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u国际电信联盟(精选7篇)
itu国际电信联盟 第1篇
Passage One
Directions: You are allowed 5 minute to read the following passage and prepare for a 2 to 3 minutes statement on the questions raised after the passage.After your statement, you will be asked some questions which may cover anything that is remotely concerned with any information in this passage.Calmness of mind is one of the beautiful jewels of wisdom.It is the result of long and patient effort in self-control.Its presence is an indication of ripened experience, and of a more than ordinary knowledge of the laws and operations of thought.A man becomes calm in the measure that he understands himself as a thought-evolved being, for such knowledge necessitates the understanding of others as the result of thought.As he develops a right understanding, and sees more and more clearly the internal relations of things by the action of cause and effect, he ceases to fuss and fume and worry and grieve, and remains poised, steadfast, serene.The calm man, having learned how to govern himself, knows how to adapt himself to others;and they, in turn, reverence(敬重)his spiritual strength, and feel that they can learn of him and rely upon him.The more tranquil a man becomes, the greater is his success, his influence, his power for good.Even the ordinary trader will find his business prosperity increase as he develops a greater self-control and calmness, for people will always prefer to deal with a man whose demeanor(行为风度)is strongly equable.Questions:
1.Tell your own experience of keep calm when much irritated.2.Name a man you know for whose strong self-control you admire, and reason how did you come to admire him for his wisdom.I.BBACD DADCD II.DACBA BBBCA DDBDA III.Passage One 26.A
27.D
28.B
29.C Passage Two 30.B
31.C
32.D Passage Three 33.B
34.C
35.A
IV.Compound Dictation 36.progress
37.Monetary
38.rates
39.assistance
40.advice
41.proposed 42.organization
43.guaranteed 44.47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own the banks.The United States owns 30% as the largest shareholder.45.There are 24 members in the Americas, Europe and Asia in addition to 53 in Africa.
ITU世界电信展劲透“中国红” 第2篇
10月24日至27日, 2011年ITU世界电信展在瑞士日内瓦成功举行。作为全球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展览会以及综合性峰会之一, ITU世界电信展被誉为ICT领域的奥运会, 因此倍受各国政府和全球ICT产业界的关注此次ITU盛会, 共有7个国家元首, 超过100位部长和近200位业内顶级机构和企业高层领导参加, 集中展现了当前整个通信产业的发展面貌与前进方向。
此届展会与往届最大的不同, 在于发达国家运营商和产业链的低调甚至集体缺席, 取而代之的则是亚非拉等新兴市场玩家的高调参展和积极布局。例如, 英国电信、法国电信、Vodafone等集体缺席, 而at&t和爱立信则象征性地参展, 尽显低调。
最耀眼的色彩无疑是中国。
包括中国移动、TD产业联盟、华为、中兴、大唐、烽火、普天、京信等中国通信企业和机构都积极参展, 全面呈现其最新产品和创新理念;而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工信部通信发展司司长张峰、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等中国政府高层领导和企业高管也悉数与会, 参与到ITU主办的峰会和论坛中。
ITU世界电信展, 从一个侧面, 反映了世界ICT市场重心的转移和格局的重整。无论是TD-LTE等新技术新标准布局, 还是推动节能减排、消弭数字鸿沟等宏观构想, 中国, 已成为全球ICT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中国移动
全球首展TD-LTE多模双待手机
作为中国此次参展的惟一运营商, 中国移动在“开放、合作、共赢”主题下, 展示了TD-LTE、绿色低碳环保的C-RAN技术、聚焦移动互联网的Mobile Market和面向全球开展合作的国际业务, 并向参观者展示了全方位的互动体验。
今年TD-LTE再次成为全场的焦点。中移动此次展示了TD-LTE最新的产业进展及创新业务应用。
在终端演示区, 中国移动展出了TD-LTE数据卡、平板电脑、CPE、移动热点设备、多模双待智能手机等形态丰富的终端产品。
中移动联合产业链合作伙伴推出了全球首款TD-LTE+TD-SCDMA/GSM多模双待单卡智能手机, 用户使用该手机可同时待机在TD-LTE和TD-SCDMA (或GSM) 两个网络下, 并可同时使用基于TD-SCDMA (或GSM) 的话音业务以及基于TD-LTE的高速数据业务。
