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不同施氮量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漫步者
2025-09-15
1

不同施氮量范文(精选10篇)

不同施氮量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品种

K326

1.2 试验地点

光泽县鸾凤乡饶坪村, 质地砂质壤土, 排灌方便, 肥力中等, 前作为水稻的试验田块。试验地的土壤基本养分状况如表1。

1.3 试验设计

以当地施肥方案为对照, 设每667㎡施纯氮量A:6.5kg、B:7.5kg、C:8.5kg、D:当地施肥, 共4个处理, 3次重复, 计12个小区, 每个小区3畦以上, 确保取样行80~120株。

1.4 试验观察测定方法

1.4.1 生育期:

各处理烤烟大田生育期的观察。

1.4.2 农艺性状:

各小区随机固定选取五株有代表性的烟株在团棵期、现蕾期、顶叶成熟期进行株高、茎围、叶片数、最大叶面积的测定。各处理采第三烤后 (顶叶定型时) 调查倒1、2、3叶的长和宽。

1.4.3 经济性状:

烘烤结束后对各小区进行分级测产分析。

1.4.4 烟叶质量评价:

各处理取4~6叶、9~11叶、倒2~4叶烤后进行外观质量评价并送样进行内在化学成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处理大田生育期观测

由表2可以看出, 在整个大田生育进程上, 各处理之间没有区别, 大田生育期同为121天。

2.2 各处理农艺性状观测

各处理各个时期大田农艺性状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 栽后40天时, B处理的株高最高, 茎围和节距以D处理表现较好, 各处理有效叶片数无明显差异, 最大叶面积以B处理表现最好。栽后60天时, A处理在茎围及最大叶面积上均大于其他处理, 在株高上则表现较差。B处理在株高上表现最好, 其次为D处理。在节距上, A、B处理略高于C、D处理。采烤前, 株高以B处理最高, 为102.60cm, D处理次之。最大叶面积以D处理表现最好, 为1288.01cm2。在茎围、节距和有效叶片数方面, 各处理较为相近。综合来看, B处理的株高始终处于前列, 在茎围、节距及有效叶片数上, 各处理无显著差异, 在最大叶面积上, C、D处理增加较快。

2.3 各处理顶部倒数3片叶的叶长叶宽

由表4可知, 在顶叶定型时, 倒1叶长、宽以D处理表现最好, 其次为C处理。倒2叶长以D处理表现最佳, A处理表现低于其他处理。倒2叶宽以C处理表现较好, D处理列居其后。倒3叶长、宽以D处理表现最好, A处理表现较差。叶面积均为D>C>B>A。综合来看, D处理在倒1~3叶长、宽、叶面积等方面优于其他处理, C处理次之。

2.4 主要病害发生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 不同施氮量对病害的发生没有直接的影响。在试验田块中, 主要病害有花叶病和青枯病, 各处理总体发病均较轻, 赤星病未在田间发生。在花叶病方面, 以C处理发病最少, 发病率为0.66%, 病情指数为0.22。在青枯病方面, 以D处理发病最少, 发病率仅为0.33%, 病情指数为0.11。

2.5 经济性状分析

由表6可知, 随着纯氮施用量的增加, K326品种的产量和产值逐渐增加, 均价、上等烟比例也呈增加趋势。产量、产值和均价以D处理最高, 分别为191.15kg/667m2、3288.37元/667m2和17.20元/kg, 比表现最差的A处理分别多了22.02kg/667m2、474.6元/667m2和0.56元/kg。上等烟比例以D处理最高, 为58.42%, A处理表现较差;上中等烟比例以D处理最高, 为89.52%, 其次为A处理, 为88.58%。总体来看, D处理在各经济指标上均优于其他处理, 其经济效益最好, C处理次之。

2.6 烟叶质量评价

由表7可知, C、D处理身份优于A、B处理, 倒2~4叶中A处理的颜色较差于B、C、D处理, 色度优于A、B处理。从成熟度、叶片结构、身份、油份、色度来综合评定, 以C、D处理的外观质量较好。

2.7 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分析

由表8可知, 各处理4~6叶烟碱含量以A、B、D处理较为适宜;总糖、还原糖以B处理较为适宜;各处理钾含量都超过2, 较适宜;糖碱比以A、B处理较为适宜;氮碱比以A、B、D处理较为适宜。9~11叶位烟叶的烟碱含量以B、C处理较为适宜;总糖、还原糖以B处理较为适宜;A、C、D处理的总氮含量和钾含量较为适宜;糖碱比以A、D处理较为适宜;氮碱比以A、B、D处理较为适宜。倒2~4叶位烟叶的烟碱含量以D处理较为适宜;各处理总氮含量和钾含量都在适宜范围内;B、C处理的糖碱比和氮碱比较为适宜。综合来看, 各处理内在化学成分以D处理协调性较好。

3 讨论与结论

(1) 试验结果表明, 在大田期间, D处理 (常规施肥) 的田间长势最好, 农艺性状优于其他处理。采第3烤后倒1~3叶长、宽以D处理表现最优, C处理次之。

(2) 从经济性状来看, 处理D (常规施肥) 的产量、产值和均价最高, 分别为191.15kg/667m2、3288.37元/667m2和17.20元kg, 上等烟比例也以D处理最高, 其等级结构合理, 烟叶质量好。总体来看, 经济指标以D处理 (常规施肥) 优于其他处理, C处理 (纯氮8.5kg/667m2) 次之, 施氮量明显影响烤烟的经济效益。D处理的烟碱含量较为适中, 化学成分协调性较好。

(3) 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施氮量从6.5kg/667m2增加到8.5kg667m2, K326品种农艺性状和产质量呈上升趋势。这表明, 在一定的范围内, 适当提高施氮量, 能促进烤烟对氮肥的吸收量, 有效提高烤烟的产量。

(4) D处理 (常规施肥) 的每667㎡施氮量约为8.7kg, 在本试验中, 其烟叶农艺性状和产值量表现最优, 这说明, 这一常规施肥方案能够满足K326品种的施肥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文卿、陈顺辉、江荣风等, 不同施氮量对烤烟总氮和烟碱积累的影响[J].中国烟草学报, 2007, 13 (4) :31-35.

[2]谭军、郭芳军、黄晓镔等, 不同施氮量对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20 (11) :24-26.

[3]何明雄、尹永强、韦峥宇等, 河池烟区云烟202氮肥施用水平初探[J].广西农业科学, 2009, 40 (2) :179-183.

[4]喻曦、杨中义、周冀衡等, 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对烤烟生长和产质量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 2008, (2) :84-86.

[5]李良勇、邹喜明、黄松青等, 不同栽培条件对烤烟农艺、经济性状及烟碱含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 (3) :1-5.

[6]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编, 烟草栽培技术[M].农业出版社, 1980.

[7]魏心元、熊晶、张崇玉等, 不同施氮量对烤烟红花大金元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 2010, 38 (4) :69-71.

[8]李春俭、张福锁、李文卿, 我国烤烟生产中的氦素管理及其与烟叶品质的关系[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 13 (2) :331-337.

[9]李章海、徐晓燕、季学军等, 不同栽培条件对烤烟上部烟叶烟碱和总氮含量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 2005, (1) :28-30.

