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标记论文范文(精选3篇)
被动标记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标记分析,英汉被动句对比,对外汉语教学
一、标记区别分析法
标记理论最初是针对音位对比而提出的概念, 到了1977年, Eckman提出了针对第二语言习得难度的一个标记区别假设的预测方法。这种预测方法是从语言的个性出发, 比较分析某种语言的语言标记特色, 以此预测语言的难点。
母语对二语习得有很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上被称为“迁移”和“回避”。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促进作用, 而负迁移则是起到阻碍的作用, 回避就是学习者回避第二语言中那些自己感到困难的语言结构。我们认为, 从标记理论的角度而言, 母语之所以会产生干扰, 就是因为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标记的差异所造成的。
二、英汉被动句对比
英语与汉语都存在被动语态, 且相对于主动语态而言, 都属于有标记形式。从结构形式上讲, 英语的被动句形式较为单一, 其主体是形式被动并且意义也被动的有标记被动句式, 即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 助动词be有体和时态的变化, 且被动句主语为动作的承受者、受动者, 如:The glass was broken./The temple will be reconstructed soon.若要引出动作发出者, 则在句末用介词by引出, 构成be+-ed+by的形式。
如:The glass was broken by me./The fish was eaten by the cat.
除了这两种形式以外, 在非正式用法中也可用“get+-ed”的形式, 或者是It be+-ed的形式, 但形式只限于estimate, report, say…
而汉语的“被”字句, 从标记理论的角度来看也属于有标记的被动形式。在此我们将“被”字句分为4类:
1、受事+被+Vp。
如:衣服被弄坏了。/课被推迟了。
2、受事+被+施事+Vp。
如:咖啡被小王喝了。/弟弟被老师表扬了。
3、受事+被+施事+所+Vp。 (这种格式一般用于书面语, 由“为……所”演变而来, 也可以用“为……所”表示被动)
如:我深深被他的话所感动。/新产品总是被年轻人所关注。
4、受事+被+施事+给+Vp。
如:我的钱包被小偷给偷走了。/伤员被解放军给拉走了。
从以上4类可以看出, 相较于英语的有标记的被动句而言, 汉语的被动句在结构上更为丰富, 并且汉语没有时态和体的变化, 不同于英语中在动词后加by引出施事, 而是在动词之前加“被”引出施事者。“被”字还可在一定条件下由“叫”、“让”所替换。
在汉语中, 还有一类被动句叫做意念被动句。这一类被动句主要通过词汇手段来表现, 其结构形式为:主语 (受事) +V.+其他成分。
如:钱用完了。/衣服淋湿了。/作业做完了。
意念被动句在英语中也存在, 如:The cloth washes well.但这一类被动句的使用远不如结构被动句普遍, 一般能用此类被动句的动词如:sell, write, wear等, 或表感官的动词如:feel, taste, sound, look等。
从以上结构的对比可见, 英汉的被动句都是有标记的, 而意念被动句都是无标记的, 并且英语中大量使用结构被动句, 而汉语则是意念被动句的使用居多。这样来看, 似乎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习得汉语被动句是较为容易的, 特别是在习得无标记的意念被动句的时候。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收集外国留学生习得意念被动句与“被”字句的考察数据及使用偏误后发现, 对外国学生来说, 意念被动句的习得难度比“被”字句要高。意念被动句从结构看是没有标记的, 所以相对于有标记的“被”字句而言, 结构更为简单, 并且在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 也存在先教意念被动句, 再教“被”字句的情况。这样的想法是没有看到意念被动句深层次的含义。意念被动句结构上接近于SVO, 这在英语中是属于主动语态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英语里, SVO中的主语几乎都是主动者、施事者。“主语+v.+其他成分”中的主语成分, 若表示主动, 主语就是动作的施事者, 若表示被动, 主语就是动作的受事者。
以“S+v.+其他成分”为例:
小偷跑了。The thief run away.
