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精选9篇)
ICU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第1篇
措 施
1、下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
1.1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取半卧位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尤其是机械通气的病人采用此姿势是减少胃内容物吸入下呼吸道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1.2 加强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鼓励、指导并协助术后病人勤咳、深咳、深呼吸、采取体位引流及叩背手法助病人排痰,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引起的疼痛。
1.3 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维持正常的菌群状态。
1.4 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1.5坚持病室通风换气,湿式清扫,不在室内及走廊内抖被单等。1.6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应直接护理高危病人。1.7认真做好隔离工作: 对传染病病人及病原体携带者应采取相适当的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及携带者进行接触隔离。对高危病人如***、粒细胞缺乏症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1.8采用多种方式提高病人机体免疫功能。
1.9减少或清除口咽部胃肠道病原菌的定植与吸入:尽可能采用胃肠内营养,小肠喂养可最大限度减少细菌通过肠粘膜向外移行,并维持正常肠道菌群平衡;控制胃内容物返流。1.10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经口气管插管优于经鼻气管插管。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气管套囊应保持在25~30cmH2O。
1.11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应用镇静剂患者,每日停用或减量镇静剂1次,评估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尽早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12做好手卫生: 严格执行洗手时点,医务人员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呼吸道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后应落实手卫生。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在接触两个病人之间、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病人、物品和周围环境表面前,在接触人体污染和清洁部位之间应更换手套和洗手。
1.13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送供应科集中消毒灭菌,呼吸机管道、湿化瓶、雾化吸入器等呼吸道治疗设备应该定期进行更换消毒,用于雾化的液体一定要严格无菌。直接接触下呼吸道粘膜的物品必须灭菌或用高效消毒法处理。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每天消毒,内盛无菌液体每天更换。备用的湿化瓶每周消毒干燥保存。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呼吸机湿化罐内加入无菌水,24小时彻底更换一次,湿化罐及滤纸应每周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做为污水处理,集水瓶应垂直向下,位于管路最低处,防止冷凝水倒流至气管插管或呼吸机内。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呼吸机使用中根据产品说明定期清洗防尘网垫。
1.14对于气管切开病人,切开部位及其周围应保持清洁干燥,在切开部位的一切操作均应采用无菌技术,吸痰时原则上吸痰管只能提拉一次。1.15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及时送检病原体。
1.16科室每月对下呼吸道感染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做好持续改进工作。1.17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定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机械通气(MV)48h后出现的肺部感染。
2、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防控措施: 2.1定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2.2插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应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4)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2.3 插管时使用0.05%~0.1 %聚维酮碘(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黏膜,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程序如下。
(1)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擦净包皮及冠状沟。
(2)女性:先清洗外阴,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肛门。插管过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黏膜损伤。2.4、插管后
(1)悬垂集尿袋,不应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2)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3)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应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5)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6)每日对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应消毒。
(7)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8)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时,应更换导尿管。(9)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频率可为导尿管2周1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11)应每天评价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12)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及时送检病原体。
2.5科室每月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做好持续改进工作。
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3.1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3.2置管时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着装符合要求,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2)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3)消毒穿刺点皮肤。(4)选择合适的导管。
(5)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3.3、插管后
(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2)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易过频,但在输入血及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9)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10)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及时送检病原体。
3.4科室每月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做好持续改进工作。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 4.1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手术后30天以内,植入物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4.2手术前
(1)择期手术患者应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2)充分控制糖尿病手术患者的血糖水平,尤其避免术前高血糖。(3)尽可能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4)若无禁忌证,术前应使用抗菌皂或皂液洗澡。
(5)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应术前即刻或在手术室进行,尽量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剪毛或脱毛。
