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灭火剂(精选6篇)
二氧化碳灭火剂 第1篇
纳米固体或纳米微粒是指颗粒粒度属于纳米量级(1~100nm)的固态颗粒。二氧化硅(SiO2)是一种理化性质稳定的物质,生产工艺不同,所产生的二氧化硅粉体的粒径不同,用途也就不同。纳米二氧化硅微球为无定型白色粉末,无毒、无味、无污染,表面存在大量轻基和吸附水,粒径小、纯度高、比表面积大、分散性能好,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电子、催化剂载体及生物材料、工程材料等领域。硅微粉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经过破碎、提纯、研磨、分级等工艺精细加工而成,硅微粉的粒径因为其稳定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耐火材料、涂料、化工等领域。筛孔不同,制备的硅微粉也就不同,最大的有几十目。
笔者将相同量的15nm二氧化硅、30nm二氧化硅以及硅微粉添加到抗醇性泡沫灭火剂中,利用搅拌器发泡后,对比添加3种材料所形成泡沫的稳定性;在相同热辐射条件下,实验了添加3种粉体前后泡沫的热稳定性;同时,利用成像仪观察泡沫的微观形态,从理论上对泡沫的稳定性和抗烧能力进行分析。
1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电动搅拌器,JJ—1 精密增力电动搅拌器,30、35、76cm,转速200~3 000r/min;USB数码显微镜,GAOSUO数码显微镜,放大倍率1~500X,笔记本电脑装有BW Microscope AP软件;热辐射加热仪,SLT—181TX型,功率300 W;刻度尺,精度为0.1cm;秒表;500mL烧杯若干,高度122mm、口径95mm。
1.2 实验材料
15nm粒径的二氧化硅,粒径15±5nm;30nm粒径的二氧化硅,粒径30±5nm;硅微粉,粒子直径4μm;抗醇泡沫灭火剂,6%型。
2 实验方法
2.1 泡沫稳定性试验
在500 mL烧杯内分别添加6% 的抗醇泡沫原液,15%的粉体,注水至100mL。经电动搅拌器搅拌5 min泡沫充分发泡后,利用刻度尺测量泡沫高度,记录析出液体随时间变化的高度。100 mL时烧杯中泡沫的高度为2.2cm,则析出液体为1.1cm时约为50%析液时间;析出液体为0.55cm时约为25%析液时间。
2.2 泡沫热稳定性实验
按照上述方法,经电动搅拌器搅拌发泡后,分别将6%抗醇泡沫液添加15%不同粉体的泡沫置于热辐射加热仪下,记录泡沫高度随时间的变化,用相机拍摄不同时刻泡沫形貌变化。实验中控制热辐射加热面板和泡沫上缘在3.5cm左右。图1为空心微珠三相泡沫热稳定性能试验示意图。泡沫热稳定性测定装置,如图2所示。
2.3 泡沫表面形态对比实验
向配置的6%抗醇泡沫液中加入15%的粉体,经电动搅拌器搅拌5min,泡沫充分发泡后,打开笔记本电脑BW Microscope AP,利用数码显微镜,常温常压条件下,调整成像仪焦距,获得泡沫微观形态的照片。图3为数码显微镜成像系统。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3.1 添加不同粒径二氧化硅对抗醇泡沫稳定性的影响
析液时间是衡量泡沫稳定性的重要指标,按上文所示方法,分别向泡沫混合液(水和抗醇泡沫比例为94∶6)中加入体积为15%的15nm二氧化硅、30nm二氧化硅以及硅微粉,观察析液高度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如图4、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添加二氧化硅粉体后,15nm的泡沫高度为未添加粉体的97.6%;30nm的为86.6%;硅微粉为79.9%。这表明,添加二氧化硅粉体后,泡沫的发泡能力降低,粒子直径越大,对抗醇泡沫的发泡能力影响越大。
由图4可知,当析液高度达到0.55cm即25%析液时间时,添加硅微粉泡沫所用时间是未加粉前的1.43倍,30nm为2.14倍,15nm为3.57倍。当析液高度达到1.1cm即50%析液时间时,添加硅微粉泡沫所用的时间是未加粉之前的1.19倍,30nm为1.59倍,15nm为2.22倍。
添加粉体经搅拌形成泡沫后,泡沫的析液时间变长,即泡沫的稳定性得到增强。当添加等量体积的粉体时,粒子直径越小,析出液体的时间越长,泡沫越稳定;反之,粒子直径越大,析出液体的时间越短。这表明,不同粒径的二氧化硅对抗醇泡沫灭火剂稳定性的影响是不同的,粒子直径越小,搅拌后所形成的三相泡沫越稳定。
此外,在试验过程中能观察到硅微粉明显的沉降,15nm二氧化硅和30nm二氧化硅在析出液体中,形成了悬浊液未见明显的沉降。
3.2 添加粉体后对抗醇泡沫热稳定性影响
热辐射条件下泡沫的稳定性是决定泡沫灭火剂灭火性能的重要指标。为研究添加粉体后对泡沫灭火剂抗烧能力的影响,按照上述的实验方法,分别将搅拌后的未添加粉体的泡沫和3组添加有15%不同粉体的泡沫置于辐射加热板下,记录不同时刻的泡沫高度。图5给出了两组实验泡沫高度随时间的变化。
由图5可知,泡沫高度随时间下降,受热10min后,未添加粉体的泡沫高度下降36%。图6为添加硅微粉前后在热辐射条件下25min后,泡沫表面形态的对比。
试验表明,同等热辐射条件下,未加入粉体前,上层泡沫受到热辐射影响不断破裂,稳定性较差;添加粉体后,上层泡沫中所含的粉体不断从泡沫中析出,逐渐形成一层致密层。二氧化硅稳定的理化性质和良好的隔热性能有效减少热辐射,对下层泡沫形成了保护,从而提高了泡沫的热稳定性。粒子直径越小,泡沫的热稳定性越强。
3.3 添加不同粒径粉体对泡沫性能影响的理论分析
按上述方法分别向泡沫混合液中(水和抗醇泡沫比例为94∶6)加入体积为15%的15nm二氧化硅和硅微粉,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放大相同倍数时,用成像仪分别拍摄添加硅微粉与添加15nm二氧化硅、未添加粉体与添加15nm二氧化硅所形成泡沫的微观图片。结果如图7~图9所示。
