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一、 含义或作用(10分)
之为言;谓;辞;如字;本亦作(10年好像考过,例子都是书上的)
二、 语音史现象;(10分) 材料是“冲子犹童子”直如特(两段材料,这是其一,第二段我忘了,但是我推测也是古无舌上)
三、 构件在汉字形体发展中有同化、异化和类化,请予以说明。(10分)
四、 翻译(20分,只翻译,不标点)考过的那个“彼贵我名声,美我德行”那一段。
五、 和你熟悉的外语相比,现代汉语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15分)
六、 方言区的人学习汉语要注意仔细辨别哪些声母,请举例说明(15分)
七、 汉字是语言单位吗?用汉字组词这种说法合不合适,请说明(15分)
八、 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情况,请举例说明(15分)
九、 修辞与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请举例说明(15分)
十、 句型和句类有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25分) 727 古代汉语部分考了(今年居然没考虚词,害我准备这么时间) 1;给8个还是6个句子,归纳宾语前置的类型。(10分) 2;给材料然后说明是意动还是使动,依据是什么。(10分) 3;甲骨文识别;有:更,赖,包,涉,齿,凤,兼,伐,(忘了两个,有9个是考过的,1个我没见过)这个20分哦。 语音学填空很多都是14年的考题。(20分) 记得的有
1;语言转换机制(两空)
2;吕叔湘、王力、高名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书(14的题) 3;think中的n读成ng是什么语音现象
4;音高,音强,音长从语言意义上分别对应 分析题
1;菲律宾语言,一个什么人的形式转换成什么什么语 第一问,这种语言的音节特点5分
第二问,表示什么什么语的语素是什么,分布如何6分
第三问,如果什么表示瑞士人,什么表示印度人,那么表示瑞士语和印度语的形式分别是什么4分
2;分析歧义类型,然后分化,每题3分
山上驾着炮,王老师通知了,这瓶茅台他们都喝了
The police will shoot the terrorist with a rifle. 还有一个忘了 论述题每题15分
1;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里》(14年也考了这本书。现在知道这本书的重要性了吧)用一个隐喻来形容语言的同一性,这个隐喻是从巴黎(还是哪个地方)开往哪个地方的火车每天都有,而且每天的乘客也不一样,但是却毫不影响人们把它叫做同一个列车(大概是这个意思)。然后请你说明语言中的同一性。
2;吕叔湘说没有比较就没有语法。Balabalabala,然后让你选择一种你熟悉的语言分析形容词的差异和相同。
以上两题我回忆的表达可以有偏差,但是基本上是这个意思。
古汉汉语及语言学理论: 古汉部分:
一、指出“节”字的含义,并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 10"
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3、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4、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5、足下及董聂三军,皆受荣所节制。
6、节器用。
7、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8、司马握节以死,故书以官。
9、今臣智不能存国,节不能死君,勇不能待寇。
10、而擅离职一节,实臣部职掌,臣待罪铨曹,不得不言。
二、什么是分化字?什么是母字?说出分化字与母字的表义分化情况。12"
三、翻译下列句子 10"
1、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2、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3、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
4、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5、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四、翻译下列文章 18"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语言学理论部分
一、填空 10”
1.捆绳子、跑小偷、存活期的宾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分别是-----、---------、---------。 2.判断音变类型
3.大小属于---语义场,死活属于----,春夏秋冬属于---,桌子椅子属于----。
4.洋泾兵属于--与-----的混合,如果这一语言被某一代人以母语习得,这种语言就变成了---语。 5......
二、解释造成句子歧义的原因。15“
三、给出纳一个地区的语言,让你从音位分析归纳音位的角度看某两个音素是否属于同一个音位。
四、根据以下材料分析(1)方言、普通话、英语之间在语序上的差异。
(2)比较句有那些基本要素?
