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管理医院感染范文第1篇
2、 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护理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标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3、 配合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医院感染部门对护理人员进行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培训工作。护理人员应当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指导工勤人员掌握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卫生和消毒隔离知识,在工作中正确运用。
4、 创造条件保证病区工作人员手卫生、诊疗环境条件、无菌技术操作和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符合规定要求,对医院感染护理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控制。
5、 对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手术室、消毒供应室等)重点环节、重点流程进行重点监控,配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实施目标性监控。
6、 对医院感染护理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指导实施。
7、 遵守《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确保医疗废物安全管理。
8、
护理管理医院感染范文第2篇
医院感染会严重影响患者病情康复,同时也与医院医疗质量具有密切关系。一直以来,各大医院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医院感染,并且当今社会各医疗单位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以怎样做好医院感染防护工作为主。在发生医院感染问题的情况下,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身心压力,影响医疗質量。而通过优质护理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利于医院医疗水平及管理质量的同时,同时也能大幅度降低医院感染发生概率。
1.医院感染控制中护理管理效果
护理管理工作的目的在于促进护理工作服务质量有效提升,帮助人们高度重视自身健康水平,为系统化管理及医护人员潜能充分发挥提供有利条件。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积极开展护理管理工作,能使医院感染问题的发生得以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加之密切监管可能存在潜在感染的患者,为患者出现感染症状和危重症状等提供及时的防止作用,进而有效控制医院内感染症状的出现和传播;而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来说,通过护理管理工作的开展,能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控制作用,避免病情出现进一步恶化现象。
2.医院感染控制问题
2.1缺少充足认知
缺少充足的医院感染管理认知,具体在一些护理人员并未认知感染管理重要性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因这部分人员存在严重的重病患护理及轻日常防护等思想,加之一些医院往往会在经济效益方面片面追求,因而很难将更多资金投入到医院感染管控中,难以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2.2缺少健全制度
首先,缺少培训机制,医院护理人员并未接受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培训,因而护理人员较为缺少消毒隔离及感染管理等方面知识。其次,并未贯彻落实监督监管制度,主要体现在医院感染科缺少足够的监督检查力度这一方面。最后,防护意识较为薄弱,在一些治疗及护理环节,并未以隔离消毒规章制度要求为依据。
2.3科室管理不严
主要体现在一些消毒中心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较为缺少,加之存在未持证上岗现象,同时清点和回收污染物品时,自身防护工作并未做好;针对一些一次性医疗物品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并未以相关要求进行严格检验。
2.4废物回收管理不足
收集医疗废物时,并未将相关管理工作做好,也并未合理分类和处理医疗废物,加之缺少健全的回收登记记录等情况,就极有可能导致医院感染问题产生。
3.医院感染控制中护理管理工作方法
3.1建立完善护理管理监控体系
完善护理管理监控体系的建立,能有效指出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引导医院感染管理科和护理部门够共同分析、共同探讨普遍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之后由护士长进行定期的例会反馈。通过感染管理意识的有效加强,能使护理操作技术有效规范,确保无菌及消毒隔离制度得以贯彻落实,使交叉感染现象有效避免,促进医院护理医疗质量有效提升,也能为医院和谐发展提供一定促进作用。医院感染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一项工作就是护理管理,一旦护理管理中有某一环节出现疏忽等问题,感染情况就极有可能因此产生,所以医院感染控制过程应注意医院护理管理工作力度的有效加强,通过管理监控体系的建立,确保医疗设备能够规范化应用,加之在医疗环境管理方面提高重视程度,进而基于多种措施的应用有效防控医院感染情况。
3.2做好医院感染宣传教育工作
以专业特征为依据,引导护理人员对无菌操作规程及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等进行了解和掌握,确保其能够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正确使用消毒器械等,为护理管理工作在医院感染控制方面作用的最大化发挥提供保障。对于医院内的护工及卫生员来说,也应对卫生学、消毒及消毒剂正确使用方法等基本知识进行掌握;而从新入职人员及实习生方面的来说,应在岗前积极培训医院感染方面的知识。通过上述医院感染宣传教育工作的积极开展,能基于整体人员合力的形成,为医院感染提供有效的预防控制作用。
3.3贯彻落实各项护理管理措施
防控医院感染问题的过程中,重点所在就是如何落实管理措施,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为出发点:首先,落实洗手制度,医院中异常活跃的感染传染途径就是手,而在彻底洗手的情况下,能大幅度降低医院感染发生概率,同时通过洗手方式,能直接达到医院感染预防的目的。其次,落实无菌操作,对于医院护理部来说,应与相关标准为依据,将契合医院卫生标准的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制度等积极制定出来,之后引导整体护理人员学习这些规程和制度,帮助这些人员了解无菌操作重要性,促使其能在自身的医疗操作进行自觉规范。
3.4提高医护人员感染管控意识
受一些医护人员认知不充足、控制意识缺少等因素影响,很难协调感染管理和护理管理方面的工作,因而致使感染管理控制工作与制度落实相差甚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感染率,增加医疗事故纠纷问题。面对此种情况,就应该从专业化角度来培训相关护理人员的感染管理知识,帮助其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控工作,基于护理人员预防感染能力的提升,才能有效、贯彻落实制定的各项具体细则内容,严格控制每一环节的感染问题,同时也能逐步实现程序化及规范化的医院感染管理局面,使医院护理质量大幅度提高。
4.结语
通过护理管理力度的有效加强,能使护理人员责任意识逐步强化,帮助护理人员的医院感染预防意识积极树立起来,保障医院感染发生概率有效降低,同时也能为医院的稳定发展及服务质量提高等提供有利条件。
(作者单位:资阳市雁江区人民医院)
护理管理医院感染范文第3篇
1 护理工作的质量和管理在减少医院感染中的作用