(6)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术前一天分次口服非吸收性抗菌药物即可。(7)有明显皮肤感染的工作人员,未治愈前不宜参加手术。4.3手术中
(1)有预防用药指征者,应切皮前30min或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 h,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失血量大(>1 500 m1),术中应追加一剂。(2)严格遵循《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3)手套穿孔率较高的手术,如部分骨科手术,应戴双层手套。(4)术前严格皮肤消毒。
(5)术中应主动加温,保持患者正常体温。
(6)手术野冲洗应使用温(37℃)的无菌生理盐水。
(7)需引流的切口,首选闭式引流,应远离切口部位戳孔引流,位置适当确保充分引流。4.4、手术后
(1)接触切口以及切口敷料前后均必须进行手卫生。(2)换药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3)除非必要,尽早拔除引流管。
(4)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及时送检病原体。4.5 做好手术病人目标监测工作。
4.6科室每月对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做好持续改进工作。
5、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5.1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无汗液;衣服和被服清洁干燥、无皱褶,被汗液、尿液等浸湿时应及时更换;大小便失禁患者及时清洁局部皮肤,肛周可涂皮肤保护剂,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5.2积极防治易引起皮肤改变或损伤的疾病,如糖尿病、肝硬化、肾病、血液系统疾病、皮肤病、蚊虫叮咬等,保持皮肤完整性,防止损伤,预防皮肤软组织感染。患有皮肤病者应积极治疗,避免抓破损伤;注意皮肤出现的浅表伤口,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防止继发感染;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机体抵抗力。
5.3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腰穿、骨髓穿刺、活检、关节穿刺、静脉输液等必须严格皮肤消毒;给患者换药时应戴口罩、无菌手套。严格执行《临床换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5.4加强褥疮易发者的护理:对昏迷、瘫痪、老年等患者定期检查受压部位皮肤,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协助定时变换体位,2~3小时一次,必要时缩短变换体位的时间。尽量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刺激;因治疗需要不允许过多翻身者,应使用特殊床垫、器具防止褥疮发生。若有局部水肿、皮肤微红或发白等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天气寒冷时注意保暖,使用热水袋等要防止烫伤。
5.5对患有皮肤病者应积极治疗,避免抓破损伤;注意皮肤出现的浅表伤口,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防止继发感染;做好环境、物表、医务人员手的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时采集标本送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5.6对手术病人要认真备皮,严格消毒,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术后伤口要保持清洁干燥并勤观察,严格执行《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5.7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前后认真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接触皮肤感染部位分泌物、脓液、血液及其污染物品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操作规程》,努力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
5.8严格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无菌物品的使用一人一用一灭菌。按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制度》执行。
5.9.做好环境清洁、消毒工作,严格执行《清洁卫生管理制度》。5.10科室做好褥疮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做好持续改进工作。医生及时上报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病例,做好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分析,根据分析做好持续改进工作。
ICU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第2篇
一、1、多重耐药感染的监测与报告
各临床科室应尽可能、尽早地对感染病人送检病源菌培养,要求送检病源菌培养率达到感染病人的70%以上。
2、送检科细菌室发现耐药病历应及时通知临床科室和院感办。
3、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应在院内网上报告医院感染病例上报卡(或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并尽早就地隔离管理。
二、多重耐药菌患者的隔离与预防
1、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2)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不能与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3)医护人员诊疗、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诊疗、护理操作完成后,应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4)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需每日清洁、消毒。
(5)多重耐药感染的患者到其他科室与部门进行检查与治疗时,所在科室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做好预防隔离准备工作。
(6)接受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检查的其他科室与部门应积极的实施预防隔离措施,对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7)一般诊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等固定使用。(8)共用轮椅、推床在每次使用后需及时消毒。
2、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
(1)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应当洗手。(2)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等分泌物以及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应洗手。(3)脱掉手套与隔离衣后应洗手。
(4)诊疗、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后,无明显污染时,每诊查一个部位应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三、加强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
各科室应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卫办医发(2008)48号)文件精神,正确、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四、加强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的学习和培训
1、各科室应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交、接班。
2、在诊疗、护理查房时,应准备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的内容,组织科内学习相关知识,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视。
3、加强本科室实习生、进修生管理,使之掌握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控制方法,共同保障医院及患者医疗安全。
五、监督与管理
1、各科室应认真落实多重耐药菌的隔离预防措施,配齐相应物品,如手套、口罩、隔离衣,快速手消毒剂,院感办将定期组织检查多重耐药隔离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并纳入院感综合质量考评。
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置管时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带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2: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3:宜采用2%氯已定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4:宜采用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
5:还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耐甲氧西林金黄的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工作。二:插管后
