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患者床旁接班及翻身流程(精选3篇)
ICU患者床旁接班及翻身流程 第1篇
ICU患者床旁接班及翻身流程
一、床旁接班流程
1.2.3.4.洗手。应严格按七步洗手法洗手。
清醒的患者,要问候患者,向患者解释交班的目的、注意事项,取得配合。评估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交接留置管道(中心静脉置管、PICC、留置针、人工气道、胃管、尿管)的位置、长度、留置时间、通畅。
5.交接引流管道(头、胸、腹部引流管)的位置、长度、时间,引流袋放置的高度,引流液颜色、形状、量。
6.听诊双肺呼吸音,吸痰并观察痰液的颜色、形状和量。7.皮肤交接面部(眼、耳、口、鼻)、枕部、双上肢、胸部、双下肢、背部、骶尾部皮肤的完整性。如有压疮,应记录压疮的分期、部位、范围及处理措施。8.应用肠内营养的名称及量,有无残留,排便情况。9.静脉用药名称、剂量、速度、效果。
10.行机械通气者,交接呼吸机模式、参数、自主潮气量,患者是否有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频率,有无咳嗽、吞咽反射及强度。
11.交班护理记录单(体温、血压、血糖、CVP、出入量、病情)的变化及处理。
12.交接患者特殊护理,包括患者体位、限制输液速度、过敏药物、患者的特殊习惯、信仰等。
二、患者翻身流程
1.2.3.4.5.6.洗手。应严格按七步洗手法洗手。
清醒的患者,要问候患者,向患者解释交班的目的、注意事项,取得配合。患者体位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暂给患者取平卧位。留置管道的处理,有引流管的患者,防止引流管脱落,引流袋始终低于引流管出口平面。应用肠内营养患者暂停肠内营养。
应用呼吸机患者,给予倾倒呼吸机管道的冷凝水,防止翻身过程中反流入气道造成气道感染。
7.监护导连线、呼吸机管道应适宜松动,防止牵拉患者。8.约束患者暂停约束,防止患者意外脱管。9.护士两人站在床的同一侧,一人托住患者颈肩部和腰部,另一人托住患者臀部和腘窝部,两人同时抬起患者移向近侧。分别托住患者的肩、腰、臀和膝部,轻轻将患者翻向对侧。10.给予患者拍背,整理床单元,保持床单元整洁干燥。
11.同样对侧翻身扣背,整理床单元,按侧卧位要求,在患者的背部、胸部及两膝间垫上软枕。
12.监测生命体征,全面评估翻身的效果(包括床面整齐、引流管的位置、呼吸机管道的位置、患者的体位及约束情况),并记录。注意事项:
1.脊椎或颅骨牵引者,翻身时不可放松牵引,给予整体翻身。2.颅脑手术者,翻身时头部不可剧烈翻动,以免引起脑疝。3.石膏固定者,防止受压,观察血运情况。
ICU患者床旁接班及翻身流程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从2008年5月~2009年2月在ICU住院的患者进行研究, ICU病区有11张床位, 20名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的护理人员参与, 护龄1~20年不等。同时,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从ICU转出的40位患者发放调查问卷进行效果评价。
1.2 方法
建立《转科患者登记本》, 书写内容包括:日期、班次、患者床号、姓名、饮食、护理级别、皮肤完整性、监护重点、特别交班内容、过敏标识等。护送患者出科的ICU护士按照登记本上的项目对患者进行整体细致的评估、检查、核对后, 携本送患者去转往科室。到达病房后, ICU交班护士和病房接班护士到患者床边, 以《转科患者登记本》为基础进行交班。新的交班方法为: (1) 接班护士根据《转科患者登记本》所列内容进行逐一核实; (2) 向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后按照该患者的护理计划回顾患者的进展转归, 讨论以后如何护理, 根据患者意见调整护理计划, 制定新的护理计划; (3) 询问患者意见并处理患者提出的其他问题; (4) 有涉及患者隐私、保护性医疗及特殊注意事项交接班护士在办公室进行交接 (5) 最后, 接班护士在《转科患者登记本》上签字, ICU护士完成转出患者交接工作, 返回ICU。
2 结果
40位患者对新的转出患者交接班方式的意见, 见表1。100%的患者对书面床旁交接班表示满意。
