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源及发病规律(精选9篇)
病源及发病规律 第1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田间为害症状观察
观察辣椒苗期、成株期发病受辣椒疫病为害的症状。
1.2 疫病消长及其相关因素调查
试验观测点设在潼南区太安镇罐坝村, 田间观察病害自然消长规律, 5 d调查1次发病情况, 结合潼南气象资料进行发病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分析。病害流行高峰期进行大面积调查, 统计发病与品种、栽培制度的关系。
1.3 药剂防治试验
1.3.1 供试材料及试验设置
供试药剂: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SC (银发利, 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 , 72.2%霜霉威盐酸盐AS (普力克, 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 , 70%代森锰锌WP (利民化工有限公司) 。
供试辣椒品种:‘湘研4号’。辣椒移栽时间为4月上旬。
防治对象:辣椒疫病。
试验地点:重庆市潼南区太安镇罐坝村辣椒地内, 常年疫病发生较重, 农户管理水平中等。
处理设置:试验处理见表1。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 每小区试验面积20 m2。
1.3.2 田间调查方法
在6月上旬、6月下旬、7月中旬各调查1次, 每小区梅花5点随机取样, 每点10株, 记录各小区的发病株率及病情指数。采用“DMRT”法统计分析试验结果。
田间调查分级标准:0级, 全株无病;1级, 部分叶片下垂、轻度萎蔫或植株根部出现水渍状病斑, 根的一部分变褐;2级, 植株根部表皮有腐烂病斑, 但植株不表现萎蔫现象;3级, 植株根部腐烂, 在烈日下有萎蔫表现, 但晚上或阴雨天能恢复;4级, 地上茎枝及茎基部有褐腐斑, 并且部分枝条枯死;5级, 植株全株青枯至枯死。
1.3.3 防效计算
防治效果%= (1-处理区发病株率/空白对照发病株率) ×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为害症状观察
2.1.1 苗期发病
主要在根及茎基部, 茎基部受害后呈暗绿色水浸状软腐变褐缢缩成蜂腰状或猝倒, 即苗期猝倒病;根系受害后变成褐色, 皮层腐烂, 可导致幼苗青枯死亡。
2.1.2 成株期发病
多在茎基部及枝杈处, 茎、枝染病, 初为水浸状暗绿色病斑, 以后扩展成为长条形黑褐色斑, 可绕茎一周, 病部皮层腐烂、缢缩, 病健组织分界明显, 病部以上枝、叶片由下向上逐步枯萎死亡;叶片受害后病斑呈暗绿色水浸状, 圆形或不规则形, 边缘黄绿色, 中央暗褐色, 迅速扩展后导致叶片枯萎脱落, 出现秃枝;花、蕾受害后变黄褐色, 腐烂脱落;果实受害多由蒂部首先发病, 初为暗绿色水浸状病斑, 稍凹陷, 后变为全果褐色软腐、脱落, 潮湿时病表面有稀疏状白色霉状物产生, 天气干燥时形成暗褐色僵果, 多挂在枝梢不脱落。
2.2 田间病害消长规律
观察田块露地高垄栽植, 地膜覆盖, 4月28日始见中心病株, 5月下旬病害开始水平扩展, 形成一个流行小高峰, 其平均病株率为6.0%, 6月上、中旬病害开始迅速流行, 6月下旬病害发展缓慢, 至7月上旬达到发病高峰, 其病株率最高达38.7%, 病情指数达21.83。7月中旬开始发病受到抑制。
2.3 影响辣椒疫病流行的气象因素
辣椒疫病发育的温度范围 (8~38℃) 较宽, 田间以25~30℃为最适, 温度条件决定了潼南区辣椒疫病流行峰期在辣椒生长中后期, 以挂果后发生较重。在适温范围内, 当相对湿度达85%以上时发病较重, 雨水、灌溉水是病菌传播的动力。当旬平均气温在20℃, 旬降雨量在40 mm以上, 或突遇大雨或暴雨, 辣椒疫病即可暴发成灾。一般雨季或大雨后突然转晴, 气温急剧升高, 病害易流行;温度越高, 连续降雨时间越长、降雨强度越大, 病害发生就越重。
田间调查和气象分析表明, 辣椒疫病发病前均有不同程度降雨、连续降雨5 d以上, 降雨强度中至大雨, 田间相对湿度大于85%以上, 温度在20~30℃, 利于辣椒疫病的发生流行。潼南区4月中、下旬平均气温18.2℃, 降雨10 d, 雨量58.0 mm, 空气相对湿度大于80%以上的日数达10 d, 病害始发早。5月份平均气温21.3℃, 雨日23 d, 降雨235 mm, 空气相对湿度大于85%的日数为20 d, 利于病害的扩展蔓延, 形成了5月田间小高峰。6月上、中旬气温 (23℃、26.2℃) 适宜, 田间湿度较大 (平均89.6%、83.3%) , 利于病害流行, 田间病情呈上升态势。7月上旬的高温高湿天气较利于病害发展。6月下旬田间空气湿度较低 (67.2%) , 降雨量偏小 (10 mm) , 不利于病害的流行。7月中、下旬高温干旱天气抑制了病害的流行, 7月病情发展缓慢。
2.4 田间试验结果
各处理防效见表2。
由表2可见, 处理1A (移栽前药剂喷雾处理, 成株期不施药) 对辣椒疫病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6月上旬、6月下旬、7月中旬的防效分别为52.22%、25.23%、20.67%, 但是防效不及其他药剂处理。
处理1B (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SC600倍液移栽后灌根, 发病初期大田喷雾) 6月上旬、6月下旬、7月中旬的防效分别为93.21%、89.66%、80.27%, 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处理1A和处理1C,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发病初期喷雾的3个药剂处理 (处理1C、处理2、处理3) 对辣椒疫病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以处理1C (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SC 600倍液) 及处理2 (72.2%霜霉威盐酸盐AS600倍液) 效果较好, 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均显著优于处理3 (70%代森锰锌WP600倍液) 。
3 结论及防治建议
(1) 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SC 600倍液移栽后灌根, 发病初期间隔7 d连续施药2次, 对辣椒疫病有很好的控制效果, 防效达80.27%~93.21%, 但生产投入较高, 适合大发生年使用。
(2) 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SC 600倍液及72.2%霜霉威盐酸盐AS600倍液发病初期间隔7 d连续施药2次, 对辣椒疫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生产上可推荐使用。