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的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玷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入血或血制品、脂肪乳剂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出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9: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出导管。三:培训与管理
1: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造作原则。
2: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四:询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2: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3: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4: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5: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6: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7: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来预防CR-BSI。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插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应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4: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二:插管时
1:使用0.05%~0.1%的聚维酮碘(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程序如下:
(1)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擦净包皮及冠状沟。
(2)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肛门。
三:插管后
1:悬垂集尿管,不宜刚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尿袋中尿液。
2: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3: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应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5: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6: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应消毒。
7: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8: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时,应更换导尿管。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频率为两周一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11:应每天评价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四: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发生率。
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流程
医院内肺炎(HA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其中的重要类型,预后较差。
1、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2%氯已定(洗必泰)漱口或空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2、如无禁忌症,应将床头抬高30度。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提倡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0-110mg/dl。
6、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感染(SDD)来预防HAP(VAP)。
7、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2)如需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3)有建议保存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0厘米水柱以上。
(4)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做手卫生;
(5)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6)每日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ICU病房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3篇
1 建筑布局
1.1 我院ICU设在住院部四楼, 七部电梯都能直接到达以便能快速收治患者, 并且接近主要服务对象科室:手术室、影像学科、化验室和血库。建筑材料与手术室相似, 便于清扫消毒。
1.2 医疗区域、医疗辅助区域、污物处理区、医护人员生活区相对独立, 以减少彼此相互干扰。医务人员与病人进入ICU有不同的通道, 并且进入医疗区域有缓冲间, 并设有风淋设施, 有利于感染控制。
1.3 ICU医疗区域病床为开放式, 我院设有三个分隔式病房。第一、二、三医疗区域分别设有14张、10张、2张病床, 每张病床使用面积约15 m2, 床间距大于2 m2, 两床之间设有布帘相隔。设有一间单人病房, 一间双人病房, 用以收治需要保护性隔离的患者, 亦可收治严重、特殊感染或发生耐药菌株感染需进行隔离的患者。
2 环境要求
2.1 我院ICU具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病区装有十万级空气净化装置, 设有层流空气, 持续净化空气, 有独立空气调节系统, 能独立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 (温度维持在24摄氏度左右, 相对湿度40~60%) , 我院每月对空气、桌面进行一次采样检测,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2.2 我院在每个医疗区域配有感应式水龙头, 并且每张病床备一张床旁桌、一辆治疗车, 一瓶快速洗手液, 有效地防止了交叉感染。
2.3 病床单位实行一床一巾湿式清扫, 每天两次, 患者床旁桌椅用消毒液擦拭, 每日两次, 实行一床一巾一用一消;患者被服一天一换, 遇有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 病人转科、出院后会用床单位臭氧消毒机对病床单位做终末处理, 以防止交叉感染。
2.4 地面、墙面和门窗医院聘有专人负责擦拭, 每天两次, 保持无尘和清洁, 通常用清水擦洗, 但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 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抹布有洗衣班专人回收、清洗、消毒、晾干, 防止了因抹布为传播媒介的交叉感染。
3 人员管理
3.1 制定了严格的病室管理制度, 限制人员进入, 谢绝进入病区探视及陪护。为了满足家属探视病人的需求, 我院制定了每天下午16:00-16:30在外走廊隔玻璃窗探视病人的规章制度, 这样既防止了交叉感染又满足了病人家属的需求。
3.2 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换拖鞋, 更换工作服, 戴口罩帽子, 外出更换外出服, 以减少感染。
3.3 会诊者入室前穿隔离衣、戴一次性口罩、帽子、鞋套, 建议使用ICU诊疗设备如听诊器等, 防止交叉感染。
3.4 加强护理人员预防感染的意识, 认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 操作前后按规定洗手, 坚持认真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防止交叉感染。
3.5 加强护士基础护理
3.5.1 对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和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 注意加强口腔护理, 用口腔护理液每日3次清洁口腔, 按时给患者翻身叩背, 雾化吸入, 促进痰液排出, 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运用正确的吸痰方法, 防止外源性感染。雾化液冰箱内2~10℃保存, 有效期24小时, 呼吸机管道实行一人一管一用一消, 长期使用患者管道每周更换一次, 更换管道时防止呼吸机冷凝水倒流。长期吸氧患者每日更换湿化瓶、清洁鼻腔及一次性吸氧管, 使用中的湿化瓶用无菌蒸馏水。
3.5.2对留置尿管的患者应减少留置时间, 每日用呋喃西林液膀胱冲洗一次, 2周更换尿管, 每日更换尿袋, 保持集尿袋通畅并低于膀胱水平, 防止尿液逆流。尿道口每日3次消毒, 并涂以红霉素软膏, 以防尿道口粘膜干裂, 可有效地降低泌尿道感染。
4小结
ICU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与预防 第4篇
