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精神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一、胡杨精神的内涵
“艰苦奋斗”是对老一辈塔大人在沙漠腹地创建学校艰辛过程的总体概括。1958年为积极响应国家屯垦戍边的号召, 加快边疆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当时的新疆各项事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之迫切, 尤其是新疆南疆的农垦事业, 更是人才奇缺, 在此背景下, 新中国的开国将领之一王震将军, 高瞻远瞩, 积极主导并亲自主持一定要在南疆大地上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基地。所以, 塔里木大学 (原名塔里木河农业大学) 由此诞生。学校矗立于中国西北边陲, 紧靠中国最大的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 , 气候条件极端恶劣, 风沙肆虐是常态, 缺粮少水是平常, 成立之初, 全校上下只有十几位教师, 500多名学生, 即便如此, 也没有吓倒这些怀揣着崇高理想和信念的师生们。全校师生不怕艰难困苦, 立志要用自己的双手建起一座真正的沙漠学府。传承南泥湾精神的优良传统,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方面, 开荒种地收获粮食, 和泥打丕盖起校舍, 保证基本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 砍树编筐做教具, 田间地头写文章, 保证基本的教学需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实现了基本物质的自给自足, 履行了半耕半读的育人职责, 为当时当地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批有用人才。“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成为塔里木大学办学的基石。
“扎根边疆”是对选择新疆、留守新疆尤其是南疆的所有塔大学子们的真实人生写照。从建校之初的十几位教师, 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有了近百位教师积极响应祖国号召, 抱持支援边疆、开发西北的雄心壮志开到学校, 把青春和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边疆的教育事业, 再到改革开放后, 来自全国各地的几百位学业有成的毕业生选择来到新疆, 来到南疆, 甚至也有海外学者选择来到这边, 毕业的学生中留校的, 留疆的就更多了。据不完全统计, “塔里木大学建校六十年来, 共培养了6万多名毕业生, 其中85%在新疆就业, 68.5%留在南疆, 内地生源中有52%以上留在新疆工作”[3]切实做到了为新疆尤其南疆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了人才支撑。“扎根边疆”也成为塔里木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精神内涵。
“自强不息”是一代又一代的塔大人始终不渝的精神追寻。任何事业的成功, 成绩的取得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而塔里木大学的办学发展之路也一样经历了几多坎坷, 1958年建校, 1960年学校更名, 由原来的塔里木河农业大学更名为塔里木河农垦大学, 1969年学校因为某些原因被解散, 1975年才恢复办学资格。20世纪90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 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春风也吹到了新疆。2003年学校申报首批4个硕士点成功, 2006年又新增加2个硕士点, 2007年学校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取得优秀的好成绩。从2008年到2018年十年时间,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立足南疆, 面向兵团、服务新疆, 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新时代戍边人。
“甘于奉献”是对培育新时代戍边人的道德品质要求。塔大人的一生是甘于奉献的一生。从建校之初到风风雨雨六十年, 一代代塔大人始终坚守在这里, 直面清贫, 直面严寒酷暑, 直面风沙肆虐, 默默无闻,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胡杨一样的品质和内涵, 展示着南疆人所独有的人格秉性, 不仅自己留守在祖国的边疆稳定重镇, 而且也培育了一个个接班人继续留守在这里, 为“为兴疆固边服务, 为国家献身戍边”绝不是口号, 而是他们人生最真实的写照。“献了青春献终身, 献了终身献子孙”不仅仅老一辈戍边人是这样做了, 新一代戍边人也将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优良的道德品质, 在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 在推进新疆向南发展的重大战略下, 始终不忘奉献精神, 始终牢记职责使命, 培育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胡杨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
胡杨精神作为塔里木大学兴校办学育人精神的总体概况, 是南疆的地域性文化,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实质上是相互契合的, 在实践中更是相互印证的。
(一) 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一致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的价值追求, 最真切地体现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壮志, 用40年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回答了我们将要建成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的整体样貌。“艰苦奋斗、扎根边疆”就是一代代塔大人积极响应国家的边疆发展战略, 从遥远的内地, 不畏艰辛, 来到这里, 建设这里, 培育更多的人才留在这里, 为祖国的发展, 为新疆的建设, 为南疆的繁荣, 在做出自己的贡献, 内在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相契合。