中国移动表示, TD-LTE多模双待智能手机的问世, 标志着TD-LTE智能终端产业正迈向成熟, 并将进一步加速全球TD-LTE商用化进程。
在TD-LTE业务演示区, 中移动展示了即摄即传及TD-LTE概念车两项创新应用。中国移动表示, 即摄即传是通过TD-LTE实现电视直播的应用, 截至目前已成功服务于2010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2011深圳大运会的电视直播;TD-LTE概念车是TD-LTE和汽车有机结合的全新应用, 可以让用户在行车过程中通过TD-LTE网络获取丰富的移动宽带应用, 例如:在线视频、高速网页浏览、实时导航等。TD-LTE将开启一个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2011年2月, 中移动联合7家运营商发起成立了TD-LTE全球发展倡议 (GTI) , 目前GTI已吸纳了32家运营商。截至目前, 全球已有2家运营商正式启动了TD-LTE商用服务, 10家运营商制定了TD-LTE的商用计划。中国移动预计, 2011年年底, TD-LTE的基站数量将达到6500个左右, 2012年年底将达到30000个左右。中移动正与各类国际组织积极合作, 共同推动TD-LTE走向世界。
中国移动告诉本刊, 作为中国主导的国际化标准, TD-LTE在全球4G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已赢得了国际产业界的广泛支持, 现已具备较成熟的端到端产品, 截止目前全球已有33个TD-LTE试验网络正在建设中。
TD产业联盟
TD-LTE旋风吹向世界
作为中国此次参展的惟一产业集群组织, TD产业联盟 (简称TDIA) 可谓有备而来。在近180平方米的展台上, TDIA携手中国移动、大唐移动、爱立信、烽火、新邮通信、联芯科技、重邮信科、创毅视讯、41所、国信、星河亮点等TD联盟核心企业共同参展, 全面展示了TD产业的最新发展成果, 并未TD-LTE的海外拓展营造条件。
TDIA展台重点展示TD-LTE国际化产业链的整体最新发展成果, 包括TD-LTE国际化产业链构成、TD-LTE标准及产品研发规划、TD-LTE全球商用分布, TD-LTE系统、芯片、仪表、天线以及最新TD-LTE终端等全线产品, 设立单独的TD-LTE终端墙和TD-LTE核心芯片展台, 以推动海外政府通信监管机构和运营机构对TD-LTE的关注和了解, 为TD的海外拓展创造良好条件。
展会期间举办的“TD-LTE技术及频谱研讨会”是另一个亮点。
在这个由ITU主办, 中国工信部、TDIA、中国移动共同承办的研讨会上, 包括原工信部部长、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 ITU副秘书长赵厚麟, 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 以及众多产业链高层等世界及中国核心监管机构及产业界掌门人悉数与会, 共论TD-LTE当前及未来发展的关键议题。
在2012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出台国际移动通信4G技术的具体规定前夕, 此次研讨会是中国通信产业界携手全球合作伙伴, 共同致力于促进作为国际移动通信4G标准候选技术之一的TD-LTE的发展的一次盛会, 本次研讨会为全球监管机构呈现了TD-LTE在运用非成对频谱和提高运营效率方面的潜力, 并共同探讨了TD-LTE频谱规划。其对TD-LTE国际化和商业进程的推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华为
企业网成展示重心
此次展会上, 除了传统强项电信设施和解决方案, 企业网领域成为华为展示的重点。帮助公共部门提高效率、帮助人民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成为华为此次展示的解决方案的重心。
例如, 华为展示了数款解决方案, 旨在帮助公共部门建设智慧城市, 包括“智能平安城市”, 通过智能视频监控提高公共安全, 其能包括人脸识别、入侵检测、使当局能做出知情决策并采取适当措施。
再如, 华为“宽带远程教育”解决方案提供大量教学工具和交互式功能, 使偏远地区的教师也能共享资源;而华为G-Cloud (政府云) 解决方案为公共服务改革提供了一个综合平台, 有助于促进公共部门和社区的大规模合作;华为还展示了超宽带的发展潜力, 以及建设下一代国家宽带 (NBN) 和“宽带国家”的独特体验。
另外, 华为还展示了Viewpoint TP3106视频通信系统。其采用一体化欧式设计风格, 简约时尚大方, 具有“超低带宽、极致高清、丰富应用、开放融合”等特点。客户在使用智真会议时可以眼神交流、听声辨位, 虽远隔千里, 但可体验面对面、身临其境的沟通。这套系统可广泛应用于远程会议、远程教学、远程医疗、远程法庭、可视化应急指挥等多个领域。
华为企业业务部门总裁徐文伟表示, 2011年上半年, 华为企业业务在全球范围内的服务合同销售额同比增长80%;同时, 华为企业业务在欧美等重要战略市场快速发展, 其全球合同销售额将有望实现全年翻倍的目标, 达40亿美元。
徐文伟同时称, ICT创新使各行各业和政府部门快速转变, 提高效率和灵活性, 由此提高生活水平并促进经济增长, 这些解决方案支持各行各业向基于宽带的ICT业务转型。
中兴通讯
聚焦“政企网+云计算”
展会期间, 中兴表示, 政府和企业网市场已经确立为中兴通讯的战略市场, 公司将加大政企网市场的投入力度, 全面进军海外市场。在本次ITU展上, 中兴通讯以云计算为依托全面展示了政企网端到端解决方案, 其中全球首次推出的安全网方案引起了与会国家政府代表的注目。
基于对国家和社会的安全问题以及ICT技术广泛应用的深刻理解, 中兴通讯综合CT、IT、软件应用和云计算等各方面能力, 提出了政府安全网络解决方案。安全网方案包含预警系统、紧急联动 (CERS) 、集群调度 (GoTa) 三大主要部分, 其中基于CDMA技术的GoTa专业数字集群系统拥有中兴通讯独有的专利技术, 在通信安全、多业务集成、高速数据通讯能力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 可以为政府提供端到端的安全网应用建设方案;可提供GoTa集群呼叫、视频监控和视频会议等集成业务, 具备高速数据传输、定位、指挥调度、应急联动、智能分析能力, 帮助政府建立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
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张任军表示:“在保持电信系统设备市场领先的基础上, 中兴将从政府和企业网级市场, 以及云终端和云应用等多个维度实现拓展。政府和企业将作为中兴通讯一个很重要的市场进行开拓, 其中安全网系统是中兴通讯开拓政企网市场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和拳头产品, 也是中兴通讯未来国际市场重要的增长点和引擎之一。”
目前, 中兴通讯政府安全网络产品已在中国, 加纳, 塞拉利昂, 塞内加尔、毛里求斯等40多个国家成功部署, 通过快速优质的交付, 这些网络已给当地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大唐集团
“TD连接世界”
此次展会上, 大唐电信集团以“TD connects to the world (TD连接世界) ”为主题精彩亮相, 展示了在4G领域的探索与成绩, 以及物联网 (智慧城市) 及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体验。
