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设计模块教学总结范文第1篇
洛阳理工学院是一所以建材专业为特色的新升本科院校, 从2007年至今升本已经历时两年。从专科到本科, 不仅仅是教育层次的简单提升, 更是要在应用人才培养上实现质的跨越, 这对我们玻璃工艺实验教学提出更大的挑战。玻璃材料科学从主体上来说是一种实验科学, 在培养学生探索材料本质, 开发新材料, 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等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 专业实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在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选择上, 应该克服以“习题型”、“理论灌输型”为主或“纯实践技能型”的教学模式, 而采用“实验驱动型”为主的教学模式, 开展“回归工程”的创新教育工程, 培养在生产、科研开发等第一线岗位能够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技术型人才。自专升本以来, 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改革探索, 摸索出了一套适应“回归工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 对玻璃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希望通过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践, 培养出真正适应玻璃行业未来发展所需要人才, 以迎接中国玻璃繁荣强大的明天。
1 玻璃工艺实验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由专科到本科是一次内容极为丰富的漫漫长征。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以特求生、特中生优”的方针, 构建应用技术型本科实验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回归工程”的能力, 必须按照实际玻璃生产与开发研究的规律进行教学。依照该指导思想, 本实验课程的设计, 模仿了玻璃的实际生产过程和有关工艺过程, 让学生在实验室条件下, 从玻璃组成设计、原料选择、加工、配方计算和玻璃配合料制备、玻璃熔制、成型、退火、加工到相关检验, 直至理化性能测定全过程都得到训练。同时, 训练学生掌握玻璃材料科学研究的方法,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勤于实践, 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和工作作风。
2 玻璃工艺实验课程内容模块的设计及课程目标
按照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根据升本两年的不断摸索, 我们将玻璃实验课程设计分为四个模块:玻璃配合料制备模块, 玻璃熔制成型退火模块, 玻璃成品性能检测模块, 玻璃缺陷分析模块。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 设计每个模块的实验内容, 如图1所示。
2.1 玻璃配合料的制备模块
该模块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玻璃配合料的制备和玻璃配合料的质量要求。这两方面涉及到整个玻璃原料制备的各个环节。
2.1.1 玻璃配合料的制备环节
在该环节安排了玻璃组成的设计实验、玻璃料方计算实验和玻璃配合料配制实验。
玻璃组成的设计实验:要制备某种玻璃新材料或对原有玻璃性能 (工艺性能、制品性能) 进行改进提高, 首先进行的工作就是要设计玻璃的化学组成。玻璃的化学组成是计算玻璃配合料的主要依据。玻璃的化学组成设计是否合理, 决定了所制备玻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好坏。改变玻璃的组成即可以改变玻璃的结构状态, 使玻璃的性质发生变化。生产实践中, 主管工艺的技术人员就是通过改变玻璃组成来调整玻璃的性能, 以达到控制生产、稳定产品质量的目的。因此, 无论是设计新品种玻璃组成还是对原有玻璃组成进行改进, 首先都必须从设计玻璃组成开始。基于这些原因, 我们在玻璃配合料的制备模块首先安排了玻璃组成的设计。考虑到实验学时的有限性, 一般只要求学生设计较为简单的组成, 通过玻璃组成的设计, 掌握玻璃成分的设计原则, 学会玻璃成分的设计方法。
玻璃料方计算实验:料方计算是玻璃生产过程中日常性工作之一。在实际生产中, 玻璃料方计算是根据已知的玻璃化学组成、各种原料成分、原料颗粒度、粒度级配、原料挥发损失比率、氧化还原指数 (COD) 控制值和Fe2O3含量等工艺参数, 计算出熔化100Kg玻璃所需各种原料的用量, 然后算出每付配合料中各种原料的用量[2]。当原料的成分有较大变化, 或因生产中某些原因需要调整玻璃化学组成时, 都需要及时调整料方, 重新进行料方计算。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也曾让学生进行玻璃料方计算, 但学生没有实战的感觉。到了实验室, 安排玻璃料方计算, 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玻璃组成进行料方计算, 虽然计算过程不如实际工厂那样复杂, 但学生也能意识到料方计算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的工程科研意识。通过该实验的训练, 掌握原料的选择原则, 学会根据玻璃组成和所选原料的化学组成进行玻璃配方计算。
玻璃配合料配制实验:按照玻璃化学组成要求进行称量并混合均匀的各种原料的混合体称为玻璃的配合料。在配合料配料实验中, 要求学生利用前面实验计算的料方进行配料。通过该实验加深对配料各个环节重要性的认识, 如: (1) 对各种原料的认真核对; (2) 称量天平的校准及相关器具的准备; (3) 称量的方法, 防止重称和漏称; (4) 研磨过筛预混合; (5) 混合均匀的方法。在称量环节让学生掌握增量法称量方式原理和减量法称量方式原理, 并且掌握在实际生产中应该采用怎样的称量方式减少在配料中的称量误差。在混合环节, 使学生掌握固体粒子的混合机理, 了解到固体粒子可以通过扩散混合、对流混合、剪切混合等机理完成混合工作。
2.1.2 玻璃配合料质量控制环节
保证配合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是加速玻璃熔制, 提高玻璃质量, 防止缺陷产生的基本措施。配制的配合料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一般是根据其化学组成的正确性、均匀性及含水率等来综合评定的。
在该环节, 实验设计了学生用自己配制的配合料进行配合料的均匀度测定和含水率测定。均匀度采用化学滴定法测定, 通过该实验使学生学会应用滴定法测定玻璃配合料均匀度的方法和原理, 了解玻璃配合料均匀度的变化对玻璃熔制质量的影响。配合料的水分测定采用失重法测定, 通过该实验让学生掌握水分测定的方法, 了解测水分对玻璃生产的意义, 以及目前玻璃生产中广泛采用的在线水分测定方法, 如中子式、红外式、电容式和微波式的在线水分测定仪的测定法。只有在实验的过程中, 向学生灌输实际工厂的应用状况, 学生才能更好地在实验中积极思维, 努力把实验学习与实际工程相联系。
2.2 玻璃熔制成型退火模块
该模块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玻璃熔制过程的研究和玻璃成型退火的研究。该模块涉及了玻璃熔制的整个过程。