(二) 与维护南疆地区社会和谐、长治久安的目标相一致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人们对美好国家、美好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现代化, 是否和谐稳定又充满活力的重要标志。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融合且并存杂居的地区, 又是一个多面临近国界的地区, 南疆更是一个少数民族比汉族还多的地区, 国界线也是很长的地区, 如何做好这个地区的社会稳定工作, 民族和睦相处的工作, 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塔里木大学的身上, 作为南疆人才的蓄水池, 培养“扎根边疆, 甘于奉献”的新时代戍边人, 一方面不断增加本地区汉族人口的规模, 均衡民族的成分, 另一方面培育出政治立场坚定, 爱党爱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能够留得住, 下得去, 还能干得好, 能吃苦, 能战斗。所以两者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上是一致的。
(三) 与培育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相一致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的价值追求, 是从每个公民的个体层面, 从自身的角色定位上, 来讲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中, 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这其中包括, 个体在家庭中、职业中、社会公共领域中, 以及自身的各种道德规范, 品行要求。“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也同样是对每一个公民个体道德品质在职业、家庭、个人发展中的高度概括, 另类解读。没有“艰苦奋斗”, 没有“自强不息”, 职业不可能发展的好, 个体人生价值也不会创造的大, 家庭生活也不会美满幸福, 更不可能为国家、社会做出突出贡献。反之, “甘于奉献”的人, “艰苦奋斗”的人, “自强不息”的人, 可以在任何艰难险阻中存活下来, 成长起来, 为家庭谋幸福, 为国家谋发展, 为社会谋贡献。所以, 胡杨精神的高贵品格, 所培养的人也同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培育的公民是内在地保持一致的, 都是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将胡杨精神融入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中
(一) 推进各类高等院校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的内部创新
推进各类高等院校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的内部创新, 就是将胡杨精神融入各类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大学生课外实践的全过程, 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1. 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首先, 将胡杨精神融入价值观教学体系。任何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都离不开专业的设置, 课程的安排, 教材的选取, 在这一系列工程中, 课程和教材又是其中最重要的载体和工具,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在价值观的融合教育中就必须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特点的学生, 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使价值观融合教育的课程设计与现有教材内容相一致。
其次, 将胡杨精神融入全学科教学过程.不仅要在传统的高校思政理论课上融入胡杨精神的内容, 而且要在其他各门学科中融入胡杨精神的内容。学科有不同, 但培养德智体美劳的学生目标是一致的, 只有在各学科中都倡导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才能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最后, 创新教学方法.胡杨精神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上, 要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各个器官都调动起来, 充分利用情景体验, 历史场景模拟, 物品、遗址展示, 历史人物现场访谈等各种方法, 切实让学生了解胡杨精神的内涵, 发展历程, 重要性及当代意义。
2. 丰富大学生课外实践
高校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的内部创新, 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讲, 学生在课堂上学, 更重要的是把所学、所知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工作中, 所以胡杨精神的融合教育, 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 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中, 去体悟去传承胡杨精神的伟大和意义。比如,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传承胡杨精神”为主题的话剧演出, 就像中国科协从2010年开始联合11部委和很多高校共同实施的“老科学家的故事”的科学精神原创话剧展演活动, 演讲活动, 知识竞赛等。可以利用周末、假期带领学生参观主题展览、拜访榜样人物、开展主题调研等。也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周边的中小学校、社区、乡村、工厂等开展“胡杨精神”的宣讲活动, 等等, 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学习、践行胡杨精神。
3. 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方面要注重加强高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为价值观融合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深入挖掘现有文化资源, 如校史、胡杨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 在学习校史、胡杨精神的过程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入心、入脑、入行。另一方面,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因人制宜, 结合塔里木大学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学生特点, 强化在校所有人员对胡杨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一致性的认同。如, 带领学生参观校史馆、三五九旅纪念馆, 了解胡杨精神孕育的历史, 传承的精神内涵;讲“胡杨”故事, 寻“胡杨”人;在校园内合适位置设置雕塑、文化石、标语、典型人物事迹、学校历史等, 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广大师生, 帮助大家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胡杨精神, 不忘使命担当。