作为集团下属最重要的上市公司, 大唐电信以智能卡应用整体解决方案、新华瑞德数字内容服务平台、智能终端及模块产品等内容参展。相关产品和解决方案, 为TD技术的深入推广和市场化应用, 提供了技术和产品支持。展台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参观, 并对“瑞德微吧”等业务表示了浓厚兴趣。
大唐移动展示了其TD-LTE的一款一体化基站EBS5132D, 体积非常小, 非常适合热点区域补信号覆盖盲点。大唐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 大唐移动占据了TD-SCDMA设备市场30%的份额, 为近1500万用户提供3G网络服务, 大唐移动凭借在TD-SCDMA和TD-LTE技术上的深厚积累, 也希望积极拓展TD-LTE国际化市场, 让TD联接世界, 所以此次单独组织参展ITU世界通信展。
目前, 大唐移动正参与部署世界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TD-LTE试验网, 并与比利时、日本、韩国、老挝、喀麦隆、缅甸等国家运营商分别在TD-SCDMA与TD-LTE领域展开合作。
烽火科技
全面展示光通信实力
作为中国通信设备领导厂商之一, 烽火科技也积极参加了此次ITU世界通信展。烽火科技集中展示了其在光通信、宽带接入、数据通信、无线通信、智能化应用技术器件类产品, 以及在TD-LTE方面的技术创新成果。
烽火科技此次在带来了各产品领域最新成果的同时, 也积极参与了展会期间的各项论坛和交流活动, 与各国政府及规划管理机构、运营商客户及同行友商共同研讨了当今通信领域的发展情况与前景展望。同时众多国家的通信部长, 电信运营商高层, 科研机构代表也亲自光临展台, 饶有兴趣地了解了各项解决方案和最新产品实物, 对烽火科技集团的综合实力给予了充分肯定, 并且希望能继续讨论下一步的发展与合作;尤其此次展会中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国家展团众多, 烽火科技有市场针对性和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对这类市场和客户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烽火科技告诉本刊, 此次展会使其更进一步理解了当今电信市场对于“绿色环保”, “科技改变社会与人文”的需求主题, 也为集团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itu国际电信联盟 第3篇
[关键词]IPTV、多媒体、中间件、内容分发、元数据、体系架构
IPTV的定义
ITU-T自2006年4月成立IPTV焦点工作组(Focus Group on IPTV)以来.已经召开了两次会议(7月份在日内瓦、10月份在釜山),每次会议都有来自全球的电信、广播电视和IT领域的将近200名专家参加,每次收到的文稿都有100多篇。为了更好地完善两个重要的文件“IPTV需求”和“IPTV体系架构”,于2006年12月18日~22日又召开了一次电子会议。通过这些面对面的会议以及电话会议、E-mail等的激烈讨论,目前已经确定了IPTV的定义,并初步形成了一些输出文件,包括业务要求、体系架构、服务质量、安全要求、终端系统、中间件等。
由于IPTV的产业链需要多方的参与,不仅仅是电信领域,还需要广播电视领域和IT领域,因此FG IPTV的参会成员与其他研究组或焦点组不同,即其不仅向全球所有的ITU-T成员国、部门成员和协会开放,同时也向任何ITU-T会员国的个人和企业开放,包括各种国际性、地区性和国家组织。同时ITU-T FG IPTV的所有文件都是开放的,所有人都可以免费下载,而不需要输入密码。
IPTV在国际上有多个定义,不同的标准化组织、不同的运营商、不同的设备制造商、不同的内容提供商等都有自己的定义,而ITU-T作为全球化的标准化组织,需要给出一个全球范围内认可的统一的定义。因此IPTV的定义是FGIPTV首先要完成的工作,要在此定义的指导下开展其它领域的丁作。由于参会专家来自多个领域,因此大家的视角和考虑问题的方式都不太相同,共召开了4次会议对IPTV的定义进行了激烈讨论,最终确定了如下的定义:IPTV is defined asmultimedia services such as television/video/audio/text/graphics/data delivered over IP based networks managed toprovide the required level 0f QoS/QoE,security,interaetivlty and reliability(IPTV是在IP网络上传送的包含电视、视频、文本、图形和数据等、提供QoS/QoE、安全、交互性和可靠性的可管理的多媒体业务。)
从定义本身以及会议上全球专家的讨论看,以上的定义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1.1PTV是一种多媒体的业务
电视、视频、语音、文本、图像、数据等业务都是IFTV的一种表现形式。
2.IPTV承载在可管理的IP网络上
此IP网络是一个可管理的网络,能够提供所需要的服务质量、质量体验、安全性、可交互性和可靠性等级。
IPTV标准化的领域
IPTV是属于三网融合的一个典型业务,因此IPTV将会涉及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很多技术,FG IPTV在成立之初就对相关技术进行了分类,目前分为如下几类技术,并形成了6个工作组,分别对这些技术进行研究,其中WG1是FG IPTV的领导小组,其领导的作用在于要完成很重要的需求和体系架构的文件,并完成业务场景的文件,用于指导其他5个工作组的工作。
WG 1:Architecture and Requirement(体系架构和需求)
WG 2:QoS and PerformanceAspects(服务质量和性能)
WG 3:Service Security and contents Protection(业务安全和内容保护)
WG 4:IPTV Network Control(网络控制)
WG 5:End Systems and Interoperability Aspects(端系统和互操作性)
WG 6:Middleware,Application and Content Platforms(中间件、应用和内容平台)
IPTV的主要研究成果
经过两次会议的文稿讨论,到目前为止,以上这6个工作组都已经有一些输出的文件,并都在不断地完善之中。下面对主要的几个技术文件进行介绍。
3.1 IPTV的业务要求
“IPTV业务要求”文件定义了以下7个方面的要求:
1.体系架构和业务的需求
IPTV的体系架构需要支持用户导航功能(例如EPG功能)、内容分发和提供功能、内容管理功能、业务管理功能、安全功能、计费功能等。
IPTV体系架构需要支持不同的接入方式,例如包括Cable、Optical,xDSL、Wireless等。
IPTV体系架构需要支持不同的显示终端设备,包括移动终端、TV、PC等。
IPTV体系架构定义关键的业务分发部分以及它们与其他部分的接口.并只定义到业务提供者管理子域的接口,但不定义其子域的功能。
IPTV体系架构能够支持广播TV(高清和标清)业务、PPV业务、VOD业务、交互型业务、信息业务、游戏、紧急告警信息等。