在玻璃研发和生产中, 玻璃熔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熔制的质量和速度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熔制不良对玻璃的质量、产量、生产成本、燃料消耗及熔窑的使用寿命都有很大的影响。对玻璃专业的同学来说, 无论是提高研发新产品的能力, 还是在实际生产线上解决实际问题, 玻璃的熔制、成型和退火都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在该模块中训练学生的内容有:热分析、熔制、成型、淬火、退火、淬火和退火玻璃的性能比较。
玻璃配合料组分之间加热反应的研究实验:玻璃熔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3], 它包括一系列的物理变化 (如加热、挥发、熔化、排除吸附水和晶型转变等) 、化学变化 (如分解反应、固相反应和排除结构水等) 、物理化学变化 (如气液相的平衡、各组分的相互溶解等) 。实验采用热分析的手段, 通过让同学将自己设计的玻璃配方进行差热分析, 让同学自己分析自己设计的料方在加热过程中都会发生哪些物理的、化学的和物理化学的变化, 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过的理论知识, 使学生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分析实验结果, 不仅使同学们了解到玻璃熔制的实质, 同时也学会如何应用差热分析来解决课题, 研究问题。
玻璃熔制实验:让学生用自己配制的配合料进行玻璃的熔制。整个实验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操作:确定电炉的烘烤曲线, 烘烤电炉;确定玻璃熔化制度、学会加料方法、澄清方法、搅拌均化方法等, 使玻璃熔化成达到质量要求的玻璃液。
玻璃成型退火实验:首先, 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浇铸成型、水淬玻璃等成型方法;确定玻璃退火制度, 并进行退火操作。其次, 进行退火玻璃和淬火玻璃的性能 (热膨胀的测定、密度的测定) 比较研究实验。玻璃的物理、化学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的热历史, 玻璃的热历史是指玻璃从高温液态冷却, 通过转变温度区域和退火温度区域的经历。对某一玻璃成分来说, 一定的热历史必然有其相应的结构状态, 而一定的结构状态必然反映在它外部的性质。例如, 淬火玻璃较退火玻璃具有较大的体积和较小的黏度。在加热过程中, 淬火玻璃加热到300~400℃时, 在热膨胀曲线上出现体积收缩, 伴随着体积收缩还有放热效应。这种现象在良好的退火玻璃的膨胀曲线上并不存在。因此, 实验室通过让学生对熔制好的玻璃, 进行淬火和退火, 再对玻璃进行热膨胀曲线的测定和密度的测定来加深对玻璃热历史的了解。
2.3 玻璃成品性能检测模块
玻璃产品性能优良是我们最终研制和生产的目的。在该模块我们设计了对玻璃的各种性能检测的实验, 根据实验室条件, 涉及玻璃的力学性质、热学性质、光学性质、化学稳定性等各种性能测试实验。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 给同学介绍玻璃性能检测相关的国家标准, 使学生了解实际玻璃制品质量的要求, 实验设计的内容多, 共需做六个测试实验, 使学生学会许多实验方法, 了解许多实验仪器, 掌握许多实验技巧, 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学生毕业后的上岗能力。
2.4 玻璃缺陷分析模块
玻璃缺陷的形成同玻璃工艺制造上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通常所谓玻璃缺陷主要是指气泡、结石、条纹、节瘤等各种夹杂物。这些缺陷的存在, 往往直接影响玻璃制品的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 甚至影响进一步成形和加工过程, 造成大量废品。为了尽快准确判断玻璃缺陷产生的原因, 在实际生产中必须加强玻璃生产工艺管理, 定期对玻璃化学组成、密度和折射率等进行监测, 及时发现问题, 采取应对措施。发现缺陷以后, 应立即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和测试手段, 对各种缺陷进行研究分析, 日常生产中可借助于成熟的化学分析方法, 以及简单的物理检验方法如用偏光显微镜观察研究、密度和折射率测定等方法, 对缺陷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和物理性质进行测定, 还可以使用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气相色谱仪和质谱仪等先进检测仪器设备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
该模块根据实验条件, 主要对玻璃析晶进行研究, 安排了玻璃析晶温度的测定、偏光显微镜观察的研究、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研究和析晶玻璃密度的测定。我们设计了梯温炉法测定玻璃析晶温度实验, 让同学们掌握初步确定玻璃的析晶温度的方法, 然后让同学们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 进一步确定其析晶温度。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玻璃析晶时的晶相形貌, 用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确定析出晶相组成。通过析晶玻璃密度的测定, 比较玻璃析晶与不析晶密度的差值。该模块不仅让同学们了解玻璃析晶的有关知识, 更让同学们学会了结构分析的方法。
3 结语
开展有自身特色的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 探索“实验驱动型”为主的教学模式, 需要开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技能的实验。该课程通过四个模块的设计, 整体模仿了玻璃的生产实际过程和材料研究的有关工艺过程, 让学生在实验室条件下, 从玻璃组成设计、原料选择、加工、配方计算和玻璃配合料制备、玻璃熔制、成型、退火、加工到相关检验和理化性能测定全过程都得到训练。通过玻璃工艺教学内容模块的设计与实施, 使每个模块的各个实验环节都随时与实际玻璃生产和研究紧密联系, 使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始终树立生产工程意识和科学研究意识, 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强化其实际操作技能。
有了玻璃人才有玻璃行业, 希望在玻璃同仁共同奋斗下激活中国玻璃行业的前进步伐, 把中国这个玻璃大国变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玻璃强国。
摘要:玻璃行业的振兴需要一批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给高等学院实验教学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通过探索实践, 建立了玻璃工艺实验教学四个模块, 即玻璃配合料制备模块、玻璃熔制成型退火模块、玻璃成品性能检测模块和玻璃缺陷分析模块, 以满足“回归工程”的创新教育要求。
关键词:玻璃工艺实验,模块设计,回归工程
参考文献