【关键词】 ICU病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医院感染不但影响医疗护理质量,也与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ICU是危重患者集中的场所,而危重患者具有许多的高危因素,使其对医院感染易感,加之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使细菌耐药性增加,导致ICU内感染治疗和控制可选用的药物越来越少,这不仅治疗护理带来困难,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据文献报道统计ICU患者医院感染率为24.14%,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同期内科系统(6.21%)和普通病房(6.89%),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次为泌尿道、胃肠道。1我院ICU病房属综合性科室收治病种多、病情复杂,多为感染性休克、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度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大手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多种多样,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医院感染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我院ICU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如下:
1 保证医疗安全
加强学习,强化全科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成立科内感染控制小组等,专职感控医生及护士,定期进行感控调查,如有感染发生及时汇报医院感染管理科,最终达到防止和减少感染的发生,保证医疗安全。
2 ICU布局及环境管理
2.1 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应分开安置,特殊感染者单独放置,必要时启用负压病房。明确区分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设有更衣室,医务人员办公室,仪器室,治疗室,污物处理室等。每张病床床旁备用手压式的瓶装洗手液,做到一床一瓶一消毒。按照2张病床配备一个洗手池的标准配置感应式或脚踏式水龙头,并配有消毒纸巾。
2.2 ICU的环境管理 我院ICU病房是层流病房,定期清洁过滤网,做好地面、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工作,地面每日三扫三拖,当地面无明显污染情况下,采用湿式拖地用碱化水,当地面有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用有效氯1000—2000mg/消毒液拖地,物体表面用有效氯1000—2000mg/消毒液擦拭每日2次。
3 ICU的人员管理
3.1 进出ICU人员的管理 所有人员必须更衣、换鞋、戴帽子和口罩后方可进入ICU。ICU工作人员外出时必须外加外出服、更换外出鞋。
3.2 严格洗手制度 有效洗手可使院内感染率降低50—80%。应做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与洗手制度,在操作前后必須认真洗手。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应戴手套进行操作,操作结束以后,及时脱掉手套并进行洗手。洗手的目的在于去除指甲、手、前臂的污物和暂驻菌,将常驻菌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抑制微生物的快速再生。我院ICU均采用WHO推荐的六步洗手法。
3.3 工作人员患有感冒、肠炎、皮肤或呼吸道以及其他器官传染病时,应避免接触患者。工作人员还应定期进行口咽腔细菌培养,凡带有致病菌株定植者,应立即治疗或更换工作岗位。
3.4 医务人员不得在病房内饮食,病床上一般不得放置物品,如有必要可铺上消毒巾。
3.5 加强参观人员、探视人员的管理,集中探视时间,控制探视人数。
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在执行有创和个别无创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可采用封闭式吸痰管,吸痰时吸痰管勿上下提插,防止损伤呼吸道粘膜;留置导尿时遵守无菌操作技术规程,可以使用防逆流引流袋,保持导尿系统通畅,并做好会阴部清洁;尽量避免和减少侵入性操作,在给患者行各种技术操作时,一定要规范减少机械性损伤如深静脉置管时要尽量一次穿刺成功,勿反复穿刺。对中心静脉置管及有创动脉置管的患者,在进行操作时戴无菌手套,严格无菌操作,保持无菌敷料清洁干燥,严密监测体温,如出现高热者,疑似血行感染的应立即拔管并取动静脉置管尖端2—3cm送检血培养及药敏。
5 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和医疗废物处置
严格做到一次性医疗用品一人一针一丢弃、毁形。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化分类收集统一处理,利器装入锐器盒,医疗污染垃圾装入防渗漏黄色塑料袋,生活垃圾装入黑色塑料袋,每日有专人定时收送至指定地点处理。
6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对体质弱长期应用抗生素者,在应用广谱抗生素2周后高度警惕真菌感染的发生。对无明显感染、血液白细胞计数不高而反复发热,抗菌药物应用效果不佳者,应高度怀疑是否存在真菌感染,及时取其分泌物或排泄物送检。
7 加强内勤护工的管理
加强对内勤护工院感、消毒隔离基础知识、消毒剂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规范洗手的培训。管理者日常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有效防止交叉感染。
8 总 结
通过以上措施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率,它不仅需要健全的规章制度,更需要增强每位员工的感控意识;针对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消毒隔离。
参考文献
ICU医院感染预防 第5篇
1.重症监护室(ICU)隔离措施
ICU内应保持安静、空气流通,室温在20℃-22℃,相对湿度50%-60%,床间距1-2m,病室净使用面自己不少于9.5m2.每床之间应设屏风或拉帘相隔,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放置。
工作人员进入监护室必须穿专用工作服、戴工作帽、换拖鞋或穿鞋套,外出时必须更换外出衣、鞋。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消毒隔离制度,在各种检查、治疗、护理前后,均要认真洗手,必要戴手套。
注意观察患者各种留置管路,做好局部护理,预防医院感染发生。
工作人员发生感冒、肠炎或皮肤炎症等感染性疾病时,应暂时调离ICU工作。
尽量控制入室工作人员,减少人员流动。
严格探视制度,控制探视人员,探视者必须戴口罩、穿鞋套,与患者接触前后要洗手。
2.重症监护室(ICU)消毒、隔离措施
每日定时用空气洁净机或三氧机进行空气消毒,空气细菌含量不得查过200cfu/m3。
每个床位所用的血压计、听诊器,床头物品、供氧装置、简易呼吸器等不可与别的床位交叉使用。患者转出后,所有用具必须经过清洗、消毒后才可转给他人使用。
凡穿破人体组织、器官的医疗用具、导管等必须达到灭菌要求;接触皮肤、粘膜的用具应达到消毒要求,并应定期进行消毒、灭菌效果检测。
呼吸机的各种管道、接头每周更换一次,为一次性呼吸机管道。雾化吸入器接触患者的喷雾面罩、管道和装药容器等可拆卸部分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刷洗,再压力蒸气灭菌。不能用压力蒸气灭菌的课低温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可用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洗净后备用。湿化液每日更换,湿化瓶用毕后终末消毒,干燥封闭保存。
可重复使用的医疗物品,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再清洗,经灭菌后备用,明确有感染的用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60min,再送供应室处理。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物品必须丢弃到黄色垃圾袋内焚烧处理。
每日用清洁湿抹布擦拭门窗、桌、椅、床、柜等各种物品2次。物表受到病原体污染时必须立即消毒处理,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扫床做到一床一毛巾,一桌一抹布。地面无明显血污及污物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扫,每日2次,如有污染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作用30min。每日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墙壁1次,一般2米高即可。每月室内彻底擦拭1次。各种装备、仪器的表面,定时用清水擦拭,经常保持其整洁,物体表面细菌数5cfu/m2。
重症患者的便器专人专用,每次用毕后应冲洗干净,每周消毒2次,以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干燥备用。
ICU院内感染控制介绍 第6篇
我院重症监护病房于2009年1月28日正式成立,29日开始收治病人,至今共收治危急重病患者120例。ICU病房分监护区辅助区和监护区;监护区面积为315m2,床位设置1
2。张;,室内温度(3套室温调节)控制在22-24C,湿度(加湿器)为60-70%,;温暖湿润的环境,而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力低下,所以院内感染的控制在ICU显得尤为重要,!借今天徐主任的传道的东风,应徐主任的要求,结合我科的实际情况,将我科近阶段的院内感染工作方面的实际情况向在座的各位老师回报如下:
一、感染培训:如在徐主任的指导和帮助下,根据ICU的情况院制订了具体的ICU感染制度,开业之初先对全科人员逐个制度进行培训,成立了院内感染小组,及感染护理小组4人,负责感染培训计划的制定并督促执行,培训后有考试考核,记录考试成绩;2负责每月按感染办要求定时监测空气、物体表面和手的细菌学监测;3随时根据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实施侵入性操作的患者进行院内感染监测,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具体病例,查原因、找方法、有举措!