IPTV体系架构能够反映不同角色的要求,包括内容提供商、业务提供商、网络提供商和用户。
2.服务质量和性能的要求。
IPTV能够满足用户对视频质量。频道切换时间、用户导航菜单等的用户体验要求,能够提供动态负载均衡机制从而保证向用户提供良好的质量。
3.业务安全和内容要求
IPTV体系架构能够保证DRM和内容保护的安全要求,提供内容安全和业务安全的保护机制。
IPTV体系架构能够在提供业务之前提供一种或多种鉴权机制。允许业务提供者在授权给用户之前对用户进行鉴权和授权。
对于频道接人控制可以有如下三种情况:
完全允许:用户可以随时接入频道;
允许预览:用户可以预览频道:
不允许:用户不允许访问频道
4.网络和控制要求
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送方式:包括单播、组播和广播,并在不同的传送方式下具有相应的网络模型。对于单播,相应的网络模型是客户/服务器模型,而对于组播/广播,则网络模型是组播/广播树。
能够支持数据的可靠传送,并
提供网络的透明性;能够支持交互控制的传送机制。能够支持目前的命名、寻址和编号方式。
5.终端系统和互操作性的要求
终端用户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对各种业务的需求,包括直播TV、时移电视、VOD、客户端PVR、管制类信息服务、业务信息(节目单)等,这些需求包括授权、频道切换、暂停、重放等。
终端系统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通用要求:IPTV终端能够支持IP双向的通信,能够支持内嵌的或分布式的PVR功能,能够和网络服务器进行交互确定哪些业务可用,能够在不同的IPTV业务频道间进行切换;
安全性要求:IPTV终端是一个可更新的安全系统,包括执行有条件访问的功能,包括解密、鉴权、授权和密钥的产生,具有版权保护和分发控制,具有安全的软件从网络下载的机制;
视频要求:IPTV终端能够处理所有的数字传送媒体流,能够支持所有的解码方式,包括标清和高清;
提供要求:IPTV终端能够容易地配置和操作,能够提供自己或远端提供业务(包括网络配置等),能够提供安全的提供和配置机制,能够保护非授权的配置;
PVR要求:IPTV终端能够支持内部和/或外部的PVR功能的控制,如果IPTV终端支持PVR功能,则应具有内容相关的版权保护功能。
6.中间件、应用和内容平台的要求
中间件应该提供以下的功能:
能够提供到元数据信息的API以产生节目单;
能够提供API停止和开始视频和语音;
能够为本地录制的节日提供API;
能够提供运行增值应用的能力;
能够提供到IPTV业务提供者的API用于实施媒体的传送和媒体控制功能;
能够提供到DRM系统的API。
IPTV应该提供内容的编码、发现和提供的功能。
IPTV能够为业务提供者提供生成或修正与特定内容相关的元数据的功能;元数据应该灵活并可扩展以适应将来的IPTV业务,并且能够和传统的广播业务的元数据尽可能实现互操作。
7.公共要求
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接入能力和紧急通信要求。
接入能力主要是指IPTV能够满足残疾人、老年人和普通人群在特殊的环境下对IPTV业务的需求,例如对字幕的需求、对视频质量、语音质量和相应窗口的要求。
紧急通信要求是指IPTV业务能够支持紧急告警业务的要求。
3.2 IPTV的体系架构
由于IPTV的业务提供商个角色:内容提供商、业务提供商、网络提供商和用户,同时网络又可能是分层的,包括传送层、承载层、控制层、业务应用层等,以及IPTV的体系架构和NGN的关系等。因此在讨论IPTV体系架构的时候,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层面,与NGN的关系等交织在一起,同时大家对相关的功能应该放在哪一层以及应该由哪一个角色来完成等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意见,讨论表现得最为激烈,在第二次会议上几乎每天都是讨论到夜里10点多,足见讨论的激烈程度。
经过两次会议的激烈讨论和e-meeting的讨论,目前初步形成如下的意见:
IPTV的体系架构分成两大类:
基于NGN的体系架构;
基于IMS的体系架构;
基于非IMS的体系架构,即在传送层使用了NASS和RACF的NGN机制;
基于非NGN的体系架构:即传统意义上的IPTV体系架构。
目前在IPTV的体系架构当中已经有几个体系架构图,分别体现了以上的方案。
1.总的体系架构图
图1是一个高层的架构图,适用于NGN和非NGN两种方式,此图也是中国代表团的贡献。IPTV体系架构分为终端系统、内容分发、控制和内容提供、系统管理和安全等几个部分。
2.基于NGN的体系架构细化图
基于NGN的体系架构图有两种:基于IMS的和非基于IMS的,图2是基于IMS的体系架构图,图3是非基于IMS的体系架构图,只是在传送控制层面使用了NGN的NACF和RACF机制。
3.基于非NGN的体系架构细化图(见图4)。
小结
目前FG IPTV刚刚开了两次会议,将在2007年的1月22~26日召开第三次会议。并计划在2007年的5月份和7月份分别召开第四次和第五次会议,这些会议的频繁召开以及电子会议的进行,必将加快IPTV的国际标准化进程。目前FG IPTV已经形成了12份工作文件,这些工作文件都为将来的细化和完善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中国从2005年8月份就已经在CCSA(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开始了IPTV的国内标准的研究工作,并已经形成了6份标准,同时还有十几个课题在研究,因此中国在IPTV领域的研究具有比较好的基础,从而能够很好地成系统地向ITU-T FG IPTV提交文稿,包括需求、体系架构、安全性、中间件、终端系统等,并培养了一大批的IPTV专家,这些专家和相应的研究成果成为中国代表团贡献国际标准的坚实基础。
中国代表团从FG IPTV成立起就很重视管理层职位的争取工作,在管理层争取到了较多的位置(包括一名副主席、三名工作组联合组长、七名编辑人等),这为我国深入参与FG IPTV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地提交文稿,在两次会议上中国都是提交文稿最多的国家,在第二次会议上所提交的文稿数占全部总数的1/3,同时经过整个中国代表团成员的努力,中国代表团提交的大部分文稿也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处理结果,例如中国提交的IPTV功能架构引起了代表的关注,被接纳为IPTV的高层架构(High Level Architecture)进入输出文档;IPTV安全方面(WG3),中国提交了7篇文稿,内容均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认同等。
itu国际电信联盟 第4篇
国际电信联盟 (ITU) 世界标准日祝词
当今世界, 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期待, 世间万物都能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可靠地工作和运转。
拨打电话时, 我们希望可以立刻接通全球任何一部电话。登陆互联网时, 我们希望可以快速地获取新闻和信息。身患疾病时, 我们希望可以依赖可靠的医疗器械来治愈疾病。驾驶车辆时, 我们希望汽车的发动机、转向、刹车以及儿童安全系统都是可靠的。我们还希望能远离电力故障和污染的有害影响。