(3)这反映了语言发展的什么规律? She is richer than me.(英语)
鲁公富于徐公。(古汉语)
他比我富有。(普通话)
他富我。(方言)
五、给出两种语言,分析其中的语法手段、词缀及其类型、语法意义、填写语法变化的形式等等。
古代汉语及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部分:
一.音素、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关系。(15分) 二.请举例说明汉字的特点。(15分)
三.什么是修辞现象的词汇化现象。请举例说明(15分) 四.什么是缩略语?举例说明其类型及各类型的形成方式。(15分) 五.什么是语义指向?举例说明状语的语义指向。(15分)
六.“我是昨天来的”这句话有没有歧义?这句话对我们研究与学习语法有什么启示?(25分)
古代汉语部分:
一、选择题
1、关于古汉语的界定
2、《广韵》的编排方式
3、六书定义的判断
4、《毛诗训诂传》的作者是
5、“是”字用法的辨别
6、下列为王引之的著作的是
7、关于同源词意义的表达的判断
8、关于因形求义的定义的判断
9、加点词用法的分析判断
10、形容词意动用法的判断
二、填空题
1、 史记三家注是指----
2、《说文解字》作者---,全书分-----部首。
3、汉隶之前的文字都称为---,小篆以后的文字都称为-------。
4、反切的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的--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相同。
5、 关于上古韵部,王力分---部, 黄侃分---部
三、名词解释
尔雅 通假字 钱大昕 连及 石鼓文
四、分析下列虚词的含义、作用、用法。(同2004年古汉试题)
2013北师大语言学与汉语言文字学试题回忆版 一:现代汉语
1.音素、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关系。(15分) 2.汉字的特点。(15分)
3.关于修辞现象的词汇化问题。举例说明(15分) 4.缩略语的定义、类型及缩略方式。(15分) 5.语义指向的定义。举例说明状语的语义指向。(15分) 6.我是昨天来的这句话有没有歧义。对我们研究与学习语法有什么启示。(25分)
二:古代汉语
今年的古代汉语很坑爹,基本全部是考过的原题。所以古汉的话大家一定要注定对历年真题的学习。
1.举出了关于”节“字的十个句子,写出其意义,并解释各意义之间的关系。跟课本中的内容差不多。
2母字与分化字的定义。举例说明母字与分化字的关系。 3.十分的句子翻译。全部都是课文中的例子。 4。18分的全文翻译,孟子去齐那段,以前考过。
5.十分选择题,具体忘记是什么了,但也全部是原题。
6.填空题。很基础,也是考过的。反切定义,史记三家注,今文字古文字,说文解字等。
7.名词解释:尔雅 通假字 钱大昕 连及 石籀文 8:关于虚词的分析,也都是以前考过的例子。
三:语言学理论
1:填空:捆绳子存定期跑了小偷的语义关系:啊音变产生的增音现象;春夏秋冬是什么语义场,桌子椅子是什么语义场,大小属于什么语义场,死活属于什么语义场;别的忘记了,总共是二十分。 2:造成句子歧义的原因。
3:给你一个地区的语言,让你从音位分析归纳音位的角度看某两个音素是否属于同一个音位。
4:关于现汉古汉某方言区以及英语的比较句之间的关系。
5:总的来说是关于语法形式、词缀啊什么的之类的分析,跟前几年题型一样。
北师大2012年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课真题回忆 古汉部分
1、举例说明如何辨别通假字以及要注意的问题。(6分)
2、给了六个篆字 写出对应楷书并分类说出哪些是形声字哪些是会意字。若是形声字,说明义符如何表意;若是会意字,说出怎样会意。(12分)
3、“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一句运用的特殊表达方式以及其特点。(5分)
4、给出《诗经》中的一段话,用音韵学知识分析其末尾字的押韵现象。(10分)
5、给了5个句子,分别说明句子中加点字与划线部分有无直接成分关系及其原因,并说明除加点字和下划线字以外是否还有词类活用现象,找出并说明。(12分)
6、给出十个句子,都有“之”字,归纳“之”的词性和用法 (5分) 语言学部分
7、填空
(1)跑材料、跑商场、跑马都是-----关系,但名词与动词的语义关系是-----、-----、-----。
(2)给出两个句子,判断分别是蕴含关系还是预设关系。
(3)“他只吃了一个苹果”这句话,有歧义,因为“只”可以指向-----、-----、-----。
(4)【i u y】这三个元音可以用-------、--------两个特征区别开来。
(5)(6)(7)(8)
8、下列两组词中,A组里的词可加“able”词缀变为形容词,B组则不行,据此回答:
A组 B组
wash(洗)----washable(可洗的) run(跑)
read(读)----readable(可读的) rest(休息)
(1)AB两组词有什么区别
(2)为何A组能加后缀变成形容词而B组不能
(3)上述词中英语和汉语词有什么区别(不确定))
(4)
9、根据下列祖鲁语、英语、汉语、河北藁城话的部分词语对应表,回答
单数 复数
英语 horse three horses 祖鲁语 unfani(男孩) abafani(男孩们)
汉语普通话 学生 学生们 *猪们 三个学生 *三个学生们
河北藁城话 学生 学生们 猪们 三个学生 *三个学生们
(1)祖鲁语和英语表示单复数的语法手段的异同。 (2)汉语普通话与河北藁城话表示复数的异同
(3)普通话中得“们”是否与英语、祖鲁语一样是一种表示复数的语法手段?为什么?
