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清醒病人的护理(精选5篇)
ICU清醒病人的护理 第1篇
1 改善病房环境
1.1 ICU居住的环境要营造一种家庭气氛, 避开单纯的白色, 可在病房摆放人造花草, 根据病人的喜好摆放些小玩物, 悬挂些家庭照片, 让其感受到家人的期盼, 对于恢复期的病人并适当播放音乐或相声、小品等, 以减少患者的恐惧和焦虑。对于能坐起的病人, 将其扶坐起, 告诉他:“你是病房内病情最轻的”, 让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向其介绍病房环境, 使其尽快适应。
1.2 尽量减少噪音分贝, 医护人员的谈话、走路、技术操作均应轻盈, 严禁在工作时间拉家常, 并在工作区贴小帖如“经过你的努力噪音分贝明显减少了, 加油啊!”以互相鼓舞。上班时间尽量不打手机, 将手机调到振动上, 尽量减小监护仪及报警器的音量。当警报器响起时要反应迅速, 但又不要慌张, 避免造成紧张气氛。恰当的向病人做好解释。
1.3 尽量避免使患者看到其他危重病人被抢救的场面, 以及其他危重病人的恶液质状态, 用挡帘适当遮挡, 以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
1.4 夜晚尽量把灯光调低, 拉上挡帘, 关闭走廊和办公室的灯, 医护人员要低声交谈, 尽量避免在晚上进行发出噪声的工作。白天拉开病房的窗帘, 只要病人没有不适, 就让病人房间保持足够的亮度, 以使患者身体接受光的信号, 进入正常的睡眠周期。对有失眠、疼痛和紧张不安的患者给予镇静镇痛剂和利眠药, 以保证充足的睡眠。
2 做好基础护理
护理人员尽可能减少ICU患者全身裸露的次数和时间, 在为患者做擦浴、导尿、灌肠等处置治疗及处理大小便时, 随时给予遮挡。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使其感到被尊重。气管插管等不会讲话的病人用画板写字、打手式等满足患者需要, 不易交流时, 尽量将可能的情况都写上, 让病人指出。我们专门设计了ICU专用病员服, 着重肩部保暖, 睡袍式, 后片开放较短, 前片加长, 利于二便的护理及遮挡隐私, 前领下挖, 以利于气管切开的护理。当病人有生理需求时, 除抢救病人外, 尽量及时满足他, 以免其产生被遗弃的感觉。有的老年人思想保守, 不好意思让护士处理大小便, 一忍再忍, 遭受痛苦, 对此, 我们给予耐心解释, 告诉其这是我们的工作, 来这的人都是这样, 逐渐打消其顾虑。
3 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做任何检查或操作之前都要耐心向病人解释, 以争得病人的同意, 操作过程中随时解释, 以减轻其顾虑。医护人员要关心体贴患者, 耐心解释, 尽可能满足病人的要求, 忙碌之余多与他们聊聊天、握握手。从而消除其孤独、恐惧和寂寞感。在条件许可时可安排家属临时探视, 放宽探视制度或实行弹性探视制度[1]。另外, 医护人员应尽量避免在患者床边及护士站讨论患者的病情, 以免给患者带来不良的刺激, 此刺激还可以通过大脑皮层扰乱机体生理平衡, 降低机体免疫力而加重病情。特别对昏迷病人的用语也要谨慎[2]。
4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对进入ICU患者, 护士应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该病的有关医学知识, 使其对自己的疾病有个客观的认识, 让其懂得进入ICU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治疗与护理, 身边的各种仪器是为了帮助其观察病情变化的, 呼吸机是暂时帮助其呼吸的, 随着病情的恢复, 都会逐渐撤离的。使患者在对ICU的了解中自然地减轻心理压力。
5 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工作
在给予患者做好治疗的同时, 不能忽略患者家属的情绪变化, 家属的态度和情绪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以及对治疗的积极性, ICU患者的病情重, 病情变化也快, 况且家属的文化程度和心理素质也不同, 因此对病情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 家属的情绪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情绪, 从而影响病人身体康复的速度[3]。护士应主动安慰家属, 劝其在患者面前要控制自己失控的情绪, 否则会让其感到自己无可救药而陷入绝望之中, 也可减少对其他病人情绪的影响, 向家属交代患者病情及预后, 共同寻求最佳的治疗和护理方案, 以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使其能早日康复。同时要鼓励患者的亲属多安慰和鼓励患者, 使其树立信心, 并满足其在心理及生理方面的需求, 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李菀.中国香港ICU护理见闻[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3, 22 (1) :40-4210.