二、环境维护:ICU病房的环境学要求为II类环境,为了维护好ICU的环境,病房内空气24h持续纯净屏净化消毒,地面使用抑菌地板漆,每日定时开窗、排气扇通风两次,每次1h;工作人员出入换鞋;病区内工作人员规范行走路线;新病人入院时尽量在缓冲区内换车或者床,同时将患者的衣服脱掉,减少监护区的污染。探视时间限制在下午3点(治疗少),共15分钟,家属着鞋套,消毒双手后进入监护区。所有的垃圾桶均为脚踏式,并要求始终处于关闭状态。
三、床旁隔离:大夫查房时严格执行床旁隔离,每查一个患者后要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后才能查下一个患者,给患者查体前后要毒双手,然后才能在病历上下医嘱,同时注意病历等物品不接触患者及患者的物品。护士的所有操作基本上戴手套执行,看护两个患者时严格执行床旁隔离,防止因医护人员造成交叉感染;
四、专人专物专用:每个床单元都配备必备的医疗护理常规物品,如:固定的监护仪、听诊器、体温表、压脉带、砂轮以及专用的注射盘和护理盘,护士监护时使用的板夹、纸夹。每个患者的监护桌上都有一瓶手消毒液,方便随时消毒双手。
五、终末消毒:当患者转科或者出院后,该患者住ICU期间所使用的一切再利用的治疗护理仪器及物品都要进行清洁消毒处理。将患者床单元铺好后,连同患者使用的卷尺、直尺、床刷、各种标示牌、听诊器、监护仪导联线、血压计袖带、指夹等不能浸泡消毒的物品,一起放入床单元消毒机内进行消毒后备用,床单元用一次性床罩覆盖备用;压脉带丢弃,体温表患者家属带走;呼吸机管路、简易呼吸器、开口器、注射盘、护理盘、量杯等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半小时后冲洗晾干置备用状态备用。呼吸机、注射泵、输液泵用后用95%的酒精擦拭,其电源线等用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抹布擦拭消毒。
六、常规化管理:住院患者的湿化瓶每天早晨常规更换,换下的湿化瓶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由白班上辅助的冲洗晾干置备用状态备用。吸引器瓶每天早晨由护工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半小时后冲洗晾干备用。床护栏、吊塔、及床头柜每天早晨由护工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抹布擦拭消毒。
常见的ICU感染及预防 第7篇
肺部感染及预防
肺部正常的患者在住院后发生的肺部感染,称为医院肺部感染。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7%,其死亡率为60%。据美国一些医院统计,综合性ICU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2%;其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占57%~63%,死亡率可高达70%。显然,肺部感染是ICU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肺部感染及预防
病原菌种类
ICU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常见,有时可发现军团菌及分枝杆菌。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发生真菌、病毒等感染。肺部感染及预防
病原菌来源
患者自身感染
1.使用呼吸机及经常应用抗酸药物预防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的患者,可因胃内酸度改变而有利于细菌生长。
2.使用胃管的患者,其胃肠道内的细菌可逆行到达口咽部再至呼吸道。
3.昏迷患者,其口咽部唾液误吸后可到达下呼吸道,这是导致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
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传播
以污染器械为媒介:气管内导管、吸痰管、供氧鼻导管、简易呼吸器面罩、呼吸机管道、雾化和湿化装置等途径,均可将病原菌带入患者呼吸道内。
来自污染的周围环境传播:室内污染的空气、下水道、洗手池等,均可成为病原菌传播的来源。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口咽部的正常菌群受到抑制,使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和念珠菌等得以繁殖,引起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及预防
预防
认真执行洗手制度:医务人员在处理患者前后都必须坚持洗手,并定期进行手部的微生物学监测,以检查洗手的效果。
加强器具的消毒管理:气管内导管、供氧用鼻导管、简易呼吸器面罩等器具以使用一次性物品为宜,否则必须经严格清洗、消毒后才能重复使用。呼吸机的螺纹管应48h更换一次。螺纹管内的冷凝水应随时排净,严防回流到雾化罐内。呼吸机用后,其雾化罐及有关零件必须进行消毒,以备再用。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1.吸痰时,必须用无菌吸痰管,操作者应带无菌手套,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气管粘膜。2.对气管内插管的患者,每日做口腔护理。3.经鼻插管患者,应注意防止鼻赛炎的发生。
4.对气管切开伤口应每24h换药一次,发现有分泌物时需作细菌学检查。5.应用无菌蒸馏水进行气道雾化或湿化。
指导患者作肺功能训练
1.手术前,尤其是胸腹部手术患者,应停止吸烟,痰多者应行体位引流,对于肺部有慢性感
染的患者,应进行抗感染治疗。
2.手术前后均应指导患者作肺功能训练,鼓励作深吸气及咳痰运动。3.手术后,病情平稳者,应鼓励尽早从床上坐起活动。
其
他
1.对痰多和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每3d要做痰液细菌培养或革兰染色涂片检查以及药物敏感试验一次。
2.对气管插管者,应定时放尽气管插管套囊内的气体,以避免因气管壁黏膜的压伤而增加感染的机会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
(美国NP预防委员会指南)
(一)呼吸机相关设备的消毒灭菌与维护
•所有要灭菌或消毒的呼吸治疗相关设施均需先彻底清洁,直接或间接接触下呼吸道黏膜的物品需灭菌或高水平消毒
•用于呼吸道的物品经化学剂消毒后,要用无菌水冲洗
•一次性物品不要重复使用,除非有资料表明物品经再处理后对病人无危险,且完整性或功能没有变化和有较好的经济价值
•呼吸机内部机械部分,不要常规灭菌或消毒
•同一病人使用的呼吸机,呼吸回路,包括接管、呼气活瓣及湿化器,更换时间不要过于频繁,即短于48小时的间隔;不同病人之间使用时,需经高水平消毒
•呼吸机管路中的冷凝水要定期引流、倾去,操作时要注意避免引流液流向病人侧,操作后要洗手。不要在呼吸回路吸气管道与湿化罐之间放置滤菌器
•湿化器用水要用无菌水
•雾化器:同一病人在不同时间使用小容量的给药雾化器,需要消毒和无菌水冲洗或仅作干燥;不同病人间使用,则要更换经灭菌或高水平消毒的雾化器
•雾化液必须无菌,液体分装过程要无菌操作,避免用大容量的雾化器对室内空气进行湿化,除非每天对其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处理,且雾化液要用无菌水
•作吸入治疗的雾化器,不同病人之间或同一病人使用超过消毒处理
24小时,要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手压呼吸气囊,在不同病人间使用时,要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处理
(二)阻断人与人之间的细菌传播
•无论是否戴手套,接触黏膜、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物品之后,或接触有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病人前后,或接触病人正在使用的呼吸治疗设备前后,均应洗手
•处理任何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或其污染的物品时,应戴手套。下列情况应更换手套并洗手: •接触病人之后;接触呼吸道分泌物或被其污染的物品之后和接触另一病人、物品或环境表面之前;接触同一病人污染的身体部位和呼吸道或呼吸治疗设备之间
•预计会有分泌物污染,则应穿隔离衣,并在处理下一病人之前更换隔离衣
•气管切开应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更换气切套管要注意无菌技术,重置的套管要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
•做呼吸道分泌物吸引时可用清洁手套而非必须无菌手套。如果是开放吸引系统,要用一次性无菌吸引管。祛除吸引管上的分泌物,要用无菌水。不同病人间吸引时,要更换整条吸引管,且更换吸引瓶
(三)改变宿主的易感性
•尽早拔除气管插管、气管内套管和/或胃管。经胃管给食要采用间歇性
•为预防与胃管给食相关的吸入,如无禁忌,要采取30-45度角的半卧位。定期检查胃管是否准确放置和观察肠道动力如听长鸣音来判别为内容物残留情况,调整给食量和速度,以避免返流