自行车丢了。*The bicycle lost. (The bicycle was lost.√)
在相同的结构形式下, 汉语的这一结构中的主语多了一个可做“受事”的标记, 正是这一标记, 加大了学生习得被动句的难度。因此英语为母语的学生, 在学习汉语的被动句时, 会受到母语的极大影响。
三、迁移与回避
首先来看英语的被动句对汉语的迁移。上文谈到母语特征是否会被迁移是取决于其标记程度的, 这具体表现有两点:一是当对应的目的语形式为有标记时, 学习者会迁移母语中的无标记形式;二是当相应的目的语形式为无标记时, 学习者不会迁移母语的有标记形式。下面列出Ellis提出的标记理论与母语迁移之间的关系的概括:
从上表可以看出, 在英语被动句中, 如果主语为受事表被动, 一般都会有明显的标志来表示被动语态, 这与汉语被动句利用“被”字作为被动句的形态标志有相似性, 所以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 反而觉得有依托, 容易接受。一般初学者利用by这一标志对应“被”字还是有一定的可取性, 这对于学生掌握“被”字句的结构还是有好处的。但若是对于汉语中主语为受事, 且不用典型的被动结构的句子的学习, 就加大了学习者的习得难度, 也就容易产生迁移, 也就是学习者一想表达被动的意义, 就会选择同母语相同的带有形态标记的形式。当学生学习了“牛奶被喝了”这样的句子, 就会产生类推, 说出“信被写好了”的句子, 将“被”字过渡泛化使用, 这也是学习者产生偏误的最大问题。
例如:
*因为我出了汗, 所以我的衣服需要隔几分钟被换一换。 (应改为:因为我出了汗, 所以我的衣服需要隔几分钟换一换。)
*那篇文章被修改完了。 (应改为:那篇文章修改完了。)
*运动会上星期被举行了。 (应改为:运动会上星期举行了。)
而回避主要是针对意念被动句而言。汉语的强势语序是SVO的形式, 学习者已经习惯于把受事放在动词的后边, 对放在动词前面的受事, 学习者并不习惯。因此在实际交际中, 意念被动句的使用频率不高, 而且通常以主动句代替来回避意念被动句的使用。例如把意念被动句改为主动的“把”字句:“信我写好了”以“我把信写好了”来代替。
四、汉语被动句习得顺序
Eckman提出的“标记差异假说”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困难提出了三种预测和解释:
1、L2 (第二语言, 下同) 中那些不同于L1 (第一语言, 下同) 且标记程度更高的区域学习时会有困难。
2、L2中那些不同于L1且标记程度更高的区域学习时其困难程度等于其标记程度。
3、L2中那些不同于L1且标记程度低于L1的区域学习时不会有困难。
若按照如此解释, 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首先学习“受事+被+Vp。”的“被”字句形式应该是最容易的, 因为这一结构与英语的典型被动句有一定相似性。其次是由“被”引出施事者的“受事+被+施事+Vp。”的句型, 这一句型多出了“施事者”这一标记, 难度变大。然后是固定搭配的被动句教学, 最后才是意念被动句, 是以主动的形式来表达被动的含义, 其主语可直接用受事者, 虽然英语中也有少量的主动形式表被动含义的句子, 但与汉语的意念被动句是不一样的, 而且运用的范围也很窄, 因而这一句型相对于英语被动句就是有标记的, 所以意念被动句的习得是最困难的。
五、总结
