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汉字的起源
来源:盘古文库
作者:开心麻花
2025-09-15
1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汉字的起源(精选10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汉字的起源 第1篇

今天是端午节,我早早地起床了。早餐是外婆提前裹好的粽子,白白的,糯糯的,软软的,蘸点糖,可好吃了。

吃完粽子后,我也想要包粽子,于是就迫不及待的让外婆教我。粽子的形状可多了,有长粽,南方粽,北方粽,三角粽,塔型粽等,我们吃的都是三角粽,所以外婆自然教我的也是三角粽。

首先拿一片大叶子卷成圆锥形,托在一只手掌心上,接着把圆锥体装满提前泡好的糯米,如果不想吃白米粽,可以在中间一层装一点馅料,再在上面铺一层糯米,然后把上面的叶子向下折叠,直到完全盖住开口,再沿三角形折叠所有的叶子,最后用绳子把粽子绑牢。这样三家粽就做好了。三角粽造型美观独特,可以制成咸甜的口味。蛋黄,咸肉和枣子都是很常用的馅料。裹好的粽子全部下锅煮上,不一会儿,满屋子的粽子香味,馋的我们口水直流。

到了下午,妈妈开始教我做粽子形状的香包。可香包太难了,我有点无从下手,妈妈就手把手一针一线的教我,终于在妈妈的指导下,一个不太难看的粽型香包做好了,里面装满了可以驱蚊的艾草,闻上去一股浓浓的草药味。

接下来,就是激动人心的龙舟赛了。我和妹妹看得可起劲了,一直为自己喜欢的队伍喊“加油”,眼睛一刻都不离开电视屏幕。

到了晚上,我们吃的还是粽子,有一些还是我早上包的呢。当然可不只有粽子,还有外婆的拿手好菜,每一道都很好吃。

一年一次的端午节就这么结束了,今天真的是“粽”义满满啊,好期待下一次的端午节呀!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汉字的起源 第2篇

【范文一】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最早的祖先是谁吗?是你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然后无限循环下去吗?不,就让我来给大家一代一代地讲诉吧!

早在公元前800万年~公元前700万年,有一种动物叫“古猿”,也就是人类和类人猿共同的祖先。“南方古猿”就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这种“南方古猿”早在公元前420万年~100万年,这种“南方古猿”大脑容量小,以足直立,步履蹒跚,喜欢攀援。“能人”是从“南方古猿”进化而来的,“能人”生活在公元前200万年~175万年,“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已经初步具有语言能力。从“能人”进化而来的就是“直立人”在公元前200万年~20万年。他们开始懂得用火 ,奔跑,还能制作石器,开始吃熟食。“智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早在早期公元前20万年~5万年,晚期在公元前5万年~1万年,“智人”已经能够制作精巧的石器作品,还能用兽杖制衣,还发明了葬仪。

在这个美丽,群星璀璨的星球上,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挖掘,去探索的沉睡亿年的“珍品”。让我们共同努力,去探索这个可爱的地球的奥妙吧!

【范文二】

人类的历史始于人类的出现,人类如何起源,历来传说、争论很多.只是,进化论仍然是目前的权威理论.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C.R.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阐明了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但该书贸易提及人类的问题.1871年,他又出版《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列举许多证据说明人类是由已经灭绝的古猿演化而来的.但他没有认识到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未能正确解释古猿如何演变成人.F.恩格斯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类的科学理论,1876年他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指出人类从动物状态中脱离出来的根本原因是劳动,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是劳动.文章论述了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为寻找食物下到地面活动,逐渐学会用两脚直立行走,前肢则解放出来,并能使用石块或木棒等工具,最后终于发展到用手制造工具.与此同时,在体质上,包括大脑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恩格斯把生活在树上的古猿称为“攀树的猿群”,把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称作“正在形成中的人”,而把能够制造工具的`人称作“完全形成的人”.随着化石材料的不断发现,测定年代方法的不断改进,人们对人类起源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尽管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但目前已经可以大致勾划出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线索.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汉字的起源 第3篇

时间对她来说很漫长, 现在的一秒在她看来就是一个世纪。她不担心自己, 而是担心怀里的孩子。她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痛苦, 掉下去的那一瞬间, 她本能地用自己并不是很有力的手臂把孩子紧紧地抱住。而孩子也似乎很懂事, 竟没有哭!但不管发生什么事, 她都始终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 不让他受到一丝的伤害。等一切平静下来, 她只有慢慢地等……

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 她感觉怀里的孩子动了。她知道, 孩子饿了!但她又何尝不饿?但不管三七二十一, 她马上给孩子喂奶……等孩子睡了, 她虽然也有些疲倦, 但她不敢睡, 她知道, 一旦她睡了, 那……她就那样的一直抱着孩子, 一直强打起精神, 她在等, 等……

时间还是那样漫长。周围只有黑暗。平时她很怕, 但今天她没有叫喊。因为她知道只有她活着, 孩子才有机会!她是一个母亲!

在黑暗的世界, 不知道她重复喂奶的动作已经多少次了。她只知道孩子一哭, 她就要喂奶。但时间还是很快过去。她也感到非常的疲倦和饥饿, 但她一直没睡。

孩子又哭了!她一样的喂奶。可是她一摸, 糟了, 没奶水了!也难怪, 她都记不得有多少时间没有进食了, 哪还有奶水啊!

年轻的母亲第一次哭了。从掉下来的时候她一直没有哭, 可这次, 因为没有奶水, 她哭了!

