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生如何找工作范文第1篇
起兴趣了。
有的同学尽管写了一些实习经历,也是诸如“2003年暑假期间,在三星公司实习,做产品宣传工作”一类毫无个性特点的文字表达。那么,如何才能制作一份有实质内容的漂亮简历,使自己在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呢?笔者辅导高校毕业生撰写修改求职简历多年,深知这是一件有高
度技巧性的工作,现做一简短总结,希望对应届毕业生朋友有所帮助。
一、 千万别忽视和申请职位相关的短期实践经历
由于学习任务比较重,大多数同学没有相对长期的工作经验,写作简历的第一步,就是要仔细思考,罗列出以往所有的短期实践经历。记住,哪怕做过一天的社会实践,只要和申请的职位有关系,也要把它写下来,这可以成为丰富你简历的良好素材。这里面有一个陷阱,就是在这儿所写的经历,是要和你申请的职位有关系的。比如说,你申请的是“市场专员”这个职位,那么有
以下这些实践经验:
1.2001年暑假,在AA外语学校担任英语教师;
2.2001年11月-12月,为三星公司做兼职手机促销员;
3.2001年3月,为SS咖啡新产品的上市做前期市场调查;
4.2002年暑期,在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实习;
5.2003年11月,参与AA学校培训产品的市场推广策划;
6.2003年3月-12月,辅导三名高中学生数学课程
经过我们的分析,只有2、3、5这些是和申请的职位有直接关系的,那么我们把它提出来,进行下一步的加工工作,而那些和这个职位没有直接关系的实践经历,我们就可以大胆省略了。
二、 把假期实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细致描述
这是整个工作经历撰写中的核心,学会把做过的活动详细描述,用1,2,3,4条罗列表示出来,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有相当难度的。有一次,学生非常困惑地问我,“张老师,我只是参加了一个周末为某公司进行的市场促销活动,如何把它详细描写?”经过启发式的交谈,我
发现她的工作内容有好几个方面组成,于是把它们罗列如下:
1.新款手机产品性能的讲解;
2.协助进行现场活动抽奖;
3.发放并回收新产品上市的市场调查问卷;
4.收集现场客户资料
这样一来,工作实习的内容就变得丰富多彩了!
三、 用专业术语和真实数字进行文字包装
同一件事情,用两种以上的方式表达,可能产生的效果相差很大。有时依照需要,在保证真实的情况下,我们会尽可能用专业化的语言来表达,这样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专业素质。比如说,原来从事“打字”工作,为了使求职的面更宽,我们可以表达为“文字处理”;“秘书”也可以表达为“助理”;“传单发放”可以表达为“传播产品信息”,等等。同时,数字的使用会让整个简历变得更有说服力,这远远比那些只用了“很多、大量”等含糊语言的简历更能够吸引招聘主管!我们把刚
才那位同学的工作内容加工一下,就形成了以下文字:
1.在大型市场推广活动中,为潜在顾客进行产品展示和产品性能解说;
2.在展会活动中,参与组织和安排大型抽奖活动,当天吸引三千名潜在顾客参加活动;3.协助公司进行SS手机的市场调查,组织20人发出2000份调查问卷并有效回收9
0%;
4.用多种方式进行客户资料收集、分类,进行客户资料管理
至此,一份专业性较强、个性突出、有实质内容的应届毕业生简历就诞生了。当大部分应届生还在网上寻找简历模版、查阅简历书籍、甚至照抄上届同学的时候,你这份简历将更容易打动
高中毕业生如何找工作范文第2篇
虽然说中专学校毕业后也能有一份工作,但是大多都是直接进厂。可能前两年你还觉得不错,但是越到年龄大你会越来越觉得自己技术不够用。
目前,在IT行业的技术中,Java编程和web前端等较为吃香,未来的发展前景较为可观。于是又有很多青年人想要学习Java技术,以此来当作未来就业的敲门砖,实现高薪就业的梦想。
和一般学校不同的是,北大青鸟沈阳三好校区专注IT十余载,技能+学历+经验的教学,打破常规办学模式,并且入学立即签订就业协议,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员的就业难题。
职业素质也是企业非常看重的一点。北大青鸟非常重视学员的职业素质教育,职业素质培养贯穿整个培训项目,着重培养学员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职业规划能力、执行力、情绪及压力管理能力、礼仪、责任感等职业能力与素质。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有一位体操老将,居然已经是41岁“高龄”了。她就是乌兹别克斯坦的著名体操运动员丘索维金娜。之前她在赛场上拼命都是为了她的儿子,而这次她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梦想。想想我们,享受安逸生活这么久难道还不开始努力奋斗和追逐自己的梦想吗?