国际标准正好契合了人们的期待, 帮助我们树立信心。事实上, 标准化活动的关键目标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这种信心。正是由于国际标准明确了系统、产品和服务的关键指标, 才能保证它们能够按照我们期望的那样可靠地运转。
国际标准提高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环保水平, 提高了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兼容性, 以及效率和效能, 并因此赋予制造商信心, 使其产品在全球市场流通和使用。
国际标准的兼容性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发展, 确保使用者在任何地方都能享受到同等的服务, 使消费者、制造商和服务提供方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 在发展中国家, 国际标准加速了新产品和服务的流通,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国际标准是在公开和透明的环境下制定的, 任何利益相关方都有权利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这也是国际标准帮助我们树立信心的有效保证。
itu国际电信联盟 第5篇
本报讯 继2005年中国在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化局(ITU-T)SG16会议上的4项国际标准获得通过,实现了中国在IP与多媒体领域国际标准工作“零”的突破后,在ITU-T SG16会议上又有5项中国主导的国际标准获得通过,而且全部是技术方案性质的,这表明我国在该领域已经初步具备了引领制订国际标准的能力。
这5项标准分别是:电信研究院和中兴公司合作完成的标准H.460.22(安全协议协商),华为公司完成的标准H.272(多媒体系统中视频伽玛补偿过程及赋值)、标准H.248.2、标准H.248.46(连接能力控制包)和标准H.248.47(统计条件控制包)。
H.460.22是中国第一次自主提出的对于H.323系列的补充标准,解决了H.235中的跨域安全协商问题,使得呼叫建立信令在双方不知道的情况下能够得到保护,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H.272标准是迄今为止中国在ITU完成的媒体处理领域的第一个完整国际标准。其余3项是进一步推动H.248系列补充标准完善的新成果。此外,中国还成功地在SG16确立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通用音频活动信号检测,同时获得了该新课题(Q8)的报告人职位。这标志着中国在媒体处理和编码类技术方面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可以有体系地提出新的研究方向。(综)
英特尔公司中国区将独立运作
本报讯 12月20日,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英特尔销售与市场营销部中国区总经理杨旭宣布,2007年1月1日起,中国将作为一个独立的地区进行销售与市场运作,成为与美国、欧洲、中东部非洲和亚太区并列的第五个独立报告区域。
此前,中国和其他13个国家或地区并列隶属于英特尔亚太销售与市场地区,新增设的中国区域(包括中国香港)将独立行使其销售与市场职能。此举充分表明迅速增长的中国市场在英特尔全球业务布局中日益重要的地位,并将有助于提升英特尔中国公司对客户和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杨旭表示,21年来,中国已成为英特尔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臻)
六运营商建跨太平洋直达光缆
本报讯 12月18日,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华电信、韩国电信、美国Verizon公司等六大电信运营商在北京签署协议,共同建设连接中美的首个兆兆级海底光缆系统——跨太平洋直达光缆系统(简称TPE)。
签字仪式上,各方签署了TPE光缆建设维护协议,并与供应商泰科公司签署了总承包工程合同,这标志着该工程将进入实施阶段,全部工程预计2008年第三季度完工。据悉,两年后,现有的跨太平洋海缆网络将难以满足中美间高速增长的互联网带宽需求。为满足共同需求,中国电信等六家运营商决定联手兴建这条跨太平洋直达光缆系统。
由于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通信技术,TPE将是首条中美间10G波长直连光缆系统。由于采用不通过日本转接的大跨度直连设计,TPE能够提供这些国家和地区间真正意义上的跨太平洋直达路由。技术上的先进性和路由设计上的合理性,使得TPE成为单位成本最低的横跨太平洋海缆系统。
TPE海缆总投资约5亿美元,系统的初始装机容量1.28T,设计容量5.12T,并具有可升级的传输能力。系统完工后,将显著提高跨太平洋传输带宽。(综)
手机充电器新标准发布
本报讯 因不同手机充电器技术指标、接口不一,导致人们更换手机时也要换掉充电器。信息产业部日前公布的“移动通信手持机充电器及接口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通信行业标准,将有效地解决这一恼人的问题。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快速发展,网上移动通信用户已超过4.49亿户,手机普及率达到33.9部/百人。目前我国每年更换的手机超过1亿部,而与之配套的充电器也被迫闲置,不仅浪费了社会资源,更容易产生环境污染。
信息产业部高度重视手机充电器闲置浪费问题,去年初就委托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组织通信运营企业、手机制造企业、手机充电器生产厂家、科研机构等业内相关单位,开展手机充电器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工作,规范和统一手机充电器的技术指标和接口。在科学论证和技术试验的基础上,推出了移动通信手持机充电器及接口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通信行业标准。
itu国际电信联盟 第6篇
试想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你的信用卡不能保证在每一个收银机上都能使用,人们也不能随便走进任何一个商店就能买到家里台灯适用的灯泡,没有电话区号,也没有国家和货币代码,更不能接入互联网。你不知道电话是从哪里打来,也不知道如何到达想去的地方。在没有标准的世界,不仅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机器、零部件以及产品之间的联络也将变得困难重重。
例如,无论你说哪种语言,标准的图形符号都能帮助你快速清楚地识别信息,如服装的清洗和护理指示、紧急疏散标识以及电子设备的说明等。但如果用五花八门的图形符号来表达同样的信息,人们将不知所云,无所适从。