施氮量对玉米超高产田特征研究探讨 第2篇

施氮量对玉米超高产田特征研究探讨

在采用高产品种密植、深耕、精细播种、灌溉等高产栽培管理措施的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对与高产形成有密切关系的.群体特征进行了分析.玉米超高产群体具有较高的最大叶面积指数,且其群体叶面积变化动态比较平稳;群体源与库通过增施氮肥均增加的同时,反映源与库在量上相对关系的粒叶比也得到增加.

作 者:贾占国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分局友谊农场,黑龙江,友谊,155811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3) 分类号:S5 关键词:施氮量   玉米高产田   研究  

不同施氮量 第3篇

关键词:粳稻品种;嘉58;光合作用;氮素

中图分类号 Q94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0-37-02

Abstract: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ing Southern tobacco japonica rice about new varieties of crop rotation, to further clarify planting performance about “Jia 58” under different nitrogen fertilization in southern Anhui. Effects of different nitrogen fertilization on "Jia 58" were studied(100.0 kg·hm-2:LN,200.0 kg·hm-2:MN,300.0 kg·hm-2:HN ) in the field. The results showed Jia 58 is more suitable for moderate nitrogen, can maximize their photosynthetic function of the blade,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and production of large libraries constitute.

Key words:Japonica rice;Jia 58;Photosynthesis;Nitrogen

氮、磷、钾3种大量元素中,氮是影响水稻产量形成最敏感的元素,其吸收与转化率对水稻产量影响很大。宣城市水稻常年种植面积在15.33万hm2左右,约占全市粮食作物总种植面积的70%[2-3]。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氮营养过量,常导致水稻生长过密过旺、成熟期延长、易发生病虫害、倒伏等问题的出现。为此,笔者开展了不同施氮量对皖南粳稻品种嘉58的影响试验,为皖南烟区粳稻肥料运筹提供一定的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嘉58,常规粳稻,水稻种子来自浙江嘉兴农科院,其母本为嘉33、父本为嘉0664,于2013年通过审定。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4年在宣城市宣州区杨柳镇进行,土壤为红壤土,氮肥为尿素,用量分别为100.0kg·hm-2、200.0kg·hm-2、300.0kg·hm-2,记为低氮(LN)、中氮(MN)、高氮(HN)处理,其中30%作基肥,40%作分蘖肥,30%作穗肥。钙镁磷肥作基肥全部施用。硫酸钾60%作基肥、40%作穗肥。将嘉58种子用咪鲜胺浸种48h后催芽,5月25日直接播种于育秧的秧田中,6月25日人工拉线定点栽插,移栽规格0.25m×0.25m,3次重复,四周设有保护区。处理间以小土埂相隔,埂宽0.3m(稻田用薄膜包埂),重复间走道宽50cm,试验区四周设保护行。稻田各小区要留进水口和出水口,水沟宽0.3m,筑一条进水沟和排水沟,单灌单排,以防肥水串灌。大田水分管理和植保等均按本地常规栽培要求执行。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在嘉58开花后7d、21d测定其生理和生长指标,并于收获期考查其产量结构构成。叶片的光-光合曲线按李霞等[4-5]的方法,采用美国LI-COR公司生产LI-6400便携式光合测量系统,用LED红蓝光源叶室进行连体叶片瞬时光合速率(instantaneous apparenphotosynthetic rate,IAPR)测定。设定一系列光合光通量密度(photosynthetic photo flux density,PPFD)梯度,测定光强分别为0、50、100、150、200、400、600、800、1 200μmoL·m-2·s-1时叶片的光合速率(photosynthetic rates,P),每点测定3个重复,用EXCEL绘出光强-光合曲线,计算光饱和条件下嘉58的最大光合速率(Pmax)。

1.4 统计分析 用SPSS 19.0软件,数据的显著性差异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邓肯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氮量对嘉58产量表现的影响 从表1可见,与低氮处理相比,在中氮处理下,单株产量高53.7%,结实率高6.13%,而高氮下同中氮下差异不大。

2.2 不同氮肥对嘉58光合性能的影响 水稻大部分的产量都是来自于花后叶片的光合作用所储存的物质,从图1可看出,嘉58花后7d、21d,3个氮肥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均呈递增趋势。

3 讨论

光合作用效率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与光合作用所吸收的光能的比值。光合效率除受水稻本身的光合特性影响外,与外界环境的各种光、温、水、肥、气等因素都有关系,需要全面综合考虑。张军[6]等研究表明,氮肥是影响作物产量、品质最重要的肥料因素,如何提高皖南烟区氮肥利用率,从而在不影响产量品质等的前提下,合理的肥料运筹非常重要。

张云华等[7]研究表明,水稻后期灌浆干物质的直接来源为叶片等的光合作用,本研究中发现光身稻新品种嘉58在宣城比较适合中等氮素的种植条件,可通过产量形成的关键生育后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剑叶的光合作用功能,从而有利于产量库的形成。

本研究中,仅仅是从试验小区中探索嘉58产量构成因子,在大田实际生产中,其产量表现更值得关注。因此,今后应结合宣城本地的栽培气温等条件,探索嘉58宣城大田种植的配套栽培规程及烟后稻茬口生育期问题。

参考文献

[1]高荣村,陆金根,李鹏,等.光身软香米新品种嘉5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14,20(2): 74-75.

[2]兰陆寿.宣城市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88-89.

[3]唐小马,曹新国,万才琴,等.宣城市水稻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9):60-61.

[4]Li X,Cao K,Wang C,et al.Variation of photosynthetic tolerance of rice cultivars (Oryza sativa L.)to chilling temperature in the light[J].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10,9(9):1325-1337.

[5]许大全,许宝基,沈允钢.C3植物光合效率的日变化[J].植物生理学报,1990,16(1):1-5.

[6]张军,张洪程,段祥茂,等.地力与施氮量对超级稻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作物学报 2011,37(11):2020-2029.

不同施氮量 第4篇

一、试验材料与设计

1. 试验材料

本试验选用的材料为晋豆15、抗线4号、兴抗线1号、吉育38。该材料是经抗旱试验筛选出的具有不同抗旱性的材料, 其抗旱性的大小顺序是:晋豆15>兴抗线1号>抗线4号>吉育38。

2. 试验设计

本试验设五个施N处理, 分别为N1处理 (纯氮27千克公顷, 即150千克二铵) ;N2处理 (纯氮49.5千克/公顷, 即150千克二铵+48.9千克尿素) ;N3处理 (纯氮72千克/公顷, 即150千克二铵+97.8千克尿素) ;N4处理 (纯氮94.5千克/公顷即150千克二铵+146.7千克尿素) ;N5处理 (纯氮117千克/公顷, 即150千克二铵+195.6千克尿素) 。肥料为二铵 (N 18%P2O546%) 和尿素 (N 46%) , 于播种时一次性侧深施。12行区, 行距50厘米, 株距3厘米, 小区面积30平方米, 保苗2.2万/亩。

3. 测定指标与方法

在大豆花荚期先刈割植株的地上部分, 以根系为中心在水平方向上两侧均取至20厘米, 在垂直方向上取0~20厘米, 每5厘米为一层, 用清水冲洗泥土, 洗净捡出杂质, 吸干水分后每株大豆的根系分别装袋, 用于测定根系活力、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根系活力用a-萘胺氧化法测定, 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用甲烯蓝吸附法测定。

