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断(精选10篇)
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断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儿186例, 其中男104例, 女82例;年龄0.6~15岁, 平均 (5.8±2.1) 岁;上呼吸道感染64例, 支气管炎45例, 肺炎53例, 肠炎17例, 败血症2例, 化脓性脑膜炎2例, 泌尿道感染3例。以血常规、血培养和临床诊断为依据, 将186例患儿分为细菌组 (90例) 和病毒组 (96例)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检测当日抽取患儿的静脉血, 使用EDTA-K2抗凝后充分混匀, 然后进行血常规检测 (迈瑞BC550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 和全血C反应蛋白定量检测 (上海奥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Qpad金标数码定量分析仪) , 所有检测试剂由厂家配套提供且质控符合要求。
1.3 评价标准
CRP<10 mg/L为正常, 4×109/L<WBC<10×109/L为正常, 10×109/L<WBC<15×109/L为轻度升高, 15×109/L<WBC<20×109/L为中度升高, WBC>20×109/L为严重升高[4]。阳性评定标准:WBC含量超过10×109/L为阳性, CRP>10 mg/L为阳性[5]。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CRP与WBC计数比较
细菌组CRP、WBC明显高于病毒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CRP及WBC计数比较
细菌组CRP、WBC阳性率明显高于病毒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儿童一般非常活泼好动且卫生意识很薄弱, 加上身体的免疫力还没有发育成熟, 所以这个阶段很容易受到曲霉菌、放线菌、腺病毒、弯曲菌和似蚓蛔线虫的感染[6]。儿童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传染性感染及寄生虫病等类型, 患儿临床常常表现为咳嗽、流鼻涕、发热、厌食等症状[7]。如果儿童感染性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则会引发很多种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命健康。因此, 临床上对感染性疾病的确诊十分重要, 其可以有效地避免盲目用药使患儿的病情加重。
在儿童感染性疾病的检查中血常规WBC计数是常规的检查项目, 但是易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比如患儿在检查前服用过药物就会使WBC计数轻微的升高且在正常参考值上下波动, 不具有参考典型性, 增加了诊断的难度, 误诊率很高[8]。CRP是血浆中典型的人体受到损伤或感染时就会快速升高的蛋白质, 对儿童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近几年随着CRP试剂盒的产生使其检测灵敏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诊断的正确率较高, 且检测时使用的血量少, 很适合于儿童检测, 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儿童感染性疾病检测的方法[9]。此外, 采用全血CRP联合血常规检测在降低误诊率和临床合理用药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本次研究数据表明, 采用联合检测后细菌感染患儿的CRP、WBC计数分别为 (24.15±13.26) mg/L、 (14.94±2.53) ×109/L, 均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的患儿, 且细菌感染患儿的CRP、WBC阳性率分别为93.33%、84.44%均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的患儿, 说明采用联合检测的准确率较高, 其诊断结果更加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 采用全血CRP联合血常规检测有助于儿童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能够让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值得临床长期应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全血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在检测儿科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儿186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采用血常规WBC计数联合全血CRP进行诊断, 其中细菌感染患儿90例, 病毒感染患儿96例。观察比较两组患儿CRP、WBC计数和阳性率。结果:细菌组CRP、WBC均明显高于病毒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细菌组CRP、WBC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病毒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全血CRP联合血常规检测有助于诊断儿科感染性疾病, 避免了滥用药物对患儿身体的危害, 值得临床长期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C反应蛋白,WBC计数,儿科感染性疾病
参考文献
[1]杨金萍, 丁旭.全程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联合检测在儿科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4) :103-104.
[2]尹雪莉.全血CRP测定在儿科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 (18) :2478-2479.
[3]潘庆珍.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6 (9) :2057-2058.
[4]程林.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测定的诊断作用对比分析[J].中国中医药, 2013, 10 (13) :65-66.
[5]陈前萍, 匡新.hs-CRP、血常规联合检验对小儿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价值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 , 2014, 11 (33) :117-118.
[6]王佳丽.CRP、超敏CRP联合血常规检测在儿科早期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 27 (1) :107-108.
[7]马玉娜.C反应蛋白联合白细胞检测在诊断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8) :114-115.
[8]康志红.用血清C-反应蛋白检查联合血常规检查对感染细菌和病毒患儿进行确诊的效果观察[J].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2, 10 (10) :559.
