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博士学位毕业论文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莲生三十二
2025-09-15
1

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精选10篇)

博士学位毕业论文 第1篇

王文章为典礼致词。他首先向出席盛典的领导、嘉宾致以谢意,并向列席的导师致以敬意,向毕业的同学们致以祝贺。他强调,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良好的教育传统和学风,近几年,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师队伍不断加强,学科门类更加齐全,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国际化发展进程逐年加快,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希望毕业生们坚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和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新的复兴,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蔡武发表重要讲话。他首先对圆满完成学业的毕业生表示祝贺,并对辛勤耕耘在教学一线的各位导师和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和敬意。他指出,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我国艺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它近六十年的闪光历程上,依托自身优势为我国培养了大量高端艺术人才,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动文化“走出去”等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已经在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艺术科研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国际艺术交流中心的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步伐。最后,他寄望即将毕业的同学们,处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要志存高远,服务人民,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德才兼修,全面发展;热烈响应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号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珍惜机遇,与时俱进,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努力奋斗。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朱乐耕代表导师发言;艺术学博士毕业生郭艺代表毕业生发言;研究生课程班学员刘海滨代表访问学者、课程班学员发言。

博士学位毕业论文 第2篇

研究生毕业申请博士学位资格初审卡

专业______ 姓名______

[] 1.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材料2份

[] 2.论文开题任务书2份

[] 3.博士学位论文4份

[] 4.博士学位论文自评表2份

[] 5.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书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每位专家评语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

[] 6.学历教育博士学位基本数据表1份

[] 7.学位证手续费35元,毕业证手续费30元。

注:个人答辩材料正、副本分别装入两个档案袋中(带复印件的为副本),在规定的期限内交至研究生院学位办。

经办人签字:

管窥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 第3篇

[关键词]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9.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9)04-0026-05

英国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引入的专业博士学位。根据英国研究生教育委员会 (UKCGE)的界定,“专业博士学位是一种高级学习和研究计划,同时符合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标准,旨在满足大学之外的专业团体的特殊需求和发展个体在专业背景中工作的能力”。以研究为主导的布里斯托尔大学于1921年创办了英国第一个教育博士(EdD),工程博士(EngD);在同一年由沃里克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和威尔士大学等大学也分别设该学位。英国专业博士学位的迅速发展是高等教育回应特定专业的研究和发展需要的自然结果,它既满足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与个体受教育多样化的需求,也是博士学位教育走向多样化的必然趋势。

1英国专业博士学位发展的特征

1.1在新老大学间所占比例差距大

据UKCGE 2005年不完全统计,在35所老大学(pre-1992 institutions)中,有28所提供至少一个专业博士学位教育项目,共计118个专业博士学位项目。而在49所新大学(post-1992 institutions)中只有31所大学开设专业博士学位教育项目,共计79个专业博士学位项目。在新老大学中,授予专业博士学位的学校数量是相似的(新大学31所,老大学28所)[1],但是在老大学中授予专业博士学位学校的比例是非常高的,在整个专业博士学位项目中,老大学占了很大的比例,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和最初新老大学在博士水平上的学生团体与研究基础有关。

1.2英国专业博士学位在学科间的分布差异显著

到2005年,英国已经设立了51种专业博士学位,至少设立一种专业学位的大学从38所增加到59所,所开设专业博士学位项目也从109增加到189个[2]。新增的专业博士学位项目一般是在传统学科,还有一些是在全新的领域,如一些交叉学科。值得注意的是,日益发展的专业需要学科间的交互训练,高水平的专业工作者通常要求解决学科间的问题,所以“多科性”问题逐渐被人们关注,例如社会医疗领域。

学位授予数量排名前五名的专业是:教育博士学位、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医学博士学位、工商管理博士学位和工程博士学位。在192个学校中有119个学校授予这五种专业博士学位,就是说在所有学校中有62%的学校授予这五种学位,而且在各种学科领域中保持38%的增长速度[3]。

1.3参与各学科领域专业博士学位项目的学生数量差异显著

随着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迅猛发展,参与专业博士学位教育项目的学生数量在逐年增加,但在各个学科领域中,学生数量却存在巨大差异,由此也反映出了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倾向。

据UKCGE 2005年不完全统计,参与项目最多的学科领域分别是:教育领域1864人,临床心理学领域1775人,医学领域1395人。但是除了参与主流的专业博士学位项目的学生数量在增加外,有23个专业博士学位项目只有10个或更少的学生参与研究,更有甚者,有7个专业博士学位项目只有一个学生参与研究[4]。

2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总体要求

2.1招生要求

在入学资格方面,大多数专业博士学位申请者的最低入学水平则是该研究领域的硕士学位。某些专业博士学位申请者的最低入学资格也是一个被评为“良好”的学士荣誉学位,但同时还希望候选人注册本科目的大学硕士课程或从硕士计划中选读一系列课程模块。

在对经验的要求方面,专业博士学位是为专业内部有经验的实践工作者预备的一种新型博士学位,其申请者通常会被要求提供有关专业实践经验方面的证明。目前,要求专业工作年限为l~5年,3年工作经验属于中等水平[5]。

2.2课程设置

在所有的专业博士学位项目中都包含一定比例的教学成分和研究成分。不同专业领域具有不同的比例要求,而各个学校与机构又对这个比例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在研究部分中,专业博士学位则把研究定位于为专业实践和专业实践者的发展服务,研究以对专业实践知识做出贡献为目的,以实践为导向,突显专业独创性。

英国的专业博士学位则明确包含一个教学部分,规定了正规的研究方法教学,使学生在专业生活中养成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是该学位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该学位有别于哲学博士学位的重要特色之一。学位项目常常采用不同形式的模块化结构组织教学,模块化教学也相应基于群组展开。许多专业博士学位项目的跨学科性比一般的哲学博士学位强,因为专业人员将来要面对的实际困难常常要求运用某种跨学科的处理方法。

2.3培养模式

大多数专业博士的学习都是部分时间制的,攻读专业博士学位的学生希望将学习以外的时间花在工业或其他专业组织上面,专业博士学习的时间一般是固定的。专业博士的学习经常以模块的形式来安排,一般包括25个单元,其中10个教学单元,15个研究单元,共需要完成540学分[6]。在专业博士的培养中,导师虽然存在,但已经不是“supervisor”,而成了“advisor”,导师名称的改变意味着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导师与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合作关系,导师的角色更多地体现为顾问和咨询人员。在培养模式中,有些专业博士学位是大学与工业界联合培养,具有企业制定的导师。

2.4评估方式

专业博士学位教学部分的评估则单独实施,研究部分的评估方式与哲学博士学位相似,都包括校内和校外考试,通常需进行口试。专业博士学位的评估通常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把最终决定权交给学位论文主考人。该模式受到了专业博士学位必须等价于哲学博士学位的观念的影响。其中,教学部分评估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获取提交学位论文的资格;第二种模式要求将包括学位论文、考试结果在内的所有分类评估递交给一个审查委员会,由他们审查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专业博士学位教育,这种模式受到以设计完好、强调整体性学位为特点的观念影响。无论采用何种模式,提交令人满意的学位论文是授予专业博士学位的前提条件。

3主要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要求

由于英国大学拥有高度的自主权,大学可以根据学校及社会的需要自主设置学位,因此英国专业博士学位种类繁多,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且学位名称差异很大。英国的专业博士学位每年均以20%的速度在增长,但从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数量上来看,排名前五名的专业分别是:教育博士、临床心理学博士、医学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和工程博士,下面分别进行简要的介绍。

3.1教育博士(EdD)

教育博士学位是1992年英国开设的第一个专业博士学位项目,现在EdD教育项目的数量发展到了40多个,成为英国博士专业教育中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

教育博士项目的生源广泛,不仅包括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也包括医疗人员、社会工作者和图书管理者。申请者需具有教育硕士学位或相关领域学位和若干年工作经验。教育博士项目的教学通常以小组为基础,不同项目对学生作为学位必修的教学模块的数量也有差异,差异幅度从4~12个模块不等。每一个模块都通过作业进行评估,作业长度从3000~6000字不等。所有的项目都要求学生完成2万~9万字不等的学位论文。

英国的教育博士项目很少有全日制,学生定期到学校接受教学,之后再到各自的工作单位。但目前英国教育博士的培养尚没有形成独立于哲学博士的培养模式。学位评估通常包含两部分:课程学习的评估和论文的评估,但多数大学规定教育博士论文应达到可发表的质量要求。

3.2临床心理学博士(DclinPsy)

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是唯一一种成为受许可的临床心理学家的方式。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项目的课程目前已被英国心理学会(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承认[7]。

申请者最低要求是具有第二级中较高级荣誉学位或同等学位,同时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学位课程必须被英国心理学会承认。如果是第二级中较低级荣誉学位,必须具有相关的硕士学位。

临床心理学博士的培养是全日制,学生在学校接受一定的教学模块,需从事一定的临床实习(6个半年或3年的实习)。而教学模块通常安排在一到两年的长期教学模块中和实习期一周一天的课程中。期间,学生将接受课程学习、个案研究、研究计划、实习单位专业导师的报告和论文等方面的评估。

3.3医学博士(MD)

医学博士学位侧重于对临床能力的考核与临床资格的认可,申请者必须是进入临床工作取得医师资格者,并具有内外科学士学位,同时要求申请者具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

英国各医学院的课程计划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基础医学课程、附加学位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导师制是英国培养医学生的传统做法,导师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在学校有学校指定的导师指导相关作业和论文方面的问题,在进入临床医学的学习阶段,在附属医院的各科室轮转,教学是由学生所隶属的顾问医生和高年资医生所组成,教学方式通常是带徒式的培训。论文答辩是学生毕业的主要形式。

3.4工商管理博士(DBA)

DBA学位要求学生应用和发展已存在的理论和知识,对所在的商业领域中的实践工作做出重大贡献,而主要招收有重要工作经验的人。申请者需具有相关商业硕士学位/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或专业团体授予的同等资格,和3~5年的工作经验。