院内感染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衡量护理工作和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条件。贯穿于整个医疗、护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不仅对患者的病情康复带来影响, 还对各科室及医院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进行严密的护理管理制度, 各种护理操作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医疗废物、感染性废物的处置都是有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降低和控制感染感染发生传播的重要措施, 完善、细致的护理工作是提高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基础, 在提高护理质量和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也在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 引起增加医院感染机率的因素
近年来, 随着各种新技术和多方面的影响, 使病原菌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 同时也增加了病原菌侵入机体的机会, 使发生感染的机会增多, 主要表现在: (1) 医务人员因素:由于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 介入治疗、检查等微创技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 破坏了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 为细菌进入创造了条件, 而且对隔离消毒制度观念缺乏、淡薄、不重视, 对控制医院感染重要性认识不足违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对介入性治疗的器械消毒不彻底, 使用的消毒液浓度配比不准确[1], 往往导致病原菌残留在器械上, 而导致发生院内感染; (2) 医院因素:从医院管理上对院内感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特别是在对每一位患者治疗前后不规范洗手、不注意穿戴医疗防护用具等, 没有从根本上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 (3患者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活习惯的改变, 人们发生疾病的机率大大增高, 特别是患有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 由于长期用药, 使其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 防御功能降低, 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4) 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已成为发生感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由于抗生素的种类不断增多, 许多医生在治疗时常常给予预防性用药或联合用药, 而且用药时间过长、剂量过大, 导致机体中耐药菌株和条件致病菌增多, 引起菌群失调发生感染; (5) 环境因素:由于医院是患者聚集的场所, 病房内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渗出液等不及时清理, 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各种病原菌引起患者的感染机率增加。
3 提高护理质量和管理, 减少发生院内感染的具体措施
3.1 提高医护人员对感染管理的认识, 增强意识
提高医护人员对感染管理的认识, 是对自己与患者共同健康的基础。医院各级人员应从思想上认识到感染管理在提高医疗和护理质量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各个科室的具体情况不同建立预防院内感染管理小组, 从护理部开始到各科护士长在到各位护理人员, 应积极参与, 重视, 自觉提高认识, 从基本的护理工作中加强感染控制, 真正认识到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对控制和减少院内感染发生的重要性, 主动按照各项无菌流程和制度进行工作。
3.2 完善各项制度, 明确职责, 使护理工作顺利有序进行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制定各种流程和制度, 让每一位护理人员进行阅读和知晓, 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 以保证感染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并通过不定期抽查, 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确保各项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成。
3.3 加强院感知识培训, 提高意识和水平
护理人员是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因此, 加强护理人员感染知识的培训, 将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纳入业务学习计划中, 提高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的意识, 并对每一位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及现场模拟操作, 使护理人员真正把这些制度落到实处。并对各个科室隔离措施进行完善和检查, 严格区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 对患者用过的器械、用品进行严格的消毒, 并使护士掌握各种消毒方法的时间、配比, 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3.4 建立长效监督机制, 全面加强医院质控
加强病房管理, 减少病房及重点科室的人流量, 并建立良好的长效监督机制, 定期对手术室、消毒室进行空气培养监测和消毒, 把医院感染控制纳入每月质量检查内容, 要求各科室进行严格的消毒登记记录, 做到定期消毒, 按时检查, 定期监测, 提前预防和控制。
总之, 医院感染发生机率的高低是衡量医院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而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感染的发生。因此, 完善的护理工作是是控制和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 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2]。我们应重视各项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 加强对各个环节的护理和管理, 有效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促进医院发展。
摘要:医院是各种病菌传播, 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途径。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院内感染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衡量护理工作和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条件, 贯穿于整个医疗、护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和无菌技术, 规范各种护理操作技术, 分析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 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 提高护理质量是减少医院感染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护理质量,护理管理,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 黄国芹.加强护理管理减少医院感染[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264.