孩子还在哭, 于是她把手指给孩子一些安慰。但孩子好像知道她骗他, 还是没有停止哭喊。她听着孩子的声音, 心都快碎了!但有什么办法!只有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

但是孩子没奶, 还是一直哭个不停。年轻的母亲没哭, 只是有泪水从眼里流出来。突然, 她想到让孩子吮 (shǔn) 吸她的手指……三天后, 救援人员听到孩子的哭声, 发现了他们。

但救援人员发现, 孩子只是有些饿, 而母亲却已经死了一天。孩子却一直吮吸母亲的手指, 母亲的手指上有些血丝, 孩子的嘴上也有血丝……

用自己的血当成奶水喂孩子, 而自己却……救援人员在救人的过程中看到过无数幕感人的场景, 而这一幕, 让他们泪流满面……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汉字的起源 第4篇

英语课堂教学中,倡导“任务型教学”的教学模式,是目前交际教学思想中的一种新的发展途径。它从根本上改变了英语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运用学习任务教学,强化了语言实践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交际本质。新目标英语是一套好教材,然而,再好的教材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接受能力来开展行之有效的任务和活动。同时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帮助解决教学难题。这样,既能为学生创设真实可视的英语学习环境,也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二、教材分析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section A的主要学习内容有以下3点:

1词汇:tall, thin, short, heavy, calm, wild, long hair,short hair, outgoing, quiet, funny, serious, smart, athletic,ect.

2句型

Pedro is funnier than Paul.Tina is taller than Tara.Tom is more athletic than Sam.

3语法: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三、学情分析

学生曾学过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但掌握的程度不够,在使用单音节和多音节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进行表达时总是出现错误。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掌握用正确的语言结构表达人物特点和对人物进行比较。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英语课,学生视听感受明显,表现出极大兴趣,在欣赏和享受中学习,学习效果明显。

四、教学目标

1谈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指导学生学习人物特点的单词、对人物进行比较的表达及如何正确运用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进行交际。

2通过学习本课,加强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3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五、教学过程

Taskl: Guessing games

Show some riddles such as the following to the stu-dents to guess.

T:I have a friend. She is a girl with long hair in our class. She has a round face. She has two big eyes and a small mouth. She often wears a pair of glasses. She is thin. She is taller than any other girl. She is the mast hard-working in our class. Who is she?

T:Let's look at some photos of my family. (Show them on the screen.) Please describe them.

S:She is shorter than you. /She has shorter hair than you. /She is thinner than you. /'--(Students get informa-tion from the photos.)

T: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 Lead in the class subject.)

(1,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能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培养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习惯。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想象空间,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进师生间相互了解,融洽师生感情。3,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巩固学习做好铺垫。)

Task2:Revise the adjectives to describe people's ap-pearance and personalities

1.Divide the class into four groups and have a com-petition to see which group can get as much as possible.Students can write their descriptions on a piece of paper before class. (Students must collect them before class.)

2.Show some photos of famous persons and describe them, using description words, such as short hair/long hair, curly hair/straight hair, tall/short,...etc, on the screen.

(1,复习已学内容,自然延伸到新课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开展竞赛活动,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提高求知欲,一举多得。)

Task3 : Presentution

1.Learn some new words about personal traits:calm/wild,athletic/weak,using the pictures of 3 pairs of twins in Section A.

T: Who is eaimer, Tom or Sam?

S: Torn is calmer than Sam. Sam is wilder than Tam.Tom is more athletic than Sam. Sam is weaker than Tom.

2.DoSectionA-la.Matcheachwordwith the opposite. Check the answers.

3.Get students to introduce the rules of the compara-tive and superlative degrees of adjectives. (Show them on

the screen.)

(1,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词汇教学。2,让学生归纳总结语法知识点,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点。)

Task4: Listening

1.Listen to the tape and number the pictures in 1b.

2.Listen to the tape and complete the chat in 2a.Listen again and fill in chat in 2b.

3.Check the answers.

(听力训练既是对知识的巩固,也为下一步的任务输出提供了输人材料。)

TaskS:Pairwork&groupwork

1.Imagine your partner is a famous person, interview him/her.(Show an example on the screen.)

2.Divide the class into 4 groups and then work in groups.

3.Suppose you are a super star in the future, design your future.

(1,这些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又体现了个性化发展。2_活动主题的难易符合学生实际,操作具有可行性。3,“名人专访”、“公众投票”、“明日之星”这些生动活泼的场面,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

Task6: Reading and writing

1.Teach "look the same", "look different", " be as good as","be not as good as","a little",using some pic-tures and comparing some students in class.

2.Students read the article and the statements (1-5)about the article. Write "T","F" or "DK".

3.Check the answers. (Ask students to give reasons.)

4.Ask students to write another letter.

T: You are Isabel now. Write a letter to reply Liu Li. Talk about the same and different between you and one of your friends.

5.Choose two or three to share the replies with the whole class.

(1,这一环节是基于听说训练之上,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在课堂内强化目标语言。2,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既有效地控制了难易梯度,又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造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Task7: Consolidation and sum-up

1.Give studentsa chanceto sum up what have learned in this class. (Students can talk about it freely.)Then teacher makes a brief sum-up.

2.Get the students to do some consolidation exercises.Teacher goes around and gives some help to students.

(1,让学生来做课堂小结,抓住了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的心理,突出主动学习的重要性。2,强化练习。重点训练听写能力,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六、案例反思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汉字的起源 第5篇

我们的脑袋瓜里面总是充满着疑问。打小时候起,聪明的你说不定就问过大人“我从哪里来”,而大人们无话把么的回答让我们的小脑瓜浮想联翩:有说路边或树桠里捡来的,有说爸爸妈妈用泥巴捏的,还有说送子娘娘送来的等。稍大一些,我们知道自己的妈妈生的,不过新的疑问又迎面而来:最早的妈妈是谁胜的呢?或者说人类最初是怎么出现的呢?