(4)好像还有一问
10、给出荷兰语的若干词语的对应表,从表中比较[p]和、和[t]、[d]在荷兰语中是否是一个音位。
11、仔细观察下列古汉语句子: 一问是说古汉与现汉数词表达的变化 二问是说这种变化对汉语语法结构有了哪种影响
丧车五百。
牛
一、豚一。
发矢五百个。
买狗四枚。
分析(1)古代汉语的数词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什么变化?
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一、辨析(15分) 1. 音素和音位 2. 字、语素和词 3. 借词和意译词
二、简答(40分)
1. 十个元音韵母和拼音中的六个字母是如何对应的? 2. 什么是儿化?什么是儿化韵?什么是儿化音节?
3. “会说”和“不说”中的“会”和“不”都是用在动词前,它们有什么不同?“我是小明”和“我是不饿”中的“是”有什么区别?
4. “学de好de同学是应该帮助学de差de同学尽快de赶上来de”把这句话中的“de”写成正确的汉字,并说明各子的语法意义。
三、分析题(20分)
什么是形态?怎样理解“汉语中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 古代汉语
一、名词解释(8分) 1. 词义的更替 2. 衍文 3. 五声音阶 4. 长短句
二、用六书理论分析字形(12分) 1. 縣 2. 頼 3. 見 4. 竹 5. 哀 6. 考
三、解释加点的字(20个字,一字一分)
四、标点并翻译(35分)
恽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幸赖先人余业,得备宿卫。遭遇时变,以获爵位。终非其任,卒与祸会。足下哀其愚,蒙赐书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然窃恨足下不深推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过;默而息乎,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
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位在列卿,爵为通侯,总领从官,与闻政事。曾不能以此时有所建明,以宣德化,又不能与群僚同心并力,陪辅朝庭之遗忘,已负窃位素餐之责久矣。怀禄贪势,不能自退,遂遭变故,横被口语,身幽北阙,妻子满狱。当此之时,自以夷灭不足以塞责,岂意得全首领,复奉先人之丘墓乎?伏惟圣主之恩不可胜量。君子游道,乐以忘忧;小人全躯,说以忘罪。窃自念过已大矣,行已亏矣,长为农夫以末世矣。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不意当复用此为讥议也。
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抚缶而呼乌乌。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是日也,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诚滛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恽幸有余禄,方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此贾竖之事,污辱之处,恽亲行之。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董生不云乎:“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
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课堂 教学 非语言因素
一.非语言因素的概念
非语言因素是指在教学中非话语教学因素。最初对非语言因素进行研究的是在梁茂成的《副语言初论》中,他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阐释了“非语言因素”的含义。[1]广义的非语言因素包括一切非声特征(non-vocal features),如体态姿势、面部表情、视觉接触。狭义的非语言因素指的是超音段音位学中的韵律特征(prosodic features),如语气、语调、轻音、重音等。总体而言,非语言因素是文化差异的、声音的或运动的身势系统,其作用是辅助课堂语言教学的“补充”交际。
二.对外汉语课堂中非语言因素运用情况分析
1.非语言因素研究的重要性
本文选取真实的课堂案例,通过考察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课堂非语言因素使用情况,就其中的所有非语言因素的形式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出非语言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在汉语教学中蕴含丰富的非语言因素信息,教师准确的使用非语言因素有利于消除其他国家汉语学习者对初学汉语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在对外汉语课堂中使用非语言因素也可以减少师生间因语言不同而产生的交流问题,可以避免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具有实用性和推动汉语教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2.非语言因素使用案例分析
目前网络上有很多高质量汉语教学视频,因篇幅有限,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陈默老师主讲的《“把”字句语法教学》为案例。[2]本案例教学对象为零起点成年的外国留学生。教学内容是“把”字句型,课程视频总时长为45分钟。该教师在课堂中一共用了150个非语言因素教学,平均每11秒一个,可见课堂使用非语言因素频率之高。该师在讲授新句型的时候,整节课使用了大量的非语言因素,基本运用了各种形式的非语言因素。
案例中因为是零起点的留学生,所以在讲授语法的时候难免会遇到无法用语言讲解的地方,在晦涩难懂时教师及时准确的运用手势、眼神,使学生对句型更容易接受,使语法点明白易懂。该名教师尽可能多地利用学生的物件和教室现有的资源,借用非语言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如:把水杯放在桌子上、把窗户关上、把电脑打开、把门关上等。对于这样的知识点讲解最佳的方法就是使用非语言因素。因此,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准确的使用非语言因素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语法,并且获得永久记忆。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非语言因素的作用