护理管理医院感染范文第4篇
1 护理工作在医院感染中的地位
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 有大量致病菌的存在, 而直接与患者接触的是护理人员, 所有患者都需经过护士精心护理才能获得康复, 任何疏忽都可造成院内感染危及患者的生命。加强院内感染的监控和预防是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 也是保证医护人员减少发生交叉感染的重要手段。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有密切的关系, 医院感染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对医院内各种传播因素和传播途径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 加强各科室护理人员的管理, 加强消毒隔离工作, 做好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护理人员正确的认识和掌握各项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有关知识和技术, 可大幅度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扩散, 也是保证临床安全护理活动的基础, 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2 当前医院内感染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医务人员对院内感染认识不足, 病房格局不合理
许多医务人员对院内消毒和感染监控工作的观念淡薄、表现不足, 操作前后不洗手, 手术消毒不彻底而引起患者术后感染的现象屡有发生, 对质量控制重要性的认识缺乏深度, 有调查显示, 25%的护士说不出常用消毒液的使用浓度, 经监测有个别医务人员手上的细菌数高达1250cfu/cm*2, 有个别手上检出绿脓杆菌, 由于医务人员洗手不彻底而导致细菌传播造成的感染占医院感染发生率的30%[2]。这个调查显示出由于医务人员院内感染意识不足而导致了院内感染的发生。而且由于病房空间小, 病区内病种划分不严格, 病原菌的侵害常常不宜得到控制, 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2.2 介入性操作增多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微创手术介入性操作使医院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加。因介入性操作破坏了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 为细菌的侵入打开了门户, 引起相应部位发生感染。据临床资料报道, 侵袭性操作如气管切开或气管内插管等发生院内感染明显高于非侵袭性操作同部位感染[3]。皮肤消毒不规范、药物污染、注射用物污染等, 任何一种侵袭性操作都是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可将体内某一部分的细菌带至其他部位引起内源性感染。
2.3 抗生素的滥用
抗生素滥用导致耐药菌株感染是引起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目前,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许多预防性用药、联合用药、长期大量使用等情况, 忽视了病原学检查, 造成患者体内正常菌群失调, 耐药菌株增加致使感染机会增多。
3 提高护理管理, 加强感染医院感染监控、预防
护理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医院内感染是伴随着医院的建立和发展而存在的, 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 同时护理工作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因此, 加强护理管理是监控、预防院内感染的主要措施, 对控制减少医院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 制定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 对院内各种传播因素和传播途径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 紧抓消毒隔离制度, 有效的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工作, 减少院内交叉感染。
3.1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提高全院感染监控管理的技能
加强全院对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 突出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对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做到高质量, 要求护理人员在进行紧急抢救和各项工作时,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使医务人员在诊疗和护理过程中增强安全和防感染意识, 自觉遵守医院消毒隔离及有关制度,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3.2 完善护理管理, 控制院内感染
院内感染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的运行直接影响到整个医院的感染管理水平和护理管理质量。护士长应全员、全程、全面的组织与领导科室人员进行院感质量的自控和检查, 做到对各个被检项目的规范化、程序化管理[4]。教会护士掌握各种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方法, 对需进行介入性操作的患者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防止致病微生物的扩散;对一次性物品应正确处理, 进行医用垃圾和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向患者讲解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最大限度地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 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达到有效控制感染发生的目的。
综上所述, 加强护理管理是监控、预防院内感染的主要措施, 对控制减少医院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 制定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 对院内各种传播因素和传播途径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 紧抓消毒隔离制度, 有效的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工作, 减少院内交叉感染。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工作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监控和预防作用。方法 调查引发与院内感染有关的各项技术和护理管理因素。结果 提高护理管理,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可有效控制、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结论 加强护理管理是监控、预防院内感染的主要措施, 对控制减少医院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效的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工作, 减少院内交叉感染。
关键词:护理工作,医院感染管理,监控,预防
参考文献
[1] 李冬霞, 许亚茹, 尚秀娟.护理工作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9, 11:145.
