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膜性心脏病范文(精选9篇)
瓣膜性心脏病 第1篇
据与会专家介绍, 常规的瓣膜病治疗是开胸手术, 但由于年龄、合并症等因素, 使30%以上的高龄患者不能接受手术治疗, 而药物保守治疗的效果非常有限。2002年全球首例经导管的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在法国诞生, 这标志着瓣膜病治疗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借鉴国外经验, 我国在“863”项目和“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下, 由我国著名心脏病专家高润霖院士组织实施, 全国5家医院参与组成了强大的心脏团队, 严格选择80例患者, 应用杭州启明公司研发的VENUS-A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装置, 手术30天全国病死率为5%, 在国际上处于较好水平。
高润霖院士说, 该项目创造了一整套从瓣膜评价到介入操作的技术路线, 为今后该技术在全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从真正意义上第一次研究了国人瓣膜病在发病特点和病理形态上存在巨大差异, 说明了自主研发国人瓣膜的必要性;证明了可以为国人提供一款完全自主研发、自主创新, 安全、有效、物美价廉、使用放心的人工瓣膜;也体现了新技术条件下多学科融合的趋势。
无法回避的退行性心脏瓣膜病 第2篇
其实不只在心脏彩超报告单上,在其他很多报告单上,老年朋友都会发现“退行性”这三个字,例如在X光照片时报告“膝关节退行性变”、“颈椎退行性改变”。简单来说,“退行性改变”就是机体随年纪增长自然而然发生的改变。人老了,各组织器官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心脏瓣膜也是一样,它一直处于永不停息的工作状态,随着工作年限越来越长,它的“磨损”程度也会增加,变得更厚、更硬,就可能出现功能障碍,这几乎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
因为心脏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是平时血流较快的地方,受到的冲击力也比较大,比较辛苦,所以退行性改变最常见在这两个瓣膜,程度轻的,在心脏彩超上可以看到主动脉瓣钙化和二尖瓣环钙化,或者合并轻度的关闭不全,医生就报告为“退行性改变”;如果进一步发展,出现明显的瓣膜狭窄和关闭不全,医生就会给出“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的诊断报告。
瓣膜性心脏病 第3篇
讨论 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发生率较低, 成年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多不典型或缺如, 常在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时偶然发现。国外报道人群中冠脉起源异常的发生率为0.3%~1.2%[1]。吴瑛等[2]报道, 22 636例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冠脉动脉开口起源异常234例, 总检出率1.03%。其中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38例 (58.97%) , 是涉及起源异常最多见的冠状动脉;左右冠状动脉开口起源均异常1例 (0.43%) ;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89例 (38.03%) , 其中左冠起源于右冠窦仅5例, 说明在正常解剖心脏, 左冠状动脉开口异常, 尤其左主干及右冠同时开口于右冠窦者罕见, 而同时合并风湿性联合瓣膜病变者未见报道。不同类型的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临床意义差别巨大, 根据可能导致的临床后果, Yamanaka等[3]将其分为良性和具有潜在临床危险两类。良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无病理学意义。具有潜在临床危险的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包括单支冠状动脉、冠脉起源于肺动脉, 以及左或右冠脉起源于对侧冠状窦。单支冠状动脉发生率较低, 除罕见的Lipton L或R Ⅱ- Ⅲ B型外, 大多数预后良好。冠脉异常起源于对侧冠状窦为成年人常见类型, 尤以左或右冠脉起源于对侧冠状窦并行走于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与恶性心脏事件明显相关。故对于风湿性联合瓣膜病变者, 在换瓣前常规行冠脉造影检查意义重大, 发现冠脉起源异常患者, 对术式选择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田建明, 箫毅, 李晓明, 等.64层螺旋CT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价值[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07, 13 (3) :172-173.
[2]吴瑛, 姚民, 高润霖, 等.成年人冠状动脉造影中动脉起源异常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 (7) :587.
