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艺术学院服装设计范文第1篇
伦敦,古老帝国的首都,世界的财富曾集中在此,造就了一个辉煌的城市。除去各色建筑、博物馆,伦敦的画廊、剧院也是积淀多年,值得探索欣赏的好去处,尤其对那些喜爱戏剧艺术的旅行者来说。一般提起伦敦的“戏剧”,人们更容易接触到那些纯粹赚游客钱的景点戏剧,这些组团的旅游项目自然代表不了伦敦的戏剧文化,反而会让人忽略掉更多的、更精彩的项目——到英国旅行,看戏还是自助最好。伦敦虽大,但游历起来并不费事。
大众商演,各种节目争奇斗艳
大众商业表演包括摔角、杂技、马戏、木偶、相声(stand-up comedy,语言类,说学逗,没有唱,一般都是单人表演,香港有人学这种形式,称作独栋笑)、超长档期的流行音乐剧或者巡回音乐剧等等,这些节目通常都遵循严格的商业制作规程,娱乐第一,利润至上,一般都在小城市城区中心的老剧院,或者大城市的老剧院区里上演。马戏、相声这样的草根节目一般都有马戏团、俱乐部这样的固定专门场所。
老式剧院建筑自成系统,风格不二,可以和教堂建筑相比。这些剧场中年代久远的,内外修葺,个个巴洛克雕梁画栋,红天鹅绒座椅,包厢外墙上天使下望,场灯一黑,魔幻即生。建筑本身,英国人自己大约熟视无睹,作为前来品尝风味的旅行者,则值得一看。上世纪早期,这些商业剧场一统天下,集社会资源、草民的迷梦和野望、统治阶层的欲望和宠爱于一身,犹如今日的好莱坞大片院线。不过电影一出生就渐渐鹊巢鸠占,把这些剧院连同观众据为己有。现在的商业剧院多半是上世纪后半叶、电视崛起打击了电影一下之后再次复兴的,当然再也恢复不了往日红楼,不过聊具一格。
伦敦的西市是有名的剧院区。在这些剧院上演的节目,不一定是一般意义上的“戏剧”,而是“综艺”,歌舞杂耍喜剧怪谈,各种能人把式和各种类型的节目争奇斗艳。综艺曾经是商业表演里的大头,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培养了大批明星,红过大洋彼岸到美国的也不在少数,即使电影和电视逐渐夺走观众群,这些明星也在电影界电视界找到自己的位置,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卓别林。到后来音乐剧渐渐成为这些剧院目前演出的主流,但“综艺”仍然有着重要地位,比如2010年英国春晚(圣诞节名义上专门准备给女王在电视上直播的综艺晚会)的压轴节目就是《悲惨世界》新版演出片段。
从内容上讲,这些综艺节目要么欢乐喜庆,要么苦情悲催,要么怪力乱神,深刻是谈不上的,无俗不雅,去感受一次娱乐一番也相当不错,就是票价比其他戏码要贵一些,一般当红的戏,票价最少要到50磅以上,在伦敦市中心到处有散落在街头的票厅代理。
值得一说的是相声,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单口相声只是俱乐部里的小玩闹,主要就是说笑话,很少有正式综艺喜剧里的对口。但后来,尤其在九十年代以后地位慢慢变高,相继在大剧场里演出,比如伦敦的阿波罗剧场,成为一门大生意。这几年,单口相声喜剧演员要是上了BBC的live on Apollo或者Michael Mcintyre的巡回演出,那就一定会成为大红大紫的明星,接各种电视、电影的单子。不过要看相声,须对本地语言和文化有一定了解。
进入剧院的“综艺”过得不错,江湖艺人的撂地表演也能存活下来。在夏秋季天气好的时候,伦敦市中心秘苑(covert garden,皇家歌剧院所在地)露天市场是各种江湖艺人比拼的所在。小魔术、小杂技、活体雕塑,一个人个把小时,演完拿着帽子请观众现捧人场,各种跑江湖的幽默狡黠老辣,共同点则是拿观众里的小朋友开涮。这个地方在当年没落时,差点被有文化的西洋地产商人给恶性发展了,幸得街坊工人努力保护,得以留存,才能有今日这些江湖艺人的归来。夏日站在皇家歌剧院的露台上咂着啤酒往下看就可以饱览节目,不失为一桩惬意之事。类似的地方还有泰晤士河南岸从环球剧院到国家大戏院一路。