二、结果与分析

1. 不同施氮量下大豆根系活力变化

由表1可知, 不同品种大豆根系活力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随着施氮肥量增加各土层深度根系活力均表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 在N4水平上根系活力最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 各施氮肥水平根系活力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进一步分析可知, 抗旱性强品种根系活力大于弱抗旱性品种。

2. 不同施氮量下大豆根系总吸收面积变化

由表2可知, 不同品种大豆根系总吸收面积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随着施氮肥量增加各土层深度根系活力均表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 在N4水平上根系活力最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 各施氮肥水平根系活力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进一步分析可知, 抗旱性强品种根系总吸收面积大于弱抗旱性品种。

3. 不同施氮量下大豆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变化

由表3可知, 不同品种大豆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随着施氮肥量增加各土层深度根系活力均表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 在N4水平上根系活力最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 各施氮肥水平根系活力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进一步分析可知, 抗旱性强品种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大于弱抗旱性品种。

三、结论

1.就同一施氮肥量而言,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根系活力、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逐渐减小。

2.就同一土层深度而言, 随着施氮肥量的增加根系活力、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先增大后减小, 在N4水平上达最大值。

3.不同抗旱性品种根系活力、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不同, 抗旱性越强根系活力、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越大, 这一结论与刘学义[1]、王金陵[2]、何芳禄[3]、杨秀红[4]等人研究结果一致。本试验中抗旱性最强的晋豆15根系活力、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最大。

参考文献

[1]刘学义.大豆成苗期根毛育抗旱性的关系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 1996, 24 (1) :27-30.

[2]王金陵.大豆根系的初步观察[J].农业学报, 1995, 6 (3) :262-270.

[3]何芳禄.水稻根系的生长生理[J].植物生理学报, 1980, (3) :21-26.

不同施氮量 第5篇

关键词:马铃薯;施氮量;生理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32.0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1-0122-03

收稿日期:2014-12-02

基金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13GXNSFBA019050)。

作者简介:韦冬萍(1982—),女,广西柳城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植物营养与生理生态方面研究。E-mail:dpwei-82@163.com。

通信作者:韦剑锋,硕士,副研究员,从事作物营养与生理生态方面研究。E-mail:jianfengwei@163.com。在马铃薯生产中,氮肥是主要限制因子之一。若施氮不足,马铃薯正常生长和产量的形成受到抑制;施氮适宜,有助于马铃薯植株生长,使植株枝叶繁茂、叶色浓绿,促进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1];施氮过量,马铃薯地上部贪青徒长,植株偏高容易倒伏[2-5]。施氮量对马铃薯生育期也有影响,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生育期延迟 [6]。此外,施氮能够有效促进马铃薯干物质积累,提高防御酶活性,增强植株抗病性[7],但马铃薯的产量并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持续增加,且当施氮量超过一定范围,其产量不但不增加反而会降低 [8]。马铃薯块茎品质与施氮量也密切相关,其中在低氮用量下块茎粗蛋白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量过多时其含量则降低;在高氮用量下块茎可溶性糖含量也会降低[5]。也有研究表明,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与施氮量呈抛物线变化,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9]。马铃薯生长中后期是块茎形成和膨大的关键期,是决定块茎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时期,其植株营养生长、生理状况及块茎增长与氮素养分供给密切相关[10]。但是,有关氮肥用量对马铃薯生长中后期生理性状影响的研究报道甚少。为此,笔者设置不同施氮量试验,探讨氮肥施用对冬种马铃薯生长中后期若干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为我国南方地区冬种马铃薯科学施用氮肥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3月在广西大学农业科学研究基地进行。供试土壤为黏质壤土,耕层0~15 cm,土壤pH值为7.08,有机质含量24.6 g/kg,全氮含量1.08 g/kg,全磷含量1.28 g/kg,全钾含量22.26 g/kg,碱解氮 106.2 mg/kg ,速效磷70.7 mg/kg,速效钾166.1 mg/kg。

供试马铃薯品种为费乌瑞它;供试氮肥为尿素(含N 46.4%),磷肥为过磷酸钙(含P2O5 12%),钾肥为氯化钾(含K2O 60%)。

1.2试验设计

试验设施N量 0(CK)、80(T1)、160(T2)、240 kg/hm2(T3)共4个处理,每处理施磷肥(P2O5)150 kg/hm2及钾肥(K2O)360 kg/hm2,播种时氮肥、磷肥及钾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每处理重复3次,每重复为1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长8.5 m、宽1.6 m、面积13.6 m2,每小区划分成2畦,畦间距0.5 m。播种规格为10 万穴/hm2,株行距为25 cm×40 cm。

2013年9月犁耙整地待用;2013年11月14日播种。播种前先剔除烂薯和病薯,然后将整个小种薯下种,每穴1个种薯。下种后将基肥穴施于种薯间,然后覆盖约5 cm厚干稻草和厚度为0.002 mm黑色农用地膜。种薯出苗稳定后进行间苗,每穴留1~2棵苗。

2013年12月下旬和2014年2月中旬,个别马铃薯植株出现晚疫病,然后对全田马铃薯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3次,2%氨基寡糖素水剂1次,共计喷药4次。

1.3测定项目与方法

2014年,于马铃薯结薯期(1月20日)、块茎膨大期(2月6日)、成熟初期(2月24日)、采收期(3月8日)采集马铃薯植株顶数第4~5张展开叶,用丙酮乙醇混合液法[11]测叶绿素含量,按文献[12]方法测硝酸还原酶活性,用考马斯亮蓝比色法[13]测可溶性蛋白含量,用蒽酮比色法[14]测可溶性糖含量;同期采集马铃薯植株8~10条无损伤根,采用氯化三苯四氮唑法[15]测根系活力。3月12日,采收马铃薯块茎,测小区块茎鲜质量。用Excel 2003和SPSS 18.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图1显示,马铃薯叶片叶绿素含量从结薯期至块茎成熟初期平缓下降,此后急剧下降。在各调查期,叶绿素含量均表现为T3>T2>T1>CK,其中CK与T1、T2、T3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T1与T2、T3的差异也均达到显著水平,T2在成熟初期与T3的差异也显著。说明施用氮肥可明显提高马铃薯中后期叶片叶绿素含量,且叶绿素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

2.2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图2显示,马铃薯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从结薯期至块茎成熟初期急剧下降,之后趋于平稳,但不同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在结薯期和块茎膨大期,可溶性糖含量均表现为T2>T1>T3>CK,其中结薯期CK与T2差异达显著水平,块茎膨大期T1、T2与T3、CK差异也达显著水平。在成熟初期和采收期,可溶性糖含量均表现为T2>T3>T1>CK,其中成熟初期T1与T2、CK与T3差异达显著水平,采收期CK与T1、T2、T3差异达显著水平。说明施用氮肥可提高马铃薯生长中后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其中T2的效应最为明显。