大多数的DBA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阶段,为期2年,期间学习相关学科课程,接受研究方法的训练,学生要写一份专业领域的调查报告,和详细的研究计划,并进行评估。这些课程每年学习5~8个星期,或每星期学习半天,或以双休日的形式进行。在这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的DBA项目可以授予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第二阶段,为期2~4年,在这个阶段有一个相对简化的教学成分,但大部分时间将用于研究计划和论文的准备上。论文答辩是学生结业的主要形式。

3.5工程博士(EngD)

据工程博士学位的设立机构——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介绍,“工程博士是一种在工科领域内授予的层次与哲学博士学位相当、具有职业导向性学位,它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为具有研究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未来从事企业的领导职位而设置”。

申请者需获得第一级或第二级中较高级荣誉学士学位或同等资格,或者第二级中较低级荣誉学士学位,但必须有理学硕士学位。如申请者没有被认可的学位,但他们有重点企业相关工作经验的证明,或者在企业拥有稳定的重要职位等,也可能被录取。同时,都要求具有相关企业工作经验。

在课程设置上,设置了相当数量的工程技术、管理、商务和个人技能发展等方面的课程,课程设置采取模块化组织形式,课程学习时数占总培养计划的25%(约一年),作为正式培养计划的一部分。课程学习达不到标准者,不允许继续学位计划。

“双导师制”是英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的显著特点。所谓“双导师制”是指在培养过程中由大学指定的学术导师和联合培养企业指定的企业导师共同指导[8]。完成项目研究和学位论文后,在导师认可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向学位委员会递交论文,学位委员会指定答辩委员会主持答辩。

4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启示

4.1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现状

我国自1991年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试办以来,专业学位教育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学位的发展已初具特色,己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举的专业学位体系。迄今为止,我国已经设立的专业学位有18种,按设立时间的先后顺序为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建筑学专业学位(学士、硕士)、法律硕士专业学位(J.M)、教育硕士专业学位(Ed.M)、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硕士)、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PH)、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农业推广硕士学位、兽医专业学位(硕士、博士)、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军事硕士专业学位、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MTCSOL)、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IT),涉及69个领域。但实际上,当前的专业博士学位的类型和数量明显不够,专业博士学位人才还极为缺乏。

4.2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现存的问题

由于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专业学位教育布局结构不平衡。专业学位教育的不平衡,不仅表现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分布不平衡,还表现在同一省份的不同城市之间、同一城市的不同学校之间和同一学校的不同学科之间等分布的不平衡,这种状态亟需改变。第二,专业学位的规模较小。与科学学位相比,不论在专业学位的设置领域上还是在专业学位点的设置规模上,专业学位的比例都明显偏低。2003年,我国授予专业博士学位216个,专业硕士学位17567个,共计17783个;授予科学博士学位17362个,科学硕士学位90747个,共计108109个;二者之比分别为1∶80、1∶5、1∶6,悬殊差异巨大[9]。第三,专业学位与社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间缺乏有效连接。缺乏专业学位与社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有效衔接,专业学位教育就缺乏了应有的约束机制和发展动力。目前,在我国只有建筑学专业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与国家建筑师注册制度建立了比较成熟的衔接制度,其他专业学位与社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衔接还存在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4.3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发展对我国专业博士 学位教育的启示

与英国多样化的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相比,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在博士层次上类型还很少且规模也比较小,需要借鉴其它国家在这方面的有益经验。

首先,扩大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发展的规模。虽然到2007年,我国已经设置了18种专业学位,专业博士学位仅占了三类,虽然有402所院校招生,每年招生约15万,但是专业博士学位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10]。经济的发展所导致的行业分工的细化以及部门之间的业务的交叉,要求现有职业的专门化水平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在呼吁跨行业的、复合型新型职业的产生,社会在管理、工程、建筑、法律、财经、教育、农业等专业领域对高层次的专门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专业博士学位教育所具有的职业性、复合性、应用性的特征也在逐渐地为社会各界所认识,其吸引力定会不断增加。因此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必须相应有较大的发展、层次上要有一定的提高,有必要增加专业博士学位的种类、开展专业博士学位教育院校的数量和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招生数量,通过提高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发展速度、扩大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规模、完善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层次结构,提高我国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数量在当年研究生培养总数中的比率,合理统筹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规模比例以及不同专业学位之间的规模比例,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其次,完善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培养模式。由于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办学历史短,缺乏办学经验,培养机构对专业博士学位培养机制缺乏研究,认识也不到位,大多照搬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培养方式较单一,主要以培养机构单独培养为主,导致专业博士学位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不鲜明,优势不突出。为改变这一状况,培养机构宜采取多种培养模式相结合,通过校际、校企、国际合作等途径,通过研究生教育创新实习基地等形式开展实践教育,真正体现专业学位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专业博士学位教育不仅仅是为提升在职人员水平服务,更重要的是要为社会培养大量具有职业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目光不应只是盯在在职人员,而是要培养大量高层次职业技术人员投入社会。专业学位教育要自成系统,可考虑将专业学位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形成一套与科学学位并行的专业学位授予体系。这样,专业博士学位教育才会有充足的生源保证,培养质量才能稳步提高[11]。

再次,加强专业博士学位与职业任职资格之间的有效衔接。不少国家把专业博士学位与任职资格紧密联系,将获取专业博士学位作为从事某种职业的必备条件或先决条件。而我国同样存在此类问题,所以在专业博士学位与职业任职资格之间建立有效的衔接,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机会,并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有力的促进其专业的良好发展。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快与国家相关部门协调,借鉴发达国家一些先进的经验,在实际工作中尽快建立和完善各行各业岗位资格要求,完善劳动准入制度,从而提高职业的专业化水平,推动我国的专业博士学位教育朝着健康、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Powell S,Long E.Professional Doctorate Awards in the UK[R].UK Council for Graduate Education,2005.

2 UK Council for Graduate Education(UKCGE). Professional Doctrates[R].Dudley:UKCGE,2002.

3 Bourner T,Bowden R,Laing S.Professional Doctorates in England [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01,26(1):65-83.

4 ESRC.Postgraduate training guidelines[R].Swindon: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2001.

5. Scott D,et al..Profesional Doctorates:Integrating Professional and Academic Knowledge [M].Buckingham: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4:79-80.

6 Quality Aussurance Agency(QAA).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 in EnglND[R].Wales and Norther Ireland.Gloucester:QAA,2001.

7 The Science Registry Ltd..Professional Doctorates Explained[EB/OL].[2009-05-06].http://www.professionaldoctorates.com/psychology.asp.

8 Mark Gittoes.PhD research degrees Entry and completion[EB/OL].(2005-01-02)[2009-05-06].http://www.hefce.ac.uk/pubs/hefce/2005/05_02/.

9 翟亚军,王战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5):23-27.

10周富强.英国“教育博士”培养的实践、问题与挑战[J].中国高教研究,2006,(6):14-17.

11曾攀,吴振一,刘惠琴,等.美、德、英工程类型研究生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1):61-65,87.

General look at the professional doctorate education in UK

WU Xue-zhong,ZHANG Li

(1.Shangyu Branch,Shaoxing University,Shaoxing,Zhejiang,312300,China;

2.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41,China)

AbstractThe thesis analyses the features of the professional doctorate education in UK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and then tells us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about the professional doctorate education in UK in four ways,as requirements for recruitment,setting of the subjects,models for cultivation and evaluation.It introduces on brief five of its professional doctorate education in UK.Finally,it shows its significances of learning something from U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doctorate education in China.

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化评审初探 第4篇

博士培养质量反映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和科技水平, 而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是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 即论文采用全英文书写, 主要由外籍专家评审, 并采用全英文的方式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对博士论文进行国际化评审, 有利于比较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以评审促进博士培养质量和学位论文质量提高, 从而培养出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同时国际化评审有利于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扩大我国大学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因此, 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的国际化评审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探索国际化评审的必要性

首先, 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程度的提高, 一些高校花大力气建设了一批全英文专业,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到我国攻读全英文博士学位。有些高校甚至聘请了国际知名外籍教授担任全职教授或兼职博导。这部分博士生毕业全部撰写英文论文。采取国际化评审的方式, 更符合这些师生的实际需求。

其次, 众多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建设了一大批双学位博士生项目。试行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 有利于博士生的培养标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同时也吸引了国外优质留学生生源来我国攻读双学位项目。

三、国际化评审的实践背景

此前, 国内少数高校曾进行过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的尝试[5], 但是并未有大范围的实践。国内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国际化评审方式尚处于摸索阶段, 尚待完善和改进。因此, 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学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化评审实践为借鉴, 通过分析和总结, 试图为今后国内的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探索提供参考。

我校的生物学科近年发展迅速, 在教育部第三次学科评估中位列第三, 且博士培养的国际化程度较高, 因此生物学科成为我校985三期试点国际化评审的学科之一。本文以该学科进行的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为例, 通过分析专家的评阅意见, 力求从国际专家的评阅意见中总结出先进经验, 为今后提高博士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四、评审的侧重点分析

参加评审的既有来自德国、英国、美国等国的欧美专家, 也有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亚洲专家, 还有来自欧美著名大学的华裔专家, 以及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通过对总计32份国际评审专家的评阅意见的分析, 发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 评阅的重点既有相似之处, 又有侧重点的不同。

生命科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实验科学, 讲究的是发现未知, 各国专家都关注论文的创新性, 以及创新的实用价值。不过专家们评阅关注的点各有不同。

(一) 欧美专家

欧美专家往往会对论文的研究领域、研究目的、研究策略、实验步骤、实验结果逐一细致分析, 指出闪光点。欧美专家关注作者作为独立的研究者, 选取合适的实验方法, 并熟练运用, 使之为解决科学问题服务的能力, 并同样看重课题合作研究者对文章的贡献。欧美专家不光看重论文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研究, 也看重作者作为第二甚至第三作者, 协助他人完成的相关课题。尤其重视作者是否在本领域内影响因子高的SCI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同时, 欧美专家尤其关注英文的写作, 特别是摘要和前言的写作。大到文章的结构, 语言的陈述, 小到图表图例的格式, 参考文献的标注, 语法和拼写错误等, 都会在评阅意见中指出。