从古到今,人们也没有停止过对我们自己来历的探索与思考。从中华民族的女娲造人到西方的亚当夏娃,从神创论到进化论等等。直到现在,仍有各种不同的新学说不断涌现。当然,就我们眼下的知识水平,不可能也犯不着去刻意研究这些高深的理论与学说,但我们完全可以极力驰骋想象的思维,大胆追寻人类的起源,然后写出自己成功的作文来。

一、综合整理材料,提炼个人主张。

关于人类的起源,神创论如今固然可以休矣,但在进化论之外,海猿说、外星人说却纷纷登场。这些新的学说都不无道理,但也有人提出一些疑问。例如海猿说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既然有过海猿,为什么至今没有找到与它们有关的化石?还有,外星人说如果成立的话,那么,那些30万年前乃至2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又当如何解释呢?假以时日,说不定还会有更新的学说出现。你支持哪种说法呢?或者你有哪些更新颖的观点呢?综合整理我们所知道的材料,从中提炼自己的主张作文。至于搜集和整理材料,在现在这个信息社会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英特网、图书馆等,我们都可以去淘一番金。

二、想象联系文献,再现神话传说。

无论是我们中华民族传说中女娲造人还是西方圣经故事里的上帝造人,其神奇的想象美妙的构思实在非常令人神往。尤其在小孩子天真无邪的童心面前,这些神话传说更是魅力无穷。其实,很多地方还有着自己独特的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你知道一些吗?不妨联系我们所知道的文献,联系我们身边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来虚构一则神奇而生动的故事。我们相信,只要敢想敢写,我们编撰的神话故事不一定比《女娲造人》或者《圣经故事》差。

三、品读中西经典,体验神话魅力。

古人对自然的认识是有限的,但他们对未知的事物的想象却是无限的。例如人是从何处而来的呢?他们猜想,或许是一位神人造的吧。这位神人是谁呢?就叫她女娲吧。女娲又为何要捏人呢?一定是看见空荡荡的原野感到荒凉寂寞吧。为什么要按照自己的模样捏呢?估计是看见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了吧„„

就这样,人们一个个的提出疑问,又一个个的想像解答。问答环环相扣,既在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我们真不得不对古人丰富合理的想像竖起大拇指。东方神话如此,西方传说亦然。品读这些神话传说,体验其中的无穷魅力,写出作文来大家分享,一定其乐无穷。

四、思维凌空飞跃,神游史前社会。请看《重返原始社会》的片段: 于是,我随空灵儿来到了他们所在的村庄——一些竹木为墙茅草当顶做成的屋群,并且见到了许许多多的原始人。他们和空灵儿一样,用兽皮做成极为简陋的衣服穿在身上。发现了我的到来,他们对我的羽绒服惊异不已,我则更羡慕他们的“真皮大衣”和空气清新的生活环境。也许因为我是空灵儿的朋友,他们对我很是友善,并且还准备开个篝火晚会来欢迎我。人类社会是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过程。上文作者能够时光倒流,重返原始社会,我们也可以啊。让我们的思想飞跃起来,穿过时空隧道,回到过去的任意一个时刻,甚至是史前人类社会。这样去追寻人类的起源,相信定会别具一格。

[学生佳作]:人类起源神话的魅力

湖北省公安县远桥作文培训中心(434321)陈雅 这是一处多么美好和谐的境地啊。(单句成段,“美好和谐”奠定下文写景基调。)

瞧,一轮太阳高悬碧蓝的天空,明朗又不十分热烈。微风轻拂,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便随风起舞。伴随着这婀娜舞姿飘逸出来的,还有阵阵成熟水果的清香。清澈见底的河流缓缓流淌,没有浑浊没有污染,没有急湍胜箭也没有猛浪若奔。河岸边,草原上,天空中,有乖巧且可爱的飞禽走兽。不时,还有背后长着洁白翅膀的天使翩然而至„„(颇有国画中工笔描绘的特色,写景细腻而生动,确实是一块“令人神往的乐土”。)

啊,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中,真是一种不是神仙赛过神仙的享受。能够享受这一切的,不是当今社会忙忙碌碌的现代人,而是西方圣经故事里面的亚当和夏娃。

你羡慕他们吗?反正我是羡慕的很!(一问一叹,是不是有些《易中天品三国》里面易教授说他羡慕周瑜的味道?)

诚然,我们现在知道,所谓的伊甸园,还有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还有我们中国的女娲,都不过是若干美丽的传说而已。我们相信科学,相信我们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但是,在某个时刻,在达尔文的“进化论”才刚刚出现并不深入人心的时候,人们是多么不愿接受啊。想想吧,猿猴是多么的难看啊,而天使又是多么的圣洁啊,到底是选择猿猴还是天使做外贸人类的祖先,估计在当时可能确实是一个伟大而艰难的抉择。(“诚然”转折,“但是”再转折,“想想吧”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确实是“伟大而艰难的抉择”,神话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伊甸园,真是令人神往的乐土,也是令人难以决断难以忘怀的天堂!(紧密联系上文两难的再叹,魅力无穷,意犹未尽。)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相信科学而又不完全摒弃神话呢? 我想,除了神话本身的兴趣和魅力以外,还有一点就是神话也有历史的影子。神话不是历史,我们固然不能将神话中的人物和历史对号入座,但不假思索的一味抹杀神话故事所暗示的历史内容,也是不妥当的。例如《封神榜》,例如《西游记》,还有更早一些的黄帝和蚩尤的战争等。我们研究神话,也能从中寻出历史的部分真相。(神话原来还有影射历史的作用,果然新鲜,也不无道理。)