图7表明,添加15nm二氧化硅的泡沫比添加硅微粉的泡沫更均一细腻。图8可观察到,放大150倍后,添加15nm二氧化硅的泡沫有白色的粉末,有的在液膜之间,有的附着在泡沫表面;放大250倍的图9可观察到,添加15nm二氧化硅的泡沫个数要多于添加硅微粉的,泡沫的尺寸也较小,在拍摄过程中,气泡的兼并速率也明显小于添加硅微粉的一组。
气泡与气泡的交接处称为“Plateau边界”,气泡的每个面称为液膜。液膜层将相邻的气泡相互隔开,Plateau边界是3个液膜面交界的排水网络系统。Plateau边界的排水能力直接决定了泡沫的稳定性,在有粉体加入的连续性的泡沫体系中,有的粉体依附在泡沫上,有的粉体则停留在边界中,阻止了液膜的排液,从而使得泡沫的稳定性增强,如图8所示。
排液过程受重力影响,粒径越大则所受重力越大;粒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越容易依附在泡沫表面。所以粒径越小,所形成的泡沫体系越稳定。该结果与添加粉体后对抗醇泡沫稳定性影响的试验结果相符。
Laplace方程式表示液面曲率与液体压力之间关系,如式(1)所示。
式中:ΔP为气泡内外的压差;σ为表面张力;R为气泡半径;ΔR为气泡之间的直径差。
由式(1)可知,当气泡间的直径差越小,气压差就越大。压力差促进了气泡上液体的流失,使得气泡液膜越来越薄,当薄膜层变薄到一定程度时,气泡就会产生破裂或者兼并的现象。如图7、图9所示,该结果与添加粉体后对抗醇泡沫热稳定性影响的试验结果相符。
4 结论
通过添加不同粒径二氧化硅,测试了对抗醇泡沫灭火剂性能的影响,利用数码成像仪观察泡沫的表观形态,得到的结论如下:
(1)加入粉体后降低了抗醇泡沫的发泡能力,粒子直径越大影响越为显著。硅微粉降低了20.1% 的发泡能力;30nm为13.4%;15nm为2.4%。加入粉体后提高了抗醇泡沫的稳定性,粒子直径越小影响越为显著,硅微粉25%析液时间是添加粉体前的1.43倍;30nm为2.14倍;15nm为3.57倍。硅微粉50%析液时间是添加粉体前的1.19倍;30nm为1.59倍;15nm为2.22倍。
(2)同等热辐射条件下,添加粉体的抗醇泡沫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保护膜,显著地提高了抗醇泡沫的抗烧能力,添加15nm二氧化硅、30nm二氧化硅和硅微粉3种粉体形成泡沫的抗烧能力是添加粉体之前抗烧能力的2.39、2.12和1.87倍。
(3)常温常压条件下,利用数码显微镜放大150倍和250倍后,得到了添加15nm二氧化硅、硅微粉和未添加粉体的泡沫微观形态,利用Plateau边界理论和Laplace方程对泡沫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得到的结果与试验结果相符。
研究表明,添加不同粒径的二氧化硅能提高抗醇泡沫的稳定性,有效增强泡沫的抗烧能力,粒子直径越小,对其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的影响越为显著,为进一步研究新型泡沫灭火剂提供了试验支撑。
摘要:实验研究添加不同粒径二氧化硅对抗醇泡沫灭火剂的影响。对比了添加15nm、30nm二氧化硅和硅微粉所形成泡沫的稳定性、热稳定性和表观形态。利用Laplace方程和Plateau边界理论对添加有粉体后的泡沫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粉体后,泡沫的发泡能力降低,析液时间增强;在同等热辐射条件下,添加粉体的泡沫抗烧能力显著增强;粒子直径越小,所形成的泡沫越稳定,抗烧能力越强。
关键词:二氧化硅,泡沫灭火剂,发泡能力,热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曹鏐,李本利.公路隧道火灾灭火剂供给强度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3,32(2):180-182.
[2]刘洪强,熊伟.泡沫灭火剂在灭火应用中的问题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3,32(12):1397-1398.
[3]谢奕波,姬永兴,邵文秀,等.多剂联用涡喷消防车及其应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4,33(12):1420-1422.
[4]陈伟红,杜文锋,徐晓楠,等.空心玻璃微珠三相泡沫抗溶抗烧性能实验研究[J].火灾科学,2008,17(1):15-18.
[5]郑迪莎,唐宝华,李本利,等.三相泡沫灭火剂性能及应用研究进展[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4,16(2):14-18.
[6]工永康,工立.纳米材料科学与技术[M].杭州:浙江人学出版社,2003.
[7]蔡亮珍,杨挺.纳米二氧化硅在高分子领域中的应用[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02,14(6):20-23.
[8]卢英常,张跃英.硅微粉的用途及生产技术[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9,30(4):40-43.
[9]张启万.硅微粉的生产与应用[J].铁合金,2005,42(3):14-17.
[10]Weaire D,Hutzler S.The physics of foams[M].Great Britai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11]秦波涛,王德明.三相泡沫的稳定性及温度的影响[J].金属矿山,2006,41(4):62-65.