瓣膜性心脏病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60例, 年龄60岁~84岁, 平均73.6岁;其中男37例, 女23例。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基础治疗组) 和研究组 (基础治疗+ACEI) , 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病例选择标准
(1) 年龄≥60岁; (2) 超声心动图有典型的瓣膜钙化或瓣环钙化, 病变主要累及瓣环、瓣膜基底部和瓣体, 而瓣尖和瓣叶交界处较少累及, 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瓣膜病变; (3) X线检查有瓣膜和 (或) 瓣环钙化阴影; (4) 老年前期出现缓慢发展的心脏杂音, 患者可以无症状, 也可以出现相应症状[3]。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主要包括吸氧、血管扩张剂、洋地黄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措施[4]。研究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行ACEI同步治疗。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症状有明显减轻或者消失, 生命体征治疗后也有明显改善;有效:患者心力衰竭症状逐渐减轻直至消失, 生命体征逐渐改善;无效: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没有改善, 病情逐渐加重, 或者死亡。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对照组显效10例, 有效13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为76.7%;研究组显效15例, 有效14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6.7%。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不良反应
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有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体位性低血压、休克、低钾血症、低氯血症以及口渴、乏力、肌肉酸痛、心律失常等,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研究组治疗过程中患者中仅有2例患者出现了轻微的不良反应, 但很快就得到了控制,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加,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也在逐渐衰弱, 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是一种典型的心脏疾病, 这主要是由于老年患者的心脏瓣膜出现了退行性变化、钙化和纤维化, 从而导致瓣膜出现狭窄或者关闭不全, 患有该疾病的老年人经常患有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这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在质量, 甚至成为危害生命的杀手。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一直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因此如何更有效实施治疗, 是一项有深远意义和价值的研究。
近年来, ACEI的使用日益受到人们重视[5]。现已明确, ACEI至少通过下述3种机制发挥治疗作用:首先ACEI通过阻断AngⅠ转换成AngⅡ, 降低了循环中和组织中的AngⅡ水平, 进而减轻AngⅠ收缩血管, 具有扩张血管,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其次, ACEI抑制缓激肽降解, 引起缓激肽增多, 使血管扩张, 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从而达到预防心肌重构目的。再次, AngⅡ生成减少后, AngⅠ会更多地转化成为AngⅠ~Ⅷ, 后者可拮抗AngⅠ的心血管毒性作用。目前已经有40多项大型试验证实了ACEI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有益作用, 可使心力衰竭病死率下降31%。
本研究表明, 使用ACEI后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这表明在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中, 加入ACEI方法疗效显著, 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指南中关于ACEI的应用推荐。因此, 在治疗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过程中,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ACEI是必要的。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方法 从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分别进行常规方法治疗和常规治疗结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的治疗。结果 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6.7%,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7%, 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行ACEI同步治疗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具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参考文献
[1]郭效仍.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39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10 (11) :848-849.
[2]张定华.ACEI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 (下旬刊) , 2011, 24 (8) :163.
[3]陈国伟.心血管病诊断与治疗学[M].合肥:安徽音像出版社, 2003:498.
[4]贺红庆.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治疗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28:56-57.