(二) 亚洲专家

亚洲专家会详细分析作者的写作和实验思路, 并同样关注作者的科研水平, 包括对所研究领域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 以及对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和欧美专家相似的还有, 亚洲专家同样重视作者在影响因子高的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对论文的写作细节的关注度也和欧美专家类似, 也都提到了前言和摘要的写作, 用词的准确性, 图表图例、参考文献、语法和拼写错误等。不同的是, 亚洲专家尤其关注论文的实验部分, 设计是否合理, 数据是否充分, 结论是否有说服力等都是关注的重点。并且, 亚洲专家往往会关注作者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三) 欧美华裔专家

欧美华裔专家和亚洲专家相似的是, 也会详细分析作者的写作和实验思路, 并同样重视论文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作者对本研究领域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 也是华裔专家关注的重点之一。这和欧美、亚洲专家也类似。华裔专家也重视作者发表的SCI论文, 但程度不及欧美和亚洲专家。虽然所有参加了国际评审的博士生都发表了较高水平的SCI论文, 但是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华裔专家的评阅意见中提及了SCI论文。而绝大部分欧美专家和亚洲专家都对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有所提及, 并把发表SCI论文作为博士生科研水平的重要体现。华裔专家特别重视的是论文的独创性、工作量以及研究深度。华裔专家还重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文写作细节如拼写和语法错误等也有提及。不同的是, 华裔专家往往会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 国内专家

国内专家和国外专家相似的是, 关注作者分析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且关注论文实验的设计和的分析, 以及论文涉及的工作量和研究成果的现实意义。和华裔专家相似的是, 国内专家一般也会提出对下一步研究方向的建议。和国外专家明显不同的是, 评阅意见中几乎不提及作者发表的SCI论文。国内专家会对论文写作上的细节有所关注, 如指出图表和图例的标注错误, 但是对英文用词的准确性, 拼写和语法错误等, 未有提及。

五、启发与思考

一方面, 多份海外专家的评阅意见提到论文已经达到国外知名高校授予博士学位的水平, 这表明国内生物学科博士生的培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同时虽然各国专家的评阅重点有所区别, 但是所有专家都特别重视论文的独创性。独创性既包括独立思考, 独立解决科学问题, 又包括提出创新的观点, 使用创新的方法, 得出新颖的结论。因此, 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博士生培养的重点。

另一方面, 虽然近年来各高校都对博士毕业有发表一定水平的SCI英文论文的要求, 但是, 从专家的评阅意见来看, 国内博士的英语写作能力尚待加强。除个别专家提到论文作者的英文流利外, 其他都曾详细地指出作者用词、拼写和语法的错误。因此今后在博士培养中, 撰写英文论文的能力需要作为一个培养重点。目前我校已经开设专门针对博士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课程, 旨在提升博士生撰写英文学术论文的能力。

综上, 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国际化评审是博士生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要准备。国内博士论文虽内容已经达到一定水平, 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因此, 今后应该继续推进和推广博士论文国际化评审, 努力学习国外培养博士生的先进经验, 提升博士生培养的总体水平。

摘要: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国际化评审, 既是为提高博士培养质量而进行的大胆尝试, 又是博士培养国际化的必要举措。本文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学科进行的国际化评审实践出发, 深入分析专家的评审重点, 通过对比和总结, 试图为今后国内博士生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博士学位论文,国际化评审,评阅意见

参考文献

[1]马莉萍.浅析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及主要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10) :131-135.

[2]吴太山.匿名批量和国际化评审学位论文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3, (10) :123-125.

博士学位毕业论文 第5篇

一、申请正式答辩条件

(一)时间要求

1.博士生申请答辩(指提交学位论文进行评阅,下同)的最早时间为自报到之日起不少于18个月(不含休学时间)。

2.博士生完成学位论文答辩的最迟时间为取得学籍后第6学年的6月15日(包括休学时间)。

(二)学分要求

博士生应按照《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修满规定的学分。

(三)学术成果要求

博士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科研成果须满足《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有关规定(试行)》(校研字„2007‟11号)的要求。涉密博士学位论文(须为机密级及以上)的学术成果要求可同时按《哈尔滨工程大学涉密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校研字„2006‟4号)的第八条执行。

(四)通过预答辩

二、博士学位论文要求

(一)学位论文应反映出作者在本学科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本学科相关领域做出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

(二)学位论文应在博士生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本人独立完成。

(三)学位论文要概念清楚,理论推导正确,原始数据和实验数据可靠,计算无误,分析严谨,立论明确,条理清晰,文字通顺,不得编造数据及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引入他人研究成果要明确标出。

(四)博士学位论文的内容不能与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内容有重复。

(五)学位论文应严格按照《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的规定撰写。

三、预答辩及相关要求

预答辩是检查和考核博士学位论文工作、保证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由各学院组织实施。

(一)申请预答辩

博士生学位论文初稿完成后,经导师审阅同意,向学位点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预答辩申请。

(二)预答辩委员会及其组成要求

学院或学科根据博士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5或7人组成预答辩委员会(导师可参加预答辩委员会并担任委员,但不能担任主席),并设秘书一名(要求专业技术职务为副高职以上),负责预答辩的记录工作。

(三)预答辩过程要求

1.博士生报告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并回答委员提出的问题。

2.预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认真审查,检查博士学位论文中的创新成果及水平、论文工作量等,并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3.预答辩委员会结合预答辩情况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评议,并做出是否通过预答辩的决议。决议以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到会委员2/3以上(含2/3)同意作为通过预答辩。

4.预答辩委员会应将预答辩记录、评议意见、投票情况、评议结果填入“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情况表”(附件1,一式3份),预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后有效。

(四)预答辩结果处理

通过预答辩的博士生,应根据预答辩委员会提出的意见对学位论文进行认真修改。修改完成后,经导师同意,博士生可向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正式答辩申请,进入学位论文检测和学位论文双盲评阅环节。

未通过预答辩的博士生应根据预答辩委员会提出的意见对学位论文进行认真补充和修改。修改后的学位论文经导师审查通过后,必须重新申请预答辩。

四、博士学位论文检测

在进行双盲评阅前,博士生学位论文须通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检测。

(一)检测的论文范围

涉密博士学位论文不进行检测,其它博士学位论文都需进行检测。

(二)受理时间

研究生院学位管理处每周二、周五受理博士学位论文检测。

(三)申请及检测过程

1.博士生填写《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检测承诺书》(附件2,以下简称《检测承诺书》),并将学位论文1本及其电子版(要求WORD文档,文件命名规则:学号+姓名)送交到学院教务办公室。

2.学院教务办公室按照规定的时间将博士生提交的检测材料报送研究生院学位管理处。

3.研究生院使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对提交的学位论文进行检测。

(四)检测结果处理

研究生院将《检测报告》发放给学院教务办公室,学院教务办公室将其报学院主管领导审查,并留存其复印件,将原件及时送交导师。

博士生及其导师应认真阅读《检测报告》,并对学位论文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同时撰写《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检测结果说明》(附件3,以下简称《检测结果说明》)。

(五)其他说明

“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检测是学位论文检查和评审的重要环节之一,博士生和导师同意提交学位论文进行检测就视为进入评审程序,检测结果将按学校相关文件规定处理。

五、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阅

博士生通过学位论文检测后,经导师同意后,可向学位点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论文评阅申请。

(一)双盲评阅的含义 学位论文的评阅人姓名对学位论文作者、导师以及相关人员隐匿,同时学位论文作者及其导师姓名对评阅人隐匿。双盲评阅由校研究生院组织实施。

(二)双盲评阅的论文范围

我校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除A类、B类部分论文)全部实行双盲评阅。

(三)受理时间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准备申请答辩的博士生至少应在预计答辩日期前3个月(寒暑假不计算在内)向学院教务办公室提交学位论文。

2.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研究生类别及培养计划安排讨论学位授予情况,每年安排3次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全体会议,因此,每年3月、10月及6月10日到7月10日3个时间段不受理博士学位论文评阅申请,其它时间每周一、周四受理。

(四)申请程序

1.博士生填写《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阅申请书》(附件4,以下简称《评阅申请书》),并向学院教务办公室提交以下材料:

(1)博士学位论文《检测报告》及其《检测结果说明》;(2)5本学位论文,其中1本正常装订(“原创性声明”和“授权使用声明”中需导师、作者签字),其余4本匿名;

(3)博士研究生学习成绩单(一式2份);(4)博士学位论文盲审交费单;(5)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情况表;(6)博士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术论文审查表及佐证材料(附件5);

(7)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成果自评表(B5纸打印,一式4份)。

2.学院教务办公室整理博士生提交的材料,并审核博士生成绩、学位论文、学术论文、预答辩等材料,审核通过后在《评阅申请书》上签字、盖章,并发放学位论文答辩相关表格。

3.学院教务办公室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将博士生提交的材料统一报送研究生院学位管理处。

(五)形式审查及组织评阅

研究生院对学院提交的博士生材料进行复审,并组织学位论文的双盲评阅,评阅份数为4份,其中校外评阅份数至少3份。

(六)评阅结果处理

评审专家在评审学位论文后将做出同意答辩、修改后答辩、不同意答辩三种结论。评阅书返回的份数必须不少于3份,评阅结果处理办法:

(1)返回的评阅意见中,有3份或3份以上均为“同意答辩”申请人根据评阅意见进行修改后,进入答辩环节;

(2)返回的评阅意见中,有2份为“不同意答辩”申请人本次申请无效;