[1] 邵光华.中国玻璃发展与生存的必由之路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Z].2008, 1:2~5.
[2] 王承遇, 等.玻璃制造工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101~104.
高中设计模块教学总结范文第2篇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中职财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这门课程被安排在电算化实训室,借助专业工具进行教、学、做,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其操作技能。同时,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必考内容之一,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取得资格证书、顺利就业是十分必要的。
一、课程的设计理念
课程的设计理念应根据学生的基本特点、课程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三方面来设定。
1.学生的基本特征
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女生,性格文静、耐心、认真、细致、遵守纪律,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素养。我们要帮助学生挖掘自身优势、树立学习信心。
2.课程的培养目标
确定培养目标首先要树立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技能为重的教育理念。一是要确定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严谨细致、善于沟通、团队合作、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德技并重。二是培养学生具有会计电算化岗位的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会计岗位以及相关业务岗位的工作。
3.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的确立,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一是课程和职业证书相结合,这种结合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更好地服务就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二是仿真实训,就是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建立会计电算化实训室,把教室搬到实训室,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从以上三方面内容可以设定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会计电算化岗位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以会计电算化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业务流程为辅线,服务职业岗位的需求。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
1.模块化教学设计
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前提是要分析会计电算化工作流程和业务流程。T3企业管理信息化教学软件就是根据这两条线来设计的财务业务一体化软件,在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同时,按企业内部要求对操作人员进行分工,不同的操作人员分管不同模块。这种设计使会计电算化岗位与职业岗位相对接,而且使学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任务驱动教学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设计是在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模块的进一步细化,先进行模块化教学设计,然后在模块下进行项目设计,在项目下再设计出具体的工作任务,教师每节课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教、学、做。这种设计思路使每一节课的任务明确,实训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相对接,学生在完成工作内容的同时锻炼了职业技能,提高了职业素质。
三、教学方法
1.讲练结合法
少讲多练,技能是练出来的,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应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进行,教师先进行课堂演示,然后由学生练习,教师演示一个任务,学生练习一个任务,有问题教师可即时指导解决,令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分组练习法
首先让全班学生自由结合,六人一组;然后进行组内分工,每个人扮演不同角色,如电算主管、审核记账、软件操作、采购主管、仓库主管、销售主管等;任务完成后,再进行角色互换。这种方法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了会计电算化岗位和内部控制的要求,同时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
3.逆向操作法
会计电算化有严格的程序和步骤,处理一笔经济业务要经历多个步骤,操作者如果到最后发现第一步出现错误,就要一步一步取消操作,然后重新开始。如果学生只知道正向顺序,不会逆向操作,在实训和工作中遇到问题就会手忙脚乱。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故意设计一些小错误,和学生一起思考问题,一步步纠正错误。
4.“小老师”辅导法
技能课上,教师辅导学生量很大,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教师感到疲于应付,辅导效果也很差。“小老师”辅导法就是每组选一名技能较好、乐于助人的学生当小老师,辅导本组学生,解决不了的难题,再由教师辅导。
5.展示激励法
展示激励法是学生完成每节课的工作任务后,每组派代表通过软件平台展示作业,其他小组同学互评,最后教师综合打分。通过这个方法,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挖掘出学生的潜力。
四、课程评价
会计电算化课程采取模块评价、项目评价和任务评价相结合,情感评价和能力评价相结合,平时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强调过程性评价。过程评价应占整个评价的80%。过程评价主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学习态度、操作能力、课堂讨论、团结互助、工作任务完成等情况进行的评价。期末评价是在整个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知识、情感和技能的整体掌握情况的评价。