[2] 张红梅.护理人员洗手现状及管理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9, 23 (4B) :956~957.
[3] 李冰.注射室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杂志, 2006, 12 (4) :657~658.
护理管理医院感染范文第5篇
管理及护理措施
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吸入性肺炎是新生儿病室收治的新生儿危重疾病,需要在特定区域进行监护和治疗。
由于新生儿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能力不足和各系统发育不成熟,其免疫功能低下,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弱,容易受病原体侵袭,易发生院内感染。
常见所致新生儿感染的部位是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霉菌等,会危害新生儿康复甚至导致新生儿死亡,我院于2007年元月2008年12月共收住的新生儿319例,发生上呼吸道感染17例,皮肤感染8例、上呼吸道感染率为5.3%;脓疮症感染率为1.8% ,因此加强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的管理和护理,有效的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更好的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1、新生儿病室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1空气污染:
新生儿病室是近年来逐渐被医院重视和分支出来的科室,存在许多建筑布局及功能不合理的问题。尤其是基层医院,新生儿室房间过小、过于密集,新生儿床单元占地面积不足3㎡,陪护探视人员多,病室人流量大,使病毒及细菌在空气中悬浮使室内空气受到污染监测空气菌落在733cfu/m3,并有霉菌生长。
1.2医疗用品污染:
用于患儿的器械:听诊器、体温表、小儿喉镜、新生儿气管插管、氧气湿化瓶等,会因操作不严密受污染,以致发生医院感染,经监测听诊器、小儿喉镜,氧气湿化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清洁消毒和更换,细菌培养结果均显示为菌落超标。(使用时间24小时)
1.3婴儿暖箱污染:
早产儿、低体重儿、低体温新生儿、置于暖箱内,由于培养箱内
较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加大了置暖箱中的新生儿感染的危险性。对连续使用的暖箱操作窗及圆窗塑料套物体表面细菌培养;菌落超标,有霉菌生长,并于水槽、水杯的入口处监测出绿脓杆菌。
1.4非医疗用品的污染:
新生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婴儿床垫、毛巾被、澡具等用品的污染也是造成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于婴儿床垫物体表面监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以致婴儿脓疮症皮肤感染的发生。奶瓶、毛巾置消毒柜内做消毒和保存,经监测有细菌超标生长现象。
1.5医护人员手的污染:
医护人员手也是造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一个主要途径,是接触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于婴儿沐浴室护理员手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故医护人员在接触新生儿时,做好手卫生是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
2、致危险因素的原因
2.1病室内空气质量不合格:
新生儿室过于密集,陪护及探视人员流动次数多,会带来更多的细菌污染。加上紧闭门窗,室内空气不流通是造成空气污染发生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2.2医院感染意识淡薄:
医务人员如对控制医院感染的认识不足、忽略一些看似细小的环节,往往形成通过医疗用品及手的传播途径。比如,听诊器、手的污染、致病菌可通过这些外源传播。
2.3婴儿暖箱使用后未及时清洁消毒:
婴儿暖箱培养完婴儿后,不及时清洁和消毒,经监测水槽排水管口、水杯,细菌培养出绿脓杆菌,也是导致新生儿道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2.4新生儿用品置消毒柜内消毒和保存的误区:
消毒柜其温度并不能达到灭菌要求,监测其内毛巾及消毒柜内壁有大量细菌生长,存在医院感染危害。
3、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管理及护理措施
目前新生儿医院感染已引起医院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和有效管理,其有关新生儿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医疗用品及非医疗用品、消毒、灭菌隔离,婴儿暖箱及时有效的清洁,消毒,监测和护理措施,对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保证医疗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管理及护理措施为:
3.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通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知识的认识和重视。尤其是加强产科、儿科、新生儿病房的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督导他们的无菌技术行为,并认真落实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