对于此次申请无效的申请人,必须根据评阅人提出的意见进行认真修改,修改后的学位论文经导师审查通过后,方可重新向研究生院申请答辩,且应在最迟答辩日期前完成学位论文的评阅和答辩工作,否则将按校学籍管理规定处理。(3)返回的评阅意见中,有2份为“同意答辩”、1份为“修改后答辩”

若“修改后答辩”意见中分数为70分以上,申请人根据评阅意见修改后,可进行答辩环节;

若“修改后答辩”意见中分数为70分以下,申请人根据评审意见修改论文,写出书面修改说明,导师同意后,由所在学院组织相关学科2位专家对学位论文进行审查,学院根据专家审查意见,作出同意答辩(见附件6)、延期答辩继续修改学位论文以及其他具体要求的决定。

(4)返回的评阅意见中,有1份为“同意答辩”、2份为“修改后答辩”

若2份“修改后答辩”意见中分数均为70分以上,申请人根据评阅意见修改论文,导师同意后,可进行答辩环节;

若2份“修改后答辩”意见中有分数为70分以下的,参照本节第(3)条办理。

(5)返回的评阅意见中,有1份为“不同意答辩” 导师根据评阅意见可选择撤销本次申请或提请复议。选择撤销本次申请即本次申请无效的处理办法参见本节第(2)条;选择提请复议,由研究生院增聘2位评阅人盲审,增聘评阅意见中仍有“不同意答辩”意见的,本次申请无效,增聘评阅意见中有其他意见的,参考上述办法执行。

(七)有关双盲评阅的其他说明

1.申请正式答辩的博士生提交的5本学位论文除1本外,其余的4本学位论文要求无作者姓名、无导师姓名、无致谢、无个人简历,学位论文的原创性声明页不需签字,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页采用列表但匿名的方式,具体格式见《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列表》(附件7)。

2.博士生在提交学位论文时可提出建议回避评阅人员名单(不超过5人)及其所在单位。

3.双盲评阅的学位论文评阅费(含增加评阅的学位论文评阅费,200元/本)由导师支付,在提交学位论文时缴纳到校财务处;外单位研究生院(部,处)管理劳务费和论文邮寄费由研究生院支付。

4.博士学位论文存在抄袭现象经认定情况属实的,将按《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学位(学术)论文违反学术规范行为处理办法》(校研字„2009‟45号)处理。

六、正式答辩

(一)答辩审批

通过学位论文评阅的博士生,可进入学位论文的答辩环节。

1.答辩委员会的组成

答辩委员会由学科提出草拟名单,由5或7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组成,其中至少应有2名外单位专家(国家重点学科可为1名)。答辩委员会主席应由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人员担任。答辩委员会中应有1名同行的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成员,以利于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了解掌握本单位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情况。答辩委员会设秘书1名,专业技术职务为副高职以上。答辩博士生的导师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

2.思想政治鉴定 由学院(系、部)级党组织填写博士生攻读学位期间的德智体等方面的表现。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博士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政治表现、道德品质、学习和工作态度等情况,并根据其表现明确表明是否同意推荐其答辩。不同意推荐答辩的,不予审批答辩。

3.答辩材料的审核

博士生须认真填写“学位档案”(要求确定答辩时间、地点、答辩委员会成员),并登录研究生院主页进入“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后录入“学位信息”栏目。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负责审核“学位档案”中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并签署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是否同意答辩的意见。答辩委员会秘书应在距答辩日期前3天以上,将已经填写完毕并经学院审核和有关人员签字的全部答辩材料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审查。审查通过后,发放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表决票。答辩公告将会在答辩日前3天在“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中“近3天答辩公示栏”内自动显示(涉密博士学位论文除外)。

(二)学位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要公开举行(涉密学位论文使用涉密副本答辩的除外)。博士生应分别与导师、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合影。

学位论文答辩程序如下:

1.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开始,答辩委员会秘书介绍申请人简历及答辩材料审核情况;

2.申请人报告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一般不少于40分钟);

3.答辩委员提问,博士生答辩; 4.休会,答辩委员会召开内部会议,审定是否同意申请人毕业及其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博士学位论文水平,并根据博士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讨论并形成答辩委员会决议。

获得到会委员2/3以上(含2/3)同意者为通过学位论文的答辩,同意毕业并建议授予博士学位。答辩委员会将建议授予博士学位的人员名单报请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

未获答辩委员会2/3以上(含2/3)同意票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2年内(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或者答辩委员会认为申请人的论文虽未达到博士学位的学术水平,但已达到硕士学位的学术水平,而申请人尚未获得过该学科硕士学位,在征得申请人同意的情况下,可做出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并报请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

5.复会,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投票结果及答辩委员会决议;

6.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结束。

七、加强博士学位论文的答辩与审核工作

各学院应根据《关于加强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与审核工作的通知》(研院函„2009‟31号)要求,做好加强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与审核的工作,并制定本学院加强审核工作的实施细则。

八、毕业和结业

(一)毕业 1.在博士生答辩后、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全体会议召开前,由学籍所在学院对其德、智、体进行全面考核,做好毕业鉴定。

2.博士生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博士生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并以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的最近一次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全体会议日期为毕业证书的发证日期。

(二)结业

博士生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博士生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学位论文评阅最终未通过或学位论文答辩最终未通过者,准予结业并发给结业证书。

九、博士学位的授予

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申请博士学位人员的材料进行审议。评定博士学位时,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须有2/3以上(含2/3)成员出席,会议的决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全体成员过半数通过。如无记名投票表决未通过,此次申请无效,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批准,可在2年内(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1次。答辩通过后,方可再次向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博士学位申请。通过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同意授予博士学位的人员材料报送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将定期召开全体会议,对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上报的建议授予博士学位人员的材料进行审核,并进行投票表决。评定博士学位时,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须有2/3以上(含2/3)成员出席,会议的决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全体成员过半数通过。通过者,将授予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证书须经3个月争议期而无异议后发放。

十、档案整理

(一)答辩结束后,答辩秘书负责将全部学位授予档案材料交至学院教务办公室,等待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开会讨论。

(二)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开会讨论后,将授予博士学位意见书相应栏目填写完毕,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签字后,由教务办公室将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决议及有关材料送交校研究生院学位管理处,等待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开会讨论。

(三)博士生按照校档案馆规定的归档要求,将有关材料存档后方可办理离校手续。

(四)学院按学校规定时间将整理完毕的博士生学位授予材料送交校档案馆存档,并将《研究生档案寄送单位备案明细表》交研究生院学位管理处备案。

十一、涉密博士学位论文的预答辩、评阅、答辩及存档等保密要求按照《哈尔滨工程大学涉密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管理办法(试行)》(校研字„2006‟4号)执行。

十二、在我校攻读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学位论文评阅、答辩、毕业、结业及学位授予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十三、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以往所有文件与本办法不符合的,以本办法为准,原校研字„2006‟14号文件同时废止。

博士学位毕业论文 第6篇

一、32位优博导师样本的来源

据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公布的数据信息的统计分析, 1999年至2010年, 教育部授予全国优博1182人, 提名奖获得者1646人, 两者总计2828人, 分布在12大学科门类中, 其中工学1066人, 所占比例最大, 达到37.7%, 其次是理学、医学、农学, 分别占29.1%、10.0%、4.6%, 其他学科比例都很小 (见表1) 。显然, 站在这些获奖者背后的是优博导师们, 是他们同获奖者一起付出了智慧且艰苦的努力, 才产出了优秀的科研成果。据统计, 截至2010年12月底, 培养2位及以上全国优博的导师合计有144人。其中, 培养2位全国优博的有112人, 培养3位全国优博的有26人, 培养4位全国优博的有5人, 培养9位全国优博的有1人 (见表2) 。

按以上数据计算, 培养3位及以上全国优博的导师共有32位 (见表3) (排名不分先后) 。这32位优博导师总计为国家培养了107位全国优博, 占全部1182位全国优博的9.1%。可见, 这32位优博导师在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之大、影响之广, 他们应该成为全国研究生导师学习的榜样。

32位优博导师分别来自高校和中国科学院, 其中高校总计有20所, 包括“985工程”高校13所, 非“985工程”的“211工程”高校5所, 非“985工程”和“211工程”的普通高校2所。从高校导师数看, 来自13所“985工程”高校的导师中, 复旦大学3位, 清华大学4位, 上海交通大学2位, 北京大学2位, 其次是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各1位。来自非“985工程”高校的导师为第二军医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东华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各1位。32位优博导师的单位分布及培养优博情况如表4所示。由此可见, “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是培养全国优博的主导力量。

注:本表根据导师所属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网站对外公布的导师信息整理, 全国优博获得者人数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公布的信息整理。

二、32位优博导师的素质优势与特征

(一) 学历与学术荣誉高:超过一半获博士学位, 大多数有院士荣誉头衔

学历反映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成果, 学术荣誉反映一个人的学术创新能力和学识水平获得国家、社会认可的程度。通常, 世界范围内, 最高学位定为博士学位, 最高荣誉在我国范围内自然科学以院士为最。据调查, 32位优博导师中有博士学位的17人, 占总人数的53.1%;有硕士学位的6人;本科毕业有9人皆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本科毕业生。需要强调的是, 这9人中有7人拥有院士荣誉头衔。数据还显示, 32位优博导师中, 有院士荣誉头衔的合计23人, 占总人数的71.9%。其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17人, 占53.1%;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 占21.9%;在这些院士中有双院士2人, 还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5人, 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 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 俄罗斯圣彼德堡工程院院士1人。32位优博导师中, 担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各类学科评议组成员及组长的总计有10人, 占31.3%;曾有“长江学者”头衔的8人, 占25.0%。

(二) 学科背景较丰富:

多数人研究涉及两个以上学科, 理工学科交叉居多

学科是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出来的门类, 是学术人员从事学术工作的平台与基地。一般认为, 学科背景丰富, 意味着知识面宽、基础扎实, 非常有利于学科交叉, 而学科交叉有利于创新, 也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更有利于创新成果的产生。据调查, 32位优博导师的学科背景主要涉及四大学科门类即理科、工科、农学、医学 (见表5) 。