•推荐使用经口而非经鼻的气管插管来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不推荐使用气囊上方带侧腔的气管插管,后者被认为有利于积存声门下气囊上方分泌物的引流。气囊放气或拔除气管插管前应确认气囊上方的分泌物已被清除
•预防胃腔细菌定植:预防应急性溃疡,要使用不会导致胃液PH值升高的药物。不推荐口服或静脉使用抗革兰氏阴性杆菌或念珠菌的药物作选择性脱污染来预防肺炎。
•不推荐常规酸化经胃管给予的食物预防肺炎
•对估计需较长时间使用呼吸机并系肺炎球菌易感病人如老年、慢性心肺疾病、糖尿病、免疫抑制者,可采用肺炎球菌脂多糖疫苗预防感染
•不要常规使用系统性抗菌药物预防肺炎
(四)洗手的重要性
•国外报道:医院内感染80%是由手引起
欧洲洗手频度:80-120次/日
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对气管插管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须使用无菌水,每日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气道。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医疗操作流程管理
•放置引流管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整个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减少因频繁更换而导致的污染机会。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水封瓶可以每周更换1次,更换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必须保持水封瓶在引流部位以下、直立,并告知病人协助及时报告发生的问题。
•除非紧急状况或生命体征不稳定,气管切开、大伤口的清创术等,应尽量在手术室中进行。更换伤口敷料时遵守外科无菌技术
物品管理
•呼吸机及附属物品: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外壳,按钮、面板则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耐高热的物品如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热的物品如一些种类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首选洗净消毒装置进行洗净、80℃~93℃消毒、烘干自动完成,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亦可选择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0.1%过氧乙酸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无菌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备用。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物品管理
•其他医疗仪器: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毒擦拭,建议用75%酒精消毒。对于感染或携带MRSA或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病人,医疗器械、设备应该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物品管理
•护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应定期用75%酒精擦拭消毒。当这些物品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为避免含氯消毒剂对物品的腐蚀,消毒一定的时间(通常15min)后,应使用清水擦抹。
物品管理
•勤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消毒,对腹泻病人应一用一消毒,方法:1000mg/L含氯消
毒剂浸泡30min。
环境管理
•空气:开窗通风、机械通风是保持ICU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洁净ICU,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12次。普通ICU,建议开窗换气每日2~3次,每次20~30min。室外尘埃密度较高的ICU,自然通风对精密仪器防护存在隐患。动态空气消毒器,可作为替代方法,但要正确估算仪器的数量和安放位置,并进行效果评价。不建议紫外线照射或消毒剂喷洒消毒空气。负压隔离病室气体交换每小时至少6次
环境管理
•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无尘和清洁,更不允许出现霉斑。通常用清水擦洗即可,但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环境管理
•地面:所有地面,包括病人房间、走道、污物间、洗手间、储藏室、器材室,每天可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拖擦。对于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的ICU,必须采用消毒剂消毒地面,每日至少一次,推荐的消毒剂包括0.2%过氧乙酸和1000mg/L含氯消毒剂,但后者刺激味较大。地面被呕吐物、分泌物或粪便所污染,可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不同房间使用的清洁工具,应分开放置,每天至少消毒1次,可用巴斯德消毒法(常用65℃10min)或消毒剂浸泡消毒。环境管理
•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ICU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 第8篇
关键词:ICU病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医院感染不但直接影响医疗护理的质量, 而且与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同时还与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以及医疗费用的增加也是密不可分的。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 也是细菌高度耐药区域, ICU常驻细菌大都是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菌株, 任何环节都可能是院内感染的起因。据文献报道统计结果表明ICU患者医院感染率为24.14%, 例次感染率为31.03%, 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同期内科系统 (6.21%) 和普通病房 (6.89%) , 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 高达55.56%, 其中以下呼吸道多见, 其次为泌尿道、胃肠道[1]。本院ICU属医院综合性科室, 收治病种多、杂, 患者多为重度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营养状况差, 免疫功能低下, 基础疾病严重, 加上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侵入性操作等, 这都是引发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 其中重症老年患者更是ICU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多种多样, 只要我们从一些细小的环节上加以预防,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将近2/3的医院感染是可以预防的。下面就我院ICU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所采取的措施报道如下。
1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1.1 强化全科职工感染控制意识, 认真学习医院感染理论知识, 坚持认真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防止交叉感染。
1.2 1CU工作人员应对ICU常规感染类型有明确的认识, 对ICU内感染致病原因、致病菌株的种类、防治或降低耐药性的措施, 以及抗生素的合理选择与应用等要更清楚的了解。