传统戏码,看莎剧仿佛穿越
所谓“老式”剧院,其实是工业革命后的近现代建筑,真正伊丽莎白王朝的老戏院则只能利用天光。所以没有晚上的演出,只有下午。英国的天,冬天6点全黑,朔风飕飕,所以只在每年4月到10月开戏,形成“演出季”的传统至今。
这些戏院当时不过是勾栏瓦舍之地,脏乱差,打架斗殴,妓女酗酒,不成体统,只能搬到河南岸(最早在河冰面上)的各主教管辖的飞地上,前身是耍熊的所在。环球剧院就座落在泰晤士河边,正是当年莎士比亚参股发迹,终其一生把自己从中下阶层升级到绅士阶层的地方。这个剧院里的演出还在尽量以当年的原貌进行。
环球的重建算是个传奇故事,美国演员sam wanamaker是莎士比亚的忠实拥趸,上世纪六十年代怀着朝圣的心态来到环球剧院旧址,发现只有一块小牌子。于是决定重建环球剧院,并且尽量按当时的演法上演莎剧。毕其一生的精力,做成了这件事,却没能活到落成的那天。开幕大戏请了女王(在古代是不大可能的,和老佛爷一样,皇家要看戏,都是宣旨招班子进宫),演的是《亨利五世》,这个戏码喜气洋洋,好比堂会上演的吉祥大戏。除了附设的展览,每年环球剧院都保持一定数量的制作,除莎士比亚外,马洛这样同时代的剧作家也有,还有少许的社区服务型和教育型的制作。
2012年英国人迎奥运,环球剧院准备邀请世界各国的剧团以各种语言制作所有莎剧。这是个难得的机会,莎剧的很多情节是由戏院建筑本身带出来的,如果想看所谓“原汁原味”的莎士比亚戏剧,这里是最好的地方。你可以像伊丽莎白朝的草民一样,带着酒,站在院子里看戏,跟着剧情呼喊乱叫,并且不必忍受当时劳动人民一年两次洗澡攒下的味道。当时的价码只有三类,现在则复杂很多,站在院子里只需5磅,视野最好的座位要几十磅。至于其他注意事项,剧院都会提醒观众,而冬天封场,夏秋露天下午演出的传统也留下来了。如果想去,最好事先查清时间。环球剧院是主流戏剧里惟一做到自负盈亏的地方,主要观众是旅游者。伦敦之外的类似的场所,似乎没有这样固定演出的,莎士比亚故居和牛津市的城堡偶尔会有单个的制作。
笔者在国家剧院看过当红的实验剧团被迫娱乐的《一千零一夜》,长达六个小时的戏,观众从头笑到尾,到最后全部虚脱,但没有一个舍得离开。在巴比肯剧院观看欧洲戏剧大师年轻一代的翘楚卡斯特路奇的《地狱篇》,被台上的场面深深震撼。这些地方的戏往往更加“严肃”、“艺术”一些,尽量要抛掉西区欢乐的铜臭味,基本是名家作品,希腊经典,莫里哀、契科夫到品特,和欣赏文学作品也差不了太多。排演按部就班的传统叙事戏剧,看的大多是导演一个人的想法,以及几个主角的演绎。
国家大剧院本身是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和环球剧院附近的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前世工厂大烟囱遥相呼应,纪念着这个缩水老去的过气工业大帝国。南岸还聚集了一堆类似的演出场所,女王音乐厅等等,其中都是比较主流的艺术演出,不前卫但水准有保证。离开南岸,类似的场所是东北三环附近的巴比肯综合剧院,音乐、戏剧、电影,涵盖范围较大,艺术水准也有相当保证甚至更好,算是主流和前卫间的衔接。另外还有戏剧史上有名的老维克剧院,以及西区附近的苏荷小剧场。
听歌剧最方便的地方自然是国家歌剧院,这里常年上演各种经典芭蕾剧目。名唱名指的大制作经常要提前许久预定,有些夸张的,比如尼伯龙根指环三部,居然提前到一年。笔者有幸在这里看过指环的第二部,美轮美奂。一次到后台办事,眼望着七八个高达四五十米的景片吊来吊去,衬托歌手的肉嗓,确实是当年大工业的格局,余威犹在。这些剧院内部的光景,国家歌剧院有专门的小型导览,值得一看,如果有运气,还能看到青年演员练功。而当代舞蹈剧场重镇,自然是Laban剧场。
非主流艺术,地下别有洞天