西行旅游:警惕高原反应性疾病 第2篇
高原反应性疾病是人体急性暴露于低气压和低氧的海拔较高的环境后,因身体难以适应而产生的各种病理生理性反应,是高原地区特有的常见病。
高原与低海拔地区的环境气压和空气中氧气含量存在很明显的差别,人从低海拔地区到一个高海拔环境时,即从一个高气压和高氧的环境进入到一个低气压和低氧的环境,吸入空气的氧气含量低,造成机体低氧血症,进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生理过程,如脑组织水肿及肺部水肿。当人体发生低氧血症时,触发外周化学感受器,使肺部过度换气,与此同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增快,并且低氧血症可使血管更加扩张,从而导致头痛等病症的发生。
头痛可能是由于机体低氧血症使脑部血管扩张,以及随后而来的脑组织水肿造成的。人的大脑代谢旺盛,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最低,一旦出现急性脑缺氧,使脑组织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颅内压增高,大脑皮层兴奋性增高,就会出现头痛、恶心等不适。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脑组织缺氧加重,脑组织无氧代谢,生成ATP(三磷酸腺甙)减少,就会形成水钠潴留,造成脑组织水肿。
急性高原反应为自限性疾病,一般在24~48小时可自行缓解,部分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高原脑水肿或者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表现为顽固性的头痛、呕吐,甚至昏迷,颅脑核磁共振成像可见出现微出血。高原肺水肿除了严重头痛外,还可表现为极度疲乏、胸闷、心悸、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和频繁干咳等,夜间加重,难以入睡。
高原反应分为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脑水肿、高原肺水肿。其中急性高原反应早期最主要的症状是头痛,常表现为前额部和双侧颞叶的跳痛,夜间或者早晨起床时疼痛加重,并伴有厌食、恶心、头晕、宿醉感。
在相同时间内,海拔提升的速度越快,发生高原反应的可能性越大,尤其是当人们从低海拔地区急性暴露于海拔较高的地区时。如从海拔2500米急至于3000米的高原,发生急性高原反应的概率为8%~25%;而急至于海拔4500米时,急性高原反应发生率为40%~60%。很多人都发现,新到一个高海拔地区的第一晚,高原反应比较重。
高原反应性头痛一般发生在高原反应早期,旅行者须予以重视,积极防止進一步恶化成为脑水肿和(或)肺水肿。一旦出现头痛,需进行如下处理和防治。
发生高原反应性头痛应及时停止行动出现头痛后,如果继续进入更高的海拔区域或者进行剧烈的运动,机体的低氧症状会进一步进展,所以发生头痛后不要继续进入更高的海拔领域,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以休息为主,可用口呼吸,增加机体通气量,轻度活动可使头痛症状减轻。
注意个人体内营养和水的供给糖在低氧环境可迅速进行能量代谢,葡糖糖是脑组织唯一的能量来源;蛋白质可以改善细胞代谢,促进氧的利用;维生素类可以减轻或者预防缺氧造成的呼吸酶的活性降低。因此,在高原反应性头痛初期可采取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比如胡萝卜、各种蔬菜等。高原空气干燥,需多饮水,少吃产气的食物(如大豆)。
必要的对症治疗轻度头痛症状可以不服用药物,应以休息为主,一般经过一段时间休息调养可自行缓解。比较严重的头痛需及时到医院治疗。如果症状较重,可服用镇痛药物,如布洛芬(芬必得),口服,每次400毫克,3次/日;或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每次500~1000毫克,3次/日。如果患者出现脑水肿和顽固性头痛,可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地塞米松4毫克/次,4次/日;同时需要吸入高压氧,以缓解低氧血症;针对恶心、呕吐,可服用止吐药物,如胃复安等;对顽固性的头痛需要使用激素治疗,结合其他手段,防止危及生命。
引起高原反应性头痛的危险因素,主要是绝对的高海拔,以及人从低海拔向高海拔的上升速度、个人身体因素、既往是否经过相关锻炼等。因此,高原反应的预防也要围绕着这些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方法措施。
缓慢上升高海拔地区预防高原反应的最好措施是缓慢上升高海拔区域。当上升的海拔高度达到2500米时,晚上停留休息的地方不要高出前一天停留区域海拔300~350米,否则会增加发生高原反应的可能性。
提前训练进入高海拔地域的适应性在准备进入高海拔地域时,先进行身体适应性训练,比如准备攀登喜马拉雅山前,应先去相对海拔低的阿尔卑斯山,让自身提前暴露于低氧但气压正常的环境,提高机体的耐受力。
药物预防高原反应当不能慢慢提高海拔时,可服用一些药物预防高原反应的发生,如乙酰唑胺250毫克,口服,2次/日,能加快体内肾脏HC03-代谢,其副作用可能会引起感觉异常;在无法耐受乙酰唑胺时,可改用地塞米松4毫克口服,每天2次或3次。
采取吸氧措施补充高海拔缺氧可以携带氧气瓶或便携式氧气袋,也可以在当地氧吧吸氧。
做好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情对预防高原反应性疾病很有必要。进入高原前要了解高原的地理环境、含氧量,以及机体在高海拔下发生的适应性改变,正确认识高原反应,减小心理压力。
总之,头痛作为高原反应的首发主要症状,必须引起重视,做好防治准备,以免病情继续发展,发生不测。
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断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儿科收住院的细菌性感染患儿168例, 男91例, 女77例, 年龄1-6岁, 平均3.4岁。其中细菌性肺炎52例, 细菌性肠炎50例, 化脓性扁桃体炎41例, 败血症15例, 泌尿道感染10例。对照组为63例健康的儿童, 男42例, 女21例, 年龄2~6岁 (平均2.9岁) 。
1.2 仪器和试剂。
CRP采用OLYMPUS5400生化分析仪, 试剂是九强公司提供的, 采用免疫比浊法。WBC计数采用日本sysms xT-1800I全自动血细胞仪及其配套试剂、质控品。 所有研究对象均清晨空腹采静脉血, 当天检测CRP含量和白细胞数。
2 结果
2.1 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比较。
观察组168例患儿中, CRP阳性163例, 阳性率97.0%;白细胞水平升高129例, 阳性率76.8%。两种检测值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各种细菌性感染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168例患儿中CRP>6 mg/L有163例, 阳性率为97.0% (163/168) ;对照组63例CRP结果均小于6 mg/L。各种疾病患者CRP检测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附表。
观察组各种疾病与对照组CRP结果比较 (mg/L)
注:各种细菌感染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超敏CRP被公认是一项最敏感急性时相炎症蛋白, 在组织损伤或炎症发生后即开始升高, 一般三天内达高峰;在炎症初期较白细胞升高快而敏感, 并优于其他急性期的反应物质。CRP还可以用于监测治疗的效果及是否有并发症或合并细菌感染。由于它的变化不受患者的个体差异、机体状态和治疗药物的影响, 故CRP测定可作为细菌与病毒感染鉴别诊断的可靠指标。CRP明显高于参考值时, 临床可基本确定有细菌或支原体感染的存在, 且与感染呈正相关。在细菌感染中CRP值明显升高, 而且明显高于白细胞的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小儿的WBC正常范围较宽, 一些WBC基数较低的患儿, 轻度的升高不会超过正常范围的上限。且白细胞值易受情绪、高温、饱餐等影响, 在非细菌感染时, 高热也可致WBC数明显升高, 故不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CRP还可以用于小儿急性阑尾炎的鉴别诊断, 若小儿症状和体征都提示为阑尾然, 但血CRP正常, 白细胞正常可排除阑尾炎不宜手术。对于急性阑尾患者则存在CRP的显著升高, 穿孔者CRP常超过100mg/L。CRP还可用于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的早期诊断, 急性白血病患者常因为白细胞降低而并发感染导致死亡, 在合并感染的早期因中性粒细胞减低诊断困难, 但若CRP>100mg/L时可提示白血病患者合并感染。应尽早使用抗生素, 挽救患者生命。CRP还用于小儿急性烧伤、烫伤或某些疾病的术后感染监测, 若出现CRP的持续升高或降低后再升高, 则提示患儿感染加重, 需要医生及时处理。
研究显示, 绝大多数细菌感染患儿血CRP水平与外周血WBC相一致, 呈正相关。观察组168例细菌性感染患儿CRP阳性163例, 阳性率97.0%, 白细胞水平升高129例。阳性率76.8%, 两种检测值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在抗感染有效时CRP迅速下降, 提示CRP对儿科细菌性感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观察比白细胞计数灵敏。因此血清CRP检测对于儿科细菌性感染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灵敏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且CRP值越高说明炎性反应越明显, 应及时给予积极抗感染治疗, 从而取得良好预后。WBC计数是对炎症疾病辅助诊断的最传统指标, 但WBC计数的影响因素较多, 不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全血CRP可明确鉴别细菌和病毒感染。全血CRP在其鉴别上无论特异性还是灵敏性均比WBC好, 所以将全血CRP和WBC计数二者联合起来, 应用于儿童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中C-反应蛋白 (CRP) 检测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8例细菌性感染患儿 (观察组) 及63例健康儿童 (对照组) 的CRP和WBC进行检测和统计学比较。结果:观察组各种感染性疾病CRP检测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种检测值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CRP检测对儿科细菌性感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CRP,儿科,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安有芬, 唐仁满.定量全血CRP检测的临床价值[J].西藏医药杂志, 2002, 23 (3) :48~49.