(二) 推进高校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的外部创新
新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一方面离不开学校教育的主渠道, 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学校之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个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和社会。学校教育是系统规范的显性教育;家庭和社会教育则是零散无序的隐性教育。从教育的整体效果上看, 两者都不可或缺, 而“隐形教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 不易有被灌输和被强制感, 不易引起逆反心理, 往往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4]
1. 大力夯实家庭教育的基础
众所周知, 个人是一个社会最小的单位, 家庭是一个社会最小的组织, 个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家庭的教育,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同样离不开家庭成员间的互相影响, 尤其是父母的言行举止的示范作用。充分调动家庭教育在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和示范性作用, 是推进高校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大学生最亲近的家长, 如果能够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 点滴相处中注重引导, 教育成长期的孩子, 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和树立就会更加顺利, 更加坚固。反过来, 这些在家庭中树立起的核心价值观又可以进一步和学校里面的理论学习互相印证, 互相融合, 不仅能够得到大学生的认同, 也避免了大学生反感的空洞的理论说教。只有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在火热的日常生活中体悟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价值, 才能反哺学校教育的不足。
2. 积极发挥社会舆论的引导性作用
当前,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就事业、不容辜负的美好时代。同时这又是一个全世界各种思潮、理论、价值观越发庞杂、混乱的时代。该如何保持头脑清醒, 保证价值观方向不走偏, 就成了刻不容缓的问题所在。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 只要我们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的发展就不会停滞, 我们的改革方向就不会走偏, 我们的年轻人就不会价值观混乱, 在具体措施上就是, 一方面把我们已取得的成就用新颖独特的手段方法宣传出去, 另一方面, 把最新的最好的理论要义如胡杨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合进当前各种有代表性有吸引力的文化产业中去。让更多年轻人在玩乐中就可以感受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力量。
3. 紧跟党和国家相关政策方针的创新步伐
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 塔里木大学也将继续秉承胡杨精神的传统,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 继往开来, 紧跟党和国家教育改革创新步伐, 以“立德树人”为导向, 为党和国家培育更多“艰苦奋斗、扎根边疆、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小胡杨”。
(三) 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的信息化
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 信息化网络化已经遍及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据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亿人, 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人, 20-29岁的青少年网民占到整个网民的30.4%”.[6]这些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 难免会遭遇网上繁杂的各种信息, 多元的价值思想, 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空前巨大。传承胡杨精神,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拓展网络信息传播渠道, 占领网络阵地, 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的信息化。
搭建多元化信息传播平台。信息化时代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的作用, 发挥好其快捷的传播功能, 以互联网为载体, 搭建多元化的胡杨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宣传、学习、信息传播平台, 除做好学校的官方网站、公众号的运营和管理外, 还可以尽可能设立其他如微博、博客、论坛、qq空间、专题抖音视频集等专题模块, 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某些板块的建设和管理, 这样可以使得学校网站本身更具吸引力, 更具活力, 更容易被新时代年轻人所接受, 同时又能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 进一步强化胡杨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的学习。多角度、全方位、有点有面, 立足自身资源, 也充分借鉴吸收其他高校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如“中南大学在学校网站长期开展的点赞身边人物与故事’活动;清华大学的学生红色网站’、南昌大学的红土地’、井冈山大学的红色摇篮’等网站”创建自己独具特色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如“胡杨人”、“胡杨故事”、“红色人物”、“胡杨精神我知道”、“胡杨歌曲大传唱”等。
2. 开发文化创新型产品。