3 讨论
3.1 传统交接班方式存在较大弊端
对于从ICU转出患者两个科室护士的床旁交接班常常流于形式, 护理人员在患者身边匆匆而过, 并未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详细交接, 并未听取患者意见, 其突出缺陷在于缺乏患者的个人护理计划。除此之外, 部分有关患者护理计划的护理信息既不记载在患者病历中, 也不记载在护理记录中, 这无形中增大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而且潜伏有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的隐患。这样, 造成护士靠主观猜测性判断进行护理, 常常导致护理工作的遗漏, 更重要的是, 患者会因为感觉没有被很好地护理照顾而表现出不满。建立《转科患者登记本》, 运用表格式交接, 一目了然, 目的性强, 对各项内容的交接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防止了疏漏, 大大提高了交接班质量, 同时使临床交接班管理也更加规范, 保证了护理安全[2]。
3.2 改变交接班方式是护理的需要
已有研究[3]表明, 实施床旁交接班可以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率, 提高患者满意率。交接班过程是交流临床信息的过程, 床旁交接班的研究结果表明, 从传统的交班方式改变为新的床旁交接班方式能更好地交流临床信息。我们采用的这种新的科间交接班方法是一种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新的护理交接班方法。这种交接班模式把患者置于所有护理操作的中心, 患者可以提出有关自身健康的问题并得到解答, 促使其心理舒畅, 更快康复, 接班护理人员能采取连贯性的护理方案, 还能与患者做简短全面的交流。
3.3新的科间交接班方式提高了护士的能力
建立《转科患者登记本》, 详细记录交接内容, 避免了科间交接班流于形式, 通过新的交接班方式, 护士主动与患者沟通, 培养了护士分析问题的能力, 抓住重点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与患者沟通能力, 极大地调动了护理人员学习专业知识和专科技能的积极性, 加快护士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使护理工作更具科学性, 艺术性, 从而保证了护理质量, 同时也加强了医、护、患三者的交流和沟通, 健康教育指导, 使患者感受到关怀和尊重, 同时给患者提供其所需的相关知识,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4]。
3.4 新的科间交接班方法存在的问题
我们实施的新的交接班方法虽然只有几个月, 患者即对新的交接班方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满意率极高;但与此同时, 应该注意到如此高的满意率可能与患者已经接受了传统交班方式, 或者仅仅是因为患者处于兴奋好奇的阶段而做出的回答。工作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例如有的患者提出护士在交班时应提前给患者打个招呼, 以免突兀;护士应该花更多时间和他们谈话, 而不仅仅局限在科间护士交接班的时刻;盼望所有病房都采取这种交接班方式等。交接班时在床旁的停留时间应更长一些, 充分听取患者意见, 真正做到患者的参与, 满足患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Swansburg RC, Swansburg R.I Spradley, s8-step model in introductory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M].London Jones and Bartlett, 2003.434
[2]何利, 李朝霞, 王晓霞.严格交接班预防护理差错纠纷[J].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0:187-188.
[3]李梅, 任丽茹.两种护理交接班方法的效果比较[J].护理管理杂志, 2007, 2 (5) :35-36.
