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范文第1篇
农业作为最传统的产业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中发展潜力巨大, “互联网+农业”是指运用互联网技术从计划、生产、销售、服务、金融各环节改造、优化和升级传统农业产业链, 重构产业结构, 提高生产效率, 把传统农业落后的生产方式发展成为新型高效的生产方式。“互联网+农业”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强调了互联网的重要作用;同时, 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农业发展的各领域之中, 两者相互融合、共同作用, 这种联合效应对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有效模式
2.1 互联网+农业生产
传统农业的耕种依靠的是传统的耕种经验,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仅不能充分发挥人力物力应有的功效, 还会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而造成环境的破坏。当前, 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物联网和大数据在农业生产领域发挥着极大地作用。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升级, 物联网所连接的端点不再是人, 还包括了传感器、控制器等机械物品, 物联网模式使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实现信息的采集和通信, 充分发挥了智能控制、远程控制和实时控制的优势[1]。大数据则依靠规模巨大、类型丰富的海量数据, 给人们提供价值极高的基础性数据资源。物联网体系的构建, 通过集成应用感知技术、GIS技术、无线网络传递技术及控制技术等, 在对土地土壤状况、农作物病虫害信息、生态环境实时保护状况等进行实时监控, 对于监控到的大量数据信息进行整合过滤, 及时对各种有害因素发出预警信息, 及时自动管控, 并提出有效处理问题的方案, 为新型农业经营管理者进行更好的进行农业生产作出决策提供有效帮助。
2.2 互联网+流通领域
当前, 我国涉及农业、农村或是农民的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已达数万家, 其中有关农产品流通的电子商务平台已有数千家。近年来, 尤其是阿里巴巴、京东等国内知名电商企业纷纷涌入农村市场, 不仅从农村消费品领域切入农村市场, 更从农产品电商平台进行农村电商的开发。当前, 国内关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网站不仅有以菜管家、顺丰优选、沱沱工社、本来生活网等为代表的生鲜电商平台, 还有京东、天猫、一号店等综合型的电商平台, 且垂直生鲜类的电商平台往往有其线下生产、仓储和物流等服务设施。农业互联网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如火如荼的大发展正是得益于“互联网+农业”在市场信息、供应链的融资、交易成本、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的巨大优势。随着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 电商平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加入, 以及冷链物流体系的完善等农产品电商的配套发展, 农产品的流通在互联网技术和电商的支持下将获得更好的发展。
2.3 互联网+农产品消费
互联网+订单农业是实现“互联网+”农产品消费的有效模式。订单农业模式不仅可以有效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其原产地的可追溯性, 还可以是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实现精细化、标准化的有效途径。现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 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将越来越多的有意愿成为农产品终端消费者的个人或群体纳入到网络消费农产品的消费群体中, 并准确掌握该群体对于农产品消费的需求量和各种规格要求, 为订单农业的进一步生产提供数据信息, 最终实现互联网+订单农业这一生产模式的全过程。
网络订单农业体系的构建由政府政策主导, 相关农产品的生产为起点, 网络第三方平台作为支点;同时, 参入第三方银行作为中间的担保以保障资金安全, 消费者需求为终端, 并全程重视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互动沟通。同时, 由政府引导农户生产的加入, 实现互联网+农业生产的经营模式, 并通过对生产者相关资料的搜集, 建立关于其生产诚信度的评价体系, 并公布于网络销售平台, 以便消费者客户终端消费时的选择。
2.4 互联网+农业服务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农业金融服务的创新提供了可能。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来有效解决征信难, 尤其是大数据征信发展极为迅猛, 互联网社交网络、电商网站及网贷等产生大量的碎片化的数据信息, 大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 这些信息对于个人信用的评估将提供有效的支持, 当前国内一些机构已经有以互联网数据为信贷资金的低风险精准放贷提供依据。互联网+农村综合服务是有效的解决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问题[2]。随着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备及农民对于互联网知识的水平不断提高, 广大农户可以直接通过移动互联网掌握最新农业科技。农业综合服务云平台将更多如农业补贴、农产品追溯的融入、农村金融服务、农村保险服务和农民培训服务等囊括其中。使农户可以足不出户便可掌握有关其自身利益的全面信息。
3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保障措施
3.1 完善相关互联网农业的法律法规体系
结合当前国内有关现代农业发展的互联网企业和农业企业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探讨互联网+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立法需求, 并开展必要的具有前瞻性的相关法律研究;同时, 鼓励地区性的政策文件等地方规定来为互联网+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3.2 实施财政支持政策
为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制定相关优惠的财政政策, 通过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对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3.3 支持信息技术推广应用
农业信息化在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核心所在, 信息技术的研发工作至关重要, 但不能是“重建设, 轻应用”, 必须不断强化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推广应用[3]。
3.4 加快推进标准化发展
组织专家团队, 成立相关标准制定委员会, 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有关数据资源共享等方面标准的制定, 完善互联网+现代农业各方面标准化、体系化。