(三) 学术履历丰富:绝大多数留学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的著名高等学府

学术履历反映在学术职称、国外留学、访学经历等方面。根据调查, 32位全国优博导师全部具有教授 (研究员) 职称。从表3可以看出, 20人有出境留学、访学经历, 其中留学美国的8人, 占留学总人数的最大比例40%;留学德国的5人, 留学英国的4人, 留学法国和日本的各为3人, 留学加拿大和比利时的各为2人, 留学意大利、捷克、新西兰、中国台湾地区的各1人。在32位优秀博士导师中, 多人有多国 (地区) 留学、访学的经历 (见表6) 。

(四) 服务国家建设:绝大多数导师担任国内重要职务、国际学术职务

工作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导师的人生阅历和综合能力。工作经历包括在国内外学术机构和相关政府机构工作的各种经历。调查发现, 32位优博导师均在国内从事专业研究工作, 并担任重要学术职务, 有10多人曾经担任或正在担任重点大学的副校长或校长。需要强调的是, 有25位优博导师兼任国际学术职务, 占总人数的78.1% (见表7) 。

(五) 学术成果丰硕:绝大多数学术论文超百篇, 人人皆获国家级重要奖项

论文、专著等可以反映一个学者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成就。据对在已公布统计数据的28位优博导师中, 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达100篇以上的有25人, 占89.3%, 其中发表在200篇以上的有16人, 占57.1%。而且, 他们中每个人都曾在影响因子高的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甚至百篇以上的学术论文。在导师公布的学术专著数据中, 已知12位导师在国内外出版学术专著数均在2部以上。32位优博导师在国内外的获奖情况如表8所示。

(六) 多数人起任教授的年龄早, 不少导师年富力强, 事业发展的潜力巨大

教授或研究员是高等学校等学术机构中学术职称最高的一级, 反映一个人的学术地位。通常, 在学术机构中, 越年轻获得教授职称, 越说明其学术上的拔尖超前性。调查发现, 32位优博导师分布于各个年龄层次 (见表3) 。25位已公布担任教授起始年龄的导师中的起任至今各年限情况见表9。

三、关于加速提升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素质的政策建议

显然, 32位优博导师是全国导师中的名师, 培养了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国能够达到优博导师教育水平的名师还不够多, 特别是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世界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所言, 国内世界级的专家廖廖可数[2]。因此, 未来任重道远, 我国仍要不断加大名师大师队伍建设的力度。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要求的那样, “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要“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 努力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3]。于此, 借鉴32位优博名师群体的榜样力量, 我们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研究生导师素质、提高导师队伍整体素质水平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 利用国际化平台, 加大对优秀人才进行国际学术塑造的力度

当今世界, 国际化平台已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和成功的关键。调查显示, 32位优博导师大都出国留学并获博士学位, 学术工作经历丰富, 多有国际交流经历和经验, 长期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 并在培养研究生时积极利用国际资源, 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和教育提供最前沿学术支撑。少数导师虽然没有出国留学经历, 但都通过实践和单位培养等途径获得国际学术研究经验。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我国应继续保持与国际学术界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势头, 鼓励和支持学术人员开展高层次国际学术交流合作, 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优良的国际学术资源支撑。如鼓励和支持年轻学子出国留学并以各种方式为国家服务, 在招聘教师时各重点高校应坚持以获得博士学位为基本条件;鼓励和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参加国际高端学术活动, 成为国际学术舞台上的明星;鼓励和支持国内机构、教授等与国际高水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开展国际学术合作, 承担国际重要项目研究任务;鼓励和支持国际重要学者到中国从事高端研究工作, 协助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加强国际学术资源的共享平台建设, 大力建设中国本土的学术资源平台, 支持优秀科学家在中国本土发表重要学术成果。

(二) 搭建多学科交叉平台, 夯实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学术基地

学术交叉领域是学术创新的生长点和着力点。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历史表明, 加强专业之间的沟通与跨学科研究对取得创造性成果非常重要[2]。调查显示, 32位优博导师都具有多学科交叉的背景和经历, 他们在学术追求上始终坚持突破关键问题和前沿课题, 始终注意跟踪世界前沿领域的科学发展动态, 并与研究生一道在科学前沿问题上争取获得重大成就。导师们的丰富经验和经历, 也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最好的榜样。这些年我们国家通过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 培育了一大批前沿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造就了一批高层次人才[4]。但交叉学科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 拔尖人才培养的任务依然繁重。未来, 我国要更加重视交叉学科领域的发现、发展和建设工作, 不断推进交叉学科的生长和壮大。为此, 要从战略高度研究和把握当今时代学科交叉发展的前沿方向和正确战略, 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通过科研团队建设支撑学科交叉领域的扩大、提升和发展;以优秀科研团队建设带动学科交叉的大发展;采取非常规发展措施推动交叉学科人才的集聚, 使交叉学科发展有力量背景;大力营造学科交叉的浓厚氛围, 形成宽松的学科交叉研究的氛围, 培育争取学科交叉优秀成果的良好环境。

(三) 鼓励扶持优秀年轻人, 及早将他们推到国际学术研究前沿

年轻人是最富有朝气、最有潜力的。历史证明, 很多诺贝尔奖得主都是通过年轻时取得的重大发现和重要成就而后继续发展才获得该奖的。研究表明, 物理学、化学、医学、经济学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取得成果的平均年龄为40.16岁, 35岁取得成果最多, 其获奖年龄在60岁左右[5]。调查显示, 32位优博导师都是在年轻时就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了优秀论文, 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如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的曹雪涛教授创造了培养全国最多优博 (9位) 的记录。根据曹教授的简历, 我们发现, 他26岁就因硕士论文优秀而被提前授予博士学位, 28岁破格晋升为教授, 成为当时国内医学界最年轻的教授, 33岁成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 41岁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担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亚太地区免疫学联盟副主席等国内外重要学术职务。这说明, 只有大力选拔、提拔优秀年轻人,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才有扎实的基础和发展的前景。为此, 建议国家要制定和完善一些特殊政策, 比如“青年千人计划”、“青年百人计划”, 吸引全球杰出青年学者加盟中国发展事业;为特殊人才设计特殊政策, 在资金支持、环境氛围等方面给予最优条件支撑;充分利用优秀科学家在中国搭建国际学术平台, 促其成为活跃于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学术掌舵人;以最宽松的条件和氛围支持优秀年轻人和年轻科学家聚会, 共同为探索中国学术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 努力培育世界一流学术氛围, 支持所有科学家以自由探索为志业

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学术氛围, 需要一流的学术环境, 需要一流的师生集聚。“名师出高徒”现象在美国诺贝尔奖得主中尤为突出:199位诺贝尔奖得主得到过15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指导。其中, 16人当年师从两位诺贝尔奖得主, 11人曾与3位诺贝尔奖得主有亲密接触的经历, 另有3位居然各自得到4位大师的教诲[6]。拥有15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教授在谈到“大学如何提升其卓越性”的问题时曾列举了5个要素, 第一条要素就是“要有一个体系能保证自由的探索和由教师所引导的研究, 要有教师来决定他们研究的领域和研究的重点”[7]。近年来, 我国国家领导人也针对这个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如温家宝总理多次谈到要提倡自由的学术争鸣, 优化学术环境, 形成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 鼓励探索, 宽容失败。2011年他在英国伦敦皇家学会发表演讲时指出, 做学问、搞科研, 尤其需要倡导“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正因为有了充分的学术自由, 像牛顿这样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伟大影响的科学家, 才能够思潮奔腾、才华迸发, 敢于思考前人从未思考过的问题, 敢于踏进前人从未涉足的领域。温家宝总理强调, 要大力营造敢于创造、敢冒风险、敢于批判和宽容失败的环境, 鼓励自由探索, 提倡学术争鸣[8]。无疑, 我国重点高校承担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科研任务,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原则, 勇于在名师大师、英才成长和培养的学术环境上下大功夫、出大政策、显大效果, 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学术发展之路。

摘要:有的导师能指导出若干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除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自身努力和外在条件的有力支持外,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的素质优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以培养3位及以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的32位导师群体为样本, 通过对其学历荣誉、学科背景、学术履历、工作经历、科研成果、获奖情况等几个重要指标的调查, 分析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的素质优势及特征, 并对进一步提高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素质调查,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及导师座谈会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9 (05) .

[2]吕淑琴, 陈洪, 李雨民.诺贝尔奖的启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276, 180.

[3]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1-04-24] (2011-08-02) http://www.gov.cn/ldhd/2011-04/24/content_1851436.htm.

[4]袁贵仁.携手同行, 加强合作, 共同努力——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主旨演讲[C]//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组委会.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 (第四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11.

[5]刘少雪.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技领军人才成长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165.

[6]付美榕.为什么美国盛产大师——20世纪美国顶尖人才启示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71.

[7][美]约翰.汉尼斯.卓越大学的评价与形成[C]//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组委会.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 (第四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43.