神话,不仅我们的童年需要她,人类的童年也需要她。神话是前人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她开阔了我们的想象,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思维安上了美丽的翅膀,翱翔在浩瀚无穷的宇宙空间„„(结尾综述,我们需要神话,人类需要神话。文末省略号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亦见神话的无穷魅力。)

[简评]:小作者探讨神话魅力,先从神话中的环境入手。美好和谐的景物,细腻生动的描写,本身已经颇具影响力,更让神话魅力悄然先入读者心田。接着摆出“神话也有历史的影子”这一观点,让神话研究与人类历史联系起来,然后阐明“神话是前人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则其魅力无穷,已经显然可见。

[相关素材]:人类起源地有新说法

据报道,位于我国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桑干河畔的泥河湾遗址群,经过中外专家80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在东西长82公里、南北宽27公里的桑干河两岸区域内,发现了含有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的遗址80多处,出土了数万件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和各种石器,几乎记录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发展演变的全部过程。在中国目前已经发现的25处距今100万年以上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存中,泥河湾遗址群就占了21处。泥河湾早期文化遗存的密度之高,年代之久远,不仅在国内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泥河湾遗址的发掘,使世界人类不仅可能从东非的奥杜维峡谷中走来,也有可能从中国的泥河湾走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检测试卷 第6篇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28分)

1. 1.xī chōng hàng 漱 荇 绮

2.D

3.C

4.B

5.①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②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③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④冰花一片弥漫。

6.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 清澈见底

7.①一早一晚,一静一动,一空中一水面,一鸣一跃,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立体的流动的画面 ②作者从视觉的错觉角度,通过写积水的清澈与透明,写出了月光之清,月华之美

8.①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②征蓬出汉塞 ③云生结海楼

9.①郦道元 ②书信 ③钱塘江潮 ④白描 烘托 ⑤苏轼 王维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

10.①飞奔的马 ②早晨

11.①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都被阻,不能通航 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12.B

1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4.险 秀 凄(答案不唯一)

15.突出秋天三峡的凄冷

(二)

16.写给谢中书的信

17.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18.前者是仰视,后者是俯视,二者相互配合。

19.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辉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个短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由上文的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动静结合,并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

20.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

(三)

21.①农历十六日②逆流迎着潮水

22.①忽然黄烟四起,人们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②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

23.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4.由远及近

25.作者借战船的排列、水兵的操练,表现了阅兵的浩大场面。

(四)

26.B

27.陶渊明 东晋 五柳先生

28.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9.但使愿无违。

30.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和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心愿。

三、作文(50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检测试卷 第7篇

①不见曦月()②艨艟数百()③雾凇沆砀()

④飞(shù)其间()⑤藻(xìng)交横()⑥珠翠罗(qǐ)()

2.下列句中不含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 B.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粼竞跃

C.大声如雷霆,震憾激射,吞天沃日 D.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沿溯隔绝(顺流而下)B.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农历十六日)

C.念无与为乐者(想念)D.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指高处)

4.下列加点字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D.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5.解释下列词语:4分

①清荣峻茂:

②沉鳞竞跃:

③一舸无迹:

④雾凇沆砀:

6.从本单元的课文中积累几个写“水”的四字短语:2分(不少于三个)

7.先理解句意,然后写出鉴赏性的话:2分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默写:4分

①故渔者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

③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___。

9.文学常识填空:7分

①《水经注》是北魏地理学家 撰写的。

② 从标题可以看出,《答谢中书书》是 体裁。

③《观潮》描写了 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

④《湖心亭看雪》写雪景采用了 的描写手法,《江雪》采用的是 手法。

⑤《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 称赞《使至塞上》的作者 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三峡》阅读(13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晴初霜旦()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2分()

A.①或王命急宣 ②或以钱币乞之

B.①青林翠竹 ②林寒涧肃

C.①哀转久绝 ②沿溯阻绝

D.①素湍绿潭 ②可以调素琴

13.文中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有珠联壁合、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2分

14.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夏”“春”“秋”季的景物特色:3分

夏()春()秋()

15.第三段中写“高猿长啸”有什么作用?2分

(二)《答谢中书书》阅读(10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6.“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2分

17.统领全文的句子,点明中心的语句是。2分

18.“高峰入云”与“清流见底”的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2分

19.“晓雾将歇,猿声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这句话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用了什

20.本文表达了作者。2分

(三)《观潮》阅读(10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21.解释加点的字词:2分

①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②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际天()

22.翻译下列各句:2分

①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②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23.文中总写大潮的句子是:。2分

24.文中写潮的描写顺序是:。2分

25.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阅兵的浩大场面的?2分

(四)《归园田居》(其三)阅读(9分)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6.下列句中加点的多音字注音有误的是:1分()

A.晨兴(xīng)理荒秽 B.带月荷(hé)锄归

C.道狭草木长(zhǎng)D.夕露(lù)沾我衣

27.本诗作者是,著名诗人,自号“ ”。3分

28.表明诗人辛勤劳作的诗句是。2分

29.点明主旨的诗句是。2分

30.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分

三、作文(50分)

题目: 家乡的________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仔细观察周围的景物,要抓住特点,作具体描绘。

③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写景文章。

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检测试卷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28分)