根据这一的习得难易的顺序来看, 在具体汉语教学中, 教师也应该注意根据学习者习得的顺序来调整教学的顺序,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学生在初学“被”字句的时候, 难度不大, 在此时的迁移属于正迁移, 但程度越高, 越容易出现“被”字句泛化的问题, 也就是不该用“被”字句而用。汉语中“被”字句的使用比较有限, 有些动词不能用在“被”字句中, 因此要先教学习者易习得的、范围也较窄的“被”字句, 并且应该在初级阶段完成教学内容。而意念被动句则最好实在中级开始的时候, 而不是像一些对外汉语教材上的在初级阶段就开始进行意念被动句的教学, 这一会使学生与“被”字句产生混淆, 而此时初级阶段若想学生具体解释两者的区别又为时过早, 会让学生迷惑, 学习被动句也变得更难。中级阶段, 让学生有所接触意念被动句, 并且设计环节, 让学生练习时最好只能使用意念被动句, 这样可以使得他们更能了解意念被动句的结构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斌, 《新编现代汉语》, 复旦大学出版社
[2]、唐承贤, 标记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应用, 《语言与翻译》, 2005
[3]、王立非, 关于标记理论, 《外国语》, 1991.4
[4]、陈露, 英汉被动句对比分析, 《考试周刊》, 2009
[5]、沈家煊, 《不对称和标记论》,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日语无标记被动句的类型分析 第2篇
关键词:无标记被动句 特定动词 功能动词词组 てある は
1.引言
日语被动句分为有标记被动句和无标记被动句。“有标记被动句”指的是在形式上通过动词的未然形后续助动词“れる”或“られる”表达被动意义的句子。与此相反,“无标记被动句”指的是受事充当主语,在形式上没有使用被动助动词“れる”或“られる”,而意义上含有被动语义的句子。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无标记被动句分为特定动词、功能动词词组、动词存续体和宾语主题句四种类型。
2.特定动词
2.1特定自动词
2.1.1表达心理状态的自动词
“感動する”、“驚く”、“怯える”、“苦しむ”等表达心理状态的自动词在使用时含有被动之意。主格多为有生命体,是心理活动的动作发出者,其动作的对象多为无生命体。例如:
(1)美術館に行ってコローの絵に感動する。去美术馆被柯罗的画感动。
(2)彼はステラの豹変に驚いた。他吃惊于斯特拉的突变。
2.1.2含被动语义的有对自动词
日语中的“受動詞”与相应的他动词被动句相似,含有被动语义。根据施事者和受事者的有无及性质可将含被动语义的有对自动词句分为如下类别:
A.非情物+が(は)+非情物+に+受動詞
用于描述自然现象或客观事物,表示动作的结果或状态。施事者给人的动作感较弱,多为原因、理由。常用的动词有“染まる”、“焼ける”、“濡れる”、“埋まる”等。
(3)窓の向こうの空は、夕焼けに染まりはじめた。
窗外的天空开始被晚霞染红了。
(4)家が土砂に埋まる。家被沙土填满。
B.非情物+が+有情物+に+受動詞
适用于此种类型的动词有“見つかる”等。
(5)もし弾が不発に終わったら、あるいは軍警察や民兵に見つかったら、彼らはどうなるんだろう。如果最终子弹发射不出去,或者被警察和民兵发
现了,他们该怎么办?