博士学位毕业论文 第7篇

关键词:英文摘要,医学博士学位论文,错误分析

科学论文摘要的作用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帮助读者快速了解作者的研究目的、实验方法、结果与结论, 使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决定是否阅读整篇文章。医学研究人员能否写出符合国际标准的英语摘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论文能否被国外读者认可, 甚至影响着其研究成果在国际医学界的传播以及同国外相关研究的交流。然而, 目前中国学生在英语摘要的写作方面仍存在着相当多的困难和问题, 医学博士生也不例外。本次研究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100篇博士学位论文的英文摘要为研究对象, 找出其中的错误, 分析并讨论如何避免这些错误。提出了提高摘要写作水平的几点建议, 希望能对医学论文英语摘要写作有所帮助。

1 研究方法

研究了2006-2009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100篇医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英文摘要, 从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和错误, 主要涉及语法、句法和词汇等。分析归纳这些问题时, 本文沿用了先前研究中一些合理的分类方式。对于一些未能归入已有分类中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新的分类, 并讨论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 为了准确了解医学生在英语摘要写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并给出恰当的建议, 对40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后, 提出了关于医学英语摘要写作的若干建议。

2 研究结果及讨论

医学论文英语摘要中的问题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摘要写作方法问题, 可细分为摘要篇幅不当、时态误用、语态错误与文体修辞四类, 二是语言应用问题, 可细分为用词不当、拼写错误、冠词错误与句法错误四类。

2.1 摘要写作方法问题

篇幅不当。摘要的篇幅主要取决于论文的长度和摘要类型, 通常情况下摘要为100-500字。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要求摘要为1, 000字左右。本次研究发现有些摘要篇幅较短, 未能准确表达论文的主要内容。这一问题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摘要中应有的组成部分残缺, 二是与对应的中文摘要相比, 英文摘要过于简化[1]。而有些摘要则篇幅过长, 叙述累赘, 多达近2, 000字。如在一篇有关肝外胆管癌术前诊断和预后因素研究的学位论文英语摘要中, Background约200字, Objective约150字, Methods约350字, Results和 Conclusion约1, 200字。如此长的篇幅违背了摘要的目的, 即简明扼要地概述整篇论文以便于读者快速把握论文主要内容。因此, 在摘要写作时, 作者应注意控制篇幅, 既不能追求简练而遗漏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 又不能过分赘述本应放在正文中的研究细节, 如具体实验数据等。

时态误用。英语中共有12种时态, 在多数医学论文中常用的只是其中的3-4种, 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式最常见, 现在完成时和一般将来时偶尔出现, 其他时态 (如进行时) 则很少见到[2]。笔者在100篇摘要中发现了很多时态误用现象, 这些误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的理解。例 1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Heimlich valve drainage for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induced pneumothorax in cancer patients.

论文摘要的Objective/purpose/aim (研究目的) 介绍了研究的目的和方向。在完成论文时, 整个研究活动已成为过去, 应用一般过去时叙述研究目的。故例1中的is 应改为was.

语态不当。科技论文重在对客观事物和研究过程的叙述, 至于谁做的研究并不重要, 因此学者们曾主张在英语摘要中使用被动语态来强调事实本身。在中国科研工作者写的英语摘要中不难发现作者对被动语态的偏爱。然而近年来, 国外摘要已开始越来越多的使用主动语态, 因为主动语态能更加准确有力地表达作者的思想[3]。在笔者看来, 主动和被动时态很难断定孰优孰劣, 英语摘要中时态的选用应该视具体情况和个人写作习惯而定, 但不论选择何种, 作者都应正确应用, 避免错误。例2 This article has been studied how nonspecific lgG in human serum interfered with the detection of Anti HCV antibody by EIA.用在摘要开头的一些固定句式必须使用主动语态, 如“This article/paper/report deals with/discusses/describes…”, 因为主语article/paper/report并非动作的承受者, 而是执行者。故例4中的has been studied应改为studies。

文体修辞不当。一篇摘要应客观叙述研究方法和结果, 措辞应简练朴素, 不掺杂主观感受和宣传语调。然而在对于医学英语摘要的研究中, 发现了这样的句子“A very interesting example is found that…”, “The method is very useful for…” 等。在写作中作者应避免这类句子, 以显示摘要的客观性。摘要要用正式语言书写, 不能出现口语词汇或者不标准的缩略语, 如“isn’t”、“haven’t”、“a bit”和“lab”等[4]。此外, 书写句子时, 应尽可能使句子主语靠近其动词, 方便读者理解句子意思。

2.2 摘要中英语语言应用问题

尽管选取的100篇英语摘要来自医学博士学位论文, 但是有关英语应用方面的问题仍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用词不当、拼写错误、冠词错误与句法错误。

用词不当。英语摘要中的用词不当常见的有名词、形容词、介词和动词使用不当, 下面只举几例加以说明。

例3 Because the existing treatment of insulin injection could not model insulin physiological behavior, the compl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was failed to be prevented. 英语中, “model”有模型、模特、模范之意, 也可用作动词, 表示“做模型, 塑造”。上例中, “模拟”一词应用“simulate”。“behavior”一词表示行为举止, 这里“生理状态”应用“physiological conditions”。“糖尿病并发症”有专业词汇“diabetic complications”。另外, “fail”是不及物动词, 不能用于被动语态, “无法避免”可写作“difficult to avoid”。因此, 上句可改为“Because the existing treatment of insulin injection could not simulate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to maintain blood glucose, diabetic complications were difficult to avoid.”

拼写错误。一些人认为写作中单词拼写错误似乎微不足道, 但一篇充斥着拼写错误的论文摘要会令读者质疑它的学术严谨性和科学性。拼写错误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作者的英语基本功不扎实, 而且写作时粗心大意;二是写完摘要后, 作者没有仔细检查校对。

例4 The precursor of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 is a single chain without activity, which is activiated by HGF activator。本例中出现了拼写错误“activiated”, 应改为“activated”。

冠词错误。英语中只有三个冠词:a、an 和 the。其中, a 和 an是不定冠词, the是定冠词。冠词不能单独使用, 只能在名词前面帮助解释名词的意思。在对100篇医学摘要的研究中, 发现了大量冠词不合规范的用法, 这不仅妨碍了作者准确地阐述自己的研究, 也影响了读者对原文意思的准确理解。

例5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as a adaptive change in response to volume and/or pressure overload, is the common pathophysiological course to many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such as hypertension an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这里“adaptive”一词以元音音节开头, 其前要用冠词an, 而非a。

句法错误。医学英语有不同于普通英语的句法特点, 如名词化、缩略语、后置定语、被动语态和复合句的大量应用。这些特点一方面反映了医学英语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另一方面也使初学者难以驾驭医学英语。在医学博士生所写的英语摘要中, 句子成分错误、不同类事物比较、悬垂修饰语、名词化滥用、数字和缩略语使用不当、中式英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句法错误时常出现。例 6 It was reported that over-apoptosis and enhanced expression of Bcl-2 in the articular cartilage from KBD children,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ondrocyte apoptosis and chondronecosis is unknown. 本例中, “It was reported that”后的从句缺少谓语, 属于句子成分残缺。可改为“It was reported that chondrocyte over-apoptosis and enhanced expression of Bcl-2 occured in the articular cartilage from KBD children,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ondrocyte apoptosis and chondronecosis is unknown”.

2.3 统计结果

对100篇医学英语摘要中的各类错误进行了统计, 表1显示了各类错误的出现次数和所占比例。

从100篇摘要中共摘出了199例错误, 其中英语语言应用问题占大多数 (71%) 。不难看出, 医学研究人员能否正确应用英语,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英语摘要的写作水准。在英语语言应用问题中, 句法错误的出现频率最高 (22.5%) , 用词不当排在第二位 (20.0%) , 拼写错误也值得注意, 占到了所有错误的17.5%。相比语言应用问题, 摘要写作方法问题所占比例较小, 为29%, 其中时态错误最常见, 占到所有错误的11.5%。

2.4 摘要写作建议

为准确把握医学生在英语摘要写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并给出恰当的建议, 对40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包括16道问题。40位学生中有38位认为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一般”或“相对较差”, 占到了总人数的95%, 这表明了医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亟待提高。关于英文摘要写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21位学生选择了“词语选择”, 12位选择了“摘要内容”, 这一调查结果也与100篇摘要中“用词不当”占较大比例的统计结果一致。当问及是否读过有关英语摘要写作的书籍来提高写作水平时, 有28位学生选择了“是”, 这一结果令人欣慰, 说明很大一部分学生采取了措施积极提高自己的英语摘要写作水平。

鉴于100篇摘要的研究结论和40份问卷的调查结果, 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希望能对广大医学工作者及医学生的英语摘要写作有所帮助。首先, 医学研究者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英语摘要写作。一些人不重视摘要写作, 认为摘要仅仅是从论文正文各部分挑出的若干主题句的组合, 有些人还认为科研论文中真正重要的是正文部分, 摘要仅仅是一种形式或者修饰。诸如此类的错误观点都应该纠正, 因为大多数人拿到一篇论文后首先看到的是摘要部分, 而非论文正文, 摘要的水准决定了读者对整篇论文的第一印象。所以, 应该认真对待摘要写作。其次, 医学研究者应该加强英语基本技能的训练, 提高英语水平, 平时可以多读一些原汁原味的英语文章, 多学习英语中的标准表达, 增强自己的语感。医学研究者尤其要多读国外权威医学杂志中的英语摘要和这些杂志对于摘要写作的要求, 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当前英语摘要写作的趋势, 逐渐写出能被国际医学界和国外读者所认可的摘要。

参考文献

[1]张帆.我国医学期刊英文摘要的几个问题[J].中国科技翻译, 2001, 14 (2) :16-19.

[2]陈羽, 杜玉文, 王慧.医学论文英文摘要时态和语态的运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11) :110-111.

[3]范晓晖.论医学论文英语摘要中被动语态的滥用[J].中国科技翻译, 2005, 18 (4) :11-14.