[2]杨永昌, 王北宁.C-反应蛋白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4:693~695.
[3]刘凤奎, 刘贵建.临床检验与诊断思路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 10 229-233
微波治疗耳鼻喉疾病的不良反应分析 第4篇
【摘要】目的:探讨微波应用于耳鼻喉疾病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从我院自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的就诊500名耳鼻喉疾病患者中选取246名用微波治疗仪的患者,对其疗效进行分析和比对。结果:根据疾病治疗标准判定,不良反应21例,占8.5%;无效17例,无效率6.9%;有效38例,有效率15.4%;总体来说,微波治疗的痊愈率还是比较高的,鼻出血的痊愈率高达94.6%,肥厚性鼻炎,痊愈率也达到79%,肥厚性咽炎,舌扁桃体肥大和耳廓假性囊肿也有比较好的痊愈率,分别为87.9%,69.2%和51.1%。但是有一些出现了不良反应,其中肥厚性咽炎,变应性鼻炎和肥厚性鼻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较大,分别为12.1%,11.4%和10.5%。结论:虽然微波治疗在耳鼻喉疾病方面,有一定疗效,并且操作简单,使用范围广泛,但是仍不能排除部分患者的无效或不良反应。
【关键词】微波治疗;耳鼻喉疾病;不良反应
波长为1m~1mm,频率在300-30000MHz的电磁波称为微波。其中,2450MHz, 波长为 12.5cm的微波比较常用,此微波波长短,直线传播,可聚集成束,随着震荡频率的增高,其穿透能力降低,一般微波穿透人体组织的深度达3cm~5cm。近年来,微波在医学界发展迅速,应用广泛,效果明显,设备相对便宜,治疗的疾病也十分多,特别是在耳鼻喉科有着显著效果,目前在县级以上的医院里都有相关的微波治疗仪,并已经配置使用。微波治疗的原理就是热效应,构成人体细胞和体液的大部分是极性分子,极性分子可以在微波电磁场的作用下,沿电场方向排列,随着微波电场方向快速变化,极性分子和其它粒子摩擦生热,患者迅速升温,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包括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鼻出血等等,使用药物治疗虽能改善患者症状,但不能根治。本文从我院自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的耳鼻喉疾病患者500名中选取246名用微波治疗仪的患者,对其疗效进行分析和比对,现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00例患者中,其中男260例,女240例;年龄15到53岁之间,246例微波治疗仪使用患者中,其中男患140例,女患106例;平均年龄37.4岁;246名患者的疾病分别是鼻出血、肥厚性鼻炎、变应性鼻炎、肥厚性咽炎、舌扁桃体肥大、耳廓假性囊肿。并且这六种疾病均出现了不良反应。
1.2治疗方法
使用1%的地卡因和少量副肾棉片行表面麻醉表麻3次,并可辅以1%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然后把微博功率调到20到40W,辐射器直接接触病变部位,即舌扁桃体或鼻出血部位,咽后壁淋巴滤泡,会厌溪潴留囊肿进行凝固治疗,凝固大概需要1到2秒,知道组织发白。对扁桃体,下鼻甲和咽乳头状瘤的时候功率可调到30到50W。
1.3疗效评价
按照评价标准, 把结果分为无效、有效、痊愈,另外本实验主要探讨微波治疗的不良反应,所以记录不良反应的患者为第四种。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样本数(n)或率(%)表示,采用x2检验,检验标准:P<0.05。
2.结果
患者人数比较多且发生不良反应的疾病,主要是鼻出血、肥厚性鼻炎、变应性鼻炎、肥厚性咽炎、舌扁桃体肥大和耳廓假性囊肿六种疾病。不良反应21例,占8.5%;无效17例,无效率6.9%;有效38例,有效率15.4%;总体来说,微波治疗的有效率还是比较高的,鼻出血的痊愈率高达94.6%,肥厚性咽炎痊愈率也达到87.9%,肥厚性鼻炎,舌扁桃体肥大和耳廓假性囊肿也有比较好的痊愈率,分别为79%,69.2%和51.1%。变应性鼻炎痊愈率较低。另外有一些出现了不良反应,其中肥厚性咽炎,变应性鼻炎和肥厚性鼻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较大,分别为12.1%,11.4%和10.5%。详见表1.