1.1.xī chōng hàng 漱 荇 绮

2.D

3.C

4.B

5.①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②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③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④冰花一片弥漫。

6.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 清澈见底

7.①一早一晚,一静一动,一空中一水面,一鸣一跃,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立体的流动的画面 ②作者从视觉的错觉角度,通过写积水的清澈与透明,写出了月光之清,月华之美

8.①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②征蓬出汉塞 ③云生结海楼

9.①郦道元 ②书信 ③钱塘江潮 ④白描 烘托 ⑤苏轼 王维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10.①飞奔的马 ②早晨

11.①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都被阻,不能通航 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12.B

1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4.险 秀 凄(答案不唯一)

15.突出秋天三峡的凄冷

(二)16.写给谢中书的信

17.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18.前者是仰视,后者是俯视,二者相互配合。

19.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辉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个短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由上文的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动静结合,并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

20.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三)21.①农历十六日②逆流迎着潮水

22.①忽然黄烟四起,人们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②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

23.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4.由远及近

25.作者借战船的排列、水兵的操练,表现了阅兵的浩大场面。

(四)26.B

27.陶渊明 东晋 五柳先生

28.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9.但使愿无违。

30.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和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心愿。

三、作文(50分)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汉字的起源 第8篇

[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3)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4)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教学活动建议

访问家庭和学校附近的老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参观博物馆、观看历史影视资料片,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对近代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

[典型例题]

例1在中国近代史上,踏上“实业救国”道路的状元实业家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张謇

D.严复

解析:张謇是清末状元,他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创办一系列企业,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参考答案:C

例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其原因是()

①辛亥革命的推动②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掠夺③“实业救国”潮流的影响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实业救国”得到发展,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近代工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个发展的机会,进入“黄金时代”。

参考答案:A

[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清末有一个状元,面对民族危亡,毅然弃官还乡,走“实业救国”之路。他就是()

A.荣宗敬

B.荣德生

C.张謇

D.范旭东

2.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时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到日本人在中国创办的纱厂参观学习

B.用轮船运送货物

C.业务员给张謇发电报

D.组织职工观看电影《定军山》

3.毛泽东在谈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时,曾赞扬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这主要是因为他创办了()

A.大生纱厂

B.南通博物苑

C.南通师范

D.福新面粉厂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曾高呼:“所谓产业革命者,今其时矣。”“今”指的是()

A.洋务运动后

B.辛亥革命后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D.抗战胜利后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进入了“黄金时代”。这主要是因为()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C.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

D.海外华侨支持民族工业

6.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创办的荣氏企业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企业之一。在创办之初,适逢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创立了庞大的家族企业。根据本单元知识,你认为荣氏企业创始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7.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民族工业没能得到很好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①帝国主义的侵略②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③内战④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8.1895年,一个法国记者来到中国,他在北京不可能做的事情是()

A.所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

B.见到许多举人联名上书要求变法

C.用电报向国内的报社发送新闻消息

D.买一本商务印书馆印制的《康熙字典》

9.1902年,实业家张謇在企业经营中不可能做到的是()

A.给在上海的商户打电话商讨业务

B.乘轮船旅行

C参观北洋舰队

D.订阅《申报》,了解世界大事

10.我们使用的许多工具书是由商务印书馆印制的,下面关于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创办于洋务运动中

B.它的总部在北京

C.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D.是由陈独秀创办的

11.1910年,一位河南人到上海出差,在他的日记里不可能记述的事情是()

A.见到许多外国商人

B.乘坐轮船游览黄浦江

C.到照相馆照相留念

D.见到许多中国人都剪掉了大辫子也赶时髦把辫子剪了

12.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影响政治、经济,也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习俗。下列现象中哪些不是由辛亥革命引起的()

A.人们业余生活中看电影娱乐

B.男子觉得留辫子不再是时尚

C.中山装成为时装和革命的代名词

D.女子缠足被看作是保守的象征

二、非选择题

13.认真观察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请回答:

(1)这些企业的创办者分别是谁?

(2)这些企业都属于_______。

A.重工业

B.军事工业

C.轻工业

D.民族工业

(3)从这些企业的特征来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具备什么样的行业特征?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年以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材料二张謇是江苏南通人,1894年考中状元。为了实现“救贫”、“塞漏”的抱负,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1899年他创办了大生纱厂。(1)哪个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2)针对列强在中国开办工厂,张謇提出了什么口号?他的目标能够实现吗?为什么?

15.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状元实业家,他一生创办了许多实业,因此他一生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请你收集资料,围绕张謇创办近代民族工业这一中心,为他撰写一段传记。要求:内容详实,符合史实,语言精练,不超过200字。

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2)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3)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4)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2.教学活动建议。

(1)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参观著名科技文化代表人物的纪念馆或故居。

(2)举行小型读书报告会,谈谈阅读鲁迅等著名文学家作品的体会。

[典型例题]

例1假如你是晚清的一位读书人,在1906年,你不可能做到的是()

A.在京师大学堂接受高等教育

B.参加科举考试

C.通过魏源的《海国图志》了解世界

D.阅读严复的译著《天演论》,对进化论思想充满兴趣

解析:京师大学堂建于1898年的戊戌变法时期,《海国图志》在

鸦片战争之后就已经写成,严复译著的《天演论》出现在戊戌变法前,所以1906年在京师大学堂接受高等教育、通过魏源的《海国图志》了解世界、阅读严复的译著《天演论》都有可能。但是在1905年清政府就已经废除科举制了,因此,参加科举考试是不可能的。