3.5 重视相关人才培养教育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 不同地区农业发展、教育办学条件等不尽相同。因此, 各地区应结合当地实际状况, 为本地区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制定切实的教育规划, 为本地区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培养更多所需人才。
3.6 营造创新发展环境
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是互联网+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剂, 树立典型, 加大宣传, 使全社会充满农业信息化的信息, 让全社会的呼声共同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
摘要:“互联网+现代农业”为农业发展提供全新的发展模式, 对于当前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有重大意义。结合对“互联网+现代农业”的认识, 分析了“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有关模式, 并提出关于保障“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农业,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国英.“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解构[J].农村经济, 2015 (9) :29-33.
[2] 张胜军, 路征, 邓翔.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评价及建议[J].农村经济, 2011 (10) :103-106.
荷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范文第2篇
1 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主导
这种模式是由农村中饿各种民间协会和技术研究会共同建立的, 其中农民是重要的主体, 农民技术员作为骨干, 充分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 从而加快当地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主导的模式中, 技术的选择更加偏重于使用性较强和成本较低的, 能够在相关人员的师范和指导下, 不断向内部的会员传播;而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劳动的义务风险和会员间的集资, 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形成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科技+农户的管理运营模式, 这种基于资源的基础上组建、管理和服务的方式能够在会员间形成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理念, 不仅能够保护农民的利益, 还能够开拓农产品的市场, 并不断引进和开发新技术, 从而降低市场风险以及交易成本, 促进传统农业的发展。
2 以科教单位为主导
这种模式的农业科技推广的主体是农业科研单位所研究出来的成果, 在与当地的政府进行联合后, 就能够开展成果的转让、技术的承包和咨询、开发等活动, 主要的资金来源分为三种, 即政府的项目经费、创收经费以及个人的捐款等, 随着发展就会项城科教单位+推广机构+农户的管理运行模式, 其中科教单位占主导地位, 而政府主要引导具体的运行过程, 科教单位在政府所制定出的激励政策和管理办法等法律和法规下, 就能够充分发挥出科教单位中的科技创新优势和技术培训优势, 其中所运用的首席专家负责制, 不仅有利于基地选拔人才的需要, 还能够使后续的科研项目更加便利, 因此这种模式具有科技含量高、示范性和带动性强的特点, 不过如果在运营的过程中, 政府和相关单位还没有建立较为稳定饿协调机制, 就会使经费方面出现问题, 从而造成科研的可持续性降低, 这种模式受到科研单位科技目标调整的影响较大。
3 以企业为主导
这种模式中主要是由企业投资, 而科技专家则提供新的技术成果和服务, 两者以技术入股方式形成利益共同体, 。在经营和发展中, 企业可以使用一定规模和稳定的土地为发展和运营的场所, 进行开发、引进和实验等科研活动, 积极整合政府、市场、企业、科技和农民等五大要素, 就能够形成灵活而有效的成果转化模式。在管理的过程中, 主要是以企业的管理为主导, 结合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等方式, 管理模式分为企业+基地+农户和企业+科级单位+农民两种, 在实际的运行时, 由公司充当龙头, 连接起科学家和农户的产业链, 以发展订单为保证, 从而建立起产、销和农工贸一体化的运营模式。该模式主要的优势就在于, 能够将较为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 共同抵抗技术推广中的风险, 在向农户转让新技术合同的过程中, 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4 以政府为主导
这种模式主要的项目任务模式是由上级下达的方式, 新技术、新成果和新产品的推广主要依靠于区域的产业发展需求和技术需要。这种推广模式主要由政府+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农户组成, 三方是利益共同体, 其中政府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主要负责宏观的指标和管理, 出台相关的政策, 精细化管理各个任务、目标和工作要点, 并完善相关的机制和管理模式。该模式对于政府的依赖性较强, 在吸收社会力量和资金方面以及和市场的衔接方面则较差, 该模式主要以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院为主, 有着向农民推广农业科研陈果和技术普及的职能, 是一种事业单位或非营利性的组织, 推广时政府的意志占主要地位。
结束语
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的不断发展,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模式主要以政府、科教单位以及企业级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主导, 推广新技术、新知识, 不仅能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成产的动力, 还能够保障农业的生产, 以及增加农民的收入, 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一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发展情况的不断变化, 农业、农村和农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 农业技术推广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当前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模式, 并分析了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创新型模式。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模式
参考文献
[1] 崔卫星.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改变农民种植方式[J].吉林农业, 2016 (4) :73.[1]崔卫星.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改变农民种植方式[J].吉林农业, 2016 (4) :73.