2.3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图3显示,马铃薯生长中后期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在各调查期,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表现为T3>T2>T1>CK,其中CK与T1、T2、T3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T1除成熟初期外,与T2、T3的差异也均达显著水平;T2在结薯期与T3的差异也显著。说明施用氮肥可明显提高马铃薯生长中后期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且其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

2.4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图4显示,马铃薯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从结薯期至块茎成熟初期持续下降,此后急剧下降。在各调查期,硝酸还原酶活性均表现为T3>T2>T1>CK,其中CK除块茎膨大期与T2的差异不显著外,与T1、T2、T3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T1、T2在结薯期和块茎膨大期与T3的差异也达显著水平;T1在块茎膨大期和块茎成熟初期与T2的差异也达显著水平。说

明施用氮肥可明显提高马铃薯生长中后期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且施氮量越大硝酸还原酶活性越高。

2.5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根系活力的影响

图5显示,马铃薯根系活力从结薯期至块茎膨大期急剧下降,此后下降平缓,至采收期降至最低。在各调查期,根系活力均表现为T3>T2>T1>CK,其中在结薯期CK、T1与T2、T3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在块茎膨大期CK与T2、T3与T2、T1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在块茎成熟初期,除T1与T2的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处理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在采收期,仅有T3与其他处理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说明马铃薯生长中后期根系活力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2.6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图6显示,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马铃薯块茎产量,其中T3的最高,其次是T2、T1,分别比CK增产48.88%、46.30%、29.26%。方差分析显示,T2、T3块茎产量显著高于T1,但T2与T3的差异不显著。说明施氮量在0~160 kg/hm2,马铃薯块茎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若继续增大施氮量,马铃薯块茎产量则不再持续显著增加。

3讨论与结论

叶绿素是植物光合作用中参与合成碳水化合物的重要色素。叶绿素含量高低与碳水化合物多少密切相关,因此平衡两者关系是马铃薯生产中提高产量的重要基础[5,16]。本试验条件下,马铃薯生长中后期叶片叶绿素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这与田再民等的研究结果[1]相似,说明增施氮肥能够促进马铃薯叶片叶绿素的合成。但试验也发现,当施氮量超过160 kg/hm2,马铃薯叶片叶绿素含量在多个调查期则不再持续显著增加,这与黄继川等的研究结果[5]相似,说明增施氮肥对马铃薯叶片叶绿素合成产生的作用还与生育期相关,过量施氮将不能持续促进马铃薯叶片叶绿素的合成与积累。作物叶片合成可溶性糖,同时也不断向地下部分运输积累而合成淀粉[17]。本试验中,马铃薯叶片可溶性糖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而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施氮量为160 kg/hm2的最高。说明适宜的施氮量是马铃薯合成和积累较多碳水化合物的基础,协调好光合产物和施氮量的关系是实现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的重要条件[16]。可溶性蛋白是植物体内重要的保护物质,较高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有助于植物体保持较高的氮代谢水平[18]。本试验中,马铃薯生长中后期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多个调查期施氮量为240 kg/hm2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施氮量为160 kg/hm2的差异不显著。说明适宜的施氮量有利于马铃薯植株的氮代谢。

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系活力是衡量植株生长的主要指标[19]。本试验条件下,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施氮量为240 kg/hm2的最高,但在生长后期,施氮量为240 kg/hm2的硝酸还原酶活性与施氮量为160 kg/hm2的差异不明显,说明增施氮肥对马铃薯硝酸还原酶活性产生的作用还与生育期相关。在马铃薯生长后期,马铃薯植株趋于衰老,生理代谢均降低,氮同化能力也降至最低,适量施氮已满足马铃薯植株生长需要,因而过量施氮对后期硝酸还原酶活性产生的作用不大。在马铃薯生长中后期,根系活力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增施氮肥有利于延缓马铃薯生长后期根系的衰老。

施氮量明显影响冬马铃薯块茎产量。本试验中,马铃薯块茎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施氮量为240 kg/hm2的最高,但与施氮量为160 kg/hm2的差异不显著,这与黄继川等和梁宁珠的研究结果[5,7]相似,但与董茜等、修凤英等和周娜娜的研究结果[9,10,20]不同,其原因可能与供试马铃薯品种、栽培密度、水分管理、土壤肥力及施氮水平等差异有关。因此,适量施氮有利于冬种马铃薯增产增效,但施氮过量会造成资源浪费和肥料利用效率降低。

综上所述,在生理性状方面,马铃薯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及根系活力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则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加而后降低。在产量方面,施氮量在0~160 kg/hm2,块茎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继续增施氮肥则不利于持续提高马铃薯块茎产量。因此,本试验条件下,冬种马铃薯施氮量为 160 kg/hm2 较为适宜。

参考文献:

[1]田再民,杨立军,冯琰,等. 不同施肥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2013,26(4):1741-1743.

[2]陈杨,樊明寿,李斐,等. 氮素营养诊断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马铃薯生产中的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3):66-71.

[3]李利. 不同施氮量对马铃薯氮素吸收、积累及利用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12):1292-1295.

[4]胡新喜,庞万福,金黎平,等. 2012年国外马铃薯栽培领域研究概况[J]. 中国马铃薯,2013,27(3):186-190.

[5]黄继川,彭智平,于俊红,等. 不同氮肥用量对冬种马铃薯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热带作物学报,2014,35(2):266-270.

[6]郑顺林,李国培,杨世民,等. 施氮量及追肥比例对冬马铃薯生育期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9,27(3):270-274.

[7]梁宁珠. 不同氮肥施用量与施肥方式对冬种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 中国园艺文摘,2013(7):26-28.

[8]郝娜,靳学慧,杨玚,等. 氮对马铃薯防御酶系活性及抗性的影响[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2,24(2):8-11.

[9]董茜,郑顺林,李国培,等. 施氮量及追肥比例对冬马铃薯块茎品质形成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2010,23(5):1571-1574.

[10]修凤英,朱丽丽,李井会,等. 不同施氮量对马铃薯氮素利用特性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2009(3):36-38,43.

[11]张宪政. 植物叶绿素含量测定——丙酮乙醇混合液法[J]. 辽宁农业科学,1986(3):26-28.

[12]詹少华,林毅,吕凯. 天然彩色棉过氧化物酶·丙二醛及硝酸还原酶的测定[J].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7-18.

[13]Bradford M M. Rapid and sensitive method for quantitation of microgram quantities of protein utilizing principle of protein-dye binding[J]. Analytical Biochemistry,1976,72(1/2):248-254.

[14]薛应龙.植物生理学实验手册[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4-138.

[15]张宪政. 作物生理研究法[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197-199.

[16]张西露,刘明月,伍壮生,等. 马铃薯对氮、磷、钾的吸收及分配规律研究进展[J]. 中国马铃薯,2010,24(4):237-241.

[17]曹升,禤维言,陈会鲜,等. 控缓释肥对木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南方农业学报,2014,45(5):790-795.

[18]吴海宁,罗兴录,樊吴静,等. 低温胁迫对不同木薯品种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 南方农业学报,2013,44(11):1791-1799.

[19]邝伟生,梁启新,谭小莉,等.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种马铃薯生理特性的影响[J]. 广西农业科学,2008,39(3):299-302.