李树流胶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 第2篇
1.发病规律
李树流胶病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葡萄座腔菌,以菌丝体传播为害。病菌主要在活树上的病枝或埋在土壤10cm处的病残体、遗留在土壤表面的病残体上越冬,越冬后带菌率极高。菌丝体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
病菌于9月上旬形成子座在病部越冬,翌年3月形成分生孢子。在病菌适宜生长的温度条件下,当旬雨量达30mm以上和相对湿度达75%以上时出现大量分生孢子并释放,5~6月初为发病高峰期。病菌主要靠风雨传播,雨天病斑部溢出许多分生孢子沿着雨水流下或溅落在新梢上,成为新梢发病的主要病源。
病菌潜伏期为3~5个月,一年只完成一次侵染循环,是单病程病害,二年生枝或病斑上的分生孢子是主要初侵染源,温暖、连续阴雨、湿度大、日照少等因素促使病斑发展,高温抑制病斑发展。
流胶病从4~10月均可发病,但以6月份发病率最高。雨季,特别是长期干旱后偶降暴雨,流胶病发生严重。病菌借风雨传播可从伤口、皮孔及侧芽等处侵入。发病与枝干生长方位有关,直立枝干基部較上部受害严重,侧生枝向地表的一面重于向上部位。枝干分杈处受害比较严重,果实流胶与虫害有关,特别是蝽象为害是果实流胶主要原因。冻害、日灼、水分过多或不足、栽植过深、氮肥过量、修剪过重、结果过多等都能加重病情。一般树龄大的树流胶现象严重,幼龄树发病轻。
2.防治方法
2.1搞好管理 注意果园排水,盐碱地特别是吉林省西部地区应注意排盐,合理修剪,减少枝干伤口,及时防治枝干害虫,冬季树干涂白,预防冻害和枝干病害。
动物疾病的发病规律及预防分析 第3篇
近年来, 我国畜牧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不但提高了动物养殖的规模以及集约化程度, 也增加了畜牧饲养的密度, 同时国内国际之间贸易往来频繁, 也加快了畜牧类产品的流通速度, 这些因素都给我国动物疾病防控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 如何有效的防止动物传染疾病的发生, 控制其病原体的传播速度, 是当前动物疾病防控研究人员、政府管理部门等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1 动物疾病的传播流行过程
1.1 传染源
动物疾病的传染源指的是某种疾病的病原体在动物体内寄居、生长并繁殖, 在特定的条件下排出体外。简言之, 就是感染疾病的动物, 其中包括带菌动物以及有传染病的动物两类。
1.2 动物疾病的传播过程以及传播方式
病原体经过传染源排出之后, 会通过特定的方式侵入其它容易感染的动物。根据传播方式的特点可以分为间接接触传播以及直接接触传播两种类型。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多借助一定的媒介, 并在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 感染易感动物, 例如:猪瘟、牛瘟、鸡新城疫等疾病多通过间接传播的方式传染;直接接触传播的主要特点为:被感染的动物和容易感染的动物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的条件下, 通过交配、舔咬等方式引起的疾病。例如, 狂犬病, 这种类型的传播疾病通常不会引起广泛流行。
1.3 动物的易感染性
易感染性主要指的是动物自身对疾病的抵抗力, 对病原体感受性的大小。一般来讲, 动物疾病的流行程度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动物群中易感个体的百分比以及易感性高低有直接性的联系。虽然病原体的种类影响动物易感性的高低, 但主要还和动物体质的免疫特性、遗传特性有关。另外, 动物的生长环境、饲养管理条件以及卫生条件等也直接影响动物的易感性和病原体的传播速度。
2 动物疾病的流行特征以及发病规律
2.1 动物疾病的流行特征
2.1.1 动物疾病具有散发性
动物疾病的散发性特点表现为:发病数目总量少, 在较长的时间段只有个别动物发病。例如, 猪瘟疫病, 这种类型的疾病流行性较强, 但近年来加强免疫防疫注射, 动物疾病的发病情况在易感性环节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但是如果补防措施不到位, 防疫密度低时, 便会出现散发性病例。
2.1.2 动物疾病的地方流行性
如果一种类型的动物疾病在某一动物群中出现, 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并且在特定的时间段很少出现新型病例, 这种情况多属于动物疾病的地方流行性。例如, 炭疽病原体、牛气肿疽, 这些病原体会污染某一区域, 形成疫病源。一旦预防措施不到位, 每年都会出现不同数量的病例。
2.2 动物疾病的发病规律
2.2.1 动物疾病发生的季节性因素
(1) 季节对传播媒介的影响。我国夏季温度较高, 饲养圈内很容易滋生蝇、蚊等吸血昆虫, 这种类型的昆虫繁殖率较高, 且活动频繁, 通常可以传播多种类型的疾病, 例如:猪丹毒、炭疽等。
(2) 季节性因素对动物抵抗力的影响。在冬季, 动物多聚集拥挤在一起, 这就大大增加了彼此的接触机会。并且季节变化, 主要体现在气温以及动物饲料的变化, 这些变化都会对动物的抵抗力产生影响。
(3) 季节因素对病原体在外部存在环境以及散播的影响。夏季气温高, 日照时间长, 这对部分抵抗力较差的病原体来说存活条件较差。
2.2.2 动物疾病发生的客观环境因素
动物生长的环境也对动物的健康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 动物生长的环境中含有影响动物机体病毒体, 便会很容易导致动物新陈代谢的能量交换, 动物自身无法进行生理性调节, 动物机体内环境一旦失衡, 便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动物疾病。
2.2.3 动物疾病发生的人为因素
(1) 缺乏完善的养殖配套设施。当前部分养殖场在扩建时缺乏合理的考察, 没有建立完善的排污系统、通风系统等。
(2) 动物养殖管理问题, 动物养殖场的效度工作以及动物病死处理工作落实不到位。
(3) 滥用药物造成动物药物性损伤。比如滥用抗生素导致动物耐药性的出现。
(4) 缺乏执业兽医师指导, 养殖场、基层兽医专业技能参差不齐。缺乏防控动物疾病预防意识, 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 也更能减少损失。
3 动物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分析
3.1 增加重大动物疾病综合预防控制的投入力度, 加强防控工作建设