二氧化碳灭火剂 第2篇
(1)检查灭火器放置环境
①检查灭火器放置地点的环境温度是否在-10--45℃之间,是否受到烈日曝晒、接近热源或受剧烈震动,防止气温过低,灭火器内压力下降影响喷射性能。同时应防止温度过高或受剧烈震动。使灭火器内压力剧增影响灭火器的安全使用。
②检查灭火器放置地点是否潮湿,是否受化学腐蚀物品的影响,以防止灭火器因腐蚀造成开关不灵而缩短寿命。
③检查灭火器设置位置是否明显、易取和安全。推车式灭火器与保护对象之间的通道应畅通无阻。
(2)外观检查
①检查灭火器铅封是否完整。灭火器一经开启即使喷出不多,也必须按规定要求进行再充装。充装后应作密封试验,并牢固铅封。
②检查可见部位防腐层的完好程度。轻度脱落的应及时补好。有明显腐蚀的,应送消防专用维修部门进行耐压试验、残余变形率和壁厚测定,合格者进行防腐处理。
③瓶壁有裂纹、渗漏和明显变形者应予报废。
④检查灭火器可见零部件是否完整,有无锈蚀和损坏,装配
⑤检查安全帽泄气是否畅通,
(3)灭火器每年至少检查一次重量,灭火器的年泄漏量不得大于灭火剂额定重量的5%或5Og。超过规定泄漏量的,应检修后按规定的充装量重灌。
(4)每半年检查一次喷筒和喷射管道是否堵塞、腐蚀和损坏。刚性连接式喷筒是否能绕其轴线回转,并可在任意位置停留。
(5)检查推车式灭火器行走机构是否灵活可靠,并及时在转动部分加润滑油。
(6)水压试验、残余变形率和壁厚测定。灭火器每隔5年或表面明显腐蚀者应进行水压试验,在水压试验的同时应测定残余变形率,其值不得大于6%,试验后应进行壁厚测定,其值不得不包括腐蚀裕度在内的筒体壁厚。检验合格者应在灭火器筒体肩部用钢印打上试验年月和试验单位的代号。灭火器试验后清理内部杂物并进行干燥处理。
(7)灭火剂的充装。灭火剂应该根据铭牌或说明书规定的重量充装,不得过量。操作时操作人员应戴防护手套,充气装置应有安全保护设施并不得接近热源和受振动的影响。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技术的应用 第3篇
1 液态二氧化碳的基本特性
1.1 液态二氧化碳的灭火原理
在常压下, 液态的二氧化碳会立即汽化 (一般1kg的液态二氧化碳可产生0.5m3的气体) 。因此, 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排除空气、包围在燃烧物体的表面或分布于较密的的空间中, 降低可燃物周围或防护空间内的氧浓度, 产生窒息作用而灭火。同时它由液态变成气态时能吸收大量的热, 从而使火场温度降低, 起到冷却作用。
1.2 主要技术说明
1.2.1 注入液态二氧化碳的工艺流程。液态
二氧化碳槽车加压泵注入控制装置注入过程中液态二氧化碳的流量控制装置液态二氧化碳合成罐体变径接头注入管路井下火区。
1.2.2 液态二氧化碳槽车的技参数。液态二
氧化碳槽车的一般容量为25吨, 罐内压力2.0Mpa, 液态变为气态的比例为1:600, 该槽车开泵可加压至20Mpa, 通过1寸半的变径接头与注入管路相连接。如果以12 Mpa的压力 (此时管路压力为0.8~1.2 Mpa) 、4m/s的流速注入火区, 输送距离可达1400m~1500m。
2 液态二氧化碳的应用 (一)
2008年3月5日23时, 黑龙江省鹤岗市泰源煤矿因电缆放炮而发生外因火灾事故。火势发展很快, 威胁到救援人员的安全。如果用灌浆的方法灭火,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灭火时间长、且事后恢复工作量大, 只有采用注入惰气的方法进行灭火比较合适。由于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强, 它所产生的自由基等于氮气的8倍, 可阻止煤的自由基的产生。因此, 决定利用管路对井下火区注入液态二氧化碳。
2.1 需注入液态二氧化碳数量的估算
由于液态二氧化碳由液态变为气态的比例为1:600, 而一般1kg的液态二氧化碳可产生0.5m3的气体, 所以按井下火区空间体积为20000立方米左右计算, 需要注入液态二氧化碳40吨左右。
2.2 需要采取的安全措施
2.2.1 注入液态二氧化碳前, 要派专人检查管路, 防止管路泄漏。
2.2.2 注入液态二氧化碳前, 要加强各处密闭, 防止漏风。
2.2.3 注入液态二氧化碳过程中, 要随时观
测井下气体的变化情况, 化验人员要每隔30分钟进行一次井下气体化验分析, 并及时将结果向指挥部进行汇报。
2.3 液态二氧化碳的注入过程。
3 月17日9时至14时20分, 50吨液态二
氧化碳全部注完, 此时回风井闭处CO1000ppm。
根据3月17日注入液态二氧化碳后井下气体的变化情况, 指挥部经过分析, 认为此次注入液态二氧化碳后只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主要是因为:
a.灾区范围大, 二氧化碳没有完全覆盖火区;b.灾区仍然存在漏风源, 导致部分二氧化碳流失。
经研究制定出下一步救灾方案缩小灾区、恢复二片通风, 然后继续注入液态二氧化碳:
a.破开150水平和主井回风板闭, 各开一个风量窗;b.开主扇并将风量调至200m3/min以下;c.在二片回风井以下50米处及三片入风井片口处进行封闭并抹严;d.将注入管路接至入风井三片片口闭内;e.将化验车由回风井移至材料井, 并将束管由材料井接至二段暗井闭内, 直接观测火区内气体情况。
3 月21日8时10时, 50吨液态二氧化碳
全部注完, 此时主井二片闭内CO由2300 ppm降至47ppm。至此, 泰源煤矿利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工作结束, 开始进入下一阶段救灾工作。
3 液态二氧化碳的应用 (二)
2008年9月20日3时30分, 黑龙江省鹤岗市富华煤矿发生一起内因火灾事故, 井下30余人遇险。国家矿山救援鹤岗基地接到事故召请通知后, 立即组织四个中队赶赴事故现场进入灾区探查、搜救人员。
由于火情发展迅猛, 火势非常大, 救援人员无法通过火源继续向下搜救人员, 导至探查、搜救工作进展缓慢。
9月21日, 在多次探查、救人无效的情况下, 救援专家组针对当前灾情进行评估后确定灾区其余人员以无任何生还可能, 经指挥部研究决定其下步救灾方案为:
a.更换及加固井下消火管路;b.封闭二段以下新、老暗井和副暗井同时铺设束管;c.停运主扇、封闭主、副井;d.气体化验车开通新暗井、老暗井和风井3路束管进行监测;e.从9月23日11时开始对火区注入液态二氧化碳进行灭火、降低火区温度, 化验人员要每隔30分钟对井下气体进行一次化验分析, 指挥部根据火区气体的变化情况决定液态二氧化碳的注入数量和注入时间。
9月23日, 第一批5车125吨液态二氧化碳到达现场, 11时15分, 分别从新暗井、老暗井开始注入, 截止到10月12日12时40分, 累计注入液态二氧化碳34车共850吨。而此时通过连续的气体化验分析数据表明, 井下火区一氧化碳始终稳定在50-400ppm之间, 氧气稳定在4~8%之间, 二氧化碳稳定在10~30%之间。