[2]杨瑞.多元文化护理在ICU的应用[J].南方护理学报, 2002, 9 (6) :59-61.
ICU清醒病人的护理 第2篇
摘要 综述了 ICU 危重病人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包括: 减压、营养支持、避免潮湿的刺激、局部处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注重细节等。认为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从病人实际出发,压疮的防护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关键词:ICU;压疮;预防;护理 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临床上俗称为“褥疮”,祖国医学称之为“席疮”,是指局部 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 [1]。多年以来,压疮的发生率一直是评价医院护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ICU 是全院危重 病人聚集的地方,其压疮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据数据统计,ICU 诊治的病人中并发 压疮的发病率最低约 4%,最高可达 51%[2]。国外病人及家属因发生压疮提起诉讼要求赔偿 的案件正日益增加[3],在荷兰大于 1%的卫生保健经费用于压疮的防治或支付因压疮所致 的住院费用; 美国的压疮治疗费用约为每年 10 亿美元[4]。压疮的防治是 ICU 护理工作的重 点及难点,压疮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且延缓疾病的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如何及时识别压疮的危险因素,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达到有效预防和治疗 压疮,又能避免医疗资源浪费的目的,是护理界同仁的共同愿望。笔者通过检索大量文献资 料,现就 ICU 危重病人压疮易发的原因及预防护理措施综述如下。压疮的危险因素
1.1 外在因素 1.1.1 压力几乎所有的 ICU 病人都不得不卧床,而且身上带有各种治疗性 管道和监测导线,很多病人因为疾病和治疗的需要还不得不被保护性约束,这些都限制了病 人的躯体移动和体位变换,容易造成身体某些部位,如头枕部、双肘、骶尾部、足跟及外踝 等部位长期受压。压力是压疮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正常皮肤的毛细血管内压为 2~4kPa,长达 4h 的 4. 67kPa 以下压力或不断变化压力下即使 25.3kPa 达 1h 也不至于出现组织改变,但如果 9.3kPa 的压力持续 2h 就可能引起不可逆的细胞变化[5]。仰卧位时,右足跟部、头 后部、骶尾部、左右肩胛部的体压均在 4.27kPa(32mmHg),尤其右足跟超过 9.33kPa(70 mmHg)[6],这提示每隔一段时间就应减轻压力。
1.1.2 摩擦力和剪切力 ICU 病人由于镇静、使用人工气道和胃肠道营养,往往需要采取 头高屈腿的体位。头部抬高大于 30 度,为了防止病人下滑而同时屈腿,在这种体位下骶尾 部和足跟部都承受着摩擦力和剪切力的影响。
1.1.3 潮湿的环境在潮湿的环境下,病人发生压疮的危险会增加 5 倍[7]。大便失禁或 腹泻、伤口分泌物的渗出、发热引起的大汗以及病房内湿度过高,都会使皮肤处于潮湿的环 境中。尿液和粪便对皮肤也有刺激作用。据统计,失禁病人发生压疮的机率是一般病人的 5. 5 倍[7]。潮湿会削弱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使有害物质易入侵,且利于细菌繁殖,皮肤本 身对摩擦等机械性作用的防护能力也下降。皮肤浸渍及皮肤皱褶也是压疮发生的原因,而这些因素在 ICU 病人中都很常见。
1.2 内在因素
1.2.1 感觉功能障碍大多数 ICU 病人都有感觉功能障碍,主要是因为镇静药的使用或病 人本身就有意识障碍。感觉能力低下会导致皮肤对损害性压迫敏感度降低,自我防护能力下 降或丧失,不能改变或控制体位,失去神经支配的皮肤组织代谢发生改变,皮肤中的主要抗 张力成分胶原蛋白合成减少,将使皮肤变得不耐摩擦而易破损[8]。
1.2.2 营养不良许多 ICU 病人都存在高代谢状态,从而引起营养不良,这常见于严重创 伤、烧伤、感染性休克及大手术后的病人。高代谢状态引起负氮平衡,进而使皮下组织变薄,骨突部位更加明显,伤口愈合更加困难。血浆低蛋白水平容易引起皮肤水肿,这样进一步威 胁到皮肤的营养供应,使皮肤更容易受损。Holmes 等[7]研究发现血浆白蛋白水平低于 35g /L 的病人中 75%都发生了压疮,而血浆白蛋白水平较高的病人中压疮的发生率只有 16%。贫 血、营养不良对病人压疮发生和伤口愈合的影响,也是压疮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红细胞压 积<0.