不同施氮量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青贮玉米

试验品种吉饲8、吉饲9, 由吉林省农科院玉米中心提供;金刚12、金刚50, 由辽阳市绿丰玉米育种研究所提供。

1.2 方法

试验设在吉林农业大学农场试验田。试验地土壤为黑土, 肥力水平中等, 含有机质2.69 mg/kg, 碱解氮120 mg/kg, 速效磷16.5 mg/kg, 速效钾122 mg/kg, 全氮1.645 g/kg, 全磷0.858 g/kg, pH值为6.8。

2007年,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 设4个施氮量 (C1, 150 kg/hm2;C2, 180 kg/hm2;C3, 210 kg/hm2;C4, 240 kg/hm2) , 6行区, 行长10 m, 行距0.65 m, 小区面积39 m2, 3次重复。4月23日等距点播, 其他田间管理与一般大田相同。

出苗后观察物候期及农艺性状, 于乳熟末期收获。主要性状的测定按国际标准方法进行, 其中测定生物产量时从每小区中部随机选取6.5 m2, 全部从茎基部3 cm处割下, 测定地上部分的生物产量, 计算小区产量, 进而进行数据分析[4,5]。先称量鲜物重, 各种样品抽取500 g, 80 ℃烘干48 h后称重, 测干物率, 然后计算出每个品种的干物质产量。样品混合粉碎, 测定其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粗灰分的含量。粗脂肪的测定采用残余法[5], 粗纤维的测定采用Van Soest测定法[5], 粗灰分的测定采用直接灰化法[5], 粗蛋白的测定采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6] 。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青贮玉米的青贮生育期和植株性状 (见表1)

由表1可知, 青贮玉米品种的青贮生育期、株高、穗位高、茎粗、收获期绿叶数差异不大。品种之间的差异主要由品种自身特性决定, 金刚50生育期最晚, 在吉林省第一积温带其可以作为青贮玉米品种种植。金刚50品种茎杆最粗, 施氮量在240 kg/hm2时倒伏率最高;吉饲8施氮量在240 kg/hm2时也有倒伏出现。

2.2 施氮量对鲜、干物质产量的影响

2.2.1 不同品种在施氮量不同时鲜物质产量的差异 见图1、表2。

不同品种在施氮量不同时鲜物质产量有较大差异。吉饲8、金刚12、吉饲9、金刚50在150 kg/hm2的施氮条件下鲜物质产量差异不大, 在180 , 210, 240 kg/hm2时差异较大。吉饲8、金刚12在240 kg/hm2的施氮条件下可获得最高的鲜物质产量;吉饲9、金刚50在210 kg/hm2的施氮条件下鲜物质产量最高。在生物产量方面, 金刚50高于金刚12和吉饲9;金刚12和吉饲9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5) , 金刚50生物产量最高, 吉饲8次之。不同品种之间生物产量差异显著 (P<0.05) 。

注:同列数据肩注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2.2.2 不同品种在施氮量不同时干物质产量的差异见图2、表3。

注:同列数据肩注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不同品种在施氮量不同时干物质产量有明显差异。吉饲8、金刚12、吉饲9在210 kg/hm2的施氮条件下干物质产量均较高, 适宜施氮量在180~210 kg/hm2之间。金刚50在施氮量达180 kg/hm2时干物质产量达到最高值, 尤其在该施氮量下干物质产量是试验品种中最高的 (见图2) 。在干物质产量方面, 金刚50高于金刚12和吉饲9;金刚12和吉饲9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5) , 金刚50生物产量最高, 吉饲8次之。不同品种之间干物质产量差异显著 (P<0.05) 。

2.3 不同施氮量对青贮玉米品质的影响 (见图3~6)

由图3~6可知, 对同一品种施氮量不同时干物质的平均混合样进行营养成分测定。吉饲8在施氮量为240 kg/hm2时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含量最高, 而粗纤维在施氮量为210 kg/hm2时含量最高。金刚12在施氮量为210 kg/hm2时粗蛋白、粗灰分含量最高, 粗纤维、粗脂肪在施氮量为180 kg/hm2时含量高。吉饲9在施氮量为240 kg/hm2时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含量最高。金刚50在施氮量为240 kg/hm2时粗蛋白、粗灰分含量最高, 粗纤维、粗脂肪在210 kg/hm2时含量最高。总体趋势是增加施氮量有利于改善青贮玉米的品质。

4 结论

氮素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最重要的矿质元素。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的鲜物质产量和干物质产量的适宜施氮量不同[3]。吉饲8与金刚12、吉饲9获得最高干物质产量的适宜施氮量在180~210 kg/hm2之间;金刚50在施氮量达到180 kg/hm2时干物质产量能达到最高。吉饲8与金刚12在施氮量达到240 kg/hm2时生物产量最高, 吉饲9、金刚50在施氮量为210 kg/hm2时生物产量最高。由于金刚50生育期较其他3个品种稍晚, 当其施氮量达到240 kg/hm2时倒伏率增高。

不同品种在不同施氮量下对品质的影响不同, 但总的趋势是增加施氮量有利于改善青贮玉米品质。在180 kg/hm2以上不同施氮量下不同品种之间各种养分差异较大, 这与品种本身特性有关。

参考文献

[1]佟屏亚.确立玉米在饲料中的主导地位[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1995 (3) :24-27.

[2]陈静.玉米的多途径增值[J].江苏农业科学, 1994 (1) :55-56.

[3]任天志, 李英中.发展玉米生产是增加我国粮食产量的一个有效途径[J].中国农业科学院院刊, 1996 (3) :217-219.

[4]黄季昆.迈向21世纪的中国粮食经济[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5]薛吉全.发挥玉米经济优势,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J].陕西农业科学, 2001 (5) :35-38

不同施氮量 第7篇

1.1 试验地点

试验点选择贵州省独山县基长镇茶亭村狮然组, 烟农陈先邦, 烤烟品种云烟87。

1.2 试验田块

选择一块下等肥力、形状接近正方形的田块进行试验, 每个小区试验面积0.013~0.020 hm2, 总面积约0.300~0.367 hm2, 为确保准确的试验结果, 所选田块无根茎病害, 地势向阳, 不渍水。

1.3 试验设计

控制纯氮水平为6 kg/667 m2, 设置6种配比处理 (D1、D2、D3、D4、D5和D6) , 各处理的N∶P2O5∶K2O比例如下:D1, 8∶10∶20;D2, 8∶15∶25;D3, 8∶15∶30;D4, 10∶10∶25;D5, 10∶15∶25;D6, 0∶15∶30。肥料养分含量为专业基肥10∶10∶25, 专用追肥10∶0∶30, 硫酸钾0∶0∶50, 各处理肥料配比施用量见表1。

将以上6个配比的处理放在同一块田中随机排列, 并设3次重复, 共有18个小区, 每个小区的烟株不少于200株, 除采用不同施肥配比外, 其他栽培技术与当地优质烟叶生产的一致。

2 结果与分析

2.1 烤烟农艺性状分析

通过不同施氮量和施肥配比, 从每个处理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0株烟株, 分别测定其茎高、茎围、叶片数、最大叶叶长、叶宽及上部叶相关指标, 并计算各项指标的平均值见表2。结果显示, 烟株长势从优到劣次序是D6最好, 其次是D4, 再次是D5, 最差的依次是D3、D2、D1, 即D6>D4>D5>D3>D2>D1。