针对上述视频案例分析,非语言因素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非语言因素能够强调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有意识性地加重某些字词的读音,反复示范练习主要信息,是使用非语言因素最常用的表现形式。因此非语言因素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其次,非语言因素可以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调节课堂气氛。从心理学上来看,学生情感态度可以产生对语言学习的迁移。因此,教师准确使用非语言因素,能够帮助留学生克服对目标语的紧张和抵制情绪。
再次,非语言因素可以起到暗示信息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课堂上出现个别学生违纪的现象,使用非语言因素既可以保存该名学生的“面子”,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走到学生身边轻拍其肩膀)。
最后,学生的非语言因素也能给教师传递相应的信息,也就是说,学生的非语言因素能起到反馈教学效果,指导教师教学的作用。
非语言因素是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的,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但是不同国家具有文化差异性,所以非语言因素也具有差异性。教师必须在对自己国家和其他各国的非语言因素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以尊重的态度,选择性地应用。[3]对外汉语教师只有在包容和理解前提下,才能积极向留学生传授汉语知识和中国人常用表达方式。如何选择合适贴切的非语言因素,成功地运用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是“一带一路”视域下对汉语教师提出的时代性要求。
参考文献
[1]梁茂成.副语言初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128-130.
[2](英)戴斯蒙德莫里斯.身体语言[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3]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JG17EB187)
(作者介绍:韩玲玲,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王绍舫,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
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因为背景知识准确的掌握不仅包括对史实的确切了解,更需要的是一种文化感,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了解且能心领神会,并运用自如。不止是一个词,一段话的索骥,而应把文化内涵整个地融入行文之中,至此才使译文达到风格上的忠实与流畅。如《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一句原文“Within,the principal palaces were arranged on a northsouth axis”,原译为“(故宫)各大宫殿按南北向轴心排列”。这容易引起歧异。事实上,原作者不是想强调宫殿的南北对称,或者是要说明所有宫殿都是南北排列。因此译为“重要的宫殿座落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就更明了。《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原文页100,注9Village and town life in China(《中国的城乡生活》)著者为Y.K.Leong 和L.K.Tao。此处的原著者显然是中国人名的简写,译者仅译为Y.K.Leong(郎)。笔者作为此书的责编之一先查到《中国的城乡生活》的英文版,著者的全名写成T'ao Li Kung和Liang Yu-kao。又阅读此书的《序言》得知,两人均为留学英国伦敦大学的中国学者,此书是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的社会生活。此书出版之后,T'ao Li Kung回国任教,而Liang Yu-kao则留在英伦。既然.T'ao Li Kung已回到本国,那么《社会科学大辞典》中应该有其一席之地。果然T'ao Li Kung即是中国社会科学家北大著名社会人类学教授陶孟和(陶氏字以行,18881960年)的原名“陶履恭”的音译。
江苏版译为:“宋代的常备军,除了近卫军’以外,尚有由地方军队和民兵组成的两个编队,但它们一旦融合之后,便告瓦解。”(页92);商务版则译:“宋朝统治时期,除了地方军(厢军)和民兵(乡兵)这两支互相融合而衰亡了的军队以外,还有作为常备军的禁军’。把“城隍”译为“城市之神”,“禁军”译为“近卫军”,“地方军队”和“民兵”不说明特指中国传统文献所称的“厢军”和“乡兵”,从行文上还可勉强接受的话,那么把王安石说成是“圣徒”则甚为乖谬了。
过分强调译名的精确度有吹毛求疵之嫌,但中文是不同于西方表音字母文字的一种音、形、义相结合的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固定的含义,通假和转注则有特别的规定。就算在阅读姓氏名称时,出现同音异形的字,也会被认为是指示不同的人物或事物。使用此种与西文截然不同文字的中国人在阅读时也养成了更重视识别文字字形而不是读音的习惯。而且长期以来汉语对外来词的消融力是古今一贯的,并形成了以意译为主或意译与音译杂糅的翻译规律。这种意译法的使用更加强调字符形态与音读对应的确定性和准确度。所以译者采用了不同译名来反映一个人或一件事物,就会误导读者,即翻译时差之毫厘,理解时必然谬以千里。讲求学术规范是提高整体学术水平与扩大学术交流领域和层面的基底。汉学论著翻译作为学术研究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否则就会降低其价值。
不言而喻,优秀的翻译著作应达到翻译与研究的完美结合。因为译者如果是某一领域的专家,那么他翻译这一领域中的外国著作就会在占有材料和了解新的学术动态方面胜人一筹,得以与原著者并驾齐驱,甚至可以作高屋建瓴的评判。
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能力;创新人才
新世纪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是培养创新人才,因而创新教育尤为重要。“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131就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而言,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構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更需要各项设计切实有效地实施。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良好的写作能力无疑是衡量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是否是创新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强化写作能力不仅应该成为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时必须充分凸显的一个内涵,而且更应该通过具体的课程、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具体的手段和措施加以实现。