瓣膜性心脏病 第5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49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致脑栓塞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64.52±7.21)岁。所有患者均有心脏病伴持续性心房纤颤史,其中伴有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15例,肺心病患者5例,冠心病患者24例,心肌病2例,慢性心功能不全3例。静止状态下发病18例,动态下发病患者31例。其中意识障碍者23例,失语者26例,偏瘫37例,精神异常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例。
1.2 诊断标准
49例患者均符合中国医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2]:①突然起病发现局部病灶神经功能缺损迅速,并且达到高峰。②有心源性栓子来源,并且经心脏查体、心电图证实为心房纤颤,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心脏瓣膜病变。③脑栓塞经头颅MRI检查证实。
1.3 实验室检查
所有49患者颅CT检查,10例病人行头颅MRI检查,46例颈动脉系统显示栓塞,脑动脉系统的左侧和右侧分别为26例和20例。3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的梗死面积超过2个脑叶36例,均表现为同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变化明显。所有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证实没有瓣膜病变,28例显示左心室肥大,左心房扩大在16例,左心房运动减弱,视听血液流动缓慢,发现1例左心房附壁血栓。
1.4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在吸氧纠正心功能治疗的同时,给予脱水降颅压、改善脑循环常规治疗,并且给予脑保护剂治疗,对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给予相应的治疗,对除出血外的患者均给予抗凝治疗,对出血的患者给予中性治疗。
2 结果
49例患者治疗后,依据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2012年)进行评分:6例基本痊愈,占12.24%,显著进步的33例,占67.35%,无变化7例,占14.29%,死亡3例,占6.12%。
3 讨论
老年人心脏非瓣膜性房颤引起的脑栓塞,是老年人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其发病率在逐年增加[3]。发病率的不断提高与老年人窦房结、纤维增生、心功能退变有直接的联系,大多数患者是由于缺血性心脏病引起的。本文所研究的49例患者中冠心病患者占48.97%,高血压占30.61%,其他原因的引起者相对较少。
老年人心脏非瓣膜性房颤引起的脑栓塞是老年人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据相关研究显示,随着患者年龄的不断增长而增加,在脑卒中病人中有25%的为85岁以上患者,与非脑卒中发生率要高出6倍,并且心房颤动引起的栓塞性脑卒中病情非常严重,其复发率、致死率、病死率也较高,由此心房颤动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4]。
由于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自然延伸,所以心脏非瓣膜性房颤引起老年人脑栓塞的多发部位就是颈内动脉系统。所以栓子比较容易进到颈内动脉,而且主干分支少。大脑中脑动脉供应脑半球皮层,有许多重要的中心,如果主干血液运输障碍导致对侧肢体偏瘫,或部分身体感觉障碍,这也是老人的心非瓣膜性房颤脑梗塞偏瘫患者的意识障碍的发生率比较高的原因。由于栓塞后梗死面积大,常常伴有出血性梗塞的发生,增加了治疗的难度。这也是预后较差的主要因素。
通过不断的研究,认为心脏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并发脑栓塞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有关:①由于左心房血液淤积,血流类型发生变化,左房进一步增大形成附壁血栓或房间隔动脉瘤。因为左房变大,所以血栓常附于左心耳,心房颤动会改变血流、血粘度、血液凝固性,从而在左房淤积形成腹壁血栓。②左心房功能障碍,从而造成血液淤积,左房形成血栓,导致心肌收缩乏力,减少心室输出量,从而易形成腹壁血栓。③由于老年人身体的特殊性,冠状动脉缺血,加之高血压引起的心脏扩大,造成心肌变形收缩无力,形成血栓[5]。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对老年人心脏非瓣膜性房颤引起的脑栓塞诊断有了深层次的认识,进一步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诊断要点:①年龄大于60岁,伴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并且多在活动或者情绪激动状态下易发病。②多数患者会神经系统受损,发生偏瘫、意识障碍,甚至死亡,并且大多数的脑栓塞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以大脑动脉皮层多见。③栓塞多发生于较大血管,并且伴随出血性脑梗死,进行头颅CT检查,主要表现为病灶侧额、颞顶叶大片低密度灶,若为出血性脑梗死,常夹杂有不均匀的高密度影。
在临床中通常采用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主要包括降颅压,减轻脑水肿,并且给予利尿、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注意神经细胞活化剂的应用,促进脑循环的改变,有效挽救缺血半暗带,进一步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同时注意对原发性心脏病的治疗,针对性的改善心功能或者改善患者的心律失常问题。由于老年人身体的特殊性,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生理特点。
总而言之,老年人心脏非瓣膜性房颤致脑栓塞病情较重,预后效果较差,加之复发率较高,所以我们应该给予早期的预防和治疗。对于并发的高血压和心脏病需要给予针对性的处理。如果临床发生引起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应该给予抗凝治疗。由于大多数的老年心脏房颤患者,都会伴随多种疾病,加之血液粘度高,动脉硬化明显,如果采用抗凝治疗,对防治老年人心脏非瓣膜性房颤引起的脑栓塞治疗有重要的帮助。今后,我们要不断的结合临床经验,积极探索治疗老年人心脏非瓣膜性房颤至脑栓塞的治疗和预防措施,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29(6):379-380.