2.2 烤烟经济性状分析

根据表3经济性状各项指标数据, 从上等烟比例、中等烟比例、产量、产值及均价上分析, 烟叶产质从高到低的顺序是:D6最高, 其次是D4, 再次是D5, 最低的依次是D3、D2、D1, 即D6>D4>D5>D3>D2>D1。

3 结论

在控制下等肥力田块纯氮水平为6 kg/667 m2的情况下, 通过不同施氮量和施肥配比进行探索, 当其他条件一致时, 不同施氮量和施肥配比对烟株影响不同。无论从烟株长势, 还是从经济性状上看, 结果表现为:最好的是D6, 其次是D4, 再次是D5, 最差的依次是D3、D2、D1。在今后种烟施肥配比中, 结合当地土壤肥力实际情况, 建议采用D6 (N∶P2O5∶K2O=10∶15∶30) 或D4 (N∶P2O5∶K2O=10∶10∶25) 的施氮量和施肥配比方式来保证烤烟生产的高质稳产。

不同施氮量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兴化市戴窑镇叶堡村9组一农户责任田中, 土壤为壤土, 肥力中上等, 苗床面积67m2, 前茬作物是大豆。

1.2 试验材料

试验作物为油菜, 品种为秦优11号。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施氮量和移栽密度2因子裂区。主区为施氮量 (A) , 设3个处理, 分别为270kg/hm2 (A1) 、315kg/hm2 (A2) 、360kg/hm2 (A3) ;副区为移栽密度 (B) , 设3个处理, 分别为9.0万株/hm2 (B1) 、10.5万株/hm2 (B2) 、12.0万株/hm2 (B3) 。主区和副区随机排列, 共9个处理, 3次重复, 计27个小区, 小区面积12m2。氮肥运筹方法是:基肥、苗腊肥、抽薹肥比例为5∶2∶3, 磷、钾、硼肥用量分别为124.5kg/hm2、124.5 kg/hm2、15.0kg/hm2, 作基肥一次性施入。

1.4 试验过程

苗床播前精细整地, 9月23日播种, 管理按油菜壮苗的高标准要求进行。主要措施有:基肥用45%复合肥373.1kg/hm2, 另用呋喃丹37.3kg/hm2防治地下害虫, 用人畜粪29.85t/hm2作盖籽肥, 播后保持床土湿润。油菜苗出第1片真叶时开始间苗, 第3片真叶时定苗后喷施多效唑化调防止高脚苗。10月上、中旬油菜秧苗中午出现卷叶现象, 应立即浇水2次。用甲维盐防治油菜蚜虫、菜青虫、斜纹夜蛾共4次。10月12日施薄水粪44.78t/hm2作提苗肥, 10月22日施尿素149.25kg作为出嫁肥。10月24日大田施45%复合肥832.5kg/hm2、硼肥15.0kg/hm2作基肥。机器旋耕后划小区、施氮肥。10月26日移栽, 移栽行距统一为40cm, 株距分别为B1:27.8cm、B2:23.8cm、B3:20.8cm, 移栽的当晚窨水。11月2日油菜活棵后用乙草胺加盖草能封杀田间杂草, 12月30日追施尿素作苗腊肥, 3月6日施用油菜抽薹肥, 4月5日用多菌灵加硼肥防治油菜菌核病1次, 5月30日收割。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表现

由于油菜前茬为大豆, 田间油菜活棵后受地老虎危害累计为24株, 11月29日移苗补缺, 冬前整体油菜苗健壮稳长。12月5日虽遭遇-6℃低温影响, 但冬前长柄叶叶片数多, 苗体健壮, 低温时间短, 油菜冻害轻微。油菜秦优11号在越冬期间生长平衡稳健, 叶色深绿, 抗寒性强, 高抗菌核病。由于开花初期气温较常年偏低, 主轴有分段结角现象。试验田菌核病株发病率为11.4%, 病情指数为7.16。秦优11号在试验田中的生育进程是:9月23日播种, 9月28日出苗, 10月26日移栽, 2009年2月18日开始抽薹, 3月25日初花, 4月6日盛花, 4月19日盛花末期, 5月30日成熟, 各处理生育进程相仿 (见表1~4) 。

2.2 产量表现

A3B2处理实收产量最高, 达3 975.0kg/hm2;A1B1处理产量最低, 为2 816.7kg/hm2;其他依次为A3B3 (3 641.7kg/hm2) >A2B3 (3 558.3kg/hm2) >A3B1 (3 391.7kg/hm2) >A1B3 (3 016.7kg/hm2) >A2B2 (2 950.0kg/hm2) >A1B2 (2 900.0kg/hm2) >A2B1 (2 891.7kg/hm2) (见表5~6) 。

2.3 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表明:处理间差异显著, 肥料、密度、肥料×密度处理差异显著 (见表7) 。

由表8可知, 秦优11在高肥水平下产量较高, 其中以高氮中密度 (A3B2) 下产量为最高, 与其他8个处理差异极显著, 是最佳的氮肥投入量与密度配比。秦优11号在低密度 (B1) 和中密度 (B2) 条件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多而产量不断提高, 并以中密高肥 (A3B2) 为最高;在高密度 (B3) 条件下先随着肥量的提高产量上升, 但当肥量超过中肥 (A2) 时产量呈下降趋势。高肥高密度 (A3B3) 条件下产量相对较高, 产量仅低于高肥中密度 (A3B2) 的处理, 只与中肥高密度 (A2B3) 差异不明显, 与高肥低密度 (A3B1) 差异显著, 与其他5个处理差异达极显著。中肥高密度 (A2B3) 与高肥低密度 (A3B1) 产量也较高。

摘要:通过研究秦优11号不同移栽密度和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试验, 结果表明:施肥量为360kg/hm2、密度为10.5万株/hm2条件下的实收产量最高, 生产上应尽量满足秦优11号的喜肥需要。

不同施氮量 第9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04—2005年在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进行, 肥力水平中等, 灌排方便, 前茬为中稻。供试品种为扬麦13号, 长势平衡。

1.2 试验设计

1.2.1 密度试验。

11月5日播种, 人工条播, 三叶期定苗。共设4个处理, 分别为:基本苗数为180万根/hm2 (A1) 、210万根/hm2 (A2) 、240万根/hm2 (A3) 、270万根/hm2 (A4) 。施氮量240 kg/hm2, 基肥∶苗肥∶拔节孕穗肥为7∶1∶2, 苗肥在冬前施用, 拔节孕穗肥在倒三叶期施用;磷 (P2O5) 、钾 (K2O) 肥用量分别为105 kg/hm2和135 kg/hm2, 全部基施。小区面积13.4m2, 3次重复, 计12个小区。