一、强化基础写作能力[1]
虽然素质教育已倡导多年,新课程标准也开始全面实施,但应试教育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受应试教育影响,相当数量的初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缺乏充分的写作训练和文体训练,写作水平低下,不仅措词不当、病句、表意不明、条理不清、逻辑错误等现象比比皆是,而且不会写议论文。对于以写作为主要创新表现方式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而言,这种现状无疑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极大障碍。因此,强化基础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强化基础写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为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谋篇布局,抑或是表达方式与语言的运用,都始终强调创新性,久而久之,必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所培养[2]。
强化基础写作能力,首先是开设基础写作课程。但问题在于,或者是课时有限,或者是因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过一些写作知识而不够重视,或者是重理论而轻实践,以至于这门课程开设的最终结果常常只是学生获得课程成绩,而实际写作能力并没有真正得到提高。因此,要通过基础写作课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任课教师必须做到:第一,牢固树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目标;第二,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精讲、少讲写作理论,细讲、多讲写作技巧,尤其是在课内要多安排写作训练;第三,增加学生在课外的训练量和阅读量,并勤于批阅、检查;第四,改变考核方式,将平时写作训练的数量和质量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加大其在课程成绩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如将通常的30%改变为40%甚至更多。
单靠基础写作课程提高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是不够的。除课程设计外,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应采取这样的措施:第一,在第一、第二学年,要求每位学生每学年必须认真完成千字以上的记叙文或议论文60篇以上;第二,要求每位学生每学年必须阅读中外文学名著50部以上,理论书籍10部以上,而且要写出读书笔记。这样,既丰厚学生的专业修养,又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直接的帮助;第三,实行导师制,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全员投入,每位教师负责一部分学生,对他们的写作与阅读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评阅指导;第四,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情况与学分挂钩,强制学生必须认真完成;第五,为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每学年举办12次征文比赛活动,并将优秀作品汇集成册出版。
二、强化论文写作能力
论文写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必须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予以强化。
在课程设计上,可以考虑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开设论文写作课程。很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都开设有论文写作课程,但是在开设时间上大多是在第七学期,以利于学生在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论文。这样的设计存在严重的问题。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从第七学期开始就忙于找工作,在本学期开设论文写作课程,常常无法保证正常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论文写作并不等于毕业论文写作,如果论文写作课程的开设只是为了毕业论文,就会弱化该课程的功能,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所以,不仅要开设论文写作课程,而且要将开设时间提前,这样,既能承接基础写作课程,又能从二年级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论文写作的指导,利于学生完成各种论文写作,并不断提高水平。
在实践环节上,首先是要加大课程论文写作力度。课程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尤其是文学类课程的平时作业或考查作业的主要形式。由于此类课程很多,所以学生要完成的课程论文是整个大学期间完成的论文中最多的。目前课程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因为是课程作业,加之量大,甚至有时出现几门课程论文需要在同一时间内完成的情况,学生往往敷衍应付,甚至抄袭,而对教师来说,通常只是批阅后给成绩,缺乏必要的指导过程。课程论文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因此,必须制定课程论文质量标准,规范写作要求,严格指导过程。