详情请咨询
高中毕业生如何找工作范文第3篇
〔关键词〕研究生;学位论文;发表状态;发表权
〔
Analysis on the Published Status and the Right of
Publication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in ChinaChen Shuyun Du Weichun
(Library,Beiha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 of China,the works are published or not is the first judgment criterion on fair use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in collecting institutions.Published status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in collecting institutions was analyzed in three aspects,such as the relevant laws and law regulations about the awarding of the degree,the practical use in the relevant libraries,intelligence agencies and archives,the propaganda to them.The conclusion is arrived that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are made public while they are on the shelves in collecting institutions.An advice that the right of publication of them should be limited.
〔Keywords〕postgraduates;theses and dissertations;published status;right of publication
在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合理使用他人的作品,前提是已发表的作品。通过对竞争情一般的作品通过出版图书或期刊、会议论文以及著作权人自己或授权他人通过网络传播等而使作品处于公众可知状态,从而行使发表权。而学位论文只是收藏在法定的几家图书情报机构、学位授予单位的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存在于作者赠送的少数个人手中,绝大多数没有完整地出版。对已收藏在上述机构的学位论文是否是已发表的作品,我国的图书、情报和法律届人士意见不一致。
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学位论文没有发表,如曲博[1]认为“学位论文作者拥有发表权,学位论文在答辩、存放中也没有公开,也就是说并未发表”。李雍雅[2]、陈传夫[3]、陆志强[4]、张平[5]等多人在论述对学位论文的开发利用时,认为“学位论文一般不公开发表或出版”。党跃臣等[6]认为“发表必须体现作者的主观意愿,不能以行政手段强行发表作者的作品,作者有对发表作品的时间、地点、形式和通过方式的决定权”,并专门对其观点进行了论述。
有些专家认为学位论文是已发表的作品,如王玉林[7]认为学位论文答辩后就应视为已发表的作品,学位申请者是通过答辩而不是出版发行的方式来行使学位论文发表权的。李红梅[8]认为研究生将自己创作的作品作为学位论文呈交给学校,表明其同意学校公开该作品,这时研究生已经行使了自己学位论文的发表权。王萍等[9]认为将学位论文提交给图书馆利用是一种行使发表权的行为,馆藏论文可推断为已发表作品。即使认为学位论文是已发表的作品,但对发表的方式和在什么阶段发表,看法不相同,而且只是提出观点而没有相关具体论述。
若认为已在收藏单位收藏上架的博硕士学位论文是未发表作品,而且没有取得著作权人的明确书面授权时,不论是以纸本学位论文还是以学位论文数据库(包括书目文摘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形式,都不能以合理使用为由向其读者提供检索、阅览、复印服务,否则就有侵权嫌疑,而收藏机构不提供上述利用,又与学位办要求收藏以便交流利用的初衷相违背,因此有必要讨论学位论文是否是已发表的作品。
1 博硕士学位论文发表状态分析
由于我国的著作权法对于发表并无明确定义,依据《著作权法》规定“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著作权法所称已经发表的作品,是指著作权人自行或者许可他人公之于众的作品”,推定发表可解释为“著作权人自行或者许可他人将作品公之于众”。再依据《高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2年10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46次会议通过的法释[2002]31号)第九条“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一)项规定的公之于众’,是指著作权人自行或者经著作权人许可将作品向不特定的人公开,但不以公众知晓为构成条件”。
因此,“博硕士学位论文是否是已发表作品”判断的关键是博硕士学位论文是否已做到了著作权人自行或者经著作权人许可将作品向不特定的人公开”。笔者拟对此问题从理论上、事实上以及我国学位论文的宣传报道3个方面来分析。
1.1 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
1.1.1 学位论文是学位授予的重要依据
国内外的博士研究生以及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写作学位论文、参加学位论文答辩,是学生获取学位证书的必经过程。