口味刁钻一些的观众,想看实验戏剧或者行为艺术、现场艺术,同样场所多多。目前比较活跃的,比如切尔西剧院、汤比中心、有名的画廊如白教堂、大的现代艺术机构如伦敦的ICA、大学里的场所如玛丽皇后大学和金匠大学的戏剧系及表演系。
介绍两个比较有意思的边缘活动场所,有点正经地下的味道的,shunt和duckie,前者在伦敦桥地铁站旁边,从外面看毫不起眼,不少当地人也不知道这里别有洞天,里边则是一个地窖套一个地窖的巨大空间,很有些异样的感觉。后者在vauxhall地铁站附近,是个正常营业的跳舞酒吧,每周末晚会邀请关心性别政治的艺术家做相关表演,因为有这些节目,生意出奇的好。
这些非主流的艺术探索常以艺术节的方式来汇聚资源,它们并不集中在任何特定的剧场,而是和其他各个主流场所合作。一来互通有无,二来很多艺术突破正是从这种“不搭调”的场所措置中来。而且这些作品以探索为主要目的,未必就晦涩难懂,也未必全走极端一路,各色杂陈,其实不妨一看。
当然,并不是说各个艺术节都是非主流,著名的爱丁堡戏剧节就相当主流包容,它由一系列包罗万象的艺术文化活动组成,从戏剧到视觉艺术到爵士节到书展,多达十几个。这些活动互不隶属,大约在夏初到夏末同时进行,有点武林会盟的意思。二战结束后,1947年,为了在人性的黑夜后重新审视和彰显人类精神中正面的力量,举办了爱丁堡国际节,即所谓的EIF。不过就在同年,政府主办的“主流”和艺术家自主举办的独立要求就有了正面冲突,八个剧团自立门户,成立爱丁堡边缘节(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 到今天,几个年轻剧场艺术家自助的forest fringe算是爱丁堡节期间的前卫戏剧节。每年夏天,这个城市都会被慕名前来的看客和街头表演者挤得欢快而热闹,气氛极佳。
其他大的值得一看的艺术上有名声的戏剧节/表演艺术节,有伦敦的LIFT(比较不那么“重口味”,叙事戏剧和较易接受的当代戏剧,现代舞,邀请的也多是国际名家);National live artreview(最重要的现场艺术节之一,八十年代开始,无数艺术家从此成长起来);伦敦的Spill艺术节(在各个艺术门类中最为前卫和精当的艺术节,如果想了解英国乃至西方的行为艺术,前卫戏剧最新的动向口味,关心的话题,这个活动必须了解);Inbetween Times (在布里斯托市的现场艺术节,地位和水准spill节相当)。
订票与演出季
查询剧目信息和订票,目前基本上都依靠网络,不过和国内不大一样,查询在网上,订票则一般还是要打电话,用信用卡支付。除了像环球剧院这样恪守传统的地点,一般大的地点的演出季都是三月开春开始,十月左右结束,不过演出季之外基本上也全年无休,除了圣诞节这样的假期。
交通
伦敦的地铁系统几乎覆盖全部市郊区,几乎任何地方都邻近地铁(或者连接在一起的城铁,轻轨,火车)站,比如皇家歌剧院就是在covert garden地铁下车,右拐不远就到。西区的商业剧场本来就离主要的游览区不远,离南岸的文化设施则都是步行距离。
如果晚上错过地铁时间,那么夜班公交车(N字头)也是覆盖全市的,在任何一个公交车站都有一个简单的字母定位系统,比如你所处的公交车站为A,那么周围的公交车站的线路目的地都可以看出来。
看戏须知
看戏的时候,一般不能大声喧哗,不能拿玻璃瓶子喝饮料酒水,有的地方会提醒你把酒喝完再进去,有的地方会给你换成塑料杯子,总之在酒吧买饮料的时候,叮嘱服务生要拿进去就可以。
一般忌讳有影响其他观众的小动作,尤其是照相,开闪光灯更会大招白眼,这不仅是对其他观众不尊重,还涉及到版权问题,以及闪光灯伤害或干扰演员的问题。例外是复古的环球剧院,在这里想怎么起哄就怎么起哄,酒可以敞开了喝。在街头表演的艺人还会教围观群众传统英格兰的起哄方法。
至于当代艺术,行为艺术,本来就追求一点不把社会规范当回事的气氛,在不妨碍艺术家创作的前提下,照相没问题,不过如果想要在媒体上发表,须征得表演者的同意。
皇家艺术学院服装设计范文第2篇