学年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又一实践教学环节,通常安排在三年级,这样设计一方面是因为三年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是为毕业论文做准备,而且也制定有质量标准。但是如果立足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就会发现,把学年论文的写作目的视为是给毕业论文作准备是不合适的,因为无论是学年论文还是毕业论文,都只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所以,现行的学年论文制度需要加以改变,在时间安排上,可以考虑让学生在二、三年级时分别完成一篇学年论文;在指导过程上,不能是一次性指导,即教师批阅初稿,学生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修改,然后提交,教师给出成绩,而应该增加指导次数,让学生在反复修改中不断提高学年论文质量,并使学生从中受益。如果能够按照毕业论文的要求指导学生的学年论文,效果将会更加明显。
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最后完成的论文。相对其他各种形式的论文,毕业论文的规定最细致,程序最规范,指导最认真,要求最严格。但是,由于第八学期正值学生寻求就业的最关键阶段,能够真正潜心于毕业论文写作的学生并不多见,因而,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面对毕业论文质量与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首先,可以考虑将毕业论文完成时间改为第七学期。虽然第七学期就业工作已经开始,但是相对而言,学生有比较从容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其次,指导教师必须高度负责,主动联系学生,掌握学生动态,敦促学生及时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再次,严肃处理未按时完成毕业论文者和抄袭者,切实执行未完成毕业论文者和抄袭者不得毕业的有关规定,真正给学生以警示。
除强化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这些必须完成的实践环节外,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在二、三年级学生中大力倡导、组织申报学校针对学生设立的科研立项,积极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鼓励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同时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科研活动,做好学生的指导教师,提升学生的科研水平。
三、强化个性化写作能力
如果说强化基础写作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是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之必须手段,那么强化个性化写作能力则是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同样是在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
文学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作家、诗人,但是如果能够强化文学写作能力,为学生今后成为作家、诗人奠定基础,无疑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巨大成果。因此,第一,在现有正常开设的文学类课程基础上,开设诸如小说写作、戏剧写作、散文写作、诗歌写作、影视文学写作等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第二,定期邀请知名作家、剧作家、诗人举办讲座活动,给学生以文学写作的激发和启示;第三,组织、扶持学生文学社团,聚集有文学写作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将文学写作、经验交流经常化;第四,创办汉语言文学专业内部文学刊物,专门刊发学生的文学作品,每学年进行一次年度评奖、表彰;第五,向文学期刊推荐学生作品,鼓励学生积极向文学期刊投稿,组织、激励学生参与各种文学写作竞赛活动;第六,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文学写作活动,进行切实指导。
新闻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又一表现形式。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不乏新闻爱好者,而且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中也确实有很多人从事新闻业。因此,强化新闻写作能力同样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开设诸如新闻学、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等选修课程,同时,任课教师担当起学生新闻写作实践的指导任务;其次,建立学生新闻报导组织,专门负责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其所在院系的宣传报道;再次,鼓励学生积极采写新闻并向校内外新闻媒体投稿,尤其是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和假期做校内外新闻机构的兼职记者或通讯员。
随着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报考公务员人数的增加,公文写作能力包括申论写作能力已成为部分学生热衷提高的写作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应采取相关措施予以加强。首先,开设公文写作、申论写作等选修课程,在精讲相关理论的同时,重在写作实践训练,任课教师加强指导;其次,将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在院系日常工作中的部分公文写作交由学生完成,给学生提供写作实践平台,相关教师进行指导;鼓励学生联系或帮助学生联系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课余或假期进行公务员实务训练,在实践中提高相关写作能力。
总之,基础写作、论文写作以及个性化写作能力,对于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强化。
参考文献:
[1]刘国钦,等.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徐渊.写作教学与高师创新人才培养[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0,(3).