[2]张素芳,聂方华,岳恒志.4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病因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6(5):52.
[3]徐安定,周高枫.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凝治疗[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2,4(14):241.
[4]胡大一,许俊堂.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问题与前景[J].中国医刊,2012,35(7):22-24.
瓣膜性心脏病 第6篇
关键词: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特征,危险因素
本研究从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病症体征进行分析,探讨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退行性心脏瓣膜病老年患者200例,男139例,女61例,年龄65~87岁,平均年龄(77.4±3.4)岁,全部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确诊符合退行性心脏瓣膜病诊断标准[1],同时经规范的体格与实验性检测已排除风湿性、先天性、感染性、代谢性等因素引起的心脏瓣膜病变。有89例患者伴有高血压,57例伴有冠心病,25例糖尿病,仅有29例为单纯性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将其设置为观察组;并随机抽取本院同期收治的无心脏瓣膜病患者2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使用HPSonos1000彩色超声诊断仪从患者胸骨左室长轴开始探查,经大动脉短轴及二尖瓣口短轴切面、心尖四腔、心尖五腔直至心尖左心室长轴切面,通过分析心脏结构、功能、各瓣膜及瓣环有无钙化及致密增强回声、瓣膜的活动情况。所有患者均晨间空腹静脉采血进行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血钙(Ca)、血磷(P)、血碱性磷酸酶(ALP)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病症情况:
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生化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HDL-C、ALP水平与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危险因素分析:
I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骨质疏松等,其中回归系数为0.451~1.037,标准误(SE)为0.088~0.533,其危险系数高达1.57倍,P<0.05。
3 讨论
近几年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心脏瓣膜病症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早已证实其病理机制多与机体衰老、血流动力学、动脉粥样硬化及生活饮食方式密切相关,同时也早有文献报道心脏瓣膜钙化是一个异位钙化过程,并且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细胞组织衰竭、炎症反应、碱性磷酸酶及脂质转变等均有一定程度影响[2];因此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及复杂。本研究对患者血生化指标、年龄、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等相关方面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年龄、高血压、骨质疏松等危险因素与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密切相关,因此建议对60岁以上原因不明的心慌、气短、心律失常等症状的患者尽快行超声心动图的检查,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参考文献
[1]吴宁,钱晓明.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临床研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11(1):15-17.
瓣膜性心脏病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27例受检者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 年龄60~82岁, 平均 (68.5±9.6) 岁, 检出SDHVD 141例, 其中男86例, 女55例。141例中合并高血压119例 (84.4%) , 2型糖尿病96例 (68.1%) , 冠心病40例 (28.4%) , 检出动脉硬化斑块66例 (89处) 。观察病例均排除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 2 仪器与方法