会计电算化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地位举足轻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分析该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思路,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合理的课程评价方法,对于中职财会专业的课程建设将有积极的意义。
(责编 陈 颖)
高中设计模块教学总结范文第3篇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该课程的教学方式上, 一直都是教师教、学生学, 学完之后再上机, 教师辅导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其中以教师讲授和演示操作为主, 学生被动学习, 课堂缺乏互动性, 教学与实践相脱节达不到指定的教学目标。为此, 通过多年对该课程的教学尝试, 完成以企业任务为主线的模块化教学模式设计。
1 模块化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模块化教学法是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就是先确定课程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目标, 根据该目标将课程教学分解为若干模块, 在各个模块中以实际工作项目为导向, 设置典型工作任务, 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会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达到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 实现教学组织的灵活性。
为培养“实用型”和“操作型”技术人才的需要, 造就大批的复合型办公应用人才, 设置模块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1.1 遵循实用性和系统性的原则
从现代办公实际业务出发, 遵循实用和系统的原则, 科学合理地划分教学内容模块。通过对职业岗位分析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项目, 将职业能力培养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融于一个个工作任务中, 在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同时, 也要注重内容的系统性。
1.2 设置模块要遵循复合型原则, 培养复合型人才
现阶段人才市场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趋向于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为了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根据人才市场及经济发展的需要, 本课程的模块设置也要遵循复合型原则, 促使学生朝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
1.3 设置模块应遵循发展性原则, 注重知识更新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 随着时代发展, 现代办公事务复杂多样。要满足现代办公需要就要随时淘汰一些陈旧的知识和模块, 不断创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模块。
1.4 遵循模块设置与技能考核挂钩的原则
《办公软件应用》课程可以考取多种操作等级证书, 如有可能, 力争使模块内容与考核内容尽量一致。这样在模块教学结束后, 通过参加技能考核, 学生可以多取得一些证书, 为学生就业时提供方便。
2 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内容设计
2.1 按职业岗位能力培养需要划分课程教学内容模块
从现代办公应用中所遇到实际问题出发, 以现代办公应用常用的文字编辑排版、数据分析处理、演示文稿的综合应用为主线, 科学合理地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windows操作系统技术模块、word文字处理技术模块、excel电子表格处理技术模块、Power Point演示文稿技术模块、计算机网络技术模块等五个模块。
2.2 针对实际工作岗位设置工作项目, 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着既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 又注意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的原则, 精心选择设置针对性、实用性极强的工作项目。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的学习, 就可以立即应用到实际中, 并具备触类旁通地解决以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2.3 以工作任务为主线, 构建完整的教学设计布局
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可操作性强的原则进行组织, 并将知识点融汇于各个工作任务中。以若干个工作任务为载体, 形成一个种类多样的任务群, 构建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布局, 并注意突出任务的趣味性、实用性和完整性。在引导学生完成每个工作任务后, 要进行相关的综合实训, 对于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知识, 还会在不同的工作任务中反复使用, 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灵活应用。学生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 就逐步掌握了办公软件的各项功能的应用。
2.4 交互式的技能训练
这是本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主体环节。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把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分解成为对应于知识点或技能要点的若干子目标。教师根据各个子目标来设计工作任务, 教授学生的掌握独立操作技能。在交互式技能训练中,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只起到主导作用, 学生学习以人机之间的交互式技能训练为主要方式。在这个阶段, 教师除了依据模块中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必要的课堂讲授和演示外, 学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上机学习训练, 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完全自然的、无拘束的方式学习特定的技能。通过上机实践和作业设计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 并加以发挥, 直至应用到其它执行同样任务的软件上。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能力培养, 学习任务作业化。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 同时也为教师的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指导提供了条件。
