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的无声之美(精选5篇)
班级管理中的无声之美 第1篇
一、制度管理细化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理能力, 我在班级制订了“班级量化考核方案”, 其中包括早读课的迟到早退情况、每门功课的作业完成情况、中午午休的学习情况、晚读及晚自习的纪律情况, 等等, 每一项都有指定的负责人, 并且还让当天的“值日班长”全程监控, 关注一天的情况, 并对好人好事及捣乱违纪及时做好记录, 以便以后考核打分。当然, 防止班干部队伍中的“老好人”, 我又对班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 坚决不允许走过场、搞形式, 一定要如实反馈班级情况并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如果“知法犯法, 罪加一等”。同时告知他们我会根据每天班级记录的认真与否及民意反馈情况对他们进行考核。长期实践证明, 这种“责任到人”、“人人参与”的考核方案, 对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情感教育细化
我在班上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我的学生可以个个都成不了才, 但一定要个个都是个有‘心’的人。”情感教育、感恩教育, 一直是我对学生教育的核心。而这样的教育, 我觉得, 常常会让班级充满着和善与温情, 洋溢着真与美的魅力。加上是文科班, 班级大部分是女生, 她们心思缜密、多愁善感, 内心世界又极为丰富, 利用语文学科优势, 不失时机地对她们进行熏陶, 强化“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教育, 极能产生共鸣, 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例如:刚开学的时候, 我发现我们班的一些女生随身带有许多小饰品, 有的夹在书包上, 有的佩戴在衣领上, 还有头上, 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学生种种简单的、细小的言行往往就是他们观念、品质和问题的反映”, 我想, 他们过早地热衷于这方面的追求, 可能影响的不仅仅是学习, 甚至可能是其人生的信念和追求。于是我当即强调利害关系, 并说下次再有类似现象, 一定将饰品代为保管, 直至毕业后归还。第二天, 这股“流行风”立刻消失不见。除了关注一些细微的“苗头”, 我觉得, 更应该予以关注的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 关注生活细节
学生大多数的时间是在学校, 和班主任老师相处的时间常常超过了父母。所以, 这时候班主任就更要用情爱去关注学生的点点滴滴, 尤其是学生的生活起居。通常, 只要天气发生突然变化, 我都会提醒学生“天气凉了, 该添衣服了”, 或是“中午睡觉时要加一件衣服, 以免睡醒了回冷感冒”……哪怕是这样简单的话语, 有时候都让学生感到一种暖流流淌在心中 (我不止一次在周记中看到学生谈这种感受) 。
前段时间天气很冷, 学生们总喜欢把门窗关得严严实实再开空调。这样空气不流通, 感冒最容易传染 (当时甲型流感严重) , 我一再强调教室要通风, 并注意个人卫生, 像抽屉、墙角的垃圾一定要清理干净。学生很能明白老师对他们的关心, 班级打扫得干干净净, 甚至连空调都不开了。
(二) 关注学习细节
学生是敏感的, 老师一个细微的表情、一句不经意的话语, 往往会触碰他敏感的神经, 使他情绪波动, 进而影响他的学习和生活。我班一学生, 前几天情绪低落, 上课心不在焉, 不管我讲得怎样“绘声绘色”, 他连头也不抬一下。我感到很纳闷:心情不好?打瞌睡? 事后我了解到:有一天上课时, 他的前后同桌都陆续被我提问, 只有他一人没有被我“关注”到。他觉得我偏心, 课再也无法平心静气地听下去了。我一个无意的举动打破了一个学生内心的平衡, 挫伤了一个学生可贵的自尊, 这使我深切地感受到教育不是抽象的, 教育是具体而实在的。“小事”虽小, “细节”虽“细”, 但也不容忽视, 不可大意。当然, 除了关注学生的消极情绪, 还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微小进步, 及时给予学生中肯的表扬。
三、行为模范细化
马卡连柯曾说过:“从口袋里掏出揉皱了的脏手帕的教师, 已经失去当教师的资格了。”作为教师, 我们要用细节去感染学生。如果教师尤其是班主任, 总是蓬头垢面、语言粗鲁、品质低劣, 那么他必然为学生所鄙视。相反, 具有良好生活习惯的班主任却会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平时课间, 自习课到班里, 我总喜欢抹一抹讲台, 整理一下卫生洁具或者捡一捡小碎纸。虽是一件细小的事, 但学生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很快, 这些也成了他们自觉的行动。
班级管理中的无声之美 第2篇
一、空白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显现
空白并不是仅仅是“空白”,在符号的世界里,“空白”作为一种符号,有的时候不仅可以传达一定的讯息,甚至成为最佳的表达方式。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处无声胜有声。”即是对空白之美最好的解释,这同时让我们理解了虚空的意境。在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内,空白即是“空”,“空”常常理解为“无”,而道家认为无限之“无”是美的最高境界,然而在现实审美实践中,“无”之美其实就是“有”之韵,正像王弼《老子指略》所云:“四象不形,则大象无以畅;五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因而,“无”之美最后落实于“有”中。这种有无相生,有中通无之美扑朔迷离,玄妙莫测,家以“妙”称之。