“瓦”字本是陶器总称,后来成为覆屋之瓦的专名。考古发现证实,瓦早见于西周早期的建筑遗址中,春秋战国以后逐渐得以广泛应用。瓦的出现改变了先民土筑草覆的原始建筑形态,开启了中国传统木构瓦屋建筑新的形制,是古代建筑技术上的一大突破。在中国建筑史上,古代匠师们运用不同的材质创造出形制有别、功能有异的多种瓦件,并形成一套成熟的瓦作技术,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
材质上不同
出现在中国传统建筑屋顶上的瓦,除了陶土制成的青瓦、琉璃瓦以外,还有金瓦、明瓦、竹瓦、石板瓦等其他材质的瓦。
青瓦是用黏土烧制的瓦,外表呈深灰色,因此得名青瓦,也称小青瓦;又因制作泥坯时模具上附衬有布料,也称布瓦。青瓦既可以做成弧形的板瓦,也可以做成半圆形的筒瓦。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有古人制瓦的详细过程:选取无沙的黏土为原料,把黏土调和好后,用脚踩成熟泥,再用铁线切割成片,围在圆桶形的骨模上,待瓦坯干燥后入窑烧造。烧制时间视物料多少而定,或一昼夜,或两昼夜,熄火之后即成。除此之外,民间还有另外一种青瓦泥坯的做法:将调和好的熟泥放入瓦坯内压实,然后用瓦弓顺瓦坯的弧度切割,去掉多余的泥土,留在瓦坯内的就是瓦片,晾干后再烧制即可。
琉璃瓦是施以彩釉的陶瓦。琉璃制品早见于西周时,很长一段时期内是作为贵重装饰品存在的。作为建筑材料,琉璃瓦在汉代自西域传入中国,北魏时开始大量出现在宫殿上,唐宋时使用渐广,到明清时琉璃瓦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可以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瓦件,其色彩也變得十分丰富。梁思成在《清式营造则例》中说:“琉璃于汉代自罽宾(汉代西域诸国之一)传入中国,用于屋顶始于北魏,明清两代,应用尤广,这个由外国传来的宝贵的建筑材料,更使中国建筑放一异彩。”
琉璃瓦是经过二次烧造的瓦。《天工开物》中录有明代琉璃瓦的制作过程:以安徽太平府(今安徽当涂县,当地产的黏土称太平土)的黏土制作瓦坯,装入琉璃窑中,每窑用柴5000斤,烧成瓦片100片;然后取出挂色,以无名异(一种含有二氧化锰、氧化钴的矿土,常作瓷器釉料)、棕榈毛等煎汁涂染成绿色,再以黛赭石、松香、蒲草等染成黄色;之后装入另外的窑中,减少薪火缓烧至呈现琉璃光泽而成。
削割瓦是不施彩釉的琉璃瓦胎。削割瓦色彩上虽然接近青瓦,但其烧造工艺比青瓦精细得多。
金瓦并非是纯金的瓦,而是铜胎上鎏金的瓦。清代常将它用在喇嘛庙和皇家园林建筑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普陀宗乘庙、须弥富寿庙,故宫内的雨花阁等建筑屋顶上都用金瓦。
明瓦是用蛎、蚌之类的壳磨制成的薄片,嵌在窗户和天棚上,以利采光。南方传统民居在光照不足的瓦顶上嵌上一两块专门加工成板瓦形的玻璃片,也称明瓦。
铁瓦用铁铸成,形如筒、板瓦,有的用木做瓦,外涂铁色油漆,也称铁瓦。四川峨眉山的庙宇多用铁瓦,江西也有古代铁瓦的发现。
石板瓦虽然也称瓦,但它并非是瓦,而是铺在屋面上的石片。民间以石板代替瓦片,铺有石板的房子称石板房,主要见于贵州的一些地区。
竹瓦是用竹子制成的瓦件。制作竹瓦一般选用直径大、杆身挺直的毛竹,把锯好的竹节对劈,除掉竹节、竹膜即可。竹瓦自重轻、造价低,但耐久性差。
形制上相异
瓦件是指瓦的不同构件。为了有效地封护住屋顶,防止雨水的渗入,传统建筑屋顶上的瓦件式样繁多,试择几种做简要的介绍。
板瓦是由筒型陶坯四剖或六剖制成的瓦件,也即瓦的弧度是圆筒的四分之一或六分之一,瓦的一端比另一端稍窄,瓦面看起来比较平整。传统剖瓦的过程也是“瓦解”一词的本义。板瓦除了用作底瓦(凹面朝上),在合瓦屋面上也作盖瓦(凹面朝下)使用。