C.非情物+が(は)+受動詞
一般不出现施事者,用于描述客观事实。常用的动词有“ばれる”、“漏れる”、“切れる”、“見つかる”等。
(6)うそがばれた。谎言被揭穿了。
(7)そのままぶつりと電話が切れる。就这样电话被挂断了。
D.有情物+が(は)+有情物+に+受動詞
属于这类句型的有对自动词有“捕まる”、“敗れる”、“見つかる”等。由于施事者和受事者均为有生命体,因此施事者给人的动作感较强。
(8)田中は警察に捕まった。田中被警察抓住了。
E.有情物+が+非情物+に+受動詞
此类无标被动句较少,常见的有对自动词为“倒れる”、“敗れる”等。
(9)つまり君は、ビジネスに敗れたわけだ。也就是说你事业失败。
2.1.3含被动语义的无对自动词
“躓く”、“くらむ”、“そよぐ”、“むせる”等自动词本身不一定具有明显的被动语义,但由它们构成的句子却往往具有被动的语义。这些自动词一般为非意志性的动作、行为,强调客观事实,描述变化的结果。
(10)石につまずいて転んだ。 我被石头绊倒了。
(11)私は煙にむせ、涙が出て、喉が痛くなった。我被烟呛得流泪、喉咙痛。
2.2特定他动词
2.2.1表示主体状态变化的他动词
天野みどり(1987)将ガ格名词不作为动作的发出者,因受到外力的作用主体发生状态变化的他动词句定义为“状態変化主体の他動詞文”。这类他动词句,虽然无法与有标记被动句相呼应,但是与对应的自动词句相近。他还指出属于此类他动词句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句中的他动词必须既包括主体动作又包括客体变化;主体和客体之间必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児玉美智子(1989)还添加了另外一个条件:主体之外的、实际动作的直接发出者要通过明示或前后文、词汇暗示出来。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个条件是主体状态变化他动词句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12)気の毒にも、田中さんは昨日の台風で屋根を飛ばしたそうだ。
真是不幸,听说田中先生家的屋顶昨天被台风掀翻了。
2.2.2含被动语义的他动词
“教わる”、“授かる”、“言い付かる”等他动词本身具有被动语义,如教わる=教えられる、授かる=授けられる、言い付かる=命じられる。可以看出上述他动词本身已具有被动语义,因此在使用时不将其变为被动形式。
(13)そんな人に教わるなんて幸せだ。能向他那样的人学习,是一种幸福。
2.2.3含被动形式的他动词
村木新次郎(1989)将只有被动表达形式的“やけだされる”、“忙殺される”等动词称为“受動動詞専用”。这类动词在使用时没有与之对应的主动句,因此也称为“みかけだけの受動文”。它们常以被动形式出现,所以部分字典就把这些动词作为独立条目列出来。这类动词包括:恵まれる、やられる、とられる、振られる、うなされる、浮かされる、見舞われる等。
(14)好きな人にふられた。 被心爱的人所抛弃。
nlc202309020124
(15)悪夢にうなされる。被噩梦魇住。
3.含被动语义的功能动词词组
村木新次郎(1980)发现日语中有一类动词,在和名词搭配时往往丧失本身的含义,由名词部分承担实质意义,动词部分承担语法功能,将这类动词称为“機能動詞”,将这类词组称为“機能動詞結合”。村木指出通过动作名词与形式动词形成的合成谓语形式可以表达被动语义。如果将“注意をうける”这样的谓语表达形式称为“迂言的なてつづき”,那么它就是通过迂回方式的被动表达,类似的表达被动语义的功能动词词组还有“非難を浴びる”、“注目をあつめる”等。
与有标记被动句相同,功能动词词组表达的被动语义有积极的、中立的和消极的。袁嫄(2006)认为像“集める”、“得る”、“博す”、“与る”等功能动词和名词搭配通常表示积极的被动语义;而“買う”、“食う”、“招く”“遭う”、“くらう”等作为功能动词时一般表示消极的被动语义;“浴びる”、“こうむる”作为功能动词,受与其搭配的名词制约,既可以表达积极的意义又可以表达消极的意义。由此可见,功能动词词组表达的被动语义积极与否同时受名词和功能动词制约。
因为表达被动的功能动词词组有时还会表达授受的语义,如“承認を受ける”、“許可を得る”等,因此在汉译日时,既可以转换成对应的被动形式,又可以转换成授受关系的形式。
4.含被动语义的动词存续体
井上和子(1976)指出“てある”句与被动句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因此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村木新次郎(1989)认为动词的词干上附着-Tear-(-tear-和-dear-为变形)的形式表示“动作完了的持续”的同时,也表示被动的含义。因此,村木将“テアル文”视为“疑似受動文”。“テアル文”缺少施动者并不是为了省略,而是一种义务,这类句型无法体现施动者。
含被动语义的动词存续体句一般采用“~が/は~てある”的形式。主语是无生命体,动词为他动词,多表示动作结果状态的存续。
(16)電車の中に忘れた傘は、事務所にとどけてあった。