和部分发达国家相比较, 我国地域辽阔, 人口众多, 动物疾病类型也十分复杂, 控制难度相对较大。近年来, 我国大部分省市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动物疾病发生的预防控制力度。因为我国畜牧饲养业规模比较大, 动物疾病发生的种类也比较多, 而且动物疾病防疫工作的基础工作相对较差, 人们对动物的实际需求和养殖投入规模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 建立起完善的动物疾病防疫保障机制, 加强动物疾病支出管理工作, 确定合理的政策维护养殖工作人员的利益。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的对动物疾病进行预防、控制, 努力提高动物产品的卫生质量。另外, 还要不断加强乡镇基层动物防疫站建设工作, 不断提升兽医工作人员执业技能、改善畜牧的办公环境, 配置完善的检测设备。
3.2 拟定动物疾病的预防免疫程序以及补免计划
3.2.1 动物常规免疫接种
在进行动物免疫之前, 需要仔细调查咨询被免疫动物的实际情况, 包括:动物的年龄、健康情况、是否泌乳或者怀孕、动物饲养条件等。一般情况下, 体质或者饲养条件较好的成年家畜, 接种疫苗后体内可以产生较强的抗体, 相反, 幼年的, 饲养条件差、体质弱的家畜, 抵抗力相对较弱, 很可能出现接种反应。尤其是怀孕的母畜, 在接种时, 可能会对其追赶、扑捉, 接种疫苗后, 很可能流产或者早产。因此, 在进行常规免疫接种时, 要进行充分的调查。
3.2.2 紧急预防免疫
这种情况主要针对动物传染性疾病发生期间, 为了有效的缓解疫情, 对受威胁的畜禽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在疫区接种紧急疫苗的时候, 需要对受感染的动物进行详细的检查, 并且只能对感染的动物进行紧急接种, 还要按规定及时有效做好隔离、消毒、防护等措施。
3.3 加强动物养殖的饲养以及管理工作
动物疾病控制的首要内容之一是强化动物饲料的管理工作。在进行动物饲料管理的阶段, 要严格检查, 及时做好消毒工作, 维护人与动物的健康。在对养殖场进行清洁的过程中, 要处理好动物粪便, 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环境的整洁性, 防止疾病传播。另外, 合理配置饲料配置比例, 饲喂全价、营养丰富日粮, 根据地区、动物种类、年龄段补充矿物质微量元素等满足动物的营养需求, 提高动物对病原体的免疫力。
3.4 强化疫情处理工作
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要按照“早、快、严”的原则坚决扑杀感染动物, 同时做好相应善后处理工作。当出现动物群发性疾病时, 养殖户工作人员要及时隔离被感染的动物, 按照发病情况进行合理的治疗, 通常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1) 通过观察临床症状、动物粪便, 病理剖检 (炭疽病不可剖检) 、实验室检测等手段做出正确诊断; (2) 快速隔离被感染动物, 做好污染源处理、消毒工作。如果疫区是危害性较大的口蹄疫、炭疽病等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紧密封锁; (3) 进行紧急疫苗接种;第四, 对死畜和感染的病畜做无害处理。
4 结语
4.1 做好动物疾病预防工作
动物疾病的发生很容易受季节、饲养环境、个体等因素的影响, 并且, 疾病发生还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单纯的药物治疗不能完全防止动物疾病的发生, 养殖人员日常工作应做好预防防控综合管理工作, 根据动物种类严格按免疫程序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注意饲喂配比合理日粮, 保持饲舍通风、整洁, 做好日常消杀工作, 最大限度切断感染源。
4.2 加强领导, 认真部署
政府相关部门务必认清形势, 提高对动物疫病的防控意识, 认真做好动物疾病的预防和诊治工作, 严防死守, 从源头上切断各类动物疾病的发生、传播及流行。
4.3 发挥宣传作用, 形成人人共防的良好局面
通过媒体及宣传单等有效途径, 充分利用基层人事能力, 广泛宣传动物疾病的危害及防控知识, 真正做到人人齐参与, 人人齐防控的良好氛围。
4.4 推进执业兽医师行业准入制度
严格按照《执业兽医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执行, 提高基层兽医工作人员职业素养, 开展各项培训不断更新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知识, 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在维护动物健康成长的同时, 担负起维护人们的生命安全的重大责任。
参考文献
[1]刘伟.探析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对策[J].健康必读, 2012 (1) .
[2]张强, 等.动物疾病噶并规律及其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初步分析[J].气象科技, 2009 (12) .
[3]孙慧霞.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防控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 2013 (4) .
[4]刘玉峰.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动物检疫, 2012 (10) .
病源及发病规律 第4篇
【关键词】青海云杉;叶锈病;发病规律;防治措施
尖扎县隶属黄南藏族自治州,是一个农牧交错的地区。全县有3镇6乡、3個国有林场,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为89407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7282hm2,灌木林地面积30647hm2,未造成林地面积5407hm2,无林地面积33067 hm2,疏林地面积3004hm2,全县活立木蓄积量为151.22m3,森林覆盖率为28%。全县青海云杉天然林面积6887hm2,全县青海云杉叶锈病主要发生在冬果林区,发生面积307hm2.危害程度:轻度发生面积127hm2,中度发生面积120hm2,重度发生面积60hm2。
1 症状
病害初期在云杉针叶上呈现淡黄色段斑,在段斑上集生多数针尖状小突起,即病菌性孢子器,其顶部分泌有数根黄色细丝状蜜露,数天后在段斑上出现多数桔黄色微隆起的椭圆状或长条状锈孢子器。锈孢子器包被膜陆续破裂,散出大量黄色粉状锈孢子。剩下的包被膜呈白色,病叶呈土黄色干枯而脱落。