2.5 考核评价方法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部分, 应建立一整套教学实施过程质量评估体系, 对模块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与“学”双方进行及时评价。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过程评价、单元模块评价、期末课程评价三个层次。过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进行, 以学生在工作任务实施的过程中表现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习情况;单元模块评价在一个模块学习结束时进行, 主要以模块学习中学生完成的成果情况作为评价的依据。期末课程评价是对该课程教学实施过程的总体评价。可通过综合知识、技能测试或课程设计来完成。
3 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3.1 改革了传统教学模式
跳出了依据教材而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进度的束缚, 走向了依据职业需求和产品生产过程来设计教学方案。
3.2 转变了办学理念
打破了以学科体系标准为主导来实施教学的框架, 走向了按职业资格技能标准为主导的教学实践, 实现了基础理论知识服务于专业技能需要的转变。
3.3 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打破了学校本位、课堂本位, 走出校门进入企业, 部分项目在车间开展现场教学, 实行教室、实验室、实训基地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学。转变教师角色,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4 有利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实践性教学定位的重要性, 决定了教师队伍必须做到“双师型”的配置, 让学校的教师走向工厂具有教师和技术工人双重身份, 又要下大力引进工厂的专业技术人员走进教师队伍。让技术专家型教师队伍参加技术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与人才培养过程, 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教育水平。
总而言之, 模块化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和经济性, 适用于模块性、操作技能性较强的课程教学, 对落实高职“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办学指导思想以及教学改革、课程开发具有深刻的意义。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职《办公软件应用》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模式设计以及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的优越性。
高中设计模块教学总结范文第4篇
一、高职轨道交通控制类专业群范围
课题研究的“高职轨道交通控制类专业群”, 是指2015年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 铁道信号自动控制、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和铁道通信信号设备制造与维护组成的专业群。调整后的专业名称突出了专业方向和对应职业类别, 推动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专业群对应的职业类别和职业工种对比情况, 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 四个专业从专业类别上尽管不尽相同, 但对应的职业类别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均有电气信号设备装置制造人员和建筑安装施工人员, 这是将这四个专业组合成一个专业群进行研究的前提。另外, 铁道通信、信号两个专业本来就是“同生共长的好哥俩”, 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 技术的日益更新, 轨道交通在通信、信号及信息化技术上联系日趋紧密, 使得四个专业在岗位需求、培养目标、职业范围、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具有相似性, 这是设置“组合模块池”的基础。再者, 在专业课程体系方面, 四个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具有重叠性, 各个专业又具有特殊性, 如职业类别对象中, 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培养信息和通信工程技术人员,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技术培养轨道交通运输机械设备操作人员, 这种重叠性和特殊性是“组合模块池”构建的内容。
二、实践教学“组合模块池”的內涵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主要是使学习者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 (包括技能和知识等) , 提供通向某一职业的道路。职业实际能力的获得, 离不开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界的共识, 系统而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则是主体的有力保障和重要支撑。
实践教学体系是在职业教育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实践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 必须突出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性、课程的工作过程性和课程建设的理实一体性;作为活动程序必须突出教学设计的情境化、教学过程的行动导向性和教学评价的全面性。
基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理论和专业群系统建设的思想,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按照“一个平台、多个导向”的架构, 设计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群的实践教学体系, 即“组合模块池”。实践教学的“组合模块池”, 是一个盛装全部实践教学模块的地方, 是模块数据库, 可以根据“就业导向和岗位导向”需要对模块进行灵活和系统的组合。