36、血红蛋白<120g/L 对压疮的发生具有良好的筛选预测作用[7]。营养不良病人皮 下脂肪减少,皮肤对外来压力的耐受性减弱,皮肤易于受损,所以改善病人的营养水平,对 预防压疮的发生非常重要。1.2.3 组织缺氧许多 ICU 病人有循环系统功能障碍,而且同时应用机械通气治疗,这些 都会减少组织的供氧。许多特殊药物,比如某些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会使皮肤组织缺氧更加 严重。如去甲肾上腺素能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减少外周的组织灌注和毛细血管血流,进一步 减少皮肤组织的氧供。另外,组织间隙水肿也会减少毛细血管血流,影响皮肤的氧供[9]。
1.2.4 应激临床发现急性损伤病人早期压疮发生率高[10]。应激状态下激素大量释放,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内分泌传导系统紊乱,伴胰岛素抵抗和糖脂代谢紊乱,内稳态遭破坏,组织的抗压能力降低。1.3 高危人群如老年、瘫痪、麻痹、昏迷、营养不良、大小便失禁、使用支架或石膏的 病人。另外毕红月等[11]报道高 APACHEⅡ评分、体温的改变、循环不稳定,肾功能不全、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均与压疮的高度风险显著相关,特别是低血压更值得警惕。2 压疮危险因素评估 压疮的防治—直是困扰临床医务人员的难题,应用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RAS)评估 病人情况是预防压疮的关键一步。在临床上获得认可及常用的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有 Ander son 评分量表、Waterlow 评分量表、Nortoni5F 分量表、Bradeni平分量表、Cubbin 和 Jac kson 评分量表等。美国的压疮预防指南推荐应用 Norton 和 Braden2 种量表,尤其是 Brade n 评估量表被认为是较理想的压疮 RAS,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为平衡,使用 Braden 评估量表 对高危病人采取干预措施后,压疮的发生率下降 50%~60%[12],目前已在世界上多数医疗机 构中应用。Braden 量表包含 6 个被认为是压疮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即感觉、活动、潮 湿,运动能力、营养、摩擦力和剪切力。这 6 个方面除了“摩擦力和剪切力”为 1~3 分外,各项得分均为 1~4 分,每个因素分为 4 个分值等级,总分 6~23 分,评分分值越小压疮发生 的危险性越高,18 分为压疮发生危险的诊断界值。15~18 分提示轻度危险,13~14 分提示中度危险,10~12 分提示高度危险,9 分以下提示极高度危险。Braden 评估表在临床上应用于老年病人、重症监护病房(ICU)病人、骨 折病人围术期及外科病人围术期均能作出准确的风险评估[13],有利于采取对应的护理措施,合理利用护理人力资源,以科学的方法防治压疮。评估除在病人入院时进行外,还强调在入 院后定期或随时进行,因随着治疗的实施或病程的进展,入院时不存在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 会产生并表现出来,随时评估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遏制压疮风险。建立压疮三级监控管理网络,及时申报,同时与病人及家属做好口头或书面沟通,提高病人 及家属对压疮护理的认知和依从性,取得较好的护患沟通和法律保护的效应。压疮的预防及护理
3.1 减压
3.1.1 减压方法间歇性解除压力是有效预防压疮的关键。至少每 1~2h 翻身 1 次,翻身时避免拖、拉、扯、拽、推,对肢体偏瘫的病人应在常规压疮预防护理的基础上,采取翻身循环卧位[14],即平卧位(2~2.5h)-健侧位(2~2.5h)-患侧位(1~1.5h)-平卧位(2~2.5h)的循环周期。在传统的护理翻身中,90°侧卧翻身多见,但近期的研 究发现,侧卧 30°或 60°时压疮好发部位的平均体压明显小于仰卧位或 90°侧卧,30°侧 卧位体压不超4.27kPa[6]。翻身时选择合适的体位是预防压疮的首要措施。半卧位时床 头抬高 45°,病人最易滑动,增加骶尾部剪切力,形成压疮,所以以 5°~30°为宜[8]。建立翻身卡,Braden 评分<7 分、颈椎骨折及病情限制翻身的病人必须使用气垫床[8]。软枕 是良好的减压装置,足跟不宜用棉圈,因棉圈无弹性,长期使用被压缩后就失去了预防压疮 的作用,反而引起局部压疮[15]。
3.1.2 常用的减压工具刘光维报道[6]减压的全身用具如喷气式床垫、充水床垫、聚硅 酮床垫可产生按摩作用; 新型全自动翻身床和侧身床以改进床的材料和结构来分散背部皮肤 的压力起到预防压疮的作用;最理想的程控按摩床使体压小于 4kPa,是一种理想的床垫。王育林等[15]报道预防压疮的局部支撑工具有小型凉液垫、水垫、三升输液袋、复方茶叶垫、决明子垫、负米袋垫等。在减轻压力方面以气垫为最好,其次是水垫、凝胶垫、泡沫塑料垫 最差;而在温度方面以凝胶垫温度最低,水垫次之,气垫及泡沫塑料垫温度较高[16]。建议根据温度及湿度选用减压用品。