技术同样需要标准进行沟通。你是否想过你的电脑是如何给不同制造商的打印机发送文件指令?正是因为标准设定了通用的规则和参数,不同厂商的产品才能彼此协同工作。你只有通过MPEG和JPEG等标准文件格式,才能与家人和朋友分享用各种技术拍摄的视频和图片。
再请想象,如果没有标准化的计量单位,因为每个人对于“大”、“中”和“小”的概念都不相同,那么面向全球供应商采购产品和零部件将会多么困难。
标准不仅对贸易有益处,还使处于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一起工作成为小事一桩。
ITU-TIP网络标准研究进展 第7篇
来自22个国家的代表和专家共146人(中国专家组共19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通过了5个建议(Y.1311、Y.iptc、Y.1541、Y.1711、I.366.2修订)
国际电联第13研究组2001年—2004年研究期第2次会议,在下述方面作出了努力,并取得成果。
1NGN
本次会议决定进行有关NGN(下一代网络)研究项目的准备工作,并组织了有关下一代网络的专题研讨会。会议认为,NGN是GII(全球基础设施)的具体实现,代表了网络融合的发展趋势,其实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网络互通和业务互通是NGN研究的关键内容;NGN的体系架构将是层次化的,其控制和管理之间的界面日益模糊;在技术上,NGN将解决现有网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会后ITU-TSG13将开始准备和组织下一代网络标准化项目的实施,全面定义有关NGN的内涵、相关的网络体系模型和实施导则。目前初步确定NGN的标准化项目完成时间是2004年,2002年11月将首先完成项目的定义阶段。有关NGN的研究内容应包含以下领域:
(1)体系结构和协议
在体系结构和协议方面主要研究确定NGN网络体系和参考模型;研究NGN的协议分层体系,特别是L2的子层功能;研究基于GMPLS(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的控制和协议体系;研究光VPN(虚拟专用网)的体系结构和协议;考虑使用通用的参考模型来标识运营商内和运营商间支持NGN所需要的通信流程;定义所需要的互通功能和协议;确定跨越异构网络端到端业务的呼叫控制协议。
(2)网络控制和端到端的QoS
在网络控制和端到端的QoS(服务质量)方面主要研究和定义QoS业务量工程要求,研究基于GMPLS/以太网传送的OAM和链路控制协议,确定多媒体业务QoS的等级及其要求,研究如何使用网络低层的QoS机制获得高层QoS。
(3)业务平台
在业务平台方面主要研究OSA/API(即业务要求和业务控制体系),完善业务互连和用户漫游所需要的业务支撑和提供机制,开发支持用户控制和客户化业务的机制。
(4)网络管理
在网络管理方面主要研究光网络的FCAPS(故障、配置、计费、性能、业务)模型;完善和增强核心网络管理的体系;定义适用于NGN要求的基本网络管理业务(如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客户管理、计费管理、业务量和路由管理等)和接口。
(5)网络安全
在网络安全方面要开发NGN的安全性体系和安全性导则,开发NGN所需的安全性协议。
(6)移动性管理
在移动性管理方面将充分考虑业务的需求,要求网络具有高服务质量、电信级可靠性、适当等级的安全性、国际漫游能力和端到端的网络管理能力。
2基于以太网的承载网络架构的研究
由于以太网技术源于LAN,缺少网络架构体系的描述以及网络的管理、维护、性能监视、故障诊断等功能,特别是难以提供与现有业务相当的QoS保证,为此日本NTT和韩国电信分别提议将基于以太网技术的新的网络体系作为网络体系课题新内容进行研究。对此会议认为很有必要,应与其他相关标准组织联合,共同开发相关建议。
基于以太网的承载网络的架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业务描述、网络架构、网络性能与服务质量、资源管理、OAM、网络互通、传送能力、网络生存性、网络安全性、网络的可扩展性、缺陷检测体系。
对基于以太网的承载网络的体系研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课题,由于目前中国正在开展宽带以太网接入和城域光以太网的建设,因此该课题的研究对中国目前的通信建设具有实际意义。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商和电信运营商都在从不同角度开展此课题的研究,建议在对此课题跟踪的同时,抓紧开展此课题国内标准的研究,并将有关研究成果纳入相关ITU-T标准中。
3MPLS
3.1VoMPLS
VoMPLS(MPLS传送话音)技术是本次会议MPLS相关讨论中的热点。ITU-T起草了关于VoMPLS的两个建议草案:Y.vompls(VoMPLS的业务要求和框架结构)、Y.protocolX(VoMPLS的互通和协议)。
(1)Y.vompls
Y.vompls主要规范了VoMPLS的业务要求、框架结构和与其他网络互通的要求,VoMPLS的业务要求分为通用业务、用户平面、控制平面、管理平面要求4个方面。根据VoMPLS框架结构,MPLS网络由一系列GW(网关)设备、LSR(标签交换路由器)和LSP(标记交换路径)组成,GW包含LER(标签交换边缘路由器)功能和VoMPLS需要的其他功能,负责将PSTN、ISDN和其他接入设备接入MPLS(多协议标记交换)网络。对于与其他网络互通,本次会议主要对VoMPLS与VoIP、VoMPLS与VoATM、VoMPLS与VoFR、VoMPLS与PSTN/ISDN的互通要求取得了一致意见。
(2)Y.protocolX
Y.protocolX规范了VoMPLS的参考模型和帧格式。在参考模型中,Y.protocolX对VoMPLS网络结构、网络互通的传送平面协议栈、通用封装格式以及在MPLS的LSP上承载多个话音呼叫4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在帧格式上,Y.protocolX对VoMPLS定义的基本子帧和控制子帧的帧格式进行了具体规范。
本次会议着重对4种Y.protocolX的封装模式进行了详细的比较,未得出最后结论,下一次会议将决定最终的Y.protocolX的封装模式。4种Y.protocolX的封装模式为:利用带STF(起始域)的固定长度的AAL2来封装话音载荷,然后再将ATM-SDU分组封装到MPLS帧结构中;MPLS论坛提出的将话音载荷(Payload)直接封装到MPLS帧中;利用AAL2来封装话音载荷,只是将AAL2的CPS(公共子层)直接封装到MPLS的帧中,长度可变;实现VoIPoverMPLS。
3.2IPVPN
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本次会议对于Y.1311建议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修正:增加了对VTN(虚拟传送网络)的通用业务要求,主要包括需要实现网络环回的检测、防止和优化功能;扩大了Y.1311规范的范围,不仅限于对IP-VPN的定义,还充分考虑了第一层和第二层的VPN业务,增加了对于L1/L2/L3/OpticalVPN的概念解释和业务定义,将基于网络的IP-VPN修改为基于网络的VPN,广泛适用于各种VPN业务。
Y.1311建议主要规范了VPN基本业务功能要求:
●业务体系必须能够支持多运营商业务互通;