再转主寄主青海杜鹃叶片上,病斑呈不规则形,杏黄色,在病叶背面集生很多冬孢子堆。冬孢子堆头状,桔红色,色泽鲜艳,基部有一根淡黄色菌丝束梗。
2 病原
病原菌为祁连金锈菌(Chrysomyxa qilianensis Wang,Wu et Li),其发育阶段[0]、[Ⅰ]在云杉针叶上,[Ⅱ]产生在青海杜鹃叶背面,其生活史为中缺夏孢子型。性孢子器瓶状,淡黄色,150μm~216μm×115μm~150μm,埋生于针叶表皮下,其孔口突出表皮。
锈孢子器口径0.2mm~0.3mm,包被膜质,淡黄色,破裂后呈白色,包被细胞呈长椭圆形或矩形,49μm~54μm×27μm~34μm,内壁厚5μm,外壁1.7μm,内外壁均平滑。锈孢子器半埋于针叶组织内,器内串生多数锈孢子,锈孢子淡黄色,近圆形或近椭圆形,26μm~34μm×17μm~24μm,孢膜厚3.5μm左右,无色,表面有密而短的疣点。
冬孢子堆头状,外围有一层拟蜡质保护物,桔红色,基部束梗淡黄色,长0.2mm~0.5mm。冬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17μm~26μm×10μm~14μm,多数为4个~5个一串,串长100μm~135μm。
3 发生规律
病菌冬孢子6月中旬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主要通过气流传播到云杉幼嫩针叶上侵染。在平均气温14℃~16℃条件下,潜育期8d~11d,6月底至7月初发病,产生性孢子器。3d~5d后产生锈孢子器,7月中、下旬锈孢子陆续成熟,由气流传到转主寄主青海杜鹃上侵染,受侵植株的生叶当年不表现症状,次年5月底出现病斑。只有少数病斑在6月初产生冬孢子堆,大多数在第三年6月初才产生大量冬孢子堆。此病害循环中缺少夏孢子阶段。病菌以菌丝体在青海杜鹃叶片里越(夏)冬,每年对云杉针叶的有效侵染时期约20d左右。病害与降雨情况有明显关系,凡是6月中旬连续数日有小阵雨,晴、阴交替,这样的天气既有利于冬孢子萌发,又有利于担孢子传播和侵染。同时由于阴雨降温,云杉新叶生长缓慢,延长感病期,病害较重。若遇连续数天大雨,不利于病菌孢子传播和侵染,病害则减轻。
病害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逐渐加重。孤立木、疏林、林缘以及林冠上部病情较重,郁闭度大于0.7的林内,病情较轻。幼林病情一般重于成年林,纯林病情重于云杉与桦木、山柏等混交林。地势平缓,土层较厚,地位级较高的林分,病害较轻,反之,病情较重。综上所述,不同林分因子,不同发育阶段,不同树势,寄主抗病性有着显著差异。
4 防治方法
(1)云杉幼林叶锈病防治,侧重加强抚育,促进幼林尽快郁闭,可减轻病害,在离村庄和水源较近的幼林,于6月中旬喷洒粉锈宁500倍~600倍液。
(2)对大面积云杉天然林叶锈病,化学防治难以实施,而且防治效果只管当年,花费太大,不能治本。在灌木林里对青海杜鹃叶锈病进行化学防治也同样因水源、交通等问题难以实施。因此,应当以营林措施为主来综合治理青海云杉叶锈病。
(3)合理控制森林抚育间伐量,保持林分郁闭度在0.7以上。在宜林地尽可能营造针阔叶混交林。在高山灌木林里,与青海杜鹃天然混交的其他灌木有10余种(如高山柳、烈香杜鹃、千里香杜鹃、头花杜鹃、金露梅、银露梅等),这些灌木种经几年调查和人工接种试验,均不受祁连金锈菌侵染,如果用这些灌木种人为地逐年取代百里香杜鹃,减少叶锈病侵染源。这种对天然灌木林进行合理改造的措施从理论上讲,应是逐步根治青海云杉叶锈病,确保大面积水源涵养林永不衰退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工程浩大,还要考虑到物种生态平衡和演变,在施工中防止水土流失等问题,因此,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吴有声.青海云杉密播移植育苗技术[].现代农业科技,2008(19):87-88
[2]曹秀文.青海云杉叶锈病病原及转主寄主研究[].中国林学院学报,2000(2):78-80
棉花黄枯萎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第5篇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都能危害棉花茎杆, 进而全株发病。棉花枯萎病的病叶呈青枯型、半边黄、皱缩型和黄色网纹型等。2种病菌都是侵染危害茎杆内的维管束组织, 影响养分和水分向上输送, 导致植株枯死[1]。剖开病株, 可见茎杆带有黑褐色条纹。棉花枯萎病最早于土温20℃即开始发病;土温25~28℃会产生发病高峰;土温达33℃, 病菌停止发育;至9月雨量增加气温下降时, 病菌继续发育, 此时会再次产生发病高峰。棉花黄萎病苗期发病很少, 从现蕾至结铃期形成发生高峰, 开始植株下层叶片边缘和主脉间发生不规则淡黄色病斑, 逐渐扩大转白, 但主脉仍保持绿色, 所以群众称“西瓜叶”。有时叶缘稍卷, 叶片不平, 最后成为褐色掌状斑驳脱落。轻病株落叶少, 重病株叶片除主脉附近叶肉保持绿色外, 其余都是黄色或褐色枯斑, 最后脱落成光杆, 或仅留1~2片顶叶, 有时在主茎基部抽生细小新枝。枯、黄萎病的根、茎、叶柄的木质部, 剖开后均变成黑褐色。
2 致病因素
枯萎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与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栽培措施和耕作制度密切相关。一是棉花品种与棉花黄枯萎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种植抗病品种, 发病会明显减轻, 甚至极少发病;种植感病品种, 则发病严重, 甚至大量死亡[2]。二是气候条件与发病密切相关。过多的连阴雨水会造成水分过量浸渍致使棉株黄萎不长, 或导致棉花旺长, 拉长花蕾距离、提高果节枝位, 此时若氮肥施入过多或其他营养元素缺乏, 将会造成棉花生长营养不平衡。棉花苗期土温达到20℃, 染病棉株开始表现症状, 25~30℃进入发病高峰, 33℃以上病情受抑制。因此, 黄河流域5月下旬至6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遇大雨或暴雨后, 棉田土壤湿度大、温度低时此病易大发生。三是施肥量与发病密切相关。前期施用过量氮肥, 造成土质偏酸, 尤其是苗期氮肥施用过量会出现疯长株高、蕾花少, 严重过量, 会造成烧根死苗。四是耕作栽培方式与发病密切相关[3]。棉花连作此病病重, 轮作发病减病轻。多年连作, 使病菌在土壤中越积越多, 故发病日趋严重。由于病菌在土壤病杆中的存活期可达18个月, 病菌在土壤中也能腐生存活5~6年, 有些重病田因常年秸秆还田, 病菌在土壤中大量累积, 即使轮作3~5年, 防病效果也较差。水旱轮作可达到2~3年有效。地膜覆盖易加重发病, 铺膜后由于具有增温保温、提墒保墒的作用, 有利于枯萎病的发生。发病提前, 病情加重。一般宽膜病情重于窄膜, 窄膜重于不铺膜。在宽膜栽培中, 中间2行的发病率又明显高于2个边行。另外,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的地块一般发病较重。