3.2 营养支持营养不良是导致压疮的内因,又可影响压疮的愈合。蛋白质是机体组织 修复所必需的物质,维生素可促进伤口的愈合。应根据病人的营养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营养 供给,予高蛋白、足热量、高维生素膳食,以增加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此外,给病人适当补充硫酸锌等矿物质可促进压疮的愈合[17]。对Ⅳ度压疮长期不愈的,可静脉滴注复方氨基酸及抗感染治疗。低蛋白血症病人可静脉输入血浆和人血白蛋白,增加 血浆胶体渗透压,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不能进食者采用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保 证每日各种营养物质的供给,满足机体代谢需要。
3.3 避免潮湿的刺激对小便失禁者使用尿布或接尿器,保持会阴部及皮肤清洁干燥;对 频繁腹泻及大便失禁病人使用带囊气管导管代替肛管。方法: 根据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的气管 导管,将气管导管外涂石蜡油后置入病人肛门,并给气囊充气,外接一次性腹腔镜保护套,可有效保护肛周皮肤及减轻护理工作量。也有报道采用强生 0B 卫生棉条塞入肛门,防止大 便外溢,每 3~4h 更换 1 次[18]。经过以上处理及配合药物治疗,使大便失禁得到控制,从而减轻了粪便对肛周皮肤的刺 激,保持了肛周皮肤的清洁干燥;对创口分泌物较多或易出汗的病人,及时清洗创口擦干皮 肤,衣服和床单要及时更换,经常扫除渣屑,保持床铺被服清洁、干燥平整无皱褶。3.4 局部处理
3.4.1 一期创面一期创面受压部位皮肤出现潮红、硬结时,应以改变体位为主,可使用 水胶体敷料(溃疡贴、透明贴),不宜按摩,因软组织受压变红是正常皮肤的保护性反应,解除压力后—般 30~40min 会自动退色,不会形成压疮,如持续发红,则表明软组织损伤,按摩必将加重损伤程度。尸检结果表明,凡经过按摩的局部组织显示浸渍和变性,未经过按 摩的无此种现象[19]。透明贴能有效减轻病人局部皮肤受压,使局部皮肤更加光滑、耐磨,从而减轻局部皮肤所受压力、剪切力和摩擦力,能有效消除引起压疮的主要因素[20]。使用 方法:根据局部受压面积大小选择透明贴,以略大于局部受压皮肤为宜。局部皮肤洗净后将 透明贴贴上,用手轻轻按压,使透明贴与皮肤紧紧贴牢即可,并尽量保持局部干燥。另外,不少医院目前仍在使用气圈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充气的气圈将皮肤的静脉回流压迫阻断,不利于中心部皮肤血液循环。
3.4.2 二期创面二期创面无破损或渗液少,可使用水胶体敷料,换药间隔 2~7d,创面 破损或渗液较多,可使用水胶体敷料/藻酸盐敷料。局部皮肤全层破溃但未累及皮下组织或 局部溃疡组织红润、坏死组织不多时,可清洗创面。研究 证明,水流冲洗比擦洗效果更好[21]。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愈合,当有渗液渗出敷料边缘时更换护贴。
3.4.3三、四期彻底清创去除坏死组织,切痂和切开引流,换药间隔 24h,若不能切痂,用水凝胶与水胶体敷料自溶清创。厚痂用刀片划痕后再使用,换药间隔 3~4d,肌腱、骨膜 外露时用水凝胶保护,必要时进行外科手术。
3.4.4 难治性溃疡可使用高压氧治疗。3.4.5 伤口敷料的选择原则[22 ]①根据渗出量选择敷料的吸收能力; ②根据创面大小选 择敷料尺寸; ③根据创面深度选择辅助敷料种类; ④根据局部创面决定是否减压引流或加压 包扎;⑤根据创面位置选择敷料的形状、薄厚;⑥根据皮肤耐受性选择敷料的粘性强度;⑦ 感染伤口不要使用密闭性敷料;⑧清创能力:清创胶/水胶体敷料/其他;吸收能力:海绵类 敷料/藻酸盐敷料/水胶体敷料;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能力: 水胶体敷料/海绵类敷料/藻酸盐敷 料,保护新生上皮组织应避免敷料的更换间隔与粘性度;管理清创:水凝胶类;管理渗液:(少量渗出)水胶体类、(中量渗出)藻酸盐类、(大量渗出)泡沫类;管理感染:银离子 抗菌敷料。
3. 心理护理
压疮多发生于长期卧床的年老或脊髓损伤、肢体瘫痪等生活不能自理者,往往因病程迁延而感到痛苦,易产生急躁、焦虑、孤独、悲观、绝望等消极自卑心理,对疾 病的治疗失去信心。护理人员应采取各种沟通技巧和病人进行沟通,耐心安慰。积极疏导,提高病人心理承受能力,消除不良心境,促进身体早日康复。
3.6 健康教育对病人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宣教,介绍压疮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的一 般知识,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教会家属一些预防压疮的措施,如勤换体位、勤换洗、勤