荷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范文第3篇
一、河南省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物流经济协同发展的好处
(一)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农村物流的发展开拓了农副产品市场,使农副产品不只局限于当地销售,减少甚至避免了由于果蔬丰产但流通渠道不足的“尴尬”局面,利于减少农民损失。农村物流相较其他普通物流最大的区别在于物品的储存保管方面,农副产品有易腐烂、不易保存的特点,发展食品冷链物流、粮食、邮政等专业物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副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因“积压”“腐烂”或“丢失”等现象带来的经济损失,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
(二)完善农村产业结构,加快新农村建设
利于开拓农村市场,挖掘农村消费潜力,以及有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和扩大就业,改变单一产业结构。目前河南省拥有三全食品、宇通客车等大批国内知名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使河南的食品加工业、物流业,汽车制造业、信息产业具有一定产业优势,多产业相辅相成,不断完善发展。建设完善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可促进河南省农村物流健康发展,使农村物流为农村经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二、河南省农村物流发展现状
由《2011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可知,2011年河南省农产品物流总额为5.1万亿元,比2010年增加7.8%,占社会物流总额的8.09%。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与2005年相比,物流业社会物流总额、农产品物流、社会物流总费用、农业自营物流费用等各项指标大体上均呈上升趋势。
(一)各种交通路线不断完善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交通便利,目前河南省农产品物流运输线路设施主要包括铁路、公路和高速公路以及内河航道。由图1可看出,各种运输线路在不断完善,尤其高速公路从2005年大幅增加。新建的高速公路利于农产品物流运输,可缩短运输时间,节约运输成本。由图2可知,运输路线的不断完善,使河南省货运量呈上升趋势,尤其以公路货运量增加最为显著。
(二)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日益增加
根据《2013年河南省统计年鉴》的数据可知,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蔬菜消费量比2011年增加了3.8公斤,增幅为2.44%,人均蔬菜消费量占食品消费的比重为46.95%;人均瓜果消费量增加了1.2公斤,增幅为1.73%,占食品消费重量的比重为20.83%;相比之下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量则偏低,农村居民人均蔬菜消费量占食品消费的比重为30.56%,人均瓜果消费量占比为5.42%。根据图3可以得出,城镇居民是生鲜蔬果的主要消费群体,生鲜果蔬一般也是由农村输送到城镇,农村是生鲜果蔬的生产地。城镇居民要想获得这些消费品离不开物流,农村物流是城镇居民获得主要消费食品的保障。
(三)物流企业兴起
2011年,河南省物流公司共有2901家,从业人员245486,年增长量9.42%;货车车辆87144,同比增长17.21%;装卸设备总数28647辆,同比增长4.70%;仓储总面积156.77万平方米,比2010年增长7.97%。近年来,河南农产品物流企业从业人员显著增加,货车数量、装卸设备等不断增多,仓储面积不断扩大。这些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建设利于物流企业的发展,良好的基础设施是物流企业扩大自身发展的保障。
(四)河南政府高度重视
2015年河南省政府出台了《中国郑州现代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纲要》,表明现代物流将成为河南省“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郑州将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政府扶持物流企业发展,包括加大物流理论宣传力度、大力推广物流技术、给予物流企业适当的优惠及为物流发展提供软件、硬件保障等。
三、河南省农村物流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已越来越重视农村物流在发展农村经济中所占扮演的角色,但物流在我国起步较晚,政府虽已大力支持推广相关物流公司,但农村物流在各省不同的地理环境、发展水平下仍存在本省的个性问题。河南的农村物流虽已经在全省大力推广,农民也已尝到农村物流带来的“甜头”,但河南省农村物流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农村物流分散
农产品经营者多数是农民自身,大多具有种植规模小、生产分散、各自销售的特点,这种模式下农户增加了流通运输成本,为使自身利益不受影响,这使农户不得不提高农产品售价,价格的提高易使农产品销售的市场受限,不利于农户开拓市场。而若想增加销量,就要与市场价格持平甚至更低,这会降低农户自身收益。由于农户“小生产、小流通”的生产模式,致使农村物流的分布面广、物流服务对象的数量庞大,物流规模普遍较小,这使农村物流服务地域扩大,管理难度增加,整体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的要求更严格。