新生代的大学生接触信息多且广, 学习适应新生事物能力强, 但喜新厌旧的速度也快, 伴随快餐文化、碎片化信息而成长的这代大学生, 要抓住他们的心理需求, 尤其是价值观的需求, 着实不容易, 这就要求高校在传播和弘扬胡杨精神,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教育中, 必须创新文化产品, 打造一些现时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系列产业。例如, 利用网络游戏、漫画、动画电视电影、口袋书、微信小程序等, 有针对性地传播核心价值观。所以, 才要不断开发创新胡杨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的文化产品。
3. 加强网络文化传播的监管。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网络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给我们开展胡杨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也带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 我们要不断加强网络文化传播的监管, 发挥其优点和长处, 弥补其缺点和不足。首先, 学校要成立专门的网络监管中心, 组建专门队伍, 时刻关注网络动态, 及时进行网络监控和舆情引导, 构建从学校到学院到班级各个层级的网络安全体系。其次, 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如, 班级微博、qq群, 博客, 微信朋友群等, 及时推送正能量信息,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删除整顿低俗有害网络文化内容。最后, 学校在推进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过程中要制定大学生网上行为规范, 引导大学生合法、文明、规范使用各类电子工具, 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扩散, 积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四、结语
综上, 将胡杨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可行的, 也是艰难的, 它是一项涉及多方面资源整合的复杂工程, 又是一项需要坚持不懈努力的长期工程, 更是一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的铸魂工程。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尤其是不断拓展中华民族优秀的时代精神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教育, 发挥其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引领作用, 将是我们今后不断努力的研究所在。
摘要:阐述胡杨精神的内涵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 提出在促进高校教育体系的内部创新、外部创新以及推动高校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的信息化三个方面, 将“胡杨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中。
关键词:胡杨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融合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亮, 王磊, 白灵, 马红霞, 李旻宇.胡杨文化探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3 (01) .
[2] 杨斌, 王小雪.论用胡杨精神育人和为兴疆固边服务[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3 (10) .
[3] 薪火相传一甲子沙漠学府育人[2018-11-04]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1/04/c_129985603.htm
[4] 许泓.浅析美国德育教育及其启示[J].嘉兴高等教育专科学校学报, 2000 (4) :33-35.
胡杨精神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从文中的句子描写中体会出洪水肆虐、人们惊慌失措,当时情况的紧急。
3、体会到这座桥不仅仅是一架普通的桥,而是一架承载着无数生命的桥。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谈话:
1. 同学们最近看过什么书?说一说。
2.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小说,认识小说。请一位同学来读读上面这篇小说:
敲门声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是忽然想起了敲门声 读了这篇小说,你有什么疑问?
3. 小说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小小说) 4.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微型小说,就是谈歌的《桥》,板书课题。
5、 谁来读课题。(指名读)我们一起来。(齐读)
6、 质疑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对啊,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读一读。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要求:①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思考:课文只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课文主要写了
三、感受人物
1、可见主人公是老汉,那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老汉的句子,说说你的眼里出现了一位怎样的老汉?(指名回答,出示)
2、交流 你能结合句子说说你眼中出现了一位怎样的老汉?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冷静。
哪里尤其让你感受到老汉的冷静?“一座山”
你知道山有什么特征吗?(高大、雄伟、稳、有安全感) 像一座山,为什么把老汉说成一座山?(写出了老汉的镇定)
对呀,镇定的老汉虽然不说话,可是此时心里却是满腔言语,你能猜想他在想什么吗?
此时的老汉冷静是因为他的责任(板书),因此他像一座山。(引读) 谁能读好这个句子。 指名读。老汉多冷静。
齐读。你瞧,老汉一心为百姓,镇定如山,责任如山,形象高大如山。 过渡:除了这一句,还有那一句让人看到了一位冷静的老汉? ②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我看到了一个以身作则,大公无私的老汉。为什么呢?(老汉也是党员啊。排在了后面就意味着离死亡更进一步)
你发现老汉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吗?(冷静、声音响亮)
指名读:你能读出老汉的冷静、声音响亮。 你再来读读这句。
对比感受:老板沙哑地喊话:“这个桥非常窄!我们要排成一队,有秩序地过桥,请大家不要拥挤,所有的党员要排在后面呀!”