救灾指挥部根据化验结果, 决定从10月13日8点开始启封火区、进行探查、恢复通风、搬运遇难人员。
到14日6时10分, 共搬运21名遇难人员升井, 至此, 救灾工作顺利结束。
4 几点体会
通过对泰源煤矿及富华煤矿火区内注入液态二氧化碳的灭火过程, 可以看出:
4.1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速度快、周期短、成本低、效率高、实用性强。
4.2 注入液态二氧化碳的工艺流程简单、易操作。
4.3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后不留渣滓又易利用通风将余气吹走, 减少了事后的恢复工作量。
4.4 液态二氧化碳对于熄灭覆盖在表面的火源有着非常大的灭火作用和非常好的灭火效果。
4.5 对于埋藏在深处的火源来说, 液态二氧
化碳即使起不到彻底熄灭火源的作用, 但是能达到暂时灭掉表面的火源、控制火势的发展、降低火场周围温度的效果, 在一定限度内能给救援队伍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可以进行其它工作的空间和时间。
5 注意事项
5.1 如果灾区范围大, 在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时必须缩小灾区范围, 以保证二氧化碳覆盖火区的面积。
5.2 为保证灭火质量, 液态二氧化碳的注入
距离不能超过1500m, 并且只能用铁质管路, 不能用塑料或胶质管路 (管路的抗压力要大于4Mpa) 。
5.3 注入液态二氧化碳时管路内不能有积水, 同时由于出口处温度低, 注入量加大时, 要采取保温措施。
5.4 在向有爆炸危险的火区注入液态二氧化
碳时, 切勿流速过快, 因为流速过快易产生和积静电, 容易引起瓦斯爆炸。
5.5 在大量的向灾区注入液态二氧化碳时,
当它由液态转换为气态时, 如遇井下巷道有淋水容易结成干冰。因此, 注入结束后进行其它工作时应考虑采取何种迅速破除结冰的方法, 以保证按时完成任务。
6 结论
通过利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方案的实施, 使泰源煤矿及富华煤矿的火势得以控制, 使下一步救灾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同时可以看出, 利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是处理煤矿火灾事故的有效手段, 它具有操作工艺简单、适应性强、灵活机动、快速、及时、高效等优点。因此, 具有使用及推广价值。
摘要:介绍了液态二氧化碳的特性和灭火过程及应用效果分析。
二氧化碳灭火剂 第4篇
1.1 灭火系统简介
低压CO2灭火系统将CO2灭火剂以液态形式储存在带有绝热结构储罐中, 通过制冷机组使储罐内CO2的温度维持在-20~-18℃, 具有占地面积少、贮存容量大、可间歇喷射等特点, 适用于保护区较大、灭火剂用量较多、需要不间断保护的各种非人员密集场所。按灭火方式可分为局部应用系统与全淹没应用系统, 按保护空间可分为单元独立系统和组合分配系统。
1.2 灭火系统工作原理
保护区发生火灾, 产生烟雾、高温和光辐射, 使感烟、感温、感光等探测器探测到火灾信号, 探测器将火灾信号转变成电信号传送到火灾报警控制器, 火灾报警控制器自动发出声光报警并在逻辑判断后, 经一定的延时后向灭火设备控制器发出系统启动信号, 灭火设备控制器启动驱动电磁阀, 进而打开通向发生火灾的保护区的选择阀, 之后 (或同时) 打开储存装置上的总控阀, 系统按预先设定的释放时间释放灭火剂到保护区内, 同时安装在管道上的信号反馈装置动作, 信号传送到火灾报警控制器, 由火灾报警控制器启动保护区外的释放警示灯和警铃, 系统按预先设定的释放时间达到后, 关闭总控阀和选择阀。
目前, 低压CO2灭火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电力能源、航空航天、图书档案、石油化工、金融、铁路、钢铁、冶金、通讯、印刷等行业。
2 低压CO2惰化保护系统
2.1 惰化保护系统简介
应用于发电厂的低压CO2惰化保护系统由低压CO2灭火系统的储存部分和CO2惰化装置两部分组成。通过检测煤粉处理系统的温度、CO体积分数, 当其值达到设定值后, 煤粉处理系统的中央控制台自动发出惰化保护系统的启动信号, 也可人工发出惰化保护系统的启动信号, 惰化控制器接收启动信号后, 启动通向发生火灾的保护区的选择阀, 之后 (或同时) 打开储存装置上的总控阀, 系统按预先设定的释放时间、流量释放灭火剂到保护区内, 同时安装在管道上的信号反馈装置动作, 信号传送到煤粉处理系统的中央控制台, 显示CO2释放状态, 系统按预先设定的释放时间、流量达到后, 关闭总控阀和选择阀。
2.2 惰化保护系统应用
2.2.1 应用简介
惰化保护广泛应用在我国电力、水泥、钢铁等行业的煤粉处理系统。从原煤到可喷射燃烧煤粉需要一套煤粉处理系统, 包括:煤斗 (煤仓) 、磨煤机 (粉煤机) 、分离机、储存箱、过滤间、输送管道等。煤斗 (煤仓) 中原煤的新鲜表面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发生氧化反应, 产生热量及易燃易爆气体 (CO等) , 引发火灾甚至爆炸。磨煤机 (粉煤机) 将原煤粉碎成煤粉。在经过储存箱、过滤间等工序、最后通过空气输送至锅炉。原煤在研磨、输送过程中易发生火灾、爆炸, 相关的分离机、储存仓、过滤间、输送管道等都是危险区域。为防止火灾的发生, 可采用惰化保护的方法。惰化即惰性气体 (CO2、氮气、氩气) 以一定压力和流量持续地释放至被保护区域, 降低区域内的氧气浓度, 并维持区域内的低氧环境, 抑制煤粉的氧化作用, 防止煤粉产生过热现象, 将保护区域内的CO体积分数和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惰性气体在释放到保护区域的过程中, 不应产生很强烈的搅拌效果, 同时不应引发防爆系统。低压CO2惰化保护系统很好地实现了上述功能。
2.2.2 应用现状