1981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下简称《学位条例》)对于硕士、博士学位的授予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学位条例》第五条、第六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博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规定的学术水平者,授予博硕士学位。因此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体现其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学位授予单位授予学位的凭证之一。
特别是申请博士学位,根据《学位条例》第十三条“对于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重要的著作、发明、发现或发展者,经有关专家推荐,学位授予单位同意,可以免除考试,直接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对于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博士学位。”而且,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第九条还规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多数成员如认为申请人的论文已相当于博士学位的学术水平,除做出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外,可向授予博士学位的单位提出建议,由授予博士学位的单位按本暂行办法博士学位部分中有关规定办理。”因此,在上述两种特殊情况下,获得博士学位可以不要求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学位论文是博士学位授予的惟一依据。
1.1.2 《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等相关规定
《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第十四条第三款规定“博士学位的论文答辩一般应当公开举行;已经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或摘要应当公开发表(保密专业除外)。”同时第二十三条规定“已经通过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论文,应当交存学位授予单位图书馆1份;已经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还应当交存北京图书馆和有关的专业图书馆各1份”。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学位办),针对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在1984年的《关于做好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搞好同行评议。应在答辩前将论文或详细摘要印送有关单位及个人,或将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在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发表,认真听取意见。应将同行评议的意见综合整理,供答辩委员会参考”;对硕士、博士学位的同等学力人员,在1998年《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在“学位的申请与授予”部分都明确规定“论文答辩应公开举行”,并且在第十五条也要求“学位授予单位向同等学力人员颁发学位证书和向有关单位送交学位论文,均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有关规定执行”。
事实上,自1980年公布《学位条例》以来,为了充分发挥我国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的作用,做好学位论文的保管和交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于1983年3月发出(83)学位办字003号文、1984年4月20日发出(84)学位办字011号文和1986年3次发文要求呈缴。除了将已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和摘要(每人各1份)寄北京图书馆采访部外,还要将已通过的全部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和摘要(每人各1份),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分别寄国家科委科技情报研究所(现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供各单位查阅使用。
学位论文的创作是为了部分满足获得某一学位授予单位授予某一级别某一专业学位的要求,学位论文作品的凭证性导致它天生不同于图书、会议论文、期刊论文、科技报告、专利和报纸文章等类型文字作品。因此,根据我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及学位办的相关文件,从理论上要求学位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凭证应该公开发表。
1.2 图书情报档案机构的利用
正是根据上述《学位条例实施办法》和国务院学位办相关规定,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纷纷制定了本单位的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等规定,要求除了一本学位论文原件存放授予单位的档案馆外,呈缴单位还往往增加了学位论文授予单位的相应系资料室、研究生院等单位。近几年还要求可公开学位论文的电子版通过校园网提交给本校图书馆收档,甚至向清华同方的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提供。