参考答案:B

例2抗日战争期间,借助一个寓言故事表达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的画作和作者是()

A.《愚公移山》、徐悲鸿

B.《奔马图》、徐悲鸿

C.《黄河大合唱》、冼星海

D.《开路先锋》、聂耳

解析:在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表达了中华民族会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来抗击日本的侵略。

参考答案:A

[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1905年,在《申报》上可能登载的新闻有()

①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②京张铁路由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③废除科举制度④皇帝下诏退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近代中国人可以乘火车从北京直达张家口最早是在()

A.1876年

B.1881年

C.1905年D.1909年

3.郭强为《开心辞典》栏目提供了一个涉及近代科学技术的题目:它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工程技术界的光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个胜利,它于1909年完工,它令外国人折服。它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汉阳铁厂

C.淞沪铁路

D.京张铁路

4.右图人物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致使我们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包括()

①他设计和主持施工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②探索出制碱新工艺③撰写《制碱》一书④向世界公布制碱奥秘,打破帝国主义制碱垄断局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1926年,中国的“红三角”牌纯碱,闯入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与这一成就有关的科学家是()

A.茅以异

B.李四光

C.詹天佑

D.侯德榜

6.鸦片战争使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迫终止,许多中国人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清醒,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其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并为之著书立说的著名思想家是()

A.林则徐

B.魏源

C.张之洞

D.孙中山

7.魏源受林则徐嘱托,据《四洲志》译稿及中外文献资料,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整理成书,此书系统介绍了外国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倡导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你认为这里评价的著作是()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海国图志》

D.《制碱》

8.它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开始被翻译,1898年完成,是中国近代较早的一本直接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理论的书,但它不是简单地转述原著,而是创造性地吸取精华,打击封建势力,宣传变法维新。这本著作是()

A.《海国图志》

B.《制碱》

C.《天演论》

D.《变法通义》

9.决定创办右图所示大学堂的是()

A.李鸿章

B.光绪帝

C.慈禧太后

D.张之洞

10.科举制度是我国对世界选拔人才方式倒出的重大贡献,它经历了一个盛衰演变的过程。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揭开了科举的先河

B.唐太宗、武则天为完善科举制做出了贡献

C.宋代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

D.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

11.在新文化运动中,它借“狂人”之口,大胆地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它是周树人首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它是()

A.《孔乙己》

B.《狂人日记》

C.《阿O正传》

D.《祝福》

12.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革命和中国文化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们的共同点是()

A.都由无产阶级领导

B.都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C.都把反封建作为自己的使命

D.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13.下列关于《义勇军进行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在民族危难之际激励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B.词作者田汉,曲作者聂耳

C.象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激励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志

D.它创作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激励许多青年走上抗日战场

14.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民族灾难,中华民族没有屈服,而是团结御辱,民族精神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体现,下列文艺作品中,不能体现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是()

A.《狂人日记》

B.《义勇军进行曲》

C.《黄河大合唱》

D.《屈原》

15.郭沫若为适应抗战需要,所著的批判国民党黑暗统治的作品是()

A.《狂人日记》

B.《义勇军进行曲》

C.《黄河大合唱》

D.《屈原》

16.下列作品中,歌颂主题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小二黑结婚》

B.《黄河大合唱》

C.《李有才板话》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二、非选择题

17.梳理线索是我们学习和巩固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请阅读下面材料,给材料命一个恰当的标题,并梳理出材料线索。

随着历史的发展,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改革教育。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第一批新式学堂。戊戌变法时期,作为“新政”,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1903年,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

18.比较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果让你比较魏源与严复这两位近代思想家,你会采用什么方式、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19.本单元学习中我们了解了许多历史文化名人,你最敬佩哪一位,请说说你敬佩他的理由。

参考答案

第六单元单元测试

1.C 2.D 3.A 4.B 5.B 6.D 7.C 8.D 9.C

10.C

11.D12.A

13.(1)分别是张謇、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范旭东。(2)C D(3)主要集中于轻工业。

14.(1)《马关条约》。(2)“实业救国”。不能实现。因为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严重阻挠下不能独立发展,这决定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行不通。

15.略。

第七单元单元测试

1.A 2.D 3.D 4.D 5.D 6.B 7.C 8.C 9.B 10.C 11.B 12.C 13.D 14.A 15.D 16.B

17.标题提示:围绕近代教育改革命题即可。线索:(1)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2)戊戌变法时期: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建立,教育改革迈出重要一步。(3)1903年,新式教育体制诞生。(4)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

18.用表格法从两人的生活时代、主要著作、思想主张等方面进行比较。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第9篇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m尔(shū) 篁竹(huáng) 挂I(juàn)

B.藻荇(xìng) 翕忽(xī) 为坻(dǐ)

C.风翳(yì) 丧乱(sàng) 差互(cī)

D.虬松(qiú) 穹碑(qióng) 髻鬟(huán)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当他真正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之后,摆在他面前的这条路并不是一马平川、犬牙互差,而是充斥着许多的艰辛与不易。

B.当地突遭8级劲风狂吹,一时间乌云密布,飞沙走石,路上行人徒步难行。

C.车子一夜颠簸,行驶在辽阔的北疆大地,车窗外月色如水,偶尔会有一两辆车从对面驶来,更加衬托出x疆的博大和广袤。

D.汽车在斗折蛇行的盘山路上行驶了好半天,才看到小村隐没在满山蓊蓊郁郁的竹林和梯田上的茶园之间。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隶:随从。