目前国内的标准规范, 如《煤粉生产防爆安全技术规范》 (MT/T 714-1997)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 (GB 50229-2006) 、《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 (DL 5000-2000) 以及美国消防协会《火电发电厂和高压直流变换器规范》 (NFPA 850) , 都明确提到用惰性气体对煤粉处理系统进行惰化保护, 但都没有对相应的惰化用量、惰化流量与持续时间、惰化保护系统设置等进行规范。目前, 对于惰化保护系统的设置主要参照《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93) 中扑救固体深位火灾时的要求, 即在前2 min内使保护区内CO2的体积分数达到30%。但这样的设计有两点问题, 一是这基于已经起火的灭火要求, 与煤粉惰化保护的实际情况不符;二是这样需要将较大流量的CO2喷放到保护区域, 容易引起煤粉的强烈搅拌, 增强煤粉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 加速煤粉的氧化, 容易使闷燃的煤粉产生明火或爆炸。因此, 现行的《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93) 急需增加对CO2惰化保护系统的要求, 或尽早起草单独的惰化保护系统规范。
2.3 惰化保护系统设置
笔者参照美国安素公司的技术手册, 结合国内厂家在国内近二十个工程中的成功应用, 总结了应用中的设计和系统设置参数。
2.3.1 惰化灭火剂用量
CO2储存装置选用取决于所需的药剂量。通常, 储存装置内最小药剂量可根据最大惰化保护区单次喷放量进行确定。惰化灭火剂用量的计算方法见式 (1) 。
式中:M为CO2用量, kg;K1为损失系数, 取2;V为煤斗 (煤仓) 容积, m3;K为CO2喷放系数, 取0.5 m3/kg。
不同粉体采用CO2作为惰化介质时的极限氧含量可参见《美国消防协会防爆系统标准》 (NFPA 69) 。经验表明, 当CO2气体的体积分数达到65%时, 就可以认为应用CO2气体惰化是成功的。然而, 为使煤筒仓所有部分CO2的体积分数至少达到65%, 逻辑上喷射的CO2气体在煤筒仓大部分区域几乎要达到100%的饱和度, 而煤筒仓的泄漏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根据经验, 建议在一个煤筒仓内, 使用约等于煤筒仓总容量的3倍体积的CO2气体, 即上式中损失系数K1取2。
2.3.2 惰化流量与持续喷放时间
由于煤粉颗粒很不稳定, 很容易产生爆炸或引发抑爆系统动作, 所以惰化保护系统通常不采用快速喷放的方式, 而采用小流量、长时间的喷放方式。
煤斗 (煤仓) 的惰化保护喷放时间要区别于CO2灭火系统的喷放时间, 喷放时间长达几个小时或几天。实际工程中, 喷放时间一般取7~9 h, 通常设置在8 h, 即一个工作班的工作时间。
2.3.3 惰化保护系统主要部件的设置
(1) 储存容器。
如果灭火与惰化采用同一套CO2储存装置, 且灭火与惰化在不同的保护区, CO2储存容器组件应包括液位开关/截流设备, 当液位降低到灭火所需的用量时, 应自动停止惰化工作, 同时控制盘发出报警信号。可以设置手动阀门向惰化区域继续供给CO2, 确保灭火CO2的用量。如果灭火与惰化的保护区域相同, 可以不设置此项功能。
由于在电厂中需低压CO2灭火系统保护的保护区的特殊性, 所以低压CO2灭火系统需设置备用量, 设置方式是在同一储罐间设置一套相同规格的灭火剂储存装置, 该两套灭火剂储存装置通过高压软管相连后, 共同与一个主控阀相连接。这样两个灭火剂储存装置互为主备形式, 通过手动打开或关闭相应灭火剂储存装置的检修阀, 可以轻松实现主用或备用灭火系统的设置, 操作及其简单方便, 同时两个灭火剂储存装置的连接形式采用高压软管形式, 有效消除了安装地基不平、设备尺寸误差等因素对系统安装、运行的不利影响。
(2) 气化器。
低压CO2系统的灭火剂以液体形式储存, 喷放过程中容易结干冰, 在流量小的情况下容易造成管路堵塞, 因此系统中需采用气化器。气化器是完成气化液态CO2的设备, 由壳体、附件、换热组件、加热组件 (电加热管、加热介质容器、测温元件) 等组成。气化器的气化量根据惰化保护系统中最大保护区所需灭火剂的用量设计。其换热面积、加热功率等根据气化量确定。实际工程中, 一般是按气化量的系列大小作为标准组件应用, 如100、200、300、400 m3/h, 选取组件气化量规格≥最大保护区所需灭火剂的用量, 由于采用对加热温度的控制, 实际消耗的加热功率只是各保护区所需灭火剂用量的气化功率, 不消耗所选取的气化量组件的固定配置功率, 因此可节约能源。
(3) 惰化控制器。
惰化控制器用来控制气化器加热部件的工作、喷放量的大小。具有温度显示、电源显示、加热管工作状态显示、故障显示等功能。有自动、手动两种启动方式, 并具有转换开关。
(4) 节流装置。
节流装置用于保证惰化保护系统小流量、长时间的喷放方式, 完成对CO2喷放量大小的控制。它由流量检测部件、流量调节部件与惰化控制器共同来实现这一功能。CO2喷放流量的近似计算方法见式 (2) 。
式中:L为CO2喷放流量, m3/h;M为CO2用量, kg;K为CO2喷放系数, 取0.5 m3/kg;H为煤斗/煤仓的惰化保护喷放时间, h。
(5) 喷嘴。
惰化保护系统喷嘴主要设置在进料口的位置, 安装单向阀防止煤粉进入管道系统, 对于空间较大且顶部封闭的煤仓, 喷嘴设置在顶部位置, 用于惰化煤粉间隙空间和聚集在顶部的易爆气体。
(6) 自动探测装置。
一般情况下, 可见的过热燃烧现象是可以观察到的, 但这种危险在发生前就应能探测发现。CO体积分数探测技术可应用于惰化保护区域, 当CO体积分数持续升高时, 意味着发生氧化反应, 当CO体积分数超过设定值时, 探测系统将报警信号输送至控制系统自动启动CO2惰化保护系统, 或工作人员得到报警信号后人工启动系统。也有系统采用温度探测的方法辨别保护区内煤粉的氧化情况, 自动或手动启动CO2惰化保护系统。早期的惰化保护系统采用传统的感温电缆进行温度探测, 在工程安装中, 由于感温电缆与煤粉仓壁接触情况的不确定性, 探测到的温度偏差很大, 引起系统启动温度值设定的不确定, 后期一般改进为温度探头伸入煤粉进行温度探测。
惰化保护系统通常情况下完全由人工启动和复位。报警设备、远距离自动启动方式也可同时应用在设计中, 电启动宜选用24 V直流电源。实际工程中, 一般采用检测煤粉处理系统温度或CO体积分数的方式, 当温度值达到70~90℃的设定值后, 或者CO体积分数达到110-3~1.210-3后, 煤粉处理系统的中央控制台自动发出惰化保护系统的启动信号。
3 总结
低压CO2惰化保护系统用于煤斗 (煤仓) 的惰化保护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 近几年来我国已有很多个火力发电厂及水泥厂采用了低压CO2系统对煤斗/煤仓进行惰化保护, 随着人们对燃煤处理系统火灾防护重要性认识的提高, 将有更多的电厂采用低压CO2系统进行惰化保护, 随着相关国家规范的完善, 低压CO2惰化保护系统的应用必将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NFPA 12,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规范[S].