学位授予单位对本校的全部博硕士学位论文,一般都作为档案和资料收藏在档案馆和图书馆,多数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论文通过图书馆提供本单位读者以及其他进馆人员查阅使用,有些授予单位档案馆依据我国档案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提供学位论文利用,如东南大学档案馆[10]和浙江师范大学档案馆[11]等提供非密学位论文的利用。
学位授予单位的博硕士学位论文除了在本校利用外,理论上,国家图书馆有专门的学位论文文献库可查阅全部学位授予单位呈缴的没有密级的博士论文,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可查阅自1984年后全部学位授予单位呈缴的没有密级的自然科学类博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可查阅自1984年后全部学位授予单位呈缴的没有密级的社会科学类博硕士学位论文。
因此,学位论文在学位授予单位图书馆、档案馆以及规定的收藏全国性博硕士学位论文单位内的查阅使用造成事实上的发表。
1.3 学位论文的整理报道
学位论文收藏单位除提供学位论文查阅使用外,为便于利用提高博硕士学位论文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了我国学位论文的整理、报道与开发利用。全国范围学位论文的收藏单位曾向社会发行编制的文摘,如北京图书馆编制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提要》,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编的《中国学位论文通报》,中国社会科学院编的《中国社会科学学位论文提要:1990》。学位授予单位也编制文摘,如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文摘》,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编《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汇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文萃》,包括1985-1999年授予的博士学位论文摘。
除收藏单位外,学位办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等学位授予管理机构也曾编制文摘,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委科技管理中心编制《中国博士科研成果通报》,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组曾编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摘要:1999》。而且有些专业期刊也发表某一专业论文题录,包括论文题目、日期、学生姓名和导师姓名等信息。
除了上述几种有广泛影响的印刷型的检索工具外,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还出现的电子型的检索工具,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
全国范围学位论文的收藏单位提供的检索数据库有: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对其1986年以来该所收藏的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领域的硕士、博士、博士后的书目信息,通过光盘和网络形式发行,1997年8月免费面向社会开放,从2000年起,这些学位论文的文摘同时还可在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网站上免费查询。国家图书馆也在其网站上允许任何人检索其收藏的博硕士学位论文书目库[12],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收藏的所有学位论文目录可以在网上检索[13];而且各高校图书馆也对本单位的学位论文通过网上本校学位论文数据库提供检索,负责研究生培养的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也在其网站上允许任何人检索其收藏的博硕士学位论文[14]。
影响较大的还有《CALIS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15],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211工程”“九五”“十五”总体规划中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子项目,对学位论文的宣传报道更是全面深入,每年以全国重点高校为主的新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数据源源不断及时汇入,自2000年4月开始免费向进入“211工程”的100多所全国重点高校提供文摘书目检索并链接馆际互借服务。
因此,国家级学位授予管理机构、规定的学位论文收藏单位、学位授予单位和专业期刊通过纸本检索工具和文摘数据库等对我国的学位论文的宣传报道,进一步使学位论文公之于众。
2 结 论
综上所述,目前已在收藏机构书架上的我国学位论文已做到了公之于众,即收藏机构书架上的学位论文是已发表的作品。只是上述形式的公开不是文字作品常用的通过出版专著或发表在会议论文集、期刊上的方式,但也是发表作品的方式之一,即许可他人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公之于众。