忘在电车里的雨伞已经被送到办事处了。
5.含被动语义的宾语主题句
含被动语义的宾语主题句具体的表现形式为:N1+は+N2+が+VP和N1+は+VP。赵福泉(2001)认为不是任何一个句子都可以转化成宾语主题句,要构成宾语主题句,要求这个宾语必须是一个特定成分。同时,宾语主题句与有标记被动句的不同点在于,宾语主题句可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宾语主题句中的主题也有一定的限制。如果主题是无生命体,一般认为是动作的受事者,如例(17);如果主题是有生命体,那么就需要判断该主题是动作的行为者还是受事者,如例(18)。
(17)部屋はきれいに掃除した。房间被打扫得很干净。
(18)太郎は倒した。是太郎推倒的/太郎被推倒了。
6.结语
日语无标被动句指受事充当主语,形式上没有使用被动助动词“れる”或“られる”,而意义上含被动语义的句子。它分为四种类型:特定动词、功能动词词组、动词存续体及宾语主题句。
日语无标记被动句的施动性较弱,更突出受外力作用后所产生的结果状态。与此相对,有标记被动句更加突显其动作性。因此,在进行日汉翻译时,应该在注意各自语法特性的同时,结合上下文语境,按照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同时应当注意,并不是日语的无标记被动句就一定要翻译成汉语的无标记被动句,也可能翻译为汉语的有标记被动句或主动句,反之亦然。
参考文献
[1]井上和子.変形文法と日本語[M].東京:大修館書店,1976年.
[2]寺村秀夫.日本語のシンタクスと意味(第1巻)[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1982年.
[3]村木新次郎.ヴォイス[A].北原保雄.講座日本語と日本語教育第4巻日本語 の文法.文体(上)[M].東京:明治書院,1989年.
[4]村木新次郎.日本語動詞の諸相[M].東京:ひつじ書房,1991年.
[5]赵福泉.日语语法疑难辨析(续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6]张永旺.日语被动句[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年.
[7]村木新次郎.日本語の機能動詞表現をめぐって[J].国立国語研究報告65研 究報告集2,1980年:17-76.
[8]天野みどり.状態変化主体の他動詞文[J].国語学151集.1987年:97-110.
[9]児玉美智子.状態変化主体他動詞文の成立と構造[J].甲子園短大紀要第9 号.1989年:67-80.
[10]仁言.论日语无被动形式的被动句[J].天津外国语学报(综合版).1994年,
第2·3期:107-113.
[11]张晓帆.日语中的自动词意义被动句[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年,第6期: 25-30.
[12]袁嫄.从“态”上看“功能动词”的语法功能[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年.
例句来源:KOTONOHA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少納言)[DB]日本国立国語研究所http://www.kotonoha.gr.jp/shon
agon/search_form
本文为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资金资助YJSCX2015-035HLJU.
(作者介绍:吕明洋,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孟子》中的有标记被动句研究 第3篇
一般认为, 上古被动句分为有结构特征和没有结构特征的两类。所谓有结构特征的被动句又可称为存在标志的被动句, 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 大致可分以下几种形式:
1.“于”字句, 用介词“于”, 动词后用介语“于”表被动, “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例如:受制于人 (被人控制) 。
2.“见”字句, 用介词“见”、“于”, “见……于……”表被动。 (“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暴见于王 (梁下) ;……徒见欺 (……白白地被欺骗) 。
3.“为”字句, 用“为”, “为……所……” (“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或“……为所……”表被动。例如: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 。
4.“被”字句, 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 (忠心却被别人诽谤, 能不怨恨吗?)