3.讨论
通常来讲,治疗耳鼻喉疾病时,使用微波疗法相对来说比较安全,而且有很多优点,操作简单,对患者伤害小,手术后并发症小,治疗效果比较明显,特别适合老年人和年幼患者,以及高血压患者。
微波治疗耳鼻喉疾病的不良反应需要注意。对于右侧鼻窦炎的患者,其鼻塞头痛,右中鼻道黏膜明显充血,并且有化脓性分泌物附着,进行微波治疗后患者可发生相应的不良反应,即脸右侧发生疼痛,皮肤充血,而且有多个水泡形成,為面部皮肤轻度烧伤的症状。此时需要对面部进行烧伤处理,并停止微波治疗。对于咽炎患者在微波治疗后感到胸闷,胸前心部疼痛,并出虚汗,应马上停止治疗,随机测其心电图急,并马上让患者含化硝酸甘油。对于急性喉炎的患者,进行微波治疗后可发生咽喉部干痛更加加重,声嘶加重的不良反应,此时应对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若第二天症状并没有缓解,应立即停止微波治疗。对于左外耳道疖的患者,若发生出虚汗,面色无血色,头晕等不良反应,应询问患者并无此类病史,若是因微波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此称为微波致耳源种性眩晕,经过 五个小时的缓解,症状即可基本消除,患者恢复正常。
虽然对于头颈外科和耳鼻喉疾病的治疗,微波疗法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是微波疗法引起的不良反应应该引起足够重视,而且一旦发生不良症状,一定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或者术前采取预防措施。使用微波治疗药主要以下几方面,如果患者的鼻出血是恶病质的,那么严禁使用此疗法;使用微波治疗仪时,一定要注意时间的掌握和功率大小的选择,以免发生烫伤或者其他不测;若微波探头需要深入到鼻腔内,需要特别注意避免探头与鼻粘膜发生粘连[4,5]。总体来说,微波用于治疗疾病,使用相对安全,疗效比较好,但是它引起的不良反应不能忽视,所以微波不能滥用,治疗时一定要严密观察患者,以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微波对耳鼻喉科多种疾病都有明显的疗效。微波治疗的原来大概是:微波治疗仪发射出微波,之后与患者皮肤接触,在病患部位形成一定的微波磁场,形成外生热和内生热。微波被人体吸收,在体内变成热,不需要穿传热的过程,进而达到使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使病患部位得到治疗。通过众多临床实践经验,普遍认为,微波对下颌关节炎、局部扭伤、外伤后伤口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急性鼻炎、急性咽炎等有非常明显的治疗效果[6,7]。但是对化脓性中耳炎和分泌性中耳炎、 急性喉炎、 耳郭假囊肿等效果较差,而且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本组不良反应案3治疗时并没有不良症状出现,而是在第二天才出现烧伤样变,这证明了微波治疗后效应明显;例中例2和例3都是因为治疗时,微波发射器直接对耳部,刺激了内耳前庭从而导致了上述不良症状;例4有冠心病史,使用微波治疗后,诱发心绞痛,导致心脏病复发;例4中患者在治疗中就发生了灼伤,可能是微波治疗仪的控制输出功率不合适,提醒使用微波治疗仪的医护人员一定要控制好发射器的输出功率,一面引起不良反应。例6患者采用微波理疗后,不但没有缓解病情,反而加重了喉水肿, 导致声嘶更加严重。所以,如果使用微波治疗仪治疗疾病,一定根据病情才,针对各种突发状况采取应对措施[8]。对于容易产生不良反应的疾病,比如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出血性疾患、颈椎病患者、急性喉炎和耳部疾患治疗时,需要考虑谨慎。并且在治疗时,一定要紧密观察患者的各种反应,以防不良反应造成严重后果,如果有其他更有效的措施,在治疗这些疾病时,可优先考虑其他方法,从而减少微波治疗引起的的不良反应。
本文对微波治疗耳鼻喉疾病的效果進行了研究,得出结论:总体来说,微波治疗的有效率还是比较高的,微波治疗在耳鼻喉疾病方面有较好的疗效,并且操作简单,使用范围广泛,但是微波治疗耳鼻喉疾病也有几率发生相应的不良反应,所以需要医务人员选择最好的方法来治疗患者,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明哲.现代实用激光微波医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5-16.
[2]赵建林.微波治疗耳鼻咽喉科炎症 350 例临床体会 [J] .辽宁医学杂志,2010,24(6):312-312.
[3]范宇琴,刘志连,张华.微波理疗在50例儿童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1,34(9):930-932.
[4]钱少魁.微波治疗工作原理及临床中的应用 [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13(3):120.
[5]林艳.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诊治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0,8(5):99-100.
[6]罗松,李井成,鞠丽娴.鼻内镜下微波治疗难治性鼻出血[J].临床医学, 2011,31(3):92-93.
[7]Glenn M, Preminger,Eric P, Coté . Results of a 5-year multicenter trial of a new generation cooled high energy transurethral microwave thermal therapy catheter for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The Journal of urology[J], 2011,185(5):1804-1810.