(二)农村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我国属中等水平,网络在农村地区普及范围不强,以致河南农村信息服务水平低、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不健全。农村物流分散,各农户经营者、小型物流公司之间沟通渠道不畅,导致市场需求信息不能及时地被采集与传递供需信息交换存在障碍,不利于农户销售农产品,更不利于农村物流的发展。
(三)专业物流人才缺乏
2004年河南省开始开设物流专业,但多数是在高职类院校开设,高等物流专业人才较少,而且各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大多针对的是城市物流,农村物流涉及不多。我国现代农村物流体系特别是从供应链一体化角度的研究方面几乎是空白,专业的农村物流从业人员更是屈指可数,专业物流人员的缺乏严重影响农村物流企业的发展。另外,农村物流的主体农户普遍缺乏专业的物流教育与培训,专业物流知识的不足以使农户在输送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并且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和专业的管理人才。
四、河南省农村物流发展对策
(一)建立农村物流园,整合物流资源
农村物流的主要作用是将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配送到城市的超市、商店,使现代物流成为联结农村和城市的桥梁和纽带,实现“物尽其流”。农村物流分散,可建立若干个物流园区,进行集约化经营。建设专业的农产品专业物流,加大冷链物流产业的投资,对于远距离物流运输,可利用发展邮政物流。整合已有物流企业,大力提倡和鼓励本省物流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途径发展信息化、大型化物流企业。
(二)完善农村物流信息系统
农村物流若想大力发展,离不开健全的信息系统。设立信息采集机构,将农户的供求信息与市场需求联系起来,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平台将信息进行传递,争取做到农村信息共享,即便是偏远地区也能及时获取最新资讯。鼓励和支持农产品物流企业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易,拓宽业务服务范围,整合供应链各个环节,缩短需求市场距离,利于物流企业跳出地域局限,跨区域发展。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可促进物流企业经营更加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
(三)加强培养专业物流人才
加强河南省内各大高校对物流专业的重视,开设农村物流相关专业知识的课程,培养高水平的、专业的物流人才。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物流专业学生愿意从事农村物流相关工作。省市的劳动部门和社会机构加大农户及社会人士的专业物流知识培训,可利用“三下乡”等形式,向广大农村群众,特别是农村干部普及现代物流知识。
摘要:河南省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生产丰富,农村物流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农村差距、完善农村产业结构、加快新农村建设。目前,在河南省各种运输路线不断完善、政府大力扶持的基础上,河南省农村物流发展迅速。但作为一个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中部省份,农村物流的发展也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农村物流发展现状、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物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宁.赵趁.河南农村物流体系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果菜,2009,(09):49-50.
[2] 郭玉洁.河南省农村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学刊,2009,22(02):32-34.
[3] 白金伟,刘溢海,薛园园.河南省农产品物流服务社会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连锁,2014,(03).
[4] 白金伟.河南省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2014.
[5] 李利晓,王战军.河南省物流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0(03):50-54.
[6] 胡晓.河南省物流现状调查及分析[J].物流技术,2011,30(04):42-44.
[7] 魏菲菲.浅析河南农村邮政物流运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经济,2014,(27):33-35.
[8] 杜小芳,张金隆,张纯军.发展湖北现代农业物流业的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06):35-38.
[9]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