三、“组合模块池”的设计
(一) 设计思路
“模块组合池”的设计需要依据实践教学过程中各相关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行方式, 即运行机制。在运行机制的层次性上, 依照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职业成长规律进行设计, 工学任务的载体由“单元电路或设备维护”到“组合电路或设备维护”再到“系统设备维护”来组建模块池。从运行机制的实现方式上, 以“标准化、规范化”的思想研究专业课程体系内的实践教学模块, 形成铁路通信工、信号工、城市轨道地面信号工, 车载信号工、信号钳工、信号组调工等多个工种的实践教学模块, 可以灵活组合、延伸拓展, 达到专业群内专业的共享共用。从运行机制的功能性上, 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建立教学评价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开发“学程手册”让学生明确目标、明确过程, 并建立模块预警机制来约束学生刻苦学习。
(二) 设计内容
模块组合池的内容设计, 包括了模块的种类、模块的内容和模块的教学方式的设计三个方面。一是模块的种类设计, 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职业成长规律, 在单元电路或设备维护方面, 设计了继电器设备维护、信号机维护、道岔转换与锁闭装置维护、轨道电路设备维护、计轴设备维护和通信信号电源设备维护, 同时根据现场所使用设备类型的不同, 又细化为不同的学习模块, 如道岔转换与锁闭装置维护模块根据型号不同进行了细化;在组合电路或设备维护方面, 设计了区间闭塞系统设备维护、车站联锁系统设备维护、列车控制系统设备维护、调度集中系统设备维护、TDCS系统设备维护、数字调度系统设备维护;在系统设备维护方面, 设计了普速铁路、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通信信号系统的综合维护与检修任务。二是模块内容的设计, 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 设计了设备认知与运用、设备测试与检修和设备故障处理等三个层次的技能教学内容。三是教学方式的设计, 铁路实训环境的建设成本较高, 特别是系统级别的实训很难做到, 在教学方式上面采用仿真演练与真实训练相结合的方式, 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四、“组合模块池”的实施
在实施时间上, 一般集中在第五和第六学期。
目前铁道类职业院校的校园招聘一般在第五学期初进行, 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专业教学计划安排了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实训环节, 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面向灵活运用实训模块的组合, 完成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在实施组织上, 按照铁道通信信号产业链, 高职毕业生一般集中在产业链的生产制造、施工作业和维护检修等环节。
每个环节对应不同的工种, 如生产制造环节的信号钳工和信号组调工;施工作业和维修检修环节的信号工和通信工。
对于每一个工种, 选择对应的教学模块进行组合, 形成该就业方向的序列化的实训课程。在实施过程上, 通过学生选模块, 专业做统筹的方式, 遵循由简单到复杂, 先模拟后真实的思路, 先进行单一设备的演、练和考, 再开展通信或信号系统的认知、维护和故障处理演练考, 最终到普速铁路和高速铁路系统的认知、分析与模拟练习。
五、“组合模块池”设计取得的成效
模块的设计从现场使用和维护的设备出发, 按照现场工作的内容设计教学的内容, 实现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组合模块按照学生就业方向设计, 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一是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学生在已就业的前提下, 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努力做好的个人愿望, 组合模块的设计因势利导, 既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 如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模块, 又结合了学生未来岗位工作的需求,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学习动力足, 学习效果好。
二是利于专业教学改革, 体现以诊断与改进为目标的专业自我完善。模块不同于课程, 它们是一个个小的单元, 能快速适应现场的技术更新与维护标准的变化, 通过与现场的紧密联系, 能够成为一个闭环的反馈系统, 当教学与现场有偏差时, 教师能够自我采集信息, 自我调整目标, 自我进行改进。
三是利于教师的学习与技能的传授。模块的特点是小而精, 知识与技能范围不大, 有利于教师与现场技术人员的相互学习, 有利于教师快速掌握技能, 结合理论知识, 设计教学方案, 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摘要:高职轨道交通控制类专业群包含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四个专业, 按照一定的框架结构和活动程序构建“组合模块池”, 形成基于市场导向和岗位工作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能够按照模块化的理念, 标准化、规范化和秩序化轨道交通控制类专业的实践“组合模块池”, 达到能够依据就业导向, 灵活组合学程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轨道交通控制类专业群,组合模块池,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高中设计模块教学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家具;模块化设计;设计方法
家具的模块化设计可以将复杂的家具设计、搭配和携带问题转变为简单的问题,是思维和设计的创新,在现代家具的设计应用中具有广泛的意义。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较快,用户的需求也开始呈现个性化发展特征,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家具设计行业人员也必须要采取模块化设计的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以下本文就现代家具模块化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一、现代家具模块化设计