使用GEVivid-3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1.7~3.3MHz。病人取平卧位或左侧卧位, 常规行二维切面检查, 观察各房室腔大小、形态, 着重观察各组瓣膜情况, 并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了解有无狭窄及关闭不全。SDHVD诊断标准[2]: (1) 主动脉根部管壁搏动减弱, 回声增强, 主动脉瓣增厚或回声增强; (2) 主动脉增厚, 但回声不增强; (3) 主动脉瓣或二尖瓣钙化; (4) 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硬化导致瓣口狭窄和 (或) 关闭不全。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段SDHVD检出情况
共检出SDHVD 141例, 其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见表1。
注:与60~69岁组比较, *P<0.05, **P<0.01;与70~79岁组比较, ■P<0.05
2.2 瓣膜受损情况
2.2.1单纯二尖瓣病变46例, 其中二尖瓣狭窄13例, 二尖瓣关闭不全29例, 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例
2.2.2单纯主动脉瓣病变96例, 其中主动脉瓣狭窄24例,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8例, 主动脉瓣狭窄并关闭不全14例。
2.2.3主动脉瓣合并二尖瓣病变12例。主动脉瓣狭窄并二尖瓣狭窄3例, 主动脉瓣狭窄并二尖瓣关闭不全4例,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并二尖瓣狭窄3例,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并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
2.2.4主动脉瓣病变中累及无冠瓣62例 (57.4%) , 右冠瓣39例 (36.1%) , 左冠瓣7例 (6.5%) , 无冠瓣、右冠瓣较左冠瓣更易发生退行性变 (P<0.05) 。
2.3 二维超声及彩色超声心动图表现
2.3.1 二维超声表现:
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瓣环、瓣体或瓣缘回声增强, 并均匀性或团块状增厚, 开放活动受限。肺动脉瓣和三尖瓣未见异常改变。
2.3.2 彩色超声心动图表现:
(1) 主动脉瓣狭窄:心尖五腔观显示从主动脉瓣口向升主动脉内走行的蓝色为主的五彩镶嵌射流, 呈收缩期高速湍流频谱。 (2)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尖五腔观显示舒张期起自主动脉瓣口向左心室返流的红色为主、五彩镶嵌的血流信号, 呈舒张期正向高速频谱。 (3) 二尖瓣狭窄:心尖四腔观显示二尖瓣狭窄口至左心室内舒张期红色明亮或以红色为主、五彩镶嵌的窄束射流, 呈正向湍流频谱。 (4) 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四腔观显示收缩期由左心室经二尖瓣口向左心房走行的蓝色为主、五彩镶嵌射流, 射流方向可为中心性射流或沿房壁射流, 呈收缩期负向血流频谱。
3 讨论
SDHVD是指与增龄有关的瓣膜老化、退行性变和钙质沉积, 由于老年人常患冠心病、高血压及其他心脏病, 以至于本病症状多被上述疾病所掩盖, 另外该病进展缓慢, 相当长时间内无明显症状, 甚至终身呈亚临床型, 因而长期以来未被关注。
其病理改变以钙盐沉着在瓣环为主要特征, 瓣膜的钙化以瓣膜的根部为主, 向瓣体扩展, 主动脉瓣叶钙化主要位于瓣叶主动脉面, 其钙化结节、赘生物限制瓣叶活动, 造成主动脉瓣的狭窄或关闭不全。二尖瓣钙化常局限于二尖瓣环、后叶与相邻的左室后壁之间, 病变可沿着后叶延伸至前叶的纤维层或瓣叶下面, 造成瓣叶基底部钙化。由于瓣环活动受限, 收缩期瓣环不能缩小, 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 舒张期不能充分扩张, 产生功能性二尖瓣狭窄, 另外乳头肌退行性变, 导致收缩期牵拉二尖瓣的力量不足也可造成二尖瓣脱垂和关闭不全。
本组病例显示SDHVD多发生于主动脉瓣和二尖瓣, 并以主动脉瓣病变多见, 与李阳等[3]的研究结果近似, 在主动脉瓣钙化中较多发生于无冠瓣和右冠瓣, 较少累及左冠瓣, 钙化引起的关闭不全较狭窄多见。由于体循环的压力明显大于肺循环, 随着年龄的增长, 主动脉瓣和二尖瓣长期承受着血流冲击, 瓣膜及其支架易受损害, 引起瓣膜的纤维化和主动脉钙化, 而三尖瓣和肺动脉瓣的病变少见;另外, 由于主动脉瓣的右冠瓣缺少致密牢固的组织支托, 比较薄弱, 受血流冲击较大, 易受累, 而无冠瓣与主动脉瓣环后环相连, 此处易形成血液漩涡, 使钙盐在此处沉积, 致使右冠瓣和无冠瓣的发病率较高。高血压病人的压力负荷过重也促进了该病的发生。有研究表明随着SDHVD程度的增加, 患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发生率均呈进行性增加[4], 本组病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分别为84.4%、68.1%和28.4%, 与文献报道相符。
彩色多普勒超声不仅可以观察各瓣膜的形态改变, 还可以对瓣膜的功能进行有效评价, 尤其对关闭不全引起的返流具有非常直观的效果, 因此,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SDHVD的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葛智平.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J].疑难病杂志, 2002, 1 (1) :58-59.
[2]孙均, 高秀玲, 江鱼.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超声心动图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 2000, 14 (2) :102.