3 发生规律
棉花黄枯萎病均为真菌性病害, 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2种不同真菌引起的。棉花黄枯萎病为传染性病害, 能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连作棉田病菌在土壤中连年积累增多。病菌通常以菌丝体形式潜伏在棉籽的种壳、种子内部和短绒、无症状寄主、未腐熟肥料、带菌的棉籽壳、棉籽饼中, 或以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及菌丝体在土壤及病残体中越冬, 继而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最易入侵棉株根部伤口或由根梢直接进入, 根部遭受的各种虫伤及机械伤均容易被病菌入侵, 因此若土壤中线虫等较多将为病菌入侵提供良好的条件。棉花黄枯萎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土壤传播, 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近距离传播主要与农事操作有关, 如耕地、灌水、大风及施用未经腐熟的土杂肥或未经热榨处理的带菌棉籽饼等, 都可造成病害近距离传播。
4 防治措施
4.1 农业防治
防治棉花枯萎病必须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采取以“选用无病种子、种植抗病品种、合理轮作、科学施肥”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4]。一是种子处理。选用抗病品种,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处理, 晒种2 d, 将种子用55~60℃清水浸种30 min (水与种子比例为1.0∶2.5) 后, 再用多菌灵拌种, 多菌灵与种子比例为1∶100[5]。二是药剂拌种。用天达2116 (浸拌种专用型) 25 g+96%恶霉灵3 g, 对水1.0~1.5 kg, 浸拌种子10 kg, 以杀灭种子携带的病菌, 杜绝种子传染。三是合理轮作。坚持与绿肥、禾本科等进行3年以上轮作, 重病棉田可与大麦、玉米、油菜、小麦、高粱等轮作3~4年, 可以有效压低土壤菌源, 起到防病效果。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水旱轮作, 稻棉水旱轮作或苜蓿与棉花轮作以及种植绿肥等效果更佳。四是加强田间管理, 改善棉田生态条件, 控制病害发生[6]。在棉田周围建好排水设施, 做到雨后及时排水, 及时中耕划锄、晾墒, 增强土壤的透气性, 降低土壤湿度, 也能有效地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4.2 药剂防治
将克黄枯、多菌灵、棉康等稀释300~500倍液喷雾, 重病田可适当增加至200倍液喷雾, 隔7~10 d喷1次, 连续防治2~3次;发病初期把喷雾器头拧下, 或在棉根附近打孔, 每株棉花根部灌施DD混剂、棉枯净等, 使其自然扩散吸附;可在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用特效杀菌王15支/hm2 (225 m L/hm2) +医用青霉素15支/hm2 (80万~160万U) +尿素750 g/hm2+磷酸二氢钾1.5 kg/hm2+天威 (氨基酸类) 750 m L/hm2, 对水450 L混合喷雾, 对重病田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效[6]。
参考文献
[1]赵郑华, 徐国强.棉花枯萎病的症状与防治方法[J].江西棉花, 2011 (3) :63-64.
[2]李素洁.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 2011 (7) :31.
[3]刘方志.棉花枯萎病的发生影响因子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24) :13234-13235.
[4]王德锋.棉花枯萎病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 2010 (7) :32.
[5]刘今河.阿拉尔市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4) :125-126.
草坪白粉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要点 第6篇
1病害的症状
白粉病多发生于4 ~ 5月, 7月中旬~ 8中旬出现白色菌斑, 在8月底~ 10月上旬达到盛期, 主要侵染叶片和叶鞘, 也危害茎秆。叶片出现白色霉点, 受害草株呈灰白色, 仿佛罩上了一层白粉, 后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椭圆形霉斑, 变成污灰色、灰褐色。病情出现前期, 草坪长势良好。 发病初期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1 ~ 2 mm大小的褪绿斑点, 以后病斑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椭圆形绒絮状霉斑。初期白色, 后变为灰白色或灰褐色, 细观又如白色丝状物粘于叶子两面极为明显, 随着时间的延长 ( 约10d左右) , 大面积相邻的草坪开始出现类似现象, 远观似把白色涂料洒于草坪叶面上。霉斑表面着生一层粉状的分生孢子, 后期出现黑色的小颗粒, 即病原菌的闭囊壳。老叶发病通常比新叶严重。随着病情的发展, 叶片变黄, 干枯死亡。
2发生规律
草坪白粉病病原菌, 无性孢子形态为椭圆形, 分生孢子串生, 有性时期闭囊壳为暗褐色。病菌分生孢子在田间传播, 孢子随气流落到侵染部位, 在潮湿凉爽和多云条件下, 可以萌发并侵入。菌丝体无色, 产生直立的分生孢子梗上串生分生孢子。
2.1越冬方式及场所
通过对发病区草坪草两年发病前期的观察, 草坪草萌发前, 在植株残体表面发现大量的闭囊壳和菌丝, 确定病菌主要以闭囊壳越冬。其越冬场所主要是当年染病植株和病株残体。
2.2传播方式
越冬后成熟的闭囊壳释放子囊孢子, 通过气流传播, 或直接在叶片表面附着, 侵染草坪草。阴雨天或环境潮湿会加重病情。
2.3病害循环类型
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在生长季节可以随气流远距离传播, 只要条件适宜均可再侵染, 常年循环发病, 确定其病害循环类型为多循环病害。
2.4生活史
4月初, 越冬后的闭囊壳复苏, 侵染禾草。着落于病感植物上的分生孢子可以很快萌发, 侵染禾草, 在新病叶上1周内, 就可以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不断引起再侵染。但夏季高温可以限制分生孢子的萌发。7月观测到植株表面出现菌斑。9月随着气温下降, 草坪白粉病病叶又开始增多, 形成发病高峰。病叶衰老前形成闭囊壳, 大多数闭囊壳至春季大量放射子囊孢子。白粉病的分生孢子在生长季节可以随气流传播, 只要条件适宜均可再次发病, 常年循环发生。