以上几种句式, 除了出现的频率和分布不同外, 还表现在句子的结构不同。作为被动句标识的“于”、“见”、“为”、“被”等在句中的词性和功能的不同, 在句中的地位也不同, 于是就构成了结构的不同。本文将列举《孟子》中具有被动意义的两种主要句式———“于”字句和“见”字句, 据初步统计, 表示被动的“于”字在书中出现二十二次, 表被动的“见”字在《孟子》中出现三次。
下面我们先来看《孟子》中的有标志的被动句。
(一) “于”字句
“于”字句的结构是:主语—动词—补语 (于+行为主动者)
表示施事的人或处所。例如:
(1) 不行仁政而劣之, 皆弄于孔子者也。 (《孟子·离娄上》)
(2) 东败于齐, 西丧地于秦七百里, 南辱于楚。 (《孟子·梁惠王上》)
例 (1) 中, “弄于孔子”是被动句, 被孔子所弄, 其结构是“主动补”, 由介词“于”与“孔子”结成介词词组作补语。从而引进行的主动者。例 (2) 是“南” (行为的受事) 被“楚” (行为的施事) 所辱, 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楚”, “于楚”作“辱”的补语。
(3) 吾闻用夏变夷者, 未闻变于夷者也。 (《孟子·滕文公上》)
(4) 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 治人者食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
例 (3) 中“变于夷”与“夏变夷”也是格式不同而对立, 主动与被动的意义就一目了然了。同样的道理, 例 (4) “治人”与“治于人”, “食人”与“食于人”, 前者为主动义, 后者为被动义。
(5) 由此观之, 君不行仁政而富之, 皆弃于孔子也。 (《孟子·离娄上》)
(6) 居下位而不获于上, 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 不信于友, 弗获于上也, 信于友有道, 事亲弗悦, 弗信于友矣, 悦亲有道, 反身不诚, 不悦于亲矣。 (《孟子·离娄上》)
(7) 耳目之官不思, 而蔽于物。 (《孟子·告子上》)
例 (5) 是“君” (行为的受事) 被孔子 (行为的施事) 所弃, 用“于”引进行为主动者“孔子”, “于孔子”作“弃”的补语。例 (6) “信于友”被朋友信任, 介词结构“于友”是动词“信”的补语。“悦于亲”是让父母高兴, 意思是“事亲不悦”就“弗信于友”;“不信于友”就“不获于上”;“不获于上”就“民不可得而治也”。例 (7) 引进的主动者不限于人, 还可以是“物”。
(二) “见”字句
“见”字句的结构与“于”字句的结构不同。“见”作为助词, 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帮助动词表被动, 其结构是:主语———状语———动词。
(8) 盆成括见杀, 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 (《孟子·尽心下》)
(9) 百姓之不见保, 为不用恩焉。 (《孟子·梁惠王上》)
例 (8) “见杀”就是被杀, 至于被谁所杀, “见”字不能引进, 只是作为助词放在动词前帮助表示被动。例 (9) 中的“保”有“安抚, 保育”的意思, 指百姓没有被安抚, 没有过上安定的生活。
结论
综上所述, 《孟子》一书中所使用的被动句式多为“于”字句, 还有“见”字句, 没有“为”字句和“被”字句。以上几种被动句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发展并完善。有的句式像“为”字句发展成“为……所……”式后一直沿用至今 (主要用于书面语) 。战国后期, “被”字开始作为助动词直接置于动词前面, 表示被动, 后发展为可以作为介词引进主动者。最后“被”字句与“为”字句一起代替了“于”和“见”字句, 成为古汉语被动句式常用的典型句式。
参考文献
[1][战国]孟轲著:《孟子》, 陕西: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3年1月;
[2]王力:《汉语史稿》 (中) , 北京:中华书局, 1980年;
[3]王力:《古代汉语》, 北京:中华书局, 1962年;
[4]杨伯峻:《古汉语虚词》, 北京:中华书局, 1981年;
[5]郭锡良:《古代汉语》 (修订版) 上册,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1991年;
[6]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第4版) ,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年;
[7]王守常、王荣奎、张晓黎主编:《与名家一起读经典》 (人文卷) ,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年4月;
[8]李少林主编:《春秋战国文化大观》, 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