检查、勤整理、勤剪指甲、防止抓伤皮肤等,使病人及家属能积极参与自我护理,树立起战 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自觉配合医护治疗,尽早康复。
3.7 注重细节
3.7.1 ICU 病人约束方法应正确,约束带易致手或脚腕皮肤勒伤,故约束带靠近病人皮 肤面须有一保护层。
3.7.2 气管切开病人要随时保持颈部皮肤干燥,如及时抽吸口腔和气道的分泌物、处理 呕吐物等,并应及时更换固定气管导管的系带。固定气管切开导管的系带易引起颈部皮肤破 损,如果颈部皮肤发红,系带前皮肤应用新洁尔灭消毒,晾干后垫无菌纱布再系带,系带松 紧以能容纳 1~2 指为宜。
3.7.3 电极片定期更换,各类导线及管路妥善固定,测压袖带不能直接绑在病人皮肤上,应有内衬,易过敏者使用低敏胶布。
3.7.4 保证病人术后充足的灌注量是保证组织灌注的物质基础。因此,要观察病人平均动脉压的变化,一般把平均动脉压维持在 40~60mmHg(1InrnHg =0.133kPa)[23]。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中心静脉压、心率、血压变化,根据病人的病情将 各项指标调整到合适的范围; 另一方面注意加强病人术后的保暖工作,随着体温的上升再撤 除棉被。
3.7.5 由于重型颅脑损伤可导致严重的全身代谢紊乱,病人处于显著的负氮平衡状态,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出现肢体偏瘫,肌力只有 0~II 级,再由于将降温毯置于病人躯干部、背部和臀部,毯面最低湿度为 6℃,血液循环减慢,因此病人极易冻伤诱发压疮。采用 24c m×24cm、厚 5cm 的海棉垫保护骶尾部,每小时翻身按摩 1 次,并持续保持平卧位,实践证 明此法既可有效预防冻伤,又能显著提高降温效果。讨论 随着新型护理用品和器材的更新和推广,ICU 护士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及知识运用,以发 挥理论指导实践,进而提升护理质量的作用。护士在学习掌握新型用品的同时,还应同原有 的护理常规做到合理结合,不能由于新产品推广而抛弃原有的护理常规,也不能因坚守原有 的护理常规而阻碍新产品的使用,对于新旧结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同时贯彻预防重于治疗的压疮护理理念。目前认为,压疮大多数可以预 防,但非全部。护理不当确能发生压疮,但不能把所有压疮都归咎于护理不当,应对病人发 生压疮的危险因素作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从而对高危病人实行重点预防,使有限的医疗 资源得以合理分配和利用。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在新颁布的行业指南中特别强调: 保持创面湿润环境是标准的伤口处理方法。敷料和创面用药是湿性治疗的关键。研究表明: 湿润环境使创面不经过一般的结痂过程而自然愈合,而且愈合速度要比干性环境快 1 倍[17]。湿性环境可调节氧张力,促进血管生成;有利于坏死组织与纤维蛋白溶解;促进多种生长因 子释放;加快创面愈合速度; 保护新生肉芽组织,减轻疼痛;降低感染发生率[13]。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压疮 的预防和治疗已由传统的局部垫气圈、受压处按摩、红外线灯烤、碘酒涂抹等干性治疗方法 发展到现在以造口治疗为主导,保持创口持续湿润,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的湿性治疗方法,这种趋势将会对压疮的预防和治疗带来革命性成果。
ICU清醒病人的护理 第3篇
1 临床资料
2007年3月—2008年3月, 我院ICU共收治228例采用机械辅助通气的病人, 其中清醒病人共127例, 对其实施了多元文化护理, 降低了ICU综合征的发生, 受到病人及家属的好评。
2 具体措施
2.1 多元文化护理在机械通气前的应用
目的是让病人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 了解治疗的目的及方法, 乐于接受并配合治疗。责任护士根据新入室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介绍, 说话声音要柔和, 理解、尊重、关心病人。对将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清醒病人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告诉病人机械通气对治疗疾病恢复的重要性, 详细解释在ICU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配合方法。对焦虑不安的病人给予安慰和鼓励, 使病人有安全感。