简单地说,模块化设计指的是将整体的家具设计分解成为若干个零配件,这样可以实现零配件的批量生产,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还可以实现家具功能性和效益性的综合提高。当然,家具模块的设计和生产需要分情况而定,部分厂家的客源比较广泛,可以采用大规模生产的形式进行设计,有助于降低制作成本。而成本较高的厂家也可以根据客户下的订单进行私人家具定制,或者使用少量的储备货物进行销售。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可以看出,家具的模块化设计已经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模块家具既实惠又方便,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使用。家具模块化设计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厂家可以实现组合化设计,可以实现标准设计,当然也可以实现个性化设计,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家具模块化设计的具体方法
1、模块造型的设计
相对于传统的家具设计来说,模块化设计的家具在造型上存在多种可能性。传统的家具设计设计完成之后一般就只能保持一种风格,无法进行风格的转变或者组装部分的替换。但是模块化设计的家具可以,设计人员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灵活地模板搭配,满足用户的不用需求。具体来说,造型设计中设计人员可以根据用户在形状、材质、颜色以及材料表面的处理等方面的不同需求进行具体的设计,即使消費者对于设计人员设计出来的风格效果不够满意,也可以很方便地进行风格的改变,甚至还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另外要求进行变动,能够极大地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2、模块结构和参数的设计
家具模块化设计还需要能够重视模块的结构和参数设计。首先,就结构设计来说,设计人员需要利用标准系统来进行接口设计,以实现各相关零件的连接。当然,家具设计的中心一定是板块设计,但是板块的大小、厚度以及称重能力等也需要设计人员能够利用标准的模块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外,模块标准还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必要的时候还需要抛弃传统的通用家具结构设计,采用新的设计模块;其次,参数决定了家具模块化设计的可行性,只有根据一定的参数如模数化原理知识进行尺寸大小和厚度等的设计,才有可能实现模块化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3、模块产品的设计
模块产品的设计要求设计人员能够综合考虑到家具设计的审美特征和功能性特征,实现二者的统一和谐。每个人的审美均是不同的,这也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参考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进行具体的设计,这样即使在规模化生产的过程中,消费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选择合理的搭配组合。例如,在模块化的衣柜设计中,部分客户喜欢高2m的衣柜,但是也有客户喜欢高为3m的衣柜。设计人员需要在保证家具设计的功能性需求基础上尽量满足客户不同的审美需求,这才是推动家具模块化设计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现代家具模块化设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现代家具模块化设计的现状
从当前的家具模块化设计现状来看,我国的模块化设计家具种类仍然较少,主要集中于收纳柜、鞋柜、衣柜等方面,比较出名的有FreiRaum家具、Modos系列家具以及Graphite收纳柜等。这几家的家具质量和标准化水较高,但是从全面家具模块化设计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家具模块化设计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2、未来家具模块化设计的发展趋势
首先,未来的家具模块化设计需要更加重视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和市场需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优势必须要求家具企业和设计人员能够立足于消费者本身,根据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进行设计策略和模块、设计风格等的调整,获得更多消费者的喜爱,这样才能够保证其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实力,促进模块家具企业的长远发展;其次,家具模块化设计过程中应该要重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家具模块化设计要求将家具分解之后进行个体的制作和设计,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能够实现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如准确的找到参数关系,细心测量,避免出现木材资源或者布料的浪费。此外,在加工生产过程中,企业也需要加大对加工技术的投入,妥善处理好生产污染的问题,避免对环境的污染。而用户在更新家具的过程中也可以尽量从替换部分零部件的角度出发,避免出现家具资源的过度浪费,不利于实现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人们对家具组装的需求,家具模块化设计应运而生。家具模块化设计需要设计人员重视家具模块造型的设计、模块参数和结构的设计以及模块的产品设计,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人员还必须要求同时保证家具模块化设计的质量和效益。但是,从当前我国家具模块化设计的发展情况来看,国内的家具模块化设计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要促进国内家具模块化设计的更好发展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更加重视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和市场需求,并重视家具模块化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对资源和环境的浪费与破坏,达到家具模块化绿色设计的效果,实现家具模块化设计功能性、经济效益性和生态效益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许佩倩, 毕馨予, 吴智慧. 家具模块化设计对设计效率和生产成本的影响[J]. 家具, 2015,04:38-42+65.
[2] 陈婕娴, 徐国辉. 关于学生公寓组合家具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的可行性分析[J]. 现代装饰: 理论, 2011,04:3-4.
[3] 潘文芳. 基于钢管材料的现代金属家具创新设计[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08:39-41.
[4] 李 兵, Seppo Torvinen, 关惠元, Mikko Koho. 面向大规模定制的家具模块编码与配置技术[J]. 木材工业, 2012,04:25-28.
[5] 郑刚强, 宋荣华. 基于市场学原理的木塑产品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J]. 包装工程, 2014,14:24-27.