空白在中国画中有独特的妙用。正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南宋四家”之一马远就特别擅用空白,如《寒江独钓》图,画面仅有一叶扁舟和独坐垂钓的渔翁,寥寥几笔的微波,其余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更突现出一个“独”字,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
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也特别讲究虚空之妙,布局灵活,曲径通幽。亭是园林中经常见到的建筑物,往往安放在临水或者山高的地方,放眼望去,一切景色尽收于亭中,而更为重要的是,亭子为人的心灵所特别设立的景观。古人说“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就是此意。因为其“空”,所以它“有”,“空”通过观者的心变成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世界。园林中讲究的于无景处求景,于无声处求声,也是“空”的体现。园林中的景不仅仅在于呈现自身,它自己只是一个起点,一个勾起人们想象的空间。得景中之景,象外有象,这才是园林之大景。
二、平面设计追求空白之美
1. 空白符号使标志设计尽显“阴阳美”
标志设计的重要性在当下平面设计中越来越凸显出来,要用极其精炼的图形语言来表达和阐述一个企业或者文化活动的内涵是很难的,因此标志设计中字体与图形的关系的处理上显得分外重要,这一点中国的印章设计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很多时候,合适的留白处理和阴阳关系的细微变化往往成为标志的闪亮点,真正的打动人心。例如中国北京2008年奥运会新会徽的设计,它将中国有悠久历史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体育运动特征结合起来,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这个会徽称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将中国印、中国字和奥运五环结合在一起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美好憧憬和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与真诚。这个设计可谓考虑周全,而中国的印章是考虑空白与画面最为详尽的设计,因为要在方寸之地刻上文字而或图画那就必须要考虑阴阳的关系,印章的文字,有凹凸两种,凹的称阴文,凸的称阳文,因为印泥多用朱红色,因此印章使用时,“阴”即白,“阳”即朱。印面依据持印人的爱好和性格特征可以变化万端,这些变化也仅仅是通过阴阳的对比区分而来的。阴文之美,无阳底的衬托则不可能存在,反之亦然也就是说留白的部分和文字的部分有着同样的重要地位。二者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因此“分朱布白”、“虚实有致”乃制印人需潜心探索之治印之道,这也算是一门很精深的学问,而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之阴阳之美于标志设计中,也是中国平面设计师不段追问的设计诉求。
2. 空白创造书籍装帧中“多元美”
正如前面所言,空白并非是实体安排所剩余的空间,而是一种符号,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是具有与实体同等价值的表达元素,它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在当下的书籍装帧设计中营造出多元美的视觉感受。
空白的简洁之美。电脑辅助设计的应用使当下的书籍装帧设计产生色彩的绚丽之美,然而过分的追求色彩的视觉化必然会引起相反的效果,不仅没有美化版面,反而使读者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甚至会在心理上产生逆反情绪,拒绝阅读。现代设计应崇尚“少即是多”的原则,尽可能以极少的元素进行设计,使版面简洁明了又丰富细腻。而极简的极致就是空白,利用空白符号进行设计,通过对其形状、位置的解构组合,产生浓淡相宜、千变万化的效果,却又营造出简洁的美感。
空白的淡雅之美。书籍装帧的本意就是提升图书的品质,方便的有兴趣的阅读。而图书品质的提升在于设计时对图书整体气质的把握。空白符号的合理运用给人以一种不施粉黛、天然雕琢的质朴之美,又可给人以素雅的审美享受;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恰当使用空白符号进行设计,犹如音乐中的休止符,给人一个停顿,给人以阅读上的休息与轻松;空白能给人以无限的想像,在书籍装帧中留出空白的位置,便是给读者提供这种想像的园地,产生一种神秘感,给人留有想像的余地,回味的空间。
3. 空白让招贴设计更有“形式美”
现代招贴设计中,空白符号的艺术运用,可以保持版面的整体感,协调读者的平衡,如果空白运用的巧妙,对空白的形状作精心安排,空白处就会成为设计中最突出、最令人瞩目的部分,从而使版面产生无限的美感和魅力。