介绍同种疾病康复病人的现身事例, 鼓励其勇敢面对疾病, 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2.2 多元文化护理在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目的是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 缩短住院日, 减少ICU综合征的发生, 提高护理质量, 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病人在接受机械通气后, 即使在术前做了较多的疏导工作, 但是由于文化、年龄、职业、地位的不同, 部分病人仍会表现为烦躁、焦虑, 甚至出现极度反抗的举动, 如自行摘除面罩或将气管插管拔出、吐口水, 甚至攻击行为等, 对此护士不能因病人的反常举动而生气, 应给予理解和关心, 为病人提供各种需要, 向病人说明该治疗的重要性和拔出气管插管的危害性, 使病人感受到护士对其无微不至的关怀。通过解释、安慰、支持和引导来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由于危重病房的封闭式管理, 使病人与家属不能经常见面, 家庭作为ICU机械通气病人主要的支持系统, 对其心理及身体的康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3]。另外, 在规定的探视时间里, 指导家属换鞋、洗手、穿隔离衣入室探视, 鼓励家属与病人沟通, 给予病人支持。在家属休息室提供各种信息手册、宣教材料及信息反馈本, 及时了解家属对病房的期望, 护士在休息室向家属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性格特征、文化及信仰等以达到因人施护, 并鼓励家属用留言的方式给病人支持, 增加其战胜病痛的信心。医护人员和家庭的紧密联系, 为机械通气病人提供了熟悉的救治环境, 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文化休克的发生[4], 在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方面起到积极作用。95.5%的机械通气病人表示家属的探视、安抚与鼓励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并增强了他们对早日撤机的信心。
2.3 多元文化护理在机械通气后的应用
在机械通气达到满意疗效撤机后, 曾气管插管的病人会出现咽喉部不适、声音嘶哑等表现, 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 这时应耐心向病人解释产生的原因, 并告知病人很快能完全缓解, 使病人能坦然面对, 度过这一不适反应期。
3 体会
机械通气在ICU病人的救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ICU特殊的氛围及机械通气病人的语言交流受限等方面的因素, 易使病人在监护过程中出现以精神障碍为主的临床综合征, 易激惹[5]。经对127例机械通气病人实施多元文化护理, 使病人产生良好的安抚效应, 提高了护理质量。在此过程中, 护士尊重每位病人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及文化背景等, 根据不同的社会角色因人施护, 加强心理护理, 帮助病人协调各种关系, 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及对战胜病痛的信心, 并充分发挥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与此同时, 多元文化护理的实施, 要求ICU护士文化知识的全面性、多元性[6], 提高文化的敏感性, 促进自身文化能力的发展[7], 加强行为心理学、语言等学科的知识储备,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护士应认识到护理工作应以病人为主导, 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 满足病人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愿望, 使其有一种温馨感、亲情感和信任感, 对疾病的预后和康复起促进作用。通过这种沟通和服务, 很多病人熟悉护士的名字,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这样既有利于开展护理工作, 也使病人在治疗疾病中得到亲情般的关怀, 其生理、心理、精神上处于一种满足状态, 提高了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对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晓敏.现代服务理念对医院文化建设的影响[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2, 18 (5) :295.
[2]谈文娟, 王伯霞, 柳文清.强化人文关怀, 提升整体护理质量[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2) :172-173.
[3]Mohr WK.Partnering with family[J].Journal of Psychosocial Nurs-ing, 2000, 38 (1) :15-32.