博士学位毕业论文 第8篇

笔者从影响博士培养质量的作者自身和导师两大内、外主要因素, 利用评选过程中采集的相关数据, 重点分析作者的年龄、职称、本科毕业院校、博士培养年限、攻博方式, 以及导师的年龄、任博导时间、学位和培养研究生情况等相关因素, 以全面研究影响我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作者和导师等相关因素, 提出以下分析与思考。

1.提高博士生的主体创新能力。

自身的智力水平、黄金的创新年龄、良好的本科背景、已有的研究基础等都是促进博士创新的重要因素, 但并不是唯一因素。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不单是一种训练和培养, 更是作为行为主体的研究生个体的内在意识、需要和体验, 即创新能力的自我开发。

要确保博士生这种主观创新能动性的实现, 首先在博士生的选拔过程中, 要对其科研和创新能力进行全面的考察, 综合其先天的智力水平、已有的学术基础和研究背景、是否具有充足的实践和钻研的态度、求真的科学精神和求实的学风等。第二, 博士生要熟悉并热爱自己的专业, 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到科研中去, 并敢于进行科学、规范的怀疑和质疑, 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和新思想, 还需要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来加强本学科知识的积累, 才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去发现固有理论的缺陷, 从而提出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找到创新的切入点。第三, 要把博士生推向科研工作的第一线, 安排他们参加国家攻关项目、自然社科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 甚至让其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 培养他们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充分发挥博士生年轻并富于创造的特点和工作能动性。此外, 优博作为一个鼓励年轻博士生创新的平台, 目前也通过对申报条件方面的一些改革, 确保作者在最佳的年龄, 利用最佳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通过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机制, 引导那些科学研究思路活跃、科研创新潜力强的优秀博士生创造更多新的成果。

2.重视导师的外部引导作用。

博士生导师作为本学科学术造诣较深的教授或科研人员, 其年龄、任博导时间、学位、培养研究生等因素, 决定了是否有足够的精力、经验和能力作为重要的外部力量引导博士生进行创新;同时, 导师扎实严谨的治学作风、求实进取的科研态度也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 导师对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个体能力和水平建设是确保导师发挥外部引导作用的基础。

要充分发挥导师的外部引导作用, 首先, 导师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丰富的指导经验, 才能高瞻远瞩地洞悉和把握本学科发展的方向, 融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愿, 发挥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其次, 导师应注重一定的方式方法, 如导师在博士生阅读文献时辅以介绍本领域最新动态, 文章研究背景、动机, 让博士生充分理解作者的研究过程, 尽可能发现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三, 学校在导师遴选和聘用时, 应该综合考虑导师的科研水平、学术背景、承担项目经验、科研经费、指导学生情况等因素, 不能唯年龄论、资历论、权威论, 确保博士生的导师能够有时间、有精力、有热情、有方法地从外部引导和促进博士生创新。

3.完善科学合理的外部质量保障机制。

从我国博士生教育的整体来看, 质量保障机制已经基本完善。在博士生入口过程中, 有博士学位点授权审核和严格的博士准入制度等;在培养过程中, 有每六年一次的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中期考核等;在毕业出口环节, 有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公开答辩、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等。但总的来说, 目前外部控制多, 状态评价多, 学位评价多, 但内部控制少, 属于博士生个人的评价少。

博士学位毕业论文 第9篇

存在的问题

自AMLC发布以来, AMLC在严把论文内容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总文字复制比作为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衡量指标是不科学的

由于各个学科的特点和性质不同, 简单地将总文字复制比定为15%~30%都是不科学的。社科方面的论文文字阐述内容比较多、引用经典著作、政策法规、名言警句比较多, 而且如果确实存在抄袭痕迹, 在网络上检索也比较容易发现。比如法律学科的学位论文, 本身就需要引用许多法律条文, 总文字复制比肯定比较高;而物理、化学、数学等理工科方面的论文, 大段都是公式、数字、分子式, 总文字复制比肯定比较低。因此对于理工科论文来说, 关键的不是文章抄袭, 更不能以总文字复制比来衡定, 而是如何判定数据造假。因此对于不同学科的学位论文, 同一篇硕博士学位论文的不同章节将文字复制比的界定标准应有所不同。

2. 比对数据库覆盖内容不全面

目前, AMLC仅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 而对于学生抄袭他人未发表的作品、保密级的学位论文、内部交流的文稿、未加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期刊中的文稿、图书中的内容、国外的文献资料等都是难以检测出来的。

3. 可能凸显版权纠纷

例如一位博士研究生被检测出是抄袭了某研究生的期刊论文, 但是实质上是那名研究生的期刊论文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 其数据和内容很大部分是博士研究生提供的。但是, 由于这是工作过程中的合作关系, 检测系统无法追踪, 因此检测结果必然是错误的。

4. AMLC替代不了导师、专家的把关

AMLC检测系统的确为识别和遏制抄袭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但是具体问题还需要具体分析, 在这一点上计算机不能代替人, 导师和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把关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对研究成果创新性的判断以及数据的准确、真实性等方面必须由具有相关知识和识别能力的专家教授来完成。

5.“反抄袭”一族应运而生

由于目前高校使用的AMLC, 只能检测论文里是否有重复的部分, 为此, “反抄袭”一族应运而生。他们想了很多办法来应对此软件。比如引用经典理论、政策法规、对理论的描述用自己理解的文字改写一遍;为减少文字的出现, 能用图、表表示的内容不用文字, 能定量说明的不用定性说明;尽量借鉴数据库中不包含的资料;借鉴数据库中论文的文本格式是图片的;甚至有的学生在送到学校指定的检测地点之前, 已经通过某些渠道将自己的论文先检测了一遍, 对于检测出来的重复地方先进行了前期处理。

根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几点对策

要真正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还需要深入分析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 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1.不断加强制度建设

首先, 要分类制订科学的学位论文考核标准, 以创新和理论点为重要考核指标, 既要重视原创性创新, 也要承认集成性创新、持续性创新、应用型创新, 要针对不同类的学科特点, 制订学位论文考核的不同标准, 切忌农林、理工、文史哲、医使用一种考核模式。其次, 应当组织全国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有较长历史的高校导师和管理干部, 以若干年来的案例为素材, 对现有的制度进行认真修改和完善, 使之真正起到研究生培养规范性引导和约束性文件。

2.明确责任制并严格执行

2009年3月教育部的通知中, 明确强调各高校对查处学术不端行为负直接责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2010年公布的《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 对于学生学术不端行为负有责任的指导教师, 可做出暂停招生、取消导师资格的处理[2]。因此对于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 要真正按照上级的指示要求去执行、去落实, 不搞人情面子, 不姑息纵容, 从思想源头上真正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3.建立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

要在研究生群体中大力加强学术清廉教育, 要抓住研究生新生开学和撰写毕业论文等关键时间节点, 大力开展反对学术不端的教育。要把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作为教师培训尤其是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内容, 并纳入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教育教学之中, 把学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 把学风建设绩效作为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方面, 以形成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长效机制。

摘要:文章分析了运用AMLC检测硕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加强制度建设、明确责任并严格执行、建立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并结合运用AMLC三个方面提出了抑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

关键词: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学位论文,比对,评定指标

参考文献

[1]中国广播网.520家高校启用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EB/OL]. (2011-04-01) .http://www.sina.com.cn.[1]中国广播网.520家高校启用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EB/OL]. (2011-04-01) .http://www.sina.com.cn.

博士学位毕业论文 第10篇

引文是博士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一篇好的博士学位论文, 引文的选取是一个重要标准。首先, 引文及其相关内容是博士学位论文中研究背景或文献综述的主体。其次, 引文是选题依据的重要来源之一, 只有充分了解其他人的工作, 才能找出其中的不足, 找到自己的突破点。第三, 引文也部分决定了论文选题的新颖程度和反映了论文进入学科的前沿领域状况。同时, 从科学计量学和文献计量学的角度看, 博士学位论文及相关学术论文的引文, 甚至会影响到作者在研究中的地位。参考文献的引用也是对前人劳动成果的尊重。

学位论文的引文分析是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目前大体分为两个研究方向:一个方向是研究核心期刊被学位论文的引用情况[1,2], 主要目的是期刊评价;另一方向是研究学位论文引用其他文献的情况, 其目的之一是为图书馆的文献采集与收藏提供依据[3,4,5,6,7,8,9], 后一方向是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从已发表的文献来看, 目前关于博士学位论文引文的研究存在以下三点不足:一是不少研究的样本量不足, 许多研究样本只有50篇左右, 有的甚至只有20多篇, 不足以反映引文的分布规律;二是对学位论文的学科差异关注程度不够, 不少研究仅仅围绕一个单一学科展开;三是对学位论文的引文衰变规律研究不足。为此, 笔者选取了917篇博士学位论文, 以增加研究结果的说服力;以院系为参照系同时考察多个学科;以普赖斯指数为测度指标, 分析博士学位论文的衰变情况。

二、数据与指标

1. 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样本来自大连理工大学13个院系的971篇博士学位论文的154775条引信息, 这些博士学位论文均在2005-2009年这5年内提交大连理工大学的图书馆, 并以Word文档的形式存储。借助Excel, 我们从中提取了论文的引文信息。由于技术限制, 样本不含以PDF格式存储的学位论文。因此, 类似数学系这样全部以PDF文档格式提交的院系未在我们的考察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以提交学位论文的院系作为学位论文学科划分, 虽未必严谨, 但足以反映学科间引文的差异性。13个院系的院系名称、论文数及引文数见表1所示, 院系的名称选用“学部制”建立之前的缩写名称。

2. 指标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了6项指标来测度博士学位论文引文的学科差异。6项指标分别是:篇均引文数、中文引文比例、外文引文比例、普赖斯指数、中文普赖斯指数与外文普赖斯指数。

普赖斯指数最早是由科学计量学的创始人之一———D·普赖斯在1971年提出, 使用出版年限不超过5年的引文数与总引文数的比值作为测度引文衰变的指标[10]。普赖斯指数越高, 衰变得越快, 代表作者引用了更多最新发表的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一般都在2-3年以上, 远远超过期刊论文的写作时间, 因此, 除了5年引文窗口的原始普赖斯指数 (PI5) , 笔者也设计了10年引文窗口的普赖斯指数 (PI10) 作为观察引文衰变的指标。实际上, 在以前的研究中, 一些科学计量学家也采用过2年引文窗口的普赖斯指数来测度期刊引文的衰变[11]。

三、结果与分析

1. 篇均引文数与中、外引文比例分析。

表2给出了13个院系的篇均引文数、中文引文比例和外文引文比例。13个院系的总体篇均引文数位159.40, 远远高于期刊论文的篇均引文水平, 反映出博士学位论文的信息含量远远高于期刊论文。总体的外文引文比例达到66.07%, 大多数院系的外文引文比例都超过50%。虽然土木与水利学院、电气系以及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外文引文比例不到一半, 但也超过了40%。较高的外文引文比例表明大连理工大学的科学研究具有国际化的特点。需要指出的是, 经过排查, 90%以上的外文引文来自英文文献。