●必须具有比较强的业务管理功能,支持基本的网络连接能力管理(如网络连接校验、配置校验和专有性校验等)、业务监测(如故障管理、性能管理、计费等)、安全管理(如接入控制、验证、数据私有、动态安全信息发布等)和SLS(业务等级服务)/QoS相关管理等功能;
●必须支持多种路由协议;
●对于路由能力的支持需要有比较强的扩展性;
●可选支持VPN成员间的自动发现;
●支持多种IP业务流、多种VPN拓扑(如部分网状连接,HUB-AND-SPOKE等)、多种接入模式(如多点接入、后门链路、拨号接入等)、多种接入技术(如ATM/FR/ETHERNET/XDS等)、IP地址复用、多种编码方式和NAT(网络地址翻译)功能。
Y.1311对业务体系架构规定:
●考虑VPN业务实施采用多种提供模式(如单运营商提供、多运营商共同提供、分层VPN业务、批发/外包模式等)的可能性;
●考虑业务的可靠性、容错能力和业务提供体系的效率;
●必须支持目前VPN用户的平滑升级;
●支持MPLSIP-VPN业务与其他形式VPN业务的互通。
本次会议启动了对L1VPN的研究,还将开展VPN的流量工程、VPN的信息模型和新的VPN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3.3MPLS网络支持移动性的研究
本次会议讨论并修改了MPLS网络支持移动性的文稿,主要涵盖以下4个方面内容:MPLS网络中支持移动IP的业务要求;基于MPLS的移动IP网络的体系架构及HA(本地代理)/FA(异地代理)的基本功能定义;基于MPLS的移动IP网络的业务模型,如LSP隧道、流分类的映射模式等;移动IP业务流程定义,如LSP建立、注册、代理发现、挂机等流程。
会议提出了MPLS网络支持移动性的3种方案:通过MPLS隧道提供移动IP业务,对基于MPLS网络的移动IP业务进行路由优化,支持基于MPLS网络的分级移动IP业务。
4网络互通
本次会议主要对ATM与MPLS之间的互通、MPLS上的语音承载、AAL1与AAL2的互通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会议在ATM和MPLS的互通、FR和MPLS的互通上取得了一些成果。
4.1ATM和MPLS的互通
会议对ATM和MPLS互通的网络结构、用户平面互通要求、ATM和MPLS管理平面互通要求、互通协议堆栈、MPLS传送标记和互通标记之间的关系以及封装模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ATM和MPLS用户平面互通的基本要求为:具有将多个ATM连接(如VPC和/或VCC)复用到一个MPLSLSP的能力;支持有关ATM连接的业务流量合同(TrafficContract)和QoS承诺(Commitment);具有支持透传所有AAL类型的能力;具有支持透传所有OAM信元,包括OAMPM信元正常运行的能力;支持资源管理信元的传送;支持信元丢失优先级指示和净荷类型指示信息的传送;具有将一个ATM单信元封装为一个MPLS帧,或将多个ATM信元级联到同一MPLS帧的能力。
对于ATM和MPLS网络互通应用而言,互通LSP应当保证ATM技术中原有的信元序列完整性。对于ATM和多协议标记交换控制平面互通,要求控制平面应指配或提供以下信息:在IWF之间交换互通标记(内部标记)、封装模式、链接信元的最大数目,分片选择。
对于ATM和MPLS管理平面互通,最低要求是:通过将OAM信元封装到MPLS帧中这一简单方法来透明穿过MPLS核心网;在需要端到端的OAM时,IWF支持MPLSOAM信息和ATMOAM信息的关联,同时提供透明传送或映射性能、失效(Defect)和保护倒换等信息。
对于ATM信元和MPLS帧之间的封装模式,主要包括了信元模式和帧模式。在信元模式情况下,一个或多个级连的ATM信元封装为一单个MPLS帧;而在帧模式情况下,用于在LSP中传送的是整个ALL5PDU。针对帧模式封装应特别指明的是,当AAL5PDU的尺寸超过设备实际支持的MPLS帧MTU(最大传送单元)或中间穿插有OAM信元时,要做分片(Fragmentation)处理。比较而言,信元模式的灵活性较好,可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有的ATM业务,适合于对延时较为敏感的应用。而帧模式的带宽有效性较好,适合于数据传送类应用。
以思科和朗讯等美国公司为代表的一方认为,基于IETFPWE3(Pseudo-WireEmulationEdge-to-Edge)工作组已形成了ATM和MPLS互通标准草案,加上市场上需要,应在ITU-T准备形成的新建议Y.atmpls中增加Trucking模式和SDU封装等功能;以北电和阿尔卡特等公司为代表的另一方坚持现有的Y.atmpls建议草稿功能已经足够,新增功能只会增加复杂性;ATM论坛则向本次ITU-TSG13会议通报了在ATM和MPLS互通方面的工作并附了最终投票前的初稿,其所述及的方式与现版本Y.atmpls建议是基本一致的。
由于处在已开发的产品即将进入市场的时机,双方背后都有各自的经济利益,因此双方争论十分激烈,分别搬出了美国和加拿大政府代表作为后盾。
在本次会议的主要分歧有:标志字段(Flag)的放置位置安排不一致(IETF将标志字段放置于长度及序列号之前,ITU-T将标志字段放置于长度及序列号之后),支持信元封装的模式不一致(有VC模式、VP模式、Trunking模式3种),承载VPI/VCI的解决方法和带宽有效性的考虑上想法不完全一致,支持帧模式封装上所采用的方式不同,名词、术语不统一(如互通标记、VC标记等)。
本次会议最终达成折衷方案,基本不改现有的Y.atmpls建议,将以IETFPWE3建议为基础提交的文稿(美国代表团提交)中所涉及的控制字段位置安排、VPTrunking模式等一些与现有Y.atmpls建议不一致的内容列入课题争议表(Livelist)中,在下一次SG13全会之前增加一次课题报告人会议(时间:2002年7月,地点:日本)进一步讨论,待意见一致后扩展Y.atmpls建议的内容,为SG13会议通过该建议草案提供可能。
4.2FR和MPLS的互通
FR和MPLS的互通已由MPLS论坛和FR论坛联合发起制订,形成了建议草案,并一致认为,FR和MPLS的互通应在结构及模式方面尽量与ATM和MPLS的相关内容保持一致。
5基于IP的网络的性能
讨论并通过Y.1541建议(有关IP性能指标)是本次会议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次会议提交的关于Y.1541建议修订文稿主要集中于对标准适用范围、QoS值、QoS类、附录Ⅲ(验证IP性能指标的假定参考路径范例)和附录Ⅸ(IP网络中保证质量的广播数字视频业务)的修改意见。本次会议的另一个议题是讨论增加Y.1540(有关IP性能参数)建议中新的IP性能参数。会上提出了一种新的IP性能参数计算方法“IP包严重丢失判断函数”,并引入了IPSLR(IP包严重丢失率)参数作为Y.1540建议中定义的IPLR(IP包丢失率)的补充。
会上对于Y.800“GII性能框架”提出了新的测量点MPE和MPN。SG13讨论并接受了这个新的Y.800草案,计划在2002年11月的SG13会议上表决通过。
本次会议建议启动一个新的研究课题——TCP性能,并将与SG11联合研究,而不仅限于语音业务的端到端的QoS协议。
6接入网
本次会议讨论了目前接入网的研究课题,并对研究课题进行了一些修订。
本次会议对Y.123.qos建议(关于IP接入服务质量研究课题)中数据库的管理进行了改进,建议将网络数据库按照每个VPN或者ISP网络分类,同时,根据每个用户的数据提供区分服务。