B.自经丧乱少睡眠 丧乱:战乱,这里指安史之乱。

C.高柳夹堤,土膏微润。 膏:肥沃。

D.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这里指狗的参差不齐的牙齿。

4. 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是少了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C.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绮丽的景色了。)

D.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约束在一间房内,想出去也不能够。)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诗人杜甫之作,该诗表现了诗人博大开阔的胸怀。

B.《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C.《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全集》,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时写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

D.《满井游记》的作者是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人物袁宏道,文章描写了作者早春游历满井时的所见所感。

6.根据语境,填写相应的古诗词。(5分)

(1)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作者发出了“ ”的呼喊。

(2)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既描写路途中山间水畔的优美景色,又道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的诗句是: 。

(3)《过故人庄》中,描写山村清幽恬静的自然风光的诗句是: 。

(4)《渔家傲》一诗中描写边塞苍凉壮阔景色的诗句是: ,它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齐名。

(5)《浣溪沙》中强调了诗人虽老犹少的精神状态的诗句是: 。

7.(南宁中考)在下面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四个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春日踏青,青芜如毯,__________;夏日听雨,雨声淅沥,___________;秋日看花,花叶相辉,____________;冬日观雪,雪意阑珊,_____________。好诗如四季, 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

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

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③④②① B.④③①②

C.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

8.(呼和浩特)你班进行“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7分)

(1)春天是四季中惹人情思的季节。走进古诗苑,你会收获许多咏春的佳句。请你在以下诗句中,选出两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 )(2分)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E.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2)在已选出的两组诗句中任选一组,请从运用感官描写的角度说说诗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这样描写的原因是什么。(3分)

(3)古诗也讲究炼字,使诗句 准确生动。请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2分)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__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对于诗文空缺处要填入的字,有人认为“随”恰当,有人认为“入”更适合。你选择____,理由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9~13题。(13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隶而从者( )

10.翻译下列句子。(2分)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1.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3分)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

12.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 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 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 修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3分)

13.文章前面写“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后面又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你如何理解这“一忧一乐”?(3分)

(二)(沈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V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⑥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V(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4.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15.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V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16.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17.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9分)

满井游记(节选)

袁宏道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u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8.用朱自清《春》中的句子描述画线句子所写的景物。(2分)

19.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是什么?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通过对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的描写,以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的描绘,勾勒出一幅满井春色图。

B.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的神韵。

C.“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等画面合为一组镜头,写出了游人络绎不绝的盛况。

D.这篇游记,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最后一段则以议论作结,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

(四) (德州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5分)

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2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景色怎样的特点?(2分)

22.简要分析“闲”字的妙处。(3分)

三、写作(50分)

23.自然界的山川草木令我们流连忘返,古典华章中的意境令我们心驰神往,家乡的风土人情令我们陶醉……让我们相约走进美丽的大自然,陶醉在那广阔而神奇的天地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10篇

一、单元教学总体设想

第六单元,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有两大特点:学习内容,是“高新科技”;学习形式,是“自由读写”。

教学设计,要围绕这两个特点。也就是说,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自由读写”作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去学习一组关于“高新科技”的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自学语文的能力。

这其中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开展“自由读写”。

一是还权与生,将读写的自由最大限度地交还给学生。教师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对学生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二是授渔与生,将阅读的一般方法介绍给学生。这样才能保证“自由”而不散漫,“读写”能有实效。三是搭好舞台,创设活泼丰富的教学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果仅仅是让学生进行单调的“读写”,那是索然无味的。

本单元,宜采用单元整体教学的形式,把整个单元看作“一篇”课文,几篇课文是其中的章节。教学进程,也不宜以课文的顺序为顺序,而宜以合理的逻辑为序,教学的基本思路:发动准备——自由阅读——综合实践。之所以安排综合实践活动,一是科技文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单薄,我们往往觉得“没什么可教”,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进行拓展延伸;二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参见《教学参考书》P440~441)

(1) 掌握课文涉及到的一些高新科技方面的常识;

(2) 增强爱科学、爱自然的.情感,树立投身科学、为国出力的志向;

(3) 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明白要“善用科技、造福人来”。

2. 使学生掌握序言的写法;能就课文的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作出自己的分析。

3. 使学生掌握或进一步巩固基本的阅读方法,并促其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

三、单元总课时:12课时

整体感知 1课时

阅读方法交流学习1课时

自读、荐读 2课时

读书交流评比会 2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近科学 4课时

自由作文 2课时

第1课时 单元整体感知

教学重点:1、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和使命感;

2、整体感知单元内容

一、了解自己和公众的科学素养:

1、教师下发一份《科学素养调查问卷》,学生当场完成。

请按实际情况回答本问卷各个项目

一、判断题

1、地心非常热。

A对B.错C.不知道

2、人们呼吸的氧气来自植物。

A. 对 B. 错 C.不知道

3、千百年来,地球上的陆地一直在缓慢地漂移。

A. 对 B. 错 C.不知道

4、最早的人类与恐龙生活在同一个年代。

A. 对 B. 错 C.不知道

5、抗生素能够杀死病毒。

A. 对 B. 错 C.不知道

二、选择题。

1、计算机病毒是:

A 计算机程序B 计算机部件C 寄生在计算机中的微生物D 不知道

2、DNA是指:

A 提供人体营养的主要物质 B 影响环境质量的主要物质

C 控制生物遗传的主要物质 D 不知道

3、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是:

A、废气排泄过量。B、人口过多造成空气污染。C、氟里昂的使用。D、不知道。

4、如果要确认一种高血压药物的疗效,最好的方法是

A、征求患者的看法。

B、用医药知识来进行证明。

C、将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服药,一级不服,然后观察、记录,比较两组的结果。

D、不知道。

5、你对算命之类:

A、非常相信B、有点相信C、说不清楚D、完全不相信。

2、教师下发一则调查报告,学生阅读。

我国第5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历时一年多时间,5月19日终于得出结果。这是中国科协继1992年、1994年、和之后,于20按照国际通用方法,对全国(除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外)18岁-69岁成年公民科学素养进行的最新一次调查。从调查结果看,虽然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在逐年提高,但公众整体科学素养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令人堪忧。

公众迷信程度仍然严重

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达到1.98%,比20的1.4%增长了近0.6个百分点,比19的0.2%提高了近1.8个百分点。与历年相比,虽然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稳步提高,但同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距离,处于落后地位。早在1985年美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5%,到1990年时,这个数字已经达到6.9%。此外,在对18个国家公众对科学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显示,我国名列最后,仅18%。瑞典第一,高达70%。因此,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任重而道远。

不仅如此,在调查公众对封建迷信相信的程度时发现:高达20.4%的公众相信(包括很相信和有些相信)“求签”;26.6%的人相信“相面”;14.75%的人相信“星座预测”;4.8%的人相信“蝶仙或笔仙”;22.3%的人相信“周公解梦”。

年龄越大,科学素养水平越低

需要指出的是,从被调查者的年龄上看,年轻人的科学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不同年龄段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科学素养的水平与被调查者的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越小。如:18-29岁为3.7%,30-39岁为1.8%,40-49岁为1.4%,50-59岁为1.15%,60-69岁为0.5%。由此可见,面对飞速发展的21世纪,尽快“充电”,已提到每一个中老年人的议事日程。

在对不同职业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调查时发现,学生及待升学人员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为15.6%;其他职业依次为: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有关人员、生产工人、商业及服务人员、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相对而言,这可能与年轻人的受教育程度更高有关。

一年中绝大多数人没去过科技馆

“什么时候能让公众像迷足球和流行歌曲一样迷科学就好了。”著名物理学家赵忠贤院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从我们的现状看,要把科学变成像足球和流行歌曲一样通俗的东西,科普工作者还真得多费点脑筋。因为,这次调查显示,在过去的一年,有92.3%的公众没有参观过科技馆,参观过一、二次科技馆的比例仅为7.2%;而公众参与科技周的人数仅为11.1%。

令人关注的是,根据调查统计,在各种没去科技馆参观的原因中,门票价格并不像通常我们认为的是影响公众参观的主要原因(比例只有1.8%);而“本地没有”却占第一位,比例为57.7%;“没有时间”和“不感兴趣”占第二位和第三位,比例分别为17.8%和8.9%。看来,政府应尽快加大科普设施投入的力度;同时,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科普教育,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例如美国的黄石公园,在进门的时候首先对参观者进行地貌、地况及其成因的介绍,这就是一种科普。可是在中国的景点,听到更多的是仙女、天师的传说,甚至在向导游询问有关地理知识时也只能听到一声“抱歉,我不知道”。

专家介绍,公众科学素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

“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将为有关部门制定科技、教育、科普等方面的政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也为国家制定发展规划和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科普研究所负责人表示,现在世界各国都把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作为国家科技战略之一。我们不仅要通过调查了解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状况,也要努力找到如何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途径。

美国、日本、加拿大、原欧共体成员国等发达国家对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工作十分重视,经常和定期地对本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并积累了大量的连续数据。美国的研究从1972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从来没有间断过。英国科学和工业馆中积累了长达170年的相关资料。学者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分析英国科技传播和经济、科技发明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关文章
保安签订劳动合同范文

保安签订劳动合同范文

保安签订劳动合同范文(精选13篇)保安签订劳动合同范文 第1篇安 保 合 同甲方:江苏天泰阀门有限公司 乙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

1
2025-09-15
八年级语文单元复习学案

八年级语文单元复习学案

八年级语文单元复习学案(精选6篇)八年级语文单元复习学案 第1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第四单元学案按住ctrl键 点击查看更多初中...

1
2025-09-15
贝壳的阅读答案

贝壳的阅读答案

贝壳的阅读答案(精选5篇)贝壳的阅读答案 第1篇1、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什么?你对结尾句怎样理解的.2、作者由贝壳感悟到什么?你对结尾句怎样...

1
2025-09-15
班级年度综治总结班会

班级年度综治总结班会

班级年度综治总结班会(精选5篇)班级年度综治总结班会 第1篇班级综治总结班会时光荏苒,眨眼间又一年生活。为了能更好的发现班级工作中的...

1
2025-09-15
比喻力量的成语

比喻力量的成语

比喻力量的成语(精选9篇)比喻力量的成语 第1篇一、含有比喻的成语洞若观火 柔情似水 恩重如山 健壮如牛 胆小如鼠 大巧若拙 大智若...

1
2025-09-15
保证担保借款合同(样式)

保证担保借款合同(样式)

保证担保借款合同(样式)(精选13篇)保证担保借款合同(样式) 第1篇()农银借合同字第号经中国农业银行___(下称贷款方)与___(下...

1
2025-09-15
《别云间》 的阅读答案分析

《别云间》 的阅读答案分析

《别云间》 的阅读答案分析(精选3篇)《别云间》 的阅读答案分析 第1篇夏完淳《别云间》阅读答案《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

1
2025-09-15
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建设情况简介

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建设情况简介

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建设情况简介(精选2篇)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建设情况简介 第1篇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建设情况简介滨海县港城初级中学新校...

1
2025-09-15
付费阅读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