[3]李阳, 孙佚, 彭世义, 等.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超声心动图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 2010, 24 (4) :303-305.
心脏瓣膜替换术后可否结婚与生育 第8篇
答黎某读者:
瓣膜置换术后,心脏功能改善了,许多年轻的姑娘自然会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属于自己的宝宝。如心脏功能恢复良好,一般在术后1年就可以结婚,并过上正常的婚后生活。但妊娠最好在术后2-3年。因为过早怀孕,一方面会增加母亲的心脏负担(妊娠可增加心脏负担30%-45%),另一方面由于临产时母亲的血液系统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发生血栓栓塞。此外,是否可以妊娠还取决于术后心功能的恢复状况。如术后心功能属于I级者可以妊娠;心功能Ⅱ级者应慎重考虑是否妊娠。妊娠后密切观察,如出现心脏负担过重现象,即终止妊娠,以免发生心力衰竭。心功能Ⅲ-Ⅳ级者应实行避孕或绝育措施。
对于已经允许妊娠的妇女,也要特别注意围产期保健:常用口服抗凝药物有时可引起胎儿畸形,因此,妊娠后应加强对胎儿的监测。必要时怀孕前3月可选用肝素代替华法林抗凝(因为肝素的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胎盘,可以避免影响胎儿发育)。妊娠期间孕妇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可能引起出血或栓塞危险,所以在妊娠期间应勤查凝血酶原时间,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抗凝药剂量。注意口服避孕药、雌激素等可以对抗华法林的作用,服用时应加强抗凝监测。
瓣膜性心脏病 第9篇
关键词:老年,超声心动图,诊断,钙化,心脏瓣膜病
钙化性心脏瓣膜病 (calcific valvular hearttdisease, CVHD) 又称为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 是老年人常见且特有的一种退行性心脏瓣膜病[1]。随着人类生存寿命的不断延长, CVHD的患病率也呈逐年升高的趋势, 己成为老年人心力衰竭 (心衰) 、心律失常以及骤死的主要原因[2]。该病起病隐匿缓慢, 临床应用超声心动图 (ultrasound cardiogram, UCG) 可显著提高其检出率, 减少误诊几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63例老年CVHD患者的UCG图像特征, 旨在分析UCG在老年CVH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选本院在2011年4月‐2014年4月行UCG检查的501例老年患者, 其中, 男301例, 女200例;年龄60~89岁, 平均 (69.5±7.3) 岁, 筛选出163例老年CVHD患者。所有患者均排除先天性心脏病、风心病等。
1.2 检查方法
检查仪器为SIEMENS S2000型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设置为2.5~3.5 MHz。嘱受检者取左侧卧位或者是平卧位进行检查, 经胸壁行常规心脏二维、M型检查、彩色以及频谱多普勒检查。分别从不同切面对受检者各瓣膜厚度、是否存在狭窄、回声及心脏搏动幅度进行重点观察, 对受检者房室大小、室壁厚度以及心功能进行测量, 明确受检者钙化灶具体情况, 观察瓣膜血流速度、有无反流以及反流部位、程度。
1.3 CVHD诊断标准[3]
①主动脉瓣 (aortic valve, AV) 钙化:AV厚度增加超过3.0 mm, 回声增强, 并且瓣叶明显僵硬, 活动受限, AV环可见局限性的斑块状回声, 明显强于主动脉根部, 反射增强。②二尖瓣 (mitral valve, MV) 结构钙化:瓣环后缘以及后瓣基底部可见明显增强回声, 或可见乳头肌、腱索局限性增厚, 回声增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VHD的发病情况
本组501例患者中, CVHD的检出率为32.5% (163/501) 。并且随着患者年龄增长CVHD检出率呈升高趋势, 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1。
2.2 瓣膜钙化受累情况及各年龄段病变构成比
163例老年CVHD患者中, 主要单纯累及AV115例 (70.6%) , 单纯累及MV21例 (12.9%) , 两者联合受累27例 (16.6%) ;AV钙化受累概率明显高于MV受累 (P<0.05) 。不同年龄段病变瓣膜构成情况详见表2。