被西方设计界誉为“平面设计教父”的福田繁雄教授就是一位擅用空白符号的著名设计家。代表作品《国际囚犯人权》招贴设计中空白的运用,不但使版面语言更加清新明快、开阔通透、主次分明、浓淡相宜,而且使版面各元素之间得到统一,既保留了版面的稳重大方,又不失灵活生动,而且打破了传统禁锢,采用整齐、对称、均衡等视觉艺术规律进行解构组合,并充分运用图、文等艺术处理,使版面凸现出具有高度审美理念的新型版式艺术美,这种空白的视觉优势,进一步增强了招贴版面的韵律之美。
总之,社会并没有因为过多的建筑物而使地球风景更美,设计师也无法因为使用过多的信息而让页面显得更诱人。平面设计中空白符号的运用犹如我们生活的街道和广场,它和我们居住的房子同样不可或缺,在平面视觉设计中,空白空间和图形并重,当我们研究图形的视觉特征和规律时。我们也应该发现和运用空白空间的传达美学价值,使平面设计整个二维空间更灵动、更活泼而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朱良志.曲院风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
[2]王汀.版面构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
[3]黄海燕.网页设计与平面设计[J].包装工程, 2004, 25 (1) :126-127
[4]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5]向海涛.视觉表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班级管理中的无声之美 第3篇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孙子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了解学生, 就有可能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尤其是新班, 如果班主任摸清了一个班几十个学生的学习、思想、性格和家庭等情况, 开展班级管理就事半功倍。上学期我担任一 (1) 班班主任, 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学生, 对班级51个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 尤其是学生的思想、性格特征等, 尽可能做到对每个学生都心中有数。另外, 对一些个性较突出的学生进行家访, 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总之, 我认为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 只有先“知”才能后“行”, 班级教育和管理必须坚持陶行知老先生的“知行统一”的原则。
二、突出一个“严”字
它有二层含义:第一, 严格要求学生。主要表现为:要求学生遵守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行为规范, 要求有严密的学习计划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对寄宿班而言, 严明的纪律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根本保证。为此, 我结合学校要求和班级实际, 制定出一系列涵盖课间、课堂、就寝等各方面班规班纪, 并利用开学初的第一次班会课开展班级讨论, 表决通过后开始实施。当有学生第一个违反时, 我就严格地按照班规的具体条款对违纪的学生进行处理。处理了第一个学生后, 班上的其他学生就会有一种共同的认识:班主任说话算数, 讲到做到, 奖惩分明, 从而起到一种震慑作用, 各种违纪行为也会因此有所收敛。事后我又会再找违纪的学生谈心, 使学生信服、遵守, 让他们心中明白:“严”才是真爱。另外, 在开学初, 我都会要求学生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和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以便时时督促和鞭策自己, 让自己在学习中有压力、动力和竞争力。引导班级逐步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风气和氛围, 逐步形成良好班风、学风。
第二, 要给学生应有的尊严。即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 处理问题时忌粗暴, 要耐心诱导, 要给学生留面子, 不要动不动就叫家长或者是在其他学生面前作检查, 伤其自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尊严感, 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潜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班主任工作要“细”
(一) 要细选班干部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培养好班干部, 班主任就不会脱离学生, 不会孤军作战。因此, 在学生军训期间, 我就细致地观察学生, 及时发现一些有一定组织能力和号召力, 并深得大家喜欢的学生, 开学后把他们作为班干部的首选, 然后对他们进行具体的分工, 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 并教给他们工作方法, 指导他们开展工作。班干部工作有成绩时, 我就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 他们工作有失误时, 我就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让他们认识到:他们应该带好头, 给同学们做好榜样。平时个别事情放手和放心让他们去做, 信任他们, 支持他们, 逐步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如出黑板报、安排值日、安排劳动等。还有班主任可以利用班干部更多地与学生接触, 多了解学生。在一周一次的班干部会议上, 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更具体的情况。