[2]NFPA 69, 防爆系统标准[S].
[3]NFPA 850, 火电发电厂和高压直流变换器推荐规范[S].
[4]M T/T 714-1997, 煤粉生产防爆安全技术规范[S].
[5]GB 50229-2006,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S].
二氧化碳灭火剂 第5篇
一、CO2的性质
二氧化碳常温下无色, 无味的惰性气体, 分子量为44, CO2不可燃, 也不助燃, 易溶于水。密度为1.9769kg/m3, 相对密度为1.57。它在不同的压力、温度条件下有三种形态, 即在低温加压下或高压常温下气体可变为液态, 液体气化过程中, 当温度降到-78.5℃后将形成固态干冰。固、液态CO2有升华特性, 液态CO2温度-18℃~-20℃, 压力2Mpa, 汽化和升华时吸热137kcal/kg, 在温度15℃、1个大气压下, 液态CO2将迅速转化为气态CO2, 1单位液态二氧化碳体积膨胀约640倍。液态CO2制取简单、储运方便可靠, 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控制和扑灭气体、液体、固体和电气火灾, 具有灭火能力强、速度快、冷却降温快的优良性能。使用范围广且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对环境污染小等特点, 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火灾的治理。
二、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原理
CO2防灭火技术是利用液态CO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特点对着火点和易发火区域进行处理的技术, 其特点是灭火效果好, 灭火速度快, 对工作场所损害小, 灭火后很快散逸、不留痕迹。而应该注意的是, 二氧化碳对人体有窒息作用, 系统只能用于无人场所, 如在经常有人工作的场所安装使用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保障人员的安全。
1、惰化窒息作用
注入于自燃带内的二氧化碳不仅能够稀释氧浓度,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形成惰化带, 二氧化碳惰化带的作用下, 使位于自燃带底部的遗煤完全被二氧化碳覆盖, 因而煤与氧气被二氧化碳惰化带隔离, 物质的燃烧是氧化反应的过程, 氧气是氧化反应和燃烧的必要条件, 没有氧气, 氧化反应就无法进行。且随着空气中二氧化碳体含量增加, 氧气含量必然降低, 当氧气含量低至5%-10%时, 可有效抑制物质的燃烧和煤炭的氧化自燃, 氧气含量降至3%以下时氧化反应不可能发生, 燃烧现象不能进行。可完全抑制煤炭等可燃物的阴燃与复燃。向着火区域具高温火点的采空区内注入液态CO2立即会形成大量的高浓度CO2, 会使采空区内原有O2浓度相对减小, 并且由于CO2比空气密度大, 重于空气且煤对CO2具有较强吸附作用, 煤被二氧化碳包裹, 减少煤体燃烧体表面O2浓度, 使O2浓度低于自然发火的临界O2浓度, 从而防止煤的氧化反应, 或使已形成的火灾因缺O2而窒息灭火。与此同时大量的高浓度CO2的扩散必然会提高采空区内气体静压, 进而会降低采空区的漏风量, 造成氧化自燃带供氧不足, 进而阻止氧化反应的进程降低这些区域的氧含量, 形成惰化带, 从而能够达到抑制浮煤自燃的目的。
2、冷却降温作用
煤的氧化过程, 其氧化速度与供氧量有关系, 也与温度有关系。煤炭自燃往往经历三个阶段:准备期 (110-130℃) , 自热期 (140-190℃) , 急速升温阶段 (200℃以上) 。液态CO2直接喷入火区空间会瞬间气化, 体积将膨胀640倍左右, 需要吸收大量热, 温度急剧下降到-78.5℃, 可使火源温度降在着火点温度以下而停止燃烧。加之煤对CO2极易吸附特点, 在吸附过程中将吸附热转移给CO2气体, 从而会遏止燃烧的连锁反应。同时扩散采空区内的CO2气体也会吸收氧化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 降低周围介质的温度, 以减缓煤的升温速度, 促使煤的氧化反应由于燃烧条件的破坏而延缓或终止。
三、液体二氧化碳和氮气相比较防灭火特点和优势
1、二氧化碳 (CO2) 比氮气 (N2) 的密度大, 在熄灭底部的火时, 可快速沉入底部而挤出氧气形成致密保护层和堆积层, 因此防灭火效果比氮气 (N2) 更好。
2、二氧化碳 (CO2) 纯度可以达到100%, 一点不含O2, 氮气 (N2) 最高达到97%, 含氧3%以上。因此二氧化碳 (CO2) 防灭火效果优于氮气 (N2) , 煤对CO2的吸附量为48L/kg, 而煤对氮气的吸附量仅为8L/kg, 前者是后者的6倍, 显见CO2对煤的隔氧窒息效果更好。
3、惰化速度快。气化后CO2在冲淡可燃气与氧的含量过程中, 也使火区空间气体惰化程度不断增大, 从而使混合气失去可爆性对已采完封闭的综放采空区, 注入氮气20万m3才能使封闭区域内的氧气浓度降至5%以下;而压注液态CO2, 注入约2万m3的CO2就可达到该目的, 防灭火效率提高约10倍。经两者比较, CO2惰气的阻燃、阻爆性能明显优于氮气, 两者相差2个百分点以上。CO2的惰化作用优于其N2气。
4、抑爆效果好。CO2气体能使发生瓦斯爆炸的CH4浓度下限值升高。大大降低发生气体爆炸的可能性。可以使其采空区或火区呈现正压状态, 致使新鲜空气难以漏入;迅速降低温度, 液态CO2的气体温度为-20℃左右, 仅需很少的热量就能使其实现迅速气化吸收大量热量, 降低温度。迅速发挥防灭火的作用。
5、二氧化碳灭火过程中, 不会损坏或污染机械设备和井巷设施, 火区启封后, 可较快地恢复生产。
6、系统维护简单, 初期投资小, 使用成本相对较低, 性价比好。成本仅为同能力制高纯度氮气 (N2) 设备的十分之一。
四、预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1、经济效益
二氧化碳灭火与常规防灭火技术相比, 其防火、灭火效率可提高一倍, 防灭火成本降低一半, 同时能减少矿井因自燃火灾引起的停工、停产, 提高煤炭的回收率, 增加煤炭企业的利润,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