1.2.2 施氮量试验。

11月5日播种, 人工条播, 三叶期定苗, 基本苗210万根/hm2, 施氮量180 kg/hm2 (B1) 、240 kg/hm2 (B2) 、300 kg/hm2 (B3) , 各处理基肥∶苗肥∶拔节孕穗肥为7∶1∶2, 苗肥在冬前施用, 拔节孕穗肥在倒三叶期施用;磷 (P2O5) 、钾 (K2O) 肥用量分别为105 kg/hm2和135 kg/hm2, 全部基施。小区面积13.4 m2, 3次重复, 计9个小区。适时进行病虫草害防治, 小麦生长发育正常。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于越冬、返青、拔节、抽穗各期定株考查分蘖发生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于成熟期取样考种, 考查产量结构。籽粒品质测定, 每小区取2 kg样品, 由通州银河面粉有限公司协助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度和施氮量对茎蘖动态及成穗率的影响

不同密度对扬麦13号茎蘖动态及成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各处理茎蘖动态均呈单峰曲线, 于拔节期达峰值;越冬、返青、拔节和成熟期单位面积茎蘖数均随基本苗数的增加而显著提高, 其中以越冬期茎蘖数变幅最大;茎蘖成穗率及单株成穗数均随基本苗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处理A4最低, 处理A1最高 (表1) 。

不同施氮量对扬麦13号茎蘖动态及成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施氮量的增加, 单位面积茎蘖数均显著提高;各处理茎蘖动态呈单峰曲线, 拔节期达峰值, 越冬期茎蘖数变幅最大;茎蘖成穗率显著降低, 单株成穗数变幅较小且未达显著水平 (表1) 。

由上可知, 增加基本苗数及提高施氮量能显著提高各生育期单位面积茎蘖数, 显著降低茎蘖成穗率;单位面积穗数的提高与高峰苗显著增加有关。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异显著。下同。

2.2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不同密度对扬麦13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 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随密度增加显著提高, 处理A1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最低, 平均为426.0万穗/hm2, 处理A4最高, 平均为502.5万穗/hm2;每穗粒数随密度的增加显著降低, 处理A4每穗粒数最低, 平均为31.2粒, 处理A1最高, 平均为35.6粒;千粒重随密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处理A4千粒重最低, 平均为38.4 g, 处理A1最高, 平均为39.9 g;单位面积产量以处理A2最高, 平均为6 499.5 kg/hm2, 处理A3其次, 处理A1、处理A4最低, 平均为6 021.0 kg/hm2。由上可知, 在180万~270万根/hm2范围内增加基本苗数, 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提高, 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下降;单位面积产量呈先高后低趋势, 基本苗数210万根/hm2处理产量最高 (表2) 。

不同施氮量对扬麦13号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增施氮肥, 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提高, 处理B1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最低, 平均为445.5万穗/hm2, 处理B3最高, 平均为492.0万穗/hm2;每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 呈“低-高-低”变化, 处理B1每穗粒数最低, 平均为32.9粒, 处理B2最高, 平均为34.1粒;千粒重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处理B3千粒重最低, 平均为38.4 g, 处理B1最高, 平均为40.5g;单位面积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 处理B1单位面积产量最低, 平均为5 935.5 kg/hm2, 处理B3最高, 平均为6 385.5 kg/hm2。由上可知, 增施氮肥, 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均显著增加, 千粒重显著下降;当施氮量从180 kg/hm2提高到300 kg/hm2时, 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提高10.4%, 千粒重下降5.2%, 每穗粒数增加2.7%, 单位面积产量增加7.6% (表2) 。

2.3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增加基本苗数对小麦籽粒品质影响甚微, 且无明显变化规律;而增施氮肥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均显著增加, 对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弱化度及评价值等粉质参数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表3) 。本试验条件下, 在180 kg/hm2氮肥基础上, 每增施1 kg氮肥, 籽粒粗蛋白含量增加0.02%, 湿面筋含量增加0.077%。增施氮肥, 在一定程度上有提高吸水率的作用, 但未达显著水平;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均显著延长;弱化度显著降低;而评价值显著提高。

3 结论与讨论

小麦的产量与品质, 既受遗传控制, 也受环境影响[3,4,5]。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 相同的小麦品种表现出来的产量及品质特性相差较大[3]。从影响小麦产量与品质的诸多因子来看, 基本苗数与施肥量较易控制, 通过研究这2个因子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能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 便于大面积生产应用。

用适宜的基本苗数建立合理的群体动态结构, 是小麦高产高效的基本措施[6]。试验表明, 扬麦13号在180万~270万根/hm2范围内增加基本苗数, 各生育期单位面积茎蘖数增多, 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提高;但每穗粒数、千粒重和茎蘖成穗率、单株成穗数均显著下降;籽粒单位面积产量随基本苗数的增加而呈“低-高-低”趋势, 基本苗数过高过低都不利于扬麦13号高产。这与刘萍等[7]的研究结果相似, 但与Baker和Briggs[1]基本苗数在156万~400万根/hm2范围内密度与产量呈倒数关系的观点不一致。氮作为小麦高产的养分因子, 众多学者从施氮量、施氮时期及施氮比例等角度就氮肥因素对强筋小麦产量的影响做了大量工作[3,8,9], 但对弱筋小麦氮素调控的研究偏少。本试验结果表明, 在180~300 kg/hm2范围内, 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扬麦13号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籽粒产量显著提高, 每穗粒数、千粒重显著降低。从产量角度来看, 扬麦13号以基本苗数210万~240万根/hm2、施氮肥240~300 kg/hm2较为适宜。

小麦品质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状, 不同的品质性状对栽培环境反应的敏感性存在差异[4]。试验表明, 基本苗数对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及粉质参数的影响甚微, 而刘萍等[7研究发现, 弱筋小麦适当增加基本苗数则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下降, 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缩短。笔者分析认为, 这可能与本试验施氮量偏高有关。马廷臣等[4]认为施氮量是决定品质性状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对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和粉质参数影响较大。增加施氮量, 扬麦13号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均相应增加, 面团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延长, 评价值提高, 弱化度减小。这与朱新开等[10]研究结果基本相似, 但与徐恒永等[11]的结论不一致, 这可能是徐恒永等在试验中以中、强筋小麦为供试品种, 基本苗偏低造成的。根据本试验结果, 扬麦13号的品质尚未达到优质弱筋小麦品质国家标准 (GB/T17893-1999) 的要求, 在设定的氮肥施用范围内, 湿面筋含量都超过了国标, 中高氮肥水平的籽粒蛋白质含量超过了国标, 只有低氮肥水平的籽粒蛋白质含量达到国家标准。因此, 有待从调整施氮量和施氮比例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BAKER R J, BRIGGS K G.Relationships between plant density and yield in barley[J].Crop Science, 1983 (23) :590-593.

[2]杨永光, 张维成.播量对小麦产量和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89, 17 (3) :113-116.

[3]赵广才, 常旭虹, 刘利华, 等.施氮量对不同强筋小麦产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J].作物学报, 2006, 32 (5) :723-727.

[4]马廷臣, 师凤华, 李卓夫.春小麦品质性状对不同密度、N肥反应的研究[J].土壤肥料, 2005 (4) :25-27.

[5]王立秋.小麦品质生理研究进展[J].国外农学-麦类作物, 1996 (3) :31-32.

[6]于文明, 于振文, 魏守江.施氮量和基本苗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6 (4) :35-37.

[7]刘萍, 郭文善, 徐月明, 等.种植密度对中、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 2006, 26 (5) :117-121.