(二) 作为班主任要有细致的工作计划
计划是指导行动的依据。有了计划, 做起事来井井有条, 不会杂乱无章。因此, 开学初我就制定了详细的班主任工作计划和周中心计划, 做到学期有中心, 周周有核心, 如让学生完成教育目标、班级学习奋斗目标等, 从纪律、学习、思想等都可进行必要的目标管理, 以便有计划地安排、指导班级工作。这样, 班主任工作就不会失去中心, 无所适从, 盲目工作, 实现管理班级科学化。
(三) 处理学生要“细”
工作重点要落到实处。尤其是当学生出现违反纪律需要处理时, 切记不可主观武断、粗暴, 更要主动了解清楚情况再进行处理。
四、“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师要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加里宁说:“教师心须好好检点自己, 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下, 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种严格的监督。”因此, 班级制定的纪律要求学生做到的, 老师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 自己带头不做。教师的身教作用尤其重要。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而不行。”因此, 我要求学生做到的不迟到, 不早退, 不旷课等, 我自己先做到。每天, 提早到校, 站在教室门口, 等学生的到来, 学生亲眼目睹, 久而久之, 学生他们也不好意思迟到, 根本上也就不敢迟到了;下午放学, 迟一点离开学校, 督促学生打扫卫生, 学生看在眼里, 记在心上, 知道班主任对班级的每样事情都会过问、检查, 学生在班级工作上就不会存在偷工减料、偷懒现象。无形中, 学生会以老师为榜样, 坚持早到校, 做好每一样应做好的本职工作, 正如慢光甘露, 润物无声。
班级管理中的无声之美 第4篇
那么,什么是心理暗示呢?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
从接受主体来说,暗示可分为自暗示和他暗示两种。自暗示是指自己接受某种观念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三气周瑜”就属于自暗示。他暗示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别人使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蒋干盗书”则是接受了他暗示。
在他暗示中,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暗示者在被暗示者心目中的威信。这就要求暗示的实施者应具有较高的威望,要具有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无疑是具有很高地位和威望的人,因此,作为人师,必须透彻地了解心理暗示这把双刃剑,熟练掌握健康的、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个法宝,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环境暗示——营造文化氛围
最高层次的管理策略是文化熏染。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部分。积极、和谐、浓郁、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文化,会使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都在潜移默化里育人。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它的每一个角落都应渗透着文化的内涵,无形中去暗示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优秀文化的暗示力量永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源泉,对人的成长影响也最久远。因此,教师都要注重班级环境建设,努力营造文化氛围。
(一)独特的班训
教室里应有意蕴深远,充满文化思想的暗示语。有的班训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自信心理,(如:“我能行”“我是最棒的”);有的班训教育学生心中有集体,有他人,(如:“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永远是你最好的朋友”);有的班训激励学生永不满足,乐观向上;(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些独特的班训,渲染出班级文化的主题思想,有的如警钟,时时敲响在孩子们的耳边;有的如战鼓,时时激励着孩子们上进;有的如春风,轻抚着孩子们的心灵……
(二)优美的环境
当我们走进班级,应该看到:桌椅摆放整齐,地面一尘不染,窗台上鲜花盛开,特长展示台个性鲜明,黑板报雅俗共赏,图书角满园飘香,小朋友朝气蓬勃……师生置身于这样的班级,犹如走进艺术的殿堂,能不被这充满着人性美,流淌着艺术美的班级文化所感动吗?