3.2新生儿病房的空气消毒:
合理设置新生儿床单元,病室安装空气净化器,每日开窗进行有效通风30分钟,避免直流风。做好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控制陪护及探视人员。对病室物体表面、门把手每日用250mg/L84消毒液擦拭消毒。对隔离新生儿病室采用3%过氧化氢水溶液20ml/m3喷雾消毒。
3.3医疗用品的消毒
氧气湿化瓶及管道每日更换、消毒。湿化液每4小时更换(使用灭菌蒸馏水)听诊器、体温表等用品一婴一用一消毒。
3.4婴儿暖箱的消毒:
做好婴儿暖箱全面及时有效的清洁消毒和监测是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严格执行每培养完一个婴儿,对暖箱必须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制度,尤其是对水槽、水杯、操作窗、垫圈、圆窗塑料套空气输入管及床搁板的清洗和消毒,对以上易受污染,藏污纳垢的关键部件,用500mg/L84消毒液浸泡、擦拭,30分钟后,用清水清洗或擦拭,再用洁净无水布擦干;对操作窗、圆窗塑料套、水槽、水杯采样经细菌培养,均无菌生长,达到清除感染隐患的目的,避免由此引起的新生儿医院感染。
3.5医护人员手卫生:
每个新生儿床单元均放置洁夫柔消毒凝胶一瓶,供操作前后或连续操作时手卫生使用,做到每次接触每次消毒,为切断传播途径起到
有效的控制作用。
3.6非医疗用品的消毒:
奶瓶、奶嘴、毛巾、婴儿用品每次使用、清洗后均选压力蒸汽灭菌方法。做到一婴一用一灭菌,取消消毒柜内消毒和保存婴儿用品的方法。
3.7分组护理:
对隔离新生儿采取分组护理措施,床头标明隔离种类,护理用品床旁固定使用,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对隔离婴儿暖箱用后做好终末消毒,经监测合格,贴消毒合格标示。
3.8加强呼吸道护理:
针对呼吸道的感染因素,加强对新生儿呼吸道的护理管理,保持新生儿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利于痰液流出,吸痰时动作要轻柔、防止粘膜损伤。吸氧时每4小时更换氧气湿化液,鼻腔内有粘液用消毒棉花轻轻擦去,喂养过程中动作应缓慢避免误吸。
3.9皮肤护理:
新生儿皮肤柔嫩,易擦伤感染应保持新生儿床垫、毛巾衣物洁净、干燥、无渣屑,每天清洗,防止肛门周围的粪便污染阴道及尿道,皮肤褶皱处扑上适量婴儿用粉,婴儿用品一婴一用一更换,避免交叉感染。
4.0脐部护理:
脐带脱落前应保持局部干燥。每日检查脐带有无渗血和脓液,涂以75%酒精消毒,用无菌辅料覆盖。
4.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提高产科技术,预防产科并发症,减少侵入性操作,避免外源性感染。
4.2加强监测、监督管理机制:
监测和监督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每月定期监测手术室、产房、婴儿沐浴室、母婴同室、新生儿病房空气及物体表面,尤其是加强对婴儿暖箱的细菌监测,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整改,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
5、小结
护理管理医院感染范文第6篇
1 造成医院感染的因素
医院感染近几年来已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随着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和新技术的应用, 特别是器官移植或侵入性操作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增加了病原菌侵入机体的条件, 使感染的机会增加。造成院内感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隔离消毒制度不重视。医务人员对隔离消毒制度观念淡薄、不重视, 特别现在的某些医务人员自以为是不遵守消毒人员的指挥对空气消毒, 物品、器械的消毒不彻底或时间不准确, 对使用中的消毒液的浓度配比和系外线照射的强度不到位, 空气消毒机未做检测, 而且医务人员在手术或护理前后洗手不彻底。 (2) 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耐药菌株和条件致病菌的致病已成为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由于抗菌药物的种类不断增多, 滥用抗生素已成为临床上的常见现象, 而且临床上还存在有许多预防性用药、联合用药等, 使抗生素的用量增大、时间过长, 导致机体菌群失调, 使增加耐药菌株的感染。 (3) 介入性操作增多。由于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 介入性操作技术不断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也增加了医院内感染的机会。因为介入性操作破坏了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 为细菌进入创造了条件, 增加了病变部位的感染。 (4) 患者自身因素。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阶段, 老年人发生院内感染的机率增高, 由于老年人身体器官退化, 免疫力下降, 再加上长期的慢性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使其防御功能降低, 抵抗力下降。自身活动力差, 营养不好。
2 护理工作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和地位