2.5发生条件
在有较多杂草、石块, 株密度过大, 通风透光差, 管理不善的遮荫潮湿处草坪地块容易发生此病害。
3防治方法
3.1抗病品种的选择
草坪草的不同品种对不同病害的抗性存在很大差异, 建植草坪时需在兼顾草坪草使用性状的前提下, 注意选择抗病性能强的品种。调查发现, 乡土品种和暖季型草对病虫害的抗性明显优于冷季型草, 且抗旱力强、管理成本较低。 因此, 建植草坪时应选择适宜本地生长条件、抗逆性较强的乡土品种和暖季型品种。
近年来,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 转基因方法也被逐步应用到草坪的抗性育种中。该方法具有育种年限短、 获得品种抗性强等特点, 但成本较高。搭配种植具有不同抗病虫基因的品种, 可造成寄主群体遗传上的异质性和多样性, 减小病原物的选择压力, 提高草坪的抗病能力。因此, 可使用不同草种或同一草种的不同品种混合建植草坪。
3.2综合防治措施
草坪白粉病的发生是寄主、病原和环境3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发生而不利于草坪草生长时, 病害就有可能大规模发生; 反之, 人为改变草坪小环境, 增强草坪草的抗病性, 就能有效地抑制病害的发生发展。防治中要遵循“预报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原则, 全面掌握病害发生规律, 抓住其薄弱环节和防治的关键时期, 将病害控制在造成危害之前[6]。在草坪生长期特别是白粉病高发期内, 每天注意对草坪的观察, 争取早发现早防治, 坚持治小、治早, 将病害控制在萌芽状态。也可在草坪生长初期, 适当使用草坪保护剂, 提高草坪抗病能力, 起到预防效果。
3.3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目前防治草坪病虫害最有效的措施。在发病初期, 可选用的药剂有:20 % 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 15 % 粉锈宁乳油1500倍液, 70 % 甲基托布津700倍液, 25 %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北方地区多采用25 % 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与15% 粉锈宁乳油1500倍液混合用, 每隔3 ~ 4天喷施1次, 共喷施4 ~ 6次。刚发现病株时, 对病株喷洒碳酸氢钠500倍液, 隔3d喷1次, 连喷5 ~ 6次[8]。病发严重时适当加大药物用量。
3.4栽培措施防治
草坪栽培管理首先要消灭病原菌的初侵染来源, 包括土壤、种子、苗木、田间病株、病株残体以及未腐熟的肥料等。
草坪生长期内, 适当增施磷、钾肥, 适量施用氮肥。 遵循“重施秋肥、轻施春肥、巧施夏肥”的原则。
合理修剪可以直接减轻病害, 但修剪时也会通过剪草机携带传播病原菌。定期修剪可控制草的高度, 也可剪去一些有病体的组织。留茬过高或过低, 都可能加重病害的流行。一般冷季型草坪的生长高度为10 cm、暖季型草坪高度为20 cm时必须修剪, 掌握“剪1/3、留2/3”的原则。 剪下的草及时清走, 以免留下病残体造成重复侵染。由于修剪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原菌的侵入, 因此应尽量避免使用钝刀修剪。
修剪后及时冲洗机器, 减少病害的交叉感染。根据天气、病害发生情况等确定修剪时间, 以晴天、病害未发生或虽发生但已用药时修剪为佳, 应先修剪健康草坪后修剪染病草坪, 以免病原菌随修剪工具传播。及时消除病株残体, 减少菌源数量。
摘要:草坪白粉病 (B.graminis) 是草坪常见病害之一, 本文描述了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发病规律, 并提出病害综合防治措施, 旨在为我省草坪白粉病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五味子病虫害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第7篇
一、黑斑病 (叶枯病)
1.症状
先从叶尖端及叶边缘开始, 形成小的圆形斑点, 逐渐变成较大的不规则病斑, 黑色, 干燥易脆裂, 有的脱落。在潮湿条件下, 叶背面产生黑色霉状物。在果上感病, 果面黑色, 病部向下凹陷, 黑褐色, 病果易脱落。
2.发病规律
病原菌为交链菌, 在空气潮湿、雨量偏大条件下易发病。在树势弱、低洼地发病也重。
3.防治方法
清除菌源, 早春萌动前清除病叶和枯枝。用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40%代森铵500倍液喷布, 减少病原菌浸染。药剂防治以防为主, 于6月上旬用药, 喷布50%多菌灵500~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 每10天左右1次, 共3~5次。
二、白粉病
1.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新梢、果穗。危害叶片, 先是叶片背面出现褐色小斑点, 后成白色粉斑, 叶片向上翻卷。严重时扩大到整个叶片, 叶片褪绿变黄, 正反两面布满白粉, 最后焦枯脱落。危害新梢, 使其节间变短, 并覆盖一层白粉, 影响正常生长。果穗发病由穗轴扩大到果粒, 造成落粒。
2.防治方法
5月下旬至6月上旬初发病时, 用2.5%粉锈宁600~700倍液, 10%思科1500倍液或40%氟硅唑8000~10000倍液喷雾防治, 要在叶片正面和背面细致喷布, 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严重时10天左右再喷1次。上述药剂交替使用。
三、康氏粉介
1.症状
为五味子主要害虫。若虫、成虫均能刺吸幼芽嫩枝、叶片、果实及根茎部, 轻者削弱树势, 重者死树。
2.发生规律
成虫交尾后分泌大量似棉絮状蜡质卵囊, 产卵于卵囊内, 以卵在卵囊内越冬, 次年5~6月份卵孵化。
3.防治方法
冬春季用硬毛刷刷掉越冬卵。若虫期可用40%乐介松2000倍液喷布, 卵孵化初期可用菊酯类药喷布, 可收到较好防治效果。
四、桑白介
1.症状
以雌成虫和若虫群集在枝条上吸食汁液为害, 严重的枝条介壳虫密布重叠, 成灰白色星点。造成被害树树势削弱, 重者枝条或全树干枯死亡。
2.发生规律
一年两代, 以受精雌成虫在枝条上越冬。翌年5月份产卵在介壳内, 每头雌成虫可产卵数百粒, 若虫和成虫均能吸食枝叶及果面。8~9月第二代雌成虫进入越冬状态。
3.防治方法
结合修剪, 剪除被害枝条;5月下旬至6月上旬, 当若虫孵化率达70%~80%时, 用菊酯类药防治。
五、黑绒金龟子
1.症状