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断 第5篇
关键词: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儿童,感染
感染性疾病是儿科重要的疾病, 病原菌包括病毒、细菌、非典型病原、寄生虫及真菌, 其中最常见的是细菌及病毒[1]。脓毒症是由多种致病原感染后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 严重者尤其是细菌感染者可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MOF) , 是儿科危重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因此, 及早正确判断感染的性质, 以早期及时使用抗菌药物能明显降低死亡率, 对临床治疗意义重大。但由于儿科危重症患儿很少表现出特异的症状和体征, 故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测或实验室结果来支持。病原学检测是诊断感染性疾病的金标准, 但其检测时间较长, 并且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 血清抗体检出时间往往都滞后于临床症状。血清降钙素原 (procalcitonin, PCT) 和C反应蛋白 (C-reactive protein, CRP) 则是目前被认为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较高的系统性炎症指标, 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3,4,5]。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PCT、CRP检测在细菌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4年8月本院儿科收治的1268例确诊感染性疾病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2 d~14岁, 平均 (5.8±1.8) 岁, 其中男682例, 女586例。根据病原学与血清学结果分为两组, 细菌感染组675例, 其中肺炎342例, 重症肺炎85例, 化脓性脑膜炎6例, 败血症10例, 脓毒性休克5例, 化脓性扁桃体炎104例, 细菌性肠炎95例, 尿路感染28例。非细菌感染组593例, 其中疱疹性咽峡炎78例, 幼儿急疹75例, 轮状病毒肠炎98例, 病毒性脑炎28例, 肺炎支原体感染83例, 上呼吸道感染165例, 急性喉炎55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1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就诊时及治疗后均抽取静脉血留取标本, 分别检测血清PCT、CRP、WBC及血沉。PCT采用罗氏Cobas e601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测定 (电化学发光法) , 以PCT≥0.5μg/L为阳性, 以0.5μg/L、2.0μg/L和10.0μg/L为界分为四组。CRP采用罗氏Cobas c50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免疫比浊法) , 以CRP≥10.0 mg/L为阳性, 以10.0 mg/L、50.0 mg/L为界分三组。血沉采用ELECTALAD monitor-20全自动血沉仪测定, 以血沉≥20 mm/h为阳性, 以20、50 mm/h为界分三组。血常规采用SYSMEX xs-1000i测定;均使用原厂家配套试剂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回顾性分析所选儿童的资料,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PCT、CRP、WBC及血沉检测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指标阳性表达情况比较
细菌感染组PCT及CRP阳性率均高于非细菌感染组, 细菌感染组PCT阳性率高于CRP阳性率,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ESR及WBC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2.2 两组治疗前后PCT、CRP、ESR及WBC水平比较
治疗前细菌感染组PCT及CR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细菌感染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细菌感染组WBC、ESR水平与非细菌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后PCT、CRP、ESR及白细胞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机体免疫系统遭受病菌侵袭而受到损害所导致局部组织或者全身组织产生炎症的表现即为感染[3]。感染性疾病在儿科临床疾病中较为常见, 早期明确感染的病原体, 有利于尽快明确诊断并进行治疗, 有利于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病原学检测是诊断感染性疾病的金标准, 但其检测时间较长, 并且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目前临床应用比较广泛、参考价值较高的炎症指标有CRP、白细胞计数及血沉等, 其中CRP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成熟、广泛的生物标记物。近年来, 血清降钙素原作为新型炎症指标, 越来越受到重视, 已被公认为是脓毒症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诊断指标[4,5,6]。
PCT是降钙素 (calcitonin, CT) 的前肽物, 是一种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 分子量大约为13 000 Da。PCT无降钙素样的激素活性, 其分子由降钙素、下钙素和一个含57个氨基酸的N-末端残基组成[7]。生理情况下, PCT由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 主要是甲状腺滤泡旁细胞产生, 其水平稳定, 在体内的半衰期为20~24 h。在健康人体中, PCT的水平极低 (<0.1 ng/m L) 。但当机体受到细菌感染或组织外伤等强烈刺激时, 由于细菌毒素及促炎因子的作用, 除甲状腺外, PCT在全身不同组织、器官中大量释放 (严重感染时甚至>10 ng/m L) 。此时, 血清PCT水平会显著升高, 其升高程度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 且随病情进展或控制而持续在高水平或逐渐下降。除PCT外, 机体发生全身感染时, 可释放出多种细胞因子, 但PCT较其他因子产生更早[8]。研究表明, 在细菌感染后2~3 h PCT即迅速增高, 具有早期诊断意义, 且其水平在感染后12~24 h内出现峰值, 并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9]。
本次研究发现, 细菌感染组PCT阳性率及水平均显著高于非细菌感染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与国内外诸多文献[3, 9-11]报道一致。Suarez-Santamaria等[11]认为血清PCT是判断感染轻重程度较好的炎症指标。高浓度的PCT是机体免疫系统反应严重及全身脓毒反应持续存在的指征, 如MODS患者PCT水平持续升高表示炎症处于上升期或病情恶化。相反, PCT水平下降, 说明病情逐渐转好, 炎症和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本研究中, 非细菌感染组中有2例患儿PCT>2.0μg/L, 分别为8.9μg/L和6.7μg/L, 2例患儿均为MODS患者。2例患儿PCT值均显著升高, 提示患儿病情重, 机体免疫系统反应严重。本研究中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PCT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表明依据PCT入院就诊时的水平对感染性质作出判断后所作出的治疗方案是值得信赖的。同时, 也有文献[12]表明, 在脓毒症患儿中早期合理使用抗生素后PCT的水平下降非常快, 且连续动态监测脓毒症患儿PCT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器官功能障碍及死亡率均密切相关。这表明PCT是脓毒症患儿预后的较好的生物标志, 亦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一致。
C反应蛋白是由肝细胞分泌的一种典型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由5个多肽链亚单位以共价键结合而成, 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成熟、广泛的生物标记物。CRP在健康人血液中含量甚微 (<3 mg/L) , 在感染及机体出现炎症损伤时明显增高。在炎症刺激的4~6 h内, 血清CRP水平可因细胞因子 (IL-1、IL-6和TNF-α) 刺激而明显升高, 在36~50 h左右达到峰值, 半衰期约4~7 h。CRP一直被认为是炎症存在的辅助诊断指标, 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灵敏度较高。本次研究发现, 细菌感染组CRP阳性率及水平均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亦与国内外诸多文献报道一致[13,14]。但Marik等[15]认为CRP作为非特异性炎症指标, 除细菌感染时升高外, 在病毒感染、恶性肿瘤、严重创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情况中亦会升高, 且CRP在感染控制数天后仍维持较高水平, 故不能真实反映出感染的严重程度, 尤其在小儿重度营养不良伴有免疫功能和机体反应低下时, 其水平升高不一定能真实地反映脓毒症的严重程度。故目前临床上, CRP往往联合其他生物标记物进行诊断评价。本次研究发现, 在入院就诊时, 细菌感染组PCT阳性率明显高于CRP阳性率,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表明PCT在细菌感染早期较CRP更为敏感。因此, 在疾病早期可以将PCT作为判断感染性质的实验室指标。