2.3 瓣膜功能障碍及心脏功能结构变化
动脉瓣钙化性反流98例, 其中, 轻度51例、中度32例、重度15例;主动脉瓣钙化性狭窄 (图1) 42例, 其中, 轻度22例、中度16例、重度4例。二尖瓣钙化性反流27例:轻度17例、中度10例, 二尖瓣钙化性狭窄 (图2) 5例。心脏左房增大128例 (78.5%) , 左室增大52例 (31.9%) , 全心增大11例 (6.7%) , 左室心肌肥厚18例 (11.0%) 。左室收缩功能减退37例 (22.7%) , 左室舒张功能减退153例 (93.9%) 。
3 讨论
CVHD是在原来正常或者是轻度异常瓣膜的发病基础上, 随年龄增长, 功能退行性病变, 引起瓣膜狭窄或者是关闭不全[4]。由于CVHD起病隐匿, 病程发展缓慢, 瓣膜狭窄或者是关闭不全程度较轻, 因此临床症状多无特异性, 有些甚至终身可呈亚临床型。不过病情一旦进入临床期, 则提示病变己严重。CVHD病变主要好发于AV及MV环, 为钙化性AV狭窄或者是MV环钙化为临床表现。由于老年患者常合并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高血脂症、糖尿病以及肺心病 (肺源性心脏病) 等, 临床极易被漏诊或误诊, 因此及早发现与治疗对于CVHD具有重要意义。
超声心动图显像具有高灵敏度及特异性, 可直观地显示病变部位及其严重程度, 是临床一种即敏感又实用的诊断老年退行性心脏病的检测手段, 是目前诊断CVHD的依据[5]。其可测量瓣膜血流速度、活动度、反流程度以及瓣口面积, 利于了解瓣膜受累程度, 还可检测CVHD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方便评价瓣膜功能, 并且可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以及风湿性心脏病等相鉴别。
本文超声心动图图像显示, CVHD患者的检出率为32.5% (163/501) , 并且随着患者年龄增长CVHD检出率呈升高趋势, 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这可能是因随着患者年龄增长, 衰老心脏处于酸中毒及低氧血症状态, 心脏AV、MV及房室瓣等瓣膜、瓣环的胶原纤维发生断裂, 形成的间隙再与钙盐相结合, 引起钙化。有研究[6]证实, 老年CVHD患者以左心系统瓣膜受累为主, 且侵犯AV的概率远高于左房室瓣。本研究163例老年患者主要单纯累及主动脉瓣115例 (70.6%) , 单纯累及二尖瓣仅21例 (12.9%) , 两者联合受累27例 (16.6%) , 主动脉瓣钙化受累概率明显高于二尖瓣受累 (P<0.05) 。这主要是因为相对于MV来说, AV在血液循环中需要承受更大的冲击力、左心室压力以及机械应力高, 易引起胶原纤维断裂, 其间隙存在钙离子沉积, 从而导致钙化性病变。
由于CVHD常导致瓣膜关闭不全为主, 故易致使左室舒张末容积增加, 降低左室主动扩张能力, 改变心脏结构, 早期以舒张功能减退为表现, 晚期则以收缩功能减低为表现。本研究163例CVHD患者心脏功能变化是以舒张功能减退为主, 这与以往报道研究一致。
终上所述, 应用超声心动图可直观地判断CVHD患者的瓣膜钙化部位及功能受损程度, 并可检测到心脏功能及结构的改变, 对CVHD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范梅贞.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 2010, 16 (34) :16.
[2]刘立新, 赵玉生, 武云涛, 等.老年钙化性心瓣膜病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0, 9 (1) :23-26.
[3]吴宁, 钱晓明.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临床研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09, 11 (1) :15-17.
[4]王玲玲, 梁晓娜, 刘莉.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钙化性心脏瓣膜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研究, 2011, 24 (12) :1135.
[5]张何林, 吴雅峰, 李一丹.超声心动图评价老年高血压患者伴瓣膜病变对心功能的影响[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 2010, 7 (12) :2095-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