同时,笔者认为:博硕士学位论文是已发表作品是有阶段限制的。我国《著作权法》实行自动保护原则,具有独创性的博硕士学位论文完成后就成为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作者享有发表权。学位论文作者把自己的作品提供给某些特定的个人,如给导师、亲友或向某些专家请教甚至给论文评阅人评阅以便提出改进意见,学位论文仍处于未发表状态。即使是硕士毕业生或博士毕业生公开答辩完成后,学位论文也只是部分主要思想在答辩会上公布,但整个作品这种表达方式并不能被不特定的人看到,因此学位论文还处于未发表阶段。然而评审答辩完成后用于存档的学位论文最后定稿,如果作者和导师经过协商后没有提出保密请求而在相关的图书馆、情报机构、档案馆上架后,这时学位论文就处于已发表状态,即是已发表的作品了。该观点可以得到佐证,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使用授权书[16]上也这样认为。
退一步讲,如果认为目前机构收藏的学位论文是未发表作品和且像其它作品一样赋予用于存档的学位论文发表权,那么我们严格执行我国国家最高权利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相关法律:《学位条例》和《著作权法》,就会面临如下两个困境:
2.1 收藏机构、读者对学位论文的利用是否是合理使用我国著作权法中合理使用对作品状态限制严格了一些,依据伯尔尼公约第9条第2款规定“本同盟成员国法律得允许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复制上述作品,只要这种复制不损害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致无故侵害作者的合法利益”,对于被合理使用的作品,并未一概限于“已发表的”。
由于历史的客观原因,我国的《学位条例》早在1981年1月1日起实施,《学位条例实施办法》在1981年5月由国务院批准实施,而《著作权法》1991年6月1日起施行,晚了近整整10年。在《著作权法》实施前,学位授予单位一直执行前述发表及呈缴的规定,各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论文至少通过规定的3家收藏单位保管和供各单位查阅使用,得以在全国范围内交流。即使在《著作权法》实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普遍的法律意识淡薄,学位论文的利用并没有取得相应的使用授权。如果认为上架后的学位论文还是未发表作品,那么收藏机构、读者对学位论文的利用就不能认为是合理使用,难道学位论文的收藏机构和利用的读者在《著作权法》公布后一直在侵权吗?
2.2 《学位条例》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的规定能否实现关于博硕士学位论文呈缴的相关规定是依据国务院批准的《学位条例实施办法》,但其效用等级低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通过的《著作权法》。如果按《著作权法》赋予用于学位授予存档的博硕士学位论文作者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参照杨玉慧“只有9%的人选择非常愿意’,6%的人不愿意共享的’”的“学位论文共享意愿”调查结果[17],那么很有可能某些获得学位的研究生选择学位论文既不通过网络数据库也不通过出版社进行出版;甚至如果不是学位授予单位要求提交论文后方可拿到学位证书这样所谓的强制行政规定,甚至也不呈缴,来使其学位论文处于公众不可知状态。即使呈缴,如果只是在规定的机构收藏而且认为其未发表造成收藏机构难以在著作权法的框架下提供合理利用,在多数学位论文未获得使用授权特别是公共收藏机构使用授权的情况下,其他科研人员如何参考借鉴?非学位授予单位的公众和学术团体如何发现舞弊作伪等严重违反本条例规定的情况?国务院如何确认授予学位的单位保证了所授学位的学术水平?那么《学位条例》关于上述规定的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就可能无法实现。
鉴于上述可能存在的困境,同时考虑到学位论文作为获取学位的条件或重要凭证有档案凭证属性,在给予学位论文获取学位凭证权利的同时,为了公平起见,笔者认为学位论文著作权人的发表权应受到限制。具体做法笔者赞同长春理工大学经法管理学院曲博[1]的提议,即学位办在下次修订《学位条例》时,加入非密级学位论文呈缴利用的规定,以特别法身份优于普通法的法理原则,这样才能既实现《学位条例》的具体规定,又能实现博硕士学位论文收藏单位在《著作权法》法框架下提供利用。
参考文献
[1]曲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著作权法律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3-45.
[2]李雍雅.高校学位论文传递的困境与对策[J].图书与情报,2005,(3):73-75.
[3]陈传夫,韦景竹.学位论文传递的知识产权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03,(4):12-16.
[4]陆志强.研究生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探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6):86.
[5]张平.中国数字图书馆及数字出版中的著作权问题[M].汕头大学长江创意产业研究中心,2005:88.
[6]党跃臣,曹树人.学位论文的发表权辨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4,(1):17-19.
[7]王玉林.馆藏学位论文数字化著作权问题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7(6):595-596.
[8]李红梅.研究生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3):20-22.
[9]王萍,王功杰.学位论文全文电子数据库建设的版权问题[J].图书馆建设,2006,(1):17-20.
[10]严建南,李清.关于做好高校学位论文档案保密工作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3,(4):94-96.