[8]张锦熙, 刘锡山.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法管理体系[J].中国农业科学, 1987 (20) :21-26.

[9]王月福, 于振文, 李尚霞, 等.氮素营养水平对冬小麦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化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 2002 (28) :743-748.

[10]朱新开, 封超年, 徐月明, 等.氮素对不同类型专用小麦营养和加工品质调控效应[J].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 (6) :640-645.

不同施氮量 第10篇

为进一步明确不同施氮水平对龙粳20产量构成因子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特开展试验, 为其高产栽培及品种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试验于2009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试验地进行。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427%, 速效磷39.78 mg ·kg-1, 速效钾202.76 mg ·kg-1, 碱解氮126.46 mg ·kg-1, pH为6.4。试验材料为龙粳20。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不同氮肥水平, 施肥梯度为纯N:17.25 kg·hm-2 (尿素37.5 kg·hm-2) , 各水平尿素施用量分别为C0:200 kg·hm-2、C1:237.5 kg·hm-2、C2:275 kg·hm-2、C3:312.5 kg·hm-2、C4:350 kg·hm-2。插植密度30.0 cm×13.3 cm, 共计15个小区, 小区面积35 m2。底肥施用尿素:75 kg·hm-2、磷肥:150 kg·hm-2、硫酸钾:75 kg·hm-2;3次追肥时间分别在6月3日、6月10日和7月1日, 各个施肥时期施氮肥比例为3∶2∶2。磷肥全部作基肥, 钾肥的2/3作基肥, 1/3作分蘖肥, 6月3日施入。育苗方式采取子盘旱育, 灌溉及杂草病虫害防治均采用常规管理方式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氮量对龙粳20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 C3、C2处理产量水平较好, 与C0、C1处理相比差异显著。平方米穗数随着氮肥施用量的提高呈增加趋势, C3、C4处理与C0、C1处理差异显著;平均穗粒数随着氮肥施用量的提高呈增加趋势, C3、C4处理与C0、C1、C2处理差异显著;结实率随着氮肥用量增加而逐渐降低, C4处理的结实率相对其它处理降低效果更为明显, 与C0、C1、C2处理差异显著;各处理间的千粒重无显著差异, 只是C4处理相对较低, 因此, C3、C2处理产量水平较高的原因取决于较高的平方米穗数、平均穗粒数和结实率。

2.2 不同施氮量对龙粳20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2.1 对单穗灌浆速率的影响

由图1可知, 龙粳20单穗灌浆速率无明显灌浆高峰, 整个灌浆模式近似半圆形状, 灌浆过程比较平稳。C0处理灌浆速率较大的时期为8月5~12日, 8月12日后降低幅度较大, C2处理8月5~11日单穗灌浆速率出现下降, 8月11~15日又大幅度升高, 15日回升至C3处理水平, C0、C1、C4处理在8月16~21日单穗灌浆速率降低较快, 之后至8月27日又有回升, C3处理产量最高的原因主要取决于齐穗之后16~28 d的高灌浆速率。

2.2.2 对群体灌浆速率的影响

龙粳20在7月25日进入齐穗期, 由图2可以看出灌浆高峰期前灌浆速率大小顺序:C0>C1>C2>C3>C4, 灌浆高峰期后大小顺序:C4>C3>C2>C1>C0, 说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籽粒群体前期灌浆速率较低, 但却促进了群体后期灌浆速率。原因主要是C0、C1处理平方米穗数较少, 且主穗占的比重相对较大, 前期灌浆速率较快;源足库小导致8月8日出

现明显的灌浆高峰期, 灌浆高峰期后受库的限制群体灌浆速率明显降低。C2、C3、C4由于平方米穗数较多, 库较大, 库源关系较合理, 未出现明显的灌浆高峰, 但8月13日后群体灌浆速率明显高于C0、C1处理。

3 结论与讨论

不同施氮水平对龙粳20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产生不同影响, 尿素施用量275~312.5 kg·hm-2的处理具有较高的平方米穗数、平均穗粒数和结实率, 产量水平较好。

龙粳20单穗灌浆速率无明显灌浆高峰, 整个灌浆模式近似半圆形状, 灌浆过程比较平稳;低肥处理区群体灌浆速率在8月13日后明显低于高肥处理, 增施穗肥有利于单穗及群体生育后期的干物质积累。这与龙粳20在生产上出穗早、后熟慢、米质优、产量稳定的表现相吻合[2]。

针对高肥处理区后熟慢的特点, 为保持生育后期根系活力, 宜采用间歇灌溉方式, 不宜过早停水, 以免影响成熟度, 降低产量, 影响品质。

摘要:以龙粳20为试验材料, 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龙粳20产量构成因子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旨在为其高产栽培及品种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尿素施用量275312.5 kg·hm-2的处理具有较高的平方米穗数、平均穗粒数和结实率, 产量水平较好;龙粳20单穗灌浆速率无明显灌浆高峰, 整个灌浆模式近似半圆形状, 灌浆过程比较平稳;低肥处理区群体灌浆速率在8月13日后明显低于高肥处理。

关键词: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干物质积累,灌浆速率

参考文献

[1]孙淑红.早熟优质丰产水稻龙粳20特征特性及关键栽培技术[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 (1) :128-129.

相关文章
计量期末复习笔记

计量期末复习笔记

计量期末复习笔记(精选6篇)计量期末复习笔记 第1篇计量经济学复习笔记CH1导论1、计量经济学: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运用数...

3
2025-09-18
激流三部曲范文

激流三部曲范文

激流三部曲范文(精选7篇)激流三部曲 第1篇一、封建社会下男性的悲哀小说主人公觉新贯穿于《激流三部曲》的始终, 是作者花费笔墨最多的...

1
2025-09-18
加强党建带好队伍

加强党建带好队伍

加强党建带好队伍(精选8篇)加强党建带好队伍 第1篇如何围绕生产抓党建,带职工队伍一.坚持以开磷核心价值观引领职工思想开磷核心价值观...

1
2025-09-18
家长会开场语和结束语

家长会开场语和结束语

家长会开场语和结束语(精选9篇)家长会开场语和结束语 第1篇微微艺术学校画展串词及发言稿王枭丽老师: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1
2025-09-18
近期工作计划101

近期工作计划101

近期工作计划101(精选14篇)近期工作计划101 第1篇在计算机语言中,二进制数由“0”和“1”组成,是计算机语言的基础;在数学语言中,十进...

1
2025-09-18
《警察体育》教学大纲

《警察体育》教学大纲

《警察体育》教学大纲(精选8篇)《警察体育》教学大纲 第1篇《警察体育》教学大纲一、警察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警察体育是人民警察学校教...

1
2025-09-18
集成电路设计及集成系统 实习报告

集成电路设计及集成系统 实习报告

集成电路设计及集成系统 实习报告(精选8篇)集成电路设计及集成系统 实习报告 第1篇实习报告学生姓名:赵承鹏学生学号:20072130专业班...

1
2025-09-18
建设项目用地指标

建设项目用地指标

建设项目用地指标(精选8篇)建设项目用地指标 第1篇关于察哈尔汽贸城建设用地指标的申请报告前旗政府:察哈尔汽贸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

1
2025-09-18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