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课文语言的简洁,更能突显主人公的形象)当时情况是紧急的,话能多嘛!对呀,不能。你很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人物的语言,很有洞察力,不错!
对呀,语言的简洁,更能体现老汉的冷静、镇定,我们一起来。一声声指令犹如镇定剂一般安抚着人们,体现了超越自我的大爱啊!(齐读)
而语言简洁也是微型小说的一个主要特点。(板书:语言简洁) 过渡:你还看到了怎样一个老汉? ③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哪里尤其看出来老汉的特点? “冲、揪、吼”你看出了什么?
不错,一冲,一揪,一吼,将老汉的品质表现的淋漓尽致。
下面,我们男生读老汉的动作,女生读老汉的语言,来感受老汉的特点。
对呀,老汉的大公无私让他看起来似可怕的豹子。
④你瞧,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看到了一个冷静的、有着责任感以及以人民利益为重的大爱。
四、感受环境描写
1、文章除了写老汉,还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用~~~~~画出直接描写暴雨、洪水的句子,你觉得哪一处的描写最好?
过渡:你喜欢哪个句子?
①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写得十分简洁。
谁能读好这个句子。真好,读出了雨下得急,让人措手不及。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
对啊,雨那么急,那么快,那么猛,那么狂,带给村庄的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呀!
过渡:你还欣赏哪句暴雨或洪水的描写? ②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什么是“狞笑”?凶恶地笑。洪水在狞笑,你感受到什么?洪水的肆无忌惮,洪水的可怕!而随之而来的还有死亡。人们的生命岌岌可危呀! 过渡:多处的拟人,让洪水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可怕的魔鬼,正慢慢吞噬着这个村庄。文中还有哪里写洪水的?
③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妙? “舔”。从这个舔字你体会出了什么?水慢慢侵蚀着人们,从脚已经及腰了,形象地写出了水的姿态。面对大自然的在灾难,人们畏惧但又无奈。
④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此时,水,已经到了人们的胸膛,直逼村民的性命,而文字却不动声色地用了哪个词?“爬”。
水,悄悄地爬上了老汉的胸膛,人们的胸膛。你读出了什么?
对呀,人们的生命时刻存在着威胁啊!情况是多么的危急,谁能把这种紧迫感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⑤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你感受到什么?洪水的凶猛。从哪里感受到?什么是“势不可挡”?来势迅猛,不可抵挡,洪水怒吼着,奔腾着,是多么让人可惧可怕。
谁能读出洪水的来势汹汹,指名读。对呀,洪水的来袭让人难以预料,又难以抵挡啊,齐读。
⑥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你最欣赏这句话的哪个词?跳舞。
为什么用得好?你读出了什么?洪水时兴奋的,水势是逐渐高涨,而人们却无能为力,人们处于恐惧中而又无可奈何。
3、你瞧,这就是文中描写山洪和暴雨的几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语言简短)
正是暴雨、洪水的句子简短如诗,老师将它变成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读,感受其中的韵味。
五、
1、文章明明要写的是老汉,为什么写那么多洪水呢?
(环境烘托)对呀,突显一个人物,可以正面描写,也可以侧面描写来烘托。 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了微型小说,也让我们感受到微型小说的两大亮点语言简洁、环境烘托,透过这短小精悍的文章,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一位镇定如山,责任如山,形象高大如山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告诉了我们怎样才是以为人民的好公仆。
2、现在你知道为何以“桥”为题了吗? 老汉不禁筑起了一座生命之桥,更筑起了一座连接共产党员与老百姓之间的心灵之桥,更我们读懂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