成虫取食叶片, 造成叶片残缺不全, 重者将五味子幼苗吃光, 影响生长。幼虫取食地下根部。
2.发生规律
一年一代, 以幼虫或成虫在土中越冬, 生活史不整齐。越冬幼虫4月份陆续羽化, 越冬成虫于4月中旬开始活跃, 危害五味子幼苗, 危害期4至6月份。早春温度低, 成虫活动能力弱, 多在白天活动, 取食早发芽的杂草或作物, 5月份开始交尾产卵, 产卵多在10厘米土中, 卵期10天左右。幼虫危害地下根部, 幼虫期2个月左右, 8至9月份化蛹, 蛹期10天左右, 羽化后成虫不出土, 在地下越冬, 来年春季危害。成虫有趋光性。
3.防治方法
成虫刚出土时用榆、柳等绿色植物枝条, 剪30~65厘米长, 蘸90%敌百虫100~200倍液, 下午插在田间诱杀成虫;用杀虫灯捕杀成虫。
六、柳蝙蝠蛾
1.症状
此虫在东北三省均有发生, 是危害林业的主要害虫, 是危害五味子枝干部的主要害虫。幼虫蛀入枝干皮下木质部食害, 排除大量粪便和木屑, 堆积在蛀孔外, 蛀入五味子枝蔓, 造成整株死亡。
2.发生规律
在辽宁每年发生一代, 少数两年一代。以卵在地表越冬, 少数以幼虫在枝干蛀道内越冬, 5月中旬开始孵化, 初期幼虫在土内取食, 6月中下旬幼虫转移到干部造成危害。
3.防治方法
病源及发病规律 第8篇
据2005年调查, 青海云杉叶锈病不仅危害云杉天然林, 而且人工幼林、苗圃均受害严重。病株针叶早期脱落, 次年迟发芽或不发芽, 新梢年生长量只有健株的10%, 病情重的林分生长衰弱, 叶色黄绿, 枝叶稀疏, 球果少, 种籽不饱满, 发芽率低, 影响天然更新和育苗造林。
1 症状
病害初期在云杉针叶上呈现淡黄色段斑, 在段斑上集生多数针尖状小突起, 即病菌性孢子器, 其顶部分泌有数根黄色细丝状蜜露, 数天后在段斑上出现多数桔黄色微隆起的椭圆状或长条状锈孢子器[1]。锈孢子器包被膜陆续破裂, 散出大量黄色粉状锈孢子。剩下的包被膜呈白色, 病叶呈土黄色干枯而脱落。在转主寄主青海杜鹃叶片上, 病斑不规则形, 杏黄色, 在病叶背面集生很多冬孢子堆。冬孢子堆头状, 桔红色, 色泽鲜艳, 基部有一根淡黄色菌丝束梗。
2 病原
病原菌为祁连金锈菌 (Chrysomyxa qilianensis Wang, Wu et Li) , 其发育阶段[0]、[Ⅰ]在云杉针叶上, [Ⅱ]产生在青海杜鹃叶背面, 其生活史为中缺夏孢子型。性孢子器瓶状, 淡黄色, (150~216) μm× (115~150) μm, 埋生于针叶表皮下, 其孔口突出表皮。锈孢子器口径0.2~0.3 mm, 包被膜质, 淡黄色, 破裂后呈白色, 包被细胞长椭圆形, 矩形, (49~54) μm× (27~34) μm, 内壁厚5μm, 外壁1.7μm, 内外壁均平滑[2]。锈孢子器半埋于针叶组织内, 器内串生多数锈孢子, 锈孢子淡黄色, 近圆形或近椭圆形, (26~34) μm× (17~24) μm, 孢膜厚3.5μm左右, 无色, 表面有密而短的疣点。冬孢子堆头状, 外围有一层拟蜡质保护物, 桔红色。基部束梗淡黄色, 长0.2~0.5mm。冬孢子单胞, 无色, 长椭圆形, (17~26) μm× (10~14) μm, 多数为4~5个1串, 串长100~135μm。
3 发病规律
病菌冬孢子6月中旬萌发, 产生担子和担孢子, 担孢子主要通过气流传播到云杉幼嫩针叶上侵染。在平均气温14~16℃条件下, 潜育期8~11 d, 6月底至7月初发病, 产生性孢子器。3~5 d后产生锈孢子器, 7月中、下旬锈孢子陆续成熟, 由气流传到转主寄主青海杜鹃上侵染, 受侵植株的当年生叶不表现症状, 次年5月底出现病斑。只有少数病斑在6月初产生冬孢子堆, 大多数在第3年6月初才产生大量冬孢子堆。此病害循环中缺少夏孢子阶段。病菌以菌丝体在青海杜鹃叶片里越 (夏) 冬, 每年对云杉针叶的有效侵染时期约20 d左右。病害与降雨情况有明显关系, 凡是6月中旬连续数日有小阵雨, 晴、阴交替的天气, 既有利于冬孢子萌发, 又有利于担孢子传播和侵染。同时由于阴雨降温, 云杉新叶生长缓慢, 延长感病期, 病害较重。若遇连续数天大雨, 则不利于病菌孢子传播和侵染, 病害则减轻。
病害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逐渐加重。孤立木、疏林、林缘以及林冠上部病情较重, 郁闭度大于0.7的林内病情较轻。同一苗床的两侧苗木病情比中间的重, 苗木上层病情重于下层[3]。一年生云杉苗无叶锈病, 主要原因是幼苗出土后基本上已错过担孢子侵染盛期, 同时在苗床上加覆盖物或搭遮荫棚, 起到阻挡担孢子侵染的保护作用。在同一立地条件下, 三、四年生苗, 病情重于二年生苗, 幼林病情一般重于成年林, 纯林病情重于云杉与桦木、山柏等混交林。地势平缓、土层较厚、地位级较高的林分, 病害较轻, 反之, 病情较重。综上所述, 不同林分因子、不同发育阶段、不同树势寄主抗病性有显著差异。
4 防治措施
防治云杉苗期叶锈病的简易而特效方法是在6月10日前后4 d内, 苗床上搭起塑料膜拱棚, 棚高50 cm为宜, 切忌塑料膜紧靠苗木, 以防日晒后烫伤苗木。棚两端保持开放, 这样既可减少叶锈菌冬孢子与云杉苗接触, 又可改变苗床小气候, 增温减湿, 不利于此菌冬孢子侵染, 有利于促进苗木生长, 同时还能防止晚霜天灾, 减少杂草, 节省锄草劳力, 提高苗木质量, 降低育苗成本, 每年从6月10日至7月20日, 搭棚40 d即可见效[4]。如果在拱棚两头苗床上于6月中旬喷1次国产粉锈宁 (上海或四川产) 500~600倍液, 效果更理想。
云杉幼林叶锈病防治, 侧重加强抚育, 促进幼林尽快郁闭, 可减轻病害, 在离村庄和水源较近的幼林, 于6月中旬喷洒粉锈宁500~600倍液。对大面积云杉天然林叶锈病, 化学防治难以实施, 而且防治效果只管当年, 花费太大, 不能治本。在灌木林中对青海杜鹃叶锈病进行化学防治也同样因水源、交通等问题难以实施。因此, 应当以营林措施为主来综合治理青海云杉叶锈病。合理控制森林抚育间伐量, 保持林分郁闭度在0.7以上。在宜林地尽可能营造针阔叶混交林;在高山灌木林中, 与青海杜鹃天然混交的其他灌木有10余种 (如高山柳、烈香杜鹃、千里香杜鹃、头花杜鹃、金露梅、银露梅等) , 这些灌木种经几年调查和人工接种试验, 均不受祁连金锈菌侵染, 如果用这些灌木种人为地逐年取代青海杜鹃, 可减少叶锈病侵染源。这种对天然灌木林进行合理改造的措施从理论上讲, 应是逐步根治青海云杉叶锈病、确保大面积水源涵养林永不衰退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工程浩大, 还要考虑到物种生态平衡和演变, 在施工中防止水土流失等问题, 因此, 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摘要:介绍了青海云杉叶锈病的症状、病原及发病规律, 并提出防治措施, 以为青海云杉叶锈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青海云杉叶锈病,发病规律,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星利.莲花山自然保护区青海云杉叶锈病初步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 2005 (3) :32-34, 48.