汉语言文字学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古代汉语实践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王焕玲(1972- ),女,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和写作教学。(河南南阳473004)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基础牢固厚重、就业适应面宽、社会需求量相对固定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优势。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快速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固有的教育和人才观念,冲击着这个传统人文专业的命运。当今社会对有突出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极其迫切。
目前,关于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社会人才从宏观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称为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社会效益)的人才,称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非常明确,旨在培养有专业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使得每一个学科、每一门课程在教学改革中都必须与之紧密联系,各门课程都要不同程度地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的古代汉语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背景下应如何调整、改革以寻求适应,又应该担负什么样的责任?本文即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审视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意见。
一、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现状
古代汉语课程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评判能力、创新能力,真正实现知识、能力的有机结合。
但是据了解,目前国内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古代汉语课程还是沿袭传统的学术型、理论型教学模式,教师的课堂授课以理论讲授为主,很少有学校会注重古代汉语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有些学校虽然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由于课时数少,不能引起任课教师的足够重视,因此任课教师往往忽略实践教学环节。总体来说,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在认识上忽略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未能精心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对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就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突破口,精心设计课程实践环节,实施实践性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同时,以学生能力的提升带动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优化。
二、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一)加强词汇积累,提高文字分析能力
要学好古代汉语,最关键的问题是掌握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只有具备一定的古汉语词汇量,才能顺利阅读古代的文献和典籍。对学生来说,学习古代汉语最难掌握的便是词汇,因为随着社会的变化,很多常用词汇的古今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不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就会发生以今律古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汉字和词义发展脉络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加强其对古汉语词汇词义变化的认知,必须要求每个学生每天至少整理出一个词的本义、常用引申义,并且举出例证,作为学生的平时作业计入平时成绩。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别: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汉字属于表意文字,虽然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通过查阅工具书还是能够分辨出汉字的造字意图,推出词的本义,而汉字本身又与汉文化关系密切,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从汉字中可以折射出汉民族的文化印迹。例如“盥”字,甲骨文为一会意字,一人伸出双手洗手,下面的盘子用来接水,因而其本义为“以水手承水冲洗”,现代汉语的“盥洗室”一词中的“盥”还保留着此义。由此义又可以引申出“洗涤、除、浇灌、洗涤用的器皿”等义。通过这种梳理,学生会对该词的词义体系有了非常清晰和完整的认知。学生在了解了该词的意义来源的过程中,也会了解到“盥”字与古代的饮食习惯手抓饭的渊源关系,以及上古的“盘”与现代的“盘”的具体区别,另外还引发出了“筷子”一词的来源。
这样要求学生每天查找一个古汉语词语,梳理其词义发展脉络,挖掘其中蕴含的汉文化意蕴。日积月累,当学生将这种要求变成了一种习惯,也将掌握很多常用词的词义,从而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词汇基础,扫除阅读中的词汇障碍,同时也加深了对现代汉语词汇的认识,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语言文字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由于电脑的大面积普及,键盘打字已经代替了手写,再加上网络上的不规范用字现象的误导,使得许多学生现在对汉字的认知能力越来越差,有些学生现在甚至提笔忘字,更遑论熟知汉字的字义了。因此,通过该方法的实施,可以加强学生学习汉字、词汇的热情,从而掌握更多的汉语词语,夯实自己的语言文字基础。例如,我们通过对“义”字的分析,了解到现代汉语的“正义”和“义父”“义齿”中的“义”的确切含义分别为“符合正义和道德规范、名义上的、假的”,而这些义项又都来源于“义”的本义屠宰祭祀用的牛羊,这样举一反三,夯实了学生的文字基础,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文本阅读,提升分析表达能力