1.3 应把ICU院内感染率作为衡量监护治疗质量的标准, 认真学习, 让每位员工都有深刻的认识。如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和考核等等, 目的让员工从提高认识, 掌握院感理论知识, 运用于实际工作, 最终达到防止和减少院感发生的目的, 保证医疗安全。
2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按照制度进行工作
2.1严格消毒灭菌及监测
消毒灭菌是预防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凡患者使用过的器械均需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耐高压的尽量采用高压灭菌法, 如吸痰瓶、治疗盘、病员服;氧气湿化瓶、吸引器瓶塞浸泡消毒24h;各种抢救或监护器械在更换使用者时应使用健之素进行表面擦拭消毒, 对一些导连线、连接管路、呼吸机湿化罐可进行熏蒸消毒6h;床单元进行臭氧终末消毒处理。监测消毒灭菌效果一般采用院感科抽测和科室自测的方法, 科室管理者随时抽查, 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每月对ICU室内空气、物体表面, 医务人员手指, 消毒后体温表、湿化瓶, 使用中消毒剂等, 进行微生物采样检测, 要求达到医院感染管理卫生标准, 严格控制细菌菌落数, 空气<200cfu/m3, 手或物体表面≤5cfu/m3, 执行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规范 (试行) 》要求, 有效的控制和降低ICU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2.2严格参观探视制度
加强参观、探视人员的管理, 集中探视时间, 控制探视人数, 尽量减少室内过多人员流动, 以免污染病室内空气或带入病原体。进入病区必须穿隔离衣, 换专用鞋, 戴帽子、口罩, 隔离衣应每周清洗高压消毒2次。护理感染患者时, 应穿专用隔离服。病室内应采用湿式清扫, 防止尘土飞扬, 以免造成降尘中的细菌重新回复到空气与物体表面中去。物体表面、地面每日用500mg/1000ml的健之素消毒液擦拭4次。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同时配备紫外线循环风空气消毒机对室内空气进行不间断净化和消毒, 定期进行室内大清扫, 以免空气中的微生物造成医院感染。
2.3严格洗手制度
手是传播医院感染的最主要媒介, 注意手部清洁这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求医务人员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养成卫生洗手的习惯, 正确执行规范化洗手, 并在每一水池旁张贴六步洗手法宣传画, 以提醒医务人员规范洗手, 医院院感科要定期对ICU工作人员规范培训手卫生知识, 洗手指征、手消毒指征、正确洗手方法, 使科室每位工作人员正确掌握规范的六步洗手法。加强医务人员洗手可降低50%感染率[2]。医务人员在进行任何操作治疗前后都要做好手的清洗消毒, 避免交叉感染, 每张床旁都备有快速手消毒剂, 便于医务人员为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前后使用。随时对医务人员手进行微生物抽查, 便于及时掌握动态情况。
2.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掌握有创检测指征
在执行穿刺、吸痰、导尿及深静脉置管以及伤口换药等操作时, 严格无菌操作, 戴无菌手套。使用一次性吸痰管, 保持各引流管密闭通畅, 固定良好, 防止引流液逆流。留置血管内导管患者置管部位的敷料应选用半透明膜, 更换时应按置管前皮肤消毒后的范围覆盖, 如用无菌纱布覆盖置管局部, 所有边缘均应牢固固定[3], 保持导管插入部位局部干燥, 如敷料被分泌物污染、潮湿或完整性受到破坏时应立即更换。对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的患者吸痰时要保持吸痰管插入气道前的无菌状态。
2.5加强基础护理
(1) 对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和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 注意加强口腔护理, 用2%呋喃西林每日4次清洁口腔, 保持人工气道的通畅与清洁, 按时给患者翻身拍背, 间断湿化气道, 促进痰液排出, 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呼吸机螺纹管、湿化罐、接头每24h更换消毒, 雾化液每24h更换1次, 更换管道时防止呼吸机冷凝水倒流。氧气湿化瓶及管道严格消毒, 吸氧装置每24小时更换消毒, 使用中的湿化瓶用无菌蒸馏水, 并进行湿化瓶终末消毒。 (2) 对留置尿管的患者应减少留置时间, 2周更换尿管, 每日更换尿袋, 保持集尿袋通畅并低于膀胱水平, 防止尿液逆流。尿道口每日4次消毒, 并涂以红霉素软膏, 以防尿道口粘膜干裂, 可有效地降低泌尿道感染。保持床单位及患者皮肤清洁。 (3) 鼻饲胃管影响食道下括约肌功能, 使含有细菌的胃内容物返流至口咽腔部, 易导致呼吸道感染, 尽量减少胃管的移动和牵拉, 减少留置时间, 给危重患者充足的营养支持, 提高其免疫力, 鼻饲食物后应及时用温开水冲洗胃管, 以免食物残渣变质。早期给予肠内营养, 促进危重患者胃酸分泌, 给予保护胃粘膜药物治疗, 可有效预防应急性溃疡和细菌在胃内定植, 并可减少肺炎的发病率。 (4) 对于各种侵入性操作后置管的患者, 要保持各置管通畅, 周围敷料清洁干燥, 定时无菌更换。引流液和分泌物常规并反复做细菌培养, 所有导管拔除时均应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以便早期发现感染并及时治疗。
2.6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和医疗废物处理的管理, 提高医务人员对一次性医疗用品质量管理控制意识
自觉执行有关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的规定及操作规程, 合理使用和使用后及时处理, 一次性使用的无菌物品禁止重复使用, 严防一次性医疗用品通过非正当途径流入社会, 造成环境污染和社会公害。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对ICU的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化分类收集处理, 利器装在专用利器盒, 医用污染垃圾装在防渗漏黄色塑料袋, 生活垃圾装在黑色塑料袋, 各种标示清楚, 每日2次有专人定时送指定地点处理焚烧。
2.7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限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要求临床医生对每例感染患者必须送有关标本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严格遵循抗生素使用基本原则。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对体质弱长期应用抗菌药物的高危患者, 在应用广谱抗生素1~2w后应高度警惕真菌感染的发生。对无明显感染灶, 血液白细胞计数不高而反复发热, 抗菌药物应用效果不佳者, 应高度怀疑真菌感染, 及时取其分泌物或排泄物送检[4]。
2.8加强保洁员的管理
保洁员的医院感染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ICU来说, 保洁员对控制院内感染起着重要作用。应加强对保洁员医院感染、消毒隔离基础知识的培训, 重点加强消毒剂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规范洗手的培训, 管理者日常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 注意环节质量控制, 有效的防止交叉感染。
3 小结
ICU医院感染发病率高, 与诸多因素有关, 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理的“工程”, 它不仅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来保证, 更需要每位员工的相互支持、密切协作;工作中严格按照管理标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督察考核, 反馈存在的问题, 制定整改措施, 针对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对策进行干预,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 可有效降低感染率, 控制和预防ICU的医院感染, 从而提高重症患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付敏, 洪艳华.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现状及干预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8) :914~915.