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 每位患者的身体上都有不同的致病菌。而在治疗过程中, 护士是患者的直接接触者, 也是院内感染控制和预防的主要操作者, 消毒隔离、无菌技术、各项院感指标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医疗废物的处置都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 都与护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且在护理的各个环节中充分的体现出来。因此, 加强护理工作的管理是院内感染控制和预防的重要措施, 制定科学的护理管理制度, 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护理工作直接贯穿与整个医疗活动中, 对提高护理、医疗质量中起到重要作用, 也在院内感染控制和预防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加强感染控制, 减少院内感染
3.1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加强感染控制, 是医院工作的重点, 也是护理工作的重点。我们应提高对院内感染的认识, 从根本上认识加强控制感染的重要性和必须性, 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消毒、隔离技术培训, 减少医院感染的中间环节, 使预防感染的各项计划和措施在各项技术操作中落实。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 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对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护士应戴手套、口罩, 穿隔离衣, 降低护士和患者之间疾病传播的危险性, 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 有效保护护士和病患的健康。对传染性疾病采取标准预防保护自己同时也保护病人, 另外义务工作者严格遵守消毒工作制度。采用各种形式宣传感控知识。我院采用图片、字版、墙报、知识讲座等形式。并与患者及领导采取有效沟通把感染控制切实认真的做下去。
3.2 严格进行无菌技术操作, 做好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重视无菌操作原则。社会不断进步, 艾滋病、梅毒患者人群不断增加, 同时也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机率, 所以在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对特殊传染病人采取手套一人一更换, 脱手套立即洗手。换药时一盘一碗, 无菌物品一人一用。对医疗垃圾进行分类和处理, 注意处理流程, 将医疗垃圾的包装袋注明科室、类别、日期, 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后, 由专人运送至暂存处进行处理, 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保障护士和其他患者的安全。手术室的医疗废物分类放置, 密闭运送, 焚烧处理。一次性敷料回收焚烧处理不得让病人带走另作它用, 废弃的输液管不能让病人编织小玩具应当强制焚烧处理。我市采取医疗废物集中处理, 这就需要与患者沟通收取费用。
3.3 合理使用抗生素
合理使用抗生素, 减少抗生素的滥用, 严格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 合理使用抗生素, 安排抗生素的应用时间, 观察抗生素的疗效, 对患者盲目使用贵药、好药的现象应向患者做好说明和解释, 取得患者的配合, 降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菌群失调和耐药菌株的感染。
总之, 护理工作贯穿于医院整个感染控制和预防的全过程, 完善的护理工作是控制和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 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 我们护理人员应重视消毒隔离制度、重视无菌操作原则和各项规章流程, 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感控知识, 加强对各个环节的护理和管理, 有效控制和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和生命质量。
摘要:目的 分析和总结护理工作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 分析我院在感染控制和预防方面作出的成绩和不足, 得出结果。结果 护理工作贯穿于医院整个感染控制和预防的全过程, 是控制和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 应重视消毒隔离制度、重视无菌操作原则和各项规章流程。结论 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感控知识, 加强对各个环节的护理和管理, 有效控制和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护理工作,医院感染,控制,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明桥, 钟早霞.浅谈医院感染管理在护理工作中的实用性[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4, 5 (7) :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