高中设计模块教学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整体教学法英语教学研究
1.整体教学法的定义
整体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整体”为工具,利用“教学整体”的知识性与功能性相统一的特征,规范学生的思维模式,帮助学生体验人生,把握科学知识,控制学习进度,达成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构建能力素养,形成科学理念的一种教学方法。整体教学法,也可以表述为:教师向学生提供学习工具,引导学生运用学习工具,开展自主、有序、高效学习的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来理解这一定义呢?结合理论与实践,本人认为,整体式语言教学中的“整体”至少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
一、语言应该被看成是一个整体;第
二、学得与习得是统一的整体;第
三、语言的知识、技能和运用是一个整体;第
四、全方位吸纳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2. 整体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基础地位
整体教学理念是中学英语教学思想的语言学基础,而整体教学方法是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基础方法。
2.1语言是多要素的综合体。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结构,即语音、词汇和语法,而是结构、功能、话题的综合体;语言又与文化融为一体。
2.2听说读写四项言语技能是相联互动的。语言交际凭借声音,必涉及听与说,凭借文字则涉及读与写。听与读是信息输入,说与写为信息输出。可见,在母语习得与学习的过程中,听说读写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
2.3语言交际能力是多维要素的复杂综合体。这些要素有语言知识、言语技能、文化知识、认识能力、情感因素、文体知识、交际策略、甚至还有副语言知识等。在语言交际中,多种要素同时参与共同作用,才使交际得以实现。在语言实践中多种要素发生作用,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外在的语言交际学习才会内化为语言交际能力。
2.4语言交际不是单一的语言行为,而是多因素构成的综合性行为。构成语言交际行为的要素除语言行为外,还有语言交际时的场景、交际的参与者和交际方式。场景包括交际行为的自然环境、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涉及话题和交际意图。语言交际时有语言的参与,也有思维和情感的参与,有时还会辅以体态动作。这些因素共同构成完整的交际行为。
3.整体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3.1词语整体教学。词语的整体性特点一方面表现为词的语音、词形、语义和词性等语法作用结合为一体;另一方面表现为习语的整体性,构成习语的多个单词不可从习语整体中割离出来。在词语教学中,务必将其音、形、义和语法作用同时展现,展现的最好方式是使用句子,并置句子于语境之中。
3.2句子整体教学。句子是音、义、语法及话语功能构成的整体。
句子整体教学以句子为一个语言单位进行教学,学生学习句子结构,同时学习语调、节奏、意义和话语功能。学会句子后,如有必要,可再分离出词语进行词语
整体教学。句子整体教学对于英语初学者尤为重要。
3.3语篇整体教学。语篇往往由许多句子构成,它是一个大语言单位,也是语言的最高层单位,所以我们不可能象学习一个句子那样一口把它“吞”下去,必然要将其切成细块才可以一口口吃下去。因而,语篇整体教学只是语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体部分,实际教学中必须按“整体部分整体”模式进行,从“整体”开始,以“整体”结束。
3.4单元整体教学。现行中学英语课本以单元推进,每个单元一个话题,话题统帅单元内的功能和结构内容。学生学完一个单元应掌握单元内的话题语言材料、功能项目和语法内容,并能在该单元范围内和水平上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运用。以话题为纲,以功能结构和运用任务为目,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是单元整体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3.5功能结构话题整体教学。这是语言知识教学最基本的指导思想。功能结构话题整体教学应在教语言功能时结合语言结构,教语言结构时结合语言功能,同时又与话题相结合。话题总与语篇相联系,语篇又与文章体裁相联系,所以功能结构话题整体教学必然与语篇及体裁相结合。功能结构话题整体教学思想可以贯彻在词汇教学、句型教学、语篇教学以及单元教学中。
3.6语言交际行为整体教学。这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直接手段。实施交际行为整体教学,必然要把对话和课文视为一个整体性交际行为,而不仅仅是一个语篇整体,所以学习一个语篇就是学习一个语言交际行为或语言交际事件。因此,课堂教学应充分体现自然、真实的交际行为的特点,使真实语言交际行为的各个因素都发挥作用。
3.7学得与习得综合教学。在学校环境中学习外语其本质是学得,但课堂外语教学应创造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吸取习得的有利成份,把学得与习得结合起来,形成互补,有利于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
3.8言语技能综合训练。语言教学离不开言语技能训练,在某种意义上,语言教学归根结底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所谓综合,就是听说读写相互结合。对话教学听与说结合,阅读教学读与写结合,结构教学说与写结合,听力训练中结合“说”,写作教学中也可结合“说”,甚至可以四者结合。
3.9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综合教学。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聋子”和“哑巴”大量存在,就是因为忽视了言语技能的训练。当然,言语技能训练若脱离语音、词汇、语法、功能与话题,则失去了具体内容,成了无本之木,无法有效地进行。因而在进行语篇教学时不能只讲解语言知识,而应通过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和新的语言点。
3.10语言学习与语言运用综合教学。学习语言是为了运用语言。理想的英语教学过程应是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没有学与用的界限。
3.11语言与文化综合教学。中国人用英语交际是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会影响交际,所以,语言教学必须结合文化教学。语言融合了文化,这一特点确定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也是“融合”性的。
3.12语言与思维综合教学。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是思维的直接实现。语言与思维如一张纸的两面,结成一体难分难离。概念与词之间、命题与短语或句子之间、命题之间的关系;单句并列句或复杂句之间、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与语篇之间的关系,无不体现出语言与思维水乳交融。所以,语言与思维综合进行教学是自然成立的。
总之,语言运用有多种要素同时参与,那么英语教学也应有多种要素同时参与。“整体教学法”合乎语言运用的客观实际,利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值得大力研究和运用。
参考文献:
[1] 赵涛.英语教学法[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8
[2] 杭宝桐,丁昌佑.中学英语教学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张媛,蔡明.教学方法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