[11]梁守英.高校学位论文的归档管理与开发利用[J].浙江档案,2004,(12):30-31.
[12]中国国家图书馆[EB].http:∥www.nlc.gov.cn/service/guancang/xueweilunwen.htm,2008-05-20.
[13]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EB].http:∥219.141.236.148/ecolas-c/search/search.php?class=simpleall,2008-04-20.
[14]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EB].http:∥www.las.ac.cn/subpage/subframedetail.jsp?SubFrameID=1005,2007-07-12.
[15]CALIS公共目录检索系统[EB].http:∥162.105.139.174,2008-02-12.
[16]LIBRARY PERMISSION FORM[EB].ww.grad.berkeley.edu/degrees/pdf/LibrPermForm.pdf,2007-11-14.
[17]杨玉慧.我国学位论文管理体系的完善及实施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5.
高中毕业生如何找工作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师生互动;有效策略
互动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形式,师生互动在体育课堂中广泛使用,但是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教师精设内容,想要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关系,但学生却“一动不动”,因而互动很难深入,甚至演变成“师动”的局面。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如何以有效的师生互动引领体育教学走向高效和精彩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情境能化枯燥的体育学习为丰富多彩的学习,学生也更容易融入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将体育学习内容隐藏在情境中,以情境触动学生情感,以情境促进学生互动的欲望。例如:在学习高中体育“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这一内容时,笔者以情境促互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精彩的NBA中有关双手胸前传接球的视频片段,以视频情境刺激学生;然后,再出示这一技术的相关分解动作图片,让学生看图,感知内容。学生看完视频和图片后,学习欲望被调动起来。部分较为活跃的学生说“我知道怎么样双手胸前传接球”。此时,教师趁势带领学生走出室外,让两名篮球健将上前示范这一如何双手胸前传接球。这样的教学学生接受度非常高,课堂氛围非常好。等示范结束,教师并没有直接评价是否正确,而是与学生互动。师:你们觉得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技术要点是什么?有学生说持球很关键,手指要自然分开;有学生说传球时力度要均衡;有学生说接球时两臂要伸直,手指分开迎接球师继续:那你们觉得你们在哪个地方容易犯错?学生又开始互动交流。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结合高中生特点,以NBA精彩视频片段创设情境,吸引血气方刚的高中生;然后,再到请学生示范,再设计问题,从而有效促进师生互动。
二、丰富互动方式,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师生互动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它还可以发散到生生间的互动。在这里,教师需要思考如何以互动为纽带?如何以互动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从丰富互动方式做起。
1.展开对话教学,师生有效互动
对话教学能助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但是,教师需要认清:对话并非简单的一问一答;对话也不是越多越好;对话也并非以制造课堂热闹场面为主;对话的目的也不是以达到一致的目的为主。那么,对话教学的实质是什么呢?其实,对话教学的展开既要催动师生互动,又能促进学生表达,让学生将自己的个性思维发挥出来。表层次的对话只是“热闹”了课堂表面,学生并未吸收到“养分”。因此,在展开对话教学促进互动时,教师要逐层引导、逐层深入,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例如:在学习高中体育“篮球防守技术”这一课时,笔者针对“防守有球队员的动作方法”这一知识,展开对话教学。师:你们认为防守有球队员应该防什么?(初步引导)有学生回答“防持球”;有学生回答“防投篮”;有学生回答“防突破和传球”等。师:那你们知道如何防突破吗?(针对动作方法,深层引导)有学生回答“要判断好对方是否做假动作”;有学生回答“可以目光一直注视对方,并不断利用碎步靠近对方”师:为什么要靠近运球队员呢?生:我觉得可以给对方一种压力,延缓突破。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逐层引导,与学生对话,课堂互动氛围非常好。
2.合作探究学习,生生有效互动
生生互动是另一?N互动方式。教师可以以任务作为牵引,促进学生展开探究学习。在设计体育任务时,教师要考虑其合作价值、学生兴趣等。例如:在学习高中体育“接力跑”这一内容时,笔者以任务做牵引,促进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在这之前,教师做好异质分组工作。1. 请探究交接棒技术;2. 在4100米接力跑中,应该如何安排人员?取胜的关键是什么?小组学生探究以上问题。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在田径场上练习,研究出最适合组员的交接棒方法;而如果练习时,出现不协调因素,及时调解;针对第二个问题,小组成员需要在基于对组员全方位的了解上,进行综合安排,以分析出取胜的关键。如:了解学生的耐力、跑步速度、过弯道时的技术等。在这个案例中,生生的有效互动促进其高效完成任务。