比较13个院系博士学位论文的篇均引文数可以看到, 环境与生命学院、化工学院的篇均引文数最高,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电气系、电信学院较低。这与相关学科期刊论文篇均引文数的分布比较类似:一般来说, 生物与化学类期刊论文的篇均引文数要高于工程类以及人文社科类期刊的篇均引文数。

从引文的中外文分布来看, 物理学院、化工学院、环境与生命学院的外文引文比例最高,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土木与水利学院、电气系的中文引文比例最高。不难发现, 偏重自然科学的院系外文引文比例较高, 偏重传统工程科学以及人文社科类院系的中文引文比例较高。管理学院是13个院系中一个较为特殊的院系, 尽管管理学渗透很多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因子, 但该学院博士学位论文外文引文的比例却介于自然科学与工程类之间, 反映出管理学科的自然与工程学科属性的一面。

2. 引文衰变分析。

引文衰变的差异由两个不同引文窗口下的整体、中文和外文普赖斯指数测度, 相关数据列于表3。不难发现, 首先, 无论总体还是局部, 5年引文窗口还是10年引文窗口, 外文引文的普赖斯指数最低, 整体引文的普赖斯指数次之, 中文引文的普赖斯指数最高。其次, 除船舶学院 (49.39%) 外, 12个院系以及总体样本的10年普赖斯指数均高于50%, 表明这些博士学位论文的引文约有一半是在论文完成前的10年内发表的。再次, 单从外文引文的普赖斯指数而言, 5年引文窗口的普赖斯指数平均值为19.90%, 仅有材料系等6个院系高于平均值, 船舶学院等7个院系低于平均值;10年引文窗口的平均值为50.12%, 仅有材料系等5个院系高于平均值, 船舶学院等8个院系低于平均值。

与最初的设想不同, 引文窗口的选择对于院系普赖斯指数的排名影响不太明显, 不同引文窗口下同一类普赖斯指数的院系排位最多相差3位。具体来看:环境与生命学院、电信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各项普赖斯指数较高, 反映这4个学院的博士生对于新文献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不同点在于,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侧重于最新中文文献, 环境与生命学院、电信学院侧重外文文献, 机械工程学院相对均衡。物理学院、工程力学系、船舶学院的普赖斯指数相对较低, 表明这3个学院的博士生相对侧重于经典文献。

虽然不同引文窗口下同一类别的普赖斯指数院系排序大体相同, 但同一引文窗口下不同类别普赖斯指数排序却差异明显。例如, 在5年引文窗口下, 管理学院的中文引文普赖斯指数排名第一, 但它的外文普赖斯指数却排名最后;环境与生命学院的情况与管理学院相反, 它的外文引文普赖斯指数排在第一位, 中文普赖斯指数却排在倒数第三位。不过, 并不是中文引文普赖斯指数排序较高院系, 外文引文普赖斯指数排序就一定低, 电信学院在13个院系的中文和外文引文普赖斯指数排序中均名列前茅。换而言之, 中文与外文引文的普赖斯指数并没有必然的正相关性或逆相关性。

对比篇均引文数、中外文引文比例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到, 篇均引文数多少、中外文引文比例的高低与对应的引文普赖斯指数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例如, 机械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院的篇均引文数相对偏低, 但它的整体引文普赖斯指数却较高;环境与生命学院的整体篇均引文数与整体的普赖斯指数则都在13个院系的前列。

3. 与期刊论文普赖斯指数比较。

“参考文献的模式标志科学研究前沿的本质。”[12,13]普赖斯的这句名言, 对博士学位论文来说也是如此。由于普赖斯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研究的前沿水平, 因此为考察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前沿水平, 下面进一步对博士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的普赖斯指数加以比较。为此, 选取中国自然科学顶级期刊《中国科学》系列英文版和世界科学顶级期刊Nature与Science的论文引文数据, 测算其普赖斯指数。

表4给出了《中国科学》系列英文版、Nature和Science的篇均引文数和普赖斯指数, 数据获取自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扩展版 (SCI-E) , 发文时段限定为2005-2009年, 文献类型限定为研究型论文 (Article) 与综述论文 (Review) 。

从表4可知, 不考虑A辑数学, 《中国科学》系列各期刊的5年普赖斯指数超过30%, 10年普赖斯指数接近或超过60%, 分别高于表3所示博士学位论文25.24%和57.84%的5年、10年普赖斯指数。更令人吃惊的是, Nature与Science的5年普赖斯指数就已经接近50%, 10年普赖斯指数甚至超过了70%, 反映出这两份期刊的论文作者对于学科前沿异乎寻常的关注, 也表明这两份期刊确实代表了世界科学前沿领域的最高水平。与之相比, 博士学位论文的普赖斯指数有较大差距。

应当指出, 博士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的普赖斯指数之所以存在甚大差距, 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我国博士学位论文的一般结构规范都要进行较为详尽的文献综述, 兼顾与论题相关文献的历史与现实研究状况分析, 由此导致引用相关领域历史经典文献较多, 而反映前沿领域最新文献引用相对较少;而期刊论文更多地关注相关领域最新前沿进展, 引用最近年份的论文较多, 其普赖斯指数自然相对要高。另外, 博士学位论文的篇均引文数平均达160篇, 远高于期刊论文的篇均引文数30篇左右, 其引用最近论文所占比例较少, 普赖斯指数较低, 当在合理之中。

如果把SCI收录的英文版《中国科学》普赖斯指数, 视为反映论文达到一般国际前沿水平的指标, 而把博士学位论文的外文引文普赖斯指数, 作为进入国际前沿水平高低的指标, 那么基于上述分析, 可以假定博士学位论文普赖斯指数接近和达到《中国科学》普赖斯指数的2/3, 算作博士学位论文进入国际前沿水平的门槛。大连理工大学的5年引文窗口的外文引文普赖斯指数平均值近于20%, 10年引文窗口的外文引文普赖斯指数平均值超过50%, 都达到或超过了英文版《中国科学》普赖斯指数的2/3, 因此它反映出博士学位论文在整体上进入了国际研究前沿水平, 但半数以上院系的外文引文普赖斯指数却低于平均值, 表明这些院系的博士学位论文真正达到国际研究前沿水平尚须做极大的努力, 而且与Nature与Science的普赖斯指数相比, 多数博士研究生对于学科前沿信息的把握仍存在巨大的差距。

四、结论与讨论

1. 研究结论。

借助篇均引文数、中文引文比例、外文引文比例、普赖斯指数、中文普赖斯指数、外文普赖斯指数6个指标, 我们分析了来自大连理工大学13个院系的917篇博士学位论文, 结论如下:

外文引文尤其是英文引文的高比例表明外文参考文献在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的科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博士学位论文篇均引文数的多数在不同学科中的差异与期刊论文相似。在大连理工大学, 偏重自然科学的学位论文, 篇均引文数较高;偏重传统工程学科以及社科类的学位论文, 篇均引文数较低;管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篇均引文数介于自

学位论文引文的中文普赖斯指数高于外文普赖斯指数, 显示中国博士研究生在最新成果的关注上, 仍偏重中文文献。

环境与生命学院、电信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各项普赖斯指数较高, 这4个院系的博士生对于新文献更加关注;物理学院、工程力学系、船舶学院的普赖斯指数相对较低, 这3个学院的博士生相对侧重于经典文献。

引文窗口的选择对于院系普赖斯指数的排名影响不太明显, 5年与10年引文窗口的普赖斯指数院系排名大体相同。博士学位论文的中文与外文引文的普赖斯指数并没有必然的正相关性或逆相关性, 博士学位论文篇均引文数高低、中外文引文比例的高低与引文普赖斯指数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引文普赖斯指数虽然整体上反映出进入了国际前沿水平, 但仍然普遍低于相关领域的中国顶级学术期刊, 更远低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 反映多数博士研究生对科学前沿的敏感程度仍有待提高。

2. 讨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不同学科领域的博士学位论文存在着明显的引文差异。因此, 我们在制定博士学位论文引文规范时, 必须具体学科具体考虑, 而不能用简单的一刀切解决问题。

从反映论文研究前沿的普赖斯指数看, 假定外文引文的常规普赖斯指数 (即5年引文窗口) 达到20%, 即博士学位论文最近5年引文比例占1/5, 作为进入国际研究前沿水平的门槛, 那么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整体上接近国际研究前沿水平, 但多数院系却未进入这个门槛。为使博士学位论文进入国际前沿领域, 鼓励和引导博士生关注和参阅反映本学科前沿领域进展与趋势的最新文献是非常必要的。

相关文章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

创新公共服务范文(精选12篇)创新公共服务 第1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对国家或区域的技术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

3
2025-10-24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精选9篇)匆匆中学生读后有感 第1篇匆匆读后感500字_读《匆匆》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

1
2025-10-24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

草莓教学范文(精选17篇)草莓教学 第1篇“风儿轻轻吹,彩蝶翩翩飞,有位小姑娘上山摘草莓,一串串哟红草莓,好像……”优美的歌词,动听...

3
2025-10-24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

仓储类课程范文(精选7篇)仓储类课程 第1篇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

1
2025-10-24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精选8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 第1篇创造性批评:解说与解读作为诗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审美批评,同文学艺术实践...

2
2025-10-2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精选6篇)初二地理试卷分析 第1篇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4 初二地理试卷分析二、试题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和...

4
2025-10-24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精选2篇)常州市河海中学文明班小结 第1篇常州市河海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 八(1)班创 文 明 班 ...

4
2025-10-24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精选14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 第1篇财务负责人身份证明及签字样本兹证明为我公司财务负责人。特此证明。身份证复印...

3
2025-10-24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