临床研究表明, 血沉 (ESR) 及白细胞计数 (WBC) 在炎症反应时应激性升高, 在判断感染性疾病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6]。但由于WBC、ESR受治疗、年龄、疾病、生理、机体免疫、应激等多因素的影响, 因而缺乏特异性。本研究中, 细菌感染组ESR及WBC阳性率与非细菌感染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细菌感染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性方面WBC及ESR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断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感染性疾病患儿106例为研究对象,男62例,女44例,年龄2个月~8岁,平均(3.4±0.3)岁。重症感染者51例,其中败血症11例,重症细菌性肺炎22例,化脓性脑膜炎18例;一般感染者55例,其中普通性肺炎17例,肠炎14例,上呼吸道感染21例,脓包疮3例。随机抽取非感染疾病性小儿106例为对照组,进行CRP与PCT检测。
1.2 检查方法
所有小儿均采静脉血,进行血常规、PCT、CRP测定,同时进行细菌培养。抽取3m L静脉血,凝固后离心分离血清。血清PCT检测采用德国BRAHMS公司免疫发光法定量检测试剂盒测定,CRP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应用Orion Diagnostica公司生产的Quick Read比浊仪及其配套试剂进行,正常值为0~6mg/L。CRP≥6mg/d L为阳性,CRP<6mg/d L为阴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数据用(x-±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1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中显示,感染组患儿在PCT、CRP测定中均高于非感染组(P<0.01),重症组PCT、CRP测定较非感染组和一般感染组有明显升高,与病情呈正相关(P<0.01);治疗后感染组PCT、CRP明显下降,无统计学差异显著性(P>0.05)。
3 讨论
PCT是降钙素的前肽,是一种无激素活性的糖蛋白,在正常人群中血清PCT水平通常测不到,当机体发生感染时,肝脏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肺、肠道组织的淋巴细胞以及内分泌细胞均能合成分泌PCT[2],使PCT明显增高,而且会随着感染的进展或控制而升高或降低。CRP是一种急性期时相蛋白,主要是肝脏在受到炎性递质IL-6的刺激后合成分泌的一种典型的急性期反应物;在胎儿期即可合成,出生后以微量形式存在于血清中,正常时99%的正常人CRP值<6mg/L,当发生急性炎症时,CRP迅速合成,并在4~6h内增加,36~50h达高峰,其升高程度与感染呈正相关,其峰值也为正常值的100~1000倍。是检测小儿感染性疾病发生的金标准。从本组资料中可以看出,PCT敏感性为83.9%,CRP敏感性为60.4%,二者进行比较,PCT的敏感性明显高于CRP,说明PCT的测定能早期反映机体全身性感染,而且CRP在体内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异性不强。因此,检测PCT、CRP可有效提高小儿早期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水平,在小儿感染性疾病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作为一项可靠的检查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邓永超,张聪,唐喜春.全血C反应蛋白检测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389~390.
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断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12月205例感染性疾病的妊娠妇女, 年龄19~41岁, 平均年龄 (21.5±7.3) 岁, 将其分为病毒感染组 (105例) 和细菌感染组 (100例) 。另选本院健康妊娠妇女90例为对照组。
1.2 研究方法
于观察对象入院后24 h内及经相应治疗后7 d, 分别采集血液标本以检测PCT及CRP。PCT浓度测定采用美国罗氏公司生产的罗氏Cobas E411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 为电化学发光异相免疫测定。血清CRP定量测定采用贝特曼Access电化学发光检测。操作均严格按说明书完成。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两变量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时间点三组PCT及CRP水平比较
入院24 h和治疗7 d后细菌感染组患者的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病毒感染组 (P<0.01) ;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三组CRP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细菌感染组患者治疗7 d后PCT及CRP水平均低于入院24 h水平 (P<0.01) ;病毒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其他两组比较, aP<0.01, bP<0.05;与对照组比较, cP>0.05, dP<0.05;与本组入院24 h比较, eP<0.01, fP>0.05
2.2 血浆PCT及CRP水平相关性分析
细菌感染组治疗前PCT与CRP呈正相关 (r=0.657, P<0.01) , 治疗后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r=0.493, P<0.01) , 治疗后PCT与CRP呈正相关 (r=0.549, P<0.01) 。
3 讨论
PCT在健康人血清中含量极低[2]。有研究表明, 细菌、毒素均可刺激患者体内PCT的释放, 含量增高明显, 而无菌性炎症和病毒感染PCT不增高或增高不明显, PCT对鉴别细菌和病毒感染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CRP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微。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之一, 同时其浓度的增高早于白细胞 (WBC) 的改变, 如个体遭受到由各种原因引发的炎症或是组织损伤, 都将造成血清CRP的浓度急速上升, 且升高幅度与感染的程度呈正相关是早期诊断感染性疾病的一项重要指标, 而在病毒感染时, CRP通常增高不明显, 因此在细菌与非细菌感染间的鉴别方面应用较多[3]。
综上所述, 血清PCT与CRP在妊娠妇女感染病原体类型鉴别和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有重要指导意义, 两个指标联合检测更利于妊娠妇女早期判断感染类型及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适于国内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 (PCT) 与C反应蛋白 (CRP) 在妊娠妇女感染性疾病中的水平变化。方法 205例感染性疾病妊娠妇女分为病毒感染组 (105例) 和细菌感染组 (100例) , 同期健康妊娠妇女90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PCT及CRP水平。结果 入院24 h和治疗7 d后细菌感染组患者的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病毒感染组 (P<0.01) ;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三组CRP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细菌感染组患者治疗7 d后PCT及CRP水平均低于入院24 h水平 (P<0.01) ;病毒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后细菌感染组患者的PCT与CRP呈正相关 (r=0.657、0.549) 。结论 PCT及CRP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妊娠妇女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妊娠妇女,感染性疾病
参考文献
[1]李瑞华, 李晓兰, 刘永娥.血清降钙素原与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测定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7, 11 (8) :1105-1106.
[2]彭道泉.诊断性试验研究及评价现代临床科研方法学.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11:35-39.