三、及时展开评价,激励师生有效互动
教师的评价能够激励学生更好地互动。因此,教师要注重利用评价,凸显其教育功能。例如:针对高中体育“篮球防守技术”这一课进行评价时,教师可以以即时评价促进深入互动。如:当学生回答“要判断好对方是否做假动作来防突破”时,教师可以这样评价:这个方法不错,提到了篮球中的假动作,也就是对方想以假动作来突破。你能再说说如果持球的人做了假动作,你的应对策略吗?这个即时评价不仅表扬了学生,还将对话互动有效延续。又如:当学生回答“为什么要靠近运球队员”这个问题时,有学生提出是给对方一些心理压力。此时,教师可以这样评价:哇,真棒。你还会分析球员的心理,并从心理角度出发,提出防突破方法,值得表扬。如果你在靠近运球队员时,对方并没有一丝压力,反倒突破欲望更强了,你会怎么办?这个评价满足了学生的受表扬心理,教师还创设了情境,促进学生思考。
总之,体育教学是以实践课为主的一门课程,应该是一个快乐、轻松、活泼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练习、游戏、比赛,共同吃苦、受累,共同分享胜利的欢乐,在此过程中建立起的师生关系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高中体育教学的教法要有互动性、教学行为要有互动性、学习的内容要有互动性。只有师生教与学真正地互动了,才能建立和谐民主的关系,才能使良好师生关系由理想变成现实,才能引领体育课堂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 尤浩新. 论体育教学中有效师生互动的关键因素[J]. 吉林教育. 2009(05).
[2] 岳云萍. 试论体育课堂中互动教学的有效性[J]. 才智. 2012(01) .
高中毕业生如何找工作范文第5篇
1 情景创设,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1.1 巧妙创设问题情景, 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 应该深入地去分析和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深刻内容, 以此作为创设情境的基本素材, 创设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情景, 这样就巧妙地把学习内容转化成了问题, 教师再加以恰当地引导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努力探究的兴趣。通过设疑与质疑, 就能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开拓, 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1]。
如在教学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一课时, 首先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冷雨”这一意象进行了分析, “雨, 而且是冷雨”, 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文章开头为什么躲不开雨季呢?接下来就是阅读课文, 作者以雨开头, 告诉读者虽然有时候可以暂时排遣心情, 可是自己的思乡之情却无时无刻不在, 这也是文章为什么躲不开雨季的原因。然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联想, 去体会一下作者写到的少年听雨, 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 并思考作者的用意何在。作者是在听雨, 实际上也是在听人生, 人生所处的阶段不一样, 感受也是不同的。少年不识愁滋味, 灯下听雨听故事, 尚有温馨之感;中年历经沧桑, 异乡漂泊, “客舟”听雨, 感受更多的则是对身世的感怀;老年在僧庐下听雨, 想到亡国之痛, 国家的分裂, 心中除了感伤, 更有对故乡的思念。
这样, 课堂上的情景问题就把学生带入课文, 让学生感同身受, 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浓厚, 课堂气氛也变得更加活跃了, 学习效果也更好。
1.2 创造竞争情景, 彰显学生个性
争强好胜, 喜欢辩论是大多数中学生的特点, 而这一特点是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有意识地创设各种形式、各种目标的竞争情景, 这种竞争能够让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知识, 这样才能更加彰显学生的个性。
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举行古诗词背诵大赛, 可以比一比谁会得多, 还可以采用古诗接龙的形式, 这不但能考察学生的知识储量, 还可以训练他们的反应能力。
2 创个性化语文课堂, 让学习活动“活”起来
2.1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前提就是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 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人格个性, 要求教师能够以一种平等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学生,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这种基础上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才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生才能主动地去探索和思考。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 要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充满艺术感, 紧紧地吸引学生, 这样, 学生听得有趣, 学得自然也就轻松而愉快。