[4]张少茹.住院病人文化休克因素浅析[J].实用护理杂志, 1999, 15 (4) :61.
[5]戴世锋.有特色的高职高专护理人才的培养[J].中华护理教育, 2004, 1 (2) :96-97.
[6]马伟光, 李继平.护理发展趋势——多元文化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 (3) :244-245.
ICU清醒病人的护理 第4篇
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6月我院入住的ICU治疗的重度烧伤清醒患者13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78例, 观察组年龄18岁~89岁 (平均54.6岁) , 男性37例, 女性41例, 对照组年龄22岁~78岁 (平均52.4岁) , 男性35例, 女性43例, 年龄均在所有患者入住时间在1~15d, 都是以卧床休息为主, 为保持病室的洁净程度, 病室内不允许家属在旁陪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诊断及病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方法
2.1对照组
采用ICU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方法。
2.2观察组
采用音乐疗法、电话对讲机对话、护患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等护理对策, 具体方法如下:
⑴音乐疗法
在获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 给重度烧伤患者放一些轻缓的音乐缓解患者的情绪。而戴耳机可以屏蔽掉ICU令人不悦的声音引起的不安情绪, 戴耳机营造的安静环境可帮助患者减轻焦虑, 增进舒适, 特别是ICU机械通气的清醒患者。每张病床都设置有音量开关, 患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调音量和选择是否需要听音乐, 根据患者情况来选择曲目性质、播放时间, 选择适当的曲目, 以抒情柔美的纯音乐为主, 也可征求患者的意见, 播放患者喜爱的音乐。
⑵充分利用电话对讲机系统, 对情绪不稳定的患者, 适当增加探视、通话的时间、次数。家属探视并不是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 允许家属探视, 可以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 增加患者的信心, 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和对遗弃和分离的恐惧。
⑶加强护患之间的语言及非语言沟通。了解患者平时应用的语言种类情况, 尽量安排跟患者语言种类沟通能力强的护士看护。护士应当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适当地向患者介绍ICU的环境, 如各种仪器和护理操作的作用, 亲属不能陪护的原因, 消除患者焦虑恐惧的心理。执行每项治疗护理操作前充分解释, 打消患者心中的顾虑, 达到配合治疗。对于不配合、顽固的患者可试用劝说、关爱性语言, 转移话题等方法, 分散患者注意力, 争取患者的好感, 利于各项操作治疗的进行。对于不能言语, 听、视觉障碍患者, 重症、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来说, 本方法是重要的沟通方式, 包括文字交流、手势和触摸的应用。可在床边设置写字板, 提供给患者随时使用, 在文字交流的基础上, 运用常人惯用、令人易懂的手势表达情感, 如治疗前护士用招手向患者打招呼, 完成操作时竖起大拇指表达对患者的赞扬与感谢患者的配合等, 同时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当时状况采取不同的触摸方式, 常用的方式有抚摸额头、握手、拍手背、搀扶、梳理头发、为女性患者绑头发。
2.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P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 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低落、恐惧的情况比较情况如下表:
从表1可见, 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低落、恐惧经x2检验, 差异均有统计学的意义 (P<0.01或P<0.05) ,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78例患者焦虑、抑郁、低落, 恐惧等不良情绪基本上得到控制和解除, 患者情绪稳定, 能主动向医护人员说出他们的需求, 无破坏性行为发生。说明观察组的护理方法优于对照组。
4讨论
ICU患者病情重, 没有亲人陪伴, 承受着来自身体及心理的巨大压力, 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低落、恐惧等不良情绪。为了消除这些不良情绪对康复的影响, 我们通过音乐疗法, 通过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状态的患者采取不同的语言沟通及文字交流, 正确使用惯用手势, 合理的触摸等非语言沟通, 以患者为中心, 尽量满足患者要求, 使患者不良情绪得到减轻、控制, 患者情绪较稳定, 能主动跟医护人员沟通, 表达心理需求, 能配合我们安心治疗, 促进疾病的康复。同时也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发展, 对减少护患纠纷有重要意义。观察组的护理方法明显具有实用性、创新性, 适用于入住ICU病房的清醒患者,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减少ICU重度烧伤清醒患者不良情绪的护理对策。方法:将136例ICU重度烧伤清醒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ICU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方法, 观察组应用音乐疗法, 利用电话对讲机系统, 加强护患之间的语言及非语言沟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抑郁、恐惧得到解除 (P<0.05) , 焦虑、情绪低落得到控制 (P<0.01、P<0.05) 。结论:重视音乐疗法对患者的心理作用, 充分利用电话及对讲机, 增加家属的通话及探视时间, 加强护患之间的语言沟通以及利用手势、触摸等非语言沟通的方法。能使患者安心治疗, 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
关键词:ICU,重度烧伤清醒患者,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杨爱萍, 吴红等.在ICU开展人性化护理的体会[J].中原医刊, 2004, (3) :60-61.