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断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致病菌培养阳性且临床症状相符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新生儿60例作为细菌感染组, 男34例, 女26例;日龄4~7d23例, 8~28d37例;早产儿9例, 足月儿51例。选取同期住院治疗的病毒血清学检验阳性、致病菌培养阴性且临床症状相符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新生儿60例作为病毒感染组, 男35例, 女25例;日龄4~7d22例, 8~28d38例;早产儿11例, 足月儿49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新生儿60例作为对照组, 男32例, 女28例;日龄4~7d24例, 8~28d36例;早产儿12例, 足月儿48例。三组新生儿在性别、日龄等方面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取新生儿末梢指血进行hs-CRP和血常规检测,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 试剂购自上海科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测定仪器为日本OLYMPUS的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日本Sysmex的XE-2100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测定血常规。阳性标准设定为:hs-CRP>3.0mg/L;白细胞总数>9.7×109/L;中性粒细胞>6.4×109/L。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用 (±s)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hs-CRP、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
病毒感染组hs-CRP、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 但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细菌感染组hs-CRP、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和病毒感染组, 各项组间差异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细菌感染组hs-CRP及血常规检测阳性率比较
hs-CRP联合血常规检测阳性率为88.33%, hs-CRP单独检测阳性率为73.33%, 血常规单独检测阳性率为51.67%, hs-CRP联合血常规检测阳性率高于hs-CRP、血常规单独检测, 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是重要儿科疾病, 对于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或支原体等病原菌引起的感染, 早期无典型临床症状或体征, 难以鉴别诊断。病原学检测是目前确诊病原体的主要方法, 对于细菌感染诊断, 采用采集新生儿血液、痰液、脑脊液等标本, 然后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的方法进行诊断, 但此方法体外培养耗时较长、阳性率较低、易受污染、培养条件严格, 致使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困难和受到一定的限制[3]。血常规检测单独应用于新生儿感染检测无法明确具体感染状况, 且新生儿白细胞水平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文献报道指出, 新生儿病情严重时白细胞水平下降明显, 不能作为新生儿严重感染的参考指标。
C-反应蛋白是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应激反应蛋白, 不能通过胎盘, 对补体系统、巨噬细胞吞噬作用、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等具有激活和促进作用[4]。C-反应蛋白的半衰期较短, 在炎症、感染、组织损伤等刺激下短期水平升高, 但病毒感染对其影响不明显, 因此临床上常用于细菌感染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传统检测C-反应蛋白的范围为8~300mg/L, 随着乳胶增强免疫散射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等免疫学检测方法在临床上应用, 目前C-反应蛋白的检测可低至0.15mg/L, 因此称其为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5]。hs-CRP在新生儿生理的波动较大, 且根据所用检测试剂、方法的不同, 对于hs-CRP用于疾病诊断的界值目前尚无一致标准, 大多数学者认为新生儿出生后48h若hs-CRP≥3mg/L应认为存在感染, 本文也采用此标准。王丽雪等1∶1匹配研究了细菌感染性疾病新生儿与健康新生儿的hs-CRP水平, 结果表明细菌感染性新生儿的hs-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新生儿, 因此hs-CRP可作为新生儿细菌性感染早期诊断的指标之一[6]。
本文结果显示, 细菌感染组hs-CRP、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和病毒感染组 (P<0.01) ;hs-CRP联合血常规检测阳性率高于hs-CRP、血常规单独检测, 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此可见, hs-CRP与非特异性血常规检测联合可提高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的敏感性, 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结合血常规检测用于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确诊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新生儿、病毒感染性疾病新生儿及健康新生儿各60例, 回顾分析hs-CRP及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细菌感染组hs-CRP、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和病毒感染组 (P<0.01) ;hs-CRP联合血常规检测阳性率高于hs-CRP、血常规单独检测, 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s-CRP与非特异性血常规检测联合可提高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的敏感性, 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hs-CRP,血常规,细菌性感染
参考文献
[1]陈颖, 方文婷.超敏C-反应蛋白结合血常规检测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6 (20) :1725-1726.
[2]夏沫, 夏静.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采用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33) :215.
[3]沈国森, 徐致远.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白细胞检测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分析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9) :97-99.
[4]魏丽, 刘洋.超敏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白细胞检测在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16) :3808.
[5]高波, 余加林.超敏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应用进展〔J〕.儿科药学杂志, 2012, 18 (9) :51-55.
从呼吸诊断疾病 第9篇
我们身体“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代谢物,虽然它们只是被丢弃掉的“废品”,但是通过正确的检测手段,医务人员却可以从中读出与患者健康状况相关的信息。例如,验血和验尿都是通过检测代谢物来帮助对疾病的诊断。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关注呼吸中的代谢物,也许以后我们能够通过患者呼出的气体便得知他的各项生理数据。呼吸检测的好处是,完全不用器械侵入患者的身体内部,省去了病人需要承受的痛苦或者面对的尴尬,而且快速方便。在未来,或许患者只需轻轻吹口气,医生便可以立即从检测仪中读出他是否患有疾病或者如何决定药物的剂量。
鉴定肺部感染