筒瓦是横切面呈半圆形的瓦件,覆盖在两垄板瓦的交接处,以防雨水从接缝处渗入。筒瓦的后端设有凸出的榫头,称为雄头,以与上面的另一块筒瓦相搭连。
瓦当是元代以前的称呼,明清时称勾头,俗称猫头,是覆盖在屋顶筒瓦前端的一块特制的瓦,有保护椽头免受侵蚀的作用。瓦当的式样和纹饰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式样上,秦汉之前盛行半圆形瓦当,秦汉之后多为圆形瓦当。纹饰上,秦汉之前的瓦当有动物纹,也有植物纹;秦汉时期的瓦当除了各式云纹外,文字瓦当更为常见,多为吉祥语句,如“长生无极”“千秋万岁”等;自南北朝一直到唐宋时期,流行莲花纹瓦当,文字瓦当渐少;明清时,瓦当的纹饰更为丰富,皇家建筑上多使用龙纹瓦当。
滴水也称垂头、花边、华头板瓦,俗称滴子,是铺设在屋顶仰瓦最下面的檐头瓦,外形上比普通板瓦多一个如意形的“滴唇”,用以防止雨水回流,与瓦当合称檐头用件。汉魏时的滴水多呈带形或齿形,唐代出现重唇滴水,宋代出现垂尖滴水,这些式样一直沿用至后世。
脊瓦是屋脊上用来防水止漏、御风固顶的各类瓦件。脊瓦有青瓦材质,也有琉璃瓦材质。由于传统建筑屋脊式样不一,脊瓦的类型多种多样。《释名》曰:“屋脊曰甍。甍,蒙也,在上蒙瓦也。”脊瓦的使用早见于先秦时期,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都专门列有垒屋脊的规制。
在歇山、悬山的博风板上,排列有一排勾头(瓦当)和滴水,用以保护博风板和山墙,这就是排山勾滴。勾头和滴水交错排列在博风板上,兼具实用和审美的功能。
铺设上有别
瓦作,按宋代《营造法式》的记载,包括苫背、铺瓦、瓦饰及瓦的规格和选用原则等。在中国传统社会,屋瓦的铺设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定,民居建筑上多用青瓦,衙署建筑上多用筒瓦,只有皇家建筑和大型寺观上才能使用琉璃瓦。传统称琉璃瓦铺设的屋顶为“琉璃作”,青瓦铺设的屋顶为“黑活”。
另外,传统建筑有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之分。大式建筑主要是指坛庙、宫殿、陵寝、府第和寺庙等组群建筑的主要、次要殿堂,属于高等级的建筑;小式建筑主要是指上述组群建筑中的辅助用房以及民居建筑、商业店肆等一般性建筑,属于较低等级的建筑。大式、小式在建筑间架、构件、用材、做工、彩绘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限定,涉及到瓦作的内容,也有大式瓦作和小式瓦作之分。
大式瓦作是指大式建筑上的瓦作,其特点是用筒瓦骑缝,屋脊上有脊瓦、吻兽等装饰性构件,除青瓦外还能使用琉璃瓦。歇山、庑殿等有翼角的建筑无论有无脊兽,其瓦作也称大式瓦作。小式瓦作是指小式建筑上的瓦作,其特点是用板瓦骑缝,极少使用筒瓦作为合瓦,屋脊上不设吻兽等装饰性构件。受等级制度的限制,小式瓦作只能使用青瓦,大式建筑中可以有小式作法,但小式建筑中绝不能有大式作法。
在琉璃瓦的铺作中,一种是檐头和屋脊用琉璃瓦,而屋面用削割瓦或青瓦;或以一种颜色的琉璃瓦作檐头和屋脊,而以另一种颜色的琉璃瓦作屋面,凸显屋顶的轮廓,这种瓦作方式称为剪边,也称镶边。按清制规定,亲王、世子、郡王只能用绿色琉璃瓦剪边,离宫别馆和皇家园林建筑可以用黑、蓝、紫、翡翠等颜色剪边。
聚锦作法是以两色琉璃或多色琉璃瓦拼成吉祥图案的屋面瓦作,常见的图案有方胜(菱形)、叠落方胜(双菱形)、喜字等,多用于皇家园林建筑或地方建筑上。
筒瓦作法是用板瓦作底瓦,用筒瓦作盖瓦的瓦作方式。筒瓦屋面常用于宫殿、庙宇、王府等大式建筑上,民居等小式建筑中很少使用筒瓦。
合瓦作法是底瓦、盖瓦都使用板瓦,按一阴一阳(一凹一凸)的形式排列,北方称阴阳瓦,南方称蝴蝶瓦。合瓦屋面主要见于小式建筑中,我国南北传统民居建筑屋面多用合瓦,南方地区的庙宇也用合瓦。