[2]吴有声.青海云杉密播移植育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9) :87-88.
[3]曹秀文.粗枝云杉, 青海云杉叶锈病病原及转主寄主研究[J].中国林学院学报, 2000 (2) :78-80.
病源及发病规律 第9篇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 1资料来源收集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共280例, 其中226例为该校在校生, 另有54例为外校学生及其他人员。男性253例, 女性27例, 年龄20 ~ 28岁。
1. 2诊断标准[4] ( 1) 发病前有过量饮酒史; ( 2) 呼吸、呕吐物中有酒精气味; ( 3) 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共济失调或昏睡等症状, 重度中毒者呈昏迷状态; ( 4) 血尿中可测到乙醇; ( 5) 排除药物、化学性气体及其他原因所致的昏睡及昏迷, 符合以上5条标准为急性酒精中毒。
1. 3统计方法采用SPSS 11. 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
2. 1时间分布280例患者中, 3月份发病2例 ( 0. 7% ) , 4月份9例 ( 3. 2% ) , 5月份17例 ( 6. 1% ) , 6月份64例 ( 22. 9% ) , 7月78例 ( 27. 9% ) , 8月份0例, 9月份3例 ( 1. 1% ) , 10月份6例 ( 2. 1% ) , 11月有13例 ( 4. 6% ) , 12月份88例 ( 31. 4% ) 。
2. 2年级分布在280例患者中, 70% ( 196名) 为毕业生 ( 包括本硕博毕业生) , 30% ( 84名) 为其他年级。2. 3地域分布280例患者中, 北方学生98例 ( 35. 0% ) , 内蒙地区64例 ( 22. 9% ) , 西藏地区35例 ( 12. 5% ) , 新疆地区27例 ( 9. 6% ) , 其余56例为其他地区 ( 20. 0% ) 。
2. 4同时饮用酒的种类在280例患者中, 有22例只饮1种酒类, 仅占7. 86% , 其余258例饮酒在2种以上, 占92. 14% 。
2. 5治疗结果280例患者中, 有44例程度较轻, 经催吐安抚后自行离院。程度较重, 转上级医院治疗者, 包括上消化道出血15例、车祸3例 ( 致死1例) 、坠楼1例、严重外伤及骨折25例、合并急性胰腺炎2例、经纳洛酮促醒无效致严重昏迷12例。有178例在本院急诊治疗后痊愈出院。
3讨论
近年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压力的增加, 饮酒人数有明显增加趋势, 且逐渐在大学校园里蔓延。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 平均年龄20 ~ 28岁, 当遭遇挫折与压力时, 他们选择借酒浇愁; 当喜悦开心时, 他们常以酒助兴, 与国内相关报道相似[5,6,7]。急性酒精中毒轻者可引起身体不适, 影响正常工作; 重者可造成脏器功能损害, 甚至危及生命, 急性酒精中毒已成为全社会显著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高校, 每年六、七月是毕业生的离校期, 离别的伤感、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恋人被客观条件制约选择分手时的情绪低落, 以致该时期为学生饮酒的高峰期; 12月份有圣诞节和随后的元旦两个节日, 又是期末, 聚餐喝酒成为最多的一种放松方式, 是造成酒精中毒小高峰的主要原因。
从性别方面来看, 男性酒精中毒者明显多于女性, 与男性性格爱好有关。男性在社会中承担的责任与压力较大, 比女性更喜欢用饮酒的方式来放松自己, 饮酒后的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8], 与之相应的酒精相关性问题就更多[9]。从地域方面分析南方人酒精中毒明显少于北方人, 这与生活习惯相关。北方、内蒙、新疆、西藏等地喝酒是习俗、礼仪、文化, 该地人喜欢喝酒、善于喝酒, 且善饮高度酒。
该校急性酒精中毒多发生在毕业生中, 尤其是本科毕业生, 考虑与硕博毕业生较本科生年长、更成熟、更理性, 且就业去向多满意, 所以不良情绪少, 聚会饮酒时气氛轻松、融洽有关。
高校医院是基层医院, 急救设备和技术都不够完善, 重点是接诊时快速明确诊断, 护理与治疗要同时进行, 注重心理关怀, 保持呼吸道通畅, 观测生命体征, 评估患者严重程度; 危重患者做好院前急救并及时转诊, 最大程度保证患者安全。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 民族的未来, 此次统计280例患者中, 有1例致死, 有2例致残, 有2例触犯了法律, 这是令人痛心的教训。大学生饮酒应引起家长、学校、教师的高度重视, 学校应加强监管, 常态化宣传酒精中毒的危害性, 针对重点人群和特殊时间段, 加大防控力度, 避免或减少酒精中毒相关伤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金宏义.实用内科诊疗手册[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 1990:423.
[2]MCCARTY CA, EBEL BE, MICHELLE M, et al.Continuity of binge and harmful drinking from late adolescence to early adulthood[J].Pediatrics, 2004, 114 (3) :714-719.
[3]MOKDAD AH, MARKS JS, STROUP DF, et al.Actual cause of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0[J].JAMA, 2004, 291 (10) :1238-1245.
[4]张心中, 主编.实用急诊手册[M].11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456-459.
[5]洪建芳, 李维义, 林建功.2238例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4, 14 (10) :861-863.
[6]洪光亮, 邱俏檬, 刘刚, 等.289例急性中毒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7, 8 (5) :590-593.
[7]王成桓, 尚燕兰, 白涛, 等.社区医疗机构急性乙醇中毒626例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2 (2) :1327.
[8]CARLUCCI K, GENOVA J, RUBACKIN F, et al.Effects of sex, religion, and amount of alcohol consumption on self-reported drinking-related problem behaviors[J].Psychological Reports, 1993, 72 (2) :983-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