美国佛特蒙大学使用一项名为次级电喷雾电离质谱分析的技术,能够探测到患者呼吸中极其微小的化学物质,并从中得知肺部的细菌感染情况。以往要确诊肺部感染,可能需要几周的时间,因为需要先在实验室中培养细菌,然后再进行分类并且观察其对抗生素的反应。而使用呼吸检测,这个过程可能将被缩短为几分钟。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分析呼吸,能够辨别小鼠的肺部是被哪种细菌感染了,甚至能够分辨出小鼠的肺部是被同一种细菌中的哪种变异感染了。不过在检测人类的肺部感染时,每个人特有的“呼吸印记”可能会掩盖细菌感染的痕迹,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如果能够收集到足够多的人类呼吸样本,并对这些样本进行全面研究,那么可能在以后从患者的呼吸中便立即获知他感染了什么细菌,这对于疾病的治疗及其传播的控制将会有很大帮助。
诊断胃癌
胃癌的诊断方法一般为:医生利用探针和柔性摄像头从口腔进入患者食道,对胃壁组织进行切片检查。但是这种检测方式令患者身体感到非常不适,且费时费力。据《英国癌症杂志》报道,现在中国和以色列的科学家使用纳米材料制成了一种新型传感器,仅需对患者进行呼吸测试就能确诊。由于胃癌患者所呼出的气体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因此通过正确的医疗设备就能够检测到这种化合物。在实验中,新型的检测仪器能够从130名参与者中辨认出胃癌患者、胃溃疡患者和普通胃病患者,准确率高到90%。以色列技术研究所霍萨姆-海克教授是该新型检测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他认为,呼吸检测可能在未来取代传统的胃癌诊断方法,简单便利的呼吸检测还有助于尽早确诊,以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要知道现在大部分的胃癌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当然距离这一切实现,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目前,研究团队正在进行规模更大的研究,对更多的患者进行测试诊断。
定制私人治疗计划
除了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每个人呼吸中都有的物质,还有许多带有个人特色的物质能够显示出每个人身体不同的状况。即使是同一个人,因为药物、疾病、吸烟和进食等,也会在不同阶段呼吸出不同成分的气体。例如,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者发现,多位患者在服用了一种癫痫药物后,呼吸中的某种物质会达到峰值,而这帮助研究者新发现了这种癫痫药物所产生的一种代谢物。此类信息可以让医生为病人制订更个人化以及有效的治疗计划。例如,麻醉师可能因为每个病人的情况不同而无法精确掌握麻醉药的剂量,如果先给患者使用低剂量的麻醉,然后再通过呼吸中的代谢物来观察患者对麻醉剂的反应,那么便可以对接下来的麻醉药剂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在其他药物的运用方面也一样,患者服用药物的同时,医生通过呼吸检测对他们进行持续的观察,以了解每个患者对于药物的反应以及治疗的进展,并根据最新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治疗计划。
变态反应性疾病诊断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收治的患儿50 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患儿的诊断结果分为2 组, 分别为观察组和参照组。观察组30 例, 均为细菌感染性病症患儿, 参照组20 例, 均为非细菌感染性病症患儿。所有患儿的体温均在38 ℃以上;均已经过胸部X线检测, 证实肺部有感染;均已开始行抗生素治疗。观察组30 例患儿平均年龄 (7.65±1.46) 岁;平均体重 (20.05±4.28) kg;平均体温 (38.48±0.76) ℃;性别:男18 例, 女12 例;病症:上呼吸道炎11 例, 泌尿系感染9 例, 菌血症4 例, 细菌性痢疾5 例, 其他细菌性感染1 例。参照组20患儿平均年龄 (6.98±2.43) 岁;平均体重 (21.35±5.24) kg;平均体温 (38.58±0.83) ℃;性别:男11 例, 女9 例;病症:带状疱疹6 例, 病毒性肝炎8 例, 病毒性呼吸道感染4 例, 其他2 例。2 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患儿进行治疗之前抽取2 份5 m L血液, 一份送血培养;另外一份放入干燥无菌的干燥管中, 在血液凝固之后立即以2 000 转/min离心处理8 min, 将血清分离出来, 分为2 份放置在零下20 ℃左右的冰箱中待测。血清降钙素原的检测方法采用固相免疫测定方法, C- 反应蛋白检测方法使用免疫比浊法[2]。
1.3 观察指标 对2 组患儿的血培养、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进行对比。降钙素原水平判断标准为4 个等级:0.5 μg/L以下、0.5~2.5 μg/L之间、2.5~10 μg/L之间与10 μg/L以上, 其中, 大于0.5 μg/L为阳性结果。C- 反应蛋白水平判断为三个等级:小于10 mg/L、10~20 mg/L之间与20 mg/L以上, 其中小于10 mg/L为阳性结果[3]。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儿的血培养结果比较 见表1。
2.2 2 组患儿的降钙素原、C- 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见表2。
2.3 2组患儿的检测结果阳性率对比见表3。
3 讨论
降钙素原作为无激素活性降钙素中的一种前肽物质, 其成分主要为氨基酸, 在人体中的含量较少, 正常情况下健康人体血液内降钙素原的量大约在0.5 μg/L以下, 甚至有时不会被检测出来。但是当人体处于异常情况时, 如细菌感染类疾病发病的情况下, 降钙素原的水平就会大幅提升, 因此, 人体血液中的降钙素原水平已经成为临床上检测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4]。儿童是易患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人群, 而且致死率较高, 因此, 在发现儿童疑似患有细菌感染类疾病时就应该尽快到医院就医, 尽早治疗, 避免细菌感染类疾病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5]。C- 反应蛋白是在病理出现的情况之下由肝脏分泌出的一种急性期的蛋白物质, 能够有效预测心血管疾病以及病毒感染类疾病, 但是对于预测评估儿童细菌感染类疾病的作用不大, 对患儿的临床预后也没有太大作用[6]。
在本次研究中, 对观察者和参照组患儿的血培养情况、降钙素原水平以及C- 反应蛋白水平进行检测, 通过对比, 观察组患儿血培养的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杆菌以及其他细菌和真菌的株数远远高于参照组;观察组患儿的降钙素原水平显著高于参照组, 阳性率也高于参照组, 2 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明显 (P<0.05) ;观察组患儿的C- 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参照组, 2 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明显 (P<0.05) , 但是2 组患儿的C- 反应蛋白阳性率没有明显差异 (P>0.05) 。由此可见, 血培养并降钙素原的检测方法与C- 反应蛋白检测方法相比更准确, 更加适合用于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检测, 能够有效诊断儿童是否患有细菌感染类疾病, 从而改善患儿的治疗效果, 提高治愈率。
血培养并降钙素原的检测方法能够有效诊断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 提高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愈率,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赵飞娟.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作用[J].现代养生, 2014, 11 (22) :103.
[2]YIHUI ZHUO-CHENG LI, LIN BAOHONG.Blood culture joint calcitonin original and C-reactive protein applied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children with acute infectious fev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boratory Medicine, 2014, 35 (13) :1706-1707.
[3]SOFIA, ZHAO GUIYU TAN SUYUN, YELLOWSTONE.Serum calcitonin original and C-reactive protein clinical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bacterial infectious diseases[J].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2014, 4 (12) :125-127.
[4]杨焦峰, 王伟娟, 康丽霞, 等.血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在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5, 32 (3) :233-234、238.
[5]陈杰华, 郑跃杰, 王姝, 等.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对儿童全身和局部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3, 8 (2) :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