干槎瓦作法是一种只用板瓦的瓦作方式,其特点是不用盖瓦,而是把瓦垄与瓦垄巧妙地编搭在一起的瓦作方式。干槎瓦屋面多见于河南、河北一些地区的民居建筑上。
游览中国传统建筑,不管是青砖黛瓦的普通民居,还是碧瓦朱甍的皇家宫阙,瓦都是传统建筑审美的重要内容。在历史的延续中,因为融入了权力、信仰、审美等诸多的人文因素,屋瓦与整个建筑一起历经朝代的更迭,成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地方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也往往成为后人抒发思古情怀的重要凭藉。
【责任编辑】王 凯
皇家艺术学院服装设计范文第3篇
吉照堂至尊貔貅开光法会请的是国内最著名的开光大师,各个不但佛法高深,而且个人修为、道德都是佛教界的模范。吉照堂至尊貔貅不但开光并且加持七天七夜,灵性充足。缘主请到貔貅名字会录入功德文疏帮缘主还愿,这点就是其他貔貅店铺所做不到的,更别说您在不良商贩那里请的假貔貅了。
在网上,缘友能够看到许多有关貔貅的开光方法的介绍,有去寺庙开光的,也有自己将未开光的貔貅买回家自己开光的,这其中主要是自己开光或者自然开光。可别看这些开光似乎与钱不怎么搭边,但还是需要开光的钱的。
各种的貔貅开光方法中虽没有提到需要耗费一定的钱财,但请貔貅的缘主肯定都懂得,现在来说,貔貅开光方法中好的当属吉照堂至尊貔貅开光了,这是当前正宗,灵验的方法了。在吉照堂请的貔貅都是经过专业的开光,虽然这个开光是与寺庙合作的,不需要钱,但是请貔貅的时候还是需要的,这叫做“结缘价”。可见在请貔貅时候有些是不得不谈的。
若是有些缘主直接拿着貔貅去找寺庙开光,其实还是需要钱的,貔貅开光要多少钱?貔貅到寺庙开光多少钱??在寺庙里,这种钱被称作功德钱或者添香油钱,这个钱数是不定的,缘主一般都会选取吉利的数字,比如说,88元,188元,666元或者是888元等等,具体的金额缘主已经按照自己的经济实力来添加。
看起来寺庙开光比较正规,从舔功德钱这方面来说,事实真是如此吗?肯定不是的,寺庙开光有着诸多弊端,缘主并不能确定寺庙的好坏,也不能断定开光法师的实力如何,还比较麻烦,所以,还是去貔貅专卖店奉请。
皇家艺术学院服装设计范文第4篇
巴黎植物园创建于1635年, 最初是“皇家药草院”。这个草药园到路易十四时代得到进一步扩大, 当时的太阳王组织收集、种植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奇花异草, 将之蔚成一座名实相符的皇家植物园。这一演变前后历时达50余年, 比封、多邦东和安托万洛郎三人相继担任了建园工程总管。比封发挥他的建筑才能, 想尽办法巧妙地因地制宜, 围绕国家自然博物馆将植物园向东北伸展, 一直到塞纳河畔。18世纪时, 法国大科学家布封在这里完成了36卷的“自然史”巨著。19世纪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之前, 欧洲生物学界的学术代表人物, 如拉马克、居维叶等都曾在此工作、教学和研究, 可以说巴黎植物园在西方生物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巴黎植物园坐落在巴黎市区的赛纳河左岸, 位于巴黎圣母院东侧, 毗邻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巴黎第六大学和巴黎第七大学。植物园的小径在鲜花簇拥下, 把园区分为各具特色的5个部分:植物学院、阿尔卑斯花园、玫瑰园、迷宫和鸢尾花园。
在造型别致的中式亭子附近, 有1棵1734年用种籽种出的黎巴嫩雪松, 至今仍十分茂盛。植物园南部的植物研究园里, 种植了近万种植物。园内还有1棵1636年种植的刺槐树, 算是巴黎的“老爷级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