ICU患者床旁接班及翻身流程 第3篇
1 护理人力资源现状
我科ICU为重症监护室神经科 (NICU) , 实际床位5张, 每日白班07:30~12:00、14:30~18:00均保证有2名护士在岗, 1名负责患者的基础护理操作, 另1名负责监测生命体征和专科护理技术操作, 基本能保证患者的各项护理工作到位。但在节假日及值班期间均只有1人在岗, 遇到危重患者多、护理任务重时, 床旁交接大打折扣, 为各种纠纷留下了隐患。
2 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流程
生命体征监护情况: (1) 意识, 瞳孔, 体温, 脉搏, 呼吸, 血压, 监护仪指标, 心电示波等。 (2) 呼吸道通畅, 呼吸机辅助呼吸情况。 (3) 如有异常应先处理患者后交接。
体位:功能位, 医嘱体位。
安全措施:床挡, 约束带 (松紧) , 用冷降温 (冰帽, 冰毯) , 用热 (热水袋) , 安全有效。
按身体部位从上到下查体交接:
头部: (1) 吸氧管:氧流量, 氧气压力; (2) 脑室引流:引流量, 颜色; (3) 胃管:胃肠减压情况或鼻饲情况; (4) 专科护理:伤口敷料等; (5)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吸痰情况; (6) 基础护理:口腔护理等; (7) 呼吸机管路:呼吸机设定。
胸腹: (1) 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各类胸腹引流管:引流量, 颜色; (2) 专科护理:伤口敷料等; (3) 尿管:尿道口护理。
四肢: (1) 输液管路:几条液路, 点滴速度; (2) 置管形式, 局部有无外渗; (3) 输液治疗情况:当前用药, 特殊用药注意事项; (4) 专科护理:牵引, 足背动脉搏动, 伤口敷料等。
另外还需注意:卧床患者翻身检查全身皮肤是否完好, 床边是否按规定置放仪器, 以及仪器是否正常运转, 仪器表面有无污迹、血迹等。如患者为多重耐药菌感染, 应挂接触隔离标识, 操作前后应严格执行手卫生, 抹布、拖布专用等。
3 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流程的具体实施
首先, 护士长组织全体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流程, 进行模拟, 个别演练, 然后号召全科人员参与演练。再根据掌握的程度进行目视管理、不断完善、定期考核, 极大地提高了护理质量。 (1) 目视管理:护士长每日早中晚参与NICU床旁交接班, 及时指出存在的不足, 使大家尽快掌握实际交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 不断完善: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仔细思考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整改, 重新修订流程, 使流程不断完善。 (3) 定期考核:把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流程作为一项护理技术操作, 反复考核, 使大家熟练掌握。
4 结果
2年时间下来, 在根据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流程交接患者后, 各班人员 (尤其是值班人员) 对患者的动态有了全面的了解, 从上到下, 从头到脚, 基本没有遗漏, 提高了交班环节质量, 降低了护理风险, 节约了时间, 患者得到了连续的、全程的、优质的护理, 满意度得到了提升, 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 讨论
危重患者作为护理对象有着复杂、特殊的一面, 优良的护理质量保证是患者康复的前提。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的实施, 提高了交接班环节质量, 降低了护理风险, 提高了护理质量。
5.1 观察有重点, 节约了护理时间
使护士有更多的精力服务于患者,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视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监护仪的报警参数, 创造良好的环境, 耐心解释家属提出的疑问, 患者满意度大大提高。
5.2 巡视观察及时, 责任分明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严密监测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四肢活动情况、各种管路通畅情况。意识不清的患者, 视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约束, 防止患者意外拔管, 责任到人。
5.3 提高了风险管理能力
医疗护理工作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 医院内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 均称为风险, 任何临床活动甚至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现有的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和处理, 以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及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2]。通过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流程的具体实施, 对现有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范措施, 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师, 及时处理, 提高了治疗、护理工作中风险管理防范能力。
5.4 提高了护理管理效能
科室护理人员年资不一, 临床经验、技能、责任心不一, 通过此流程, 护士长能全面掌握患者信息, 检查督促护理工作, 有重点地强调注意事项, 提高了护理管理效能。提高了护理质量, 密切了护患关系, 适应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萍.护理人员分层级使用的现状与发展[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4, 10 (18) :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