语时便可拿两部会响的电话, 让他们好像真的在打电话一样, 在交际中, 学得了知识。
学习交际用语还可以有购物、借物、问路、邀请和看病等情景可以用。这样学生不但兴致勃勃地学知识, 让他们多参与, 既能说, 又能听, 还能激发他们的韩国语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使用语境教学法, 教师的工作量是比较大, 而且对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较高。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 所使用的韩国语单词是学生学过而且比较熟悉的, 上课时要能使用全英教学, 轻松自如地用韩国语解决上课遇到的问题。
4 链式快速记忆法
把单词分组, 每组5词。记忆顺序是:
记1接记2, 记完回想1和2;
记3回想2和3, 记4回想3和4;
记5回想1到5!
(回想不起, 快速扫一眼)
这样限时循环往返滚动式的记忆, 很有效果!
试想, 与其把单词全部放在一起记忆, 增加记忆者的困难心理, 不如“模块化”, “化整为零”式的“轻装上阵”;与其一路赶下去的记忆, 中间单词有夹生, 不如逐一突破!
总而言之, 韩国语教师必需按照有关教学课程的要求, 遵循韩国语词汇教学的原则, 认真地分析学生学习韩国语词汇中存在的问题, 因应不同的情况, 采用不同的词汇教学方法, 才能使学生对韩国语词汇学习感兴趣, 才能有法可循有样可学, 积极学习, 从而达到提高韩国语词汇的教学效果。
摘要:现代韩国语的词汇总量已将达到60万,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地更新、扩大。而词汇教学成了当今韩国语教学中令教师最为头痛的一个难题, 韩国语词汇教学问题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韩国反腐范文第6篇
关键词:韩流 韩国影视剧 流行原因
韩国流行文化,简称韩流,在中国方兴未艾。随着韩影视剧的进入,韩国文化的商业产业也随之渗入中国,韩剧的爱好者更直接接触韩国文化,这从而进一步推进韩国文化热。
一、韩流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相通性和特异性
韩影视剧在中国受到欢迎的原因基于中韩两国文化的共同性和韩国异域文化的特质性。
自从1997年中央电视台首次播出《爱情是什么》而创造了收视奇迹之后,随后一系列韩国电视剧以强劲的势头逐步占领了中国的电视荧屏。中央电视台八套的《海外剧场》都几乎变成了韩剧专场。两年后,中国各地电视台共播放了韩剧达到359部之多,《新周刊》杂志2005年“新锐榜”也评选韩剧为“年度时尚”。至今韩国电影和电视剧仍不断被引进。中韩两国的影视剧制作者也推波助澜,引进韩国演员,更加推进韩流在中国的蔓延。例如《神话》中,金喜善和成龙的合作。
韩流主要接受群体中,在韩国影视剧中,中年妇女和青年人是主要接受群体。两国在文化上的相通性为韩流在中国的流行提供了首要条件。
韩流的核心是韩电影电视剧,它在中国受众面最广,影响面也最大。中韩两国共属于东亚文化圈,两国的文化十分相似,具有同质感;中国东北的朝鲜族更是和韩国朝鲜族有深刻的渊源关系,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人的认同。因为历史原因,中韩两国文化交流频繁,尤其是唐朝时期,韩国派遣使者全面学习唐朝文化,使用汉字、践行儒家文化等多种文化、哲学和哲学,《史记》中记载新罗“服制礼仪,生活起居,奚同中国”。今天的中韩两国在感情表达,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很相似。
一直从事韩国影视研究的梁旭明认为:韩剧强调的是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价值观,体现纯真和从一而终的情感美德。从韩剧的内容来看,几乎每部韩剧都重视家庭,孝敬老人,长幼有序等传统伦理美德,并渗透着诸多儒家文化。这些是中国人所熟悉和喜爱的。“韩流”能热遍中国是因为韩剧的温情抓住了中国人的心。
二、韩国重视文化兴国
韩国政府对文化兴国认识深刻,他们坚信五千年的历史有理由成为文化强国,对文化扶持不遗余力。早在1998年在文化观光部下成立文化产业局。2001年文化观光部制定了“培育韩流文化方案”,在中国建立“韩流体验馆”,把关出口文化质量,成立韩国文化振兴院等。随着韩流的升温,韩国政府制定韩流持续扩散的支援方案。保护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积极申报文化遗产。
韩国文化潮流影响整个中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地的汉字文化圈内。中国内地是韩国政府注重的最有潜力的市场。韩国外交通商部指出,2010年,韩国要力争占到中国文化商品市场的10%的份额。而随着文化产品的先行,韩国旅游产业、美容日化产业、服饰和饮食业、电子产品等紧随其后,利用文化拉动韩国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关产业的渗入又对韩流推波助澜。
韩国文化产业出口产业在韩国影视剧的带动下,相关产业受益匪浅。中国已经成为韩国排名第一的海外投资国。近年来,每年约20%左右的韩国对外投资集中在中国大陆。韩国企业已经遍及除西藏以外的所有中国大陆省份,来中国的韩国人已经超过20万人。
年轻人一边看韩剧,一面更贴近地走进韩国文化。韩国电子产品、汽车、游戏等行业在韩剧带动下受益匪浅。
韩国文化在中国形成韩流的原因,一方面是中韩文化同源性和韩国文化特异性,另一方面是韩国依托韩国影视剧等文化产业拉动经济,从而对韩流推波助澜。这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