如在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课时, 教师不必急着向学生介绍背景以及主题思想等, 通过朗读, 让学生仔细品味文章语言、语境的妙处, 让学生去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与意境。这样的教学方法, 轻松愉快, 比那种一成不变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在课堂上, 教师要尽力淡化教材和老师的权威性, 而要让学生自由地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鼓励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如在讲李煜的《浣溪沙》时, 在谈到这首词的词眼时, 学生们就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看到这种情况, 笔者干脆让学生自由发言, 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依据。学生们是各抒己见, 有的学生认为是“恨”字, 有的学生认为是“愁”字, 有的学生认为是“残”字, 有的学生认为是“寒”字, 并且大多数同学都能结合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理由, 见解独特而又深刻, 课堂氛围异常热烈。
2.2 营造一个自主探究的语文课堂
自主探究, 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 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 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做课堂的主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堂, 不在于教师讲得有多好, 也不在于学生被动地学习了多少知识, 更重要的是, 教师是否引导学生去主动地参与、探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是否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2]。
如在教曹禺的《雷雨》一课时, 笔者就设计了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问题是这样设计的:“周朴园在戏剧中是一个反面人物, 这无庸置疑, 那么他是不是一点儿人性也没有了呢?”这一个问题引发了学生们热烈的讨论, 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这就打破了传统教学单一僵化的思路, 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模式。
这样自主探究的语文课堂, 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 语文课堂也就充满了活力。
总之, 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要努力“活”起来, 充满生机与活力,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这里彰显个性和自我独特的智慧。
摘要:建立一个师生互动的、有活力的课堂, 让学生有所收获和提高, 促进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无疑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本文从若干个方面出发, 结合笔者多年教学实践, 对如何活化高中语文课堂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活化,高中语文课堂,情景创设,自主探究
参考文献
[1] 张尊华.确立大语文意识创设大语文情景开拓高中语文教学新思路[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 2012, (4) :6.[1]张尊华.确立大语文意识创设大语文情景开拓高中语文教学新思路[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 2012, (4) :6.
高中毕业生如何找工作范文第6篇
第一: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正确对待成绩变化,始终做孩子的坚强后盾。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学习情绪,没有反常的状况,每天是否认真、安心、专心地学习。家长要细心观察,一旦出现反常,家长一定要重视,和孩子谈谈或者找老师交流。现代教育观提倡赏识教育,对孩子多鼓励,及时予以肯定和恰当的帮助,当孩子有进步的时候,家长应肯定他的进步,就是肯定他的自信心,又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第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正确地加以疏导和引导,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和活动。培养孩子健康向上,开朗大气。心中有父母学习就不苦,心中有他人做事就公平,心中有未来奋斗就有劲。督促孩子参加健康的文体活动,管好孩子的闲暇时间,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健全的人格。适度参加家务劳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第三:高度重视孩子的个人道德和思想意识形成。一方面家长做好表率,坚持正面教育;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坚持正确的育人原则和标准。做到成人和成才两不误。
第四:要求孩子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先做好小事方能做成大事,先做马后成龙。按学校要求:听懂每节课、做好每个题、写好每个字、搞懂每个问题,过好每一天。
第五:要求孩子学会读书。读书目的是明理,明理了成绩自然就好。要清楚和掌握高中各科思维特点和学习方法。同时要坚持每周末、每章末的清理和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