古代汉语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并提高讲授中学文言作品的能力及从事其他工作的语文修养”。要学好古代汉语,不仅要掌握大量的词汇,还要大量阅读古代文言文,特别是先秦时期的优秀散文,这样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讲授太多的文章。因此,教师可以在学期开始之初选择一些优秀的文章布置给学生,也可以安排学生自己去选择一些难度适中的文言文,最好是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比如左传、战国策、国语、诸子百家之类的文章,定期安排学生分小组举行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在交流会上讲述自己阅读文章的大致内容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些优秀的古代散文有的讲述了经典的历史故事,如《苏秦始将连横》《冯谖客孟尝君》《晋灵公不君》等;也有的包含了深厚丰富的哲理和道德意蕴,例如韩非子的《说难》、庄子的《运斤成风》《世说新语》的名士风流故事等。学生为了读懂这些文章,需要独自利用工具书解决文章的字词句,通过对这些文章的讲解和分析,大大地提升了他们独立发现语言问题、解决语言问题的分析能力,同时也大大地扩大了他们的知识宽度和广度;而且读书交流会这种方式也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不再只是课堂内容的接受者,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同学们互相交流、展示的平台。
我们现在学习的古文,基本上是古人注释的文章,并不是古代文章的原貌,而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能够辨识竖排版的、没有标点符号的繁体古文,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学期开始給学生布置一定篇目,要求其每周提交一篇作业,要求能够标点并翻译。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可以提高他们给古文标注句读的能力,大大提高其古文阅读和分析的水平。
(三)注重论文写作,培养创新思辨能力
创新思辨能力是应用型本科学生应具备的主要能力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从事文字工作,其中一部分会走上教师岗位,因此古代汉语课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选择一两篇学生中学时的文言文进行分析,指出中学文言文注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正确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适当引导学生思考中学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问题,寻找现今社会上流行词语的词义和历史发展脉络,或者寻找当今社会上众多的古代文言文丛书的注释弊端,尝试独立写作专业科研小论文。撰写小论文的过程,也是学生古代汉语知识和理论的一次再认识过程和深化过程,通过对语言现象的分析,会使他们对以往学过的课本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将课本知识成功地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四)结合现实生活,提高实践认知能力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又影响着社会生活。古代汉语课程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现实生活,将课程内容和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才会焕发出课程的生命力。因此,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也应走出课堂,关注当下现实社会生活,引导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的理论和知识,去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语言问题。例如时下网络流行的“孩纸”“桑心”“内个”“童鞋”等词语,其实属于古代汉语的通假现象,网民们为了方便快捷、求新求奇,故意舍弃本字不用而使用同音假借字,形成了网络上流行的一种语言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通假字的理论和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及其影响。
古代汉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它还承载了厚重的汉文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到大街小巷,去发现广告招牌、店铺招牌上的繁体字误用现象,如“理发店”写成“理發店”、“山谷”写成“山榖”等;另外,有些有特色的店铺名字起得古色古香,如玉器店的店铺名称往往与“玉”字有关,如“璇玑阁”“玲珑轩”等,这些店名是否能够表现出丰厚的玉文化,是否适合店铺的位置、大小和产品类型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汉字的来源以及汉字所体现的文化意蕴进行分析。这种做法能够使古代汉语更好地结合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
三、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加强监督检查
为保证以上教学改革措施的正确实施,必须调整古代汉语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时设置,在培养方案中明确古代汉语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并且要求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精心制定科学的实践性教学大纲。为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可以将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教师要对每一环节制定科学的评判标准,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量化考核。另外,教师应事先安排好学生的必读篇目、古文(白文)的篇目,开学之初公布,学期中间进行监督和检查,期末通过试卷的方式进行考核。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加深自身的古汉语修养,不断进行科研,及时充电,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样才能高屋建瓴,为学生指出正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吴阿林.应用型人才的层次结构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校国家精品课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