开展防治煤矿火灾的液态二氧化碳回收灌注技术及成套装备的研究工作, 密切联系了煤矿防灭火需求, 不仅可保障煤矿安全开采, 避免发生、矿井火灾治理过程中的人员伤亡事故, 而且对矿井火灾治理和易自燃矿井采空区防灭火技术保障体系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3、环境效益
液态二氧化碳气化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为惰性气体, 二氧化碳气体分子化学活性差, 状态稳定, 对煤的吸附效果好。因此, 火区环境能实现零污染。
五、结论
二氧化碳灭火剂 第6篇
在我国国有重点煤矿中, 有56%以上的矿井都存在自燃发火危险, 由煤炭自燃而引起的火灾占矿井火灾总数的90%以上[1], 近年来, 综放顶煤开采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煤矿生产率, 但由于该技术大量冒落煤体, 使采空区遗煤多、漏风严重, 使得煤矿自燃发火频繁发生, 已成为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2], 此外, 我国的高瓦斯矿井普遍采用抽放瓦斯治理技术, 使原来赋存有瓦斯的煤层及其孔隙中吸附空气, 同时抽放瓦斯增加了抽放区的漏风强度, 使煤炭自燃成为高瓦斯矿井的又一个突出问题。对于高瓦斯矿井, 煤层自燃不仅会影响生产, 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而且严重的会引起高瓦斯矿井的瓦斯爆炸, 在最近15年时间里, 就多次发生了由于矿井煤炭自燃引发瓦斯爆炸的重特大事故[3]。所以, 快速高效的对高瓦斯矿井灭火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工作面情况
1.1 工作面情况
同忻煤矿是一座设计生产能力为1000万吨/年的特大型高瓦斯矿井, 采用斜井和立井混合开拓方式, 主要开采煤层为3#-5#煤层, 该平均厚度13.67m, 采用综采放顶煤法开采, 工作面长度为199.5米, 走向长度1684米, 平均采高13.6米。工作面采用“U+L”型一进两回的通风系统, 进、回风两巷均沿煤层底板布置, 内错尾巷沿煤层顶板布置, 内错回风巷30 m。工作面配风量约2500 m3/min, 其中回风巷1750m3/min, 内错尾巷750m3/min。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15~25m3/min, 煤层最短自然发火期为39d。
1.2 首采工作面发火情况
首采工作面试生产期间, 工作面常规气体检测一直正常。11月5日, 在检测气体时发现顶回风巷CO气体异常, 浓度达到0.0053%, 并有淡淡蓝烟出现, 随即11月6日采取向80#~100#支架范围采空区内灌注阻化剂4天, 一直到11日连续向采空区注入氮气, 到11月12日, 工作面CO气体浓度急剧增大, 工作面尾部CO气体浓度达到0.13%, 同时有黄色浓烟从115#~118#架间涌出, 一旦封闭不及时, 不进行隔绝则有发生明火的可能, 一旦发生明火, 对于高瓦斯面的封闭难度将更大, 有爆炸危险, 故决定在2101巷、5101巷和顶回风巷分别施工三道板闭, 封闭工作面, 并用罗克休和粉煤灰等进行二次加固。在进回风顺槽沿煤层底板分别施工措施巷, 在措施巷中打高位钻孔, 采用灌浆、注胶体材料的灭火措施, 在灭火后期封闭区内空气环境趋于稳定不变状态:氧气的浓度在14%左右, 一氧化碳的浓度在0.027%左右, 温度保持在35℃, 为了尽快降低封闭区的气体和温度, 同忻矿采取了注液态二氧化碳的灭火技术。
2 二氧化碳防灭火技术
2.1 二氧化碳理化性质
常温常压下, 二氧化碳是无色略带酸味的窒息性气体, 在不同的压力、温度条件下有三种形态 (如图1) , 均不燃烧, 不助燃。当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超过3%时会引起呼吸困难头痛, 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25%时会引起中枢神经紊乱及窒息死亡。二氧化碳具有升华特性, 在一个大气压下, 升华点-78.5℃;在低温加压下CO2气体可变为液态, 利用蒸发潜热, 可做成雪片状固体, 所以在消防上常把二氧化碳作为灭火剂。
在标准状况下, 二氧化碳气体相对于空气的比重为1.529, 密度为1.976 kg/m3, 液态二氧化碳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较大, -20℃时其密度是1.01kg/L。在温度15℃、1个大气压下1.56L液体二氧化碳可气化成1m3气体, 体积膨胀约640倍。
2.2 二氧化碳的灭火原理和特点
在总结实际煤矿自燃火灾防治过程中, 二氧化碳对于煤炭自燃过程的抑制原理和特点主要有:
2.2.1惰化抑制作用。当二氧化碳充注到火区以后, 其窒息性可以降低火区环境中氧浓度, 从而减弱煤氧复合过程的强度, 使得煤氧复合作用被惰化, 同时由反应方程式:a、C+O2=CO (不充分氧化) ;b、C+O2=CO2 (充分氧化) 可知, 碳氧化反应的主要产物为CO和CO2, CO2出现在反应方程的右侧, 因此CO2浓度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抑制CO等氧化产物的产生, 同时抑制了化学反应的继续进行, 在宏观上体现为对煤炭氧化自燃的抑制。当CO2浓度达到22%以上[4], 对爆炸性气体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在处理高瓦斯矿火灾有高效性。
2.2.2吸附阻化作用。煤是一种多孔、含有多种无机矿物质的有机岩体, 是一种可以吸附无机物质 (如:CH4, CO2, N2) 和有机物质 (如:甲醇, 苯) 的天然吸附剂。煤对以下气体的吸附能力及速率由快到慢为CO2>CH4>CO>N2[5]。在井下多种气体同时存在的条件下, CO2可以更好地吸附于煤炭, 对煤体形成包裹, 进而减少氧气与煤的复合作用, 抑制煤自燃。
2.2.3降温作用。同等质量的二氧化碳和氮气遇热升高相同的温度时, 二氧化碳的吸热量多。此外, 从储存系统中喷放出来的液态二氧化碳, 压力骤然下降, 液态迅速变成气态的过程中, CO2的吸热以对流为主, 低温CO2为了实现热平衡, 主动找寻高温区, 吸收火区的大量热[6], 使火区温度降低。