二、行动暗示——确立学习榜样
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班级管理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应努力地做到,与其在班会课上讲许多空洞的道理,不如自己身体力行,给学生确立学习的榜样。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师德高尚、勤奋好学的教师一定会得到学生的尊敬与崇拜,他的一言一行就会影响学生,他自然地就成了学生学习的榜样。有一段时间我发现班上的卫生变差了,有很多学生乱扔纸屑。上课时,在全班学生的注视下,我没有说一句话,弯腰拣起了讲台前的纸团,接着若无其事地上课。第二天,我发现讲台前和人行道变干净了,可学生抽屉里还有垃圾。晨会课上,我拿了个大口袋走上讲台,对满眼疑惑的学生说:“老师的讲台下太乱了,今天要好好整理一下,你们如果需要帮助,我乐意效劳。”学生在哈哈大笑中显得不好意思。于是,师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将抽屉里的杂物清理干净了。第三天,班上的卫生有了根本好转,讲台前还多了学生用零花钱买的一盆花。我手捧花盆,真诚地对学生说:“以后咱们共同努力,让我们班永远飘香。”教室里掌声雷动,这是师生心灵的相通,情感的共鸣。
三、语言暗示——找回生活自信
相传三国时期,曹操率部讨伐张绣,正值骄阳似火的盛夏,行军中很多士兵竟晕倒在路边。曹操担心贻误战机,心里着急,他看看前边树林,灵机一动,用马鞭指着前方对士兵大喊:“前面有大片梅林,梅子又大又好吃……”士兵们顿时精神大振,加快了行军脚步,就这样,终于走到了有水的地方。曹操没有动用军法,而是巧妙地利用了语言暗示,使军队摆脱了困境。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也会遇到“口渴”的困境,我们就要像曹操那样,巧妙地运用积极的语言暗示,使学生克服困境,找回自信。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要用赞许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表扬用喇叭,批评打电话。要让学生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坚信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坏学生是骂出来的。
班级管理中的无声之美 第5篇
关键词:倾注,爱心,善用,方法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生力军。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理想, 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奋发学习、积聚正能量, 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作为新时期的教育管理者, 应当对青少年学生倾注一片爱心, 采用各种方法, 让他们在一定的情景感染下, 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 在自身生活的体验中, 在与同伴的交流中, 不知不觉地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
一、倾注一片爱心
冰心老师说过:“有了爱, 便有了一切, 有了爱, 才有教育的先机。”可见,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更是班主任的一种教育智慧。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一个真诚的人, 一个可以信赖并成为朋友的人, 他们才会对教师敞开心灵的大门, 教师的教育才能如春风化雨般, 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体现在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 体现在日常学习、生活的众多细节中。如, 遇见学生, 主动、热情地跟他们打招呼;看见学生衣服不够整齐, 轻轻地帮他拉一拉;知道学生由于担心迟到而没有吃早餐, 将自己的早餐送给他;上课发现学生有头疼之类的小疾病, 拿来风油精轻轻地帮他擦一擦、揉一揉……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就会对老师产生极大的信任感和亲密感, 愿意把心中的秘密悄悄地告诉老师。
记得有一次, 我在批改学生的日记时发现一位学生写道:“杨老师不仅是一位好老师, 还是一位‘神医’!那天, 我头痛得厉害, 只见杨老师用风油精在我头上、手上轻轻地揉了揉, 我的病竟然好了!多神奇!”我知道, 这并不是我有多神奇, 而是老师爱的甘露洒在他的心上, 他因感动而把老师比作神医罢了。由此, 我更加坚信, 唯有爱, 才能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融洽师生关系, 增进师生感情。无私的爱, 是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
除了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外, 还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据各个年龄段学生的需求, 适时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和心理辅导。哪些学生退步了, 与他们一起查找原因, 鼓励他们要坚定信心, 勇往直前;哪位学生生活有困难了, 就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帮他渡过难关;哪些学生处理不好同学间的关系, 与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 适时利导……
二、善用各种方法
学生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 作为班主任, 只有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年龄特征、兴趣爱好, 采取不同的方法、区分不同的场合去教育和引导学生, 才能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 自制“报喜鸽联系卡”, 与学生、家长分享成长的进步和喜悦
鼓励是督促孩子上进的催化剂, 是帮助学生超越自我的最佳途径, 是学生改掉缺点和不良习惯的最好良方。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赏识。”可见, 促使人进步的最好办法就是鼓励。所以, 每学年带班, 我都自行设计了“报喜鸽联系卡”, 将学生在学校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写进“报喜鸽联系卡”, 并让学生带回给家长。学生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有进步, 对自己的孩子更有信心了。学生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了, 学习劲头越来越足, 进步也就会越来越明显了。
小何是个极为内向的女孩。她上课从不举手发言, 作业也总是写得歪歪扭扭, 错别字特别多!有一次, 由于课文中的生字比较少, 她交上来的作业竟破天荒地没有一个错别字。我赶紧在“报喜鸽联系卡”上写着:
尊敬的×××家长:
四2班的报喜鸽向您报喜来啦!您的孩子的书写进步啦!她的作业没有一个错别字, 显示了她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和认真的学习态度。我们坚信, 只要她继续努力, 一定会把字写得越来越漂亮, 越来越正确!