在接入网研究方面,Y.123.qos建议将主要研究IP接入网中如何满足QoS的需求,并设计满足QoS的IP接入网构架。SG13还将开展在未来接入网中支持IEPS(国际应急通信优先方案)能力的研究。
本次会议增加了G.ean(基于以太网的接入网体系)研究的新课题,并将在G.902建议中补充支持基于数据包的接入网的内容。
7新网络环境下的应急通信
在网络技术由电路交换为主向分组交换为主演进时,如何在新的网络环境下保障应急通信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美国代表团曾在2001年5月的SG13会议上提交了“在IP电话中支持IEPS的框架”的文稿,引起大会的广泛重视,并在2001年11月召开的报告人会议上形成了一个新的ITU-T建议草案(Y.roec):在演进的电路交换——分组交换网络中支持应急通信的能力和网络要求。本次会议上美国代表团又提交了“演进网络环境中的应急通信业务”的白色文稿,进一步阐述了ETS(应急通信业务)的总体框架。该文稿描述了在新的应急通信网络环境中应急通信业务的功能要求、特征和目标。应急通信业务是对ITU-TE.106建议中定义的IEPS(国际应急优先机制)的扩展,包括在基于分组的电信环境中附加提供多媒体业务。有关国家和国际标准组织正在努力为新的基于分组的网络制订一套完整的应急通信业务标准。日本NTT公司也就应急通信向本次会议提交了文稿,阐述了IEPS(国际应急优先机制)和IEMS(国际应急多媒体业务),指出应急通信将对已建立的常规通信的QoS产生影响,因此需要澄清I.1530建议中规定的QoS等级ClassE的用途。
Y.roec建议草案规定了向负责组织协调灾难恢复工作的经授权的用户提供应急通信业务的目标和运营要求框架,以及实现应急通信的基本考虑。该建议描述的特定应急通信业务不同于已有的两类应急通信业务(一类是112、911、999等向一般公众提供的接入应急求助中心的应急通信业务,另一类是用于向应急工作提供局部通信业务的移动无线电系统)。Y.roec建议草案规定的应急通信业务的功能要求主要有:
●增强的优先权处理
●安全网络
●可追溯性
●可恢复性
●国际连接能力
●互操作性
●移动性
●普遍覆盖
●生存性/耐久性
●话带业务
●宽带业务
●可变带宽
●可负担性
●可靠性/可用性
在演进的分组技术网络环境中,如何最佳地支持应急通信业务有若干基本问题需要研究,分组交换技术的优点和内在特征需要加以利用而不能回避,有必要为各种形式的多媒体业务建立合适的网络业务质量、可用性和可靠性导则。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所以对应急通信业务主要目标的实现机制和解决方案的考虑有:
●授权用户的快速鉴别;
●应急通信业务的安全保护;
●电信设施的优先接入;
●应急通信的优先建立;
●应急通信业务的优先选路;
●应急通信业务优先使用剩余运营资源;
●保障应急通信业务优先到达目的地;
●可选对非应急业务强拆;
●允许应急通信业务降低服务质量;
●允许非应急通信业务降低服务质量;
●关键电信业务中管理信息的交互。
8ITU与IETF的合作研究
以互联网及基于IP的网络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运营商、制造商、软件提供商和应用提供商正在重新考虑他们的商业方向。各种标准化组织、论坛和财团为适应这种形势,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加强标准化组织之间的合作及协调显得更加重要。2001年11月初,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了“全球标准协调第七次会议(GSC7)”,作出了建立全球电信标准合作的决议——GSC7/2。另外,2001年11月底在日内瓦召开的ITU-TTSAG会议上,修订了“IETF与ITU-T合作指南”,要求ITU-T各研究组加强与IETF的密切合作,使双方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匹配,确保标准研究工作的有效性。
(1)建立GTSC(全球电信标准合作)的决议
自从1990年GSC(全球标准协调)会议就开始实施电信标准组织间的协作,当前在开发新的信息标准和通信标准方面,标准化组织之间的密切合作显得更加必要。由于ITU在制订全球电信技术标准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协调全球和区域性ICT业务和应用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不断融合的情况下,标准化团体和ITU之间需要更加密切的联络与合作。
GTSC(全球电信标准合作)决议要求:
●提高PSO(参加标准组织)活动过程的可视性;
●确定开发标准的范围;
●尽早沟通有关工作程序和技术活动的信息;
●确定共同感兴趣的领域范围;
●尽可能避免重复劳动;
●任命GTSC会议召集人;
●ITU-T与其他通信标准组织、区域电信组织和用户团体之间有关新的电信标准活动要发布联络声明。
(2)修订“IETF与ITU-T合作指南”
TSAG在1998年就开始与ISOC/IETF在很多课题领域开展合作,ITU-T许多研究组已经涉及基于IP网络方面的研究内容,如信令、路由、安全、编号和寻址、综合管理、性能、IP与电信网络互连、接入等,而这类课题中的相当部分也在IETF中进行研究,因此,ITU-T与IETF这两个组织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和协调。ITU-T与IETF这两个组织之间的合作当前应该建立在确保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经验,使合作更加富有成效。
TSAG会议上完成了与IETF工作组研究内容匹配的修订工作,其中包含IETF工作组研究内容清单和ITU-T研究组所分配的建议。
本次会议补充的主要内容有:
●Trade工作组已经补充到“应用领域”;
●Magma工作组已经补充到“Internet领域”;
●Ptomaine工作组已经补充到“运行和维护领域”;
●Sipping工作组已经补充到“传送领域”。
会议上TSAG同意在以后调整匹配表时要采取下述措施:
●各研究组要尽可能实时修订匹配表信息;
●匹配表应该包含一个独立章节来表示IETFBOFs(Birds-of-a-FeatherSessions);
●匹配表应当放在ITU-T网页显著的位置,且倾向放在ITU-T主页进行链接。
由于IETF研究内容的“新工作”清单以前是经过TSAG讨论后再建立,过程比较长,使得IETF和其他标准化组织有时对ITU-T的新计划缺乏了解,不能在早期沟通。其重要原因之一是ITU-T研究专题变化不是很大,而IETF研究内容变化快,原来联络的层面太高,因此反应较慢。为此本次会议将原来与IETF联络名单范围从研究组主席扩大到工作组主席、专题协调人及相关的人员。
本次会议上修订的合作指南就ITU-T与IETF之间的工作内容交互作了规定,要求各研究组对已经确定的与IP相关课题评估其与IETF相关课题的关系。
修订指南明确了ITU-T与IETF组织相互接纳对方参加有关活动,ISOC/IETF将作为ITU-T的组织成员,享受正常成员的有关权利;而ITU-T可以派代表参加IETF的有关工作。这种合作会加强两个组织之间的深层次交流。
修订指南还规定了ITU-T与IETF这两个组织之间的通信联络方式,以及文件共享的规定等。(收稿日期:2002-02-0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