2.2.4二氧化碳比空气的密度大, 当其从发生系统中喷放并气化后, 在熄灭底部火灾时, 可快速沉入底部而挤出氧气, 并在火区内扩散充满其空间, 分布于燃烧物的周围, 使火区内氧气浓度急速下降, 可以起到快速灭火的效果。
2.3 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系统
井下移动式液态CO2防灭火系统主要由地面液态CO2罐车、CPW-2.0井下移动式贮罐 (图2) 、参数监测仪表 (流量、温度) 等构成。其中地面液态二氧化碳罐车可储运16~20吨液态CO2, 井下移动式储罐液态CO2防灭火装置 (井下移动式储罐) 有效容积为2m3, 最大可存放2吨液态CO2, CPW-2.0井下移动式贮罐出口压力为0.8~2.0Mpa, 出口流量0.5~4t/h。液态CO2由专门的运输设备从化工厂运至矿井, 在地面将液态CO2直接充入到移动式贮槽内, 将移动式贮罐运输至井下使用液态CO2地点, 通过管路直接注入高温区域。
井下移动式液态CO2防灭火系统可以避免因液态二氧化碳直接释放而造成低温和体积急剧膨胀的不安全因素, 液态二氧化碳专用矿车罐车采用从储气罐中经管路直接输送到火区, 而不用汽化器汽化后再注入到火区的办法, 其优点在于:这种方法使液态二氧化碳直接从-20℃的温度注入火区内, 能增加汽化吸热部分, 降温效果更好, 冷却火区的能力大, 灭火效果好。
2.4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技术的优点
在惰气防灭火中,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比氮气的主要优势在于:液氮难于液化, 其储存、运输、释放设备要求严格, 并受其来源的限制, 所以应用局限性较大。膜分离、变压吸附等技术产生氮气的设备较大, 关键部件寿命不长, 设备利用率低, 氮气的综合成本高。
矿井火灾与伴随火灾所引起的瓦斯爆炸是煤矿生产中的重大灾害之一。矿内一旦发生火灾或者爆炸, 就只得全面封闭。特别是综放面的发火, 有时还来不及抢出昂贵的设备, 只能将它长期封闭在火区内, 造成严重的损失。为了预防火灾, 防止瓦斯爆炸, 各矿采取了种种措施, 然而由于某些措施的局限性, 不能完全制止煤炭自燃。向火区注入惰气二氧化碳, 可以防止煤的自燃, 降低燃烧强度, 消除爆炸危险, 还可防止密闭漏风。为了提高液态二氧化碳的防火效果, 将液态二氧化碳贮槽直接运输到井下进行压注。
3 现场应用
3.1 液态CO2注入点的选择
向火区注二氧化碳时, 为减少消耗二氧化碳量, 快速灭火, 要根据火区的条件、火源的位置, 选择最佳二氧化碳释放口位置, 选择原则是使二氧化碳在火区内用最短的路线到达火点, 冲淡火区氧气含量, 窒熄火区。向采空区注二氧化碳防灭火的方法有: (1) 打钻注液态二氧化碳。在火区附近的巷道里打钻孔, 利用钻孔向火区注入二氧化碳;还可在火区附近施工防灭火措施巷, 在巷内施工一段3~5m的小石门, 在石门内打钻孔, 通过钻孔向火区注入二氧化碳; (2) 埋管注液态二氧化碳。根据火源的位置, 在工作面进风顺槽或者在进风线路上埋设注二氧化碳管路, 二氧化碳气释放口可布置在工作面下隅角, 或切眼的两端。
压注二氧化碳处理采空区火灾时, 要注意封堵其可能的漏风点, 要观察采空区二氧化碳的流向, 巷道中的风流要能够冲淡溢出二氧化碳的浓度。
3.2 应用效果
为了使封闭的8101工作面气体、温度尽快降低, 由先前在措施巷向顶回风巷上风侧, 80#~90#支架后部区域范围、顶回风巷末端及其与5101巷的连巷区域和工作面初切眼尾部区域施工好的钻孔 (如图3) , 钻孔用一次性成孔快速灭火钻具施工 (其中钻杆本身就是套管) , 然后注入液态CO2并且观察气体变化。
8101工作面封闭后, 2101巷、5101巷及顶回风巷的三个密闭基本处于均压状态, 密闭的出风压差均小于2~6mm H2O, 所以把井下移动式贮罐置于措施巷向钻孔压入CO2, 暂时不注CO2的钻孔要即使封闭, 随时观察风流中的CO2浓度, 保证人员安全。向封闭区共注入液态二氧化碳72吨, 三天后检测到封闭区的氧气已经下降至5%以下, 十天后CO的浓度已降至0.002%以下。检测结果如表1。
4 结束语
由液态CO2防灭火技术在同忻矿的成功应用可以得出:
二氧化碳作为一种惰性气体, 其稳定性高, 可以从降低氧气浓度、抑制碳与氧气的正反应两方面来惰化煤氧复合作用;同时在同等条件下, 其对煤的吸附能力优于甲烷、一氧化碳、氮气, 起到吸附阻化煤氧作用, 此外, 液态二氧化碳的气化升温也可带走一部分热量, 可以更快速的降低火区温度。因此二氧化碳在防治煤层自燃火灾中有其明显的优势和特点。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技术与灌浆灭火等方法相比, 有其突出的性能优点:具有快速灭火性, 灭火成本低, 对灾区内的设备无损害, 工作面启封快, 恢复生产容易。液态CO2防灭火系统成功地解决了液态CO2输运、释放的问题。其优越性具有较强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摘要:监测发现同忻矿8101工作面气体浓度异常, 在采取其他灭火技术治理采空区后, 气体浓度和温度达不到安全的范围。通过分析高瓦斯工作面的特点, 采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技术对本工作面进行二次处理, 选择用二氧化碳灭火系统, 由先前的高位钻孔送到工作面采空区, 使封闭火区的气体在很短的时间里下降到安全范围。结果表明, 二氧化碳灭火技术及其系统对矿井火灾有灭火速度快, 成本低, 对设备无损害, 恢复生产容易的优点。
关键词:液态CO 2,防灭火系统,惰化,煤氧复合,降温
参考文献
[1]李学诚.中国煤矿安全大全[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8.
[2]吕文陵.高瓦斯易自燃煤层综放开采自然发火防治技术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 2011.
[3]鲍永生.高瓦斯易燃厚煤层采空区自燃灭火与启封技术[J].煤炭科学技术, 2013, 41 (1) :70-73.
[4]康福钧.CO2灭火技术在忻州窑矿8903下工作面中的成功应用.煤矿安全, 2006, 385 (12) , 24-26.
[5]张庆玲, 张群等.煤对多组分气体吸附特性研究.天然气工业, 2005, 25 (1) :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