[2]宁丽, 代亚丽, 薛永红.音乐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12) :16-17.
ICU清醒病人的护理 第5篇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ICU病房中接受治疗的清醒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例,女39例,年龄18~75岁,按就诊顺序依次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52.3±4.9)岁;对照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53.7±5.8)岁。两组ICU病房中清醒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ICU病房相关疾病的专业护理。
1.2.2 观察组:
在常规ICU病房相关疾病专业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1)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向患者讲解相关知识、特点及应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医疗和护理指导。(2)心理干预:患者由医护人员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护理,对患者的性格、文化素养及心理状态做出初步评估,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感支持。患者的任何努力和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其感觉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充满信心面对困难与挑战。尽量减少患者的后顾之忧,必要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负性情绪。(3)循证护理:将循证护理贯穿于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始终。
1.3 疗效评价
患者依从性的划分标准[2]:(1)依从性好:患者完全接受医生制订的治疗方案,完成完整治疗过程,完全配合各项护理措施。(2)部分依从:患者接受医生制订的治疗方案,对护理措施部分配合。(3)不依从:患者对出现的反应和副作用不理解,不配合医护工作。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的心理状态[3]。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或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依从性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依从率(67.50%)优于对照组依从率(4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1,P<0.05),见表1。
例(%)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的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见表2。
分
*与治疗前比较,P<0.01。
3 讨论
ICU病房是综合医院急危重患者集中的场所,同时,也是综合医院风险最高的科室之一[4]。庞静[5]采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心理护理调查问卷,调查了52例ICU患者对待疾病的态度和孤独、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以及心理疏导护理2周后的变化,结果发现ICU患者往往存在强烈的孤独、抑郁和焦虑等情绪反应,心理疏导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不良情绪反应。曲海丽等[6]对济南某三甲医院ICU 157例机械通气患者进行调查,以便评估ICU机械通气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况,结果发现大多数ICU机械通气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焦虑得分与重症监护经历量表中人际支持需求、治疗与病情信息、认知与感觉改变维度评分、病情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及年龄等相关;ICU机械通气患者的抑郁得分与人际支持需求、治疗与病情信息、认知与感觉改变、环境感受维度评分及病情评分等相关。文献还认为[7],给予信息告知护理、社会支持护理、睡眠护理、舒适护理和非语言沟通等护理干预对ICU病人的心理状况有所改善,护士应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多采用这些方法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随着传统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注意到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结合循证护理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病人治疗和康复的促进作用。综合护理干预针对ICU病房中清醒患者特定的生理及心理状况进行有效的宣教、指导及情感支持,使ICU病人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饶捍卫等[8]将296例ICU清醒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系统护理干预组,分别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各组患者进行焦虑和抑郁评分,结论认为,系统护理干预对ICU危重患者心理状况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ICU病人的早日康复起到积极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ICU病人的依从性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治疗后,两组ICU病人的SAS和SDS评分均明显改善,差异显著;而且观察组ICU病人的SAS和SDS评分改善情况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提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观察组效果可靠,ICU病房中清醒患者依从性也高。推测原因可能是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结合循证护理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是一种整体、个体化、创造性和有效的综合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可使ICU病房中清醒患者获得良好的身心状态,对缩短、降低ICU病房中清醒患者不愉快的程度有一定效果,对ICU病房中清醒病人的主观感受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龚宏,顾海燕.不同镇静评分系统在危重病患者镇静治疗中的应用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6):573-575.
[2]张静,陈佳蕾.社区干预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3):1471-1474.
[3]Li M,Gong L,Sun X,et al.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dry eye syndrome[J].Curr Eye Res,2011,36(1):1-7.
[4]詹渭娟.基层医院ICU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11):88-89.
[5]庞静.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不良情绪调查与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8):2007-2008.
[6]曲海丽,杨丽娟,韩玉萍,等.ICU机械通气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9(3):94-98.
[7]周红.护理干预对ICU患者焦虑和抑郁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8):13-14.