[2]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7~28.
[3]邹小冬, 毛小平, 刘素玲, 等.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与耐药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3) :352~353.
ICU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第9篇
ICU 病室是医院主要科室之一,因其病人多来自于院内各科室,且病情危重,致使院内感染发生率在 ICU相对增高。又因病人治愈后,又回散到原科室,使在 ICU的耐药菌株被携带到医院各处而引起流行。可见 ICU病室的感染控制十分必要,治疗医院感染的关键是重在"防"。只要提高认识,措施得当,ICU院内感染率是可以降低的。现从以下两面介绍ICU院内感染:
1.常见感染部位及原因:
1.1呼吸道感染:其中以下呼吸道感染为多, ICU 病人常因昏迷、麻醉、咳嗽能力减弱 、误吸,气管切開、气管插管损伤了呼吸道正常防御机能,长期使用呼吸机,管道处理不当导致细菌繁殖,气管内吸痰操作不当等。
1.2. 泌尿道感染:危重病人均需留置导尿,尿管留置时间长,无菌操作不严而 带入细菌,操作粗暴发生擦伤,导管过粗过细,都有可能为细菌的侵袭繁殖提供条件。
1.3. 血行感染:静脉内反复输液和给药,尤其是静脉高价营养,需行深静脉置管,从而大大增加了血行感染的机会,加上三通、肝素帽的大量使用,可将细菌带入血液循环,也会造成严重的感染。
1.4. 各种引流管的逆行感染: ICU 的危重病人因治疗需要经常放置多种引流管道,如胸腔闭塞引流、腹腔引流等。随着引流时间的延长和操作护理次数的增多,也会因细菌的侵入而引起感染。
2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2.1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 对全科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认真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各种措施,并运用于实际工作,最终达到防止和减少院感发生的目的。
2.2 开展目标性监测,控制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通过医院感染科及时发现和了解感染控制工作中的管理缺陷和薄弱环节,使医院感染管理更有针对性,降低了医院感染率的发生,促进了医院感染工作向深入发展,提高了医院感染管理和控制水平。
2.3 加强ICU病房的环境管理 保持病房整洁,采用湿式清扫,经常通风。每日进行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患者用后的器械、物品均需消毒、灭菌处理,对参观探视人员加强管理,尽量减少人员流动。每月对ICU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等进行微生物采样检测,达到医院感染管理卫生标准要求,控制和降低ICU医院感染发生率。
2.4 设立专科性ICU病室以尽量减少综合性ICU病室的复杂性。ICU病室有三通道,分别为病人通道、医护人员通道以及家属探视走廊通道。进出ICU应更换工作衣、鞋,这一方面避免了院内其他细菌的带入,也避免了因地面走动扬起灰尘而沉浮在机器表面。ICU病室应设立单间,用以收治严重创伤、感染以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
2.5 严格无菌操作及隔离技术,ICU侵袭性操作较多。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插胃管、胸管、尿管等应严格无菌操作原则,严防细菌借此"门户"而侵入体内。
2.6 严格落实洗手制度 手是医院感染传播的最主要媒介,做好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有研究表明,通过医务人员传播细菌引起的院内感染80%是由手传播引起的,医务人员在8小时内洗手4次,可使院内感染率降低30%[1]。因此,手的清洁与消毒尤为重要。要求医务人员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养成洗手习惯,正确掌握洗手指征、手消毒指征和规范的七步洗手法。
2.7 加强基础护理,强化护理措施的落实 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对昏迷患者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的排出,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保持人工气道的通畅与清洁,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严格无菌操作,尽量缩短留置时间,做好尿道口护理,定期更换尿袋及导尿管。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指征,对各种侵入性操作后置管的患者,保持各管道通畅,周围敷料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注意无菌操作。
2.8 合理应用抗生素,限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对感染患者必须送有关标本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减少预防用药。对体质弱、长期应用抗生素及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要高度警惕真菌感染的发生,及时取其分泌物或排泄物送检[2]。
参考文献
[1] 王荣芝,龚明勋,许淑清,等.医务人员手微生物检测及消毒方法.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1):46.
[2] 章小敏,叶爱菊,章丹洋.重症监护病房抗菌药物应用与细菌耐药性关系的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1):1291-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