再次向您表示热烈的祝贺!
四2班报喜鸽
第二天, 当这位孩子把“报喜鸽联系卡”和写得更工整、更正确的作业交给我的时候, 我看见家长在“回音壁”上写上了热情洋溢的鼓励话语, 也看见了孩子兴高采烈的神情。我知道, 这位以前让我费心的女孩, 一定会从此发生改变。果然, 随着属于她的“报喜鸽”数目的增多, 她逐渐变得自信、勇敢, 书写更加工整、认真, 在学校举行的“硬笔书法比赛”中还获得了三等奖!
(二) 借用网络手段, 进行师生情感的沟通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上网聊天已成为当今学校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尤其是对于平时缺少交流沟通且多为独生子女的学生来说, 网络提供了一个可以畅所欲言、倾诉烦恼的绝佳场所。新时期的班主任应与时俱进, 充分利用网络手段来与学生进行沟通, 对班级进行管理。如, 我指导班长建立了班级Q群。周末, 我发现学生在群里相互沟通, 气氛非常热烈。我就暗地里留意学生讨论的话题, 通过这些话题来第一时间了解班里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的思想动态, 并适时采用灵活的方法进行教育。
后来, 我又将自己的QQ号告诉了他们, 并告诉他们可以在周末时间跟我交流。学生都愿意用这样的交流方式跟我诉说烦恼、分享喜悦。一天, 我的QQ头像不断闪动, 一位内向的女生向我讲述了内心的委屈:“我觉得我的妈妈太偏心了, 任由弟弟弄坏、撕碎我心爱的东西。每次弟弟都冤枉我, 向妈妈说我的不是, 妈妈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我。我觉得自己就像是被人遗弃的丑小鸭, 我真想从阳台上跳下去算了!”我赶紧向她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一再告诉她:生命只有一次, 一定要珍惜!并联系课文《生命生命》来鼓励她, 要她尝试平心静气地跟妈妈沟通。我还告诉她我也会跟她的妈妈沟通。很快, 我跟她的妈妈取得了联系, 帮助她转变了观念, 找到了跟自己的女儿沟通的方法。后来, 母女俩的关系明显得到了改善。
我在学校网站设立了“班主任信箱”, 学生有困难、有烦恼、有开心事等都可以通过这个信箱向我倾诉。学生家长可以将学生在家的表现、对子女教育的看法等发送到这个信箱。我还充分利用“校讯通平台”等向家长公布作业和班级学生情况。我与他们共享快乐, 分担忧愁, 想尽办法为他们排忧解难, 构建“沟通从心开始”的教育模式, 使师生、教师与家长的心贴得更近, 感情更加融洽, 教育也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不仅可以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养,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我们可以在班里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 让学生诵读经典美文, 打好人生底色, 塑造美好心灵。
在教室里张贴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等营造浓浓的经典氛围, 让学生耳濡目染, 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固定每周三午读时间和语文课课前三分钟时间为诵读经典时间;班级建立图书角;每个星期至少安排一节诵读课, 师生共同分享读书心得和读书的快乐;鼓励学生参加古诗词考级活动;每学年都进行学生经典诗文抄写比赛、手抄报比赛、古诗诵读擂台赛、4·23世界读书日赠书、读书卡、征文赛”等;课余时间要求学生诵读经典美文, 将诵读成果写进摘抄本;学期评出“诵读之星”“书香家庭”……
参考文献
[1]李季.叙事德育:走进学生心灵的智慧.小学德育, 2009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